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

2024-08-06

朗诵艺术(精选8篇)

朗诵艺术 篇1

浅谈朗诵艺术

(2010-01-12 12:37:28)转载 标签:

浅谈

朗诵

艺术

杂谈

浅谈朗诵艺术

山的那边

一、语言关

1、学习普通话,特别是年轻的朋友。

普通话里的四声调要能准确读出,注意重音

2、吐字要清楚 不能囫囵吞枣的去读文章

3、克服地方音 比如南方人的前鼻音后鼻音的区分,北方人的“o”和“e”的区分,po pe bo be

4、多练习绕口令

5、“死记硬背”那些平时难区分的字词

6、对文章中出现的生僻的字要学会查字典,特别注释在文章里,便于提醒自己

7、平时讲话多用普通话(特别是年轻人)

8、多听学会听是练习普通话和学习朗诵的关键一环它是最基础的部分。听的好就说明自己会鉴赏和感受,也让我们在电视和其他形式的表演中随时学习,这样自己想学习的老师就无处不在了

二、学些简单的发声方法

1、学发声听起来好像与朗诵无关,其实不然。我们听有些朋友朗读文章,长长感觉气短或者底气不足,没有对声音做基本的“包装”。这些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发生和对声音的处理。

2、简单的发生方法包括:打开口腔,做打哈欠的动作、闻花的动作、想把拳头塞进嘴里的动作以及多用腹式呼吸,3、学会控制气息。许多朗读者,读到一句话的后半段或者高潮部分就气不足或没气了,给人感觉不饱满了,这样会影响自己对句子和感情的处理。如何控制,要能存住气,在哪存,丹田。待我们诵读文章时,根据需要释放自己的气息

4、找准发音的支点。当我们准备朗诵时,应根据作品的需要确定发音的位置,这也是给本篇文章定个语调。在这上下午依据情感需要浮动

三、选择文章

1、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章

每个人由于阅历和知识结构以及性格等不一样,对文章的偏好也会有差别,这需要我们去选择好文章,对初学者建议先选简单的和短小容易掌握的去诵读。

2、区分文章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文章,在表达时会是不一样的,比如:情感类的,旅游类的,赞美类的等等

四、理解文章

这是朗诵者最要重视的一部分。每篇好的文章都会给读者塑造一个场景、一个故事或者一种心情,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拿到作品后。去认真拜读。

1、先默念至少两遍然后发声朗读,再加入情感朗读,直到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涵义,以及调整好了自己对整篇文章的处理情绪才去诵读和表现。

2、切忌拿到作品就表现,因为连作品都没看完更没理解就去朗诵了,怎么可能朗诵出其中的味道呢。

3、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各种修饰语言,如排比句,一些加强语句,还有连接词比如但是、假设 设问等

五、处理好静态和动态的关系

当我们想去诵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就开始把无声的文章变成有声的读物了,也就是让作品由静态变成了动态说白了就是自己要去表演了。那这就要求我们对作品深刻理解后,自己眼前要有画面感和音乐感。因为朗诵的作品其实就是把“不会说话”的文字变成感觉上的画面和音乐。

六、忠于作品 渲染气氛

1、忠于作品的涵义

2、用自己的特点去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3、注意对文章里描述性文字和情感性语言表达的区别

4、先感染自己;再感染听众

七、养成录制自己朗诵作品的习惯

1、因为每次的朗读我们自己是不能静静地听的,也就很难判定哪些地方还处理的不好,包括读错的字词等,那只能每次录制下来,和原文对照和先前朗诵过的对照,从而找出其中的不足

2、用笔记录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

八、选择好背景音乐 当我们已经做好了对文章的语言表现后,就会想寻找适合的背景音乐了。寻找背景音乐也是一项很难的事情

1、平时多注意收集好的适合自己的音乐素材

2、在音乐里找灵感比如:进行曲、小夜曲思乡曲以及合成乐曲等都是对人思想的一种音乐表达。激昂的音乐会有一种想让你呐喊的情绪,恬淡舒缓的音乐会让你如同走在寂静的山林或田野。

3、对音乐想表达的内容要有语言感和画面感

4、找准播放音乐后的切入点 一般音乐都有开头序曲,有得适合很快进入,但有得需要它的主旋律出现时,我们再切入。

5、并不是什么文章都需要背景音乐,可以在文中穿插实用,一些段落可以用无配音的清声方式去表现

6、注意:音乐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和烘托气氛,不是最重要的

九、情感永远是朗诵的第一要素,是基础。

1、情感是一切朗诵的基础

没有情感的朗读是苍白的,也不能打动听众,实时的情感会让自己身临其境,也会感染听者

2、注意两线-(1)一线感染自己(2)一线感染别人 四要素:语音、语速、语调(语气)和停顿(断句)

我们在表现作品时,不能只感动了自己而感动不了别人,所以要求我们队作品的理解有时要超越自己的角度,有人说:我喜欢在自己忧伤的时候去读那些忧伤的文章,岂知你重要的是要把忧伤性的文章传递给听众,而不是只有自己

四要素的运用

语音就是选择合适的声音 语速就是用什么样的速度去诵读 语调就是我们讲的在决定声音的支点后,上下的滑动区,最后是停顿 说白了就是断句和换气

十、关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 排比句 人物语言、对话、设问反问以及一些加强词如:如果 但是 为什么 等等

1、标点符号是每句话和每段的分割部分,也是某段意思表达的终了,这要求我们能用语言把文章里的标点区别开来

2、排比句的表现 不能单一的一种腔调 要有起伏

3、人物对话,一般朗读不要去模仿 只是稍微注意下就可以了

4、关键词的处理 如果 :它一般是表达可能怎么样 但是:是语言和含义的转折,需要变换情绪去处理 还有就是为什么等

十一 注意事项

1、拿来就读

2、随意配音乐

3、完全学习别人的朗读腔调没有自己的

十二、其他

1、敢于投入感情去读、颂扬

2、实时调整自己的背景音乐

十三、流派学

有人把朗诵分为:自然派和学院派

自然派:就以本嗓去诵读,不去做任何的修饰,理由是:那样自自然然、原始,不雕琢

我们现在的许多诵读基本采用的是所谓的学院派:

讲究的朗诵者(朗诵爱好者)应具备基本的发声方法、对自己的声音适当给予“包装”

善待爱你的人

山的那边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段旅程,都有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因为这些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于是我们渐渐从懵懂的孩童长成了青年、中年以至老年。

人生其实是个回归的过程,当岁月逐渐让我们走向老去的时候,当银丝逐渐爬满我们发梢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似乎又回到童年,回到生命的起点,而这过程中留给每个人什么呢?

