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机构

2024-05-22

境外机构(精选6篇)

境外机构 篇1

当前, 外国来华投资正经历着结构快速升级的过程:制造活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升级;业务活动从单纯的加工制造向服务领域扩展;投资活动从制造业转向研发机构和地区运营总部, 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科研组织在华研发活动日趋活跃,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了显著的影响。近年来, 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纷纷采取有力措施, 竞相争夺跨国公司等组织海外研发投资。广东必须全面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 充分利用我省产业发展优势和区域地缘优势, 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和境外科研组织来粤设立研发机构, 努力推动广东从世界制造基地向区域研发中心转变。

1 跨国机构研发全球化现状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之下, 跨国公司和境外科研组织海外研发活动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 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科技经济竞争最新格局影响日益深化。与此同时, 随着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 技术创新过程日趋复杂, 研发创新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 研发活动因而出现独立化、产业化的倾向, 大量科技型研发公司应运而生, 研发产业蓬勃发展。

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是跨国公司等组织研发全球化的主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从其全球战略利益出发, 通过新建、并购等方式, 纷纷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美国IBM公司、通用电气、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均在海外设立了研发机构或实验室, 其中, 通用电气在全球共有4个研究实验室, 除位于美国纽约州的总部以外, 另外3家分别位于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上海和德国慕尼黑。

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等组织研发全球化布局的“新宠”。从研发资金的流出和流入地的分布格局来看, 跨国公司和著名科研组织研发全球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 但是从增长速度来看,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正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研发场所。据统计, 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支出占其海外研发总支出的比例已上升到接近30%.近几年, 欧洲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研发机构数量增长了2倍以上。

研发全球化衍生出蓬勃发展的研发产业。随着研发活动外部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 研发活动日益呈现出产业特征, 开始从产业价值链中剥离出来, 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新兴研发产业。在研发产业巨大市场的驱动下, 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科研组织纷纷布局全球, 例如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分别在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地设有研发中心或代表机构, 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韩国大田科学技术研究院等著名科研组织也相继走出国门, 到巴西、墨西哥、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力图在新一轮的全球研发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形, 获得先发优势。

中国正成为跨国公司等组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首选热土。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 以其容量巨大的市场和丰富优质的研发资源,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境外研发机构向中国进军。近几年, 境外组织在华研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研发活动日趋活跃, 业务功能不断提升。欧美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支出主要集中在中国、新加坡、巴西、墨西哥和韩国, 在华研发机构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发全球化热潮在强烈冲击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传统秩序的同时, 也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重新洗牌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广东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重大战略机遇, 集聚运用国外高端创新资源, 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等组织前来粤设立各类研发机构, 广泛开展各类高水平的研发活动, 催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

2 吸引境外组织来粤设立研发机构的措施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较强的区域创新能力, 具有承接跨国公司和著名科研组织研发机构来粤负责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目前, 广东境外组织研发机构相比京沪等地数量较少, 规模总体偏小, 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还不凸显, 广东应主动出击, 多管齐下,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引进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科研组织来粤设立研发机构, 具体建议如下。

2.1 加强对引进境外研发机构的组织领导

广东外商投资集中, 但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科研组织研发机构数量较少, 且研发功能层次较低, 我省必须大量引进境外研发机构, 并开展高水平的研发活动, 具体包括: (1) 充分运用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重要平台渠道, 引进跨国公司等组织研发机构进驻广东。 (2) 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落户广东。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往往与其区域总部设在同一地区, 广东应针对重点产业优势和学科优势, 加大政策力度, 集中力量, 重点突破, 吸引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 (3) 加强对境外研发机构的统计管理。明确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科研组织研发机构审核和认定标准, 制订科学、合理的审批程序, 将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科研组织研发机构纳入统计调查对象, 全面了解其在华研发机构的现状及动向。

