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23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0篇)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无照经营是指未经工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它的存在冲击了有照经营,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严重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由于各种原因,无照经营行为屡禁不绝,已成为影响管理部门形象和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顽疾”。如何根治无照经营这一经济毒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结合整治无照经营的工作实践,专门对当前无照经营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调查,对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无照经营的现状及特点

1、从地域分布上讲,无照经营行为是城市少、农村多;固定门店少,流动摊位多。有个别无照经营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法经营者利用自己住所或租借别人的住所,暗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逃避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

2、从审批环节上讲,涉及前置审批的无照经营户较多,而且涉及前置审批越多,无照率就越高,没有前置审批的无照经营户较少。

3、从经营规模上讲,经营规模大的无照率较低,小规模经营户无照率较高。

二、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几年来,虽然通过工商部门积极努力的整治,无照经营现象逐年递增之势得到了较好遏制,但还有一定量的存在。除经营户自身原因外,还有监管部门的原因。

(一)片面追逐利益和法制意识淡漠是无照经营存在的主观动因。

无照经营进入市场准入的成本为零,并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一些经营者法律知识缺乏、信用意识淡薄,不顾国家法律政策的规定,擅自从事经营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法盲户,此类经营户文化素质较低,法律知识缺乏,不知道经营需要领取有关证照,更不知道办什么证照、如何办理证照、为何要办照,是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重点;二是观望户,此类经营户多为新开张经营,主要是看别人是否有证照,有“他人不办,我也不办”及“混过一天算一天”的侥幸心理,是查处取缔无照经营户的热点;三是钉子户,此类经营户一般经营时间较长,有些还从事一些非法经营活动,公开抵制监管、对抗执法,是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难点。

(二)前置审批体制不科学是导致无照经营存在的主要的客观外因。由于审批体制上的原因,导致某些前置审批成了经营者顺利进入市场的障碍。

一是审批项目繁多。《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虽然经过多次清理,但目前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参考目录中仍然有112个前置审批项目,而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审批项目远不止这些。二是审批费用过高。大量的前置审批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例如:从事饮食行业领取《卫生许可证》,每户要交抽检费、健康证费。对山区一个只卖“一条烟、两瓶酒、三袋副食”的小店,无疑费用过高。三是审批部门协调不足。审批工作不统一,不同步,影响了市场准入。有些经营项目涉及到多个审批部门,前置审批文件的有效期各不相同,给经营者带来诸多不便,也使工商部门无所适从。有的业户营业执照还未领到手,前置审批手续已经过期;有的部门只核发证件,不履行监管职责,使行政审批流于形式。例如:从事饮食业的服务人员处在时常变动的状态,当初开业时卫生部门核发了健康证的人员早已变动,而新从业人员根本没有健康证。但因为后续监督跟不上,使健康证的发放流于形式。

(三)职责不明、执法不严是无照经营存在的人为因素。

《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对部门之间的“监管顺序”及“主次责任”未作明确规定,相当部分许可审批部门对相关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熟视无睹”,有“重审批、轻监管”、“只审批、不监管”的现象。这些都给工商部门造成很大的责任压力和执法困惑,很多因前置审批“门槛”等体制性障碍造成的无照经营现象,单纯依靠工商机关采取“堵”的办法,不仅难以解决,而且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另外,在执法过程中,由于受人员素质、人情风盛行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执法人员办人情照、发人情证,导致经营者摆人情摊、开人情店。在调查中发现,有30%的无照经营与执法不严有直接关系;有50%的无照经营是由于前置审批手续不全造成的,而有关审批部门却听之任之,没有进行日常巡查,没有组织有效的市场监管,无形中加重了工商部门的执法任务和压力。

三、无照经营整治对策

无照经营原因复杂,“久治不绝”,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因此,无照经营整治和长效管理仅靠工商部门一家是不够的,需要整合管理资源进行综合治理。我们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声势。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对经营者的教育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重点行业和城乡结合地带。不但要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无照经营工作和整治的必要性,还要把宣传工作与各类工作有机结合,带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在日常巡查过程中,采取发放宣传材料,设立咨询服务的方式,面对面向经营业户宣传政策,使他们认识到无照经营的危害性,提高守法经营意识,营造依法经营光荣、违法经营可耻的社会氛围,消除他们的观望心理,引导有照经营。同时在宣传中告知办照程序和所需提交的文件、证件,让办照户不走冤枉路。

(二)按照“谁发证(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取缔无证(照)经营。

工商部门主要负责查处无须取得许可证(批准文件)或已经取得许可证(批准文件)而未依法领取营业执照的行为;环保部门查处未经许可而从事涉及环境保护的经营行为,或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按规定重新办理行政许可,擅自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卫生部门查处未经许可而从事食品、餐饮等经营行为,或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按规定重新办理行政许可,擅自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城管执法部门查处城市流动商贩和室外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同时结合审批制度改革,切实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和完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制度,确保管理职能的落实到位。

(三)加强部门协作,对无照经营实行综合治理。

建议建立“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无照经营查处取缔执法机制。一方面,工商部门和有关审批部门发现涉及各自部门职责的无照经营行为后,不得向其他部门推诿,应当立即依法查处;另一方面,对于应当取得但未取得前置审批部门发放的许可证而从事无照经营的,应以许可审批部门为主、工商部门协助查处;对单纯未取得营业执照而从事无照经营的,由工商登记部门负责查处;对拒绝、阻碍执法的行为,应当向公安机关发行政建议,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建立对无照监管情况的通报制度,使部门之间配合更加密切,监管更加到位。公安、环保、文化、卫生等前置审批部门在实施各自职责的专项检查中发现无证无照或有证无照的,在督促其办证的同时,将情况通报给工商部门;工商部门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无照经营行为涉及前置审批或者经营范围须经前置审批的,应向相关部门反馈情况。

