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疗机构

2024-10-14

社会医疗机构(共12篇)

社会医疗机构 篇1

1 社会资本办医模式研究现状

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位作者的文章进行分析发现 (见表1) , 从医院产权的角度出发, 直接提出几种社会资本办医的模式, 然后对相关案例进行介绍的文章较多, 如李彦、詹国彬、陈思;也有通过总结文献, 直接介绍社会资本办医模式的, 如李卫平、张颂奇。但未检索到从大量实际案例出发, 通过总结案例特点, 提出分类标准, 对社会办医模式进行分类的文章。

2 社会资本办医案例及分析

本研究通过查找电子期刊、报纸并结合实地调研, 共收集了11个典型案例 (见表2) , 通过对合作方、注册资金、资金来源、医院性质、产权情况、持股情况、经营方式、成效等14个方面的分析, 总结了各个案例的特点。

在11个案例中, 除三博脑科医院属于社会资本直接举办医院外, 其他医院都属于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从产权情况看, 一部分公立医院吸收社会资本后, 医院产权没有发生变化 (案例2、3) ;一部分公立医院吸收社会资本后, 医院产权发生了变化, 且其产权变化情况有所不同, 可概括为共同持股 (案例4、5、6) 、全体职工持股 (案例9) 和社会资本完全持股 (案例10、11) 3种情况;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不同, 合作对象有国内、国外资本两类。根据上述特点, 本研究划分了医院是否为社会资本直接举办、医院产权、股权持有情况、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医院的合作对象等5种分类标准。

3 社会资本办医模式总结

本研究根据医院是否为社会资本直接举办, 将社会资本办医模式分为社会资本直接举办医院和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两大类。按照公立医院吸收社会资本后医院产权是否变化的标准, 将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模式分为原始所有权不变模式与改变模式;其中原始所有权不变模式除了托管模式外, 还可将银行贷款、国外贷款、融资租赁等模式包含在内;根据社会资本股权持有情况, 将原始所有权改变模式又分为股份制合作模式、股份合作制模式、整体转让模式3类, 其中股份制合作模式按照合作方式不同可细分为合作新建医院和原有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造两类。各模式优缺点见表3。

3.1 社会资本直接举办医院

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 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 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 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接受民政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9]。

3.2 原始所有权不变模式

3.2.1 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成为现阶段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最主要的方式, 常见于经营状况好、规模较大的公立医院。与其他方式相比, 银行贷款的金额大、相对成本较低, 且银行可对医院的资金账户进行监控, 但不参与医院的内部管理, 不会影响运营效率。

3.2.2 国外贷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卫生系统利用国外贷款的来源由世界银行贷款发展到外国政府贷款、贴息贷款和北欧投资银行贷款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该模式日渐萎缩。

3.2.3 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主要包括直租赁和回租赁, 在解决资金融通、设备更新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融资方式的显著优势[10], 有利于满足公立医院对资本在短期内的迫切需求, 医疗设备的租赁较为多见。

3.2.4 托管模式。

托管模式实质是经营权的转让, 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该模式下, 托管医院资产性质不变, 公益属性不变, 其品牌、技术、人员、资源优势与受托方专业的医疗管理经验形成互补。

3.3 原始所有权改变模式

3.3.1 股份制合作模式。

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革是指对医院原有资产进行评估后, 募集企业法人投资入股, 形成企业法人与国家共同投资的股份制民营医院, 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1) 国内资本合作。公立医院下设持股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 建立不触动原有医院产权性质的新医院。 (2) 中外合资合作。与国内资本合作类似, 区别在于合作方为外资, 适用于实力较强的、意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内医疗机构。 (3) 原有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造。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性合作, 确定各自所占股权比例, 在公立医院之上设立投资管理公司, 对下设医院进行管理。

3.3.2 股份合作制模式。

股份合作制是医院职工以投入劳动为主, 同时又投入资金, 进行联合劳动、民主管理, 兼具合作经营和股份制的特点。其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适量的按资分配为辅。

3.3.3 整体转让。

产权整体转让就是在无法对医院进行彻底改制的情况下, 将医院整体转让给个人或者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其操作的基本方法是将公立医院的资产通过招标拍卖, 转让出售给经营者, 经营者享有结余的经营收益。

4 讨论

以上各公立医院在引入社会资本后, 其经营状况不佳、运行效率不高的状态均有所好转,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医院以土地、品牌、技术等出资, 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获取社会资金以改善医疗服务条件;第二, 新医院实现管理体制的变革,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有效提高了内部管理绩效, 改善内部运营机制和服务模式, 有效管理自身的运营过程[11], 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第三, 新医院的院长多由社会资本选派, 不在政府的人事制度内, 虽然其能力不一定较原先医院院长强, 职权也有所减弱, 但却突破了现有体制的束缚, 在医院改革方面不再束手束脚。可见, 用政府管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配置资源, 比单纯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更有效率。

资本是具有逐利性的, 但案例中一部分社会资本在收购公立医院的大部分股权后却没有建立营利性医院, 托管医院后却仅收取少量管理费, 可见其最终目的并非靠医院本身获取利润。案例中投资医院的社会资本主要分为两类:医疗集团和药企。对于医疗集团而言, 总院加分院是其发展模式[12], 多以收购的公立医院为基础, 借助其品牌和技术新建营利性医院, 以降低其进入在当地医疗市场的门槛, 扩大集团业务, 最终实现盈利;对于药企而言, 拓宽主营业务范围, 优化产业结构, 打通产业链, 以掌握药物流通的终端话语权是其主要目的[13]。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合作方云南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属于国企, 是否归为社会资本目前尚有争论。但本研究认为, 后者作为国企进入医院后, 带来了企业的先进管理体制, 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增加了医疗卫生资源, 起到了和社会资本相同的作用, 可视为社会资本。而且, 公立医院与国企合作, 不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人事制度方面也有其巨大优势, 形成了“昆明模式”, 是一种值得参考的公立医院改革方式。金陵药业在收购宿迁市人民医院后与其他企业自己经营不同, 而是将医院交给了鼓楼医院管理, 并支付管理费;鼓楼医院通过人才培训、专家出诊等方式实现大医院对小医院的帮扶,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宿迁模式”。

托管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温和的改革模式, 所面临的风险和阻力相对较小, 在提高医院效率、重视成本收益方面显现了独到的优势。在股份制合作模式下, 对原有公立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各地公立医院改革最为常用的方式, 即保证了国有资产不流失, 又吸引了资金, 激活了本身的活力;在医疗服务需求较大的地区, 股份制改造的融资功能比较明显。

整体转让是一种最为彻底的改革方式, 虽然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引入了市场机制, 但遇到的医院内部阻力最大, 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最多, 所面临的风险也最高。同时, 由于目前国内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 在医院的整体转让中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从公益性角度出发, 由于整体转让后, 医院缺少利益驱动机制, 社会资本的营利性会得到极大的强化,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卫生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将受到损害。因此, 产权整体转让模式不能简单的“一卖了之”, 政府应当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李彦, 沃飞宇, 柳枫, 等.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模式探析[J].医院管理论坛, 2012, 29 (11) :13-14.

[2]李卫平, 宋文舸.我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实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2 (3) :1-5.

[3]詹国彬.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化改革的模式及其比较[J].公共管理学报, 2009, 6 (4) :61-68.

[4]陈思, 蒋煜红, 田鸿, 等.社会资本联姻公立医院攻略之直接持股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14) :72-75.

[5]陈思, 蒋煜红, 田鸿, 等.社会资本联姻公立医院攻略之间接持股[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14) :76-77.

[6]陈思, 蒋煜红, 田鸿, 等.社会资本联姻公立医院攻略之共同投资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14) :78-79.

[7]陈思, 蒋煜红, 田鸿, 等.社会资本联姻公立医院攻略之非产权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14) :80-81.

[8]张颂奇.社资办医三十难立[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3) :54-57.

[9]田文华, 段光锋.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社会资本办医的职能、定位与市场分割[J].卫生经济研究, 2013, (1) :4-6.

[10]蔡仁华, 李卫平.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00 (1) :13-14.

[11]张雪梅, 王志坚.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的类型和模式探讨[J].医学与法学, 2011, 3 (2) :41-43.[1 2]戴廉.宿迁改制实验[J].中国医院院长, 2010 (10) :39-42.

[13]熊林平, 刘沛, 闫磊磊, 等.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政策演进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7) :1-3.

社会医疗机构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医疗机构,是指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筹资金开办的各类医院、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所、卫生所(站)、医务室、卫生保健所、村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登记、执业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五条 各级政府应当支持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兴办社会医疗机构,积极促进社会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

第六条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社会医疗机构的统筹规划、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其所属的卫生监督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

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社会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

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卫生监督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 设置和登记

第七条 申请设置社会医疗机构的,应当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第八条 申请设置社会医疗机构,应当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供以下申请材料:

(一)设置申请书;

(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

第九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社会医疗机构设置申请进行审查,并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决定。批准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不批准设置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 社会医疗机构执业,必须持《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执业登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执业登记申请后,应当自受理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45日内审核、验收,合格的予以登记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合格的不予登记,将审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不得从事诊疗活动。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买卖、出租、出借,不得涂改。

第十二条 社会医疗机构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等登记内容的,必须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章 执业要求

第十三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的医疗机构名称、批准的行医地点和诊疗科目从事医疗活动。

第十四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将诊疗科目、医务人员资质情况、收费标准等公示于显著位置。

社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时,应当佩带载有本人照片、姓名、职务或者职称内容的标牌。

第十五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的科目配备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配备标准的卫生技术人员和药学人员。

第十六条 社会医疗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办理相关注册手续,取得相关执业资格,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类别、范围进行执业。

卫生技术人员需要变更执业地点、类别、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到原注册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十七条 社会医疗机构不得安排卫生技术人员超执业范围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第十八条 社会医疗机构不得利用医学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第十九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消毒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社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掌握消毒知识,接受消毒技术培训。

第二十条 社会医疗机构发现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或疑似传染病病例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登记,按照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做好医疗救护或者转诊工作,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第二十一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有关规定,书写病历,开具处方。建立健全病历档案制度,妥善保存病历、处方等医学文书,保证其真实完整。

