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习题课教改论文

2024-08-10

生物习题课教改论文(精选8篇)

生物习题课教改论文 篇1

生物习题课教改论文1

王艳君

习题课的教学使学生澄清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与不正确的认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习题讲评课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课型。传统生物习题课往往采用千篇一律的练习-评讲-订正的模式,以往习题课,总是按照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的顺序评讲,这种方式从表面来看,似乎顾及到了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不管简单还是复杂的题目,都有学生做错。可是,弊端也很多,比如这种评讲方式重难点很难突出,那么学生也就不知道重点掌握什么,也不知道哪些题目对于本班来说是容易做错的。某些学生发生的问题,在另一部分学生看来可能不成问题,难于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尤其难以引起那些自以为毫无问题、作风浮躁而又学得不扎实的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分析习题时,教师苦口婆心,面面俱到,学生漫不经心,懒得动脑;再次做同样的题目,一错再错,效率很低,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那么,通过教改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讲评成为全体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先将答案发给学生,对于对出错率较低,一般知识性的错误学生可通过查阅教材、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此阶段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错题原因,是知识没记住,还是表述不清、书写不规范引起,还是方法不对。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因为这是后面小组内讨论的重点。

二、把前后两排约6人作为一个讨论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讨论时,前排学生转向后面,老师先提出要求,指出重点谈论的问题和时间安排。重点讨论的问题一般是:

1、自查不能解决的问题。

2、优秀解题方法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促进智能发展。

3、全班出错率较高的 对这类题教师可组织典型错解实例“展览”。供学生比较鉴别,让学生评论争辩,在争论中澄清认识,掌握知识。

4、在以往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

5、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

6、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此过程中老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讨论,了解学生讨论的总体情况。

三、经过讨论后,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但总会有个别组的个别小题有问题,这时就让有问题小组的代表发言。发言完之后,请没有问题的小组来解决问题。如果解答问题的小组发言者不能解释清楚,则再找其他小组来解决。有时即便解答者发言清晰,解释也正确,老师也应征询一下问题组的意见,对答案是否满意。如果还有疑问,接下来就是教师的讲评,讲评中不能就题论题,在分析学生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借题发挥”,找出学生在理解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等,进行方法指导。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还要指导如何快速切题,如何才算完整的叙述、规范的表达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还要根据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把相关题目需要扩展的知识进行补充评讲。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对某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不同的起点进行提问。这种训练立足基础,不刻意求难,学生感到别开生面,饶有兴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解题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思维就能活跃起来。四、一堂讲评课的结束,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习惯,把自己在习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针对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变式训练的设计要注意:⑴针对性。针对共性错误,错什么,练习什么;⑵对应性。即矫正一题,跟上一个类似的练习。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巩固矫正成果。

从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这样的习题讲评,认为将枯燥的讲评变成了有趣的智力游戏。有时不同组之间还存在竞争和辩论,整个课堂的气氛极为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从后期检测看,通过学生讲题方式讨论过的题目,学生再次出错的比率总体上明显低于教师讲评的题目,可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习题讲评课效果明显优于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当然,通过短时间的实践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且时间久了之后还要面临学生对这种方式厌倦的可能,所以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以做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生物习题课教改论文 篇2

关键词:生物习题,有针对性,“以学生为主体”

习题评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查漏补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高三练习相应增多,因而习题、试卷讲评课也频频出现。讲评课常出现两种问题:一种是只公布答案不作任何解释,其课堂容量可想而知。另一种是题中凡是涉及的知识点,不论学生是否已理解,都梳理一遍。这样看似容量很大,教师也很辛苦,但重点不突出,没有针对性,效率不高。

笔者对生物习题讲评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下面笔者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1. 有针对性评讲

评讲习题,应将该讲的内容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讲。

(1)正答率低的题重点讲。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统计,答对率低于40%的题要重点讲,要分析其出错的原因。只有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

(2)典型习题变式讲。一般分为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将题目条件稍作改变,变定式思维为多向思维,可有效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素质。[1]

[例1]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多大?假设常染色体遗传病(以下称为甲病)基因用a表示,色盲基因用b表示。由题意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致病基因a频率为1/10,正常基因A频率为9/10。丈夫为该病携带者(Aa)可能性为Aa/(AA+Aa)=(2×0.1×0.9)/(0.92+2×0.1×0.9)=2/11,而妻子(AaXBXb)必携带致病基因,这对表现正常的夫妇所生子女患病包括三种情况: (1) 只患甲病(aaXB); (2) 只患色盲病; (3) 患两种病。运用“分解组合法”,先将两对等位基因分解为:Aa×(211) Aa, XBXb×XBY,分别求出后代某种表现型的几率,然后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得出各种表现型的几率为:

(1) 只患甲病(aaXB):Aa×Aa→aa (1/22), XBXb×XBY→不患色盲概率(3/4),几率为3/88。

(2) 只患色盲病:Aa×Aa→aa(不患此病概率21/22), XBXb×XBY→XbY (1/4),几率为21/88。

(3) 患两种病:Aa×Aa→aa (1/22), XBXb×XBY→XbY (1/4),几率为1/88。

此题解法一(逆向思维法):只考虑不患病(正常)的情况,再根据概率法则进行计算;解法二(集合计算法):(集合图略)。

将题目条件或提问角度加以改变,构成新题,然后进一步求解。通过一题多变,深入挖掘这个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更深入地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将例题1加以变形、延伸就成为例题2。

[例2]: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色盲男孩。若再生一个孩子,则此孩子: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率, (2) 色盲的概率,

(3) 两病兼患的概率, (4) 不患病的概率,

(5) 患病的概率, (6)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答案 (1) — (6) 1/4, 1/4, 1/16, 9/16, 7/16, 3/8]

(3)综合知识扩展讲。习题评讲不能就题论题,应以本题目为基础,“借题发挥”,进一步扩宽知识。一套覆盖面再广的试卷也肯定有知识点的遗漏,评讲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与之相关但未涉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从试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适当延伸,强化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增加知识的摄入量,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道题”而“会一类型题”的目的。

[例3]已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有关普通小麦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它的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21条染色体

B.它的每个染色体组含7条染色体

C.它的胚乳含3个染色体组

D.离体培养它的花粉,产生的植株表现为高度不育

本题将染色体组及单倍体、多倍体、胚乳等知识综合在一起,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一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它们的思维空间。

(4)解题思路方法渗透讲。讲评中,教师应注意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及其关系,抓住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解题技巧的讲评就是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所以,教师在讲评时,应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方法规范,提高解题能力。

[例4]某蛋白质分子由n条多肽链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3b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

先要弄清本题涉及的知识点:DNA(基因)和信使RNA的结构、转录和翻译过程,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再理出解题思路:基因→信使RNA→氨基酸→蛋白质。此题关键是求氨基酸个数,由转录、翻译知识可知:DNA上碱基数目∶信使RNA的碱基数目∶氨基酸数目=6∶3∶1,蛋白质分子量=形成此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分子量总和—脱去水分子质量总和,所以依题意知氨基酸数b,失去水分子数为(b-n),故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ab- (b-n) ×18。