2.2 制订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

北京市早在2002年就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了引进境外研发机构的政策文件。近几年,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也纷纷效仿, 制定出台了引进境外研发机构的专门文件。这些地区之所以在引进境外研发机构方面进展很快, 与这些地区良好的政策环境具有很大关系。目前, 广东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科研组织设立研发机构的政策大都只是一些抽象、零散的描述, 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建议广东在组织有关部门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出台专门政策文件, 努力营造引进境外研发机构的强大政策优势, 增强对跨国公司等组织在粤设立研发机构的吸引力。政策文件内容应重点解决境外研发机构认定标准程序, 税收、土地、研发资金资助、知识产权、参与科技项目、通关、进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省外或外籍研发人员科技交流、居住、家庭人员随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其与国内创新组织开展合作的政策等。

2.3 围绕重点产业分类引进境外研发机构

对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科研组织研发机构的引进应根据我省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差异以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已经积累起一定技术经验的部分产业, 例如电子信息、汽车、家电制造、纺织服装等, 应适当提高准入门槛, 重点引进行业技术领先的境外研发机构。对于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又属于技术薄弱环节的产业, 例如装备制造、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应大力引进各类有一定研发水平的境外研发机构, 并给予此类研发机构更多的引导和支持。建议制定《广东省境外研发机构投资导向目录》, 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络进行宣传, 使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科研组织了解其在华研发活动的产业方向和相关优惠政策。由政府出资或牵头搭建重点产业公共创新平台, 提供专门的试验、认证、验证等设备与条件, 筑巢引凤, 增强该产业对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科研组织来粤设立研发机构的吸引力。

2.4 在广州、深圳等市设立若干个研发园区

选择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当地的行业分布特征和技术优势, 引导跨国公司等同行业研发机构集聚, 形成数个集产学研一体化的专门研发园区和研发集群, 发展成为引进境外研发机构的重要承载地。例如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设立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园区,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设立针对生物医药的研发园区。同时, 通过政策倾斜, 积极引导国内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向专门研发园区集聚, 促进本土创新组织与境外创新组织的交流与互动。依托国家高新区或大学科技园科研、人才和信息密集、智力密集等优势, 通过研发、孵化、创新、管理等一体化建设, 形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一流、具有科学文化氛围和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服务外包等功能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基地和国内著名的研发专区。

2.5 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

在成功实施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之后, 我省应瞄准国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的高端创新资源, 走产学研国际化路子, 广泛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有条件地开放产学研合作项目, 设立专项研发课题或资金, 重点支持关系到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产学研项目和国内科技力量暂无法突破的瓶颈项目。鼓励本土企业、科研院所与跨国公司等组织研发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鼓励与境外研发机构组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联盟。全面加强与境外著名科研组织的战略合作关系, 围绕我省产业发展战略需求, 引入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韩国大田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境外著名科研组织,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与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合作。

2.6 充分发挥境外研发机构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

合作研发是技术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加速引进跨国公司等组织研发机构的同时, 应千方百计地推动境外研发机构与我省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类科技合作。要鼓励我省企业与跨国公司等组织合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开展研发活动, 通过制订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中外企业设立合资研发机构。成立专项研发资金, 鼓励中外企业开展合作研发, 特别是针对高端技术、研发周期长的基础性研发项目合作。要鼓励科研院所与跨国公司等组织研发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包括鼓励高校与跨国公司等组织研发机构共建实验室,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合作津贴等形式鼓励境外研发机构高级管理、技术人员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 支持跨国公司等组织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举办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

2.7 优化引进境外研发机构的社会环境

首先, 要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一大批既掌握外语技能又精通技术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对高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包括对留学科技人才、教授学者、创业精英为核心的中坚科技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引进以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为核心的顶尖级科技研发人才, 提高对境外研发机构来粤落户的人才资源吸引力。其次, 要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依法保护跨国公司等组织研发机构的成果权益不受侵犯, 为引进境外研发机构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最后, 努力建立政府、跨国企业、本土企业和其他组织间的交流平台, 建立囊括境外与本土研发机构信息的数据库, 提供科技园、高校、研发机构等部门的研发信息, 世界各地科技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信息, 研发合作项目信息等。