(四)区分具体情况,坚持引导与管理并举。

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通过疏导、扶持可以解决证照问题的,应当教育、引导当事人依法补办有关手续、合法经营。对无证无照从事需要前置审批经营项目的,严重危害人身健康、财产安全或危害环境的,拒不听从市场管理和执法人员劝导的,要坚决依法进行查处。执法实践中,行政执法部门主要采取查封、罚款等措施予以取缔,对这种多次从事无照经营的行为,要从严、从重予以处罚。

(五)突出行业和重点,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以从事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重点行业为重点监管对象,对地下食品、药品等生产加工窝点和从事易燃易爆、生产性废旧金属等行业的无照经营者,坚决取缔。二是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检查。以城乡结合部、山区和外来人员集聚的区域为重点,加强日常检查,及时掌握无照经营动态情况,并积极采取查处措施。三是加强对出租房管理,教育房主和承租人依法办照的意识和自觉性,把禁止无照经营列入租房协议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对擅自出租自有住房,为无照经营者提供经营场地的,在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的同时,也可对非法出租行为进行处理。四是加大整治力度遏制无照经营蔓延。按照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要,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发动广大群众,鼓励群众对无照经营举报,一旦得到无照经营举报,工商部门及时予以查处和取缔。

无照经营的监督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只有动员和发挥社会力量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监管合力,才能达到监管的目的。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关于企业的一般概述

1. 企业的发展历程。

在1978年以前, 我国还在实行计划经济, 企业的生产经营, 国家会制度出具体计划, 这种计划是根据国民需求的产品数量规定的。那时的一切都表现井井有条, 企业在悄无声息中发展。同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 企业并没有市场可谈。这样的企业不仅没有活力, 而且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很多大型企业都面临困境。这时邓小平同志正在全世界寻找拯救我国企业的办法, 开始只是让几个企业实行自主经营, 算是我国企业新发展的一个开端, 从此以后, 更多的企业实行自主经营, 这也是私营企业盛行的一个开始。这是我国企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此我国企业进入了与世界知名企业接轨的发展历程, 并且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2. 企业的一般特征。

第一, 企业是一种营利性的组织, 它的生产和经营用通俗一点理解就是赚钱, 这是企业最基本的特征。第二, 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一定的生产要素, 不同企业需要的生产要素也不相同, 一般的生产要素有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等。第三, 企业是市场的供给商, 市场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支持,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企业却在资源的供给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第四, 企业具有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比如:它有自主经营权, 自己管理资本的核算和盈亏, 企业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这些企业具有的共性特征, 当然不同的企业形式还会有其独特的方面。

3. 正确的经营理念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经营理念,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组织, 正确的经营理念能够使企业在更短的投资下, 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润。还能够时刻掌权市场行情, 处理好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为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发展还能带动就业, 增加财政收入, 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如果是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还能够增加我国外汇储备量, 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二、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资金投入不足, 融资困难。

企业资金不足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最大问题, 我国一般企业都缺乏发展资金,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本身资金就不是很雄厚, 它们的势力非常薄弱, 因为担保性弱, 在银行的信誉不足, 进而融资困难问题就在他们身上产生。资金不足, 会导致企业不能正常运行, 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将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甚至会致使企业倒闭, 而最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因资金不足无法倒闭, 其他企业不愿意兼并的问题。

2. 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

企业管理不科学, 管理模式僵化, 是中小型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些大型企业也会出现这种问题。由于企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特别是我国独资企业的高层领导, 他们大多凭借自己的经验管理企业, 没有现代的科学理念。在财务管理, 和核算的问题上, 需要科学的管理程序。如果管理不正确, 容易造成资金的流失和浪费。

3. 企业技术投入不足, 创新能力差。

我国企业技术还很薄弱, 一方面, 我国企业处于新时期发展阶段, 有些企业甚至没有技术可言, 除了部分大中型企业以外, 其他企业都需要融入技术要素, 这是企业不断引领前沿的关键。另一方面,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重视这个问题, 很多企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企业意识不到融入技术的问题。导致企业不能创新, 或者创新能力弱, 逐渐被现代市场淘汰。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对策

1. 加大资金融入。

资金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 特别是管理和技术中的投入。企业自身融资的能力较弱, 这就需要国家的投入。国家可以将企业作为自己投资的一个方面, 将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企业中, 促进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如果国家对私营企业投资, 国家在投资的同时, 应该维持企业自身的私营性, 不得随意改变企业的性质。企业也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 增强自救能力, 达到更好的发展水平。

2. 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完全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除了资金, 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模式, 一个正确的管理模式, 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发展, 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做到科学管理, 应该提高整个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素质。聘请与企业生产部门相关的管理人才, 在员工上岗之前应集中培训, 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3. 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企业的运用上非常重要。在科学的管理之下, 融入技术要素, 可以令企业不断创新, 不断引领市场。创新是一个企业充满生机活力的关键, 研发新产品能够带动整个企业的不断进步, 能够充实市场的资源配置, 能够促进技术性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在产业集群的地区, 可以共同使用新技术, 将技术推广到各个企业, 一起带动我国经济增长。

四、结语

企业的发展, 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命脉。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这是企业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 而在这个阶段中, 我们应该及时抑制问题的发展, 将一切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条件扼杀在摇篮之中。我国企业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有很大差距, 为了让差距逐渐缩小, 我国企业负有重大的使命。在国家的帮助下和我国企业的自身努力下, 相信会在不远的明天让世界瞩目。

参考文献

[1]翟志华.解决企业营销中存在问题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 (12) .

