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应警惕营养不良(共6篇)
老年人应警惕营养不良 篇1
随着年龄高涨, 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许多慢性疾病结伴而来, 如绝经综合症、糖尿病患者等或伴骨折疏松。老年人服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属常见现象, 由药物不良反应[1]导致药源性骨质疏松时有发生, 占所有骨质疏松症患者的8.6%~17.3%。因此老年骨质疏松需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它有可能是罪魁祸首。
1 骨折疏松的概念与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矿物质含量低下, 骨微结构损坏, 骨强度降低, 导致骨脆性增加, 易发生骨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障碍性疾病[2]。正常成熟骨代谢主要以骨重建形式进行, 在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维生素D等多种调节激素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 骨组织通过骨吸收与骨形成使体内的骨转换保持相对稳定。一旦骨吸收大于骨形成, 可因骨丢失而发生骨质疏松、骨软化等。一些治疗慢性病的药物以不同途径促进骨吸收、抑制骨矿化或骨形成影响骨代谢, 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易致骨质疏松。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更是首当其冲。
2 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药物及其致病机理
2.1 抗凝药
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华法林通过拮抗维生素K, 抑制骨钙素的羧化, 减少骨钙沉积, 抑制骨矿化、促进骨吸收造成骨质疏松[3], 常见于桡骨远端、脊柱和髋骨, 也见于肋骨。肝素诱发的骨质疏松则发生在脊柱和肋骨, 可能与其增加骨胶原溶解, 促进骨吸收并抑制骨形成有关[4,5]。且低分子肝素引起骨质疏松的风险低于普通肝素[6]。
2.2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PPI) 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其引起的骨质疏松常发生在腰椎和髋骨部位[6,7]。致病机制可能与药物: (1) 抑制小肠对钙的吸收。 (2) 降低胃壁细胞分泌雌激素的水平。 (3) 通过降低对破骨细胞空泡型质子泵 (V ̄ATP酶) 的抑制作用而削弱对骨吸收的抑制[8]。其风险与剂量、治疗时间呈正相关[9]。
3 降糖药
罗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TZDs) 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其引起的骨质疏松表现为全身骨骼受累, 多见于女性, 骨折部位常见于上肢, 累及肱骨和手部;下肢骨折多在足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绝经后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 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有关[10,11];可能还与其影响芳香酶系统, 减少雌激素合成, 增加骨吸收有关[7,12]。
4 强效利尿药
呋塞米等强效利尿药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其引起的骨质疏松常累及全身, 尤其是髋部等非脊柱部位[6,7]。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抑制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重吸收, 进而导致钙离子的排出增加有关。
5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常用于防治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们通过增加骨吸收造成骨质疏松, 好发于脊柱部位[13]。由于一些器官移植患者常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 故对辨别导致药源性骨质疏松的药物易产生干扰, 需加以注意。
6 蛋白酶抑制剂
利托那韦、茚地那韦等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逆转录病毒的感染, 其引起的骨质疏松常发生在髋骨、脊柱和肱骨远端。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诱导破骨细胞分化、抑制成骨细胞活性有关;也可能抑制介导维生素D活化的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 (CYP450) [14]。
7 芳香化酶抑制剂
阿那曲唑等芳香酶抑制剂 (AIs) 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乳腺癌。这类药引起的骨质疏松常发生在下颌骨和脊柱部位[15,16]。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可促进破骨细胞凋亡, 抑制骨吸收并促进成骨细胞分化[17]。
8 抗肿瘤药
甲氨蝶呤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长期大剂量可导致甲氨蝶呤骨病, 临床表现为三联征:骨痛、骨质疏松症、压缩性骨折[18]。其引起的骨质疏松常发生在胫骨远端。主要通过减少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生成来影响骨代谢[10]。
9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
戈那瑞林、亮丙瑞林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 (GnRHA) 主要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绝经前期及围绝经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乳腺癌。这类药诱发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为性激素剥夺后对破骨细胞的抑制减弱, 加速了骨转换。常发生在脊柱、髋骨和桡骨远端。事实上, 雌激素缺乏比睾酮缺乏更易引起骨质疏松, 故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6]。
