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改思路

2024-10-07

新闻教改思路(共7篇)

新闻教改思路 篇1

1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各个高校纷纷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目前新闻传播专业已经进入了一种大规模、高速度的发展时代, 但是在这样的发展当中, 同样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办学经验不足、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人才的适用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对于一些新近增设新闻专业的高校来说, 新闻专业大多是基于中文专业发展而来, 与新闻专业院校或以新闻专业见长的高校相比, 其核心竞争力度远远不够。再加上办学经验不足, 缺少专业的教学人才和教学框架, 同时具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较少, 教学资源相对来说也较为匮乏, 在目前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这样的教学条件远远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另外, 从整个新闻传播专业的整体培养成效来看, 其结果更加不容乐观, 在新闻教学当中, 由于理论授课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相应的实践活动较少, 考试也是侧重于试题的背诵, 并没有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 来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造成新闻敏感较差, 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因此, 媒体对于刚刚毕业的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低, 普遍反映目前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新闻意识以及受众意识缺乏情况严重,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陈旧, 不能得到相关媒体的认可。这就是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所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

2 地方高校的新闻采访课程教改思路构架

作为新闻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新闻采访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新闻采访学的开设, 旨在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对较为专业和仿真的新闻采访环境, 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及对于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加强动手能力, 从而较快掌握现代媒体工作的技能。但当前地方高校的新闻采访课程, 大多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过分强调书本知识, 考试过于机械化。因此, 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改变, 结合目前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 使学生在这样的专业环境中, 能够结合教师的指导, 来进行相应专业的学习和实践,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 同时也为之后的新闻采访工作提供了实践基础,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整体学习效率。在这样的实践活动当中, 示范和模仿占据了其中的主要内容, 一般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理论讲解等, 在现在的教学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能够结合相关的案例, 来进行教学实践的互动。

具体来说, 对于新闻采访课程进行改革, 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推动, 并且需要结合现代媒体工作的实际特点和性质, 将教学改革和实践从各个方面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 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化新闻氛围。根据以上要求, 目前新闻采访学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使用案例教学法, 将讨论分析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在现代传媒当中, 案例研究是其中的主要特色, 尤其在新闻专业实践训练方面, 更是有着较好的效果, 其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需要学生观看阅读大量的关于社会事件的新闻报道节目或者相关资料, 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 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来写出一篇面向不同受众的新闻报道, 要求整篇文章的内容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另外, 可以组织学生对不同的新闻内容或者新闻写作问题进行探讨, 通过这样的组织讨论, 可以加深学生对新闻内容的深刻认识, 并且能够将自己的主观看法进行发表, 形成一定的新闻观。

2.2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发现力

新闻敏感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基础条件之一, 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价值大小, 清楚自己在新闻事件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且能够从相应的事件当中, 寻找并且发现新颖的切入点和报道角度。新闻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建立在对于新闻事实和知识的不断积累, 以及长时间的实践工作的经验累积之上。对于学生新闻敏感的培养主要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在授课中的比例来实现, 使学生可以在现场操作的过程中, 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 对真实媒介的运作情况进行深刻了解, 一般情况下, 这样的实践操作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 需要根据目前时代的发展形势, 引导学生寻找当前热点的新闻栏目或者节目, 然后选择具有新闻研究价值的研究对象, 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之后, 可以按照这些新闻栏目的策划方式来模拟新闻采访环节, 从而来得出较为有意义的观察结果和创新性观点。其次, 为了使其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采访方案的制作, 这样的采访方案需要在参与评判的观众前进行展示, 并且使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模拟采访实践, 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新闻发现力和新闻策划力, 并且能够对学生的新闻敏感进行培养, 并且通过实践, 学生能够在之后的采访工作中随时随地发现新闻并且记录新闻, 使其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在这样的培养过程中, 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形成思考的习惯, 同时还可以形成从观察到结果的推理链, 并且能够从复杂的相互关系当中分离出因果关系, 抓住新闻实质。

2.3对传统的考试进行改革

新闻采访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 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目前学生成绩和能力相互矛盾的情况, 首先需要对考试内容和结构进行一定的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试卷当中主观试题的比例, 增加实际应用环节, 这样的考试内容的调整, 能够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处, 充分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 由于考试题目的仿真程度较高, 也更加容易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 对于考试的关注点和切入点也有不同的变化, 使考试内容充分与社会新闻相互结合,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展现。最后是引入模拟采访等考查形式, 作为构成考试综合成绩的一个部分,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从而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应用之间存在的差距。

