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机构

2024-10-08

社会机构(精选12篇)

社会机构 篇1

1 气象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

社会管理主要是指对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之外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政府层面上讲, 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订社会政策、法规等规范, 来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 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2 基层气象机构实行社会管理取得的成绩

《气象法》、《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赋予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对气象行业管理、传播气象信息管理、防御气象灾害管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防御雷电灾害管理等10余项社会管理职能。基层气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授权, 承担起了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责。

3 基层气象机构实行社会管理存在的不足

虽然基层台站实行社会管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层台站发展方式的转变, 气象社会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改善的环节。

3.1 地方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公众认知度不高

地方政府由于固有的观念和地方利益的影响, 对气象社会管理不够重视和支持;社会公众由于对气象法律法规不够了解, 造成对气象执法有一定抵触情绪;基层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缺乏有效手段, 对气象社会管理职能的宣传手段单一,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大, 从而引起社会认同度不高, 使气象社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存在一定难度。

3.2 基层台站角色的定位和转变不够

新时期下, 要求气象部门从业务、服务为主向服务和管理并重转变, 但是, 由于基层台站长期以来惯性思维, 气象部门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 “重业务管理、轻职能发挥, 重部门管理、轻社会管理, 重提供公共气象服务、轻气象服务社会管理, 重内部责任意识、轻社会责任意识”等现象比较突出, 没有将自己上升到社会管理者的位置。

3.3 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与职责不相适应

过去确定基层台站的主要职责是气象观测和气象服务, 因此基层台站现有机构也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对应设置的。从事气象业务和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人员显著偏少, 素质偏低, 而且在中西部台站人员老化和人才难留的情况尤为突出, 很难适应社会管理的要求, 急需对县局机构的设置进行相应调整, 更加突出社会管理职能。

3.4 社会管理职责, 没有得到切实履行

目前, 基层台站对防雷管理、探测环境保护、施放气球的管理职能履行较好, 这几方面都与部门利益息息相关;对于没有部门利益的气候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行业管理, 履行社会管理的措施与办法较少。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停留在部门利益观念较多, 有部门利益就管, 没有部门利益就不管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学得不深不透、经验不足、执法手段单一也影响了管理职能的全面、切实履行。

4 基层气象机构实行社会管理应对的措施

4.1 切实转变观念

基层气象部门作为气象依法行政社会管理最直接、最敏感的“触角”和前沿“阵地”, 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 树立由部门管理到社会管理, 部门气象到社会气象的转变, 提高对履行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落实靠基层, 关键在领导。只有各级气象部门和主要领导对气象社会管理有了充分认识, 全力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才能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4.2 明确职责, 相应调整机构设置

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 是最迫切的工作内容之一。根据现实需要, 一部分人员负责生产提供基本公共气象产品, 包括承担基本观测业务任务;一部分人员从事气象社会管理, 包括对乡镇、街道办事处和行政村气象信息员的组织与管理;非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相应推进社会化管理。参照公务员管理, 或者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管理, 事业经费和人员经费足额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4.3 根据职责, 加大社会宣讲力度

全面贯彻实施《气象法》等现行法律、法规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 加强与地方政府、人大、建设、规划、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衔接、协调, 以保证信息畅通。

加强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深入政府部门、农村、企业、社会, 做好气象法律、法规,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宣传, 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4.4 建立健全机构, 推动内部法制建设

健全相应的法制机构, 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业务装备, 以满足气象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

增强执法人员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执法人员要把管理理念、管理方式, 真正从原来所擅长的部门管理和业务管理向政府社会管理拓展。

4.5 准确理解, 规范履行社会管理职责

梳理和明确基层气象部门承担的全部社会管理职责, 制定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保障措施, 将社会管理职责纳入目标考核, 确保社会管理职责得到全面履行。

4.6 加强管理, 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方法

针对水利、国土、林业、海洋等部门涉及的气象业务, 通过气象仪器鉴定、行业标准约束等方式加强行业管理, 改变过去行业管理手段单一, 只管不理的状况。通过行政奖励、业务指导、标准规范等方法引导和鼓励其他部门的气象业务接受行业管理。

气象社会管理是国家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组成部分, 也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履行好气象社会管理工作对气象事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气象局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内涵的基础上, 作出了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 实现基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 对基层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指明了发展方向。基层气象部门要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社会管理职能的精神要求, 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促进基层气象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基层气象机构气象社会管理是气象部门社会管理中最前沿的部分。基层气象机构在社会管理领域不断拓宽的同时也面临着强大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履行好气象社会管理职能, 对基层台站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关键词:基层台站,气象,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1]郑国光.继续解放思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气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R].

[2]刘宪华.关于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考[J].气象软科学, 2005 (3) :76-78.

社会机构 篇2

教社管[2001]01号

各市、县教委(教育局):

现将《安徽省审批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教育厅(公章)二00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安徽省审批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为了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维护举办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力量办学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7年7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26号公布),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系指在本省范围内,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条 对社会力量申报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第三条 社会力量应当以举办实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高级中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教育机构为重点;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

社会力量不得举办宗教学校和变相宗教学校。

第四条 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五条 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章教育机构的申报和设立

第六条 申请举办教育机构的单位,应当具有法人资格;申请举办教育机构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七条 设立教育机构,应当具备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举办、实施中等及中等以下学历教育的学校、幼儿园设置标准,按本办法附件一《安徽省民办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设置基本标准》和附件二《安徽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基本标准》执行;举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设置标准,按《关于批设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教成[1999]20号)执行;举办其他教育机构设置标准,由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分类制定。

第八条 申请举办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

(二)举办者的资格证明文件;

(三)拟任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以及拟聘教师的资格证明文件;

(四)拟办教育机构的资产包括必要的注册资金数额、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设施、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等及经费来源证明文件;

(五)拟办教育机构的章程和发展规划;设校董会的教育机构还应提交董事会章程;

(六)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联合举办教育机构的,应当提交联合办学协议书。

第九条 中外合作办学,即外国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按原国家教委印发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申报;举办实施学历教育的合作办学机构的设置标准,按第七条规定办理。

第十条 审批机关对根据教育机构的设立条件、设置标准,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批准设立的教育机构发给办学许可证。教育机构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应当依照有关社会力量举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行政法规登记,方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一条 教育机构不得设立分支机构或分校。

第十二条 教育机构名称应当确切表示其类别、层次和所在行政区域;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际”等字样。

第三章 审批权限

第十三条 审批教育机构应当以教育机构的设立条件、设置标准为依据,并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布局的要求。

第十四条 申请举办幼儿园、小学和其他非学历培训机构,由县(市、区)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申请举办艺术、体育、武术、卫生等专业性较强的培训机构,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申请举办普通初级中学和相当层次职业教育机构,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申请举办自学考试辅导学校、辅导班,由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 申请举办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专,经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教育厅审批。申请举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按原国家教委发布《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设置暂行办法》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申请举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经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教育厅审批。

第十八条社会力量或公民个人申请举办高等职业学校,按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安徽省审批设置高等职业学校暂行办法》规定办理。

第四章 审批程序

第十九条 设立实施学历教育学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两个阶段。具备建校招生条件的,可直接申请正式建校招生;从批准筹建之日起,筹建期应当不少于1年,最长不得超过3年。

第二十条 举办者在备齐第八条所规定的材料后,应填写《安徽省社会力量审批备案表》,一并送交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按审批权限,逐级上报。

第二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对申请程序符合规定,申报材料齐备,办学条件基本达到要求的,委托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进行审查,并组织人员到实地进行考察。实施学历教育的,由业务主管处(科)室会同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组织考察,并提出拟办意见。

审核的内容有:

(l)申办报告和章程的审查;

(2)申办人办学能力的审查;

(3)办学条件、经费来源及证明文件的审查;

(4)办学中涉及的有关政策的审查。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处室,在对申请办学者提交的全部材料和《审批备案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并经实地考察后,向教育行政机关主管领导汇报。

第二十二条 根据规定的审批权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本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审核的实际情况,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向申办者作出答复。

第二十三条 申请举办实施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审批机关于每年第三季度前受理,于第二年4月底以书面形式答复;申请举办其他教育机构的;审批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答复。

第二十四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管理权限,向批准设立的教育机构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办学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贴法人代表照片,加盖批准机关印章,实行全省统一编号。《办学许可证》签发日期为办学机构成立的时间,其办学活动受法律保护。办学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按管理权限,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五章 变更与调整

第二十五条 教育机构的变更,分为更改校名、培养层次;调整分为合并、撤销。教育机构的变更与调整以及变更法定代表人,应按申报设立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六条 教育机构的调整,应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由教育机构负责妥善安置好在校学生,并在主管教育行政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下处理校产。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分别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停止招生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者,报经审批机关批准,予以撤销;并同时吊销办学许可证。

(一)擅自筹建或建校招生的;

(二)超过筹建期限,未具备招生条件的;

(三)办学管理混乱,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乱发学历文凭的;

(四)在规定期限内,达不到审定的基本办学规模及正常的师资配备和办学条件的。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附件:l、安徽省民办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设置基本标准

2、安徽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基本标准

附件1 安徽省民办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设置基本标准 普通高级中学

一、办学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重视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施素质教育。

3、坚持全面育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4、认真执行教育法规和有关政策,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

5、纳入省及所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布局合理。

二、领导机构

1、校级领导班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办学思想端正,懂得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熟悉教育教学业务,管理能力较强。对学校发展有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2、校长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一般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水平,有五年以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经过校长岗位培训,年龄不超过70岁。

三、师资队伍

1、学校聘任的教师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高中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学校聘任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需与其签定聘任合同。

2、聘任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之比不应小于2:1。聘任兼职教师应征得其所在单位同意,严禁私自聘用兼职教师。

3、教职工人数按每个教学班3--4人配备。

四、办学经费

办学经费可以个人独资,也可以实行股份制。实行股份制的学校必须明确出资各方占有的股份,并有可资信用的凭证(如公证部门的公证书)。审批时,学校的固定资产(折合人民币)和流动资金之和,农村一般不少于300万元,城市一般不少于 500万元。

五、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

1、有不少于10亩土地的独立的校园。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应相应增加校园面积,以保证学生人均占地面积,城市高中应达到14平方米以上,县镇及以下高中应达到25平方米以上。

2、学校有总体规划,规划科学、合理,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比例适当。

3、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教室和办公用房。有住宿学生的学校;生均占有校舍面积应达到6平方米。所有教学及生活用房必须安全、适用,严禁使用危房。

4、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农村高中应达到原国家教委规定的III类实验室标准,城市高中应达到原国家教委规定的II类标准。演示实验开出率应达到100%。至少有一个拥有30台微机的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室,音乐专用教室、电教室各一个,有满足教学及学生课余生活需要的体育器材。

5、学校的藏书室、学生阅览室和教师阅览室分别设置。学校图书馆(室)最低藏书量应达到生均图书15册以上,年订阅报刊种类达到30种以上。

6、有满足体育课教学的田径运动场。

普通初级中学

一、办学指导思想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认真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依法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

3、学校设置纳入当地义务教育范围,服从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布局合理。

二、领导机构

1、校级领导班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办学思想端正;懂得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熟悉教育教学业务,管理能力较强。对学校发展有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2、校长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一般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水平,有五年以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经过校长岗位培训,年龄不超过70岁。

三、师资队伍

1、学校应按每个教学班3名标准配齐各科教师;配备的教师须具有国家规定的初中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大学专科学历以上的达到80%以上,年龄不超过65岁。