1 0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呆小症等。其引起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为: (1) 直接与成骨细胞细胞核受体和膜受体结合, 抑制成骨细胞活性; (2) 通过细胞因子的介导作用, 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时, 骨转换还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关, 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倾向更高[13]。
1 1 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GCs) 的药理作用主要为抗炎、抗休克及免疫抑制。这类药引起的骨质疏松常累及全身骨骼, 尤其多见于脊柱、肋骨和髋骨等多部位骨折。其引起骨质疏松的机制: (1) 促进骨吸收; (2) 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 使雌激素及睾酮合成减少; (3) 抑制骨形成; (4) 引起肌萎缩和肌无力而导致骨丢失。糖皮质激素对骨的生长和代谢并非仅仅通过一方面起作用, 而是通过影响钙磷代谢、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内分泌代谢系统及相关细胞因子等方面来诱导骨折疏松发生[19~21]。
1 2 抗癫痫药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常用于控制各种类型癫痫发作。其引起骨质疏松的机制可能为:诱导肝细胞酶P450功能上调, 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 减少钙离子的吸收;降低机体对甲状旁腺素的反应, 导致维生素K与降钙素缺乏[22];抑制骨细胞生长, 降低骨细胞的增殖率。皮质骨骨密度减少最为明显的。
1 3 其他药物
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缓慢, 骨不易相连[23]。沙利度胺常用于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和多发性骨髓瘤。其相关的短期或长期骨代谢异常包括骨折和下颌骨骨质疏松等[24]。莱普亭 (Leptin) 等抗肥胖药刺激交感神经而影响骨骼物质的生成, 引发骨质疏松。
建议 (1) 遇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医务人员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疾病史和用药史, 对伴有其它慢性病患者要警惕药源性骨质疏松, 积极寻找骨质疏松的原因, 做到合理治疗。 (2) 需中长期使用上述药物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应时刻警惕药源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骨密度或X透视或CT扫描或NMR扫描来严密监测骨代谢情况, 多进行户外活动, 适当补钙、维生素D和维生素K, 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来延缓骨质疏松。 (3) 老年慢性病患者不幸并发药源性骨质疏松, 需及时就医, 尽早对症治疗。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大致分为四类: (1) 骨吸收抑制药如阿仑膦酸钠为代表的双膦酸盐, 有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者慎用, 长期使用需注意下颌骨坏死、心房纤颤和非典型性骨折等;雌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SERMs) , 长期用药有增加静脉血栓的危险;降钙素用药时间以不超过3个月为宜; (2) 促进骨形成药有甲状旁腺素--特立帕肽, 需短期和间断给药;氟化物应低剂量使用, 大剂量会引起高骨量、高骨折率的矛盾现象;他汀类药需定时监测肝和肌酶; (3) 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药物有雷奈酸锶等锶盐药物; (4) 辅助治疗药, 如维生素D和维生素K。
摘要:骨质疏松是骨骼代谢异常而致骨折风险增加的慢性疾病。查阅CNKI数据库, 列举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 对具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 目的是提醒老年患者用药期间需警惕药源性骨质疏松, 并提出建议: (1) 医务人员要询问患者疾病史和用药史, 警惕药源性骨质疏松, 做到合理治疗; (2) 定期检查, 做到适当补钙、维生素D和维生素K, 多进行户外活动; (3) 老年慢性病患者不幸并发药源性骨质疏松, 要及时就医, 及早治疗。
关键词:骨质疏松,药源性,不良反应,老年患者
老年人应警惕营养不良 篇2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宣传讲稿
2014.6.16 各位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来到我们十八中,能有机会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警惕不良行为,健康快乐成长,主要讲一讲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今天,我就要把我了解的一些情况和我的所感所思给大家进行交流。
我要向同学们介绍的第一个问题是: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我们知道,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十分关注青少年的教育成长,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面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从总的情况看,我国青少年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的主流是好的,广大的青少年正在健康成长,绝大多数都将成为未来祖国建设的栋梁。
但是,在总体向好的同时,我们也痛心地看到,有一部分青少年或由于教育方面的欠缺,或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或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或由于自控能力的不足小小年纪就以身试法,做了令自己抱恨终身,令亲人痛彻肺腑的事情,也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然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青少年犯罪的人数占到总犯罪人数的70%。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十五”期间,也就是2001年至2005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报告同时指出,“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将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我们还有一个具体的例子:
