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

2025-01-23

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精选13篇)

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 篇1

2010——2011年第二学期

科学学科总结

蒋营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孩子们的科学探索就是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开始的,探究的内容越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越能使孩子们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的意义,越能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的知识和信息资料孩子也需要;科学要求的探索是孩子的爱好;科学不能因循守旧,而孩子天生擅长创造。

《科学》科目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幼儿进一步了解周围事物,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欣赏力,从而了解事物的特点,并知其用途,能激发幼儿兴趣和求知欲。本班幼儿已懂得一些浅显的科学常识,但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性还有待加强。我班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喜欢问为什么,并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在科学领域教学中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开展活动,时常变化形式,多以有趣的游戏、故事或幼儿自主操作等来培养幼儿的兴趣。本学期里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花朵》、《有趣的叶子》、《多变的云彩》、《沉与浮》、《动物的尾巴》等活动,带幼儿到户外观察,亲近大自然,引导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并对大自然产生兴趣。利用故事的形式给幼儿灌输了一些基本的环保意识,懂得要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根据季节的变化引导幼儿关注周围自然环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家禽,知道其名称、外型特征、生活习性及用途,懂得喜欢、爱护它们。一学期里,我根据活动的需要提供各种充足的有价值、多样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孩子们的好奇心更加浓厚,喜欢验证事物的特征,能够积极的探索各种现象变化的原因。

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 篇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儿童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也是形成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阶段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而科学课的教学本身也很容易引起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 在这个阶段利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乐于与人合作, 与环境和谐相处, 为后续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正符合该阶段儿童对外界事物最敏感、最好奇、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所以, 充分发挥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有利因素, 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带有良好情绪色彩的心理行为转化为儿童自愿、主动、积极的学习愿望和心理需求, 促使其渴望学习、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从而最终实现师生活动的优化组合。

例如, “声音的传播”一课的教学, 教师在鼓面上放些小小猫、小白兔等动物, 通过敲击鼓面, 小动物就自觉地跳起舞来, 刚一出示, 视觉感观就立即激活了小学生热爱小动物、喜欢小动物的天性, 随即表现出良好的心理情绪和浓厚的兴趣。随着教师的进一步演示, 学生被激活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使他们对演示产生了巨大的有意注意, 并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种本能的想要弄明白这一现象原委的内心渴求, 当这种表现越来越强烈的内心需求转化成一股巨大的驱动力时, 学生自身的本能就让他们有了一种欲望——“探究”, 于是禁不住纷纷投入有趣的探究活动, 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善于抓住兴趣的苗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他们主动的探究欲望, 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 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二质疑问题, 培养探究意识

学贵有疑, “疑”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古人曾说过:“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实践也充分证明,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到活跃状态, 有力调动和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所以, 认真遵循新的《科学课程标准》, 结合学生实际, 从教材内容出发, 适时有效地为学生搭建合理科学的“疑”与“思”的学习平台, 从小树立他们的探究意识, 是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 开发他们创造潜能的重要途径。例如, 在“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的教学中, 先播放《木偶奇遇记》的片段 (内容为一系列精巧的设计, 动力被多种物体不断传递的画面) , 学生融入到天真无邪的动画世界中, 有自己十分喜欢的运动器材在其中, 同学们十分兴奋。这时, 教师突然提出同学们想知道自行车车轮是怎么转动的吗?这个问题的提出, 使本来还很有序的课堂局面一下子发生逆转, 学生的顺向思维骤然受阻, 原有的知识链发生了断裂, 整个课堂的空气一下子凝固了, 大家你望望我, 我看看你, 不知如何回答。在这一学生个体思维无法完成的“悱”“愤”时刻, 教师随即采取了巧妙的迂回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通过与有自行车的同学交流得知, 自行车有哪些主要运动部件, 在骑车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掉链子的现象及将产生的后果等。总结归纳出自行车是靠链条传动的, 没有链条就不能传递动力, 所以就不能行动了。让学生们在独立思维和群体思维都不得其解, 而好胜之心又不言放弃的“愤”“悱”状态下, 引导学生实现由最初的理性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变。在渗透着“理性思维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途径及唯一方法”的科学学习理念的活动中, 学生探究的意识得到培养和锻炼, 最终在探究中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获得了知识。

三亲身体验探究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因此, 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充分为学生搭建、设置、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时空, 让他们在博大精深、神奇奥妙的海洋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终获取知识。人们常说, 看见了, 听见了, 忘记了;经历了, 实践了, 就记住了。实验已经证明, 对于有效概念来说, 除非亲历探究过程, 使知识来自主动建构, 否则儿童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 这些知识才能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 获得“深层理解”。所以,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动手探究的机会, 活跃他们的思维, 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 让他们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艰辛、曲折、快乐与激动, 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利用互联网拓宽学生视野, 让学生对科学课有直观接触

现代科学教育强调学生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信息, 将获得的信息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学中, 笔者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的课外阅读资料和辅助读物, 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教学内容。

