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规划

2024-09-12

大学发展规划(共12篇)

大学发展规划 篇1

众所周知,大学是在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职业行会性组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其他社会部门的特色,也具备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这些特质使得大学的组织与发展也需要有其自己独有的理念和方式。

一、大学的本质与功能的原点

从西方现代大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萌芽时期大学的本质是研究行业自身问题和“学问”,而其功能则表现在为政府和社会培养“人才”,其学科设置主要是文、法、神、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大学的作用受到多方关注,大学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民主功能等功能逐步发展了起来。

从我国教育的发展来看,如果将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起源,那么我国大学的发展应当是在近代。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讲过,“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就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梅贻琦先生则在《大学一解》中重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因此我们可以推理出:大学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起点的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应用为本质,这就是大学的原点,而其功能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为一体。

二、大学的本质与功能的异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市场经济对大学的多方渗透,教育的经济价值被多方关注,多元的利益价值充分显现,大学的功利化倾向更加明显。大学出现了惶惑和浮躁,其表象和行为有悖于大学的本质,出现了种种异化的现象。如脱离学校的具体定位和实际,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上的扩张,形成了教育上的“大跃进”;忽视基础研究,热衷于应用型研究,追求“立即见效”的商业价值;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企业化,使教师科研变得肤浅和急功近利,不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这些或普遍或个别的存在于大学之中的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功能对大学的渗透致使人们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的结果。如果不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不追寻大学的理念,找回大学的本质,那么,发展下去大学将由“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变成“追逐生意”的场所。

三、老子哲学思想与大学本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大学的本质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起点的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应用为本质,这就是大学的原点,而其功能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在这些追寻和反思当中,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大学发展中必将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笔者看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就不失为一副“良方”。

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亦称《道德经》)是老子的智慧之作,也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著作,它虽只有短短五千言,却囊括了整个宇宙以及人生的大智慧。《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蕴含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伦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堪称一本百科全书。

1、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自然”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在老子看来也是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法“道”,那究竟什么是道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就如此的意义,应理解为道的精神所在。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导性的部分。是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和德之所以得到万物的仰尊,就在于她们常法自然,道和德的价值就在于自然,若不以自然为法就会失去其价值。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却在“自然”两个字上。

他的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哲学故都是以自然为宗,他的宇宙论观念也以自然为法,又称“自然哲学”。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无私——无欲、无为一—无争,还表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的无常心,就是无私心。若是作为管理者或统治者,既然是无私心当然也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了。若用现在的理念来说的话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但在老子来说,只是顺其“自然”,只是顺应自然而已。“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自然”是老子思想学说的精神之所在。

2、老子思想的认识论——“有无相生”

老子思想中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上源于“道”的运动变。老子认为一切现象,包括人们的存在价值都是在对立统一的状态下形成。例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在此基础上老子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潜藏着祸患的因子。

我们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也应该注视它的反面,老子不仅提醒我们要注意对对立面的观察,他甚至认为如果能够执守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更胜于正面所产生的作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所表达的观点都是和一般人不同的,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在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老子更强调事物由反面向正面的转化:“将欲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袭明”。总之,道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一点要把握这一规律。

3、老子思想的方法论—一“无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弱者道之用”。“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古人说:“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

道是“挫其锐,解其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无为”原则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管理者应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在现代管理中,则意味着不强为、不乱为、不私为、不直接为。

四、大学管理之“道”

1、取道“自然”,尊重大学的本原。

老子思想中的“自然”就是指的事物的本原和客观的规律。通过前文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大学其本质应该是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并服务社会。无论是创造知识还是传授知识,大学都不适合盈利性机构而存在。作为非盈利组织的大学,其治理结构必须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其二,大学是未来的事业和公共事业,应以社会价值为目标。用短视的、立即见效的经济思维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追求整体的或个人的经济价值,是对大学本身的威胁。所以,确定大学办学的逻辑起点,坚持大学的本质,当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职能的大学进行分层也是必要和可行的方法。对于不同职能的大学,予以不同的关注。

2、辩证对待“有”、“无”关系,科学定位大学的主要矛盾

(1)“管”与“学”

《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大学的法人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审视和确定政府的“管”和大学的“学”之间的界限。政府与大学之间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具体为以法律手段(相关的教育立法)、经济手段(教育、科研经费的划拨)、社会中介性手段(教育教学评估)对大学进行指导和服务,为大学依法自主办学提供条件。因此,政府应从对大学的直接管理中淡出,将以往的直接管理、干预转变为服务、指导和协调。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要保持大学的本质,或者说传承大学精神,就应突出学者的学术精神和高贵品质,保持学术团体的清高、淡雅和中立。这是因为大学本质的保持和职能的实现,是以教师为载体和以其劳动为手段来实现的。而其文化的创造源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立竿见影,有着很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基础研究往往难以明确其经济和应用取向。这当中的取舍实是“无”、“有”关系的具体体现。

(3)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

知识的创造、文化的传承、社会服务的实现,需要大学教师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精湛的学术水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守得住清高、耐得住清贫的情操。需要大学教师以一种对学问的执着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更需要具备抵御课时费、课题费、创收费、各种津贴等市场因素对神圣职责侵蚀与诱惑的勇气。当然,教师物质生活条件的保证是其职责充分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一条件需要办学者予以保证。而作为学者、教师个人不应把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目标,更不应把教学、科研等神圣的事业作为实现自己经济目标的手段。所以,通过一定的机制与手段,塑造出大学教师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格,以及对科学文化事业的孜孜以求,对大学异化现象的修正是至关重要的。

3、教师评价,“为”或“无为”

大学精神的本质,决定教师必须在一种无外在压力、无功利目的及相关的浮躁环境中从事“休闲性”事业,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现在通行的年度量化考核中用课时和科研成果核算成“工分”,并以“工分”的多少确定等级,最后参与分配的办法。有悖于这一要求,因此,在教师评价中,“无为”因成为一种思路,应放宽考核区间,变一年为一个聘任期;变硬指标考核为软硬兼顾。这样便于教师克服急躁、浮躁和应付性教学与科研,有利于育人计划的完成和基础性、周期长、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产生,更有利于恢复教师行为的本真状态。

参考文献

[1]《道德经》[M].舍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约翰.亨利.纽曼(英):《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李玮:《老子哲学与高校管理现代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8

[4]王长乐:《让大学像大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大学发展规划 篇2

一、短期规划

(一)工作目标:

1、保证班级的出勤率,严格按照班规对待缺勤、迟到、早退的同学。

2、增强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加强同学之间的感情。

3、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让任何一个同学在学习方面掉队。

4、保质保量地完成辅导员老师及各任课老师分配的任务。

5、增加同学们锻炼身体的时间,同时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

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学风浓厚的班级,争取期末考试无挂科。

班委建设:定期召开班委会议,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班委内部团结,认真听取每个班级成员的意见,努力建立大家积极发表意见,参与班级建设的良好、和谐的民主氛围,使班级工作更加透明话,使班级活动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意见。充分发挥舍长的重要作用,要求舍长多关心、反映宿舍成员的情况,协调宿舍矛盾,积极反映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舍风建设:建立“亲如一家,互助互爱”的宿舍氛围,提高各宿舍的卫生标准,争取不出现“警示宿舍”,并争取每个宿舍都至少拿一次“流动红旗宿舍”。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包容,出现问题及时向生活委员或其他班委反映情况。

(二)工作安排:

1、严格要求学习委员记好每天考勤情况,并且在班会上公布考勤情况,对于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的同学按照班规进行处理。

2、各班委各司其职,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的同时协助其他班委做好工作,积极、耐心为同学办事。

3、发挥班级QQ群的作用,吸引全班同学的参与。这个可以作为表达每位同学心声的平台,增进同学们沟通了解的桥梁,同时也可成为分享学习资料,促进大家共同进步的媒介。

4、建立班级日志,每位同学都在上面写下想说的话,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想实现的目标。同时,班委也可以从中把握班级的整体状况,了解同学们的需求,更好地为班级服务。其中还可以载入班级的大事记,以作纪念。

5、建立班级生日簿,由生活委员和组织委员具体负责,少关注形式,多注重心意,宣传委员进行记录。

6、宣传委员定期拍班级的集体照片。作为大学生活留念。

7、邀请成绩优异的学长、学姐或班级内的同学分享学习、工作、生活经验。

二、长期规划

(一)工作目标:

1、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上来。

2、树立班级形象,争创先进团支部,争取更多的优秀学生和奖学金名额。

3、毕业前让所有的同学都拿到英语专业8级证书和计算机1级证书,各类考试通过率争创100%。

4、树立学习第一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成绩。

5、班委成员树立“服务”意识,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传达给同学,配合学院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使之落实到位,又要积极思考,注重细节,加强班级联络,扩大感情交流,增进班级凝聚力,建设和谐友爱班级。

(二)工作安排:

1、不仅要调动同学专注于学习,而且要促进同学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增强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丰富业余生活,开阔同学事业,提高同学实践、组织、实干能力

2、有序、有组织、有选择地参加各类活动,善于发掘每个班级成员的潜力,尤其要鼓励羞怯、自卑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3、认真筹划班级聚餐和旅游活动,帮助同学们放松自己,同时也增进同学们的感情。

4、提早进行就业信息的搜索和整理,对同学们进行就业、礼仪方面的培训,为同学们未来就业工作积累经验。

班级规划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发挥民主、集思广益,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建设更优秀的翻译2班。

班规

学习:

学习是大家大学生活的根本,请大家以端正的态度对待。

晚自习、上课时手机应调至静音,不迟到、不早退,尊重老师,体现大学生的风度。违反者,擦黑板两天。请假:

1、有特殊情况的同学向班长请假(晚自习向学委请),一周超过一天者向辅导员要假条,参加社团和学生会工作一周超过一次者向辅导员要假条。

2、晚自习、早操无故迟到、早退10分钟之内者,蹲起50次并擦黑板2天;10-20分钟者,绕田径场跑步2圈;20分钟以上者1000字检讨并在全班检讨。活动:

由于活动涉及到班级团支部考评以及大家的学分成绩,所以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不希望因为个别同学缺勤而影响所有同学的学分及加分。

活动时,由班委明确说明哪些活动必须参加或哪些活动大家自愿参加,有事着请假(不得以洗澡、不想去、见朋友作为借口),无故缺勤者,给全体同学买棒棒糖,弥补同学的损失。

该规定与各位同学的综合素质操守评定挂钩,所以在学习委员对同学出勤情况记录的情况下,设立民主监督小组同时记录。大家有任何疑问可以直接反映给小组成员。

香港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内容与启示 篇3

关键词:香港科技大学 发展规划 启示

香港科技大学(简称香港科大),成立于1991年,在2010年全球顶尖200所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41位,在2010年《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全球顶尖50所工程及科技大学排名中居第 20 位,在短短十余年间一跃成为一所高度国际化的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短期内获得了迅速发展与瞩目成就,这一方面归功于其得天独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优势和机遇,同样也与其优秀的学校战略规划是分不开的。

香港科大从创校之日起,便把大学的发展规划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在优秀发展规划的指引下,科大这支队伍逐渐变强变大,走向世界的顶端。下面笔者将就香港科技大学《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内容进行分析解读。

一、香港科技大学《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内容特点分析

1.准确的定位。香港科大把自己定位为一所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而又致力为本地服务的优秀学府。这是香港科大从创校之日起就清楚认识到的,因此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和地区特点,把自己定位为小而精的名校。其“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规模小,从1991年创立时的831名学生发展到现在也不过万人;二是院系少,香港科大共开设了科学、工程、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四个学院,以保证学生的全面的教育。香港科大之“精”一是表现在定位精确,能够满足社会、学校所需的人才;二是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学术卓越。

更难能可贵的是,香港科大尤其强调定位的区域性和阶段性。正如香港科大首任校长吴家玮先生所言:“一所好的大学在一个区域,等于一条鱼在水缸里,拿出来就会干死。一所大学必须清楚学校在国家、地区和不同阶段发展的情况,比如属于哪种类型,与别的学校又有何区别等等,这些都考虑在内,才会定位清楚。”正是秉承这一理念,香港科大从创办至今,坚持不懈地追求着三个理念:作为世界级的学府,香港科大力求在每个精选的教学科研领域里走在国际前沿;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香港科大要求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作为香港地区的主力分子之一,香港科大和政府及工商界通力合作,力求把香港发展成为以知识为本的社会。也就是在这种正确理念的指引下,香港科大一步步地迈向了成功。

2.发展重点学科,挑选足以达到国际竞争优势和本地领导地位的项目,这是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香港科大的发展规划中指出,香港科大的研究工作要站在国际前沿,选择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项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香港科大进一步重点发展学科特色和跨学科创新研究,全力支持足以产生具体而深远影响的精研领域,并且从始创就一直着眼于世界,紧跟国际趋势,关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新突破,选择足以达到国际竞争的优势项目,不断追求学术卓越。

3.强大的师资队伍对大学发展的支持,这是战略规划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一再强调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流学者对大学的发展来说,是学校成败的根源和关键,因为只有一流学者才能吸引到一流的学生和源源不断的资金。对此,香港科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工作”的信条,以“三顾茅庐”的真诚从世界著名大学网罗将帅级人才,校长物色院长,院长物色系主任,系主任再去挑选各个领域知名的教授。正是如此,香港科大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从校长到教师几乎全是留学归国人员,并全部拥有博士学位。这是中国大学发展史上目前唯一一所完全由海外华人留学生创办的大学。

4.结合自身发展的优越条件,积极推动大学的国际化进程,是香港科大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香港的地区优势是香港科大崛起的有利条件。政府在资金上给予绝对的支持,并且在拨款时,不附带任何条件、任何要求和任何压力。另外,香港地区的发展使它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并随着其经济的突飞猛进,香港逐渐备受国际的关注,吸引了大量海外学者的归来,再加之香港科大充裕的办学资源、先进的设备资讯、中外籍和国外经历的教师比例极高促使了香港科大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高速发展。

二、香港科技大学《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内容启示

1.准确的定位是大学发展规划的基础。所谓规划就是谋划发展,既要高瞻远瞩,具有前瞻性,又要审时度势,具有现实性,真正起到学校发展“助推器”的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立足校情,准确科学的定位,切不可脱离实情,一味追求大而全、高而精。

所谓准确定位,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志存高远,用一个宏观的总体目标指引和激励大学前行。它属于“应然”层面,是大学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终极归旨。二是用无数的具体目标为总体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它属于“实然”层面,是大学每段时期内发展的若干分目标,具体可指大学所选择的重点发展项目及领域,涉及发展规模、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师资队伍、基本设施、经费投入和筹措等。

2.建设特色学科是大学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大学综合水平的体现。学科建设得好,特色学科发展强、水平高,就可以促进大学其他各项工作的展开,带动整个大学的快速发展。香港科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五个重点学科,率先在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因此,在制定大学发展规划时,应以更宽广的视角审视学科的发展,明确重点投入建设的学科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带动学校的整体建设,并由此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是大学发展规划的核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与国、校与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创办一流大学,就要极力争夺最优秀的人才,要拥有最具创造力、最积极思考、最聪明的师资。香港科大正是通过构建和维持“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工作”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理念,使诸多杰出学者汇集香港科大,创造非凡业绩,使自己在短短十余年间迅速步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所以,我国大学制定发展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大学发展的核心战略。

4.深度国际化是大学发展规划的前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国际化竞争程度和意识增强,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准确清晰地把握了这一时代脉搏,积极全面跟进,加大联合办学、互派交换生,选派更多的优秀研究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一流学科专业学校师从一流导师学习深造,支持教师参加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尤其要加大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抓住目前留学生精英大量回流这一机遇,为学校迅速发展做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楼艳、顾建民,《香港科技大学崛起的成功之道》[J],《高等农业教育》,2006(11)

[2] 王晶晶,《来自世界后发型大学的成功启示——以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

[3] 刘念才、周玲,《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 邵明峰,《香港科技大学的崛起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9(11)

作者简介:

占慧(1988— ),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刍议 篇4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背景

职业发展规划其实最早在高中时期已经有了雏形, 当选择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对未来职业的设想, 但进入高等学府后, 专业确定下来, 自我认识也日趋明朗, 看待问题也渐渐有了深度和广度, 这就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同时, 因为现实就业的压力和各企业对吸纳的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高要求, 对职业发展的规划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就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现实土壤。因此,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策略。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提升成功机会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跨过高考这道坎进入高等学府的这一天, 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没有定力或者对自我认识不足、欠缺对未来职业发展有规划的人, 就会出现盲从或手足无措的迷茫、失落状态。但如果能够结合主客观因素提前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切实可行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 那么就有了目标性和计划性, 奋斗方向便得到了明确, 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实践, 有计划地安排进度和时间, 就可以一点点靠近理想, 从容不迫地提升成功机会。

