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营机构

2024-05-16

社会经营机构(精选7篇)

社会经营机构 篇1

驾培机构的捆绑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其合理性仍有待商榷, 更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在联营重组条件未成熟的情况下, 捆绑经营模式不啻为一种利大于弊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

驾培机构捆绑经营,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驾培机构在不改变各自均为独立法人性质的前提下, 将部分或全部业务实施联合经营, 通过资源的整合, 充分利用各自原有的人力物力等教学资源, 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这种新的经营方式与联营重组的经营方式有类似之处, 但区别在于前者不需要进行资产清算评估, 不需改变原有的独立法人性质。简而言之, 可将之归结为在联营重组条件未成熟前提下的一种相对较为粗放的经营模式。

外部环境分析

部分驾培机构之所以选择捆绑经营, 与驾培机构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密切相关。

目前, 广西大部分地区的驾培机构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内部管理层次低, 工作效率低下, 人员素质不高、经济效益欠佳。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驾培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驾培机构自身结构松散。绝大部分驾培机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外部车辆挂靠现象, 即个人投资购置教练车后挂靠驾培机构, 以驾培机构的名义进行经营。教练车辆的实际所有人由于受利益驱动, 只顾眼前利益, 为了招揽生员往往采取竞相压价的方式, 造成培训市场恶性竞争、价格混乱、学车单价低廉的局面。从表面上看, 这有利于广大学员少花钱学开车, 但究其实质, 必然导致驾培机构偷工减料, 缩短培训时间和减少培训内容, 培训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催生大量的“马路杀手”。而各驾培机构往往“乐于清闲”, 只管收取挂靠车辆的管理费, 对挂靠教练车的经营行为不理不睬, 少管理乃至不管理。这种低层次的管理, 势必制约驾培机构的自身发展, 做大做强无疑是纸上谈兵。

第二个障碍来自于某些管理部门。这些管理部门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 置国家法律、法规而不顾, 直接把权力带入培训市场的现象屡见不鲜, 既是运动员又做裁判员, 未能真正实现培训、考试两个环节的有机衔接。近几年, 在某些地区出现的学员不经驾培机构培训就可以直接报考驾驶证的“直考”做法, 客观上给道路交通安全留下了严重隐患, 同时也制约着驾培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

捆绑经营之利

驾培机构在联营重组条件未成熟的情况下, 捆绑经营模式不啻为一种利大于弊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

其利之一:通过捆绑经营有利于充分整合资源, 合理利用各自原有的人力、物力资源, 提高办事效率, 降低经营成本。

其利之二:有利于行业管理部门的政令畅通, 使各项管理措施相比之下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更统一地贯彻执行, 避免造成执行尺度、执行力度不一致的现象。

其利之三:在捆绑经营模式下, 有利于各驾培机构加大对挂靠车辆的管理力度, 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三统一”, 即统一培训价格, 统一服务规范, 统一教学内容,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培训质量。

驾培机构目前对挂靠车辆除了按大小教练车型所配备的人员数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用外, 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容易造成管理失控, 从而影响驾培机构的社会声誉。

部分或全部业务的捆绑经营, 可以使相关驾培机构在不超出物价部门核定的培训收费标准范围内, 按市场供给需求情况定出相对合理的培训收费价格, 确保挂靠经营者、驾培机构自身都能获得相对稳定、相对合理的收益, 从而保证培训过程不至于出现偷工减料缩减学时的现象, 进而保证培训质量的提高;再者, 驾培机构能够获取一定的资金积累, 能用于加大培训教学科技投入, 实现做大做强的根本目标。

其利之四, 捆绑经营可以避免驾培机构因行业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所带来的一些影响, 例如挂靠车辆、挂靠教练员集体转籍的现象。行业部门的规范管理必然会触动被管理者即挂靠经营者的原有既得利益, 之前曾有先例, 某地区的一所驾培机构因当地行业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后, 挂靠该驾培机构的数台教练车和数名教练员集体转籍迁出, 立即让该驾培机构处于资质不符的难堪境地。因此, 在行业管理部门尚未完善相应的监管措施之前, 驾培机构的捆绑经营不失为一种经营模式。

其利之五:捆绑经营有利于相关驾培机构通力合作, 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目前某些管理部门置国家法律及相关部委的规定于不顾, 打着“便民”的旗号, 公然进入培训市场, 从中获取最大利益, 其所作所为极大地侵害了驾培机构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恶劣环境下, 单凭某个驾培机构的一已之力, 处理相应问题时势单力薄。捆绑经营可形成利益一致化, 相关驾培机构能齐心协力, 团结一致, 共同努力处理类似问题。

其利之六:捆绑经营, 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最大限度地占有驾培市场份额。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部分带有投机心理的投资者进入培训市场的欲望。

捆绑经营之弊

有持不同观点者认为, 驾培机构的捆绑经营容易形成市场垄断, 甚至认为驾培市场应如客运市场一样, 要限制捆绑经营 (目前, 广东省已下文禁止客运班线实行捆绑经营) , 否则将造成培训费价格“过高上扬”。

笔者认为,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的发展是不能与道路旅客运输行业的发展相提并论的。因为后者经过几十年的培育, 已相对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而驾培行业刚刚起步, 尚处于市场培育的“稚嫩期”。垄断与集约化经营, 应当是必须分清的两个内涵截然不同的概念。

