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

2024-06-03

艺术美(精选12篇)

艺术美 篇1

散文诗是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内容的有机结合体, 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出一种特立独行的美。《海燕》中, 高尔基把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散文的意境美、绘画美完美结合, 以饱满的热情、敏锐的艺术感悟力, 成功地塑造出了“海燕”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性和超强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一、音乐美

音乐美是指作品语言节奏感强, 音调和谐, 铿锵悦耳, 如一首优美的乐曲给人听觉上以美的享受。

《海燕》的语言以短句为主, 有一定的跳跃性, 节奏鲜明, 语气短促, 感情强烈, 具有战斗性。如“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 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跳跃性的语言刻画了海燕勇敢高傲的形象;“黑色的闪电”“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以具有鲜明节奏感的语言描绘了海燕矫健的身姿和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波浪一边歌唱, 一边冲向高空, 去迎接那雷声”感情强烈, 写出了大海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精神;“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则用短促句式表现了越来越恶劣的环境和斗争白热化的紧张气氛。

作品中的不少感叹句使语言铿锵有力, 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它笑那些乌云, 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表现了海燕的乐观和无畏;“——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海燕对革命风暴的满腔热情。

作者还用反复手法使音节回环往复, 增强气势, 如“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里, 乌云听出愤怒的……”。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如“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写出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兴奋、快乐心情;写海鸥“呻吟着, ——呻吟着”, 形象地揭示了不革命者对革命风暴的惧怕的内心世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 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

《海燕》虽然不像一般诗歌那样押韵, 但是通过多种句式和手法使语言节奏强烈鲜明, 音调在和谐之中又铿锵有力, 读来朗朗上口, 如同一首战斗进行曲, 使人在音乐美的愉悦中升华感情, 奋发上进。

二、结构美

结构美也称建筑美, 是指作品句式整齐匀称, 具有建筑的形美。《海燕》并不像一般诗歌那样讲究分节分行, 有整齐匀称的句式, 但并不影响它的结构美。

(1) 作品按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层层推进的三个场景安排结构, 环环紧扣, 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 海燕的形象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每一场景都首先描绘大海的景象, 然后再刻画海燕的形象, 而描绘大海景象是为了烘托出海燕的战斗英姿和高大形象。因此, 从全篇结构特点来看, 《海燕》完全讲究结构的整齐匀称和形美。

(2) 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刻画海燕形象。如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 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 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 文章抓住这些海鸟的声音、行动、情态, 状写它们惊慌失措、惊恐万状的丑态, 与“高傲地飞翔”“黑色的闪电”“叫喊”“大笑”的海燕的迅捷、欢乐、豪壮形成鲜明的对比, 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3) 破折号的运用也紧密地联接了上下语句, 使语句间结构紧凑, 语意清楚。如海鸥“呻吟着, ——呻吟着”破折号将两个“呻吟着”连起来, 更突出其恐惧的内心;“它飞舞着, 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精灵, ——它在大笑, 它又在号叫”, 第一个破折号补述海燕搏击、飞翔的神态、色彩和环境, 突出海燕傲视群伦、英姿勃勃的“精灵”本质, 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和跃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两句开头以破折号连接前后, 使这两句话与上下文明显区别开来, 表明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的呼喊。

总之,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破折号, 或解释说明、或蓄势停顿、或转换跃进, 收到了极好的传情达意、优化结构的艺术效果。

三、意境美

意境美是指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形象生动优美, 使人受到感染。

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 以象征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作品的意境美, 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象背后, 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图画。文中的大海、狂风、乌云、电闪雷鸣, 创设了一个气氛紧张、色彩阴沉的背景环境。“在苍茫的大海上, 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低, 向海面直压下来”“狂风……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燃烧”明写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自然气象变化, 随着暴风雨的来临, 气氛愈来愈紧张, 暗指黑暗势力与革命人民的斗争愈来愈激烈, 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 暴风雨象征了革命风暴, “与狂风争鸣”、熄灭闪电的大海象征了革命人民的强大力量, 狂风、乌云、电闪雷鸣象征了最终将被人民消灭的沙皇反革命势力。

作者把海燕的形象置于此危险恶劣的环境中进行刻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 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它飞舞着, 像个精灵……它在大笑, 它又在号叫……”写出了海燕的矫健、勇敢、乐观和反抗;“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表现海燕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因此这位胜利的预言家满腔热情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段, 使象征的主客体之间达到和谐境地。通过海燕的形象, 读者看到了革命人民的勇敢乐观和大无畏斗争精神, 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 这一切都令人心潮澎湃, 激动不已, 这就是《海燕》的意境美。

四、绘画美

作品描绘了大海面临狂风暴雨、波涛翻腾的三幅壮丽图画。第一幅展示的是暴风雨将起的景象, 从行动、情态、声音描绘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雄姿;第二幅描绘的是雷电轰响, 风暴越来越大的景象, 首先描绘海浪与天空的激烈搏击画面, 再集中笔墨描绘在这样紧张激烈背景下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场面;第三幅描绘的是风雷交加、闪电袭击、暴风雨一触即发的景象, 依然以描摹起势, 写大海与闪电的殊死搏斗。三幅图极力渲染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的紧张气氛, 状写出油画般浓烈、鲜明的色彩, 塑造出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艺术形象, 充分显示了有节律和动感的绘画美, 给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散文诗不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 兼散文与诗歌之长, 更重于形式上散文一样的无拘无束, 更长于内容上诗一样的抒情言志。《海燕》不愧为散文诗写作的一个典范。

摘要:《海燕》是一首感情激越、令人充满勇气和高昂斗志的经典散文诗。高尔基以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气势磅礴的艺术笔触, 通过对大自然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客观景象的生动描绘, 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它自问世以来, 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读者喜爱, 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诗篇。

关键词:海燕,艺术美,高尔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八年级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徐志超, 卢启元.中外散文诗名篇大观[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

艺术美 篇2

关键词:建筑 特征 艺术美

一 前言

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如住宅、桥梁,、寺庙、园林等等。建筑的艺术美和建筑的坚固性、实用性、经济性不可分割,后者是建筑艺术的灵魂。建筑艺术美是建筑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指建筑的外在形式美,还包括建筑的使用空间的舒适美观。

浅论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艺术美 篇3

关键词:舞蹈;静态造型;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82-1

一、舞蹈中静态造型的概述

舞蹈的静态造型是运用人体自身作为物质材料,通过相对静止的动作造型和舞蹈队形、路线、构图的变化或迁换等手段和艺术处理,来达到塑造形象、烘托氛围、丰富情节、深化主题的艺术目的。因此,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造型艺术在许多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里,都充分的展示了它的艺术表现力,无论是在歌剧、话剧还是戏曲中,造型艺术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造型艺术通过对静止形态的塑造,形成犹如雕塑艺术般具有立体感的艺术形态,能在视觉上给予观众不同的感受,而动静结合,又能使观众更真切的体会到舞蹈韵律的节奏以及舞蹈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和蕴含的情感力量。舞台上的舞蹈造型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舞蹈造型往往更具有创造性,随着舞蹈的表现也需要其复杂而多变。舞蹈是跳动的情感,舞的是舞者对舞蹈内涵的情感表达,舞蹈造型是凝情于型,通过舞蹈中一动一静的结合,舞者的情感都在舞动中流露,在造型中凝固,这种充满韵律美的情感表达使舞蹈艺术的美更具魅力。例如,在大型历史史诗舞蹈《金山战鼓》中,抗倭女英雄梁红玉出场时,就用了点步翻身,随即转身亮相的造型,瞬间就把巾帼英雄的飒爽风姿和战斗的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静态造型,呈现出的是英武威严的英雄气概。