第二十二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与其诊疗科目相适应的药品,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加强药品管理,不得使用假劣药品、过期和失效药品以及违禁药品。

社会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未经批准、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的医疗器械。

第二十三条 社会医疗机构张贴、刊播医疗广告,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应当按照《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核准的内容和媒体类别发布医疗广告。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发布医疗广告,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查验,核实广告内容。

第二十四条 社会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执业活动中,不得利用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招揽患者就医。

第二十五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价格。不得分解项目收费、重复计费。应当按照价格管理规定执行明码标价,建立医药费用明细清单制度。

第二十六条 社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社会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社会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对社会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执业行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等执业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社会医疗机构登记注册注销档案、日常监督管理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档案,并通过相关网站或者本市主要新闻媒体将不良执业行为进行公示。

第三十条 对社会医疗机构实行校验制度。社会医疗机构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校验期限时,应当提前3个月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校验。

第三十一条 社会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应当作出暂缓校验结论,下达整改通知书,并根据情况,给予1-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校验审查所涉及的有关文件、病案和材料存在隐瞒、弄虚作假情况;

(二)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三)限期整改期间;

(四)停业整顿期间;

(五)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社会医疗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应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三十二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于暂缓校验期满后5日内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校验申请,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再次进行校验。再次校验合格的,允许继续执业;再次校验不合格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对发现非医疗机构或非卫生技术人员利用承租住房或者其他场所从事诊疗活动的,应当及时告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出租人发现非医疗机构或非卫生技术人员利用承租住房或者其他场所从事诊疗活动的,应当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报告。

第三十四条 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有权对行医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出示执法证件。

行政管理相对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按核准的名称、地址和诊疗科目从事医疗活动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卫生技术人员未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进行执业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在社会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社会变革需要慈善机构 篇3

贾斯汀·福赛斯(Justin Forsyth) 英国救助儿童会首席执行官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我们看到,中国的基金会是慈善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很多NGO要依靠他们的资助,那在英国又是什么情况?

贾斯汀·福赛斯:英国稍微有所不同,我们很少用“基金会”这个说法,更多地称(这类机构)为“慈善机构”(Charity)。慈善机构在英国的历史久远,实际上,世界上最大的一些慈善机构都发源于英国,比如成立于二战后期的乐施会和1919年由Eglantyne Jebb女士发起成立的救助儿童会。这些慈善机构的资金主要募自公众,也有一部分资金募自于政府、私营部门和基金会。比如救助儿童会的一些项目资金来源于美国盖茨基金会,但是我们从公众募集了大量捐款。

在英国,慈善机构是社会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许多人都是慈善机构的支持者或者会员。他们会发起本地的募款活动,在当地组织义卖或者举办筹款晚宴来募款。他们把筹来的资金捐给救助儿童会,我们则用捐款来运作项目。基金会一般只拨款,不运作项目。在英国,慈善机构可能也向其他机构拨款,但是会运作自己的项目。我们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

英国有慈善委员会(Charity Commission for English and Wales),每个慈善机构都要在慈善委员会注册,也会得到税收优惠,同时也要遵守一些规定。

英国也有一些基金会,但不像美国的基金会规模那么大,我们更为人所知的还是慈善团体。传统上,英国慈善机构从公众募款,而美国的大企业家建立自己的基金会,这种模式在英国要少一些。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贾斯汀·福赛斯:我认为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的富人比英国多很多,另外可能也与我们的商业部门的运作方式有关:英国的公司更多是公有制,由股东而非个人所有。在美国,公司在创始之初就是由个人所有,美国的经济更多是自由市场经济,个人能赚取巨大财富,而且欧洲的税收也高得多。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英国是福利国家,慈善组织可能不会像中国,更多地关注扶贫等一些领域,据你观察,英国的慈善组织更关心哪些领域?

贾斯汀·福赛斯:英国的慈善机构最关心的两个领域是艾滋病和儿童,然后是动物保护,英国在国际发展方面的慈善机构也非常多,比如乐施会、红十字会、救助儿童会等。

慈善机构的角色在缺乏福利保障的国家的确会有所不同。在美国,很多人没有社会保障,于是美国的许多慈善机构会做流动厨房、食物供应、医疗卫生等基础项目。

但近期情况有所改变,因为欧洲的经济衰退,在西班牙和希腊,许多人沦为贫困。在英国本土,因为近期福利体系被削弱,很多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我们开始运营儿童营养和健康项目,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经济衰退和公共服务的削减意味着慈善机构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认为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贾斯汀·福赛斯:我们希望能满足人们的直接需求,保证他们免于饥饿或无家可归,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角色在于开发能带来根本性变革的项目。

我们在英国运作一个名为“家庭学校一起来”的项目(Families and Schools Together),组织学校和家长一起合作,在儿童早期进行干预,促进他们智力和体力发育,发挥他们的潜能。在中国,救助儿童会也在实施类似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

我们所做的是综合性的干预,一方面我们在基层开展实际的项目工作,为需要帮助的儿童提供支持。同时从实践工作中收集证据,以影响政府或其他领域的政策,同时我们也和私营部门合作来推动政策的改善。

在中国,我们正在实施的全纳教育项目旨在帮助残疾儿童入学,一方面在四川、云南开展基层实践,同时和教育部合作,利用实地案例,试图影响残疾儿童的教育政策。只有同时干预草根层面和国家层面,才有机会形成更大的变革。

我认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关乎不同合作方影响力的运用,中国的慈善家们在资金方面起到巨大作用,他们同时也运营公司,他们集专业知识和资金于一体,加上政府的力量和我们慈善机构的专业知识,就能带来改变。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现在英国的福利制度日益削弱,慈善机构能做什么?

贾斯汀·福赛斯:英国的福利体系庞大,是政府支出的最大部分,其中分为很多方面,不同的政党在改革的优先级上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不会参与党派政治,我们的工作是,呼吁政府在福利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把贫困儿童放在第一位。我们在基层运作项目,改善弱势儿童的生活,为最贫穷的人发声。我们担心的是,无论在英国还是中国,最贫穷、最弱势的人群往往被遗忘,在英国,资源往往集中于中产阶级,没有人为最贫穷的人发声,这是很危险的。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2013年4月开始,英国发起数十年来英国最大规模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你认为,这次改革对慈善机构意味着什么?

贾斯汀·福赛斯:对英国的慈善机构而言,我们需要更多地直接去帮助贫困家庭,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食物银行的数量剧增,我们开始为学校学生提供早餐,这正是由于福利体系的变革对最贫困人群造成了影响。同时,英国的慈善机构一直对福利体系发挥着补充作用,慈善机构和福利体系一起合作,慈善机构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取决于福利体系的改革。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对于卡梅伦政府提出的“大社会计划”,你怎么看其对英国慈善机构的影响?

贾斯汀·福赛斯:我认为,重要的是首相传递出一个信号,即重视公民社会和慈善机构的作用。社会变革不只是通过政府,也需要公民社会和慈善机构来共同实现。“大社会计划”中,一些福利改革措施、预算的削减也削弱了慈善机构的力量。近年来,因为经济下滑,许多小型慈善机构处境艰难。

社会医疗机构现状及监督管理对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惠山区至2009年1月, 所有经注册登记的42家社会医疗机构。其中, 职工医院1家, 民营医院1家, 门诊部2家, 口腔诊所9家, 外科诊所3家, 内科诊所9家, 中医诊所2家, 学校卫生室6家, 厂矿卫生室9家。检查的主要内容为:人员资质、执业范围、医疗广告发布、医疗废物处置、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技术、放射防护及医疗质量控制等。

1.2 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 分析存在的问题。

1.3 基本情况

42家医疗机构中, 共有注册的执业医师109名, 执业助理医师29名, 注册护士56名,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8名。职工医院、厂矿卫生室 (所) 、学校卫生室 (所) 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其余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2 检查、考核结果

2.1 依法执业意识不强, 违法执业现象较严重

2.1.1 人员资质不合格

表现为执业医师注册率低, 医师不按注册的类别和范围执业, 注册的医师不在岗, 个别甚至存在非医师行医现象。109名注册医师中, 在岗的82名, 其余的27名 (占25.77%) 执业医师均只是挂名而实际不在岗。抽查92名医师中, 有21名未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注册 (占22.83%) ,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并单独开处方的分别为8名 (占8.70%) 。实际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67名, 未注册的13名 (占19.40%) , 并且同样存在注册的执业护士不在岗位, 而是由非护士从事护理操作。有放射工作人员6名, 未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2名。从事母婴保健技术的有6人, 其中4人均无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书。

2.1.2 超范围执业, 非法从事未经许可的专项技术

有放射装置的2家, 其中1家未办理放射诊疗许可证, 有3家超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以及性病诊疗服务。厂矿等内设医疗机构超范围对外营业, 除了3家中学卫生室和一家职工医院外, 其他内设机构均不同程度存在对外诊疗, 其中3家大中专学校卫生室、3家厂矿卫生室均存在内部承包、自负盈亏等经营方式。

2.1.3 刊登虚假广告

在报纸和电视台、自印杂志上刊登虚假广告 (广告刊登的外地专家或高级职称实际为中级职称, 夸大宣传) 。

2.2 规章制度不落实, 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2.2.1 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不落实, 个人防护不符合要求,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主要表现在器械消毒灭菌后不标明消毒灭菌时间, 清洗不符合要求;使用中的消毒液不定期更换;未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医护人员操作时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如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等, 经综合评定不合格的有21家 (占50.00%) 。

2.2.2 医疗废物移送不及时, 医疗废物暂存地不符合要求

42家社会医疗机构中有41家在暂时存储地存放2周甚至以上, 且医疗废物暂时存储地均不能达到“五防”要求;有3家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没有按照规定的回收程序进行处理, 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的有2家。