爱是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有爱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有爱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有爱的人生才是没有缺憾的人生。慢慢人生中,我们可能遇见很多情爱,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一个不能缺少的。无论哪种情,无论哪种爱都是我们生命中那跳动的美妙的音符,或短暂或长久,只要是闪光的,就会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

在这当中,爱情也许是最动人的乐章。上帝让世间有了男女,便有了爱情,于是爱情便伴随我们走过整个成年时期。也许很多人追求着永恒的爱情,其实自然界没有永恒,永恒的只是我们追求的心。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当爱不期而至时,学会珍惜,学会善待你爱的和爱你的人,这就很好。也许她或他只是你生命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一片绿洲,一个在沙漠中旅行的人遇见的一泓甘泉,只要是为你带去了欣赏和心动,只要给你带去的是感动和互相搀扶。请不要苛求她或他的永远,当你心存感激时,你就会快乐,珍藏于心。不要让原本美好的感情羁绊自己。请千万记住如果你是个敢爱的人,如果你是个对生活热情奔放的人,在爱的路上,你还是个长途奔波的人,一路的风景都会让你驻足留恋。

当时光流逝,当你的人生黄昏来临,当你独自看那夕阳将落未落,小心的打开你心灵深处的包裹,重温自己走过的每段旅程,你会发现你没有虚度此生,你的眼角和嘴角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奶奶(爷爷)你在想什么呢?顽皮的孙儿在问你 奶奶(爷爷)啊,在梦里呢…………

分享

朗诵艺术 篇2

一、语言美

朗诵艺术以文学作品为文本, 凡被朗诵者所采用的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童话, 都是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审美价值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蕴含着美的形象、美的思想和美的情感, 可以给人以美的愉悦与满足。

余光中曾说:“我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 炼出一颗丹来, ……我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 捶扁, 拉长, 磨利, 把它拆开又拼拢, 折来并迭去……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 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 交织成一个大乐队, 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 如交响乐的指挥棒。”正因如此,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才呈现出多种美来。他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可以说是语言组合方面最出色的代表。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 对雨作了极致的描写:有料料峭峭的冷雨、缠缠绵绵的春雨、潇潇秋雨、霏霏细雨、湿湿灰雨, 也有干干爽爽的白雨, 雨在作者笔下, 时而淋淋漓漓, 时而淅淅沥沥, 时而点点滴滴, 这些叠音词的大量运用, 不仅很好地抒发了连绵不断的乡愁, 而且使全文音韵和谐, 自然构成了作品诗样的节奏。为了增强文章的韵律感, 作者还运用反复的手法, “听听那冷雨”这个句子在文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11次, 以此为题又以此作为全文的结尾,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又留有余韵。除此之外, 本文还在句式上运用长句与短句, 整句与散句相交错的方式, 使文章呈现出一种错综的美。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月光下的荷塘美景和荷塘上迷人的月色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 “田田”的荷叶, “脉脉”的流水, “弯弯”的杨柳……作者大量运用了重叠词, 既强调了语意, 又给人一种音节和谐的美感;“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几个动词用得非常传神, “泻”字照应流水这一喻体, 增强动感, 表现月光照耀, 一览无余的情景, 写出了荷花、荷叶在月光下宁静、柔和之美;“浮”字以青雾衬月光, 写出雾的轻柔, 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字写出了月光的洁白柔和;“笼”衬托出了月光的朦胧柔和。真是美不可言, 让人如梦如幻。还有用“渺茫的歌声”比喻荷花的清香,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清香”与“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二者同属美好事物, 两种意象叠加, 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这种新奇美妙的比喻,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美感, 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 语言是文学最直接的体现, 文学语言的作用和意义绝不仅仅是作家表述的工具或作品内容的载体, 它在描绘形象和表述感情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美感意义和美学功能。

二、音乐美

朗诵是汉语语言固有音乐美的外在体现。汉语语音中元音占优势, 元音收尾的音节较多, 而且每个音节的声音都有高低升降的声调变化。由于汉语音节的这些特点, 汉语的发音响亮清晰, 有明显的跳跃性, 因此, 汉语言本身就富有极强的音乐性。如果再调动各种语音手段, 协调平仄, 形成双音、叠韵、谐音、押韵等语音现象, 再加上轻声, 儿化等音变现象, 更使汉语的音乐之美锦上添花。

朗诵艺术文本的语言的确很美, 但它毕竟是静止, 而当朗诵主体用清晰准确而又声情并茂的口语声流, 绘声绘色地将作品内容再次诉诸于听众的面前, 这众多的静止的文字符号就有了灵魂, 有了感情, 就活起来了。所以说, 朗诵艺术对于文学作品, 是变文字为语言, 变静止为动态, 是对作品的再创作, 再加工, 把蕴含着深刻思想、鲜明形象的书面文学语言, 以明朗恰当的音质音量及高度技巧化的语气语调化为富有感情色彩的口语声流, 就宛如给作品插上翅膀, 飞向听众的心田, 从而引起与听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朗诵艺术的音乐美首先表现为节奏美。节奏是朗诵的生命, 朗诵艺术的至高境界就是达到与文学作品意蕴内涵和谐统一的节律美, 以唤起听众的艺术关注和审美愉悦。朱自清的诸多散文都适合朗诵, 原因就在于她极富韵律美和节奏感, 读来朗朗上口, 听来悦耳动听。

如戴望舒的《雨巷》, 这首诗在形式上给人印象最突出的就是它的音乐美。这首诗音调和谐, 节奏舒缓。全诗七节, 每节六行, 每行虽然长短不一, 有的一句一行, 有的一句排成几行, 但诗句的停顿却很分明、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首尾两节, 除“逢着”换“飘过”外, 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 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强化了节奏, 美化了韵律, 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雨巷》的音乐感主要来自诗韵, 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 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每节中音组的停顿和断续的反复, 使得诗的旋律显得悠长, 似乎雨巷也就显得更加悠长, 形成了更加鲜明的音乐效果。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 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朗诵艺术的音乐美还体现语调的变化上。语调即利用高低、轻重、快慢等因素把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表现在语音上, 通过声音上的抑扬表现出感情上的起伏变化。语调的高低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语调的升降体现在尾音的变化上, 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错落有致的语调技巧对作品的表达尤为重要。