2000年至2001年10月,某县公安局共抓获768名青少年违法犯罪嫌疑人,占抓获的全部刑事犯罪嫌疑人的46。84%,其中19—25岁的564人,14—18岁的177人,14岁以下27人,年龄最小的仅13岁。从这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案件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侵犯财产性犯罪居高不下。768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盗窃407人,抢劫25人,占总数的56%。我们在日常律师工作中接触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也多数是盗窃、抢夺和抢劫案件。
二是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争强斗狠性案件突出。768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寻衅滋事98人,伤害25人,占总数的16%。这类案件最令人惋惜,不少青少年一失足成千古恨,仅仅因为一点小事就伤害他人,致死人命,面临极为严重的刑罚,给他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也毁了自己的一生。
三是团伙作案趋多。在查获的青少年犯罪人员中有团伙45人,涉及280人,团伙成员占总数36。5%。这些团伙犯罪具有连续性、疯狂性,且流窜作案。我曾经辩护的
一个盗窃犯被告,其参与的盗窃团伙多达8人,都是16、7岁到20岁露头的青少年,他们之间或是同学,或是同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张店、周村、淄川等地盗窃摩托车、自行车等,作案将近20起,虽然我的当事人尚未成年,不满18岁,而且是协助他人盗窃,但由于参与盗窃多次,仍然被判处了有期徒刑。
四是作案手段呈成人化、性质严重化的趋势。盗窃事先踩点,撬、撞、挖各种工具一应俱全。抢劫多以团伙作案,准备刀棍等凶器,且心毒手狠。我曾经辩护的一个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和同伙一起为了抢劫一家手机店,先采用麻醉的方式,给手机店的女店员喝加了安眠药的饮料,不成功后,又谎称要卖旧手机,诱骗女店员到宾馆后,实施了抢劫杀人。两人在这起案件中一共抢了一部手机和不到200元钱,但其中一人被判处了死刑,被枪毙。
五是低龄化犯罪呈上升趋势。768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年龄在14—18岁的177人,占总数23%,14岁以下27人,占总数的3。5%。我国刑法规定,16周岁以上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至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等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媒体报道的一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6名孩子都是十三四岁的年纪,这6个孩子几个月来盗窃商业网点10多家,当他们到一家废品收购站销赃时,发现废品站没人,就又撬门进入室内,偷走手提电脑一台、现金400多元。这么小的年龄就多次作案,根据法律规定,因为年龄未达到16周岁,不能进行刑事处罚,但这些孩子的未来实在令人担心。
以上的特点,呈现出“二低三多”的新趋势,即犯罪分子文化偏低、犯罪分子年龄偏低和暴力犯罪的多、辍学失学生多、家庭结构破裂的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和特点呢?这还要仔细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下面我们就介绍第二个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为什么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深陷犯罪的泥潭?有其深刻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
一是社会原因。首先是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西方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逐步侵入我国,并在社会中一定程度的蔓延,青少年耳闻目染,使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都出现了偏差,走上了犯罪道路。青少年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原因理由有很多,但究其根源,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扭曲。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当追求什么?应当怎样去追求?如果坚持我们一直倡导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不会去犯罪;如果认为人活者就是要不择手段的发财致富,吃喝玩乐,只考虑自己而不顾他人,那么就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其次是不良的消费环境的影响。高消费的豪华生活方式,刺激诱惑青少年物欲的膨涨。由于他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强烈,讲享受、讲排场已成为追求的目标。而物质欲望和实际收入的强烈反差,使他们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产生的最大负面因素是贫富分化的加剧。一部分人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他们超高消费,一掷千金,但多数人生活仍然拮据,甚至部分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生活非常困难。历史经验表明,贫富差距的加大是导致犯罪率上升的非常重要的原因。青少年犯罪中,涉财案件占有较大比例,也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再者是不良文化的诱惑。电视、报刊、杂志、充斥暴力、色情、恐怖、怪诞、庸俗的内容情节,唯利是图者向未成年人开放营利性歌舞厅、录像室、电子游戏室,兜售精神垃圾。一些青少年缺乏社会常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经常接触这一类东西,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据了解,很多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和色情,一些青少年盲目模仿,导致惨剧的发生。媒体曾经报道一则案例,几个初中生,向同班同学索要钱物,被拒绝后,恼羞成怒,竟然把该同学活埋了。真是残忍之级!当被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说是跟电影上和游戏上学的。同学们,生命是何等宝贵,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真是令人痛心!