在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标志性动作反弹琵琶是整个舞蹈中的经典之作。在每一组流动的曼妙舞姿中,瞬间的造型艺术呈现出的是美不可言的舞蹈魅力;而在每一舞蹈组合的过渡之间,每一次极具美妙神态的静态亮相,把敦煌舞姿中特有的“S”型特点以及英娘天真、淳朴的艺术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示在观众的眼前。试想,如果在一段流动的精彩舞蹈中,没有造型艺术的亮相表现,那么英娘的情感变化、性格特征就无法表达得如此栩栩如生,整个舞蹈的艺术魅力也就大打折扣;而作为世界艺术奇迹的敦煌舞姿及其神韵,也同样不可能表达得如此地充分和准确。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在舞蹈编排中是非常重视舞蹈动作的每一招每一势的,无论是在舞蹈的力度上还是舞蹈的角度、幅度以及长度,每个动作都要经过认真的推敲,以达到完美的表现,这样才能准确、清晰地让观众理解和明白舞蹈艺术的形态美以及神韵美。同样,静止造型的亮相处理,也是根据舞蹈人物情感表达的需要来设计的,恰当的运用以及正确的舞蹈造型动作设计,都能给舞蹈作品增添更加夺目的光彩。

二、静态造型的艺术美

舞蹈中的静态造型是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出现在舞蹈动作流动的瞬间以及舞蹈组合结尾的停顿之时,人们也称它为动中的静态和静止的亮相。舞蹈静态造型的存在和变化,使舞蹈显现了动中有静、动静对比有序的美的规律。舞蹈的静态造型是舞蹈编导进行艺术创作、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

(一)具有强烈的审美功能和突出的审美作用

德国启蒙运动文艺理论家莱辛曾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作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的形式感是非常强的,它们都非常讲究自身的形式美。作为运动中的人体造型艺术的舞蹈,把“美”作为自己的“最高法律”也是理所当然的。人类为了追求这种美,经过了几千年的创造、继承和发展,至今仍然继续执著追寻着这种美的积淀和创造。舞蹈表演是在连贯流畅的运动中进行的,舞蹈动作又是经过历代的人民群众和舞蹈家的不断地积累、创造的成果,这就形成了一种历史必然的规范性:它们在动的过程中必须有美的舞姿,在静止的顷刻必须要有美的造型。

(二)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关系、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一直以来,中国的舞蹈家在充分吸收和继承了我国优秀舞蹈传统美学理论基础的同时,对于西方和其他外来舞种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完善了自身的舞蹈文化,塑造了更多的时代经典人物。为此,几代舞蹈家在舞蹈创作中,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实践,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许多舞蹈中的成功的顷刻间的“亮相”造型,不仅给人一种形式上的美感(人体的矫健、雄伟、柔韧,或内蕴的力量,或深远的韵律感),而且是人物塑造的“画龙点睛”之笔。

(三)丰富情节、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前面我们的举例也说明,许多舞蹈造型的设计都是要为了情节服务,为突出或深化主题服务的。我们知道造型艺术具有“以静态展示动态”“以瞬间联想生活”的审美功能,它具有很强的、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一个时代的绘画、雕塑往往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风貌,舞蹈艺术中的各种静态造型也同样具有这种高度概括的艺术功能,因而它们也是丰富情节、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马丁,欧建平译.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论教学艺术美 篇4

关键词:教学艺术,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艺术的理论已陆续被教师们提出、赞同, 教学艺术是教学论的崭新分支。它以教学论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为理论依据, 进行延伸, 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艺术学、美学、社会科学等思想引入教学理论中, 用以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艺术魅力, 从理论上找出寓理论于趣味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国学者对教学艺术本质内涵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方法技巧说、美的创造说、个性表演说和方法创造个性综合说, 但这些观点还仅仅停留在直观或经验层面的描述, 未能全面把握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学美作为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 己经走进教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这个领域既生气勃勃、富蕴魅力, 同时也异常复杂、充满挑战。优秀教师们大量成功的教学美的创造实践, 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靓丽风景, 并为教学美的深入研究与走向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艺术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系统研究教学艺术, 20世纪90年代前后注意到教学艺术本质问题的探索。目前有关教学艺术的论述可谓篇什繁多, 专著迭出。但对教学艺术内涵和本质的界定, 仍然是各执一词, 莫衷一是。

什么是教学艺术?这是个早已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但仍然没有一致的认识。近20年来, 人们对教学艺术内涵的界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方法技巧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如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艺术, 就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套方法。”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艺术就是培养人才的能取得最佳效果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方法的升华, 是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出神入化, 是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师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心灵契机和巨大魅力。”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的密切关系, 但它只注意到教学方法技巧与教学艺术的“形似”, 而没有看到教学艺术的本质和内核。灵活多变的方法和技巧充其量只能是教学艺术的外显形式或手段, 决非教学艺术本身。

2. 美的创造说。

这种观点认为按照美的规律、美的原则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是教学艺术。如有学者认为, “创造性”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是教学艺术的两个本质特点。其依据是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阐述, 从而将教学艺术定义为“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

3. 个性表演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罗伯特·特拉弗斯指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到自己的个性特色, 并把个性因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我国有学者也认为:“教学艺术就是受制于个性风格, 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个人才华。其本质属性和种差是个别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实质, 是教师本人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教学领域中的结晶。”这种观点肯定了“美的创造”这一教学艺术特征, 并且进一步揭示了教学艺术就是教师个性在教学中的体现这一重要特征。然而遗憾的是, 它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双边性, 排除了学生在教学艺术实践以及教学艺术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的双边性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双主体, 即教师和学生。而双主体的互动是教学艺术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没有学生同教师积极地默契地协作与配合, 教学艺术就只能是教师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和孤芳自赏式的个人表演。

二、课堂教学美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教学是一门艺术, 他的《大教学论》就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学和艺术一样, 以活生生的人为对象, 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用艺术的手段表达教学内容, 体现艺术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因而优秀的教师本身一定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艺术家。由于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 因此, 和其他艺术所不同的是, 教学这门艺术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既然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便具有了审美意义;既然教学是一门有别于其他艺术的艺术, 研究课堂教学美也便有其必要性。所谓课堂教学美是指以学生的审美心理为基础, 教师运用艺术化的教学形式美来表达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内在美, 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达到美的境界。

课堂教学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学生的学习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种审美期待, 如果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习内容本身正好符合了这种审美期待, 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美的体验, 称之为学习美。这种学习美可以分为几种形态: (1) 悦耳悦目的美。 (2) 悦心悦意的美。 (3) 悦志悦神的美。

其二, 教师的教学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教学艺术美。它包括的内容非常多, 如导课艺术美、课堂组织艺术美、课堂讲授艺术美、提问艺术美、课堂管理艺术 (包括课堂节奏管理艺术、课堂问题行为和偶发事件处理艺术美等) 、结课艺术美等。 (2) 教师自身的美, 即教师自身素质给学生带来的美感。一次成功的授课, 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 还要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 从而达到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传达的交织融会, 直至美的领悟。因此, 创造一种与教学相融合的艺术氛围十分重要。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 说其特殊, 是将其与专门的舞台表演相区别。舞台上的表演是将各种知识融会在剧情里, 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以情感人, 理性的成分少一些, 而教育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是把学生集中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里,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表演”, 将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传授给学生, 以知识传授为主, 理性的成分大于感性的成分, 教育的方式是直接的。

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美的, 它是一种双向的审美活动。美的事物到处都有。美既然无处不见, 审美也自然无处不在。因此, 课堂教学应是美的毋庸置疑, 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发现美。

营造一种美的教学氛围, 达到美的教学效果, 需要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要付出卓绝的努力。