2.2.3 传染病报告不及时, 转诊制度不落实

有1家单位对乙肝等传染病人不按照要求进行转诊, 而是自行留置治疗, 并且未按照要求报告。

2.3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医疗质量得不到保障

社会医疗机构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医疗质量控制制度不全或根本没有医疗质量控制制度。一方面, 各医疗机构不同程度的存在开大处方或用一些与疾病无关的药物,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 由于人员素质偏低, 加之无医疗质量控制制度, 病历书写不规范, 有不少单位甚至不书写病历, 病情描述不准确, 涂改病历。护理人员操作不熟练。个别单位甚至存在假诊断、假治疗行为。

3 原因分析

3.1 社会医疗机构重视经济效益, 轻视国家的法律法规, 忽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管理

社会医疗机构多数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营利性医疗机构, 有很强的功利性, 往往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而忽视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性。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受利益驱使, 背弃医德, 对就诊人无病说有病, 小病说大病, 彼病说此病, 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辅助检查, 开大处方或用一些无治疗意义的药物 (占检查总数的67.50%) , 为降低成本, 追求利润最大化, 忽视医患个人防护 (占25.00%) ;依法执业意识淡薄, 未经许可擅自扩大诊疗范围, 开设利润高、准入严的服务项目;发布虚假医疗广告, 误导、欺骗患者;聘用医疗技术人员不注册, 有的甚至使用非医师行医;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不规范, 无医疗质量监控制度及组织,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发生医疗事故。

3.2 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许可、监督体制不顺, 权责不清

在目前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中, 卫生监督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在审批和日常监督机制不健全,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机制, 从而使审批和监督步调不一致, 损害了卫生行政执法的整体形象[1]。现有卫生监督体制不顺, 权责不清, 主体机构与执行机构形式与实质上的分离, 仍然是有权的无责、有责的无权, 权责的分离和不清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和执法效能的低下。

3.3 法律法规不健全, 滞后于医疗市场的发展

国家在对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管方面, 法律法规滞后、缺位, 缺少配套管理政策[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为1994年公布, 已经不适应当前医疗市场监管的实际, 并且, 现有的法规也不健全。一方面无法可依, 如:不写病历、不开处方、开大处方和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 恶意诊断, 社会医疗机构的出租、外包科室, 雇请医托等无条款规定, 医疗广告审批与管理分离, 对媒体上以“义诊、讲座、咨询”等方式出现的变相医疗广告也没有做出规定;另一方面有法无罚, 现有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只对必须遵守的医疗技术规范做了规定,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了病历的保存年限和不得买卖、出借转让、冒用病历、处方等, 《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疗技术人员必须注册变更登记后方可到异地执业, 执业助理医师不可以单独执业, 但对不遵守的却没有罚则。

3.4 准入门槛低, 监管力度不够

重新登记、校验制度不建全, 校验中偏重的是机构的从业人员和法定代表人的资质及机构用房情况, 而忽视机构消毒隔离和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的落实审验。校验和监督衔接脱节, 对一些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仅仅是挂名的注册医师、护士而实际由其他人员甚至是无资质人员上岗等行为, 没有在校验时和卫生行政部门沟通衔接, 作为监管机构自身而言, 也因为监督人员少, 监督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以及缺乏长效监督机制等原因而监管乏力, 同时, 由于卫生、药监、工商、环保等部门缺乏合作, 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上述部门虽均拥有对医疗市场监管的权力, 但是各管一摊, 各行其是。就拿医疗广告管理来说, 其审批和监督处罚职权分属卫生行政和工商部门, 必然存在一定的衔接和配合问题。另外, 缺少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配合也不容忽视。

此外, 社会医疗机构在医疗水平、服务质量、设备条件等方面与公立性医疗机构还有较大差距, 大多数的社会医疗机构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营利性医疗机构,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往往采取一些非法手段求得生存, 这也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些现象的存在, 不仅增大了医疗风险, 容易引发医疗事故, 损坏群众利益, 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4 对策

4.1 改革现行的医疗管理监督体制, 尽快建立、完善法律法规

修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 增加对不遵守医疗技术规范、不写病历、不开处方、开大处方和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等行为的罚则, 对社会医疗机构出租、外包科室、恶意诊断、讲座行医、义诊、医托等, 应制定相应的条款及罚则, 增加《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对“义诊、讲座、咨询”等方式出现的变相医疗广告的条款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赖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改革现行的医疗监督体制。对外应该将卫生监督所与行政机关合二为一, 使卫生执法法理相通、权责统一, 执法高效、利益同体;对内强化各项职能, 调整工作重点, 将医政执法与医疗服务市场监管作为卫生监督执法的重要内容, 并强化卫生监督力量, 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保证, 加强日常监督执法力度, 规范社会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4.2 制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建立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 加大监管力度, 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下, 加强和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 在管理上可参照食品、公共场所等行业的管理经验, 根据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依法行医、服务质量、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医疗纠纷投诉、采样监测等方面, 建立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充分发挥卫生行政和卫生监督的主导作用, 加大监管力度, 及时查处医疗机构擅自超范围经营、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无证装备大型医用设备、恶意诊断、刊登虚假广告、雇请医托、违反消毒隔离制度和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等违法行为。加强与药监、工商、环保、公安和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协作, 多管齐下, 综合整治。设立预警机制, 以便适时调整政策, 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经营行为, 引导其健康发展;同时, 要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 对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差、传染病疫情报告和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的单位坚决要求其整改直至吊销其许可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卫生行政部门在加强对社会医疗机构管理的同时, 要支持和帮助其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 积极引导他们逐步建立医院管理制度。在机构和人员执业标准、医疗机构评审、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课题招标等方面, 同等对待。如定期举办民营医院院长培训班, 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专科人才培养和继续医学教育, 帮助其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在监督管理中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4.3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 增强社会医疗机构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

针对民营医疗机构存在法律知识匮乏和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应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一方面要宣传并扶持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价格低廉的民营医疗机构, 使其脱颖而出, 成为社会医疗机构的模范;另一方面, 应及时查处通报医疗机构的违法案件, 通过“抓二头, 带中间”, 帮助社会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 培养广大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健全内部医疗安全的各项控制组织和制度, 建立守法经营、严格监督的约束机制。

5 讨论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下, 加强和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 要以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为主, 从审批、校验到医疗技术人员的从业资质、执业行为, 医疗质量的控制, 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的落实,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医疗价格的统一规范、医疗广告的监督和审批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赖于深化现行的医疗及监督体制改革, 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法加强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 规范医疗服务市场, 营造公平有序的法制秩序和市场竞争氛围, 引导其健康发展, 实现医疗服务市场投资的多元化, 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 2004;11 (5) :258-259.

社会医疗机构 篇5

(征求意见稿)

(一)满足参保人的就医需求,为参保人提供规范便捷的服务;

(二)兼顾专科与综合、中医与西医,注重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符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及我市基金运行实际和管理的要求;

(四)动态管理,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标准,其中医师人数是指 不得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

(一)以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申请定点医疗机构,自发现违规行为之日起未满3年的;

(二)原定点医疗机构被终止或解除服务协议,自终止或解除服务协议之日起未满3年的;

(三)原定点医疗机构停业或者关闭后未按规定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告,自发现之日起未满3年的;

(四)有违法违规行为,或正在接受调查处理的;

(五)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社会公示: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通过核实的名单通过社会保险官方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四)签订协议:公示期内未收到举报或者收到举报但经核查不影响定点的医疗机构,在10个工作日内与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愿签订服务协议。

(五)信息公开:签订服务协议后,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定点医疗机构发放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标牌,并将服务协议签订情况向社会公布,同时报送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由于医疗机构方面的原因导致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以上工作的,视为自动放弃定点医疗机构申请。

(一)严格执行社会保险政策及有关规定,履行服务协议,开展社会保险医疗服务工作;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政策和医疗质量标准。

(二)建立与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协议要求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险管理组织,定点医疗机构应内设社会保险专职管理机构,指定一名单位领导负责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其中500张床位以上医院配备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300张床位以上医院配备不少于2人,其他医院至少配备1人;其他定点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并有单位领导分管,负责本单位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配合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社会保险信息联络人制度,专人负责社会保险有关信息及文件的收发落实工作,保证社会保险医疗服务有关业务的正常运作。

(三)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具备开展社会保险业务所需的医疗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设备和网络,按规定要求做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维护、对接、录入、联网结算等工作。信息系统软硬件出现故障应按照相关运维规范及时报告处理,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积极配合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和社会保险自助服务系统建设等各项工作,并保证系统及设备正常运行和网络安全。因设备故障未能办理社会保险医疗待遇现场核付的,应在参保人出院15天内且恢复正常运行后,为其补办医疗保险待遇核付手续。

(四)严格按规定将实际发生的诊疗信息、费用明细、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出院诊断ICD编码等信息,真实、完整、及时上传至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对参保人的医疗费用相关资料要规范管理,并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医疗费用的发生情况以及与费用审核、检查监督等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参保人的处方、检查、治疗、费用单据等按规定妥善保管,确保业务资料、财务资料、采购资料及数据与社会保险结算记录一致。

(五)严格遵循保障基本医疗、因病施治、合理整治、合理用药的原则,遵守诊疗规范和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按照诊疗规范采取适宜的技术和服务,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遵守社会保险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及服务设施有关政策规定,优先使用社会保险范围内药品、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执行自费项目使用告知制度和(住院)参保人知情确认制度,按规定为参保人提供外配处方,不诱导参保人使用超出基本医疗的高价服务及外购医药用品,合理控制参保人医疗费用,切实减轻参保人个人负担。

(六)根据本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及参保人数量,为参保人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与管理资源,建立基本医疗服务区,优先为参保人提供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为参保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途径,优化参保人就医、转诊、免费预约等服务流程。按照国家和省异地就医结算和管理有关规定,做好异地参保人的就医结算工作。

(七)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各项管理规定,在参保人挂号、就诊、住院及办理社会保险相关待遇核付时,应认真核验参保人的社会保障卡、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明,确认其参保身份,对参保人身份有疑问的不能办理社会保险相关待遇核付,并及时报告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处理。

(八)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逐级转诊、双向转诊和等级医院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转诊(院)条件和转诊程序办理参保人转诊(院)手续,合理控制转诊(院)率,不得对已入院的参保人分解住院、分解费用、挂床住院、诊断升级等违规行为,不得无故拒绝和推诿参保人。

