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研教改

2024-10-01

初中化学教研教改(精选11篇)

初中化学教研教改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必须加强初中化学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化学教研是化学教师修炼教学基本功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初中开展化学教研所遇到的困难

⑴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少。由于化学学科只在九年级开设, 化学教师在数量上比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少, 学校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通常也只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人数多的单独列为教研组, 而像化学这样的学科由于人数太少, 通常与物理、生物等学科列为理化生综合教研组。因此化学教研开展只能在综合教研组内进行, 教研活动开展也多半只是相互听听课, 探讨一些教学表面的问题, 而不能就学科内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对于化学教研中实质性的问题更无从涉及。

⑵农村初中现有的教学条件局限。由于农村地处偏远, 经济发展落后, 学校办学条件有限, 教学设备、教学资料严重不足, 化学教师到外地参加学习或培训的机会少。化学是一门为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由于办学条件的制约, 化学实验仪器、药品不齐全, 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实验员, 一些演示实验教师只能通过讲实验来解决, 而学生实验更无从谈起, 一年下来有些学校学生根本就没有进过化学实验室, 而对于实验教学的研究就不言自喻了。

二、以联片教研为抓手, 促进农村初中化学教研的开展

针对目前农村初中化学教研的现状, 本人觉得除了加大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外,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联片教研的力度。化学教研可以从学校的实际和自身发展出发, 依靠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学研究。但是毕竟农村学校资源有限, 力量不强。所以, 在这样的背景下, 联片教研就显得尤为重要。

⑴建立联片教研组织。联合邻近乡镇的农村中学, 建立和健全化学联片教研机制, 这样既可以转变教研方式, 扩大教研范围, 还可以以强带弱, 以强促弱, 建立校际间的教研学习共同体, 使校际之间形成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 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片区内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村中学往往由于器材、药品和教学交流的局限, 实验教学通常是走过场, 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 学生缺少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 更谈不上进行实验的探究。我们学校在联合周边几所学校建立了联片教研机制后, 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互补共享, 实验教学得以提升, 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如利用各学校资源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整合成一整套装置, 利用该装置既帮助学生回顾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 又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角度验证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现象明显, 操作简单方便。

⑵以县为单位, 由县教研部门牵头建立县内化学教师QQ群。组建化学教师QQ群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在QQ群上可以交流的话题很多, 如“说说我的教学小策略”“初中化学知识的杂、散、细”“预测化学中考的探究题、实验题”、“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融入到学习中来”“谈谈中考前化学复习的策略”“怎样教学化学概念”等, 这些话题的交流无疑给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带来极大的帮助。在群内还可以组织化学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可以给化学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信息等, 这些对于农村化学教师来说都显得相当重要。

⑶利用教学开放日加强联片教研的实效性。在联片教研组织内, 可以设立每学期一次的开放日。不同学校的开放日可以承担一个不同的研究问题, 从解决问题入手, 提高联片教研的实效。还可以聘请教研员及有关专家到学校指导教学教研工作, 这样通过专家引领, 便于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获得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以便不断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促进化学教学研究。

总之, 只要我们的化学教师能迎难而上, 联片教研, 互相帮助, 就一定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福临中学)

初中化学教研教改 篇2

化学组教研活动计划

本学期我组在学校教导处、科研师训处的指导下,在上一学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开展教育教研工作,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以“记、想、用、清”教学思想为抓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探索教学常规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现制定本学期教研组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积极实施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化学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化方法,转化行为,创新方式,提高效益。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树立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尽快成为强实的新生力量。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 深化“记、想、用、清”教学策略的应用,全面提高本组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实施方案,确保我校的化学教学效果。

二、工作目标

1.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为突破口。教学上立足以“打造高效课堂”为中心,以“记、想、用、清”教学策略作为课堂改革的主旋律,切实在课堂组织形式、学生学法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本学期每位老师至少听10节课,并及时进行评课交流。每位教师以教学反思的形式,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听组内教师的课,及本班任课教师的课。充分利用好身边优秀教师资源。继续开展课件设计、开课、评课的工作,提高课件设计的能力,并通过开课使全组教师得到学习的机会,并在评课中使开课和听课教师的业务水平都得到提高。

3.各备课组选择有效的学生练习试题,做到“适应、典型、高效”,使训练习题做到校本化。认真落实“精备少讲,精炼精考,多答多辅”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向课堂单位时间要质量。

4.备课组长要经常检查组内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以及是否按照教学常规完成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反思及作业反馈)。备课组长确定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地点与时间,教研活动要有详细计划(主题、主讲人及内容安排)与详细的记录。并及时做好教学质量分析工作。

5.重视科研工作,搞好课题研究,加强本组教师的科研意识,以科研带动教学工作。

加强教研组各项常规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的有关文件、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以及师德规范,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和教研规范,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将教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增强团体精神和协作意识。

4.发挥骨于教师的示范作用

化学组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教师队伍,教师之间团结互助。很多教师已经形成的自己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上好示范课,开展专题讲座,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环境。

四、主要工作 九月份:

各备课组制订好学期教学计划、实验教学计划等,总结上学年的成败得失,提出本学期的奋斗目标;参加学校“教学常规月”活动;初步确定化学课外科技实验小组;开展以“导课艺术”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十月份:组内听评课活动,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促进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对科技实验小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开展以“提问的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浅论高中化学教研手法 篇3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研手法;探究

针对传统高中化学教学的局限,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高中化学教学新探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其今后的发展丰富自身打下基础。

一、 高中化学教研理念

高中化学的教研不以学生成绩为终极目标,而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技能认识世界的综合素质为归宿,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欲望、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符合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教研理念,始终是教育的焦点所在。

