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厂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推行厂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深层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厂务公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当家作主的体现。为保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顺利开展,必须彻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人事管理民主化,上级主管部门既要重视下级单位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更要为下级单位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创造条件,这样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才能被彻底贯彻落实。
厂务公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当家作主的体现。近年来,在推行厂务公开的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思想认识未能统一,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走过场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我们现行的领导组织管理及监督制约体系分不开,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对策去认真解决存在问题,进一步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监督的工作。本文试从如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厂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
厂务公开,总的要求是除了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密事项和企业的商业秘密外,其他重大事项都要公开。包括企业重大问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与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等等。其中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难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及企业领导廉洁自律的关键点,是厂务公开的重点。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在不断深化改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厂务公开、健全民主监督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实际行动。在这过程中,作为企业工会组织突出履行维护职能,依法开展了民主监督。多数企业在厂务公开工作中求真、求实,取得较好的成效,真正做到职工知厂情、监厂事、参厂政;“用班子一个清白,换群众一个明白,用班子一个明白,还职工一个放心”。但有的企业厂务公开还很不规范,存在怕公开、怕不好协调,不愿、不想、不敢公开的现象,使厂务公开这一“阳光工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一)某些领导思想上认为是一种约束,没有真正重视
有的企业在推行厂务公开过程中,不是自觉的去公开,而是应付上级检查,奉命搞公开。这些企业领导忙于事务,假若工会或纪委不去催促,不少行政领导是不会主动公开。有的企业领导对早已众所周知的问题兴师动众地公开,对不为人知的内幕仍然暗箱操作;有的企业经营者对重大的投资盲目决策,不按决策程序决策,不经职代会审议,不搞集思广益,个人说了算,一意孤行,造成投资收不回,使企业背上沉重包袱。有的没有把企业的难点、职工群众关心的焦点、企业廉政建设的关键点作为重点问题给予公开,实行群众监督的思想淡化。
(二)个别企业民主管理弱化,职代会处于软弱无力状态。
有的企业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向职工公开,如工资奖金分配问题、住房分配问题、福利费用开支问题等。有的企业职代会开了,工作报告作了,民主评议干部评了,业务招待费公开了,但仅仅是图形式,走过场,在日常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中,不能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行政权威与职工民主管理权威不能有效结合,民主评议干部与组织部门考核干部脱节,民主评议结果不能作为奖惩任免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评议结果不公开,不向职工代表反馈,使职代会的民主管理工作成为形式。
(三)公开制度不健全,内容形式操作不规范
有的企业厂务公开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很大。有的企业党政领导一肩挑,任领导小组长同时兼监督小组长,致使厂务公开失去有效的监督制约,流于形式。有的企业以为有了职代会就算厂务公开了,在实际操作上不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去考虑,安于现状,不对内容、形式、程序、制度等进行不断的修改完善,致使内容和形式不切企业实际和需要,程序上简单草率,制度上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
(四)职工无知情权,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有的企业领导以横向联营、多种经营为名,为配偶、子女、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中饱私囊。厂务公开的监督约束较多的是借助企业内部的监督和群众的监督,虽然这两种监督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震慑力很有限,在厂长(经理)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谁又敢真正去监督自己的顶头上司?上级布置厂务公开时,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即安排工作多,督促监督少,特别是对搞假公开、造成企业重大损失的人和事没有一个严厉的惩罚措施。
(五)职工认为与己无关,参与监督意识谈薄
有的职工对实行群众监督存在种种疑虑,感到无家可当,无主可做,认为依靠职工办企业只是句口号,在现行的企业制度运作下,企业真正推行厂务公开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以后,部分职工的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使之思想情绪比较低沉,个别人还有消极怠工现象。还有些职工认为:工人政治地位低,见识少,提意见多容易在改革中被优化,因而在参与企业决策中,只是举举手,不敢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因此他们对前途悲观失望,对主人翁权利视而不见,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无从谈起。
(六)企业一些重大经济活动透明度还不够
有些企业没有按规定吸收职工代表参加董事会、监事会,有的虽然吸收了,但由于一些重大事项的处理情况透明度不高,职工群众甚至中层管理人员不知情,因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使监督流于形式。
(七)还有许多企业没有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
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到上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关文件没有在干部职工中传达,目前还没有推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
二、厂务公开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时间不长,企业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内部和外部原因,也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领导组织体制上的不完善,使管理不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推进厂务公开有一个过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和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严密规范和有效约束。在体制上国企管理存在多头管理,政府一直把国企领导人作为党政干部来管理,并按行政官员的要求考核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使管理者眼睛只朝上。企业经营管理者人事任免始终由上级管理部门任免,这样一来就存在人事管理制度所带来不民主管理的诸多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人事管理体制没有民主化,一般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可能做的好。
2、监督制约机制不顺,使监督制约乏力。现在的监督机构,大都在本单位的领导下工作,形成下级监督上级或同级监督的格局,实际是无法监督。有的决策者,既是执行者又是监督者,客观上造成企业领导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监督制约相当乏力。
3、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使工作没有积极性。由于厂务公开工作是近年一项新的工作,未能与领导者的任期责任薪酬有很直接的挂钩,工作好坏与重视与否不影响领导者的业绩与收入,只要在决策中不出差错,责任不会追到身上。
4、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会冲击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利益。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往往带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个人利益重大决策;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带有个人利益;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收入有诸多不能公开,如请客送礼公私不分、公车私用、公费旅游以及各种红包等好处费。工薪收入往往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冰山一角。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厂务公开工作的执行者,他们能把自己的利益公开吗?