摘要:分析了跨国公司和境外科研组织等跨国机构研发全球化的趋势和基本现状, 提出了广东加快吸引境外组织来粤设立研发机构的七项具体政策措施。

关键词:境外组织,全球化,跨国公司,研发机构

境外机构 篇2

(2004年6月18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28号公布 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境外机构设立驻华广播电视办事机构的管理,促进中外广播电视交流活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外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机构(以下简称境外机构)在华设立广播电视办事机构的活动。

第三条 境外机构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广播电视代理机构或编辑部。

第四条 国家对境外机构设立驻华广播电视办事机构(以下简称驻华办事机构)实行许可制度。

未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许可,不得擅自设立驻华办事机构。

第五条 境外机构申请设立驻华办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机构在所在国(地)为合法存续的机构;

(二)申请机构对中国友好,具有良好信誉;

(三)业务范围符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申请设立的目的。

第六条 申请设立驻华办事机构,需向广电总局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申请机构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内容包括:该机构简况、设立驻华办事机构的目的、驻华办事机构的名称、派驻人员(首席代表、代表)、业务范围、驻在期限、办公地址等;

(二)申请机构在所在国(地)合法存续的证明;

(三)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四)由申请机构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委任驻华办事机构首席代表和代表的授权书、首席代表和代表的简历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第七条 驻华办事机构的首席代表或代表,应当是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

(一)持合法普通护照的外国公民(不含外国在中国的留学生);

(二)在境外已经获得长期居住资格的中国内地公民;

(三)持有效身份证件的香港、澳门、台湾人员。

聘请除本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外的中国公民任首席代表或代表的,应当委托当地外事服务单位或中国政府指定的其他单位,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申报手续。

第八条 驻华办事机构名称应以申请机构国别(地区)+申请机构名称+在华所驻城市名+办事处的方式确定。

第九条 广电总局对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查时,需要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应征求意见并依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批准同意的,由办事机构的首席代表向广电总局领取批准文件,持批准文件等材料到工商、公安等部门办理登记注册等相关手续后,方可开展业务活动。

第十条 驻华办事机构批准文件的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如需延期,应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广电总局提出延期申请。

第十一条 境外机构申请驻华办事机构延期,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由境外机构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延期申请书;

(二)该驻华办事机构在前一个驻在期内的业务活动情况;

(三)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四)境外机构在所在国(地)合法存续的证明;

(五)第九条所规定的该驻华办事机构的批准文件及工商、公安等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十二条 境外机构要求变更驻华办事机构的名称,更换或增加首席代表或代表,变更办事机构业务范围、驻在期限或办公地址,需由境外机构法定代表人签署申请书(变更办公地址的申请书可由办事机构首席代表签署)报广电总局批准。

第十三条 驻华办事机构的延期、变更申请获得批准后,持批准文件到工商、公安等行政部门办理延期、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 驻华办事机构期限届满、提前终止业务活动或境外机构申请撤销驻华办事机构的,应报原审批机关备案并办理其他注销手续。

第十五条 所有申报材料,应以中文书写。如用其他文字书写,应当附中文译本。中文译本与原文理解不一致的,以中文译本为准。

审批机关在必要时有权要求境外机构就其全部或部分申报材料提交经所在国(地区)公证的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中央政府驻香港、驻澳门机构认证。

第十六条 境外机构对其驻华办事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一切业务活动,承担法律责任。

驻华办事机构及成员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按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第十七条 驻华办事机构应按要求每年向广电总局书面报告业务活动情况。

对设在京外的驻华办事机构,当地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对其开展业务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驻华办事机构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等规定的,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警告、责令暂停业务、撤销办事机构等处罚。