2. 职业发展规划可以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 加强竞争实力

职业发展的规划对于每一个自觉制定它的人来说无疑就是一根鞭策自我的长鞭, 成为其前进的动力。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用人单位把学历、工作经验和知识技能等当成考量和录用人才的标准, 因而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实质上就是让学生看清自己, 明确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 该如何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于是, 有意识地选课、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参与实践、积累工作经验, 加强与他人相处交流的本领, 提升个人素质等成为了大学期间积极完善的重要知识架构, 为人生目标的实现和自身价值的体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为自己在未来面对白热化的职业竞争增强了实力。

3. 职业发展规划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要想变成现实, 必然要付诸于行动,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份行动就是不断地学习加历练, 增长知识和技能, 最终毕业后找到机遇, 厚积薄发。此外, 职业发展规划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和自身实力的状况予以调整。但“没有金刚钻, 不揽瓷器活”, 这些灵活决策的“调整”是扎根在深厚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的, 归根结底还是离不了之前的学习———为就业所做的准备。所以说, 职业发展规划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始终学习的好习惯, 以致受用终生, 终身学习。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职业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是经过招考进入国家或企业各部门, 二是自主创业, 三是选择暂时避开锋芒, 继续深造, 增强竞争力的出国深造和考研。围绕此特点,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内容基本包含了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阶段目标几大要素。

四、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的途径和步骤

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是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途径, 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 才能真正让职业发展规划意义得到彰显, 最终实现长远目标。具体说来, 可以把这些途径细化成各个步骤:

1. 学校加强职业发展教育, 提供氛围

许多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不开展或者流于形式, 不分专业, 不考虑学生个性, 象征性地开几堂讲座或者教育课程, 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服务欠缺, 这种态度自然也会传染给学生, 让学生不重视职业发展规划。所以学校务必得先重视起来, 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才能督促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

2. 分析主客观因素, 量体裁衣

当有了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后, 在制定规划前一定要分析主客观因素, 一方面观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程度, 另一方面强调大学生个人对自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分析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空间, 继而拟定具有个人特色的、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确定最佳职业发展目标。

3. 关注发展动态, 完善规划工作

职业发展规划其实是动态的, 不拘泥于已经制定好的目标, 综合考虑个人知识能力的增长和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可能变动等一系列因素, 允许有适当小范围的调整, 对职业发展规划加以完善, 最后找准真正契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总而言之,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大学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不能轻视, 更不可忽视。若能真正做好职业规划, 相信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毕业生则会多一份信心与从容, 为成功多加上一道胜算的砝码。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从一定程度上讲, 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背景、意义、内容、途径和步骤展开分析, 探讨了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解剖它包含的基本内容, 并指出实现最佳职业发展目标该做的事情。

大学发展规划(最终版) 篇5

食品112班10110851李娜

十二载寒窗苦读,我终于来到了大学的殿堂。转眼间,我已来到华理1个多月了,生活和学习都基本安定了下来。没有了刚开学的忙碌和迷茫,我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大学四年,这段对我今后生活极其重要的日子,我要如何度过呢?在我之前,有人过得很开心和充实,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也有人碌碌无为,在大学里做寄生虫,不思进取,结果毕业时一无所获。

在我看来,他们前者是我的学习对象,后者是我的警戒例子。为了更好地走好今后四年的路,下面是我针对学习生活以及思想上对自己的要求和规划:

一.学习上求精

华理的校训上半句是勤奋求学,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自古以来要想在自己的学习领域上取得大的进步必须勤奋刻苦求学,当然也要讲究学习方法,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学习方法,但大体都是要求课前先预习,课上注意听老师讲解,课后也要及时复习和完成相应的练习。

经过三周的学习,我发觉自己在学习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预习不到位,上课时开小猜,课后没能及时完成作业等.越早发现问题就由越多的时间来及时解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良好的学习方法,争取在学习上能取得好的成绩,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另外,我希望自己四年后能够继续读研究生。所以在大一的时候我就要努力学习,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二.生活得有意义

大学生活有别于以前的学校生活,它更多的是自主自立。所以我要努力靠自己,学会独立,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想办法,不要过于依靠他人,要在平时的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办事和处事能力。

在花费上也勤俭节约,没有必要的东西尽量少买,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靠自己的能力赚取生活费。另外,平时也要多多参加志愿者活动,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生活要有意义

在大学这个既能洗涤心灵又可让人思想颓废的地方,我要不断地加深思想认识,以先进的个人为榜样,思想上追求进步,使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能客观地看待事物,冷静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摆脱急躁,尽量使自己更为沉稳。多多看有内涵的书,不断扩充自己的大脑知识。

我的大学我做主!我不会虚度这四年,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我将按照以上的规划时刻要求自己。过上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不辜负父母及老师的期望。

大学发展规划 篇6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的挑战与现状

1.高校教育改革亟待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必须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结合。近年来,各高校顺应发展,不断改革,推出学分制教学,增强学习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集体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不明晰,自我教育意识、成才意识和成长意识尚未形成,这给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造成了障碍。特别是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层次的多样化、经济困难学生的增多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使部分学生处于教育管理的边缘。因此,高校教育管理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引入以学生个体成才和发展为基础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工作重心要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谋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贯穿于四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中,教育、教学和管理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强烈的发展意识,积极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2.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多重冲击

随着全球化从经济领域渗透到教育领域,大学生的发展面临着传统与开放、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交织在一起的价值冲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网络的国际化、开放性与交互性,网上信息夹杂着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混淆着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家庭缺乏对子女进行独立教育的理性思考,而高校的教育管理在这方面也存在较大程度的缺失,从而形成了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独立能力、自制能力较差的普遍现象,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认识和重视。高校应以“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优化教育管理内容,把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品格的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发展规划的优势体现

创新性。当前,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题,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培养在道德、知识和能力上能够影响时代发展、为社会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在这个理念指导下,以实施大学生发展规划作为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载体,就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管理要不断创新,在工作中做到有针对性,既要在合格、达标的基础上鼓励冒尖,也要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发展个性;既要为合格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成才环境,也要为少数“奇才”、“偏才”的成长提供发展空间,使他们都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

实践性。首先,它构建了从校园到现实生活的实践性指导体系,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结合大学的教育和学生的发展理想,帮助大学生具体设定在各个阶段的任务,在政治追求、专业方向、职业生涯、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明确的定位,对教育和管理本身,对学生的发展都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发展规划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综合考评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操行表现、社会实践等纳入考评范围,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把握自我,不断更新知识与能力结构,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实现最优的发展。

互动性。作为发展规划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双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大学生发展规划充分实现了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之间、学生个性与社会需要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重互动,允许并鼓励学生对规划内容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自由表达意见,使得不同角色、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学生能根据学校特色、社会需求、自身特点找准方向、科学定位、自主学习、自觉提高。

丰富性。我们所提倡的大学生发展规划,注重从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的实际出发,把人才培养与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统一起来,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理性地面对自然现象、社会现状和自身的人格构建,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大学生发展规划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

1.以学生为本,构建大学生发展规划的长效机制

完善大学生发展规划的制度与组织保障。实施大学生发展规划,不仅是科学发展观在学生工作实践中的直接体现,而且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具体落实。大学生发展规划能否长期有效地开展,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一个科学的有效机制。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成立健全的大学生发展规划指导组织,才能保证大学生发展规划长期化、制度化地开展下去。为此,学校制定出台了《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发展计划实施意见》等文件,从大学生发展规划的任务与内容、工作原则与工作目标、具体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工作职能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和要求,成为全面开展大学生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培养专业的大学生发展规划指导队伍。实施大学生发展规划是高校教育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内在诉求。要使这项工作取得实效,应建立、培养一支专业的指导队伍,努力为大学生发展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与帮助。学校学生发展规划指导队伍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专职人员,主要由专职政工人员担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根据不同学年的具体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并不定期展开复查;二是兼职人员,由普通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人生指导;三是外请专家,负责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环境。

