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诗歌

2024-05-29

朗诵诗歌(共15篇)

朗诵诗歌 篇1

中秋节诗歌朗诵稿-中秋节诗歌朗诵稿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稿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稿

夜色渐浓,清露初寒;今夜,我独守窗畔,谱银虹之幽曲;原以为,今晚会是月圆之夜;所以,想邀与我有着同样落寂的明月做伴;却未想,乌云做怪,今宵,月无踪。无月的中秋夜,还有谁人来与我同伴!秋,在我的心中,有的只是整片的沧凉!可是,秋,却又是一个多情的季节。秋,是廊然空阔的心绪;秋,是落落的洒脱和飘逸的季节。

独坐中秋夜,看那“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于一色”不由起想,长河落日,在江东去,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只剩这满目的秋泓碧水,与清风共起舞!

秋,也是个收获的季节;但,这个季节的收获也刻着岁月的沧桑。仿佛有一个美丽少女,用那双柔软的素手,在秋日的夕阳下,俯身轻轻拾起一片落叶,放于掌心轻拂——因为,那落叶上有她的一段尘封的岁月、有她的不舍与无奈、还有她一滴泪水的凝聚!

当季节的更替定格在秋天的时候,那片片落叶挣扎着飘荡在空中,犹如,一位老人,在风中唱着最后的挽歌,然后便随风飘散而去……

历经了春夏的繁荣与茂盛,在秋日的寂寞中,依然无法摆脱归不了根的命运。叶子,终究都被定义为落叶。春种、夏盛,秋落、冬收;这也是生命的自然法则,是定律。秋天,是落叶离死亡的最后期限。中秋节诗歌朗诵稿

秋风萧瑟,阵阵微风轻起,也吹动了我那轻柔的发丝,那枫叶也随风而沙沙作响,犹如那没有节奏的旋律。枫叶也有尽时,可是我呢?那多年的等待,究竟要到何时才能够终结。

凝伫在窗台,听着筝儿声声;想起曾经的牵手,想起曾经共同许下的心愿;而今却是,人依旧,梦已空。中秋节诗歌朗诵稿是谁,把三生石上的誓言刻入了广寒宫?又是谁,把今世之情写入素丝之中?

今夜,本该是月圆之即,可却无从寻月;是月也有无奈之苦,还是月怜我孤独!才不愿将她的圆满,展现于沉浸在伤感与思念的我面前!

在这样的一个人月两圆之夜,竟是我一个人独行、孤处。迎面有风吹来,有着一种透心的凉意;想着你,是否也在这样的夜色里,独行、孤处于这浊世间,品读那一份清冷,细数着那一些过往。

走遍了多少的角落,才有了心底最真、最美的那一份情怀!可如今,一份守望,一句誓言,都已化成了思念里的锦曲……

站在这无月的中秋夜,情落几重,思绪无限;心底那一层淡淡的惆怅慢慢涌起,象是平静的湖面泛起的一阵链漪,感受到阵阵酸楚。对你的牵挂已然成就了一种痛,沉淀在心底——隐藏在记忆里,久久不能消除!

但愿,在来年的中秋之夜,能够再邀明月,能够得圆月相伴;但愿,在来年的秋的季节里,再不会有忧伤;不会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悲哀!

朗诵诗歌 篇2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中)的姜海才老师以教材为依托,利用“双课堂”教学平台组织了一场诗歌创作朗诵大赛,激发、培养了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热情,收到了传统课堂难以达到的效果。他是如何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前在“双课堂”教学平台,教师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推荐七篇文章,让同学们分成七个小组认真研读和讨论。文章的来源包括课内和课外,分别是《老哥哥》《台阶》《手》《信客》《老王》《阿长与<山海经>》和《苦恼》。二是让大家根据本组研读的文章,共同探讨、创作一首体现主人翁性格特征的诗歌。

课中设计了两大部分:演讲和投票。

其中,“演讲”部分又嵌套三个小环节:第一,是让每组同学上台集体朗诵本组创作的诗歌;第二,是让该组的学生代表分享一下诗歌的创作思路和心得;第三,是让其他组的同学对该组诗歌进行点评,姜老师适时进行总结。“投票”部分,教师让所有同学在“双课堂”教学平台上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三组诗歌。李某同学带领的小组创作的《记忆追逐心灵归处》得到了现场师生的一致认可,获得最佳诗歌荣誉。诗的最后一句“小母马,我的儿子死了”,道出了主人翁的悲凉与凄楚,让听者为之动容,引发强烈共鸣。

课后在“双课堂”教学平台上根据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继续修改和完善本组的诗歌作品。有些组还尝试进行了第二首诗歌创作,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热情被很好地激发了。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创造出好的作品,“多读”是必要前提。如何在纷杂的氛围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姜老师创设的“诗歌创作朗诵大赛”是个有益的尝试。通过论坛互动和课上分享,学生对语文阅读、写作有了新的认识,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本节课授课时间是2015年12月15日,是一节小说阅读课,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的所有小说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让孩子们从文章中阅读爱、感悟爱,最终学会奉献爱、创作爱。

【案例亮点】

亮点1:齐心创作修改诗歌

各小组同学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原文,合作探讨出希望在诗歌中表达的人物特质,并在“双课堂”教学平台的“互动讨论”中发表共同创作的诗歌初稿。以往,小组合作受时空的限制明显,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聚在一起才有合作的可能。现在,“双课堂”教学平台打破了这一局面,学生不用见面,只要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感想,就可参与讨论,建立合作。就本课的课前任务来说,同学们一有时间便在论坛中发言,根据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不断修改本组作品。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字的修改,诗歌的意境就完全不同。例如在李某组创作的第一稿诗歌《记忆追逐心灵归处》中有这么一句话:“却,伸手不见五指。灯,隐约勾勒背影。”刘某同学读后,感觉缺点什么,但又说不出来;而董某同学认为,应该把诗歌中的“却”改成“夜”。因为“却”字虽有转折之意,但和后面的“灯”无法呼应。这样的修改,让诗歌更有意境,可以展现完美的、凄冷的画面(见图1)。类似于这样的修改很多,大家精益求精,都想提交出一篇完美的作品。在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一轮又一轮、一次又一次修改、完善,最终,一首诗歌作品完成了。

