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改

2024-09-23

大学教改(精选12篇)

大学教改 篇1

一、引言

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国民外语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英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教育部特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高教厅[2004]1号),提出了一种可参考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新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教学模式。延安大学大英部从2005年9月起,在大学英语口语、听力课上推广多媒体教学,鼓励支持教师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也利用多媒体网络和教学软件进行英语教学;并在校园网的“起点自主及考试学习系统”中建立了“英语特色数据库”以供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学习。此数据库包括1500多个音视频学习资料、1000册外文原版电子书、200首经典英文歌曲、经典英文电影及英文短片以及大量的英语学习小资料,其中包括课本配套英语、行业英语、趣味英语、考级英语等。为了进一步了解教改的现状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做以下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1. 调查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延安大学2005级、2006级、2007级各100名,分别是延安大学2005级计算机(40名学生)、汉语言文学(40名)、体育(20名),2006级历史(40名)、信息(40名)、园林(20名),2007级土木(40名)、管理(40名)、金融(20名)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

2. 问卷设计内容

问卷的设计是针对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共存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状况。问卷内容分为2个板块。有关多媒体教学方面;学生的学习状况。一共14道题目。

3. 结果与分析

(1)教学情况。针对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问卷设计了一个调查学生态度的问题:喜欢多媒体教学的学生占50.12%,一般35.34%,不喜欢11.24%,无所谓3.30%。数据表明,一半多的同学欣然接受多媒体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并不迷信也不盲从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参与情况:22.27%的学生认为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参与性比在普通教室多,11.38%的学生认为一样;66.35%的学生认为少。关于教师的课件设计情况:非常合理5.52%,合理56.83%,一般30.21%,凑合7.44%,这说明教师还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整合能力及课件制作水平。有关教学中教师应改进方面,48.51%学生认为老师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应更多地重视师生间的交流;38.81%的学生建议老师注重讲课的信息量,不要光注重表面的效果和手段,教学的实效是最重要的;7.4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对英语教学没有什么促进;5.19%的学生认为应该改进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运用更多的Flash和DVD有声手段,把多媒体更科学地利用到教学中。学生需要改进学习态度和方法。55.21%的学生认为上课时不能处在消极被动的状态,仅仅翻看教学辅导书或者盲目抄笔记;34.34%的学生强调课前需要预习;6.73%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听说能力;3.72%的学生认为应加强语法训练。

(2)学生学习状况。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方面,主动学习的学生占49.51%,被动46.56%,放弃占3.93%,这表明基本有一半的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除上课外,学生平均每天投入学习英语的时间方面:2小时的学生占5.13%,1小时34.12%,半小时41.57%,根本不看19.18%。在学习目的方面:42.93%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34.85%的学生是为了通过四、六级,希望对自己找工作有益;4.65%的学生是为了考研;17.57%的学生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顺利毕业。关于学生利用网络自觉学习英语方面,经常学习的学生只占9.60%,有时38.89%,偶尔28.29%从来没有23.2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数据显示,68.18%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重点是说,50.51%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难点是听,这说明学生都意识到了听说的重要性,可是在课后练习口语、听力及参与英语“英语角”的学生,经常练习的学生只占8.09%,有时的占33.84%,偶尔的占39.40%, 从来没有的占18.67%。阅读英文报纸、期刊或小说情况为:经常的占5.05%,有时的占21.71%,偶尔的占52.52%,从来没有20.72%。关于学生制订及调整自己的英语学习计划方面:经常制订及调整的学生只占19.70%,有时的占48.85%,偶尔的占26.27%,从来没有的占5.18%。这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四、建议

1. 转变教学观念

调查中,48.51%学生认为老师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应更多地重视师生间的交流;38.81%的学生建议老师注重讲课的信息量,不要光注重表面的效果和手段,教学的实效是最重要的。从思想和态度上教师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从过去的“主讲”变为教学组织者。教师应从教学的实效性出发为学生建构知识。为学生建构全面知识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和创造一切可能的支持条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知识素质,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关于教师的课件设计情况:非常合理的占5.52%,合理的占56.83%,一般的占30.21%,凑合7.44%,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知识及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教师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切勿刻意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使英语课成为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变成“放映员”。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训练思维为关键。充分利用多媒体创造良好的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3.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调查中,主动学习的学生占49.51%,被动的占46.56%,放弃的占3.93%,这表明基本有一半的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经常制订及调整学习计划的学生只占19.70%,有时的占48.85%,偶尔的占26.27%,从来没有的占5.18%。这表明基本有一半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一方面应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主学习,它与传统的“教师依赖型”学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进行自主学习等等一系列基本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有了自主意识,学生才能转变消极被动的学习观点和态度,不断去除旧习,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参与自我学习过程,寻求学习机会,最终实现角色由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语言技能的主动实践者与自主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自我激励者和评估者。

4.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网络教学可以为不同层次及要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光盘、网络、课件等方式进行个人学习、小组讨论、专访等。可是,在调查中,关于学生利用网络自觉学习英语方面,经常自觉学习英语的学生只占9.60%,有时的占38.89%,偶尔的占28.29%,从来没有的占23.2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对于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管理、组织和协调。

5. 加强第二课堂管理

在课后练习口语、听力及参与英语“英语角”的学生,经常练习的学生只占8.09%,有时的占33.84%,偶尔的占39.40%,从来没有的占18.67%。外语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气氛,更重要的还是课后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尤其听说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提供自愿、自主、独立学习的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改变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方式,建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改变学生成绩取决于一纸试卷的旧做法,将课堂参与、课外活动、动手动口应用语言做事的表现等都计入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8.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齐登红, 王保云.网络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角色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8) .

[4]王一普.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授课教师角色定位及角色转换[J]外语界, 2005 (4) .

大学教改 篇2

21世纪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标志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而其中,最基础的是计算机。计算机科学已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满足信息化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途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在高等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力。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

目前,西安石油大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上机操作实践机房建设也具备相应的规模。然而,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生数量的增加,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一部分新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但由于生源地和家庭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又有一部分学生计算机使用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一部分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的学生显得不必要,而对计算机水平较低学生来说又显得很有必要。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

2.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本课程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目前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学生在4500人~4800人之间,而任课教师只有9人,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师潜在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3.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的基数越来越大,教学资源的开销也越来越大,直接冲击着课程内容的必要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因此,如何避免已经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重复参加学习,减少教学资源占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1+X”体系的分层次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基本上分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计算机小公共课与计算机知识背景专业课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层次课程、技术层次课程和综合应用层次课程。其实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这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当时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加“文化”的目的是强调计算机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使大学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达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和计算思维意识,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技术层次”包括四大类与非计算机专业应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分别是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综合应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问题的初步能力。

计算机“应用层次”包括面向不同学科专业门类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定位在综合应用的通用方法层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设置不断增多,计算机应用课程也随之增加,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11条建议,确立“3个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核心课程,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加6门其他计算机课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完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形成了基本完整的“1+X”课程教学体系。其中,面向全校学生的第一层次计算机大公共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面向不同专业大类的第二层次是计算机小公共课有程序设计语言C、程序设计语言VB和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软件技术基础也是属于这个层次的课程;第三层次是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由各专业院系自己开设,尽管不属于计算机公共课范围,课程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采用以配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为基础,以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为补充的教学实践模式。其充分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把教学要求和目标,与教学过程、考核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从而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一)学生分层教学

对学生进行分层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对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操作实践考试,从而实现分层。考试形式为上机考试,考试内容为Windows、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和文本录入。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为通过考试标准分数线的学生,这一层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其余没有达到标准成绩线的学生为B层,这一层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低。

同时,为了实现学生分层教学,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另一部分为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并作为两门课程或教学环节进行管理。这样就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部分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了按层分级教学的目的,最终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 (二)注重课堂教学,贯通两个层次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要充分用好现代化教学设备,比较全面地讲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并注意与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程内容的贯通和为程序设计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有助于老师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认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产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冲动和欲望,促进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准。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20教育部“白皮书”发布后,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增加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和多媒体原理等内容,提高了课程的难度,但同时又取消了Office软件操作的内容。在的教学评估中,本课程暴露出了教学内容定位偏差的严重问题,理论内容多,实践环节少,缺少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增加了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又出现了课时不够的问题,鉴于此,初组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项目,并根据36学时教学要求,确定了现在的课程内容。又修订出版本教材,将Office升级为版,以适应新的需要。

(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自主开发了基于C语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主要由网络课件、网络资源、在线答疑、在线作业等部分构成,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考核方法与考试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类考核的方式。A类学生免修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只修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B类学生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实践两部分内容。课程结束后,两门课程一并安排用在线考试系统测试,由考试系统分别给出两门课程百分制成绩,总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汇总而成。

考试系统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且操作方便,考试过程本身也是学生操作技能的表现。自动评分系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阅卷的负担。

四、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更加合理和系统化。在网络普及发展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要顺应信息社会的变革,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教学资源,以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资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口语教改探析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74-02