2、教师队伍基本稳定。聘任的专职教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3,兼职教师、退休教师各不得超过教师总数的1/3,不得随意从公办学校在职教师中聘任教师,确需聘任;应征得其所在单位同意。

3、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思想端正,热爱学生,无体罚、歧视后进生现象;教师政治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有落实措施。

四、办学经费审批时,办学首次投入和固定资产(折合人民币)之和,农村初中不少于 200万元、城市初中不少于 300万元,流动资金农村初中不少于10万元,城市初中不少于20万元。有稳定的经常性教育经费来源,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并逐步增长。

五、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

1、有不少于10亩的独立设置校园。生均占地面积农村初中不少于25平方米、城市初中不少于14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农村初中不少于4.21平方米、城市初中不少于4.60平方米。

2、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教室和课桌椅,班均学生数不超过50人。

3、校舍安全、适用,行政、办公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基本配套。

4、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农村初中按原国家教委规定的III类标准、城市初中按原国家教委规定的II类标准设置、配备;有满足教学需要的语音室、电教室、微机室、音乐和美术等专用教室。

5、有独立设置的图书馆,藏书量生均图书不少于15册,年订阅报刊种类不少于30种,藏书室、师生阅览室分别设置。

6、有满足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田径运动场。有专用卫生室。

小学

一、办学指导思想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审美能力、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2、认真执行教育法规和有关政策,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德育和安全工作。

3、坚持依法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

4、学校设置纳入当地义务教育范围,服从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布局合理。

二、领导机构

1、学校领导班子健全,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

2、校长办学思想端正,懂得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具有中师以上学历,持有校长岗位培训证书,具备三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懂得小学教育规律,能胜任一门学科教学,能够指导教学研究,年龄不超过70岁。

三、师资队伍

1、有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教师能恪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学校聘任的教师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小学教师学历和任职资格,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学校聘任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需与其签定聘任合同。

3、学校按每个教学班2名左右标准配备师资。

4、聘任的专任教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3,兼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分别不超过教师总数的1/3。聘任兼职教师应征得其所在单位同意,严禁私自聘用兼职教师。

四、办学经费

经费由主办者自筹。开办经费必须首先到位,并有资信证明。审批时,学校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和,农村小学不少于 50万元(其中流动资金不少于10万元);城市小学不少于100万元(其中流动资金不少于 20万元)。

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五、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

1、学校有不少于10亩的独立校园,规划在校生达到4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还要增加校园面积,使生均占地面积城镇小学达到10平方米以上,农村小学在16平方米以上。

2、校园远离污染区和危险区,规划合理,做到绿化、美化。有校门、旗杆、道路、厕所、围墙和劳动基地。生均绿化面积在0.5平方米以上。有2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地,至少应有60米直跑道和足够的学生活动场地。

3、校舍安全、适用,教学和教学辅助用房以及行政用房基本配套,生均建筑面积达到3.8平方米以上。班班有标准教室,学校有教师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科技活动室、少先队活动室。

4、学生人人有标准课桌椅。教师有办公桌和必备的办公用品。

5、按国家教委颁布的目录和要求配齐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器材和卫生保健用品。

6、有图书3000册以上。随着学生数的增加,还应逐渐新购图书,使生均图书达到10册以上,学校订有一定数量的教育类报刊、有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用工具书和教学参考资料。

幼儿园

一、办学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坚持依法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

2、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为依据,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服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

二、领导机构

1、幼儿园主办者必须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深刻理解、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幼儿教育工作的有关法规、政策。

2、领导班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办学思想端正,懂得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熟悉教育教学业务,管理能力较强。

3、幼儿园园长(副团长)应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幼儿教育专业毕业,有三年以上幼儿教育教学经验,并持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三、师资队伍

1、幼儿园教职工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相应的保育教育知识,身体健康,持有健康证。教师队伍稳定。

2、教师应持有幼儿师范学校(含职业中学幼儿教育专业)毕业证书或幼儿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非幼教专业毕业生应具备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受过一定的幼教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并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3、保育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受过岗前培训,具有一定的保育知识。

4、保健员应具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受过专业培养或培训,取得卫生部门的资格认可。

5、财会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财会专业基础知识,能胜任本职工作。

6、幼儿园聘任的兼职教师应不超过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聘任兼职教师应征得其所在单位同意,严禁私自聘用兼职教师。幼儿园聘任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必须与其签定聘任合同。

7、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人数按照每班2名教师、1名保育员配备: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应再增加1名保育员。其他工作人员按照国家规定的编制标准配备。

四、办学经费

1、举办幼儿园的经费由主办者自筹。申办时,开办经费必须到位,并有资信证明。

2、幼儿园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和,农村幼儿园不少于10万元(流动资金不少于2万元),集镇幼儿园不少于30万元(流动资金不少于5万元),城市、县城幼儿园不少于60万元(流动资金不少于10万元)。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能确保幼儿园的正常运转。

五、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

1、幼儿园应设置在安全、无污染、无噪音的区域内,占地面积不得少于2亩。

2、幼儿园内部建筑布局合理,户外大型体育活动器械摆放得当;园舍建筑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3、户外公用活动场地面积幼儿人均不少于3平方米,园绿化面积不得少于户外公用活动场地面积的30%。

4、幼儿园应每班设有专门的活动室,幼儿人均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城市、县城幼儿园应有多功能活动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财务室、保健室、隔离室、资料室、盥洗室、水冲式儿童厕所等辅助设施。农村幼儿园应有专用的教师办公室、儿童厕所等基本的辅助设施,三个班以上的幼儿园应设独立的保健室,全日制幼儿园应有寝室(可与活动室兼用,总面积应不低于活动室与寝室面积之和的80%)、厨房,寄宿制幼儿园须设独立的寝室、隔离室、浴室、厨房。所有房舍安全、适用。

5、按原国家教委规定的教玩具配备目录配齐教玩具。

6、有饮水、洗手设备(城市、县城应有流水洗手设备)和防暑降温、防寒取暖设备。幼儿桌椅应符合幼儿身高。

7、教师有办公桌和必备的办公用品。供教师使用的幼教专业杂志和各种幼教专业图书、资料,城市、县城幼儿园分别不少于6种和15册,农村幼儿园分别不少于4种和8册,幼儿读物生均不少于4册以上。

8、厨房有必要的炊用器械、防蝇、防尘及消毒设备。幼儿餐具数量充足。

9、幼儿园应配备必要的卫生消毒用品用具以及治疗一般外伤和常见病的药品。城市、县城及具备3个班以上规模的农村幼儿园,保健室应配备儿童磅秤、视力表、体温计、诊视床等必要的医疗器械和用具。

附件2 安徽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基本标准

一、办学指导思想

1、必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2、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3、纳入当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及专业的合理布局和职教资源的优化。

二、领导机构

1、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熟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2、学校校长要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要求,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水平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三年以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

3、学校必须配备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相对稳定的教学行政人员,须建立必要的教育教学、后勤等管理机构。

三、师资队伍

1、学校必须具有与学校专业设置、学生人数相适应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符合国家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聘任的教师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

2、学校聘任的兼职教师不得超过教师总数的40%。学校聘任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应与学校签订聘任合同。聘任兼职教师应征求所在单位同意。

3、教职工数按每个教学班4-5人配备。学校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2名;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教师的结构比例应相对合理,专业课教师应不低于本校教师数的50%。

四、办学经费

1、办学经费可以个人独资,也可以实行股份制。实行股份制的学校必须明确出资各方占有的股份,并有可资信用的凭证(如公证部门的公证书)。审批时,学校的固定资产(折合人民币)和流动资金之和,农村一般不少于 300万元,城市一般不少于500万元。

2、有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能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

五、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

1、学校应有总体规划,校园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和实习实训基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

2、有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申办时独立校园占地面积一般不少于15亩;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相应增加校园面积;学生生均占地面积,城市学校不少于14平方米,县镇及以下学校应不少于2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一般不少于10平方米。所有教学及生活用房必须安全、适用,严禁使用危房。

3、有适合专业特点、满足教学要求的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实验室,以及相应的设施和设备。设施和仪器设备要规范、实用,并要有与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文化课的实验开出率不低于80%,专业课实验实习开出率不低于70%。

4、有适应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要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学校图书馆(室)最低藏书量应达到生均图书15册以上,年订阅报刊杂志种类不少于30种。

5、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体育运动场地,有满足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需要的体育设施器材。

6、要具备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远程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本设置标准适用于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团体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的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专学校。主题词:教育 学校 办法 通知 抄送:教育部、省人民政府

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实证研究 篇3

【关键词】 社会办养老机构;市场化;运营机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基于河南省省情的养老社区构建和养老服务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44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邵攀玉,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

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依法投资举办,为老年人提供住养、护理、康复、精神慰籍和日间照料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从“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实际命名和研究中的名称来看,“社会办养老机构”有多种名称,例如“老年公寓”“护理院”“康复中心”“民营养老机构”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理念后,社会办养老机构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已实现由政府包干到政府少干预、运行社会化的转变。尽管机构养老方式日益完善,但运营现状却依旧“良莠不齐”,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受其运营机制的限制,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进行机构内部运营机制的创新,进而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成为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亟待解决的难题。

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关于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创新的研究,然而普遍都从宏观视角对其运营机制进行概述或展望,从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微观视角对其运营现状与创新进行的实证研究明显不足。为此,自2009年至今,课题组在对河南省60家社会办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居于中原地区领先地位的河南省郑州市“X养老集团”运作模式为案例,从“机构”的角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办养老机构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拓宽自身服务领域进而实现自身运营机制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从“点”到“面”:社会办养老机构经营领域的拓展

随着“银发浪潮”的来临,人们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办养老机构如何在“银发浪潮”到来之际拓宽经营领域、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成为一大难题。X养老集团作为河南省最大的社会办养老机构之一,自1999年创建至今,不断探索和总结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在整合机构内外各种资源的同时,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实现了机构由单项式的“点”状服务到一站式的“线”形服务的转变,并进行了由“线”到“面”的辐射式推广。

随着年龄的衰老与身体机能的变化,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不断变化,而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由于其自身的资金、规模、经营方式等条件的限制,为入住老人提供的服务大多只局限于基本的物质照料,无法满足老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服务需求,部分老人不得不为此搬离并选择新的养老机构或医疗场所。不同于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无能为力”,X养老集团在不断总结老年人需求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最终实现其集养老、护理、医疗、送葬为一体的“线”形服务模式。如,为争取外部优质医疗资源并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X集团与市第九人民医院合作,实现了医疗与养老的有机结合。同时,X养老集团还为入住老人设置了七天体质评估期,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进行观察评估以确定其健康等级,以此为依据为其制定个案护理服务计划,满足老人的健康需求。

面对“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0%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0%老人依靠机构养老),社会办养老机构还应承担起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和支持的职能。不同于社区、居家养老的非专业化照顾,社会办养老机构具备技术、人才优势,可以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为老人提供专业化上门服务等。为此,X养老集团在政府帮助下建立了按老年人建筑规划标准设计的阳光城社区,并以年龄设置居住门槛,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居所。此外,X养老集团还在郑州市内各社区设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银龄之家,通过科普教育、幸福联谊会、月末大表彰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并开展电话问安、日间托老照料、上门家政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同时以12349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支撑,解决居家老人照料难、托养难的问题。X养老集团的一系列举措在提高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使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得到辐射化推广。

二、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办养老机构筹资渠道的开拓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多以自身筹措为主,小额贷款与政府补助为辅,机构往往受资金限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难以实现对外拓展。社会办养老机构如何筹措资金以满足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资金筹措机制才更能满足其自身对资金的需求成为了养老机构的“老大难”。