目前, 广西大部分的驾培机构仍处于“小、散、弱”的现状, 在经营管理上仍滞留于保本经营, 恶性竞争更让部分驾培机构举步维艰。纵观培训市场的收费价格, 能达到自治区物价部门核准的最高限价的驾培机构寥寥无几, 残酷的现实是无以复加的降价招生。诚然, 认为捆绑经营会导致垄断的情形并非永远不可能发生。

笔者认为, 在目前驾培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行业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约束下, 这些担忧可暂时不予考虑。

捆绑经营的要求

驾培机构的捆绑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其合理性仍有待商榷, 更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在目前要更好地实现捆绑经营, 可尝试提出一下几方面的要求:

第一, 参与捆绑经营的双方 (或多方) 驾培机构负责人必须在思想认识上达成共识和统一, 都要对目前驾培市场的局面与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充分意识到捆绑经营的目的只是为了更有效解决制约自身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

第二, 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实施捆绑经营的驾培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防止出现垄断市场的不良后果;

第三, 作为新的经营模式,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以及被管理者之间即行业管理部门与实施捆绑经营的驾培机构之间及驾培机构之间必然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与矛盾。实施捆绑经营的相关驾培机构应与当地行业管理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 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努力实现从捆绑经营逐步转变为联营重组经营, 真正实现驾培机构做大做强的根本目标。

目前某些管理部门置国家法律及相关部委的规定于不顾, 打着“便民”的旗号, 公然进入培训市场获取利益, 极大地侵害了驾培机构的合法权益。驾培机构若捆绑经营, 即可形成利益一致化, 可协同作战以处理类似问题。

社会经营机构 篇2

复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四、第五条的.规定,证券经营机构之间以及证券经营机构与证券交易场所之间因股票发行或者交易引起的争议,只要双方当事人间没有仲裁协议或仲裁协议无效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社会经营机构 篇3

关键词:民间资本;养老机构;投资

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日益增长的养老机构和服务的需求,给增长速度迅猛的民间资本合理正规的投资渠道。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的目的在于对于高额投资利润的追求,但目前就我国民资养老是一种逐渐兴起发展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其性质更偏重于辅助政府的公办养老机构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民资养老机构在我国的养老市场服务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带来老年人口比例的逐年提高,如何缓解老龄社会所带来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稳定发展中的特别重要的问题。从调查显示来看,九十年代以前,在我国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几乎没有,但是从1995年开始,作为新进的社会力量的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而后一段时期,国家出台许多支持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举措,尤其是在2013年8月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和措施中指出:“办好养老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打开政策大门,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这一决定给民间资本对养老机构投资的方向更加明确和坚定。在我国当的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部门依然为主导、民间资本只是有限参与,所以我国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业的实际投入资金量所占的份额比例较低,经营的体规模偏小,养老保障服务水平偏低。而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业的社会需求对市场的要求迫切。通过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到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在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帮助金融领域规范民间资本经营行为外,还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减轻政府对公办养老机构的公共财政负担同时,实现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因此,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会使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养老服务的建设服务,促进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更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肯定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重大成绩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在目前我国的民间资本投资的养老机构发展中还面临不可忽视的的各种风险。

(一)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性质定位不明确,带来的政策风险

目前我国的民间投资养老机构性质有两种,即在工商系统注册的企业性质和在民政系统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保障责任相同,但享受的待遇和接受的管辖也存在很大差异。产生这样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对民间投资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不够明朗。在民政系统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民资养老机构由民政部管辖,在可以享受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放弃民间资本的盈利目的,即使是股份制也没有红利的分配权,并且一旦投资,民资养老机构的资产将属于社会性质,而且出现当经营问题时,投资者要承担连带的民事责任。工商系统注册的企业性质的民资养老机构由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管辖,可以追求盈利性,但是却无法享受任何如使用场地的低价土地租用或经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这种政策不明朗导致的性质定位不明确,使得更多的民间资本宁愿选择观望而不愿意冒然进入市场。加上目前民资养老机构的政策缺失,没有明确的对于申请兴办民资养老机构的规划和严格的准入政策,从而使一些不具资质的企业进入养老行业为日后经营得风险埋下隐患。

(二)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融资渠道受限,带来的投资风险

养老服务机构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和医疗护理及精神慰藉等服务的综合性专业服务机构,因此,老龄化压力下的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前期的投入非常大,才能够实现成为老龄服务事业重要载体的目的。但养老机构的资金回报期限长,而且相对于其他投资行业回报率也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的持有者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满怀对我国老龄事业的热情和对养老市场需求的看好,没有经过充分科学地市场调研论证,自筹资金投资或扩建养老机构,最后由于经营利润回收缓慢低效,陷入资金周转的困难。由于我国目前的民资养老机构完全依靠民间资本的自身资金运营,急需其他资金的参与支持,缺乏其他有效的融资手段,即使可以实现从银行或民间借贷机构进行贷款筹资, 但资信的顾虑和利率的变化都给民资养老服务机构带来严重的债务负担,,影响民资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转,甚至入不敷出,经营困难陷入了困境,引起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投资风险增加。