二、 教研手法探析

1.课堂构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本末倒置,没有充分关注到教育中心之所在,课堂作为教育的承载,其构建方式直接决定了教学成果的得失,如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要保证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顾及到学生学习的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制定详细的教研方案。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的化学小知识,学生有许多不解的地方,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老师就要结合学生日常面临的生活环境加以阐述,如住宿学生自己打热水,水壶会积一层水垢,用醋洗就是一个实用的化学知识,还能加强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

第二,以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参考制定教学:学生以个体方式存在于课堂,老师统一的教研模式往往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是就要适当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偏重的方向摸底调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例如某些学生爱好课外的化学知识,这是就可以适当的在教学当中加入课外趣味性的知识来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对课堂知识也产生兴趣。

第三,建立互动讨论式的课堂氛围:高中化学涉及到很多的自然或是生活中的知识,学生处于好奇心,往往很愿意发言谈论,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实验的方式对他们讨论的结果进行验证,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加强课外活动。化学教研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作为一门具体的基础自然科学,其发展的源头就是自然生活,化学理论和知识也是经过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才得出的,所以课堂外的化学知识同样引人入胜,而且学生对此类知识有特殊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化学活动,也可以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向自然,从亲身的活动体验中领悟化学知识。例如酸碱地的性质就决定了某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可以引导学生到户外去鉴定土壤的酸碱属性,用PH试纸来加以判断,微弱的难以辨别的则可以带回实验室,以酸碱滴定的检验方式来加以判断。

3.高中化学教研手法的设计。高中化学的教研并不只是简单的体现到一堂课而已,化学教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对所教知识的收集调查,还要通过抽查的方式掌握学生主体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再制定完善教学方式和内容,其大体步骤可以是根据教学大纲拟定教学标准:收集资源——初步制定教学方案——课堂课后反馈——收集教学意见——完善教学方案。比如有些化学实验的反应较慢,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这是就可以在教学当中加入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多媒体图文动画的展示,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求知欲,也比较直观生动的展示了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所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学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

4.教师对自身的提高。新的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开放性与互动性,教材上的化学知识难以兼顾到方方面面,并且任何个人都无法掌握一门学科的所有知识,所以面对学生不断提出的新疑问,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无疑对教师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在教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在互动开放的交流环境中,既需要教师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双方互相提高的一个过程。

三、 结语

新课改环境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透彻的理解生活与社会的现象作用深远,并且为引导学生今后从业后研究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今高中化学教研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从传统的以成绩为导向的教研模式,转变到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点的教研模式,也是影响我国教育质量的深层次原因,相关课题的探究与实践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欧卫强.新课改要求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

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10(9)

2 洪明.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J].吉林教育,2010(25)

3 潞九涛.创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Ⅱ[J].现代教

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

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5 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高等教版

社,2003

6 徐远征.关于构建中学化学素质教育课教学

大学化学教改之绿色化学实验探究 篇4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环境保护问题已成热点。绿色化学是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

日前,我国环保部参与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项目研讨会会上提出“采用废物跟踪系统,提高电子废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可见环保问题全球关注。垃圾之多,却未用尽其能,眼看是不环保,实则是有限资源的浪费。中国南方素以水乡为其优势,由于工厂、化肥农药农业、生活、校园实验等排放的污染水,严重超过环境水体容量,打乱水体的自净能力,单方向的水治理困难重重,污水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民众身心健康,同时治理污水耗重金耗时而且影响基本生活,如今真正能为民众享用的洁净水正急剧削减中,地表水污染引起的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的健康耕作,地下水的污染,源头水的保护,水污染污染物的扩散侵袭等一系列水问题引起我们深思。近日,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尤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颇为重视。例如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淮水污染重点工程检查正要在2015年初步完成耗资数十亿建立的监测网,耗资巨大,耗时长久,若能减少污染,这些资源的便能得以节约。就高校来说,从实验排污源起,减少污染。

在高校中,通常做完实验就将试剂直接倒入水池中。这样的实验不停地进行着,而实验室很少有三废处理,致使实验室如一污染排放源向外排放着各种污染物(所用的化学药品种类多,消耗量大,而且大部分有腐蚀性或有毒,有的实验还伴随有毒或有害物质的产生)。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其对土壤、水生生物的副作用更强,尤其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所在学校中的湖泊,经常是发黑散臭气,而如在国庆假期之后的几日里能明显感受到湖的清爽,湖面也无明显漂浮的植物,这是由于没有污染行为的发生,可见实验室的绿色化势在必行。

一、绿色成果创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引导促使学生通过一些改良实验(如用无毒、弱毒试剂代替有毒试剂进行实验,发现新方法代替原本效率低的方法,等等),使学生感受到绿色化学创新带来的好处,产生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步入绿色化学实验的学习中。

二、绿色化学之源———网络微型实验

在当今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化已具备各方面完善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微型化学开放实验的开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教学效果,代表了化学实验改革发展的方向,是贯彻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网络环境下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实验的项目准备、操作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和课外进行家庭小实验(而笔者认为学生的主动思考性实验即使有缺陷也远胜过安排性实验),能增强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微型实验使用剂量少,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动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绿色实验开展———融会贯通

1. 实践绿色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的能力。

(1)以学生为中心,使化学实验成为绿色工程。

要求学生做到“实验源头预防、实验中间控制、实验排放达标”。期间包括避免使用剧毒原料、用绿色溶剂代替易挥发性的有毒有机溶剂、用绿色催化剂替代有毒、易腐蚀的催化剂、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分类处理,等等。

(2)革新常规实验,开展微型、半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与常规实验相当的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与技术。其主要优点是:试剂用量大大减少,仅为常规实验的1%~10%,减少了“三废”排放量,以及相关材料和水、电的消耗,降低了实验成本,节约了实验经费,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改善了实验环境,降低了环境的污染。