(二)主观原因:
1、观念上转变不牢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没有转变,总认为现在监督部门、监督机构太多了,束缚了企业领导的手脚,威胁了领导个人的权威,因而对公开工作不重视不支持。
2、政治素质不高。有的领导理论功底和理论素养不高,服务宗旨不明确,不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问题,那种所谓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特别是行政领导容易产生认为搞好生产经营就行了,搞公开是多余的,敷衍了事,弄虚作假。
3、权力观错位。企业领导人不能正确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败思想,就会蜕变,就会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三、解决厂务公开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看,要使厂务公开工作顺利推向深入,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统一认识,明确责任
厂务公开的实施过程,是不断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的过程。因此要把统一干部职工对厂务公开的思想认识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推行这一制度的全过程。主要抓好两个环节:
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在解决思想认识的过程中,联系企业实际和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以深入贯彻党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政治文明,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为重点,从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党风廉政建设、调动职工主人翁积极性、推进企业改革、实现脱困目标的高度,不断提高对实行厂务公开制度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是明确责任。建立一套由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有关方面合力推进,职工群众全员参与的厂务公开运行机制。
(二)落实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利,发挥职代会作用
职代会是一项国家法律法规所确定的企业基本制度。以职代会为基本载体实行的厂务公开制度只有与职代会制度融为一体,纳入依法治厂范围,才能不受企业领导者个人的开明程度所局限,不由领导干部的调整变化所左右,不因人为的意志所改变,只有做到组织网络化,行使职权规范化,各项工作制度化,开展活动经常化,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合法权益就得到保障。此外,要坚持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制度,进一步规范评议的程序和形式,通过适当的方式公开测评结果,建立职代会对民主评议不合格企业领导人员提出免职建议制度。
(三)规范运作,管理到位
厂务公开的内容,应该始终围绕着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需要让职工清楚明白的问题,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企业改革、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大问题,体现职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的问题进行公开,并根据各自企业实际确定好重点公开内容。在公开形式上,除了职代会这个基本形式外,还可以采取厂务会、联席会、厂情发布会以及广播、告示、公开栏、网络等。在公开程序上,凡属公开的事项,必须先由专项工作小组拿出预案,经厂务公开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再交监督小组进行审核后予以公开。凡未经厂务公开监督小组进行审核的内容均不得公开。同时把厂务公开的时间规范为长期公开、定期公开、随时公开等不同层次,做到及时有效。
规范和强化厂务公开的管理,是推行厂务公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内容管理上,要注意真实、全面、具体,把复杂问题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进行公开,让职工真清楚、真明白、真满意;在形式管理上,规定在公开栏旁设立意见箱,由纪检部门专人定期开启,及时整理反馈,不定期采取职工座谈会、问卷调查、民意测验等形式,收集职工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知情度和满意度;在程序管理上,强调监督小组不仅要搞好公开后的监督而且要直接参与公开的全过程,对通过公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彻底地给予解决,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监督管理上,聘请厂务公开监督信息员,赋予他们调查权、监督权、建议权和批评权,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在资料管理上,要建立厂务公开档案,将每次公开的内容、时间、承办部门及人员、职工提出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等整理成文字材料,归档备查。
(四)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严格考核制度
要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变软监督为硬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真正负起责任;变浅层次监督为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监督,尤其要强化群众监督。要制订严格的厂务公开评价考核标准,把职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重要内容之一,采取民主测评的方式,对企业厂务公开进行民主评议。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严肃法纪,对那些搞假公开、营私舞弊、损害企业利益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要坚决查处。企业主管部门要把是否实行厂务公开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内容,干部主管部门也要把是否实行厂务公开作为奖惩任免企业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企业领导人违反职代会决议和厂务公开有关规定,导致矛盾激化,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上级主管部门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提高职工自身素质,树立主人翁意识
要教育职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作企业的主人,确实把自己摆在主人翁位置上,行使主人的权利,履行主人的义务,当好自己的家,说主人话,想主人事,尽主人责,不断增强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厂务公开的重要性、必要性,深刻认识厂务工作虽然不是万能,但是其他工作不能代替的,可以推动搞好其他工作。并以此引导全体职工来关注厂务公开,支持厂务公开,监督厂务公开。要不断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到知厂情,参厂政,监厂事,对半公开、假公开现象敢于批评,对真正的厂务公开勇于坚持。
四、结论
为保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顺利开展,必须彻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人事管理民主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竞争上岗,企业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经营管理者;上级主管部门制定企业经营管理者人事管理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条件、考核制度、民主选举办法、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办法、聘任制度等;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收入绩效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民主的考核办法的考核结果来确定管理者各自的个人收入;上级主管部门既要重视下级单位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更要为下级单位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创造条件,这样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才能被彻底贯彻落实。
推行厂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一) 计划指标执行情况分析
2010年, 全年通过集中支付系统下达指标160 936万元, 已批复计划93 804万元, 占总指标的58.29% (实际支出93 776万元, 其中:直接支付55 283万元, 占已批复计划数的58.93%;授权支付38 493万元, 占已批复计划数的41.04%, 计划结余28万元, 占已批复数的0.03%) , 剩余指标67 132万元, 占总指标的41.71%。
(二) 资金流量支出分月趋势分析
2010年市本级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支出93 776万元。通过对逐月支出数分析, 1-3月份总支出为3 194万元, 占全年支出的3.41%, 四月份随着社保基金、非税收入、专项资金全部纳入集中支付核算, 集中支付量相应增加, 4-10月流量趋于均衡, 月均支出6 731万元, 7个月共计支出47120万元, 占全年支出的50.24%, 月均支出占全年支出的7.18%;11-12月份由于项目支出增加等因素, 使得11月份支出12 708万元 (其中项目支出约为5600余万元) , 占全年支出的13.55%;12月份支出30 754万元 (其中项目支出约为15 300余万元) , 占全年支出的32.79%。
(三) 支付方式分析
2010年全年总支出93 776万元, 其中:直接支付资金55 283万元, 占总支出的58.95%;授权支付资金38 493万元, 占总支出的41.05%。
1、按资金性质分析。
预算内资金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比例为44:56;非税收入资金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比例为27:73;社保基金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比例为97:3;财政专项支出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比例为77:23;代管资金支出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比例为78:22。
2. 按部门预算单位分析。
2010年市本级243家预算单位有180家单位直接支付占总支出的比例未超过50%, 其中:12家单位全年未办理一笔直接支付业务, 71家单位直接支付金额占总支出金额比例低于5%。
(四) 单位从零余额户转入实户资金情况
2010年预算单位通过授权支付从本单位零余额户向实户转入资金共计16 937万元, 其中工资福利支出占到24%, 商品和服务支出占到43.27%, 其他支出占到23.46%。
单位:万元
1、向个人账户转入资金598万元, 商品和服务支出占比达到26.23%, 维修维护费占7.89%, 劳务费5.6%。
2、从零余额账户转入本单位实户1, 280万元, 其中: (1) 工资性支出415万元, 主要是未实行财政统发工资的单位用于发放工资; (2) 转入本单位开设的专户有7家计791万元, 主要是基本建设支出和政策性支出。例如贫困学生补助、医保费、矿产资源补偿费、业务费等等; (3) 单位零余额同进同出账户的有6家计74万元, 转入本单位零余额账户的资金大部分是工资和津贴。
单位:万元
3、向外单位转出资金12 809万元。
二、国库集中支付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 2010年预算执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预算执行支出进度不够均衡
从全年各月的支出流量来看, 一方面支出呈现前松后紧, 1-3月平均各月支出比例为1.13%, 4-10月平均各月支出比例为7.18%, 11-12月平均各月支出比例为23.17%, 12月份支出占全年支出32.79%;另一方面, 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 项目资金采取按进度进行直通车式管理, 项目进度快慢严重影响资金拔付, 造成年终结转指标较大。
