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

2024-07-16

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精选12篇)

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 篇1

追求利润最大化, 是生意人的主要目标之一, 但是,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是值得经营者和行业管理者深思的问题。笔者尝试以违法成本核算事例分析作为宣传突破口, 对县域内兽药经营、管理者进行兽药质量安全宣传, 促使经营者进一步规范经营, 同时增强兽药质量管理员对兽药质量把关的自觉性、主动性, 以规范保质量、以质量求效益, 从而实现兽药经营市场的良性循环, 保证县域内肉食品的质量安全。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兽药经营者的问题

1) 部分兽药经营者缺乏学习国家有关兽药质量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主动性、自觉性, 多年来一直依赖于业务部门组织学习、检查督促, 形成了“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不良局面。

2) 部分兽药经营者自主责任意识淡薄。兽药经营者由于存在“质量把关属监督部门”的思维定式, 进药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好不好卖、利润大不大”, 往往忽略或放松了对兽药质量的把关。

3) 部分兽药经营者对标签的认知过浅, 对兽药生产许可证号、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和兽药GMP认证号有效期的相关规定概念模糊, 更有甚者对上述“三号”过期情况下生产的兽药仍然照单签收。

4) 部分兽药经营者对内包装易破损和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标注不清或难以辨认的兽药把关不严, 常有疏漏发生。

5) 部分兽药经营者不重视兽药保质期, 对上级供货商发来的兽药, 即使掺杂有接近或超过保质期的药品也照单全收, 让一些不良商家有空可钻。

6) 多数兽药经营者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表现为不与上级供货商签订详细、有效的质量保证责任书, 往往仅凭个人信誉和口头承诺进行交易, 一旦产生了非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失, 自己的利益则难以得到保证。

1.2 兽药质量管理员的问题

实施兽药GSP, 旨在规范兽药经营行为, 保证兽药产品质量, 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 保护养殖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加强兽药质量管理 (特别是县一级中小型药店) 、严把兽药进货关, 是兽药质量管理员在兽药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但在近期对兽药GSP试行阶段检查发现, 兽药质量管理员未认真履行职责的现象时有发生。

2分析与思考

2.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 避免损失

加强宣传, 让经营者和质量管理员深刻认识到全面学习、了解国家有关兽药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对兽药经营活动所起的积极作用;还要让经营者明白, 盲目、不规范地经营, 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甚至可能触犯法律、法规, 违法则须遭到处罚。笔者通过违法成本核算法, 举例如下。

某药店购进一批价值1 000元的兽药, 因一次疏忽的违法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该批兽药标签载明生产日期与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间隔期超过5a, 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兽药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 则该批兽药属于《兽药生产许可证》过期后生产的产品;再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第四款的规定, 该批兽药应属劣质兽药范畴。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兽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例行检查中查实情况后, 决定立案查处。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之规定, 没收该药店经营的劣质兽药 (包括已出售和未出售的兽药) 和违法所得, 并处以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按此计算, 仅罚款就需2 000~5 000元, 其他还包括配合执法机关调查取证及制作一系列执法文书时耽误的时间、没收兽药的货值、没收的违法所得 (如果产生了违法所得) 、到指定地点缴纳罚款时产生的费用、因违法行为对药店产生的负面影响等, 最低损失3 000元以上。而按目前盈江县兽药销售情况看, 批发、零售兽药的利润一般为10%~20%, 因此该批兽药最多可获利200元, 由此可见, 违法成本是利润的15 (3000/200) 倍。盈江县中小药店正常年份1 000元的兽药销售周期为3~4个月, 按3个月算, 3 000元的损失需4~5个月才能填平。

通过上述违法成本核算事例分析, 兽药经营者应该能认识到自觉遵守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经营兽药的重要性。只要经营者能将自主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 严把进药关, 从“要我把关”向“我要把关”转变, 则能对县域内兽药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2.2科学识别标志, 严把进药关

标签是兽药的“身份证”, 兽药经营者应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标签所载内容, 掌握国家对所载内容的具体规定, 特别是对兽药生产许可证号、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和兽药GMP认证号有效期的相关规定。生产日期、生产批号和有效期标注不清、难以辨认的兽药, 属劣质兽药范畴, 一旦被执法部门查出经营此类兽药, 可按经营假劣兽药进行查处, 则会给兽药经营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过期兽药也属劣质兽药, 兽药经营者进药时, 对保质期的查验一定要足够重视, 拒绝接收过期或接近保质期的药品。只要兽药经营者增强责任意识, 进货时能进行严格验收, 加上兽药质量管理员的仔细审核, 把好进药关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2.3规范运输、妥善保存兽药, 确保质量

兽药内包装破损, 易使药品和空气接触, 从而导致兽药发霉或氧化变性。经营发霉或氧化变性的兽药可定性为经营假兽药, 轻者没收兽药并进行罚款;若未经查出而应用于实际生产, 极易造成医疗责任事故, 甚至延伸为食品安全事故, 因此兽药经营者一定要注意兽药的规范运输和妥善保存。

2.4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签订质量保证责任书

兽药经营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积极主动与上级供货商签订详细、有效的质量保证责任书。这样即使产生了非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失, 自己的利益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 篇2

为了规范特汽公司的经营管理秩序和行为,加强公司日常管理,严肃工作纪律,树立文明形象,为公司正常经营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特做如下通知,按照制度要求执行。

一、全体员工行为要求

1、上班期间,不允许串岗和上网聊天,着装整齐一致,统一佩戴工作证标识。

2、在公司公共场所如食堂、办公室、职工宿舍、车间等地,员工严格要求自己行为,消除粮食浪费、做到食堂餐桌卫生干净、自觉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3、公司各办公室推广使用文明用语,特别是营销部、办公室、供应部等窗口单位,严格执行文明用语。

4、对外接待来访客人和用户,接待单位热情大方、文明礼貌。

5、中层干部离开公司必须经领导审批同意,到办公室登记备案,同时做好离开期间的工作安排,确保不影响本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领导外出期间确保手机24小时畅通。

二、各部门日常管理要求

1、公司各部门做好外部来电的登记汇总(备查)、信息传递、处理意见表。

2、用好各办公室的统一挂板。从即日起,充分发挥挂板的管理作用。在挂板上注明本部门工作重点事项的提示和提醒工作;及时传达集团董事长、公司各种安排决定或通知,让部门员工随时了解集团董事长和公司的各类决定和要求。确保政令的信息畅通。

3、在挂板上,统一填写离开本部门的离岗登记表。部门员工离开本部门办公室,必须在离岗登记表上签字,确保员工在岗工作。人力资源部每天随时做好各个部门的日常巡检,对不在岗的人员没有登记作为缺岗处理。

