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艺术批评艺术教育新形式

2024-07-28

构建艺术批评艺术教育新形式(共12篇)

构建艺术批评艺术教育新形式 篇1

构建艺术批评的艺术教育新形式

作者:陈建用 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一、乔治•吉伊根的艺术教育理念

为了使教师在学校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艺术批评教育的作用,更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和有利于教育策略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颇为重要。吉伊根“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基于批评的艺术教育实践提供了具有指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价值前提,他明确指出:“批评不是当作一种评论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探索的方式。”[4]这里的“探索”包含三层意涵。

第一,强调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批判性解读,探寻作品中所暗含的社会观念、价值和信仰,将审美体验放在它所在的社会背景中感受,研究审美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分析作品与自我的关系,不仅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也促进他们确立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积极的自我认同。[5]诚如吉伊根所说:“批评探索为自我理解和社会理解的培养提供了可能。”[6]可见,他把艺术批评的侧重点从评价艺术本身,转移到通过理解和鉴赏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上来,凸显出由艺术表达到社会批判、由艺术创作技巧到艺术评价的重心位移。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问题导向为主脉,对艺术作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发掘和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教学并非单向传递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共同交流讨论,实现知识、价值建构的双向互动。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7]

第三,应把艺术作品的含义和价值放在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来解析,这需要学生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艺术进行外延性的、扩展性的交往活动,这就涉及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意识以及追问和比较的自觉。故而,既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要重视学习内容的多元文化取向,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吸纳不同民族、种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8]吉伊根还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统艺术,而且应学习当代艺术,还要学习审美艺术和应用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和高雅艺术。”[9]可以说,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人文历史和文化背景等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学生主动探究、整合多元文化的过程。

可见,“探索”意味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确立了学生是教育的原动力和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转变为主动探究的主体。“教”始终围绕着“学”来开展,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构建过程。

二、吉伊根教育理念的启示———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艺术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推崇创新合作,主张以开放、平等的态度尊重和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并保有其独特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视野,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受吉伊根教育理念的启示,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吉伊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不仅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更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此,应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对教育质量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具体体现,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HerbertRead)也说:“对一个生命负责的责任寄托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对他们不应有丝毫支配的迹象。”[10]因此,这样的教育理念更应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去贯彻。反观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现状,在诸多方面尚存不足。例如,我国惯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不善于独立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忽视了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提高素养等方面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而造成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越来越倾向于“教与学”的双边方向发展,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变得日趋重要。所以,要顺利地实施教育措施,首先应切实改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唯此,才能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真正有效地改革艺术教育的课程,落实艺术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以发展我国的艺术教育。

(二)引导学生由“欣赏型”向“批评型”转换美的感受是一种主动探求艺术作品内涵的过程[11],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并非对其做简

单的评价和判断,也远不是表达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而是通过主动探寻其含义和价值,从而表达对艺术的洞见。吉伊根说:“一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是批评探索的开始,这种体验绝非被动的,而是包含了一种主动探寻其含义的行为。”[12]他又说:“只有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到了个人的理解,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艺术作品中蕴藏的价值。”[13]因此,在艺术批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探索方式,让学生直接体验和挖掘作品的价值,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表达、共享和思考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个体反应。在艺术的学科课程体系里,艺术批评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长期被忽视。在我国当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只有艺术欣赏而无艺术批评教学。课堂讲授内容基本上是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作品内容形式分析和艺术审美欣赏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对艺术作品的主动反应之中:第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某一件作品的见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述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样,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亦可从他人的见解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精心挑选一些在内容主题、艺术风格等方面类似的、有一定联系的艺术作品,比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让学生进行深入比较和判断,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洞察能力。第三,教师还可以选择某些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信念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同的、能引起争议的作品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与方法对作品加以探究,借助感知和感悟的方式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持之有据地鉴别和评估艺术的戏剧性文本、谜语性特征及其隐含的意味与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时代以及文化做出恰当的批判”[14],还可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批评主体的艺术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断力”[15],从而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构建艺术批评艺术教育新形式 篇2

一、关于公共艺术概念的重新解读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公共艺术眼下在中国是一个应用频率较高的名词。但现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毕竟是舶来品, 它的起源、发展、过去、现在、未来及其涵义需要我们认真去探讨和研究, 这对我国的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引用书本上的定义, 公共艺术 (Public Art) , 是对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 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开放空间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如果仅仅将公共环境的改造作为一种艺术手段, 不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 那么, 艺术就会丧失它自身存在的意义与功能。将艺术、公共空间、公众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创造一个更加开放、无边界的、互动的精神空间, 是公共艺术的价值所在[1]。此概念是从一定的美学高度概括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涵的, 但是对于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真正价值及其表现形式, 似乎很难从中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不禁使我想到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有具体理论指导的前提下, 结合当今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实例, 探索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更多存在的可能性, 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公共艺术, 使其更好地为城市精神建设服务。

公共艺术涵盖很广。它是存在于公共空间, 并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的艺术, 体现的是公共空间与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这个意义上看, 公共艺术的内容从狭义上应该包括城市雕塑、壁画、室内外环境艺术完善设计以及具有功能性的公共设施、导向设计等, 都属于永久性的立体公共艺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公共艺术正以一种越来越多样化、包容性的形式发展起来, 在城市的建设中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在通过公众的一些行为活动展示出来, 这又促成了行为艺术的诞生。由此可见, 公共艺术从物质到非物质的层面, 都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探索新的公共艺术形式语言对于城市文化的建设有着切实可行的作用。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多种表现形式

(一) 城市公共艺术的物质性表现形式

1. 公共艺术与建筑相结合——建筑中的公共艺术语言

卡斯帕尔·昆尼悉说过, 最好的公共艺术是雪人, 人人都喜欢堆雪人, 人人都能与此有所关联, 然后又消失在大自然的背后。日本的“物派”代表艺术家关根伸夫说过, 环境艺术的重要性在于艺术的宗旨并非完全是自我表现的主观艺术行为, 包括地域、居民与环境的特殊关系, 是客观的艺术[2]。所以, 我们应该在公共艺术中强调使人的理念融入自然, 而不是与自然对抗。因此, 在城市环境中, 我们也理应强调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融, 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格调, 开发公共艺术更多的存在方式, 使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中形成独特的一个公共艺术空间, 加强与大众的交流, 起到连接大众与艺术之间纽带的关键作用。