[2]王冬妍.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 (21) .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证券市场监管执法不严格

《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制定旨在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与法制化,但其作用却因为执法不够严格而没有充分发挥。在法律执行层面存在着执法力度不足的情况,使得大量法律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或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对法律曲解,极大地影响了监管效果。在法律法规制定层面,其内容上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不足,导致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充分的衔接。同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证券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面对违法违规行为无法可依。而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催生出了一些具体政策,这些政策往往缺乏对全局的协调且稳定性不足,导致执法效果不佳,监管成本增长。

(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充分

企业信息的披露对于其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及时披露企业运行状况的信息对于投资者正确地投资判断有重要意义。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充分、准确、及时,这是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但一些上市公司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隐瞒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带有极强的误导性。这就为一些企业利用内幕交易获取暴利提供了利益驱动的条件,极大地打击了中小投资者的信心。这种现象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的金融监管是分业监管的形式,这种多头管理形式使监管对象有机可乘,而监管者责任不明,监管效果受到制约。在政府监管之外,我国设立了证券业协会以期证券市场自我监督,從而补充政府监督的不足。但其地位却不独立,仍依附于证监会,仅仅是证监会与市场间的桥梁,无法独立进行监管,这就使得证券市场的监管结构趋于单一性,无法对其进行充分监管。

二、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完善的证券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相对于我国市场的飞速发展,证券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缺乏可操作性,这就严重制约了执法的力度,对一些违法违规事件无法及时采取措施,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亟需完善。要确立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原则,确保法律法规的前瞻性与系统性,消除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的现象,确立统一原则,健全证券法规的实施机制,提高执法效果。监管立法与执法应有效配合,有效阻止内幕信息透露、公司炒作的违规现象。健全证券法规的实施机制,确保严格执法,从而保证执法的权威性,确保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

(二)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充分,影响着证券发行质量的优劣,是将质量较差的证券发行拒之门外的一道关口。这就赋予信息披露重要的意义,证券监管机构应充分掌握上市公司的信息,保证财务透明,减少信息失衡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监管效率、效果,进而明确政府的监管职能。 另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完善电子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省去信息传输的中间环节,简化传输过程、提高传输效率、提升信息质量,进一步增强监督力度,减少内幕操作的可能性,清除设租、寻租的土壤,完善证券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保护投资者权益。

(三)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中心的多元监管体系

政府单方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协同自律组织及其他机构进行共同监管,充分发挥各机构的自身优势,提高监管效率。应确保自律监管组织的独立性,提高其法律地位,政府应减少对其干预,充分挖掘其自身功能。这就需要加强自律监管组织的功能建设,补位政府监管的缺失。同时,要理清监管界限,权责分明。自律监管组织要及时加强对其会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证券从业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减少违法违规现象,有助于减少监督成本。还要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从而确保公众舆论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建立政府监管、自律监管组织与公众舆论多元监督体系,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监管优势。

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同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需要根据现实问题进行立法,保证立法的系统性、稳定性、前瞻性,确保法律的完善。保证信息及时公开,为执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一、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期,证券市场扩容速度明显加快,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但上市公司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措施却未能及时调整,致使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法规不完善

监管法规是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前提,同时也是监管者进行监管的依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主要包括《证券法》和《公司法》,此外,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等。监管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太单

一、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监管措施不健全,以及上市公司违规的处罚较轻等方面。

(二)自身监管不到位

自身监管不到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对相关监管法规的学习、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对相关财经法规的学习、认识不到位。这两个方面的不到位是上市公司非故意违规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

(三)监督体系不完备

监督体系是指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的各个方面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监督体系不完备是指监督体系中还存在某些监督的缺位。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中,明显存在着社会公众监督的缺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缺乏的不是监督意识,而是监管平台。

(四)违规处罚不及时、不严厉

违规处罚包括故意违规处罚和非故意违规处罚两种情况。上市公司一旦被发现违规,有处罚权力的监管主体就应该及时查明原因,立即对其做出恰当处罚。只有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尤其是对故意违规行为的处罚及时、严厉,才能树立法规的威严,从而使潜在的违规者望而却步。

二、解决上市公司监管问题的主要对策

目前,新上市的公司明显具有规模大(如代码为“600050”的中国联通上市募集的资金就高达50亿元)、业务范围广、业务复杂等特点。针对证券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进行改进: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管法规体系

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上市公司的监管法规体系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任何法律和法规的出台都必然有其现实基础和历史必然性。

1.完善上市公司主体资格认定的法规。目前《公司法》对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比较单一,比如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要申请股票上市,其注册资本总额不得少于人民币5 000万元,这一规定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规模缺乏层次性,从而也影响了资本的流动性,把一大批确有发展前景但其注册资本总额又达不到法定要求的公司拒之门外。这不仅不利于民间资本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对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适当增加上市公司注册资金法定总额的梯度和层次。如上市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可以设置1 000万元至3 000万元、3 000万元至5 000万元及5 000万元以上三个档次。其次,地方性资本市场的主体资格应该在《公司法》中给予确认,以增加资本市场的层次性。

2.完善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监管法规。在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经营决策权。从表面上看,经营决策权在股东大会,但实质上在董事会和经理层。因此,对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监管,主要就是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相关决策进行监管。

《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由监事会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第一百二十四条又规定,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但由于在《公司法》中对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所以很多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并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权。如曾经出现的银鸽投资(代码为“600069”)斥资1.2亿元于“银广夏”,仅这一决策就给其带来近一个亿的损失,而监事会并没有能够对董事会的这一决策进行有效监督。为此,笔者建议,在《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四条或其相关的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中,应当明确规定,监事会成员中至少要有一名注册会计师和一名律师。因为他们可以弥补大多数股东和职工代表专业知识的不足,从而真正保证监事会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经营监管的另一主要问题,就是对其相关重要信息的披露要求不完善。如目前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仅要求其公开披露财务报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而这些信息多是历史信息,笔者认为还应要求其披露更多的前瞻性信息,以便各利益相关者充分衡量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所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法规和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完善上市公司违规处罚的法规。由于上市公司存在着趋利行为,这就诱使一部分上市公司不惜铤而走险,违法违规。它们为什么敢于这么做?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其违规成本太小。因此,加重违规处罚势在必行。如《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若上市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对财务会计报告做虚假记载,或有重大违法行为的,证监会将暂停其股票交易。笔者以为这一处罚规定太轻,也太单一。因此,在《公司法》中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处罚规定,如可增加对其处以罚金(金额可设置几个档次),以及制造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的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规定。