3结语

对于地方高校的新闻类专业来说, 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 在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 采取立体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 来对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结构进行改革,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 消除成绩和能力之间的矛盾, 从而培养出信息社会、媒体时代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 各地方高校顺应这一需求, 纷纷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实际的社会需求之间仍旧存在有一定的矛盾, 这就需要地方高校采取正确的方式,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闻专业人才。本文在此基础上, 从新闻采访立体化授课的角度来对地方高校的新闻教改思路构架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立体化授课,地方高校,新闻教改思路

参考文献

[1]吕静.从新闻采访立体化授课看地方高校的新闻教改[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6) .

[2]林喦, 李昱慧, 黄鑫.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兼谈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J].今传媒, 2009 (8) .

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探讨 篇2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 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融合了物流学、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特点, 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工作对于现代管理知识以及信息系统应用的要求非常高, 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去。因此, 笔者认为,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该朝着开放式、探究式的方向转变。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 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教学法最初起源于美国, 其本质就是通过一个个案例构建教学情境,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情境之中, 使得教学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 老师扮演的是一个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而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逐渐揭开知识的面纱, 了解理论知识在不同案例中的体现, 从而更好地理解, 获得更为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学习物流的概念时, 老师可以通过美国沃尔玛超市配送中心、美国加州食品配送中心、美国弗莱明食品配送中心等不同的案例来介绍不同的物流形式, 让学生从案例中自己的比较和理解零售型、批发型、仓储型物流的概念。同时, 老师还可以通过麦当劳公司和夏辉物流之间的合作、淘宝网和国内各大快递公司之间的合作来讲解第三方物流的概念。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物流的概念、管理、准时供应等进行深入地思考, 不仅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也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

2. 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笔者认为, 学校和企业可以进行定点合作, 开展定岗双元人才培养。学生在入学初期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 然后将学生送进企业进行为期三个阶段的实习。具体的实习过程可以分为企业文化了解、协岗培训、定岗实训三个阶段。企业文化了解阶段主要是就对合作企业的历史、企业精神、不同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物流工作的具体流程等都进行一个细致的了解, 让学生先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对企业的全貌有个大致的掌握。协岗培训就是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一个师傅, 把他们安排到具体的岗位上去, 这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一个衔接阶段。在学生对于岗位工作达到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就可以进行定岗实训, 一个人一个岗位, 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

3. 专项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衔接度

专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纵向加深, 老师们可以将物流管理中常见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若干项技能并编撰相应的指导书目, 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老师列出每一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以后想从事的岗位选择具体的技能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对一项技能理论和实践的集中性学习, 从而实现在短时间内能力的形成。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一一攻破不同职位所需要的不同的专项技能, 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物流管理所牵涉到的内容本来就很多, 学生不需要成为全才, 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从事的职位学习相应的专项技能即可。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知识的深度, 也能够缩短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4. 岗位模拟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岗位模拟与实践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 实践教学是在企业中进行具体岗位的实践, 而岗位模式是在学校中通过计算机技术等进行虚拟的岗位实践。各高校在不泄露企业商业机密的基础上, 与企业进行信息的同步共享。学生在学校的机房就能够接触到最真实的企业业务信息和数据, 他们就可以站在企业的角度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对问题进行分析。而老师则结合企业具体的实践对学生的模拟训练进行评价和指导, 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5. 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小组合作形式的自主学习, 多用于前期的理论学习之中, 学生通过小组间分工, 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探讨总结分析, 实现知识学习的升华。例如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中, 老师就可以为学生选择不同的课题并创造具体的情景, 让学生去进行研讨。如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规划、电子商务物流规划等, 每一项物流系统的规划都涉及选址、交通、供应链、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 环环相扣才能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系统。而学生要想完成这样一个探究任务就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认真学习, 查找大量的网络资料, 还要进行实地调研, 在系统规划完成后要进行计算机模拟。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之后, 学生对于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必然是了然于胸。不仅如此, 研讨式的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探索过程中去发展规律。例如在本次学习中, 很多同学都发现了城市距离和配送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总结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在教育环节中, 我们要随时掌握岗位的实际需求, 不仅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 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求的能力型人才。