教师应把美的创造视为己任。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最多的是教学形式的变化, 最先感受的是教师的仪表美。仪表美是教师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精神气质、志向理想、格调情趣、智慧学识等心灵美的自然流露, 从容貌、服饰、举止、态度、风韵等方面体现出来。综合了人体美、自然美、形式美、行为美、语言美等。人体美、自然美既是天赋也有后天修炼的结果, 而形式美、行为美、语言美却可以经过后天的努力实现。教师的服饰美, 是艺术品位、文化底蕴的体现, 总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 由最初的印象变为永恒的追忆;时间可以冲淡许多记忆, 但是却清晰地记得教师的口头语、教师最喜欢的服饰, 甚至发型。教师应当把美的创造当成己任, 把举手投足当成教学的一部分。

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促进了审美观念的要求, 而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组成部分。人们的审美要求不可单纯理解成追求“享受安逸”, 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的社会生活进入高层次、高效率阶段。在高等学校中, 学生的各方面的文化素质使其对艺术性的追求尺度大大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美在现代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1) 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2) 乐学不倦, 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 (3) 有助于教学相长, 师生共同提高。 (4) 培养美育观念, 提高美育素质。

采薇的艺术美 篇5

《小雅·采薇》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征役诗,后代文人给予极高的评价。

《采薇》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征役诗,出自“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后代文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成为《诗三百》中的名篇佳作之一。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美的创造,是人类美的艺术体现。《采薇》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戍边征夫的形象美、富于变化的结构美和摇曳多姿的语言美等方面。

一、戍边征夫的形象美

一切种类的文学作品,都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读者、感动读者。真正的典型人物,“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典型人物形象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方式而生存,既具有认识社会的巨大思想价值,又有给人以情感激动的较高审美价值。《采薇》中成功塑造了戍边征夫的典型形象,在这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物身上,充满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既有忧时伤世之情感,又有抗敌爱国之情怀,更有思乡念家之情思。不仅反映了周代的战争生活,而且揭示了守边士卒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1、忧时伤事。《汉书·匈奴传》载:“(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守边戍卒为何远离家园,为何无暇安息,为何战事不断,诗中反复强调“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是因为外族入侵的缘故。诗中主人公在社会大背景下观照个人的命运,充分体现出戍边征夫忧心国事,感伤国运的思想情感。因此,与其说本诗是“厌战诗”之始祖,更确切地说应是“反战”、“怨战”诗,因其所痛愤者是猃狁而非周天子,反对的是挑起战争者,怨恨的是战争侵略者。所以,将士们能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忍受着思归之苦,坚持抗击入侵之敌。

2、抗敌爱国。正因为主人公清楚地意识到是异族入侵破坏了安定的生活,为国御侮是应尽的责任,自己投身的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所以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戍边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令人振奋。其情感基调也由忧伤的思家盼归之情转为昂扬的抗敌之情和赤诚的爱国之心。这两章呈现出激昂豪迈的雄壮美,那竞相开放的棠棣,雄俊强壮的战马,频繁激烈的战斗,从容指挥的将帅,冲锋陷阵的士卒,整齐行进的战车,华贵精良的武器,日日警戒的将士,处处洋溢着为保卫家园、浴血奋战,甚至不惜血洒疆场的豪放旷达情怀。诗中充满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思归念家。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方玉润说:“嗟嗟,我征夫也,独非民哉?胡为遭此离乱,弃其家室,几至无人不鳏也哉?盖怨之至也。”《采薇》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抵御外侮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虽然主体民族的自豪和抵御外侮的目的使周人勇敢地拿起了战斗武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周人并非好战的民族,而是热爱家园的民族。因而,即使是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他们仍然表现出一种思归念家的情结。诗中“日归日归”的哀呼,“靡室靡家”的悲叹,“忧心烈烈”的煎熬,“忧心孔疚”的自伤,都极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饱受战争之苦的士卒思家心切、心忧神伤的.真实情感。尤其是最后一章士兵久战归家时百感交集的心境更是令人悲怆。对入侵敌人的痛恨与对自身遭际的哀伤的矛盾心情,如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折射出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深刻思想,也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量。

二、富于变化的结构美

任何事物的内在美,都必须通過外在的形式来表现。美的主题,美的形象,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结构可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优秀的诗作必然是外部结构与内在结构完美和谐的统一。《采薇》以全篇倒叙式的外部结构,中间直线式的内部结构,二者有机构成富于变化的美的结构形式,充分表现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1、倒叙式。全诗选择了一个最佳叙事角度——“归途中”。一位饱尝思家之苦的解甲退役的征夫,蹒跚而行在回家之路上,回忆起往昔的征战生活。全诗共六章,以倒叙的方式巧妙地安排外部整体结构。以采薇起兴,前五章着重写强烈的思乡情绪和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以及久戍未归的原因,末章以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悲苦之情结束全诗。前五章侧重于叙事,最后一章侧重于借景抒情。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恰当地表现出主人公矛盾的心绪。

2、直线式。从内部结构上看,《采薇》采用的是直线式,即按照时间推移或空间转换进行叙述。本诗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戍边战士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抒发思归之情,点明难归的原因。尤其是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句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层深入地表达守边兵士思家盼归的焦虑情结。第四、五章追叙奋勇抗敌的战斗生活。以空间转换的形式追述与敌作战的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精良的装备,频繁的战斗,再次说明久戍难归的原因。

三、摇曳多姿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生动传神的诗歌艺术语言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引发心灵的共鸣。《采薇》语言技巧的综合运用,摇曳多姿,穷形尽意,奇妙独特,也是感染读者的重要因素。

1、形象鲜明的比兴。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采薇》中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具有形象鲜明、兴与比融合的特征。诗中前三章以采薇起兴,由薇菜的破土发芽、幼苗柔嫩、茎叶老硬,喻示时间的流逝,出征时间之长,以此彰显征夫久戍不归之忧愁,衬托企盼早归之心情,渲染对家乡亲人之思恋。以戍卒正在采摘用来充饥的薇菜起兴,借眼前景,抒心中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盛开的常棣之花起兴,比喻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颖奇特,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鲜明性和感染力。

2、一唱三叹的复叠。高尔基在《论文学》中曾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更好、更美”。人类在追求内在美的同时,也追求外在表现形式的美,包括声音与色彩。《采薇》诗中就综合运用了叠词、叠句、叠章的手法,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声音之美。“烈烈”、“业业”、“骥骙”、“翼翼”、“依依”、“霏霏”、“迟迟”等是叠词。“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等是叠句。句子的复叠,于整齐中见参差。第一、二、三章是叠章的形式,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词、句、章复叠的运用,加浓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增强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带给人深长悠远的韵味。

浅析畲族服饰的艺术美 篇6

从民族服饰文化的角度出发,以畲族服饰为例从头饰、手饰、服饰等方面展开进行分析艺术美,可以让我们了解畲族服饰的装饰图案、色彩特性、艺术造型等来阐述畲族服饰的特点和内涵。此外,在感受畲族民族服饰的形式美同时呼吁更多的人们来关注我们国家的地方特色艺术美以提升审美情趣。

关键词:畲族服饰;艺术美

一、畲族服饰的图案美

畲族崇拜凤凰图腾,但是初期畲族人民崇拜的图腾并非凤凰,而是麒麟,这其中有着畲族图腾由麒麟渐渐演变为凤凰的美丽而神奇的传说。现今,在畲族妇女的头饰、首饰等服饰上随处可见美丽的凤凰图案的身影,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着独特的艺术美。