(三)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因管理服务缺失,带来的技术风险

目前,由于民间资本投资的养老机构管理部门无法统一,一般受民政部门和老龄委的双重管理,但是没有专门行业组织制定独立的行业标准及管理规范。再加上很多民资养老机构自身的经营管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可能只是简单的套用其他行业服务模式,致使现在的很多民资的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就像是老年宾馆或老年医院式公寓机构,这与我国养老群体的需求极不相适应。因为这种管理服务的缺失导致的民资养老机构经营上的技术风险,导致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容易与服务的老人或家属发生纠纷。发生服务纠纷,很多入住的老人,并没有配备专门护理人员,缺乏管理规范的民资养老机构无论在提供的硬件配备还是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无法实现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和医疗护理及精神慰藉的服务宗旨。

nlc202309041648

(四)法律法规的缺失,给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带来的法律风险

一直以来,民间资本投资的养老服务机构在日常经营中时常都会遭遇服务对象对其的法律及案件诉讼这种纠纷产生的原因一般都是因为在老人入住时所签订的合约规定的双方权责约定不清、不明。类似的纠纷使得原本在社会公众心中信用和地位不高的民间资本养老机构要面对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不但会增加民资养老机构的支出成本,还给民资养老机构日常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同时严重影响民资养老机构的形象口碑,社会负面影响难于去除。

三、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经营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从政府政策制定完善角度,防范民资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

尽快给民资养老保险机构合理的社会定位,从申请准入到日常管理和监督都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服务,为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提供和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和明确的政策实施细则。通过制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的规划,有计划分步骤的促进民间资本申办养老服务机构进入市场的有序性,逐步实现由社会资本成立的独立市场主体的养老机构,改变原来传统依附于政府的公办养老院的状态。一定要尽快制定详细的养老服务产业的行业服务标准和管理办法,通过专门机构对民间资本投资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日常的经营管理监督,规范民资养老机构的经营,促进鼓励民间资本针对不同老年类型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扩大养老服务的种类,增强服务的专业性。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应当无旁贷地成为社会化养老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如土地划拨、能源费用减免等方式,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实现加大对民间养老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的目的。在合理定位民资养老机构后,继续为其提供相应的土地使用或租用费用的减免或优惠,在税收政策上也应当给予适当的帮助,也可以通过对民资养老服务机构的提供床位、岗位、开办年限补贴等方式,起到鼓励民间资本进人养老行业,促进养老行业创建方式多样化的作用。积极主张构建起起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还可以继续积极鼓励采取曾经试用的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多种方式,通过合作模式或协助方式解决公办福利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等实际问题,实现降低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成本投入起到兴办民资养老服务机构的作用。

(二)拓宽民间资本的融资渠道,鼓励并遵循市场规律投资

从民间资本对养老机构的投资筹资开始,适当的为民资持有申办者创建申请贷款的良好环境和信用支持。需要政府尽快出台并落实相关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利用多渠道引进扩大投资资本的资金来源,也可以通过和商业银行合作开发适合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信贷服务品种,在投融资和信贷扶持政策方面,拓宽民营养老机构的融资渠道。另外,从民间资本持有者角度,应当提醒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事业,严格遵循经济规律,养老服务机构的筹划规模扩张投入较大,需要投资者不但了解国家对该产业的各项法规政策,还要对行业标准、行业受益进行全面分析调研,谨慎投资,在充分了解养老群体的实际需求和该群体的实际费用承受能力后,多方咨询论证,才能结合自身资金情况,选择是否投资,如何投资经营,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合法经营的服务创新。

(三)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准则,规范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经营

不论是从民间资本投资准入还是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身份定位上,法律法规的缺失都是致命的缺失。可以尝试通过建立法规明确 养老机构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机构的身份,坚持以养老服务对象为本的原则,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发展,避免民间资本盲目的追求盈利的同时给通过法规帮助民资养老机构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法规保护自身在与养老服务对象之间产生纠纷时应有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政府协助对民资养老机构提供定期的法律援助,为投资养老机构的申请人提供经营、合同制订和履行方面的咨询讲解服务,将各种有可能牵涉到的法律问题程序化并规范化。尽量在与入住的养老服务老人签订入院合同前进行积极的家属或本人沟通,尽量减少由于沟通错位误解带来的法律风险。

(四)提升民资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提供安全可靠舒适的养老环境

除了通过对新建的民资养老机构进行设施、用地等硬件方面的严格审批、严格管理监督意外,还要督促民资养老机构加强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环境设施安全和医疗服务工作人员上岗持证检查,避免突发危害事件的发生。同时一定要加大对民资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医疗护理方面的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建立养老服务和护理自愿服务者进行培训以缓解当前民资养老机构这方面人员短缺困难,或者由政府指定专业的医院医护人员定期对民资养老机构的护工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还可以效仿西方国家通过社会力量实现社会义工制度,协助民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共同完成养老服务工作。同时不要忘记一定要注意增强民资养老机构从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道德修养,努力创建温馨、舒适、安全、幸福的社会养老氛围。

结束语:总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养老服务市场需求旺盛。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快速增长壮大的民间资本正面临优势整合、资源配置整合改革给予的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优惠准入机会。民间资本的金融一定会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协助解决我国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在政府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对民间资本进人养老机构进行扶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在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机构的过程中,民资养老机构面临的一系列风险和障碍。因此,这里探讨我国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机构常见风险的规避问题,是希望通过对民资养老机构的日常监督和管理,规范民资养老机构的经营行为,给予其合理的优惠政策和合法的权益同时,降低各种风险和损失发生的几率,尽量帮助民资养老机构的经营从风险焦虑的束缚中解脱,更专业优质地为入住老人提供优质、祥和、丰富的养老家园。

参考文献:

[1]魏玉.中国养老福利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模式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钱国英.养老服务机构: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J].社会福利,2010(8)

[3]吕津.保障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有序运行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11).