4、在部门挂板上,按照公司整体工作部署,做好部门周计划工作整体

安排,把相关工作重点落实到具体岗位人员上,各部门做好本部门日常工作的登记汇总,确保要求工作按照公司统一时间进度要求执行到位。

5、各部门负责人做好本部门工作的执行情况统计汇总,重点对本部门工作中存在工作质量缺陷、不准时完成工作事项进行统计。确保公司每项工作按时、符合质量要求地完成,公司定期组织检查。

6、每月底各部门负责人对部门内的每位员工进行月度工作考核评价,准时向公司提供月度员工考核评价结果汇总表。

7、各部门做好本部门的各种文档的编号、存档成册工作(备查)。对公司领导交办的具体工作,形成一事一结的月度汇总总结。

三、部门工作行政管理要求

1、各部门领导工作实行统一的请示制度,按照请示表格要求,集中上报办公室转领导统一审批,审批意见办公室登记后,统一转发到相关部门执行。

2、领导交办的具体工作,办公室统一进行登记汇总,并下发到指定负责人,在规定期限内由执行人将执行意见或建议上报给办公室登记备案。重点监督检查领导交办事项的执行速度、执行质量。作为评价考核部门负责人或公司相关领导的主要依据。

3、公司形成的决议,各部门必须及时在本部门传达或张贴。每周组织部门员工学习和传达。

4、各级领导必须加强本部门员工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纠正和发现本部门员工的不正常行为。

5、每月各部门(车间)将本部门工作执行情况,以表格形式统一上报,作为检查部门领导的主要依据。建立中层干部及副总的每月评价制度。

四、日常工作的检查落实

1、公司人力资源部作为每天巡检的检查部门。每天上午、下午不定期地对各个部门、车间现场进行一次巡检,同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做好巡检记录。对每天出现的不合规现象进行统计上报。

2、人力资源部做好各部门部长档案、员工档案登记表。将每天检查中

出现的各部门问题登记在相应部门和相应的员工档案上。为公司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绩效考核执行,提供直接依据。

3、人力资源部对检查中出现的违纪现象,建立公司日常违纪现象的通报制度,在公司指定食堂或公共场所进行张贴通报批评。

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 篇3

一、食品(含食用农产品,下同)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必须诚信经营,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禁使用各类非法添加物,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及时排查、整改食品安全隐患,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二、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食品生产经营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严禁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对故意非法添加的,一律吊销相关证照。依法没收其非法所得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相关物品,要求其对造成的危害进行赔偿,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对生产贩卖非法添加物的地下工厂和主要非法销售人员,以及集中使用非法添加物生产食品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一律移送司法机关依法从重从快惩处。

四、严禁非法制售国家公布的食品中可能使用的非食用物质、禁止在饲料和饮用水中使用的物质;生产单位必须在产品标签上注明“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并建立销售台账,实行实名购销制度,严禁向食品和饲料生产经营单位销售。

五、严禁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严禁违反国家标准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违反上述规定的,一律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惩处。

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按规定落实相关记录、查验制度。对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或者未索证索票、票证保留不完备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提供虚假票证或整改不合格的,一律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对因未严格履行进货查验而销售、使用含非法添加食品的,责令立即停产、停业。对上述违法行为,同时依法予以其他相应处罚。

七、欢迎和鼓励社会公众举报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举报提供的线索,有关单位应认真调查处理。对举报属实的予以奖励,并严格为举报人保密,切实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

特此公告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农业部

商务部 卫生部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 篇4

关键词:工程,内部招投标,管理

0前言

1999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了。这些年来, 我国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都相继建立了工程交易中心, 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 在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规范建筑市场领域里的经济活动秩序, 确实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同时, 也保证了工程项目质量,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但是, 随着工程招标投标工作的日益频繁和深入, 个别不规范及腐败现象也时有所发生, 尤其是施工企业内部对取得承包合同权以后, 如何分配施工任务?由谁进行工程施工等问题, 也必然提到了日常议事日程上来了。工程施工任务在企业内部的分配问题, 不仅仅是施工企业领导所要面对的事情, 而且是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施工企业能否防止资产的流失, 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已刻不容缓了。所以,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内部招投标工作, 是防止过去那种一人说了算, 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以及能够保证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一个有效途径, 有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目前, 许多施工企业不可能将整个工程项目的所有工作都由自己来完成, 那么就存在将部分工作交由其他施工单位, 即分包商来完成。 这种分配施工任务多数是通过关系或人情等方式进行的, 这种分包方式既不符合招投标法, 也极易造成以包代管, 施工过程监管的失控, 导致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出现问题, 而且容易使施工企业资金流失, 给施工企业造成损失。往往出现施工企业年年亏损, 而少数人或分包商却成为暴发户。其原因主要是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漏洞大, 缺乏有效的监督, 把关不严, 施工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我公司自2014年10月份起, 结合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创新创优实践活动, 开展工程内部招投标管理, 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建立项目经理评审制度, 合理选择合格的承包人

我们知道, 项目经理选择好坏将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安全和进度, 而且也影响施工企业的声誉。因此, 我公司根据ISO9002质量体系的要求, 将项目经理的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每年组织一次对注册一、二级建造师的综合评审。主要对其业绩、以往施工表现以及承建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文明施工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使项目经理能够服从指挥, 同时采取动态管理。公司规章制度的奖惩制度中第二条就是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考核, 主要包括:1.完成的工程量;2.完成的工程效益;3.业主的评价;4.季度信用等级;5.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按合同完成情况。第四条、第六条规定:对被业主通报或被质量举报的项目负责人除正常处罚外, 一年内不得承接工程, 从制度上强化了对项目负责人的管理。

2建立健全工程内部招投标管理, 规范施工企业的经营行为

为适应改革的需要, 加强公司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 降低工程成本。2014年10月, 公司制定了《工程内部招投标实施办法》, 对工程内部招投标管理工作做出了相关规定。针对目前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 主要对由公司所承接的公路、市政、港航工程项目的道路、桥梁等进行内部招投标。公司成立了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办公室, 建立评标专家库。具体做法:1每个工程项目成立5人组成开标、评标小组, 公司党支部派纪检人员对开标、评标全过程进行监督。2每一个工程项目均采取内部发布招标公告的方式进行。3针对公司近年来取得一、二级建造师资格的人数已达60多名 (其中:一级建造师20多名) , 规定凡本公司具有一、二级建造师资格的项目经理 (有在建工程的项目经理除外) 均可报名, 每个标段报名人数不低于3人。4每个工程项目都设立标底, 确定上、下限价, 编制工作由公司经营部完成, 确定标底工作由公司主管副经理、经营部负责人、办公室负责人、编制人及纪检监督人员共同研究决定, 并在开标前严格保密。5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 地点进行开标, 现场宣读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及标底;6所有投标人在投标结束后, 对自己的投标价进行签名确认, 当众公开宣布中标人。7中标结果在企务公开公示栏中进行公示, 公示结束后下发内部中标通知书, 并在规定时间内签订施工分包合同。8从今年开始公司又增加了对内部投标保证金的收取, 增强了内部招投标的严肃性。