常规实验的半微量是指在不改变实验方法、不改变操作技术的前提下,采用常规的小容量仪器、药品用量减量,不用额外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而进行实验操作的方法,因为成熟的实验技术更容易推广。

2. 实践课程教学中形成绿色工程理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绿色化学行为。

(1)绿色化学观念贯穿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课程实习及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用绿色化学的思维审视生产单位的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用绿色工程的12条标准验证各生产环节,总结出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各环节,整理出不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各个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依据“5R”原则考虑和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做到实验药品的减量化、循环或回收再利用,选择污染少、装置简单、产物易分离、安全性高的实验方法,在无法避免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通过反复多次地实习实践、归纳总结,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观。

(2)绿色化学观伴随毕业生终生。

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时,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都必须体现绿色化学观。凡违背绿色化学观及绿色工程理念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都视为不合格,要么修改,要么重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及时跟踪指导,务必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要让绿色化学思想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社会及历史负责。

结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源头开始的绿色实验,使清洁生产跟上环保主题前进的步伐。绿色化学实验的进行促进学生在科研、实验的道路上保持绿色、清洁意识,使用绿色材料,开展节约型实验,拥有绿色洁净实验过程,排放低污染值三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学者、生产者持久地进行建设。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当今环保主题的时代条件下, 由水污染引发绿色实验进行的思考, 指出大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重要性及其开展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实验,三废处理

参考文献

[1]唐纯翼.绿色化学观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0) :126-127.

[2]张康华, 曹小华, 谢宝华, 陶春元.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5) :123-125.

[3]黄树辉.问题教学法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 2008, 15 (3) :15-172.

初中化学教研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新学年初中化学教研工作,要紧密结合我市教育教学实际,紧紧围绕我市初中学段总体工作安排,突出“关注细节,内涵发展,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转变教研方式和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学科教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用主动开拓的精神,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重点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双二十条”深化研究)、教学常规改革、教研工作方式改革、评价方案改革四项工作,构建新的教研文化与教研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一流的教研成果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以一流的教研业绩奉献给社会.二、工作研究重点

(一)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抓好“四个深化研究”

1抓好化学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双二十条”深化研究

在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深化研究,力争新突破。

2、抓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益与教学讲授时间的深化研究

3、抓好课堂教学提问“问题”实效性的深化研究

目前我市化学课堂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假问题”的现象。

研究的重点:如何杜绝“假问题”,设计有思维容量、思维密度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呈现时机、呈现的方式等。

4、抓好关于“教学反思、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等环节规范化的深化研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课堂检测、反馈矫正等值得进一步落实。

研究重点:使课堂教学反思、检测与反馈矫正规范化:周清月考、单元过关、二次过关;设满分卷、错题本,将落实进行到底。

(二)教学常规改革方面—抓好“四个深化研究”

1、抓好常规的分类落实问题的深化研究

常规管理中既要“放”也要“收”,收放有度,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人而异:新教师与老教师、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干部与教师等分类落实。

研究重点:不同类教师常规落实的标准

2、抓好“教案”循环使用问题的深化研究

从现状看,“抄教案”、“抄教材”等重复性、低效性劳动仍较严重,问题亟待解决。

研究重点:教案的多次开发和深加工,提倡撰写精品教案,坚决杜绝无效或低效劳动,使备课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实用高效的目的。

3、抓好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化发挥的实效性深化研究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方式,对调动教师教研积极性,促进互动和资源共享有着重要意义。但从现状看,目前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或无制度或流于形式,集体备课的方式(个人--集体--个人)执行不到位,成为制约教学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性劳动,因此必须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与发挥教师个性的关系。

研究重点:集体备课的质量监控与教师个性的充分发挥:⑴主备人→研讨→研究课→研讨→集体教案(主备人须准备精读学案、精讲教案、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回顾反思、知识结构;讲解构思和教学程序);⑵个性发挥:集体教案→个性发挥→上课←质量监控(追加反思:教学后记)

4、抓好教学过程细节管理的深化研究

积极探索一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低耗高效之路,我们提出,“落实好常规就是高质量”,常规+细节+过程++落实=质量,即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把落实抓牢。

(三)教研方式改革方面—落实“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思想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相长”,研究制定“基于问题解决,致力于创新共享”的校本问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细节决定成败,从教学“细节”问题入手,避免教研工作的“浮而飘”、“大而空”。落实“三个转移”——课题研究前移(问题前移,研究先行);教研重心下移(教研工作下移到学校);教学中心转移(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培养为中心)。

研究重点:校本问题研究,牢记细节决定成败,如:预习与上课;导读与提问;小结与反思;思考与回答;复习与训练;命题与考试;作业与批改等的研究及抓好初高中衔接教育的研究。

(四)深入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落实2007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意见

1.积极探讨2007年潍坊市中考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以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和市教育局中考改革方案为依据,结合学科课程改革

实际,深入稳妥地探讨中考改革。

2.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2007年中考样题。加大调研力度,广泛征求教师各方面的意见,深刻把握学科本质和核心观念。根据新的要求,积极进行命题改革,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增加研究性题目、开放性题目,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命题质量的分析与评价,积极组织一线教师进行试卷分析和报送上级业务部门进行命题质量评价,根据反馈情况,不断改革,确保命题为初中教学改革正确导向。做好全市中考复习指导工作。加强与潍坊市教科院的交流和沟通,正确把握今年中考命题的新动向、新特点、新趋势,研究制定全市中考复习方案,召开中考复习座谈会。