(二)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法规的学习

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守法。为了减少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违规行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法规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认为,应由证监会或其授权的部门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上市公司监管法规学习班,时间约两周左右。学习班除进行有关财经法规和具体业务处理规范的学习外,同时还应增设政治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这样做可使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革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近些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争论都比较激烈,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由于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差、会计准则不完善等,更大程度上则是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都是由公司直接聘任,会计人员的续聘或解聘以及薪水的高低也都是由公司决定。这一体制就必然带来会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差,难以摆脱公司管理当局的不利影响等问题。因此,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革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应该成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如果能将其借鉴到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中去,相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

(四)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

上市公司的监督,按照监督主体和上市公司的隶属关系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类。其中,内部监督主要是指内部审计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国家部门监督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督。国家部门监督的主体,主要包括财政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税务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笔者认为,在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中,应把会计师事务所监督改为社会监督,使其平行于国家部门监督。同时,社会监督不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监督,还应包括社会公众监督。

内部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在整个上市公司的监管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还相当薄弱。要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除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外,公司管理当局还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以恰当解决,内部审计监督将一定能够得以加强,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财政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应从两个方面加强监督:首先,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把上市公司的入市关,坚决杜绝不合法的公司上市,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堵死那些合法外包装下的非法公司的上市通道。其次,在公司上市后,财政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还必须按照《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法规的要求,对上市公司的各具体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税务部门主要是依据税法,对上市公司依法纳税申报和税款交纳等环节进行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其会计利润的调整和所得税计算方法的选用是否合法;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监督上市公司的银行存款账户及各种专用款项的合法使用,尤其要监督其大额支票开支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切实保证上市公司的资金安全以及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会计师事务所监督,主要是由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上市公司编制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其审查的重点是上市公司是否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告,以及是否按《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的要求恰当披露其相关信息等。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一、无照经营的现状及特点

地区目前大概有无照经营户300家,从无照经营的数量上看,城中村、小街小巷要远多于主干道和写字楼,特别是等城中村内的握手楼相对较多。无照经营涉及的行业比较复杂,主要是以第三产业服务业居多,排前三的为无照餐饮业、杂货店、美发美容,也有一定数量的无照汽配行、快递公司,个别甚至无照经营化学危险品。其特点为,一是生产经营的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经营工艺简陋,小本经营;二是生产经营的场所以租用村民及居民的住房为主,也有相当部分在违章建筑内经营;三是无照经营的经营者外地户籍居民多于本地户籍居民;四是无照经营的经销方式简单,不建立帐户,无需税务发票。

这些无照经营的存在,严重忧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地方了经济发展,是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忧乱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环境的重要根源。

二、造成无照经营的原因

近几年来,我所坚持把无照经营整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对能放宽条件引导办照的,尽量引导办照,这些年一共引导了100多户无照经营户办理了营业执照;对人民群众多次反映的、污染环境的、销售危化品的坚决取缔;对涉及

其他职能部门,我所无法处理的,全都一一函告;以上做法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无照经营的蔓延。但从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看,无照经营的存在,应该说是客观的,造成无照经营的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的,具体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经营者自身素质低,资本、技术尚未成熟。我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低廉的居住生活成本,吸引了大量的中低收入外来打工人群,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原有的村民失去土地,这部分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低成本,低附加值的无照经营是解决他们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人因自身原因造成无照经营的主要有,一是确有部份文化水平较低的无照经营者不知道办照,有个水果档口,每次段管员去宣传法律法规引导办照,档主就称自己不识字,又说家里只有一个残疾儿子,全家依赖她一个人卖水果的一点收入维持生计,像她这样完全不识字,甚至不会写自己名字的无照经营业户,在城中村中也还是存在的;二是不愿办照,对从事经营活动的投入资本、技术、信息尚未成熟,创业目标不明确,有试营业几天或几月,看看经营情况,思想上抱着一般不会被查的侥幸心理。如我所辖区内的停止营业后,该片区段管员巡查中发现原的经营区域又开门营业了,经调查,原来是林某临时租用该场地试业经营,并称如果生意不好,一个月就结束营业,经我所耐心教育引导,林某意识到合法经营的重要性,于半个月后领取

了营业执照。另一种不愿办照的,认为是小本经营,能拖则拖,主要是想逃避国家税收和各项收费。第三种不愿办照的是以欺诈手段从事违法经营活动,这种无照经营者以虚构主体资格,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为主,如我所最近发现的“x城汽配行”,虚构主体资格和经营地址,以电话、传真等手段推销汽车配件,价格往往比市价要低,一旦消费者或者汽修厂下单,他们就发送一些完全不能使用的伪劣配件过去,且不予退货,有不少人上当受骗。

(二)前臵审批环节复杂、要求过高,相对制约工商登记,形成无照经营。

这些无照经营者主观上大多数都能自觉办理工商登记,但是前臵许可证的办理使他们感到非常难。具体有以下几种,一是办证要求太高,如餐饮行业,首先要通过环评,然后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面积够大的还需要通过卫生部门,几个部门弄下来,无论是时间还是花费,很多小餐饮都是无法承担的。二是办证时间过长,我所辖区内的无照小发廊,很多都是这个原因,卫生许可证办下来,差不多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并且这些发廊的卫生证只有一年的有效期,也就是说,好不容易办下来,挂半年,又要重新办了,经营户不胜其烦,索性选择不办了。

(三)土地房产等问题导致的无照经营。

我所辖区内的土地所有状况复杂,有宅基地、商住用地、军队用地还有高速公路用地,由于我所涉非和汽配专业市场集中,土地和商铺供不应求,很多规划上不可以经营的场所,也在利益的驱使下,被一一的利用了起来。如我所北环高速公高架桥下,集中了大量的无照物流公司,物流行业是汽配行业必要的补充辅助行业,但是物流行业需要大面积的场地作为货物的堆场和运输车辆的停车场,附近无法提供这样的场所,于是这些物流公司纷纷跑到了高架桥下的空地进行经营,这些物流公司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构成威胁,且火灾隐患严重,管理也相当混乱,服务质量差,货物丢失损坏时有发生,消费者投诉量也十分大。我所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的专项行动,并对无照的物流公司逐一进行了教育和处罚,还有就是宅基地和军队用地的问题,我所辖区内有不少商户是利用宅基地和军队用地进行经营的,军队用地虽然现在可以领证,但是军一级的土地证明不容易取得,很多商户仍然没有办法拿到足够的文件。宅基地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了,城中村内的握手楼基本都是宅基地证,只能算临时经营场地,无法领长期营业执照,但是这里居住的数万人有日常生活需要,市场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于是小餐饮、杂货店、发廊应运而生,并且很多都是商住合一的形式,一楼商铺,二楼以上住人,既不环保,也存在着非常大的消防隐患。