作者简介:陈丽(1982.8-),女,重庆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翻译。

2007年教育部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教学目标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听说能力,然而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仍不尽人意“,哑吧英语”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国内一项对大学毕业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调查表明:口语能力强的仅为5%,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国际会议及讲座的仅为7%,能胜任或基本胜任或参加对外业务谈判的仅为14%(朱忠焰,2006)。本文将试图谈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给各位同仁提出一些建议。

1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各大高校学生普遍的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即使能读懂一些文章,但是在日常交际中却说不出听不懂。自英语教改实施以来,通过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依旧比较欠缺,对于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掌握不够熟练。笔者作为一名教学的一线老师,对高校在公共英语口语课上的一些问题做出总结:

1.1 教学环境滞后: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以大班为主(40-100人不等)。在如此庞大的课堂上,教师一般只能以讲解课文和词汇为主,很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即使是发言,一节课也只能是个别学生有机会。要想让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里做口语练习基本上不可能。

1.2 师资力量紧缺: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口语方面能力普遍欠缺,不能满足真正意义上的口语教学。口语教学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口语纯正,还要求教师有高素质、高能力来组织学生,在组织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活动。

1.3 英语课外活动的欠缺。英语课外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是课内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课外活动的各种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不断地练习和使用英语的条件。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水平在英语角,英语戏剧社,或者语音室随时练习口语。在良好的“习得”环境中学习。但是因为办学条件的局限性,师生共同开展课外英语活动存在着很大难度。

1.4 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在现代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大多数高校对于本科生的英语要求依旧停留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上。而学生一旦通过四六级考试,英语就成为他们第一个放弃的对象。学生带着这样的目标去学习,是不可能有学习英语的持久动力。

2 解决对策

英语口语教学是培养英语人才的重要环节,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

2.1 人性化教学:人性化教学注重学习者的综合全面发展;注重学习者的心理及情感因素。BillHuitt在总结人性化教育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时曾说,“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社会人的发展;反对死板的以成绩为导向的、应试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倡导发现式学习;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渴望,尊重他们自我决定的权利”。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选话题,选择适合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材料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活动设计中,学生的自主权利及情感因素如面子问题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即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语言实际的交际中体验进步,增强自信,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另外,我们有的老师还在网上订购一些如海宝玩偶之类的小礼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对口语活动的积极参与。这也从心理情感上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满足感和激励感,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带动全班的参与热情,从而潜移默化地营造了同学们愿意参与、喜欢参与的口语学习环境。

2.2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根据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教学手段,以及英语电影播放,结合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克服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缺陷,学生自己可以通过观察说话者的动作和形态,加深对于语言的理解。通过观看经典的英文电影,学生们可以从电影台词中学到重要的表达式,还可以通过对电影人物及所处环境的观察,体会到英语交流的文化特征,进而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3 吸收海外归国人才。通常归国人才都有更为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因为他们的价值在国外不一定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海归的这一心理,给予他们良好的工作平台,科研经费上予以支持,有效的利用这批人才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而且,高校还应该看到这类人才的影响示范作用。他们稳定后,往往会通过一些非学校能为渠道,主动动员仍滞留在国外的同学或同事回国一起搞科研,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可以使高校在较短时期内实现某个学科师资的充实,提升学科点在全国的知名度。

2.4 在四、六级考试中增设口语考试,提高口语学习动机:学生有口语学习动机就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本人曾于2006年以问卷和访问的方式研究调查了重庆某高校161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结果显示:78.9%的受访者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学习英语口语的愿望;52%的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有兴趣;问卷中题项“如果英语四/六级考试包括口语测试,我将尽力学好它”的频数统计显示选“非常同意”和“中等同意”的受访者分别是75.8%和20.5%。以上数据说明:如果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包含口语测试,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将被启动,并且会主动找出有效的方法和时间来学习英语口语。

2.5 外籍教师引进外部语境知识: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学习对语言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中国学英语,外部语境几乎只有汉语,这就使得学生不可避免地说出“中国式英语”。因此,口语课的教学活动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英语为本族语的外籍教师是正确语境知识的化身,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是真实语境的反映发挥外籍教师在语境教学方面的优势,让他们在生活中尽量有机会和学生接触,并计入教学工作量”(王初明,2003)。真实的语境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地道英语表达的记忆。

3 结束语

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准确深刻地认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切实加强口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的探索,就能不断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实现教会学生用英语作为工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功交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聂俊俊. 试论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口语[J]. 职业, 2010,(03).

[2] 付晓丹.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预制语块构建探究[J]. 职业时空, 2010,(01).

大学物理3D课堂教改初探 篇4

物理学史上,我们看到,法拉第、富兰克林等,虽然没上过多少学,却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和创造[2,3,4]。而我们现在的好多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了那么多年的物理,做了那么多的题目,到头来,却连一个小物件坏了也不会修,甚至连一个螺钉也不会拧。如此反差,又是为什么呢?———动手实践的问题!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探究创造,就是我们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基于对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也是对整个国家的教育现状和人才问题的认识。我们期望通过强化实践创造的3D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探索一条路子,同时也从高等教育的层面呼应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5]。本文结合大学物理3D课堂的教改运作,对大学物理3D课堂的含义目标、框架体系及考核方式进行梳理,对3D课堂的初步实践加以总结,并对3D课堂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

一、大学物理3D课堂的含义与目标

大学物理3D课堂的“3D”,指的是“Do,Display,Discuss”,即“制作、展示、研讨”(图1)。其中“制作”是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作品的“展示”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过程中进行课堂“研讨”,且问题及实践的研讨可以在课外进一步向网络平台及实践空间延伸。概括地说,大学物理3D课堂就是,在教师精心点拨大学物理核心知识体系、学生精心制作课题报告和实物装置的基础上,定期组织课题和实物的课堂展示与问题研讨。以课题报告、实物制作、研讨作业、期末考试四项内容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3D课堂将教室里的小课堂,拓展到了教室外的大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3D课堂的目标是培养三维立体创造型人才。这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K-knowledge)、能力(C-capability)、精神(S-spirit),即物理基本知识、实践创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图2)。这里,知识维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目标,能力维度是大学物理3D课堂着力追加的目标,精神维度则是3D课堂更高境界的追求目标。具体地讲,这三大目标是:(1)知识目标:大学物理3D课堂实施“瘦身”学习法,化繁为简,去琐存精,把最基本的大学物理思想方法、概念关系、定理定律、典型应用等核心内容,作为学生的知识架构目标。(2)能力目标:大学物理3D课堂注重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生通过3D课堂的学习实践,不仅增长知识,更增长才干。实物制作培养动手实践创造能力,报告制作培养调研分析处理能力;课堂展示培养表达应对沟通能力,互动研讨培养提问质疑探究能力等。其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贯穿这些能力的核心。(3)精神目标:大学物理3D课堂在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技能的同时,更追求学生科学精神的提升。这些精神包括实干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挑战精神、冒险精神、吃苦精神、执著精神、合作精神、独立思考精神等,以及好奇、童心、热爱等品质因素。

二、3D课堂的框架体系

大学物理3D课堂首先进行小班试验。班级人数不超过40 人,根据自愿组合原则,组建10 个左右的学习小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制作、展示、研讨”三个D展开(图3)。

第一个D“制作”,是学生的课外实践。除了精选适当数量的知识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外,更注重课题研究和实物制作两大实践作业。课题研究要求选择与课程相关,同时又可作知识拓展的不同方面的内容。实物制作要求兼顾本学期的知识体系,选取感兴趣的方面,尽可能利用身边闲置的乃至被废弃的材料,动手制作体现一定物理学原理的实物装置。这两大实践作业,均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合作完成,按计划分期进行课堂展示。

第二个D“展示”,在课堂上进行。除了教师把精心梳理的大学物理核心知识向学生生动展现外,更引入学生课题研究和实物制作的展示。课题研究以精心准备的PPT报告进行课堂展示,小组成员集体汇报他们对选取课题所做的系列工作。实物制作以精心制成的器件装置进行课堂演示,报告所制作物件的物理原理、制作经历及收获体会等。对于每一次的课题报告及实物展示,均要求组员人人上场,相互配合,作好演示、讲解及问题回答工作。

第三个D“研讨”,相当大一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另外也向课外实践空间及网络平台延伸。每一次课题报告和实物展示之后,当堂组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向讲台上的报告和实物展示组全体成员,提出涉及物理学原理、知识、应用等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互动研讨。问题研讨也包括,对教师精心选讲的物理学基本思想方法、概念关系、定理定律及应用实例,采用若干典型的思考选择题进行师生互动研讨。当然,无论是课程知识方面的问题,还是课题研究和实物装置涉及的问题,都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得到深入细致的讨论。为此,我们将利用建设中的大学物理实践中心及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把知识及实践问题的研讨延伸至课外。

在大学物理3D课堂中,制作实践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学生的课外制作实践,及其在课堂上的展示和研讨,可以辐射知识、能力乃至精神的四面八方。通过3D课堂的“制作、展示、研讨”,我们期望切切实实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敢于疑问、百折不挠、执著奋斗的科学精神,造就富于想象和创造的时代人才。