科学课趣味无穷, 能让学生展开飞翔的翅膀在科学的天地里自由遨游, 教师的科学课教学也算获得了成功。

让幼儿科学运动 篇3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由此可见体育在教育领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幼儿时期身体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适宜的开展体育活动能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加快血液循环,增大肺活量,使大脑皮层兴奋达到最高点。专家研究表明:凡活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孩子,其社会的发展也好,凡活动能力发展较迟的孩子,其社会性也欠缺,依赖性强。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中从身体素质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促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由此可见,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灵敏性、力量和耐力都是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有的幼儿虽然个性活泼,好活动,但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跑、跳等游戏活动中不稳定,碰到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常常中途放弃,面对这样的幼儿,就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鼓励。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要讲求科学性,特别是幼儿体育活动,更要掌握他们的基本体能全面发展和体质增强的规律,才能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增强其体质。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科学安排体育锻炼。

幼儿的运动,不能为了达到要求而不科学的锻炼。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轻度而容易做的活动开始,渐进开展。例如:立定跳远的活动,大班幼儿能跳70cm;中班幼儿跳50cm,小班幼儿几乎25cm左右,我们可以看出:三个不同年龄组的幼儿全身各部分肌肉力量的发育不同,神经系统的平衡、协调、控制能力也不同,因而,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活动能力也不同。为此我们一定要科学安排每日体育活动锻炼。幼儿年龄小,持久性差,如果活动量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开展,会使幼儿对体育活动产生厌倦,因为时间长,幼儿容易疲劳,有效的锻炼时间就少,不利于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经过近几年的带班,我发现小班的孩子对带有游戏性质的情境活动尤其感兴趣。而老师的引导应角色化,所以老师应以孩子能接受的角色语言,适时介入指导,减轻孩子持久性差、疲劳;让幼儿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从心理素质的发展出发,科学组织各年龄阶段的体育活动。

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每天必要的生活环节之一。随着我园成为体育特色园,我们对体育活动也有更深的理解。积极地开展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而且能给幼儿带来欢乐的情绪,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如何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呢?

(一)培养小班幼儿喜欢体育活动

1.选择安全舒适场地,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小班幼儿的大肌肉群发育不太完善,加快速度跑,容易受伤,因此,户外活动的场地安排在比较平坦的塑胶地毯或草地上比较安全。

2.以扮演角色吸引幼儿

对于小班幼儿,可以增加一些愉快的情绪来感染气氛,如"今天的天气真好,小猫们,跟着妈妈一起去钓鱼吧……"幼儿一边唱着儿歌,一边模仿着儿歌中的小动物愉快地运动起来。由此可见,教师要以愉快地情绪去感染幼儿,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才能开展他们喜欢的户外活动

3.以新鲜的内容吸引幼儿。

新鲜的玩具更容易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如我在和孩子们玩沙包游戏时,我不断变换游戏方法,一会让幼儿抛接,一会让孩子顶在头上,因为小班幼儿易疲劳,注意力易转移,针对这一特点,在每天的户外活动时安排不同的游戏,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中班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培养应体现“互动性”。

进入中班后,孩子的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他们不仅能够自如地进行跑、跳、爬等动作,还敢于尝试、探索各种动作。

1.经常提供一些探索的机会,鼓励中班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2.在活动中教给幼儿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如:在过河中,让孩子自己想方法怎样通过器械来过“小河”,让孩子自己思考,以培养独立性。

3.鼓励、接纳幼儿,充分信任他们,培养孩子自信心。

(三)大班幼儿需要新鲜的、有趣味性的,竞技性较强的游戏

1.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一物多玩,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如玩盒子:孩子饮完学生奶的废旧奶箱子,幼儿用来制作房子、长长的火车、粘贴到一起变成坦克车玩,孩子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也更乐意去玩,老师也能更好的去组织。

2.开展平行班游戏。在户外区域活动时,由于不受场地的限制,让大班2——3个班级的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扩大了他交往的范围,并且拓宽了个人游戏的空间,培养了幼儿的自主和责任心。

三、掌握幼儿个体差异,科学地进行体育煅炼。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就是同年龄段的幼儿体质、个性、能力也不一样。有的幼儿体质好,有的幼儿体质弱,有的性格开朗,有的内敛;有的活动量大;有的活动量小。因此,体育活动也要因材施教。

(一)在体育活动中,要随时关注体弱幼儿。活动时,针对体弱的幼儿,降低活动目标,进度慢一些,时间也要短些。

(二)在发展幼儿运动能力的同时,发展幼儿的良好个性。

幼儿的运动能力是他们的体质和个性发展密切相关,有的幼儿虽然个性活泼,好活动,但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跑、跳等游戏活动中不稳定,碰到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常常中途放弃,这时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鼓励。

四、利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科学地引导体育锻炼。

(一)体育比赛法: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让孩子分组参与体育竞赛,让孩子在游戏比赛中喜爱体育活动。

(二)游戏法: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在幼儿期,游戏是孩子特别喜欢的活动,把幼儿喜欢的游戏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孩子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三)情境教育法:有意识的设置体育环境,如在主题墙上、多媒体、挂图上,让孩子认识体育知识的同时认识汉字。

让幼儿接受科学规范的学前教育 篇4

——山东大学第三幼儿园笑小四班新生家长会材料 徐炎炎 陈 泽

尊敬的各位家长,您们好:

今天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谈话,感觉很亲切。这是因为我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幼儿教师,刚刚送走了一届大班,又是一名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三年前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也有些紧张,记得孩子刚开学时,我心里也曾有许多的忐忑不安。就在前些天,孩子上一年级,报道抽签分班过程中,我也是有些紧张。

家长们,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的担心与害怕?是害怕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还是担心自己家的宝贝离开家人的保护?(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让家长说出自己的担心与顾虑,现场答疑)现在,你家的孩子即将上幼儿园,你们有什么感受?是不是有些担心,孩子能不能很好的融入幼儿园集体的生活?以下的行为,你家孩子具有几种?