三、整治无照经营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守法意识。

特别要加强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广东省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尤其要在城中村和专业市场等进行大力的宣传,可以用组织业户居民进行集中授课,或者发放宣传单张,张贴告示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进行宣传,务必使守法经营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加强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鉴于目前无照经营量多面广及存在原因的复杂性,无照经营现象作为一种社会顽症,需在政府的重视和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加大执法力度,共同予以整治。

(三)区别对待,堵疏结合。

对一些小商小贩及下岗工人、中低收入者等的无照经营,应以教育为主,督促其办理好相关手续,合法经营。而对一些经社会影响大,危害人体健康,存在安全隐患等重点行业的无照经营,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无照经营及屡教不改的“钉子户”,应该作为执法的重点,加以严厉打击,以扩大社会影响,震慑不法之徒,维护法律尊严,树立行政部门的执法权威。

(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领证要求。

必须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法律体系,一方面完善土地法律法规,改善城市二元化的土地政策,另一方面要更大幅度的放宽领证的要求,实行宽进严管,能够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可不设行政许可,这样让经营者先办照经营,有关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其监督检查应更合理。

农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保驾护航作用。近几年,各级农机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不断加大农机安全监管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实现了连续六年道路外农机“零事故”。但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长,截止08年底,东营市拖拉机保有量已达5.1万台,农机分布涉及千家万户,给农机监管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进一步降低农机事故,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机安全生产,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就要立足改革,分析新情况,理顺新思路,寻找新对策,解决新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监管执法手段薄弱。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农机监管法规层面存在缺失和不足。《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农机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了拖拉机该谁管,却没有如何管,怎样管的实施细则;只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行政许可权,却没有赋予对该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职权,监管手段严重缺位,路查权、扣车权、处罚权以及事故处理权的规定严重不到位。调查中发现,基层农机监管人员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给农机监管工作造成的困境的认识相当一致,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干是不作为,干就可能又是乱执法。

(二)农机手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机手对农机安全监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拖拉机特别是小型拖拉机是自己的农具,主要用于农田作业和生活服务,很少上公路,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容易掌握,一般的技术维护和维修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不存在安全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到农机部门进行知识培训,没有必要花钱费工夫办理牌证和检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出现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机手以众抗法的现象。

(三)农机结构及作业形式发生变化,农机手感到负担沉重,削弱了农机手主动参与农机管理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三轮汽车、低速汽车发展迅猛,拖拉机尤其是小型拖拉机自身固有的缺陷等,造成在短途运输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幅削减,正逐步退出运输市场,经营拖拉机的收入迅速降低,而燃油费价格偏高和农机、交通、保险等有关部门向农机收取各项费用,使农机手感到负担过重,不愿去农机部门办理牌证手续。其次,农机部门又没有拖拉机强制报废的有关规定,使用年限过长,技术状态达不到安全要求,应予强制的拖拉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故隐患。

(四)农机监管队伍的不适应,对农机监管起到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基层农机监管力量不足,县区农机监管机构直接肩负着农机安全培训、考核发证、技术检验、监督检查的重要职责,但有的县区农机监管人员偏少,个别县区只有几个人,乡镇农机站撤并,更使得监管力量薄弱。

(五)农机监管装备落后,困扰着农机监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按照国家《农机监理技术装备标准》要求,农机监管部门应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检测、事故勘察及办公自动化设备,但个别农机监管部门配备不全,且没有配置上线检测设备之规定,检验人员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眼看、凭经验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管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对策及建议

(一)依法行政,改善农机监管执法环境。要认真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使法律赋予农机部门的职责,需要进一步规范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安全检查、农机事故处理等一系列的配套规范性文件,争取尽快推动配套法规的完善,强化农机执法手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于执法环境的改善,应树立“事在人为”的观念,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安全监督主管部门,协调好与有关部门,特别是公安交警的关系,形成合力,扭转农机执法检查的被动局面,改善农机监管执法环境。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机手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要把农机监管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列入农机目标管理范畴,建立规章制度,实现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农机手的宣传,可采用农机协会、合作组织、集中培训、现场说教、送教下乡等方法,不断提高农机手法制观念和安全生产观念,使农机手达到“要我安全”成为“我要安全”。

(三)把农机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做好服务工作。一是拖拉机驾驶员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的服务对象也是农民,从事的职业赚钱不多,农机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规定收取牌证核发等相关费用,严禁搭车收费,增加农民负担。二是认真落实各项便民措施,深入基层办理业务,减少办事环节、简化手续、方便群众。三是向上级部门呼吁尽快制定拖拉机强制报废制度,减少安全生产隐患。对于农机手缺少更新报废资金的实际,应制定拖拉机更新报废补助办法。

(四)以提高农机执法人员素质为突破口,抓好各级农机监管机构建设。连续三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这足以说明中央把农机安全列为国家整个大安全框架之中,对我们的工作极为有利。为此,农机部门必须按照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的总体部署,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机监管队伍,重点落实“五个教育”和“一个机制”,即法律法规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化管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建立健全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加强农机监管机构建设,重点放在县区一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县区担负着拖拉机挂牌、驾驶员发证、检验等任务,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农机安全工作列入社会总体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绩考核岗位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

(五)改善监管手段,加强装备建设。建议加大投资,争取当地政府财政支持,在农机监管收费返还的基础上,追加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同时,千方百计地节约经费,有计划的配

备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事故勘察处理、在线考试等必备的技术装备,逐步形成“基地健全、设施齐备、手段科学、执法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疫苗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7