作为非营利机构的社会组织,社会办养老机构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做“孤胆英雄”显然无法助力机构长足发展。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如何联动外界力量,实现机构自身筹资渠道的多元化?X养老集团在不断变革与尝试的过程中逐渐拓宽筹资渠道,改一元化筹资渠道为社会各界广泛联动的多元化筹资方式,以系统化的资金筹集模式来提高机构的市场竞争力。X养老集团分别与政府部门、国家开发银行、美华投资公司等达成合作意向,为项目建设和业务拓展做好资金保障。同时,X养老集团亦设立有“一卡通”养老储蓄账户,以高于银行利息的存储利率吸引老年人进行投资储蓄,其推广理念是:“阳光一卡通,一张卡拥有n个家。”购买一卡通的老人可以享受X养老集团旗下的所有服务。此外,集团还将闲置用地租赁给其他商户,在租赁合作中实现互惠互利,以推动集团的商业化、市场化发展。

三、由“对抗”到“合作”: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外战略的转变

随着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推行,社会办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彼此间的竞争不言而喻。通过合作的方式,能够迅速提升机构管理者的战略眼光以及洞悉市场和调动、配置、经营资源的能力。X养老集团于2009年成立了全国互动养老联盟,有选择地吸纳养老服务水平高、信誉度高的养老机构以及旅游、餐饮、医疗等企事业单位成为联盟会员单位,为老人提供候鸟式养老服务,老人可以选择短期或者长期居住在外地(特约)养老机构中。

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如何进行高效协作,避免信任危机,最终达到互利共赢?X养老集团的F经理说,“在找合作伙伴时,第一是确保它能够做好老年人服务。第二是对彼此都有用,双方利益均衡,这样比较容易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在合作期间派工作人员进行考察以确保质量,并鼓励老人进行反馈。”带有盈利性的互动养老在合作伙伴之间如何进行利润分配呢?L经理表示,“各个点儿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我们按照一定利益分配比例进行。”谈及互动养老为集团带来的益处,他说,“它对我们的品牌宣传起到很好的作用,使老人在选择养老或旅游时会倾向于选择我们,这是个多赢的方式。”参与互动旅游的老人,对于“异地体验”基本持满意态度。对于资金充裕、喜欢旅游的老人来说,选择异地养老不失为一种健康、浪漫的方式。与各机构的联合也使得X养老集团在满足入住老人高质量生活追求的同时,提高了机构经济效益,实现了三方互利共赢。

此外,X养老集团凭借其专业化养老服务优势,在获得政府授权的前提下,以“公办民营”方式对公办养老机构进行管理,使这些机构得以实现市场化运转。X养老集团还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坚持用合作的眼光找寻合作对象,通过打造自身品牌、树立标杆形象以吸引外部资源,进而实现规模扩大、资源获取、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

四、X养老集团的经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几点启示

第一,市场化运作不可失公益性质。社会办养老机构属非营利机构,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应保持非营利的公益特征。社会办养老机构应以服务打造品牌,定期举办公益性活动,使服务真正受惠于老人,扩大机构知名度,以提高其声誉和名望。

第二,合作化共赢而非独立化生存。“单打独斗”式的运营机制显然不利资金、设备及人才的资源整合,多元联动式经营可以在拓宽资源筹集渠道的同时,提高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促进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正确解读并遵守行业政策。一直以来,社会办养老机构缺乏对政策的解读和运用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行业政策对于市场流向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社会办养老机构应积极学习相关的养老服务政策文件,并遵循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享受并反作用于政策,保持社会办养老机构旺盛的生命力。

民营养老机构的社会工作介入 篇4

我国的民营养老院多以提供享受服务为主旨,建立最好的硬件设施,对老人的饮食、住宿、医疗、康体活动予以品质的保证。这种经营与星级酒店经营的意识存在着共性,但缺乏的是对老人独特心理的了解,使老人的自我实现、情感归宿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

1.养老机构内部自主管理难实施

在养老机构内部的自主管理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老人在机构的协助下,成立自主联盟,通过民主选举推选老人代表;二是以住宿楼为单位,每层楼推选楼层长,每栋楼推选楼长,这样层层管理,充分覆盖到每一位老人,老人代表能够充分了解老人意见,及时与机构负责人进行协商,共同改进。随着借鉴国外养老经验,许多机构领导人都有让老人参与到机构管理中来的意识,知道这种模式有着种种优势,但能够真正让老人参与管理的机构却寥寥无几,即使有很多机构也只是“空架子”。

老人参与到机构管理中,实施难度很大。老人群体的集结对机构来说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其能够拧成一股合力与机构相抗。要发挥出自主管理的正功效,引导老人群体与机构的和谐共处,一方面需要机构领导人开放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负责该事项的工作人员有专业的知识背景,能够以合理的理念引导老人团体的发展,增加机构与老人的沟通、理解。

2.员工心理压力大,人员流失多

养老机构的工作面临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并且员工流动大,这也是该机构当下所遇到的困境。

在机构工作的年轻人大多觉的在养老机构工作没有发展空间,环境工作没有新鲜感,很难留住年轻人。员工的服务对象是老人,老人的情绪特征很容易使员工产生压抑感,而机构又缺乏对员工的心理干预,员工缺乏正式的情绪发泄的通道,只要在有选择的条件下,离开养老院往往也就是情理之中的选择。

3.文化价值薄弱,机构活动模式化

民营养老机构以家文化作为机构核心价值文化,通过以爱筑家,成就老龄者的理想天地,希望老人把机构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关爱,共同维护,一起感受家的温暖。在机构的文化建设导中,提倡老人把爱暮家当做自己的家来对待,入住的老人相互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互相帮助,这种情感催发出来的对机构的不舍。以家为核心,实质是需要机构与老人能够平等相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机构活动组织者定位于文娱活动,欠缺发展老人潜能意识。机构康娱部门的设置就是通过娱乐活动来增强机构的活力,部门工作人员的选取也主要看重文艺特长,能带领老人唱歌、跳舞、会乐器。而这样长此以往只会让机构活动模式化,老人参加者的相对固定化。养老机构的活动安排不能定位于“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需要以该部门为机构文化建设的窗口,树立激发老人广泛、积极参与的意识,尽力为不同的老人建立彰显个性的平台,增强老人的自信,鼓励老人用小事、小情融入到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来。

4.养老服务被动化、效率低

民营养老机构的每个部门工作都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但每个部门又对自己的工作独立负责,各个部门之间常常会因为工作沟通不到位而引起冲突,各个部门之间的互相指责就成为了当前机构的问题。

在养老机构,工作的繁杂、被动式的服务已经偏离了为老人服务的宗旨,各部门工作重复低效率,没有专人负责,使各部门各自进行这样的工作模式是零散的,造成对老人的多次打扰但又不完整的了解。

综上所述,机构运营中的问题也正是社工介入的必要性所在。民营养老机构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是在原有模式上予以改正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新的介入机制,需要有新的意识与理念,能够以专业的人才队伍去改善机构服务。社会工作机制的引入既能够为机构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又能够改善对老人的直接服务,在机构的运营中具有广大的发展天地。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社会工作对民营养老机构的介入将直接改善对老人的服务,对老人的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服务策略,满足老人精神层次的需求。而这些成为可能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工作是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有着适应于老人群体的理论作为分析依据。

1.助人价值理念易走进老人内心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对养老机构的运营和服务都有着天然的适配性。“助人自助”强调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以提升其自身能力进行自我帮助,“自主管理”与“助人自助”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老人自主参与管理提升了管理的文化价值,老人的主人翁意识的激发会让老人产生被重视的感受,使老人的人生价值得到了肯定。机构自身的价值理念也通过融入自主管理中,让老人切身感受到,老人有所参与才会有所认同。从服务角度分析,老人的主动参与,激发老人的主观能动性,老人的意见及时反馈,提高服务满意度。

2.专业技能过硬、访谈技巧高

社会工作在个案专业课程、小组专业课程中对个人访谈、小组访谈做了系统的教育。社会工作有专业的访谈技能,社会工作者以真诚的态度,在倾听时可使案主感到尊重和鼓励;能够以同理心进行反馈,获得访谈对象的接纳;能够引导访谈,控制好话题和时间分配,社会工作者具有访谈的能力与技巧。

3.专业理论支持了解老人需求

社会工作者专业培训的老年社会理论、心理需求理论解释了不同老人对老年形成不同态度的原因所在,也更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提供了方向与思路。角色理论认为,人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角色,是否能够接受自己老年的角色是关键,而这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以老人角色走进老人内心的工作策略。活动理论认为,个人能否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是判断老年成功与否的标准,这就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养老机构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理论支撑,明白了加强社会与机构交流的重要性所在;延续理论认为,老年延续一生中所有的活动形态,这种理论让社会工作者明白了老人一生的生活状态对老年生活的影响所在。明白了要改变老人的生活状态首先就要了解其一生经历,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改变。

三、民营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民营养老机构中存在各种问题所在,而社会工作对机构的管理与服务具有天然适配性,具有介入的必要性与能力。

1.价值理念融入机构运营管理

社会工作者不仅仅是停留于一线的服务,拥有的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应该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融入到机构的运营理念中,从宏观层面为老人服务提供专业化的氛围。

建立自主管理的体系,鼓励老人参与机构建设是养老院发展的趋势所在,现在机构采取这样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尝试,引导双方友好交流的气氛,及时反馈双方意见。引导老人自主联盟的成立,双方平等对话,共同协商,构建双方交流的桥梁。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通过与机构的“自主管理”相结合,社会工作人员在引导老人自主联盟的发展方面具有的专业优势,为机构的运营管理带来新气象。

2.提供员工关怀,搭建成长空间

员工在养老机构工作精神压抑,缺少心理关爱,所以提供必要的员工关怀很重要。社会工作可以建立“每周领导关怀”时间,促使员工单独与领导见面,以述说为主,促进领导与员工间的交流。除了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关怀以外,对员工进行素质培训,提升员工的成长空间也很有必要,通过培训,开展“认识专业关系”的讲解,不仅有助于社工理念的推广,也有助于员工的技能的提高及知识的积累。

3.秉承以老人为主体的文化建设

建设文化价值的思想,树立以老人为文化主体、以老人视角为文化关注点意识,这是建设养老机构文化的出发点。民营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对文化有着自己独立的理解,机构在文化建设上需要给予自由的空间,鼓励老人在机构内彰显自己群体的文化特色。秉承以老人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只要有老人参与的地方,经过耐心挖掘,文化就在身边。

发展文体活动,推动老人间互教互学,拓宽兴趣爱好。倡导老人间互助互爱、友好相处,将该机构“家”文化落到实处。机构文化更是一种氛围,机构所提倡的家的温暖,更是需要老人之间,老人与机构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温暖。组织一系列的小组,都以老人相互需要的情感满足作为落脚点,老人在一起感受到相互支持、关爱,为组内老人获得情感的支持与归宿。

4.建立支持网络,抵抗社会隔离

通过对老人生理和心理状况的评估,运用社工专业方法,整合院内外各类资源,为老人开展个案性的关怀服务,在养老院内以人际关系作为核心点,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抵抗社会隔离,社会隔离是给老年人身心带来最大伤害的因素,而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是老年人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的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老人家属网络支持。老人与其家人间的关系模式在前文进行了分析。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人缺少的是代际的亲情以及天伦之乐,这就给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老年人,更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支持和爱护,让老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温暖。入住养老院老人最大的担忧就是与家人情感的疏远。这一判断也是受益与社会工作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将服务从被动化为主动,最好的策略就是让老人的亲情得以满足。关注亲情,强化亲情纽带,开展亲情小组,传授有关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子女认识到对老年人提供精神照顾的重要性,鼓励家庭成员一起参与老年人个人照顾计划。

其次,建立老人友谊支持网络。老人入住机构后,每天就是和其他老人相处,在机构里拥有温暖的友谊,相互照顾、相互陪伴的精神慰藉就是必须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推动老人间亲密关系的建立,让老人相互认识、理解,寻找与自己品性相投的伙伴。机构的“家文化”其中一部分就是使老人相互之间互相照顾,犹如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在机构获得情感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吕新萍.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某养老院的个案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1):65-68.