1、行为习惯差。丢三落四,常常不是丢了这样,就是找那样。在家自由散漫,爱干嘛干嘛,甚至钻到桌子下,幼儿规则意识淡漠。2、自控能力差。爱搞小动作。、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与外人交流时,他们常常不知所云。、幼儿学习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许多小朋友思维不够灵活,对知识的理解太死,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其它还包括:没有时间观念,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来,每天不能按时起床等。如果你们正为这些问题苦恼着的话,你大可不必担心,你所焦虑的,正是我们正在研究着的,也就是多年来,我们幼儿园试图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学前教育决定人的成长轨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是梁启超说过的话。老百姓说的是3岁看大,7岁看老。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为什么学前教育很重要?或者说:“您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

三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时候。这时教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做人及做事的原则、自理能力的培养。一旦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去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隐患将随终生。

1.学前教育会为将来的课堂学习打基础。学前教育就是为了将来孩子九年义务教 1 育做一个基础。让孩子有如课堂教育一些坐息时间及生活有规律及集体意识,这是单一的家庭教育所无法给予的。

2.学前教育包括交际、情感、求知诸多内容。有很多人会以成人的意识来看待学前教育。功利性很大,只看到表面,却没看到隐性的内容。学前教育不是以提升能力为主。而是以全面培养孩子性格及行为习惯为主的。有些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比如交往能力,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七十的交往,百分之三十的知识。交往力是学前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3.学前教育是每个家庭所要面临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家庭是421家庭。独二代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刻不容缓。但是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与通病。这个不得不去正视。

4.思想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功。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就要在学前教育中投入时间与精力。与幼儿园配合给孩子一个良好成长环境。

科学施教,严禁学前教育“小学化”。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 2 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 3 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有一个孩,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小学化”方式教育的孩子和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的孩子其智力上表现有十分明显的不同。有一年,教育局里举办“黄河花蕾”幼儿选拔赛,当时,私立幼儿园没有现在多,生源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集体幼儿园不存在生源不足的压力,所以还不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这次比赛中,有一道智力题是一副图画,画面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野生的、家养的等等许多动物,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里观察画面,然后,不看图给画面上的动物分类,要求说出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哪些动物属于兽类?哪些动物属于家禽?哪些动物属于家 4 畜?哪些动物属于野兽?要正确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脑力活动过程,孩子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敏的思维能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同时还要有平时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储备。教育局、县直等经过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观察准确、思维灵敏、思路清晰、反应迅速、答题准确条理,确让评委们赞叹不已!而那些“小学化”教育方式下选拔来的孩子,只是一双大眼睛瞪着画面,小脑瓜根本不知到怎样思考,移开画面让其回答时,孩子显得目光呆滞、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评委一再启发,最后还是不得不摇头叹息。请问:孩子在智力上的残缺是谁的错?只有教育的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是老师的错!是家长的错!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受害终生,“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6.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7.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 5 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

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

我的孩子是山东实验幼儿园毕业,小班、中班之后,上了两年大班,现在在省实验小学刚刚上一年级,刚刚开完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会,下面我顺带提一下小学一年级老师对于孩子的要求,主要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内在知识、行为习惯及社会适应方面做好准备。

1、知识准备主要指幼儿上小学,应知晓哪些方面的知识。比如语言我们要求幼儿有比较准确的发音能力、语言概括能力等。计算要求幼儿掌握10以内数字及其数量关系、对图形的观察与辨别能力、上下左右方位知觉等。

知识衔接方面,我想谈谈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些方面,我们教师的具体做法: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多年来,我们注重家长工作,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比如:在幼儿习惯的培养上,我们对幼儿不迁就,对家长不拣好听的说。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敢于对家长说实话的老师才是对孩子负责的老师。我们不要做“蒙在鼓里”的人。对孩子的言行有所了解后,才能加强家校联系,在学校,教师盯紧点,在家里,家长时常不忘对孩子进行“敲打”,目的就一个,让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人。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

学前教育界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弘扬人文关怀,坚持职业操守,建立专业调控机制,以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从而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王振宇发表的论文报道中指出:近期有 6 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幼儿园为100多名“自由恋爱”的孩子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小“新郎”和小“新娘”的家长们都在“婚礼”现场“见证”。据幼儿园园长说,3-6岁的孩子,不少已进入“婚姻敏感期”,此时正是给孩子们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

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举办“集体婚礼”。事实上,他们所依据的“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的理论是一个伪概念,是假借游戏之名对幼儿的“愚乐”。这起闹剧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界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精神,缺少人文关怀等。

高尔基:“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最后,祝愿我们所有的孩子健康成长,赢在起跑线上!