三、情感美

白居易曰:“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朱光潜说:“首先是说话人对所说的话不能不产生感情, 其次是说话人对听众不能没有某种感情上的联系, 这些感情色彩必然要在声调上流露出, 这样的话才有艺术, 才能产生它所期待的效果。”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内在生命和灵魂, 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

文学作品蕴含着的美好的情感, 决定了朗诵的情感美。朗诵表演是在作者文学作品的基础上, 经过表演者的再创造而形成的, 朗诵表演的过程实际上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如果朗诵时, 感情没有调动起来, 语言的表达便没有感染力, 朗诵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朗诵主体在朗诵之前必须深人细致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以炽热的情感去感染听众, 在听众与文学作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与听众达到情感共鸣。同时, 为了达到以情感人, 朗诵者还必须以文学作品的情境作为情感的依托, 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作为情感触发点, 让思想感情处于积极的运作状态, 根据作品中的形象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使形象活起来。这样, 才能做到心中有形, 言之有情, 才能满足听众的欣赏期待。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中的一首优秀诗篇, 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喜爱, 同时也经常被选作朗诵作品朗诵。这首诗的文字无疑是非常浅近的:“轻轻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开头和结尾“轻轻地”“悄悄地”遥相呼应, 起到了反复咏叹的作用, 构成了轻盈柔和的主旋律。一首看似平常普通的诗歌, 经表演者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却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让人感觉离人渐渐远去, 最后连人影也看不见了。全诗深情寓于景中, 幽静柔美, 离情绵绵, 令人遐思无限, 心驰神往。使听众深深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 表达了无尽的眷恋之情。

因此, 朗诵者应该在充分理解、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无论在停顿的处理, 节奏把握, 还是语气、语调的设计, 重音的确定, 音色的变化等方面, 都要与作品内容、思想感情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 做到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 使听众在朗诵中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 激起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从而朗诵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

四、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 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的能触动人心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意境之美, 在于它以文字所描摹的有形形象, 蕴含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能够引发欣赏者想象中的无形形象, 充分满足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的审美心理和欲望。它是作者情感和他描绘的实境, 欣赏者得情感体验与他所想象的虚境的统一。因此, 欣赏意境的美, 不但要紧扣作品中的形象及作者的情思, 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调动生活经验, 进行“二度创作”。

朗诵艺术总是伴随着想象的。朗诵者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人公, 由作品中的事物联想到自己经历过或看见过的事物, 当朗诵主体把文字作品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形象,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 朗诵的语言就有了生命力, 情感的表达也就有了依托, 不会显得虚无缥缈了。如朗诵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朗诵者就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舒婷, 是自己在吟唱祖国母亲, 是我们自己在诉说对祖国母亲深沉凝重的爱……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情切声美, 声情并茂。

例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雨”的意象本身给人一种迷离感, 再用“冷”字来形容, 更给人一种凄迷的感觉,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深幽、凝重的基调。作者与其说是在听雨, 还不如说在听心。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独特的感受:对故土的感情、政治上的隔阂、历史的文化的渊源……这些都格外令他忧伤。朗诵者应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对作品的形象性和作者的感情加以感受和体会, 这样表达才会更加到位。朗诵时整体风格应处理为“语淡而味浓”, 朗诵的基调应以沉郁为主, 感情饱满, 流而不泻。这种“不动声色”的表达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情感奔腾, 也与作品的色调相吻合。从而将听众带入一种凄婉迷茫的境界, 与朗诵者一同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

朗诵艺术总是伴随着想象的, 朗诵创作中的想象和感受, 可以填补和充实文学作品与朗诵者之间一段感性思维活动的空白。当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认真体味文字作品的意义内含, 有了对作品深入的理解, 再通过想象和感受, 使朗诵主体与作者融为一体, 传达“辞己尽而势有徐”的无穷韵味, 将听众带入美好的意境中, 让听众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在朗诵的天地去遨游。

摘要:朗诵是将静态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的一种语言表演艺术。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想象, 将听众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 朗诵的过程, 就是朗诵主体和听众一同审美的过程。本文试图从语言、情感、音乐、意境等方面对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加以感受和体会。

关键词:朗诵,审美,语言美,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

[2]张颂《朗读美学》第65页,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

[3]梁理森《诗朗诵朗诵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3月.

[4]杨文俊《朗诵艺术的审美特性》, 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3期.

[5]刘博奎.王燕.段汴霞《教师口语训练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朗诵的艺术 篇3

朗诵也是一种独特的文艺表现形式,既能乐己也能乐人。它可以分为集体朗诵、独诵,配乐朗诵,剧本朗诵等。在朗诵过程中,不需要布景、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舞台等物质条件,也不需要有其他演员的协助,只要一个人。只要有一个地方——不论是车间、地头,还是街道、战壕,任何场所都可以进行演出,用艺术感染听众。

一、 朗诵的特点——响亮抑扬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上明确要求:学生能够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因此掌握朗诵的特点非常重要。

如何能做到清楚响亮,要求朗诵者首先要有好的声音、清晰的口齿。好的声音即发音要有弹性,如珠子从口中弹出来。声音要掷地有声,响亮有力。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连贯但含糊。

其次,朗诵者发出的每一个字必须气力充足,动程饱满。如“推动”,这两个字的韵母都是复韵母,tuī dòng。ui里其实包含三个元音uei。这三个元音都发出来就可以说是动程饱满了。若发成tēi dòng,则是发音错误,就不能说是好的发音。

第三, 朗诵者发音的调值必须到位。普通话有四种基本的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习惯上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也称四声。如何做到高低抑扬,则要求朗读者要有明显的语调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情节、环境的变化。在朗诵中要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并且要有感染力,这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正确深刻的理解,其次还要有一些艺术的处理。

如冰心的经典名诗《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首诗歌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是抒情。从声调上讲,整首诗应该前低后高。前面两个“有的”因为际遇不好适合轻音读,后面“不灰心的”“每天”“总希望”有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适合重音朗读。这样一来,诗歌的高低抑扬就有了一个明显的区分,用这样的语言上的表现力来激励听众,引起共鸣,这就是比较好的朗诵。

二、 理解和想象——于无字句处读惊雷

文艺作品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首要是一个情字。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朗诵才能具有感染力。这就要求朗诵者对自己手中的朗诵作品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理解它的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所表达的思想。

