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中存在问题

2024-10-21

教改中存在问题(精选8篇)

教改中存在问题 篇1

本人在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任教, 并对教学改革作了些跟踪研究, 认为当前中小学教改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下面就本人认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教学情境太多, 学生不易把握重点

在我听的大多数公开中, 教师在的一节40分钟的课堂里, 准备了很多的教学情境.这样, 便把一节课变成了“集市”.有的教师则运用了幻灯投放等先进教学手段, 但运用过多, 导致学生听、看画面过多, 对课堂教学的知识关注思考不够.教学情境多, 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 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另一方面, 也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问题设置过于简单

有一些教师为了在课堂上, 师生互动不出“问题”, 往往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 比如在整整一节课里, 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 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时, 把大量时间用在列举生活中相似三角形上, 而在“怎样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等”深层次问题时, 却一带而过.这样的课堂教学, 除了热闹之外, 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

三、合作学习过多, 影响正常教学

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 不管需要不需要, 应该不应该, 合适不合适, 一概用上, 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 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也提出来, 让学生讨论, 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 实质上则是一盘散沙.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 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不能专心思考某一个问题的学习习惯, 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内容空洞、随意性大, 言不由衷的鼓励不少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为了激活学生参与课堂, 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倡教师对学生多鼓励.但是, 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 如果内容空洞, 随意性太大, 比如, “你太棒了”、“你真是聪明”、“你真的太伟大”之类的话, 到处都是, 即便学生回答的问题非常简单, 教师也给了这样过于“重量级”的夸赞, 名义上是在进行赏识鼓励, 其实这是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 学生都听腻了, 都不喜欢听了, 更有甚者, 觉得教师的表扬是虚伪的, 这样的表扬还能起到什么样的激励作用呢?

五、学生讨论问题流于形式, 走过场

说到底, 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 部分教师没有适时创造相应的课堂气氛, 小组讨论学习的程度也不够, 小组讨论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探究, 学习吃力的学生被动的听, 或者做做相应的记录而已.在加上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方面所积累的材料较少, 以致一些课堂根本无法创设情境, 使这一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 本人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创设情境方面的素材, 同科目教师可共同收集、整理, 共享资源;另外, 可建立情境创设材料资源库, 将收集到的好的材料, 保存到资源库里, 以便及时利用, 这样做可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情境创设提供可选择的余地.

2.在问题的设计上, 要呈现出一个“精”字.问题的设计要避免过于简单, 尽量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讨论,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计, 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讨论.

4.在课堂教学中, 多寻找一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点, 尽量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会书本知识.

教改中存在问题 篇2

摘要:笔者依托北京职业院校英语课教师师资培训项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就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改工作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考试考核方式、已取得成效等6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对问卷进行了汇总分析,指出了北京地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理论基础之上,结合笔者实践,进行了对策分析。

关键字: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本论文受北京高职院校英语课教师师资培训项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一、调研背景

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依托北京高职院校英语课教师师资培训项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改现状及对策分析”课题组就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改工作在教学资源、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考试考核方式等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研,共计调研30所高职院校近60名英语教学负责人和老师,调研历时2年。目的是对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师资培训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同时,增进北京地区兄弟院校间的互相了解,取长补短,共同推进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改工作。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教学资源

1、概况

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课件的应用较为普遍,2所学院建成了考试平台,1所院校建成了听说学习平台。16.7%的学校正在或者已经建成学院英语学科平台。

2、存在问题

第一,教学资源较为单一,基本包括教材、出版社隨教材提供的教学课件;第二,北京地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尚未形成规模。

3、对策分析

笔者所在院校自2009年起,一致致力于学院英语学科平台建设,截至2015年10月,笔者所在院校已经成实现了学院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考、管一体化、平台化,总结建议如下:

⑴学校高度重视是前提

学校要对现代化教学在英语教改中的重要性有高度认识,加大经费投入,引进学科平台,制订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⑵教师积极参与是关键

加强培训,统一思想,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

(二)课程设置

1、概况

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已经被各院校确立为公共必修课程,但课程开设形式不尽统一。首先,从课程开设学期来说,63.3%的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开设了2个学期,30%的院校开设了3个学期,6.7%的院校开设了4个学期。其次,各院校开设的英语学时自112学时到288学时不等。第三,仅36.7%的院校开设了行业英语课程。

2、存在问题

公共英语课程名称多样化,不够规范;第二,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尚没有全面开展;第三,行业英语、专业英语仍存在概念混淆问题;第四,行业英语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3、对策分析