[4]耿永志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目标、差距及影响因素[J〕.湖南社会科学,2013(3).

[5]张思锋,王立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研究—基于三省六县的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社会经营机构 篇4

一、两经营模式的内涵及演进

分业经营指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分业”管制。银行可分为两类银行, 即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这两类银行同属于投资银行经营的证券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不能涉及, 其后又在相继颁布的法案中强化和完善了职能分工型银行制度, 这种经营模式被我们称之为分业经营。简单讲, 分业经营是金融业里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行业的分离,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分别经营各自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 每个子行业中的金融机构不能涉足其它子行业的业务;而混业经营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机构的业务互相穿叉, 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商业银行不仅可以从事各种期限的存款、贷款等业务, 也可以从事投资、信托和保险的业务, 因此这种经营模式被称为全能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银行业务之间的没用明确限划分, 各种银行都可以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等业务。每家银行具体选择哪种业务经营则是根据自身所拥有的优势, 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及发展目标等自行考虑, 国家在这方面不作过多干预。

回溯历史发现, 1929年之前, 世界各国金融业大部分了实行混业经营, 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这种“自由”混业经营的模式。以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 分业经营成为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主流。然而, 20世纪70年代之后, 世界金融由分业经营逐渐向混业经营转变。当今,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全能化转变日益加快, 混业经营模式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主流发展趋势。

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体制的比较

分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模式各有利弊, 但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具有绝对的优势。在金融机构体系中他们占有各自的地位, 发挥各自的优势。

1. 从资源配置的效率的角度分析

分业经营往往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 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干涉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 在保护政策下产生了一系列不公平的现象, 导致金融效率低。许多有足够的经营实力的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被排除在分业范围之外,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形成了许多的重复建设和投资, 带来的市场交易成本的上升, 与市场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而混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分业经营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在市场有较强的风险控制和健全财务监督制度的条件下, 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网络机构、客户群体、信息收集、资金来源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经营证券业务。因此, 混业经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促进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2. 通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方面来分析

分业经营削弱了金融基础培育和金融政策的有效执行。⑴禁止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 使宏观政策失去一个重要工具;⑵分业经营不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紧密的经济联系, 使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和企业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这是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 混业经营让商业银行可以充分掌握借款企业财务, 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防止微观金融风险。⑶限制了央行的开放市场操作调节器的功能, 可能做出宏观调控和控制策略在使用的冲突。

3. 分业经营体制的优势和缺陷

分业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第一, 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分业经营减少信贷扩张的风险, 并能有效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 从而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第二, 有利于排除其他金融机构的垄断竞争。分业经营使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市场完全隔离, 为创造一个稳定的封闭的开发环境, 从而其排除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在同一时间分业经营条件下, 一般不形成大型综合性银行集团;第三, 有利于培养提高专业技术和效率。银行长期实施专业化管理,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 各司其职。展现自己的商业世界, 这使得从业者积累了大量经验;第四, 弥补市场主体和市场环境的不足之处。在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时, 银行对风险的控制缺乏实践经验和内部管理机制。在这种情况下, 在一定范围内的分业经营, 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安排, 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 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可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以促使各国实施分类管理。

分业经营的缺陷在于:⑴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缺乏优势互补。在分业经营的银行制度下, 商业银行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而投资银行和企业的联系也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⑵抑制了竞争。从国外数十年来的实践经验, 分业经营带来的竞争具有: (1) 内部竞争, 可能是由于存款成本上升, 经营成本上升, 存款利差缩小, 贷款风险比例增加。 (2) 证券行业内部竞争的结果是佣金收入下降, 证券承销蔓延, 风险也随之增加。⑶单一型银行竞争力不足。在面对国外业务种类齐全、规模巨大的全能银行, 单一类型的金融机构将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因此, 分业经营对银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机构虽然通过分业经营来躲避风险, 换取了短期的金融业稳定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发展的时候, 没有足够的手段来获取巨大的利润以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并牺牲了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4. 混业经营体制的优势和缺陷

混业经营的优势在于:第一, 有利于满足客户的需求。混业经营的银行为客户提供各种形式的储蓄机会, 特别是提供可用于各种证券投资, 提供最佳的投资机会;第二, 有利于提高单个金融机构的效率。由于银行部门经营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和保险业是运用混业经营模式, 可以进行多种业务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实现优势互补;第三, 分类监管可以相得益彰。作为金融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客户的需求, 确定符合自己的业务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 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原则。作为政府提供金融监管机构, 它是有利于对所有种类的金融业务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对策;第四, 风险较低。银行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前者是指一个银行系统遭受的风险。后者则是指个人银行的资产组合多元化可以减少或抵消风险;第五, 增加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在竞争中, 实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有利于银行增加盈利。