三、3D课堂的课程考核方式

与“制作、展示、研讨”的课堂构架相配套,大学物理3D课堂采用形成性、多维评价课程考核体系。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由四个方面构成。(1)研讨作业:由课堂出勤、研讨提问、课后作业三部分给出。(2)报告成绩:由课题研究、PPT报告、问题回答综合评定。(3)实物成绩:由器件制作、演示讲解、疑问答复综合给分。(4)考试成绩:期末试题分选择题、计算题、简述题三种题型,考查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关系、定理定律的把握,以及对课堂报告、实物制作、问题研讨中涉及的物理学原理应用内容的了解。

以上四个部分,课题报告、实物制作、研讨作业,各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40%,但期末考试中仍然要考到报告、实物、研讨这三块内容,因此实质上,课程报告、实物制作、研讨作业、基本知识考试,各占了总成绩的25%(图4)。

四、3D课堂的初步实践

笔者在2015 年上半年的大学物理教学班上,尝试了大学物理3D课堂教学模式。首先,确定了一学期必须教学的大学物理核心知识体系,设计了服务于该体系的各章知识练习,题型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简述题,内容涉及各章最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概念关系、定理定律及工程应用。其次,在课程开始,即向学生说明课程考核方式,宣布其由“课题报告”、“实物制作”、“研讨作业”、“期末考试”四项构成,以及各项所占总成绩的比例。第三,根据自愿组合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到4 人,让各小组选择配套本学期知识内容的课题报告题目方向,约定分布到整个学期不同周次的具体报告时间。第四,下达实物制作任务,具体制作何种装置由各小组自行决定,以与本学期知识相关为宜,于适当的时候,在课堂上进行作品展示讨论。第五,对每一次的课题报告及实物展示,均组织课堂讨论,以组为单位至少各提一个问题,请报告展示组人员回答或供大家集体研讨。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改实践,这种以“制作、展示、研讨”为主线的大学物理3D课堂教学模式已初具形式。

3D课堂的核心是实践。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制作、展示、研讨了《共振的应用与危害》《汽车发动机原理》《生活中静电技术的应用》《电容器的分类及其应用》《电磁技术与环境工程》《电磁效应与医学技术》《电磁技术与媒体应用》《磁悬浮技术———原理、应用及发展》等课题报告,以及直升飞机模型、飞去来器、重力小车、声学共振装置、航模动力装置、磁悬浮装置、静电转动装置、直流发电机、太阳能动力装置、光立方、电子音乐发生器、电子录放机等实物装置。这些实践活动体现了“学、思、干”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实践带动学思,学思又更好地推动实践。例如,《电磁线圈与现代生活》课题报告的制作,引发自感互感、涡流效应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进一步又催生电磁效应探矿装置等的制作。又如,电声弦乐器的制作,带出电磁感应、振动、驻波、频率与弦长关系、十二平均律等众多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又促成收音机、无线播音器等多种器件的制作实践。

以实践带动学习的大学物理3D课堂,大大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代之而来的是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勤于实践的崭新局面。分组制作、集体研讨的教学方式,以一个小组的报告和实物的课堂展示,带动起整个班级的学习、探索、实践,形成一个整体辐射效应,其激励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性增强,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等消极现象消除,教学效果良好。

五、未来规划

为更好实施大学物理3D课堂教学改革,有两个平台需要建设。

(一)制作实践平台

大学物理3D课堂,原则上可以因地制宜、白手起家,不需要特别的硬件条件。但我们期望为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课外实践平台。为此,计划创建“大学物理实践中心”。该中心区别于一般的大学物理实验室,它不是安排好实验器材让学生按部就班做某个确定的实验,而是着力营造两个空间:动手制作的实践空间———为学生制作实物装置提供一处公共实践场地,以及一些必备的仪器工具材料,便于学生相互交流研讨、发挥想象、动手创造;示范激励的展示空间———为3D课堂教改实践提供一处经常性的成果展示场地,通过系列作品的展出,既给学生以示范激励,也为教师相互交流、观摩研讨、分享教改提供渠道。

(二)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由于课时的限制,一些物理知识点的学习需要放到课外。为此,将制作与课程配套的知识视频、PPT课件、练习题库等,把它们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课外预习、复习和研讨。同时,也可利用网络空间,展开课外制作实践的互动研讨。

随着3D课堂教改实践的展开,教师将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深入实践探索,不断丰富3D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打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精品,并适时撰写大学物理3D课堂教改论文及课程教材,将3D课堂教学模式由个人试点,逐步向系、院、校乃至更大范围推广。

大学物理3D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对国家的教育状况和人才问题的认识,以培养自主学习、富于想象、执著探索的立体型创造型人才为主旨,围绕“制作、展示、研讨”三大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得到实际能力的提高、兴趣爱好的激励和精神意志品质的提升。课程采取形成性综合考核方式,以课题报告、实物制作、研讨作业、期末考试四块内容确定学生的总评成绩。在教改实践中,教师对3D课堂教改模式的框架体系、实施策略、关键问题、方式方法等已形成初步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未来制作实践和网络学习两大平台、课程教材等方面的建设,以及教改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总结、交流研讨、改进提高,将使3D课堂教改模式走向成熟完善,并向更大的班级、课程、地域范围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朱东阳.美国总统女参选人声称中国人擅长考试没想象力[EB/OL].[2015-07-02].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528/c157278-27067139.html.

[2][美]弗·卡约里;戴念祖译.物理学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231-235,123-130.

[3]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14,133-137.

[4]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0-181,194-198.

大学教改 篇5

甲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乙方(项目负责人):

经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组评审,项目被确立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由同志担任项目组长,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实施。

为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完成,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改革项目实施具体管理。经甲乙方共同商定,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以某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例:

主要研究内容: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2、通过精心设计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探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3、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

预期成果:

1、与项目配套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方案和教学设计(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

2、配套的课程考试评价方式;

3、结合课程改革目标制作的教学课件;

4、在学生中实施的对比情况分析(专门的实践报告);

5、发表篇高质量的论文。

………

(注:以《项目申报书》中填写的内容为准,不能减少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但是至少发表一篇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第二条:一般项目5000元/项,分两期拨付。中期检查后进展良好的,可酌情增拨经费。

第三条:乙方必须按规定范围使用学校(或所在单位)资助的经费。经费使用按《桂林电/

2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桂电教[2007]35号文)执行,凡不符合规定的开支,甲方有权拒绝报帐。

第四条:甲方负责项目经费管理、项目进展情况检查监督和验收。项目负责人负责把握项目的总体水平和研究、实践进度,统筹安排本项目的研究经费,注重对本项目研究与实践各阶段成果的自我评价。

第五条:校级项目研究时间原则上为2年。甲方有责任和权力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管理和检查。若乙方未能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不得继续申报其他项目。甲方有权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条: 成果。

第七条:甲、乙双方一致确认,本项目实施期限为自 2011 年12月,乙方按申报书完成研究任务。

第八条:本协议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执一份。

第九条: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生效。

甲方乙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课题负责人(签字):

大学教改 篇6

2006年9月13日,我国正式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当中发布了一条令所有“大学语文”教学从业者振奋的规定,即“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应该说,此举既充分展现了国家在新的文化教育形势下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扶持,又是对“大学语文”课程也已取得的教学成效的一个最高度的肯定与期许。然而,在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三十年后的今天,在面对各种知识的数量与广度一次次爆炸延伸,且身陷“实用化”“功利化”教育目标的“大军压境”之后,如何仍然能让高校学子保持对于语文知识求学的初心,仍然保持“大学语文”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摆在我们所有“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任重而又道远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

“大学语文”,从它设立之日起,本身便是一门旨在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化现象进行审美性的解读和赏析,而达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高校中非中文专业学子的汉言写作能力以及文艺素养的公共课程。国家教委高教司曾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做过一番定义,当中最关键的表述在于“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其实,如此之定义我们是觉得不甚满意的,毕竟定位稍显低,也稍显狭隘了。因为就我们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的内心自我期许而言,课程的目标又岂是“听说读写”而已?难道这样一门以民族语言与文化为载体的课程,不应该担当起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取向和文化认知的使命吗?而如今的现状,严苛言之,正如孔夫子所叹惋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但最可惜的远不止此,遍观全国,大部分的高校实际上往往仅将“大学语文”视为一门“高四”课程。何为“高四语文”?一言以蔽之,旨在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进行多则一年,少则一个学期的“查漏补缺”。这种定位上的偏颇不但使“大学语文”岗位上的众多中文博士、教授根本无法施展所长,更令众多学生在面对“高四语文”时,因依然停留在高三复习的阴影中而抱有一种先入为主式的兴趣索然。

笔者曾利用2015—2016年共三个学期的时间对多间广州高校进行了“大学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现状调研。本次调研通过借助随堂听课、问卷反馈、个别访谈等有效手段,力求以客观中立的视角,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师生互动情况、学生满意程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与分析。

根據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发现,近年来,本只在部分职业院校蔓延的“工具化”“技术化”“实用化”“功利化”的所谓教育理念对很多的本科学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即便是二本学校,在校学生中也有不少开始变得只对未来实际岗位的需求感兴趣,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前,喜欢先对其具体实操能力的未来应用进行预判,然后才真正愿意下心力去学、去练。我们完全可以略带失望地说,“大学语文”目前最大的困境不在于教材内容编排的是否周全合理,也不在于教师讲解水平的低下,而是在于学生对“大学语文”本身“无证可考”“无考可依”的公共课身份的轻视与懈怠。