经过一年的实施,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基本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从开始不理解, 到后来公司所有项目经理积极主动参与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 反映了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工作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肯定和支持。一年来, 公司先后中标的几个大的工程:东风南路DFL-1标、姜堰区华俞公路建设工程华溪大桥、兴顾公路 (北段) 改造工程XG-SG4标、娄庄至蒋垛公路-新通扬河2# 桥帮宽改造工程、姜高线东延等工程。全部实现了内部招投标, 为公司增加利税3300多万元, 公司内部招投标工作是我区唯一一家被推荐为省总工会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创新创优成果, 受到省总工会的表彰。

3发挥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的作用, 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所进行的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工作, 是在工程项目分包承包费用逐年不断上升、面临失控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将分包承包费用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同时, 规范市场行为, 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维护施工企业的利益。通过一年来通过招投标的实践,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内部招投标管理有以下方面的作用:

(1)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规范了市场行为, 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要求, 又能切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 真正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2)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是企业推进企务公开, 实行民主管理, 创新创优实践的成果。

(3)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不仅能节省资金, 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而且能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施工进度, 为施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能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施工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 更加认真地开展各项工作。

(5)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能够避免一人说了算, 以及随意将工程项目施工任务交给哪些管理水平低、能力差的承包人情况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给施工企业造成损失, 维护了施工企业的声誉。

(6)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维护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施工企业自身利益及职工的合法权益。

所以,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其作用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 尤其有助于施工企业防范资产的流失。

我们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工作, 只是刚刚开始, 还有一定的欠缺, 需要我们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管理水平。在施工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提升广大职工的市场竞争意识, 为施工企业的发展, 不断开拓市场, 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结束语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开展, 关键在于施工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就能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 迎接挑战, 使施工企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 篇5

为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及涉农物资市场价格行为,引导全市相关经营者自觉遵守价格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加强农药、化肥、种子等涉农物资“稳价格”,防止扰乱市场价格和不正当竞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扰乱农业生产资料及涉农物资市场价格秩序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保障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特提醒告诫如下:

一、严守法律法规。涉农物资经营者及相关单位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行为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严格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合法合理行使自主定价权,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坚决杜绝价格违法行为发生,自觉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二、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定。应当明码标价,做到价目齐全、内容真实、字迹清晰、标示醒目。价格变动时应及时调整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或者收取未标明的费用。商品价签应当标明品名、产地、计价单位、价格等内容。

三、经营者不得以虚构原价、先提价后打折、不履行价格承诺、虚假降价、虚假折扣等价格欺诈行为进行促销;不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推动价格过高过快上涨;不得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等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

四、严禁价格串通。不得以会议、协议、口头约定等方式相互串通、合谋涨价;不得以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手段变相提高价格;不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不得以其他形式变相涨价。

五、严禁虚假宣传。不得对涉农物资商品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得通过虚假交易等手段进行虚假的商业宣传。

六、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经营者要自觉接受价格监督检查,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将给予5000元以下罚款;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所指的不正当价格违法行为的,将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七、合理定价、公平交易。涉农物资生产单位及经营者不得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销售农资,具有竞争关系的涉农物资销售者不得固定农资销售价格、不得限制销售数量、不得分割涉农物资销售市场、不得联合抵制交易。农资主管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指定购买、阻止农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等。

自本提醒告诫发布之日起,各涉农物资生产经营者应立即开展自查自纠,自觉主动规范价格行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大涉农物资市场价格巡查检查力度,对经提醒告诫仍然不整改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严从快处罚,情节严重的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

意外险经营标准更规范 篇6

今年以来,意外险的“新闻”还真不少。先是有数次“假航空保单”的被发现、被处罚;最近又有律师因为长途客运车站“搭售”的意外险上没有被保险人名字、身份证号等上诉,欲为广大乘客和保险消费者维权。

为了规范人身保险意外险市场秩序,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健康发展,中国保监会日前提高了意外险业务的经营“门槛”,出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经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七大部分层层规范

《标准》共分为七大部分,包括单证管理、出单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查询服务、产品管理和其他。其中有些规定值得投保人、被保险人特别留意。

在“出单管理”中,《标准》规定,“保险公司及其保险代理人(经纪人)销售意外险,应事先系统联网电脑出单,禁止手工出单或脱机打印。保单应当载明下列信息:保险公司名称、保险产品名称、投保人姓名或名称、被保险人姓名、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期间、免责条款提示、销售机构、客户服务电话和保单查询方式。”如果在《标准》施行日2010年1月1日后,投保人收到手工出具或是脱机打印的保单,又或者保单所列明的信息不完全,不符合保监会要求,这时我们就该多个心眼,防范“假保单”。

在“销售管理”中,《标准》规定:“保险公司应在激活注册式意外险产品上标明激活注册方式,并明确提示消费者保险责任在激活注册后才能开始。”“意外险产品不得捆绑在非保险类商品或服务商向不特定公众销售或变相销售。”以上两条不仅是对保险公司销售管理的规范,更是对消费者本身的提醒。有些粗心的投保人以为支付保费后保单就生效了,却忽视了激活保单这一关键步骤,这样只会造成最终的理赔纠纷。对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搭售意外险,消费者也可以明确说“不”了。

《标准》中,最能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属“查询服务”,“保险公司应为客户提供电话和互联网两种方式的意外险保单信息查询服务。自2010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签发保单或客户注册激活保单后,客户可通过保单上标明的客服电话即时查询保单信息,并最迟可在2日后通过公司网站自助查询保单信息。保单信息查询服务应当至少保留至保险责任结束后一个月。”考虑到意外险产品种类繁多,《标准》同时规定:“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各产品特点设置不同的查询内容和查询界面,但至少应当提供下列信息:保险产品名称、保单号码、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期间、销售单位。”

保监会有关部分负责人介绍说,查询功能的推出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假保单的问题。消费者可以通过保监会网站查询保险公司是否合法,进而通过登录公司网站查询保单是否真实有效,从而达到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的目的。此外,查询功能的推出,也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公众监督,加大对保险公司及中介机构规范经营的外部约束力,促使保险公司加强对意外险业务和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提高业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保单维权还要靠自己

虽然《标准》的出台对规范行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更应该靠自己来维权。

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 篇7

一、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收费方式向其客户提供的各类本外币银行服务。这种服务是指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不构成表内资产和负债的业务。2003年,银监会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确立了商业银行的收费权利,使得商业银行收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服务收费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内容。