最后是不良的交友环境的影响。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默者黑。交际朋友,寻求友谊本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交友不慎,特别是交社会上一些有劣迹有恶习的朋友,受他们哥们义气,吃喝玩乐的人生观的影响,走到一起,由于自身的免疫力不强,耳闻目染,沾染上他们的恶习,由原来的好玩到后来的共同追求,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我们接触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绝大多数是结伙作案,很多人甚至是为了哥们义气,稀里糊度就一起犯了罪。刚才我讲的9人盗窃团伙的案例,其中最小的一个只有16岁,他本来担子很小,但他经不起他人的拉拢和怂恿,也要表现一下自己的勇气,但不想从此走进了监狱。
客观原因的另一方面是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一定就能教出好的孩子,但不良的家庭教育,一定不能培养出好的孩子。不良的家庭影响一是溺爱,重才轻德,这样的家庭往往十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哪怕是无理要求,也是有求必应,重视才艺的培养,忽视品德的教育,对孩子的品行放纵不管,任其发展。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我曾经办过一个故意伤害致死任命的案子,就非常的典型。被告人是高青的一个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庭条件不错,父母对其百般溺爱,有求必应,上中学期间就经常打架斗殴,高中毕业那年,无故殴打他人,被派出所处理,但父母不是教育他,而是千方百计帮其摆脱责任,然后又花钱让他到外地上大学,大学两年毕业后,不是鼓励他参加工作,积极创业,反而为其买房、买车,有了车他就更方便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联系,最总,因和他人打架致死任命,被判处死刑。
二是残缺的家庭不良的父母的影响。这样的家庭往往父母经常吵打,感情不睦,甚至有不良行为。父母离异、分居至对子女疏于管教。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心,对生活丧失信心。还是我们刚才给大家讲过的6个孩子盗窃的案例。这6名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单亲家庭,自卑感很强,平时不愿意和正常孩子交往,便与都是单亲家庭的同学来往密切,他们经常聚到一起,逃学、抽烟、上网吧。这6个孩子三个月没回家了,就吃住在网吧里。6个孩子被抓获后,都通知了家长。而家长的态度则让民警很是意外,有的孩子家长明确表示:孩子我管不了,我自己吃饭都困难呢,还有心思管他,你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有的说:“我和他爸离婚了,他爸一分钱也不出,靠我一个人养活他,我没有那个能力,不上学正好,我还拿不起学费,你们就把他关起来吧,也省得我操心了!”还有两个孩子是在爷爷奶奶家住,老人说他们只能给他吃饱了,其他的也管不了,父母都各顾各的,孩子能活着就不错了。最无理的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来到派出所,对民警们大声嚷嚷:“你们凭什么抓我的孩子,他才14岁,是未成年人。要是孩子吓着了,我找你们算账。不就是偷点吃的喝的吗?有什么了不起,孩子饿了,能不吃饭?!”尤其令民警们气愤的是当派出所通知一个孩子的家长来接孩子时,家长不但不来,还在民警把孩子送到家门口时连门都不开。大家看一看,这样的家庭怎么能够教育出好孩子。
三是低层次的责任感。父母文化较低,不懂得子女心理生理的特点,更不知如何教育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自己打麻将,喝酒、跳舞,把教育责任推给社会,推给学校,出了问题,怨天忧人,怪学校,怪孩子,就是不查查自己原因。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直向上的表率,孩子走上邪路也不奇怪。
客观原因的第三方面是学校因素。应试教育导致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精力放在文化知识的教育上,忽视了道德品质和法制教育。完全以学习成绩把学生划分
为不同的等级,不重视差生和歧视不良生。有些教师对成绩差的后进生不予重视,对有过不良行为的学生,采取歧视的态度。对他们成长放任自流,动辄讽刺、挖苦、训斥,甚至打骂,这些学生对前途失去希望,自暴自弃,有的干脆辍学,流浪社会。这些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往往得不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学校不是想方设法挽救,而是采取劝退或开除的方法,向社会一推了之。当然,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客观原因,社会家庭根源,这都是外部的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青少年自身。从自身因素来看,目前青少年自身还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
一是自控力差意志薄弱。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他们在父母的过度呵护和严格的监控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紧张的学习,接触社会少,自我认知能力、辩别是非能力尚不健全,心理状态十分不稳定,易受外界的诱惑影响而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滑入犯罪歧途。很多青少年走上歧途都是从结交上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开始的,在他们的薰陶下,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他们讲究吃喝玩乐,追求享受,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利益。当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结伙盗窃、抢劫,当自己得不到别人尊重时,便相互对立,仇恨,大打出手,甚至报复、伤害、故意杀人犯罪。(吕传青案例)