(五)加强化学科名师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名星教师的培养。继续组建好名师档案,有计划的组织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教学研讨会、学术报告会,观摩高水平的示范课、到名校参观学习,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境界,开阔眼界。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掀起新的学习研究热潮。关键是打造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称之为教育教学力—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校本教研的合作能力,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共振现象和共鸣现象,防止出现“教学盲点”。

(六)继续加强化学竞赛的辅导和管理,促进化学科名生群体的形成继续组织参加全国初中化学实验能力与素质竞赛。根据名生培养的思路,通过学科竞赛,注意发现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有针对性的立档培养,争取今年的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再创佳绩。

三、月段工作安排

二月份:

1、下发初中化学科教研教改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计划

2、组织期末考试

三月份:

1、组织编写单元题和中考模拟题

2、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

四月份:

1、组织期中考试

2、组织参加全国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与素质竞赛

3、化学优质课评选

五月份:

1、化学科中考复习座谈会

2、中考实验操作考试

3、参加潍坊市化学科优质课评选

六月份:

1、组织学业水平考试阅卷

2、常规落实与改革调研

七月份:

1、优秀课件、优秀论文评选

2、组织升级考试

3、中考试卷分析

八月份:

1、教师业务理论考试

2、编制单元过关检测题

3、全市初中化学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九月份:

1、案例教学研讨会

2、教育教学工作会

十月份:

1、组织期中考试

2、学生学习行为20条研讨会 十一月份:

1、教学视导

2、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十二月份:

1、元旦化学竞赛

2、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教研教改 篇6

关键词:有机化学;专业外语;理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1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41

“有机化学”是为大学化学专业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合成有机化合物,并展开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和性质研究。经过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熟练掌握有机化学课程基础知识,这对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有C、H、O、N、P等非金属元素,其中含有C和H的化合物是大学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正是这些元素在外界的条件作用下,发生原子间的成键得到系列有机化合物。通过近年来的有机化学授课,发现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基本能达到预想目标,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可以让学生接受、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讲授有机化学内容时,篇章分布应该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又如,有机化学是各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作为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第二门化学课,其内容相对复杂。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医药等各领域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授课时,适当加入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受这些理论的启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对传统的大学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尝试,虽然强化基础知识比较枯燥,也初步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主要的改革措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形式多样化,做到高质量地上好每一节课

往年实际教学中均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记笔记。但是通过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上课前基本都没有预习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再加上课程内容抽象,许多学生吃不消。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督促学生做好预习,现拟增加学生上台讲解示范环节(不是每一节都如此)。即在习题课之前,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适当讨论,最后教师再作总结点评。教师在点评时还可通过PPT对学生混淆的概念及不足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强调。通过这种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增加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认识。

二、大学化学专业英语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中的适度引入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技术把不同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具有整体的认知。对于化学反应最好从成键方式角度进行理解,如碳和碳、氢、氧及其他几种元素之间可以单键、双键或者叁键的形式相连,而形成的基团被称之为官能团,这是研究化学反应时的基本方法。若能够将专业外语的词汇在课堂上把其对应的中文概念进行对照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区别于双语教学)。例如,讲解“自由基”的概念时,若把“free radical”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发现学生表现出特别的兴趣,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此外,也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的化合物基团(带有专业外语词汇)写到不同颜色的便签纸上,而后进行不同组合而产生不同的产物,这些简单易行的方式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通过PPT动画,也可以很好地演示微观世界里的有机化学反应。在讲授各种有机反应机理时学生的反应很平淡,让其接受这些新知识有些困难。特别是分子的内部空间结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亲电试剂对底物的进攻等知识点。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讲解“亲核取代反应机理”时,其中SN2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Walden转化就可以利用动画效果进行描述;此时分子立体构型的翻转变化具有视觉冲击效果,比在黑板上板书更加富有立体感,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师可以建设个人的有机化学学习网站

有机化合物形成的键比较简单,各类键的化学反应都具有规律性,但是学生作为一个初学群体对其理解,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一线化学教师深知学生对理论专业知识乏味,除了课堂上多讲解化学类的专业外语知识,改变一下教学风格外,教师可以建设专门的有机化学学习网站。需要注意的是该网站仅涉及有机化学理论学习,并附有大量的化学专业外语词汇(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专为有余力的学生设置)。课外网络课程的学习大大区别于现在多媒体教学是教师上课的主要方式,主要体现在宽松的环境,学生没有课堂学习的压力。例如,网站里设置的“Blackboard”里面有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习题和参考答案、模拟测验和考试内容等。学生若有疑问随时可通过电子邮件与授课教师沟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化学专业英语与有机化学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要在较少的学时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毕业即上岗的合格人才,需要教師在平时教学中提高对自我的教学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大量创新、实践、多总结有用的教学经验,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沙茂林,姚如富.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思路浅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32):6.

[2] 胡荣华,隋岩,方小牛.探究教学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1(39).

Abstract: Basic organic chemistry is one of the chemistry foundation curriculums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author combines the teaching model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in Chemistry” with the modern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cent years’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basic organic chemistry, obtaining a 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organic chemistry; professional English; theoretical teaching; reform

职专涉农专业化学课教改设计初探 篇7

一、试行分组教学, 注重梯度挖潜, 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各得其所

心理学家揭示出人性的一个本质现象:即人人渴望得到认可, 欣赏和赞美。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错落, 用单一的硬性统一标准来要求, 很难使不同底蕴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更谈不上激发向上的激情与动力了;采取分组层次教学效果则大不一样:

入学之初依据问卷调查和测验, 将每一班的学生初步划分为三个教学组:

第一:“精英组”, 基础扎实, 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表现活跃, 是同学们的航标灯, 班级的生力军。对这些学生则更多的以欣赏、鼓励、赞赏的眼光看待, 并将老师的期望于适当的时机通过身体语言或坦言直述等方式传达给他们, 营造出教与学互促互长、相得益彰的和谐气氛。留出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 使他们能通过努力以及同学们共同研讨等途径,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膳食结构合理, 营养调配均衡”, 能“吃得好”。

第二:“复活组”, 有一定基础, 但底子薄, 兴趣不浓仍有可拯救可发展的余地。对他们则格外严格要求, 多提问多检查, 使其时时感到压力的存在;同时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 恰到好处的交流。于每一次课后留出与基础知识同步的训练题, 以牢固掌握基本概念、理论、操作技能, 力争使这些学生“吃得饱”。

第三:“专业组”, 学生化学基础极其薄弱, 只求一技之长。课堂上对他们只作纪律上的约束, 而不作化学系统学习的强求, 对专业必需的相关知识特别强调注意。诚然这是在课下个别谈话达成共识后而为之的, 使其没有被弃的冷落感。有条件时, 可组织课后辅导班, 使这部分学生尽可能“吃得着”。

如此, 使得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并藉以获得被认可的愉悦感, 试验表明, 学习效率比较高, 教学效果好。

有条件, 最好能分批次单独授课, 采取动态管理方式, 补后促前。

二、重视情感教育, 开启学生心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系统分不开的, 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体验, 是人的社会性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不同的情绪与情感, 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与降低, 因而在教学中, 应创设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情境,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维, 开发学生智力。

1. 设计教学语言, 实施情感教育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它对人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亲切的、善意的、情感充沛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对行为起到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把教师的要求变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力量。

教育重情感, 教学语言就必须生动感人。情感教育要求教学语言要有一定的激励性、教育性, 要有一定的号召力。为此, 在教学中不论是导入、过渡、还是总结, 我们都必须精心设计。如《乙酸》一节结束时, 对同学们说:“学习上发扬‘喜新不厌旧, 吃醋不嫌酸’的精神迎难而上, 我们就一定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绩。‘相信自己, 你能行!’”。学生听了以后, 感到振奋, 从内心深处激起了做一个求知学子的内在心理要求,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谨塑师德形象, 实施情感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种影响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与教学的方法、技能, 而且也有赖于教师的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力, 积极的正态效应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传授的知识、技能, 而且也会使学生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能使教师的要求较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易于丰富学生的情绪记忆, 易于解决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

在教学中, 教师总是严格要求自己, 严明自律, 一丝不苟。小到理化作业的错别字, 也不肯放过, 一一划出;醒目刺眼的红标记迫使他必须写对方能罢手;如有书写潦草字迹混乱的, 能在作业本上给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提示改正语, ……看似不足为道的些微之举, 常常收到爱屋及乌的情感迁移功效, 由喜欢老师而喜爱他讲授的学科。

三、重视兴趣教学, 启迪学生思维, 变“苦学死学”为“愿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卢布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丰富新颖并具有科学性的教学内容, 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使学生产生兴趣。

1.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激发兴趣

根据化学课内容大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 选取合适的问题切入点, 或巧妙设疑或开门见山援引实例,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浓厚的探索兴趣。如在讲《盐类水解》一节时, 可选取生活常用的食盐、小苏打, 生产中常用的硫酸铵为材料, 用pH试纸检验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引出课题。有了这样的开篇导引, 学生兴味盎然, 激情万分。授课中结合“盐类水解的规律特点”, 又可将《肥料学》中的生理酸性、碱性、中性肥等相关内容引入, 既透彻的理解了化学的基本理论又有效地服务专业课学习, 学生积极性高、劲头足, 效果好。

2. 深入结合专业实情, 巩固兴趣

针对学生“专业, 轻文化”的思想倾向, 本着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 二者有机协调, 相辅相成的原则, 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化学与专业学科的联系, 使学生明晓学科间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体系, 化学在专业学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如:浓度的有关计算是农、牧等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问题, 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是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学习时, 可补充介绍几种类型的浓度:ppm浓度、体积比浓度、质量浓度, 尤其是质量百分比浓度, 在初中学过的基础上, 又可适当地拓宽加深, 增加不饱和溶液的有关计算, 以及改变温度或溶剂量有关晶体析出的计算。克服实际困难, 让学生进行溶液配制操作。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渗透与实际运作, 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学点化学还真有用, 可得好好学。

3. 挖掘辩证认知关系, 升华兴趣

化学知识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化学知识中蕴藏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找出唯物辩证法与化学知识结合点, 将化学知识提高到哲学高度去认识, 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到提炼和升华, 也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有规律的排布, 从活泼的金属到活泼的非金属, 体现着质量互变规律, 也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可借化学课渗透进去。

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改探索与思考 篇8

河南大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分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承担了全校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环境规划学院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化学分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通过中心教师的努力,在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完善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实验教学中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当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们便可以自主的去做好很多事情,比如课前的预习工作,实验课中的认真操作,实验课后的举一反三。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让他们具有更多的积极性显得格外重要。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1 更新实验项目

由于部分实验项目陈旧,缺少新意,并且很多实验是对中学的简单重复,缺少趣味性,而且毒性大、耗时长,更让很多学生能躲则躲。对于实验项目,各实验室应该按照教学大纲,适时调整,挑选一些内容新颖、科普性强、与理论课结合紧密的实验项目。另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我中心承担了全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所有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我们针对医学、药学、生物、化工、化教、环境科学等几大专业,分别设置了对应的实验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 2 合理安排各实验班级人数

根据实验课程的性质,每个实验班应合理的安排学生人数,一般以5 个大实验台为例,我们每个实验班的人数为20 人左右。人数太多,学生太拥挤,教师很难照顾周全,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操作不当或敷衍了事,时间长了,便对实验课渐渐疏忽大意,草草了事,兴趣索然,这便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效果。因此,合理安排各实验班级人数对于保持学生的实验兴趣也尤为重要。

