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精选8篇)
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1
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是高等教育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关键时期。全面 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科学编制学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为“十三五”规划),对于我校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编制好我校“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任务
围绕我校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认真分析国内外同类型高校发展格局,立足于学校“十二五”期间发展状况,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坚持依法治校,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着力改革创新,突出解决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学校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既表现在思路、方法和目标上创新,又体现在政策、项目和措施上落实,使规划成为指导学校未来五年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原则
在充分 总结“十二五”规划目标落实情况下,全面梳理近几年我校的发展思路,总结办学特色和主要成绩,发现困难,寻找差距,认真分析国家、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我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科学论证“十三五”期间我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制定出有效的战略举措,使规划做到既立足实际又富有远见,既有科学性、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可考核性。
(二)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原则
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要根据发展目标找准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原有改革方案,抓住发展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制定出新的改革创新方案和措施,形成有利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
规划编制既要总揽全局,又要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和谐发展等重点工作,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分阶段建设,整体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中要树立节约意识,将财政和资源因素与各项规划相结合,规划内容要充分体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节约型大学的思想。
(四)加强调研,注重衔接原则
各单位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抓住关键问题,认真研究规划内容,把规划目标、任务、改革措施做细做实。规划要加强与国家中长期规划及XX省“十三五”规划相结合,与学校自身特色及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相结合。规划牵头单位要加强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学院之间的协调,注重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与学院规划之间的衔接。
(五)民主参与原则
科学决策规划编制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部门负责人要亲自挂帅,组建好编制团队。要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广泛凝聚学校专家、青年教师、管理干部、学生代表、校友等各方面的智慧和意见;要坚持顶层与基层相结合,通过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听取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把制定规划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过程。通过制定规划,增强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局面。
三、规划体系
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体系由学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学院(部)规划、专题规划四部分组成。1.学校总体规划:《XX工业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由发展规划处牵头,会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编制总体规划。
2.学校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建设规划共六项,其中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包括校园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后勤保障建设规划包括两型社会建设和财务保障规划。根据总体规划要求,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编制专项发展规划。
3.学院(部)规划:各二级学院(部)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编制学院(部)“十三五”规划。
4.专题规划:学校其它单位可结合自身发展和管理需要,编制相应的“十三五”专题规划。
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部)规划由分管校 领导及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在全校各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完成。规划时间跨度均为2016-2020年,展望到2025年。撰写格式、规划编制的任务分工见附件1-2。
四、组织机构
1.“十三五”规划编制 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规划的制定与推动工作;定期听取规划起草工作小组的 汇报,提出意见建议;对规划制定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领导并推进各项任务的完成。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唐XX 成员:彭XX 唐XX
2、“十三五”规划工作小组
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责任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部)分别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全面负责规划的起草工作;广泛征集师生员工对规划起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进行论证;及时发现并向领导小组汇报起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密切配合并积极参与相关专题的深入研究和资料提供。工作小组成员: 组 长:张XX 成 员:吕XX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负责处理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
3、专家咨询组
专家咨询组由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根据规划制订工作需要,还可邀请校内外专家参加,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与指导,负责规划的全面论证。
五、时间安排及要求
(一)前期工作阶段(2015年4月~5月)