亮点2:集体朗读诗歌

课堂上,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诗歌诵读方式:有的组是一人朗读一段;有的组是领读、齐读穿插着朗诵;有的组是根据诗歌内容分角色扮演朗读;有的组还齐声重复重点段落,以示强调。例如程某组的《长妈妈》,他们组共五人朗读该作品:首先由一位同学朗读题目,然后分别由其他四位同学朗读第一段的四个季节;第三和第四段的内容分别由两个人齐读;最后一段首先由一个人朗读,最后以五人齐声再次朗读的方式结束(见图2)。全班90%以上的同学都参与了朗读,这充分体现了班级的合作与集体精神。每一篇作品都凝结了团队成员的心血:创作、修改、朗诵,将团队进行到底。

亮点3:创作过程分享和同伴精彩点评

同学们进行完精彩的诗歌朗诵之后,还相互分享了诗歌创作的过程,全面阐释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语,很好地呼应了本章课文“爱”的主题。

另外,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也十分中肯,头头是道。以李某组创作的诗歌《记忆追逐心灵归处》为例,一位同学点评说:“这首诗的第一段体现出了整首诗的风格,‘惨淡的月光,空无一人’描绘出车夫当时的孤独,没有人陪伴。之后,诗歌又引用了文章中的一些事件,体现出了车夫想给别人述说他儿子的经历,但是总被人拒绝的失望之情。最后一句‘小母马,我的儿子死了’把全文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类似的生生互评,肯定了作者的创作,同学的赞美比老师的表扬效果都好。

亮点4:票选最佳诗歌

朗诵完所有的诗歌,教师带领大家在“双课堂”教学平台上投票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每人限投3票。同学们经过认真听、仔细考虑,投出了自己最神圣的一票。“双课堂”教学平台的统计功能,可以快速反馈同学们的投票结果(见图3)。最后,李某组创作的《记忆追逐心灵归处》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天的最佳作品。这篇作品感情浓郁,用词准确,发人深思,也得到了现场师生的一致认可(见图4)。

【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但有了电子书包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效果显著提高。同学在课堂上展示的所有作品,都是从课前的教学平台上生成的,我也紧随同学们的脚步,共同在平台中成长。同学们的问题也都一一掌握。掌握了学情,在课堂上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同学们通过互动教学平台来讨论和学习,他们很喜欢这种不限时空的交流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学生的沟通障碍,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同学们有空了就上来评论评论,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讨论出意想不到的成果。也让我大感意外。由于有了充分的讨论与发酵,他们的作品比以往的要好很多,我很开心。

尤其是这次活动,正赶上我在江苏宜兴出差学习,通过手机,也可以登录到平台中,查看学生们的进展,有问题及时引导,非常方便。这种教学形式的改变,让我受益匪浅,不再担心出差时无法照顾到学生的问题,学生有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及时得到解决,不会产生滞后问题。

本节课作为一节诗歌朗诵课,不足处是没有做到诵读指导。有了这次的经验,我下次会更好!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的就是这种新时代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引领改变世界的新一代的人们。加油!

【专家点评】

信息化语文教学是什么?信息化只是手段,核心还是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成功的探索。本节课也是一个成功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利用课内课文的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最后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有阅读,有写作,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最根本的状态。只要这两个做到了,语文学习也就达到效果了。现今,我们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读整本书,而这节课比读整本书的效果更好。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同学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与其他伙伴共同探讨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新诗创作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适合。姜老师设计得非常好。同学们写的诗非常好,很有诗味儿。为什么有诗味儿?他通过阅读原文,对人物有了了解,随着讨论的深入,也渐渐对人物有了自身的感受,于是,借助诗歌把这种情感宣泄出来。有了感情在里面,也就很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而且,不仅作品很棒,同学们的点评也很棒。这样的活动要多做,多做就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语文成绩就水到渠成了。

———北京四中顾问、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顾德希

诗歌的朗诵技巧 篇3

【关键词】诗歌 朗诵 技巧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 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日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累积。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身的年纪、历程等等的生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反之,若相距过大,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十分吃力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二、以丰富的声情为方法

声音是很有「表情」的,不过一般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人的说话声调与语气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音的表情」。

用来表达诗情的一种方式。

1、字正:

2、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和腔调婉转、圆活、动听。「腔圆」是对声音的再要求。若朗诵者只做到了「字正」而无「腔圆」,就算所发出的字音十分正确,但是听起来却缺乏了感情、不动听,就像是机器人说话般平述的口吻。因此,「腔圆」就是朗诵的第二重要的基本要求。

三、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

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戏剧的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主」;而在诗的朗诵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宾」。表情和动作是不能喧宾夺主,损害了诗的「朗诵」,于是这期间的尺度就须是恰当的掌握。

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生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专注,就算表情再逼真、仪态再自然,也让观众觉得缺乏真实感。但是,就团体朗诵而言,要所有人的眼神生动且专注,训练起来将十分不容易。

但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眼神生动便可以有以下三种传达的效果:

(一)专注度

由朗诵者的眼神,我们可以立即地看出朗诵者的专注度如何?再藉由专注度所呈现出来的深浅,可以看到朗诵者的态度,是否恭敬地、全心全意地诠释诗意?若朗诵者自身十分专注地进入诗境当中,这也才能带领着观众进入诗境中。若朗诵者自身眼神恍惚、四处飘荡,又如何能说服观众呢?在方法上,可以藉由处理眼神视线停止处及眼神流转的方式来传达专注度。

(二)形象传达

在朗诵中,形象的传达当然绝大部分是由声音的感情表现来呈现。不过,眼神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当朗诵者正慷慨激昂时,眼神的传达却是柔弱无力的;当朗诵者正哀凄悲痛时,眼神却是炯炯有神的。这时,不论朗诵者的声音呈现如何丰富恰当,眼神一不对味,整体的感觉就走味了。对观众而言,更感觉到声情与诗情的格格不入。所以,朗诵时,眼神要配合诗意呈现,传达出诗中不可言喻的鲜明形象。