公共艺术的范围虽广, 但其最重要的作用是致力于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单从这一点来讲, 公共艺术的责任就很重大。我们应该加强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及景观建筑等设计之间的合作, 比如加强建筑与公共艺术的结合, 使城市建筑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同时, 也对建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1为一些国外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 给人的感觉是随意却不失设计感和人性化。根据建筑的特色, 通过一些公共艺术手段, 来弥补其缺点或者是增加其趣味, 都能给这座城市增添不少乐趣。

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品应符合大众的审美性和趣味性, 与大众产生各方面的互动, 因此也可以尝试从视觉、心理、作品功能性等方面进行设计。

图2中的公共设施, 是用竹子编制工艺做的一组造型为长颈鹿的凉棚, 造型流畅, 趣味横生, 长颈鹿的“头”还伸向周围各个空间里。用竹编的设施所营造的虚空间与周围冷硬的办公楼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又不失其功能性。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从趣味性及视觉效果上给人深刻印象, 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既美化了环境, 又提高了环境的艺术感染力。

图3建筑表面采用植被覆盖的方式, 给人另一种视觉冲击。它打破了常规建筑表皮冷冰的机械语言, 给公众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植被随四季的变换也给建筑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这一植物造景, 利用自然界的东西创作的集美学与哲学于一身的一些暂时性装置,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正是由于作品本身时间的局限性, 才能引发观者的思考。它将公共艺术这一笼统的概念融入在城市的建筑之中, 浑然一体, 毫不牵强, 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同时给人带来美的心理感受, 同时也为城市艺术化以及公共艺术的存在方式发掘了更多的途径。

现在城市景观雕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在造型、色彩、材质上都在不断地尝试创新。就目前国内的城市景观雕塑现状来看, 我们应用“景物共生”的理念来思考现代景观雕塑的设计, 让景观雕塑紧紧地把环境与建设、环境与文化、环境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利用景观雕塑来记录人文历史和塑造环境, 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 展示美好的理想, 就成为我们每一个雕塑艺术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和应承担的重任[3]。

图4为雕塑与建筑的结合, 是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相融相生的最佳典范。雕塑不再是单独呆板地被摆放在公共空间, 拉上围栏, 缺少与大众的互动。它以这样的方式存在, 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又能与公众心理进行交互, 使建筑具有了诗性的艺术化语言。人类正依靠创造力构筑新的城市空间。

2. 街道上好玩的公共艺术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 街头艺术形式不断增加, 例如街头3D绘画 (图5) 、涂鸦等, 都是公众们自己创造的生活艺术, 都是城市的精神文化财富。公众集思广益, 创意无限, 街道上充满乐趣的公共艺术随处可见。这些作品尤其能体现公共艺术的一个特点——与公众的互动性, 这才是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 城市公共艺术的非物质性表现形式

1. 公共体验空间的营造——公共艺术的抽象存在方式 (图6)

城市中艺术化公共空间的营造往往比具象的艺术作品更能吸引大众, 在没有具体事物的空间中, 公众是实施和受益的主体。这种通过空间营造气氛吸引公众参与其中的公共艺术形式, 往往比真实可见的作品给人带来的触动更深切。

2. 街头行为艺术 (图7)

“快闪行动”是新近在国际上流行开的一种嬉皮行为。快闪党 (Flash Mobs, 也叫快闪族) 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通过因特网或者手提电话短信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 然后一起做出一些特定的动作 (例如拍手掌、叫口号等, 一般是不违法却很引人注意的动作) , 又在短时间内若无其事般急速消失。这种行为被称为“快闪行动”, 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广场上音乐一响, 人们集体起舞, 活跃的气氛能感染路人不断地加入, 音乐停止, 大家就各自散去, 仿佛上一秒什么都未曾发生一样。亦或者是人群中有一部分人片刻地静止, 仿佛是凝固的活体雕塑, 引来路人的关注。这就是大众们参与度极强的行为艺术, 它不但能反映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 同时也能给城市带来生机, 加强人们之间的互动, 对于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很有意义。

三、公共艺术新的形式语言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一) 凸显城市性格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日益受到重视。那些凝固在城市一角的艺术作品, 正以无声的方式默默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品位。强调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的相融相生, 根据各个城市的特色来为其设计相应的公共艺术作品, 使每个环境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公共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共艺术既是城市的环境艺术, 也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及城市文化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的契合之处在于公众的共享和与公众文化的融合。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公共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实施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这就促成了公共艺术新形式语言的出现。城市建筑中的公共艺术语言能更好地表达建筑体本身的情感, 使建筑体具有性格, 拥有属于自己的“饰物”, 同时公共艺术又是建筑自身的一部分, 与之相融相生。建筑是城市的主体,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 它应具备彰显其城市性格的条件。随着城市的发展, 新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将会弥补这一块的缺失。

(二) 调动公众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公众的参与, 离开了公众的参与, 公共艺术将失去它的发展空间。在现代城市中, 公共艺术多用于美化环境, 具有为市政建设包括建筑艺术点睛的服务功能, 为城市注入人文精神, 提升社会文化品质。这个过程, 既可使公众精神受益, 又可刺激经济增长。

公共艺术始终强调公众的参与, 作品在公众的参与过程中不断完善, 公众也在作品的影响下慢慢成熟。而公众审美情趣的提升, 也能促使公共艺术作品更好地展现。在这样一种良性的互动里, 关于城市文化的记忆才能真正被凝固下来, 公共艺术作品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公共艺术还可以通过某种艺术造型传达某种理念, 具有教化、宣传、产业化的效能。发达国家的公共艺术已成为市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表征。我国是一个公共艺术起步很晚的国家, 就目前而言, 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唤醒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意识, 提升公众关于公共艺术的素养。给公众创造一个积极参与的环境, 公共艺术就可以以“福利”的名义, 用艺术的形式呈现于公共空间, 与公众真正产生良性的沟通与互动, 真正实现其存在的价值[4]。

