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精选12篇)
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 篇1
学校运动队的成绩, 体现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是一个展示学校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这就要求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人文管理、着力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一、科学选材、严格训练
1.重视运动员的选拔。
对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来说, 运动员的选材至关重要, 它直接关系着以后运动队的成绩。运动员的选拔科学性很强, 它应根据《人体测量与评价》中的各项指标、学生的体能状况及以往运动队的比赛成绩进行科学的预测评价, 制订出各项目的选拔考核标准, 尽最大可能使运动员的选材更科学合理。要坚决杜绝只凭教练员的经验与直觉直接对运动员进行选材。
2.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
训练目标的制订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组织队员集体讨论, 这是一个教育队员、组织团队的动员过程。教育队员把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联系起来, 知道团队的长期规划、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 让他们既着眼今天, 又放眼明天, 在引导个人目标实现的同时, 又保障了团队目标的实现。在训练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 以增强团队凝聚力。
3.周密制订训练计划。
“预则立, 不预则废”, 完善的训练计划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 它具有现实性、预见性和应变性。训练计划要根据体育训练的规律原则, 对训练对象、任务、环境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周密地制订出各种训练计划, 大到远景训练计划、近期训练计划, 小到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时训练计划。明确提出各种训练计划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更为重要的动态变化的训练方法;基础训练内容和发展个人的技术特点并重;整体训练和个性训练相结合。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对运动队的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一些规章制度, 如文化学习制度、训练考勤制度、成绩、考核制度、参赛选拔制度、奖惩制度等,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发展。规章制度一旦建立, 就要严格执行, 且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要保持制度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以不断规范队员的言行, 引导积极的团队舆论导向, 促进优良的队风、训风的形成, 以实现运动队的科学化管理。
5.进行严格、科学、合理的训练。
学校运动队要严格要求自己, 对于每天安排的科学合理的训练任务, 要不折不扣地完成, 以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平时, 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训练计划来实施, 确保每天训练的量度和强度, 运动技能要反复演练才能不断提高与发展。教练员要善于观察, 要根据训练实施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注重考查评定, 使训练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
二、刚柔相济、人文管理
对学校运动队的管理重在人文。“管”在引导, “理”在发展, 刚性的管理和柔性的引领缺一不可。
1.时刻关注, 赢得关心与支持
教练员要时刻关注各队员的思想动态、行为举动、训练表现、文化考试情况等;以诚恳、主动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运动员, 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保持联系, 及时沟通, 力争得到家长的鼎力支持。对领导、班主任要多请示、勤汇报, 做到协同作战, 共同抓好队员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让队员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2.注重思想教育, 充分挖掘潜力
要让学校运动队整体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训练效果、获得可持续发展, 做好队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对队员进行文明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训练目标, 懂得如何去做人。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对运动员进行物质上、精神上的奖励, 引导队员把自己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挖掘他们的潜力, 使他们在学、训上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3.妥善处理学与训的矛盾
学校的运动员首先是学生, 其次才是运动员, 所以他们放在首位的是学习, 然后才是训练, 教练员要帮他们妥善处理好学与训的矛盾。合理安排和利用好学和训的时间, 课多少训, 课少多训, 学训交错, 千万不能让学生因训练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对学习成绩暂时下降和因参加比赛而影响学习成绩的队员要帮助他们及时补课。学生只有在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后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来。
4.训练时要宽严相随、刚柔相济
为了学生能更快地提高成绩、更好地发展, 组织学生训练时要宽严相随、刚柔相济。在管理过程中, 刚性的“管”和柔性的“理”、高效的“理”……要做到和谐统一。要树立教练员、管理制度的权威, 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对出现的违纪行为既要认真批评、严肃处理, 又要抱以真诚、真情、宽容换回队员训练的心甘情愿和一如既往。
5.对队员进行人文管理
在运动队员的管理中, 要充满爱, 要实施人文管理。教练员要无微不至地关怀队员的方方面面, 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业成绩、运动伤病、日常冷暖等等均要多多留意, 让他们切身体验运动团队的温暖和教练员的细心关怀。如果遇到的是缺少家庭温暖和家长般关爱的留守学生, 教练员要付出更多的呵护和关怀, 让他们真正享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和被人关心的幸福。
三、注重实效、突出业绩
不但要注重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运动战术、运动体能等实践经验的积累, 更需要把这些感性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改进, 提升为理性的训练策略和管理艺术。最大限度地让运动员在最有限的场地和最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训练效果, 体现和彰显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 篇2
提高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质量策略研究
作者:陈彦伯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04期
当下我国的竞技体育正由传统的政府管理向高水平竞技体育多元化管理方向转变。为了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国家体委最早于1987年4月发布《通知》文件,首次确立了21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随着民办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加入了创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行列之中,并为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在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目标、角色定位和效益与投入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在运动队管理方面的研究仍有不少欠缺。在下面的文章中,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浅析如何有效管理高水平运动队。
一、我国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
总体上来说,我国民办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仍处于探索和提高阶段,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对于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管理尚未给出一个统一的模式,虽然具体列出了很多规定,但各个学校在操作的过程中受到自身实际情况的限制,难以有效执行规定中的各项措施,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一)学与训难以合理安排
运动队与职业运动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运动队的队员要面对大量的课业压力。“学训矛盾”是目前运动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在校运动员的全面成长与参与训练的积极性。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没有大量的训练作支撑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运动员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完成学业也是妄谈。在校运动员原有的文化基础普遍偏差,沉重的学习压力将直接影响教练员训练计划的落实,也影响着运动员体力的恢复。解决学训矛盾成为摆在提高我国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水平面前的一块顽石。
(二)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各地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体育特长生;二是专业运动队退役队员;三是在学校挂学籍的在训运动员。笔者认为,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更高层次的运动员和体育人才。如果单纯为了在全运会或省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而招收“挂名”运动员,则与这个初衷背道而驰。在招生时,应以地方高中的应届毕业生为主,建立系统的培养计划,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三)教练员队伍建设未能跟上体育发展的步伐
我国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普遍缺乏高水平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未能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而在管理方面对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力度不足、缺少相应的任用激励机制,则恶化了这种情况。
(四)运动与校园文化未能实现良好结合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因其竞技水平较高而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能够带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亦可以在学校举办体育文化节与普通热爱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体育文化节为契机带动整个学校建立一种良好的校园风尚。而现在的状况却是体育与学校生活“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体育活动失去了根基,难以真正提高学校的体育运动水平。
二、提高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合理安排,解决“学训矛盾”
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与学习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措施是完全可以调和的。每位运动员的时间有限,而且根据课程安排,各自的课余时间会有多样的差异,如何做到学习和运动时间之间的合理分配是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建议,将运动员的选课与一般学生课程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学习文化课程、思想教育课程;对运动员的学分实行弹性的管理办法,将运动员完成学分的时间要求比一般学生相对宽裕,个别情况下可以将时间适当延长,给予学生运动员更多完成学业的时间;也可以将运动员的训练成绩与课业完成情况相挂钩,对于训练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分计算时给予适当的比例加成;或者根据赛事的安排,将大量的训练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而平时则以学习为主。
(二)构建系统的培训体制,解决生源问题
在目前的研究中,较为主流的观点是:系统的培训体制更有利于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能有效地解决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所面临的生源问题。这种“一条龙式”的体育生培养模式是将小学、中学和大学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三级训练网络,最终走出一条小学时期打基础、中学时期崭露头角、大学时期拔尖出彩的系统培训体系。在具体实行时,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挂钩”式的层级关系,明确彼此间的权利与义务。例如,某大学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成绩较为突出,便可以与一些具有优秀体育生培养条件的中学建立一种对口输送的合作关系,这些中学则可以专门招收或培养具有某一运动项目特长的体育生;同样,中学也可以与小学之间建立类似的对口合作关系。
这样一来,学生从小到大能够获得一个系统的体育训练环境,更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学校也在这种“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中收获了优质的生源。
(三)增加体育教育投入,提高教练员水平
针对目前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带队教练员教学水平不高、难以适应体育教育教学要求的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民办学校应当重视对教练员的培养,教练员一样需要不断地进修和锻炼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水平,重视选拔和培养学校内部具有优秀教练员潜质的年轻教师送到专业的运动队进行锻炼学习与交流,学习最新、最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力提拔和重用有水平、有能力的教练员;第二,加快学校内部教练员的更新换代步伐,将具有优秀任教能力的教练员及时派到教学一线,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教练员,提高学校内部教练员的竞争力度,重点改革体育教练员的考核制度,将训练成绩与绩效相挂钩;第三,灵活采取合同聘任的形式引进短期执教的高水平专业教练员,在大赛前夕对运动员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帮助运动员完成参赛任务。
对于民办学校而言,要有效提高教练员水平,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采取多渠道的筹资办法是目前主流的观点。积极主动地申请省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局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更多的支持;申请与专业运动队进行联合训练,实现部分训练资源的共享;利用举办各种体育赛事的机会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负责运动员的住宿、训练和管理,企业负责各种经费开销,通过赛事为企业进行宣传,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四)校内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打造学校文化
利用竞技体育特有的参与性和观赏性,带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能吃苦忍耐、刻苦勤奋的良好风尚。校团委、学工处和体育部等相关的学校行政部门要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我国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措施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作为一线教练员,我们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辅助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风险管理;运动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80-0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02-07
Comments on School Sports Risk Management
CHEN De-ming1, LI Xiao-liang2,LI Hong-juan3
(1.Harbin Institute of P.E.,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 2. P.E. Dept of Hebei Nationalities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e 067000, Hebei China; 3.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adopts documentation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generalize and summarize the related research home and abroad on school sports risk management to define the sports risk, to interpret risk management and sports risk management, and to identify the key techniques in school sports risk management. The article also explores the history, the present and the trend of the study in school sports risk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generali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production in the areas of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risk countermeasures and risk management. Moreover, the article furthers its steps to find out the disciplines in school sports risk management as well as to spot the weakness, shortcomings and the missing parts in school sports risk management that can be the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y in the area.