(三)增加意象

对朗诵而言,舞台上的道具布景呈现并不是重点。而在舞台上,也不太可能将所有的道具布景一一备齐。这时,便可善用眼神的暗示来让观众想象。藉由想象,不但可以使舞台的空间无限加大,更可容易地使观众进入他自己所想象的诗中世界。譬如:朗诵到「高山」时,朗诵者的眼神自然就会往上看。如果是很高、很高的山,还要将眼神的视线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延伸,以展现「很高」的意象。在方法上,朗诵者可善用眼球转动的方式或眼神停止处的方式来达到增加意象的效果。

七夕诗歌七夕诗歌朗诵稿 篇4

相思与爱情在鹊桥重叠

眼泪在葡萄架下凝成晶莹

我的相思在额头的皱纹里寻找孤独

未央的夜晚

虫儿弹奏无奈的伤痛

月牙上挂着太多的故事

在林间、在田野、在村庄和高楼间倾诉

坐在午夜的水边

聆听天籁

蛙虫鼓噪无知的欢娱

我在鱼的唼喋声中挑破思念

在银河岸边蔓延

亲爱的,在你的眼眸里

是否落满相思点点

七夕诗歌2

一夕未央见伤殇,秋里伊人画上方,凉夜凉酒囊

二夕迎春花儿喜,群蜂采蕊轻吸蜜,花间来寻觅

三夕微恙解丝带,独对窗棂望沧海,晓天依未白

四夕青青草儿香,羞却藏匿于山庄,翩翩现芬芳

五夕焚香祭天地,笑看兰花梦儿奇,柳树章台低

六夕棉絮纷飞扬,把酒言歌自临江,飞不过深墙

七夕今朝话悲怆,一人花街孤游荡,仍是单身郎

七夕诗歌3

这里是银河边了

星星很多很多 多得让我目眩

目眩 于是星点舞动成了波涛

那水涛无声,如星夜惯有的平静

即便这样

我也知道

我注定无法泅渡

永也无法泅渡

河中的波光细细碎碎地闪耀

一片一片

宛若我经年的思念

忽然 一只只银色的喜鹊

自那激荡的水波之中飞升

一时间 水波之上

是漫天的鹊影

鹊影在我的脚下凝结

一片 连着 一片

泛着淡淡的银色光辉 绵延而去

我轻轻地踏上 继而飞奔

跑 跑

渐近河心

而那桥 竟戛然而止了

我立在残桥的边沿

向对岸望去 那儿 一个人也没有

脚下 忽而有了无边的涛声

打碎了平静夜

在桥上孑然而立

真凉啊,这孤独的风......

七夕诗歌4

一夜红楼我梦见,红鹊衔枝成桥连

黄牛更解相思意,飞上九霄碧云天

桂花树,曾落泪,痴心不改一执念

七夕今朝月圆日,化身嫦娥至君前

七夕诗歌5

木兰桨子藕花乡,

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

庆七一诗歌朗诵会朗诵搞1 篇5

庆七一诗歌朗诵会朗诵搞2 鲜红的党旗永不褪色 男领:我不知道谁是最初的设计者 女领:我们的旗帜是最鲜艳的红色 男女领:好像一轮喷薄欲出的太阳 合:冲破黑暗,激情四射!本文是知识竞赛网收集的文章——欢迎大家到知识竞赛网免费查阅更多的有关知识竞赛题和知识竞赛资料。知识竞赛网为您的赛事保驾护航!男领:但我知道在旗帜上面 男齐:染红了烈士们的鲜血 女领:历经几代人的前仆后继 女齐:你的颜色更加庄严热烈 男领:是你 男齐:点燃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女领:是你 女齐:见证了那些艰苦卓绝的辉煌岁月 男女领:在你的带领下 合:我们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男女领:在你的带领下 合:我们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男领:世界风云变幻莫测 男齐:大国解体红星陨落 女领:西方的预言家们注视着中国 女齐:想看看咱鲜红的党旗何时褪色 男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女领:新一代的领导集体 高屋建瓴大胆决策 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 男女领:确保我们的旗帜 合:永远鲜红永不褪色 男齐:像树木不能离开大地 女齐:像水滴不能离开江河 男齐:像鱼儿不能离开水 女齐:像光明不能离开火 男女领:执政党离不开老百姓阿 合:人民的企盼也就是党的选择 男女领:权为民所用 女齐:利为民所谋 男齐:情为民所系 合:这就是共产党的本色!男领:我们不否认太阳下的阴影 女领:也不否认腐败的毒瘤肆虐 男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早在战争年代就曾经有过疑问 男齐:大浪淘沙 我们砥柱中流稳如泰山 女齐:吐故纳新 我们不断吸收新鲜血液 合: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 我们的旗帜没有褪色 男领:公而忘私的雷锋、鞠躬尽瘁的焦裕禄 还有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 女领:献身西藏的孔繁森、祁爱群 马班邮路上王顺友孤独地唱着山歌 男女领:时代先锋们引领着时尚 合:老黄牛的精神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得 男领:牛玉儒 你是草原的骄子 你象雄鹰翱翔在大漠 女领:仅仅493个日日夜夜 草原上却留下了永恒的传说

诗歌朗诵比赛 篇6

教学楼,真热闹。同学们,蹦又跳。校园里,真美好。花儿美,草儿俏,见老师,问声好。见同学,问声早。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风格高。

废纸屑,瓜果皮,随手乱丢可不要。

垃圾桶,对你笑,赶快让他吃个饱。地上纸,弯腰捡,你拾我捡比贡献。不摘花,不踏青,不爱花儿可不行。

绿草地,不践踏,美化环境靠大家;

小树苗,不乱摇,摇了小树树不好;

垃圾袋,不乱扔,扔了环境不干净;

节约水,节约电,不乱花掉一分钱

树儿密,叶儿茂,空气清新心情好。蝶儿飞,鸟儿叫,舞姿翩翩多逍遥。环境美,卫生好,你好我好大家好。二小棒,棒二小,祝愿二小步步高。

校长致辞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又是一年春来到,花儿枝头闹,喜鹊喳喳叫。在这富有诗意的季节里,为了让同学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传承经典,促进学校人文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此隆重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精心组织这 次比赛的老师们和刻苦训练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道一 声:你们辛苦啦!