(二) 授权支付方式增加隐藏潜在风险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一般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 直接支付主要包括政府采购、工资、会议费、外事接待等四部分, 统一由财政部门通过直接支付方式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对于未纳入政府采购的购买支出和小额零星支出, 通过预算单位申请授权支付额度, 在批复的额度范围内进行支出。2010年市本级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比例为58.95:41.05, 约有12家部门未办理一笔直接支付业务, 全部通过授权方式支出。主要原因:一是部门在申请计划时上报资金用途粗略, 支出主管科室无法直接区分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 例如申请书用途统一填写“工资、办公费、零星购买支出等”, 为保证部门正常使用资金, 只能按照授权支付方式批复。二是在计划审批后, 如果有金额较大支出, 预算单位为节省时间, 一般不愿意重新申请改变支付方式。相对来说, 授权支付方式主要为事后监督, 而各部门实户已经取消, 如采用授权支付方式数额较大, 将会加大现金管理风险, 资金流量监督也存在盲区, 潜在风险较大。
(三) 账户管理环节监管不容忽视
2009年在全面推开国库集中支付时要求:各部门必须撤销原有实户, 设立零余额账户作为单位的基本账户。在具体的实施中, 个别代理银行, 采取将原实户转为零余额账户的方式过渡。但是在预算执行中, 未执行“账户零余额”和“零余额账户只出不进, 进账实行指标管理”的要求, 而是执行原实户管理方式, 零余额账户长期保留余额。
(四) 信息系统需尽快完善
目前集中支付系统是方正公司的3.0版, 从总体上看运行较为通畅。但是系统和财政业务工作结合仍存在问题, 例如:支出统计不够明细;综合查询系统不能很好的满足查询需求;动态监控系统尚未建立起来等。
(五) 财务人员素质亟需提高
退出会计集中核算后, 还原了各部门作为会计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2010年11月做过调查:全市243个预算单位中, 财务人员持有从业资格证的121个, 122个预算单位财务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 而且有将近一半为兼职人员, 业务素质亟需加强。2010年通过系统查询发现, 截止11月底, 有180家账户处理延缓, 有23家单位账务处理未到半年。
(六) 资金拔付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各主管部门的项目预算未细化到基层单位, 执行中支出业务科室先将指标下达主管部门, 部分资金采取实拔方式拔入财政往来户, 再由基层单位按程序申请, 实行二次分配, 使得单笔资金运行最长达两周以上, 影响资金运转效率。
三、深化国库集中支付的对策
(一) 加快支出进度的管理, 确保全年预算执行均衡有序
从资金流量分析来看, 财政资金支出呈现出前慢后快现象, 按照今年市委、市政府“提速发展”的思路, 2011年要结合上年财政支出趋势, 均衡支出进度, 合理安排各月资金存量。进一步细化现金流量按月分日预测, 在保证正常资金支付需要的前提下, 做好国库现金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国库现金的良性循环。
(二) 修改完善相关制度, 合理控制支付方式
根据财政部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总体要求,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修改和完善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范围。同时明确管理责任, 国库执行机构注重审核支付方式, 支出管理科室注重审核支付用途等, 形成以直接支付为主, 授权支付为辅的支付格局。
(三) 加强单位财务人员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
为了确保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推进, 各单位财务人员必须及时学习国库集中支付后出现的新制度、新业务、新方法, 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因此一是要加强单位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至少应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 在此基础上, 要加强日常业务的培训, 使其及时更新业务知识;二是建立起单位财务人员考评机制。每年对各预算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一次客观、全面的考核, 对业绩突出的, 由财政部门给予表彰, 使其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 继续优化集中支付流程, 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今年以来, 集中支付流程在上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单位正常经费取消上报计划环节, 根据单位部门预算, 将人员、公用支出经费 (剔除卡发工资、政府采购、会议费结算和外事接待四项以外) 由支付系统于每月5日前自行直接批复, 极大的方便了单位用款。在此基础上, 建议支出科室根据主管部门提供的申请直接将专款指标下到基层单位, 以避免主管单位和基层单位之间在往来户二次分配资金, 以更好的服务预算单位, 提高工作效率。
(五) 加强国库支付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风险防控是确保集中支付改革顺利实施, 实现资金安全运转的关键环节。一是国库支付系统建立定期检查、维护管理和重大事项备案制, 对出现和修改的问题备案, 对系统维护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督促软件公司尽快完善并定期回访, 杜绝硬件漏洞;二是完善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 细化完善支付、清算、核算办法, 修订支付方式相关制度;三是推进电子密钥, 使用身份认证;四是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纸质和电子对账系统, 实行动态监控。
(六) 积极推行公务卡制度, 切实减少现金结算
公务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 不仅使用便捷, 而且透明度高, 所有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 可以实现对公务消费的动态监控, 能够有效的解决预算单位现金支付问题。积极推行公务卡将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改革, 健全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切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七) 加快财政业务大平台建设, 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已经连接到每个预算单位, 大量预算执行明细数据汇集在国库支付系统, 形成天然的“预算执行数据中心”, 而这些数据又为资产管理、部门预算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快财政业务大平台建设, 将支付系统、部门预算、资产管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等系统整合, 实现资产采购与管理、非税收入收缴及时汇总, 年度决算与预算信息核对等信息资源的共享, 杜绝重复工作和信息误差, 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课题组成员
张宜萍马秉力颜艳毕少青任宏伟马燕燕
推行厂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摘要: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和办法的总称。作为“阳光下的交易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是对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但在推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规范和完善。
关键词:政府采购;问题;对策
我国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政府采购法》,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有效遏制采购活动中的不廉行为,深化财政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采购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支撑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而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采购制度在推行中不完全,覆盖面过小
政府采购制度本身是一种公开、公平、公正以及有效竞争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但在推行过程中,短期内难以从原有的采购方式中完全摆脱出来,有些地方在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将“明制度”变成了“暗规定”,使得既定的采购制度难以有效推行,更有甚者,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政府采购中的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和信誉,从而限制了政府采购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2.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政府采购是一项集政策性,知识性,全面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全新工作,政府采购人员必须具备财经、市场以及相关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然而在各地成立政府采购机构时,对人员配备的专业素质考虑较少,或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往往只是在财政部门内部调剂产生,这些人员除掌握专业财经知识外,对其他行业的管理知识和高新产品的专业技术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大制约了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
3.政府采购招投标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政府采购的招投标工作仅仅停留在运作的初期,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的管理措施,各项招投标活动运作效益低,缺乏监督,与统一、严谨、细致、规范、高效的招投标要求相差很远,政府采购最大特点是公平、公正、公开的透明环境中,通过招投标方式体现物有所值,但是由于受专业知识和诸多因素的制约,没有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4.政府采购制度缺乏有力的监督
政府采购区别于以往的分散采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缺乏明确的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内容、监督措施及其相互制约机制,具体表现为:对资金监督不规范,对采购商品的售后服务管理不规范,管理机构内部制衡机制不规范。而政府采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明确规范的職责和操作程序,都应受到相关主体的跟踪监督,只有接受明确的系统的监督,才能保证政府采购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对策。
1.加强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能否科学有效的进行,不仅影响采购成本,还直接影响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实行政府采购能使财政资金管理从分配环节扩大到使用环节,从货币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质量,控制支出,突出重点,使支出效益最大化。加强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提高采购活动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制度的优越性,因此积极推行和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
2.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知识培训,强化人力资源建设
随着政府采购业务的不断扩展,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化,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政府采购知识,加强和扩大政府采购培训范围,实行分类培训。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在专业方面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具体做法为: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岗后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交叉培训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全面的、新型的政府采购人才,以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
3.加强招投标制度,提高政府采购效益