三类境外机构可投资银行间债市 篇3

大陆央行开放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表明人民币回流又将拓宽一个新的渠道,也增加了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机构的投资与运用平台。

随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扩大,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机构逐步增多,存在著购买人民币金融资產的需求。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佈通知,表示為助人民币回流,将放行三类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

三类境外机构获投资资格

近日,央行发佈《关於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表示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从通知之日起,将允许三类境外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

在通知中规定,境外人民币清算等三类机构仅指「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

而三类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人民币资金,应当為依照有关规定开展央行货币合作、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业务获得的人民币资金。

根据要求,境外央行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应当向央行递交书面申请,内容包括本机构基本情况、人民币资金来源及规模、拟投资额度及计画书、债券投资相关负责人员基本情况表等。

其中,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及境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参加行还需额外提供与境内代理银行签署的人民币代理结算协定、最近3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等。

在提交相关材料,经央行同意后,这些机构可在核準的额度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从事债券投资业务。如将「可委託具备国际结算业务能力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代理人进行债券交易和结算」、「境外央行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还可直接向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申请开立债券帐户,向大陆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申请办理债券交易联网手续」等投资业务。

人民币境内投资新增渠道

央行近日发佈的报告显示,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平稳运行,试点地区至今已扩展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但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6月末,大陆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706亿元,儘管与试点伊始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与巨额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相比,仍然处於起步阶段。

这种不对称状况,很大程度基於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机制尚未完善。此次央行出台新举措,开放三类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也正是意在拓宽境外人民币在境内的投资管道。

现状表明,目前大陆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交易流通的债券品种包括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金融债券等十多个品种,是人民币机构投资者进行流动性管理和资產负债管理的重要平台与渠道。

「允许相关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為境外机构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必要配套举措,将有利於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业内人士分析。

境外机构和个人积累了大量人民币,但除了在境外投资人民币债券或进行借贷,以及将资金以存款方式放在大陆的往来银行外,投资和运用管道非常有限。因此亦有言论表示,允许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市,等於增加了一条人民币境内投资管道,也可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进一步扩大。

短期内债券市场衝击小

开放境外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否会对债券市场投资造成衝击?

有业内人士分析,债券市场一般受到收益率曲线或者资金成本的影响,而资金投资则会受到GDP、CPI及货币政策的影响,央行选择先开放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内市场规模虽然会扩容,但整体市场格局并不容易受到衝击,或者是影响有限。

因此该人士表示,在试点初期,「外资机构保值增值的目标还是投资於国债等產品,市场开放后,国债收益率水平短期内有可能下降,但幅度也不会太大。」

另有言论乐观的指出,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大陆重要的投资市场,将其开放,届时会使得人民币债券市场与境外债券市场的联繫更為紧密,进而是大陆货币政策的国际联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对於这次动作,也似乎可以令业界看到央行未来将从两个方面逐步开放限制的趋势,即对允许进入大陆投资的机构开放限制,及对其可参与市场和產品的种类亦开放限制。

境外机构 篇4

2001年以来,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 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毋庸置疑, 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为何要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呢?

本文中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指的是QFII。所谓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 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是指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 并转换为当地货币, 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 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批准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我国《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 境外投资者包括境外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通过引入QFII, 我们有选择、有控制、有目的地引入一定规模的外国资本, 实现资本市场的部分开放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局部可自由兑换, 这是WTO在金融业开放方面的基本要求。QFII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投资, 不可避免涉及国有企业。然而, 国有企业股权的转让在实质上仍受政府影响。2007年7月7日, 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出台《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标识管理暂行规定》三个政策性文件, 规定国有控股股东在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通过证券交易系统累计净转让股份的比例未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百分之五且不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 可由企业按内部决策程序自主决定;超过百分之五或者虽然不超过百分之五但会造成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 需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后实施。