Key words: school sports;sports risk;risk management;sports risk management;key techniques;comments
学校体育既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及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包含: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比赛及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等[1],保障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运动风险是伴随体育运动过程实时存在的,学校体育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运动风险。近年来,学校体育中由风险致因所导致的运动风险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周斌等在对大中专学生运动伤害的调查研究时发现,学生每学期运动伤害率为32.16% [2],运动猝死事件在学校体育中也时有发生,这些危害运动安全的运动风险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极大影响,对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问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学者在学校体育运动安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学校体育中,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运动安全问题转化为风险管理问题,对学校体育中影响运动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建立管理效果评价体系。通过运用风险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加强对学校体育运动的管理,达到降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目的。
1 运动风险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对运动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这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运动风险事件析因及后果影响两方面进行剖析,在运动风险事件析因方面将风险致因总结为运动负荷、运动环境、个人因素等[3,4];运动风险事件后果影响方面认为风险事件将影响到机体、物质和精神,亦有对结果提出运动者在运动中受益或受损 [5]。提出运动风险具有可能性、可控性、严重性、可觉察性等,认为风险致因诱发风险事件的产生。
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手段,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身体的健康。风险所描述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为事件有可能发生且尚未发生。运动的独特性在于运动是人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本身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又存在着不可控性,也就意味着在运动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客观的必然风险。
运动风险解决的本质问题为运动安全性问题与运动目标的实效性问题。运动本身具有双面性,并且这种双面性决定了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而可能发生性又是风险的特征之一,因此从事运动时,不论是否发生了运动安全事故,必然存在着危害运动安全或影响运动目标实现的风险致因(凡是可能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是产生风险事件的首要条件,并且多种风险致因是可以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风险致因的存在并不一定会诱发风险事件,只有当风险致因的“量”(量:风险致因的数量或风险致因的种类)一定的积累,才会将风险以风险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风险事件是否发生,风险致因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就必然存在。
运动的独特性决定了运动过程的不可控性,因此,风险必然客观存在于运动过程的诸环节。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必然会影响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风险致因是风险事件的诱因,风险损失是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事件是运动风险过程的载体。风险事件不发生,风险致因也就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发生风险损失。而我们在进行运动风险的相关研究时,应主要针对风险致因所诱发的运动风险事件开展研究,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诱因,即:风险致因,然后评定风险致因对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的影响。
在对运动风险相关研究及其所界定的运动风险概念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图1),将运动风险的概念界定为: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风险致因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运动目标的缺失的风险过程。
2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1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分支,是风险管理类学科的母学科,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对风险事件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6],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得到应用。风险管理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选用最佳的风险应对的手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应对,并对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做出效果评价。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种:1)人为因素管理理论;2)机械和物质因素管理理论;3)多因果关系理论;4)系统安全理论[6]。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入手,深入的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本质,揭示了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部分(图2)。
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是模式化的单一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循环过程。非循环的风险管理过程具有如下弊端:通过一次风险识别不能准确的识别出所有风险致因,并且风险致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的,从而引发风险评估结果的效度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风险应对的方法手段缺乏有效性,风险管理的作用随之降低。保障风险管理的作用必须借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过程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多次往复并延续进行。由于风险致因种类、数量及风险量的动态性,风险评估的过程也必须要遵循多次往复的原则,风险应对亦是如此。因此,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保障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实效性、准确性,风险管理过程才更具实际意义。
2.2 运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当前对运动风险的研究是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依据的,也就是把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体育学中[7],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运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将危害运动安全、引起运动目标缺失的风险致因进行识别、评估及应对,并对这一过程做出效果评价。通过使用风险管理理论,达到降低运动风险事件发生、保障运动目标实现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实时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随机性,因此,运动风险管理应伴随整个体育运动过程。运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个步骤[6],针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也就是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开展研究。另有一些相关体育运动风险理论的研究,对其体育运动风险模式也沿用风险管理理论,将运动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部分[7,8],忽略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领域的风险管理,运动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点:1)风险存在的持续性,体育运动是持续的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在这一过程实时存在,运动风险管理也必然持续贯穿这一过程中;2)发展过程的多变性,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从事体育运动不具有机械的模式性,易受运动环境、异体及自体的影响导致运动过程及结果复杂多变,风险事件是风险致因在特定条件激发导致的风险表现,因此运动及风险的发展过程多变性决定了运动风险也具有该特性;3)损失结果的多面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损失,体育运动过程中由风险事件所引发的损失时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心理、财产、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因此,风险损失的结果也必将呈现多维度的表现。
2.3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身体,锻炼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过程[1]。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教师与学生在场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结合运动风险的本质及学校体育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学校体育的运动风险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及意外死亡等各种运动伤害[8]。
风险致因、风险事故和损失共同作用,决定风险的存在、发生与发展[9],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亦是如此。通过对运动风险分析得知,运动风险为一动态过程,对运动风险的管理也应具有动态性。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是运用运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校体育过程中运动风险进行管理,并对风险应对做出效果评价,进而形成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为:通过风险管理学的方法,根据以往经验或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事件,对学校体育运动过程进行风险致因识别,并将这些风险致因运用合理的方法在不确定性、偶然性、损害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等风险属性方面进行评估[10],得出风险致因的级别,并以此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同时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致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应对手段,根据风险应对手段的效果对风险管理的诸环节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学校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诸环节,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有别于运动领域内其他运动风险。对学校体育进行运动风险管理应结合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身心发展、掌握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运动习惯,其对象主要为青少年学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应着重注意:学生德育教育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运动强度与运动量对学生生长发育的影响;运动环境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对运动安全的影响等。同时,在对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时,应结合学校体育的不同形式的目的、方法、手段,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进行细化,以便近一步提高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效果。
2.4 运动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运动风险管理的分析得知,运动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部分[6]。运动风险管理的每一子过程都有其目标,但从运动风险管理总体目标来说,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运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由可能性、风险事件、事件不利后果的严重程度构成[11],并且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致因自身具有“显性”和“隐性”的特征,很多风险致因是不容易察觉的[12],因此如何全面识别风险致因是风险管理能否有效执行的第一步。在我们对风险致因进行有效的识别后,如何科学合理的对风险致因产生的损失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是风险管理的第二步,在对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由于风险致因发生的不确定性(引起风险事件的风险致因可能是一个或是多个),给风险评估带了较大的难度,并且我们在对风险致因进行评估时,必须要有缜密的操作规程和数理统计,也因此而产生了较大的难度。进行风险应对时,选择应对风险的技术手段也会对风险管理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以此改进风险管理流程的错误和缺点。选择风险管理进行评价的方法,确立评价标准的理论依据依据,是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过程的关键环节。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运动风险关键技术就是对风险致因的识别及其评估以及应对的方法。
综上所述,运动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包含:如何对体育运动中的风险致因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找出可能诱发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并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得出风险致因可能诱发风险事件的概率或频度,并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手段,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体系与标准,更好的执行风险致因识别、风险致因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以达到保障体育运动安全,促进锻炼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3 运动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任务及其进展