朗诵是通过语言和声调表达思想感情来激励听众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行文简洁的诗歌,章节与章节之间、句与句之间,往往有很大的跳跃。朗诵者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加以合理想象给予补充,才能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朗诵者要清楚地说出文字所赋予的形象和对他们的不同的思想态度,要通过语调和表情使生活中的形象、态度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这样才能直观地感染观众,才能使朗诵达到应有的效果。

如朗诵高尔基的《海燕》这首诗,诗里出现了乌云、大海、闪电、雷电、狂风、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等很多形象。作者是以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为背景,深刻反映了俄国在1905年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他以暴风雨的来临比作革命形势的来临,以海燕比作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海鸥、海鸭、企鹅比作这个革命时代中不同的人物,他们对革命持有不同的态度。朗诵者不能只表现出表面的形象,要表现出在这个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典型态度。朗诵者要有丰富的想象,恰当的艺术处理,准确地朗诵出诗的寓意。朗诵者要有鲜明的态度,明确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要紧紧地抓住主题,突出表现海燕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着大无畏精神的革命者形象。要设想出海鸥、海鸭、企鹅等是些什么阶层的代表人物,表达出他们在革命来临前的反对和恐惧,用鲜明的对比来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来歌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三、 朗诵的节奏

(一) 什么是朗诵节奏

节奏是指朗诵者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在语音形式上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节奏和语气不能混淆,语气是以语句为单位,节奏是以全篇为单位。

(二) 朗诵文章节奏类型

根据节奏的基本特点、基本表现形式,节奏可以分为六种:

1.轻快型:语调多扬少抑,力度多轻少重,顿挫较少,语言流畅。基本语气及其转换都偏重于轻快,重点语句、段落更加明显。常用来表达欢快、诙谐、幽默等思想感情。

2.凝重型:语势较平稳,语调多抑少扬,顿挫较多,音强而有力。基本语气及其转换都显得凝重,重点句、段更为突出。

3.低沉型: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音节多长,声音偏暗。基本的语气及其转换都带有沉缓的感觉,重点句、段更甚。如朗诵《卖火柴的小女孩》。

4.高亢型: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基本语气及其转换趋于高昂或爽朗。重点句、段更为突出。如《白杨礼赞》、《海燕》、《三门峡梳妆台》。

5.舒缓型:语势多扬少抑,声音清朗而柔和,气息长缓。语速连贯,基本语气及其转换较为舒展,重点句、段更为明显。

6.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气促音短,语速较快。基本语气及其转换较为急促、紧张,重点句、段更为突出。

(三)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

一是突出话语重点,能表明语意内容的词句。

二是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的词句。

三是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词句。

四是比喻性的词句。

3.重音的表现方法

重音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加强音量。即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得重一些,响一些,使音量增强。

二是拖长音节。即有意将音节拖长一些,用延长音节的办法使重音突出。

三是重音轻读。表现重音,不一定非要增加音量,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效果反而会更好。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多用这种方法。如:“风一吹,芦花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我忍着笑,轻轻走过来。”

4.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四)停连

朗诵艺术入门选修课期末感悟 篇4

摘要:在无意选修到的朗诵艺术入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在其他课上学不到的一些实用的东西,提升了自己的意境,扩宽了知识面,普通话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关键词:朗诵、发音、知识。

本学期初,在选修课无满意意向的情况下,我迷迷糊糊的选了朗诵艺术入门这门貌似很高雅的课。没想到一学期下来,却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了一学期的朗诵艺术入门,让我的品鉴能力提升

在本学期中,老师给我们看了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且逐步逐句教我们品鉴,指出精华之处之所以精华的原因。例如在《相信自己》这篇经典的诗歌中,老师先是介绍了食指本人的一些生平事迹,再讲了在文革这样一个艰苦的创作背景中,作者本人是怎样克服各种困难,写下了这样一篇具有伟大时代意义的诗歌。诗的开头“蜘蛛网”、“炉台”、“余烟”和“灰烬”等几个意却向,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年代。无论是否经过那个年代,人们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的格外真切„„通过这样精细的解析,我们也或多或少的学会了鉴赏诗歌。

上了一学期的朗诵艺术入门,让我的普通话发音更标准

我记得开课的第一节,我们讲的便是发音。作为一个纯粹的闽南人,口音问题是我们无法言说的伤痛。本来也还好,毕竟交流不是问题。可宋老师一来,一个“民”,还是“明”就把我搞蒙了,天啊,作为一名大学生却连这么简单的两个字的读音都无法分清,顿感羞愧。宋老师似乎比不意外会出现这种情况,接下来他把几个易错的音写出来,逐个读过去,感觉又回到幼稚园了。然后我们便开始了通过读顺口溜的方式来锻炼,像“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还有“石狮市有四十四只死石狮子”之类的,虽然上口很难,经过一阶段的练习,感觉情况好了很多。而且,我们还学了吐气的技巧,这对唱歌也非常有用。此外,在另一个老师代课的时候,我们又学了口操,感觉效果很明显,大有益处。现在的我,普通话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上了一学期的朗诵艺术入门,让我的知识范围扩大

在课上,老师总会有意识的讲一些课程外的东西。如现今较出名的朗诵专家,或者看一些比赛的视频,虽然不一定说多符合自己的胃口,但是,总会扩宽自己的见识。有时宋老师还会推荐我们去看一些诗歌现场的演出,每次看总能学到一些东西。这样一学期积累下来还是收获很多的。

朗诵艺术 篇5

第一级

一、气息训练:慢吸慢呼、慢吸快呼(要求气息下沉,通畅,能持久)

二、唇齿舌机能锻炼:

1、重点在于舌头的弹力和灵活度;

2、口腔控制,唇部喷口;

三、语音技巧:

1、声母发声校正,根据不同地域方言习惯,重点解决声母方面的问题。

2、平翘舌,f和h;n和l、;zh、ch、sh与z、c、s ; j、q、x对比正音练习。

四、语言表达基础:

1、句子的连贯性;

2、逻辑重音、次重音的处理和确定;

五、表情模仿:

1、基本生活表情(几种笑和哭,酸甜苦辣等),2、强调眼神的感觉与配合;

六、形体训练:

1、上下台走姿、台上站姿;

2、动物形体模仿;

七、表演能力训练:

1、放松——感受音乐——引导想象——表述想象(要让孩子学会在自然过程中完成练习;表述想象要有空间环境感,鼓励并引导运用适当的词汇,大点的孩子最好能用各种修饰方式进行表达)

2、物体感觉训练:通过传递某种物体感受大小、形状、质感、重量。

3、观察和模仿:刷牙、洗脸、吃饭等无实物动作(物体感、方位感、程序及细节)