建立全方位的大学生发展规划指导体系。大学生发展规划强调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个体,必须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位大学生,实现大学生科学、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我校在实践中全方位、多层面地对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进行了有效指导,一是生涯设计指导围绕生涯设计和生涯发展开设专门的课程和实践;二是理论修养指导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开设课程和开展实践;三是专业学习指导围绕个人发展目标开展专业素质教育;四是能力培养指导围绕素质拓展、提高就业能力开展服务和培训;五是信息资源指导围绕职业前景、从业选择等可用资源,提供咨询服务;六是心理问题指导围绕心理辅导、个人情感、就业心态等开展咨询服务。

形成大学生发展规划的操作体系。大学生发展规划书是大学生发展规划的体现和操作体系。学校在实施大学生发展规划中,通过制定切实可行、适合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发展规划书,使教学管理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使个人自律与学校管理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性格类型、价值倾向、专业选择,以及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在对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总体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向,及不同阶段的目标,利用各种有利资源,选择可行的实施路径。

2.整体架构,明确大学生发展规划的周期目标

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发展目标需求,总结归纳出了大学生四年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形成了引导大学生发展的规划体系,并从整体进行架构,明确大学生发展规划的周期目标:

新生阶段——启航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发展规划主要以“发展认知教育”为重心,帮助学生在认识大学、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中建立发展意识,客观地面对自我、认识自我,把握大学教育的精神和价值,了解发展的根本指向,奠定大学生发展的认知基础。学校主要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确立公民意识,做好角色转变;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重点了解自己的专业,强化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积极参加党校学习,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养成良好的独立的行为习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大二年级——定位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发展规划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特长和发展优势,进行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强化,尽可能释放个人潜质,提高个人优势,并进一步调整规划,初步确定长期发展的生活目标。学校主要引导学生初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强化专业课的学习,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等相关证书考试;通过参加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明确发展需要。

大三年级——奋进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个体综合能力已有了基本的定位,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了进一步的定位,目标更为明确。学校主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方向,客观地分析自我,为实现所定的目标(如考研、就业、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就业信息,准备TOFEL、GRE的考试等,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拓展综合素质。

大四年级——扬帆期。大学四年级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接受市场考察、检验的时期,同时也是当前和今后发展阶段相对接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规划重点在于引导大学生分析成败得失,展望未来生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服务社会,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面对当前社会人才多样化的时代发展趋势,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择业,为实现就业目标做最后的冲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积极参加毕业实习,有创造性地做好毕业论文;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就业面试的技能技巧;锻炼学生的竞争力和挫折感,顺利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

3.统筹协调,实施大学生发展规划的理性思考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形成了实施大学生发展规划的多维框架,即“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并将大学生发展规划列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一,使大学生发展规划真正成为学校育人的新平台,达到学生、学校、社会三赢的最终目标。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学生工作委员会,定期研究分析大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形成了学校和相关部门、学院之间的互相配合、上下互动,理顺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同时,学校加强对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群体的管理,如社团管理、创业管理、网络管理、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等,力争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贯穿其中,形成新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成长成才模式。

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第二课堂”。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独生子女群体的特点,学校从2004年起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开通了家长信箱,使家长知晓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要求,对学校提出批评和建议,多方位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从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自觉担负起与子女沟通、共同规划未来的责任,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价值观念、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处世原则。

抓好社会教育。社会环境每时每刻都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产生极大的影响,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学校一方面利用现有资源,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学校的发展,研讨人才培养规格如何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企业家讲坛”、“管理者论坛”等,使办学走向开放,引导学生多了解、认知社会,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建立实践基地,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准确定位,做好规划,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校应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将大学生发展规划的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的内驱力成为推进个体发展的主体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

大学发展规划 篇7

一、先缓慢增长后跨越发展的马里兰大学

美国马里兰大学建于1856年, 从建立到现在不到半个世纪。但是马里兰大学在世界研究型大学排名中, 已是处于前60位, 近几年在全美大学排名中也一直稳居前50名, 在美国公立大学中跃居前20位。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8年评出的美国大学综合排名 (本科) 列第54名;在美国大学2008年等离子学专业排名中, 位居第5;美国大学2008年商科信息档案系统专业排名第6;美国大学2008年人工智能专业排名中居第9;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出的2006年最佳研究生院中, 其工程研究在第17名, 教育研究第22名, 商学研究第27名, 还是全美大学联盟61个盟校之一。又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出的2010年最佳研究生院中, 生物科学与布兰迪斯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佛罗里达大学、爱荷华大学、俄勒冈大学一起名列第48名;工程学名列第16位;化学与埃默里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犹他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一起名列36名;数学与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大学名列第21名;教育学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乔治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大学一起名列第25名。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与美国的其它名校, 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或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都有合作教学的计划。

早期的马里兰大学筚路蓝缕, 好容易打下了一点基础。1856年3月6日, 后来成为马里兰大学的马里兰农业学院成立。1858年, 巴尔的摩男爵的后裔Charles Benedict Calvert用2.1万美元在大学园购买了420英亩的Riverdale种植园提供给马里兰农业学院。同年, 他又把一些其股票所得的资金提供给马里兰农业学院。1859年10月6日, 第一批包括Charles Benedict Calvert的四个儿子在内的34名学生开始在马里兰农业学院学习。

1862年7月, 马里兰农业学院授予了第一批学位。同月, 林肯签署了土地拨赠法案。这项法案旨在用联邦政府资金资助提供农业、工程和军事教育的学校。在马里兰立法院通过了该拨款法案后, 马里兰农业学院在1864年2月成为受该法案支持的学校。

内战时期的马里兰大学一度举步维艰。1864年4月, Ambrose E.Burnside将军率美国第九陆军集团军的6000名北方士兵在马里兰农业学院的校园驻扎。在此期间士兵破坏了数百英尺长的木制篱笆去生火并试图烧毁一个石质谷仓。同时, 内战期间经济问题迫使学校当局出售了300英亩的土地。但入学人数的锐减最终导致马里兰农业学院破产。随后马里兰农业学院的校园被用作男童预备学校。

内战结束后马里兰大学百业待兴。马里兰州立法院结束了马里兰农业学院的破产状态并获取了其一半的所有权。马里兰农业学院成为一所半公立学院。内战期间南方将军罗伯特·李 (Robert E.Lee) 的儿子George Washington Curtis Lee被任命为战后第一任校长。但是由于公众的不满, 他拒绝了这个职位。1867年10月马里兰农业学院重新成立并招收了11名学生。在此后的二十多年内, 由于联邦政府投资的一个农业试验站的成立, 马里兰农业学院开始成为一个研究机构。同期马里兰农业学院还在一系列领域获得了管理权, 例如农场疾病控制, 牧草检查, 还建立了州气象局以及林业会议。

火灾一度使马里兰大学陷入绝境。1912年的一场大火把马里兰大学的所有学生宿舍, 以及除Morrill Hall之外的所有学术建筑付之一炬, 学校损失惨重。当时很多人以为马里兰农业学院会关闭, 但是马里兰大学的学生没有放弃, 在寒假结束后, 学生们陆续返校并要求学校继续正常教学, 但是学校发展缓慢。

1916年马里兰州获取了马里兰农业学院的全部所有权, 并把学校更名为马里兰州立学院 (Maryland State College) 。1920年, 马里兰州立学院同巴尔的摩的一些职业学校合并成为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当年马里兰大学研究生院授予了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 全校学生总数超过了500人, 1951年学生总数接近10000人。1957年, 校长Wilson H.Elkins发起了一个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运动, 最终学校建立了一个学术考察计划, 随后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88年, 马里兰大学系统成立, 大学园校区被正式命名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1997年, 马里兰人民大会 (the Maryland General Assembly) 通过立法决定将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称为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一路步履蹒跚, 其间充满了辛酸和艰难。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 马里兰大学经过精心的战略规划, 把追求卓越和创新, 建设国内卓越、世界一流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使马里兰大学获得了从农学院发展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根本动力, 从此马里兰大学步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到目前为止, 学校有13个学院, 分别为工程学院, 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 建筑规划与保护学院, 艺术与人文学院, 行为与社会科学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计算机数学与物理学院, 教育学院, 健康与人类表现学院, 信息学院, 新闻学院, 商学院, 公共政策学院, 包括文学、经济学、数学、生物科学、历史、考古学、农业资源经济、地理学、人类学、艺术摄影、语言学、动物科学、美国黑人研究、美国研究、家庭研究、化学等十多个学科专业, 有127个本科专业, 112个研究生专业。全校教学和管理人员共计12228人。其中, 教师3674人, 包括终身教职教授、副教授1433人, 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注册本科生、研究生35369人, 研究生助教3932人, 管理人员4657人。2005年度财政预算为12.5亿美元, 各种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为3.4亿美元。马里兰大学是马里兰州立大学系统中的旗舰大学, 也是美国公立大学系统中最具竞争力的大学之一。