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 篇5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

2、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

3、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1.教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2.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讨论

1、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

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2、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

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大胆尝试。

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

(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

(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3、动手操作。

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

(1)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2)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3)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

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四、交流,分享

1、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2、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看这次硬币会怎样?

学习记录: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

(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

活动延伸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

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 篇6

目标:

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准备: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过程:

活动(一)捕捉昆虫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活动(二)昆虫运动会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1、将会跳的虫子放在大纸盒子内,比一比谁跳得高。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昆虫的前腿与后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昆虫跳得高,有的跳不高?2、将会爬的虫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谁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车,套在昆虫的身上,比比谁拉得动,谁的力气大。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身体和腿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会跳?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活动(三)饲养昆虫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建议: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屈,老师.教,案,网”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教学反思: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活动我以昆虫运动会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又在环节中设计了小游戏。活动中认真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科学地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是完成与落实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健康发展。

让幼儿科学活动“活”起来 篇7

一、顺应幼儿, 巧妙导入含活势

1. 幽默诙谐法。

一般以搞笑、颠倒是非、夸张的手法, 以巧妙的构思、滑稽的表演等来引幼儿发笑, 使幼儿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悟出一定的道理。这是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 在科学活动“有用的刷子”导入部分, 我把自己扮演成一个“魔法师”, 伴随着花儿乐队“嘻唰唰”的音乐, 勤劳、可爱的“魔法师”忙碌开了———用牙刷刷鞋、眉刷刷牙、地刷刷床、床刷刷地……活泼的音乐加上“魔法师”滑稽错误的表演, 让幼儿开怀大笑, 立即指出了“魔法师”的不对之处。这不仅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使幼儿在笑声中掌握了各种刷子的用途。

2. 认知冲突法。

教师呈现的事物或知识与幼儿的已有认知发生冲突, 从而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导入部分, 我分别出示了外形相似的一块木黑板和一块铁黑板, 让幼儿拿着磁铁在两块黑板上去试试能否吸附。幼儿有的在两块黑板之间来回走动, 摸摸这块, 看看那块;有的则眉头紧锁, 站在那里, 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块木头黑板……经过一番观察、比较、争执, 幼儿恍然大悟, 原来这两块黑板的材料不一样, 不是磁铁能吸在黑板上, 而是磁铁能吸在铁做成的黑板上。这样的认知冲突导入, 能带领幼儿走出认知误区, 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 情境闯关法。

教师设置闯关情境和问题, 幼儿只有闯过上一关, 才可以顺利进入到下一环节, 这有助于将幼儿的热情贯穿于整个科学活动的始终。比如, 在科学活动“磁铁”导入部分, 我在城堡中设置了两关: (1) 找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 (2) 请想办法把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吸起来。幼儿只有顺利通过这两关, 才可以和小动物做游戏, 从而巧妙地将教学内容渗透其中。

二、追随幼儿, 操作探索有活力

1. 逐步推翻法。

通过探索, 推翻不合适的事物, 一步一步向着目标接近, 直至最后找到一个最为合适的答案为止。比如, 在科学活动“有用的工具”中, 环节一, 我引导幼儿认识锤子、筛子、镊子等工具, 让幼儿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具, 然后带着这些工具去完成任务:把黄豆与绿豆区分开来;从小口瓶子里取出棉花球;修闹钟。幼儿有的用镊子区分黄豆和绿豆、有的用钳子取棉花球, 有的用锤子修闹钟, 结果花了好长时间都难完成任务。环节二, 幼儿在总结自己刚才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后, 发现原来选择的工具不对, 重新选择工具后, 幼儿再次去完成任务。这一次, 幼儿大多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这种逐步探索的方法, 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而且能使幼儿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2. 比较选择法。

即从所提供的事物当中, 通过操作、比较, 选出一个最为合适的答案。比如, 在科学活动“订书好帮手”中, 我给幼儿准备了线、图钉、订书机等工具。幼儿有的用线将纸一张张地串起来, 有的用图钉怎么订都订不上, 有的用夹子夹纸翻起来不方便, 有的用订书机订纸……在操作和比较了以后, 幼儿一致认为:订书机订书简单易操作、牢固且易翻, 订书机是订书的最好帮手。

3. 分层探索法。

即把材料根据活动的进度, 逐步提供给幼儿, 让幼儿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又获得新的知识。比如, 在科学活动“转起来”中, 我第一次投放了圈、球、时钟、布娃娃、纸箱等材料, 幼儿通过实践发现有些物体是能够转起来的。在第二次投放材料时, 我增加了绳子、毛根等辅助材料。幼儿尝试着借助这些工具, 将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这样的探索方法, 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而且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

4. 留有悬念法。

孩子体育运动要让科学来主导 篇8

6~8岁孩子的运动要生动、有趣

6~8岁孩子的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心肺功能比较弱,兴趣容易转移,爱动但持久性较差,安全认识不足。家长引导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一定要生动、有趣,尽量避免单调及静止性运动,可以多安排以游戏和模仿性质为主的各种基本技能的活动。如老鹰抓小鸡、跳绳、扔沙包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阶段的孩子因为处于神经系统发育高峰期,因此要引导孩子多进行平衡、协调能力的锻炼,如走平衡木、骑自行车、踢毽子等。