3.1 运动风险识别(风险致因)研究 风险致因即为诱发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的存在决定了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致因是产生风险事件的前提。风险识别的过程就是将可能诱发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进行筛查的过程。目前风险管理学中对风险致因识别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经验借鉴法、标准的风险清单检查法、档案法、流程图法、职业专家调查法、现场调查等[12]。运动风险管理中常见的方法为检查表、故障树分析、专家调查[11],风险致因种类为场地风险、人员风险、伤害风险、环境风险、医疗风险、自然风险、法律风险、交通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等[13],这种风险致因的分类方式种类繁多,增大了相关研究的难度。在学校体育领域中,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针对运动风险的研究是以体育运动参加者人身安全研究为主体,并且,运动本身就是人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将导致运动风险的风险致因分为环境风险和人为风险两大类是比较合理的(表2)。
3.1.1 环境因素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是运动过程的特点,与人产生作用的各种环境:天气风险、场地风险、器材风险等因素,都可能成为风险致因的来源。运动风险致因在环境因素方面是通过对运动风险事件的分析,探寻那些环境因素是诱发风险事件的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运动安全方面开展研究,极少数的研究者研究内容涉及了运动目标缺失层面。在学校体育领域,现有涉及运动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伤害领域。这些研究表明,由运动场地、器材、天气等条件方面产生的伤害极高[10] [14]-[16]。冰雪运动对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的要求较高,导致由场地、器材、气候条件、天气状况产生的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大[17]。封闭式运动场馆内,O2浓度的过低及高浓度的CO和NO2也是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致因[18]。体育教学场所周围是否存在急救中心、急救技术水平对体育教学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从事体育教学时,发生的洪水、海啸、地震等人力不可抗拒因素也是风险因素考虑的范畴。
3.1.2 人为因素 体育运动中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自体因素和异体因素两方面。自体因素主要是指自身影响运动目标设置及完成动作技能的因素。通过对运动风险事件分析及专家调查发现,认知水平风险、发育水平风险、体质水平风险、运动技能风险等都属于个人风险范畴。目前对自体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7~22周岁的学生,缺乏对运动风险的预知能力,往往为了争强好胜进行一些高危动作,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率上升[19];2)心血管发育水平是导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显示,运动猝死发病的年龄段在30岁以下,一般集中在15~20岁年龄段,一旦发生,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极大[13];3)体质水平发育差,导致完成技术动作吃力,也会产生风险事件的发生;4)运动技能水平低,在完成高强度、高难度、大运动量体育运动时发生风险事件的几率高。虽然在自体因素方面开展了上述研究,针对自体因素的特点,在以下自体因素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1)BMI指数及营养不良因素;2)服装和器材选取;3)自身安全意识因素。
异体因素主要指风险因素是来自他人。异体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条件风险、行为道德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运动条件风险是由于运动项目选择、运动强度指定与控制、运动组织不当而产生的。目前对于异体因素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1)不同的运动项目所产生的风险事件的概率也不同,各运动项目对技术要求的不同,高竞技性、强对抗性的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大[12,13,20,21];2)在身体处于疲劳时,由于肌肉力量及注意力下降,导致完成技术动作能力下降,造成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升高[4];3)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过程中,不遵守课堂纪律、使用一些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技术动作等,会使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加大[10,13];4)学校体育的管理者在运动安全制度的制定与实行过程中的监管直接影响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学生医务监督的开展状况也会对风险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12]。自体因素在下列因素方面的研究有待突破:1)参与体育运动时,运动参数的变化对产生风险事件的影响;2)学校制定安全制度的执行状况对产生风险事件的影响;3)运动项目的意外性对产生风险事件的影响。
3.2 运动风险评估研究 运动风险评估是运用系统的、严谨的、具有逻辑性的方法对风险识别出的风险致因进行测评,确定风险致因的等级,为风险应对提供科学的依据(图4)。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是风险评估开展的基础,由于涉及的方法学和数理统计分析,加之我国运动风险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未形成权威的评估方法。现有针对运动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竞技体育方面。由于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很难对运动风险事件损失测量,因此,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评估工作难度较大,鲜有开展。现有的针对运动风险的评估方法多集中风险检查表及层次分析方面进行多因素的累积评估,评估指标多选用风险致因自身的特性及所要评估项目的特点 [11,22]。目前所选用的评估指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进行:1)危害程度;2)发生的可能性;3)损失后果;4)可觉察性;5)可控性。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风险评估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与体系,评估方法众多,但大多未建立数学模型,在选取评估指标方面,并没有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评估指标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所选取的评估指标是否能强烈地表达风险的特性有待商榷,并且评估后并没有针对评估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检验,因此,得出的评估结果也就不会十分的令人信服。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与体系将是今后对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评估的研究的重点。
3.3 运动风险应对研究 风险应对针对风险致因制定合理的干预手段,以达到避免或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减小风险损失并最终达到促进运动安全的目的,主要包括:风险保留、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规避[10,12,14,19,23]。诱发风险事件的风险致因的数量是不确定的,采取应对方法的数量也是不确定的。学校体育风险应对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麻痹大意的思想,要求教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并对学生的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对体育教师及学校主管领导进行运动风险知识的培训[24,25];2)针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实际的教学环境避免高危项目的开展[26];3)对相关的器材定期检查维护,使其达到安全标准[14,19,23];4)利用保险业,将风险进行转移,给学生投订保单、建立运动伤害基金;5)对一些不具备开展条件的运动项目应避免开展,同时一些涉及自然不可抗拒力量因素的学校体育活动也应尽量避免。现存的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风险应对方法,但这些风险应对的原则缺乏相关的理论作为指导,只有在选择基于理论指导的风险应对方法,才能够使风险应对过程更为有效。通过总结分析现有的研究,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总结出风险应对应把握如下原则:1)对可能引发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都要选择应对手段;2)对高风险因素应重点提出其应对的方式方法;3)建立系统的风险应对方案;4)对风险应对过程进行效果评价。由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发生较多的是危害学生安全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可控性较高,因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护具[27,28],通过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干预,对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运动风险的运动防护也必将成为今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研究的重点。
3.4 运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目前对于运动风险评估及应对的研究尚不完善,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还未见相关学者开展实证性研究。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多次往复的循环不断进行完善。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很好的补充,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执行的,对促进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子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4 结 语
综上所述,关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方面也进行的大量的实证研究,分别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研究上也获得了一定的突破。
建议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青少年运动科学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通过建立系统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案,为促进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应用、保障学校体育健康的开展及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 叶加宝,苏连勇.体育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45.
[2] 周斌,李颖,翁晓帆.体育活动意外伤害情况调查[J]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4):91-92.
[3] 边菊平.论运动风险视阈下的健美操教学[J] .新课程(下),2011,5:97.
[4] 王军.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风险发生的因素分析[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77-79.
[5] 刘晓军.运动风险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6.
[6] 寇健忠.体育风险管理研究导论[J]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9):126-127.
[7] 田旻露,魏勇.简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35-37.
[8] 苏玉凤.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研究进展[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9):11-13.
[9] 卓志.风险管理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10] 侯柏晨,孙玉琴.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7,25(97):12-14.
[11] 石岩.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6).
[12] 张大超,李敏.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J] .体育科学,2009,29(7):43-53.
[13] 翟虎翔.我国中小学体育风险识别与应对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07.
[14] 张左鸣.高校运动伤害的风险管理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97-100.
[15] Walzman ML,Shannon M,Bowen A P. et al .Monkeybar injuries:complications of play[J] . Pediatrics ,1999,103(5):e58.
[16] Nixon JW,Aclon CHC,Wallis B, et al. Injury and frequency of use of playground equipment in Public schools and parks in Brisbane,Australia[J] . Injury Prevention ,2003,9(3):210-213.
[17] Caroline Finch,Soufiane Boufous,Rebecca Dennis.. SPORTS INJURY REPORT [R] . ISBN 978-0-9580633-9-5, SYDNEY NSW: NSW INJURY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RE,2007.
[18] T W Pelham, L E Holt, M A Moss. Exposure to carbon monoxide and nitrogen dioxide in enclosed ice arenas[J] . Occup Environ Med ,2002,59:224-233.
[19] 张艳.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探讨[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39-40.
[20] 凌平,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596-597.
[21] Anneliese B Spinks, Roderick J McClure. Quantifying the risk of sports injury:a systematic review of activity-specific rates for children under 16 years of age[J] .Br J Sports Med,2007;41:548-557.
[22] 安中杰.我国高水平体操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23] 陈明伟,熊巍.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控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4):26-28.
[24] 王苗,石岩.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68-73.
[25] Chunderpal SINGH,Jhalukpreya SURUJLAL. South Africa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Sport,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J] ,2010,32(1):107-119.
[26] 欧阳巍.美国学校伤害事故的防范与管理[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6):129-131.
[27] Labella Cynthia R,Smith Bryan W, Sigurdsson Asgeir. Effect of mouthguards on dental injuries and concussions in college basketball[J] . Med Sci Spons Exerc, 2002,34(1):41-44.