摘要: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而职业院校又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因此, 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扣实践二字。本文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实际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远远.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3)

[2]肖伟.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 2013 (8)

绉议成人高等教育教改的思路 篇3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是为在岗就业员工提供教育再造的绝佳途径。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 必然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改面对的挑战

1.全日制普招造成的生员竞争

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的国家政策支持下, 全日制高等院校连续几年时间内不断的放低了高校招生的要求, 使得高校对学生的吸纳数量快速增加;其次是中专、高职院校的建立, 以及对口办学模式的出现, 使得大量的生员转投其中。现代传统的高等教育生员主要是在职工作人员, 但是近几年生员的年龄不断的降低, 报考人员也主要以中专类毕业生以及高考落榜为主, 造成了几方在生员方面的激烈竞争。

2.民办高校发展速度快

国家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意对民办高校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民办高校由于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 所以在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相对灵活, 开展的课程贴近社会发展需求, 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得到了大量的生员, 冲击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3.外国高等教育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冲击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模式的蔓延, 国外教育文化逐渐的融入到了本国的教育体系当中, 相应的外国教育机构开始在我国创学、办校, 加之外国教育方式较为新颖, 更加的吸引了大量的生员进入, 导致了本国成人高等教育屡受冲击, 使得其发展前景变得不容乐观。

4.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其运行机制完全套用全日制高校的管理体制, 入学考试全国统一, 招生录取受计划控制, 专业设置必须对照全日制高校之目录申报。对学校布局、专业设置、教育资源的调配缺乏长期安排和统一考虑。政府对成人高等教育行政干预过多, 对于生源范围、招生对象和数量、办学形式、办学层次、课程设置管得过多过死, 学校缺乏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灵活性, 自主性和市场可操作性差。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改的思路

1.对单一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深化学历培养层次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 成人教育在改革中应该建立多层次、高层次、博硕高学历的教育机制。摒弃传统的学历文凭教育机制, 重视理论与能力的培养。通多对办学渠道的拓建、引进社会潮流知识以及在岗职工技能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方式, 实现多层次、高层次、办学多元化的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并轨的改革教学思路。

2.对传统教学目的进行改革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传统的理论性教学已经不再适合成人高等教育。所以必须对现有的教育进行改革。首先在教学方面方面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开发壮心能力为主;授课中应该传授学习方法, 针对疑难问题重点解答;在进行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引导学生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出发, 去对现有的高新文化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状况及自身需求等进行创新性学习及工作。教学计划应该紧扣当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3.通过采用学分制方式对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改革

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 各行业之间的工作制度都得到了完善以及严格的监督, 在职员工学习的时间被大幅度压缩。其次, 成人高等教育在多年的制度改革中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 二者之间逐渐的在工学上产生了矛盾。所以, 通过采用学分制的弹性管理方式, 将提高成人入学的积极性, 打破现有矛盾。学生可在5—8年的弹性学制内, 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家庭情况、经济支付能力等实际情况, 桉照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主选修课程, 自主确定学习时间, 学生学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 取得规定的总学分, 即可申请毕业。这种教学管理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 充分满足学员的要求,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4.对学员的工学矛盾进行处理, 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由于工学矛盾的深入存在, 在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首先研习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在一段集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以及教育, 引导学生学习。其次, 引入并借鉴先进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将学生必备的自考材料、学习大纲等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自学, 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及引导, 定期组织考核, 实现教考分离。第二, 借助高新电子科学技术以及网络技术, 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或者采用刻制教学光盘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与教师实时交流, 然后在学校安排的考核中进行测试。增加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以及积极性, 灵活的对时间、地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时空局限。

5.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首先政府应该下放教育权利, 使成人高等教育获得办学自主权, 能够按照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 使成员教育办学部门在错综复杂、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形成自我约束竞争发展模式。促使成人教育教育思路改革, 提高管理的效益, 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 为优质成人教育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四、结语

做好成人高等教育教改工作, 有助于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培养, 是适应当代社会顺应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 同时也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积累奠定了基础。

摘要: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要求的不断上升,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面对传统教育思路的弊端, 只有对成人高等教育进行改革, 完善教改思路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改,思路

参考文献

[1]何爱霞.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嬗变及趋向,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2年04期.