混业经营的缺陷:第一, 导致新的风险。全能型银行由资产多元化分散风险, 但由于各种业务之间的“防火墙”取消, 将导致新的风险。第二, 内部协调困难。大型全能银行集团可能产生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难的问题;第三, 形成垄断。全能型银行同时经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务, 容易形成金融业务的垄断, 产生不公平竞争。在相同的时间, 因为全能银行对于企业有相当大的控制权, 使企业依赖银行, 容易形成金融垄断集团。

经过上述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 这也是金融体系造成的。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是否使用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是一个特定经济环境下的权衡利弊, 这种权衡,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选择的若干建议

1. 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分业经营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我国的金融业采取分业经营还是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一个现实的选择, 对中国的金融秩序有了明显的改善, 防范打击和化解金融风险, 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不能阻挡, 中国的金融业经营模式也应及时做出调整, 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新, 创造新的环境。分业经营实行以后, 降低了风险控制难度和监管难度, 多种业务交叉带来的监管问题更无须过多考虑。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以后, 证券市场上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对银行的安全与稳定产生威胁, 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在我国还要存在一段时间, 但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压力, 这种模式的存在不会长久。

2. 结合国情, 适当发展混业经营

虽然目前我国金融业实施的运作模式为分业经营, 但也有混业的营商环境。自1994年以来的金融改革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金融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建立和完善, 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的基本操作体现了市场化的原则, 它是国家国有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管理的前提下以赢利为目的。

提高经济效率并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的途径是混合管理。混业金融业务, 使商业银行可以实现业务多元化, 通过使用内部补偿机制, 以稳定银行的利润, 从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从商业银行直接得到投资的渠道被分业的规定所限制, 券商只有违规拆借或挪用客户资金, 带来了高的隐含风险。因此由于投资银行业需要商业银行资金的支持所以从长期来看混业经营有利于对资金的有效配置。中国金融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呼声很高, 实践部分实体已经突破限制进入实质上的银卡, 银保甚至产生结合。从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和金融业的现代化要求, 以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面临的来自国外的竞争和形势来看, 都要求我们积极准备实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

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模式走向混业经营模式, 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这种趋势下, 我们必须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努力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利用各种证券化融资工具发展自己, 向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 同时获得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双重利益, 进而降低经营成本, 以利于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促使商业银行获得良好的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3]刑乐成.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4]刘悦.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及其发展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5]盖艳梅, 樊凤君.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比较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02, (5) :78-81.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合规管理办法 篇5

(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统称“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或“公司”)加强内部合规管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实现持续规范发展,根据《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和《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按照本规定实施合规管理。

本办法所称合规管理,是指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制定和执行合规管理制度,建立合规管理机制,培育合规文化,防范合规风险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合规,是指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执业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公司内部规章制度,以及行业公认并普遍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以下统称“法律、法规和准则”)。

本办法所称合规风险,是指因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证

券基金经营机构受到法律制裁、被采取监管措施、遭受财产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第三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合规管理应当覆盖所有业务、各个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和全体工作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第四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树立合规经营、全员合规、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倡导和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培育全体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

第五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依法对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合规管理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等自律组织依法制定实施细则,对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合规管理行为实施自律管理。

第二章 合规管理职责

第六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当熟知与其执业行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准则,主动识别、控制其执业行为的合规风险,并对其执业行为的合规性承担责任。

第七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合规经营,遵守下列基本原则:

(一)向客户提供适当的产品或者服务,切实维护投资

者合法权益,不得欺诈客户。

(二)充分了解客户信息,对客户委托公司代其买卖证券的行为进行监控和管理,不得为客户违法从事证券交易活动提供便利。

(三)有效管理内幕信息,防范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证券,或者泄露内幕信息。

(四)及时识别、妥善处理公司与客户之间、不同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确保客户利益得到公平对待。

(五)依法履行关联交易的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保证关联交易的公允性,防止不正当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

(六)审慎评估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社会影响,防止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第八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会负责提出公司的合规管理要求,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履行以下合规管理职责:

(一)审议批准公司合规管理的基本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审议批准公司合规报告;

(三)任免、考核合规负责人,确定其薪酬待遇;

(四)建立与合规负责人的直接沟通机制;

(五)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督促解决合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六)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合规管理职责。

第九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监事会或者监事履行以下合规管理职责:

(一)对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履行合规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二)对引发重大合规风险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三)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合规管理职责。

第十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落实公司的合规管理要求,对公司合规运营承担主体责任,履行以下合规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公司合规管理组织架构,配备充足、适当的合规管理人员,并为其履行职责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将合规管理的有效性和执业行为的合规性纳入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

(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时及时报告、整改,落实责任追究;

(四)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董事会确定的其他合规管理职责。

第十一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设合规负责人,对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执业行为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和检查。

本办法所称合规负责人,包括证券公司的合规总监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督察长。

第十二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含孙公司,下同)负责人负责落实本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的合规管理要求,对本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合规运营承担主体责任。

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合规风险隐患时,应当主动、及时地向合规负责人报告。

第三章 合规管理组织体系

第十三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制定合规管理的基本制度,明确合规管理的目标、基本原则、机构设置及其职责,以及违规事项的报告、处理和责任追究办法等内容。