[2]秦瑶.对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现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7):187.

[3]孙建萍,周雪,等.国内外机构养老模式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1264-1266.

[4]孙静晓.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8-79.

[5]施德容.建立面向21世纪的老年人照顾体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篇5

依《民政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 55 号)修改,并于5月5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 55 号

《民政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已经 年 5 月 4 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李立国

2015 年 5 月 5 日

民政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节选)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四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办函〔2015〕14 号)要求,我部对部门规章进行了清理。现决定对以下规章作出如下修改:

一、(略)

二、《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令第 19 号)

1.将第八条第一款第(三)项“拟办社会福利机构资金来源的证明文件”修改为“拟办社会福利机构资金来源的说明”;

2.删除第十二条第(五)项“验资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

社工机构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 篇6

关键词:社工机构;流动儿童;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7-0052-02

我国流动儿童虽然在政策上有《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但是对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学者和社会关注较少。

社会教育,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上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是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采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种种教育实践活动。那么社工机构在流动儿童社会教育方面做出了那些努力?取得了那些成效?面临什么困境?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措施呢?这些正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笔者选取了深圳市典型的社工机构,政府倡导型的M社工机构和政府包容型的N社工机构,试对其流动儿童社会教育服务进行分析。

一、社工机构和流动儿童教育类型

(一)政府倡导型M社工机构与流动儿童的能力教育

能力教育是以发展能力和素质为核心,旨在增加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习自主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内在修为。能力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自信、自尊、价值观和内在修养等。M社工机构是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非营利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政府认可其有助于民生发展的社会服务,并给予了大量人力 、财力支持,是首批获得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民间社工机构。该机构以儿童服务为主,其中2012年的“城市少数民族流浪儿童成长救助项目”让许多流浪儿童受益。社工在学校中采用个案分析、小组讨论、社区活动等形式促进流浪儿童能力发展,其中诸如“小饭桌”等帮助,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有助于增强自我照顾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政府包容型N社工机构与流浪儿童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公民,传统的公民教育注重的是通过“课程-课堂”环境中关于公民身份的教育,是一种被动的、狭隘的公民教育。广义的公民教育则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强调主动公民教育,即在加强学生在学校与社区生活中的参与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等各种教育途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培养知情的、负责人的参与型公民。N社工机构是2009年成立于深圳,因鲜有政府项目支持,因此是包容型社工机构的典型代表。该机构设有学校及青少年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等,其中“彩虹项目”是N社工机构长期对流动儿童实施的社会教育特色项目。该项目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促进流浪儿童发展其与M社工机构教育的区别在于最终目标是通过公民小课堂等形式,对儿童实行公民化教育,成为一个有素质的参与型公民。

二、社工机构社会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存的第三大教育类型—社会教育,其具有明显的教育优势,它的丰富性、灵活性、参与性远比学校教育更有优势。社会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具有灵活性,教育内容上具有丰富性,教育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参与程度上具有自主性,教育效果显著。

(一)有利于增加流浪儿童的社会资本

社工机构开展活动最大的限制也是最经常遇到的困难莫过于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无法正常开展,服务目标不能按质按量完成。M、N社工机构除了利用每年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资金外,虽然本身不能向社会募集资金,但是可以和有募款权利的组织挂靠,这样募集来的资金也可以投入到流动儿童项目上,给与流动儿童很大支持;从人力上,社工机构内的专业社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能很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而且机构内的志愿者大多为城市白领,利用他们的人脉和持久的关注,有利于形成一对一的社会网络资本。

(二)有利于流动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工机构教育形式新颖,以快乐和游戏为基本元素,以体验式和参与式为主要工作方式,通过荣誉、兴趣和团队小组的方法,尊重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感受,项目参与轻松愉快,使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更加快乐地成长和形成自我认识,深受青少年喜欢。对于学习知识上,两个社工机构都设有类似“小课堂”形式的课后答疑时间,有利于促进流动儿童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对于业余兴趣上,两个社工机构也分别重视适度利用网络的宣传,预防儿童沉迷游戏,患上网瘾,同时拓展了信息获取等技巧的网络媒介知识,促使其合理利用科技。

(三)有利于公民采取正确态度对待流动儿童并树立流动儿童正确价值观

从农村流入到城市的人口相对于本地城市市民而言其经济基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弱势群体,随迁的子女通常面临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贫穷。而本地市民通常把外地人口视为不安全分子或是社会资源的侵占者,因此采取排斥态度。而这种冷淡的反应不利于流动儿童适应环境,更不利于其心理发展。社工机构的关爱流动儿童项目,激发流动儿童的潜能,宣传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以及迁入地文化的更新、社会的和谐。

三、社工机构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反思和发展

虽然社工机构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取得了以上功能,但是同时有时候也存在影响流动儿童正常学习的消极影响。原因在于工作者盲目开展活动,缺乏对流动儿童的调查和深入理解,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专业性有待提高等缺陷,建议社工机构可以和流动儿童家庭、学校协力互动,深入了解,共同努力,为流动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和会公正践行者的社工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应该倡导公正价值观,扩大活动的影响,同时积极合理参与政府政策制定过程,根据平时工作经历中发现的问题向政府进言献策,促进合理社会政策的出台。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不能缺位。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政府对社工机构的支持力度尚小,而且地域差别明显,没有形成对社会工作作用的深入认识。建议政府重视社工机构的作用,最好能在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数量和比例方面制度化,在逐步建立成熟的政府发包项目、考核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向专业社工组织购买社会服务,争创服务型政府。同时在采购服务时,应该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增加项目竞争的公平性,促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28(1).

[2] 尹星,刘正奎.流动儿童抑郁症状的学校横断面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1).

[3] 王雷.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4] 龚超,尚鹤睿.社会教育概念探微[J].浙江社会科学.2010(3).

[5] 彭善民.NPO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以上海为例[J].社会科学,2014(2).

[6] 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演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7] 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7).

[8] 张岷,管雷,谭毅.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社会机构 篇7

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位作者的文章进行分析发现 (见表1) , 从医院产权的角度出发, 直接提出几种社会资本办医的模式, 然后对相关案例进行介绍的文章较多, 如李彦、詹国彬、陈思;也有通过总结文献, 直接介绍社会资本办医模式的, 如李卫平、张颂奇。但未检索到从大量实际案例出发, 通过总结案例特点, 提出分类标准, 对社会办医模式进行分类的文章。

2 社会资本办医案例及分析

本研究通过查找电子期刊、报纸并结合实地调研, 共收集了11个典型案例 (见表2) , 通过对合作方、注册资金、资金来源、医院性质、产权情况、持股情况、经营方式、成效等14个方面的分析, 总结了各个案例的特点。

在11个案例中, 除三博脑科医院属于社会资本直接举办医院外, 其他医院都属于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从产权情况看, 一部分公立医院吸收社会资本后, 医院产权没有发生变化 (案例2、3) ;一部分公立医院吸收社会资本后, 医院产权发生了变化, 且其产权变化情况有所不同, 可概括为共同持股 (案例4、5、6) 、全体职工持股 (案例9) 和社会资本完全持股 (案例10、11) 3种情况;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不同, 合作对象有国内、国外资本两类。根据上述特点, 本研究划分了医院是否为社会资本直接举办、医院产权、股权持有情况、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医院的合作对象等5种分类标准。

3 社会资本办医模式总结

本研究根据医院是否为社会资本直接举办, 将社会资本办医模式分为社会资本直接举办医院和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两大类。按照公立医院吸收社会资本后医院产权是否变化的标准, 将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模式分为原始所有权不变模式与改变模式;其中原始所有权不变模式除了托管模式外, 还可将银行贷款、国外贷款、融资租赁等模式包含在内;根据社会资本股权持有情况, 将原始所有权改变模式又分为股份制合作模式、股份合作制模式、整体转让模式3类, 其中股份制合作模式按照合作方式不同可细分为合作新建医院和原有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造两类。各模式优缺点见表3。

3.1 社会资本直接举办医院

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 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 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 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接受民政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9]。

3.2 原始所有权不变模式

3.2.1 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成为现阶段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最主要的方式, 常见于经营状况好、规模较大的公立医院。与其他方式相比, 银行贷款的金额大、相对成本较低, 且银行可对医院的资金账户进行监控, 但不参与医院的内部管理, 不会影响运营效率。

3.2.2 国外贷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卫生系统利用国外贷款的来源由世界银行贷款发展到外国政府贷款、贴息贷款和北欧投资银行贷款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该模式日渐萎缩。

3.2.3 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主要包括直租赁和回租赁, 在解决资金融通、设备更新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融资方式的显著优势[10], 有利于满足公立医院对资本在短期内的迫切需求, 医疗设备的租赁较为多见。

3.2.4 托管模式。

托管模式实质是经营权的转让, 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该模式下, 托管医院资产性质不变, 公益属性不变, 其品牌、技术、人员、资源优势与受托方专业的医疗管理经验形成互补。

3.3 原始所有权改变模式

3.3.1 股份制合作模式。

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革是指对医院原有资产进行评估后, 募集企业法人投资入股, 形成企业法人与国家共同投资的股份制民营医院, 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1) 国内资本合作。公立医院下设持股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 建立不触动原有医院产权性质的新医院。 (2) 中外合资合作。与国内资本合作类似, 区别在于合作方为外资, 适用于实力较强的、意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内医疗机构。 (3) 原有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造。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性合作, 确定各自所占股权比例, 在公立医院之上设立投资管理公司, 对下设医院进行管理。

3.3.2 股份合作制模式。

股份合作制是医院职工以投入劳动为主, 同时又投入资金, 进行联合劳动、民主管理, 兼具合作经营和股份制的特点。其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适量的按资分配为辅。

3.3.3 整体转让。

产权整体转让就是在无法对医院进行彻底改制的情况下, 将医院整体转让给个人或者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其操作的基本方法是将公立医院的资产通过招标拍卖, 转让出售给经营者, 经营者享有结余的经营收益。

4 讨论

以上各公立医院在引入社会资本后, 其经营状况不佳、运行效率不高的状态均有所好转,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医院以土地、品牌、技术等出资, 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获取社会资金以改善医疗服务条件;第二, 新医院实现管理体制的变革,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有效提高了内部管理绩效, 改善内部运营机制和服务模式, 有效管理自身的运营过程[11], 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第三, 新医院的院长多由社会资本选派, 不在政府的人事制度内, 虽然其能力不一定较原先医院院长强, 职权也有所减弱, 但却突破了现有体制的束缚, 在医院改革方面不再束手束脚。可见, 用政府管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配置资源, 比单纯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更有效率。