二、马里兰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学校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它是紧密围绕大学的核心价值, 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制定目标、规划措施、大胆决策、勇于创新的过程。大学战略规划的意义在于, 促进大学明确办学方向, 提高办学效率, 增强大学适应复杂和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实现大学的使命。因此大学战略规划不仅关系到大学的生存, 更关系到大学的发展。国内外大学, 不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学院, 也不论是追求卓越、以研究为主的精英大学还是致力于提供入学机会、以培养普通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地方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 都自觉地把战略规划作为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里兰大学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沿着这条轨迹,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实施战略规划与管理, 大胆实践、开拓创新, 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马里兰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只是一所州立的文、理、农综合性区域性大学, 在大学林立、水平较高的美国, 处于排名没有什么影响的地位, 当时除了农学学科在美国大学中有点影响外, 其他学科都没有任何地位。20世纪80年代前, 学校定位于教学性大学, 本科生注册人数很多, 硕士、博士课程注册生非常少, 占全校人数的八分之一, 学校的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都没有任何骄人的成就。但是经过马里兰大学帕克学园1989年的一次为期3年的战略规划, 通过全面回顾马里兰大学的发展历程, 理性审视了马里兰大学所处的政治、经济、地理与资源等各种环境因素, 勾画出了马里兰大学的改革“蓝图”, 随后依据蓝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次变革使马里兰大学到20世纪90年代初, 一举成为美国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马里兰大学在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 重新定位了马里兰大学。认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学园应该是马里兰州立大学系统的旗舰学校, 理应定位研究型大学, 大学发展研究生教育, 为马里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治理提供卓越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知识服务, 以及有责任为马里兰州和国家提供包括学士、硕士以及博士专业与课程计划的多样性人才支持, 力争使马里兰大学成为该州的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的基础中心, 经过十年的建设, 通过卓越的科学研究以及高质量的教学, 力争成为美国知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第二, 继续强化教学功能。马里兰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具有重视教学的传统, 曾以本科教学质量卓越而文明美国。在1989年的大学战略规划中继续重视教学功能的传统。为了实现马里兰大学为本州提供良好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服务使命, 马里兰大学力争:提供一个丰富的本科生课程计划, 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才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研究领域;开辟学校级、系级的质量优等学位课程计划;开发国内领先研究生专业和为顶尖的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提供研究资金;引进那些国内、国际上在教学和研究以及公共服务上都很卓越的教授;为有利于知识增长、多样性发展以及偏好不同文化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社区。

第三, 大力提倡科学研究。马里兰大学将科学研究的目标和使命定位于, 大学应该在多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处于领导地位, 成为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要研究中心, 力争成为国家或国际知识发展的领导者。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大学在今后几年致力于:把E&G预算的25%用于开展学术活动;每年大学竞争性研究经费由每年的8000万提升到1亿美元, 并提供必要的适用的研究场地;增加研究活动的操作性支持;提供必要的与国内最好大学相当的设备和装备;继续坚持研究是那些终身教职的老师和教授的基本责任。

第四,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 夯实大学的公共服务能力。马里兰大学把大学的公共服务的使命和目标提高到与教学、科研相同的地位, 并认为大学公共服务会促进校内学科建设, 反哺和推进学科的发展, 而且还能提高大学在州和国家中的影响力。马里兰大学通过大学立法的形式, 着力于为社会提供多样性的公共服务的能力:支持州农业研究和其他更广泛的项目服务;向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向州工业提供高新技术服务;为州在计算机科学、工程、商业、管理、旅游以及教育领域中的从业者提供在职培训和终身教育服务。通过校内卓越的科学研究设备和源源不断的项目来协助州政府把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到马里兰州;为州公民提供综合咨询、论坛的校园服务;提供广泛的、系列的、高质量的文化服务项目。大学希望成为马里兰州在商业技术援助和政府新闻的第一选择;成为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价值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文化丰富的源源不断的资源。

第五, 大力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作为马里兰州一所首要的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强调研究型功能, 发展硕士、博士等研究生和专业学位教育, 提供一系列的学科学位, 范围包括文学和职业领域的农业、商业、管理、工程、建筑、教育以及旅游, 此外, 在老年人、应用农业以及非裔美国人研究以及教育等服务型领域提供高级证书教育、学士后证书教育以及高级研究证书教育。

第六, 以多样性为立校目标之一, 不断拓展学科专业。马里兰大学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要, 开发了120多个本科学士学位专业和80个硕士、博士课程计划。

第七, 教授治校。教授委员会在马里兰大学学术事务中拥有非常重要的权力。大学中需要开发的新专业或课程计划都必须经过学校范围内教授委员会会议通过。教授委员会负责评估需求, 决定适应大学资源需求的专业课程计划。

第八, 扩大服务对象范围。马里兰大学深知, 仅仅服务于本州和狭小的区域, 马里兰大学很难取得很大的跨越式发展, 只有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 大学才能获得实质性跨越式发展。于是马里兰大学在1989年的战略规划中,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校既要服务于马里兰州, 更要服务于美国国家以及全世界。这种胸怀和抱负, 使马里兰大学受益匪浅。教师和学生的国家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直接带来的结果是, 一批国内和国际级的学者和科学家落户马里兰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 以及学生进驻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明确规定各种层次学生比例:下层社会30%、上层社会40%, 研究生30%、外州25%、国际10%) , 也带来许多国际性的科学研究项目, 这些无疑对马里兰大学学术水平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加强产生强烈的效应。所以马里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其推行的国家化、国际化策略。

第九, 选择目标导向, 找准竞争对手。马里兰大学在大学的战略规划中选择了5个大学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蓝图和预见了4个未来的竞争对手。在战略规划中, 一方面, 马里兰大学从注册人数、研究生在全校人数中的比例、学费以及资助情况、拥有方的图书馆等方面, 描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愿景, 即把加州伯克利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北卡罗莱纳大学作为未来的马里兰大学奋斗的楷模;另一方面把亚利桑那大学、伊利诺斯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作为自己的竞争伙伴, 关注他们的发展动向。这样马里兰大学就能够做到知己知彼, 同时, 感受到榜样力量的激励。这对马里兰大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每一所名校的成长历程都有其独特性, 在它们成名背后都有很多不同寻常的、令人激动的成功故事。它们或许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的支持, 或许得到了社会庞大资金的资助, 或许遇到了几位关键的校长领导, 或许抓住了当时特殊的机遇, 或许是得益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效应, 但是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切实而富有激励人的战略目标及措施, 其关键因素是战略愿景, 尤其是切实可行的大学战略规划。马里兰大学近20年的迅速崛起, 并取得的跨越式发展, 固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马里兰大学重视制定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这个管理环节却是无法忽视的。

眼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以及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 我国许多大学都借助大学战略规划和管理来寻求学校改革路径并取得突破, 都在寻找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的“最佳模式”。在这个过程中, 有的把视线放到了美国, 有的将视域指向欧洲知名大学, 也有将触角投向日本。笔者认为, 马里兰大学通过实施战略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这一行为, 也许能为我们正致力于高水平大学建设, 寻求突破及跨越式发展的大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当然, 我们必须看到, 在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方面, 不存在单一的模式, 各大学应当根据本国国情、文化传统、教育制度、院校状况的需要来进行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世界的大学都要成为一种模式;马里兰大学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只不过是世界众多实施战略管理的大学中取得成功的一个案例, 显然, 马里兰大学实施战略规划与管理中的一些成功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大学发展规划 篇8

一、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及其意义

每个人一生都有其职业生涯,规划好职业生涯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潜能、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前提。职业发展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和社会的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是教师和所在的大学一道,结合教师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奋斗目标,以实现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统一的过程。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意义,可以从教师和学校两个方面来看。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不仅是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教师体现自己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和主动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它对教师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制定与实施职业发展规划可促进教师的反思与行动,而且动态的职业发展规划能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

对于学校而言,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增加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与忠诚度;学校可以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学校可充分利用内部人力资源,降低师资流动率,减少对外界师资的依赖性;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绩效;使各类资源的提供更具方向感与使命感,有效地发掘、培养、提升可用之才。