畲族人民生活朴素,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显示着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当地妇女喜欢在衣、袖口、衣襟、围裙上刺绣花鸟或几何等图案,致使畲族服装图案亮丽夺目。服饰图案内容丰富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农舍车马等图案配有传统的万字、云头、云勾、浮龙纹、叶纹等几何形图。此外,还有用文字排列组合成的字体图案,有原始的,也有现代楷书等不同疏密聚散变化多端的形式。图案寓意吉祥,有“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财进宝”等。

目前,有象征农田的方格图案、象征江河的彩条图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图案都作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传承下来。畲族服饰注重整体美感,多数图案采用满地花的构图方法,有时在一块绣片中要挑几十种花纹,自由、不规则地组合成主体图案,或花中藏花,或以鸟、昆虫等组合成花,或几只鸟相互共用一个翅膀。根据不同的装饰部位采用不同的格式,各种巧妙的构思体现着畲族人民的智慧和灵巧。

二、畲族服饰的色彩美

畲族服饰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畲族妇女的装扮上,其设计理念源于畲族人民纯朴的生活和理想。畲族人民的服饰用色总体上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但是,畲族人民也崇尚黑色和蓝色,所以黑、蓝常被作为主色调在服饰运用上显得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在以黑、蓝为主调的基础上,畲族人民也善于画龙点睛用色彩鲜艳的花边或头巾、围腰之类搭配,使得畲族服饰情趣非凡。畲族妇女佩带的花襟喜用彩虹的色彩模式设计五节较宽的蓝、红、白、绿、黑布圈或彩缎镶接。彩袖也是畲族服饰里较吸引人的服饰之一,用色通常以红、黄、绿、蓝、紫为主,这蕴涵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蓝代表天空,绿代表草地,红代表太阳等充满美好的吉祥寓意。用特深或特浅的底色与醒目的轮廓线以统一各种斑驳多变的彩色点块也是畲族服饰主要表现手法。畲族人民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作大面积的对比,而是采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对比,使色彩既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

畲族服饰奇巧的设色方法,使色彩多而不杂、艳而和谐,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块面颜色,也能融于整个色调之中,而不至游离于画面之外。头饰是畲族妇女众多的装饰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畲族头饰因年龄而有所差别。一般妙龄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掺在一起编成一条辫子,缠盘在头上,做成圆形状,前留若干刘海,无特殊的饰物。畲家少女两鬓夹有两支银笄,订了婚,须脱下一边,以示已许配人家。已婚妇女一般都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罗源)或截筒高帽式(福安)盘在头上,高高隆起,插饰珠料,形似凤头,这也可能与畲族的图滕崇拜有内在联系。不同地区对发饰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罗源畲族妇女发用红色线成高七、八寸的髻子,畲家叫“凤凰髻”;福安畲族妇女把头发挽成“碗匣式”,上面束一条红带,发下端跷起似凤凰翼,发上端横压银钗和斜插一条簪,耳戴一副大圆环的银耳坠。畲族人民的妇女与年龄有着密切关系,发间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籍以标志其老、中、青不同的年龄。结婚时,头戴凤冠,凤冠系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绚丽多彩。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悬垂在额前,畲民称它为龙髻。畲族妇女颈上还佩戴银项圈、银链,腕上戴银手镯,耳戴耳环。畲族妇女喜戴精美别致的斗笠。

畲族头饰到目前止有五种样式:福建福安的凤尾式,霞浦的凤身式,罗源的凤头式,浙江景宁的雄冠式,丽水、云和的雌冠式。纯银高冠式头饰深含着一个源于凤凰崇拜的传说,畲家人嫁女必戴头饰,头饰中凤凰的图案象征着平安、吉祥,与畲族民间美丽的艺术传说有相连。

三、结语

我们国家的畲族服饰无论从装饰图案、色彩的运用还是造型角度分析都充满了独特的地方民族特色,散发着民族文化气息,畲族服饰不仅体现了当地人们的朴素生活,而且也映照着他们生活的动人景色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情绪。畲族服饰为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增添了异样的韵味,值得更多的人们关注、保护并不断发扬类似独特的地方艺术文化。

【參考文献】

[1]施联朱.民族知识丛书(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2]郑健.浅谈畲族服饰纹样的寓意与表达[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0)

艺术美营造方法探讨 篇7

营造现象之美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表现:一是意境的营造;二是蒙太奇和长镜头的运用;三是色彩的运用。

1意境是营造现象之美的重要手段

王国维作为意境的集大成者, 在《人间词语》中提到“言气质, 言神韵, 不如言境界。有境界, 本也。气质, 神韵, 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意境的推崇。而意境一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境界,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于西方的所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 而是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达到 “天人合一”, 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意境在艺术中运用虚实相接的手法, 情景交融, 意象契合, 揭示个人的主观情思和对于人生、宇宙的感悟, 从而获得了现象之美。

意象是意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把这两个字拆分开来, 就不难理解。“象”就是现象, 是指客观物体, 是我们可以用感官器官所看到所听到的, 是客观存在的。“意”意境是指人的主观的情感和思想。要求我们用够通过表现“象”而又能超越“象”所带来的局限, 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达到象有尽而意无穷。

2影视艺术中意境营造方法

首先是电影画面的构图可以运用空白来营造意境。这里的空白不是纯粹的空白, 而是由虚景所升华的“象外之意”。使画面产生空灵感, 大量的留白引起观众读者的联想。在影片《碧海蓝天》中许多的场景都深蓝的海洋和被白色城堡所包围的希腊岛上, 杰克和相关人物的来往都被导演用单纯空旷的背景来烘托平静的意境, 由此得到的“空”与杰克那颗单纯的心, 以及对于大海的热爱所深深的联系起来, 推动影片剧情发展, 到最后杰克投入大海的怀抱。

其次光线和影调。物体的造型力度取决于光线, 在不同的光线下可以使得同样的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光线可以分为直线光和散射光。直射光能够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使得物体轮廓分明, 显得坚硬, 也成为硬光。可以用来表现运动之美。而散射光由于光线较散, 无法达到强烈的对比, 使得物体显得柔和, 也称为软光, 表现静态之美。

光线这种特殊的性质, 可以运用到影视作品中, 达到营造意境的效果。在《霸王别姬》为了表现程蝶衣对于自己师兄暧昧的情思, 以及对于现实身份和台上所饰演的虞姬身份已经模糊。所以导演采用柔和的软光调, 来铺成影片至始至终的朦胧, 悲哀的情绪。

还有音乐音响。作曲家赵季平曾说:“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电影元素, 它或能概况影片的主题思想, 揭示影片的内涵价值, 构筑影片总体基调, 或者推动剧情的发展, 渲染画面的气氛, 丰富画面的信息, 促进画面与主题的运动。总之, 它不再是电影可有可无的附带物, 而是揭示电影灵魂的重要手段”。

西方主要电影理论, 主要以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和巴赞与克拉考尔“长镜头”纪实美学理论。爱森斯坦认为:一段末经剪辑的片子只不过是对现实机械复制, 而这种东西本身不能成为艺术的。只有当这些片段按各种蒙太奇的形成加以安排后, 电影才能成为艺术。而巴赞在《电影是什么》这本书中认为“影像的存在先于本, 摄影机镜头摆脱了我们对于客体, 习惯看法和偏见, 清楚了我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 唯有这样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纯真面貌, 吸引我的注意, 从而激起我的眷恋”。巴赞更注重还原事物的原貌, 注重表现现实。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 意为构成、装配, 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中各个地点, 各种时间按照各个角度, 各种景点拍摄的镜头在剪辑台上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蒙太奇是对于客观事物, 把时间和空间进行剪辑重构, 从而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觉转化的可能性。但是蒙太奇不是随心所欲的进行剪辑, 而是非常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性。