4、朗读技巧:配合绕口令练习,重点在于寓言故事、简单的主持稿练习(报幕词);

第二级

一、气息训练:腹肌弹发、膈肌弹发;

二、唇齿舌机能锻炼:唇部运动;

三、语音技巧:

1、韵母归音校正,根据不同地域方言习惯,解决韵母及复韵母发声的问题;

2、复韵母唇部动程练习;

3、前后鼻韵;舌面、后、半高元音;齐齿呼与撮口呼等;In和ing;en和eng;

o和e;i和ü;的对比正音练习。

四、语言表达基础:

1、停连的方式(落停、扬停、直连、曲连);

2、停连的位置确定;

3、形体训练:夸张形体模仿(比如瘸子、中风等)

4、表情练习:内在情绪表达(如:激动、悲伤、郁闷等)

5、表演能力训练:动作目的性训练——单个动作多重目的(比如“坐”、“行走”等);动作接力训练(比如:拿毛巾递给他人—擦好手递毛巾—洗毛巾后递给他人—挂毛巾。。。)

6、观察与模仿:煎鸡蛋、吃烤地瓜、等人等较为复杂的无实物表演(在一级的基础上加以简单情节的设置)

7、朗读技巧:讲故事、古诗、双簧、简单的单人主持稿(报幕词)

8、语言基本功训练:韵母、复韵母的绕口令强化练习;

第三级

一、音域发展训练与口腔体共鸣发挥;

二、语音技巧:

1、强化拼音对比认读;

2、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根音:b、p、m;d、t、l、n;f;g、k、h的正音练习;

三、声音音色训练:虚声;

四、形体训练:

1、台风与精气神(可发挥部分戏剧动作)做到手、眼、身的统一和谐。

五、语言表达基础:

1、句子中字词的调值变化。

2、语言节奏变化,从绕口令节奏变化到快板。

六、表演能力训练:

1、从动作的变化到表达情绪或者表达目的的变化;

2、基本感觉训练(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七、观察与模仿:小动作的观察与模仿(比如穿针引线、剪指甲、掏耳朵等)

八、朗读技巧:

1、古诗、小散文、快板;

2、交流互动性的主持稿;

第四级

一、声音变化训练:

1、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距离、场景、情景下转变音色和音量。

二、语音技巧:

1、舌面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儿化音、轻声练习;j、q、x;z、c、s、和zh、ch、sh的正音复习;

2、通过考核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前三级的要求。

三、声音音色训练:虚实声变化;

四、语言表达基础:话语基本形态练习(高低、快慢、松紧、急缓)

五、语言双向交流能力训练:与观众的心理互动空间;

六、表演能力训练:

1、动作与规定情境的训练:比如“等人”事情发生在白天(晴天、阴天),夜间(黑夜、月夜);冬天(寒冬、稍寒),夏天(酷暑、比较热);商场、马路上、家门口等情境的变化。

2、其他感觉训练(比如吃东西硌牙、噎着,虚脱,醉酒等)

七、观察与模仿:人的成长过程训练(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老年)

八、朗读技巧:经典散文、单口相声、令人激扬的主持稿

九、思维与语言表达训练:形象思维与语言表达;

第五级

一、语音朗读技巧:

1、绕口令综合复习训练;

2、诗歌、散文、短文的语流音变、轻重音格式;

二、声音练习:口腔体气息走向练习(十三道辙咬字练声习唱要领);

三、语言表达基础:表达基本色彩(明快、跃动、高昂、热情)

四、语言多向交流能力训练:与角色、对手、观众的心理交流空间;

五、表演能力训练:

1、假定空间感训练;

2、对手交流适应训练;

六、想象与无实物表演:

1、结合本级表演能力训练设定几个题目让学生练习;

2、表演练习允许有少量台词(比如:老同学巧遇、警察与贼、客厅里等)

七、朗读技巧:对口相声、诗歌散文、经典快板、播音主持稿和双人主持稿;

八、语言基本功训练:

1、节奏、气口、重音:贯口《报山名》《中外舞蹈种类》(从慢到快,偷气换气迅速)

2、思维与语言表达:想象与语言表达训练; 第六级

一、语音朗读训练:

1、总结前五级学生吸收的情况加以反复强调;

2、重点解决音色、语流音变、轻重格式;

二、声音练习:

1、胸腔共鸣练习;

2、低、中、高音音高音色跳跃练习;

三、语言表达基础:

1、表达基本色彩;(稳健、平和、凝重、轻盈、严厉)

2、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与技内部巧综合训练;

四、语言即兴表达训练:

1、前期用一分钟的时间即兴说一件熟悉的事情或者熟悉的人(要求语言相对要连贯,相同的关联词不得重复超过两次词,尽量不用与讲述内容本身无关的语气词或者思维停顿的字词,思维要走在语言之前);

2、后期可由老师提前一节课出题,学生即兴表达(要求同上)。

五、表演能力训练:

1、快速进入角色训练;

2、角色转变训练;

六、命题小品训练;

七、朗读技巧:演讲稿、寓言故事、舞台晚会主持稿

八、语言基本功训练:

1、节奏、气口、重音强化训练:贯口《报菜名》《出国旅游》

2、逆向思维和语言表达(与对手辩论、与自我辩论)

3、参考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主持人思维训练教程》

第七级

一、语音与声音训练;

1、扩展音域、音量,提升气息控制能力。a、i、u由低音网上滑动,再由高向低滑动,注意窄音的口腔和气息的控制,声音不能挤。

2、声音对比:用同一段练习题,通过高低、强弱、虚实、刚柔、厚薄、明暗等对比,去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所处的不同环境。

二、语言表达基础:

1、训练语言情感表达类型(着急地说、试探地说、哭着说、情不自禁地说、害怕地说、委屈地说、敷衍地说、惊讶地说;)

2、新闻稿件播音、通讯稿件播音;

三、演讲态势语言的使用技巧

1、站姿、走姿、行礼和移动

2、手势动作以及使用手势的禁忌:手掌、手指、拳头;

3、表情与眼神使用技巧;

四、发散性思维与语言表达。

1、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2、参考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主持人思维训练教程》

五、主持技巧:教师给出几个不同的晚会主题,由学生自己构架主持形式和编写主持稿并表演。

六、朗读技巧:经典演讲稿、人物台词长段练习

七、故事接龙游戏练习:

1、同学围成一圈,由老师或者某一位同学先说一个词语或者短句(句意不得完整),然后依次往下接,绕了三圈必须组成一个教完整的故事。(期间可中途打断问某一位同学在其中一圈中某位同学说的是什么句子;练习完后可请几位同学把他在某一圈讲那句句子时想象到的是什么完整地表述出来)。

2、练习目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编创能力、记忆力、专注力、想象力。

3、教学引导:老师要根据故事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规律引导同学在故事形成过程中几个重要的转接。

八、表演能力训练:

1、注意力集中和表演内在化:由老师出题(如:一朵茉莉花、狗儿、奶奶等)要求学生通过对某一个假设的物体、对象,各己创编一段话,通过想象语言表达对物体、对象的情感。

2、舞台人物形象塑造。(真实感与信念。寻找角色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第八级

一、语言表达基础:

1、语言情感表达类型训练。(斗志昂扬地、亲切自然地、语重心长地、热情赞美地、深切缅怀地、遗憾惋惜地、诚恳批评地)

2、评论稿件播音、文艺稿件播音;

二、主持技巧:主持人无稿、脱稿的口语训练。

1、复述:(复述是一种最基本的,用途最广泛的口语表达方式。复述类型有详细复述、变幻语体复述、扩充式复述和简要复述等;要求突出重点,语脉清晰、线索分明、前后连贯、层次清楚)

2、描述:(要求真实准确、让人信服、抓准特征、语言生动)

3、评述:(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实事求是、要持论公允、观点鲜明、据理充分、语言准确、严谨有力)

4、话题讨论:(就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例如:戏剧演员能当播音员吗?为什么?)

三、即兴演讲思路构建练习和语言表达技巧:

1、绘画作品讲解练习。

2、语言表现力强化训练。

四、朗诵综合技巧表现:

1、选择综合性语言表现方式的经典作品片段练习。

五、表演能力训练:

1、交流情绪转化:由老师出题(如:成绩单发放的一天,我和两只宠物,太阳和月亮等)要求学生跟两个假定角色(可以是人物、动物或者其他对象)对话,假定的两个角色必须是持有不同态度或者“我”对他们持有不同的态度,通过语言和表情表达“我”跟假定角色的关系和情感。

2、双人场景命题小品练习:教师设定场景,其它由演员自定自编,表演要突出场景对于人物冲突的主要关系,要学会通过设定场景中的某一物体作为线索。

第九级

一、主持技巧:

1、即兴主持中的“现挂”,(现场寻找与主持相关的话题元素展开主持)。

2、绘画作品讲解练习。

二、朗读技巧:广播剧、喜剧人物经典台词。

三、思维组织、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

1、切入点的选择:(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2)触景生情,借题发挥;(3)议论导入,激发思考;(4)新闻由头,以小见大

2、层次的把握:(1)适时小结,理清思路;(2)引用资料,转折推进;(3)提示对立,加温催化;(4)画龙点睛,提纲擎领;(5)巧用重复,突出重点

3、结尾的方法:(1)首尾圆合;(2)补充结尾,结论鲜明;(3)创造意境,诱发思考;(4)新闻由头,以小见大

4、参考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主持人思维训练教程》

四、表演能力训练:

1、分析角色性格所应具有的潜台词,让学生通过潜台词进行“填空”。

2、假定不同的人物、场景关系进行对话表演。

五、戏剧作品排练:广播剧、情景剧、话剧、影视剧作品的片段排练。

第十级

青春向上的朗诵词-朗诵稿 篇6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朗诵稿吧,朗诵指大声朗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究竟什么样的朗诵稿才是好的朗诵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春向上的朗诵词-朗诵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春向上的朗诵词-朗诵稿1

青春带着梦想的希冀

想要到达理想的目的地

期盼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希望自己有发展有出息

青春是成长的步履

在大自然中锻炼学习

千锤百炼,历经风雨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青春是奋斗的经历

勇敢的`在风雨中搏击

不怕艰难,不怕困苦

困难挫折无所畏惧

青春是探险者的履历

为了成功要披荆斩棘

不仅要战胜狂风暴雨

还要战胜泥泞和崎岖

青春是人生必经的磨砺

只有经过了奋斗和努力

经历了风雨的洗礼

才能突显彩虹的绚丽

青春向上的朗诵词-朗诵稿2

青春,两个平凡的字眼,但有着不平凡的意义。

青春有着值得回忆的花样年华,青春有着拼搏未来的雄心壮志,青春更有着努力拼搏的黄金岁月。

曾在美好的初中,我们一个个都失败了。

虽然我们失败了

但还有希望去奋斗,那是因为我们还年轻。

让奋斗的青春与我们相伴吧

朗诵艺术 篇7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自如地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情感,即便是大声诵读时,也不会感到身体僵硬、声音吃力。但对于一些声乐学习者而言,却常常会出现气不够用、漏气等问题。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一吸、一呼的过程,在声乐演唱中却变得如此复杂,又该如何更好地将朗读时的气息感觉带入演唱中,这是我们每一位声乐学习者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从呼吸方法的要求上来看,朗诵与歌唱是一致的,都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从对气息的要求看,朗诵对气息的要求可用:“稳劲、节省、持久、自如、协调”十个字概括。相比较歌唱对气息的控制要求,朗诵在这一方面更加具体、精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例如对气息“自如”控制的要求。许多声乐初学者十分机械地吸气呼气,不能很好地运用气息,从而致使气息无法自然流动。其实歌唱的呼吸也是建立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要比日常说话要夸张些、呼吸时要吸的深一些而已。此外,朗诵中“以情运气,以气托声”、“声高气低,声低气提,声强气沉,声弱气稳”的要求也都可以很好地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的声乐学习演唱中来帮助解决气息控制的问题。

二、朗诵与歌唱共鸣

如果说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底座,那么共鸣则是歌唱的骨架,对共鸣腔体运用的掌控能力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效果。在共鸣方面,朗诵与歌唱的要求大致上是相同的。歌唱时,根据音的高低,需要有所侧重的控制不同共鸣腔体,唱高音时以头腔共鸣为主,口腔和胸腔为辅;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口腔和头腔共鸣为辅,三个部分腔体的运用比例侧重需要根据音高来调整。朗诵则更加偏重于中音,以口腔与咽腔共鸣为主,下面以胸腔做底座支撑。在有呼吸支持的基础上,使三腔贯通,自如的调节上、中、下三个共鸣区,得到圆润、饱满、洪亮的声音。