2. 同学之间合作,自我纠正

对于答对率较高的题,学生一般通过查阅书籍或回忆都能自行解决,没有必要进行集体评讲,否则会引起学生思维错觉甚至混乱,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具体做法是:把相邻的几个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取长补短,自我纠正。这种方法解决了时间的矛盾,同时很好地弥补了大班教学难以兼顾学生个性的不足。

3. 由学生讲解

由学生讲解,这也是调节上课形式的一种方式,并能更好地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任学生担任“讲解员”,教师作必要的技术指导并带动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当然这种操作方法实施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从学生答卷中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几位对试题分析比较有见解的学生或者是全班中的几位学习尖子对试题作分析,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提出他们的解题思路的具体过程,教师再与学生针对这些解题思路提问、质疑、补充、推论、总结,与学生共同探讨,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由学生讲,有时教学进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学生比较投入,如果讲解者概念存在模糊,教师应及时纠正。并且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学生提问和反驳,通过辩论或讨论,学生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十分有效。

4. 自主复习和巩固,教师督促

学生掌握知识要有一个过程。有些题目评讲过了,当时学生也觉得懂了,但再做学生还是做错,原因之一是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自我消化。评讲课上通过讲,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基本上能明白错误所在,但此时所学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忘记,故对获取的信息需要加工、储存和应用,可以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这样做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此时教师与学生进行进行个别辅导、督促,教师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督促指导与学生的自学、巩固两不误,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效果更佳,也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2]

当然,评讲课上怎么评、怎么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统计分析是评讲的依据,统计的内容包括:分数统计、出错率、错误答案的类型、错误原因等。教师应从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在评讲时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问题。

从笔者探索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孙义全.生物学试卷讲评的思路探究.生物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0, (8) :43-44.

“生物习题讲评课”有效性的探索 篇3

【关键词】习题讲评课;教学有效性;编制习题;引导探究;反思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失败是包办,而学生最大的悲哀是依赖。其实无论“包办”,还是“依赖”,都反映出人的“惰性”,这种“惰性”的教与学,其结果培养出的必是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那我们如何才能走出这种“惰性”教学呢?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如何提高“生物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结合省生物基地校课题《优化习题策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的研究,我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编制习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托《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按章节的知识点逐一编写习题。如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一知识点,依《教学要求》:①能阐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实质;②能运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推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进行相关计算,本人编制了以下难度梯度的习题,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

1.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 )

A.YR和YR B.Yr和Yr

C.YY和Rr D.Yr和YR

2.基因型为RrYY的生物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其基因型的比例为( )

A.3:1B.1:2:1 C.1:1:1:1D.9:3:3:1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哪个过程( )

AaBb■1AB∶1Ab∶1aB∶1ab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子代9种基因型 ■4种表现型

A.①B.② C.③ D.④

4.豌豆种子子叶黄色(Y)对绿色为显性,形状圆粒(R)对皱粒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定律。

(2)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

(3)在杂交后代F1中,非亲本类型占的比例是______,F1中纯合体的基因型是______。

(4)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______,若使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则F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编题说明】第1小题要求学生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实质,属于容易题;第2小题考查能运用自由组合定律推断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属于容易题;第3小题要求学生理解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间(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易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混淆,错误率高,属中等难度题;第4小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属于难题。

二、耐心引导探究

布鲁纳曾指出教师教导学生时,目的不在增加学生对某学科的知识,而是鼓励他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共同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应主动去寻找知识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学生做错的习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评,但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课本、图表或视频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解决。

1.课前准备:错题统计,错因分析,设计练习,明确目标

做好习题分析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现在提倡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以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这不是说教师就轻松了,我们的功夫应花在课前准备上。在评讲习题之前可以找不同类型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便获取关于学生对习题感受的第一手资料,如学生的主要错因等。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评讲时就没有针对性,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好的收获。同时也应把握好试题评讲的深浅度,对典型题和常规题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只有认真做好了课前准备,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完成;哪些问题学生需要合作讨论完成;哪些问题需要老师重点讲解;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总结方法等。在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讲评重难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会让习题讲评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课堂活动:合作交流,展示分享,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讲评课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自主性,避免“一言堂”,多一点启发和鼓励,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讲评课中,并提供给学生自己总结、自行讲评的机会,要求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鼓励学生用已有知识说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理由,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大家共做一道题、共评一道题,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学生讲评结束后,一定要有恰当精要的总结和点评。有时教师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并总结方法、规律。互动不只是师生你来我往的问答,更是思维碰撞激发出的火花。这样教与学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例1:在下图3个密闭装置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三份种子:消毒且刚萌发的小麦种子、刚萌发的小麦种子及刚萌发的花生种子。把三套装置放在隔热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当A和B玻璃管中的水珠开始移动时,分别记录其移动速率VA和VB,则VA

B.如果A和C中都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记录温度计读数为TA和TC,则TA>TC

C.如果B和C中都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记录水珠移动距离LB和LC,则LB

D.如果B和C中都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记录温度计读数为TB和TC,则TC>TB

在讲评上面这道选择题时,教师不要急于正面讲评其对与错的原由,可先就装置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①水珠移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与CO2气体有关吗?②种子消毒与否有何区别?③小麦种子与花生种子在组成物质含量上有什么不同?接下来,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选出正确答案C;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①NaOH溶液的作用有二:一是调节酸碱度;一是用于吸收CO2;本实验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用于吸收CO2,所以水珠移动是由于O2被消耗引起的。②O2消耗的多少取决于呼吸作用的强弱,由于消毒的种子中不含微生物,其总体呼吸较弱,耗氧量较少,故VA

3.课后反思:构知识网,建错题本,写教后思,提师生能

通过错题反馈和展示分享环节,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点、解题思路及错误原因),从而为今后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累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学生要建立错题集,反思答错题的原因,并且能补充该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琢磨科学的解题方法,以便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其总结规律,提高解题效率。

例2:取1个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用15N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细胞,这4个细胞中含15N的细胞个数可能是:( )

A.2B.3C.4 D.前三项都对

到第一个班上课,我在讲评时,是让学生画图进行辨析,得出正确答案D就了事了。我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相反,此种教法是科学的,因为对于初次接触这道题的同学来说,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在于就题论题,而没有上升至规律来提升。通过课后反思,我在到第二个班上课时,还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带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有几条?②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无论复制多少次,带有放射性的DNA始终有几条?③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相比,有丝分裂后期有什么特点(套用前者的话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非姐妹染色单体自由组合”)?④子代细胞中最多有几个细胞带有放射性,最少有几个细胞带有放射性(最多4个;最少2个)?⑤对于任意一个子代细胞而言,最少有几条DNA带放射性,最多有几条DNA带放射性?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核DNA(全部用15N标记)为2N的细胞,无论复制多少次,带有放射性的DNA始终有4N;子代细胞中最多有4N个细胞带有放射性,最少2个;对于任意一个子代细胞而言,最少有0条DNA带放射性,最多有2N条DNA带放射性。最后再设计拓展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探索讲评课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1.与过去的课堂相比,虽不能说“颠覆”,但至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根据错题反馈情况,分析错因及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展示分享以达成共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每节课总感觉是那么的短暂,意犹未尽。