各级政府应按照《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程序和运作规则,将招投标活动纳入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投标法是国家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而制定的法规。招投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之一,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度,对于规范政府采购市场交易,促进公平竞争,防止腐败,提高政府采购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为了充分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机制应设置四重监督机制:第一,内部监督机制,主要通过各参与主体间的相互监督来实现。第二,法律监督机制,是从政府采购制度运行的外部,以高于内部监督机制的形式对政府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第三,各级纪检、监察、审计等外部监督机制,主要作用侧重于事后监督,同时起到了明显的威慑和预防作用。第四,社会监督机制,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力量来监督政府采购工作,促进采购过程中的反腐倡廉,维护政府部门形象,而且还能强化社会公众的公共参与、公共监督意识。
推行厂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试点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在参保模式、筹资水平、补偿模式、支付模式等方面的设计上都还存在着缺陷,导致了试点中出现农民参保不够积极、基金风险保障不足、财务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和解决对策,从而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成效;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46619亿元,人均GDP超过2456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和我国既定的战略部署,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人均 3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到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近10亿农村人口至今还极度缺乏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早在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任务【1】。从2003年到2007年,国务院连续四次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四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农村合作医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并尝试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点、运行状态、存在问题等。通过对现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条件和效果的分析,结合部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障碍,提出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对策。
I.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成效:
新农村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重要形式,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张的一向重大指导创新。从总体上看,新农村指导进展顺利,运行平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开创了政府得民心、群众得实惠、卫生得发展的共赢局面。
一是覆盖面不断扩大。2003年,全国只有333个县(市)开展试点,8000万农民参加。到2009年,全国已有2716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农村制度,覆盖了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参加合作农民8.33亿,参加率达94%。二是筹资水平稳步提高。2003年,参加农民人均筹资标准为30远,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到50元、100元和15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参合农民的人均补贴标准从10元分别提高到20元、40元和60元,并对东部省份参合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助。全国新农民基金规模从2003年的40亿提高到2009年的94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约270亿元。
三是统筹基金支出比例逐年增加,参合农民受益面和收益水平不断提高。统筹基金当年支出比例从试点初期的65%提高到2009年的97.73%,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参合农民当期收益。2009年参合农民收益7.59亿人次,住院补贴受益面7.44%,比200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政策性住院费用保险比例已达到55%。四是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条件得到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不断提高。II.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因素制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造成筹资困难的原因,一是缺乏集体经济的支持;二是农民交纳合作医疗有关费用的积极性不高,要么因经济贫困没有能力交纳;三是农村县乡政府普遍财源不足,不能及时足额补偿农民的医药费。在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地方政府投入较为困难,各种硬件设施建设以及人员、办公等经费十分紧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难度大。
2、监管机制不健全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少数医疗机构开大单、乱检查、开贵药、有意拖长住院时间,一些药品报销后仍高于医药公司的价格。一些不法药商还会同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把一些过期药和被污染的药品收起来销往农村,再加上流向农村的其他假药泛滥。
3、农民缺乏信任感
农民对政策缺乏信任感。主要原因,一是几度沉浮的合作医疗留下的阴影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把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是“多龙治水”的管理局面,影响农民对政府政令统一性的信任。
其次是农民对地方干部缺乏信任感.主要原因,一是干部对农民的承诺长期不能兑现二是一些干部在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时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甚至粗暴,诱发对立情绪;三是个别干部的腐败行为败坏了基层干部的群体形象;四是干部和群众在费用报销等卫生资源利用上不公平,引起农民心理不平衡。
4、医疗服务需求方的“逆选择”
在当前行政强制力弱化的条件下,农民有了较大的选择权,其结果是要么不参加,要么退保。如果低风险保户(年轻和健康的人)首先退保,那么合作医疗经费就将开始亏损,接下来就可能需要提高筹资标准。这会进一步促使低风险保户退保,这样保险计划开始逐步萎缩,最终瓦解,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由于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自愿性保险制度几乎都难以持久。
5、法制建设滞后
目前,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进行规范,使农村许多地方的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很容易随着当地领导的主观需要而变化。同时,在国家没有立法的情况下,出台的地方性规定和政策对政府和受保人都不具有硬性约束力,在实践中缺乏权威性,随意性大,合作医疗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三方之间无法建立契约(合同)关系,当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申诉无门,也影响了农民参加的积极性。
6、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值得再推敲
首先,以大病为主的保障容易诱发逆向选择,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其次,现行筹资水平难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再次,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此外,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
7、筹资困难和运行管理费用过高
农村基层卫生干部在合作医疗发动之初,为了达到上级规定的参合率,费尽了周折,在一些试点地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标甚至是一个一个谈出来的。农村农村绝大部分县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口,且农村居民居住相当分散。合作医疗经办机构面对千家万户,健康状况差异很大且记录有限,县政府在组织管理能力上凸显窘迫,管理成本之高难以负荷.1、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重点以发生在周围的医疗费用报销典型事例,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广泛宣传活动,让新农合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形成自觉参加新农合的行动。同时在进一步优化住院费用补偿方案的前提下,在财政补贴提高、基金规模扩大的有利条件下,切实扩大药品、检查可报范围,提高该类药品、检查的报销比例。积极探索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制度的可行性,提高农民的受益面,切实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使更多的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要建立与医疗费用自然增长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不断发生改变,新农合要建立起一个稳定的长期筹资机制,能够适应物价上涨、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导致的医疗费用增长,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从而确保合作医疗制度的平稳运行与持续发展。
3、加强合作医疗参合人员信息、业务数据等的管理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和完整,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服务工作,合理安排、使用医疗基金,使参合农民真正得实惠
4、各医疗机构要清楚了解新农合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推行的一项“民心工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因此要树立以民为本的信念,实实在在降低农民就诊的医疗费用,提高保内费用比例,让农民得到适宜、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为民、利民和便民。
5、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确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准入、退出制度,要制定好新农合基本用药和诊疗服务管理目录,严格规定目录外药品和诊疗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努力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防止乱收费、不合理用药、重复用药检查等一些不正当的医疗行为侵蚀了新农合健康成长的基石。
6、有效整合卫生资源,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有利时机,改善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城市卫生系统支援农村的政策,将城市卫生资源合理调配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就医提供价廉、质优、便捷、高效的服务。
7、必须做到整个过程信息的公开化,确保农民的知情权,使农民能够对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应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业务统计数据进行公