无可否认,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就业带来短期明显的便利,但是,这与我国新世纪以来所倡导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明显是背道而驰的。正如陈寅恪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所忧心提及的: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虽有贤者,势不能不以创造文学为旨归。殊不知外国大学之治其国文者,趋向固有异于是也。

大师警论,言犹在耳,现如今却又蹈历史之覆辙矣。不难想知,在不久的将来,高校中业已弥漫的这种悖离教育的人文维度,单纯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化教育心态,势必会成为制约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自媒体时代下的启示

如上文所述,现今“大学语文”课程的遇冷与尴尬,固然与高校普遍存在的“实用化”“功利化”导向密不可分,但是,就“大学语文”第一线的教育从业者而言,是否就只能“安身立命”般去苦苦守候职业教育“人文热”的再次回归呢?以“大学语文”课程为重要载体的文化基础课程,其教育开发与改革之路又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早在四年前,由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为新世纪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点出了一条新思路。毋庸讳言,就当时的时势而言,教育部这份文件所言的信息化说白了就是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将目光从单纯的教材转移到电脑终端与互联网媒介上。而到了这一两年,随着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出台,它所披露出的中国移动网络用户已达5.27亿人次的惊人数据又令我们不得不关注到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We Media(自媒体)”的兴起。概而言之,就是以QQ、微信、微博、博客和网络社区为主力军的新传播媒介——自媒体,如今正在无声处引领着新时代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

基于此新兴状况,2015年下半年,笔者又对以广东警官学院为首的几所广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主题为“自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的问卷调研,共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4份,有效答卷率为98%。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自媒体在移动性、实时性、丰富性、交互性方面的优势的展现,高校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对自媒体的使用习惯,乃至醉心依赖。

此结果虽说在预料之中,但还是印证和坚定了我们之前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①由于手机的随身便携,3G、4G及WIFI无线网络的广域覆盖,学生本身掌握的古今中外文学、文化、政治、历史、经济、哲学等领域的信息量已大大超越我们教师对此所作的考量预判,某些优秀生甚至可以说在某些领域已经应合了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语。

②学生利用手机固然可以满足其随时随地对各种知识和资讯进行关注的要求,但是由于他们对此的利用时间往往只能集中在课后的“行进间”“吃饭时”“睡觉前”等一系列分散的时段,且往往每次持续的时间多在一个小时以内,故所接受的知识也显出碎片式、快餐式的特点,往往不完整,且不成系统。

③学生由于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后青春期”仍然存在的猎奇、猎新的心理,他们对课本知识、课外资讯的解读都开始不愿意拘囿于传统,而喜欢更后现代、更新奇、个性的言论。换而言之,他们会更容易简单化全盘接受微信、微博、博客,以及豆瓣、知乎、贴吧、虎扑、铁血等论坛中的各式观点,甚至于个别荒诞不经之论。

④现在的高校学生已全部是90后,自我表现欲强,不惮于在公开场合直抒自己纯个人化的想法与观点。受访学生无一例外都表示曾在各式移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过个人评论,或者转发过与历史、政治、文化类的文章、图片和资讯。但是当问及他们否对自己是所发的内容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有足够冷静深入的思考与预判时,大部分学生则表示 “一般没经过太深入的思考”“只是觉得有意思就发了”,甚至是“一般都习惯相信某些名人或网站所举的事例和观点”。如此一来,转发所造成的以讹传讹,乃至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滋扰就变得难以避免。故由学校或老师在课堂乃至空余时对自媒体上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有效的导正纠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⑤事实上,即使是18岁的大一新生,也并不如我们事前所臆测的那样,会与老师存在明显的代沟,甚至于在交流上的不可调和的隔阂与障碍。相反,对于爱岗敬业、知识渊博、富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学生普遍对其存在好感,也乐意与老师进行更多的课后交流。但是,很多喜欢文学、哲学的学生都显得较为腼腆,因此即便他们愿意与老师交谈,也往往会因为紧张和局促而导致效果不好。故而隔着一重手机屏幕,而与老师使用QQ、微信等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反而成了他们最无拘束、最喜欢的选择。

⑥当谈及是否希望老师面向学生开发运行一个语文学科移动平台这个问题时,让人意外的是,即便是觉得对学习语文无太大兴趣的学生,都指出此举很有必要。可见,灵活、自由、开阔、蓬勃的自媒体给年轻人所带来的新鲜感,甚至足够吸引学生们进入到一个或许他们潜意识中并不太喜欢的领域。

综上观之,在如今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媒体本身的优势,去建设一个丰富多彩而又有益于学习的移动平台,并将其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充分结合,己是迫在眉睫。而这既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好的机遇。

三、基于“微平台”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学审美能力,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水平的公共通识课程,一般高校“钦定”的48个课时固然对教与学都造成了一定的局限。但平心而论,语文课的学习更多应在课外。因为仅依靠每次课堂四十五分钟的简短讲解积累,加之教学所要面对的是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本身的语文水平又明显参差不齐,所以其实是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的。因此,如何能在课外加强师生的延伸互动,并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尽可能宽广的拓展,才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成果的关键问题。

笔者针对这个问题,曾做过一些必要的尝试。例如:

①课堂上提供手机和邮箱号码,供学生课后提问交流

这种方式注重师生间一对一交流,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教师往往只能陷于被动的等待之中,等着学生发问或挑起话头,才能根据问题作答。而教师与学生在作息时间上的不对称,经常会导致提问与作答时间有明显停顿与间隔,长此以往,学生热情消退,教师也吃力不讨好。而且,仅靠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根本无法进行长篇的深入交流,至于与教学或提问内容相关的PPT、视音频资料等更是完全无从传递或共享。

② 系本校或外请技術人员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

这种尝试其实最符合现代信息化、远程化、自主化的教学理念。然而,就“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而言,有其不便之处。首先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出色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水平,只能提供素材与框架设计的大致构想,其余过程则只能假手于人,或说有求于人,这对后台管理与日后更新都是非常不利的。更何况,这种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以及软硬件的更新升级都需要不菲的费用。如此一来,假如在没有任何项目经费支撑,又没有学校官方的介入扶持的情况下,单靠一个教研室,或是两三个热血的同道教师都是完全没办法承担的。

③宣传学生加入教学交流QQ群

这算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教学尝试,我们通过建立教学交流QQ群,确实吸引了众多对中国文学文化感兴趣的学生的加入。但成员多了之后,反而人多口杂,个性不同、意见不一,加上某些过激言论的出现,都令交流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渐趋离心离德。况且由于群内信息太频繁,也对一些喜欢安静的师生造成了滋扰,因此总体而言,效果并不算特别好。

然而,伴随着自媒体的成长、爆发,如何去运用“微平台”以建立一个更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就成为了笔者最新的构想。何为“微平台”?笔者将其定义为微信公众号加上微视频的制作与传播。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高校学生中,微信的安装率已经达到100%。将微信作为最重要的社交软件而每天登陆的学生也是将近100%。这两个100%都让微平台的实现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更何况就广州高校而言,校园无线网的建设也已经基本完善。这就使得“微平台”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供语文教学交流,以及图片音视频资料共享的最方便,又最适合学生的低消费定位的平台。

去年,笔者与几位同道申请的教学公众号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公众号设置“书影图片”“名著书评”“美文鉴赏”“新书推介”“答疑汇总”等几个固定栏目,不定期进行推送,一般保持在一周两推的频率。学生只要登录微信号,对我们的公众号加以关注,那么只要在有移动网络或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就能接受到推文与图片、音视频等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基本不受环境与时空的任何限制。真正实现移动化、远程化学习的目标。而且,只要学生使用公众号中的关键字回复功能,便可自主查询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料,同时,也能轻松看到教师与往届考生交流答疑的历史推文,对自己想提出的问题得到随时的解答与了解,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也免却了教师因不断重复回答而造成的无用功,实是一举两得。

优质高效的微视频的制作,其实也是建设优秀的教学公众号,即构建高效的“微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视频的核心在于言简意赅、时间短、占用空间小。非常符合学生使用容量不大的手机,并利用碎片化的空余时间观看的特点。其实对于教学微视频而言,拍摄制作是当中的最大难点,毕竟想熟练地设计、拍摄、后期美化加工一个说理独到、音质清晰、画面精致的微视频确实非一日之功。而且在传统的授课中,我们通常有四十五分钟,甚至九十分钟来连续讲解一个重点或难点。而微视频的长度,根据心理学中对人的注意力的考量,最佳在于5分钟以上,十分钟以内。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中认真把握历届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的心理特性以及疑惑所在,并针对此来细化微视频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将重难点很好地揭示并解答。这其实也给我们“大学语文”教师的学识素养与教学技能提出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笔者以为,“大学语文”从它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设的那天起,就是一门如果认真学好,则可能于个人素养乃至人生都“锦上添花”的课程。但是,它绝成为不了一门于考取职业证书,于实习就业仍能“雪中送炭”的功利性课程。它能提供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个放眼艺术,了解文化,体悟哲思的窗口,其功重在积少成多,重在熏陶习染,重在潜移默化。“微平台”是伴随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而出现的新事物,其效用几何,现在很难盖棺定论,但它确实能为教与学的自主化、远程化、简便化、丰富化提供出多种可能性,并且能让它付诸实现。确实不失为“大学语文”教改路上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说到底,借助“微平台”,我们想让“大学语文”回到的是它的本原,是它的正轨。毕竟,“大学语文”不是一门志在改造“物”的课程,它是一门改造“人”的课程。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KH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开发与研究》(GDJG2015051)。]