2.困惑

①由于课堂开放,生成性资源较多,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由于学生差异较大,编制的习题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教、学要真正走出“惰性”,提高生物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精心编制试题,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学情,提高讲评引导的针对性;第三,要设置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有效性;最后,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改道路上,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在讲评上面这道选择题时,教师不要急于正面讲评其对与错的原由,可先就装置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①水珠移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与CO2气体有关吗?②种子消毒与否有何区别?③小麦种子与花生种子在组成物质含量上有什么不同?接下来,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选出正确答案C;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①NaOH溶液的作用有二:一是调节酸碱度;一是用于吸收CO2;本实验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用于吸收CO2,所以水珠移动是由于O2被消耗引起的。②O2消耗的多少取决于呼吸作用的强弱,由于消毒的种子中不含微生物,其总体呼吸较弱,耗氧量较少,故VA

3.课后反思:构知识网,建错题本,写教后思,提师生能

通过错题反馈和展示分享环节,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点、解题思路及错误原因),从而为今后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累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学生要建立错题集,反思答错题的原因,并且能补充该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琢磨科学的解题方法,以便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其总结规律,提高解题效率。

例2:取1个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用15N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细胞,这4个细胞中含15N的细胞个数可能是:( )

A.2B.3C.4 D.前三项都对

到第一个班上课,我在讲评时,是让学生画图进行辨析,得出正确答案D就了事了。我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相反,此种教法是科学的,因为对于初次接触这道题的同学来说,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在于就题论题,而没有上升至规律来提升。通过课后反思,我在到第二个班上课时,还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带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有几条?②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无论复制多少次,带有放射性的DNA始终有几条?③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相比,有丝分裂后期有什么特点(套用前者的话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非姐妹染色单体自由组合”)?④子代细胞中最多有几个细胞带有放射性,最少有几个细胞带有放射性(最多4个;最少2个)?⑤对于任意一个子代细胞而言,最少有几条DNA带放射性,最多有几条DNA带放射性?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核DNA(全部用15N标记)为2N的细胞,无论复制多少次,带有放射性的DNA始终有4N;子代细胞中最多有4N个细胞带有放射性,最少2个;对于任意一个子代细胞而言,最少有0条DNA带放射性,最多有2N条DNA带放射性。最后再设计拓展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探索讲评课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1.与过去的课堂相比,虽不能说“颠覆”,但至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根据错题反馈情况,分析错因及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展示分享以达成共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每节课总感觉是那么的短暂,意犹未尽。

2.困惑

①由于课堂开放,生成性资源较多,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由于学生差异较大,编制的习题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教、学要真正走出“惰性”,提高生物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精心编制试题,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学情,提高讲评引导的针对性;第三,要设置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有效性;最后,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改道路上,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在讲评上面这道选择题时,教师不要急于正面讲评其对与错的原由,可先就装置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①水珠移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与CO2气体有关吗?②种子消毒与否有何区别?③小麦种子与花生种子在组成物质含量上有什么不同?接下来,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选出正确答案C;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①NaOH溶液的作用有二:一是调节酸碱度;一是用于吸收CO2;本实验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用于吸收CO2,所以水珠移动是由于O2被消耗引起的。②O2消耗的多少取决于呼吸作用的强弱,由于消毒的种子中不含微生物,其总体呼吸较弱,耗氧量较少,故VA

3.课后反思:构知识网,建错题本,写教后思,提师生能

通过错题反馈和展示分享环节,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点、解题思路及错误原因),从而为今后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累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学生要建立错题集,反思答错题的原因,并且能补充该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琢磨科学的解题方法,以便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其总结规律,提高解题效率。

例2:取1个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用15N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细胞,这4个细胞中含15N的细胞个数可能是:( )

A.2B.3C.4 D.前三项都对

到第一个班上课,我在讲评时,是让学生画图进行辨析,得出正确答案D就了事了。我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相反,此种教法是科学的,因为对于初次接触这道题的同学来说,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在于就题论题,而没有上升至规律来提升。通过课后反思,我在到第二个班上课时,还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带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有几条?②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无论复制多少次,带有放射性的DNA始终有几条?③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相比,有丝分裂后期有什么特点(套用前者的话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非姐妹染色单体自由组合”)?④子代细胞中最多有几个细胞带有放射性,最少有几个细胞带有放射性(最多4个;最少2个)?⑤对于任意一个子代细胞而言,最少有几条DNA带放射性,最多有几条DNA带放射性?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核DNA(全部用15N标记)为2N的细胞,无论复制多少次,带有放射性的DNA始终有4N;子代细胞中最多有4N个细胞带有放射性,最少2个;对于任意一个子代细胞而言,最少有0条DNA带放射性,最多有2N条DNA带放射性。最后再设计拓展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探索讲评课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1.与过去的课堂相比,虽不能说“颠覆”,但至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根据错题反馈情况,分析错因及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展示分享以达成共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每节课总感觉是那么的短暂,意犹未尽。

2.困惑

①由于课堂开放,生成性资源较多,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由于学生差异较大,编制的习题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教、学要真正走出“惰性”,提高生物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精心编制试题,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学情,提高讲评引导的针对性;第三,要设置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有效性;最后,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改道路上,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生物习题课教改论文 篇4

内容摘要: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

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一个教师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关 键 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新课改.新教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的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教材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将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新的教材体系,走进早已熟悉而今又陌生的生物课堂,是我们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

过去很多人认为,生物就是由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构成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除知识体系外,生物科学中含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此外,还包括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科学过程中的特殊情感、态度和心理体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生物学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生物课程既然属于科学课程,教师就该在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

首先,实施新教材,课堂教学要有新观点、新方法。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不能拘泥于预先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解说,可以这样说,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放性的学习才能真正使我们发展性的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

2、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活泼机智,应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的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也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在很多时候,教学的内容难免有些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比日,在给学生上人体的激素调节,在讲人体有哪些内分泌腺及什么是激素时,会有某些学生显得没精打采,便转移话题,说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错误,因为剧中的司马迁竟然长了胡须。有的学生懵了:司马迁是男人,男人长胡须,这错在哪?司马迁受过宫刑,这个学生一般都知道,但什么是宫刑,为什么受宫刑的男子不会长胡须学生却不一定知道,于是便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人体的内分泌和激素的作用上。这时,你可以幽默的说:“看来不懂得生物学知识,还会有人闹出太监生儿子的笑话呢!”全班学生一下子都笑起来,困意一扫而光。由此可见,教师的机智幽默就象课堂润滑剂,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最后,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改革评价方法。

从以往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来看,评价着重关注期中、期末的相对评价,忽略对学生平时学业的绝对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特别是学生在实践活动、兴趣、思考力、判断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增加平时的绝对评价,激励和改造学生的素质,也使得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是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转变为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论成败,而是要看其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常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不能轻易对学生进行否定。