资本是具有逐利性的, 但案例中一部分社会资本在收购公立医院的大部分股权后却没有建立营利性医院, 托管医院后却仅收取少量管理费, 可见其最终目的并非靠医院本身获取利润。案例中投资医院的社会资本主要分为两类:医疗集团和药企。对于医疗集团而言, 总院加分院是其发展模式[12], 多以收购的公立医院为基础, 借助其品牌和技术新建营利性医院, 以降低其进入在当地医疗市场的门槛, 扩大集团业务, 最终实现盈利;对于药企而言, 拓宽主营业务范围, 优化产业结构, 打通产业链, 以掌握药物流通的终端话语权是其主要目的[13]。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合作方云南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属于国企, 是否归为社会资本目前尚有争论。但本研究认为, 后者作为国企进入医院后, 带来了企业的先进管理体制, 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增加了医疗卫生资源, 起到了和社会资本相同的作用, 可视为社会资本。而且, 公立医院与国企合作, 不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人事制度方面也有其巨大优势, 形成了“昆明模式”, 是一种值得参考的公立医院改革方式。金陵药业在收购宿迁市人民医院后与其他企业自己经营不同, 而是将医院交给了鼓楼医院管理, 并支付管理费;鼓楼医院通过人才培训、专家出诊等方式实现大医院对小医院的帮扶,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宿迁模式”。

托管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温和的改革模式, 所面临的风险和阻力相对较小, 在提高医院效率、重视成本收益方面显现了独到的优势。在股份制合作模式下, 对原有公立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各地公立医院改革最为常用的方式, 即保证了国有资产不流失, 又吸引了资金, 激活了本身的活力;在医疗服务需求较大的地区, 股份制改造的融资功能比较明显。

整体转让是一种最为彻底的改革方式, 虽然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引入了市场机制, 但遇到的医院内部阻力最大, 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最多, 所面临的风险也最高。同时, 由于目前国内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 在医院的整体转让中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从公益性角度出发, 由于整体转让后, 医院缺少利益驱动机制, 社会资本的营利性会得到极大的强化,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卫生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将受到损害。因此, 产权整体转让模式不能简单的“一卖了之”, 政府应当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李彦, 沃飞宇, 柳枫, 等.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模式探析[J].医院管理论坛, 2012, 29 (11) :13-14.

[2]李卫平, 宋文舸.我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实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2 (3) :1-5.

[3]詹国彬.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化改革的模式及其比较[J].公共管理学报, 2009, 6 (4) :61-68.

[4]陈思, 蒋煜红, 田鸿, 等.社会资本联姻公立医院攻略之直接持股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14) :72-75.

[5]陈思, 蒋煜红, 田鸿, 等.社会资本联姻公立医院攻略之间接持股[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14) :76-77.

[6]陈思, 蒋煜红, 田鸿, 等.社会资本联姻公立医院攻略之共同投资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14) :78-79.

[7]陈思, 蒋煜红, 田鸿, 等.社会资本联姻公立医院攻略之非产权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14) :80-81.

[8]张颂奇.社资办医三十难立[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3) :54-57.

[9]田文华, 段光锋.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社会资本办医的职能、定位与市场分割[J].卫生经济研究, 2013, (1) :4-6.

[10]蔡仁华, 李卫平.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00 (1) :13-14.

[11]张雪梅, 王志坚.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的类型和模式探讨[J].医学与法学, 2011, 3 (2) :41-43.[1 2]戴廉.宿迁改制实验[J].中国医院院长, 2010 (10) :39-42.

社会机构 篇8

2011年5月5月,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 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12.5%,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8.7%。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两种判定标准为, 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到达7%, 则可以判定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由此可见, 北京市已经被列为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要把北京建设成全国首善之区, 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单单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如何真正使每位老人做到“老有所为, 老有所依, 老有所乐”, 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 是一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 它直接关乎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民众幸福指数的提升。清华大学目前有离退休人员6000多人, 学校设有专门的离退休管理工作处, 各院系也相应配有工作人员, 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文章作者从事高校院系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离退休人员接触, 比较清楚地了解离退休人员生活状况。为了掌握翔实数据, 文章作者对北京市的“公办公营”、“民办民营”、“公办民营”三种经营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进行专门调研, 从而更深入了解北京市社会养老院的现状与社会对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人群的共性与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 当今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呈现以下特点。

1. 年龄结构偏大, 70岁以下的较少, 大多在70岁以上, 个别有90多岁的老人, 年龄越大选择的护理级别越高, 花费越大。

2. 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多, 多数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疾病, 他们及时就近就医看病的要求非常突出。

3. 老年公寓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地人入住;他们或者为投奔子女而子女又无暇照顾的外地老人, 或者为崇慕北京高端养老院的品质而选择异地养老模式的老年人。

4. 养老院养老的费用普遍较高, 住高端老年公寓的费用属于相对富裕的人群, 他们一般自己能够用本人的积蓄负担养老院的各项费用, 其他居住在相对低端老年公寓的老人养老费由子女或亲属支付;无论哪种方式, 对个人家庭来说, 都是一笔不薄的支出。

5. 居住养老院的老人以及家属普遍对老年公寓的条件表示满意。饮食科学, 荤素搭配合理, 日常生活可以得到细心专业照料, 居住环境相对安静, 个别高端老年公寓属于类似五星级度假酒店的环境。

6. 比较遗憾的是, 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常常出现孤独感, 在夜深人静之时, 思念亲朋之情常常袭扰心头。由于每年每天接触的人员范围单一, 他们的思想常常滞后于社会, 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慢。

三、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机构的优点与缺点

在调研过程中, 文章作者发现不同经营模式的养老机构呈现不同特点, 各具优点与缺点。

1. 公办公营养老院。

呈现出“一床难求”的特点, 优点是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往往具有天然优势, 同时属于政府财政支持, 收费相对合理公正, 缺点是政府需要参与到后期的维护和运营中去, 如此造成政府投入过重, 还有一点, 就是养老院地理位置的分布不均, 有的养老院条件较好, 但距离市区较远, 交通不便, 有的养老院地处市区, 但因用地紧张导致规模较小, 硬件设施也相对匮乏, 已无法满足如今老人们的日常需求。

2. 民办民营养老院。

形成高端、低端两种层次的两级分化, 要么收费每月花费5000元~6000元, 享受高品质生活, 要么收费每月不足2000元, 维持简单的日常养老需要。无论哪种规模, 民办民营性质的养老院, 床位资源相对宽松, 比较容易入住。但是, 民办民营养老机构除了屈指可数的少数高端养老机构外, 规模往往较小, 设施往往比较陈旧。这种现象主要缘于场地问题, “民办”的最大门槛在于土地和房屋限制。根据政策规定, 养老院建设不同于地产项目, 采取的是类似租赁的经营模式, 养老院建成以后不能当房子卖。受此制约, 民办民营养老机构主要通过租赁房屋建立养老院。然而,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 租赁合同最长只有20年, 因此养老机构大多不愿更新设施。

3. 公办民营养老院。

政府出资兴建后选择企业经营, 省去了养老院的建设费用和土地费用, 成本费用自然降低不少, 同时加上企业管理的优点, 它所提供的服务相应更加完善。这种经营模式值得提倡和发展, 我们认为这将是我国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举措, 也符合国际社会福利服务的主流趋势。

四、对当前社会养老模式的思考

1. 家庭养老为基础。

养儿防老是千年古训, 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道德与义务, 而我国在《老年人权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 也都肯定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 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家庭中的年轻成员赡养年老成员, 在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上对年长者进行关心与照顾。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方式, 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尤其在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情感生活中, 它的作用甚显突出重要, 这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2. 社区养老为依托。

在我国城市中, 老年人所居住的街道和生活小区, 基本上成立了服务社区居民的组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乡村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社区服务行业。这些服务组织采取有偿服务方式, 如社区食堂、社区医院、老年活动中心、保姆、钟点工等形式, 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在物质经济上供养需要、生活照料和护理需要和精神支持等。

3. 社会机构为支撑。

所谓社会机构指的是, 国家民政部门出资建设的老年社会福利院、关荣院等以及集体或者个人出资建设的民营养老院等。这些机构可以把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集中在一起生活, 提供优雅的生活环境、合理的膳食、周到的医护服务和多种文化娱乐设施, 为老年人提供不同需求级别的照料服务。

4. 虚拟养老为拓展。

管理部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建立养老服务热线、养老服务求助系统, 当老年人有需求时, 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联系信息服务中心, 中心按照老人的要求, 派服务企业员工位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由管理部门对其提供服务进行监督。把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拓展, 建立起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养老院。

5. 自我服务为补充。

上述四种养老方式尽管可以很好地实现养老问题, 但是有没有一种可以让老年人自主选择性更强的养老方式呢?那就是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管理部门创造条件, 比如适当经费支持, 宏观政策导向等方式, 充分利用老年人群体自身优势, 发挥其积极性, 实现退休人员的互帮互助。

自我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退休人员积极性, 发挥其余热。这种方式具有自主性强的特点, 老年人可以自取所需。从管理部门角度考虑, 不但可以节省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 更便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是对常规养老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是一种新的尝试。

社会医疗机构现状及监督管理对策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惠山区至2009年1月, 所有经注册登记的42家社会医疗机构。其中, 职工医院1家, 民营医院1家, 门诊部2家, 口腔诊所9家, 外科诊所3家, 内科诊所9家, 中医诊所2家, 学校卫生室6家, 厂矿卫生室9家。检查的主要内容为:人员资质、执业范围、医疗广告发布、医疗废物处置、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技术、放射防护及医疗质量控制等。

1.2 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 分析存在的问题。

1.3 基本情况

42家医疗机构中, 共有注册的执业医师109名, 执业助理医师29名, 注册护士56名,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8名。职工医院、厂矿卫生室 (所) 、学校卫生室 (所) 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其余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2 检查、考核结果

2.1 依法执业意识不强, 违法执业现象较严重

2.1.1 人员资质不合格

表现为执业医师注册率低, 医师不按注册的类别和范围执业, 注册的医师不在岗, 个别甚至存在非医师行医现象。109名注册医师中, 在岗的82名, 其余的27名 (占25.77%) 执业医师均只是挂名而实际不在岗。抽查92名医师中, 有21名未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注册 (占22.83%) ,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并单独开处方的分别为8名 (占8.70%) 。实际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67名, 未注册的13名 (占19.40%) , 并且同样存在注册的执业护士不在岗位, 而是由非护士从事护理操作。有放射工作人员6名, 未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2名。从事母婴保健技术的有6人, 其中4人均无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书。

2.1.2 超范围执业, 非法从事未经许可的专项技术

有放射装置的2家, 其中1家未办理放射诊疗许可证, 有3家超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以及性病诊疗服务。厂矿等内设医疗机构超范围对外营业, 除了3家中学卫生室和一家职工医院外, 其他内设机构均不同程度存在对外诊疗, 其中3家大中专学校卫生室、3家厂矿卫生室均存在内部承包、自负盈亏等经营方式。

2.1.3 刊登虚假广告

在报纸和电视台、自印杂志上刊登虚假广告 (广告刊登的外地专家或高级职称实际为中级职称, 夸大宣传) 。

2.2 规章制度不落实, 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2.2.1 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不落实, 个人防护不符合要求,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主要表现在器械消毒灭菌后不标明消毒灭菌时间, 清洗不符合要求;使用中的消毒液不定期更换;未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医护人员操作时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如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等, 经综合评定不合格的有21家 (占50.00%) 。

2.2.2 医疗废物移送不及时, 医疗废物暂存地不符合要求

42家社会医疗机构中有41家在暂时存储地存放2周甚至以上, 且医疗废物暂时存储地均不能达到“五防”要求;有3家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没有按照规定的回收程序进行处理, 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的有2家。