我国加入WTO后,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作为市场经济下的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开始由原来承担政策性业务,履行社会资金的管理职能的专业银行向提供金融服务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商业银行转轨。正是这种转型,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它有着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经营目的,即:根据市场发展和需求,通过优化产品品种和结构、服务对象、优化配置资源等,来改善经营状况,不断提高盈利能力。为了改变单一的以利差收入占主导的收入结构,扩展盈利能力,服务收费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服务收费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

(二)服务收费是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经营行为。

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它要按照企业的基本规则从事业务经营,要讲求经济利益,而利润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有偿的市场化服务机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商业银行才有持续经营动力。银行通过经营,为社会、客户创造价值和服务,客户给付对价作为补偿和一种认可。这是市场化的经营行为,体现了随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商业银行正在向市场体制转轨。

(三)服务收费是商业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保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和个人客户对银行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投入巨额资金,不断提升服务的科技含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金融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金融消费需求。因此只有按等价交换原则,允许银行根据银行业务成本高低,合理运用服务收费政策,才能鼓励和激发商业银行积极创新和丰富服务品种,促进业务更好地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银行业发展的双赢。

(四)服务收费是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的必然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有数据表明大致占收入的30%-40%,这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存贷利息差的收入结构明显不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银行存贷利差会逐步缩小,银行的收入来源面临较大压力。银行业只能通过创新中间业务和寻找新的收入渠道而生存发展。

二、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公众对商业银行定位不准确,往往把国有商业银行看做是行政机关或准行政机关,免费服务的观念已经成为公众心理定势。一旦收费,便会招致强烈的不满。同时,服务收费业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标准不尽完善,也加剧了公众对服务收费的质疑和强烈不满。因此尽管银行服务收费有其合理性,但不可否认,我国的银行收费市场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收费项目繁多,但同质化特征明显。其次收费标准不统一,缺乏定价依据,同时服务收费行为也欠规范。最后就是引导宣传不够,经营行为欠规范。

三、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规范途径与建议措施

(一)修订完善《暂行办法》,制定行业定价标准。

目前商业银行收费指导性文件主要依据《价格法》和2003年出台的《暂行办法》,目前已不能适应银行服务业务迅速发展、收费名目繁多的现实。建议监管机构明确对商业银行收费活动的监管要求,确定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目录,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二)加强监管力度,将法律法规落实到位。

从近期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不规范经营整治工作要求来看,部分商业银行对《暂行办法》和各项制度规定落实情况并不很理想,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强化对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的监督力度,督促商业银行提高制度规定的执行力。

(三)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规范服务收费行为,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

银行服务因其对象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属于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性服务,需要大量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银行发展服务业务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动力。

摘要:文章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必然性, 指出了银行服务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服务乱收费、强制收费、只收费不服务等不规范经营行为。分析了上述不规范经营行为对银行声誉的危害性, 提出了商业银行规范服务收费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银行服务收费,规范经营,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第3号令.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 篇8

检查组采取听取企业汇报、查看备案现场和营业厅代办点、调阅相关书面材料等多种方式, 重点检查了各企业整治手机淫秽色情专项行动、落实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安全责任制、开展网站备案真实性核验、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执行国家电信资费管理规定、开展2010年度通信行风建设、开展垃圾短信治理、用户投诉处理工作等八个方面情况。

检查结果表明, 各企业在开展手机淫秽色情专项行动中做到了领导重视, 措施有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网站备案方面, 成立了专门部门, 制定了照相背景模版, 网站备案真实性核验工作基本符合要求;在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方面, 各企业基本落实省通信管理局关于电信业务市场经营秩序的整改要求;在通信行风建设方面, 按照部、省统一部署, 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工作, 成立了领导小组, 制定了工作方案, 围绕“规范服务, 放心消费”主题, 采取多种措施, 提升服务质量, 保护用户合法权益;在用户投诉和垃圾短信治理方面, 各公司建立健全了垃圾短信发现、处置和监督机制, 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接入企业的管理, 整治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用户投诉有所下降。

经营者寻租行为的经济学透视 篇9

关键词:寻租,社会福利,经济行为,激励

近年来, 不少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因贪污受贿等而走上了违法乱纪之路, 不但对其所管辖的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而且也使国家痛失一批有专业才干的企业家人才。事件的根源在于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 国有企业经历了一个放权搞活的过程, 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越来越大, 加上其在企业内所处的特殊的领导和决策主宰地位, 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就成了“内部人控制”的主要“内部人”, 出现了侵蚀所有者利益的寻租现象和在职犯罪。

一、经营者的寻租动因剖析

(一) 寻租的经济分析

“租”, 或者叫“经济租”, 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 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在社会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 每种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的使用和配置都达到了使其机会成本和要素收入相等。如果某个产业中要素收入高于其他产业的要素收入, 这个产业中就存在该要素的经济租, 从而吸引要素的投入。从广义而言, 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 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 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 人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生产性的增进社会福利的活动, 如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 以及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买卖等;二是非生产性的、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 它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财富, 反而白白地消耗了社会经济资源。如一个人从事偷盗活动来追求自身利益时, 其行为的直接后果是社会财富在个人之间的转移, 决不会使社会财富有任何增加。相反, 偷盗活动不光耗费了偷盗者本身的时间、精力等资源, 也耗费了被偷盗者的资源:偷盗损失、抵制和防范偷盗, 对整个社会来说, 都是一种非生产性的资源浪费。

(二) 经营者的寻租动因

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因而也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股东虽然是公司的出资人, 但他们却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 而是把资财委托给经营者从事经营。根据经济学的理性假设, 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不同的目标效用函数, 代理人所掌握的信息要优于委托人, 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 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经营者努力工作的前提下, 努力成本完全由自己承担, 而因努力工作而提高的产出却被其他股东分享。同时, 假如经营者追求在职消费的话, 所耗费的成本由企业承担, 自己却可以得到全部好处。因而经营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努力工作, 而是追求在职消费等不利于股东的目标, 热衷于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寻租活动。经济学的中心课题是资源配置问题, 即如何把有限的资源作最佳配置, 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学说, 认为在市场经济中, 个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其生产和交易行为可以导致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经营者是企业资源配置者, 同时又是企业一项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 企业经营者是将劳动、资本、土地 (自然资源) 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酿造师”, 是资本增值的“助产婆”。当他们经营企业时, 他们从事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活动。相反, 他们若变成非生产性寻租者, 他们只不过是致力于财富的再分配, 会影响经济的增长。经营者的行为选择主要取决于补偿合同、对能力的报酬和评价等。因而, 为了使经营者从事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行为, 必须建立和完善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二、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 波特-劳勒激励模型及其现实评述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波特和劳勒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激励模型, 模型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5个环节:“努力→业绩→报酬→满意→努力……”。

1、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大小, 以及得到的可能性。这也说明了激励可能产生的力量。

2、工作业绩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努力程度。同时, 它还受自身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大小 (知识和技能) , 以及对所做工作的理解程度的限制。