公开公示,促进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从而使农民能够理性地选择。
8、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益率。一方面在确保足额发放参保农民医疗费用补助的基础上,对基金的沉淀金额进行合理运作,转为各个期限的定期存款,使基金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应积极向上级反映以争取新农合基金能够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优惠利率计息,切实提高基金的报酬率。
总而言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试点至今已有四五个年头,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可能是具体的管理和执行的原因,有些就只能从制度层面寻找原因了。我相信,只要坚持把农民权益放在首位,以科学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农合制度及运行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定会得到农民的热情参与,一定会受到农民的赞赏及真心拥护。
推行厂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江苏黄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
江苏黄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企业。公司现有各类技经员工158人,拥有总资产4178万元,年产值3亿多元。多年来,公司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制度,不断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公司员工建功立业、奉献企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使企业保持着稳健、和谐、快速的发展势头。
一、坚持“两个到位”,夯实厂务公开工作基础。
1、组织领导到位。多年来,公司实行规范管理,把厂务公开纳入公司党政工作目标,并作为公司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把做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当成推进公司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此,公司成立了以执行董事、总经理朱家宝为组长,工会主席何国平为副组长,公司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职工代表为成员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公司党政负总责,工会主席是厂务公开第一监督人,职工积极参与评价。组织机构健全,工作职责明确,形成了“自上而下公开、自下而上反馈”的工作机制,为深入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有效的组织保证。
2、制度保障到位。为了保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重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细则》、《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工资协商制度》、《公司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和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制度》、《公司定额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延伸到了公司生产经营环节全过程,同公司争创市、县(市)先进单位、职工之家结合起来,并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员工考评、部门月度考核等考评体系中,搭建起了“人人有责任、环环有考
核、奖惩有规定”的坚实框架,从而使该项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突出“三个重点”,积极开展厂务公开工作
职工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直接创造者,是企业的主人翁。公司党政工狠抓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1、重点发挥职代会主体作用。职代会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和厂务公开的主要载体,也是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公司坚持计划完成情况、财务预决算执行情况、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向职代会报告;集体合同、劳动合同、职工奖惩规定、工资奖金分配方案、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措施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经职代会审议通过。近年来,公司先后召开了3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了《集体合同》、《职工工资协议书》、《公司管理制度》等多项重大方案和制度,对以上方案和制度进行了认真讨论和修改。职代会的召开,保障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也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为职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提供了平台。
2、重点推进厂务公开全面落实,提高工作透明度。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职代会有效形式,也是扩大员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有效途径。①重大决策公开。近年来,公司定期公开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生产经营计划目标、财务收支、工资分配方案等“难点”、“热点”问题,公开接受职工监督。②每月底召开一次由公司领导、项目经理、技术人员、职工代表等参加的会议,对当月的生产经营和质量安全工作进行剖析,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③用人制度公开,完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2009年10月,公司招聘项目经理,凡符合条件的公司员工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经过面试、综合考评等,最终3人被招聘到项目部的领导岗位。④民主评议干部公开。公司坚持每年对中层以上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并将民主评议结果的
公开,增强了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勤政意识,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凝聚力。
3、重点落实职工评议制度。厂务公开工作对象是职工,评价主体也是职工。公司在扎实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同时,坚持把职工知情率和满意度作为考量厂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指标,设立了灵活多样的信息反馈渠道,虚心倾听职工群众的心声。多年来,公司坚持“职工关心什么,公司就公开什么;职工疑虑什么,公司就说明什么”的厂务公开原则,在公司组织的厂务公开民主测评中,员工对公司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满意率均达到98%以上。
三、实现“全面提升”,延续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效。
公司不断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坚持向职工交实情、道实况,通过这项工作也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近年来,公司未发生一起集体上访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公司领导在员工心中的满意度也高达99%以上。公司及时向职工公布企业的大政方针和执行情况,广泛发动职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公开民主参与形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在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先后收集合理化建议10余条,实施并采纳9条,为公司创造直接或间接效益节约资金15万多元,内容涉及设备维修、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合法经营等方面。
推行厂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乡镇是国家政权机关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对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政权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乡镇政务公开的全面推行,不仅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而且增强了广大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识,促进了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乡镇政务公开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一、当前乡镇政务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行政务公开是一项规范行政行为和经济行为、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治本措施。近年来,我市各乡镇在推行政务公开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存在被动应付走形式的状况。由于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是把它看成基层民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公仆应向主人承担的一项责任与义务,特别是有些人怕家丑外扬,还有的认为基层单位就那么一点权利,公开不公开无所谓,只要不贪赃枉法就行。因而,对政务公开很不主动、不认真,推一推动一动,应付了事。
(二)公开内容不够规范,缺乏全面性。公开内容不全面。少数乡镇只公开办事制度、目标、为民办实事等事项,对一些群众关心的大宗物品采购、工程项目发包、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等未公开,对一些重大事项缺乏预公开。公开内容不具体。有的乡镇只公布一些群众早已熟知的事项,对群众普遍关心、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乡镇财务收支情况、农民负担、计划生育、政府基建项目招标、各类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等内容却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
(三)政务公开的内容与做法同群众要求相差甚远。政务公开工作只有紧紧扣住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这条主线,在内容上想群众所想,才能达到目的。然而,目前政务公开的内容与做法同群众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把人员分工写得很明显,而且长期保留,把工作职责和工作目 标写得很具体,也很少更换,缺少的就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看的人不多,作用也不大;二是在公开内容上,只是照搬上级文件的条条框框,往往避重就轻,对敏感问题和关键部位没有公开或公开非实质性内容,对一些影响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事项,往往是大而哗之,甚至瞒天过海欺骗群众;三是政务公开栏变成政绩光荣榜,把政务公开变成政绩公开进行评功摆好,而对群众关心的公共事务的决策依据、决策过程闭口不谈,尤其是回避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四是在公布时间上不是急群众所急,及时公开时间性强的内容,而是按部就班几个月更换一次内容,事情一多往往就被挤掉,公开栏设置也不考虑方便群众便于阅览,绝大多数局限于办公场所、机关大院,根本没有考虑如何广开言路,接受群众监督,公开栏前冷冷清清;五是政务公开缺乏连续性,上级有要求便着手抓一抓,上级没有要求便认为风头过了,工作没动力、不深入、缺乏连续性。