歌唱时,我们常要求打开喉头,即“半打哈欠”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当腔体的共鸣在旋律变化时无法顺利、自然过渡时,便会造成真假声打架、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问题。朗诵时的状态是自然说话状态的放大,共鸣器官的协调运动与歌唱中的声音位置相同的。将朗诵的感觉带入歌唱中,保持气息,从低声区开始“念字”并慢慢将音调升高,有助于声音的放松、通畅,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更好地找到上下统一的演唱通道,做好歌唱的准备。

三、朗诵与歌唱语言

明朝戏曲革新家魏良辅说过:“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可见,咬字吐字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不少声乐学习者在演唱外国声乐作品时更容易找到打开腔体咬字的感觉,而在演唱中国作品时,却十分困难。与意大利语相比,在汉语更讲究字头、字腹、字尾的自然过渡,即归韵。一般而言,在歌唱时要求归韵要快、准、干净利落,不能把字要死,归韵的过程又要自然、圆润。此外,除了正确的咬字腔体外,统一的咬字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歌曲中,常常随着歌词的变化导致咬字吐字过于明亮、过于暗淡的变动,僵硬且机械的咬字,不仅听起来不悦耳,更是破坏了歌曲的完美意境。

与唱歌时的咬字相比较,朗诵时就显得自然的多,因为朗诵更加接近日常说话,没有强迫使用嗓音。大声夸张的、有感情的诵读歌词,可以很好地体会到在腔体打开状态下正确发音感觉,放慢速度朗读,体会口腔的变化,将这种感觉带入旋律中演唱,不“撑”、不“挤”,恰到好处。

四、朗诵与歌唱情感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将声音与情感完美融合的艺术,而朗诵艺术则是靠语言情感、语气语调的处理,来传情达意。虽然缺少了音乐旋律部分,但是似乎朗诵艺术,更具有浸入人心的力量。如: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部分:“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在这里,观众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段简短的文字,更像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对白。这种浸入人心的力量正是许多声乐演唱者所欠缺的。在日常练习中,通过反复朗诵歌词,斟酌字里行间的情感、情绪、意境,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现作品内涵,更为准确地表现作品风格。

五、结语

鉴于朗诵与声乐之间种种的共通性,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将朗诵技巧合理的运用到歌唱中,充分灵活的运用各个发声器官,调整声乐学习中的技巧问题,在自然正确的条件下受到锻炼,帮助体会“字、声、情”三者的高度统一,对自身演唱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世民.字正随腔[J].音乐周报,2003-10-24(005).

[4]李欣.论朗诵艺术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3,09.

朗诵艺术 篇8

关键词:朗诵艺术 有声语言 风格 创造

别林斯基说过,风格是在思想和形式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在艺术创作领域,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个性。艺术家用自己的表现手段传达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情感模式,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创造。张颂《朗读美学》提到:“如何把文本和朗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能阐发文本的独特性,又能实现朗读者的个性显露,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融会贯通的过程。”朗诵艺术风格创造的内涵主要是朗诵文本的风格创造和朗诵主体的风格创造汇聚而成的有声语言风格创造,是对有声语言再创造中单纯的声音流动的突破,朗诵主体不仅是作为接受主体去诠释文字作品的蕴藉、神韵,更是作为创作主体去审视文字作品,借助有声语言的优势,将文字作品的个性特色发挥到极致。对于朗诵艺术风格创造的研究势必拓展朗诵研究的审美视阈和实践创作。

一.朗诵文本的风格创造:丰富性与多样性

基于朗诵文本的风格创造是指朗诵表达的风格,是在作品内在本质基础上附加某些个性化的因素,是对文字作品的深厚蕴藉的艺术再现,属于外在表现的范畴。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以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为风格定位的。朗诵文本的风格创造取决于作品的风格、主题、基调以及有声语言的创作规律等,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大致可以分析出以下五种有声语言风格样式。

1.热情豪放型

这一表达风格建立在高亢、激越的文本基础上,吐字有力度,感情炽烈,语流跌宕,直抒胸臆。高尔基的《海燕》是个典型的例子。作品塑造了一个战斗者的形象,通过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地飞翔,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朗诵时声音色彩鲜明,节奏抑扬顿挫,褒贬强烈,声音与内在情感一同跳跃、起伏,共同创造与作品色调统一和谐的朗诵风格。

此类风格常见的朗诵名篇还有:王怀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叶挺《囚歌》、严阵《英雄碑颂》、光未然《黄河颂》、普希金《致大海》、毛泽东《沁园春·雪》、艾青《黎明的通知》、雷抒雁《燕子》、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何其芳《生活是海洋》、臧克家《有的人》、李松涛《我的名字叫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等。

2.深沉浓郁型

此类风格往往运用于感情色彩偏暗的作品,如描绘庄重、肃穆、悲痛、沉重的的作品。朗诵的基调也以暗色为主,多抑少扬,语势多为落潮类。如《生死不离》: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痛苦也不哭泣/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诗中传递出无以言状的悲情,朗诵的吐字字型为长型,重音拖腔,气息绵长,同时诗歌也包含着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因此尾音凝重不散。

常见的朗诵名篇: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戴望舒《雨巷》、李瑛《一月的哀思》、余光中《乡愁》、刘川《对话》、叶延滨《历史的碎片》、曾卓《有赠》、都德《最后一课》等。

3.清新明快型

此类朗诵风格多采用轻快的节奏,语流中顿挫较少,多扬少抑,吐字轻巧富有弹性。如杨朔的《雪浪花》,要让听众在语速轻快、力度较弱但富于跳跃感的节奏中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人物的欢跃心情。朱自清的《春》读来语流顺畅,声音明亮,贴和文字情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都具有同样的朗诵风格,抒情意味浓厚,节奏明快,画面感清晰。

常见的朗诵名篇有: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李小雨《春天的第一缕阳光》、梅绍静《给老师》、邹荻帆《如果没有花朵》、杨钧炜《微笑》等。

4.深情赞扬型

深情赞扬型风格的表达要做到细腻,语调柔和,以明亮的色调及舒缓的节奏为主,气长字连,归音有延续性,充满一种积极向上的口语声流。舒婷的大多数作品的朗诵都属于此类风格。如《致橡树》、《呵,母亲》、《会唱歌的鸢尾花》、《惠安女子》等。冰心的许多作品也适合朗诵,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旋律,典雅细腻轻灵的文字读来声音明朗、色彩柔和,用温柔的情思和淡淡的忧愁感染听众。如《笑》、《纸船——寄母亲》、《寄小读者》、《往事》等。