四、结语

公共艺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艺术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模糊地带, 而为当代艺术或城市远近方面的论述所忽略。本文关注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互动, 通过探索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新的表现方式, 对公共艺术与城市建构、公共空间、公众之间的关系稍作了一些分析, 肯定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做到能够恰当地反映市民情感与城市精神, 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质, 体现城市的精神形象与性格, 并承载公众的理想与需求, 做到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的相融相生。希望这些探索能对我国未来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们在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越来越关注外感形象与内在精神文化素质的统一。在城市环境中, 我们也理应强调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融, 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格调, 开发公共艺术更多的存在方式, 丰富公共艺术的形式语言, 使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中形成独特的公共艺术空间, 加强与大众的交流, 起到连接大众与艺术之间纽带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郝卫国.公共艺术与公众参与[J].雕塑, 2004 (06)

跨界构建高雅艺术形式 篇3

连续4年推出41期,“第一朗读者”在深圳乃至全国影响日盛,被传媒列为“2012年重要文学现象和文化事件”“2013年中国诗歌年度十大现象”,《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对此均给予了报道。

“第一朗读者”创办者从容,是国内著名的诗人、剧作家,现任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她说:“‘第一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回归和还原,把诗歌还原到戏剧中,把戏剧还原到身体的活动中,把身体还原到生命的场域中。”

“第一朗读者,永远比你想象的精彩”

作为国内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剧作家,从容艺术成果颇丰:上世纪80年代,创作大型话剧《爱的构思》,成为中国新时期先锋话剧代表作品之一;90年代编剧的电影《花季·雨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还获得过《诗探索》首届“诗歌传播贡献奖”。不仅如此,她还在深圳文坛创下了数项第一:1998年制作了深圳第一部大型话剧《贺方军》,入场观看人数近10万;创作了深圳第一部原创音乐剧《蓝色交响曲》;2006年起,陆续推出文化品牌“创意剧场”、“中国诗剧场”,并担任艺术总监和总制作人。

谈到“第一朗读者”的社会影响和艺术价值,从容列举了一些专家的看法。

著名诗人、翻译家李笠说:我非常喜欢这个戏剧与诗歌的跨界现场,这是我在参加国内外诗歌活动中感觉具备一流艺术质量的一个文化品牌。

著名诗人安琪在《亲历第一朗读者》中写道: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没亲临“第一朗读者”,你永远想象不出它会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第一朗读者”永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因为“第一朗读者”,我无限羡慕深圳人,他们可以期期在这个诗意的现场得到精神的沐浴和灵魂的安抚。

中央民族大学博导、著名文学评论家敬文东说:“第一朗读者”有着神奇的魔力,每个人都是剧中人、都是参与者。在这里,诗歌也好、戏剧也罢,都能使观众获得艺术享受。

到过现场的评论家冷霜说:“第一朗读者”是在诗歌与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间实现的跨界,而跨界的结果便是营造一个活生生的“诗现场”,它让诗歌表达出来的那种音乐美、文字美、舞蹈美等意境不仅停留在纸面上,而且变幻成为了一种可读、可看、可互动,甚至是可触摸的立体式艺术美。“第一朗读者”这种跨界艺术形式,不仅有利于提升诗歌戏剧的传播面、大众认可度,也在培育诗歌戏剧爱好者和基础观众方面做着有益的探索。

跨界创新丰富了“深圳学派”内涵

从容说,“第一朗读者”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跨界艺术形式,面向公众,人人都可以参与,完全免费,体现了“第一朗读者”的公益性和文化惠民,对于进一步推动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容表示:“从2012年创办至今,‘第一朗读者’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果:4年时间共举办了4季41期活动,一共邀请88位当代知名诗人;推出原创‘唱诗’音乐作品近百首;现场行为肢体‘演诗’41场;共培养出新生代的戏剧导演和演员上百名。”

“第一朗读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近诗歌、接受戏剧,成为国内新诗传播和跨界艺术样式的一个标志性品牌。“第一朗读者”以其超前的艺术追求理念和实践探索,切切实实地丰富了“深圳学派”的内涵,为深圳的戏剧艺术发展和理论建树涂抹了一笔浓重的色彩。对于如何进一步践行“深圳学派”、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从容说:“我们的创作思想绝不能狭隘。不是‘你做戏剧的就只做戏剧’,有些人会觉得你玩戏剧的弄什么诗歌、音乐,还演诗唱诗,对此不理解。其实,一种文化的产生与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很有关系,深圳作为改革创新的先锋城市,具有包容和争鸣的传统。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给予我们机遇和挑战,更给予艺术家自由的创作环境,促使我们自觉站在一个大文化的立场和高度来审视今天诗歌和戏剧所面临的新情况,我们愿意做这座城市文化进步的先驱和实验者,用新的艺术形式来应对公众对参与诗歌、渴望‘戏剧形式’的多样化需求。”

“诗歌与戏剧创作要摒弃模仿,我们已经从服装到手机、到影视作品都在模仿别的国家,如果我们在原创力上再不下功夫、不扎根到群众中去,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我们将愧对子孙和自己。‘将原创诗歌、戏剧搬到艺术舞台,再把艺术舞台摆到百姓中去’,这才是对‘艺术为人民服务’最好的诠释。”从容如是说。

用心血热情唤起城市对诗歌戏剧的尊重

从容说:“一些诗人对我说过,像这种‘跨界诗歌、与戏剧结盟’的新生事物,在他们所在的城市未必能获得支持。所以,‘第一朗读者’能走到今天,确实应该感谢很多无私帮助过‘第一朗读者’的人们。比如:王晓鹰、吴思敬等众多业内前辈;还有深圳市有关领导、市委宣传部以及文联等,若不是他们的胆识、胸怀、文化高度和眼光,我们的艺术探索之路不可能走这么远。深圳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和多位副部长、副市长吴以环曾先后专门到活动现场,静静观摩、悉心指导,都给我们以信心。此外,深圳的一些区领导,比如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杨绪松邀请‘第一朗读者’到坪山高级中学、坪山新区大礼堂演出;还计划帮助‘第一朗读者’出版图书等等,我们获得的鼓励和支持不胜枚举。”