(四)整改措施不够落实,缺乏实效性。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往往一“公”了之,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甚至是群众找上门来反映问题,也置若罔闻,更谈不上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个别单位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及时解决。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乡镇政务公开之所以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力意识浓厚,服务意识淡漠。政务公开实质是推进政府提高服务质量的手段,乡镇政务公开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服务意识问题,如果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把行使政府职能看成手中的权利,认为本部门负责的事务就是本部门的权利范围,而非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对于本部门的权利认为不必也不愿让他人知道,那么其政务公开必定是避重就轻搞形式主义。由于一些乡镇在认识上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时机、方式、范围等都认为是自身的权利,甚至认为将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信息公开后,造成议论纷纷的局面影响社会稳定,存在着“给老百姓知道的东西多了只能添乱”的错误思想,因此不愿也不敢进行政务公开,以种种借口推迟政务公开工作,尽可能缩小公开范围,压缩公开深度,对上 2 级有关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采取拖延、敷衍的态度。
(二)政务公开制度不健全。作为加强廉政建设的新举措,现在的乡镇政务公开还带有浓厚的政策性,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政务公开法,政务公开的内容只是散见于《档案法》和《保密法》中。在乡镇,政务公开一般是以内部文件的形式作出,乡镇政府仍然掌握着政务公开的主动权,老百姓只是被动地接受有关政府部门愿意公开的信息,如果政府机关不公开应该公开的制度或文件,群众本身并没有任何渠道能够加以改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政务的不完全、不彻底公开甚至假公开,使得政府部门有机会隐瞒对自己或部门利益不利的信息。此外,乡镇政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使得政务公开在实践中容易表现出随意性、零散性、形式主义和报喜不报忧等现象。
(三)责任不落实。目前,乡镇政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科室和站所负责人职责范围不够明确,考核奖惩不够严格。政务公开工作还没有真正纳入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并同其经济利益、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紧密挂钩。现行制度中,如果政府机关不予公开或不彻底公开,上级机关多数只是口头批评而已,很少严肃追究责任。由于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不够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乡镇政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解决乡镇政务公开问题的对策
相对于政府机构改革而言,乡镇政务公开也意味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政务活动透明度的需要,是促进乡镇改革步入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办事程序化发展轨道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推进乡镇政务公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
乡镇政务公开工作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及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政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一方面,要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民主政治教育,使他们真正意识到,推进政务公开是还政于民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尽 的义务和责任,而决不是什么“赏赐”。引导他们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观念、群众观念和法制观念,切实解决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会公开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让老百姓意识到通过政务公开了解政府政务情况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民主权利,关心、监督和推动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工作,是广大群众的重要责任,也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
(二)研究制定政务公开相关制度。国家应尽快研究制定政务公开相关规定,各级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各地政务公开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乡镇政务公开工作的具体制度,就公开主体、公开内容、公开标准、公开时限、公开纪律、如何接受监督、如何奖惩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以利于统一遵循,确保政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为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供依据。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要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乡镇政府领导及其各单位(部门)负责人的经常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转变政府职能、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认识并积极推进此项工作,进一步突出政府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成立以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务公开领导机构,以乡镇党政办公室为办事机构负责抓好落实。要成立专门监督机构,由专门监督机构对政务公开的情况进行监督,进一步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应邀请县、乡人大代表以及离退休干部、村级群众代表参加监督机构,以增强监督机构的代表性与针对性。
(四)强化监督,确保内容真实。乡镇政务公开的目的主要是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政务公开的内容一定要突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的问题、容易出现不公开和腐败的问题、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实施问题等等都应依法及时如实公开,以利于群众了解和监督,而不是只注重公开单位职责范围、政策规定和任务要求,把政务公开栏变为仅仅是一般的政策宣传栏,不注重公开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只有加强监督,才能确保公开内容真实、及时又符合群众的要求,首先要加强乡镇政府及其各部门的内部监督制约,保证公开的内容可靠,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务公开监督机构的作用,认真审阅政务公开的 4 内容,注重听取群众的反映,有计划地开展政务公开民主评议活动。
(五)严格考核奖惩,强化责任追究。
政务公开的实质是防止权力运作中的腐败,如果不公开或公开不力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公开必将流于形式。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行乡镇政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政务公开纳入对乡镇整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之中,坚持量化考核,严格奖惩,并同经济利益挂钩。要建立乡镇干部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制。从乡镇领导干部到机关部门(站所)负责人到一般工作人员,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并将履职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对推行政务公开不力的,要加强教育,促其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对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要严肃批评,坚决纠正;对搞虚假公开、欺上瞒下的,要严肃查处,绝不迁就。通过严格的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乡镇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推行厂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在特定的条件下, 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准则或采取的政治行为。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 其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规定和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1]。目前, 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2], 其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能否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 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治理的效果效率。经过多年的探讨和实践, 公民参与被认为是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学者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认为:“公民参与是信息时代政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政府和公共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环境和情形。”[3]经过探索和实践,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公开征求意见就是最鲜明的形式。但公开征求意见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将积极、有效的公民参与纳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 仍需进一步的完善和长时间的努力。
2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开征求意见的基本现状
2.1 具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我国《立法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将意见整理后送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 并根据需要, 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十五条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 经委员长会议决定, 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 征求意见。各机关、组织和公民提出的意见送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第五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 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起草行政法规, 应当深入调查研究, 总结实践经验, 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第十九条规定:“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将行政法规送审稿或者行政法规送审稿涉及的主要问题发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有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反馈的书面意见, 应当加盖本单位或者本单位办公厅 (室) 印章。重要的行政法规送审稿, 经报国务院同意, 向社会公布, 征求意见。”2008年4月,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决定, 今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 一般都予以公开, 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这标志着人大常委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将常态化。有了相关法律依据,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公开征求意见也将常态化。