今天我们把诗歌朗 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读佳句、诵诗篇”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环境。让书香溢满我们的校园,让诗文滋润我们的心田,让好书伴随我们成长,让经典美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生活 有诗意,心中有诗情。这次比赛,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展示,也是对各班朗诵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希望每一位师生在诗文诵读中沐浴传统文化的恩泽,受到 中华语言美的熏陶,受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愿同学们在诗文的滋润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让我们以美妙的语言,抒发纯真的感情!用豪迈的激情,歌颂美好的生活!让书香、书声弥漫在温馨的校园 中!

同学们,请用你们最高亢的声音,最昂扬的激情去诵读你心中的美好吧!

最后预祝本次比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诗歌朗诵评分标准

一、思想内容(10%)

内容健康、向上、思想性强。有真情实意,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

二、仪容仪表(20%)

衣着得体,举止大方,出入有序有礼。

三、精神面貌

精神饱满,感情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朗诵的内涵。

四、朗诵能力(30%)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节奏韵律明显。

五、艺术处理(30%)

感情充沛,能准确把握作品内涵与格调。

朗诵诗歌 篇7

本刊讯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 7月1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举办了纪念建党93周年诗歌朗诵比赛活动。省通信管理局、专用通信局全体干部职工150余人参加并观看了比赛。

在比赛中, 选手们将诗歌朗诵与精彩的演奏、歌舞、书法等才艺相结合, 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段热情讴歌了党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 抒发了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对通信事业的忠诚之情, 充分展示了全体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赢得了在场观众和评委的阵阵掌声。

此次诗歌朗诵比赛, 局机关第二支部勇夺一等奖, 第一支部获得二等奖, 专用通信局总支下属两个支部获得优秀奖。在比赛大会上, 局机关党委还表彰了2013-2014年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揭晓了前不久机关党委举办的“中国梦·四川梦·我的梦”相机手机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与作者名单。

朗诵诗歌 篇8

下面把诗歌分为几个小节来具体说说我在朗诵指导上的做法:

“我爱听这样一首歌,我的中国心。我爱唱这样一首歌,龙的传人。”在教这两句的时候,我先为幼儿播放这两首音乐《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听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教师重点说说这两首歌的背景和歌曲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把孩子带到一个浓浓的,充满对祖国无比深情的眷恋中,为教学诗歌做铺垫。我问孩子,你爱听这两首歌吗?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把诗歌中的“爱”字提炼出来,隐含着这个字要用饱满并且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来朗诵。指导朗诵时,我情绪激昂地对孩子说,我看谁最爱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朗诵“我爱听这样一首歌,我爱唱这样一首歌。”当孩子的感情不饱满时,我用一种失落的表情告诉他,你不爱自己的祖国。孩子听后就会把“爱”加重语气并拖音,于是老师要求的效果就出来了。在这两句的朗诵中,两个爱字是情感的起伏,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爱的激情。读的时候要一浪高一浪。仍然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幼儿体会。

“每当我听到它,我便心潮荡漾。每当我唱起它,我便热血沸腾。”朗诵这两句的时候,提问幼儿:听到它我怎样,唱起它我又怎样,这样孩子就学会了断句。并让孩子初步理解“心潮荡漾”和“热血沸腾”的意思,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内心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所以情感要特别强烈,并一点点融入到心里,读的时候语速很慢。同时神态和语气要将人带到一个无比幸福的境界里。其次,抓住两个重点词,“听”和“唱”在一抑一扬中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

“一听到这首歌,就像听到了一泻千里的江涛。一唱起这首歌,就像登上了风云万里的长城。”先为幼儿激情地讲解“江涛”和“长城”以及“一泻千里的江涛”和“风云万里的长城”,把幼儿带到波涛滚滚的长江和黄河的惊涛骇浪之中,就像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和风雨无阻的前进力量。同时让幼儿知道长城是被世界人瞩目的名胜古迹,正因为中国有长城,中国人才被全世界人刮目相看。它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所以,在朗诵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霸气和豪气在其中。教师必须满怀激情的以炫耀的表情和神情为孩子讲述历史,正是这样的讲解,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感染下带着一丝激动的心情去朗诵、去寻找感觉。

“听啊!东海的螺号在唱,南国的椰林在唱,戈壁的红柳在唱,草原的白云在唱!”在指导这段朗诵时,教师要结合上一段的内容,告诉幼儿为之骄傲的长城、长江、黄河。大河滚滚流淌的声音和长城呼呼的长啸之风让我们听到了什么?引入此段这四个排比句。听的时候,带着一种愉悦和畅快,用欣赏的眼神生怕丢到任何一个惬意声音的感觉去领会:“听啊!”同时告诉孩子,听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声音要低一点,这样我们可以听得更清楚一些。孩子的声音自然随着老师放低。后面连续的四个排比句,要像海浪一样一浪比一浪高。听到这么好听的声音,我们很兴奋,看谁能用表情来告诉自己很激动很快乐。最后一句“草原的白云在唱”声音跟前三个句子的速度不一样。对孩子说,看白云把歌曲变成了催眠曲,多么轻柔,多么祥和啊!这样的话语像把孩子带到了梦境中一样,声音也随之缓慢而轻柔。