由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运动和认知能力都较弱,对安全的认识也不足,所以不适合参加技术性强的运动项目,也不适合参加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但可以开始参加有组织的运动队。如儿童足球、儿童篮球等等,一周参加三次,每次一小时。运动项目可多样化,有意识地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运动。

特别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段,所以聪明的父母要允许甚至鼓励孩子好动的天性,引导孩子坚持科学锻炼。

9~11岁孩子运动时要注意负荷适度

9~11岁孩子正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骨骼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较好,但牢固性较差。体育锻炼时,应避免跳跃着地动作过猛,避免做单一肢体长时间、负荷较大或左右腿负荷不均匀的动作。在做一些静止性动作时要多休息,变化体位及着力点,防止造成脊柱弯曲、骨盆和肢体畸形。值得注意的是,9~11岁孩子的负重练习要慎用,过重负荷可能会使骨化过早完成,影响身高的发育。

孩子肌肉发育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是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第二先是肌肉长度的增加,然后才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因此,9~11岁孩子能做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如跑、跳、投、掷等活动,但精细动作能力有限。家长不能对孩子提出太高的精细运动要求,应指导孩子多采用伸展练习发展肌肉力量,促进孩子肌肉均衡发展,增加柔韧性和协调性,塑造健美体形。

9~11岁孩子的心肺功能也相应增强,但心脏容积、每搏输出量小于成人,心脏搏动频率大约每分钟80~90次,因此要注意运动的强度。不是说孩子不能从事剧烈运动,而是要注意剧烈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应以短时间速度型练习为主,每次锻炼的密度应小些,中间休息的次数应多些。比如热身后在操场上快速冲刺200米,慢跑100米,轮流交替,每天有10分钟这种性质的锻炼就可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

由于孩子身体尚不够强壮,且也不懂拉伤受伤的症状,故孩子运动时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行动姿态,摸摸孩子的脉搏、估测呼吸频率以便较好地控制运动强度,问问他们有没有疲劳或哪里疼痛,以避免运动过度或运动方式方法不正确导致的伤害。

12~14岁孩子的运动强度增大,但要注意青春期的特点

12~14岁进入青春期,全身发育迅速,身高体重快速增加,第二性征出现,逐渐成熟起来,心肺功能日臻成熟,内分泌功能活跃,生长发育相关激素分泌明显增加。所以,对于12~14岁的青少年,力量及耐力性运动的比例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也要适当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孩子会呈现出特有的心理状态,出现叛逆行为,男孩、女孩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转变。爱运动的男孩一如既往地爱运动,对每天的活动有较明确的目的,不再喜欢玩儿时的游戏,他们喜欢跟同伴一起打篮球、踢足球。而原先爱运动的女孩却可能变得不爱动了,这可能与女孩的生理心理发育变化有关,有些女孩不喜欢运动时大量出汗;有些女孩怕运动会使四肢长得太粗;有些怕运动不协调、动作难看招别人笑话。

女孩每月的生理期运动不方便,也是造成女孩不爱运动的原因。这一方面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纠正她们的错误观念,灌输健与美的常识,另一方面对待女孩不能像要求男孩一样进行剧烈的甚至对抗性强的活动,应选择竞技性小、娱乐性强的运动进行锻炼,如游泳、武术、乒乓球、羽毛球、长跑等。但最适合女孩心理、生理特征的锻炼莫过于健美操、韵律操、街舞等,长期参加此类运动,可使女孩在柔韧、协调、灵敏、耐力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普遍表现为食欲旺盛,在这个时期如果不注意的话容易出现体重超重甚至肥胖。对于这类孩子一定要对他们的饮食和运动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单纯靠控制饮食来控制体重效果不太好,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必需的营养需求,所以还是得靠增加运动,特别是力量练习来控制体重。力量练习是通过多次多组有节奏的负重练习达到改善肌肉群力量、耐力和形状的运动方式。力量练习能够减少肌肉中的脂肪,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提高骨骼矿物质密度,使骨骼更坚固。力量练习可以是对抗外加阻力的运动,如力量性的器械锻炼、哑铃操等,如果没有器械也没关系,可以做一些对抗自身体重的运动,如俯卧撑、平板支撑等。每周的周一、三、五安排跑步、跳操、打球等有氧运动,周二、四、六做各种类型的力量练习是不错的选择。

在孩子青少年时期,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去发现自然积极的闲暇活动方式,逐渐确定孩子对某项运动的兴趣,集中发展孩子这项运动的技能。孩子有一项掌握较好的运动技能,就容易与志趣相投的同伴结成运动团体,诸如羽毛球运动群或足球运动群,经常在一起切磋、相互促进。运动习惯也就从此培养起来,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我相信,在家长的精心呵护和科学引导下,孩子一定可以健康茁壮地成长。

(陈彩珍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幼儿能想出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2、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物体转动的现象,并体验成功感。

活动准备:

各种球、硬币、积木、瓶盖、陀螺、熟鸡蛋等。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转动的含义。

活动难点:怎样让物体转起来。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鸡蛋会转动。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提问,并出示熟鸡蛋。

2、教师:“谁有好办法能让它站起来,还不打破?”

幼儿尝试自己的各种想法。

3、教师将鸡蛋立起来,用手转动它,鸡蛋转动着站立起来。

4、教师:“鸡蛋是怎么站起来的?”“它在怎么动?”