二、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青年教师是大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关大学教师由于备受工作压力而出现倦怠或离职等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对武汉市大学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受的压力显著增大,其中助教和讲师的压力感受高于正副教授。2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据教育部人事司提供的材料,早在2003年,全国高校30岁及以下年龄段教师比例为28.4%,40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68%,超过普通高校教师总数的2/3。2003年新增教师中40岁以下教师达66488人,占2003年新增教师总数的62.6%。1998年到2003年5月,30岁及以下年龄段教师增长了83.7%,36-40岁的教师增长了183.2%。3现在的大学青年教师多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学历层次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成就动机强、专业基础厚实、善于接受新知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经过教师教育,对教师职业知识了解较少,存在着角色适应困难、自我职业发展意识薄弱等现象。不少大学和青年教师在思想上缺乏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在实际行动上缺乏自觉的发展设计,在方法和策略上缺乏有效选择和建构的能力,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偏差。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通过职业发展规划来解决。

三、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青年教师具有很强的成就欲望和明确的职业价值观,他们很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是促进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的有效对策之一。瑞典教育学家托斯顿(Torsten Husen)认为,大学教师发展是为改进大学教师的教学或科研成效而设计的一些发展项目,包含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四个维度。4本文认为,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可以包含在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之中。所以,从学校(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两个维度,研究大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策略问题。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是学校与教师双方的责任,学校与教师必须密切协作,共同实施职业发展规划。

(一)学校层面

实施职业发展规划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教师的现有素质、发展潜力与发展期望等,制定教师的开发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设计落实相关计划的活动,挖掘教师人力资源的潜力,帮助教师获得职业发展。具体而言:

第一,大学要构建教师发展的平台。首先,合理布局学科。教师是大学学科组织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学科带头人更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发展,夯实教师发展的学科平台,使教师与学科共同成长。其次,建立创新团队与跨学科协作机构,促进知识的共享。科研创新团队不仅能把握学术前沿,选准研究方向,而且能在集体协作中形成创造的“迭加效应”。同时,大学应搭建平台,促成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利用学术的边缘效应探求新知、创新与发展。

第二,建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制度。大学要根据教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做好教师职业发展早、中、晚规划,建立完备的职业发展管理制度,把职业发展规划纳入教师激励机制。

第三,建立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大学教师自我意识较强,对于他们要营造科学、民主、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平衡学术与行政的关系,以柔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发展潜质。

第四,建立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学校要建立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个人发展、职业发展和未来发展的融合。

第五,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大学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寻求自我发展与学校引导的良性互动。

第六,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教学支撑着学术,学术引导着教学。实施大学教师发展规划使教学与科研互利共生,协同发展。5

(二)教师层面

实施职业发展规划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发展潜力、外部机遇与制约因素,以及对机遇与制约因素发展变化的预测,确立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选择职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制定发展计划以及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等。具体说:从影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因素上看,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6实施职业发展规划,教师要科学认识、充分利用这三方面的条件。

第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青年教师要科学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准确把握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速度、感受。

第二,家庭因素。家庭不仅仅是个人感情和生活的场所,而且在教师的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年教师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性,使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当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出现矛盾时,职业发展将受到重大的影响。青年教师要处理好家庭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争取获得家庭的大力支持。

第三,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因素。诸多个人因素有一部分是教师自身的条件,比如遗传因素、工作技能、学习经验等,还有一部分是个人的社会化问题,其中,个人的自我洞察能力最为重要。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青年教师要能围绕着个人因素诊断问题、诊断自己、选择应对措施,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有效地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恩柱.忆梅贻琦校长一段话:谈名教授与本科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1-04.

[2].尹平等.高校教师压力状况调查及其应对方式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1):107.

[3].教育部人事司.全国普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N].中国教育报,2004-09-08.

[4].王海威,刘元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大学教师发展[N].光明日报,2008-05-21.

[5].王海威,刘元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大学教师发展[N].光明日报,2008-05-21.

香港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内容与启示 篇9

香港科大从创校之日起,便把大学的发展规划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在优秀发展规划的指引下,科大这支队伍逐渐变强变大,走向世界的顶端。下面笔者将就香港科技大学《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内容进行分析解读。

一、香港科技大学《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内容特点分析

1. 准确的定位。

香港科大把自己定位为一所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而又致力为本地服务的优秀学府。这是香港科大从创校之日起就清楚认识到的,因此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和地区特点,把自己定位为小而精的名校。其“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规模小,从1991年创立时的831名学生发展到现在也不过万人;二是院系少,香港科大共开设了科学、工程、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四个学院,以保证学生的全面的教育。香港科大之“精”一是表现在定位精确,能够满足社会、学校所需的人才;二是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学术卓越。

更难能可贵的是,香港科大尤其强调定位的区域性和阶段性。正如香港科大首任校长吴家玮先生所言:“一所好的大学在一个区域,等于一条鱼在水缸里,拿出来就会干死。一所大学必须清楚学校在国家、地区和不同阶段发展的情况,比如属于哪种类型,与别的学校又有何区别等等,这些都考虑在内,才会定位清楚。”正是秉承这一理念,香港科大从创办至今,坚持不懈地追求着三个理念:作为世界级的学府,香港科大力求在每个精选的教学科研领域里走在国际前沿;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香港科大要求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作为香港地区的主力分子之一,香港科大和政府及工商界通力合作,力求把香港发展成为以知识为本的社会。也就是在这种正确理念的指引下,香港科大一步步地迈向了成功。

2. 发展重点学科,挑选足以达到国际竞争优势和本地领导地位的项目,这是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香港科大的发展规划中指出,香港科大的研究工作要站在国际前沿,选择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项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香港科大进一步重点发展学科特色和跨学科创新研究,全力支持足以产生具体而深远影响的精研领域,并且从始创就一直着眼于世界,紧跟国际趋势,关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新突破,选择足以达到国际竞争的优势项目,不断追求学术卓越。

3. 强大的师资队伍对大学发展的支持,这是战略规划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

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一再强调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流学者对大学的发展来说,是学校成败的根源和关键,因为只有一流学者才能吸引到一流的学生和源源不断的资金。对此,香港科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工作”的信条,以“三顾茅庐”的真诚从世界著名大学网罗将帅级人才,校长物色院长,院长物色系主任,系主任再去挑选各个领域知名的教授。正是如此,香港科大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从校长到教师几乎全是留学归国人员,并全部拥有博士学位。这是中国大学发展史上目前唯一一所完全由海外华人留学生创办的大学。

4. 结合自身发展的优越条件,积极推动大学的国际化进程,是香港科大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香港的地区优势是香港科大崛起的有利条件。政府在资金上给予绝对的支持,并且在拨款时,不附带任何条件、任何要求和任何压力。另外,香港地区的发展使它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并随着其经济的突飞猛进,香港逐渐备受国际的关注,吸引了大量海外学者的归来,再加之香港科大充裕的办学资源、先进的设备资讯、中外籍和国外经历的教师比例极高促使了香港科大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高速发展。

二、香港科技大学《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内容启示

1. 准确的定位是大学发展规划的基础。

所谓规划就是谋划发展,既要高瞻远瞩,具有前瞻性,又要审时度势,具有现实性,真正起到学校发展“助推器”的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立足校情,准确科学的定位,切不可脱离实情,一味追求大而全、高而精。

所谓准确定位,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志存高远,用一个宏观的总体目标指引和激励大学前行。它属于“应然”层面,是大学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终极归旨。二是用无数的具体目标为总体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它属于“实然”层面,是大学每段时期内发展的若干分目标,具体可指大学所选择的重点发展项目及领域,涉及发展规模、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师资队伍、基本设施、经费投入和筹措等。

2. 建设特色学科是大学发展规划的重点。

学科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大学综合水平的体现。学科建设得好,特色学科发展强、水平高,就可以促进大学其他各项工作的展开,带动整个大学的快速发展。香港科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五个重点学科,率先在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因此,在制定大学发展规划时,应以更宽广的视角审视学科的发展,明确重点投入建设的学科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带动学校的整体建设,并由此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

3. 以人为本是大学发展规划的核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与国、校与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创办一流大学,就要极力争夺最优秀的人才,要拥有最具创造力、最积极思考、最聪明的师资。香港科大正是通过构建和维持“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工作”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理念,使诸多杰出学者汇集香港科大,创造非凡业绩,使自己在短短十余年间迅速步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所以,我国大学制定发展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大学发展的核心战略。