尽管此举对所有欲接手国有股权的单位及个人均起作用, 但实质上影响了QFII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我国要想发展为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 本土与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应是对称的, 不应出现本土机构投资者利用本土优势获取特殊信息的情况, 而应该利用自身的技术水平获取收益。这样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 无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 (1) 主要讨论本土或境外机构投资者哪个获得更多信息。为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规划能顺利实现, 难免会出现本土与境外机构实际待遇出现差异的现象,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存在这一现象。 (2) 丰富了有关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以往的研究注重机构投资者的业绩与机构投资者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并未对本土与境外机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二、研究理论基础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员,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 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将信息不对称理论用于解释我国资本市场很多非正常现象, 其中国有企业的信息透明度问题最为严重, 可以看出本土机构投资者相较于境外机构投资者而言有着明显的信息优势:

1.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透明度。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仍有着政府的身影, 并未完全市场化, 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其内部公司治理有着理解偏差。国有企业的行政总裁往往由曾经的政府官员出任。本土机构投资者更熟悉这种政治文化, 知道通过何种渠道获取信息。一般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会提升公司业绩, 然而在我国, 股权集中的私有化却出现了业绩下降的趋势。

2. 国有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 对于公司治理、财务的透明度问题, 一直存在争论, 多数认为上市公司为取得进一步融资的资格粉饰报表。国有企业财务透明度更低, 本土机构投资者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联系紧密, 并且两者有着沟通的便利条件, 比境外投资者更易获取信息。

3. 爱国主义与意识形态。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 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介入, 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得到大幅度提升, 然而在我国, 国有企业有着更多的特权和政治保护, 而且出于产业战略考虑, 其并不关心境外投资者带来的业绩提升, 相反要限制境外投资者的介入。因此, 国有企业会给予本土投资者更多的优先权和信息。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2003年7月9日QFII首次开始买单, 因此本文数据选取始于2004年, 而由于2010年数据尚不全, 所以止于2009年12月31日。样本为固定样本, 每年均为1 276家, 系相同上市公司。样本皆为A股上市公司, 因为B股和H股对于投资者是有限制的。

表1显示每年样本分布情况, 表2为分行业显示分布情况。提供所有样本、拥有国内所有者、拥有国外所有者频数和百分比分布。样本包括2004至2009年7 656个以年为单位的数据。其中, 68.82%的公司有国内机构投资者, 只有6.73%的有国外机构投资者。从表1可看出, 境内机构占比成逐年上升趋势, 而境外机构自2004年起逐年上升, 于2007年达到高峰, 但随后开始下降。从表2可看出, 无论是本土机构还是境外机构都偏好制造业, 其中境外机构更甚, 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需要更多的实物资产, 具有信息成本低的特点。

表3报告了所有样本中机构所有者和其他公司的特征的均值和中值, 以及根据机构所有者和国有股权进一步划分的子样本。在本土机构样本中, 发现混合机构所有者的均值是10.82%, 中值却是5.66%, 机构所有者的分布偏向右边。而平均来看, 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企业, 与有着本土投资者的企业相比, 有较低的未来回报、更高的账面市价比和分红, 及较低的国有股权, 其价格高, 回报较低。对均值和中值的不同检验, 显著性都在1%的水平。较低的未来回报可能意味着境外机构投资者与本土机构投资者比无法更好地获取信息。低国有股权、高分红意味着境外机构投资者喜欢具有降低信息成本的公司特征。

在表3中, 用国有股权对样本分类, 提供了国有股权和非国有股权子样本的均值和中值, 并对其检验。

对比发现国有股权公司有着较低的未来回报、较少的本土和国外机构投资者、较少的市场资本化、较高的账面市价比、较高的营业收入、高分红和低价。检验显著性在1%。国有企业中, 本土机构投资者股份均值为5.78, 而境外机构投资者仅为0.39, 可见国有企业对于境外机构投资者带有排斥性, 并不愿意让其参与投资。