2.2.3 传染病报告不及时, 转诊制度不落实

有1家单位对乙肝等传染病人不按照要求进行转诊, 而是自行留置治疗, 并且未按照要求报告。

2.3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医疗质量得不到保障

社会医疗机构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医疗质量控制制度不全或根本没有医疗质量控制制度。一方面, 各医疗机构不同程度的存在开大处方或用一些与疾病无关的药物,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 由于人员素质偏低, 加之无医疗质量控制制度, 病历书写不规范, 有不少单位甚至不书写病历, 病情描述不准确, 涂改病历。护理人员操作不熟练。个别单位甚至存在假诊断、假治疗行为。

3 原因分析

3.1 社会医疗机构重视经济效益, 轻视国家的法律法规, 忽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管理

社会医疗机构多数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营利性医疗机构, 有很强的功利性, 往往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而忽视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性。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受利益驱使, 背弃医德, 对就诊人无病说有病, 小病说大病, 彼病说此病, 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辅助检查, 开大处方或用一些无治疗意义的药物 (占检查总数的67.50%) , 为降低成本, 追求利润最大化, 忽视医患个人防护 (占25.00%) ;依法执业意识淡薄, 未经许可擅自扩大诊疗范围, 开设利润高、准入严的服务项目;发布虚假医疗广告, 误导、欺骗患者;聘用医疗技术人员不注册, 有的甚至使用非医师行医;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不规范, 无医疗质量监控制度及组织,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发生医疗事故。

3.2 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许可、监督体制不顺, 权责不清

在目前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中, 卫生监督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在审批和日常监督机制不健全,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机制, 从而使审批和监督步调不一致, 损害了卫生行政执法的整体形象[1]。现有卫生监督体制不顺, 权责不清, 主体机构与执行机构形式与实质上的分离, 仍然是有权的无责、有责的无权, 权责的分离和不清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和执法效能的低下。

3.3 法律法规不健全, 滞后于医疗市场的发展

国家在对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管方面, 法律法规滞后、缺位, 缺少配套管理政策[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为1994年公布, 已经不适应当前医疗市场监管的实际, 并且, 现有的法规也不健全。一方面无法可依, 如:不写病历、不开处方、开大处方和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 恶意诊断, 社会医疗机构的出租、外包科室, 雇请医托等无条款规定, 医疗广告审批与管理分离, 对媒体上以“义诊、讲座、咨询”等方式出现的变相医疗广告也没有做出规定;另一方面有法无罚, 现有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只对必须遵守的医疗技术规范做了规定,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了病历的保存年限和不得买卖、出借转让、冒用病历、处方等, 《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疗技术人员必须注册变更登记后方可到异地执业, 执业助理医师不可以单独执业, 但对不遵守的却没有罚则。

3.4 准入门槛低, 监管力度不够

重新登记、校验制度不建全, 校验中偏重的是机构的从业人员和法定代表人的资质及机构用房情况, 而忽视机构消毒隔离和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的落实审验。校验和监督衔接脱节, 对一些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仅仅是挂名的注册医师、护士而实际由其他人员甚至是无资质人员上岗等行为, 没有在校验时和卫生行政部门沟通衔接, 作为监管机构自身而言, 也因为监督人员少, 监督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以及缺乏长效监督机制等原因而监管乏力, 同时, 由于卫生、药监、工商、环保等部门缺乏合作, 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上述部门虽均拥有对医疗市场监管的权力, 但是各管一摊, 各行其是。就拿医疗广告管理来说, 其审批和监督处罚职权分属卫生行政和工商部门, 必然存在一定的衔接和配合问题。另外, 缺少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配合也不容忽视。

此外, 社会医疗机构在医疗水平、服务质量、设备条件等方面与公立性医疗机构还有较大差距, 大多数的社会医疗机构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营利性医疗机构,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往往采取一些非法手段求得生存, 这也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些现象的存在, 不仅增大了医疗风险, 容易引发医疗事故, 损坏群众利益, 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4 对策

4.1 改革现行的医疗管理监督体制, 尽快建立、完善法律法规

修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 增加对不遵守医疗技术规范、不写病历、不开处方、开大处方和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等行为的罚则, 对社会医疗机构出租、外包科室、恶意诊断、讲座行医、义诊、医托等, 应制定相应的条款及罚则, 增加《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对“义诊、讲座、咨询”等方式出现的变相医疗广告的条款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赖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改革现行的医疗监督体制。对外应该将卫生监督所与行政机关合二为一, 使卫生执法法理相通、权责统一, 执法高效、利益同体;对内强化各项职能, 调整工作重点, 将医政执法与医疗服务市场监管作为卫生监督执法的重要内容, 并强化卫生监督力量, 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保证, 加强日常监督执法力度, 规范社会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4.2 制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建立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 加大监管力度, 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下, 加强和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 在管理上可参照食品、公共场所等行业的管理经验, 根据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依法行医、服务质量、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医疗纠纷投诉、采样监测等方面, 建立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充分发挥卫生行政和卫生监督的主导作用, 加大监管力度, 及时查处医疗机构擅自超范围经营、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无证装备大型医用设备、恶意诊断、刊登虚假广告、雇请医托、违反消毒隔离制度和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等违法行为。加强与药监、工商、环保、公安和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协作, 多管齐下, 综合整治。设立预警机制, 以便适时调整政策, 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经营行为, 引导其健康发展;同时, 要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 对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差、传染病疫情报告和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的单位坚决要求其整改直至吊销其许可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卫生行政部门在加强对社会医疗机构管理的同时, 要支持和帮助其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 积极引导他们逐步建立医院管理制度。在机构和人员执业标准、医疗机构评审、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课题招标等方面, 同等对待。如定期举办民营医院院长培训班, 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专科人才培养和继续医学教育, 帮助其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在监督管理中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4.3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 增强社会医疗机构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

针对民营医疗机构存在法律知识匮乏和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应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一方面要宣传并扶持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价格低廉的民营医疗机构, 使其脱颖而出, 成为社会医疗机构的模范;另一方面, 应及时查处通报医疗机构的违法案件, 通过“抓二头, 带中间”, 帮助社会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 培养广大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健全内部医疗安全的各项控制组织和制度, 建立守法经营、严格监督的约束机制。

5 讨论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下, 加强和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 要以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为主, 从审批、校验到医疗技术人员的从业资质、执业行为, 医疗质量的控制, 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的落实,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医疗价格的统一规范、医疗广告的监督和审批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赖于深化现行的医疗及监督体制改革, 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法加强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 规范医疗服务市场, 营造公平有序的法制秩序和市场竞争氛围, 引导其健康发展, 实现医疗服务市场投资的多元化, 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 2004;11 (5) :258-259.

社会机构 篇10

关键词: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管理,探索

一、细化财务管理内容, 找准节点

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贯穿基金运行的全过程, 实际操作上, 把财务管理分解为征缴、支付、管理三个环节进行, 并找到每个环节里的节点, 对节点内容进行精细化管理, 做到以点带面。

(一) 基金征缴

基金征缴环节的节点有:基金结算凭证管理、基金托收、到账记载及划转。

基金结算凭证是办理社会保险基金结算的专用票据, 财务部门要建立结算凭证的领用台账, 管理要到本到号, 由专人保管。领用时, 票据专管员登记台账, 注明票号、张数、领用日期, 领用人签名确认。每季末, 领用人将已用票据存根联装订成册, 注明票号、张数、总金额, 交存票据专管员, 同时签名确认。票据专管员对已用票据存根联票面金额汇总, 并与当季基金征缴额进行核对。

基金托收, 就是以委托银行收款方式征缴社会保险费, 托收到账的基金一般占基金征缴收入的85%以上。财务部门要配合业务部门及时掌握参保单位开户名称、账号等变量数据, 并及时更新数据库。办理托收时, 要审核托收票据金额与结算凭证金额是否一致, 结算凭证上的经办人、审核人签名是否齐全。

到账记载及划转。基金到账后, 要按日制作记账凭证, 并将到账情况及时反馈给业务部门, 方便业务部门登记业务台账及催欠缴。月末, 将基金收入户中款项划入财政局社保基金专户。

(二) 基金拨付

基金拨付环节的节点有:用款计划申请、财务密匙及印鉴管理、拨付审核。

每月初, 经办机构都要向财政部门申报当月基金用款计划, 社保科核准后, 安排国库拨款。用款申请要结合业务支出, 考虑补汇等多方面因素。做到保证支付, 又略有结余, 结余额要控制在100万以内, 不然, 财政下月可能会大额核减申请数。

拨付现在用的是财政预算执行系统, 配有两个密匙, 一个用于支付, 由支付科室专人保管并使用;一个用于复核, 由财务主管保管。财务印鉴要分开保管, 财务专用章由辅助会计保管, 负责人名章由财务主管保管。

拨付审核, 在支付科室开出直接 (授权) 支付凭证后, 财务要根据业务收支汇总表及相关单据进行审核。收支表内支出, 看金额是否一致;表外支出, 看经办、复核、审核是否签名齐全, 看支出内容是否合法合规。

基金拨付对时间要求较高。养老金、失业金支付须在每月二十日之前完成, 工伤、生育、医疗基金拨付, 也须在规定工作日内办结, 可以说, 拨付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等重要。

(三) 基金管理

基金管理环节的节点有:基金预决算、结余管理。

基金预算, 就是编制下一年度基金收支计划, 并报主管、财政部门审批。编制时, 要根据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掌握各种变量数据, 分析趋势, 注意刚性与弹性结合, 收入与支出匹配。执行过程中, 定期报告, 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 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报主管、财政部门批复。年终, 据实按要求编制年度基金财务报告。注意基金预算与决算的差距, 分析差距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

基金赤字时, 建立了基金调剂的, 可由上级经办机构调剂, 未建立的, 财政兜底。基金出现赤字, 首先要在基金预算中体现。其次, 要及时向主管、财政部门汇报, 争取财政补助收入早日到账。在账务处理上, 月末把财政专户存款中贷方金额转为短期借款的贷方, 收到补助收入时, 借记短期借款、财政专户存款, 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基金结余由财政统一管理, 但经办机构财务也可与银行联系, 谈好优惠利率, 供财政选择。

二、强化内部控制, 做好对账工作, 确保基金安全

内部控制要体现在社会保险业务流程和财务办理的各个环节, 而对账是事后的复核, 是内控的延伸和检测, 目的都是消除舞弊, 防止出错。

(一) 内部控制

经办机构内控原则就是一个人不能办理业务、财务、支付等环节的全流程。

通过事权划分, 岗位设置, 将工作内容分解到人, 注重不相容岗位分离, 做到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 并有良好的纠错机制。社会保险费测算、开票、复核、收款分离, 基金支付出单、结算、复核分开, 钱与账分设分管, 在岗位之间、业务环节之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衡的机制, 做到操作必有据, 据必可查。对在职新参保, 退休人员新增, 滞纳金等重要事项, 提高授权级别, 增加审核程序。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内控。目前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有三个系统, 分别为财务的用友软件、业务数据库和财政的预算执行系统。设定办理、复核、审核的用户级别权限, 明确运作流程, 数据只有经过规定程序, 才会被提交和确认。另外注意密码、密匙的保密保管, 用户账号只限本人操作。

(二) 对账

对账对象主要有财政、银行、内部科室、参保单位及个人。

与财政对账内容主要是授权支付、直接支付当月发生额及余额, 财政专户存款月末余额。核对方式通过财政预算执行系统进行, 对账工作由总账会计负责, 核对无误才能关账。季度、年度出书面核对表, 由经办机构与财政局社保科盖章确认。