英语教改环境下的说课分析论文 篇5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英语教学的日益重要, 人们对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学校多开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 说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学校里大力推行说课活动可以促进学校教学理论的发展, 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优势, 同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改,说课, 理性反思

本文针对英语教改环境下的说课进行分析, 让大家对说课进行了解, 同时通过对英语教改环境下对说课的理性反思, 从而对说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创新, 最终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说课评估体系来促进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说课的含义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的老师或者是教研人员, 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 然后由大家评论, 从而达到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英语教改环境下对说课的理性反思

(一) 对说课的优化创新。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优化, 主要包含教学理念的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优化, 最后是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对英语教学理念的优化指的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 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英语理论知识, 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可以在实践生活中熟练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进行英语授课不仅仅知识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而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优化是指老师对学生进行英语授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 同时也是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熟练运用。教学策略的优化是指老师在进行英语讲课的时候要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基础, 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最后是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的优化, 老师要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发挥最佳的说课效果, 如何才能符合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程度以及如何对学习计划进行一个合理的划分。教学资源的优化是指老师获得教学资源不再只是从课本上获得, 而是从多种渠道来获得英语教学资源, 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其次是对说课形式的创新。传统的说课形式有示范型说课、评比型说课、考核型说课, 随着英语教学的实施, 说课的形式也应该顺应潮流的变化进行不断的创新。由示范性说课转向互动性说课, 增加教师与听着之间的互动, 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思维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评比型说课向反思型说课进行创新, 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同行的不同的设计思路来于同行进行交流, 实现对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反思活动。最后是由考核型说课向研修型说课进行创新, 是指说课不再是为了考核老师而进行的活动, 而是为了对教学进行研究,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研讨效果的活动。这也是英语改革对说课形式的要求。

(二) 制定符合英语教改环境的说课评估体系。

说课评估是说课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相应的说课评估体系对说的的内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 对说课活动起到调控的作用, 从而达到最佳说课效果的过程。随着英语教改的实施, 说课评估体系也应该顺应教改的要求而进行优化创新, 以先进的英语理论为基础, 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说课评估, 从而达到深化说课活动的目的, 同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实现教改目标。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说课评估体系, 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制定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 英语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以及一定的英语理论基础来制定说课评估体系。其次是创新性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最后是活跃性原则, 就是在英语课堂上要是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活跃课堂气氛, 老师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带动学生去主动学习英语,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其次是要对评估的方法进行创新。评估的主要方法有调查评估法, 就是通过与说课教师的谈话, 以及对其他人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说课教师的自我汇报、收集资料等方法来对说课活动进行评估。然后是量化评估法, 就是把评估的说课的全部内容分为不同的项目进行评估, 每个项目都有其评估标准, 然后再对所有的项目进行依次评估, 最后结合所有的评估结果对说课活动进行整体评价。最后是质性评估法, 以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对老师的说课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对说课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

最后是对评估的内容进行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英语教材的选择, 通过对教师选择的英语教材进行评估, 可以了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 看教师对英语教材的分析是否合乎逻辑。其次是对教师说课中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估, 看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是否符合英语教改的要求以及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然后是对教师说课中的教学步骤安排进行评估, 看教师的教学步骤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进度, 以及在这样的教学步骤安排下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是对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进行评估, 因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 教师如何快速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对说课的评估内容之一。

总结

综上所述, 在英语教改的环境下对说课进行理性反思, 可以更好的开展说课活动, 使说课活动符合英语教改的发展要求, 同时达到应有的说课效果。在英语教改的环境下对说课活动进行反思, 可以对说课活动进行优化创新, 加强老师对英语教学的研究, 同时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对说课评估体系进行创新, 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方式、内容等进行了解, 同时对学校的整体教师质量进行了解, 通过对教师的说课活动进行评估, 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不足,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整体素质,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瑛.高职英语教改环境下对说课的理性反思[J].英语广场, (05) :107-108.

动物生物复习题 篇6

1)原口动物以()形成中胚层,后口动物以()形成中胚层。

2)动物的结构功能水平分为五级,即()、()、()、()和()。4)动物组织分四大类:()、()、()、()。6)两种方式形成中胚层及体腔:()、()7)脊椎动物中有三种细胞连接:()、()、()1、2 选择题:

1)、结缔组织来源于()。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和物质运输等功能。A.中胚层 B.外胚层 C.内胚层 D.中胚层。2)蛙卵的分裂方式是()。

A.完全均等卵裂 B.完全不均等卵裂 C.盘状卵裂 D.表面卵裂 3)海胆卵的分裂方式为()。

A.完全均等卵裂 B.完全不均等卵裂 C.盘状卵裂 D.表面卵裂

4)昆虫卵的分裂方式是()。

A.完全均等卵裂 B.完全不均等卵裂 C.盘状卵裂 n表面卵裂 1、3 名词解释:

3)辐射对称 4)两辐射对称 5)两侧对称 6)次生性辐射对称 8)螺旋型卵裂 9)辐射卵裂 10)假体腔 11)真体腔 12)细胞周期 13)端细胞法、体腔囊法 1、4 问答题:

5)简述神经胚的形成过程。3)简述原肠胚的形成方式。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题

2.1 原生动物(Protozoa)复习题: 2.1.1 填空题:

2)原生动物主要有三类运动器,即()、()和()。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有:()、()和()。

4)原生动物的生殖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又分:()和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又分:

()、()。

2.1.2 选择题:

1)草履虫的有性生殖方式为()。

A.接合生殖 B.孢子生殖 C.孤雌生殖 D.裂体生殖 2)草履虫的无性生殖方式为()。

A.纵二分裂 B.横二分裂 C.复分裂 D.孢子生殖

3)眼虫的无性繁殖方式为()。

A.纵二分裂 B.横二分裂 C.复分裂 D.孢子生殖 4)能进行光合营养的动物是()。

A.绿眼虫 B.疟原虫 C.草履虫 D.变形虫 5)两个草履虫接合生殖一次共产生()个子草履虫。6)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是靠()排出。

A.伸缩泡 B.胞肛 C.口沟 D.刺丝泡

7)当人被感染疟原虫的雌按蚊叮咬时,其唾液中的()随唾液进入人体。A.子孢子; B.裂殖子; C.环壮体; D.动合子 2.1.3名词解释

1)包囊 3)接合生殖 2.1.4 论述题

1)简述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2.2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复习题: 2.2.1 填空题:

1)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对海绵动物的()生活有重大的适应意义。水沟系又可分为()、()和复沟型

2)海绵的体壁由两层细胞所构成,外面的称(),里面的称()。两层之间是()。

3)海绵动物无性生殖有2种()和()。2.2.2 选择题:

1)胚胎发育过程中具胚层逆转现象的动物是()。

A 多孔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轮虫动物 D 线虫动物 2.2.3 名词解释:

1)水沟系 3)胚层逆转 2.2.4 论述题:

1)简述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

3)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与其它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的区别是什么?