二是逆反对抗心理。青少年个性品德的形成源于家庭、学习、社会等综合影响,如果教育方法强硬粗暴,就会激发其逆反心理,不服老师的批评、父母的管教,故意与成人的要求背道而驰,极端的就会走向犯罪。(暴力不能教育好孩子)
三是承受挫折能力差,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大多一帆风顺,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始终被别人围着、护着、捧着,想独立,想自已作主做些事情,想自己主宰世界,但他们从未尝过“逆境”滋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甚至不能应付一些较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非常脆弱。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沮丧情绪,甚至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原因和客观情况,使挫折的负面影响在其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不良刺激的诱惑或社会上不法分子教唆、拉扰下,萌发违法犯罪的念头,走上犯罪道路。(马加爵案例)
四是好逸恶劳心理突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差。多数青少年从小生长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家庭环境里,许多父母过分娇惯溺爱和迁就子女,尽可能多地给子女钱,供其挥霍,他们不知父母的艰辛,不知挣钱的不易,不知节俭,不知创业的艰难。养成了坐享其成,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冷酷残忍、乖戾蛮横、脾气暴躁,以及鄙视劳动、厌恶劳动的不良品格。他们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他们的物质享乐欲望不断膨胀,他们赖以生活的经济来源,不能满足他们贪得无厌的需要时,便会铤而走险,就会用违法犯罪行为去维护好逸恶劳的习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我做起,防微杜渐。
以上,我们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也列举了很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同学们听了以后,心情肯定非常沉重,同时可能也不以为然。感觉这些都离我们比较遥远。的确,我们在坐的同学都不存在我们说的这些情况。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违法犯罪并非是一朝形成的,而是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都是积小错成大错,都是从一些不良行为开始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对于我们未成年人来讲,我们也要严格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要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违法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只要有了这几种不良行为,就很容易滑向犯罪的边缘:
(一)旷课、夜不归宿;
旷课、夜不归宿往往是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起点。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旷课不仅耽误了学习,而且肯定是从事了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学生旷课,就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和违法犯罪团伙厮混一起,最后走上犯罪的深渊。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未经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到深夜还不归家,很容易受坏人引诱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也往往由于孤身无助成为犯罪者的攻击对象。
(二)携带管制刀具;有些未成年人受影视的影响,或者为了壮胆,随身携带匕首等管制刀具,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在一时冲动下持刀伤害别人,由于力弱,刀具很容易被人抢去伤害未成年人,因此必须严历禁止。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青少年年轻气盛,容易冲动,喜欢模仿一些影视剧中的武打场面,盲目崇拜争勇斗狠的所谓“英雄”,希望通过武力来赢得别人的尊重。一些家长也支持孩子不受欺负,不吃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赢得别人的尊重要靠自己的才能,要靠自己的品行。受到别人的侵害时,要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打打杀杀是野蛮和暴力的表现,大家看一看,想一想,我们社会中受到普遍尊重的都是什么人,靠拳头吃饭的最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忽然想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个重量级拳王,在拳击台上威风八面,所向披靡,但有一次竟然被几个街上的小混混打的鼻青脸肿。警察局的警察认出了被打的竟是拳王,非常惊讶,说:你是拳王,怎么能打不过他们呢?拳王说:我下班了,而且我没有带拳击手套。拳王的回答非常幽默,但令人敬佩。无疑,如果拳王出手,小混混肯定不是对手,而且可能会遭受重伤。拳王宁肯自己受伤,也不愿意伤害他人,他赢得的尊重比打倒对方要更多。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从性质上就是一种抢劫,只不过情节轻微而已。