长镜头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它是一种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立的电影美学流派, 是一种与唯美主义、技术主义相对立写实理论。长镜头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记录现实, 是指对一个运动画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 保持运动着的画面的整体性。实际上就是长时间拍摄的、不切割空间、保持时空完整性的一个镜头。作为巴赞镜头理论重要依据的《公民凯恩》里凯恩在一次庆功宴上, 用了一个景深的长镜头, 客观地记录着每个人的神态、言语、情绪。这样多层次空间的展开使得摄影机充当一个旁边者, 让观众有自由欣赏的空间。

但无论是蒙太奇还是长镜头出发点都是真实, 只是前者超越了现实, 是对客体的再现, 后者则强调现实, 对客体的表现。在表现现象之美时, 两者应相互统一, 也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3色彩是表现现象之美的重要方法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最初, 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 而观众也能感受到事物的新鲜与真实。约翰内斯·伊顿认为色彩美学可以从视觉上、情感上和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开始, 电影关注的是影片的真实色彩, 而随着技术的进步, 通过对于色彩的运用, 能够传达感情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 超越其自身的意义。

色彩是影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其处理与变化无疑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效果。电影色彩一般需要依附于影片中的场景、形象与环境, 但是色彩又能超然于这些物象之上。影视中对于色彩的运用, 对于剧中人物情绪等心理活动的暗示, 是对全剧主题起着指代和象征的作用。色彩运用讲究形式美, 既要使色彩互相协调, 将冷暖色调在转换中保持和谐, 也要使色彩有强烈对比, 达到突出鲜明的视觉效果。最后达到统一, 各种色彩有序的结合, 形成完整的画面。

电影中的色彩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是流动的富有变化的。不同的色彩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故事内容。黑白色调总会同某种回忆, 恐怖等心理不谋而合, 而且黑白色调运用往往能贴近真实世界。在《辛德勒的名单》的整体基调是黑白的, 充分的烘托在纳粹所高压统治下的恐怖, 阴暗的气氛, 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 大大的加强真实感, 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 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后来纳粹投降, 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 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 出现灿烂的彩色, 从黑暗压抑的环境总出来, 摆脱死亡, 看到未来和希望。本片最为突出的就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 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 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 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影片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 却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这些画面深深地刺激了辛德勒救助的决心。

而色彩运用中, 东、西方也有不同的理解。中国传统绘画是“墨分五色”, 使得中国水墨画并不注重对于色彩的丰富性, 而是追求墨色的“气韵生动”, 超越了“象”, 实现以形写意, 追求神似和气韵。而在西方古典绘画中注重造型与色彩的统一。色彩在西方电影中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 它成为视觉影像的内在元素, 构成造型语言, 突出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2]王国维.人间词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从思维看艺术美 篇8

设计是一种思维, 而设计这个词在当代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从建筑到广告, 从广告到环艺, 从环艺到形象, 从形象到影视, 人人都在声称做设计。而广义的设计是谋略, 是创意;超设计就是结构设计、再设计。在生活中,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设计, 可是呢, 光有设想、计划还是不够的, 我们必须要用视觉元素来表达设想和计划, 让看到的人能够通过视觉元素去了解设想和计划, 让人看到我们完整的设想和计划, 才是我们完整的定义。

设计与艺术是有着内在, 历史的联系的, 一直以来都是错综结合的, 但要是找一个定义把他们区分开的话, 那就是:艺术的设想计划更多地侧重于精神领域, 而设计的设想计划则更多地侧重于物质领域, 但是物质和精神真的能分开来说吗?

对美的传统认识可以分为视觉形式、生理感受和精神理念三个方面, 而传统古典美学的中心是精神理性的理念美。

一、众人所知, 设计一向是强调使用的舒适性、方便性和审美的愉悦, 那是因为人类的一切快乐都源于生物性的快乐, 也就是我们所说人类的感官盛宴, 享受快乐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是无所谓道德的。当然, 我们既不能完全耽于生理感官的快乐, 也不能排斥生理感官产生的感觉, 因为感官的纯理性思考只有少数哲学家才可以做到, 而沉浸于物质生活的人们也要沉浸于艺术的生活。因此, 感官的灵敏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审美快乐, 无论是享受设计还是陶醉自然、欣赏艺术都是, 这样才是不残缺的审美。

二、无论是设计还是艺术, 精神理念都是其思维的支撑。艺术追求美, 道德追求善, 科学追求真, 而设计则是兼有多种性质。

在美的精神理念方面苏格拉底提出了善的概念和功用标准。柏拉图则相反, 认为美不是善, 不是有用, 但是人创造的没来自心灵的聪慧与善良, 事物的美是有永恒的, 心灵美与身体美的和谐是最美的境界。生理行的视听快感不是美, 形式美所产生的快感不夹杂痛感。在精神理念上, 对绝对的关照能到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至于审美的感觉和理性, 美的欣赏开始于感觉, 但是要通过智力活动才能实现。

只有世界性的比赛高手, 才会把胜负置之度外, 专注于比赛的精神。赏菊可以上升为菊道, 品茶可以上升为茶道, 这当然也是一种追求精神理念的设计思维, 而不同于“文化拆台, 经济唱戏”的实用主义模式, 也是动辄名之为“酒文化”、“XX文化”的思维模式相反。

三、形象思维在视觉形式的表现上, 古罗马时期的毕达哥拉斯派对没得阐述主要是在视觉形式范畴, 主要集中在内在品质上谈论审美与人的品质关系, 例如身体部分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对立因素的和谐, 数的关系也因此成为艺术的依据。在整体对于美的作用, 美是各部分综合成的整体, 美也是一种恰当到好处的协调合适中的形式, 同样美也是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一个国画家, 会立即将自然的风景转换为水墨的五色和皴法, 这就是专业的视觉形式形成了专业的思维模式。这种审视几乎是下意识的审美观照, 任何专业的设计师都必须掌握本专业的视觉形式语言, 甚至使之成为思维方法的一部分。同样的, 如果对于相关领域形式的精通, 也会使得专业思维扩展开来, 为新颖独特的设计奠定基础。

艺术一直追寻着视觉和精神美的表现, 而设计则呈现出两个功能:实用和审美。

对于刚刚步入21 世纪的视觉艺术而言, 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艺术风雨, 从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 再到浪漫主义、印象主义, 最后到各种流派纷呈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玛克斯德索提出了调和性的客观主义美学观点, “美是愉快的客观性”, 建立了自然主义的美学快乐说, 而且肯定了美的功利性。瑞恰兹创建了语义学分析的审美观, 指出“美”在不同使用的多义性与歧义性。而弗洛里德的精神分析学则对人类无意识区域进行开拓, 从本能的角度解释艺术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入美学。

现在,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异质化的时代, 多种多样的审美原则互相冲突, 美学的思维反映在现代艺术中远远比在设计中复杂。但是同时, 对美的感知是设计思维的基础, 贯穿在整个思维的过程中, 例如美在“功能”的功能主义设计思维, 体现技术美学的设计思想, 体现形式主义审美的设计思想, 以及体现时尚审美的奢恀设计思想。设计作品逐渐出现符号美学的抽象意态。同步发展的现代艺术思潮和美学观使设计体现出现代性。功能主义审美原则的最初倾向是在设计工业产品时满足对功能的要求, 但是从功能主义走向极简主义似乎成为一种趋势。

把功能看作是设计美的根本, 实际上也是艺术美学观“适宜就是美”的折射。

就当代设计来看, 多元的设计必然产生于多元的物质与文化中, 一种简单的主流审美风格难以形成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老舍《林海》的艺术美欣赏 篇9