“看啊!长江像龙一样在飞腾,黄河像龙一样在飞腾,昆仑山像龙一样在飞腾,兴安岭像龙一样在飞腾!”这一段的指导,四个排比句连在一起,一气呵成,气势雄浑。读“看啊!”的时候,眼睛要明亮,如同看到你喜欢的东西突然间出现你面前。用表情和声音感受你对看到事物的喜爱。在指导时,我采用表情游戏的方法,我把自己比喻成孩子喜欢的奥特曼,让孩子用惊喜的目光看着我。接着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引出长江、黄河、昆仑山、兴安岭四个名词,同时学会了断句。为了突出“龙”这个字,我告诉孩子龙是一个很庞大的、很有威力的、身躯很长很长的神话动物。读的时候要把他长长的身体读出来。这里隐含着朗诵技巧中拖音的指导。在指导中,让幼儿知道龙在蔚蓝的天空中快速的飞舞着,展示着他娇美的身体,通俗的指导为了让孩子知道朗诵的速度要快一些。力量和重心放在最后一句上“兴安岭像龙一样在飞腾!”中的“飞腾”上,要让孩子如同看到很多条龙在飞舞一样,让孩子感受到只有读得慢一些,中间的音不要间断并且“飞”和“腾”如同两块石头重重地落在地面上,才显得铿锵有力。同时,眼睛圆睁,眉毛提起,一种霸气的表情。

“中国在唱,东方在唱,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在唱。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这一段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在唱着中国的歌,那是多么让人激动的时刻啊!带着这份急迫地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的骄傲,所以读的时候要快一些。“中国在唱,东方在唱,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在唱。”三个“在唱”中的第三个“在唱”速度要慢,指导时告诉孩子,前两个“在唱”是向世界人唱。声音要大,让所有人都听到;最后一个“在唱”是在为自己唱,所以读的时候很欣慰,并颔首微笑点头,达到心灵的慰藉。教师在指导时,可以说:我看看谁作为中国人最骄傲。这样问让幼儿把语言调整到沉稳并由内心发出的感慨上同时情溢于色。“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这一句的指导要显示一种豪情,眼神刚劲有力,头略微低下,眼睛直射前方。每个字都要稳、要准、要快,流露出对自己是中国人的霸气和肯定。把“龙的传人”要赐予每个字铿锵的力量和激昂的情绪。

“是的,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的,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的,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三个排比句中的“是的”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第一个“是的”是衔接于上一句中的内容,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所以语气要低沉,一种跟自己心灵对话的感激之情。第二个“是的”比前一个语气坚定一些,同时体现作为一名中国人要努力学习,让所有人对自己刮目相看。最后一个“是的”是站在中国的长城上向世界人宣告和呼吁自己是中国人的豪情。孩子如果没有激情,老师可以说,你的声音很多人还没有听见,这样孩子随之领会其意。让声音发出强大的震撼力。“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几个字要字字沉重,字字清晰,字字如同一座座雕像一般浩大而凝聚着所有的情。最后一个“孙”字圆润而有力度并且声音要戛然而止,声音的力量要犀利而润泽。这几句是整首诗的第二个高潮部分,声音与表情要达到与情共鸣。

“我们爱这片土地,她从屈辱和苦难中获得了新生。”这两句是对自己祖国的赞美和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幸福之情。在朗诵时,声音不要过于激昂。因为,前两句的心潮澎湃要恢复宁静和深沉。因此,读时要轻柔而含蓄,饱满而兴奋。两个“爱”字在情感中升华。当孩子朗诵的时候比较苍白,我会直接说,你不够爱自己的祖国。孩子会无形当中把“爱”的声音加重加长,使其突出。“新生”两个字要注意眼神的变化,要充满希望并隐含斗志的感觉。

“高尚挡不住绵绵的思念,海峡挡不住悠悠的梦魂,风霜斩不断滚滚的新潮,烈日融不化浓浓的乡情。”这四个排比句表达了中国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一份浓浓的中国情。告诉孩子:我们中国人是很团结的,我们之间的感情就像涓涓流淌的溪流一样,唱着婉转而动听的歌,流进祖国的怀抱。这样的比喻,孩子在读的时候语速,如同流水一般轻柔而委婉。前三个排比句是感情的一点点升华,最后一句是心灵的安慰。

“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三句话是整首诗情感的浓缩和凝结。在情感训练中,仍然要孩子体会心灵深处作为中国人由衷的自豪感。但这种感觉是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所以,第一句要读得轻,第二句是向所有人呐喊来表达自己是中国人的兴奋和激动不已。第三句“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是让全世界的人都听得到的一种骄傲和豪情。每个字都如泰山一样稳重而有爆发力。同时,声音、表情和站姿要显示出一种视而不见的霸气,并用声音来震撼结束朗诵。

在朗诵指导中,段与段之间的高低起伏和节拍的快慢,随着感情的浓厚和舒展变化而变化,使整首诗声势浩大,咄咄逼人。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老师不断地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用敏锐的眼光洞悉孩子内心的结晶。同时,用孩子易于理解的形象和实物把抽象的词汇变成身边的草木和溪流,让孩子在自然和温馨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爱国诗歌朗诵 篇9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她地大物博的锦绣河山,那辽阔无垠的青藏高原,那奔流不息的黄河长江,那碧波荡漾的桂林山水,那如诗如画的九寨风光……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她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那名震西方的四大发明,那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那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那金戈铁马的逐鹿中原……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那气势雄伟的秦兵马俑,那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那永不褪色的四大名着,那抑扬顿挫的戏曲经典……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她艰苦奋斗到繁荣昌盛,那蘑菇云朵的震撼升空,那北京奥运会的完美展现,那神舟七号的太空之旅,那国庆六十周年的盛大庆典……

我爱我的祖国,我要到大兴安岭听林涛,到泰山顶上观日出,到西子湖畔赏桂花,到日月潭间划小船……

诗歌朗诵简讯 篇10

为迎国庆、弘扬中国的传统诗歌文化!结合“百日劳动竞赛”及购物中心开业来的发展历程,以诗歌赞美祖国壮美河山,让每位友好人继承发扬民族精神,值此祖国华诞,奎屯友好也将开展迎国庆、战百日,特举办『中国梦、友好志』诗歌朗诵会。

以《我们是意气风发的友好人》开篇,各科室、各楼层纷纷派出代表队,用他们饱满的热情、浑厚的嗓音、独具个性的表演让我们在优美隽永的字里行间,升华了我们的情感,触动了我们的灵魂,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给予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给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全体员工在百日劳动竞赛面前打开思路找方法,困难面前不畏强手树信心,任务面前全力以赴勇争先,各单位相互学习,各部门通力协作,为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全面冲刺2014年最后100天。活动特别邀请的少数民族代表用特有的语言为祖国送上真挚的祝福赢得了全场观众共鸣的掌声!充分展示了我们多民族的风采,诠释着各民族对祖国的赞美!