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 篇4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
随着第28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32枚金牌、63枚奖牌, 金牌榜名列第二名, 奖牌名列第三名, 首次将俄罗斯排挤出“第一集团”, 改变了27届奥运会“美、俄争霸, 中国第三, 德国掉队”的局面, 实现了历史的突破的同时,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也指出, 中国奥运健儿在雅典奥运的突出成绩为2008北京奥运会带来了巨大动力, 全国高校体育现正处在最佳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抓住契机, 利用最佳氛围, 将高校体育金矿开采出来。学校体育既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 也是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同时, 广大高校也成为优秀体育人才的摇篮。北京大学的乒乓球队、清华大学的射击队、复旦大学的排球队、上海交通大学的篮球队……竞技体育的优异成绩成为高校的一张张名片, 也带动了群体性体育活动的热情。另外, 在本届奥运会上处处活跃着大学生运动员的身影:山东大学的邢慧娜、苏州大学的陈艳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刘翔等都勇夺金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有许多优秀的运动员活跃在世界赛场, 也不能掩盖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和管理上凸现的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现在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和管理上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才的现代管理。
一、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现状
1. 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
高水平教练员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导因素。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基本上都是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 由于自身没有经过运动队的切身体验, 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往往都是在借鉴专业队教练的训练与管理经验, 然而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与专业的运动队从训练的目的以及训练时间的安排有很大的不同。在运动队的管理上, 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集中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再者, 许多教师都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后从事训练与管理, 很难保证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
2. 体育经费、设施和训练条件落后。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的人均教育经费与世界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学校中用于体育运动的经费就更少得可怜。根据对我国54所大学的调查统计, 每年学生人均体育经费在20元以下的就占68%。搞竞技体育, 即办高水平运动队, 没有钱做基础是不行的, 没有经费从何谈系统训练,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目前高校运动队训练经费的来源, 有91.6%的高校均由校方承担, 少数高校取得了社会的赞助和支持。显然由于经费以及训练设施的短缺制约了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
3. 训练时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时间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然而, 不少院校运动队的训练, 不是因场地原因, 就是由于其他活动而冲掉或教练员因日常事务不能到场而训练时间无保证。另外, 又由于高校运动队的学生既要学习又要训练, 且大都利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训练, 这样对具有高水平, 专业化运动队来讲就很难提高运动成绩。
4. 缺乏系统科学的训练保障体系。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是需
要一套完整的科学保障体系, 高水平专业化的教练队伍是保证训练科学化的条件, 具有综合测评能力的科研团队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强化的医务监督是保证队员可持续训练的保障,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服务于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条件基本上无法保证。更谈不上形成一套科学训练保障体系了。
5.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管理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高校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成败与生存, 纵观我国一些体育强省和“龙头”运动队, 之所以技术水平高, 成绩突出, 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管理工作抓的好, 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然而就目前有相当多的高校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工作没有跟上去, 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
二、结论与建议
1. 加强教员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生产待遇和社会地位。
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文化科学知识渊博, 专项训练能力强以及事业心强的教练员队伍。由于大多数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 都是原各高校体育教师或校队教练, 突然转入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 由于多种原因, 还得需要一定的适应、提高过程。因此, 应建立教练员培训进修制度,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的采取在职或脱产的培训或轮训, 设立专门的实施机构, 对现有的教练员进行业务考核, 达不到等级要求的教练员, 先培训后上岗。另外, 要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其地位与待遇, 改善训练条件和生活条件,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能安心的从事训练工作。
2. 领导重视。
领导对高水平运动成绩以及运动队的重视程度是影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条件保障, 只有领导重视才能督促高校有关职能部门认真配合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 才能更加合理安排运动员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与运动训练时间, 避免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
3. 加强训练科学研究。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科研优势与运动训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主管校长挂帅, 由知识全面、教学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和有关专家、教授组成一个攻关班子, 从运动训练实际, 结合有关学科、系统研究科学训练方法并应用于运动队的训练中去, 把教学、训练、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可由有关主管部门牵头,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活动, 相互交流经验, 互补训练之不足, 从而保证科研为训练服务。
4. 完善管理体制。
从运动员学籍管理、思想品德管理、文化学习管理、运动训练管理、生活管理、运动成绩复查即淘汰制度管理等方面, 可设专门的管理机构, 分工负责, 加强思想政治、组织纪律教育工作和科学训练工作, 定期进行技术分析和跟踪调查, 为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邹继豪, 季克异, 林志超.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学校塑胶运动场管理制度 篇5
二、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无关人员不得入场。教学、训练活动结束后应及时退场。
三、所有进入场地人员不得穿有铁钉或是尖底高跟鞋,因比赛所需要穿的跑鞋钉长不能超过7毫米。
四、用跑道时限定跑道的跑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以保证训练安全、有序。
五、严禁翻越防护网,严禁各类车辆进入运动场内,违者严惩。
六、严禁在运动场使用明火、吸烟、携带具有易燃、易爆性、腐蚀性、污染性物品入内,违者按实价赔偿经济损失。
七、严禁在运动场携带玻璃、磁片、铁钉等利器进入运动场,严禁用任何利器在塑胶跑道上划、扎、切、割。
八、爱护场内一切设施,固定器材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挪动。
九、禁止挖、抓胶粒、石英砂。如人为破坏草皮和塑胶场地等体育设施,一律以平方米为单位(不足一平方米按一平方米计算)照价2倍赔偿,并按照学院有关规章严肃处理。
十、进入运动场地必须维护场内清洁,进入场地前须将鞋上泥土擦掉。不准在场内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瓜皮、果壳、废纸等杂物,违者罚款10元/次。
十一、课外活动时间学生需凭学生证进入运动场,无证者不予入场。
十二、运动场开放时间内,非教学时间学生可举行比赛,但须到体育组登记备案,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比赛;体育教学及训练期间学生不可举行比赛。
十三、该运动场开放日为周一至周五。时间:7:30——18:30(根据天气调整)。双休日、节假日原则上是场地维护保养时间,运动场不予开放,但如有我院学生要组织正规比赛或外单位来我院举办活动则收取部分租金对其开放。
十四、外单位或校外人员借(租)用场地举行活动或比赛,必须经学院批准,并严格遵守上述规定方可使用场地。场地管理人员需做好记录。
十五、凡违反规定经劝阻不听者,将按学院相关处罚规定进行相应处罚。
浅谈学校运动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6
【关键词】学校运动队 思想品德教育 作风 教练员
前言
搞好校运动队的管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我国体育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工作的学校是“中国手球协会手球传统学校”和“省体育专项特色学校”,通过近二十年带队实践体会:重视运动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加强运动队建设,提高训练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一、思想品德教育是管理运动队的重要手段
要想保证学校业余运动队能长期、稳定向上、出色地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培养出思想健康,作风顽强,素质优良,基本功扎实的体育后备力量,必须紧抓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加强理想、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工作,把运动员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教育工作,对增强运动队的团结、振奋精神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不重视思想教育的力量,不发挥精神的作用,只抓训练,不管思想教育,让运动员在自私自利丛生、骄娇二气滋长、涣散懒惰蔓延的土壤上成长,是不可能开出严格之花的,更谈不上结出什么科学管理之果了,更有可能出问题。学校运动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青少年运动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体育事业、勇于拼搏,树立为国争光的崇高思想。所以说加强运动员的思想管理工作是学校运动队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根据体育的特点正面地进行思想教育
(一)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抓住青少年运动员对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的心理特点,以优秀运动员、运动队为学习榜样,结合榜样的示范作用,运用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教育和影响运动员,特别是少儿年龄段的小运动员,则更具有现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富有实效。培养他们自觉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心灵美的运动员。
(二)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经常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员,提高他们的人生思想觉悟和对社会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以健康文明为美,以团结协作为美,以坚韧不拔为美,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不但只是精湛技术的表演,用顽强的拼搏精神激励观众,而且是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宣传员。
(三)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紧密地结合运动员的思想实际,训练比赛实际和学习生活实际,把思想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贯穿于始终,做到及时、耐久、细水长流。平时训练要和队员相处融洽,保持良好的队友关系。比赛中更要发扬互相尊重、相互学习的精神,体现良好的赛风赛纪,展示竞技体育的魅力。并要注意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变化工作,要满腔热忱地关心和呵护运动员的成长,对于他们进步和成绩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于他们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批评,并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使他们能从思想上真正要求进步。
(四)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还要抓运动员作风的培养。作风是一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顽强拼搏精神力量。作风好可以促进运动技术水平,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弥补技术与体力的不足和保证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这种顽强的作风是运动员在以振兴中华为动力,平时经过从严要求,从难训练,生活上严格管理,反复不断磨炼和经过严峻的比赛陶冶而成的。在抓作风培养过程中,实施生活作风,训练作风和比赛作风“三风”并举一起抓,因为生活作风,训练作风和比赛作风的好与差,直接影响训练有素的质量,比赛的胜负和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一个运动员生活作风不严谨,没有组织纪律约束,内务杂乱,不讲文明、我行我素,若不抓不管,就会导致训练中精神涣散,松松垮垮、经不起紧张激烈比赛的考验。甚至一部分很有培养前途的少年运动员,不重视作风的培养,不从严要求,从难训练,生活管理等不够,而失去前程,给体育事业造成损失。积极向上的个性养成有必要,但是要服从大局,要听从教练组的指挥。因此,重视作风的培养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一)体育教师的身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无论在精神面貌上,还是思想作风、语言仪表等方面都要起表率作用,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因此,教练员应严于律己,平时要做到仪表端正,穿戴洁净,利落整齐,举止大方,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对学生要有爱心,要敢于教育,真诚关心,严格要求,耐心帮助,正确地引导运动员,做到既是严师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体育运动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体育技能在不断的创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这是提高自然性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实践经验表明,运动员总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好教练。他们对知识渊博、教学训练能力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杰出才能的教练容易表现出尊敬和服从。反之则会削弱自然影响力,出现离散现象。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努力掌握丰富的专业认识并具备示范准确优美动作的能力,学生就会由于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而产生佩服感,為自己有这样的教练而产生自豪感,形成一种自居形态的激烈效应。他们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主动模仿教师的言行,寻找自己的差距,努力向教师看齐,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就具有威信性的地位。