新闻教改思路 篇4

1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

1.1体育专业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实践性差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指导思想都是为了培养体育教育的优秀人才,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都是依据教育指导思想制定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就要求高校调整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开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可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是沿用以往的形式,导致体育专业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的实践性较差。例如,“终身体育”教育理念[2,3]已经在我国实施很长时间,人们已经对终身体育教育重要性高度重视,但是从现行的体育专业教学工作中来看, 其教学具体实施过程还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仍然以竞技体育的发展为教学主线,对于长期锻炼的教学内容和健身方法涉及较少。

1.2健康教育未能与体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体育教育有很宽泛的功能,不仅具有培养专业竞技人才的功能,而且还能够锻炼身体、促进健康教育。但是受到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健康教育功能没能充分体现出来,使得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不能与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衔接起来,造成健康知识只是与体育教育硬性套在一起,不能起到实际的教育功能[4]。另外, 体育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体育教育工作者,从而传播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所以健康教育也有着很高的教育目的性,应该引起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视。

1.3终身体育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终身教育简单解释为活到老、学到老,终身体育教育是指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健身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就业后的自主锻炼意识。而且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终身体育锻炼的认可度极高,十分需要这方面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但是,在实际的体育专业教学中,体育不能与中小学生体育结合起来,没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使得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小,课程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就不高,最终导致失去体育兴趣,未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得终身体育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5]。

1.4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足

针对体育专业教育的课程安排,一般以体育知识理论和技能为主,对于其他方面的课时安排较少,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较高,而文化素质偏低。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在上学期间,体育专业课程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占用过多时间,而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课程一般只当作辅修课程,造成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偏低[6]。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阻碍着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

1.5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不足

虽然各大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一直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进行创新,但是体育专业教育的课程实践性较差,而且社会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教材的整体教学内容基本不变,只是在个别知识点体现了创新的思想,并且整个教学内容的弹性差[7];其次,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体制还是遵循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不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学习的导向性出现偏差;最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沿用以往的一套形式,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强,出现模式化发展模式。

2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2.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要想适应新时代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求,必须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8]。另外,为了适应世界体育教育人才的竞争优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的体育领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其具备完善的性格、强健的体魄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2.2调整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新时期,为了满足社会和中小学发展的需求,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而且要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体育知识,孕育体育文化,培养全面健身服务的意识。另外,体育专业教学要扩展教学内容,不仅涉及体育锻炼、健康教育等方面,而且要涉及休闲体育、趣味体育、娱乐体育和养生体育等领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9]。因此,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其教学内容要缩减竞技体育知识,多增加社会体育教学内容和大众娱乐健身内容,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3转变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创新

近几年,各大高校虽然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体育教育创新一直走在教育改革创新的前沿,但是由于体育专业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所以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体育专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体育专业教学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指导思想,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文化知识,制定全面、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实现体育专业教育创新。比如,采用思考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和“小集团”学习法等,打破枯燥、乏味的教学局面,使体育课程成为一门充满活力、吸引力高的课程,让学生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体育知识水平和体育知识传播领域,更好地推动新教改的要求,取得较好的体育教学实践价值[10]。

2.4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目前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来看,终结式评价教学体系还是占主体地位,所以,高校要想实现教学改革创新,必须要突破以往的评价模式,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11]。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和终结性评价体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效果,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成绩打分,促进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发展,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综合体育能力进行考核。只有通过完善的体育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展成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教改型人才,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3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改实践研究

本研究是针对笔者所在学校2012级、2013级和2015级体育专业学生进行研究,搜集三届学生的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内容,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活动情况、心理健康、体质健康等方面进行研究,探寻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12]。

3.1结合学校学生情况,完善课程基本目标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制定全面地课程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将终身体育理念融合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我省的体育发展需求,将笔者所在学校体育专业教育进行多功能发展, 将课程基本目标设立在丰富学生知识水平、增强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全面落实终身教育理念[13]。

3.2结合新教改思路、构建体育课程框架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内容,能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加大学生的选课自由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课程在原来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无数、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游泳、 围棋、桥牌、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网球、散打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选择体育项目[14]。另外,根据体育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将体育课程变化为基础、选修、选项和保健体育几个方面,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学校体育专业通过增加项目、课程内容、课时和改变课程体系等方式,构建新型的体育课程框架,使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3依据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发展