抢劫是一种被严厉打击的严重犯罪,根据法律规定,即使抢不到钱物,也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在学校里,强行索要同学或低年纪学生的钱物,一旦形成习惯,就非常危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盗窃历来是被人不齿的一种行为,小偷向来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孔子曰: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仁人志士,就是再渴,也不喝盗泉里的水,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的名字叫盗泉。可见,人们对盗窃行为的痛恨。现在正在上映的周星迟的电影《长江七号》有一句非常精彩的台词,周星迟对他儿子说:“我们虽然穷,但不能说谎,也不能打人;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拿;要好好读书,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段话,虽然非常朴实,但应当是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赌博是一种恶习,有百害而无一利,但一些人好逸恶劳,期望能够一夜暴富,缺乏赌资就偷、就抢。个别青少年受到成人的影响,可能偶尔为之,一定要坚决远离。一旦上瘾,改正很难。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同学们知道,色情、暴力都属于儿童不宜,未成年人不得接触。因为我们未成年人心志还不成熟,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主要是营业歌舞厅、酒吧、夜总会、通宵影剧院、带有赌博性质的娱乐室、游戏场以及其他不适宜进入的场所。现在来看,主要是一个网吧和歌舞厅的问题。虽然,我们国家颁布了法律、法规,严禁网吧、歌舞厅等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但不少黑心网吧老板,利欲熏心,对国家的法规置若罔闻。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老年人应警惕药物性肝病 篇3
老年人易发生药物性肝病,与老年人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功能性肝细胞减少,肝血流量减少40%~50%,肝内药物代谢酶减少,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减低;肝蛋白质合成能力减低,使游离型药物增加,体内分布加大,药物作用时间延长;体内水分减少,脂肪相对增加,药物在脂肪组织内蓄积;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萎缩,肾单位数目减少,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浓缩功能减低,导致肾排泄功能减低,药物半衰期延长,等,都是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目前能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约有1 000种。国内报道引起药物性肝病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中草药占30.35%,抗微生物药物占16.7%,非甾体类抗炎药占10.0%。其中常见的中药有黄药子、蕾公藤、苦楝子、马桑子、苍耳、贯众、千里光、艾叶、四季青、合欢皮、冬青叶、野百合、石蒜、朱砂、蜈蚣等。
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通常有纳差、黄疸、乏力、中上腹不适、发热、恶心、呕吐、皮疹等,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化验可见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升高,外周嗜酸细胞增高。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是:⑴用药后1~4周或更长时间,出现肝内瘀胆或肝细胞损坏表现。⑵初期主要是发热、皮疹等。⑶发病初期血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或白细胞升高。⑷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阴性。⑸偶有再次用药而发病。⑹有肝内瘀胆或肝细胞损害化验和病理征象。凡具备第一项,加其余任何两项即可确诊。
秋季应警惕抑郁症高发 篇4
据朱广雨介绍,抑郁症具有季节特点,受环境影响,有些人到了秋天会产生负面情绪。此外,随着阳光照射逐步减少,人体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
朱广雨表示,根据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主要症状标准包括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有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退等,
专家提醒,出现症状后要尽快就诊,以免耽误病程。如果程度较轻也可自我调节。在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客观事物,正确认识现状,正视自己的病情,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每日不宜过于劳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经常与关系较好的朋友谈谈心里话,倾诉和发泄自己的情感;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养花、倾听古典音乐等,多参加体育活动;多吃含钙类食物,如豆制品、红枣、柿子、韭菜、鱼、虾、牛奶等。
气候寒冷应警惕老年性肺炎 篇5
老年性肺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冬季发病率最高,约占全年的60%~70%。春节前后一般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候,因此每年春节期间医院都会收治不少老年性肺炎的患者。人到老年,呼吸器官功能衰退,脑组织萎缩,肺循环不良,加上支气管黏膜上皮功能退化,咳嗽无力,净化功能减退,因而影响肺内和支气管分泌物的排除,一旦受凉感冒后极易患呼吸道感染而继发肺炎。由于老年人潜在疾病的并发症多,所以老年性肺炎死亡率极高。有关统计资料表明,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老年性肺炎为第一死因,9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一半死于老年性肺炎。