课程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设置首先要和教育部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高职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相一致,规范公共英语课程名称,在学时设置方面符合基本要求建议的“180-220学时”规定。其次,应该进一步明确基础英语+行业英语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就业岗位英语需求、自身可持续发展需求。

(三)教学组织形式

1、概况

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16.7%的院校分别采用了走班分层、班内分层教学形式,66.6%的院校采用了班级集中授课形式。

2、存在问题

由于分层教学需要协调教务处、各系、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督导等多部门关系,在学生管理、教务排课等方面会带来一定影响,学院对分层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相对于专业教改来说较弱。

3、对策分析

高职英语的分层次教学不可一蹴而就,否则会出现学生管理、学生心理受挫等问题,导致分层教学背离分层的初衷。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分层教学要做到对象分层、教学内容分层、阶段教学目标分层、考试考核分层。另外,为了增强分层教学效果,增强院校交流,互相学习分层教改中的经验,做到防微杜渐,也很重要。

(四)考试考核

1、概况

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要求相对统一,即,要求学生达到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测试A或者B级,一般要求学生通过B级即可。个别院校承认学生已经取得的社会英语证书,包括大英四级英语证书、职场英语资格证书等。另外,形成性考核已经成为一种各高职院校公认的考核方式,学生的平时成绩在其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为30%到60%不等。

2、存在问题

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考试考核尚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学生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重仍然相对较弱,多数院校为30%或40%。其次,各高职院校在考试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少。目前,只有1所院校实现了基于平台的英语期末考试。第三,真正的分层考核仍然没有落实。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不承认社会英语证书,也没有实现分层考核。

3、对策分析

首先,加强实践考核。对于英语笔试而言,测试的是学生的阅读、写作、语法掌握的能力,很难测出学生讲英语、用英语去交际的实际水平。加强口语测试、听力测试等考核不失为一个解决的方法。其次,各院校在对比研究基础之上,承认学生已经获得的社会英语资格证书,并给与学分认证。

三、结束语

通过调研,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相对较为深入,在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教育部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相关规定,教学组织形式多为班级集中授课,考试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评价方式。同时,北京地区各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教改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学时分配不尽科学,课程名称较为混乱,教学组织形式相对单一,考试考核相对单一等问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下,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尚需继续在课程设置、考试考核等方面深入推进,服务于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孟雅杰.中外工科院校几种课程设置模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年第1期第23卷

3.张玲雅,《高职考试考核改革方法探讨》,经济师,2009年第3期,高职高专教育

作者简介:张红,山东,1973年11月,女,英语教育硕士,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英会高职高专分会副会长。

邮编:102442 联系电话:13611217674

邮书地址:北京房山长阳镇稻田南里5号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基础部 张红

教改中存在问题 篇3

一、在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配的朗读时间过少

对于小学语文的朗读新课改并没有提出量化的考核,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就会缩减朗读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对字、词、句以及整篇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上。即使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也只是让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进行阅读,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展示,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从而也就降低了学生朗读水平,也不能发挥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对朗读的要求不清晰

新课改更加注重朗读教学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要强调朗读对于这个语文教学的水平的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朗读的要求并不明确,一般情况下教师将朗读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进行课文的串讲,比如当要对某一段进行重点讲解的时候让学生对这段课文进行朗读,或者是为了解答某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从而能够找到相应的答案。这样的朗读带有提前的教学目的,不能够让学生充满感情的进行,这就导致不能完全实现朗读的目的。

(三)老师的指导深度不够

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感情的并且有技巧的进行朗读,这样才能深入课文的意境中,同时也能体会到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能够更好地学习课文的思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要求学生进行泛读,并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这就大大降低了朗读的作用。

(四)朗读教学流于形式

据调查了解,目前的朗读教学在朗读时间、过程要求、技巧指导等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到位、成效得不到保证的问题。有些学生虽然看起来都很认真,其实只是简单的读书认字,缺乏感知文字传情达意功能的理解,从而对优美的文字,小学生还只停留在会读音、机械理解词语含义的层面,失去了与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在更深层次上的精神领悟,而这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启蒙教育则至关重要。