1 疫苗质量监管体系

为了保证疫苗质量, 避免出现安全性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疫苗的生产、流通以及接种环节设置了相应的监管体系[1]。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监督管理工作。疫苗质量监管体系具体见图1。

2 疫苗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疫苗监管法规及组织结构:当前疫苗监管法规及组织结构尚不完善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颁布, 虽然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是还有许多细节问题仍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如疫苗审批、疫苗招标采购、疫苗储存及运输管理等规范尚未出台。

国家药监局对疫苗的审批、生产以及流通进行监管。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中检所) 是国家药监局的事业单位, 是国家检验药品及生物制品质量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 也是我国惟一能对疫苗进行检测和评价的机构。疫苗上市流通前, 生产企业需将疫苗样品送检至中检所, 获得其签发的合格证书之后, 方可出厂销售。换而言之, 国家药监局集质量检测与质量监督于一身, 难以实现监管的功能。没有一定的设备和专业水平很难鉴别疫苗质量。基层药监部门对疫苗的质量检测缺少技术和操作性强的措施, 存在技术和检测难题。

2.2 疫苗审批和生产:疫苗审批和生产监管存在纰漏

疫苗上市流通前, 生产企业将疫苗送到中检所进行质量检测, 通常情况下, 若测出企业送检的疫苗效价低于标准, 那么国家药监局不会批准该批疫苗上市。但是市场上常常发现问题疫苗, 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企业蒙蔽国家药监局及中检所, 在送检的疫苗样品上“动手脚”, 如送检的疫苗是合格的, 但它并不是真正投放到市场上的那一批次;二可能是国家药监局或中检所寻租。

为了加强对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管, 地方药监局都会在企业派驻一两名“驻厂监管员”, 他们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 可以查批签发记录, 可以查看企业的GMP执行情况、人员培训的情况等, 但是实际上这种“驻厂监管员”不能起到监管作用。

2.3 疫苗流通:疫苗流通渠道不规范

目前, 一类疫苗通常是以省/自治区为单位进行招标采购, 然后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采自用, 在疾控系统内部调拨。疾病控制中心在招标采购中考虑更多的是疫苗价格, 较少对疫苗的质量或者性价比进行比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采自用使得疫苗销售被垄断, 这样虽然有利于保障安全, 但在单一销售链上, 层层加价现象比较突出, 使得疫苗价格不断攀升。

具有疫苗经营范围的药品批发企业较少, 尤其是县级药品批发企业一般不具备疫苗经营条件, 而二类疫苗的流通环节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使得地下疫苗非法交易者铤而走险, 地下销售渠道屡禁不绝。少数医疗卫生机构为逐利从非法渠道购进疫苗, 容易造成假疫苗的流入。

2.4 疫苗接种

冷链系统运转不规范, 并未严格按照疫苗的储存要求进行运转。少数疫苗批发企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没有正常运转。疾控系统流通的疫苗基本能保证在冷链条件下储藏和运输, 但少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乡镇医疗机构或村医疗卫生机构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没有冷藏设备, 储藏、运输难以保证冷链不断。

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不完善[2]。我国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由国家卫生部及国家药监局联合建立, 尽管在不断地完善, 但仍然存在缺陷。例如, 卫生部与国家药监局对不良反应监测的一些基本概念、评价标准和技术操作不统一;基层接种部门对人群接种不良反应信息向上反馈不及时;疫苗接种者对不良反应认识不清, 不能及时有效地向接种部门反馈信息, 导致接种部门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数据缺失。

3 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疫苗监管体系

尽快完善疫苗监管法规体系, 早日出台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要严格疫苗批发企业的市场准入, 加大对疫苗批发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 重点检查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完善疫苗监管组织结构, 实现政事分开, 解决国家药监局将疫苗审批权与疫苗检测功能总揽的现况, 保证疫苗上市的质量安全。增强疫苗规划、供给和监管信息的透明度, 完善社会舆论监管, 通过有效的媒体、网络和群众舆论等途径实现对疫苗质量安全的监管。

3.2 完善疫苗的审批、生产环节

严格疫苗生产企业准入, 杜绝非法疫苗生产企业及经营企业。从事疫苗生产的企业应证明其产品安全、纯净和有效, 相关单位须做好生产、经营疫苗企业资质审核工作, 并获得疫苗生产许可。生产过程遵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上市前疫苗检测信息公开, 避免出现送检疫苗与生产疫苗质量不同的情况, 企业及第三方监测机构应实时提供质量控制信息。

3.3 规范疫苗流通市场

对一类疫苗的购买, 当前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是实行药品招标采购, 但采购中不仅仅考虑疫苗的价格, 更重要的是考虑疫苗的效价;其次, 政府可采用提供服务的形式, 将疫苗纳入到基本医疗范畴, 由统一的企业生产一类疫苗, 并负责配送。对于二类疫苗, 则尽可能地开放市场, 打断疫苗的销售垄断链;同时也要设定专门的疫苗质量评价机构, 对上市的疫苗进行质量评价, 一方面提高了疫苗企业的准入线, 另一方面可促进疫苗企业的良性质量竞争。此外, 尽可能将CDC监管疫苗质量及接种的功能分开[4], 杜绝药品流通中的非法采购现象。

3.4 完善冷链系统

加大对疫苗批发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 重点检查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要求疫苗运输单位要统一配备GPS温度测量装置, 随时将温度数据上报监管信息系统。为少数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而没有冷藏设备的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的冷藏设备。不定期抽查医疗机构储藏疫苗的储存温度及疫苗使用期限, 以保证疫苗安全有效。

3.5 对接种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的知识宣教

对接种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的知识宣教, 使得接种人群掌握不良反应相关内容, 理解不良反应登记的重要性, 保证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 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相关信息发现疫苗接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