幼儿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次尝试。

5、师小结:什么叫转动?转动就是绕着圈动,围绕着中心运动。

二:幼儿通过尝试体会转动的含义。

1、教师出示皮球,请个别幼儿上来让大皮球转动起来,并说说你是怎样让皮球转起来的。

2、请小朋友用教师提供的各种东西让他们转起来,并想想你是怎样让它们转动起来的?

3、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提问幼儿:

(1)谁让硬币转动起来了?拿硬币的幼儿都来表演一下,成功的讲出方法,不成功的讲讲失败的原因。

(2)以此类推,让同样拿积木、陀螺、瓶盖的幼儿各自讲讲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不成功的失败原因,;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以便让幼儿互相吸取经验。

5、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讲了,要想让物体转动起来,就要先那好它,在给它一个力,转动时手腕要灵活,用力均匀,力气小了,它不转或转的时间短,力气太大会转不起来。

6、幼儿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请幼儿将每一类物品都尝试着转一转。

三: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品能转动。

四:户外寻找物体转动的现象。

五:玩风车、陀螺、转椅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是一节中班的科学活动,孩子们的这个年龄特点对什么都好奇,因此我选择“转动”这个话题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在提供的材料中也是孩子们熟悉的物体,但“转动”对孩子们来说是不太好理解,于是在活动中我设计了让鸡蛋转起来的情景,给孩子提起兴趣。通过活动孩子虽然理解了“转动的含义”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有失败。但失败过后有总结,再有尝试,最后,教师给出相对准确的答案,孩子再去尝试,这样孩子们终于有了收获,理解了“转动”的真正含义,教师的目标也达到了。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没有不动手的,虽然有的孩子总是失败,但却不甘心,一次次的再尝试,老师给了孩子以鼓励和信心,孩子没有放弃,终于学习成功,有了成功感,有了快乐,这节活动的意义也就达到了。

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 篇10

让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热水快点变冷

设计思路:

有一天,有幼儿问:“热水怎么会变成冷水的?”这促使我分析幼儿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办法。其实,平平常常的生活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让“热水快点变冷”,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中,我首先通过“一杯热水一直放着不动,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幼儿了解热水会自然冷却的常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提出各自的想法,运用不同方法探究其中的小秘密,如借助空气流动,在热水中放进冷的东西,将热水放在一个更冷的环境中,等等,都会使热水冷得快些。

在整个活动中,我除了提供大量材料以外,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设想大胆尝试,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关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热水冷得快些”,从而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热水快点变冷,探究热水变冷的秘密。

2.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3.敢于在集体中提出问题。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玻璃杯(最好有刻度,可让幼儿感知水量相同),内装颜色水。

2.温度计、毛巾。

3.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

4.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

活动过程:

一.提出主题

1.师:这里有许多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幼儿很自然地想到使用温度计测水温。个别幼儿试测并将水温38摄氏度的结果告诉所有幼儿,大家记录水的温度。

3.师:如果这几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呢?

幼:水温会下降;热水最后会变成冷水。

二.设计方案

1.师: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实验报告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

有幼儿说:“将水放在冰箱中,水温会下降快些!”有幼儿说:“放在风口。”有的提出用扇子扇,有的说用调羹不断搅拌------幼儿共提出16种方案,教师将方案一一记录在黑板上。

三.实验论证

1.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如:是否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材料,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实验计划,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玻璃杯中的水温,并将实验过程记录完整。

四.交流讨论

1.出示一杯没有使用过任何降温方法的水,测量其温度为34摄氏度。

2.请幼儿测量样杯中的水温,引导幼儿将自己水杯的水温与之比较,并想办法使热水快点变冷,让水温低于34摄氏度。

3.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幼儿将水杯放在一盆冷水中促使其降温,有的幼儿尝试在水杯中放些冰块,有的幼儿在水杯中放入许多鹅卵石,有的幼儿对着水杯吹气------于是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

幼:因为热气出来了,冷气进去了。最后一位幼儿这样总结:在搅拌时,水杯中的热空气会不断的往外跑,使热水快快变冷。

师:为什么同样往水杯中加东西,一杯放冰,一杯放鹅卵石,两杯水温会不同呢?

幼:冰块更冷。

幼:鹅卵石放进去后,它自己变热了,而冰块不会变热,它只会越变越小。

幼:因为水杯中的热传给了鹅卵石,鹅卵石也热了。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放进更冷的物体,能使水温下降得更快。

5.引导幼儿发现新问题: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快点变冷呢?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或许还会碰到其他各种问题,如:为什么热水放在冷水中或冰箱里,能快点变冷呢?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增加了与冷空气接触的面积);冬天,我们对着手呼气,会感到温暖,可同样呼气为什么却能使热水快点变冷呢?为什么许多块冰放在水中,水温会下降到0摄氏度,而等冰融后温度又会上升到5摄氏度呢?