二、针对小学语文教改朗读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分配学生的时间进行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没有充分的朗读时间,学生很难自己领会到课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情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课堂上要合理分配时间,从而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整个课文。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所在的年纪不同以及学生自身情况、课文难易程度来合理安排相应的朗读时间。在进行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技巧以及情感方面的指导,从而提升朗读教学的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明确朗读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新课改对朗读教学的要求,通过朗读来正确的把握课文的情感和思想。在进行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技巧和感情的指导,可以对文章进行简单的讲解,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这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有目的性,不会盲目朗读,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刻。对于朗读来说并不是说一遍就可以的,要多读、熟读,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营造朗读的氛围。

都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在朗读训练中也是要值得关注的,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的行动。老师可以采用激将法。例如在学习古诗时,老师说:“我读了很长时间但是读的不好,谁敢跟我比赛,看谁比我读得好?”这么一问就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学生纷纷的来挑战老师,一下子班里的气氛就活跃了。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求胜的心,也就有了兴趣。

(四)教师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首先,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布置一些朗读类的作业,例如老师可以规定学生要预习一篇课文,要每天朗读几篇诗词,并且能够写出对这个文章的一些感触,规定每天进行检查,这样的形式可以督促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朗读的考试,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检测,并给予小的奖励。再次,也可以实行课堂评价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好坏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打分,这就督促学生要积极地进行朗读,不能偷懒。或者是让学生互评,让同学们告诉你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很有帮助。

三、结语

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表达的感情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要重视朗读教学,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开展朗读教学。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意义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朗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教改中存在问题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全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判定标准不再单一和局限, 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开始成熟地从学校的办学思路及理念、师资力量、教师的专业技能、学生的就业状况等各方面来评判一个学校的水准。当今, 高职教育毕业生的高技能素质和高就业率已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高职教育已逐渐适应市场的需求, 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先进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于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与之矛盾的是, 仍然有部分人认为培育出一线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 具有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差、社会认可度低等特点。本文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主要从我校所处的东部地区人才需求、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师的科研能力等方面谈一谈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

1. 调整办学思路, 面对产业转型。

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是随着产业的变化而改变的。当今世界,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再依赖于土地和资金这两种相对“原始”的资本, 而是更多地由该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劳动者的素质及新技术的掌握程度所决定。以我校所在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例,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 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产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从2010年开始,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 用工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沿海地区高生活成本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多, 导致沿海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 出现了“用工荒”【1】。从表面上看, “用工荒”的出现是由于众多的沿海地区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所导致的, 进一步分析, 其实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原材料、人力资源更加丰富、生活成本更加低廉的中西部地区, 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方式进行技术升级, 减轻生产强度, 提高劳动效率【2】。以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产业为例。织里童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初步形成了童装产业格局, 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所需人力成本高, 管理混乱, 且生产规模偏小,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使企业顺利进行产业升级, 政府从外部着手, 为童装企业投资建立了类似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织里童装城, 便于商家与客户的直接沟通交流;从技术方面来说, 为了节省逐渐增高的人力成本, 企业主花心思将技术产业升级, 利用机器代替人力实现服装的制造:投入一批布料, 按照所编程序对该布料进行切割、缝合, 实现服装的生产制造。由此, 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员代替了纺织工, 并大大缩减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而提高利润。有企业家曾希望招机电一体化、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使用自动化技术实现缝纫机自动切割布料。浙江浦江的空调被产业、螺丝产业对于能使用数控车床、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工人也非常渴求。我们必须意识到, 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给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产业转型的现实, 高等职业教育急需调整办学思路, 以更好地服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由此看来, 随着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制造设备不断升级, 企业希望员工不仅掌握常规自动化相关技能, 还包括先进的自动化相关技术;不仅拥有专业技能, 还应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2. 调整专业结构设置, 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适应企业需求。

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职业群的出现, 使得高职院校需要调整专业结构, 以应对职业群的变化。当前, 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密切关注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某些传统产业的衰落, 人才需求的降低, 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萎缩;二是某些新兴产业的兴起, 人才需求的旺盛, 将促使高职院校新专业或新专业方向的产生【3】。如各地需求量较大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已成为一些高职院校新开的重点方向。用人企业希望高职毕业生不仅能胜任一个岗位, 还需要适应岗位群的要求。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提出以下几点发展策略:为使高职毕业生满足岗位群的要求, 要发挥自身专业的特色, 更要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实践能力是理论课程的体现, 理论课程是根基, 只有打好根基, 才能应用自如;针对东部沿海地区自身的交通及经济优势,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该地区, 在与外企合作期间, 英语交流与写作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加强职场外语的学习刻不容缓;与此同时, 针对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还应充分把握机遇, 引入新的教育理念, 形成校企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 推动校企在区域内部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纽带, 形成集团化运行模式,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此促进区域经济、教育的一体化进程【1】。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1. (1)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有专家认为, 高职