结束语
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 篇7
1 研究方法和工具
(1) 系统调查分析法;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和WEB服务器系统; (3) 运用计算机编程方法、asp脚本语言和window office access后台数据库系统; (4) 专家调查法; (5) 实验分析法。
2 研究对象
以深圳市民治中学初二年级两个教学班共108名学生的定向运动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
3 研究过程
(1) 运用ASP动态网站开发技术、Dreaweaver 8.0软件、VBscript、Javascript+数据库技术对深圳市民治中学定向运动课程进行开发编程、修改、测试和后期维护。
(2) 将深圳市民治中学两个教学班学生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教学。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完成了包括5个功能模块的平台建设
4.1.1 教学系统
教师备课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批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
4.1.2 资源库
课件库、题库、案例库。
4.1.3 资源库管理
课件及相关库管理、素材管理系统。
4.1.4 教学管理
试卷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师管理。
4.1.5 系统管理
用户管理、新闻管理、系统信息。
4.2 该系统与国内普通学校定向运动教学系统功能比较
如表1所示, 该研究构建的教学系统在众多系统功能方面都优于现有同类教学系统, 并与该校基本教学组织结构紧密结合, 因此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
4.3 教学系统功能流程及分析
4.3.1 教学系统流程构建
经过系统分析、处理和创建, 该校定向运动课程WEB教学系统功能流程如图1所示。
4.3.2 教学系统流程分析
(1) 教师备课系统:包含电子教案、教学班级特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计划等, 供教研室备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
(2) 辅导答疑系统:答疑系统采取BBS方式, 学生可发言提问, 也可对某一话题发表看法;教师可对学生提问进行回复, 也可删除不合格的发言。
(3) 作业批阅系统:包含老师布置作业、学生查看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上交作业 (上传作业附本) 、老师收作业、选择批改、发回作业、公布答案、学生查看、下载批改后作业或参考答案。
(4) 远程考试系统:包含教师设置题库参数, 学生参加考试、教师评改试卷, 系统统计成绩, 管理员导出试卷与学生作答试卷, 及删除相关考试信息。
(5) 资源库及管理:资源库含课件库、题库、资源库、素材库 (公共开放资料, 供所有登陆者访问) ;课件及相关库管理、素材管理系统 (提供给教师使用, 课件上传、下载及删除) 。
(6) 教学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学籍管理:对学生的学籍管理, 增加、修改、删除等 (班级注册) , 也可导入学生全部资料。
②成绩管理:班级学生的成绩管理;查看成绩、教师评定成绩。
③试卷管理:导出试卷与学生作答试卷, 删除试卷及相关信息。
④教师管理:教案管理 (上传、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 、教师课程与所教班级管理;教师信息管理 (增加、修改、删除) 。
(7) 系统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用户管理:管理注册用户、用户资料维护等。
②新闻管理:公告信息管理, 新闻管理。
③系统信息:开发项目组、联系方式。
4.4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结果比对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的8项测试指标 (客观题:概念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定位题;主观题:绘图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进行统计, 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得出, 不管是客观题型还是主观题型, 对照班在80~89和90以上两个区间表现均低于实验班, 说明总体效果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
5 结论
基于WEB的学校定向运动课程教学系统研究目的:普遍提高年青一代的“21世纪能力素质”, 即:基本学习技能、信息优化素养、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1) 远程考试系统使考试网络化、无纸化, 既大大提高教师阅卷效率, 又加快考试流程速度;同时, 简便的试题导入与试卷导出功能增强了题库管理效率。
(2) 辅导答疑系统采用了BBS模式, 是一个实时系统 (如果教师实时在线) , 提高学生解疑效率, 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交流及学生之间的沟通。
(3) 作业评阅系统改变了以往固定地点、固定时间收交作业的模式, 通过网络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作业, 大大提高了教学进度,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管理效率;此系统中学生以附件上传作业, 便于教师后续开展教研及相关课程档案建设。
(4) 教师备课系统既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了较为便利的通道, 同时也使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教材、课程相关管理、运行和监督透明化。
(5) 资源库实现开放资源共享, 为师生提供便利, 提升教学效果。
(6) 学籍管理使繁琐的学生信息变得统一、简单, 方便了教师查看学生信息。
(7) 新闻管理给管理员提供了方便的新闻管理功能;给学生提供了最新的阅读新闻, 方便了学生了解世界新闻动态。
(8) 在对主动学习和主导教学的网络管理优化后,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活动得到加强, 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分析能力有一定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刘儒德.论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的研究[J].心理学报, 1998 (1) :113-120.
[3]刘业彬.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模型[C]//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论文集.1999.
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 篇8
一、基础条件差、工作状态好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全国西南部, 坐落在武陵山区, 系长江三峡淹没地段, 与湖北省利川市、重庆市的忠县、万县、彭水县接壤, 属老少边穷县。教育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扶持, 经济基础差。全县幅员3012平方公里, 总人口53万, 有中小学266所, 学生88490人, 其中留守儿童占45.6%。全县仅有体育专职教师178人。全县学校有400米环形运动场2个、300米环形运动场3个、200米环形运动场12个, 其余学校均有篮球场和60米直跑道。体育器材达标率为64.8%, 基础设施较差。但全县广大教职工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在现有条件下, 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 多次被重庆市教委、教科院评为“重庆市阳光体育先进县”、“学校体育先进单位”;2008年12月代表重庆市的农村县接受了教育部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检查;2010年获“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县”称号。
二、重视学校体育, 加强管理力度
位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最基层的学校体育管理机构, 是国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最关键的机构。为此,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在县教委建立健全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科, 负责全县中小学体卫艺国防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 实现了管理与教研人员的有机整合;在全县各中学建立体卫艺国防教育处;在各小学建立以校长为首的体卫工作领导小组, 做到体卫艺工作有机构负责、有人员落实。此外, 每年从大学毕业生中录用10名体育专业学生, 以充实体育教师队伍, 逐渐解决体育师资量少质弱的问题。2008年在学校新建了全县的第一座风雨操场, 2009年为5所学校新建了塑胶运动场, 2010年又为10所学校新建了塑胶运动场 (其中有两块标准运动场) 。2009年, 市、县共下发了价值100万元的体育器材。2010年由县财政拨款, 为每名中小学生每周提供3盒牛奶, 并在中秋节为每位学生发放月饼, 还为住读学生每天补助3元生活费。为广大中小学生加强了营养, 鼓励了留守儿童刻苦学习、加强锻炼的信心。
民族中学的民族体育项目
自“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后, 我县于2007年5月11日在民族运动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 一万名学生表演了大型团体操。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在启动仪式上, 针对阳光体育运动作了详细的工作部署, 要求各中小学把学生体育锻炼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三、理清工作思路, 建立督查制度
全县将学校体育划分为领导重视、场地器材、课堂教学、教研教改、课间活动、课余训练、课外活动、健康标准、体育竞赛、档案资料, 共十大部分, 便于理清思路、分项管理。每项工作都依据事先有计划、过程有督导、结果全公布、年终要考核、“秋后要算账”的程序执行。
每年, 县教育主管部门都要组建一个体卫艺工作考核小组。其中, 体育、音乐、美术、卫生专员各一人, 深入到各校, 对全县各中学、各乡镇的一所完小进行量化考核, 并在进行考核时, 发现问题、找出对策。
四、注重中心环节, 保证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也是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 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渠道。全县首先紧抓各校开课率, 通过查“三表” (课程分布表、各班课程表、教师授课表) , 综合反映开课情况, 旨在要求各校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每周的体育课 (重庆市政府要求中小学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 。其次查“三类资料”, 一是教师自订的年度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材》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三是《学生体育成绩册》。最后查学生的操作能力, 即抽查一个班的学生, 测试其掌握技能技巧的程度。通过以上三种方式, 督促学校按《计划》开课、按《教材》授课。
针对一般体育教师教研教改能力或精力有限的状况, 县教育主管部门不严格要求对“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选用, 也不片面追求游戏教材, 不强迫教师创造发明、标新立异。但是, 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到“照本宣科”, 即因材 (大纲、教材) 施教、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搞好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每节体育课都应有教学常规和“课课练”项目, “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都应轮廓清晰、层次分明、环节紧扣、重难点突出。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提高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并注意控制运动量, 达到愉悦学生身心、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此外, 鼓励体育教师挖掘整理民族体育教材。目前, 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运用的校本教材有“土家竹铃球”、“土家脚马球”、“天地球”、“软球”、“土家梭棍”、“土家莲宵”、“土家摆手舞”、“土家摆手操”等。其他民族民间体育教材也以20%的教材量进入课堂, 供学生选择性运用。
五、加强继续教育、开展教研活动
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 取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是教育行政部门最基本的工作。每年全县都要召开“学校体育、艺术、卫生、国防教育工作会”, 采取以会代培的方式, 激励教师艰苦奋斗、踏实工作;定期组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 提高教师基本工作能力;不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观摩县内外体育公开课, 及时掌握较新的教学信息;每年组织一次体育论文评选活动, 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县性体育优质课比赛;每三年举行一次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 以督促教师随时保持动作示范能力。除此以外, 还积极参加省级优质课评选活动, 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通过每年教师调动考试机会, 有的放矢确定“健身操”之类的试题, 促使山区体育教师提高自身动作的协调性;通过定期举办田径、“三大球”、“两小球”等运动会, 有意识地提高体育教师的裁判水平。同时, 全县中学以校、小学以乡为单位, 建立了体育教研组, 建立健全了集体备课制度, 每周均会开展教研活动。
六、落实“课外活动”, 狠抓《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课外活动在《课程计划》中也称“活动类课程”, 这项活动在山区学校难以落实, 原因有三, 一是部分班主任将其视为软工作, 不愿担当组织者;二是学生家庭距离学校较远, 放学后要抓紧时间赶路;三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往往安排在体育课上完成, 课外活动缺少项目。针对这些问题, 我县的管理方式仍然是以督查为主:查课外活动场地、器材、人员、时间、项目是否落实, 看“课外活动轮次表”是否设立, 访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外体育活动;并且将“冬季长跑活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明确到“课外活动”时间内进行。这些措施使“活动率”大大提高。
民族中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竹铃球
南宾小学的篮球联赛