随着应用体育的发展,学校高度重视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其确立的教学改革思路要依据该校独特的办学特色,优化教材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体育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推动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比如,在传统武术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武术的基本功,然后学习长拳、刀术、棍术、剑术和太极拳套路等,之后再将武术的文化、武德、武术比赛的精神等渗透到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比如,学校在健美操的教学中,首先教授基本的步伐和动作, 之后学习基本的健美操套路,然后再将艺术、体操、广播操、啦啦操等课程知识渗入进来,让学生不仅学习健美操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将各种各样与之相关的操课结合起来,从而将健美操学习推向新的方向。

3.4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交互性教学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笔者所在学校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了B2B辅助教学系统,将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学科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全部共享于网络平台,让学生不仅接受课上的知识,而且可以利用好课下的时间,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发展。此外,网络平台还提供了师生交互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请教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到体育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中,取得了很好地成绩。

4结语

新闻教改思路 篇5

一、新闻教育理念的现状

(一) 西方新闻教育理念

随着西方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其新闻教育也在不断壮大。相对于中国新闻教育在封建时代的艰难探索, 西方国家的新闻教育早已在一轮轮的生产技术和政治改革中孕育和发展。如新闻教育的起源地美国, 其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之首, 他们在新闻教育中不仅重视对通用型人才的培养, 同时注重利用当地的媒体资源, 使得概念理论和课堂建设相结合, 从而培养出表现非凡的具有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二) 中国新闻教育理念

由于中国秉持重在传授知识的新闻教育理念, 要求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下, 培养具有较强政治感, 从事新闻出版或者宣传的专门型人才。这就使得我国新闻人更多是在一个模式下进行的新闻传播, 束缚在政治形势框架下, 不能突破自我, 创造更好的创新模式。随着新闻行业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 新闻“教改”问题不得不成为促进新闻教育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二、中西方新闻教育的差异

(一) 课程设置的差异性。

中国新闻院校和西方新闻院校虽然在课程的设置上都分为公共课、选修课和必修课三个类别, 但是相对中国公共课上单一的宣传“马列毛”概念, 西方公共课程设置更加关注扩大视野, 活跃思维, 避免学生在单调的新闻学习中产生厌倦心理, 培养学生对特定领域的兴趣爱好, 通过自觉学习把自身的技能与兴趣相结合, 从而为学生的新闻道路指明方向。

(二) 教学理念的差异性。

中国的教育大多和“应试”相联系, 不论是新闻教育还是其他教育, 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引导学生培养其技能, 而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新闻教育应该“实践大于说教”的特性, 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

反之, 西方的新闻教育理念往往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积极地参加媒体活动进行实习, 在了解新闻实战环境下, 不断提高其自身实践能力, 使得所学理论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 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对于新闻的教学方法, 中国新闻院校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 把生动有趣的新闻学科变得死气沉沉, 使得学生空有理论知识, 但在实践操作上却懵懂无知;西方院校则喜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利用“自学为主, 引导为辅”的模式进行新闻教育。

三、符合新闻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 新闻媒体关于商品和市场的属性越来越受重视, 掌握新闻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成为新闻“教改”的重要内容。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一方面, 随着信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 新闻行业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革命。精品化和专业化, 集团化和产业化等概念, 越来越深入新闻行业并被付诸实践。因此, 对于滞后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问题, 我们应该在进行新闻“教改”时, 需要更新其观念。比如树立综合教育的观念, 增强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观念;强化市场意识, 针对新闻行业的客观需求培养人才, 改变过去只重视增加学生数量, 而忽视提高学生质量的现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在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国情, 适时地调整新闻教育的培养计划, 使得未来新闻人可以适应市场竞争, 更好的服务于新闻行业。

另一方面, 面对我国方兴未艾的新闻发展事业, 新闻“教改”显得迫在眉睫, 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育方法的改进。那么, 对于新闻“教改”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 学习西方国家倡导自学为主, 注重实践,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不断汲取营养, 注重实践, 活跃思维, 培养新闻界的新闻“通才”。

(二) 加大教育投入, 扩大教育规模

对于中西方国家在新闻教育上的悬殊差距, 我国应该重视对新闻教育专业的投入, 引入先进设备, 配备先进设施, 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想要进行新闻“教改”培养未来新闻人, 就必须加大对其的投入。不断完善师资队伍, 增强教学软件条件, 满足教学对于硬件的实际需求, 开拓更多的渠道, 为新闻教育的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推进新闻“教改”的进程。