(九)向参保人宣传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在医疗场所显要位置设立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栏,张贴社会保险有关操作规程等宣传资料,遵守信息公开制度,畅通参保人咨询、投诉渠道。

(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及社会保险知识培训,建立收费项目代码管理制度,由相关专业人员负责社会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等收费项目代码管理工作,确保准确执行社会保险支付标准。

(十一)积极配合因突发性疾病流行和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大范围急、危、重病人救治。

(十二)执行医疗保险特定门诊有关规定,定点医疗机构应按照特定门诊病种目录及诊断标准严格把关,不属于病种目录内或不达到特定门诊申报标准的,不得为参保人办理特定门诊疾病诊断证

明;与其批复的特定门诊病种诊治相关的基本医疗费用按特定门诊办理医疗保险待遇核付,与特定门诊疾病无关或医疗保险范围外的医疗费用不能按特定门诊办理医疗保险待遇核付。

(十三)定点医疗机构在社会保险医疗费用清算结束之后,应当及时按规定核销清算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不得虚挂往来账户。

(十四)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完成与参保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履约服务。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负责辖区内定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会保险医疗日常业务管理和费用结算工作,各定点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本镇(街)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完成社会保险相关工作。

(十五)遵守国家、省和市有关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其他规定。接经门诊转往本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本省省会三级医疗机构的,不计入医院转院指标;对超出本市诊疗能力范围且未在本市定点医院住院的危重患者,本市三级定点医院可直接经门诊转往本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本省省会三级医疗机构的,不计入医院转院指标。

(三)对无充分理由把本医院有条件和能力诊治的参保人推转到其他医院的,转出参保人发生医疗费用由转出定点医院承担;定点医院在参保人未达出院指征的情况下,将其转至本院及其他定点医院进行门诊转院的,经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实后,计入原住院医院的转院指标;确需转院的,应严格按照转院条件及转院程序办理,并将转院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五)将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外的医疗费用,或由参保人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纳入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

(六)转诊(院)参保人就诊信息与转诊信息不相符,仍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待遇核付的;

(七)将未按规定办理社区转诊的参保人按转诊进行处理、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八)违反特定门诊相关规定,为不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出具特定门诊申报资料;

(九)以本市定点医疗机构名义进行任何商业性广告宣传的;

(十)为参保人提供社会保险服务时,出现责任事故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十一)无正当理由拒绝为本市参保人提供相应合理的社会保险服务,或拒绝为参保人提供合理处方外配服务的;

(十二)不按规定维护信息系统,或不按规定做好收费项目代码管理的;

(十三)其他违反社会保险政策或者服务协议约定,情节轻微的行为。

(一)不配合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经办机构监督管理,或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医疗费用的发生情况以及与费用审核、检查监督等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的;

(二)被限期改正,期满仍不符合整改要求的;

(三)因违规被责令限期改正后,仍不能达标的,或违规情节严重的;

(四)擅自为未签订服务协议的下设机构、科室或其他医疗机构开展医疗保险记账或各种社会保险待遇核付业务的;

(五)盗用他人参保信息办理社会保险待遇核付或用伪造病历虚假住院等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

(六)用误导、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诱导参保人就诊的;

(七)虚开、买卖、转让医疗收费票据的;

(八)有影响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安全行为或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的;

(九)其他造成社会保险基金较严重损失的违约行为;

(十)违反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情节严重的。

(三)定点医疗机构出现被撤销、关闭或停业6个月以上等情况的;

(四)续签协议时,不愿意继续履行服务协议或不按服务协议条款执行的;

(五)拒不履行社会保险部门的处理决定或整改要求的;

(六)服务协议有效期内累计两次因违规被暂停服务协议的 ;

(七)《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证件过期失效,仍继续经营的;

(八)将定点医疗机构或科室承包、出租、出售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经营的;

定点医疗机构或其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违规被处理的,应配合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对参保人的宣传解释和善后服务工作。

位、服务对象、医院等级、社会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人员、住院床位数等主要信息变更的,应当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后,1个月内持有关证明材料到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相关变更手续;超过1个月未到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手续的,自发现之日起停止其医疗费用结算业务,暂停服务协议,并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或超过6个月未到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手续的,终止服务协议。

办理变更手续后符合定点医疗机构确定条件的,可继续履行服务协议;不符合条件或服务协议有效期内法定代表人和设置单位均有变更的,终止服务协议。

务协议满一年的定点医疗机构,参加分级管理评定并确定级别;未满一年的,参加评定但不定级别。根据评定结果,将定点医疗机构分别确定为AAA级、AA级、A级、无级别四个等级,等级评定标准如下:

(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评为AAA级:连续履行服务协议满三年或以上;评定得分达到950分或以上;上评为AA级或以上;按评定得分从高到低顺序选取排名不超过全部参评定级定点医疗机构总数的15%(若出现评定得分相同的情况,再按上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此类推,下同);

(二)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评为AA级:评定得分在800分或以上;按评定得分从高到低顺序选取排名不超过全部参评定级定点医疗机构总数的60%;

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实证研究 篇6

【关键词】 社会办养老机构;市场化;运营机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基于河南省省情的养老社区构建和养老服务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44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邵攀玉,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

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依法投资举办,为老年人提供住养、护理、康复、精神慰籍和日间照料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从“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实际命名和研究中的名称来看,“社会办养老机构”有多种名称,例如“老年公寓”“护理院”“康复中心”“民营养老机构”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理念后,社会办养老机构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已实现由政府包干到政府少干预、运行社会化的转变。尽管机构养老方式日益完善,但运营现状却依旧“良莠不齐”,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受其运营机制的限制,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进行机构内部运营机制的创新,进而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成为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亟待解决的难题。

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关于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创新的研究,然而普遍都从宏观视角对其运营机制进行概述或展望,从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微观视角对其运营现状与创新进行的实证研究明显不足。为此,自2009年至今,课题组在对河南省60家社会办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居于中原地区领先地位的河南省郑州市“X养老集团”运作模式为案例,从“机构”的角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办养老机构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拓宽自身服务领域进而实现自身运营机制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从“点”到“面”:社会办养老机构经营领域的拓展

随着“银发浪潮”的来临,人们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办养老机构如何在“银发浪潮”到来之际拓宽经营领域、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成为一大难题。X养老集团作为河南省最大的社会办养老机构之一,自1999年创建至今,不断探索和总结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在整合机构内外各种资源的同时,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实现了机构由单项式的“点”状服务到一站式的“线”形服务的转变,并进行了由“线”到“面”的辐射式推广。

随着年龄的衰老与身体机能的变化,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不断变化,而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由于其自身的资金、规模、经营方式等条件的限制,为入住老人提供的服务大多只局限于基本的物质照料,无法满足老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服务需求,部分老人不得不为此搬离并选择新的养老机构或医疗场所。不同于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无能为力”,X养老集团在不断总结老年人需求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最终实现其集养老、护理、医疗、送葬为一体的“线”形服务模式。如,为争取外部优质医疗资源并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X集团与市第九人民医院合作,实现了医疗与养老的有机结合。同时,X养老集团还为入住老人设置了七天体质评估期,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进行观察评估以确定其健康等级,以此为依据为其制定个案护理服务计划,满足老人的健康需求。

面对“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0%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0%老人依靠机构养老),社会办养老机构还应承担起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和支持的职能。不同于社区、居家养老的非专业化照顾,社会办养老机构具备技术、人才优势,可以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为老人提供专业化上门服务等。为此,X养老集团在政府帮助下建立了按老年人建筑规划标准设计的阳光城社区,并以年龄设置居住门槛,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居所。此外,X养老集团还在郑州市内各社区设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银龄之家,通过科普教育、幸福联谊会、月末大表彰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并开展电话问安、日间托老照料、上门家政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同时以12349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支撑,解决居家老人照料难、托养难的问题。X养老集团的一系列举措在提高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使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得到辐射化推广。

二、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办养老机构筹资渠道的开拓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多以自身筹措为主,小额贷款与政府补助为辅,机构往往受资金限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难以实现对外拓展。社会办养老机构如何筹措资金以满足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资金筹措机制才更能满足其自身对资金的需求成为了养老机构的“老大难”。

作为非营利机构的社会组织,社会办养老机构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做“孤胆英雄”显然无法助力机构长足发展。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如何联动外界力量,实现机构自身筹资渠道的多元化?X养老集团在不断变革与尝试的过程中逐渐拓宽筹资渠道,改一元化筹资渠道为社会各界广泛联动的多元化筹资方式,以系统化的资金筹集模式来提高机构的市场竞争力。X养老集团分别与政府部门、国家开发银行、美华投资公司等达成合作意向,为项目建设和业务拓展做好资金保障。同时,X养老集团亦设立有“一卡通”养老储蓄账户,以高于银行利息的存储利率吸引老年人进行投资储蓄,其推广理念是:“阳光一卡通,一张卡拥有n个家。”购买一卡通的老人可以享受X养老集团旗下的所有服务。此外,集团还将闲置用地租赁给其他商户,在租赁合作中实现互惠互利,以推动集团的商业化、市场化发展。

三、由“对抗”到“合作”: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外战略的转变

随着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推行,社会办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彼此间的竞争不言而喻。通过合作的方式,能够迅速提升机构管理者的战略眼光以及洞悉市场和调动、配置、经营资源的能力。X养老集团于2009年成立了全国互动养老联盟,有选择地吸纳养老服务水平高、信誉度高的养老机构以及旅游、餐饮、医疗等企事业单位成为联盟会员单位,为老人提供候鸟式养老服务,老人可以选择短期或者长期居住在外地(特约)养老机构中。