2.4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复习题: 2.4.1 填空题:

1)腔肠动物体壁结构分为()、()和()。

2)腔肠动物的生活史中,水螅型个体和水母型个体相互交替出现。水螅型个体以出芽或横裂的()生殖方式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型个体则进行()生殖。3)腔肠动物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4)腔肠动物有两种基本形态()和()。

5)腔肠动物第一次出现了()的分化。构成体壁的两层细胞分别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外胚层和内胚层。6)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其内部含有一个(),当动物受刺激时,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缠绕捕获物。2.4.2 选择题:

1)水螅纲的生殖腺由()产生。

A.中胶层 B.外胚层 C.内胚层 D.中胚层

2)水螅体壁中无细胞结构的是()。

A.外胚层; B.中胶层;C.内胚层;D.中胚层。3)钵水母纲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

A.内胚层 B.中胚层 C.外胚层D中胶层。

4)腔肠动物开始有了消化器官,即消化循环腔,相当于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的()。A.原肠腔 B.内胚层 C.囊胚腔 D.中胚层;5)浮浪幼虫是()发育过程中经过的一个幼虫阶段。

A.腔肠动物 B.线形动物 C.扁形动物 D.多孔动物 6)刺细胞是()特有的一种细胞。

A.扁形动物 B.腔肠动物 C.草履虫 D.多孔动物

2.4.3 名词解释:

1)浮浪幼虫 3)世代交替 2.4.4 论述题: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5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复习题 2.5.1 填空题:

1)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高等,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和()的形成。2)扁形动物咽分3类()、()和()。2.5.2 选择题:

1)扁形动物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由中胚层形成的()填满内部器官间的空隙。A.上皮组织 B.实质组织 C.结缔组织 D.肌肉组织 2)两侧对称的体型是从()开始出现的。

A.多孔动物 B.腔肠动物 C.扁形动物 D.原腔动物 3)中胚层是从()开始出现的。

A.多孔动物 B.腔肠动物 C.扁形动物 D.原腔动物

2.5.3 名词解释: 1)皮肌囊 2)焰细胞 2.5.4 论述题: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试述两侧对称及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意义? 2.7 具有假体腔的动物复习题 2.7.1 填空题:

1)人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它的生殖系统雌性为()型、雄性为()2)线虫体壁有()、()和()构成。3)线虫动物有()的消化系统,有口和肛门。

4)轮虫在环境良好时营()生殖,雌轮虫产的卵()受精。

2.7.2 选择题:

1)轮虫在环境良好时营()生殖。

型。

A.有性生殖; B.出芽生殖 ; C.孤雌; D.复分裂生殖

2)轮虫排泄系统由一对位于身体两侧的具有()的原肾管和一个膀胱组成。

A.焰茎球; B.焰细胞; C.马氏管; D.伸缩泡 3名词解释:混交雌体和非混交雌体、孤雌生殖

4问答题

3)何谓假体腔?假体腔的出现在进化上有什么意义?

2.9 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复习题 2.9.1 填空题:

1)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为()和()。

2)沙蚕类的疣足既是运动器官,又是()器官,其内密布的微血管网,可进行()交换。3)蚯蚓和蛭类为雌雄同体、()受精,有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管道。4)真生体腔的出现使()有了肌肉层。促进了各器官系统的充分发展。5)真生体腔是在()层细胞间裂开而形成的,它与初生体腔有着显著的差异。6)间接发育的海栖环节动物,在个体发生中形成()。7)蚯蚓类适应于土中穴居生活而()退化,但保留了刚毛。8)环节动物血液中呼吸色素有()、()、()。

2.9.2 选择题:

1)间接发育的海栖环节动物,在个体发生中形成()。

A.牟勒氏幼虫; B.帽状幼虫; C.担轮幼虫; D.浮浪幼虫 2)原肾管起源于()、后肾管起源于()。

A.外胚层; B.中胚层; C.中胶层; D.中胚层

3)真体腔是在()层细胞间裂开而形成的,它与初生体腔有着显著的差异。

A.外胚层; B.内胚层; C.中胶层; D.中胚层

4)蚯蚓类适应于土中穴居生活而()退化。

A.刚毛; B.疣足; C.口器; D.排泄系统

2.9.3 名词解释: 2)刚毛 3)同律分节 2.9.4 论述题:

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 2)简述同律分节及其生物学意义。

3)简述真体腔的概念、特点和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2.10 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复习题: 2.10.1 填空题:

1)软体动物的身体不分体节,而包括头部、足部、()、()和贝壳等部分。2)软体动物是真体腔动物,但其体腔局限于()、()和()的内腔。3)软体动物外套膜是身体()的皮肤皱褶向腹面伸展而成。

4)软体动物左右侧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围成的空腔称为(),并有入水孔和出水孔与外界相通。5)软体动物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和两层上皮之间的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其摆动可使外套腔 4

内的水流动,有利于()、()和排泄等。6)软体动物外套膜外层上皮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

7)软体动物贝壳的主要成分为(),其结构分3层:最外为角质层;中间最厚,为棱柱层;最内为()。

8)典型的软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间由2条神经索连接。2.10.2 选择题:

1)河蚌的个体发育中具有()幼虫期,此幼虫需要过一段寄生生活。

A.牟勒氏幼虫; B.帽状幼虫; C.钩介幼虫; D.浮浪幼虫

2)软体动物左右侧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围成的空腔称为(),并有入水孔和出水孔与外界相通。

A.次生体腔; B.假体腔; C.囊胚腔; D.外套腔

3)软体动物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结构分3层,最内为层()。A.角质层; B.珍珠质层; C.棱柱层腔; D.内胚层 4)圆田螺的生殖方式为()。

A.卵生 B.胎生 C.卵胎生 D.孤雌生殖 5)头足类的卵裂方式为()。

A.盘状卵裂 B.螺旋卵裂 C.辐射卵裂 D.表面卵裂 6)蜗牛为()的腹足类。

A.陆生鳃呼吸 B.水生鳃呼吸

C.陆生“肺”呼吸 D.陆生次生鳃呼吸 2.10.3 名词解释:

2)开管式循环 3)外套膜 2.10.4 论述题:

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11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复习题: 2.11.1 填空题:

1)蜜蜂的口器属于()、家蝇的口器属于()、蚊子的口器属于()。2)节肢动物的头部是()中心,胸部是()中心; 腹部是()中心。3)附肢有两种类型()和()

4)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多样可分为体壁、()、()、()和气管。

5)节肢动物的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愈合形成()、()和(),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6)节肢动物体表具()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现象。7)外骨骼分为()、()和()3层。8)节肢动物的肌肉为(),已形成独立的肌肉束。9)节肢动物的体腔称为()。

10)节肢动物的血腔被背隔膜、腹隔膜分为()、()、()3个血窦。2.11.2 选择题:

1)蝗虫的变态属于()。

A.无变态 B.渐变态 C.半变态 D.完全变态

2)马氏管是昆虫的()器官。

A.循环;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昆虫的口器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而变化大。蝇的口器属于()。

A.刺吸式; B虹吸式; C.舔吸式口器; D.咀嚼式口器;

2)