(三) 加强师资多元化, 联合社会办学

我国在新闻教学上的教师来源较单一, 大多数是在学校毕业又留校执教的大学生, 他们缺少新闻实践的经验, 很少参加新闻媒介的采编活动和调查访问。对于西方国家, 其师资多数来源新闻的第一线, 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且会对其经验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使得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 引导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对新闻专业的热情。因此, 新闻“教改”在师资方面的多元化, 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改”能否成功。

联合社会办学就是让新闻教育面向市场, 走入社会, 更好地与社会相联系, 从而增强新闻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使得培养未来新闻人的目标更加的明确。完善联合社会办学的模式, 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新尝试,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四) 适应发展趋势, 符合发展要求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下,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于我国经济领域市场化、政治领域民主化以及社会领域自治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面对不断变化的发展趋势, 各大新闻院校必须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对其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的发展模式做出新的规划, 并在新闻教育大众化的模式下, 制定“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方针。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我国新闻教育的改革, 不能一味地强调“拿来主义”, 而要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虽然我国新闻教育已经在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面对西方国家主宰新闻传播秩序的形势, 我国应该加快新闻“教改”的步伐,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科建设, 培养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新闻和传播的人才, 达到新闻教育的最终目标, 推进中国新闻事业在国际传播秩序的重要性。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由于受政治体制、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中西方在新闻教育上产生了诸多差异。由于我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艰难和西方主宰国际传播秩序的原因, 使得我国经常遭遇由于中西方文化隔阂而产生的偏见, 并对西方媒体的误读无能为力。因此, 为了培养未来新闻人在新闻传播上的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 改变西方媒体主宰国际传播秩序的格局, 促进文化的多元性发展, 我国必须对新闻进行“教改”, 对西方新闻教育“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探索适合国情的新闻教育道路, 不断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关键词:中西方,新闻教育,新闻教改

参考文献

[1]肖艳.美国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考与实践启示[J].魅力中国, 2011 (4) .

[2]徐文策.新闻"教改", 从西方新闻教育中汲取营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6) .

[3]胡连利, 彭焕萍.文化适应: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4]孙晓晨.论大众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新闻教育[J].青年记者, 2012 (32) .

新闻教改思路 篇6

一、新时期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2006年修订) (以下简称:《大纲》) 要求, 通过军事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 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强化爱国主义观念,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预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从微观的层面来看, 这是军事理论课的课程目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其教育目的应该是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这也是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国防意识是主体在认识国防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以知识、情感、行为倾向为核心成分, 并反映国防这一客观事物的综合系统。它是个体的国防知识、国防兴趣、国防行为倾向、国防情感和国防评价五个方面的综合。[1]这里所指的国防意识主要包括民族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爱军尚武意识等内容。因此, 新时期高校军事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三个意识”教育, 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民族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爱军尚武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通过开展“三个意识”教育, 实现“在政治上可转化为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军事上可转化为战斗力, 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2]的目的。

虽然高校军事课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目前的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无法保障对学生开展全面系统军事理论教学的需要;二是军事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偏弱, 缺乏专职教师, 大都是兼职教师, 无法完成普及和深化国防教育的任务;三是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时间较短, 缺少系统而全面的持续性军事理论教育教学;四是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单一, 缺乏吸引力;五是大部分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偏低, 与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适应;六是军事理论教学不够规范, 上大课、上统课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思路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措施。[3]《大纲》规定, 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 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因此,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不仅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效果, 而且制约国防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 明确军事理论课的时代任务, 增强军事教学的针对性。

第一, 强化民族忧患意识教育。我军在新军事革命的推动下实现了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 西方强国尤其是美国, 主导新军事革命, 为此极大地提升了其国防军事实力, 取得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在教学中, 突出军事高技术, 其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军在军事高技术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引导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 将对祖国的那份爱国之情和发自心底的那份忧虑之心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发奋图强, 自觉投身于现代军事科技和国防建设之中。

民族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在教学中, 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通过中国国防史的学习, 尤其要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的学习, 让大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历史和近代的屈辱, 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

第二, 强化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家安全是关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虽然我国目前的安全环境总体上处于平稳发展时期, 但依然面临着诸多威胁。美日印三国建立军事同盟对我国形成包围之势;美国还在南海、钓鱼岛等问题上插手, 企图使之复杂化, 进而牵制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强国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富强与壮大, 大势鼓吹“中国威胁论”, 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些都说明, 我国的周边环境不容乐观, 面临着多种威胁元素。