朗诵诗歌 篇11

接力出版社社长黄俭表示,活动旨在在全国中小学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诗歌朗诵氛围,传承民族文化和诗歌精粹,构建校园书香文化。通过“中国梦”主题诗歌诵读,在少年们的心田里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少年儿童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为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而作为此项活动重要载体的“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系列图书则由接力社出版发行。这套书以“中国梦”为总主题,分“祖国篇、校园篇、自然篇、亲情篇、成长篇、未来篇”六册编排:《祖国篇:我和我的祖国》《校园篇:唱给老师的歌》《自然篇:我要变作一片森林》《亲情篇:奶奶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成长篇:我们一天天长大》《未来篇:写一封信给未来》。出版社意在为对青少年进行中国梦教育、校园经典诗歌朗诵提供一套优秀朗诵诗读本。

“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诗歌朗诵会正是以这套书的分卷为主体框架,分为祖国篇、校园篇、自然篇、亲情篇、成长篇和未来篇六大节目篇章,每一个篇章都通过孩子们的诗朗诵、集体舞、大合唱等演出抒发中国少年儿童对中国梦的畅想和对祖国的热爱。

据悉,“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校园诗歌朗诵大赛启动仪式后,接力出版社将紧锣密鼓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校园诗歌朗诵大赛。

朗诵诗歌 篇12

甘肃通渭●郑斌

语文学习, 博大精深。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 面对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宝, 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 方法各异, 众说纷纭。但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诵, 特别是倡导新课改的今天, 语文课堂更需要朗诵, 而且离不开朗诵, 因为语文是一门有声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 学习语文而没有朗诵是不可想象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大纲规定,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地朗读课文, 同时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大纲有这样明确的规定, 我们就应该重视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教学的目的, 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朗诵是没有音高的歌唱

声乐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歌唱是只有音高的朗诵, 朗诵是没有音高的歌唱。”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歌唱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共同性, 而且也说出了朗诵的艺术性。我们在欣赏歌唱家们唱歌时, 声音非常优美动听, 音色如清泉, 再加上丰富的情感, 真所谓天籁之音。而且每当晚上七点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 我们又被播音员那具有磁性般的嗓音及标准优美的语言所打动, 不仅了解了海内外大事, 而且欣赏了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

所以, 不管是歌唱家, 还是播音员, 这里边均体现了发声的科学性、艺术性。如经常讲到的气沉丹田、打开会咽、寻找共鸣、面带微笑等, 这进一步体现了歌唱和朗诵的共同之处, 以及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朗诵,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叶老常说, “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 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学习语文,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如语文教学中的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在范读中那抑扬顿挫的声调, 充满磁性的音色和充沛的感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久而久之, 就能慢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尤其是在诗歌、古文、散文的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文而异, 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 可以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记得在一次公开教学中, 我所上的内容为朱自清的《春》,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集体读、示范读、个人读等多种朗读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朗诵, 熟悉教材内容的最好方法

朗诵, 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 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朗读,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几遍, 自然上口, 永久不忘。”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 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 又是技能的。尤其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还课堂以琅琅书声。因为朗读课文, 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朗读的遍数越多, 感性认识就越深, 才会上升到理性认识。所谓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 就是语言的直观。学生朗读, 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范读, 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讲解, 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认识。

因此, 语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讲的越多, 学生听得越烦, 甚至睡大觉, 跟不上老师的思维, 不知其所以然。可千万不能忽视了朗诵, 也不必为自己讲的少了, 没完成教学内容而放心不下, 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 从多方位立体化地感知教材, 就一定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领悟文章的妙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朗诵, 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动力

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才能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因此, 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无形之间将自己的情感和文章的内容融为一体, 产生了共鸣,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在我国古代教学中, 几乎是唯一的方法。清代的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他人之文, 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 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去如泉涌, 滔滔不绝。”说明只有多读, 才能善写。

五、朗诵, 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 而语感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 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 极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语文模式的内化。读书时就把辩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 便能积累词汇, 熟悉句型, 洗练语言, 规范口语, 能正确培养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

不仅如此, 还利于书面表达能力, 因为“读”是前提, 是接受信息, 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如果没有信息, 处理新信息就无以谈起。如果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 便能招之即来, 呼之欲出。古人所说“劳于读书, 逸与作文”, 正源于此。

六、朗诵, 能加强记忆, 有益于健康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 是人类贮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能加深记忆, 能增强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和丰富想象, 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通过音、韵、调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形象, 并使之牢牢印入人的大脑之中。总之, 朗诵可以通过视觉、声觉、听觉等器官协调活动, 增强记忆, 加强健康。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兴趣,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书声, 使语文的教和学, 变得有声有色, 生动活泼, 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力武器。

诗歌朗诵会 篇13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纪念鲁迅有感......走廊里传来一阵阵优美动听的诗朗诵,这是为什么呀?原来是我们班在举行诗意浓浓的小组朗诵表演。同学们的激情可高了,踊跃参加,积极表现。