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这项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发现问题。自2002年开始, 全县针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 组织体育教师进行过3次培训, 并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和有关器材发放至每一所学校, 使各学校基本上能够将该项工作开展起来, 且能够按时将成绩统计上报至“体质健康”网。
七、改革课间活动, 充实活动内容
对各校课间操进行改革。将“集合一分钟, 站队一条线, 动作一样齐, 时间10分钟”, 改为“有序出入场, 内容分3项 (广播操、自编操、分组活动) , 动作20分 (学生统一活动20分钟) , 保质又保量”。要求各校每周变换一次分组活动内容, 每年更换一种自编操。全县每两年通过录像评比一次“大课间活动”。通过连续几届评比活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八、抓紧中考“龙头”、规范考试过程
以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为“龙头”, 带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一是选准人员, 监考员必须是体育教师, 且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未曾出现过循私舞弊行为, 若有违规行为, 必须受到严厉处分;二是选好考场, 由于县城内人事关系复杂, 采取“县城学校集中考试, 乡下学校送考到校”的办法;三是统一标准, 采用“一把尺子量到底”, 即设置一个“体考组”, 用同样的测量器材, 安排同样的人员测试同一项目;四是改革器材, 如“立定跳远”和“实心球”的丈量器材, 统一为“地毯式坐标尺”;五是科学测试, 如, 以距离记成绩的项目, 全部使用“坐标尺”, 减免了逐次丈量成绩的麻烦;六是公开成绩, 测试时监考员要大声向参考学生公告所有成绩。成绩记录表一式三份, 结束时立即“分表”, 受测学校、公告栏、体考组各存放一份, 以便于互相监督;七是不循私情;八是封闭考场。久而久之, 我县中考体育在社会上取得了较高的信誉度, 发挥了应有的“龙头”作用。
九、自筹竞赛经费, 搭建竞技平台
促进学校体育训练的最好办法是竞赛, 提高运动成绩的最佳手段是竞赛, 激发和团结体育教师工作热情的最有效途径也有竞赛。但举办运动会资金短缺, 在“伸手”无望的情况下, 体育工作者自寻门路。起初, 各学校以“轮流做东”的方式举办运动会。如今, 采取“以会养会”、“各负其责”的办法, 逐步将县级运动会引入正轨。从1990年以来, 全县先后举办了十二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七届中小学生篮球赛、七届中小学生排球赛、六届中小学生足球赛、四届中小学生乒乓球赛, 及三届教职工篮球赛。同时, 每年积极组队参加重庆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重庆市中学生排球比赛、重庆市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通过举办或参加体育运动会, 激发了体育教师的训练积极性。
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 篇9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 推行“奥运争光计划”, 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性和举国体制的大投入使得即使还在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过于注重自身竞技水平的提高, 而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学习。可是体校的运动员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学生,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强文化学习, 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 主要专业是运动训练, 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运动员在学校边训练边学习, 优秀运动员将向省队和国家队等专业队进行输送。由于体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部分在校学生提前进入专业队进行试训。另外虽然国办发 (2010) 23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以下简称国办发23号文) 中强调“青少年比赛尽量安排在假期并就近参赛”, 可是仍然有较多比赛在学期中进行, 运动员由于集训和参赛会出现缺课的情况。传统的方式只能是等待运动员归校后由任课教师利用休息时间补课, 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学习的连续性和短时间大学习量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疲惫而导致运动员文化学习效果欠佳。
为此, 国办发23号文, 对于运动员特别是公立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出了要求, 指出“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要积极吸纳当地优秀教育资源, 通过联办、共建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 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如何灵活利用教育资源, 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 切实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是体校文化教育的重点探索对象。现在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网络学习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一环。“网络学习支持系统是在WEB环境下的学习准备和学习过程中, 为学习个体提供有关学习指导、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它不同于以前的网络教学系统之处就在于它更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情景性和社会性为原则, 构建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 (学习资源) 和非物质要素 (教学模式、学习策略、学习氛围等) , 着意于为学习者营造一个激发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首先, 网络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 比较适合时间不太确定的体育运动学校学生, 其次可以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学习兴趣,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但是目前网络上有“大量的教育网站、网络课程无人问津, 处于荒废状态;虚拟学习环境中的无用信息泛滥、良莠不分, 处于一种混乱状态;虚拟学习环境中的信息老化、无更新、无生长, 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虚拟学习环境中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 , 缺乏互动交流、存在大量的‘潜水者’, 使得虚拟学习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功能弱化, 而且使得大量学习环境‘荒废’。”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就较一般学生弱一些, 如何让建立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能够吸引学生, 能够让学生喜爱在网络上建立的学习内容, 这就需要一个基于系统观来建立网络学习支持系统, 来帮助运动员解决学习上主观和客观不良因素, 完成学习进度, 进而具备所需的文化素质。
2. 有效运用系统科学来构建网络学习支持系统
现代系统研究的开创者贝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的复合体。系统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之一, 因而事物都可以用系统观点来考察, 用系统方法来描述。系统科学是从系统结构和功能, 从系统的演化研究各学科的共性规律, 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和基础。系统科学运用于教育中创建了教学设计, 很好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网络学习支持系统是信息时代我们学习数字化的重要方式, 创建网络学习支持系统是积极主动给运动员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重要手段, 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作为教学系统的网络化体现, 不仅遵循教学系统的一切特性, 也有它的信息化特点。建立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本身, 也可以通过和其他学校以及公司等联合开发建构, 比如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打造的“E学习”平台以“移动+互联”相结合的综合信息化新手段, 通过整合手机短信、彩信、WAP、视频、电子邮件及网站, 提供了便捷的移动学习新方式, 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制约, 用户可以利用零散及乘车等时间进行学习, 搭建了随身、随时、随地的“E学习”平台。但构建网络学习支持系统时需注意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注重特性, 才能使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发挥较优的性能与作用, 才能使运动员能够喜欢和使用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促进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发展。
(1) 注重“整体性”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的体现
若干部分按照某种方式整合成为一个系统, 会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即1+1>2, 整体涌现性是非还原性和非加和性。简单地把学科中的知识生硬地分割开,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 学习者只学会了归纳中心思想却对文中的情感毫无反应, 缺乏共鸣, 很难说这就达到了我们期待的学习目标。网络学习支持系统要注意对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培养, 强调提供给学生真实的、面向实际的整体学习任务。从整体出发始终关注学习中各部分的关系, 注意各部分的关系以整体来解决问题。这会比孤立地从单独的知识点来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学习任务中要让学习者能对全局的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做到胸有成竹, 在随后的学习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学习者掌握一门学科的结构, 是增强他们兴趣、探索学科真理的重要基础。另外只有做到把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结合起来, 做到整体要求, 才能更好地培养运动员, 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不仅要开发学习者的智商, 也要注意开发情商, 通过合作学习、情感教育、情景教学以及爱的教育等, 让运动员能够能有效地了解自我, 管理自我, 进行自我激励, 进一步加强运动员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 做到训练和赛场上自我的有效调节。
通过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建立较强的分析思维, 还要建立整体思维, 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系统思维, 苗东升在论系统思维中强调:“建立系统思维要把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结合起来, 在整体观照下分析, 在整体观照下综合, 在分析和综合的矛盾运动中实现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 过于注重语言和逻辑的学习, 也就是对左脑的开发, 而忽略了对右脑的开发, 右脑是形象思维的中枢, 右脑在加工空间信息、图形信息方面明显优于左脑。右脑着重于综合的并行加工, 左脑着重于分析的线性思维。钱学森在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指出:“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深刻理解, 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们在构建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时候就不仅要有语言、写作、逻辑、分析、计算等学习内容, 也要有美术、音乐等学习内容。我们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不仅要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抽象能力, 也要培养他们的直觉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也有助于运动员在训练时培养对于动作技能的思维和思考, 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
(2) “非线性”的体现
非线性系统是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出现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系统不是其部分的总和, 这意味着叠加原理的失效。一切事物作为系统, 无论是系统内部结构和外显的系统功能, 以及系统演化过程都是相互作用的显示, 因而也都是非线性的。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教学者、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媒体四个子系统相互的关系构成了丰富的非线性关系, 甚至于子系统中也有丰富的非线性关系, 如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更容易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论, 教学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 对学习过程的引导、控制, 对学习后的评价、总结、反馈可以充分选择和安排, 体现主导性。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也能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掌握合适的学习进度, 发挥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体现主体性。这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很好的结合现代教育理念, 可将课堂教学和自我学习的优势进行吸收, 实现了主导——主体结合, 体现了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非线性关系。运动员由于学习时间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少, 即使在学校时与教师的时间也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要少。充分利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来建立师生关系, 可促进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也有丰富的非线性关系。课堂教学中, 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有限, 只能选择适合课堂使用的、只能兼顾大部分学生使用的教学内容, 而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学习内容的选择面则会显得自由宽泛, 对于同一个知识点, 教学者可以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 让学习者可以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选择适合自己认知策略的学习内容, 促进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媒体与学习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运动员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 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 自身具有的知识结构不同, 学习水平也不一样, 因而对于适合自己的学习媒体的选择也不一样。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相对于课堂在学习媒体的呈现有较大的优势, 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性不仅让音频、视频、动画、图片、图形的显示不再困难, 但在课堂中媒体的使用大部分只能由教师提供, 学生接受。可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学习者却能够自由选择, 实现人机交互, 让学习者更积极主动, 满足运动员的个性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3) 协同学的运用