前翅正常,后翅变为平衡棍在飞行中具有平衡作用的昆虫属于()昆虫。

A.蛉翅目; B.半翅目; C.双翅目; D.等翅目。

5)蛛形纲动物有()对步行足。

A.4对; B.2对; C.3对; D.6对。

6)节肢动物的肌肉为()。

A.横纹肌 B.斜纹肌 C.平滑肌 D.环肌

2.11.3 名词解释:

1)异律分节

3)完全变态

4)不完全变态

7)混合体腔 9)蜕皮现象 2.11.4论述题:

2)简述节肢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4)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有哪些类型,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12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复习题: 2.12.1 填空题:

1)棘皮动物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从发生上看是由()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2)棘皮动物具有中胚层起源的(),有许多钙化骨片形成。3)棘皮动物发育过程经()形成原肠胚,()形成中胚层。4)棘皮动物没有专门的循环器官,但有特殊的()和()系统。2.12.2 选择题:

1)棘皮动物成体身体为()对称,幼体为()对称。

A.两侧对称 B.无对称 C.辐射对称 D.球形对称

2)水管系统为()特有器官,主要的功能是运动。

A 海绵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节肢动物 D 棘皮动物

3)

海星的胚胎发育中具()。

A.担轮幼虫; B.羽腕幼虫; C.浮浪幼虫; D.面盘幼虫

2.12.3 名词解释:

1)皮鳃 2)呼吸树、五辐对称、围血系统 2.12.4 论述题:

1)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有那些?为什么说棘皮动物是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2.13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复习题 2.13.2 选择题:

1)()属于半索动物门肠鳃纲的动物。

A.头盘虫、B.柱头虫、C.杆壁虫、D.钩介幼虫

2.14 脊索动物门(Chordata)复习题:

2.14.1.1填空题:

1)现存的脊索动物分为三个亚门()、()和()。3)脊索动物的三个最主要特征为具有()、()和()。4)圆口纲主要包括()和()2大类

2.14.1.2 选择题:

1)()属于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的动物。A.鲤鱼; B.文昌鱼; C.肺鱼; D.食蚊鱼。2)文昌鱼在分类地位上属于()。

A.原索动物;B.尾索动物; C.半索动物;D.头索动物。3)()属于尾索动物亚门尾海鞘纲的动物。

A.菊花海鞘、B.柄海鞘、C.樽海鞘、D.尾海鞘

4)下列动物中终生保留脊索动物三个主要特征的是()。

A.海鞘 E.文昌鱼 C.七鳃鳗 D.盲鳗 5)沙隐虫是()的幼体。

A.七鳃鳗 B.粘盲鳗 C.文昌鱼 D.海鞘 2.14.1.3 名词解释:

1)逆行变态、无颌类与有颌类、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 2.14.1.4 论述题:

1)文昌鱼为什麽被称为头索动物?头索动物生物学特征。

3)简述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2.14.2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es)复习题 2.14.2.1 填空题:

1)鱼体两侧通常见到具有一条或几条穿有小孔的鳞,称为()。

2)鱼类一生的生命活动中,周期定向性的迁移运动称为洄游。根据引起洄游的起因将洄游分为()()和()。

3)鱼主要肌肉是躯干部分节的肌节,由水平生骨隔分为()和()。2.14.2.2 选择题:

1)心脏中只含缺氧血的动物是:()A.软骨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2)下列动物中具有动脉球的是()。

A.七鳃鳗 B.鲨鱼 C.鲫鱼 D.蛙

3)圆鳞是()体表的鳞片。

A.文昌鱼; B.软骨鱼; C.七鳃鳗; D.硬骨鱼。4)盾鳞是()体表的鳞片。

A.文昌鱼;B.硬骨鱼;C.七鳃鳗;D.软骨鱼。2.14.2.3 名词解释: 1)洄游 2)

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生殖洄游 2.14.2.4 论述题:

1)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有哪些共同的主要特征? 2)简述鱼类适应于水环境的结构特征。4)鱼类获得的进步性特征

2.14.3 两栖纲(Amphibia)复习题 2.14.3.1 填空题:、)肩带加固,由乌喙骨、()、上乌喙骨、()组成。2)蛙的肩带属于()型,蟾蜍的肩带属于()型。

3)两栖类的脊椎有()、()、()和()的分化。

4)两栖类传导声波的听小骨称()是由鱼类的()演变而来,到了哺乳类演变为()。5)腰带由髂骨、()、()组成。

6)两栖类有3种色素细胞,包括()、()和(),它们相互配合,产生出的各种体色。2.14.3.2 选择题:

1)()为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排泄器官。

A.前肾、B.中肾、C.后肾、D.原肾

2)脊椎动物从()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中耳,外被鼓膜,内有耳柱骨。声波对鼓膜的振动,可经耳柱骨传入内耳。

A.鱼类、B.两栖类、C.爬行类、D.鸟类

3)在脊椎动物的演化史中,()是首次出现于两栖类的特征。A.五趾型附肢;B.羊膜卵;C.恒温 ;D.完全双循环。4)蛙类的耳柱骨来源于()。

A.方骨 B.关节骨 C.舌颌骨 D.角舌骨 5)两栖类的呼吸方式是()。

A.口咽式 B.胸式 C.腹式 D.胸腹式 2.14.3.3 名词解释:

1)口咽式呼吸 2)固胸型肩带 弧胸型肩带 2.14.3.4 论述题:

1)两栖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2)两栖纲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及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14.4 爬行纲(Reptilia)复习题: 2.14.4.1 填空题:

1)在蟒科和蝰科(蝮亚科)等爬行动物中具有的特殊感受器是()。3)爬行类头骨枕髁一个,具()、()和眶间隔。4)爬行类发育中出现3种胚膜:()、()和尿囊。2.14.4.2 选择题:

1)楔齿蜥属于爬行类()的动物。

A.蛇目;B.蜥蜴目;C.鳄目;D 喙头目

2)爬行类的血液循环方式为()。

A.开管式循环; B.不完全双循环; C.完全双循环; D.单循环。

3)根据颞窝的有无、数目及位置的情况,将爬行类分为四类,最原始的古代爬行类——杯龙类的颞窝属于以下()。

A.上颞窝类; B.双颞窝类; C.合颞窝类; D.无颞窝类

2.14.4.3 名词解释: 羊膜卵 6)颞窝 2.14.4.4 论述题: 2)爬行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5)简述羊膜卵的结构以及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14.5 鸟纲(Aves)复习题

2.14.5.1 填空题:

2)鸟类羽毛的种类:()、()、()。5)鸟类的()和()肌使脚趾紧握树枝。6)鸟类的胃分()和()。

7)鸟类的迁徙定向机制有()定向、()定向和()定向。2.14.5.2 选择题:

1)鸟类的大脑发达是由于:()。

A.嗅叶发达 B.纹状体发达 C.新脑皮发达 D.古脑皮发达

2)鸟类一般有9个气囊,除单个()外,均为左右成对。

A.前胸气囊、B.后胸气囊、C.锁间气囊、D.腹气囊

3)具有开放式骨盆的动物是()。

A 哺乳类; B 爬行类; C 鸟类; D 两栖类

4)鸵鸟为鸟类今鸟亚纲()的代表动物。

A平胸总目 B 突胸总目 C 企鹅总目

5)鸟类的发声器官位于:()。

A.喉门 B.气管; C.支气管; D.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

2.14.5.3 名词解释:

1)愈合荐骨 2)双重呼吸 3)开放式骨盆、视力双重调节 2.14.5.4 论述题:

1)试述恒温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2)简述鸟类与飞翔相适应的特化性特征和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3)试述鸟类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呼吸方式。

5)简述鸟纲的生物学特征。

2.14.6 哺乳纲(Mammalia)复习题 2.14.6.1 填空题:

2)哺乳类的角头部表皮和真皮特化的产物,分为()和()。4)哺乳类的牙齿从发育特征看,有()与()的区别。

6)哺乳纲皮肤腺特别发达,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分为()、()、()种类型。

7)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包括中轴骨和附肢骨两部分。中轴骨包括头骨、()、()附肢骨包括肩带、腰带及前肢骨和后肢骨。

10)羊膜类脊椎动物是指()、()和()的动物。11)哺乳类传导声音的听小骨分别称为()、()和()。2.14.6.2 选择题:

1、反刍类动物具多室胃,由4个室组成,其中属于胃本体的是()A.瘤胃 B.网胃 C.瓣胃 D.皱胃

2)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

A.羊膜腔、B.卵黄囊、C.羊膜、D.尿囊。

3)针鼹属于()的动物。

和()4和(),A.真兽亚纲、B.原兽亚纲、.C 后兽亚纲

4)脊椎动物的()。A.心脏在消化道腹面,而神经管在消化道背面; B.心脏在消化道背面,而神经管在消化道腹面; C.心脏和神经管均在消化道腹面; D.心脏和神经管均在消化道背面。5)()为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

A.前肾; B.中肾; C.后肾; D.原肾。

6)哺乳类皮肤系统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来源于(),真皮来源于()。A.内胚层; B.中胚层;C.外胚层。7)哺乳动物的发声器官位于()。

A.喉门; B.气管; C.支气管; D.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8)血液中红细胞无核的动物是()。

A 鸟类; B 两栖类; C 哺乳类; D 爬行类

11)下列结构哪一种没有分泌激素的功能?(D)A.胸腺; B.胎盘; C.胃肠道; D.犁鼻器

12)鸭嘴兽为哺乳类()的代表动物。A 后兽亚纲; B 真兽亚纲; C 原兽亚纲

13)下列哺乳动物内耳结构中,真正司听觉功能的是()。A.耳蜗;B.半规管;C.椭圆囊;D.球状囊 15)袋鼠属于()的动物。

A.真兽亚纲、B.原兽亚纲、.C 后兽亚纲

16)()为哺乳动物所特有的肌肉。

A.咀嚼肌 B.皮肤肌 C.肋间肌 D.膈肌

2.14.6.3 名词解释:

1)胎盘 2)封闭式骨盆 3)回声定位、实角和洞角 2.14.6.4 论述题:

1)试述哺乳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生物习题课教改论文 篇7

关键词:习题,讲评,资源

高中生物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从教材课后习题的总量来看,将近多了一半,其中填充题等识记类习题比例大幅度减少,培养思维能力为主的问答题(主要指拓展题与思考讨论题)大幅度增加。如何让课后习题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基因的表达》课后练习题为例,探讨习题讲评课里所蕴藏的三个教学资源。

一、隐藏在错误思维背后的课堂生成性资源

例如,(教材77页)填表题:

根据蛋白质合成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表格的空白处填入相应的英文字母。

学生的错误答案主要有两类(见表2、表3)。看似简单的填表题,为何容易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填写表2答案的学生说:“丙氨酸从密码子表可知有四种,题目只给出一种,应该还有三种可能性,所以表格中每一格可以填写四种密码子里的任意三种密码子”。这位善于思考的同学,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因为题目也没有明确说每个空格只能填写一个字母。但假若把题目已给的“(密码子为GCA)”这一空中的内容删除,答案是否会发生变化?此时,学生已明白了由于审题不仔细而导致的错误。

填写表3答案的学生说:“看过资料书的某一题,印象是t RNA的反密码子是反过来读,所以填写m RNA的空格要从右到左依次填写。”此时又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思考,密码子的读取有顺序吗?教师同样对提前预习而又能学会从课外资料书中提取信息的同学给予赞赏。接着告诉学生密码子的读取是具有方向性的,即m RNA从5′端到3′端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就决定了多肽链中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例如GCA是丙氨酸的密码子,G为5′端碱基,A为3′端的碱基,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习惯上是从左读到右。

启示:若教师在讲解该习题之前,没有在教室里来回巡视检查、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没有提问解题时出现错误与正确的两类学生、没有用赏识的眼光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没有学会仔细聆听,就很难发现学生错误的根本原因,无法做到对症下药,讲评的效率可能会大打折扣。对于这些学生而言,通过提问,不仅有机会给其他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还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心里会乐意接受由于审题不清而导致的错误。练习时,学生的错误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是审题不清?对概念的理解模糊?题目无法读懂?还是另有其他原因?这些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思维,只有教师用赏识的眼光通过提问来激发,才容易寻找到错误的根源,及时对症解答。学生答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自动放弃了隐藏在错误思维背后的教学资源。

二、某道习题可以作为另一道习题的评讲资源

例如,学生在判断“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判断题(教材71页)时,很轻易地判断这是错误的,因为教材已经有了明确的描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学生答题时,也很容易用“身高可能是多个基因决定的”这句教材的原话来作为例子。但教材正文部分没有更多相关的例子来加以分析,这对于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来说,判断正误可能容易,但要真正去理解该知识点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了。教材在此题的右侧又安排了一道有关红眼基因的拓展题(教材71页)。“形成果蝇红眼的直接原因是红色色素的形成,而红色色素的形成需要经历一系列生化反应,每一个反应所涉及的酶都与相应的基因有关,因此,红眼的形成实际上是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科学家只将其中一个因突变而导致红眼不能形成的基因命名为红眼基因。请根据上述事实,分析红眼的形成与红眼基因的关系。”虽然这是一道简答题,但习题的背景材料(题目)就是“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假若把教材的这两个例题共同来结合分析,会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启示:备课时不仅要注意模块与模块、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注重现有的教材。可以把例题作为材料来用、把资料分析作为例题讲解、把图片内容作为话题讨论、把话题讨论作为课堂教学主线等,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借用教材现有的各种资源,让教材的各种资源得到更充分更多次的利用,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重视教材。

三、通过课本习题回归教材、回归高考

例如,(教材78页练习题)人的胰岛素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是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据此推测胰岛素细胞中()