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如何进行高效协作,避免信任危机,最终达到互利共赢?X养老集团的F经理说,“在找合作伙伴时,第一是确保它能够做好老年人服务。第二是对彼此都有用,双方利益均衡,这样比较容易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在合作期间派工作人员进行考察以确保质量,并鼓励老人进行反馈。”带有盈利性的互动养老在合作伙伴之间如何进行利润分配呢?L经理表示,“各个点儿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我们按照一定利益分配比例进行。”谈及互动养老为集团带来的益处,他说,“它对我们的品牌宣传起到很好的作用,使老人在选择养老或旅游时会倾向于选择我们,这是个多赢的方式。”参与互动旅游的老人,对于“异地体验”基本持满意态度。对于资金充裕、喜欢旅游的老人来说,选择异地养老不失为一种健康、浪漫的方式。与各机构的联合也使得X养老集团在满足入住老人高质量生活追求的同时,提高了机构经济效益,实现了三方互利共赢。

此外,X养老集团凭借其专业化养老服务优势,在获得政府授权的前提下,以“公办民营”方式对公办养老机构进行管理,使这些机构得以实现市场化运转。X养老集团还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坚持用合作的眼光找寻合作对象,通过打造自身品牌、树立标杆形象以吸引外部资源,进而实现规模扩大、资源获取、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

四、X养老集团的经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几点启示

第一,市场化运作不可失公益性质。社会办养老机构属非营利机构,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应保持非营利的公益特征。社会办养老机构应以服务打造品牌,定期举办公益性活动,使服务真正受惠于老人,扩大机构知名度,以提高其声誉和名望。

第二,合作化共赢而非独立化生存。“单打独斗”式的运营机制显然不利资金、设备及人才的资源整合,多元联动式经营可以在拓宽资源筹集渠道的同时,提高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促进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正确解读并遵守行业政策。一直以来,社会办养老机构缺乏对政策的解读和运用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行业政策对于市场流向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社会办养老机构应积极学习相关的养老服务政策文件,并遵循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享受并反作用于政策,保持社会办养老机构旺盛的生命力。

社会医疗机构 篇7

关键词:社会资本办医,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政策建议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先后公布, 这些文件的出台正在逐步破除困扰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坚冰, 为民营医疗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创造条件的同时, 也在为其打开医疗卫生服务市场, 形成与公立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在社会资本办医已取得一些进展的东部某省, 新政策的出台为该省盘活现有卫生存量资源, 优化新增社会资本在医疗产业进驻的方向与规模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促进了东部某省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本文利用东部某省各地级市现场调研数据对该省社会资本办医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 依据东部某省各地级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相关人员、专家、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的陈述和深入访谈的结果, 对困扰该省社会资本办医发展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讨论。

1 基本情况及特点

1.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 随着东部某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省内社会资本办医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到2012年底, 东部某省共有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21353家, 占全省医疗机构总数的60. 4% , 实有床位25553张, 占全省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量的10. 9% 。社会资本办医已经成为该省区域范围内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社会知名度、患者认可度逐年上升, 在缓解群众就医困难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1. 2 主要特点

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发展, 东部某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已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专科特色明显, 社会资本办医由综合医院逐渐向专科医院侧重, “专科专病专治”的经营路线规避了与大型公立医院的竞争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重复建设, 其中口腔、眼科、皮肤、妇科、医学美容、骨科、慢性病 ( 如糖尿病) 、中医民办医疗机构颇具规模, 发展态势良好[1]; 二是医疗服务收费水平相对低廉, 多数民办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普遍低于公立医院的价格水平, 对于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作用明显; 三是社会责任意识和公益意识不断提高, 面向社会提供的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增加。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部某省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人才困境、市场困局、诚信危机正成为制约省内社会资本办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2. 1 医疗服务团队和经营管理团队力量薄弱

这是困扰东部某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发展的首要问题。民办医疗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不能仅靠吸引个别医疗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 必须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团队[2]。目前该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医疗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关键性人才。2012年, 全省范围内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占区域内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的19. 0% , 其中, 执业 ( 助理) 医师为22. 6% , 注册护士为16. 3% 。

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 东部某省民办医疗机构的人才困境, 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 也有自身内部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当前, 由于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科研立项、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医师执业等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人才团队建设有关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正在制定当中, 人才自由流动、科学培养和稳定使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尚待完善, 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人才团队规模偏小、结构失衡、素质不高现象突出, 严重制约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持续发展[3]。从民办医疗机构自身看, 这些机构普遍处于急功近利的经营状态, 忽视人才的长期培养、忽视构建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 也是各类人才望而却步, 来而复去的重要原因。

2. 2 市场份额和服务量相对偏小

2012年, 东部某省医疗机构总收入为638. 9亿元, 其中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收入45. 6亿元, 仅占全省医疗机构收入的7. 1% 。该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占全省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比例为29. 8% , 占全省医疗机构出院患者数量的比例则仅为9. 9% 。市场准入、医保定点、医院定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税收征管、物价管理、建设用地、筹资融资等政策及其落实情况, 是影响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市场份额和服务规模重要政策性因素。以医保定点和医院定级为例, 截止2012年底, 东部某省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医保定点的机构数量占总量的32. 1% , 定级医院数量则仅占全省已定级医院数量的23. 8% 。同时, 也应该看到, 民办医疗机构服务量占比较小, 也与其服务能力偏低、社会公信力不足有很大关系。据人民网的一项调查, 只有36. 7% 的网友表示患病时会选择去民办医院就诊[4]。

2. 3 诚信和公信力问题较为严重

诚信是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立业之本。公信力、品牌效应和社会美誉度是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发展的必要资源。国家工商总局对主要商业网站广告的监测表明, 网上广告违法问题十分严重, 一些网站发布的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的违法率高达90% 以上[5]。部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虚假广告、虚假诊断、夸大病害、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由此产生的医疗纠纷屡屡发生, 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正常经营和长期发展造成较大冲击, 恶化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发展环境。上述现象, 既有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自身固有的趋利性等内在原因, 也有行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制机不健全、监管执行不力等方面的因素。

3 政策建议

3. 1 依据东部某省民办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加快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发展速度

按照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到2015年“民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 左右”目标, 目前东部某省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深化医改的下一阶段, 东部某省急需加强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核心能力建设,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领域。一是应不断提高民办医院疑难重症诊疗能力, 为此一方面政府需尽快出台政策细则, 优化民办医院执业医师队伍的结构 (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扩大注册护士队伍规模; 另一方面在改善人力资源配备状况的同时, 积极改善民办医院机构医用设备, 尤其是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状况。二是针对东部某省区域间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和疾病谱特点, 政府应明确社会资本在区域内医疗资源整体规划布局内的进驻点, 继续有力促进社会资本办医在口腔、中医、老年护理等公立医院发展薄弱领域以及在医学美容与整形、医疗康复旅游等特需服务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力度[6]。

3. 2 以推动人才自由流动为目标, 积极推动各项相关政策的创新和突破

在吸引优秀人才到民办医疗机构工作方面, 东部某省应积极汲取社会资本办医较好的省份在政策上的创新点和实践上有力突破, 积极推进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医师多点执业、科研立项等制约人才自由流动政策的改革。如在人事管理上, 对于医生关注的编制问题, 可明确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自由流动后依旧保留其事业单位身份或在一些地区鼓励政府就给予部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指标进行试点。在社会保障方面, 应逐步健全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 解决好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解除事业单位身份后社会保障如何稳定接续等相关政策[7]。

3. 3 全面开放医疗服务市场, 积极推动各项相关政策的完善与落实

除不断促进民办医疗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外, 在外部医疗市场上, 东部某省政府应积极为社会资本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从准入、医保定点、医院定级、建设用地、筹资融资、税收征管等方面, 排除影响市场开放和市场进入有形壁垒和无形壁垒[8]。与此同时, 逐步改变政府职能, 强化政府购买在推进医疗市场有序竞争上的重要作用, 对包括实行药品零差率等在内的各项医改政策的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 应一视同仁, 给予相应的补助, 促进医改全行业的参与。

3. 4 加强监管力度, 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规范执业

在各项医疗服务规范及各方面技术质量监控活动中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纳入。严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超范围服务, 依法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和医疗欺诈行为[9]。规范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医疗广告发布行为, 严禁发布虚假、违法医疗广告。加强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质量监管, 要把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纳入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通过日常监督管理、医疗机构校验和医师定期考核等手段, 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执业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审核[10]。

3. 5 建立公平宣传环境, 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一方面新闻媒体在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医患关系的报道上应实事求是, 给其在纠纷的处理和工作环境上创造一些较为宽松的条件。另一方面, 政府也应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创造经验交流、技术交流、机构管理等各方面平台, 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培养社会资本办医的典型机构,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其社会公信力和美誉度, 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海霞, 田考聪.新形势下对民营医疗机构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10:680-682.

[2]林婕, 张亮.民营医疗机构在保障医院公益性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 (5) :8-10.

[3]刘力铖, 何清泉.关于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5:359.

[4]黄碧梅.3成网友满意民营医院你敢去民营医院吗[EB/OL]. (2010-12-08) [2012-9-14].http://health.people.com.cn/GB/13422217.html.

[5]姚芃.网上医疗广告违法率达90%广告环境需净化[EB/OL]. (2012.06-29) [2012-09-14].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6/29/c 123349099.htm.

[6]刘燕, 黄晓光.对我国社会资本办医的思考及建议[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6:523-526.

[7]李林, 许四虎, 廖庆伟, 等.深圳市推进社会办医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 2012, 28 (10) :735-738.

[8]高炯, 兰烯, 李林.新医改以来社会资本办医政策综述[J].中国医院, 2014, 18 (3) :69-71.

[9]黄葭燕, 应晓华, 王群, 等.上海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资源, 2010, 13 (1) :24-26.