注:各变量解释如下:retit:一年的回报;total:所有机构占总股本的比重;local:本土机构占总股本的比重;foreign:境外机构占总股本的比重;stateit:国有股所占比例;lncapitalit:资本总额的自然对数;turnoverit:每股营业收入;dividendit:分红与股本总额的比例;priceit:每股市价;bookpriceit:账面市价比。下文同。

四、实证分析

本文用混合回归分析研究本土和境外机构所有者的特性。主要目的是发现机构投资者和未来回报的关系。运用机构持有的股票一年的回报和不同的公司特征进行分析。

假设1:境外机构投资者和本土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并不完全一致。

ownershipit=α+β0stateit+β1lncapitalit+β2turnoverit+β3dividendit+β4priceit+β5bookpriceit+Time_dummies+Industry_dummies+εit

其中, ownershipit为机构投资者占投资比例, 分别用总机构投资者、本土机构投资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数据。

从表4的各个变量回归的情况, 可看出机构投资者偏好股本是规模大的、销售收入高的、高分红、高价和低的账面市值比。从第二列与第三列, 本土机构投资者与境外机构投资者对比来看, 境外机构投资者偏好的股本为规模大的, 账面市值比高的, 但对股价的偏好无明显特点, 说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稳健, 注重价值投资。

假设2:境外机构投资者比本土机构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较强。

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和未来回报的关系:

其中:retit, t+12为一年期个股回报率。

上页中, 表5的 (1) ~ (3) 列显示总样本中各公司特征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第 (1) 列机构股权与未来回报间呈负相关关系, 总体而言, 机构的预测能力并不强。第 (2) 列和第 (3) 列分别显示本土机构、境外机构与公司特征的关系。通过对比系数和T值发现, 本土机构投资者的获利能力较低, 而境外机构投资者对盈利的预测能力并不具有显著性。因此, 第 (1) ~ (3) 列说明了在整个股票市场中, 境外机构投资者比本土机构投资者有较多的信息优势。

第 (4) ~ (9) 列是将样本分出两个子样本, 即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是指国有股份占总股本50%以上的上市公司, 非国有企业是指不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 。

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 通过对比机构投资者的系数和T值发现, 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的系数和T值分别为0.004与1.45, 非国有企业的为-0.002与-1.34, 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国有企业的预测能力高于非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样本中, 第 (5) 列与第 (6) 列显示本土机构投资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相比, 本土机构投资者与国有企业关联度高, 享有更多的信息优势。非国有企业样本中, 第 (8) 列与第 (9) 列显示本土机构投资者与盈利负相关, 而境外机构投资者对盈利预测能力不具有显著性, 说明在非国有企业中, 本土机构投资者不具有信息优势。

综合以上分析, 国有企业对本土和境外机构投资者有着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因素。

假设3:在国有企业中, 本土机构投资者比境外机构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在没有国有股权的上市公司中, 境外机构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 (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比较) 。

机构投资者交易和未来回报的关系:

retit, t+12=α+β0ownershipit-1+β1△ownershipit-1+β2stateit+β3lncapitalit+β4turnoverit+β5dividendit+β6pricei+β7bookpricei+Time_dummies+Industry_dummies+εit

表6中, 第 (1) ~ (3) 列系总样本的回归结果。机构股份交易、本土机构交易和境外机构交易的系数都为正, 而且显著, 说明机构对于交易回报有预测能力, 境外机构交易的系数为0.400 56, 远高于本土机构的系数, 说明境外机构的获取信息的能力高于本土机构。

第 (4) ~ (9) 列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国有企业样本中, 本土机构股份变化的系数为正, 且显著, 而境外机构的系数尽管为正, 但并不显著, 说明本土机构的信息能力高于境外机构。非国有企业样本中, 境外机构股份变化的系数远高于本土机构, 且都很显著, 说明不含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中, 境外机构的信息能力高于本土机构。

综合以上分析, 发现国有企业针对与本土机构和境外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其给予本土机构的信息量高于境外机构。