人才培养定位与中专、技校人才培养定位重合, 高职院校自降身价与中职“抢饭碗”。针对这一说法, 北京电子职业科技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永良认为,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的。二者都是以就业为目标,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层次不同。中职培养的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一般只需要具备把握技术操作层面或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而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不仅要能够熟练应用岗位工作的技能、技术, 还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 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4】。因此, 不应该存在“抢饭碗”的说法。既然社会上有质疑的声音存在, 说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问题。最关键的因素在于, 理论知识缺乏导致实践操作不能很好地发挥, 以及在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程度、二度创造程度上能力不足。就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来说, 同等状态下, 中专技校如果也开设这个专业, 那么企业就会选择学历相对较高的员工。据了解, 在高职毕业生入职后的前两年, 其在做自动化工程项目上的优势明显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 因为大学三年时间不间断的实验、实训, 半年至一年时间的企业顶岗实习等课程内容, 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强, 做项目更容易“上手”。然而, 在工作三五年之后, 普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就凸现出来。原因在于普通本科毕业生有比较扎实理论基础, 对巩固实践技能及提升是非常有好处的, 而高职毕业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 使得在实践操作时缺少“有章可依”, 这是高职毕业生的一个弊端。比较高职生与中职生、普通本科生的工作情况之后, 不难发现高职生正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 尽管文化程度高于中职生, 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导致的操作能力的限制, 面临与中职生“抢饭碗”的局面;另一方面, 技术技能水平高于本科生, 同样由于理论知识的相对薄弱, 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互相渗透, 与本科生比较, 在实践能力上“先来者居下”。应对措施:针对这一不足, 采取方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如自动化类专业的《工业控制网络 (DCS、FCS) 技术》课程, 其本质内容就是一系列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 包括控制方案的提出、设备选型、组态和程序设计及实现控制算法、调试、参数整定、故障诊断等。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接线、编程、组态等, 更要强调结合控制规律的选择, 正反作用的选择, 各种传感器、仪表设备的工作原理, 各种参数的整定方法, 控制的品质指标等控制理论知识。通过项目的实施, 学生不仅仅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还能巩固理论知识, 更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加强学生的英文学习, 随着国内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的丰富以及人力资源的低廉, 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愿意与国内企业合作, 这就意味着工程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一般来说, 高职院校, 特别是工科类的高职专业对于学生的英文能力往往要求不高, 与普通本科院校的英文能力相距甚远。低水平的英文能力, 一方面会削弱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 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说, 高职学生失去了一定的竞争力。从下企业调研发现, 有加入外资企业项目组的毕业生, 碰到全英文的使用说明书、技术资料或与外国人交流时, 就比较吃力, 大大增加他们实际操作的难度。虽然高职院校的英文学生基础普遍较低, 但我们尽可能不降低学生的对英文要求。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便于与人交流, 因此应注重英语口语教学。综观我国高职院校, 能实现英语口语教学的软硬件设备较为滞后, 多媒体语言教室等硬件设备不到位。再则, 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 应大力推行职场英语的读写内容, 提高实用性。针对高职学生英文学习的特殊性, 重视“任务型语言教学”[5], 即强调在英语会话中完成对英文的学习和理解, 而非通过课堂教授的方式学习英文;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当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国外项目, 需要加强英文使用说明书的阅读和简单英文项目书的撰写。 (3) 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校来说, 一方面, 校企合作能够让学校教师紧跟企业创新生产的步伐, 改进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 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 让学生提早进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提前熟悉、学习知识与技能,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生下企业实习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不知如何实习、实习内容分工不明确、实习目的性不明确等特点, 提出以下几个建议:对于低年级学生, 提供尽可能多的参观企业运作, 观摩工程师、专业技师实践操作的机会, 并让其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师交流沟通, 加强对未来工作的见解和认识;在学生下企业实习之前, 学校教师需要与企业带教老师共同探讨、制订出合理、详细的实习计划, 包括实习内容、分工安排、心得总结及困难解决方案、实习目标等, 并尽可能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得到实行;工学结合是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有力举措。高职学生的工作内容与中职学生不同, 对于自动化类学生来说, 除去基本的安装接线工作, 高职学生还需进行工程设计调试以及后续的设备故障诊断和维护工作。因此, 工学结合并不仅限于基本的设备拆装、设计、调试和维护, 还要学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更要积累技术应用经验。在实习结束时, 学校教师需要与企业带教老师共同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 如项目完成情况、困难解决情况等, 进而改进先前的实习计划, 以期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2. 高职院校科研发展。