4. 深度国际化是大学发展规划的前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国际化竞争程度和意识增强,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准确清晰地把握了这一时代脉搏,积极全面跟进,加大联合办学、互派交换生,选派更多的优秀研究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一流学科专业学校师从一流导师学习深造,支持教师参加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尤其要加大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抓住目前留学生精英大量回流这一机遇,为学校迅速发展做强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 在短短十余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 堪称中国大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对其优秀的发展规划研究分析后认为, 准确的定位、重点学科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度国际化的预见性是香港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内容特色之所在, 也是其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这些经验值得内地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思索与借鉴。

关键词:香港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启示

参考文献

[1]楼艳、顾建民, 《香港科技大学崛起的成功之道》[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1)

[2]王晶晶, 《来自世界后发型大学的成功启示——以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03)

[3]刘念才、周玲, 《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大学发展规划 篇10

中国的“大学城”规划是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 各大城市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扩招、整合的需要, 进而提升各自城市在新的一轮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纷纷提出建设大学城的设想。大学城是根植于城市中的, 是集教育、科研、文化、体育、旅游、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城市因大学城而兴, 大学城因城市而盛, 大学城与城市形成了矛盾依存关系。

1. 大学校园规划的发展沿革

1.1 国外大学校园规划的发展沿革

欧洲的大学从中世纪起源发展至今, 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封闭庭院型、开放融合型、城市功能型、多元并举型。

封闭庭院型的大学校园形态是封闭的, 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 牛津大学校园形态就是典型的封闭庭院型。开放融合型校园强调开放性, 重视校园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 代表作是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规划。城市功能型校园强调功能性与灵活性, 反映教育的先进性, 重视对自然的保护, 否定学院派的固定刻板模式, 更加注重校园规划的前瞻性, 校园规划在解决交通问题和停车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向城市模式靠拢, 包豪斯校舍是典型代表。多元并举型校园由于世界性交流日益频繁, 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1.2 国内大学校园规划的发展沿革

我国的大学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产物,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而发展的。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传统却是源远流长的。[1]校园规划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大学校园形态——官学与私学并存、近代大学校园形态——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现代大学校园形态——由苏联模式到自主设计。

中国古代大学校园形态官学、私学两条路径发展。在规划与建设上, 官学以“左庙右学、前庙后学”为制。私学则崇尚老子和庄子的虚无遁世, 追求山林野趣, 与当时当地的自然相融合。

近代大学校园形态秉承“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观点。多沿用旧有的书院、官府宅第作为办学场所。而同时期的一些教会学校, 邀请外国建筑师来华设计, 他们借鉴西方的一些大学校园规划的思想, 创造了一批环境优美、中西结合的校园规划实例, 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的一系列教会学校, 如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

现代大学校园形态由模仿前苏联的经验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校园格局呈现多元化发展。

2. 大学城规划发展沿革

2.1 国外大学城的发展沿革

伴随着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 大学城自然也随之产生。大学城分为自然形成型 (大学作为教育和教化的机构和城市融为一体, 例如英国牛津镇Oxford) 和政府建设型 (大学与企业相结合的高技术开发区, 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两类) 。

2.2 国内大学城的发展沿革

我国建立大学城源于“扩招”压力下原校区容量不够。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必须与相邻地区及整个城市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目前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 多座, 涉及21 个省、市。

3. 大学与城市的关系

3.1 大学与城市的空间结构关系

历史上, 大学和城市的空间结构关系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与城市空间重合的大学校园

原始的大学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大学被周围居民所包围;另一种是大学没有固定场所。

第二阶段: 城市内部的大学校园

独立的大学校园空间首先出现于13 世纪的英国, 传统的欧洲大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吸引人才集聚。大学校园多处于城市内部, 既能够保证城市服务功能的发挥, 又能够使学校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比如英国的“牛津大学”。

第三阶段: 城市郊区的大学校园

将大学校园建于的城市郊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规模大幅度扩张, 城市内部环境恶化, 城市内部的大学校园发展失去了空间和环境条件。但是脱离城市中心的大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郊区的生活福利设施不完善, 学员感到生活不方便;大学和城市的相互隔离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大学对城市在各个方面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 回归城市的大学校园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大都市的高科技园与大学的科研相结合,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形式。

3.2 大学与城市的功能关系

3.2.1 大学城满足扩招应急的硬件设施, 吸引教育投入的多方参与大学城建设有效缓解了由于扩招所带来的教育空间的不足, 为各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大学城的建设走出了计划经济下政府大一统的模式, 实现了多元化融资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高等教育主要表现为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投资热潮的兴起。[2]

3.2.2 大学城对城市的经济影响

首先, 推进城市结构的优化, 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学城有效地推动了所在区域城市化水平。其次, 大学为城市的经济的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次, 大学为城市的经济的发展贡献有效需求。大学通过自身机构运转、师生日常消费活动、对于外来资金的吸收等方面与所在地区经济上产生联系。大学周边地区也通过提供各种商业、休闲娱乐及其他服务从大学那里获得不同程度的经济收益。

3.2.3 大学城对城市的社会影响

大学城提升了城市的科学文化品位, 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 城市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和需求。城市因大学而兴, 大学因城市而盛。

4. 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的几个要素

4.1 土地利用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随着大学城占地规模的扩大, 大学城与城市在土地利用上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土地利用应从整体出发, 全面分析大学城所在地理位置和土地使用格局, 建立土地利用开发的特定目标, 并充分研究实施的可行性与使用的充分性, 结合土地自然形体要素和生态条件进行规划开发, 为解决大学校园的上地利用与城市上地利用的紧张关系, 可提高校园整体或者校园局部地块上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 拓展和利用地下空间, 利用屋顶空间。例如:可将图书馆的屋顶开辟成为屋顶花园, 供学生休息、阅读、消遣。

4.2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应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 两者之间相互补充与协调。

最早对学校规划进行功能分区的是美国建筑师墨菲, 体现在1914 年清华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方案中。在进行南京金陵女子学院规划时, 也将校园总体布局分为教学区、学生区、教工区。

功能分区是定义校园场所秩序的最有效手段。针对大学城的发展趋势, 笔者建议将大学城的功能分区重新确定为行政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科技园区与绿化区。

4.3 道路交通

大学城道路交通布局必须与城市交通组织功能相协调, 充分考虑周边道路的性质、等级、交通组织状况, 以利于校园内师生的出行与通行, 同时也避免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

4.4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方面应与整个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 共同营造绿色生态的良好城市环境。

凯文·林奇 (Kevin Lyn Ch) 在1960 年发表的《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 一书中, 指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 道路 (path) 、边界 (edges) 、区域 (district) 、中心 (Center) 、节点 (nodes) 和标志物 (landmarks) , 校园景观规划可将城市设计理论中的道路、区域、边界、标志物和节点作为规划重点。[3]

校园中的道路既是行为联系的通道, 也是校园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处理好机动车道与人行车道的关系, 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出方便、相对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边界是校内外区域的交界处, 也是可以给人留下明显印象的地方。校园的出入口是人们对大学的第一印象, 它包括大门建筑、停车场、传达室等, 在景观形象上, 每个学校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独具特色的入口, 例如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主入口就是一排百岁梧桐树。

校园区域中开敞空间是体现校园外部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 也是实现校园内外、校园内部交流的重要场所。

校园标志物在校园中可以是雕塑、门楼、建筑筑小品或建筑本身。校园节点是校园景观连续推进的交点, 即视线的交点、端点或因行为停顿而产生视觉流连的地方。有价值的建筑和纪念物是讲述校史, 弘扬学校精神的生动教材, 应该得到很好地规划和保护。

大学校园用地常划拨山地, 这些土地一般都可以进行生态恢复工作。充分利用山体、水面等自然环境加以改造, 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

5. 以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为例, 分析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关系

5.1 土地利用

大学城管委会对大学城土地实行“统一规划, 统一征用, 开发土地市场化运作, 确保土地产生最大效益。从仙林大学城的整体考虑, 建筑在高度、体量和密度上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密度城市中心区。[4]建筑低平, 空间舒展、有序, 极少数的高层建筑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心区区位标志和丰满建筑组群性格的要求。

5.2 道路交通

路网结构采用“网格式”加“鱼骨式”的支状形态模式;各主要街道确定层次不等的线性绿化体系, 与中心区内部开放空间相互联系形成绿树环绕的街区环境。

5.3 生态环境

中心地块内建立三个人工湖泊, 以体现仙林大学城所特有的场所感和特征, 形成以水面为主体的自然景观作为主要的开放空间, 并以此为特征形成城市街区。

以三个开放的湖泊作为主要的空间景观要素, 串联地块内的外部开放空间系统, 在适当的位置以景观绿轴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并通过空间的相互渗透来整合与周边校园和住宅区在空间与景观上的互动。

6. 小结

城市因大学城而兴, 大学城因城市而盛, 大学城与城市形成了矛盾依存关系。在具体规划过程中, 应以校兴城、以城促校、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最终使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实现“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当代城市规划发展目标。

摘要:“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是当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本文以大学城规划为载体, 探讨中国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和谐发展关系。文章从国内外大学校园规划发展沿革、大学城发展沿革入手, 分析了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总结出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的几个要素;最后基于实例具体探讨了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大学城,城市规划,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版社, 1987

[2].杨子君.大学校园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3].凯文·林奇 (美) .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2001.