[2]陈易新, 董铎, 侯永芳.我国生物制品上市后安全性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J].药物生物技术, 2008 (5) :407-410.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榆林榆阳;农药;经营和应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96-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特殊商品,具有利弊两面性。如果使用得当,能够及时控制和消除病、虫、草、鼠等危害,在保障农业丰产丰收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若使用不当,极易造成农作物药害,对人畜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病、虫、草、鼠危害,每年全世界农作物损失超过30%。我国每年农药防治面积约3亿hm2,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400~500亿kg。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农业工作的各项政策落实,农业生产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科学、合理、安全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损失,仍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本人多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实践,浅谈农药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同行共同商榷。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新农药的试验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农药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在进入市场前虽已经过试验,但因其相近品种较多,防治对象范围较广,在不同区域和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上差异很大。只有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剂量、不同区域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才能选择经济、高效的农药品种和最佳浓度配置、最佳适防时期。就本区情况来看,农技、植保部门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所以工作偏重于农作物新品种、耕作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在病虫害防治当中,多数推广的是比较老的农药品种,很少安排农药防治效果对比试验,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常年经营农药品种约200余种,700余t。每年引进农药新品种15个左右,没有安排一项农药应用试验。

1.2 农民盲目购药和不能适时防治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农民对农药的性质等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对新的农药更是如此,他们只能通过广告宣传和经营人员介绍而购药。所以不能选择理想的农药品种,配置合理的农药稀释浓度。加之在病虫害防治上不掌握最佳的防治适期,往往等到病虫为害程度较重,发生比较普遍才被迫开展防治。比如:玉米大斑病,在发病初期,群众一般不主动防治,等到发病株率近100%的时候才去防治,其结果是事倍功半,群众还会错误地认为防治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农药质量问题。

1.3 经营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存在误导购药和不规范用药问题 榆阳区城乡约有大小农药经营网点100多个,在从事经营工作的人员当中,具有专业学历的经营人员不足10人,绝大多数经营单位(网点)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有些经营规模较大的经营单位,虽然负责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真正从事经营的人员只要认识字,会销售农药就行,对植保、农药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正确诊断农作物病虫草害,也无法承担起为农民科学、合理推荐农药的重任,更无法指导农民科学选购农药和如何防治病虫害技术。相反,在利益驱动下,往往夸大农药防治范围和防治效果,向农民推荐价高利润大的农药品种,甚至误导农民滥用、乱用药,从而造成农作物药害和经济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经营单位法律法规意识淡薄,自行配置农药品种,生产假劣复配农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扰乱农药经营市场。

1.4 高毒农药在蔬菜、瓜果上的应用不容樂观 《农药管理条例》第26条中明确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防治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药材。”近年来在全国大的城市开展了蔬菜、瓜果农药残留检测,取得较好效果,有效地控制了剧毒、高毒农药在农产品上的应用,为城市居民食用农药低残留合格农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中小城市菜农应用高毒农药防治蔬菜、瓜果病虫害问题仍然存在。比如:为了防治黄瓜蚜虫,习惯性选用高毒农药,尽管防治一次便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农药残留问题突出,以至于有的农药经营人员从不食用黄瓜。

1.5 单家独户的病虫害防治,降低了农药的防治效果 近年来,尽管各级农技、植保部门积极倡导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以达到省时、省力、及时、高效、低成本之目的。但是由于基层农技部门经费有限,无法购置大量高效的统防统治设备,而靠群众自发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又脱离现实。这就形成了习惯性的单家独户防治现状,降低了农药的防治效果。

1.6 农药监督管理只注重市场管理,而忽略应用技术指导 在有些市、县(区)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与农业技术推广相配套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和农药推广应用则由农技、植保单位实施。导致了有农业行政执法权的只管市场,不管农药使用的指导和监督;而具备农药应用技术指导,且有一定技术力量的推广单位直接深入生产第一线,却无农药合理使用的监督权。这样,就出现了无人监管农药使用范围这一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2 对策措施

2.1 加大新农药的试验推广力度 各级基层技术推广机构应针对本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有重点的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和生物农药的试验,从而总结出新农药在本区域不同作物上的最佳防治时期、最佳稀释浓度和最佳防治效果。坚决克服按照农药标签使用说明的防治范围、农药单位面积用量或稀释浓度,千篇一律的指导方式。有条件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可以与农药经营单位实行横向联合,由农药经营单位提供农药和试验经费,农技推广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农药试验项目,以实现经营和技术互补、试验结果共享。为农药的合理使用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高效、低成本、低残留提供科学依据。

2.2 提高农药经营人员业务素质,实行培训上岗 根据农药经营人员业务素质,农药监督管理部门应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较为系统的专项技能培训,使他们不仅了解农药相关知识,还要在销售农药的同时,全面了解植保、农药知识,准确掌握新农药、新技术和农作物病虫草害诊断的实践技能,对症下药,科学指导农民安全用药。农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特殊商品,它要求经营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因此,培训上岗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从事农药经营的人员要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坚决杜绝未取得上岗证人员从事农药经营活动,以确保农药经营体系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群众。

2.3 深入开展基层农药使用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工作 随着农药品种的不断更新和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不少关于限用、禁用高毒农药的相关规定,以及农药残留的质量检测标准。这就要求各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植保植检、农业执法)机构,加大基层技术培训力度,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咨询宣传,特别是要将经过试验总结出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时传送到农民手中。使他们掌握如何选购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如何确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适宜时期、最佳浓度、具体方法,熟练掌握安全施药技能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具体标准。

2.4 全面推广统防统治,提高农药病虫害防治效果 统防统治是近年来推广的一项高效、低成本的集约化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其特点是:专业机防队人员业务素质较高,在选择用药、适期防治、浓度配置、安全施药等方面规范科学。由于其防治及时、统一,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成本,而且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近年来陕西省在全省各县(区)组建了“陕西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为每个县(区)装备机动喷雾器和手动喷雾器,并统一装备了防治服。从而,提高了农药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关键词: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管理;信用政策