社会医疗机构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哈尔滨市医疗机构按三级甲等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为3层,采用单纯随机方法从各层中抽取若干所医疗机构,然后对所抽取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本次调查抽取了哈尔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0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4所、二级医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获得有效调查对象41人,其中护理部主任10人,主要科室护士长31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项目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礼仪修养、人际沟通、应用写作、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择业能力9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又包含若干子项目,共37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按护士对其需求程度进行调查。问卷由2部分组成:(1)职业社会能力理论知识部分,分为了解、熟悉、掌握3个选项。(2)职业社会能力技能部分,分为学会、掌握、熟练掌握3个选项。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发放一周内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1套,收回41套,经审核40套有效,有效回收率为97.56%

2 结果

2.1 护士对职业社会能力理论知识部分的需求(见表1)

由表1可知,在护士对职业社会能力理论知识的需求选项中,认为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占80%~90%;其中在各调查项目中护士选择需要掌握的选项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79.57%)、团队合作精神(66.13%)、心理素质(65.81%)、人际沟通(64.52%)和应用写作(61.60%)。

2.2 护士对职业社会能力技能部分的需求(见表2)

由表2可知,护士对职业社会能力技能的需求选项中,认为需要掌握和熟练掌握的占80%~90%,护士选择需要熟练掌握的选项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77.42%)、团队合作精神(72.58%)、心理素质(56.13%)、身体素质(50.81%)、应用写作(49.46%)、人际沟通(49.19%)和礼仪修养(41.94%)。

在护士职业社会能力技能的需求调查中,被调查者对每个大项目中各子项目的需求基本均衡,但在心理素质和礼仪修养这2个项目中,被调查者对其子项目的需求有所侧重(见图1、图2)。

由图1可知,在职业技能“礼仪修养”项目的调查中,护士对其子项目“职业礼仪”的需求较高,选择熟练掌握选项的较多。由图2可知,在职业技能“心理素质”项目调查中,护士对其子项目“坚强的意志品行和抗挫折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需求较高,选择熟练掌握的较多。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护士职业社会能力需求现状

调查显示,护士在对职业社会能力需求选项中,对理论知识部分选择熟悉、掌握的占80%~90%,对职业技能部分选择掌握、熟练掌握的也占80%~90%,而且对两者的需求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而从各子项目的调查情况看,护士对“职业礼仪”、“坚强的意志品行和抗挫折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较突出。该结果表明,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护士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职业社会能力对开展现代护理实践和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他们自身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对职业社会能力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较强需求。但也有少部分护士对职业社会能力需求不是很强烈,特别是对职业社会能力理论知识部分,他们认为仅了解即可,对职业社会能力认识不足。

3.1.2影响因素

临床护士职业社会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护理教育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长期以来,护理教学重视业务素质培养和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忽视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难以体现现代护理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护生的学习目标以获得专业技能为主。护生在校学习期间重视专业实践课而忽视实践技能和人文课学习;学生学习成就动机强烈,但事业规划意识较淡薄,表现为急于掌握一技之长,而对就业功利性不明显的课程和活动缺乏学习与参与热情,对这些课程和活动的作用认识较模糊,不能意识到其对自己开拓事业的支持作用。(2)教育培养缺陷。偏重于教育本位观,在长期的护理教育中,仍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主体,缺乏社会能力培养体系。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仍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状况下,学校首先要保证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很难真正引起学校、教师、学生3方面对职业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视,难以形成职业社会能力培养体系。

3.2 建议

3.2.1 转变教育本位观,树立培养护生职业社会能力的理念

护理是服务于社会人群健康的专业,护士肩负着发现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责任。因此,从护士责任看,决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就业;从护士个人工作层面看,无论是工作过程、工作对象,还是工作手段和工作目的都体现着职业社会能力的影响。所以护理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本位观,真正树立培养学生职业社会能力的理念。

3.2.2 建立职业社会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护生职业社会能力培养需要和实际情况,有规划、有组织地实施职业社会能力培养。

3.2.3实施职业社会能力培养课程化

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到“两结合”,即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并具体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保证课程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3.2.4 把职业社会能力培养纳入专业能力培养过程

让护生通过专业实践体会社会职业能力,依据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专业课程开发方面,把职业社会能力培养作为专业课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并把职业社会能力培养融入学习情境,使职业社会能力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3.2.5 发展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社会能力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职业能力的重要性,积极、主动提高能力。

3.2.6培养途径、方法多样化

实施地点上应强调学校、实习医院、社会三位一体;实施途径上应“五个并重”:(1)设置专门社会能力课程。(2)将职业社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能力培养中。(3)学校教师、医院带教教师的言行引导。(4)学校、医院文化环境影响。(5)实践岗位锻炼。实施方法上可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体验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法,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及成长需要。

社会医疗机构 篇9

1建立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的背景

1.1评审评价体系建立前上海社会医疗机构概况

截至2011年底,上海市共有社会医疗机构1 379家,其中医院169家(含中外合资 / 合作8家),门诊部513家 (含中外合资 / 合作12家),个体诊所688家,临床检验中心9家。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总数约19 550人, 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 476人,行政后勤人员6 074人。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1 664人,占12.35%、中级职称4 548人,占33.75%,初级职称7 264人,占53.90%。

同年,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为1 062.5万人次,门急诊人次为1 017.34万人次,年住院人次为9.05万人次,住院手术人次4.17万人次,分别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服务量的5.5%、5.4%、3.6%和4.6%[1]。

1.2上海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当时面临的迫切问题

与此同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眼科、骨科、 骨髓移植、口腔、整形美容、中医妇科、健康体检等领域, 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的单位。早在2011年,在由原上海市卫生局主办、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承办的全市首批社会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评选中,15家专科管理、专科技术、梯队建设、临床研究、 设施、设备及环境等方面能力突出的社会医疗机构便已脱颖而出,其综合能力均基本达到上海市的先进水平。

但总体而言,上海社会医疗机构虽然数量多,但大多规模小,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相对不高,且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卫生服务能力良莠难辨,更因极少数单位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过度治疗,而给整个行业的诚信和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可以说,当时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是由于市民和社会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市场无法正面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推动行业内更具质量、服务优势的医疗机构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进而使社会医疗机构行业整体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1.3建立评审评价体系是重要的行业管理创新

政府主管部门对社会医疗机构的刚性监管是十分必要的,但限于人力和专业的特殊依然有它的局限。因此, 探索如何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建立一套适应社会医疗机构管理和发展需要的,以管理、质量、安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审评价体系,告知社会医疗机构的投资者、 管理者举办医疗机构缩影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基本规范及基本要求,是引导社会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建立社会医疗行业自律机制,从源头上解决社会医疗机构行业诚信危机以及促进社会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的行业管理创新。

2建立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的意义

2.1有利于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建立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改变卫生发展方式、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卫生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政策精神的重要举措,也顺应了近年来上海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快速扩张发展的趋势。社会医疗机构通过评审评价,其档次、优劣立判。优质医疗资源的社会知名度可以得到彰显,这将逐步改变市民、社会医疗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让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行业内的优质医疗品牌和医疗资源,使之在选择医疗机构就诊时享有更为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推动行业内更具管理、质量、服务、安全优势和品牌知名度的社会医疗机构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2.2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行业的市场秩序

建立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就是要运用统一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和一整套科学的评定制度对社会医疗机构进行评审评价,旨在遏制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过度治疗的不正当竞争风气,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广大社会医疗机构维护单位和全行业的共同利益,把竞争的着眼点放在管理、质量、安全和服务上,并走出不诚信竞争的误区,以切实维护经营者和患者的共同利益,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营造诚信服务的市场氛围。

2.3有利于推动社会医疗机构不断进步

医疗质量控制标准是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评审评价体系中的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势必成为医院规范管理的纲目,其对医院的建设的规范导向作用有利于使医院管理的计划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组织职能得到进一步完善,领导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控制职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有效提升社会医疗机构整体医疗质量管理能力,即通过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把医疗质量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推动社会医疗机构的不断进步。

2.4有利于建立和不断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由行业协会建立社会医疗机构第三方评审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中的组织作用,促使各社会医疗机构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并通过强化管理, 加强内涵建设,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自身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藉此培育行业品牌,并逐步建立起优胜劣汰的行业发展格局,并由此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机构的自律机制。

3建立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的过程和方法

3.1收集相关资料

建立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并无先例可循,因此,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医疗机构评鉴的有益经验,认真听取来自政府、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内的不同意见, 集思广益。为此,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认真查阅了自2008年以来国务院、卫生部、上海市关于鼓励社会办医、医院评审评价、临床质量控制的文件以及国内外卫生管理杂志涉及医院评审和评审标准的文献资料,先后召开了多轮座谈会,邀请了近百名业内有影响的社会医疗机构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各区(县)协会负责人参加座谈, 并多次就该项工作与卫生主管部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广泛征求了各界人士的意见,作了归纳整理[2]。

3.2确立指导思想

近年来,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水平虽较前有明显改善,但广告战、伪排名等恶性竞争方式仍不鲜见,不注重内部管理,忽视医疗安全、医疗服务质量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建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必须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即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鼓励、支持、引导、规范社会办医,促进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遵循“科学、公开、公平、公正” 的准则,以“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展社会医疗机构的评审评价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培育一批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优质医疗机构,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3.3确定评审机制

第三方评审,即由相对独立的组织和机构对参评单位进行评审评价,这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社会医疗机构的评审评价,同样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善的评审机制。由于行业协会具有的指导、服务、自律、维权的功能,在建立行业评价体系、 制订行业标准、维护会员正当权益、开展行业自律、组织教育培训等方面,能够发挥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经协会向卫生行政部门请示,并在其大力支持下,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评审评价以政府批复、行业协会承办、 行业自律的方式开展。

4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的主要构成

4.1评审评价方法

评审的指导思想一经明确之后,就必须根据指导思想制订具体的评审评价方法。为此,协会在学习研究国家及本市有关发展社会办医的文件精神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星级评审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以制度形式确定了星级评审的目的是贯彻上海市卫生局关于推进社会医疗机构行业自律管理的有关精神, 建立、健全上海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并使用了星级——一个代表规范、质量、信誉的概念,来区分社会医疗机构不同的质量、服务水准。

为避免星级称号被滥用,办法还规定了申报的基本条件 :申报单位注册执业必须满3年,且在3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无重大医疗事故发生,无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事件发生。办法还有效地对接卫监部门通过不良执业积分进行刚性监管的措施,把3年内其不良执业行为积分总分超过18分的医疗机构排除在了申报单位之外。

为保证评审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办法明确了社会医疗机构星级评审从申报→初审→现场评审→评审委员会审核→社会公示→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流程。