活动点评:

虽然活动中用到了温度计,但教师又没有将目标落实到知识点上,而是突出“做中学”的精神,让幼儿通过活动需要来了解、使用温度计,与此同时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记录,充分表达自己的实验经验事实。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使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过程、方法,从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老师口渴了倒了一大杯热水,可水太烫喝不了,请小朋友想办法让这杯热水快快变冷”这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于是,“让热水快点变冷”的活动展开了,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办法可多了,“把热水放在空调下吹”、“用扇子扇风”、“往杯子里加冷水”、“把热水放在冰箱里”等等。这么多的方法使热水变冷,我请幼儿进行了小小实验,分成几个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实验。孩子们的参与性、积极性很高,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活动中应多让几位幼儿上来说说自己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热水变冷的。另外,应该多准备一些温度计,让幼儿自己来测量水温。

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 篇11

中国工程院院士、EIM中国工作组组长陈君石院士说,实现“健康中国”,健康生活方式是第一位的,主要就是科学运动和科学饮食的平衡。通过计划进行EIM(运动是良医)进校园项目,探索体医结合的路径和方法。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白书忠则表示,“健康中国”不能只靠医疗手段,要逐渐将健康“体适能”测评引入体检,开出个人适度、适宜的“运动处方”。

开幕式上,一家14年来专注于推广“健康适能”和“运动处方”的公司——奥美健康,引起大家关注。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为超过400万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有效运动评估数据5000万条以上,为健康管理、体医结合等领域提供了技术创新和支撑。中国电信、美的中央研究院、中国健康云、中国健康管理联盟、常州体育产业集团等14家企业与奥美健康联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启动“科学运动、健康中国”战略计划。

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 篇12

幼儿体育运动的科学性是国内外体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普遍关注的话题。蒙台梭利在“运动神经培养”中指出“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孩子的运动就显得混乱不堪……”俄罗斯的社会学家扎托洛夫指出,幼儿时期的体育必须在科学的理念下进行,否则将错失奠定良好身体素质的基础期和关键期,不利于个体健康体格的合理塑造。

在课例研究中,我们发现以投掷教学活动为例,教学材料和形式的花哨并不一定能使幼儿体能得到有效锻炼。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证研究,是一项身心都要高度付出的活动。

一、理论学习,调整设计

为了更好地加强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适宜性,我们学习了一些测量方法,旨在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中,孩子的运动量、运动密度、平均心率等方面进行检测,并分析相关数据,以验证体育教学活动是否科学和有效。

以中班投掷活动“战胜大灰狼”为例(如表1),通过测量方法得到的数据没有达到幼儿运动练习密度的适宜范围50%—70%,因此本活动练习密度不达标。究其原因,此教学活动准备材料需要:每人一块定位垫,8张大灰狼图片悬挂在四个触跳架上,4个平衡木,8把椅子,8个小圈,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活动中3—4位老师要随时待命,根据情节需要,随时摆放器械,变换场地布局。整个16分钟的体育教学活动,场景转换了3次,配班教师忙于器械调整和摆放,幼儿实际用于投掷练习次数很少,紧密型练习5分钟,集体游戏中每人投掷了2次,大量时间是排队和等待,孩子的活动量不容易达标。

二、实践研讨,设计再调

在一研基础上,教师们觉得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于是对原活动进行了调整、实践。

1.抛繁就简

中班投掷《战胜大灰狼》中,教师们更关注的是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所在,设计一连串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这样做的工作量很大,而且教学活动组织需要多人配合,场景转换过程,往往要“乾坤大挪移”般的繁复,孩子的活动量不容易达标。在二研中,我们提炼出“抛繁就简”活动设计策略,如该活动被重新设计和命名为“我是投弹手”,教学活动材料:定位垫、网球架和沙包。场地布局:原有方形场地。活动过程中,大量时间在原有场地内进行,利用定位垫,完成热身运动、教师示范讲解、幼儿练习动作等一系列活动环节,整个活动环环紧扣,运动频率逐渐加强。

2.有来有回

在投掷练习时,幼儿投出去的投掷物必须自己捡回来再投,或是为幼儿准备更多的投掷物进行游戏。在活动中,由于幼儿四散练习,投掷方位和远近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会发现有的孩子捡完投掷物后就“闲逛”起来,并游离出大家的练习区域。通过实践研究,我们采用了“有来有回”的投掷方法,幼儿分成两队,远远地面对面站立,投掷——互捡——再投掷,节省了四散寻找投掷物的时间,并且加强了投掷练习的密度。

3.对症下药

在投掷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幼儿的动作发展,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游戏活动。游戏活动设计了两个区,(1)高射炮投掷区:距离2米处放遮挡板材,重点练习投掷过程中保持一定高度;(2)彩虹线投掷区:每隔0.5米用一种线条表示,投掷过程中让幼儿记住投掷点的颜色标记,以记录投掷距离。这两种区域的设置,一是让幼儿重视投掷练习的抛物线高度,二是让幼儿加强练习投掷的力度。如此对症下药,才能针对性很强地让幼儿提高投掷的能力。

通过数据对比,中班体育活动“我是投弹手”的运动密度为65.9%,说明幼儿运动密度达标,整个教学活动运动量分配合理、科学(表2)。

但是,在二研中我们发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类动作发展概论》和幼儿园原有的课程目标(借鉴五大领域),三者对各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投掷的表述并不一样(见表3)。

而且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前测、中测和后测都表明,各年龄段幼儿投掷能力,不管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都是男孩优于女孩,证明投掷能力有性别差异性。