从容,一个富有意味的名字。她曾说“我心从容为戏剧”。但可以想象:在为深圳戏剧事业奋斗的历程中并不见得她会很“从容”,因为追梦者的路永远都不是平坦的,但她的“心”是从容的,她孜孜不倦、勇于前行,在追求艺术和创作的道路上有担当,著名诗人叶延滨称她为“将诗融入生命的践行者”。

中共深圳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评价从容“是用心血、热情和才华唤起一座城市对诗歌和戏剧的尊重”。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5年2月10日)

陶瓷草虫画艺术形式论文 篇4

2陶瓷草虫画的文化内涵

草虫题材是中国陶瓷绘画中的独特题材,它是与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耕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是民众对于各类草虫亲切熟悉,对其富有感情,而另一方面,其又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美学观与伦理道德等相关联,表达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首先,陶瓷草虫画寄托了普通民众对于生命、种族延续、长寿等吉祥意义的期盼之情。各类草虫普遍具有极强的生殖能力,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寄托了国人心目中对生殖的崇拜。如陶瓷草虫画中常见的蝈蝈,又名螽斯,《诗经》中即云:“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传说其能生一百个后代,因而成为种族繁衍的象征。蝴蝶也同样如此,其是陶瓷草虫画中最常见的题材,不仅仅在于其外形的美观,而是寓意生命,如明清时期出现的各种两两相对而舞的团蝶纹,其子孙繁衍的意味相当明显。而“梁祝”故事的广泛流传,又使其平添一种美好爱情的寓意。另外,蝴蝶与猫合画在一起则表示耄耋之年,寓意长寿。而陶瓷草虫画常见的“喜鹿蜂猴”则谐音禧禄封候。其次,陶瓷草虫画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含义非常丰富。陶瓷草虫画以活泼飞动的昆虫表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表明自然万物生灵未受人为污染与干扰地自由自在地生活,也使民众居于城镇或家中即可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而达到身心愉悦与健康。而草虫本身也常常成为创作者自身形象的化身,在对草虫生机盎然、自由活动和飞翔的描绘中,寄托了一种对自由无拘生活的向往,特别是飞舞的蝴蝶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家“逍遥游”的思想,据传庄周曾在梦中化为蝶。特别是对于古代民窑和旧中国草虫画创作者来说,他们长年辛苦劳作,不得歇息和自由,借对各种草虫自由状态的描述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之情。最后,陶瓷草虫画还隐含了道德伦理的观念。在陶瓷草虫画中,草虫被赋予了与世无争、洁身自好、独立无求的高尚品格,尤其是在近当代草虫画中,以草虫品格来暗寓人生道德追求更为普遍。一些草虫自古即被赋予了道德含义,如蝉自远古以来即被视为一种高洁的昆虫,新石器时代即加以崇拜,曹植《蝉赋》中即称蝉“与众物无求”、“漱朝露之清流”。蝉成为一种清流高士的道德象征。陶瓷草虫画中比较罕见的蜘蛛则有“知足常乐”之意味。

3结语

用多种艺术形式浇灌语文课堂 篇5

用多种艺术形式浇灌语文课堂

【摘要】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着语言表达的不同载体与技巧,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顺利完成语文教书育人任务。

【关键词】艺术   语文   课题   教学

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抓住人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已淡出课堂,自主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多种艺术形式的点缀,使语文课堂更具吸引力。

一、用话剧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在文艺快餐式阅读的冲击下,如果让一部分人去啃读《三国演义》,可能半途而废,易中天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讲述《三国演义》,以独特的语言征服广大观众,捧红自己的同时,《易中天评三国》也着实让大多数国人过了一把三国瘾,这足以说明解读文艺作品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才是最适合民众的形式。语文课程中的部分课文,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读法,有的学生可能根本就提不起兴致,教师不妨可以试着让学生用话剧的形式表演,让学生融入其中、乐在其中。话剧不受舞台空间的限制,不需要做精心的布置,容易发挥表演者的特长。

曹禺的《雷雨》,本身就是一部剧本,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真正把握人物的性格、心理,必须要大量阅读、深刻理解与剧本相关的文学评论,有了这种充分的准备,人物的表演才会惟妙惟肖。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三十年后的会面时,那复杂情感该以什么样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表达出来,特别是鲁侍萍、周朴园互望的眼神,复杂的内心世界,周朴园人性与阶级性斗争时爆发出的`矛盾、凶狠、自私。鲁侍萍面对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周朴园,那种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坚强,她凄苦的命运同时又伴有宿命的观点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正的情感是很难把握的。学生在一起探讨、研究,话剧表演后,最后鉴别、定论,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另一方面挖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潜力,培养了自觉思考的能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可以以话剧的形式表演,罗密欧、朱丽叶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冲破家族的桎梏,如诗如画的表白在中学生心中很容易引起共鸣,兴趣盎然。课后学生自己试着改编适合做剧本的课文,像《鸿门宴》突出刘邦的机智、多谋、狡猾,项羽的“为人不忍”、恃才傲物、沽名钓誉,这样人物的精神精髓就深入人心了。

二、让音乐传扬诗歌教学的魅力

现代音乐变化多端,尤其饶舌说唱,这种根据音乐节奏即兴表演而来的说唱艺术,让更多的人能够展示个性与自由,我们可以尝试把适合说唱的文章让学生即兴改编、评价,提高学习兴趣、激情。音乐尤其适应于诗词教学中,像李煜的《虞美人》,只要让学生听一下邓君的演唱,在那甜美而又哀伤的旋律中,你的心也随着邓丽君的歌声一起低徊,那种国破家亡的忧愁,那种物是人非的无奈,那种来日无向的迷茫,真真地化作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反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去营造一种慵懒、孤寂、思念、无奈的臆想画面,让少男少女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任他们的思绪在纯情的天空中飘飞,去揣摩、去拿捏、去咀嚼、去收获,此举还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特别欢迎。