3、获得报酬的多少必须以工作业绩为基础。报酬可以分为内在报酬 (如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等) 和外在报酬 (如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 。

4、过去对报酬的满意程度将影响今天的努力水平, 同样, 现在对报酬的满意程度将影响未来的努力程度。

5、一个人对获得报酬的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 取决与报酬的大小, 以及其认为的公平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一项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防范经营者的寻租行为, 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以增加社会福利。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 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与“报酬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激励无效的现象, 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心态失衡, 有的甚至铤而走险, 触犯了法律。以褚时健为例, 他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17年, “玉烟”17年利税总额800亿元, 他个人17年全部收入约80万元, 其比例是十万分之一, 即“玉烟”每创造一个亿, 褚的收入仅1000元左右, 如果加上“红塔山”品牌352亿元的价值, 褚的该项收入比例更降至649元。一个为国家创造800亿利税的企业家, 17年的全部合法收入还赶不上一名影星拍一次广告的收入;1年的收入不如一名歌星走一次穴的收入, 如何体现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价值, 又怎能激发起经营者的创造性?类似于褚时健走向犯罪道路的例子与其说是个人悲剧, 不如说是激励失效、社会分配失衡的悲剧。

现代经济理论和国内外许多优秀企业家将企业起死回生的事例都说明, 作为生产成果的财富是土地 (自然资源) 、资本、劳动、经营者智能这4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在分配上, 土地所有者得地租, 资本所有者得利息, 劳动提供者得到工资, 经营者享有部分利润才能体现经营者的价值创造, 推动“努力→业绩→报酬→满意→努力……”的良性循环。

(二) 激励机制的建立

1、精神激励。企业经营者作为“经济人”角色, 必然追求经济利益, 追求货币最大化;同时, 其作为一个“社会人”角色, 又必然追求社会效益, 如职业安全感、荣誉感等。作为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人, 精神激励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尤为重要。

精神激励主要包括: (1) 事业激励。对那些有卓越才干、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者, 应该及时予以提拔重用, 让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力, 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2) 荣誉激励。分级建立荣誉制度, 按照贡献大小, 授予不同层次的称号, 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3) 榜样激励。大力表彰优秀经营者的先进事迹, 树立学习的榜样, 同时也要树立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公众形象意识, 在全社会提倡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和实干精神。 (4) 竞争激励。培育经理人才市场、接管市场, 形成一种公正的、竞争性的企业经理人员筛选、淘汰机制, 可以有效地发挥激励效用, 规避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寻租行为。 (5) 文化激励。企业内部要建立一种“人为为人”的文化氛围, 即每个人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和人格境界, 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创造一个自我激励和相互激励相容, 充分发挥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良好互动机制。当企业的精神和个人的心灵所向能够趋同, 它就能激发那些所谓的“E”因素 (精力、激情、发奋、情绪高昂、表现卓越) , 从而使企业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2、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体现在经营者的货币收入上。它是经营者收益的直接而且是可度量的现实存在。其具体办法主要有短期激励 (如年薪等) 和长期激励 (如股票赠与、股票期权、养老金计划等) 。我国于1994年开始在深圳等地进行年薪制试点的, 为了不影响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都给经营者的年薪规定了最低与最高两条水平线, 一般掌握在职工综合开发平均工资的1-3倍以内。年薪制虽然与经营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但基本上还带有很强的收入固定化特点, 缺乏足够的弹性, 仍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因此, 有人建议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不应是个死数, 而应是个比例数。鉴于国外大公司的总经理的年收入一般是所创造利润的2%-5%, 国内在起步阶段应在1%左右或者更低一些。

年薪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经营者的责任心和开拓进取的创造热情, 但它忽略了经营者的短期效应问题。经营者可能出于非生产性寻租的考虑, 在有限的任期内, 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置公司长远利益于不顾。为了避免这种现象, 可行的办法是实行经营者股票期权, 即企业向经营者提供一种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持有这种权利的经营者可以在股票期权计划约定的时期内 (一般3-5年) 以约定的认股价格 (也称行权价格) 购买约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经营者是否行权, 以及行权所得的个人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期权行权日公司股票市价的高低及其与行权价格的差价。近年来, 随着经理股票期权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 其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学术界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普遍认为:股票期权与年薪和奖金等传统机制相比, 其长期激励效果更好。另外, 随着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使用规模的扩大, 整体薪酬的业绩弹性增大, 激励效果将增强。根据1980-1994年美国426个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 经理人员整体薪酬业绩弹性为3.3。从而得出了“经理人员薪酬与公司业绩高度相关”的结论。目前, 根据统计, 在1996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前500家大工业企业中, 有89%的公司已向其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了股票期权制度。经营者的年收入中, 来源于股票期权的比例越来越大。如在1990年,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得到的1670万美元收入中, 有87%为股票期权收入。鉴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内部人”现象, 建议我国企业实行股票期权的比例不宜过大, 同时, 要更新股票的发行和回购等法规, 明确纳税标准, 以利于股票期权的顺利实行。

鉴于某些国企经营者借推行股票期权之机, 实现个人的原始资本积累的行为, 建议除了要加强目前的内、外审工作和董事会的分层建设 (如在董事会下设薪酬委员会、激励委员会等) 外, 还应实行述职报告、民主评议和重大决策民主集中制等监督机制。另外, 为了避免经营者负盈不负亏, 可考虑实行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 如与收入成比例的风险抵押, 个人财产补亏;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经营者以每年的分红抵偿公司的借贷等。企业应当遵循效率和安全相结合的原则, 对经营者适度授权, 如在章程中确定符合企业要求的风险投资范围, 以及投资所用资金占企业所用资金的具体比例, 以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 要加强和完善企业的业绩评价制度, 推行平衡积分卡、经济增加值 (EVA) 等理论和实践意义都很强的评价指标, 认识企业当前的基本情况, 发现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为经济利益的当事人, 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其行为从个人角度看是合情合理的。正所谓“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经营者的行为是“寻租活动” (rent-seeking activity) 还是“创租活动” (rent-creation activity) , 除了非经济的因素 (道德的、文化的、习惯的因素等) , 主要取决于制度的激励和约束。而且每个人对报酬都有各自的“满意程度”和“公平程度”, 这里的“公平程度”既要考虑横向比较, 也要考虑纵向比较。经营者寻租行为正是经济发展提供给人们进一步思考的素材:怎样将新创造的财富分配给那些对财富最有贡献的人的同时, 其他人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仕模.第五代管理[M].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0.

[2]、杜金卿.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任、激励和监督机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0 (1) .

[3]、金鑫.建立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有效机制[J].企业活力, 2000 (9) .