第十四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设立合规部门。合规部门对合规负责人负责,按照公司规定和合规负责人的安排履行合规管理职责。合规部门承担的其他职责不得与合规管

理职责相冲突。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明确合规部门与其他内部控制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建立各内部控制部门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

第十五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为合规部门配备足够的、具备与履行合规管理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合规管理人员。合规管理人员原则上应当具备3年以上的证券、金融、法律、会计、信息技术等有关领域的工作经历。

合规负责人认为必要时,可以公司名义直接聘请外部专业机构或人员协助其工作,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十六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应当配备符合条件的合规管理人员。合规管理人员由合规负责人任免、考核和管理。

合规管理人员可以兼任与合规管理职责不相冲突的职务。对兼职合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时,合规负责人所占权重应当超过60%。规模较大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合规管理人员应当专职。

第十七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将子公司的合规管理纳入统一体系,明确子公司向母公司报告的合规管理事项,对子公司的合规管理制度进行审查,对子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合规性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子公司合规管理工作符合母公司的标准。

对于从事另类投资、私募基金管理、特定客户资产管理

等活动的子公司,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派驻符合条件的合规管理人员。合规管理人员由合规负责人任免、考核和管理。

第四章 合规负责人

第十八条 合规负责人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同时向经营管理主要负责人报告。

合规负责人不得兼任与合规管理职责相冲突的职务,不得分管与合规管理职责相冲突的部门。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章程应当对合规负责人的地位、职责、任免条件和程序等作出规定。

第十九条 合规负责人应当熟悉证券业务,通晓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具有胜任合规管理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下列任职条件:

(一)符合证券基金经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条件;

(二)从事证券工作5年以上,并且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或具有8年以上法律、合规管理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在证券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的专业监管岗位任职8年以上;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正直诚实,勤勉尽责;

(四)最近3年未被金融监管机构采取行政处罚或重大行政监管措施,且不存在正被金融监管机构立案调查的情形;

(五)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前款第(二)项所称法律专业知识背景,是指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或律师资格考试,或者获得法学本科以上学位。

第二十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聘任合规负责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送拟任人选简历及有关证明材料。证券公司合规负责人应当经中国证监会认可后方可任职。

合规负责人任期届满前,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免除其职务的,应当有正当理由,并在有关董事会召开10个工作日前将免职的事实和理由书面报告中国证监会。

前款所称正当理由,是指合规负责人本人申请,或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更换,或确有证据证明其无法正常履职。

第二十一条 合规负责人不能履行职责或缺位时,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由董事长或经营管理主要负责人代行其职责,并自指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作出书面报告。代行职责的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

合规负责人缺位的,公司应当在6个月内聘请符合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人员担任合规负责人。

第二十二条 合规负责人应当组织制定公司合规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其他合规管理规章制度,按程序批准后督导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实施。

法律、法规和准则发生变动,合规负责人应当及时建议

公司董事会或高级管理人员并督导公司有关部门,评估其对公司合规管理的影响,修改、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

第二十三条 合规负责人应当对公司内部规章制度、重大决策、新产品和新业务方案等进行合规审查,并出具书面的合规审查意见。

中国证监会、自律组织要求对公司报送的申请材料或报告进行合规审查的,合规负责人应当审查,并在该申请材料或报告上签署合规审查意见。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应当对申请材料或报告中基本事实和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负责。

公司不采纳合规负责人的合规审查意见的,应当将有关事项提交董事会审议决定。

第二十四条 合规负责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执业行为的合规性进行监督,并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和公司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

合规负责人应当协助董事会和管理层建立和执行信息隔离墙、利益冲突管理和反洗钱制度,按照公司规定为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提供合规咨询、组织合规培训,指导和督促公司有关部门处理涉及公司和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投诉和举报。

第二十五条 合规负责人发现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合规风险隐患的,应当依照公司章程规定及时向董事会、经

营管理主要负责人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并督促整改。

合规负责人发现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督促公司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公司未及时报告的,应当直接向中国证监会报告;有关行为违反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的,还应当向有关自律组织报告。

第二十六条 合规负责人应当保持与中国证监会和自律组织的联系沟通,主动配合中国证监会和自律组织的工作。

合规负责人应当及时处理中国证监会和自律组织要求调查的事项,配合中国证监会和自律组织对公司的检查和调查,跟踪和评估监管意见和监管要求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七条 合规负责人应当将出具的合规审查意见、提供的合规咨询意见、签署的公司文件、合规检查工作底稿等与履行职责有关的文件、资料存档备查,并对履行职责的情况作出记录。

第二十八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保障合规负责人的独立性,保障合规负责人能够充分行使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知情权和调查权。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召开董事会、经营决策会等重要会议以及合规负责人要求参加或者列席的会议,应当提前通知合规负责人。合规负责人有权根据履职需要参加或列席有关会议,调阅有关文件、资料。

合规负责人有权要求公司有关人员对有关事项作出说明,向为公司提供审计、法律等中介服务的机构了解情况。

第二十九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股东、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违反规定的职责和程序,直接向合规负责人下达指令或者干涉其工作。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应当支持和配合合规负责人和合规部门的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阻挠合规负责人和合规部门履行职责。