大学化学教改之绿色化学实验探究 篇7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环境保护问题已成热点。绿色化学是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

日前,我国环保部参与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项目研讨会会上提出“采用废物跟踪系统,提高电子废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可见环保问题全球关注。垃圾之多,却未用尽其能,眼看是不环保,实则是有限资源的浪费。中国南方素以水乡为其优势,由于工厂、化肥农药农业、生活、校园实验等排放的污染水,严重超过环境水体容量,打乱水体的自净能力,单方向的水治理困难重重,污水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民众身心健康,同时治理污水耗重金耗时而且影响基本生活,如今真正能为民众享用的洁净水正急剧削减中,地表水污染引起的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的健康耕作,地下水的污染,源头水的保护,水污染污染物的扩散侵袭等一系列水问题引起我们深思。近日,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尤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颇为重视。例如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淮水污染重点工程检查正要在2015年初步完成耗资数十亿建立的监测网,耗资巨大,耗时长久,若能减少污染,这些资源的便能得以节约。就高校来说,从实验排污源起,减少污染。

在高校中,通常做完实验就将试剂直接倒入水池中。这样的实验不停地进行着,而实验室很少有三废处理,致使实验室如一污染排放源向外排放着各种污染物(所用的化学药品种类多,消耗量大,而且大部分有腐蚀性或有毒,有的实验还伴随有毒或有害物质的产生)。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其对土壤、水生生物的副作用更强,尤其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所在学校中的湖泊,经常是发黑散臭气,而如在国庆假期之后的几日里能明显感受到湖的清爽,湖面也无明显漂浮的植物,这是由于没有污染行为的发生,可见实验室的绿色化势在必行。

一、绿色成果创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引导促使学生通过一些改良实验(如用无毒、弱毒试剂代替有毒试剂进行实验,发现新方法代替原本效率低的方法,等等),使学生感受到绿色化学创新带来的好处,产生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步入绿色化学实验的学习中。

二、绿色化学之源———网络微型实验

在当今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化已具备各方面完善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微型化学开放实验的开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教学效果,代表了化学实验改革发展的方向,是贯彻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网络环境下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实验的项目准备、操作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和课外进行家庭小实验(而笔者认为学生的主动思考性实验即使有缺陷也远胜过安排性实验),能增强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微型实验使用剂量少,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动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绿色实验开展———融会贯通

1. 实践绿色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的能力。

(1)以学生为中心,使化学实验成为绿色工程。

要求学生做到“实验源头预防、实验中间控制、实验排放达标”。期间包括避免使用剧毒原料、用绿色溶剂代替易挥发性的有毒有机溶剂、用绿色催化剂替代有毒、易腐蚀的催化剂、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分类处理,等等。

(2)革新常规实验,开展微型、半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与常规实验相当的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与技术。其主要优点是:试剂用量大大减少,仅为常规实验的1%~10%,减少了“三废”排放量,以及相关材料和水、电的消耗,降低了实验成本,节约了实验经费,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改善了实验环境,降低了环境的污染。

常规实验的半微量是指在不改变实验方法、不改变操作技术的前提下,采用常规的小容量仪器、药品用量减量,不用额外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而进行实验操作的方法,因为成熟的实验技术更容易推广。

2. 实践课程教学中形成绿色工程理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绿色化学行为。

(1)绿色化学观念贯穿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课程实习及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用绿色化学的思维审视生产单位的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用绿色工程的12条标准验证各生产环节,总结出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各环节,整理出不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各个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依据“5R”原则考虑和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做到实验药品的减量化、循环或回收再利用,选择污染少、装置简单、产物易分离、安全性高的实验方法,在无法避免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通过反复多次地实习实践、归纳总结,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观。

(2)绿色化学观伴随毕业生终生。

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时,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都必须体现绿色化学观。凡违背绿色化学观及绿色工程理念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都视为不合格,要么修改,要么重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及时跟踪指导,务必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要让绿色化学思想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社会及历史负责。

结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源头开始的绿色实验,使清洁生产跟上环保主题前进的步伐。绿色化学实验的进行促进学生在科研、实验的道路上保持绿色、清洁意识,使用绿色材料,开展节约型实验,拥有绿色洁净实验过程,排放低污染值三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学者、生产者持久地进行建设。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当今环保主题的时代条件下, 由水污染引发绿色实验进行的思考, 指出大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重要性及其开展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实验,三废处理

参考文献

[1]唐纯翼.绿色化学观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0) :126-127.

[2]张康华, 曹小华, 谢宝华, 陶春元.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5) :123-125.

[3]黄树辉.问题教学法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 2008, 15 (3) :15-172.

大学教改 篇8

2013年12月,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取消了综合部分的完形填空题型, 提高了翻译题型的比重, 把原有的补全句子改成段落翻译。针对此次四级考试题型改革, 广大英语教学人员及相关科研人员加强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中的比重, 开展了广泛的翻译应试技巧与翻译实践的研究。然而, 大学英语四级题型的变化, 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而非单纯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众所周知, 中国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普遍体现出听说能力较差、读写能力较强的偏科型“哑巴英语”特点。尽管英语教学科研人员对此特点开展过大量的定性研究, 但鲜有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数据化的定量评估。

本文拟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 对本院某专业学生的四级总成绩及分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对学生的英语应用各项能力进行量化的科学评估;根据该评估结果来总结现有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并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教学改革效果开展科学性验证。

二、基于逻辑回归理论的英语应用能力评估

本文运用2014年6月本院12级临床专业 (大二) 四级考试成绩为样本, 运用逻辑回归理论分析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现有水平, 并提出可行性教改方案。

1.数据样本。用于本研究的数据样本来源于本学院12级临床专业 (考试时为大学二年级) 1544名学生的2014年6月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数据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写作与翻译三项有效单项成绩以及总成绩。为了避免部分零分成绩对统计分析的干扰, 运用Excel软件对单项或总成绩为零分的学生成绩样本进行了筛除。

2.逻辑回归理论。Logistic回归模型对书线性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 当对数线性模型中的一个二分类变量被当作因变量并定义为一系列自变量的函数时, 对数线性模型就变成了Logistics回归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四级各分项成绩与四级通过的相关性, 建立各分项应用能力与四级通过几率可能性曲线 (Logistic回归模型) , 故对于每一参数, 设置Logistic回归函数为:

式中P (x) 表示四级通过可能性;x为各分项成绩;α和β为待定系数, 它们的值以及误差可通过最大似然值法来计算获得。从公式可看出, 当x=α/β时, P (x) =0.5, 即通过可能性为50%。本文主要分析通过可能性在50%的各项指标值。

3.逻辑回归分析结果。逻辑回归曲线图如下:

从逻辑回归模型 (图一、图二和图三) 可以得出2014年6月学生各项的50%可能性通过的准确分数分别为:听力142.08分, 阅读160.86分以及写作与翻译为134.42分。按照四级三部分每部分的单项及格成绩分别为:听力与阅读各为149.1分, 写作与翻译为127.8分。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存在偏科现象:阅读与写作翻译部分过级50%可能性分数远远高于该两部分的及格分值, 说明学生这部分能力普遍高于国家四级要求的基本水平。而听力部分过级50%可能性分数远远低于听力部分的及格分值, 说明学生听力方面的能力普遍低于国家四级要求的基本水平。综上所述, 本院临床专业学生阅读与写作翻译部分整体水平相对听力水平要高的现象, 本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加着重于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改革实施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 笔者与本课题组成员对13级临床专业班级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对于本院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做出了相对的调整。原本本院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为每单元一次听说课;即两周一次课 (每次两课时) 。以前的课程设计使听说课程的教授时间相对集中但间隔较长, 导致学生每两周才得到一次听说训练;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这种现象本课题组做出了以下调整, 把原本的90分钟的听说课程分成很多的碎片化授课时间;把这些碎片化的听说能力的训练穿插到每次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进行。使得学生每次英语课程都能得到相应时间的听说能力的训练。除了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调整, 笔者还对学生听力能力低下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许多前辈分析影响听力因素时都提及词汇量。词汇量不可否认是中国学生的第一问题, 但笔者认为导致大多数学生听力有效信息的听取还有另一重要因素即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语音知识的掌握。为什么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能力要远强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什么语音正确、单词拼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听力能力要远强于那些拼读能力不强、语音不正确的学生呢?究其原因是非英语专业大多数学生对语音知识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甚至都没有接触过。此类学生不知道元音, 辅音的概念更别说略读, 省音, 连读, 重读等一些拼读规则和语音语调的使用。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拼读规则”读出属于自己读音的单词, 但由于其与正确读音存在巨大的差异;致使学生在听力材料中听到相应词语时无法准确反映出对应的正确单词从而导致无法听懂。笔者认为不解决语音问题, 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针对该问题本课题组对实施教改的13级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语音知识的普及。在授课过程中向该专业的学生讲授语音知识, 拼读规则并利用开设选修课程来扩大语音知识的传授面;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模拟教材所配的课文朗读光盘多多练习读音, 强调平时的朗读应该重视读音的纠错而并非朗读的流畅度。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朗读课文和所选的篇章段落;有意增加学生朗读机会, 让学生相互见证语音和朗读能力的进步。