2.2 方式方法多样化
为了贯彻《立法法》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关于公开征求意见的基本原则, 全国人大、国务院以及我国各地区对于制定公共政策过程种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官方网站上设有“法律草案征求意见”专栏, 专栏中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相关法案及其说明文件予以及时公布, 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 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官方网站上设有“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 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系统提出意见, 方便快捷。目前, 除了以上提到的网上征求意见系统 (平台) 之外, 我国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还有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来电、来信、旁听会议、电子邮件、报纸、电视、电台、走访调研等, 灵活多样。
2.3 取得一定的成效
多年来, 我国各地在公开征求意见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 为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征求广泛有效意见、增强人大工作透明度、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将公民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化, 公民通过报名确认可以到现场旁听常委会对法规的审议和修改, 为市民广泛地参与立法过程和提出宝贵意见创造了良好条件。2009年, 《天津市中心城区“一主两副”规划设计方案》等六个规划设计方案通过新闻媒体、规划展览馆展示等方式公开向全市人民征求意见, 在此期间, 4万余人次参观了此次公示, 共收到信件、电子邮件2691封, 电话2743个, 现场留言1942条,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座谈会意见150条, 市民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平均98%的市民对六个规划设计方案和本次公示活动表示满意;2014年7月28日, 深圳市法制办召集市交委、市轨道办、市人大代表、市民代表等召开《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立法听证会, 各界代表围绕五大焦点激辩。代表们多赞成地铁内禁止饮食, 但对地铁延误多长时间应告知公众及小型宠物是否禁止携带存在分歧。通过听证会, 增强了立法的透明度、科学性和民主性。通过我国近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 公开征求意见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开征求意见环节存在的问题
3.1 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缺乏统一的规范
我国《立法法》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对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仅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如“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但缺乏必要的统一的规范。以听证会制度为例, 它只是相关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公开征求意见的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 而不是必须履行的程序, 是否举行听证会往往是由相关部门自行决定。由于缺乏强制性的统一的法律规范, 就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 一些公共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仍然很少举行听证会, 有的甚至从未举行过听证会。即使举办过的一些听证会也存在着程序不规范、内定参与人员、作秀等问题。可见, 对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制定统一的规范非常有必要。
3.2 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参差不齐
目前, 我国制定公共政策时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包括网上征求意见系统 (平台) 、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来电、来信、旁听会议、电子邮件、报纸、电视、电台、走访调研等, 但各级公共部门采用的方式参差不齐, 对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开展和公众的参与带来一些不便。如级别比较高的公共部门设有网上征求意见系统 (平台) , 使公众的参与以及意见的征集和处理变得方便快捷, 而级别比较低的公共部门在公开征求意见时仍采用信函等方式, 带来一些工作上的不便。当然, 笔者在此不是否定公开征求意见方式的多样化, 而是希望各级公共部门之间在公开征求意见方式上进行技术共享, 使得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在整体上更上一层楼。
3.3 公众参与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目的就是引入公众参与来提高政策质量, 公众是否积极、有效参与, 关系到公开征求意见的实效。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不难发现, 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具有一定的规律, 他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与自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上, 比如住房改革类、食品安全类等, 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公共政策则关注较少, 甚至无人问津。另外, 有一些公开征求意见的听证会、座谈会等由于组织者的“精心安排”而流于形式, 成为表演秀, 好的形式未产生好的效果[3]。比如, 2014年3月29日, 据相关媒体报道, 南方某市针对一个化工污染项目举行环保听证会, 会议形式很“正规”, 参加证、旁听证、证人证等一应俱全, 会议程序执行得也很顺利, 但参与者是内定的“可靠人员”, 相关媒体记者也不允许参加, 把一个本该透明的听证会办成了闭门会。公众没有真正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也就无法履行监督权, 积极性也受到极大打击, 这样的听证会根本起不到实效。此外, 有些地方的公共部门由于缺少公开征求意见的反馈互动机制, 使得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和采纳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甚至流于形式, 由此挫伤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4 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建议
4.1 制定统一的规范
没有规矩, 不能成方圆。国家应当制定统一的关于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通过立法的方式使得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以此来明确公开征求意见的各种方式及其程序。以听证会为例, 应当在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听证会的议题的种类、参与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听证会的程序以及征求意见的效力等。通过制定统一的规范, 使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基本方式具有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 也更具规范性。
4.2 加大技术投入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尤其是网络技术。国家应从从技术层面着手, 加大技术投入, 运用网络手段, 设计出公众参与的技术平台,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公共政策信息对公众的开放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公民参与的程度, 也决定了公开征求意见效果。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我国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逐步向网络化转变, 即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具有方便快捷、远程操控的特点, 它可以使公民随时随地了解政策信息, 并且可以实现公共部门与公民在网上的双向互动。目前, 我国的重大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措施中, 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而实现的, 方便快捷有实效。因此, 我国要加大技术投入, 积极推行电子政务, 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针对公共政策的意见征集、处理和反馈, 确保透明度的同时也便于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当然, 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程度和计算机水平存在差异, 在积极推行电子政务作为公开征求意见的主要方式的同时还应适当保留其他方式, 照顾到一些特殊的群体, 保障他们的参与权。
4.3 加强宣传、回应及互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 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但是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开征求意见的参与仍然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公民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是有效实施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重要保障, 要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关于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宣传,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的意识;其次, 应当建立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回应互动机制, 相关部门应对社会公众提出的建议、意见应当认真收集、整理、处理和反馈, 通过网络、报刊等与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 对于公众提出的宝贵意见进行采纳和表示感谢, 对于不予纳的建议和意见做出详细的说明, 这样有利于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使得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真正取得实效。
5 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民的民主意识逐步崛起。近年来, 为了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科学性和民主性, 以公开征求意见主要形式的公民参与已然成为我国公共部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目前在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但也还存在着缺乏统一规范、方式参差不齐、实际效果不佳等问题, 建议应该制定统一规范、加大技术投入、加强宣传互动, 使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朝着方便快捷的电子政务方向发展, 并不断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工作的实效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
[2]陈怀锋.从“公开征求意见”举措的实行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若干问题[J].知识经济, 2010, (5) :3.