第三十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会对合规负责人进行考核时,应当就其履行职责情况征求中国证监会的意见。中国证监会可以根据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要求公司董事会调整考核结果。合规负责人工作称职的,其薪酬收入总额应当不低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平均水平。

合规部门的合规管理人员由合规负责人考核。合规管理人员工作称职的,其薪酬收入总额应当不低于公司同级别人员的平均水平。

第三十一条 中国证监会和自律组织支持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合规负责人依法开展工作,组织行业合规培训和交流,并督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为合规负责人提供充足的履职保障。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于每年4月30日前报送上一年的合规报告。合规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司合规管理的基本情况;

(二)合规负责人履行职责情况;

(三)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合规风险的发现及整改情况;

(四)公司合规管理有效性的评估及整改情况;

(五)中国证监会要求或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内容。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合规报告签署确认意见,保证报告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对报告内容持有异议的,应当注明自己的意见和理由。

第三十三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内部有关机构和部门或者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外部专业机构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及时解决合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公司合规管理有效性的全面评估,每年不得少于1次。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外部专业机构进行的全面评估,每3年不得少于1次。

中国证监会发现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重大合规风险隐患的,可以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外部专业

机构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费用由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承担。

第三十四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法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责令增加合规检查次数、责令改正、责令定期报告、公开谴责等行政监管措施;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公开谴责等行政监管措施。

第三十五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情节严重的,依法采取公开谴责、暂停部分或全部业务、暂停核准新业务或增设、收购分支机构等行政监管措施;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采取责令更换、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行政监管措施。

第三十六条 合规负责人未能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至二十七条规定履行合规管理职责的,依法采取出具警示函、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公开谴责等行政监管措施。

合规负责人支持、纵容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或者未能按照本办法规定及时报告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采取责令更换、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行政监管措施。

第三十七条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通过有效的合规管理,主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妥善处理,落实责任追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并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报告的,依法从轻、减轻处理;情节较轻且未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可免予追究责任。

对于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合规负责人已经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充分履行职责或者采取了制止和报告措施的,免除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中国证监会根据审慎监管的原则,可以提高对系统重要性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合规管理要求,并可以采取增加现场检查频率、委托外部专业机构协助开展工作等方式加强合规监管。

社会经营机构 篇6

上海证券报称,中国证监会已草拟中小银行上市标准,并征求了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的意见,有望在时机成熟之际发布。根据草案,证监会将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上市数量有所控制,近几年拟安排中小银行总数的20%上市。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48家城商行和43家农商行,其中在不同场合提及有上市意愿的银行机构已超过40家,接近20%的规模。

自2007年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首批三家城商行上市后,城商行IPO已搁浅四年有余,一大批中小银行等着上市。据统计,截至目前,包括杭州银行、盛京银行、大连银行、东莞银行、徽商银行、锦州银行、重庆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贵阳银行及成都银行等在内的11家城商行已正式向证监会递交了IPO申请。此外,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4家农商行也在会审核。

消息人士透露,按照相关草案,监管机构对于拟上市的中小商业银行将重点考察四个方面:银行资本构成的稳定性、资产质量对资本的影响以及银行补充资本能力;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性,监督、激励和内控等机制完善性;银行不良贷款变动趋势、抵押贷款等管理现状对银行整体资产的影响;银行所在地的政治经济稳定性以及当地外在风险对银行经营的潜在影响。此外,监管机构非常关注银行的监管评级指标,但对跨区域经营条件约束较为宽松。

与此同时,证监会也对保荐机构做出了相关规定。保荐机构需就中小商业银行是否符合发行条件履行严格的核查论证程序。

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实证研究 篇7

【关键词】 社会办养老机构;市场化;运营机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基于河南省省情的养老社区构建和养老服务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44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邵攀玉,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

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依法投资举办,为老年人提供住养、护理、康复、精神慰籍和日间照料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从“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实际命名和研究中的名称来看,“社会办养老机构”有多种名称,例如“老年公寓”“护理院”“康复中心”“民营养老机构”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理念后,社会办养老机构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已实现由政府包干到政府少干预、运行社会化的转变。尽管机构养老方式日益完善,但运营现状却依旧“良莠不齐”,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受其运营机制的限制,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进行机构内部运营机制的创新,进而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成为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亟待解决的难题。

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关于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创新的研究,然而普遍都从宏观视角对其运营机制进行概述或展望,从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微观视角对其运营现状与创新进行的实证研究明显不足。为此,自2009年至今,课题组在对河南省60家社会办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居于中原地区领先地位的河南省郑州市“X养老集团”运作模式为案例,从“机构”的角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办养老机构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拓宽自身服务领域进而实现自身运营机制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从“点”到“面”:社会办养老机构经营领域的拓展

随着“银发浪潮”的来临,人们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办养老机构如何在“银发浪潮”到来之际拓宽经营领域、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成为一大难题。X养老集团作为河南省最大的社会办养老机构之一,自1999年创建至今,不断探索和总结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在整合机构内外各种资源的同时,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实现了机构由单项式的“点”状服务到一站式的“线”形服务的转变,并进行了由“线”到“面”的辐射式推广。