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所帮助。因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为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 他们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上体现出非常强的实践能力, 当然, 实践操作也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如果加入“科研”因素, 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是增强学校师资力量的有力办法。对学生来说,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熟练的操作工, 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 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工程师或操作工。企业所需要的高职学生,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项目上手快且操作熟练, 还需要其有资质和潜力, 能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6]。应对措施:一方面, 积极发动广大教师注重“实践性的科研”, 试图发展具有推广价值、社会生产价值的研究成果, 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还能够推进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性的关键问题。这样做的好处:能够更新教学内容, 锻炼教师自身的能力, 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高职院校的教师最好能够组织成有序的科研团队, 一是制订出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科研课题, 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开发研究项目;二是促进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提高科研能力;三是为企业提供科研和理论支持。如图1所示为高职学生、教师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图:

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做好内功”,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 需要对外“开拓市场”, 加强与各个企业的联系合作, 力图“内外兼修”, 以此改变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7。总的来说, 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创新还需要走一段长远的路。每个学校在教育学生和培养教师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与不足。毫无疑问,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成员, 只有进行有序有效的教学活动, 才能保证学校的稳健发展。同时, 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也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当然, 在发展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挫折和矛盾, 只有适时适合地克服, 高职院校的发展才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姚寿广.产业升级呼唤新型技能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报, 2010, (3) .

[2]王海晋, 王玉琪.多重压力挑战高职人才培养定位[J].北京青年报, 2010, (9) .

[3]黄朝晖.高职英文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0, (6) .

[4]邹霞.重视科研是高职院校兴校的必由之路[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2010, (4) .

[5]李成革, 贾晓东, 李欣.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6) .

[6]龙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6, (4) .

教改中存在问题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改专业,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时代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建设深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学生培养体系在专业结构设置状态层面的落后性和局限性逐步凸显, 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切实解决我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性培养方案设置层面存在的不合理性, 我国教育部创造性地设立了教改专业, 本文将会围绕高职院校教改专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简要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改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基本专业内涵

(一) 高职院校教改专业的教学方式

通常情形下, 高等职业院校的通行教学模式, 都是首先进行专业性理论知识学习, 接着进行专业性理论知识考试, 最后通过为学生安排以毕业实习为主要实施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在这种教学实践模式的长期应用背景下,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专业课程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 将会不可避免地养成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轻视专业实践应用技能学习的不良习惯, 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模式的长期应用条件下, 给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最佳预期效果的取得造成了显著的不良影响。

而在高职院校教改专业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 其具体创立和应用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之间表现显著的差异性, 其中具体涉及了专业理论知识入门课程教学、外出实践性专业课程教学体验、通过总结外出实践教学经验开展校内培训、学生群体自身职业素质训练, 以及外企工作实习体验等五个实践教学步骤,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充分关注, 提高了最终获取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 高职院校教改专业的基本专业内涵

专业内涵的正确树立, 是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顺利获取最佳预期效果的重要前提。现阶段, 我国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培养专业设置过程中, 往往片面关注招生规模的扩展以及办学经济收益的取得, 尚未实现对办学质量控制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输出质量水平的充分关注。

而设置高等职业院校教改专业的主要目的, 在于针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现存问题, 选取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改革方式, 通过引入实施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专业性实践教学培训模块, 切实加强针对专业性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学讲解分析力度, 确保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质量水平不断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改专业现存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 切实提升在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受多种主客观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任课教师, 在自身综合性教学工作能力建设水平层面存在表征鲜明的局限性和落后性, 有鉴于此, 高职院校在具体开展教改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当采取运用适当形式的干预督导手段, 切实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性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掌握水平, 在此基础上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 确保其在后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中, 顺利获取最佳效果。

(二) 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培养输出多样化人才类型

现阶段, 我国依然存在部分高职院校, 其实际培养输出的毕业学生群体, 与现实劳动力就业群体的用人需求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目前输出的毕业学生群体无法充分满足现实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

在这一实践背景下, 开展高职院校教改专业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优化活动, 应当切实结合现有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 对学生培养体系进行改革, 确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三、结语

本文从高职院校教改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基本专业内涵, 以及高职院校教改专业现存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宏.高职院校系级教学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职业时空, 2016 (6) :50-52.