为确保评审的专业性,办法还规定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应根据评审需要建立涵盖管理、医疗、护理、医技等专业的专家库。办法对专家的资质能力以及退出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评审方式则采用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若干评审专家组结合有关资料,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调查、患者追踪、系统追踪[3]、资料与病案检查、专业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人员访谈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对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品质予以评估。

为帮助社会医疗机构通过接受评审评价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持续改善其医疗服务质量,办法还规定评审办将在评审结束后将向参评单位提出评审意见,作出评审报告,内容包括 :评审概况及对被评审单位的总体评价,被评审单位在管理及服务中的亮点,被评审医疗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意见和建议等。

4.2评审评价组织

建立权责明确的评审评价组织是高效率、成功开展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工作的必要前提。根据评审管理办法,成立了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星级评审委员会,其成员由原市卫生局、市卫监所和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的领导组成,其任务是制订《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星级评审指标和标准》,确定评审工作要求与计划,审定星级医院名单。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星级评审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星级评审评审工作计划的具体实施、开展与评审有关的培训、技术咨询和指导、组建评审专家库等职责。

4.3评审评价标准

衡量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服务水准应有客观、量化的标准,这是成功开展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的前提条件之一。为做好这项工作,从2012年起,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星级评审委员会即依据原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医院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2010年)、《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上海市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以及本市各临床质量控制中心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并结合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组织修订了《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星级评审标准》。这套标准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听取了社会医疗机构投资者、管理者的意见,并得到了本市各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的大力支持。

2012年起,评审委员会每年均要组织专家论证,前后共有300多人次对评审标准进行了讨论、评估和修订,并征询卫生行政部门的意见。标准紧密结合上海的新医改方案,借鉴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理论和医疗质量“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评估模式,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依法执业、规范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标准坚持系统性、简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标准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社会医疗机构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专门为其制订了评审标准。其中,2012年修订的标准主要要适用于各类医院和门诊部,2013年修订的标准增加了对专业健康体检机构的评审。2014版的标准则进一步涵盖了对独立医学检验所的评审评价。

以2014版标准为例,整个标准共分为3个部分,共计435项评审要点。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用于对社会医疗机构中各类医院和门诊部的评审,其中包含依法执业、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善服务、附加标准等模块。

依法执业强调了社会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将此作为保障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条件,涵盖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医疗机构执业的基本要求。

行政管理主要包含了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发展规划、 组织结构、医疗质量体系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 信息管理和后勤管理等8个方面的内容。

质量安全管理则涵盖了临床放射质量管理、临床超声质量管理、临床药事管理、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的内容,体现了运用医疗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建设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的思想。

持续改善医院服务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突出优质服务理念的贯彻和服务流程的科学设计。

为鼓励社会医疗机构朝“做优做强”方向努力,除常规标准以外还有一个附加标准,包含医疗机构规模、社会声誉、职业道德建设、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水平等11项内容,以引导社会医疗机构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并以此拉开医疗机构星级的档次。

标准的第二部分用于对社会医疗机构中的专业健康体检机构的评审。第三部分用于对社会医疗机构中的独立医学检验所进行评审,尽管不同部分的标准体现了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的专业性,但依法执业、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持续改善服务作为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的共性,构成了标准的主体框架[4]。

5对构建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探索的思考

上海建立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的努力,充分尊重了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地域状况、社会环境和发展历史,既考虑了现实,又面向了未来,并充分借鉴了公立医疗机构等级评审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这一工作从2012年起步虽仅两年,在增强社会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规范管理的意识,促使社会医疗机构提高医疗管理能力和水平,引导社会医疗机构加快专科专病建设步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如何进一步完善还存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1避免社会医疗机构“运动式”迎接评审

对社会医疗机构的评审评价的初衷在于引导社会医疗机构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在制度建设、医疗质量和安全、 服务流程、人员培训、文化建设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和完善,并不希望社会医疗机构通过“运动式”[5]方法——临时吸纳学科带头人,高学历、高职称管理人才、业务骨干,临时增加床位、扩建用房、购置医疗设备, 甚至突击补齐制度、台账等脱离实际、追求细枝末节的方式迎接评审。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产生显著的突击效应, 但这样极可能扭曲了星级社会医疗机构的意义,与社会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背道而驰。

5.2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和监督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工作是保证评审公正性的重要一环。缺乏社会参与,可能导致评审评价与接受医疗服务的脱节,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或公众没有发言权,利益攸关方与评审主体没有对接,外部的声音难以得到表达,评审工作便失去了有效的外部监督,其公平性就会受到质疑。通过对被评审单位多维度、多角度的社会满意度测评,对引导社会医疗机构自身社会形象的塑造,向着“病员满意、同行认可、 政府放心”的目标努力,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5.3需要对评审评价进行适时动态调整

尽管上海现行的社会医疗机构评审评价标准基本反映了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融入了卫生主管部门对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管要求,但鉴于上海社会医疗机构专科的多样性、卫生行政部门对社会医疗机构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医疗机构的日臻完善,这一评审评价标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评价所有的社会医疗机构, 它必须伴随上海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正如美国《医院评价标准》通过联合委员会国际部每两年进行一次修订,对于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社会医疗机构,也需要在总结前两年评审评价经验的基础之上,加强对评审评价方法和评审评价内容两方面的研究。

在方法论这一层面,应重视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审中的最新进展,探索进一步完善如何应用个案追踪和基于个案追踪的系统追踪的方法对社会医疗机构进行评审评价,并在实践中不断趋于完善,使得评审评价更为客观、公平、公正,使被评价医院无从“弄虚作假”。

社会医疗机构 篇10

会议由黄浦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赵丹丹主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卫生资源》杂志副主编陈文和默沙东中国副总裁钱庆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支持单位致辞。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局级巡视员、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 上海中卫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文罡和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服务监管处处长晏波先后作了题为“关于如何推进社会办医的思考”、“我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现状分析与思考”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的主题演讲。许速副主任从社会办医的政策背景、上海市和全国社会办医的现状、为何要发展社会办医、如何推动社会办医及发展高端医疗几个方面展开演讲, 阐述了对于如何推动社会办医的深入思考;李文罡总经理对我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介绍了医疗机构和民营资本的特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必要性、民营资本和民营医院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以及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的状况, 并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政策瓶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晏波处长就2013年初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制定背景、制定依据等内容向与会者作了详细介绍, 并对28条举措逐条作了详细的解析, 旨在帮助各区县的领导更好地理解并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实施意见》。

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11

摘要:2009年4月7日,新出台的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指出,我国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以及现阶段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向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转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以及建立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紧迫性。其次重点阐述了建立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适应我国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最后讨论了在建立大学生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医疗保险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建立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基金;个人账户

一、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1.公费医疗阶段。现有高校公费医疗制度是1953年实施的。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特点是:医疗费用国家全面负责,保障水平较低。50多年过去了,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而政府对大学生医疗保障的投入却一直未见增加。每年高校主管部门拨发包干医疗费,重点院校一般为60元,而一般院校只有十几元。我国医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公费医疗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医疗需要。大学生得一次感冒就要花掉几十元的医疗费,更别说患上重大疾病。“病不起”成为高校中十分尴尬的现象。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形同虚设。

2.公费医疗向商业保险转变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高校纷纷进行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在公费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大力引入商业保险。主要采取“公费医疗+商业保险”的模式。学校主管部门拨款给校方医院,对于大学生的门诊费用采取公费医疗的方法,对门诊费用进行报销。严重疾病住院费用通过商业保险解决。

3.商业保险向社会医疗基金制度的转变。各高等学校自身建立学校自主筹资,分配的医疗基金,来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的难题。湖南省多所大学酝酿联合建立“大学生大病救助基金”。徐州师范大学在本、专科学生中实行学生团体保险与医疗互助基金相结合的制度。在大学生中采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制度,很好得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特点,但在我国这种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各个高校改革措施也不尽相同,缺乏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二、建立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制度安排

根据现阶段大学生医疗保险状况,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经济状况,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施方法,在大学生中也采取社会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的医疗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基金的筹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主管部门,如教育部,财政部等各部委的教育财政投入,以及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二是学校自身的投资。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归学校自主管理,财务模式实行现收现付制,余额转归下年基金。主要支付学生普通住院费用;严重疾病治疗费用。个人账户方面,学生自主筹资,自我积累。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个人账户,通过三到四年的积累,个人账户会达到很可观的规模。个人账户主要支付个人门诊费用以及普通疾病的医药支出,可以采取“医保卡”的形式,方便个人账户的支出和使用。

社会医疗统筹基金以及个人账户的规模和筹资比例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以辽宁省的高等院校为例,统筹基金以及个人账户的总规模为每人200元左右。其中统筹基金占其中的80%左右,即160元左右。这160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构成,相当于大学生公费医疗支出,这部分资金占到总规模的50%以上,保证为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每年提供100元以上的医疗补助。第二部分由高等院校自主投资,比例为30%左右,即为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每年投入60元的医疗补助。这两部分资金构成了由学校掌管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统筹基金。在个人账户方面,个人账户资金占总规模的20%,即个人每年要缴纳40元左右。这样以来,在校学生规模10000人的高校,每年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会达到200万元。根据大学生疾病率以及医疗消费状况,这笔基金完全可以应对大学生的严重疾病治疗和康复问题,有效地发挥社会医疗保险的互助共济功能。

三、大学生医疗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建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模式的建立时应采取强制参加的原则,保证要覆盖到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基金采取的是大数原理,参加的保险人数越多,医疗保险基金的保障范围,保障力度越大。据中国保险报的调查,目前,有28 %的学生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有18 %的学生未参加但认为有必要参加,有53 %的学生未参加并认为没必要参加。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仍十分薄弱。所以在建立这种制度模式时,要坚持强制参加的原则,做好参加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动员工作和组织工作。

2.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的统筹层次问题。医疗统筹基金在实行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基金的统筹层次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应实行省级统筹。一方面,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发展很不不平衡,但省级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均等。而在省际之间,经济发达省份和经济欠发达省份很难做到基金的协调统一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医疗消费状况,实行省级统筹更适合大学生医疗统筹医疗的管理,并且降低统筹基金的管理费用。

四、建立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

1.扩大了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在校大学生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47%。做好大学生的社会医疗保险工作,对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是大学生的社会医疗保险工作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社会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具有自身明显的优点。这种制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克服了公费医疗保障水平低,而且不适应我国高校大学生医疗消费的特点。另一方面克服了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低,可及性差,理赔过程复杂的缺点。

2.切实降低了在校大学生的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采取“公费医疗+商业保险”的模式。总体来看保障效果不佳,并且在校学生医疗负担并没有减轻。辽宁省普通高校中,每人每年投入的商业医疗保险约为40元,虽然与个人账户缴费水平相当,但保障水平上还是有一定的不足。采取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对于日常疾病的治疗可以动用个人账户的储蓄,大病重病时动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大学生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真正地应用到医疗消费中,既减轻了医疗负担,又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

3.完善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循序渐进地,有步骤地在各省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的医疗保险模式,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又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制度良好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建立有关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疗保险的法制性和规范性。笔者在此也特别强调,对于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说,至今还没有一部根本大法,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但法律效力上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五、结论

对于我国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方法,笔者在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也只是一种尚需完善的制度。但有一个事实不容我们回避,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不应该是新医改中“被遗忘的角落”。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不仅能保障学生的医疗福利,同时也会促进高校的管理水平,使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和教育管理事业得到双向发展。总而言之,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总体上应建立一种: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慈善机构积极参与,个人充分负责,四位一体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

[3]黄海霞 肖 锐:《浅析建立健全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卫生经济研究 2005年7月.