1.确定XX工业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印发《关于做好XX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2.成立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加强领导,分工负责; 3.召开动员会,指导和布置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部)规划的编制;
4.针对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核心问题,由高等教育研究所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于2015年6月底提供专题研究 报告;
5.完成前期考察、调研和 材料收集工作,形成规划基本思路框架草案。
(二)文本起草阶段(2015年6月~7月)
1.在对“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7月30日前形成“十三五”专项规划和学院(部)规划的文本初稿;
2.在专项规划基础上,于7月30日前形成学校总体规划文本草案;
3.各专项规划7月10日前将加盖部门公章与电子文档一起报送发展规划处。
(三)论证咨询阶段(2015年8月~9月)
1.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内外广泛征求意见,适时召开相关专家咨询会,分别审议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2.根据论证和咨询意见,对“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文本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规划文本完成稿;
3.学院(部)规划根据征求意见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
(四)审定发布与落实方案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1.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于2015年12月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根据代表大会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最后提交党委会审定批准实施;
2.学院(部)规划经院(部)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3.印发《XX工业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 4.制定学校“十三五”规划和专项规划及学院(部)规划落实方案。
附件:1.规划的格式与要求
2.XX工业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任务分工表
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2
“十三五”时期,高校校园建设规划应积极探索,应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等新形势,将改革的思路贯彻到校园规划建设之中,应对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各方面的改革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建设之路。
1 注重内涵式发展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基于此,从1999 年开始,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全国高校在校生数量不断攀升。面对高校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为了满足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国家对高校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将外延式扩展作为校园规划的首要目标,如:许多高校着手建设新校区,学校新建建设项目数不断提高,学校建筑面积迅速扩大。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目前国内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已经基本能够支撑目前办学规模的人才培养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逐渐放缓,以及适龄考生人数趋于稳定,2012 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这就表示国内高校未来的发展,将逐渐由原来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的发展路径,也是遵循规律、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十三五”时期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来说,必须要深入贯彻内涵式发展的相关要求,在质量和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协调均衡发展,过去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在校生规模的教学要求,很多高校的校园规划建设都将重点放在“盖大楼”上,而往往对新建项目的内涵并未提出符合教育快速发展的“软件”需求。比如,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近年发展迅速,“慕课”“体验性教学”等新方式不断加入,这就要求在校园规划建设的时候,更多地考虑时代发展对建设项目内涵的需要。“十三五”期间,高校要从关注硬件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软”“硬”兼顾的内在提升转变,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导大学校园规划建设。
2 校园规划建设要服务学科建设
2015 年10 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高校的发展要以学科为基础、以一流为目标。这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大学的校园规划建设来说,也应根据“双一流”建设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过去以满足硬性指标需求向为学科建设服务转型,这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2.1 合理配置,支持一流学科建设
对于“十三五”期间的校园建设来说,要把保障优势学科争一流作为原则,对“一流学科”做到扶优扶强。分析国际上知名的一流大学会发现,它们的发展都是围绕学科建设展开的,不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科研设备配套,都是以学科为牵引进行的。进而以一流的学科带动学校的发展。一所高校的发展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把所有资源平摊到各个学科中,很可能造成重点不突出,造成无法争一流的局面。这就要求学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以“有所为、有所缓为、有所不为”的理念进行大学校园建设的规划。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的放矢。将校园打造为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一流校园。
2.2 适应学科建设特点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也为现代大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学科之间出现了相互交叉、互相融合的整体化趋势,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新技术不断融合,各科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学、科研内容也随之不断更新,这些都对发展的物质载体———校园规划和基本条件设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
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中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在“十三五”期间,校园规划应注重将相关的科系集中,形成网络化的联系,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联系,又有利于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对于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考虑建设独立的“大型仪器共享中心”等项目,避免大型仪器的重复购买,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最终达到学科间的协作、渗透,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学科水平。