五、稳健性检验

前面做的实证研究中, 从总样本中取出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子样本做了对比分析, 其中, 国有企业是指国有股份占总股份的50%以上的上市公司, 而非国有企业指不含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在此, 要提供额外的证据证明本土机构投资者对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因此, 可以预测本土机构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优势会随着国有股份比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即在国有股份占比低的上市公司中, 本土机构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优势低于国有企业, 但高于非国有企业。

从表7可看出, 本土机构投资者在低国有股权的上市公司中拥有的信息优势要低于国有企业, 但高于非国有企业。境外机构投资者呈相反的态势, 随着国有股权比重的增加, 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呈下降趋势。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国有股权如何影响信息环境, 对本土机构和境外机构产生影响, 发现国有股权越高的上市公司, 本土机构的获利能力越强, 且获得的信息高于境外机构。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我国对发展有效的资本市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国有股权通过信息不对称对境外机构产生的影响无疑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从股权结构入手。

在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全流通的大背景下, 解决股权结构问题变得更为便利。一些行业并不能永远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 通过市场竞争才可使其真正成熟起来, 以及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才会得到抑制。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应注意政府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市场经济不排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关键是要研究什么地方需要得到干预、用什么手段干预以及怎样干预才能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 都应以相关信息的充分收集、研究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刘莉亚, 丁剑平, 赵建晖.国际投资者非理性情绪下的中国国际收支稳定性研究.财经研究, 2011;1

[2].张舰, 李学峰, 王建虎.我国券商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惯性反转策略比较研究——基于交易策略弹性指数.财贸研究, 2010;4

[3].胡方, 杨武岐, 刘三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当代经济管理, 2010;7

[5].乔旭东.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披露行为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 2003;2

[6].孙立, 林丽.QFII投资中国内地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 2006;7

[7].刘成彦, 胡枫, 王皓.QFII也存在羊群行为吗.金融研究, 2007;10

境外机构 篇5

1、申请书。

2、股权转让协议(草案)。

3、股东(社员、股东代表、社员代表)大会或经授权的董事(理事)会同意转让股权的决议。

4、境外金融机构有权机构同意投资入股的决议。

5、境外金融机构近2年的年报或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

6、银监会认可的中介机构出具的境外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经营情况等证明材料。

7、经银监会认可的国际评级机构对该外国金融机构近2年的长期信用评级报告和注册地金融监管当局作出的风险评级结论或审慎性监管意见。

8、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9、境外金融机构保证遵守中国相关法律的声明。

10、申请人的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编)。

境外机构 篇6

关键词:境外上市 教育机构 SWOT分析 民办教育产业

前言:我国目前的上市民办机构分为两大类,外语培训和基础教育。对于上市后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挑战等,需要民办教育机构以自主研发、教学创新、培养专业、规避政策等方面为发展目标,形成民办教育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文中将管理学中的SWOT模型,运用到民办教育机构中进行分析。

一、 SWOT模型对民办教育机构上市的整体分析

新东方教育自2006年在美上市后,中国民办教育机构纷纷加入了上市的发展道路。2010年分别有4家教育机构在美上市,到今年为止,共有我国民办教育机构11家在美上市。

本文通过使用SWOT模型分析法对我国境外上市的教育机构进行系统分析。SWOT是管理学中的一种分析方法,S代表优势、W代表劣势、O代表机会、T代表威胁[1]。

(一) 上市优势

1.品牌优势

相对民办机构中,品牌的力量是消费者选择消费的一大重点因素,品牌的建立通过教育服务的质量、性能等方面的信息在消费者之间存在。品牌的优势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站稳脚步。而我国的民办教育机构整体来讲,规模小、管理散漫、秩序乱、能力差、行业不集中等因素,基本在这些机构中不存在公信力。行业的秩序紊乱,急需一个具有信誉、规模、能力的行业领袖,这自然便会选择上市公司。

2.资金优势

教育行业具有资金的优势,上课前支付的课程费保证了教育行业的现金充足量。这种现金流量风险较小、能够确认教学质量。只有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的收益才是真正的收益利润。