老年性肺炎与青壮年肺炎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不同。青壮年肺炎绝大多数有发热、咳嗽、胸痛、白细胞增高的症状,而老年性肺炎往往没有上述这些典型症状,约50%的患者体温正常,或体温略上升。发病时仅表现轻微的咳嗽、咯痰,有时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而非呼吸道症状却较为突出,如表情淡漠、意识障碍、感觉迟钝,或伴有恶心、呕吐、疲乏、食欲下降等。胸部症状不典型,只在深吸气时才可闻及湿性罗音,且病变多只局限于肺底部,若体检不仔细,容易漏诊而延误治疗。因此,老年性肺炎及早发现和治疗极为重要。病人,特别是病人家属要多了解一些老年性肺炎的常识,要认识其症状的不典型性,如果发现老年人有感冒病史,精神状况下降,食欲减退或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要想到是不是老年性肺炎,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医生在接诊时应认真询问病史和仔细查体,并借助x线胸片进行明确诊断。
由于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衰退,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差,加上老年性肺炎患者大多数合并有基础性疾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因此,预防发生老年性肺炎至关重要。
感冒是老年性肺炎的重要诱因,冬季气候寒冷,要适时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一旦发生感冒或呼吸道感染要及时彻底治疗,不可在家硬扛,以防迁延不愈而发展成肺炎;患慢性病,尤其是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老人,要积极治疗,也可以注射肺炎疫苗进行预防。
老年人冬季应根据气温的变化,适时、适量地进行户外活动,合理地锻炼身体,使机体逐渐适应天气冷热变化,提高耐寒和御寒能力;老年人的居室既要注意保暖,又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清新和湿度调节;要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医认为,冬季老年人的日常膳食应以温、补为主,平日多吃一些营养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利痰液稀释排出,不吸烟、少喝酒,尽量少去人声嘈杂、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减少交叉感染;要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古人早就注意到人的情绪和健康的关系,认为养生之法可数以万计,但“养神为首”。
中老年人应警惕食管源性胸痛 篇6
原来,张老师数年前就曾经出现过反酸、烧心等症状,校医院医生告之可能是慢性胃炎,给他开了胃舒平、硫糖铝等药物,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张老师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最近半年出现的胸前区不适和疼痛使张老师有些恐慌不安,加之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有心肌缺血征象,去医院看病时只反复强调胸痛症状,没有告诉医生自己有反酸、烧心的病史,使得医生被误导。住院观察期间,医生详细了解了张老师的现病史和既往史,并结合检查结果,经过全面综合分析后方才明确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食管源性胸痛。
医生指出,由胃食管反流病所致的食管源性胸痛并不少见,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例也不在少数。原因在于食管源性胸痛的疼痛部位与冠心病心绞痛较为相似,服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后不适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些情况使得患者甚至医生都可能将其与冠心病心肌缺血联系起来,如果再有心电图的异常表现,就会使得患者深信自己患了冠心病。不过,食管源性胸痛是有其特点的,主要表现为:①患者常有烧心、反酸、上腹部不适病史;②胸痛发作多在晚餐后或凌晨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在数小时;③胸痛多为烧灼痛或闷胀痛;④慢性病程,反复发作,胸痛常与体位有关,在卧位时为甚,坐位或活动或使用制酸剂可以获得缓解。冠心病胸痛的特点则主要表现为:①多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吸烟史;②常在情绪激动或劳累后胸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很短,仅数秒或数分钟;③胸痛剧烈,常伴窒息感或压榨感,并向左肩、背部及左上臂放射。掌握食管源性胸痛的特点,辨别食管源性胸痛与冠心病并非十分困难,如果仍然不能肯定,可进一步行24小时胃酸分泌监测和胃镜检查,还可根据需要行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一旦明确诊断食管源性胸痛,需要将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疗效。基本治疗药物为抑酸剂,常用奥美拉唑或雷尼替丁,联合应用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比利,可有效缓解疼痛和预防复发。非药物疗法包括4点注意事项:①减肥,戒烟、忌酒,不喝咖啡和浓茶;②不穿紧身衣或束带衣;③少吃过热、过凉及刺激性食物,睡前3小时不吃东西;④餐后避免弯腰,睡时抬高床头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减轻胃食管反流,缓解反酸、烧心和胸痛等症状,并能有助于提高药物疗效,促进病情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