一、色彩美

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遍形式, 色彩描写首先表现为环境的真实描绘。如果能恰当地描写色彩, 就能更真实地表达描写对象的特色, 甚至写活所要描绘的景物, 并能蕴含一份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绿的。”老舍采用“绿色”作为本文的主体色 (这自然也是林海本身的底色) , 又配以深、浅、明、暗等不同绿, 使主体色的配置不单调、呆板。而且, 这样的用笔更能显现出林区光影与色彩极为丰富而生动的变化, 体现老舍观察和体会之细腻, 从而也显示了他对这里的绿色的深深的喜爱之情。再者, 如果说, 茫茫林海无边的绿色给人以壮阔的静态美, 那么, 青松边沿的白浪花, 松影下的各种小花, 各色的蝴蝶, 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则给人活泼的动态美。老舍用衬托的手法将这些色彩调配在一起, 层次鲜明, 把林海的美丽生动地展示给读者。自然, 于字里行间搏动着他对林区的一花一草, 一树一木的特别深情。

二、音乐美

本文在运笔的疏密、缓急和感情氛围的浓淡、强弱上具有一种抑扬多变的节奏感。正因为如此, 文章流露出一种和谐悦耳、节律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美。其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长短句交替使用、整散句搭配使用, 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灵活使用上。

1. 长短句交替使用。

短句, 节奏简捷而明快。而长句的节奏则缓缓如绵长之水。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横着的, 顺着的, 高点儿的, 矮点儿的, 长点儿的, 短点儿的, 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等, 短句仅两三个字, 长句达二十几个字。这种长短句的交错使用, 既简捷明快, 又生动细密, 语气有急有缓, 文笔富有变化使人觉得大兴安岭的岭确实既温柔又亲切。当然, 朗读时还要稍加处理, 把“点”读得轻些, 语调上做些抑扬变化, 如:“横着的↗, 顺着的↘, 高点儿的↗, 矮点儿的↘, 长点儿的↗, 短点儿的↘……”这样就更能贴近老舍先生的行文表意了。

2. 整散句搭配使用。

散句, 结构自由, 灵活多变;整句, 字数相等, 结构整齐匀称, 朗朗上口。《林海》以散句为主, 使文章在行文布局上既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 又产生一种错综变化之美。如“青松作衫, 白桦为裙”“兴安岭上千般宝, 第一应夸落叶松”等, 整齐对称、整中有变, 这样整散结合, 以散为主, 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 力量充沛, 节奏鲜明。

3. 口语和书面语灵活使用。

口语明白晓畅, 朴素自然, 富有生活情趣。而书面语结构严密, 逻辑性强, 表意丰富而凝练。文章以书面语为主, 动情之处, 口语则自然流出。口语的例子如:“多少条岭啊!”“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这些句中的“啊”“呀”“不晓得”都是口头语, 这种口语与书面语灵活使用, 使散文语言既活泼亲切, 又喻意丰富深刻, 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感受, 同时增加了读者阅读文本的身临其境之感。

4. 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使用。

陈述句语调平直, 末尾语气略显下降, 是最基本的句式;反诘句, 则无疑而问, 语气强烈, 是对陈述句语气的一种强化。它一般用不容置辩的口气表达, 语调上升, 引发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较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则表达出“……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的意思。这种以陈述句为主, 于感情深处加强语势, 时降时升, 使散文既显出节奏的错落有致, 又在恰当地方传达出作者特别的思想和情感, 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修辞美

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情感, 又使文章语言更为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于敏锐的观察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林区的一腔赞美、热爱之深情。除了前面提到的反诘 (反问) 句外, 本文典型的修辞种类还有拟人、比喻和反复等。现列举如下:

1. 拟人。

如:“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等。老舍一会儿把岭当做一位温柔的人, 一会儿又把它当做一位美丽的姑娘, 这种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使读者深切体会到大兴安岭的山势起伏不大、连绵不绝而植被繁茂的特点。它似美丽温柔的姑娘, 当然不会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高耸入云、陡峭骨露而狰狞险峻的特点, 从而使读者在感情上产生别样的温情。

2. 比喻。

如:“群岭是起伏的波浪。”“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色的浪花吗?”老舍把“大片落叶松”比做“海”, “白桦”比做“浪花”, 经他这么一联想, 也使得读者浮想联翩, 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林海, 阵阵松涛从耳边滚过, 层层绿浪在眼前起伏, 银白浪花在阳光下闪烁。

3. 反复。

从美术角度谈艺术美 篇10

艺术的外在形式可以是事物, 可以是声音, 也可以是行为。美术的表现方式则是通过实物呈现的视觉艺术。“美”是美术作品生存的根本, 一件作品失去了“美”, 则毫无价值。美学家说过:“美术作品一定要美。”这个“美”正是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独特的美, 它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一种思想、理念并引人思考, 使作品从形式上, 内容上达到完美的结合,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优秀的艺术作品虽然令热爱艺术的人爱不释手, 但它不一定是“美”的东西, 它或许看上去很难看。很美的东西不一定具备艺术美。拉非尔的画可谓“二美”结合 (艺术上的美和世俗中的美相结合) , 他的作品总是给人甜美的感觉, 波提切利的作品亦多以“美”而著称, 他们的作品因“美”而打动人, 而梵高笔下吃土豆的农夫, 割耳朵的自画像, 毕加索“解剖”的妓女, 抽烟斗的男人等, 看起来给人以恐怖或悲悯, 不会使人想到美。而他们的作品则更能打动人, 给人以震撼力, 打动观者的心灵, 这便是艺术“美”之所在。现代艺术往往不能以美术称之, 但它们能引导人们的思考, 它们依然很“美”。

艺术上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始终被人们闹得喋喋不休, 偌大得一个中国, 大部分艺术作品都是千片一律。形式和内容居然都有不成文的“规定”, 山水画必然是“斧劈”、“披麻”, 要有山有水有云有树有房屋, 否则不是山水;油画则要讲笔触, 讲肌理……, 中国人习惯于守程式, 讲法则, 笔笔皆有出处, 说《芥子园》害了几代学国画的是有些道理。设计行业亦然, 凡是“祖国”、“中华”题材的, 长城、故宫、天安门等。艺术上最忌程式化, 公式化。本来前人的法则自有前人的道理, 但一定成为定理, 便会失去生命力。一般都说内容决定形式, 但也不一定, 有时有了好的形式, 未必是先有内容的。艺术本无定法, 没有固定的程式, 什么是美的, 什么是丑的, 也没有定法。艺术需要感情, 美需要感觉, 一切艺术类都是作者和观者心灵之间感觉的交接和碰撞而来的。

我们看到一副绘画作品, 被其深深地吸引, 沉浸在艺术的美妙之中。而旁边有人在解释:什么颜色大胆, 笔法朴拙, 构图奇特, 黑白处理得当, 这画似乎是哪儿哪儿的山水……说得愈是具体, 愈是显得不美。真正的美是模糊的。美往往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因为美来自情感, 人的情感是微妙的, 抽象的, 模糊的。我们看达利的画, 会被深深地震动, 但我们说不出到底“美”在那里, 一旦说得仔细, 达利的画也就失去吸引力。达利自己也拒绝解释他的作品。他说:“我和你们一样看到我的画感到惊讶。”艺术往往毋需太多的解释, 艺术是感性的, 它的美是属于感觉的, 是“从心造境” (郭若虚语) 的。千万不要把本来模糊的东西说得十分具体。