三、再次统整,验证完善

1.目标调整

通过学习,从表3中可以看出,五大领域中的投掷只有动作要求,目标指向性不够清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通过对南北方的幼儿进行检测得出的数据,既有动作的描述,又有距离的描述。而《人类动作发展概论》根据人的投掷动作发展的顺序,确定了投掷动作发展的五个阶段。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小班上学期幼儿在学习单手投掷时,最初不会向前迈一步;到了中班上学期,他们迈出一步,但是迈出的腿和投掷的手在同侧;最终,经过教学和练习,到大班下学期他们已获得成熟的投掷动作模式,即向前迈步,并且迈出的腿和投掷的手是异侧的。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依据《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中的投掷阶段性特征,重新梳理、调整了课程中关于基本动作——投掷的各年龄段目标(见表5)。

新的各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投掷发展指标,使教师能更科学地分解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更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的动作发展需求,也使体育教学活动的序列性与递进性更为科学规范。

2.评价指标调整

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投掷能力,只有简单的距离表述,如小班“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 中班“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左右”、大班“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但在具体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通过验证,发现了男女孩投掷距离达成的差异性,并且这些差异在进行指导干预后仍然存在。因此,研究产生出各年龄段男女孩不同的投掷达标距离(见表6)。

(李洁、朱美萍,无锡市崇安区实验幼儿园,214000)

让幼儿科学运动学科论文 篇13

本学期我园的教研主题为“通过教育活动中优秀师幼互动策略的使用,帮助培养幼儿自主性、主动性及探究性”。我们结合班级特色制订了本班的教研重点:“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科学”。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它强调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们发现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经验,引导幼儿科学探究,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有效的、重要的,也是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研重点

“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科学”。

三、工作目标

1.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为幼儿创造主动探索特学的契机与条件。

2.引导并帮助幼儿学习探索科学的记录方法。

3.本班教师自身做起,为幼儿创设主动探究科学的心理氛围。

四、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学习正确理论巧工作,鼓励尊重幼儿促发展。

1.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而在幼儿的认识结构上却是合理的和"正确"的。

2.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幼儿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事物,有他不客观的一面,那是因为他们的经验还不丰富,概括还不全面。但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世界。教师要寻求幼儿真实的动机,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幼儿,而要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有时还需要教师以幼儿的方式操作物体,才能真正地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意图。

3.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会使幼儿有安全感。幼儿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现实的。如果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幼儿作出的回答和解释会真诚地来源于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因此,在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要特别引起注意,更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

4.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给予每一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并挖掘每一个幼儿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二)结合生活巧构思,抓住契机促发展

1.日常生活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有效的、重要的途径。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知识建构者,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鱼死了;天黑了;阿姨肚子里有宝宝了;蚂蚁排队了……这些问题都适宜拿来让幼儿探究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这种兴趣能使幼儿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地感知和主动的探究,进而发展为主动探究的习惯。

因此本学期。我们将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从幼儿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的、能激发探究欲望的科学内容作为科学活动的主题,让全体幼儿参与其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1)“天气预报”活动。每天晨间活动的这段时间,我们将安排了“天气预报”的活动。我们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娃娃气象站”,准备若干个天气娃娃,分别代表不同的天气情况,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请幼儿轮流担任天气预报员。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了解、记录、报告、预测和感受天气的变化。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孩子们对环境和天气的适应能力,而且发展儿童对科学和数学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我的新发现”活动。我们将在每周组织一次的“我的新发现”活动,让孩子们海阔天空地讨论,把自己的新发现与大家进行分享。而我们教师则会及时地捕捉和记录下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进一步地讨论,并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等方法,验证自己的发现。

(3)在科学探索区创设了一个“小博士信箱”,小朋友们可以把自己的疑问画下来或由爸爸妈妈代写投入信箱。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区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科学区的活动真正成为引发、支持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4)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可向它领教,向它探索。”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物质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神秘的天空、季节的交替变化、天气的阴晴变化,它们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幼儿,是幼儿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很好的场所。幼儿天真、好奇,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所以,我们将会经常带幼儿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把自然带进幼儿园。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放到自然角里。我们将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了植物种植的方法,指导孩子们按自己的已有经验给植物们分组分组。比如:土种植队、水种植队和无土无水种植队;辣椒组、土豆组、地瓜组、洋葱组、胡萝卜组等。我们还将一同制定观察时间、记录表格、记录内容等。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孩子们感受到植物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花和果实,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对植物生长带来的不同结果。这样,提供给孩子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如何来做,从而使孩子们有机会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尝试,在自己设定探究问题中,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主动去寻求答案,做一个主动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三)培养幼儿进行多元形式巧记录,留住过程促发展。

1、 鼓励幼儿大胆的用简单图画记录自己所观察和探究的事物。

记录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内容,大部分孩子不理解记录的作用,不懂得记录什么,更不会记录。而图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形式,每个孩子的图画都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感受。因而我们会选择从图画进行记录入手,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自己的图画来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

2、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事物的变化过程。

让孩子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他们观察到的事物变化的过程。比如:对号∨、叉号×、分合号∧、天气符号℃,等等。孩子们还可以自己设计符号进行记录。

上一篇:社区业主代表座谈会议程下一篇:争先创优活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