新时期,大学学科存在更新频繁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实验设备更新快,教学方法变化快等方面。这就要求在“十三五”时期,校园建设规划要更加注重建筑设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学科的不断创新发展和更新。尽可能多的在校园规划中采用典型化、通用化的标准单元,以增强其灵活性、通用性和可调性。
2.3 支撑国际交流合作
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高校要加强与世界先进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营造良好国际化办学环境,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和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新时期,国内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力度会极大提高,这无疑对“十三五”期间的校园规划建设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在进行新项目建设及改造升级的时候,要将国际化的思路融入设计规划中,比如,加强校园中中英文标识;考虑不同国家留学生生活习惯,合理设置留学生宿舍;加强国内外联合实验室的实体建设等。
3 注重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快速扩大办学规模都兴建了新校区,但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继续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在规划校园建设的时候往往注重新校区新增建设项目,而对老校区的改造升级投入有限。但是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在这一点上,老校区往往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老校园改造升级可以发挥师资、设备的潜力,投资少、见效快。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十三五”校园规划中,一定要将近期目标与远景目标相结合、统一考虑。即使远景目标并不明确,也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对校园土地更加珍惜利用,多利用如老校区改造升级等项目来强化内涵式发展,以建设精品项目为目标,使校园规划具备一定的弹性。
4 结合校园的社会服务功能
社会服务是我国大学的四项基本功能之一。社会服务功能对于校园规划来说,一是要在规划中考虑开展业余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社会办学的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设备设施的潜力,二是可以考虑对校园中的会堂、图书馆、体育设施、文化设施有条件的向社会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受到大学文化的熏陶,进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大众口碑。在考虑大学社会服务的时候,必须处理好学术性和社会性、内向性和外向性两种空间,或者可以说要准确把握“静”与“动”之间的关系,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避免产生相互干扰。
5 创造良好校园生态环境
新时期,国家将更加注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对于校园建设规划,要注意将教学、科研建筑相对密集化,多留一些绿化用地,这样做既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还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使学校今后的发展具备弹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校园中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不少学校都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由于校园规划中的车位数不够,乱停乱放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在“十三五”期间,应尽可能为新建建筑配备专用地下停车场,已解决很多学校中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机动车停放问题,既有利于美观,对于校园这种人流量相对密集的场所,也更加安全。同时,在校园规划建设的时候,要加大节能环保新技术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如:注重建筑的保温隔热、采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学校作为科技发展的先锋阵地要跟上时代步伐,努力构建“绿色校园”“低碳校园”。
构建生态化校园,不仅改善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对在校师生乃至周围社会起到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示范作用,把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灌输师生的成长中,形成深刻的环保意识。
6 结语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校园与之配套。对于每所特定的学校来说,都有各自发展形成的特色,校园建设规划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遵循校园建设发展规律,进一步把握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各种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来具体规划设计,满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摘要:文章结合国家提出的“内涵式发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重点热点,对高校“十三五”期间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Z].2015.
[2]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4-17.
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3
通过最近在河北、陕西、福建三省的考察,我感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当着重关注的是下述五个重要问题。
第一,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国内消费者对产品款式的新款和产品科技含量要求不断上升的环境中,只有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制造业和服务业才能站稳脚跟。开拓市场,“让产品更加个性化,让服务更加人性化”,以及“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这才是企业的前途。而为了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的实现,有必要支持创业和创新活动,给创业和创新者以税收方面的优惠,给他们以信贷的便利,同时要加强引导他们避免网络不安全和资本市场的风险。
第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低收入家庭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为此,城镇化应当继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切实解决迁入城镇的农民就业、住房、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为了提高进城务工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务工者的技术能力。务工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愿意自己开店开作坊的,要给予支持。蓝领工人、白领工人这样的划分,已经逐渐界限不清了。当大家都在电脑旁边工作时,你能分得清谁是白领,谁是蓝领?