当然,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教学,除播放该诗词的主题演唱音乐外,让学生配乐朗读的话,可能更容易达到营造到各种预设基调氛围的效果,有助于深层次理解时代风云的瞬息万变与作者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

诗词教学,可以通过演唱、配乐朗诵等不同表现形式,在音乐无可替代的穿透力的滋补中,绽放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艺术之美。  三、让戏曲丰满语文教学的身姿

中国戏曲艺术绚丽多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渗透传统戏曲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审美修养。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学子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讲到相关课文时给学生看一些戏曲片断,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具体可感,直观地感受生、旦、净、末、丑的区别,体味“唱,念,做,打,舞”的精彩。

在上《长亭送别》(《西厢记》中的一折)时,恰巧我事先了解到班上有一位女生越剧唱得很好,于是开始上课后就请她唱“西风紧,北雁南飞”那一段,她优美的唱腔赢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在后来的课堂中我还巧妙地穿插着播放了黄梅戏《天仙配》和大家熟悉的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以及京剧的几个相关片段,不仅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让枯燥的古典戏曲教学变得高潮迭起。在接下来上《窦娥冤》、《闺塾》、《哀江南》时,学生的兴趣也空前地高涨起来,不仅要求我给他们放相应的戏曲视频,有些学生还自己试着学唱那些优美的唱段。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著名黄梅戏演员周莉的一曲《声声慢》,哀婉凄凉,道尽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无尽酸痛,很快就将学生带入了词所营造的凄凉氛围中,戏曲的魅力照亮了青年学子的胸膛。

四、用舞蹈激起语文课堂的浪花

舞蹈这种身体语言对于青春活泼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很有吸引力,中国达人秀冠军卓君凭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舞姿舞出了不同凡响的人生第一步。有的文章可以改编成舞蹈剧,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项链》一文有位同学用舞蹈表现出了马蒂尔德借到项链时的兴奋、舞场上的疯狂、丢失项链时的懊丧、痛苦,面对偿还债务时的勇敢,舞出了他心目中的马蒂尔德形象,全班同学对这种耳目一新的改编惊呼不已。

其他的艺术形式如捏面人、折纸、剪纸,结合《景泰蓝的制作》进入课堂也会掀起不小的风浪,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作文 篇6

闲睱时,我喜欢看看书,看书可以使我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从而陶冶人的性情。文学形式有四大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名家的散文,这些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而其中我最喜欢的文学形式就是小说了,他不像诗歌那样的死板,也不像散文那样把含义藏的很深。

我喜欢小说,因为他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拼凑起来的,这些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能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小说就是一个个现实生活故事的缩影,读一部部小说就象是经历一个个真实的人生,它会影响你的喜怒哀乐,也会改变你的价值取向。但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还要属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汇聚了神话小说的离奇和武侠小说的精彩,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的善良,孙悟空的机智,猪八戒的狡猾和沙僧的忠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从中也使我们懂得了,想要达成目标,实现理想,是要付出努力的,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只有去战胜困难永不退缩才会成功。红楼梦则写了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年轻男女情感命运的凄美故事。

小时候看小说,看的都是些短篇小说,只有几百字的,但也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长大后看的小说越来越长,而且各种类型的都有,历史小说,爱情小说等等。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如果你正在读一本小说,那么那段时间的,你的心情也会随着小说主人公心情的改变而改变,这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这种感觉很好,小说里的情节会让我笑让我哭,把我自己融入其中。小说让我走进了一个个不同的世界。让我除了拥有一个现实世界之处还有一个浩瀚丰富的虚拟世界。

构建小班作业反馈新形式 篇7

本人比较主张教师全批、分类反馈的方式, 因为在学生的作业中, 肯定会存在许许多多的共性问题, 如果进行面批, 逐个讲解, 消耗时间长, 但效率比较低。不如“合并同类项”, 将学生按作业错误的性质和类别进行分类, 再按照一定的方法组团进行集中性讲评和指导, 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这种新的作业反馈方式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反馈前:进行分类、组合

反馈之前就像要生动地上好一节课, 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一样, 我们要使反馈有效, 也要精心“备课”。我们能给学生反馈作业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对自己今天的作业反馈有个合理的安排。不是随便抓几个, 或把所有出错的学生都叫过来。计划时要关注反馈的对象、时间、地点,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反馈的效益。

1. 确定对象

虽然, 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各不相同, 成绩参差不齐, 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也不一样, 但还是存在很多共性。将学生按作业错误的性质和类别进行分类, 再根据学生的思维力由低到高分成D、C、B、A四个层次, 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组团进行集中性讲评和指导, 具体方法如下:

2. 选好时间、地点

反馈的时间, 除了各门学科的教师之间要相互协调外, 要把握好及时性、灵活性原则, 根据确定的反馈对象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段, 可以在学生课间休息、午间自修或下午放学后的时段里进行。反馈的地点不宜在教师办公室, 首先, 到办公室反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影响反馈的效果。其次, 办公室是教师办公和休息的场所, 到办公室反馈会影响其他教师休息。第三, 办公室空间有限, 不方便组团反馈。小班由于人数减少, 教室的空间相对较大, 因此, 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个面谈区。对孩子来说, 这里是他们学习、游玩的场所, 反馈时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对教师来说, 学生随叫随到, 如果与其他学科发生冲突也能随机应变、改变策略, 十分方便、高效。

二、反馈时:讲究态度、方法

在确定好反馈的对象、时间、地点后, 教师应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 注意反馈时的态度, 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和评价语言, 这样才能提高反馈的有效性。

1. 平等对话

当与学生面对面接触时, 教师首先要用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让他感受到没有压力的对话。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能不受情绪的影响正常运转,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才能实现, 教师才能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改进教学。可是我曾不止一次地见到过这样的情景:

某教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 恶狠狠地把作业本往办公桌上一扔, 大声训斥:“你看看你的作业是怎么做的!”学生没打开作业本已“魂飞魄散”了, 哪来“有效”?结果在大嗓门的“教导”下算是“明白”了, 一身冷汗的学生为了避免再次“受罪”, 只能去“克隆”别人的作业。作业是订正对了, 却根本没有真正弄明白错在哪里, 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还是照错不误。