德国科学家哈肯创立的协同学指出一个开放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关键看系统内部是否存在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作用, 即子系统之间通过交换物质、信息或能量等方式相互作用。当运动员不在学校外出集训时, 由于缺少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相互竞争, 往往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开心农场中的“偷菜”游戏虽然简单, 很多人是因为有自己的朋友在农场中种菜和偷菜而加入, 由于有大量的用户, 游戏者在其中相互的“偷菜”、留言、关注彼此的等级, 大量用户的这种非线性系统的协同作用而使农场游戏风靡网络, 让网络中农场由无序走向了有序。目前“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 (Web 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随着微博、百科、RSS等的发展, 让人人都参与到网络中, 这些都为协作学习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建立协作学习, 以学习小组进行知识的协同建构, 运动员即使在网络的一端只有自己一人, 可是由于协作学习在网络上通过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将使他感觉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另外协作学习强调团队合作, 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合理的分组可以解决运动员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 通过协作学习最终通过役使原理而使运动员达到对学习任务的理解与掌握, 并让学习者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 让系统具有开放性
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 系统在开放并远离平衡的情况下, 系统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自发转变为有序状态。要使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开放是必要条件。学习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人员的交流, 保持了足够的开放性, 才使我们的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在WEB2.0时代具有更强的开放性, 学习者在网络上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创建者, 现在网上的资源很多都是由是网民共同创建的。“云计算”的出现, 运用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更是给力, 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字设备接收“云端”的信息, 可在不同的终端上提取和保存自己的学习进度, 并且可以通过“云”实现学习信息的加工与创造。随着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 我们将进入一个现实世界和数值世界不断融合交流的时代, 方便的手持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让学习者越来越方便的获取需要的学习知识, 移动学习带给我们与外界环境更大的交互性。随着移动设备的情景感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捕获用户、场所、设备等真实世界的信息, 普适计算技术将实现学习系统巨大的开放性。
在创建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保持学习资源的开放性需要通过信息与资源的不断更新。允许系统外的成员进入保持系统成员的开放性, 实现更大的思维的共享。陈禹教授就提出:对于广泛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一条有效的经验。学习支持系统不仅要有站内资源, 也要有站外优秀的资源的链接。不仅实现体校之间学习资源的共享, 也要实现与其他网络学习资源的交换与交流。
3. 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评价方法
对于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可以采用物理-事理-人理评价方法, 物理阶段理解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 确定指标值的具体定值方法, 事理阶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人理阶段首先要理解教学者和运动员的总的学习目标, 弄清楚他们心中对于指标和权重的想法, 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照顾到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可操作性, 在公布最后评价结果时一定要征求教学者和运动员的意见, 使结果不仅照顾到客观科学性, 也照顾到他们的主观满意度。另外也可以使用模糊评价方法、灰色系统评价法、神经网络方法、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
4. 结语
胡锦涛在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要关心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 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陈禹教授提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 从技术到体制, 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不但是必需的, 而且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体育运动学校要按照国办发23号文中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网络学习支持系统, 只有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充分体现非线性、运用协同学的原理并保障系统的开放性, 才能建立优秀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 创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 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保障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谭璐, 姜璐.系统科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顾基发, 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
[5]王建宙主编.绿色行动计划—系统科学与中国移动节能减排实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6]张丽霞, 王文利.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8.
[7]何克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
[8]邵山.网络学习支持系统设计的探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0.
[9]陈禹.创新成就教育信息化[J].中国教育网络, 2006, 7.
[10]陈禹.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从SAKAI谈平台开发的意义[J].中国教育网络, 2007, 3.
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 篇10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强化理论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获取技能、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1]教育部也提出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毕业的学分”。[2]据2011朝向白皮书报道, 截止至2011年底, 我国高尔夫球会已超过500家, 常年有数百万人参与以高尔夫运动及相关休闲方式形成的高尔夫旅游。[3]高尔夫产业也将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型, 体验式高尔夫消费成为一种趋势[4], 与整个高尔夫产业链的快速发展相比, 对于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则始终处于一个不断摸索及变化的阶段, 尽管近年来各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了较多创新, 但多以旅游类、工科类专业为主, 对于高尔夫相关专业方面的关注度较弱,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开设有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以期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提供参考。
2. 当前高职院校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实践教学从属与理论教学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及探索,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的实用型人才已成为各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这些相应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完成, 更多的需要从实践教学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目前部分开设有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和验证, 重理论, 轻实践。[5]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培养模式, 在很多层面上限制了学生对技能的获得及掌握, 尤其是高尔夫运动技术专业是一个要求技术性极强的专业, 如果不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 其所培养的人才在步入相应岗位的时候, 很难满足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2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据笔者调查, 当今开设有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 在评价体系上, 大多以校内外指导教师评定、实习单位考核、学生相互评价为主, 评价手段主要还是以分数的高低为主去核定实践效果, 形式较为单一。同时, 由于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场地要求的特殊性, 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高尔夫练习场或小规模球场很难满足一个年级的学生同步活动, 因此在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较为困难, 只能以定向实习、分散实习和自主实习为主要方式, 对学生的管理又囿于各种因素很难派教师驻扎球场, 多以电话及当地管理人员的反馈为主, 这些因素导致了整个评价体系在科学性及可行性上存有一定的不足。
2.3 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创新
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使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其他教学环节难以替代的作用。可以说, 能否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是体育院校能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打造并深化办学特色的关键环节。[6]据笔者了解, 较多开设有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以技术课授课的形式完成, 而该环节仅仅是为了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而进行, 在内容上, 以高尔夫运动技术动作为主, 在形式上, 仍以教师教动作, 学生模仿动作学习为主。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相对于高尔夫这项新兴的活动而言, 远远不能满足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所培养的人才也不能符合“应用型”的要求, 也就较难适应当今社会高尔夫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 对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培养目标及能力的重新定位
在新的社会需求下, 对所培养的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掌握高尔夫运动基本技战术, 能够胜任高尔夫运动技术基本教学及高尔夫赛事组织管理、运作与策划等高尔夫相关岗位的工作, 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培养能力上, 将培养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三类。其中专业能力要求学生具备: (1) 高尔夫运动技、战术教学与培训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2) 掌握高尔夫球会管理流程与方法, 并具备运用俱乐部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熟悉高尔夫球规则及竞赛组织, 掌握有高尔夫竞赛组织管理、运作与策划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4) 熟悉高尔夫球场巡场、出发员等高尔夫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及流程, 具备统筹及监督下场球童工作的能力 (5) 具备较好的礼仪修养、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6)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方法能力要求学生掌握: (1) 自我学习、知识技能更新的能力 (2) 具有良好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3) 具有灵活应变, 适应行业与岗位变化的能力 (4) 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和人际交往能力 (5) 具有一定的独立策划、计划、设计、实施、控制、评价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 (1) 良好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和社会职业道德 (2) 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良好品质 (3) 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行为习惯 (4)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 (5) 具有进取向上、灵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通过对培养目标及能力的重新定位, 使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 并在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同时, 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3.2 对课程体系的整合设计
根据当前高尔夫行业的主要职业岗位需求, 将所培养主要定位于六个职业岗位版块:高尔夫助理教练、赛事顾问、巡场员、出发员、随场教练。根据其工作任务的不同, 将其岗位所需的能力进行分解, 并根据其能力需求进行课程的设计, 以求最大化的满足提高学生能力的需求。
结论与建议
在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应创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评价, 改变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地位, 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满足高尔夫职业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2012.