(二) 上市劣势

1.大规模的发展要求教学质量

公司上市后,对公司内部的结构一定会有影响。因此,一些公司在上市后加强公司的业务规模扩展,这能够达到更大的利润。但在业务规模扩展方面的提高,教育质量和课程内容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多,教师少,难以相互匹配等问题。

2.教育机构管理水平欠缺

一些公司上市后,对当地的法律和监管制度等缺乏了解,这使公司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管理水平欠缺影响了上市后的企业利润,企业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如不能提高管理水平,进行科学管理,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处在非常被动的位置。

(三)发展机会

1.发展前景

教育行业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加入WTO后,对社会、企业等不断灌输“教育服务贸易”的概念。并且,我国自古以来崇尚教育,并且教育价格始终保持,教育產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2.反经济周期明显

近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国的经济一直处在低迷时期,但是由于教育产业的经济风险较小、利润较好控制、反经济周期的特性吸引了各类资本投资。2009年的第一榜福布斯潜力中小企业排行中,教育产业是经济危机下逆势增长迅速的行业之一。在民办教育中,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上市后的危机

1.成本过高

上市后的资本融资需要大量费用,境外的上市费用、审计费用、咨询费用等均高出国内很多。并且在上市后,需要将产业规范化、信息透明化,并且管理层面担当的责任要求十分严格,也为此投入的各项费用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控制。

2.国内外信息不对称

由于上市教育机构主要业务还是在国内,这和境外的信息明显不对称。境外融资者对企业的经营模式较难理解,市场价值被低估。行业老大新东方也遭遇了SEC调查的质疑风波,这也是国内外信息不对称的表现[2]。

二、 我国民办教育机构产业发展

上文中不难看出,上市教育机构的发展受政策环境的影响,而教育机构又是长期需求极其旺盛的产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对上市教育机构来讲前景发展非常广阔。因此,针对我国教育产业境外上市,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谨慎考虑境外上市

上市公司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融资资本,但是民办教育本身就存在充足的现金流,上市融资并不是十分迫切的需求。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本企业的发展需求,不能盲目追求上市,明确目前的发展阶段,全面考察上市的风险和利益,并对境外上市的时间做好调查[3]。

(二) 巩固企业竞争力

教育产业需要达到国际化标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保障教育培训质量,规范出合理的培训流程,形成一种明确、清晰,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大型教育机构的发展目标不应该仅做培训,应该开展其他相关业务,实现学生的一站式服务。

(三) 优化服务

教学服务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消费者选择时需要了解企业的品牌形象、规模、教学质量、服务等多因素,因此,上市教育机构在此占据了优势。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使在线培训和网络教育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并且在线服务不受地域限制、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成为教育产业独特的发展资本。

(四) 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方面可以通过自有培训平台对教师进行培训升级。大部分上市教育机构都具备自主培训能力和力度,培养名师,提升名师价值,减少外聘教师的费用支出[4]。

(五) 维护行业形象

教育行业暂时没有固定的行业标准,上市教育机构需要利用自身的大规模发展来争取制定行业标准,积极发起和参加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合理、科学的手法提高行业的规范性。特别是业务范围尽量避免和国办教育,特别是优质公立学校的升学正面竞争,规避政策风险。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机构的发展十分迅速,不少民办教育机构已经成功在境外上市,这些机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品牌实力,成为了我国民办教育水平的代表。但是,我国并没有针对境外上市的教育机构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容易导致教育行业的断层和分割局面。文中运用了管理学中的SWOT模型,分析了已经上市的教育机构,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危机等4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民办教育培训企业境外上市境内难的原因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05(07):50-53.

[2]陈国定,吴重涵.我国民办教育“合理回报”政策变迁及其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2,06(06):3-8+16.

[3]张铭.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机制创新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上一篇: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研究下一篇:婴幼儿配方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