常见的朗诵名篇有:朱自清《匆匆》、郁达夫《故都的秋》、莫怀威《散步》、席慕容《无怨的青春》、余光中《等你,在雨中》、泰戈尔《萤火虫》、聂鲁达《你的微笑》、莱蒙托夫《帆》、柯罗连科《火光》等。

5.幽默调侃型

此类朗诵风格属表达的高难动作,多用于具有风趣诙谐色彩的诗歌和寓言、杂文作品。“于揶揄中动以情,在谐谑中晓以理”,有技巧性和非技巧性两方面的要求。非技巧性的要求来自于朗诵主体高超的艺术感受力,技巧性的因素体现为语调的艺术夸张,它以真情实感为依据,以突出个性为手段,给人以情感渗透和理性启示,达到喜剧效果。如《乌鸦和狐狸》,朗诵时以生活中爱听恭维话和拍马者为原型轻松表现,狐狸诡计多端的真面目隐藏在华丽的辞藻下,其语气的柔声细气与乌鸦形态的蠢笨贯穿于情节之中,显得活泼、跳跃,到最后“狡猾的骗子带着它跑掉了”要令人回味。这一朗诵风格注重恰到好处地渲染风趣幽默的色彩突出作品意蕴,而非单纯的表演或简单的情景再现。

常见的朗诵名篇有:诗歌柯岩《爸爸的老师》、黄羊《一米八0》、雷内伊伏[马达加斯加]《普通人的情歌》,寓言《猴吃西瓜》、《乌鸦和猪的谅解》、《狗的友谊》、《谦虚过度》、《乌鸦和狐狸》,契尔文斯基《“是”和“不是”》、鲁迅《立论》等。

朗诵文本的经典性、文学性特征提升了朗诵艺术的品格,表达的自由性原则为朗诵主体开启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以上五种风格样式仅为语言质感鲜明的具有规律性的语言样态,朗诵美感的创作空间是文本与主体相互交融的多维度的动态的审美世界。

二.朗诵主体的风格创造:独特性与稳定性

风格在于主观个性,它体现了艺术家独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具有天真、纯朴、热烈、敏感的特征,蓬勃着生命的活力。艺术家的审美感知贵在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朗诵主体的风格便是“朗诵者在大量朗诵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有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在其朗诵创作中反复呈现,并有了相对稳定性。它是朗诵艺术成熟的标志。”独特性与稳定性是朗诵主体风格创造的最高层面。

张颂在《朗读美学》中说:“朗读者必须保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并把它融进朗读过程,显示出创作主体的当下在场性,如此,才会使朗读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进入人们的审美视域,呈现出比文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感境界。”朗诵主体的创造离不开坚实的语言功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加以创造,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尤其是朗诵艺术大家的有筋骨、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更是透出一定的文化价值。

1.播音主持体系与表演艺术体系的朗诵主体造就了朗诵艺术领域的主流风格

一大批朗诵表演艺术家孕育了丰厚的朗诵艺术土壤,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被冠名为播音界四座高山的齐越、夏青、林田、费寄平,其中被誉为“华夏的声音”的齐越和被誉为“祖国的声音”的夏青作为第一代播音员,他们恢宏大气的声音演绎的经典朗诵已成为历史的回响。此外还有播音界的方明、虹云、陈铎、林如、雅坤、于芳、张颂等和表演界的张家声、殷之光、孙道临、曹灿、瞿弦和、张筠英、濮存昕、乔榛、丁建华、童自荣、曹雷等。

以庄重典雅的风格见长的乔榛、丁建华,至今创造了无数朗诵佳作,成为国内朗诵艺术领域的一面旗帜。在《老人与海》中,乔榛塑造的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场面,让受众从正面感受到老人的内心世界,丁建华的旁白时而激昂,时而深沉,又从侧面展现了人与大自然抗争的情景,他们的有声语言抓住人物内心自然的紧张冲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类超越外界与自我的伟大主题,展示出独到的声音表象,充溢着真切、传神而富有个性的激情。丁建华说过,当你全心去朗诵的时候心灵会得到净化。他们永远是以饱满的激情来演绎作品,激情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中,都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感情沉淀积累的结果。

朗诵艺术领域的主流风格话语样式形态呈现出的规范性、艺术性、时代感,既有自然语言的风采神韵,又富含具备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的夸饰性,朗诵主体从根性、悟性上升至灵性的表达,浸染了浓厚的情怀内涵,已然成为大众的精神产品。

2.学院派朗诵、舞台朗诵、网络朗诵等多元风格推动朗诵艺术的百花齐放

严肃的艺术,是以心灵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和突破为生命的,朗诵艺术考验的是主体的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感受是个性化的,新媒体语境下多元化的朗诵艺术表达风格更重品质与美感的追求。

2003年始面向全国大学生举办的齐越节丰富了朗诵艺术的实践,堪称朗诵艺术领域的文化坐标 ,从中涌现出的青年学子新秀展现深厚的学院派的有声语言艺术功底,传统语言样式的规范性及美感的再创造都得以完美呈现。2015年第17届齐越节的齐越奖获奖作品《少年中国说》,轮诵、合诵起伏有致、收放自如、大气旷达,声音气质具书生意气,更见语言艺术的传承之神,作为群诵作品四位个体独领风骚,又凸显了整体的统一和谐。

音乐、舞美等共同参与的舞台朗诵,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合力以及视觉与听觉效果的呈现。擅长舞台表演的实力派演员濮存昕对朗诵艺术的领悟与传达从格式化回归自然之态,其创作的古典文学朗诵作品把文字语言转化为视听形象的功力炉火纯青,达到极致。

以“为你读诗”为代表的网络朗诵不拘泥于表达程式,由小众艺术向全民朗诵突破,成为新媒体语境下朗诵艺术的新探索。

经典文学与朗诵美学本源贴合最近,新媒体语境下的朗诵艺术应回归经典、回归文学与本真,走情感真实自然、声音形式真实可信庄重大方之路,实现从情、气、声至韵的有声语言审美外化。朗诵主体必须经过长期的创作,拿出一系列的代表作,不断充实、完善,才能进入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18.

[2]古卫东.形象与风格——朗诵创造的魔力[J].北京:教育艺术2000(12).

[3]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57.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2015年中青年科研项目“朗诵教学:从技到艺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S151182

上一篇:项目移交协议书范本下一篇:机械制造工艺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