1. 3 积极组织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如吸收学生中动手能力强、对化学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文献的查阅、实验的设计、结果的分析、文章的撰写工作中去。通过这些举措,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更大的实验激情,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化学实验人才。

另外,结合实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化工企业,实地认识各种仪器设备,了解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形成一套完善的授课体系

2. 1 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7]

本科学生从高中走来,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接触较少,习惯于高中里的灌输式教学,而对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因此,高校教师在实验课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让他们熟悉实验目的、原理、内容以及重要仪器的操作规程,能够预知实验现象,做到有的放矢。

2. 2 重视实验过程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或实验流程进行改革,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提高他们进行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实验中来,杜绝 “照单抓药”的教育模式。同时,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严格规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 3 课后勤于总结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对所做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再认识,既可以举一反三,又可以融会贯通,从而使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为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打下基础。

2. 4 注意授课方式

许多教师在课上只是照本宣科,跟学生没有互动,难以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部分学生没有认真思考,或是由于对理论的生疏而难以理解,让许多学生养成了做实验时看着课本就行的定式。在课上,教师应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要将实验原理尽量的浅显化。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时常关注学生做实验的小细节,有错就纠,杜绝学生使用差不多、大概的字眼,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观。

2. 5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有人说, “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在他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的能力和把握机会的敏锐性的能力上,而发现问题在科学实验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想象力比他的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发掘学生想象的潜力,培养积极动脑、富于创新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

3 结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实验人才。当然,高校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还需要各位实验教学人员的不断探索、总结,相信化学实验教学将会不断完善。

摘要:基础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文章针对高校基础化学实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形成一套完善的授课体系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重在提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初中化学教研教改 篇9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我院, 目前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纺织化学, 按照教学计划制定的化学实验课时数见下表。

从上表不难看出, 受教学大纲和学时数的限制, 该专业普通化学实验课的教学难度和深度, 远远无法与化学类专业相比。我们认为, 在如此少的学时内, 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内容, 只能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主, 一般无法要求学生的实验精度和熟练度, 基本上没有时间, 也没有能力开展复杂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训练。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教材内容要与教学目的和专业方向相结合, 主要以《纺织化学》[1]教材为参考, 本人认为适宜选择的实验项目分别是:简单蒸馏与回流、乙酸乙酯的制备、洗涤剂的配制与对照、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基本训练、纺织工业用水总硬度的测定、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测定等。选择这些项目,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与教学时数相匹配

在12~16课时内, 实验项目数最多为5~7个, 项目过多或过少都难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项目过多, 单个实验时间少了, 就达不到熟练操作的目的;项目过少, 单个实验时间充裕了, 但会减少训练内容, 使整个技能训练教学不完整。

2. 与教学目的相匹配

我们认为, 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 每一个实验都应同时具备多项“功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与教师形成互动体系, 使得学生每做一个实验, 都能有所收获[2]。为此, 我们对实验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 删除了过于复杂的实验内容,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与专业及生活相关的综合性实验, 以求包含较多的操作性强的内容。

这些项目所涉及的都是最基础和较全面的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 如蒸馏、回流、分液漏斗、液体的洗涤与干燥、各种加热方法、测温、搅拌、台秤天平、分析天平的使用, 不同状态物质的称量、滴定操作、移液管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这些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 符合普通化学教学目的, 也满足了专业及社会生活中对相关化学应用的要求。如我院纺织专业师生在科研方面, 一直从事纺织新材料的合成研究, 这就要求学生在蒸馏和回流操作方面有扎实的实验功底。

我们舍弃的一些实验内容, 如纺织纤维的鉴别, 是考虑到它与后续专业课程“纺织材料学”实验内容是重复的;还有分馏操作实验, 它一般仅应用于化工类专业的精细分离过程, 对非化工类专业来说, 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多少有些脱离实际, 意义不大。当然, 在整个实验体系中, 缺少了化学元素性质部分的实验, 但这是纺织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本身的局限性, 如果在实验中强行加入元素性质项目的话,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基础, 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 与学生的能力基础相匹配

普通化学实验的教学对象, 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学生, 他们在高中阶段所接受的化学教育, 一般仅限于理论知识, 大多数学生, 特别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 几乎没有使用过化学实验仪器, 只见过老师演示操作。在这种情况下, 普通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主要是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常规化学仪器的使用操作, 了解一些常用的实验原理, 掌握化学实验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能力。在基础教学阶段就为他们选择难度较大的、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以纺织化学教材中列出的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测定实验为例, 要完成该实验, 需要准备的储备液、标准溶液、中间液等就多达5种, 再加上绘制标准曲线时, 标准溶液测试之前的恒温显色及常温放置时间 (60分钟) 、样品处理时间 (60分钟) 、其他辅助项目以及多种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以大一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4个小时内都难以全部完成这些内容, 因此, 要选做该实验, 实验教师就要做好大部分前期准备工作, 在有限的时间内, 协助学生完成该测试方法的基本操作。

4. 实验项目的实用性

在选择的实验项目中, 实验项目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也很重要,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往往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液体洗涤剂的配制与对照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 学生不仅可以锻炼一些基本操作技能, 还可以获得很多洗涤剂的知识。在实验之前, 指导教师不仅要讲解液体洗涤剂的配方原理, 还要穿插一些固体洗涤剂的基础知识以及胶体体系的基本性质等。在实验完成后, 可以让学生将配制的产品带回去, 与日用洗衣粉等洗涤剂做对照洗涤, 代替了在实验室内与标准洗涤剂相对照的测试, 这样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实验印象。总之, 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就要灵活处理一些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