这样, 不仅学习质量没法保证, 还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排斥和厌恶。因此, 反馈时应创设平等的对话环境, 教师应尽量与学生“平起平坐”, 微笑着倾听他们的解释, 引导他们按正确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

2. 优势互补

既然学生是分类反馈, 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学生自身的力量来以优补劣。虽然这几个学生的作业错的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但是每个人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教师可以让其中一个孩子先说说自己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从而暴露整个思维过程。然后让其他孩子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聪明的孩子很快就知道错在哪里了, 不妨让他们先说说看, 在他们的引导下, 其他孩子都会有所启发, 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会在集体思维的反复推动中不断增进。如果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直接让他们订正。如果学生已发现问题所在却还不能自行解决, 教师及时点拨指导,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比教师直接指出错误让学生纠正要有效的多, 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学生订正后, 教师既可以自己批改, 也可以发挥组团优势, 让同一类的这组学生互批互改, 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3. 因人而异

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维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 教师每一次反馈也应当具有针对性, 并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好不同的语言系统, 或激励, 或鞭策, 或严肃, 或轻松。

三、反馈后:注重追踪、改进

作业反馈的功能不仅仅是用来矫正知识层面的缺漏偏差, 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收集真实信息, 反思自己的做法, 总结经验, 及时改进教学。因此, 反馈之后一定要追踪、检测矫正后的效果。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提问中涉及与面批相关联的问题, 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提问相关联的学生;可以用协商的口吻布置“额外”任务, 作业量宜少而精, 注意保护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反对通过大量重复的训练, 使学生“会”做一些题目去“应付考试”;可以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 有意识地引向出错过的问题, 在轻松气氛中反馈信息,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让学生能够更加牢靠的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把一个阶段的主要错误, 通过“小测验”的形式加以检测, 获得不同学生的面批效果的信息。

对错题分类有助于提高反馈的针对性, 便于深入研究问题, 同时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组团反馈有助于发挥团体的优势, 借助学生本身的力量来互相促进;平等对话又是实现有效反馈的基本条件, 没有平等就没有思维的碰撞。作业的反馈需要教师关注反馈的每一个环节, 投入更多的智慧。如果运用得当, 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教师获得真实的信息, 及时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实施小班化教学后, 班级人数减少, 作业批改的数量也同时下降, 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实行面批。但传统意义上的面批费时、低效,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分类组合式的作业反馈是提高批改效率的有效策略。

构建艺术批评艺术教育新形式 篇8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798的艺术机构与商业机构和七星物业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才能达到平衡?

伍劲:对于这件事,我把它归咎为经验的缺乏,因为缺乏经验导致监管缺失,因为缺乏经验导致租户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而我们目前的矛盾,主要还是集中在和二房东之间,因为此前的租赁关系中,没有任何确切的相关法律保障,换句话说,出租人和承租人间整个的行为过程都是不合法的,在这种状态下,一旦遇到纠纷,有些人趁机通过一些危及他人和艺术品安全的幼稚行为“解决问题”,之前因为他们的(指二房东)不理智行为也造成了我们的一些损失,在法治社会发生这种事真的非常可笑,希望这种行业内的乱象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介入,引导事态朝正确方向发展。相信我们最终会获得一个公正的结果。

我认为今后各方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屈从于一个合理、合法的框架下互相妥协、在寻求各方利益上保持平衡,七星集团作为物业方、管理者,应该更具责任感,更有担当,完善和弥补在管理上的漏洞,并建立更为行之有效的协商机制。

东方艺术·大家:你怎样看待798的现状?798现阶段还面临哪些问题?

伍劲:798现在除去制度上的缺陷,其艺术氛围和当代艺术的发展态势还是值得肯定的,我也从未否认这一点,不过园区内现有的上百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当中,真正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并且在业界发挥积极影响的就二十几家不到,这也是一个事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过去物业方面在生意上走的太远,步伐之快远远超过了很多其他方面的职能,这个现象如果得不到改观,也足以影响798日后更大规模的持续、健康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新的领导集体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

东方艺术·大家:798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哪些改变?您更倾向于什么时期的798?你认为当前的798是拉近了艺术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还是更加趋于面向高端消费群体?

伍劲:其实798自发展成型以来最主要的变化还是集中在2006年、2007年到现在,这期间的变化是比较大的,798这几年时间里,不仅给中国当代艺术积累了宝贵经验,其本身也获得了可观的沉淀。这无论如何都加速了当代艺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无论你说现在的798是不是更像一个“庙会”或是“嘉年华”,因为我始终相信一个相对轻松、活跃和充满生机的外在气氛是绝对有利于公众接触、甚至进一步了解和爱上当代艺术的,因为你很难再要求人们专程去那些显得甚是老气横秋的官方大型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去找寻当代艺术。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798的成长轨迹是艺术区发展的个案还是必然?其他艺术区是否必须复制他的模式才能成功?

伍劲:798的成因和历史背景就已经决定它是一个不可能重复的工程,但我认为时下其他的艺术区定位不一样,选择也就不同,不一定要复刻“798”才能成功。

东方艺术·大家:现在798内的一些综合性大型艺术机构(如尤伦斯)似乎正在成为园区的代言,你认为这种现象会不会危及中小型画廊的生存和发展?

伍劲:他们不仅不会危及到中小画廊,相反,这些机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更有利于园区的发展,举个例子,曾有传闻说尤伦斯也要撤离798,我那时想 ,如果连尤伦斯也离开了,那么现在的798恐怕会更像上海、苏州的一些画廊和美术馆,我曾经多次造访过那些地方,发现他们做的东西真的非常棒,可就是少了这些综合型机构的带动,使他们首先在外围的关注度就被大大降低了,这不是什么好的现象,类似的事例非常多。

东方艺术·大家:在可预见的未来,798的运营模式和内涵会发生改变吗?

伍劲:798现在的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同样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东方艺术·大家:今后各艺术区的发展格局该是怎样的?艺术区的重心是否会发生偏移?