既然美是情感产物, 那么产生艺术美的唯一源泉是真情实感而非技术。技术可以帮助表现情感, 但技术绝非艺术。伟大的艺术品并非技术性都很高, 相反, 真正的艺术品, 其手段往往是笨拙的。而技术上相当高妙的, 艺术性往往不高--因为他缺乏感情。原始社会留下来的朴拙的岩画、石刻, 虽然手段极其落后, 然而并未丝毫影响其艺术美, 相反增加了艺术性。汉、唐雕塑, 洋洋大气, 气魄宏伟, 充满时代的激情。其手法质朴、古拙。而明清的雕饰品, 大部分虽技法精熟, 雕饰精到, 技法上远胜于前代, 但大都流于程式, 过分的雕饰必然导致庸俗, 让人看了并不觉得很美。罗丹说, 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同样, 真正的技巧是忽视技巧的。为艺术而艺术, 为技巧而技巧, 必然难以产生艺术的美。梵高在绘画时, 自己被深深地感动, 他富有激情的笔触完全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不会想到要用如何如何的技法等等。一切服从于艺术家的情感。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艺术家, 中国只有徐渭, 西方只有梵高。艺术家是因情感而激动而创作, 而非为创作而情感。

艺术作品因有艺术美而生存, 但现在艺术品是可以复制的或用人来复制, 或用机器复制, 艺术品被复制了。艺术美被复制吗?这当然要看被复制的程度。复制的与原作越接近, 其艺术美则会被复制一部分, 但作品可以复制, 作者的感情是不会被复制的, 即使作者本人复制本人的作品 (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这样做的) , 也不可能复制的一样, 因为很难再达到当时那种情境了。这也是一些艺术家的创作会有高峰和低谷的原因之一。北大美学家彭锋先生认为当艺术家作品被复制得一模一样时, 艺术品本身显得不重要了, 判断一件作品是否为意识品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是艺术家创作的。我有不同的看法, 其一是艺术家如果没有艺术作品, 何以为艺术家?一个被认为是“艺术家”的人, 其生活方式又何以判断是不是艺术家?其二, 难道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任何“作品”都是艺术品吗?例如有一件作品的作者是一位普通人, 时间久了, 那位普通人成为知名的艺术家, 那么那件作品是不是艺术品呢?即便是伟大艺术家, 也有失败作。看来判断一件作品是否为艺术品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有“美”, 罗丹说:“在艺术中, 有‘性格’的作品, 才算是美的”。所谓“性格”, 就是不管是美的或是丑的, 某种自然景象的高度真实, 甚至也可以叫做“双重性的真实”;因为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 就是人的面目, 姿势和动作, 天空的色调和地平线, 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要使自己的作品有“性格”, 艺术家本人必然是有“性格”的, 艺术品永远是艺术家个人的表现。在艺术家的眼力, 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 因为艺术家所看到的, 是他心灵的滤镜所透过的, 事物蕴藏得意义。艺术发展到今天, 呈现出近于混乱的局面, 什么样的形式都有, 打乱了我们原有的艺术欣赏习惯, 人们感到艺术欣赏今天很难有一个标准, 但什么样的才叫有“性格”呢?似乎又很难确定, 尤其是西方的一些“现代艺术”, 有的像是再做游戏。因为古典艺术是以和谐为美的, 而现代艺术的特点是不和谐。不“美”, 但往往令人思考。在当今杂乱的“艺术游戏”中, 我们应该冷静地去看, 如果在其“游戏”的内部传达了某种内容和趣味, 那就值得我们欣赏, 如果“游戏”里还透露出一种人生的体验, 一种生命的体验, 而且很巧妙, 引人深思, 这个游戏便是一件作品了。--艺术如何变, 是不会脱离感情的。“没有情感这个品质, 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的心。” (狄德罗[法]语) 改变的只是表现方法和形式艺术表现的是站在自然前面的人的情感。吴冠中提出的“风筝不断线”也是这个道理。

摘要:本文从美术方面谈谈对艺术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供同行参考。

在音乐课堂中创造艺术美 篇11

一、每一节课都有艺术性的教学设计

音乐课是学生在校内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做好准备工作是完成音乐教学设计的切实保证。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教学设计也是一样,好的音乐教学设计在于音乐教学设计者平时的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厚积薄发”,做好充分准备。在音乐课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段琴声都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意思,当然这需要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力求音乐课有别于其他课,从而吸引学生。例如,一节课的开始我采用让学生听音乐进课堂的形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感受音乐情绪的能力。师生问好我采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音乐课中常有律动教学,律动时站立和坐下我都有固定的音乐与之相配合(站立:1 3 5 5 ||-||坐下:1 5 3 3 11-||)。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学生用唱歌方式表扬(3 2 1 | 3 2 1 ||你真棒);學生讨论后要让他们安静就弹奏《闪烁的小星》前两句,学生跟着一唱就安静下来了。这些无一例外都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成为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二、新课导入能吸引学生是一种艺术

一堂好的音乐课,课堂引入在教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增强求知欲。一用姊妹艺术来引入可促进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互相联通、互相迁移,以提高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如用电影故事引入,用舞蹈引入。二用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来引入,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能力,以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如用民间风俗导入,用情境导入,用天文、地理知识导入,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导人。另外,还有插图导入、知识导入、游戏导入、解题导入等。总之,课堂引入不能用固定的格式,要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重、丰富学生知识为主。

三、重视唱歌教学的艺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小学阶段,唱歌特别重要。因而,声乐训练对小孩子就是尤为重要的了。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辨什么是喊叫的声音。在这一阶段,教师的示范和范唱十分重要。如教他们《数鸭子》时,用轻柔的声音一边唱,一边要求学生模仿,要求学生做到耳听、眼看、嘴唱三个方面的结合。我认为训练儿童嗓音应该保持自然假声,纠正儿童所喜欢的喊叫唱法。初步的发音练习,我用从头声上面的音移到下面的音,进行上、下行练习。

四、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音乐课上,我通过欣赏优秀民族音乐曲目,向学生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进而进行思想教育。另外,向学生介绍音乐家或音乐作品时,可以将这些内容编成小故事。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莫扎特的故事”“贝多芬的事迹”“聂耳和小毛头”“高山流水”等许多小故事,在全神贯注地讲故事的过程中,给他们树立榜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希望的种子,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教师应该营造多姿多彩的艺术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艺术享受中获得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目的。

论食品的造型艺术美 篇12

食品造型艺术是烹饪美学中最突出的一部分, 烹饪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应运而生了, 它以自己应有的生命力, 在人类的饮食生活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 为越来越多的人民所接受, 所应用, 所重视, 所研究, 它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它的实用性, 在食品造型艺术中, 实用性即“食用性”。也就是说, 造型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刺激食欲, 启发品味。倘若忽视了这一点, 再美的造型也无意义。其次是技术性, 乃是烹饪艺师进行烹饪创作的基本技能。例如刀工的运用和火候的掌握, 可使食品形色俱美。最后是美术性, 美术性是指对形式美的考究, 使之具有一定的美术欣赏价值。这一特性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并不十分重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们对食品美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要越来越高于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这是因为, 人们在物质享受得到普遍的满足以后, 唯一可以无止境地追求的就是精神享受了, 那时人们会感到, 精神享受比物质享受更为迫切, 更为不可缺。人们不仅需要吃饱, 而且需要时时处处都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之中, 吃饭的同时, 也要获得艺术享受,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但不管怎样, 食品美术的地位, 总不应凌驾于实用 (食用) 之上, 即无论多么具有美术欣赏价值的食品, 它仍然是可食的。美术是手段, 食用是目的, 主从关系不可颠倒。倘若违背了这一原则, 将食品美术混同于普通观赏性工艺美术, 便失去了食品造型艺术应有的特性。食品造型艺术的另一原则是由它存在的时间性所决定的。任何食物都是供人食用的, 它的存在时间, 通常情况下只有几个小时。因此一般不宜对食品进行精雕细刻的装饰。例如有些面点, 只在捏塑时稍加变化, 便做成各种活泼的动物形象, 刀工菜只须在切配装盘的时候稍稍考虑一下构图布局, 便使盘中生花, 并不多花功夫, 同时达到了很美的审美效果。这种食品造型最值得提倡。