5. 实验项目的环境无害化

绿色化学 (green chemistry) 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 (environmentally benign chemistry) 、环境友好化学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hemistry) 、清洁化学 (clean chemistry) , 其最大特点在于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发生, 实现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把“化学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3,4]。近年来, 随着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蓬勃开展, 很多绿色化学技术在化学、化工、材料、医药等领域得到应用[5]。

高校实验教学作为推行绿色化学概念的重要环节, 承担着向大学生传输绿色化学理念和绿色化学技术的新任务[6,7,8]。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采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改革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 逐渐把绿色化学思想引入到实验教学课堂上, 已经开始成为化学教育家们的共识, 是今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并且某些绿色化学实验项目在一些高校得到实施。

二、先进实验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不断得到应用, 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也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并且成为今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然而,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非化工类专业院校来说, 为了开展普通化学实验教学, 学院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投入不可能太大, 因此, 实验条件一般只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上, 要开展技术先进的实验项目, 势必困难重重, 甚至根本不可能进行。

例1:对于水中钙含量的测定, 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9], 通常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EDTA (乙二胺四乙酸) 滴定法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尽管测定速度快、效果好, 但需要昂贵的仪器及专门的操作技术, 在一般实验室的条件下难以应用。EDTA滴定法干扰现象严重[10], 同时该法存在着终点变化不明显和指示剂的封闭等问题, 使得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不高。

受实验条件的限制, 并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我们只能采用后一种方法开展教学, 主要让学生充分练习滴定操作的基本技能。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新实验技术和测试方法, 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 我们就在实验讲解中给学生传授有关国家标准, 以及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其他检测方法, 如“草酸盐—高锰酸钾法”[11]等。

例2:乙酸乙酯的制备, 传统的实验方法, 是将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在浓硫酸催化下, 回流30~40分钟, 然后将产品分离提纯。在新发展的实验方法中, 有人将微波技术引入了该项实验中[12], 通过使用微波催化合成仪催化, 将原来的回流反应时间缩短为只有5分钟, 而且提高了反应收率。

但是, 对于每台需要数千元的微波催化仪, 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室都能投资得起。对于我院来说, 虽然该设备在科研项目中已经得到应用, 但由于化学实验室仅面对非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开展教学, 而且使用率较低, 所以在本科教学中对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 我们就只能望梅止渴了。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引导科学探究。普通化学实验虽然仅仅是专业基础的一部分, 但要让它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得对它认真研究探索, 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踏实稳健。我们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有限的教学时间, 已将纺织化学实验开展得有声有色, 并且使其在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针对专业需要和学生的能力基础, 在时间紧、内容多、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本文提出了普通化学实验精心选择实验项目和教学方法的思路;讨论了先进实验技术在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局限性。通过教学实践, 充分肯定了所做选择的教学效果, 使基本的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 在非化学类专业学生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妙丽.纺织化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2]张霞, 李光禄, 王育红.大学无机化学新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6) :112—113.

[3]高城, 李鹤亭.绿色化学课程意识:绿色化学课程设计之基石[J].理论界, 2005 (2) :111—112.

[4]沈玉龙, 王克成.国外大学的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 2006 (10) :63—64.

[5]王静康, 鲍颖.绿色化学科学与工程及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展[J].现代工业, 2007 (1) :2—8.

[6]李军, 王小风, 杨淑琼.绿色化学教育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1) :40—42.

[7]钟国清.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2) :18—19.

[8]宋桂芩.绿色有机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8) :989—991.

[9]杨惠芬.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10]曹海兰.保健食品中钙测定方法的改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4 (1) :109.

[11]刘慧清, 樊粉萍饮料中钙测定方法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5) :68—69.

初中化学教研教改 篇10

一、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法进行, 随机抽取的第三军医大学2012级临床医学、预防以及检验专业四个班次共100名本科生。在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回收比例为100%。

2. 问卷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整体满意度”、“课前预习情况”、“自身学习效果评估”及“教师教学效果评估”4个一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选择性问题一般设4~6个程度级别选项, 开放性问题由调查对象自由填写, 从而了解调查对象对医学化学实验课程的看法[1,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整体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 59%的学生非常满意, 39%的学生满意, 2%的学生给出了中性或负性回答, 表示对实验教学一般或不满意。在化学实验内容安排方面, 49%的学生非常满意, 37%的学生满意, 14%的学生表示对实验内容一般或不满意。从上述结果来看, 由于科室一贯对教学的重视和严格要求, 坚持集体备课、试讲、教学联席会等制度的落实, 在学员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但仍有14%的学生表示对实验内容一般或不满意, 建议能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次数, 体现了学生渴望进行创新性、探索性实验的愿望。

2. 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结果。

78%的学生会完成预习工作, 认为有必要进行课前的预习, 其中51%的学生预习的时间在十分钟左右, 10%约为半个小时, 17%高达一个小时以上。预习所需的时间 (深度) 与课程内容难易程度、行课方式有关, 一般学生对于基础性实验所花的时间较短, 综合性实验相对要长一些, 而对于设计性试验则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还有22%的学生课前不预习, 我们也针对影响预习的因素进行了调查, 认为自己不会利用一些有效的方法进行预习的占了37%, 觉得没时间和重视度不够的学生均为31%, 剩下有一个同学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学生预习主要依靠网络及他人, 缺乏文献检索等能力, 需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及分析。

3. 自身学习效果评估的调查结果。

75%的同学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有很高或较高积极性。给出负性回答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医学应用没有直接联系, 学习动力不足。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化学实验课程中投入的时间, 和其他课程相比, 只有6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多或者差不多,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多联系临床医学, 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医学离不开化学的理念。