解决了学生的语音问题, 课题组成员对听说课的授课方式也进行了调整。笔者发现原听说课程存在以下问题:听说课程以听听说教程为主, 材料单一。学生在每次听说课后半程都略显疲态;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 授课者尽可能多的快的听完教材内容, 课堂教学演变成听力测试与对答案, 教师变成了录音播放者, 课堂变成了测听力而不是教听力。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对实施教改的13级临床专业学生的日常听说课教学进行调整, 改原本的范听为精听。要求学生对每个听力材料进行反复听, 使他们准确理解其含义。提示学生教师所提倡四级备考初期阶段每天要听听力材料指的是精听并非范听;到备考中后期才是精听范听结合。

基于语音与精听的训练, 学生的基础得到了一定的夯实。教师再在读写课程中注重语法知识的精讲。语法知识是贯穿四级考试三个部分的共同点。听力, 阅读, 写作与翻译都无法离开学生语法知识的掌握。听力理解中语法知识的重要地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材料中虚拟语气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通过课文和各种材料中的长难句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法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教改成效与结果

经过一年的时间对13级临床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 该年级学生于2015年6月第一次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笔者对这一次实施了教改的临床专业1086名学生四级有效成绩进行了分析 (数据已筛除总分为零和有单项成绩为零的考生) , 获得各分项成绩与通过四级的50%可能性分析数据。逻辑回归模型图如下:

从逻辑回归模型 (图四、图五和图六) 可以得出2014年6月学生各项的50%可能性通过的准确分数分别为:听力150.12分, 阅读151.59分以及写作与翻译为140.29。便于进行数据对比, 笔者将14年6月与15年6月两个年级的有效四级成绩的逻辑回归结果制成如下表格:

从表一不难发现经过教学改革我院13级临床专业学生的英语各项成绩得到均衡发展;原本低于单科及格水平的听力部分的通过四级50%可能性分数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五、结语

通过对13级临床专业班级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改, 笔者发现:针对我院现行的学生情况, 加强听力理解方面的培训能有效均衡的提高我院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改革成效即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又顺应了《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所指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 要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摘要: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前辈们从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教师及学生角色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过不同层度的研究, 而使用逻辑回归模型来给大学英语教改提供更为科学性的相关研究很少。本文旨在利用逻辑回归模型对我院某级学生的四级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析现有教学的优劣, 提出教学改革方案, 并依该方案进行为期一年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最终以教改学生对象的四级考试成绩数据为样本, 再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教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教改前学生阅读能力强, 听力理解能力差。通过有针对性的听力理解训练等一系列教改措施, 学生的英语应用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关键词:逻辑回归,四级考试,教学改革,通过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凡.基于真实车辆-行人交通事故的颅脑损伤风险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2]史金婵.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之教学策略[J].海外英语:上, 2015 (17) .

[3]王晴.大学英语四级备考听力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5 (9) :107-108.

大学教改 篇9

在“崇文班”开班典礼上,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1名知名教授被聘为班级学生导师, 他们将和校内学生导师一起, 为每名学生制定成长规划。导师通过每月一次的谈话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每学期作出书面综合评估, 所有记录、评估结果将放入每名学生的“成长档案袋”。

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介绍, 该班学生不仅可以选修由知名教授主讲的特色拓展课程, 还可以定期走进高校, 菜单式选听大学讲座。部分拔尖学生还将有机会走进高校实验室, 在教授指导下开展相关实验研究。

大学教改 篇10

关键词:高考,语文,大学教改,学生素质,教学管理

一、关于高考不考语文和转基因主粮

以下几篇文章 (指《上海高校部分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作法与法律抵触》、《上海六高校放弃的不是语文, 而是对人文教育的希望》、《上海六大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被指学科歧视》、《探索转基因食品的巨大危害———揭露孟山都的伪劣研究》等网络新闻和文章) 分别涉及到上海若干高校招生不考语文和国家有关部门意图批准转基因主粮生产等问题, 看似是互不相关的时事新闻和时事评论, 实际上其背后深蕴人类文明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例如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中西方文明的关系, 人类当前文明的性质和未来走向等, 乃至涉及教育的性质、价值和意义问题, 当然也跟中国 (中文) 教师的尊严、责任和饭碗有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主题。

二、关于大学教改

这篇题为《大学生无产者:知识改变命运还是公有制改变命运?》讨论大学教改的文章, 比较娴熟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当前中国教育和社会本体的关系, 触及了当前教育的本质问题, 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们的处境、心态, 同时也表明某种社会思潮的涌动, 说明部分“80后”、“90后”大学生正逐渐走出个人主义、小资情调, 而大踏步走向社会批判, 肩负起社会责任。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研的教师应该关注。文章一段话颇有意思:“私有制下的教改的方向:———就是一切以资本用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招生数量。如:资本家要招用擦鞋工, 那么学校就要设置擦鞋专业;资本家要招用五金工, 那么学校就要设置五金专业。同时按用工的要求, 确定基本的招生数量。———这就是所谓的私有制下的教改。”作者站在非主流的立场, 毫不客气地表明了与主流教育人士不同的观点, 毫不留情地指明了当前中国教育是为资本服务而非为人服务, 也毫不客气地批判了当前教育对资本的依附性和奴性。我们从中可以联想到为什么今天有些高校招生不考语文, 为什么今天教育界一再鼓吹素质教育却效果甚微, 为什么今天大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劳动的意义, 为什么今天人文学科、人文学者缺乏“市场”和尊严。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对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是敌对的, 例如, 对于艺术和诗歌就是如此。”看来, 伟人的眼光的确看得深刻长远。透过当今各种花里胡哨的主流教育理论, 我们发现中国的教育根本就还没有走出马克思哲学时代。

三、对中文系学生专业素质调查报告的思考

这是本系学生搞的一个关于中文系学生专业素质的调查报告, 比较粗疏, 调查取样、问卷设计、统计分析和语言表述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不能算是一个科学的调查报告, 但其提供的一些材料有参考价值。

看完这份调查报告, 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是提高师生专业素养的举措, 在××师院、××师院、××××学院、××师院、××大学、××大学等大批院校能顺利推行, 并且在提升学生素质、推动学生考研、促进学生就业和改善院系科研教研气氛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 而在我们这里———最少到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显得很理想呢?

我的基本判断是:除了万事开头难、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限制等原因外 (这些因素其他同类型学校也同样存在) , 系风有待改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学生方面考察系风, 可以发现具有懒散、畏难、上进心不强、对己要求不严格、专业兴趣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小农意识严重、得过且过混日子等特征的学生不在少数。至于如何从教工方面考察这个系风, 我不做具体而微的分析, 只结合中国社会大环境略为提示: (1) 管理质量:包括管理体制、管理环境、管理者的水平、教师对管理人员的配合等多方面的因素; (2) 工作感情: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官本位和行政化取向严重, 普通老师普遍有一种弱势群体的心理, 潜意识中往往会把工作视为替人打工以维持生存, 而不是视为自己的力量和职责所在; (3) 凝聚力或向心力:竞争型而不是选拔型的社会体制, 人情型而不是理性型的文化环境, 包装型而不是内证型的道德氛围, 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形态, 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目的、劳动意义、劳动环境、劳动成果之间的不一致、不和谐、不平衡, 造化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状态, 造成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矛盾, 使部分教师对体制缺乏信任感, 不愿意为这个体制奉献或“卖命”; (4) “大学精神”:涉及很多个体性的因素, 例如责任感、主动性、对教育和文化的尊重、对社会文明的关怀等。还涉及很多集体性的因素, 例如核心价值、共同目标、集体气质等。有了这些个体性因素和集体性因素的和谐统一, 我们系就有了自己的精气神和生命力; (5) 教师个体对公共规则的尊重:这是考察一个教师、一个系的理性能力的重要指标, 是考察个人如何处理个体感性和集体理性辩证关系的重要指标。如果大家公议决定了某个规则, 且这个规则是公平合理的, 是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和这个系的生存发展服务的, 我们就应该自觉地遵守执行。但实际上, 某个大家议定后的规则到了个体手中, 或者被打了折扣, 或者被改头换面, 或者被阳奉阴违, 这就造成了“有法不依、各自为政”局面, 造成了系的集体事业难以推进的局面。人心散乱的社会, 本位主义严重的社会, 肯定是缺乏理性的。如果大学校园都不能彰显这种理性能力, 那么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就可想而知。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这种能力。