[4]刘铁明:《被医改遗忘的角落大学生医疗保险》,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3月.

[5]蔡声霞,张萌:《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改革的探讨》,中国校医 2007年10月.

社会医疗机构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海淀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2006-2011年受理社会办医疗机构投诉举报案件登记表。

1.2 方法

根据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投诉举报资料, 对投诉举报的数量、时间分布、医疗机构类型、投诉内容等使用Excel逐项分类进行筛选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投诉举报受理概况

2006-2011年海淀区共接到对各类医疗机构的投诉举报1 002件, 其中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投诉举报835件, 占医疗机构总投诉量的83.33%。社会办医疗机构投诉量占医疗机构总投诉量的构成比均处于较高的水平, 2008年所占构成比最低73.6%, 2010年最高91.45%。对医疗机构的投诉举报中, 社会办医疗机构占主要部分 (表1) 。近年来随着社会办医的快速发展, 一些社会办医疗机构出现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违规发布医疗广告、消毒管理混乱等现象, 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威胁, 严重影响了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整体形象和社会信誉。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监管是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

2.2 投诉举报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类型

在835件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投诉举报中, 涉及营利性医疗机构768件, 占91.98%;非营利性医疗机构67件, 占8.02%, 以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投诉举报门诊部398件, 占47.66%;医院305件, 占36.53%;诊所 (卫生所、站) 132件, 占15.81%。营利性医疗机构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医疗活动中“趋利性”的特征十分明显, 而其法律意识和【卫生监督管理】医疗安全意识淡薄, 为尽可能多的获得利润, 存在各种违法行为, 成为社会办医疗机构被投诉举报的主要部分[1]。

2.3 投诉内容

2006-2011年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投诉举报中, 投诉最多的是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占30.90%;反映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占11.02%;反映雇佣医托占10.42%;反映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占10.18%;超核准登记的科目开展诊疗活动占8.98%;医疗纠纷5.99%;出租承包科室4.79%;反映医疗机构违反消毒隔离法律法规2.40%;医疗废物违规处置2.28%;医疗机构管理不规范2.16%;虚假宣传2.04%;其他8.86%。

835件投诉举报中, 属于卫生监督部门主责的共620件, 包括超核准登记的科目开展诊疗活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违规发布医疗广告、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出租承包科室、医疗机构违反消毒隔离法律法规、医疗废物违规处置、医疗机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占74.25%。属于其他行政部门主责, 卫生监督部门配合的215件, 包括雇佣医托、医疗纠纷、虚假宣传、药物疗效、收费高等问题, 占25.75%, 很多投诉人不了解就医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应向哪一部门投诉, 无法及时、准确地对医疗机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2.4 主要投诉举报内容的变化趋势

2006-2011年社会办医疗机构投诉举报中, 反映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数量呈现平缓的上升趋势, 是各年投诉举报中最多反映的问题, 投诉量所占比例大致稳定。反映医疗机构违规发布医疗广告, 投诉量呈现上升趋势, 2008-2010年成为主要的投诉举报内容。经连续数年整治, 特别是2011年海淀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擅自在电视台录放医疗咨询类节目, 在网络上发布医疗广告进行专项整治行动, 明显遏制了违规发布医疗广告投诉量的上升趋势。2006-2007年反映雇佣医托问题成为主要投诉内容, 海淀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与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 共同整治医托问题,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对重点违法医疗机构吊销或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08年反映雇佣医托的投诉量大幅度下降。多年来海淀区对医托问题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对医疗机构定期培训、耐心普法, 雇佣医托的投诉量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2.5 投诉举报来源及准确性

对835件社会办医疗机构投诉举报的资料进行分析, 结合调查核实结果, 投诉人的投诉举报来源一般有几种情况[2]:最常见的就是投诉人在就医过程中与医院发生矛盾, 对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 利益受损导致医疗纠纷;投诉“医托”问题, 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质疑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资质问题、病历真实性问题、诊疗过程是否符合常规等一系列问题;投诉医疗废物违规处置、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问题多见于医疗机构周边群众怀疑生活环境受到污染, 健康受到不安全因素威胁;同类民营医疗机构之间出于生存的需要加之利益的驱使相互举报, 此类举报主要涉及违法发布医疗广告等案件;同一医疗机构的内部矛盾而举报, 由于投诉人对违法情形较为了解, 投诉举报情况与事实也较为相符。

分析投诉举报资料发现,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投诉人大多缺少医疗、法律常识, 对医疗机构没有相应的了解, 医疗机构也没有做到信息公开, 投诉举报反映的情况并不准确。在一些投诉举报案件中存在投诉人没有掌握相关违法证据, 投诉不及时造成重要证据灭失, 或者是提供信息错误的情况, 导致卫生监督员通过调查, 无法核实投诉人就医时的情况。

3 对策

3.1 强化事前监督指导模式

进一步强化事前监督指导模式, 监督工作重点前移。通过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现场指导及负责人的培训, 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部执业人员的普法培训, 预防违法行为发生。积极采用授课、讨论、现场等多种培训形式讲解常用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 通报典型案例和纠纷, 讨论政策法规和专业需求。要求各医疗机构强化内部人员普法培训, 重点加强医德医风服务意识建设, 淡化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唯利观念, 树立典型守法模范机构。3.2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日常监督中根据投诉举报频率划定不同机构的监督频次, 重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惩处突出违法医疗机构, 对医疗机构超核准登记的科目开展诊疗活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违法行为及时制止、查处, 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开展不良执业行为积分工作, 通过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工作规范违法发布医疗广告和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 (非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活动) 等违法行为。广泛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对于虚假宣传、雇佣医托、使用假药劣药等行为, 应与工商、公安、药监等部门联合行动, 齐抓共管, 避免由此产生的社会危害。与卫生行政医政部门联合, 加强行政许可监管, 严把许可和年审校验两关。建立退出机制, 对不符合许可条件和多次违法, 情节严重的, 坚决吊销许可证, 退出医疗市场, 保障医疗服务市场秩序稳定。

3.3 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

3.3.1 加大普法力度, 依靠群众监督

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增强医疗卫生机构自觉守法的意识。在人员流动量大的公共场所进行设摊宣传、张贴宣传海报、播放公益广告、发放就医指南等, 提高群众识别不法医疗行为能力, 不仅可以减少投诉举报的发生, 也能为卫生监督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案件线索。加大对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违法发布医疗广告、超登记范围执业等违法行为的社会曝光力度, 形成社会监督的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各类投诉举报受理部门的宣传, 让群众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就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多渠道宣传各类投诉举报途径, 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受理投诉地址, 受理渠道的多样和畅通可以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积极性。

3.3.2 建立医疗机构服务信息公开制度, 动员社会监督

强化社会办医疗机构的责任主体意识, 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医疗机构应向社会公开本机构诊疗服务项目、流程、规范以及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药品价格等基本事项。加强自身信息化管理, 对医疗机构以及注册执业医师各项信息, 包括注册、变更、考核等内容, 在各医疗机构固定位置设置统一形式的公示栏, 公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医师的信息卡、卫生监督信息等, 动员全社会监督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的执业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机制的效力。

3.3.3 探索量化分级管理模式

借鉴食品、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成功的经验, 对社会办医疗机构进行量化分级管理, 探索长效的监管模式。依据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 制定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量化评分标准[3、4], 对医疗机构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动态评价, 确定其相应的医疗机构等级, 促使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管理, 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社会办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在一些地方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提高行业的自律诚信水平, 促进医疗机构管理有积极作用[3]。进行量化分级必须加强宣传和公示力度, 把量化分级管理的结果制成宣传栏或板在医疗机构内悬挂, 方便社会和群众的知情和选择, 引导患者选择利用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要与日常卫生监督相结合, 通过量化分级管理确定监督的频率, 集中有限的卫生监督力量重点查处安全隐患大的医疗机构。

3.4 营造有利于社会办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 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执业、发展等方面, 明确相关政策措施, 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 实行一视同仁的基本医疗保险、价格、税收、用地、人才等政策, 为社会办医持续健康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氛围。卫生监督部门在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监管的同时, 也要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正面宣传, 支持并积极宣传能够提升医疗卫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 进一步改善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支持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提高社会办医整体医疗质量和社会诚信度。

参考文献

[1]周益众, 俞淑华, 杨光华.营利性医疗机构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与存在问题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 2004, 11 (1) :1.

[2]叶长玲.浅析新时期医疗卫生投诉举报的特点及处理原则.中国卫生法制, 2011, 19 (2) :28-29.

[3]徐建国.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实践.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9) :691-693.

上一篇:降尘装置下一篇:媒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