首先,主持人吕欣妍、雷雨婷的演讲词拉开了整个活动的帷幕,语文老师决定了各组的朗诵顺序。当时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儿里了,后来得知我们组是C组最后,我那颗悬着的心也跟着落了地,开始悠闲自得地听着其他同学的朗诵。一组比一组好,一组比一组棒,一组比一组有感情,一组比一组熟练。同学们有的洪亮,有的动听,每组都那么努力,那么用功,都期望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得个好的名次。我还是很紧张,好像被千斤重担压着,喘不过气,心也不知不觉地跳得越来越快。下面是C组,C组做准备。随着主持人的话语,我的心跳得更快了,我们先在教室里默默熟悉诗词,熟悉了一下诗便上去了。不知怎么的,那充满企盼和渴望的62双眼睛一下子集中到了我们组的身上后,我反而平静下来,虽然我没上台但我伟我们组开心、快乐。

最后的评分把节目推向了高潮,同学们心中都怀着同样的期待,同样的激动和同样的兴奋。虽然还没有公布结果,虽然同学们都带着疑问离开了座位,但大家依然非常快乐。

感恩诗歌朗诵稿 篇14

那时浪花对哺育塔的大海的颂扬

不要抱怨上苍给予你太多的坎坷与沧桑 也不要悲叹命运中有太多的曲折和跌宕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体验生活的快乐,沐浴着爱的阳光成长 有人说——

善良的本质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也有人说——

感恩是人世间的美德,它至高无上

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宝贵的生命,哺育我们健康的成长 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带我品尝知识的琼浆,叫我放飞青春的梦想 感恩亲爱的党,因为它为我们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播洒阳光让新苗茁壮

感恩伟大的祖国,因为它赋予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甲:爷爷奶奶曾这样对我说 孩子,你们都是幸福啲一代 天天生活在浓浓啲关爱里 乙:我想对爷爷奶奶说: 是呀,这得感谢您, 为我们奉献了一切

而您啲头上,却白发苍苍 甲:爸爸妈妈曾这样对我说 孩子,你们都是幸运啲一代 天天生活在暖和啲阳光里 乙: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是呀,这得感谢您 为我们创造了一切

而您啲额头,却布满了皱纹 甲:老师也曾这样对我说 同学们,你们都是快乐啲一代 无忧无虑,自由安闲 展开理想啲翅膀 翱翔在知识啲海洋里 乙:我想对老师说: 是呀,这得感谢您

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啲心血

而您年轻啲身影,却刻在了那黑板上,作业里,书本中.此时此刻,我多想变成一束飘满芳香啲鲜花 开放在爷爷奶奶窗前 让微笑永远留在您啲脸上

甲:此时此刻,我多想化作一缕不倦啲凉风 给爸爸妈妈带去清凉 不再让汗水挥洒

乙:此时此刻,我多想化做一杯清茶 让老师啲声音永远圆润, 不再嘶哑

合:此时此刻,我多想紧紧依在您啲怀抱里 深深地说一声:谢谢你们!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次满含着感动得泪花把未来畅想 学会感恩,就会虔诚的面对生活的挑战

学会感恩,带着欣喜与热爱去进行生命的远航 感恩,是一种力量 感恩,是一种境界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谈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 篇15

一、语言美

朗诵艺术以文学作品为文本, 凡被朗诵者所采用的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童话, 都是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审美价值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蕴含着美的形象、美的思想和美的情感, 可以给人以美的愉悦与满足。

余光中曾说:“我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 炼出一颗丹来, ……我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 捶扁, 拉长, 磨利, 把它拆开又拼拢, 折来并迭去……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 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 交织成一个大乐队, 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 如交响乐的指挥棒。”正因如此,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才呈现出多种美来。他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可以说是语言组合方面最出色的代表。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 对雨作了极致的描写:有料料峭峭的冷雨、缠缠绵绵的春雨、潇潇秋雨、霏霏细雨、湿湿灰雨, 也有干干爽爽的白雨, 雨在作者笔下, 时而淋淋漓漓, 时而淅淅沥沥, 时而点点滴滴, 这些叠音词的大量运用, 不仅很好地抒发了连绵不断的乡愁, 而且使全文音韵和谐, 自然构成了作品诗样的节奏。为了增强文章的韵律感, 作者还运用反复的手法, “听听那冷雨”这个句子在文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11次, 以此为题又以此作为全文的结尾,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又留有余韵。除此之外, 本文还在句式上运用长句与短句, 整句与散句相交错的方式, 使文章呈现出一种错综的美。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月光下的荷塘美景和荷塘上迷人的月色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 “田田”的荷叶, “脉脉”的流水, “弯弯”的杨柳……作者大量运用了重叠词, 既强调了语意, 又给人一种音节和谐的美感;“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几个动词用得非常传神, “泻”字照应流水这一喻体, 增强动感, 表现月光照耀, 一览无余的情景, 写出了荷花、荷叶在月光下宁静、柔和之美;“浮”字以青雾衬月光, 写出雾的轻柔, 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字写出了月光的洁白柔和;“笼”衬托出了月光的朦胧柔和。真是美不可言, 让人如梦如幻。还有用“渺茫的歌声”比喻荷花的清香,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清香”与“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二者同属美好事物, 两种意象叠加, 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这种新奇美妙的比喻,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美感, 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 语言是文学最直接的体现, 文学语言的作用和意义绝不仅仅是作家表述的工具或作品内容的载体, 它在描绘形象和表述感情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美感意义和美学功能。

二、音乐美

朗诵是汉语语言固有音乐美的外在体现。汉语语音中元音占优势, 元音收尾的音节较多, 而且每个音节的声音都有高低升降的声调变化。由于汉语音节的这些特点, 汉语的发音响亮清晰, 有明显的跳跃性, 因此, 汉语言本身就富有极强的音乐性。如果再调动各种语音手段, 协调平仄, 形成双音、叠韵、谐音、押韵等语音现象, 再加上轻声, 儿化等音变现象, 更使汉语的音乐之美锦上添花。