随着年龄的衰老与身体机能的变化,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不断变化,而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由于其自身的资金、规模、经营方式等条件的限制,为入住老人提供的服务大多只局限于基本的物质照料,无法满足老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服务需求,部分老人不得不为此搬离并选择新的养老机构或医疗场所。不同于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无能为力”,X养老集团在不断总结老年人需求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最终实现其集养老、护理、医疗、送葬为一体的“线”形服务模式。如,为争取外部优质医疗资源并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X集团与市第九人民医院合作,实现了医疗与养老的有机结合。同时,X养老集团还为入住老人设置了七天体质评估期,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进行观察评估以确定其健康等级,以此为依据为其制定个案护理服务计划,满足老人的健康需求。

面对“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0%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0%老人依靠机构养老),社会办养老机构还应承担起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和支持的职能。不同于社区、居家养老的非专业化照顾,社会办养老机构具备技术、人才优势,可以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为老人提供专业化上门服务等。为此,X养老集团在政府帮助下建立了按老年人建筑规划标准设计的阳光城社区,并以年龄设置居住门槛,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居所。此外,X养老集团还在郑州市内各社区设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银龄之家,通过科普教育、幸福联谊会、月末大表彰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并开展电话问安、日间托老照料、上门家政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同时以12349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支撑,解决居家老人照料难、托养难的问题。X养老集团的一系列举措在提高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使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得到辐射化推广。

二、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办养老机构筹资渠道的开拓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多以自身筹措为主,小额贷款与政府补助为辅,机构往往受资金限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难以实现对外拓展。社会办养老机构如何筹措资金以满足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资金筹措机制才更能满足其自身对资金的需求成为了养老机构的“老大难”。

作为非营利机构的社会组织,社会办养老机构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做“孤胆英雄”显然无法助力机构长足发展。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如何联动外界力量,实现机构自身筹资渠道的多元化?X养老集团在不断变革与尝试的过程中逐渐拓宽筹资渠道,改一元化筹资渠道为社会各界广泛联动的多元化筹资方式,以系统化的资金筹集模式来提高机构的市场竞争力。X养老集团分别与政府部门、国家开发银行、美华投资公司等达成合作意向,为项目建设和业务拓展做好资金保障。同时,X养老集团亦设立有“一卡通”养老储蓄账户,以高于银行利息的存储利率吸引老年人进行投资储蓄,其推广理念是:“阳光一卡通,一张卡拥有n个家。”购买一卡通的老人可以享受X养老集团旗下的所有服务。此外,集团还将闲置用地租赁给其他商户,在租赁合作中实现互惠互利,以推动集团的商业化、市场化发展。

三、由“对抗”到“合作”: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外战略的转变

随着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推行,社会办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彼此间的竞争不言而喻。通过合作的方式,能够迅速提升机构管理者的战略眼光以及洞悉市场和调动、配置、经营资源的能力。X养老集团于2009年成立了全国互动养老联盟,有选择地吸纳养老服务水平高、信誉度高的养老机构以及旅游、餐饮、医疗等企事业单位成为联盟会员单位,为老人提供候鸟式养老服务,老人可以选择短期或者长期居住在外地(特约)养老机构中。

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如何进行高效协作,避免信任危机,最终达到互利共赢?X养老集团的F经理说,“在找合作伙伴时,第一是确保它能够做好老年人服务。第二是对彼此都有用,双方利益均衡,这样比较容易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在合作期间派工作人员进行考察以确保质量,并鼓励老人进行反馈。”带有盈利性的互动养老在合作伙伴之间如何进行利润分配呢?L经理表示,“各个点儿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我们按照一定利益分配比例进行。”谈及互动养老为集团带来的益处,他说,“它对我们的品牌宣传起到很好的作用,使老人在选择养老或旅游时会倾向于选择我们,这是个多赢的方式。”参与互动旅游的老人,对于“异地体验”基本持满意态度。对于资金充裕、喜欢旅游的老人来说,选择异地养老不失为一种健康、浪漫的方式。与各机构的联合也使得X养老集团在满足入住老人高质量生活追求的同时,提高了机构经济效益,实现了三方互利共赢。

此外,X养老集团凭借其专业化养老服务优势,在获得政府授权的前提下,以“公办民营”方式对公办养老机构进行管理,使这些机构得以实现市场化运转。X养老集团还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坚持用合作的眼光找寻合作对象,通过打造自身品牌、树立标杆形象以吸引外部资源,进而实现规模扩大、资源获取、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

四、X养老集团的经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几点启示

第一,市场化运作不可失公益性质。社会办养老机构属非营利机构,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应保持非营利的公益特征。社会办养老机构应以服务打造品牌,定期举办公益性活动,使服务真正受惠于老人,扩大机构知名度,以提高其声誉和名望。

第二,合作化共赢而非独立化生存。“单打独斗”式的运营机制显然不利资金、设备及人才的资源整合,多元联动式经营可以在拓宽资源筹集渠道的同时,提高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促进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正确解读并遵守行业政策。一直以来,社会办养老机构缺乏对政策的解读和运用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行业政策对于市场流向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社会办养老机构应积极学习相关的养老服务政策文件,并遵循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享受并反作用于政策,保持社会办养老机构旺盛的生命力。

上一篇:标准确立下一篇:国际足球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