[2]陈辉, 刘超群, 樊军.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基于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1) :96-97.

[3]钱海军.证伪主义对高职教改课题研究的创新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 (9) :104-110.

[4]吴志立, 张恕.关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当代职业教育, 2014 (1) :71-74.

教改中存在问题 篇6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在教学中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利用植物营养学的原理及理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然而传统的植物营养学教学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方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 课程设置过于传统

植物营养学的课程内容多年都没有变化, 主要参考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制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在专业培养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的需要。另外, 植物营养学多采用的是统一规划的教材, 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过多考虑地域特点和学生层次水平的不同, 因此, 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层次化及多样性的特点。

2.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现用的植物营养学教材内容以理论知识居多, 联系农业生产实践的偏少, 这势必造成学生熟知书本理论, 却无法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最终导致只能空谈理论, 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另外, 课程中的肥料生产工艺及原理是上个世纪的生产工艺, 已经完全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和指导性[1]。

3. 实践教学欠缺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学科, 其实验课程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而目前植物营养学实验课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割裂, 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限制下分别进行传统验证型和单一性实验[2]。且多以老师演示为主, 学生简单操作, 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植物营养学课程的理论课时多, 实验学时少, 且大多数的实验课只是对课堂理论的验证, 很少有综合设计的实验内容, 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很难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4. 教学方法单一

植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多是以教师的讲解和描述来传输知识, 相对比较枯燥无味, 势必造成学生被动接受, 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违背了现实需要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5. 考核方式不全面

依目前来看, 多数高校对植物营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依然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首先, 试卷多数以记忆性的题目为主, 这势必会出现“临时抱佛脚”现象, 考试前, 学生对课程中的理论死记硬背, 但并非真正理解其内涵及实质意义, 更别说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实践。另外, 一般试卷多由一两位任课教师独立出卷, 在试卷的难易度及知识面的覆盖方面难以把握, 可能会出现考试的知识面较窄等现象, 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上是非常不利的。

二、改革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1. 优化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体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各学科之间深度交叉, 植物营养学课程的内容也逐渐丰富,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1) 做好植物营养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 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 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2)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拓展学科知识领域, 及时增加学科前沿、边缘学和应用性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学科最新进展, 同时将农业生产实际和学生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 建立一套能充分反映最新科技发展的完整知识体系。

(3) 根据地域的不同, 形成鲜明和突出的地方特色教学内容。不同地区因为生态环境、植物类型、土壤类型不同, 形成了地域性差异, 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 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特点建立教学内容体系。总之,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与特殊性。在此基础上,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提高其学习与科研能力[3]。

2.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实践教学是植物营养学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在实践课教学中, 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4]。因此,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可将课堂的常规性实验贯穿于课程实践的全过程, 采取科研项目的形式, 打破课程界限, 组织开放式的实验教学,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2) 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 将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教师和学生一同深入田间地头, 实地走访, 现场考察, 结合所学专业解决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外学生可自主设计问卷, 实地调查现实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提出一定的指导建议。

3. 丰富教学方法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避免重复教学, 协调好课堂和实践教学的内容, 采用怎样的教学载体和方法是决定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5]。

(1) 教学载体方面。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 使用教学试听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学方法方面。可采取启发式教学, 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导入式, 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 深入理解;研讨式教学, 针对某个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及时补充总结,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 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4. 课程考核评价多元化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蔡克勇曾指出:“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 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6]”目前, 植物营养学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还是闭卷考试, 偏重于知识记忆, 且只重视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为了能全面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 摒弃单一的闭卷考试, 可从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等方面, 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如课堂讨论、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撰写论文、实验技能操作等考核方式, 建立从学习过程、实验操作、期末考试到课外实践,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2) 对考核方式和体系进行明确规定, 使老师和学生在考核和被考核的过程中能有章可循, 提高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通过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功夫用在平时, 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结语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体系及方法的设计是否科学, 决定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通过上述改革措施的探索与实施,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将继续探索, 不断吸收其他优秀课程的先进教学经验, 积极整合优秀的教改成果, 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 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摘要:植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规律的重要基础科学, 是植物营养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骨干课程, 同时也是农学、植物生理、园艺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掌握该课程对扩大学生视野及进行其他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的植物营养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植物营养学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关键词:植物营养学,教学教改

参考文献

[1]李永夫, 许秋芳.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 2012. (08) :86-87.