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1%的学生选择主动询问老师, 25%的学生选择自己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 还有17%和7%的学生选择与同学共同讨论或等待老师的解释。在针对学生在化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中, 自学能力欠缺、自律性差、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三种因素分别位于前三位, 各占了20%左右, 表明学生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4. 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的调查结果。

对于教师的整体作用来讲, 67%的学生觉得重要, 31%的学生觉得有一定的作用。在授课形式方面, 57%的学生喜欢结合老师的指导, 课后继续探索, 而选择自学和老师讲授的比例相当, 分别为16%和17%, 表明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不满足简单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期望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来获取知识。在关于教学方法改进措施的调查中, 73%的同学希望能更多、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认为对自身综合能力有大的促进。通过对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具有的优势和需扩展的知识等问题的调查, 我们认识到, 学生期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批判性思维、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开放性问题中, 相当多的学生提出了上讲台的要求, 并且希望教师能鼓励学生的创新方案等意见建议。这就要求我们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开设量, 同时使学生从单纯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关注转移到注重自学过程中一些技能的掌握和熟悉。

三、教改措施

针对本次调查问卷暴露的问题, 我们对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调整了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 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从16%调整到了63%左右, 增加了开放实验室的次数, 开设了化学第二课堂。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中提出的创新性想法, 提供实验仪器及药品,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 对烦琐的实验操作进行优化, 进一步去申请学校创新课题、发表论文, 形成有显示度的成果。针对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我们通过分组收集资料、集体备课讨论分析授课内容、试讲、PPT优化等措施, 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授课质量。最后, 我们改进了实验考核的方式, 从最初的单纯通过实验报告打分改为平时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技能考核等多个层面综合考察,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之, 教研室积极配合学校发展规划, 通过调查问卷和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对医学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努力打造医学化学实验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刘蕾, 刘艳霞, 刘俊康.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1) :139-141.

初中化学教研教改 篇11

1 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有机化学教学中普遍反应出因教学学时减少明显,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增多,学生普遍感觉到内容繁杂,难以完全掌握。以我校为例,环境专业有机化学共72个学时,其中理论课时54个学时,课实验18个学时。要在这短短的72个学时里完成所有机化学内容的学习,学生深感力不从心,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畏难情绪。此外,调查表明部分环境专业学生学习观狭隘,认为环境专业只要学好环保知识就可以了,对有机化学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兴趣性,认识不到学习有机化学对自身专业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着实验项目简单、陈旧、未能与专业内容真正结合,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等问题。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实验内容主要选自化学类专业实验项目,与学生所学专业未能有效结合。加之所用实验教材近年来一直未能更新,常常会遇到课本实验装置图与实际操作不符的情况。且受学时所限,实验内容多以基本操作及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实验时机械的按照课本内容进行,缺乏思考、见解及创新,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5,6]。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环境专业特点对我校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理论及实验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科交叉,突出环境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实验及科研水平的教学改革事在必行。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理论教学改革探索

为适应环境专业的发展要求,合理有效的利用较少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教学中必须突出专业特点,在内容上遵循内容少而精的原则,根据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特点设计“结构决定性质”为主线,串联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精简课程内容,实现举一反三。为强化与环境类专业相结合,教师可将各类有机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设计成表格,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补充或选用表中内容。关注前沿,关注发展动态,努力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成果,将最新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复习及练习三项工作。在每节课开始提问已学知识内容,授课间隙穿插新授知识的习题练习,采用课堂提问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的习惯。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传授学习方法转变,由主导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充分注意到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

2.2 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有机化学实验主要包含基本操作、验证性及综合设计实验三大类内容。现行的环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实践证明这类实验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很多实验现象学生理论推测就能知道,故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因此,在环境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中可考虑删去纯粹的验证实验;对基本操作实验适当调整、压缩,将单纯的基本操作实验、合成实验与性质验证三部分内容重组设计成综合性实验。在合成实验中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学生自己制备化合物,通过性质实验验证产物,并与图谱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对性质实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学会籍此鉴别化合物。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加强和环境专业课程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可设计在环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安排具有环境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例如,设计以食用淀粉为原料合成改性淀粉,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以实验教学过程中合成的产物作为有机絮凝剂来评价其对于废水净化效果。通过絮凝剂的制备以及对废水净化效果的评价,既提高了有机化学实验的技术含量,又实现了和环境学科间的交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

2.3 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鉴于环境专业有机化学理论及实验课时少、内容多、信息广的特点;以及多媒体、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文字清晰、易于接受的特点。因此,在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理论教学中的多媒体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空间结果及反应历程,这样既可节约教学时间,又能保障学生形象具体的了解到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而实验过程中的多媒体演示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学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分析而得出较准确的结论。例如,对于基本操作实验,可以在实验前反复播放相关实验的多媒体影像资料来演示实验内容以及规范化操作,起到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对实验原理、方法等进行集中讲解使实验过程更加形象、直观。

3 结 语

通过对环境专业的有机化学进行教学改革,设立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理论知识及实验项目、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实验绿色化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的提高。为适应国家面向2l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性变革需要,准确定位环境专业的发展趋向奠定基础。

摘要:有机化学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环境专业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课程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培养合乎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方卢秋,何树华,张淑琼,等.生物环境类专业《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19):62-63.

[2]李晓萍,付有志,刘戎,等.有机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选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25(1):84-88.

[3]王营,公维民,刘丽波.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6):31-32.

[4]殷好勇,巩建英,聂秋林.环境类专业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教改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15(1):14-16.

[5]张艳丽,金昌磊,李艾,等.构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38-142.

上一篇:就业创业指导信息平台下一篇:无菌工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