[4]、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国企经营者行为短期化成因分析 篇10

关键词:国企改革,国企经营者,行为短期化

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企业为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 开始对自身的经营体制进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 国企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问题不断凸显。其实, 国企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实行承包制之初就已经存在。但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 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 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

1 国企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表现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国企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内涵不断扩展。它不仅指经营者只追求短期利益 (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效用收益) , 不注重远期盈利的资本投资;只关心企业留利水平, 不关心资产价值;只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不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指当企业改革有损于企业经营者的既得利益时, 即使改革本身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经营者也可能会阻碍改革的推行, 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具体表现:比如, 在资产评估中人为地低估资产价值, “贱卖”国有企业, 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甚至以权谋私;不关注企业持续生产能力的培植, 使得企业发展缺乏后劲;盲目扩大企业规模, 把现金流转化成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压制了企业的有效投资。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地解决, 势必会造成国有企业资源大量浪费, 部门运转效率低下, 增加企业运行的潜在风险, 严重抑制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

2 国企经营者行为短期化原因分析

(1) 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不对称, 造成国企所有者与经营者在企业发展目标上的分歧。

从国有企业的性质来看,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国有企业是全体国民共同所有的, 但由于居民数量的庞大性和分散性, 每个国民不可能对国有企业的具体事务进行直接的决策和监督。所以, 政府作为国民利益的代表, 接受全体国民的委托, 对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也就是说, 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实际所有者。政府作为国有企业资本的主要出资人, 承担着企业生产、销售、分配、投资等环节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根据奈特的理论, 利润是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补偿。因此, 政府拥有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即相对于合同收益而言, 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 (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 的余额 (利润) 的要求权。但是, 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 政府作为非人格化的公共机构, 不可能直接参与国有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它必须派出它的代理人———国企经营者来代替自己行使剩余控制权, 即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如果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掌握在企业同一群体手中, 则这一群体是最有可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因为这一群体在拥有企业营运的决策权的同时, 也承担着企业未来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他们的决策不能从企业的长远价值做出的话, 就会面临企业被清算或重组的危险。

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 剩余索取权属于政府,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掌握着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配的不对称, 使得国企经营者只能领取固定的薪酬工资, 而不能参与企业收益的最终分配。也因为上述情况, 企业经营者不愿意承担长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为风险与收益不对称) , 他们更倾向于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 利用企业决策, 寻找短期内创收的途径, 大量吸入资金, 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 获得显著的收入, 进而把收入工资化、福利化, 增大个人效用。这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减少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同时, 盲目扩大企业规模,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但企业规模一旦超过了合理的区间, 反而会影响企业的长期收益,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国有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配的不对称, 导致了所有者、经营者风险与收益的不统一, 进而造成了双方在企业发展目标上的分歧。企业所有者以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企业资产价值增殖为目标, 企业经营者以个人收益效用的最大化为目标。这种在企业发展目标上的分歧, 使得国企经营者在做决策时趋向短期行为。

(2) 资本市场经营者选择与国企经营者任命制的矛盾, 导致经营者行为目标趋于短期。

一般来讲, 企业的经营者大部分是从企业家市场上通过竞争的方式挑选出来的。而资本市场与企业家市场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资本市场的发达会推进企业家市场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讲, 资本市场是检验经营者能力的最重要场所。以股票市场为例, 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在做出决策时, 必须将企业的长期价值考虑其中, 通过企业长期效益的增长, 使投资者的股票价值不断增殖, 为股东赚取更多的财富。否则, 投资者将自己手中的资金注入到某支企业股票时, 却不能发现该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力, 就会使投资者失去对该支股票的信心, 进而将资金投入到其它股票中去, 即“用脚投票”。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融资困难, 资金链断裂, 就会出现财务危机, 进而威胁到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地位, 甚至使其失去该职位, 重回企业家市场。那么企业经营者在以后的决策中就会重视企业的资产价值而不只是简单的账面利润。

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讲, 在企业的股东大会中, 除了政府以外, 有许多占有不同股权比重的股东。但政府在企业股权比重中的绝对优势, 使其实际上拥有了企业经营者的人事任免权力, 可以选择企业的经营者。政府并不是从企业家市场进行选择, 而是从国有企业内部直接挑选, 或从其他政府机构调任。虽然在央企方面, 近年来由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任用的各级经营管理者管理人员已经占到经营管理人员总数的近30%, 但这毕竟还是比较小的比例, 我国国企高管、尤其是最高管理人员的考核和任命基本仍由各级政府决定和安排。这样, 政府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契约关系, 而是一种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带有某种“血缘”色彩。

政府的最大股东身份掩盖了其他股东的利益诉求。即使其他股东可以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企业的股东层, 但由于政府在某些行业 (如供水、供电、金融、通讯等) 退出的不可能性, 国有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资本市场对国企经营者的约束力大大减弱。同时, 国有企业的行政任命制又使得经营者为了个人的升迁, “商而优则仕”, 渴望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 以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 国企的经营者就会将手中的资源配置在他们认为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巨额收益, 增加账面利润的投资项目中, 而不是能够拉动企业长期发展的项目中去。

(3) 软预算约束和破产机制缺失, 使得国企经营者短期行为的风险大大降低。

国有企业改制后, 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各个企业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经济实体。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有企业获得资金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由原国家财政预算体制下的直接拨款, 向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借贷过渡。同时, 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后, 其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变成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也就是说, 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申请的贷款不是只借不还的财政拨款, 而是有借有还的债务。双方之间存在着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契约关系。如果国有企业经营不善, 资不抵债, 银行作为债权人可以依照相关法律规定, 向法院申请对不能偿还债务的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程序。

但是, 在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 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血缘关系”。对于国企的经营者来说, 他们认为向银行的贷款只不过是财政支持的方式变了, 即企业的财务人员原来去财政部门领钱, 现在去银行领钱, 并没有强烈的债务意识。另一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都是实行任期制的。在他们任期内, 如果国有企业欠债不还而造成银行呆账坏账的话, 国有银行的经营者并不急于向欠债企业讨要债款, 而是通过会计方法掩盖呆账坏账, 将这一问题留给继任者。因为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只关注账面利润, 而非长期价值。账面利润关乎到银行经营者的个人收益。

虽然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 (2010年以后不良贷款率一直在1%左右波动, 2004年曾高达15.57%) , 但不良贷款数额依然很大 (2013年四季度为3400亿元) 。而在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构成中, 国有企业的贷款占大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 银行不对呆账坏账作出及时处理, 不仅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运营风险, 而且使国有企业得以高负债运行 (很多时候企业的债务已经超过了企业资产) 。这实际上使企业的破产机制形同虚设。破产机制的缺失, 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减少了风险上的约束, 不会因为经营业绩差而受到惩罚。对于国有企业经营者来说, 一方面是软预算约束, 筹资较容易;另一方面是破产机制缺失, 无还债压力。在这双重影响下, 国企经营者必然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风险高, 但短期内收益大的项目中去。赚了算经营者的, 赔了算国家的。企业外部约束条件的软化, 大大诱导了国企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3 结语