推行厂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双证书”制度;士官教育;“双师型”教员;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双证书”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既是衡量士官服役期间专业技能水平的标志,也是士官退役就业参与职业竞争的凭证,推进“双证书”制度对于促进士官学校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一、武警士官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一)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法的要求
我国对职业教育实行学历文凭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士官教育为岗位任职教育,虽有其军事技术教育的特殊性,但仍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因而士官教育属于国家职业教育法规的范畴。
(二)实行“双证书”制度有利于促进武警现代士官教育的发展
实行“双证书”制度能强化士官学员专业技能培养,有利于提高士官综合保障、完成多样化保障任务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士官教育与职业培训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军事职业技能教育与国家职业技能教育的接轨。
(三)实现两种认证制度的结合促进士官院校和基层部队的联系
基层部队应用持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人才,将有效节约上岗培训费用,减少用人风险,从而提高综合效益;同时也使士官院校从基层部队获得更多的科研课题,从而缓解了科研经费不足,促进院校科研能力提高。
二、武警士官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资格种类和职业资格培训发证体系有待完善
武警部队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时间较短,与地方专业相比,所能鉴定发证的职业种类还不够,一些部队的特有专业尚未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范围。基层单位对职业资格没有严格要求,无证上岗的现象比较普遍。就武警后勤士官来说,专业分类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难度大,包括车辆维修、船艇技术、军械、军需烹饪、财务会计、军需仓储、工程机械、油料专业等几十个工种。许多工种无对应的技能证书可考,对应的士兵职业技能鉴定站也没有建立。目前职业资格考证多是一些单一工种,缺少综合性职业标准及面向专业核心技能的职业资格标准,个别职业技能标准的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士官培养目标在现有职业资格证书中体现不足。
(二)院校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缺乏紧密联系
目前士官院校课程体系仍然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模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这种学科式课程体系没有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理论性课程比重大,实践性课程少。有些学校为了能让学员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组织学员进行短期的考前突击培训,而没有将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有效地衔接起来,造成学员在专业学习与获取职业证书之间的顾此失彼。
(三)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不能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要求
士官院校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还无法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实际需要,表现在:校内实训室设备陈旧,有的使用部队淘汰的设备,缺少先进的训练项目,不能与新装备技术同步。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因为实训项目、模拟工作任务不能仿真,也没有达到相应的实践教学效果。有些专业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依靠校外实习基地来进行,由于部队与院校之间任务分工不同,部队往往不能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辅导。
(四)“双师型”教学团队没有真正形成,教学培训力量薄弱
目前,士官院校很多“双师型”资格教员只是通过培训获取相应的职业素质证书,离真正的“双师型”要求差距较大。以船艇技术为例,教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知识单一的多,综合人才少;能讲理论的多,能实际动手的少;地方院校毕业的多,掌握部队现状的少。船艇专业教员从各自不同地方来到教学的岗位上,工作就是几年到十几年,不利于专业知识内容的更新,造成了教学上的僵化被动局面,一旦部队新情况新装备出现,就显得措手不及。
三、武警士官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几点对策
(一)以职业技能鉴定为牵引,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鉴定考核系统
1.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武警士官院校应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劳动者就业、激励学员战士提高素质的重要作用。同时设定专门的鉴定工作办公室,统筹工作、集约资源、统一标准、便于与上级沟通以及加强学校各部门间的协调。对还不能开展鉴定的工种,及时同总部业务部门沟通,取的支持,成立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站。
2.加大试题库开发力度。要大力开发和增加现有题库的试题量,使每个专业具有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适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试题库,以保障职业技能鉴定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同时重视加强各专业培训人才的引进、培养,不断完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考评系统等。
3.建立一支过硬的考评员队伍。鉴定考评员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又要熟悉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理论、技术、方法、制度、政策。院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针对考评员队伍的管理办法,明确考评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明确聘任原则、聘任程序及方法;明确考核内容和办法,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考评员,给予解聘或不予聘用。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院校课程体系和资格培训实现“融通”
1.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学校要针对“双证书”教育制度的特点,将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到教学计划中,重视学员的技能训练。做好职业能力评估,制订涵盖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教学计划尤为重要。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课程重组,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将职业标准要求的各项素质与课程设置相对应,课时分配与技能鉴定中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所占分值相对应。课程设置要反映部队需要的新装备、新技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突出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训练。
2.教材選择向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靠拢。目前,各专业所使用的专业教材仍偏重理论方面,教材内容与技能鉴定的内容有偏差。因此,教材选用应向鉴定考试大纲靠拢,重视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并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确保学员在课程结束后能够直接参加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
3.考核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相适应。“双证书”教育的考评方式应以考查学员的能力与促进学员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视职业技能和任职能力考核,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考核方式可将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水平、实践应用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将学员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情况作为优秀学员考核内容,突出导向作用。
(三)增加教学和鉴定考核设备,不断改善实训条件
1.士官院校的校内实训场所应参照行业规范和实际工作场景,结合教学特点进行建设,以满足专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和专业技能训练要求。通过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增加学员动手训练的机会,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及动手能力,使他们融入到职业氛围中。同时,学校可以依靠良好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设备、灵活的办学机制,吸引部队社会与学校联合建设实习基地,将基地作为培训岗位任职场所,学校与联合单位实现“双赢”共建。
2.校外实训基地是学员直接参加执勤和实际工作、进行顶岗实习的场所,对校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学员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部队教官、高级技师的指导,操作水平和技能水平大大提高,为其获取岗位资格证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与部队和专业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优势互补,加强交流沟通,共享资源。
(四)建立“双师型”教员队伍,确保“双证书”培训模式的教学质量
1.学校要为教员的发展搭建平台。学校要确立“双师型”教员的资格平台,这个资格平台应紧扣教员的学历、专业技能水平、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方法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学校应不断加强教员业务培训,使教员掌握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能够按照职业教育学习规律,正确地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采取聘请和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培养自己的教学名师,同时通过科研兴校提高教员的专业技能。
2.以培养“双师型”和一专多能的教员为切入点,提高教员的素质。要积极开展实践能力强化培训考核活动,选派教员到部队调研或参与部队综合演习,加大教员到部队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的服务力度,鼓励教员到部队代职锻炼。不断丰富教员的实践经历,使教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在教员中推行与所教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此条途径,使专业教员取得中、高级技术等级证书。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实际动手能力是士官教育走向部队、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和赖以生存的自我本钱,也是士官教育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闪光点。因此,在学习期间对学员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员掌握真刀真枪的操作本领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教员的重要职责。参加指导工程实践的教员要精心策划出实践教学每个环节,编写优秀实用的教学实践教材,解决学员在工程实践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故障维护等诸多实际问题。一方面教员自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深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勇于奉献、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备,鲁卫东.士官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刘天英.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杨恩利.准确把握士官教育特征 推进教育创新发展[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9(4),23.
[4]李明润.创新士官教育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1),12.
[5]秦元伟, 张晓东, 李树峰.对技能型士官教育的几点思考[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6),22.
【推行厂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新农保推行意义及存在问题对策研究08-02
厂务公开民主08-10
公司厂务公开情况报告07-05
建立企业厂务公开制度08-15
煤矿企业厂务公开制度08-27
社区部厂务公开实施办法06-10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09-24
厂务公开经验交流材料10-19
强化厂务公开推动民主管理08-29
公司厂务公开制度实施细则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