大学生活规划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合理规划;负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有教书育人的良师,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的氛围。我们可以在大学里深入学习,广泛吸取各种新思想和学术成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大学生活

1.1大学生活概述

大学,是学习的地方。这里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让大学生接触广博的知识,培养专业的技能,也能磨炼其思想。步入大学就犹如踏入半个小社会,他也就像个小型的社会,让我们可以与更多不同的人接触,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时期,也是我们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然而很多人一开始步入大学都会认为在大学能够放松了,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认真读书了,但这其实都是我们对大学生活理解上的一种误导,实际上我们在读大学期间更应该认真读书,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体系丰富的人。曾有句话形容大学就是一个自由的舞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自由的时期。在这段时间我们的确拥有足够多的自由时间,但他不是用来虚度光阴,碌碌无为的,这个时期而是我们学得最多的时候,也是我们最能充实自己的时候。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一段经历,我们进入大学,离开父母独自生活,都需要靠自己安排在校的衣食住行,并且合理利用大学中的时间,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充实有梦想,这是对我们未来走向社会有很大的正面效应。

1.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不同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1)生活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以后我们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地区文化、生活习惯都会存在差异,这转为了凡事都要靠自己解决的集体生活。我们既要适应新的环境,学会过集体生活,也要学会自我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学习环境的变化: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增加,我们的专业方向基本确定,学习的方式也由依赖老师变为自主安排,需要我们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社会需要与自身条件相结合,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点。

(3)人际关系的变化:在大学,人际交往要求强烈,而建立友好的协调关系需要我们掌握人际沟通技巧、把握交往机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2、大学生活规划

2.1大一生活规划

大一新生通常都会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把人生理想化,这时也嘴需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大学生初入校园可以把目标定位在适应大学生活与以往不同学习方式的适应过程。要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和学习时间,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大一的课余时间是很充足的,大学生可以多去图书馆,即便看看杂志也对专业有益。学习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学校的各类组织和团体会举办各类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人际交流平台,也给予了我们一个交朋友的机会,适当地参加此类活动,可以得到很多锻炼。当然我们也要善待自己,每天早睡早起,多多锻炼身体,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让我们的课余时间过得充实而美好。

2.2大二、大三生活规划

大二大三是我们大学四年中最重要的过渡时期,这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了,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个具体的规划了,人生观逐渐形成,这时是我们学习生活分水岭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时间,认真执行学习计划。在心情相对平稳的大二,我们要着力培养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讲究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上要分清主次,优先掌握基础的,带规律性的,应用价值最大的专业知识,兼顾其他方面的知识。我们要明白,无论什么事刚开始上手,都会有些陌生,焦躁,但我们慢慢熟悉了,很多道理也就在点点滴滴的领悟中明晰了。在大二这一年里,我们要将自己所学专业所需的基础证书都拿到手,当然英语四六级我们也要在这一年里把他们过了。我们步入大三的学习再也不是以前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而是纯粹的自助式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大三时期产生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大三时期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三点一线,勤奋学习,还是无所事事。到了大三各专业开始接触自己本专业的专业课,大三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年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在大三期间还应注意的也有交际培养,大三期间大家会不知不觉发现自己的交际圈子有了微妙的变化,一定要好好把握。

2.3大四生活规划

大四是大学四年的最后一年,是大学时期准毕业阶段,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我

们都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这期间我们也要把毕业论文、答辩论文、实习报告都认真做好。大四第一学期我们已经可以开始找工作了,要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测试,这时我们要调整自我,适应社会,善于抓住信息。

3、结束语

大学发展规划 篇12

一、什么是生涯规划

生涯是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该定义是由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 (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提出, 是生涯领域中最被广泛使用的一个观念。在这个定义里, “创造出”是指生涯是主体的愿望与可能性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妥协和权衡的产物。“延续一定时间”指的是作为多个事件或选择的结果而发生的事情即生涯, 它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涯发展是一系列选择连续进行的结果。“有目的的”是指生涯对个人来说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模式”在这里意味着生涯不仅是一个人的职业或工作, 还包括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担当。职业生涯可能是生涯领域最易被误解的词语之一。但对大学生涯规划而言, 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其中重要的规划之一。大学生涯规划简单来说, 就是对影响我们生涯发展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等各种因素的选择和创造。包括, 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规划、感情规划、工作规划等等。

二、机械类大学生为什么要建立大学生涯规划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就业等方面表现出了种种困惑和迷茫, 大学生涯总体发展的情况不理想。大部分的大学生缺乏大学生涯规划意识, 对大学生涯规划的了解非常少, 能做出合理、正确和有效的规划的学生更是不多。多数学生无法为将来的就业或升学以及建立家庭做出充分完全的准备。就机械类大学生而言, 这样的情况也是普遍现象。机械行业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 又是发展和新兴的前沿学科。经济全球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给我国机械制造业增加挑战。全球经济竞争在进一步加剧, 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机械工业的进步促进了机械工程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对机械类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此时, 大学生涯规划对于机械类大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来说,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对学生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大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关键时期, 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着许多关于将来的重大选择和决定, 如职业、婚姻、学业等, 若在校大学生能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 将会有助于其自身的聪明才智、潜能的充分发挥, 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正确合理的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人生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情, 第一步就是确立目标, 有了目标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正确合理的生涯规划可以指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制定一个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 又与当今社会需要相吻合, 同时又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的规划对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有着抛砖引玉的效果;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开发自身的潜在能力, 增强个人实力。一份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已具备的与潜在的优势资源;同时还可以引导其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科学的对比与分析;能够使自身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与职业理想;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评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还能够帮助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 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 不断增强的自身的竞争力, 实现远大目标与理想。在当今社会这样激烈的竞争中, 要想脱颖而出并保持一定的的优势, 必须设计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四、机械类大学生怎样建立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的核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了解自己, 确立方向;二是了解在相应领域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技能;三就是决策。机械类大学生在制定大学生涯规划时就这三个步骤而言与其他类大学生生涯规划是具有共性的, 有条理、有系统地针对自身特点, 考虑外部环境, 比较容易地制定出一个实际可行的目标。

那么如何了解自己?要了解一个人, 包括了解自己, 都要从性格开始。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个人追求什么, 拒绝什么, 即“做什么”反映了他对待现实的态度;个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如何追求既定目标, 即“怎么做”反映了个人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进一步说, 只有在长期的活动中沉积下来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方式才形成性格。

最后就是决策了, 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 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管理就是决策。是指通过分析、比较, 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在大学阶段, 经过长期积累, 大学生无论在思想的成熟度、知识的储备量以及生活经验方面都具有了生涯规划的能力。可以说, 大学生既有生涯规划的需要, 又具备了这方面的条件。做出正确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 通过大学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乃至这个人生发展都具有的重要作用。

摘要: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就业等方面表现出了种种困惑和迷茫, 大学生涯总体发展的情况不理想。机械类大学生因其专业特性, 所以有其区别于其他大学生的特点, 相应的大学生涯规划就有所有大学生涯规划的共性, 也有其专业特殊性。

关键词:机械类,大学生,大学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宋长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探析》, 《中国成人教育》, 2005年第12期。

[2]袁变兰:《浅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上一篇:教改思路下一篇:公路材料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