2 食品造型艺术美的构成因素

中国食品造型艺术美的构成因素有四:材料美、技术美、形态美、意趣美。以材料美为基础, 技术美为手段, 形态美为表象, 意趣美为内涵。

2.1 材料美。

材料美主要指食品原料之美。它是食品造型艺术的基础。对食品原料的选择和利用, 是烹饪艺术家发挥创造才能的先决条件。所谓选择和利用, 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选择是为了利用, 利用必须依赖于事先的选择。倘若不善于选择优质原料, 将无所利用而进行创造;倘若不善于利用, 好的材料也会被破坏而烹制不出好的食品。善于利用原料的烹饪技师还可以将各种原料, 美的和不够美的, 互相衬托, 各得其所, 形成美的整体。

材料美又包括色泽美、质地美、形态美三个主要方面。

2.1.1色泽美:烹饪原料皆有其色彩和光泽, 充分运用固有色泽进行组合, 便可以获得美的效果。例如:白色原料有熟蛋白、牛奶、莲子等。再如:绿色原料有菠菜、芹菜、香菜等。绿色本为中性色, 平和而富于生气。用在烹饪中, 相比之下, 绿色偏冷, 易使人产生清爽舒适之感, 利于清口和品味。尤其在品尝过油腻菜肴以后, 其作用更为明显。红色原料有蕃茄、红辣椒、红胡萝卜、山楂等, 有的鲜艳夺目, 用作点缀尤佳。烹饪原料的固有色常常在加工以后发生变化, 掌握和利用这一变化规律, 是达到色泽之美的基本技能之一。一般说来, 绿色植物原料, 水焯后容易变黄, 某些菜肴正好需要这种黄绿色, 可谓信手拈来。但如果需要保持原有的鲜艳之色, 则必须加适量纯碱。水产类动物原料在加热后, 色彩多由浅变深, 由灰变艳, 如虾、蟹之类的红色, 十分美观, 常为烹饪师所利用。陆产类动物原料在加热后, 色泽多由浓变淡, 由艳变灰;如肉片生时鲜红, 熟后灰色;干贝生时洁白, 熟后偏黄, 这都是烹饪师必须掌握的规律。利用固有色及其变化规律, 进行色彩的调配, 这是烹饪色彩中的上策。这样所制成的食品色泽美的自然, 也符合卫生原则, 有利于发挥本味, 制作也十分方便, 是烹调色彩的正宗。然而,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固有色及其变化不够利用, 必须借助人工色彩, 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 于是, 人工色剂应运而生。在运用人工色剂, 尤其是化学色剂时, 便不能计较色剂本身的营养价值, 如民间喜庆时节, 蒸馒头或做酥饼等面点时常用红色剂点缀, 但必须保证色剂无毒并对人体无害。除化学色剂外, 还有以烹饪原料配制成的人工色剂, 这种色剂本身亦有食用价值, 为烹饪师所特别喜爱。现在流行的这类色剂有:黄色剂, 可将蛋黄与淀粉调和, 裹满料物, 用油炸或笼蒸;白色剂, 以蛋清、牛奶制成;绿色剂, 以菠菜叶、油菜叶的汁调面或肉泥而成;红色剂如蕃茄酱等。另外, 调料的合理运用, 也是取得理想色泽的手段之一。如酱、糖、油等, 皆可以使菜肴变成一种暖色, 起到刺激食欲的作用。2.1.2质地美。烹饪原料的质地之美是十分重要的, 如水发黑木耳好似黑牡丹的片片花瓣;鸡蛋白质地如景德镇白瓷;肉松如绒;豆腐皮如绢;葡萄如珠似玉;肉类、鱼类亦皆有着不同的质地之美。高明的烹饪师十分善于利用这些质地之美, 组成精美的食品造型。2.1.3形态美。凡烹饪原料都有形状。不过有的经过加工以后改变了原来的形状。也有的并不改变原型。如白果形状之美, 古人常用以比喻美女的脸型。鹌鹑蛋的椭圆形呈现玲珑之态。整鸡、整鸭、烤乳猪、鱼、虾等等, 无不有着令人喜爱的形状。对这些形状之美的利用在烹饪中有特别的意义, 因为它最能体现原料本身的面貌特色, 没有任何雕琢气。

2.2 技术美。

食品造型艺术的创作过程中, 几乎处处要依赖技术达到美的境地。例如刀工的运用和火候的控制。2.2.1刀工技术美。通过刀工, 可以把有关的食品切削成块、片、丁、丝和各种花形。娴熟的刀工技巧, 可以创造出均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如猪腰子、鱿鱼等, 经过厨师采用“花刀”法一加工便可以炒出一朵朵玲珑剔透的“腰花”、“鱼花”。素菜中著名的刀工菜“水蘑丝”是由猪耳朵加工而成。操作时, 先用刀把猪耳朵四边略加修整, 去掉内外表皮的两片不用, 采用平刀法, 批成极薄的薄片。高明的刀工技术, 可将一块猪耳片成二十多片, 再将这些薄片切成丝, 真可谓“透明发亮薄如纸, 穿针引线细如丝”。加之猪耳朵中有软骨, 平面用刀切开时, 呈现出水磨石纹, 成丝后富有弹性, 放在盘中有波动之感, 故名之约“水磨丝”。令人不能不惊叹刀工之精美。2.2.2火候技术美。正确掌握火候, 也是创造食品造型艺术美的重要技术。有时温度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食品造型便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应当沸水下锅时, 倘若冷水下锅, 食品造型也常常会被破坏, 如煮水饺。

2.3 形态美。

食品形态之美可分为三种: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象形形态。2.3.1自然形态:它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散碎形态, 如“宫爆鸡丁”, 只需在菜肴成熟后, 注意选用合适餐具, 在装盘时注意适合于餐具的造型, 并注意不使过满或过浅即可。过满显得粗鲁而不雅, 过浅又显得空旷不和谐。菜肴数量多时, 可以堆放, 周围留出适当的空白;少时可以铺放, 使周围空隙可以适当减少, 以求相称得体。另一种是整块形态, 如“干烧鲤鱼”保留着原料本身的原始形态, 只需与特定的餐具配合, 放正放稳, 尽可能显示出形体的特点, 并注意在上菜时将最美的一面向主要宾客即可。2.3.2几何形态:这类形态属于有规律的组合形态, 常常适合餐具的造型, 构成圆形、椭圆形、扇形、半圆形、方形、梯形、锥形或多种形状的综合形, 且常常运用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表现手法。有时也采用重点点缀和均衡表现手法。2.3.3象形形态:这类形态的绘画性和雕塑性很强, 常见的有模拟动物、花卉、建筑物等形态。例如, 有的面点捏塑成小鸡、小鸭、金鱼、荷花等, 有的冷盘拼成蝴蝶、凤凰等。有的食品雕刻成牡丹、月季、兰花等。形态美的获得, 必须依靠坚实的造型技巧, 因此, 烹饪艺术家必须懂得绘画和雕塑, 同时注意发挥烹饪原料的特点, 掌握一套食品造型规律。

2.4 意趣美:

指情感趣味之美。全仗烹饪艺术家的学识修养, 同时, 与烹饪宴饮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密切相关。例如刀工中的平刀、斜刀、滚刀、花刀, 各种刀法所加工成的丰富精巧的形象便富有意趣。

上一篇:多媒体与教改下一篇:固定消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