[2]教育部.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 2011.
[3]朝向白皮书撰写编委会.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R].朝向集团, 2012.
[4]石向荣, 王冬梅.高尔夫产业对海南旅游业的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 2012, 8:216-217.
[5]陈琦.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1-6.
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 篇11
摘 要 文章针对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在进行体能、技战术训练中易出现的身体和心理疲劳现象,得出恢复训练是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关键。通过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手段与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体育运动学校 中长跑运动员 恢复训练
一、运动性疲劳
自1880年莫索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冠上了不同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定义的特点是:(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等。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的综合反映过程。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活,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身体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加重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运动性疲劳处理不当,将引起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运动能力和运动训练的连贯性。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负荷,但运动负荷是由多因素组成,如:次数、距离、时间、重量等。不同的组合将形成不同的刺激信号,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将发生不同变休,这需要根据训练目的选择不同的刺激信号。因此,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然而该概念在实际运用中造成混乱,却只要某一运动性刺激信号刺激身体,引起机体疲劳,机体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各种症状,致使选择判断运动性疲劳标准缺乏专门性,最终导致恢复手段缺乏针对性。
(一) 肌体的疲劳
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由于肌肉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二)神经系统的疲劳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皮质,传入的各种信息(包括肢体运动信息)在此做最后的分析与综合,并产生相应的感觉,由骨骼肌收缩实现的人体运动在其调节之下完成。当肌肉运动加强时,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消耗也加强。虽然,在工作过程中恢复仍不断进行,但依然抵不过消耗量,当消耗达到一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代谢过程就发生障碍而出现疲劳,疲劳又引起抑制加深,从而制止神经细胞的过度消耗,当局部或大部分皮质细胞因训练负荷负担过重或时间过长,而消耗神经能量到一定限度时,细胞内部的代谢变化就引起抑制过程的发展,这样皮质细胞的工作强度将减弱,避免神经能量过度消耗。
二、体育运动学校学生与中长跑项目特点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3-17岁之间,在体育运动学校主要是发觉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运动能力过程,向高一级体育运动队输送队员或向高校输送专业队员。
中长跑属于体能类项目,归属耐力项群。一名中长跑运动员成功与数百种因素有关,但与以下三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即心血管系统(含血液指标)、下肢支撑器官、意志品质。竞技体育对三者提出极限要求。“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桶水的容积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而是决定于最短的一块。这三要素是任何中长跑教练员都不能回避的,是训练成功的关键,任何训练方法的运用都依据于这三要素是否处于良性状态。马俊仁能在中长跑项目上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消除疲劳手段较好,较好的疲劳消除手段能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
三、恢复训练
(一)恢复训练的内容
恢复训练的内容是以恢复训练与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比赛做好充分准备作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系统的恢复训练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一为基础训练,指在运动员疲劳后的基本恢复过程。其二为心理恢复训练,指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耐力跑时出现心理疲劳后的心理恢复过程。其三为针对性恢复训练,指中长跑运动员进行某项素质训练使身体局部疲劳后的恢复过程。基础、心理和针对性的恢复训练包括具体的内容见表1。
系统的恢复训练已成为当前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国内外一些高水平的教练员已经将恢复训练作为高水平运动员科学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运动训练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使现代运动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恢复训练、体能训练与技战术、心理训练的关系
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的系统恢复训练与体能及技战术和心理训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现代运动训练完整的科学体系。充沛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同时也是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如有人把中长跑训练比作骡子拉磨,一圈一圈不见终点,既单调枯燥,能量等消耗又大,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疲劳都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中长跑运动员、教练员必须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合理地安排练习量和强度,把各种练习有机合理的组合与搭配,并且经常改变训练的环境,这样才能提高训练质量,延缓疲劳的出现,是促进机体恢复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三)中长跑运动员恢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运动训练过程,这里主要论述训练课后的恢复过程。从疲劳产生的原因来看,在恢复过程中主要解决好两个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掉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协调平衡被破坏,在恢复期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调节能力。
由于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时间长、耗能大、内容单调,导致了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极易产生疲劳现象。因此,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就应把恢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安排在每次训练课中。例如,在进行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时,把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反复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高原训练法合理地安排在训练课中,并不断变换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同时组织队员到野外进行训练。而对运动员训练后一些肌肉的局部疲劳,采用相互按摩和自我按摩、电动按摩等手段效果好。相反,对于大运动量训练后出现的全身疲劳,则结合热冷水浴和中西营养药物等手段效果甚佳。同时,根据运动训练负荷的性质、量和强度。可用综合性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在训练中,如果是全身大负荷主要由一部分肌肉群承担,就采用起局部作用的手段,如听优美的音乐、热冷水浴和中西营养药物相组合。通过以上这些恢复手段和方法,运动员就能在下次训练之前得到完全恢复。
1.营养手段
营养是运动后被消耗物质恢复的物质基础,营养疗法既是一种恢复方法又是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主要途径是高糖膳食和肌糖恢复,补充适量的动物性蛋白质,定时定量的服用维生素C,此外,每天还需补充适量的脂类、矿物质等。
2.物理手段
主要是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以加速体内微循环进而达到活血化淤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按摩、理疗、热水浴、高温疗法、桑拿、蒸汽浴、吸氧疗法等。这些物理手段有利于中长跑运动员的恢复。
3.中医药学手段
采用中医补益药进行食补调节机能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经验,补益药物有助于加速激素和免疫调节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4.心理教育手段
常用的教育手段有:一是严格的作息制度;二是积极性休息;心理手段有:心理诱导,生物反馈训练、呼吸调整、神经肌肉心理训练等。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恢复必须在专门人员指导下进行。
四、结语
科学训练是当今竞技体育的必要手段,机能评定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文从疲劳的界定、发生及恢复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做了综合的介绍,其目的在于使中长跑运动员,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科学的机能评定和恢复方法,最终达到提高训练水平的目的。
由此可见,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合理安排练习的量和强度,不断改变训练环境,采用综合恢复过程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全面地营养恢复手段,已成为当今运动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普拉托诺夫.现代运动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95-196.
[2]华北区医学院校体育研究会编著.体育保健与健康医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肖洪凡.浅析田径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手段及方法[J].运动训练与竞赛.2010(9).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5]李宏强.浅析足球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与运动营养[J].安康学院学报.2009(2).
精彩的学校运动会 篇12
比赛开始了,体育场上顿时热闹起来。运动会的项目真多,有长跑、铅球、垒球、跳高、跳远、接力……整个运动场到处都充满了紧张热烈的气氛,欢呼声、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激动人心的女子400米角逐终于拉开了序幕。跑道上,运动员有的在做准备,跃跃欲试;有的谈笑风声,好像胜券在握……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都耐心而又焦急地等待观赏这激动人心的场面。
“预备——砰!”发令员一声枪响,队员们“嗖——”地一下飞离起跑线,如同脱缰的“野马”争先恐后地追逐着。张晓燕同学是大家公认的“飞毛腿”,所以都对她抱以最大的希望。“加油!加油!”拉拉队在不停地为场上的队员鼓劲、助威。赛场上,运动员你追我赶,个个不甘示弱,一时胜负难分。刚开始的时候,张晓燕一直处于第二名,我们不免为她担忧。过了一会儿,张晓燕离第一名只差一米的距离了,可她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脸上的表情也十分痛苦。不好,后面的队员一个又一个地追了上来,拉拉队的同学都激动地站了起来,挥动着手,拼命地喊着:“张晓燕,加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50米,20米,10米……张晓燕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加快了步伐,顽强地向前奔跑……最终,她获得了第二名——她恨死了可恶的痢疾,害得她丢掉了女子400米三连冠!虽然没夺得冠军,但同学们依然为她顽强拼搏的精神而欢呼、激动!
运动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精彩的学校运动会将永远引导我们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运动健将。
(指导教师:孙永太)
点评
【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推荐阅读:
关于学校秋季运动会的加油口号06-03
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活动通知07-26
学校运动会工作的自我总结11-07
学校运动会开幕词|学校运动会开幕词范文07-11
承德体育运动学校05-19
阳光体育运动学校08-31
学校运动会感言09-09
秋季学校运动会作文10-22
学校篮球运动损伤防治10-26
借力足球运动,助推学校发展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