在委托—代理的公司治理框架下, 即使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中,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也不可能达到完全兼容。经营者的短期行为问题成为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还不是很完善和成熟, 国企经营者行为短期化问题必将贯穿于整个国有企业的发展之中。国企经营者短期行为的产生, 既与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弱化有关, 也有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比如, 健全国企经营者激励制度, 将经营者的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挂钩, 让经营者分享企业经营的剩余;打破国企高管的行政级别, 清楚界定国企经营者亦官亦商的双重身份;加速培育企业家人才市场, 加大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对外招聘, 为国企管理层补充新鲜血液, 增添活力;对经营业绩差、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引入破产机制, 及时进行清算和重组, 增加国企经营者短期行为的机会成本。而这些措施需要寓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个过程中, 并实现制度化。

参考文献

[1]陈钊, 陆铭.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制度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 1999, (2) :9-13.

[2]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 1996, (9) :3-15.

[3]《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国企高管当以公开招聘为主[J].中国经济周刊, 2008, (26) :5.

合作经营中侵占货款的行为定性 篇11

被告人王某曾任某燃料经营公司经理,长期从事燃料经营,后因迷恋赌博致公司倒闭。2004年10月,王某与上海某物资供应公司(以下简称物资公司)法定代表人陆某商定,由王某担任该物资公司副总经理兼某直辖市办事处主任。该物资公司与王某签订书面协议,由物资公司提供资金,王某具体负责煤炭业务的经营,并将资金使用额的20%以利润形式返还物资公司。物资公司还出具书面授权在某农业银行开设一个账号给王某作为资金结算账户。在此过程中双方未签订劳资协议。

2005年7月至2006年10月间,被告人王某以该物资公司名义向某燃料公司购买煤炭,并以支付货款为由,让物资公司将人民币数千万元划入某燃料公司,除了实际发生经营额外,王某通过该燃料公司将其中的70万元转入私人账户用于个人购房。此外,被告人王某还以个人名义对他人谎称有便宜钢材提供,骗得他人购买钢材款人民币100余万元。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理由是王某受聘于某物资公司,并代表该公司对外经营煤炭业务,且王某对该公司为其设立的专门账户内的资金具有管理、使用的职务便利。因此王某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应该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理由是王某未与物资公司签订劳资协议,且不拿工资,不是该物资公司的正式员工。物资公司与王某之间的聘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经营业务的关系,对该公司指定用途的资金只具有保管、使用义务,因此王某并不具有职务上的便利,其在使用、保管该公司提供给其购买煤炭的资金的过程中,侵占该公司资金的行为,应该以侵占罪定罪处罚。

第三种意见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理由是被告人王某与某物资公司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其所签订的协议表明二者之间是一种合作经营关系,双方兼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具有民商事特征的经济合同关系。被告人王某在履行合作经营合同的过程中,对该公司隐瞒了货款的真实用途,将70万元货款用于个人购房,其行为应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

评析意见

上述三种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其一,王某在本案中身份的认定。其二,王某的行为方式究竟是侵占还是骗取。笔者赞同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

(一)王某在本案中的身份不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

我国《刑法》第271条规定了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而且这些人员必须具有经手、管理、使用本单位财物的职务便利。因此,在本案中要认定王某的身份是否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主要看其与物资公司之间是否形成了劳动关系,看其是否具有经手、管理、使用该物资公司财物的职务便利。首先,王某与物资公司之间所形成的并非劳动关系,而是一种合作经营的关系。从王某与该物资公司的书面协议中可以看出,王某与某物资公司是作为平等的民事主体出现的,双方间都有明确的权利义务。王某以自己的经验、技术以及资源进行合作,而某物资公司则以经营所需资金进行合作,共同进行煤炭经营,所得收益王某除了将资金使用额的20%以利润形式返还某物资公司外,其余部分无论多少都应归王某所有,可见,双方对于利润分成有明确的约定,而这种利润分成则完全有别于劳动关系中的劳动报酬。其次,王某虽然名义上担任某物资公司的管理人员,但实质上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经手、使用公司财物的职权,王某与物资公司只是按照约定,在促成物资公司与相对方的煤炭交易后,由物资公司直接向交易对方支付货款。可见,物资公司的购货款并非由王某直接进行管理、使用,王某将购货款中的70万元劃入私人账户的行为并不存在利用职务便利的情况,而是隐瞒实际用途的行为。因此,本案中,王某失去了职务便利这一条件,则其不可能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

(二)王某与某物资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委托管理关系,其行为无法成立侵占罪

根据刑法规定,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有两种,一种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另一种是“他人的遗忘物或埋藏物”。显然,上述持侵占罪观点的人是将王某与某物资公司之间的的关系看作是委托经营关系,将该公司交由王某的特定资金看作是基于委托关系而形成的保管物。因此王某将该保管物予以侵吞,拒不归还的行为,则应被认定为侵占罪。在本案中,王某的行为究竟能否构成侵占罪,应主要取决于王某对于物资公司指定用途的购货款是否具有保管的义务,二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是否成立。

本案中,在王某以物资公司的名义向某燃料公司购买煤炭这一具体交易过程中,实际上在王某与物资公司之间也形成了一个口头上的协议,其内容是王某向物资公司提供货物(煤炭)所需的数量、价格、付款方式、提货时间及地点等。此口头协议是以王某与某物资公司最初所达成的书面协议为基础的,如前所述,基于这一书面协议,王某提供购货信息、渠道,物资公司按照王某的要求将购货款划入某燃料公司的账户内,王某再将购货款资金的20%以利润形式返还物资公司,这显然是一种合作经营关系,而非委托代理关系。因此,既然王某与物资公司不存在委托代理的关系,那么王某对于公司指定用途的购货款也就不具有保管的义务,其侵占部分煤炭购货款的行为,也就不能认定为侵占罪。

(三)王某的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反思企业的资本经营行为 篇12

关键词:企业,资本经营,反思

1 资本经营在理论上的含义及作用

资本经营在理论上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 其原因会在后面介绍, 这里仅仅列举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定义。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可以支配的资源, 不论是有形的, 还是无形的, 都可以以资本的身份加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转让、剥离、置换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 进行有效运营, 以实现最大限度资本增值的目标。