伍劲:798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与锤炼,从各个方面来讲它都是全国、全亚洲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都独树一帜的艺术区,这一点肯定是别的艺术区无法超越的,而798将来也仍会是艺术区的代表和典范,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我们不能总以停滞的眼光看问题,我们说今天要建立一个艺术区要比以前具备更多多样化的、更为先进和成熟的经验和条件,有很多不一样的路子值得尝试,未来三年内,或许会出现以艺术区目的而开发的更为纯粹的商业地产,新的艺术区将一改目前各大艺术区盛行的出租制为出售制,届时人们可能会有更多选择。

东方艺术·大家:你是否会一直坚持留在798?为什么?如果离开798会转向别的艺术区吗?

伍劲: 我们已经在798做了很多的投入和努力,肯定不会轻易离开的,当然,最近的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如果今后的798在相关方面仍然不能理清和二房东之间的关系,租户的权益也不能得到足够保障,试想一下,谁能在这样一种秩序混乱和存在法律盲区的状态下经营画廊呢?但我刚才说过,七星集团已经开始着手处理这些问题,798未来不会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生存。所以,至于进一步转向别的艺术区,这个我还没有考虑过。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学反思 篇9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

蒋长林

《艺术美与形式美》这一节课是高一美术正式进入鉴赏的比较难懂的一课,因为前面几节课学生接触到的比如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等,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专业术语也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不少困难。当然,仅仅通过一节课也许并不能使学生的鉴赏水平能提高多少,但是这一节内容对于学生以后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进行美术鉴赏的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所以,有必要给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2.课堂教学力求通俗易懂,并联系实际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发挥美术鉴赏课的特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4.课堂内容组织有序,条理清楚,设计合理。教学灵活,不照搬教材,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有所创新。比如增加了一些课本上没有但比较有代表性的图片《开国大典》;还增加了“学习与实践”这一环节。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根本原因可能是设计内容专业性太强,学生理解有困难。2.对形式美的概念解释的不够清晰,有点表面化。

3.在学生活动这一环节上,应该给学生的活动空间更大,让学生充分发挥起来。

曹衣出水形容哪种艺术形式? 篇10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指北齐画家曹仲达和唐代画家吴道子开创的两种衣纹描绘风格。此两种风格都属于宗教美术范畴,出自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

吴带当风意思是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曹衣出水是绘画中一种风格,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曹衣出水的意思是佛像仿佛身着薄质而十分贴体的衣服,描绘衣纹的线条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相对于“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要出现的更早一些。

2、曹仲达简介

曹仲达,中国南北朝北齐画家。生卒年不详。来自中亚曹国(乌兹别克斯坦 撒马尔罕一带),曾任朝散大夫。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无作品传世,但现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有与其相似的风格。

★ 用来形容秋天的成语有哪些

★ 可心衣

★ 早起,早起曹邺,早起的意思,早起赏析

★ 卜算子,卜算子曹组,卜算子的意思,卜算子赏析

★ 曹植七步诗的意思是什么

★ 声声慢,声声慢曹组,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

★ 浪淘沙,浪淘沙曹冠,浪淘沙的意思,浪淘沙赏析

★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曹冠,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 不可见,不可见曹邺,不可见的意思,不可见赏析

创设学习形式 构建活力新课堂 篇11

一、创设体验生活之境,构建活力新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究数学知识,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有关圆的实物,如,铁圆、圆盘等。让学生自主来探索如何求圆的周长。有的认为利用绳子绕一圈,再测量绳子长度;有的认为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也行……在讨论基础上,动手实践,从而得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里,教师提出一个新问题:要是遇到大一些的圆时该怎么办?方法行得通吗?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或自觉看书领会中懂得需运用统一计算公式才能真正求出。这时可创设一些小问题来学习探讨:(1)为什么车轮是圆的?(2)为什么不是方的或是三角形的?(3)为什么不可以呢?……学生在质疑解答过程中能联系生活经验来解决有关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魅力,学习与生活和谐统一,更好地促进学习。

二、创设小组合作之境,构建学习新形式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随着它的走进课堂,大大提高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现了课堂新景观。为此,教师在任课时应细致推敲研究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剖析知识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例题的功能,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材料,既要有思维含量,又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教师就要做到及时、得力、得法。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我首先通过创设具体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帮助体育老师估算一下用100元钱购买1个排球,2幅乒乓球拍、10个乒乓球,(1个排球45元,1幅乒乓球拍22元,1个乒乓球1元)到底够不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了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团结精神,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三、创设求异思维之境,构建解题新思路

激活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创新人才都有一种追求普遍规律、乐于探索、爱好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但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秘。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15-8=?时,学生想尽了方法,只要方法是对的,老师一一给予肯定,但学生的想法却充满智慧的灵光。方法一:从15里1个1个地减,共减去8个,这是思维还离不开操作的低水平的反映;方法二:15-8=10-8+5,是用10减去8再加上个位上的5,比书上15的退位减法“从前位退一到本位变10,加上被减数的个位数再减”就简便得多,这是儿童智慧的反映;方法三:15-8=15-10+2,是思维灵活变通性的反映。15减8难算,但减10就容易,因为多减2,所以再加2,结果是不变的;方法四:因为7+8=15,所以15-8=7,运用做减想加的方法计算,是知识的迁移;方法五:15-8=15-5-3,把8分为5和3,先用15-5=10,再用10-3=7等等。各种算法,让学生各思其计,我们则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讲清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只要学生会就是好的。通过上例的教学,让学生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敏捷性将会大大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四、创设问题意识之境,构建学习新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互相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构建学习新思路,这样知识就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内化。在现代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同时还应贯彻教材本身化繁为简的教学原则。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

经过观察,学生马上就发现表格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人的身高不可能为0.155米,也不可能是13.8米。老师只需问:错在哪里?学生:小数点点错了位置。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学生能从心理上直接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了老师教学的目的。但由于小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渗透数学思想,贯穿于整个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便于他们自主学习。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可见,封闭僵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没有出路,时代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早日诞生、早日成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我坚信: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才能让数学教学更精彩;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才能使孩子们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许丽琴.努力创设高效活力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2015(5).