[2]高巍, 林蛟飞, 时景云等.新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08, 18 (2) :87-89.

[3]周鑫斌, 刘峰, 赖凡等.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2) :18504-18506.

[4]陈怀侠, 张必成, 蔡火操.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18 (5) :103-104.

[5]刘金山.浅谈农科类专业《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论坛, 2014.12 (49) .

对中职数学教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篇7

一、强化初中基础数学内容的系统梳理与弱化中职学习任务的完成

据相关测试、调查统计, 中职的学生中, 约30%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 约4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 约3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其间差距之大令人吃惊, 且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 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巨大基础差异相对应的是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及认识水平之间的差异, 很多同学“望数生畏”, 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齐加尼克现象突出。对此, 如果我们不给予高度关注, 而急于引入中职数学学习内容, 一味地为完成中职阶段学习任务而赶进度, 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 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因此, 在中职教育的起始阶段, 适当降低教材的起点, 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 不仅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 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的成功体验中有效增强学习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为整个中职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事实上, 先研究适合于低水平学生发展的教材内容, 然后随着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充, 是国外数学教育中较为常见的原则之一。我们注意到职高新教材已注意了这方面的改革, 与传统教材相比, 新教材淡化了学科本位思想, 降低了教材的起点, 注意了初中与中职内容的衔接。

二、适度降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 中职数学教学需要统一性的约束与考核。数学作为中职阶段教育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 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对后继学习的基础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多年来, 我们统一规定了中职数学学习的内容。其次, 中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 需要我们关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这是由于中职专业类型繁多, 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差别很大;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平衡, 起点高低跨度很大, 且非智力因素水平相差甚远;第三, 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 有的立志于对口升学、继续深造;有的倾向于全面发展, 从事融智能与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就业;有的希望扬长避短, 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就业。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的成效。总之, 由于学生巨大的数学基础差异, 需要我们在统一性的基础上, 加强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改革。我们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中职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 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 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使统一要求最终得以落实。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就业方向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实用的数学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强调实用性, 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尽管在难度上高于基础的数学, 但由于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 强调学以致用, 故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为学生所接受。发展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对口升学的学生, 拓展、加深学习的数学内容, 意在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学习能力, 为进入上一层学历学习作准备。这样, 整个中职数学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针对性的基础上, 分成了两线三块。一条线是就业方向, 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实用的数学。少数技能性较强的专业, 甚至可以只学基础的数学。另一条线是对口升学, 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发展的数学。

三、淡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由于教师自身的经历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我们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应用性之间常常自觉与不自觉中重视或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常常关注不够。其实对中职数学教育而言, 我们更需要关注后者。因为职高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 而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职高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化水平。长期以来, 我国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与影响, 往往是掐头、去尾、烧中间, 而这种病态延伸到职高, 往往使职高数学教育面临中间烧不熟, 头尾难立足的尴尬局面。因此, 职高数学教育要摆脱困境, 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束缚, 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 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这样既可以扬长避短, 又可以通过学以致用, 使学生学有兴趣。事实上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改所极力倡导的。

四、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与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数学教育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 重知识、轻实践, 重训练、轻能力, 这使得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雪上加霜, 没有过程的结果, 他们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没有应用的知识, 他们缺乏兴趣、巩固不了。其实, 从普高到职高, 数学教育的功能已从“筛”变为“泵”, 已从以应试为主, 转变为以提高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首先, 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可有效弥补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的薄弱;其次, 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便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有利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得知识, 提高对一般规律的探究能力;第三, 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便于更多的数学问题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第四, 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便于数学学习向数学活动转变, 有利于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 克服学生因基础薄弱而带来的心理障碍, 消除自卑心理, 重新确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事实上, 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是很多国家数学教育的普遍的做法。如英国的数学教育, 从数学教材到教学活动的组织都突出学习过程, 注重学生的数学活动, 特别是探究活动。无论何种类型课, 很少是教师讲学生听, 而往往是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一系列活动, 如实验、游戏、讨论,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获取知识。他们对知识点, 对各种数学结论包括公式、定理、法则等远远不及我国数学教学那么重视, 不仅数量少而且对于记忆的要求也不高,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GCSE考试, 许多基本公式, 都附在试题前给出, 他们更看重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对一般规律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当前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我们注意到与传统教材相比, 职高新教材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如新教材对“数学的内涵、外延”有较多篇幅的叙述 (注重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 但落实到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 仍然是最基础的部分。