强化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 是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 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着重强化对国家安全重要性、国家安全内涵、国家安全威胁来源、国家安全各要素、国家安全实现途径等五个方面的学习, 从而促进形成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 强化爱军尚武意识教育。爱军尚武教育, 就是要大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地位作用, 学习人民军队的优良品质和战斗作风, 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自觉履行兵役义务。

在教学中, 通过讲授解放军光荣史、新中国国防建设, 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 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解放军官兵的人格魅力与从军职业的崇高, 以及强大的国防实力, 促进大学生对国防事业和国防实践的认知, 提高大学生投身国防实践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例如, 国庆60周年大阅兵激发了当年大学生当兵激情, 于是演绎了10万大学生进军营的宏大场面。

(二) 建立机构, 健全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保障体系。

军事理论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没有地位, 是因为高校关于军事理论的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据调查, 凡是军事理论课在课时、教师数量、授课模式、课程管理、课时费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落实的, 都建立了军事教研室 (部) , 并与武装部 (单设) 合署办公。例如, 南昌大学、山东聊城大学、四川内江师范学院等。

有位才有为。没有机构, 就没有编制;没有编制, 就难以有为。当前, 全国高校中军事教学管理机构健全的很少, 大部分高校设立了武装部但一般与学工部 (或保卫处) 合署办公。这种合署模式, 不是加强了双方的力量, 实现了双赢, 而是削弱了武装部的职能, 弱化了武装部的地位。军事教研室一般是作为上述机构的二级机构设立的, 因此其职权和地位就显而易见了。作为军事教学的管理机构在高校中处于这样一种境况, 又怎能奢望它有所作为呢?一般而言, 教学保障体系应包括教学保障机构、教学保障标准与制度、教学保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教学保障设施与经费等。由此可见, 健全机构是首要的, 没有机构其他一切都是虚无的。

(三)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要求,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笔者五年多的军事理论教学实践, 现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是采用分类教学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开展教学。例如对理工科专业侧重增加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的教学内容, 对文科专业则增加国防历史和军事思想的教学内容。二是及时补充新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前沿性。在教学中, 介绍军事理论、军事科技的新成果和新发展, 以及国

WENJIAOZILIAO

际形势新动态, 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军事知识及热点问题,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三是采取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定位, 将《大纲》规定的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调整。将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及信息化战争作为教学重点, 贯穿课程的始终, 做到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又涵盖了《大纲》所规定的知识面。四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 将典型战例与军事理论结合起来,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结合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美伊战争等战例, 重点讲解“高技术局部战争”、“精确制导技术”等专题, 既生动形象, 又通俗易懂。五是采取寓教于乐式教学法,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活动相结合。一方面, 通过革命题材的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主题讲座, 展播爱国战争电影等, 开展国防知识类活动, 另一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重大战争战役遗址, 重走长征路等, 开展红色旅游式的国防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依托这些活动载体, 充分发掘和利用国防历史题材、优秀革命事迹、重大历史事件等载体中的国防教育元素, 让学生参与、思考和体验, 进而增强其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六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 最基本的是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这样就把单一“听讲”教学扩展为“视听”教学, 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在多媒体教学中, 还可借助合适的教学视频。因为视频最大的优势是形象直观, 语言生动。选择教学视频应紧扣授课内容, 突出重点, 严格把好时间关。一般而言, 教学视频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例如, 讲授国防建设时, 可插播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讲授信息化战争时, 可插播伊拉克战争的视频等。

(四) 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调动军事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大力倡导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背景下, 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军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确保军事理论教学实效的重要保障。一方面, 学校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和办法, 对教学人员应按照教师的标准体系, 对其思想政治表现、教学工作量等情况, 每年进行考核, 引入竞争机制, 奖优罚劣, 并与晋职、提级和酬金挂钩, 对不称职的军事教师要予以撤换, 另一方面, 高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军事教师的政治、业务、生活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工作, 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角度来关心军事教师的政治、生活和职称等问题,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充分调动军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为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和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隆意.大学生国防意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2004.4.

[2]张金玲等.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5) .