浅析线条的形式艺术 篇12

一、西方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素描中的线

素描 (绘画) 就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物体三维状态下的空间结构与形态之间的关系。这包含着点、线、面符号所形成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空间关系等。笔者对素描点、线、面符号语言及表现手段的单纯性和物质形态的结构性进行分析, 结合艺术家对自然的认识、对人的剖析、对生活的感受等情感因素, 并通过那些抽象而灵动、细腻或激昂等形式的“线条”和“黑白”的符号语言, 阐述素描所具备的艺术魅力、情感表达与素描对物像象直接的表述性和如何给具有浮躁心态的体现。

线是素描中最直接的语言形式, 线条即能表现物象实体的结构, 又能完成图形自身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杰出的用线大师安格尔曾不只一次强调, “线条就是素描, 就是一切”。线是素描的第一要素, 是形式的自发要素, 并且独立于被描绘的物体之外。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横切关系, 并包括节奏、主动与被动的周围环境、平面、体积等, 形成一种结构、物质的形态.线条作为功能最齐全的基本素描因素, 适合于任何风格的题材.艺术家往往通过变动所运用的线条类型, 使其素描产生某种个性化的微妙变化。.线具有丰富的形式要素与功能, 是造型艺术基础训练中的重点。关于线在造型语言中的功能与运用的不同理解, 决定着作品能够具有的技巧和造型审美水平, 也决定着创作者在创作道路上的未来趋向。

2、线的情感及形式美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 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 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 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 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 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 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甚至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就像是在一座静谧的屋子里的声音, 它与周围形成一种关系, 它使这个空间有了生机。“点”, 从物理形态上讲, 是视觉聚焦的核心;从观念形态上说, 是思想呈现之源。点, 在东方哲学中, 具有最大的内张力和最大的延展性。从点出发, 可深入、可辐射。点——解释一切, 代表一切。“线”: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 它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 一条线表现着划线的人或物的精神。一幅画的笔触, 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 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 一个草叶的曲线, 这每一条线正如同每一位画家或书法家的充满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 是独具特色的。线——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简明的表现形式, 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线可以在长度、宽度及方向上的不同, 线也可以是连续不断的或间断的, 粗的或细的, 有规律的或无规律的, 静止的或运动的, 直线的或曲线的, 或者是这些线的诸多形式的不同的结合体。在一个平面上, 线能界定各种形状, 暗示体积或显示所绘物体质量的独立元素。我们能通过线条的组织来创造图案、肌理或描绘阴影。线是阐明视觉形式的基本手段, 它通常是对所目睹、感受或想像到的事物的一种速写, 线是在两维空间表面的长度标准, 或者说它们是在两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物体边缘的感知, 每一条线或物体边缘都有其自己的表现特征, 这些表现形式在视觉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视觉艺术中, 线条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极富有意味, 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 线条的功用表现的尤为突出。事实上, 中国绘画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来取胜的。线条的运用,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与抽象性。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发生变化时, 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 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

二、中国画中的线条形式

艺术精神如何通过“线”来表达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 并由此将“线”的魅力发挥到极至的境界。笔者认为西方绘画的传统是如何通过材料媒介的运用使作品面貌更好地表达“理想美”, 这种传承是物属的;而中国绘画以人格主体修养为本, 讲“笔墨精神”的传承, 最终是民族气节与传统道德的传承, 是纯精神的, 其精髓千古不易。

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素的造型语言, 被各种绘画所广泛使用, 但是, 线在中国画里却有着特殊的地位。早在唐代, 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中宣称:“无线者非画也”, 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在中国画里, 线条不仅起着塑造形体、界定形象的作用, 它还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作者的个性品德、人格修养和思想感情。线是中国艺术, 尤其是中国画的灵魂, 石涛和尚就精辟地道出了线条的重要意义:“夫一画, 含万物于中” (《石涛画语录·一画章》) 。

中国画里的线条并不仅仅局限在描绘形体, 刻画形象上, 它一直都试图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 线条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如轻快凝重、提按转折、干枯秀韵等都与作者的心理变化紧密相连, 一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点划之间得到了物化。如八大山人以阴柔的长线、转折多变的侧锋表现自己冷峻的个性和孤傲不拘的叛逆精神;石鲁则以似刀削斧劈、铿锵有力的坚硬线条表现自己不畏强暴、宁折不弯的个性。

三、融贯中西的线条艺术

线条不仅是造型的手段, 也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记忆或情绪流露的表达。线的表现有明确的感受对应物, 因为有了表现的特定目标对象, 主体意识才能成为提供形式展开和实现创造的依托。在对对象的表达上, 这种有强烈情感倾注的表现比被动写生有着更强的生动性和意识性。在抽象表现主义的画家作品中经常见到笔法自动挥洒起来的线条意象, 这是从生命的“内在需要”自发地涌现在画面上的。它们的线条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内在气韵, 那种线条、运笔挥洒的随意性都潜含着个人审美气质和追求。

用线条表达情感除了速度外, 线的自身形象、体积的粗细、明度的深浅、质地的光滑与与粗糙、线的长度及线组织规律的刚柔、自由与规矩, 这些线条会自然地与生活中某些形象感觉相吻合, 又会与人的某种情感相一致。长短、曲折、粗细、疏密不等的线的不同组合, 其感觉又有不同。线是一种形式, 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线作为造型手段, 其敏锐、直接地表现客观形象和亲和自然的能力是其它造型手法无法比拟的。

我们应该寻求更多的线条艺术。在懂得线条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 还要赋予人类的情感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两条脉络的整理与分析, 对“融贯中西”的探讨加以再认识, 试图将“体用”关系清晰地落实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去, 达到对传统应有的人文关照, 提升个人修为, 以之呼唤整个民族乃至时代灵魂的归来。

参考文献

[1]《世界美术》, 1988年第2期。

[2]张晓凌著:《解构与重建的诗学——观念艺术》, 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9年版。

[3] (美) 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4]张元、马路编著:《材料与表现》,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5]今编著《西方绘画艺术图典》,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0年版。

[6]克莱夫-贝尔:《艺术》, 中国文联出版, 1984年版。

上一篇:医护实习生的个人总结下一篇:qq超拽超牛逼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