附:《中文系学生素质调查报告》

背景:各高等学校近年来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招, 新生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保证, 但新生的质量则很大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我们学院为中文系吸纳了更多的新生力量。2009年春学院启动“素质拓展”计划, 中文系亦在2009年末启动“中文系素质拓展计划”, 旨在培养较高质量的中文系学生, 让学生在毕业时拥有较厚实的就业资本。为了更好地了解中文系学生的素质, 并有针对性地提高中文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拓展第18小组在2010年3月份特意开展了关于中文系学生素质的调查, 随机抽出30名同学进行此次问卷调查。据此, 我们可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实行相应的教改措施, 为中文系学生提升素质铺好道路。

一、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 每年阅读75—100册图书的同学仅占10%, 阅读25—50册图书的同学约占27%, 而大多数同学阅读量在25册以内, 占63%。从这个结果可看出, 绝大多数同学的阅读量有问题。

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 40%同学花1—2小时, 34%同学花1小时左右, 只有26%同学花2小时以上。在写作练习方面, 70%学生每年写作总数在50篇以下, 20%学生写作总数在50—100篇内, 只有10%的学生写作总数在150篇以上, 凸显出中文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同学只是单纯地阅读, 真正做读书笔记的很少, 60%的同学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只有40%的同学有这样的习惯。在写作兴趣方面, 调查显示, 73%的同学喜爱写作散文类文章, 20%的同学倾向于诗歌, 小说只占10%;在阅读兴趣方面, 却有83%的同学喜爱阅读小说, 13%的同学喜爱阅读散文, 仅有10%左右爱阅读诗歌, 受调查的同学中, 基本上没有读剧本的兴趣。中文系学生需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需要广泛阅读其他类型的图书, 但是在人文社科类书籍中, 喜爱文学作品的同学占绝对优势, 占75%, 而喜爱阅读理论性较强的人文社科书籍的同学仅占15%, 两类都喜爱的占20%。由此看来, 在广泛阅读方面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

二、专业技能方面

调查显示, 学生中会写各种公文的比例并不高。例如, 16%的同学熟悉写命令, 20%的同学熟悉写决定, 33%的同学熟悉写公告, 43%的同学熟悉写通告, 83%的同学熟悉写通知, 33%的同学熟悉写报告, 50%的同学熟悉写请示, 33%的同学熟悉写批复, 30%的同学熟悉写会议纪要, 仅3%的同学熟悉写通报, 10%的同学熟悉写函。

在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视方面, 87%的同学认为需要加深文化底蕴, 83%的同学认为自己最需要提高的技能是阅读, 63%的同学认为自己还需提高的技能是写作, 40%是朗诵, 30%是思想启发, 只有20%是记忆。

另外, 很多同学都反映写作时心中有很多想法, 但是拿起笔来时却什么也写不出, 问题在哪儿?90%的同学认为是平时少动笔, 因为少练的缘故;60%的同学认为是因为知识积累不够, 47%的同学认为是因为读的书不多。

关于是否有必要背诵古典诗词的问题, 有93%的同学认为是必要的, 也有7%的同学认为不必要, 可以从其他方面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修养。对于口才, 97%的同学认为口才好与不好与自身的知识积累有直接关系。

三、对社会问题的关心

2010年的一件大事就是“两会”的召开, 调查者结合“两会”召开抽取了一些社会问题, 调查学生最关注什么。结果显示, 60%的同学关注住房问题, 40%的同学关注医疗改革, 33%的同学关注社保, 63%的同学关注教育改革, 23%的同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 30%的同学关注代课老师清退问题, 67%的同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 43%的同学关注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50%的同学关注政治腐败问题。另外, 当问及是否有阅读新闻习惯时, 有60%的同学是回答有的, 这个比例还不算高。

四、关于中文系“素质拓展计划”的看法

中文系在2009年末启动了“素质拓展计划”, 并且很快形成了“自学与导师制结合”的训练形式。可是, 在同学们中, 对于这个计划到底有多了解, 受到的影响有多大呢?

调查显示, 有33%的同学处在基本了解的层面, 有43%的同学处于有点了解层面, 有20%的同学表示对这个计划不了解。这就很明显地显示出, 同学们对这个计划重视不够, 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当问及对计划的态度时, 有53%的同学选择了“应付式完成”任务, 只有43%的同学选择“用心去完成每一项任务”。这凸显了学生一种比较被动的学习心态。

关于这个素质拓展计划是否有帮助, 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50%的同学认为有帮助, 37%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帮助, 但也有10%的同学认为帮助并不大。很多同学认为这个计划提议很好而实践难度大, 也有同学认为素质拓展要求会导致只是数量的完成而没有质量的提升;也有同学认为这个计划很有帮助, 很有必要, 可以提高专业素质, 对专业知识运用有很大的帮助, 等等。

问及这次素拓存在什么不足时, 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指导少, 学生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不足, 辅导过程并没有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想, 等等。另外, 同学们也给出了不少建议, 如, 这个计划应该是自由、自愿、充满乐趣的, 也应该多开展实践性活动, 不单单停留在单纯与文字打交道的层面, 不搞形式主义, 任务可适当调整, 等等。

五、学生对学校满意度和对个人的目标设计

对学校的满意度调查显示, 有60%的同学感觉“还可以”, 仅仅13%的同学感觉“满意”, 还有23%的同学感觉“不满意”。

另外, 对于读大学的个人目标设计, 很多同学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47%的同学是有明确目标的, 40%的同学说不清。43%的同学说不清楚自己的优势, 仅仅40%的同学能说出自己现有的优势。

六、对学生素质的一些现实观察和旁观者的评价

通过对上周校运会的现实观察可以看出, 文法学院的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 责任心不强, 与其他院系的大一同学相比, 中文系大一的同学未能以集体为重, 没有团队意识。在啦啦队看台上, 文法学院的同学竟然不为自己学院助阵, 安排到的班级很多同学提前退场, 甚至不到场, 觉得校运会是运动员的事, 与自己无关。有一些班的同学参加比赛, 该班竟然没有同学在终点接扶运动员, 为自己身边同学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很多大一的学生干部没有尽职尽责做好自身的工作, 这明显是工作态度的问题。试想,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如何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一个没有良好素质的学生, 将来如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2010年4月11日上午, 文法学院举行四大机构学生干部培训时, 校学生处处长黎处长指出中文系有很多学生毕业时连通讯稿也写不好, 应用写作不过关, 基本功不扎实。黎处长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 用文秘04-1班作为典型例子, 说明中文系学生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学生干部应该努力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

大学教改 篇11

关键词:大学化学;石油工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

开展大学化学教育能够为学生传授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更加了解,对采油、储运、油气加工工艺形成系统认识,对指导其实践有着现实意义。大学化学教学包括对有机化学专业教学、物理化学专业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基础性知识教学。但就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来看,仍存在一定不足。学生对章节之间贯穿与联系较小,自主学习难度大,长期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最终教学效果。本文将详细论述大学化学在石油工程专业的教改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创新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一、加强“结构决定性能”分析

石油工程学科当中开设大学化学基础课程,其中包括的有机化学课程当中尽管只包含了一个章节,但是其中内容涉及到了烷烃、烯烃以及炔烃等多方面的内容。另外也包括了一些有机反应的内容,也都需要学生完全掌握。这种情况下,非专业学生无法在四个学年的时间当中将全部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充分掌握。为此,针对这个章节内容的教学需要进行科学性思考,教师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构决定性能的学科特征传递给学生。令学生能够对未来学习产生理性认识。结构决定性能属于有机化学学科当中的学科思灵魂,结构属于能够决定物质性能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内在动因,物质能够展现出来的一些性能,必然会受到物质的结构影响。这种思想在之后的全部教学当中都有体现。教师也会不断强化这一思想,只有具备了思想性的学习才能够成为更具有意义的高级学习过程。

例如教师在对烷烃以及烯烃等相关属性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两种结构进行对比发现,存在结构为单键与双键差异性,因此,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化学性质。为此,教师应当有侧重的强调结构决定性能的重要思想。同时也应当进一步解释说明。单键以及双键究竟会造成化合物产生怎样的差异性。通过对本质进行分析,单键属于两个sp3杂化轨道交叠产生了 键,电子云流动性相对较小,活动程度有限。想对此双键处在不饱和状态当中,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电子云本身流动性较大的π键,活动程度较高,烯烃很容易产生亲电反应。

二、加强物理化学弱化公式推导过程分析

大学化学课程当中存在相当比重的物理化学内容部分,其中化学热力学知识所占比重最多,其中包括了热力学三大定律,为此,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大量的公式,并需要通过计算将公式推导清晰,同时也需要对公式应用情况充分掌握,但是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重心。一些学生可能出现拿着公式乱用的情况,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然给学生首先掌握推导过程让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可以提升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节省时间,并借助例题与实例展示理论知识。