与银行对账, 由总账会计通过网银方式进行, 月末核对当月发生额及余额, 核对一致再关账, 季度网上确认对账表。银行纸质对账单, 由出纳经办确认, 总账复核保存。

财务科每月打印基金收入明细账、基金支出明细账, 分别交相关业务科室核对, 由业务科室每季出书面核对表, 从而确保基金收入、支出金额及单位明细与实一致。

与参保单位及个人对账, 离退休人员在每年一次认证时告知养老金金额, 在职人员, 每年打印缴费明细单, 邮寄到人。

三、处理好五个方面关系, 营造良好财务环境

五个方面的关系主要指与主管部门财务机构、财政局相关科室、银行、参保对象以及内部各科室。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关系的性质, 了解工作关系的内容, 并待人以诚, 事事以勤, 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

与人社局财务部门是上下级关系, 人社局财务科监督并指导经办机构财务工作。财务工作中遇有拿不准的事项, 要多请示, 保持沟通渠道通畅。同时要本着不怕出丑的精神, 多请人社局财务部门的同志检阅凭证报表, 指出不足, 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与财政局相关科室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财政局社保科负责基金预决算及日常管理以及经办机构的经费确定及划拨, 基金支付使用要经过支付中心和国库科。处理好财政局相关科室的关系, 作为经办机构财务部门, 首先是基金收支、经费支出要合法合规。其次收支预测要准, 财务报告要真, 平时联系要勤。另外还要按时做好财政局有关科室布置的工作。

与银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85%的社会保险费通过银行委托收款, 99%的养老金通过银行发放到退休人员, 同时社保经办机构也是银行的重点客户。社保经办机构财务要熟悉各项银行结算规定和流程, 并按规定办理业务, 及时与银行对账, 在基金划转财政时不出行, 积极支持开户银行的工作。

对参保单位和个人是服务关系。财务要为保户缴费、待遇领取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如在个人缴费上小额现金收取, 大额银联卡划转;在银行开设存折或卡时, 充分尊重参保人员的选择。

与内部科室是服务支持监督关系。财务是基金收支的重要环节, 财务要与服务于业务科室促征缴保发放, 同时还要对基金收支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另外财务还要为业务科室开展社保业务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社会机构 篇11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工作;精神关爱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09-02

一、老年人口现状综述

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信息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人口总数的13.26%,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18 831 709,占人口总数的8.87%,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1],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由于医疗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中国老龄化的现象尤其明显,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三十余年,中国目前的老年人口结构中,空巢、失独人口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情况下进入“银发浪潮”的,在中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中国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比之发达国家面临着更巨大的压力。

在2013年召开的两会上,胡晓义给出了2012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97万亿元,支出1.55万亿元,当期结余4191亿元,累计结余2.37万亿元的统计数据,胡晓义指出“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支持下,总体上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大于支出,当期不存在基金缺口问题”。近几年,中国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上调养老金,着力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比往常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子女的物质支持,老年群体经济能力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年轻人一般离家外出工作,老年人留居家中,生活环境逐渐闭塞,很难与外界有效交流,老年人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需求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老年关爱需求分析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2]31。当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较高的需求就会涌现出来。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大多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也能享受到子孙的物质支持,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就更渴望精神层面的需求。老年工作的基本目的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3]116,对于身处困境的老年人,要帮助他们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能够从物质和精神双层面安享晚年。为此,提出了“全人服务”[4]理念来介入老年人社会工作。全人服务提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人照顾,全人关怀,围绕“以老人为中心”以达到“全人健康”为目标,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手段,全面关注老人的身体、情绪、心理、社会、环境、职业和心灵向度,充分利用一切实际资源和手段,对老人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照顾,全面关怀。全人服务可以分解为“身、心、社、灵”四个部分,身是指身体健康方面,通过关怀照顾,使老人在身体方面预防、治疗身体疾病,缓解或者延缓各种病痛;心,是指心理方面,通过与老人沟通,使老人心情舒畅;社,是指社会交流方面,通过举办一些活动,使老年人了解社会信息,不致与社会脱节,并通过与家人、社工、志愿者等的沟通交流,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灵,指的是心灵向度,全人服务目的是整合服务的模式达到全面的照顾。老年人的全人服务就是将老年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之服务。并在照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全人照顾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等各种需求。

三、社会工作介入老年关爱范围

老年社会工作者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就是要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方法、技巧,秉承“全人服务”的理念,全面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病痛、社交、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缓解老年人的病痛,提高生活质量,使其自信乐观地面对步入老年后的各种问题,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精神关爱贯穿着老年人从入院前到入院中以及入院后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入院前工作

自然衰老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自然衰老带来了身体机能等各种变化,不同的老年人对此的感受也并不一样,老年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更要关注老年人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身体和社会周边环境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相对于身体状况而言,更难观察,尤其要做好老年人入院前的评估工作。入院前能否做出正确的评估,关系到老年人入住后是否能顺利适应机构内的生活,所以至关重要。由于老年人情况各不相同,一部分是年事太高,家中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一部分是没有子女或者是失独的单身老人,大部分是高龄、生活半自理的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情况各异,经济条件、身体条件、精神状况、所居住的社区环境、老年人个人过往经历都千差万别,要在老年人入院前做好这方面的调查,对入住的老年人做出真实的评估判断。多与老年人及其周边邻居亲属沟通,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环境做出正确的评估,为老年人建立详细的档案,因人而异设计符合老年人个体服务需求的方案。

2.合理运用资源

入院以后,老年人相对入院前尽管吃饭穿衣等方面有了更好的照顾,但是相对入院之前,他的社交环境却相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入住养老机构等于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严重缺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子女亲属探望次数有限,严重缺少了与家人的沟通,社会工作者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关爱老年人精神健康,精神关爱是对老年人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生活质量,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老年社会工作者要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运用老年人的亲情资源,结合周边环境搭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比如可以搭建与亲人沟通的平台,对于亲属子女家在外地,不能常常探望的老年人,也可利用现代通信设备,利用网络视频,让他们与家人经常“见面”。有效运用志愿者资源,积极构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体系,使志愿者常常到老年人身边与其谈心交流,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慰藉其心灵。利用社工自身助人自助的理念,积极为老年人服务,不断呼吁倡导关于老年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促进国家老龄化建设,使老人安享晚年。

1999年世界卫生日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所谓“积极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积极”是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不仅仅指身体的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的能力。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残疾的老年人仍能对其家庭、社区和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在老年人中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铭记老年人过去曾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促使老年人积极转变社会角色,顺利适应年老后的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健、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最终实现“老有所成”。社会工作者不但要鼓励老年人提高自身的意识,努力适应老年期的生活,发挥自身的价值,还要创造环境,不但满足老年人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关注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变化,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

四、老年人关爱介入的方法

老年个案工作[3]147:是指老年社会工作者在个案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帮助。接案:在接案时要注意与老年人进行很好的沟通,让老年人接纳社工。社工可以在接案前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切身情况,准备一些辅助工具如老花镜、助听器等等,鼓励老年人与自己交流,尤其要注意放慢语速,老年人年龄大了之后,听力、反应力都相应地受损,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给老年人思考的时间。注意观察老年人的肢体、神态的反应,以发现一些隐藏的问题。预估:在这个阶段要综合评价老年人的身体、精神、周边社会环境等的状况。特别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况,给出一个正确的评价。制订计划:在这个阶段里要充分吸收老人参与,尊重案主自决。老年人参与到计划的制订中,可以促进老年人积极实施计划,取得更好的效果。

老年小组工作[5]89:是指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不同目标模式的小组方案进行辅导与治疗,增进老年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改善其态度、人际关系和应对实际生存环境等的社会生活功能,以及满足老年人工具性和情感性需求的过程。

老年小组工作的基本模式分为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交互模式[2]189。

社会目标模式是指老年人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变得更有社会意识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因为参加了社会活动而变得更有信心,促进身心健康。社会目标模式中的小组成员一般招募身心比较健康的老年人,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关心社会中与老年人权益和福利相关的共同问题、提高自信心,提高社会功能。

交互模式是指让老年人参与人际关系的互动以协助解决问题,强调寻求成员需求为共同基础,发展小组契约。交互模式可以增强老年人应对生活转变的能力,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实现其最佳的身心调节。小组成员一般招募那些存在共同问题的老年人,通过小组活动,解决现存的问题,发展小组成员的友谊。

治疗模式是以临床性治疗为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生理、心理和行为问题,恢复身心正常功能。治疗模式帮助老年病患者和不愿意与社会交往的老年人恢复适应能力。小组成员一般招募那些有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人格问题、精神异常或者有社会偏差行为的老年人。

社区老年工作:社区老年工作强调以社区为介入点,比较重视老年人与社区的关系,强调发掘老年人的潜能,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事务,改善社区生活。社区工作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接触,加强老年人的社区参与,体现老年人的价值,而老年人也可在参与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潜能,减低孤独感和丧失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社区工作手法有助于把老年人的参与带到社区层面,而通过组织老年人的集体参与,让他们发挥能力去贡献社区,去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晚年形象。

五、关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反思

老年社会工作是针对老年人特定人群的工作,纵观社会工作的发展,我国的学科理论均来自西方国家,本土化的过程缓慢且复杂,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在摸索前进的阶段,真正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方法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虽然我们国家已经着重培养了很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是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的运用还处在脱节的阶段,我们很多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并没有把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就医状况,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们尽自己的所能采用专业的理论、方法、技巧去干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使其能身心都得到慰藉,安享晚年,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甚至是误区。比如我们更多地重视小组工作的开展,而轻视了个案,因为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很多,更适合开展小组工作,而我们开展的小组工作多数也是倾向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锻炼,延缓其机能的衰退。比如一些掷球类的活动,老年人的心理同样需要干预,而在这方面我们的活动却比较少。另外我们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多数情况下是隐性的,但现在某些部门和媒体却对社工的工作进行了显性的报道,使社工的工作逐渐显现出浮华,不利于社工工作的更好发展。部分机构和社工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没有把工作落到实处,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只是一味地迎合相关政府部门的口味,例如,某机构让一群老年人穿着戏服表演节目给领导干部和参观者观看,他们都是高龄老人,发展文艺兴趣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在这种场合下表演的确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要把社工的工作做到实处,对于老年社会工作者来说,如何走进老人的心里,让他们接纳你,愿意向你倾诉他们的苦闷与欢乐,不但让他们吃穿有人照顾,精神和心理更有寄托,开心安享晚年才是根本。我们更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人士更关注老年群体,在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真正促进积极老龄化,为我们的老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温馨的家庭小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最后得到“老有善终”。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6-147.

[3]常华.创新全人照顾服务模式[J].社会福利,2010,(12):22.