新闻教改思路 篇7

一、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科发展为基础, 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整合通信技术类课程, 构建适应通信科学发展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突出现代通信的五大技术: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加强电路的基础知识学习, 增设电子电路EDA技术方面的课程, 突出当前电子技术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 高职教育的目标必须随之作相应调整。教学计划既要着眼于当前专业职业能力的需要, 又要十分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并具有就业弹性。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保证学生具有必需的基础职业能力, 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本领, 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 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2.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教学手段。随着集成技术和EDA技术的进步和FPCA、CPLA器件的出现, 技术类课程体系和内容应作相应的改革, 同时在应用设计和实验手段上应使用EDA工具和PLD方法。EDA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 电路设计自动化) 软件在电路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验证电路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提高学生利用电脑进行电路设计的水平。重视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SPICE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 模拟电路仿真软件、MATLAB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软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辅助作用。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嵌入式系统被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能严格要求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计算机在应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各种通用计算机, 一台通用计算机的外部设备中就包含了5~10个嵌入式微处理器, 键盘、鼠标、软驱、硬盘、显示卡等均是由嵌入式处理器控制的, 在制造工业、过程控制、通讯、仪器、仪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事装备、消费类产品等方面均是嵌入式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本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讲授为主向以互动教学方式为主转变, 改革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及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能力培养。要逐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师只要给定学习任务、学习进度, 安排自学, 并要求学生写自学笔记, 完成作业, 同时在作业习题中有意设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含量。教学中采用专题讲座、答疑辅导、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核心, 自学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在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中, 个人的成就取决于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我们强调学生要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学会学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例如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讲述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主要应用, 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并采用逐章对偶和类比的方法展开后续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

4. 改革考试方法。考试中除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外, 还可结合所授课程的主要特点, 采用其他的方式, 如全开卷考试方式:试题中增加设计性、灵活应用、深化概念等方面的内容;半开卷考试方式:考试前学生对本课程进行小结, 考完后小结随试卷一同交上;或者采用论文、大型作业、口试等考试方式,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改革实验课程,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应用型人才不是绝对化的执行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在技术应用领域中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这种职业素质。因此我们要强调学生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实验课改革这个环节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应充分体现其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实验室建设应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训练为一体, 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实验室建设要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为依据分层次建立不同类型实验室。如建设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实验三层次实验室。

1. 基础性实验室。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仪器使用、电路安装、调试故障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内容包括:电路、模拟与数字、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性电路, 通过实验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验证, 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方式可采用理论授课与实验基本训练相结合, 并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教学手段。

2. 设计性实验室。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基础电路和基本器件设计能力为宗旨, 发挥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内容包括:单元电路和小系统的设计, 这种训练放在课程设计阶段完成, 学生可先进行仿真设计, 采用积木块构架整体的方式, 在逐一完成单元电路设计的基础上最后集成复杂的系统电路。

3. 综合实验室。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设计专用集成电路的能力。内容包括复杂系统设计、可编程器件及应用、系统仿真与虚拟实验、DSP技术及ASIC技术等。这种训练可放在毕业设计阶段独立或协同完成,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培养创业的思想观念

由于该专业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因而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应增加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培养创业的观念的课程内容。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 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 (Competence) , 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社会上需要大批适应能力强、具有灵活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因而, 当前需要建立一种广义的能力观, 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更趋一致的能力观。现代社会教育能力观已由狭义的岗位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 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 他们的工作环境大都是工作现场, 他们的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着的群体活动, 而且他们往往是现场工作群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综合称职的职业能力的内涵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 还应包括十分重要的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 即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企业界提出的“关键能力”。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 教育改革必须包含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就业的形式还是自我谋职形式都同等重要。“创业能力”是指工资形式就业以外的“自我谋职”能力。这种能力与市场行为相结合, 就是大批企业的建立。大批企业的建立可以为现代经济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 既可以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 又可以缓解因经济转型导致的城市的就业压力, 增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就业率包括工资就业的形式和毕业生自谋职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业教学改革要立足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 改革不可能成功。要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关键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要同等对待, 要建立一支朝气蓬勃、有事业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让教师参与产学研活动与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质量的基本途径。

【新闻教改思路】推荐阅读:

教改思路09-12

体育教改07-14

教改路径07-17

教改类05-15

教改建议06-15

教改论文06-25

教改建设07-22

教育教改09-06

数学教改09-13

大学教改09-23

上一篇:七项全能下一篇:高校教学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