例如在进行熵变求算过程中,其涉及到的公式较多,学生很可能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公式弄混,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应用进行引导,首先当学生推导可逆反应中热量以及温度的商。通过不同条件下的熵变就能够进行转变,获得热与温度方面的比值内容。例如求算恒温过程中的熵变时,学生只需要通过求得热即可。其他条件下也可以同样求得和推导。

三、化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大学化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性,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知识传授,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效果,进而对后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实际效用,并指导于实践生活,形成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理论记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提高其专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对分子间力的教学,以传统讲读灌输等方法无法使学生形成系统思维,接受效果较差。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活性炭吸附的过程和效果,在感受到活性炭神奇的吸附作用后,教师可带学生观看活性炭雕,在学生好奇心 和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时给学生讲授其具有伺服有害气体的效能,主要通过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实现吸附,但其价格相对较高。再如讲授氢键时,书中的实例仅限于氟、氧、氮与氢原子之间的作用,借助笔者从最新前沿文献中找到的一些单晶结构立体图和数据,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硫、卤素原子与氢原子也能形成多种非经典氢键,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氢键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弊端,通过真实的感受理解分子间力。结合实践案例引用等形式,都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提高化学课堂学习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工程专业开展大学化学教学,为达到专业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思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出发点,以达到化学教学目的。基于石油工程专业中大学化学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教学改革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开展,引导学生对化学学习激发兴趣。通过本文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点来看,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能够有效巩固理论基础,对完善化学思维,形成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霄,蒲晓林,戴毅,黄桃.有机化学在油气井工程专业的教改探索[J].广州化工,2013,19:162-163.

[2]董斌,刘大鹏,王荣明,罗立文.石油工程专业留学生普通化学的教学探索[J].石油教育,2013,06:94-96.

[3]王富华.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积极性的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64-67.

[4]耿春香,张秀霞,赵朝成,王志伟.環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173-175.

大学教改 篇12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以广州大学2014、2015级公共体育课健美操选项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相关的教育、政策文件, 中国期刊数据库的相关论文, 为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了广州大学2014级、2015级健美操选项课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175份, 回收173份, 回收率为98.86%, 有效问卷为170份 (女生169人、男生1人) , 有效率为97.14%。

(3) 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的数据统计处理, 取得数据结果。

(4) 访谈法:对健美操专项教师和专家访谈, 获取健美操领域的意见、观点。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广州大学公共体育体育课开展现状分析

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 广州大学公共体育课开设体育项目有,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游泳、武术、跆拳道、散打、轮滑、瑜伽、健身、体育保健等16个项目, 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选, 采取网上选课的方式。

2.2 广州大学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健美操课程是广州大学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项目之一, 通过健美操练习以达到增进健康, 培养正确的体态, 塑造美的形体, 陶冶美的情操的目的, 健美操课程开设以来备受女学生的喜爱。

2.2.1 师资力量调查情况

广州大学有12名教师组成健美操教学团队, 他们还兼任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瑜伽等课程。其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其中教授1人, 副教授9人, 讲师2人, 占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数的17.9%。承担了26个健美操班, 学生人数为1 040人左右, 是全校公共体育课学生人数的13.46%。这数字足以说明, 喜欢健美操运动学生较多;教师师资力量比较充足, 基本能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需求。

2.2.2 教学评价

2012—2015年度学生、督导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均为优秀。学生的评分为92.45分;督导的评分为89.24分, 说明这是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2.2.3 广州大学学生学习健美操课程的情况调查

(1) 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喜爱程度。

在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喜爱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有118名 (占69.14%) 学生喜欢;24名学生 (14.12%) 非常喜欢, 28人 (16.47%) 态度一般;不喜欢、讨厌的为0。调查结果说明, 绝大多数学生喜爱健美操项目, 为上好健美操课奠定了基础。

(2) 学生学习健美操课程的动机。

在学生学习健美操课程的动机的调查结果得出:学生有102人次 (60%) 是以健身为目的;有35人次 (25.9%) 想减肥;30人次 (17.65%) 以娱乐为目的, 有10人 (5.9%) 其他因素, 查结果表明, 学生学习健美操课程的动机正确。

(3) 学生参加健美操练习的频数和出勤率。

在学生参加健美操练习的频数和出勤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有160人 (94.12%) 学生每周坚持锻炼2次锻炼, 上课出勤调查统计结果:有150人全勤, 一次请假14人, 请假两次4人, 多次请假2人, 由于把考勤纳入考考试的成绩比例30%, 使得出勤率较高, 因此保证了学生锻炼的次数。

(4) 学生了解健美操项目的途径。

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有144人次 (84.71%) 的学生是通过健美操课程了解此项目, 27人次 (15.88%) 是电视、网络、媒体了解;8人次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健美操项目;调查统计结果说明, 课堂教学是推广健美操项目的重要渠道。

以上四项调查结果表明:实现了健美操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

2.3 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满意度调查

2.3.1 学生对健美操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

表1显示, 有60.59%学生对健美操教学内容满意, 是适宜学生学习的。

2.3.2 学生对健美操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满意程度

表1显示, 有69.41%学生对健美操教学方法满意, 教学手段是学生接受的。

2.3.3 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考试方法满意程度

表1显示, 有65.29%学生对健美操考试方法满意, 说明考试方法可行。

2.3.4 学生对健美操课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调查

表1显示, 健美操场地器材的调查结果, 有159人 (占93.53%) 在架空层 (室外) 上课, 没有镜子、体操垫等条件。表2显示, 有51.76%学生对健美操场地器材一般, 说明健美操场地和器材有待提升和改善。

满意度调查结果: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内容、教法、考试方法的学生满意和非常满意度分别为:89.41%、92.92%、85.58%;对场地器材的满意度为41.77%。

2.4 健美操项目开展课外活动的情况调查

2.4.1 学生参加健美操活动的时段情况调查

对学生参加健美操活动的时段进行调查, 有162人次 (95.29%) 学生是在上课锻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段情况为:仅有26人次 (15.29%) 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参加协会的只有5人次 (2.94%) 、有24人次 (14.12%) 自行安排。说明课外活动没有很好的制度要求和机构组织, 协会的活动开展也慎少, 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还有很大的提上空间, 也是健美操项目在以后需要改进和加强的重要突破领域和窗口。

2.4.2 学生对健美操项目开展课外活动和举办竞赛的期望程度程

对健美操项目开展社团课外活动的态度调查得出:有70人 (41.18的%) 学生愿意参加课外活动, 99人 (55.29%) 的学生还不了解协会和社团的机构职能是做什么, 也就是说宣传的不够, 只有6人 (3.53%) 的学生不参加, 比例很小。

2.4.3 学生对健美操项目举办竞赛的期望程度

学生对健美操项目举办竞赛的期望程度的调查结果为:有101人 (59.41%) 的学生期待举办健美操比赛, 29人 (17.06%) 的学生非常期待, 37人 (21.77%) 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人 (1.76%) 的学生不期待, 这说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期待举办竞赛, 受学生欢迎。

2.5 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感受和收效

2.5.1 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感受

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感受调查结果:有88人 (51.77的) %学生感受到练习健美操后的愉悦, 80人 (47.06%) 的学生感到累并快乐, 2人 (1.17%) 的学生感觉疲劳, 数据表明教学效果好。

2.5.2 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收获

表2显示, 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感受到练习健美操后身体协调、形体变美、气质提升、培养了锻炼习惯、还有部分学生在身体柔韧、增强了自信、身体灵敏、动作优美了、增强了审美意识都有很大的提上和进步, 并搭建了交友的平台, 数据说明教学效果上佳。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 加强健美操教材建设, 拓宽课程内创编适宜学生特点的教材, 满足教学需要。

3 结论

(1) 广州大学健美操课程参与的人数较多, 倍受广大女学生喜欢;拥有一支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团队。

(2) 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健美操知识, 其他渠道获得较少。健美操课程最大的价值在于健身、娱乐、减肥, 被学生认可。达到陶冶学生美情操、增进健康、提高了综合素养素质的目的, 通过实践学生形成了锻炼的习惯, 并形成了跨学科交流搭建的平台。

(3) 健美操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教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被学生接受赞同。

4 建议

(1) 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丰富健美操课外活动, 使学生对健美操项目的兴趣在课外得到延续和发展, 促进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 组建健美操社团和运动队, 组织举办健美操项目各级别、类型的健美操友谊赛, 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和环境。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大力宣传弘扬健美操运动, 创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和校园环境。

(3) 尽快改善制约健美操课程的场地器材条件。提供宽大封闭的课室, 安装移动的镜子, 特别是因风雨天气、地面滑湿, 造成学生运动的幅度、强度下降, 影响课堂的教学质。

5 结语

广州大学健美操课程评为精品课程以来, 在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力求实现大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目标。该文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出健美操的教学效果, 改革方案的实施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极大的增强了对教师的鞭策力, 有效的促进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生, 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交流平台, 拓展了健美操运动在校园的蓬勃开展的空间,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达到课内外一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黎臣.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运动, 2014 (15) :104-105.

[2]卢娟.湖南省高校女生公共体育课开设舞蹈啦啦操课程的现状研究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11) :16-17.

[3]严燕.普通高校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11) :97-98.

上一篇:教育素材下一篇:中学生作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