摘 要:我国产生大额应收账款的原因首先根源于企业内部管理上存在缺陷,其次与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薄弱,信用缺失状况严重密不可分。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必须增加信用管理职能,使应收账款管理科学化和系统化。应收账款的定义应收账款可以被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应收账款,指公司所有的债权资产,包括对个人、公司及其它债务人,所有的货币请求权。因此广义的应收账款,又称为应收款项。至于狭义的应收账款,通常是指由于主营业务产品的销售或提供劳务,依据信用基础所发生的债权。因此,狭义的应收账款,专指因公司赊销所产生应收未收的账款。应收账款应按照扣除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入账,以便反映其净变现的价值。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使应收账款的管理相当混乱,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信用销售前资信评估薄弱,缺乏规范程序。信用销售是坏账形成的起因,企业在进行信用销售前首先应该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资信程度,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销售前根本不进行详细的信用调查。一直以来我国企业普遍缺乏“信用”的观念,事前的资信评估非常薄弱,缺乏规范的信用销售程序予以约束,企业大量的信用销售往往取决于行政干预或少数人、领导者的主观喜好,结果导致大量应收账款不能如期收回。

(2)应收账款管理权责不够明确。许多不应产生的应收账款产生了,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没有具体的责任人来负责,没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最终也无法追究责任。

(3)应收账款的账龄越来越长,增加坏账风险。企业的应收账款如得不到及时清理,不能按时收回货币资金,则意味着潜在的坏账风险,账龄越长,坏账的风险越大,会增加收账成本。

(4)会计人员监管薄弱。财务部会计人员没有专负责对应收账款定期定向清欠;没有建立定期清查制度。许多企业长期不与欠款单位对帐,或对账后没有形成有效、合法的文字对账依据,仅仅口头承诺。

(5)应收账款跟踪控制存在问题。很多企业未建立应收账款跟踪控制制度或未遵守制度。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跟踪控制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财务部门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账龄老化。②企业未实行应收账款定期对账制度,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的传递、记录等都有可能出现差错。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重申和强化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认真部署了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事项。食品药品监管是涉及人民群众利益最广泛最直接也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最现实最密切的行业,要实现食品药品监管行业持续、协调发展,首先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用科学发展观对食药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当前食品药品监管发展的重要机遇,努力实现依法行政、科学监管,促进医药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近几年工作实践,发现食品药品监管存在一些新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和解决对策作一探讨,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监管职责认识不清,监管方针转变理解不一。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有的监管部门和少数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正确理解监管方针的转变,认识上不完全一致,思想上不完全统一,没有很好的把握“为谁监管”和解决“如何监管”的问题,从而导致监管权力异化,监管行为失范。二是在监管职责的定位上,有的地方给监管部门下达行业发展任务和经济指标,要求监管部门招商引资,甚至给辖区企业违规行为开绿灯。这种让“裁判员”当“教练员”、“运动员”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执法环境和市场秩序,削弱了监管职能。

(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落后,无法实现和满足现阶段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局有责无权,组织协调,综合监管,负责对重大案件的协调查处的三句话职能很难履行,加之,食品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餐桌,存在多头监管,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归责难。导致监管中个别环节出现监管空白或监管部门互相扯皮,监管不力现象。影响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

(三)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我国现阶段食品药品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法制不健全,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没有得到全面、根本治理。表现在一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多、小、散的格局尚未打破,不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而且结构分散、产能过剩、质量保障水平参差不齐。二是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在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各个环节,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守法经营意识淡漠,忽视质量管理,忽视食品药品安全,把产品标准、检验设备、管理制度等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生产经营假劣食品药品、无证生产经营、虚假广告、非法渠道采购,不严格执行国家食品药品标准,非法市场等不法经营行为屡禁不止,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重大安全事故呈频发态势。例如近年查处的阜阳劣质奶粉、苏丹红以及“齐二药”假药等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四)监管队伍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由于组建时间短,队伍比较年轻,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过去一段时间存在一是对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思考不够,对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的有效办法不多。两手抓、两手硬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致在系统中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比较严重的问题。二是在工作作风上,少数干部好大喜功,弄虚作假,习惯搞形式主义,工作不扎实,走过场,还有的干部不思进取,精神状态不佳。存在的问题导致食品药品系统的工作权威受到削弱,形象受到损害,基础受到动摇。

二、意见及对策

(一)职责定位准确,解决好为谁监管和如何监管的问题。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好“为谁监管”和“怎样监管”的问题。“为谁监管”,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明确监管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切实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怎样监管”的问题,就是要不断拓宽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方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能。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一是依法监管。要以法律为准绳,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严格依法办事。二是科学监管。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要处理好监管与发展的关系,做到以监管促发展,发展中须进一步强化监管;要处理好个体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关系,做到公众利益第一,个体利益的获取要在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进行;要处理好规范与处罚的关系,以规范为目的,处罚为手段,适度准确的实施处罚,促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要处理好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部门间既能认真履行本部门职责,又能互相配合,相互联系协调,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三是有效监管。充分发挥人大、政府和群众等社会各层面的监督作用,不图形式,注重实效,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来检验工作的质量水平,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出问题。

(二)整合监管资源,探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地方食品安全立法,从法律层面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食品安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把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与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规范评价考核程序,细化评价考核标准,以评促管。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应急管理责任制,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保证应急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到位。使食品安全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三)深入整顿和规范药械市场秩序,消除药械安全隐患;大力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遏制食品安全事故。当前要努力做到“三个狠下功夫”。一是在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上狠下功夫。要把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政务督查考核,纳入为民办的实事范畴,综合监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在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与相关职能部门搞好协作配合,整合监管资源,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建立完善日常监管、信息共享、信用、目标责任和应急处理体系,加大食品药品市场整治力度,有力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三是在增强人民群众自我保护、维权意识上狠下功夫。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消费宣传力度,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完善投诉处理制度。创造良好的打假防劣环境。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领导干部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制定下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强干部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干部教育和培训上多想办法。不断提高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完善任人唯贤、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一是尽快配齐人员队伍,避免有事无人干,防止因人手少而造成的监管缺位现象。二是广开进人渠道,选调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的知识型人才,充实食品药品监管一线,避免有事不会干,也相对节约人才培训成本。真正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执法公正”的食品药品监管干部队伍,为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提供组织保障。(宁夏

上一篇:关于孔子的高考作文素材下一篇:三星品牌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