A.只有胰岛素基因B.比人受精卵的基因少

C.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就是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回归教材:分析前,让学生翻阅必修1第6章第2节118页的描述:“例如,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肌细胞中的一种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翻阅必修1第2章第2节23页图2-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实例,回顾有关胰岛素的知识;看看必修1第6章第2节119页旁栏思考题:“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为什么具有全能性”。有了这些教材原知识作为铺垫,解此类题是水到渠成的事,之后利用历年高考题及时巩固。

启示:这道课本练习题原本是2001年的上海高考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分化以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解析时让学生回归教材,新知识的获取就会变得更加顺利,再通过历年高考题加以巩固,形成一个局部相对完整的知识点,学生更容易获取知识。评讲不能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急于去完成课外资料的各种习题,反而把教材的练习蜻蜓点水式带过,这是对课后习题的误读。虽然课后练习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往往具有很高的代表性,课后习题可以衍生出许多高考题,习题讲评时,教师要注意隐藏在习题背后的高考题,从某种角度来说,高考试题可以来自课本习题的改编。

在教师应用这三个教学资源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足够的互动空间是提高教材课后练习题评讲效率的基本保障,在分析试题时,教师的巡视、提问、聆听以及学生对习题的思考、教材的翻阅、高考试题的再巩固等都需要足够的课堂时间作为保障。即使本班所有同学都全部完成课后的习题内容也要给他们留出一些短暂的回顾时间,便于思维的重新梳理,这是提高习题讲评效率的基本方法,这样的讲评方式虽然表面上看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但相比教师照本宣科来说,学生的思维更严谨、记忆更深刻、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生物习题课教改论文 篇8

习题 讲评 资源

高中生物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从教材课后习题的总量来看,将近多了一半,其中填充题等识记类习题比例大幅度减少,培养思维能力为主的问答题(主要指拓展题与思考讨论题)大幅度增加。如何让课后习题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基因的表达》课后练习题为例,探讨习题讲评课里所蕴藏的三个教学资源。

一、隐藏在错误思维背后的课堂生成性资源

例如,(教材77页)填表题:

根据蛋白质合成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表格的空白处填入相应的英文字母。

学生的错误答案主要有两类(见表2、表3)。看似简单的填表题,为何容易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填写表2答案的学生说:“丙氨酸从密码子表可知有四种,题目只给出一种,应该还有三种可能性,所以表格中每一格可以填写四种密码子里的任意三种密码子”。这位善于思考的同学,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因为题目也没有明确说每个空格只能填写一个字母。但假若把题目已给的“(密码子为GCA)”这一空中的内容删除,答案是否会发生变化?此时,学生已明白了由于审题不仔细而导致的错误。

填写表3答案的学生说:“看过资料书的某一题,印象是tRNA的反密码子是反过来读,所以填写mRNA的空格要从右到左依次填写。”此时又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思考,密码子的读取有顺序吗?教师同样对提前预习而又能学会从课外资料书中提取信息的同学给予赞赏。接着告诉学生密码子的读取是具有方向性的,即mRNA从5′端到3′端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就决定了多肽链中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例如GCA是丙氨酸的密码子,G为5′端碱基,A为3′端的碱基,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习惯上是从左读到右。

启示:若教师在讲解该习题之前,没有在教室里来回巡视检查、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没有提问解题时出现错误与正确的两类学生、没有用赏识的眼光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没有学会仔细聆听,就很难发现学生错误的根本原因,无法做到对症下药,讲评的效率可能会大打折扣。对于这些学生而言,通过提问,不仅有机会给其他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还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心里会乐意接受由于审题不清而导致的错误。练习时,学生的错误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是审题不清?对概念的理解模糊?题目无法读懂?还是另有其他原因?这些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思维,只有教师用赏识的眼光通过提问来激发,才容易寻找到错误的根源,及时对症解答。学生答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自动放弃了隐藏在错误思维背后的教学资源。

二、某道习题可以作为另一道习题的评讲资源

例如,学生在判断“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判断题(教材71页)时,很轻易地判断这是错误的,因为教材已经有了明确的描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学生答题时,也很容易用“身高可能是多个基因决定的”这句教材的原话来作为例子。但教材正文部分没有更多相关的例子来加以分析,这对于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来说,判断正误可能容易,但要真正去理解该知识点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了。教材在此题的右侧又安排了一道有关红眼基因的拓展题(教材71页)。“形成果蝇红眼的直接原因是红色色素的形成,而红色色素的形成需要经历一系列生化反应,每一个反应所涉及的酶都与相应的基因有关,因此,红眼的形成实际上是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科学家只将其中一个因突变而导致红眼不能形成的基因命名为红眼基因。请根据上述事实,分析红眼的形成与红眼基因的关系。”虽然这是一道简答题,但习题的背景材料(题目)就是“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假若把教材的这两个例题共同来结合分析,会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启示:备课时不仅要注意模块与模块、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注重现有的教材。可以把例题作为材料来用、把资料分析作为例题讲解、把图片内容作为话题讨论、把话题讨论作为课堂教学主线等,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借用教材现有的各种资源,让教材的各种资源得到更充分更多次的利用,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重视教材。

三、通过课本习题回归教材、回归高考

例如,(教材78页练习题)人的胰岛素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是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据此推测胰岛素细胞中( )

A.只有胰岛素基因 B.比人受精卵的基因少

C.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就是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回归教材:分析前,让学生翻阅必修1第6章第2节118页的描述:“例如,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肌细胞中的一种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翻阅必修1第2章第2节23页图2-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实例,回顾有关胰岛素的知识;看看必修1第6章第2节119页旁栏思考题:“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为什么具有全能性”。有了这些教材原知识作为铺垫,解此类题是水到渠成的事,之后利用历年高考题及时巩固。

启示:这道课本练习题原本是2001年的上海高考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分化以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解析时让学生回归教材,新知识的获取就会变得更加顺利,再通过历年高考题加以巩固,形成一个局部相对完整的知识点,学生更容易获取知识。评讲不能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急于去完成课外资料的各种习题,反而把教材的练习蜻蜓点水式带过,这是对课后习题的误读。虽然课后练习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往往具有很高的代表性,课后习题可以衍生出许多高考题,习题讲评时,教师要注意隐藏在习题背后的高考题,从某种角度来说,高考试题可以来自课本习题的改编。

在教师应用这三个教学资源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足够的互动空间是提高教材课后练习题评讲效率的基本保障,在分析试题时,教师的巡视、提问、聆听以及学生对习题的思考、教材的翻阅、高考试题的再巩固等都需要足够的课堂时间作为保障。即使本班所有同学都全部完成课后的习题内容也要给他们留出一些短暂的回顾时间,便于思维的重新梳理,这是提高习题讲评效率的基本方法,这样的讲评方式虽然表面上看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但相比教师照本宣科来说,学生的思维更严谨、记忆更深刻、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课本上的习题讲评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授课方式,几乎贯穿在教学中的每一堂课。而往往最常规、最简单的教学方法会被教师们忽视,忽视了课堂生成性资源产生的条件、忽视了评讲的方法与技巧、忽视了课后习题的价值、忽视了对课后习题评讲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从而降低了课后习题讲评课的效率。

上一篇:教师培训个人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防雷竣工验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