资本经营在理论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根据企业融资周期理论, 资本经营可以帮助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和投资。一般而言, 在企业初创期, 因为产品的价格以及销售前景尚不明确, 企业主要是通过私募一些所谓的风险投资和天使资金帮助企业运作。在企业成长期, 企业的利润规模迅速扩大, 发展前景较好, 企业不仅可以从银行等部门获得一定量的信贷规模, 甚至其中优秀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等资本市场发行股票, 上市融资。企业处于成熟期时, 由于产品销量稳定, 技术研发成熟, 企业因此而获得稳定持续的现金流, 该类型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在主板市场发行股票或者发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债券进行融资。第二, 根据资本市场五级价值增值理论, 企业可以通过资本经营快速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理论上讲, 企业可以在私人股权资本市场中、在证券发行市场中、在证券交易市场中、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中等五个阶段实现企业价值不同程度的提升。

2 资本经营在我国实务界中的“内涵”

“资本经营”一词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资本经营被工商企业奉行为公司经营的最高形态。不懂得资本经营的公司是滞后于时代潮流的夕阳企业。实际上, 而今回过头来反思资本经营的话, 会发现这个概念分明是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生造的一个词语。虽然在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 有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近似与之相对应的概念, 但是我国的资本经营是上市、重组、MBO、融资、套现等活动的统称。正是基于此, 我国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为其做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与学术论述, 而我国各个企业家也根据他们所认为正确的资本经营之道来开展五花八门的资本经营活动。其最后的结果是于理论上处于混乱状态, 于经营实践中沦为失败。

3 从理论层面剖析资本经营的本质

从社会宏观层面而言, 假设资本经营可以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和直接提升企业价值的话, 那么就应该鼓励企业从事于此。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搞资本经营, 那么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给从何而来呢?又何以谈得上社会财富的增加呢?实际上, 资本经营所带来的所谓的企业价值增值是相对于资本市场中的市值而言的, 而资本经营不创造价值是指资本经营不创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提及到的“价值”。前者的价值更多是指价格 (price) , 而后者的价值更多是指内在价值 (value) 。

根据MM理论, 在无税收的条件下, 企业的价值, 仅仅取决于企业未来的营业收入, 而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

即是说, 企业的管理者无论怎样“包装”企业, 均不可能改变企业的价值。

从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 它的左边显示的是资产, 表明的是企业所进行的各项经营业务和各种投资活动;而其右边显示的是企业资本来源——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它们分别归属于债权人所有和股东所有。公司金融等学科中, 常常用利息率来反映负债资本的成本, 而用股息率来反映权益资本的成本。换句话说, 企业应该对于债权人与股东给予不同程度的回报, 而回报的资金源于企业的净利润, 而企业的净利润又源于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这其实告诉我们, 无论企业家们怎样运用资本经营的手段, 怎么改变资产与负债、资产与权益或者负债与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都无法直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改善, 进而无法获得企业持续而稳定的现金流, 即无法实现企业的长期增值。

在这里, 以股票作为例子来简单阐释一下上述观点。传统观点认为股票是股份公司经过一定程序发行的证明股东在公司中持有的份额和对公司财产拥有所有权、处置权的一种凭证。股票的价值本质上是股东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要求权, 其数学含义就是将未来现金流 (股息) 折现到现在的价值即为股票价值, 用公式可以表达为:

只要企业获得盈利, 就有义务 (即便这不是法律上的义务) , 向股东分红派息。反过来, 企业决定是否融资取决于企业的投资需求以及规模, 而决定是否用股权融资则取决于企业是否能给予股东未来现金流。倘若企业能做到这一点, 那一定是企业将股权融资用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而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又为企业和股票带来持续不断的现金流。最后, 企业价值增加, 股东利益增大。

4 违背资本经营理论的实证

根据一项对美国在1995年至2001年上市公司所发生的并购案的研究, 有61%的并购没能给并购方的股东创造价值, 反而使他们受到了损失:并购方股东一年后的投资回报率平均低于同行25%;如果加上那些给股东创造了价值的并购增值, 收购方股东的整体平均投资回报仍低于同行4.3%, 低于标准普尔500美国股票指数9.2%。然而, 耐人寻味的是, 被收购股东的平均回报率却比那些没有被收购的同行高出近20%。

看来, 在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 上市赚钱也要遵循前面所述之道, 失利也应归罪于前面所述之因。一项成功的资本经营或者收购兼并, 是建立在企业价值增加基础上的。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 被某企业家收购回来, 还用其先进的管理技术, 更新落后的机器设备, 使得该企业生产效率倍增, 能创造出数倍于以前的利润。此时, 该企业的资本利得便可说是来自于资本经营了。值得注意的是, 此时的价差收益不仅仅是靠资本经营圈来的钱了, 而是企业家运用资本经营的手段使企业价值增加和生产效率提高而带来的高于原有企业的增值部分。这样的企业不仅仅对于新的投资者来说, 会为其带来丰厚的未来收益, 而且一旦上市, 也会为股东带来丰厚的股息红利。

否则的话, 就如同上面统计数据显示的那样:买企业的人亏了, 卖企业的人赚了。在一个逐渐趋于成熟的市场中, 这样的事情不会持续下去。买方投资者会对此类投资项目逐渐缺乏投资信心与兴趣, 而卖方却为这种“一夜暴富”的生意乐此不彼。最终, 市场无法消耗掉这些精心“包装”出来的企业, 卖方的资本运作家们无法继续融资来演绎资本经营的神话了, 整个虚拟经济的泡沫破灭了。由于只注重融资经营而忽略了生产经营, 实体经济也随之出现了严重衰退。此时所谓的资本经营实则为误国误民之道。

5 资本经营的理性回归

企业应当“虚实结合”, 不仅要关注资产负债表右边, 更应当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左边。资本经营的目标与归宿仍是生产经营, 资本经营必须服务于生产经营。

上市企业大部分是浮躁的, 几乎没有想过如何做到精益求精, 不把心思放到提高产品质量与核心竞争力上, 不把精力放在企业的良性发展模式上。当面临与日、德企业相似的情形时, 中国企业家会不会坚持做下去呢?实际上大多数企业, 做到后面就做成了房地产, 然后忙于企业迅速上市融资, 透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手段做成集团企业, 把企业的规模搞得非常大。所以, 这样的企业一旦遇到外部环境恶化或者内部经济增长放缓, 便会迅速面临破产危机。

什么样的企业需要资本经营呢?某些综合型的、多元化的、战略型的企业集团就需要资本经营。例如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 它就有自己的金融服务公司——通用电气财务公司。它为什么有必要来这样做呢?因为它实行的是多元化战略, 另外与能源、电厂业务有关的项目涉及相当大的融资, 以及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各分公司之间有众多的债务拆借、资金内部运作和融资等。所以, 它从本身的运营战略和目标来说, 建立一个专门的资本运营机构来处理这些事务是非常合宜的。因此, 不同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决定了企业需不需要资本经营, 而资本经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这样的企业是否脚踏实地的做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李晓明.论转换国有资本经营机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黄智饶.关于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定位的探讨[J].广东经济, 2006.

上一篇:准企业型下一篇:蔬菜施用尿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