五、常规数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的区别化改革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核下的常规数学教育模式, 且至今仍然沿用。而在当前多元智力理论的背景下, 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不足, 甚至错误。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 人的智力有九种, 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九种基本智力, 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智力弱项, 也有自己的智力强项, 数理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加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数学基础的巨大差距, 这方面, 中职的学生更为突出。如果我们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忽视这一巨大差距, 仍然沿用常规化教学, 势必事与愿违, 使更多中职教育的学生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因此, 我们提出数学教育的区别化改革的设想。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不一等因素, 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 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 不断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以求得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具体包含:建立区别化大纲 (从低到高来编制数学大纲、教学内容上实行层次组合、教学进度与课时计划允许弹性) , 制定区别化教学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 , 探求教学组织区别化策略 (量力而行, 实行提问、练习、作业层次化) , 实行教学评价区别化等。区别化教学改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 有了经常性的成功体验, 从而使他们学有乐趣、学有兴趣、学有成效。

应当看到: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虽势在必行, 却任重道远。而笔者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辨析, 将有助于我们理清改革的思路, 明确改革的方向。

摘要:当前, 中职数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 因此,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已势在必然。本文通过五个方面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解析与思考, 有助于我们理清改革的思路, 明确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差异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桂林: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论中医教育改革中的中药教改问题 篇8

关键词:中医教育,改革,中药学

中药学作为中医学教育中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不仅应掌握中药的基本性能、应用范围以及错误使用的不良反应等基础知识, 还应该掌握常用的中药材的辨认技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作为现代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还应该具备遣药组方的能力和鉴别药材的能力。因此,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院校应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 总结分析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教改的有效措施, 提高我国中医教育的质量,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一、当前中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单调乏味。中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知识, 涵盖的内容广泛, 且内容都是讲解中药材的辨别、性能、适用范围等基本知识, 课程枯燥, 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 晦涩难懂。中药学教师在讲授中药学知识时没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需要熟记大量的中药材知识, 枯燥无味, 学习难度较大, 久而久之会对课程失去兴趣,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教学方法单一。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 各种知识的连接性较强, 教学内容繁多, 一些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时量不足。特别一些教师年龄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面授式教学, 实行单一的填鸭式教学,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缺乏实践。当代中药学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以让学生掌握中药材的基本知识, 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 部分院校的实践条件不足, 不能满足学生的时间需求, 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下降, 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的现象,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中药教改的有效措施

1.转换思维模式。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 从不同角度解释人体各种疾病的病理和治疗方法。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应用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与西药相比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使学生加快建立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施治理念。中药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多的选择临床常见病例, 从疾病的全面分析讲解向学生讲授中医辩证施治的思路、中药材的选择依据和选择方法, 从而使学生养成整体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2.丰富教学方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中药材的教学,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积极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通过制作幻灯片、影像资料等形式向学生讲解中药材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认识中药材的外形、颜色,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并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 搜集一些常用中药材的图片, 加深对中药材的认识。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比较典型的病例, 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鼓励学生进行药方的试配,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中药材的应用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目前我国中药市场混乱, 假药、伪制品大量出现, 特别是一些名贵中药材的伪品更为多见。因此, 各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中药辨别能力的培养, 加快实践实验室的建设, 丰富实验室中药材的种类, 并收集市场上常见的中药伪品标本。加强学生经验和理化试验鉴别能力的培养, 积极组织药材的鉴别活动, 使学生提升中药材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中药彩色图谱资料进行学习或者组织学生进入中药材市场进行实践。

4.提高教师的自我素养。各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中药材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组织各种形式的知识教学, 提高中药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同时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由主讲教师指导进行试验教学,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 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教育, 使教师能够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中, 爱岗敬业,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5.改革考核方式。中药教学质量的主要检测方法就是考试, 新形势下应加快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单一笔试, 加强学生对中药材的辨别能力考核和中药材组方能力考核, 使学生不仅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能学会中药材的辨别、应用能力。对中药学的考核应该涵盖中药材的基本知识、适用症状, 根据实际病例分析问题, 遣药组方, 还应该进行中药鉴别的实践考核, 全方面考核中医学生的中药学知识, 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中医学教育中的中药学教育应该从转换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 积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全面考核中药知识, 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学人才, 促进中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天富.高等中医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探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8 (1) .

上一篇:特教学校安全教育下一篇:健康信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