社会机构 篇12

一、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发展历程

2001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政府采购业务代理机构登记备案工作的通知》, 开始对政府采购业务代理机构进行登记备案, 我国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这一概念和相应的管理工作也开始逐渐成形。“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 中。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 采购代理机构包含了集中采购机构和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认定资格的采购代理机构。2004年财政部发布的《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也做了相似的规定。而后在2006年和2010年两次颁布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中确立了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审批制度。我国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其资格认定和管理制度框架也逐渐明确和完善。由于集中采购机构不实行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制度, 所以凡是涉及资格认定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也就是指社会中介性质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

至2014年8月31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决定,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及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被删除。2014年10月10日, 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行政许可取消后相关政策衔接工作的通知》, 明确要求停止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的相关工作。并且还规定, 自2015年1月1日起, 凡是有意从事政府采购业务的代理机构可以在中国政府采购网 (www.ccgp.gov.cn) 或其工商注册所在地省级分网站进行网上登记, 网上登记遵循“自愿、免费、一地登记、全国通用”的原则, 只要填写并扫描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就可从事政府采购代理业务。接着, 国务院第7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 。该实施条例重新定义了政府采购代理机构, 也进一步细化了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等主体的违法情形及法律责任, 有利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促进政府采购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从而构建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监督到位、严格问责的政府采购工作机制。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者,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资质审批取消, 符合政府转变职能、激发市场活力的大方向。在旧的资格认定制度下, 不少采购人选择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时会盲目地追求资质等级, 要求有“四甲”资质。但是实际上政府采购项目本身并不需要那么高的资质等级, 采购人这样要求是为了确保代理机构的实力。如今取消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资质审批后, 采购人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选择就不再指着眼于资质高低了, 而是会综合考虑代理机构的信用、效率、工作质量等因素, 为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市场化提供了动力、营造了竞争环境。

曾经政府将“手”放在了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政府采购的资格上, 现在在“简政放权”的潮流里, 政府放开了紧抓的这只手。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没有了资质审批的限制后将会在市场的无形调节中优胜劣汰。在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下, 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率。没有了前置性的资质审批环节, 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过程中的监管, 这对于政府采购的监管工作是极具意义的。而且, 在政府采购国际惯例中, 也没有代理机构资格认定这个环节。以前所规定的甲级、乙级资格认定都是针对的大型代理机构, 这样是与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功能相违背的。由此可见, 取消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审批既满足了国内改革的需要, 也做到了与国际惯例的衔接。但是, 资格审批取消后, 对于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后续监管也需要发生改变, 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许多的后续监管问题。

二、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原有的监管机制已不完全适应新的要求

制度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资质审批取消之后, 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制度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这会给政府采购的监管机制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过去的几年里, 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认定和管理制度已经成形和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探索出了不少的制度办法, 地方政府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监管体系。根据旧的《政府采购法》, 我国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实行行业准入制度, 即资格审批制度, 在监管上也是以事前审批为主。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分为甲级资格和乙级资格, 而且采用“分级采购, 分级管理”的模式, 对于甲乙两级的监督管理工作分别由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如今,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审批取消之后, 由原来的重事前审批转为了重事后监管, 相应的有关资格等级的监管体制没有了用武之地, 监管部门在这方面就需要作出全新的考量。许多地方在政府采购工作的长期实践过程中, 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管理经验。比如采用积分制考核来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进行管理, 通过将考核与业务 (利润) 挂钩促使代理机构合法从事采购工作, 服从管理。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对代理机构内部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化管理来实现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管理, 有利于促进政府采购的职业化。总的说来, 原有的监管机制有与新制度相适应的一面, 也有与新制度相脱节的一面, 我们要实现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有效监管, 适应政府采购新形势, 就需要在原来的有效监管方式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 弥补旧有监管机制中的不足。

(二) 法律责任规范仍有缺陷不利于形成新的监管机制

长久的法治实践告诉我们, 法律是不可能解决政府采购领域存在的林林总总的所有问题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虽然在《政府采购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但有关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规定还是有些缺陷。比如《政府采购实施条例》第六十八条中规定了对供应商的询问、质疑逾期未作处理的,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对供应商的询问、质疑处理不充分或者答复的内容不能令供应商满意的情况却没有规定相应的责任承担。这样容易出现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敷衍了事的问题。而且《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还规定了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一个告知义务, 即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对超出委托授权范围的询问、质疑应当告知供应商向采购人提出。但是对于这个告知义务, 《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也没有相应的责任规定。虽然在一些旧的地方规章中有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处理询问、质疑的满意度进行责任规定, 但这些规定也过于模糊, 不利于实际操作。如2007年实施的《山东省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考核管理办法》中规定了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情形, 其中就有“未在规定时间内对供应商质疑进行答复, 质疑答复满意率、服务态度和质量满意度较低的”的规定。2010年实施的《浙江省政府采购中介代理机构考核办法》也有相似规定, “质疑答复满意率、服务态度和质量满意度较低”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规定中都用了“满意度较低”这样的模糊字眼, 到底“较低”是在一个什么范围内却没有明确规定。从法律命令说来看, 法律是主权者意志的创造物, 要让这一创造物为一国公民和官员知晓,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义务, 法律以制裁为后盾。也就是说, 在法律规范中每个义务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来进行规制, 而法律责任是实现有效监管的保证。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认定取消后, 相应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考核管理办法也要做出修改, 特别是在监管方面要更加审慎对待。根据《关于做好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行政许可取消后相关政策衔接工作的通知》, 财政部将会另行制定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具体管理办法, 但目前还未制定出来, 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管理仍旧缺少法律规范依据, 这不利于新的监管机制的形成。

(三) 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自身存在问题

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作为被监管的对象, 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会阻碍政府采购市场的发展, 影响政府采购质量, 也会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造成消极影响。取消资格认定后, 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入市门槛降低, 难以保证其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可能出现政策水平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一些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为了片面追求招标编制进度, 对其他单位的项目招标文件照抄照搬, 导致文件内容出现雷同甚至完全一致, 使招标文件失去针对性。另外还有一些招标代理机构为了盈利, 一味迁就委托人的招标喜好, 无条件无原则地接受招标人的无理要求。有些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还会与投标人进行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相互串通, 导致不公平竞争, 从而损害招标人的合法权益, 影响招标质量。比如财政部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第二百五十八号行政处罚决定中, 北京中数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清大数电科教仪器中心的投标文件编排异常一致, 属于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的情形, 产生了不公平的竞争结果。

三、完善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监管体系的思考

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准入门槛的放开意味着我们向市场化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但同时我们的监管力量也必须及时跟进。要解决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问题, 当务之急是财政部从监管机制上做好顶层设计, 建立结果导向型监管体系, 还要加强信用、信息监管, 并引导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依法自律。

(一) 积极推行结果导向型监管并加以完善

2013年, 全国政府采购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就提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在监管方式上要实现从注重过程控制向结果评价转变。2015年2月6日, 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2015年度全国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财库[2015]48号) , 为了适应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行政许可取消后的新形势, 要改变原来的程序导向型监管, 推动建立结果导向型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 把监管重心由原来的事前审批审核转为事后监管, 实现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宽进严管的机制。结果导向型的监管主要是根据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执业成果对代理机构进行绩效考评, 如果没有将结果评价建立在对过程控制的基础上, 就容易产生只重结果, 忽略过程的倾向。过程控制与结果评价具有逻辑上的互补性, 不能顾此失彼, 过于关注结果会令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之间发生不良竞争, 最终造成政府采购市场的混乱。2015年逐步展开的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部门联动检查充分考虑了过程控制与结果评价的协调, 层层递进、目标分明。只是这次联动检查的通知文件规定得还不够具体, 操作性还不够强, 需要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办法, 这样才能使得联动检查更加规范、有序、合法。这是导向型政府采购监管全国联动的初次尝试, 改变了以前分级管理的模式, 有利于规范代理机构的执业行为, 建立常态化的监查工作机制, 完善政府采购管理改革, 应该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并不断完善。

(二) 完善法律规定, 严格责任追究

首先, 《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有关监管的规定还缺少操作性, 需要财政部门结合工作实践, 尽快制定出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具体管理办法, 让监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其次, 补充法律规范中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责任空白, 让每项义务都有相应的责任进行规制。最后, 明确责任承担的范围, 将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形更加具体化, 实现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

(三) 加强信用监管与信息监管

信用监管与信息监管是对社会中介中介采购代理机构进行监管两种有效手段。信用监管是通过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所承接的政府采购项目的考核评价, 建立起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诚信体系, 实施以信用业绩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信息监管是通过政府采购信息化监管平台, 将所有社会中介采购机构代理的政府采购项目纳入平台进行统一, 促进其代理活动的规范化, 并加强对系统数据的挖掘分析, 及时预警和实时监控个采购代理机构的代理行为。信用业绩与信息公布都会促使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注重信用建设, 提高采购代理质量, 激发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信用竞争和质量竞争。

(四) 引导行业自律, 提高采购代理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工作业绩与人员条件、技术能力、诚信记录等挂钩, 其中人员条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声誉实际上需要由具体的个人来实现, 所以代理机构要在人才培养和市场信誉上下功夫。这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需要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立足行业发展、着眼未来、长期努力。我国取消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资质审批也就是不再使用单位资质管理制度, 今后将会通过个人执业资格管理来加强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有关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针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举办代理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班, 精心挑选课程安排,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着重从政府采购相关政策、实务操作与案例分析、质疑投诉的预防与处理等多角度提升从业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操作能力, 推动代理机构的专业化进程。也要对代理机构的年度交叉考核, 交叉抽查考核使得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山东省进行的省市交叉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经验值得借鉴。

除了加强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自身建设外, 建立有责的行业协会也很有必要。依靠行业自律来约束和监督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采购代理行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行业协会与其他民间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任务是维护本行业成员的共同性利益, 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行业协会是继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第三种控制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特别完善的国家、地区, 在经济管理方面, 行业协会的作用甚至多于政府。通过行业协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范, 增强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责任感, 强化其科学竞争意识, 加强自我管理, 提高综合实力。

(五) 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 营造公开公正的政府采购环境

无论是美国政府采购法还是联合国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 (1994) , 立法目的均是为实现“完全而公开竞争”, 从而实现国家利益。公开是实现公正的主要手段, 包括程序公开、信息公开、标准公开等。要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也离不开各类信息的公开。在《关于做好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行政许可取消后相关政策衔接工作的通知》里就规定了将代理机构所登记的信息通过网络系统向社会公开, 引入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任何个人和组织发现代理机构提供虚假登记信息, 可以向登记地省级财政部门举报。由此可以看到, 尽管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审批取消了, 但却并不是放任自由了。在进入政府采购市场时, 采购代理机构会受到社会监督的约束, 为代理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提供可能, 营造出公开公正的政府采购环境。

对于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审批没有了, 并不意味着对代理机构实力的要求就降低了。相反的, 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保证工作质量。在取消资格审查的短期内可能会有更多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参与政府采购业务, 给市场造成一定的混乱。但随着竞争的激烈, 优胜劣汰, 市场会更加走向成熟。在不断地探索与经验累积的过程中, 我们对于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也会逐渐完善, 最终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系统的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监管机制。

摘要: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取消后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进入市场的门槛降低了, 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也由事前审批转变成为了事后监管。虽然还未完全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 但是财政部已经在开始探索一条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管之路, 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要实现对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的有效监管, 代理机构自身的建设也不容忽视。除了政府监管、行业监管外, 社会监管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政府采购,事后监管,社会中介采购代理机构

参考文献

[1]何勤华编著.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第123页

[2]张丹丹, 蒋晓东.招标代理工作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5 (3)

[3]钱国兴.浙江省政府采购改革剑指何方.中国政府采购, 2015 (2)

[4]吕伟.关于招标代理行业改革和发展有关问题研究.工程经济, 2015 (2)

[5]山东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2024年山东省实现政府采购工作新突破.中国政府采购, 2015 (2)

[6]鲁篱.行业协会社会责任与行业自治的冲突与平衡.政法论坛, 2008 (2)

[7]倪翠云, 汪明纲.这样设定评标标准是否违法.招标采购管理, 2014 (2)

上一篇:老年人应警惕营养不良下一篇:人才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