朗诵艺术文本的语言的确很美, 但它毕竟是静止, 而当朗诵主体用清晰准确而又声情并茂的口语声流, 绘声绘色地将作品内容再次诉诸于听众的面前, 这众多的静止的文字符号就有了灵魂, 有了感情, 就活起来了。所以说, 朗诵艺术对于文学作品, 是变文字为语言, 变静止为动态, 是对作品的再创作, 再加工, 把蕴含着深刻思想、鲜明形象的书面文学语言, 以明朗恰当的音质音量及高度技巧化的语气语调化为富有感情色彩的口语声流, 就宛如给作品插上翅膀, 飞向听众的心田, 从而引起与听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朗诵艺术的音乐美首先表现为节奏美。节奏是朗诵的生命, 朗诵艺术的至高境界就是达到与文学作品意蕴内涵和谐统一的节律美, 以唤起听众的艺术关注和审美愉悦。朱自清的诸多散文都适合朗诵, 原因就在于她极富韵律美和节奏感, 读来朗朗上口, 听来悦耳动听。

如戴望舒的《雨巷》, 这首诗在形式上给人印象最突出的就是它的音乐美。这首诗音调和谐, 节奏舒缓。全诗七节, 每节六行, 每行虽然长短不一, 有的一句一行, 有的一句排成几行, 但诗句的停顿却很分明、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首尾两节, 除“逢着”换“飘过”外, 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 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强化了节奏, 美化了韵律, 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雨巷》的音乐感主要来自诗韵, 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 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每节中音组的停顿和断续的反复, 使得诗的旋律显得悠长, 似乎雨巷也就显得更加悠长, 形成了更加鲜明的音乐效果。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 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朗诵艺术的音乐美还体现语调的变化上。语调即利用高低、轻重、快慢等因素把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表现在语音上, 通过声音上的抑扬表现出感情上的起伏变化。语调的高低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语调的升降体现在尾音的变化上, 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错落有致的语调技巧对作品的表达尤为重要。

三、情感美

白居易曰:“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朱光潜说:“首先是说话人对所说的话不能不产生感情, 其次是说话人对听众不能没有某种感情上的联系, 这些感情色彩必然要在声调上流露出, 这样的话才有艺术, 才能产生它所期待的效果。”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内在生命和灵魂, 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

文学作品蕴含着的美好的情感, 决定了朗诵的情感美。朗诵表演是在作者文学作品的基础上, 经过表演者的再创造而形成的, 朗诵表演的过程实际上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如果朗诵时, 感情没有调动起来, 语言的表达便没有感染力, 朗诵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朗诵主体在朗诵之前必须深人细致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以炽热的情感去感染听众, 在听众与文学作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与听众达到情感共鸣。同时, 为了达到以情感人, 朗诵者还必须以文学作品的情境作为情感的依托, 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作为情感触发点, 让思想感情处于积极的运作状态, 根据作品中的形象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使形象活起来。这样, 才能做到心中有形, 言之有情, 才能满足听众的欣赏期待。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中的一首优秀诗篇, 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喜爱, 同时也经常被选作朗诵作品朗诵。这首诗的文字无疑是非常浅近的:“轻轻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开头和结尾“轻轻地”“悄悄地”遥相呼应, 起到了反复咏叹的作用, 构成了轻盈柔和的主旋律。一首看似平常普通的诗歌, 经表演者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却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让人感觉离人渐渐远去, 最后连人影也看不见了。全诗深情寓于景中, 幽静柔美, 离情绵绵, 令人遐思无限, 心驰神往。使听众深深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 表达了无尽的眷恋之情。

因此, 朗诵者应该在充分理解、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无论在停顿的处理, 节奏把握, 还是语气、语调的设计, 重音的确定, 音色的变化等方面, 都要与作品内容、思想感情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 做到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 使听众在朗诵中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 激起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从而朗诵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

四、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 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的能触动人心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意境之美, 在于它以文字所描摹的有形形象, 蕴含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能够引发欣赏者想象中的无形形象, 充分满足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的审美心理和欲望。它是作者情感和他描绘的实境, 欣赏者得情感体验与他所想象的虚境的统一。因此, 欣赏意境的美, 不但要紧扣作品中的形象及作者的情思, 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调动生活经验, 进行“二度创作”。

朗诵艺术总是伴随着想象的。朗诵者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人公, 由作品中的事物联想到自己经历过或看见过的事物, 当朗诵主体把文字作品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形象,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 朗诵的语言就有了生命力, 情感的表达也就有了依托, 不会显得虚无缥缈了。如朗诵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朗诵者就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舒婷, 是自己在吟唱祖国母亲, 是我们自己在诉说对祖国母亲深沉凝重的爱……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情切声美, 声情并茂。

例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雨”的意象本身给人一种迷离感, 再用“冷”字来形容, 更给人一种凄迷的感觉,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深幽、凝重的基调。作者与其说是在听雨, 还不如说在听心。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独特的感受:对故土的感情、政治上的隔阂、历史的文化的渊源……这些都格外令他忧伤。朗诵者应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对作品的形象性和作者的感情加以感受和体会, 这样表达才会更加到位。朗诵时整体风格应处理为“语淡而味浓”, 朗诵的基调应以沉郁为主, 感情饱满, 流而不泻。这种“不动声色”的表达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情感奔腾, 也与作品的色调相吻合。从而将听众带入一种凄婉迷茫的境界, 与朗诵者一同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

朗诵艺术总是伴随着想象的, 朗诵创作中的想象和感受, 可以填补和充实文学作品与朗诵者之间一段感性思维活动的空白。当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认真体味文字作品的意义内含, 有了对作品深入的理解, 再通过想象和感受, 使朗诵主体与作者融为一体, 传达“辞己尽而势有徐”的无穷韵味, 将听众带入美好的意境中, 让听众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在朗诵的天地去遨游。

摘要:朗诵是将静态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的一种语言表演艺术。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想象, 将听众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 朗诵的过程, 就是朗诵主体和听众一同审美的过程。本文试图从语言、情感、音乐、意境等方面对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加以感受和体会。

关键词:朗诵,审美,语言美,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

[2]张颂《朗读美学》第65页,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

[3]梁理森《诗朗诵朗诵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3月.

[4]杨文俊《朗诵艺术的审美特性》, 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3期.

[5]刘博奎.王燕.段汴霞《教师口语训练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上一篇:秋语经典散文下一篇:湖镇中心小学举行庆祝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