第三,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是可以并重的。最近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在陕西汉中市的几个县进行考察,发现既要保证汉江水质良好,不得新建污染空气和水质的工厂,在农业中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同时又要让农民们早日脱贫致富,还要使地方财政有逐渐增加的收入,以应付地方治理和发展的需要。在陕西汉中市几个县的调研,感到这是可以做到的。一是发展茶业,茶业施用的是有机肥,采茶和茶叶加工都就近招收农民从事,这样就缓解了就业压力。二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稻米和五谷杂粮品质好,远销北京等城市。三是发展旅游业,同时修建公路、铁路,让外地旅游者来汉中,如洋县的朱鹮保护区、留坝县的古栈道遗址和张良庙、勉县的诸葛亮祠、诸葛亮墓以及西乡县的樱桃沟等等,都是旅游景点,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地方收入和就业人数。
第四,让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增加民间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心。当前,民营企业正在转型,包括体制的转型和技术的更新。从体制上说,民营企业正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转为股份制企业。从技术上说,它们力求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福建泉州考察,那里的民营企业,三分之一情况很好,赚钱,三分之一稳定,略有微利,另外三分之一比较困难,正设法资产重组,更换经营或生产方向,需要帮它们一把。
民营企业应当守住“不违法经营”底线,这比规定“民营企业要合法经营”更明确。这是因为,“合法经营”要企业自己举证,举不胜举,而“不违法经营”则由对方举证,民营企业可以答辩。这样,它们就更安心了。
第五,宏观经济调控重在微调、预调和结构性调控,切忌大升大降,大松大紧。要知道,宏观经济调控是不可少的,但大松则不利于结构调整,要给企业一定压力,促使它们加快转型。大紧,给经济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对经济增长不利。无论大松还是大紧,都会打破企业和投资人的预期。预期一乱,经济受的损失就大了。
一定不要形成“宏观调控依赖症”。如果经济运行总是在宏观经济调控下波动,那还谈什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
大学生学习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 篇4
20,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到新的阶段。部分高校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绝大部分高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部分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全国已经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深入挖掘岗位,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岗位数量进一步增加,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
高校已经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准确掌握家庭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性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精准帮扶。低保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补贴发放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应将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纳入求职补贴对象范围。
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5
为促进医药学院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我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学院实际,学院对“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学院恪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校企战略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共赢,形成了企业与学校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全程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一)人才培养
1.突出“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办学特色,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依托企业、立足行业、面向全国、围绕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努力探索企业办职业教育的规律,发挥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新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并形成了“2+1”、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链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产业产品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在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积极联系拓展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要求,经实地考察协商,自2011年以来新签或续签校企合作协议书(有效期 三年)的企业达26家,使学院校企合作单位达56家,能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学院在行业内部还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省的行业——**、魏桥创业、**、恒邦冶炼等公司培养了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员工,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2.强化校企紧密合作,开展工学深度融合
学院依托集团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将学院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建设规划,与企业共建、共用教学、实习实训和生活设施,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备,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使校企双方实现了在人才培养中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开设的2*个专业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融入到教育教学实施过程,多途径、多形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着力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到企业后上手快,工作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受到行业企业的青睐。
(二)内涵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框架,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势和特色专业为核心,充分融合相关专业,打造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财经等5大专业群。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宗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按照导向性、前瞻性、效益性的原则,在全院专业群 中遴选设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应用化工技术5个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较高社会声誉的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完善课程建设,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
学院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为主线,进行全面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精品课建设相关的支持政策办法,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形成了教研室、系部和学院三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学院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42门;省高校优秀科研计划项目1项、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课题2项、全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2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1项、省教育厅科研成果4项、院级教科研立项14项。
(四)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推进人才引进计划。为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满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需要,近五年共引进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的教师38人。二是完善职称结构。理顺了职称评审渠道,积极开展教师职称申报和评定工作,成立高校教师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近五年共有19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16人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审。
2.多措并举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一是外出学习培训。近五年组织6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2名教师参加国内访学项目;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外出培训。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出台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了进企业实践。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3.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学院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制定了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均衡发展,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建设高职院校合格教师队伍的基础。
4.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积极发挥校企一体、师资共建的优势,选聘优秀人才到校任教,聘请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各专业建立了18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
(五)校企合作
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需求建设相关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教研、教改与合作创新活动。学院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并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依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培训要求,组织学院教师与相应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改造升级,并对急需项目进行自主研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借助集团教育集团的平台,整合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关资源,不断增强学院的产学研工作与企业契合度。并通过公司投资和校企合作的方式,新建、扩建了一批实验、实训场所,使其基本满足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比武竞赛和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生产、创业、咨询等功能要求。
(六)管理体制改革
学院的办学特色是“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学院的管理体制与企业高度相融,精干高效。2011-2014年,学院进一步完善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了院系两级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办法,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加强学生工作改革,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建立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机制。
学院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坚持领导和教师听课和同行评议制度,逐步引入企业和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形成了计划、执行、督导检查、处理反馈的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学院总体就业率95%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85%以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五年达100%。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技术比武,不断丰富参与竞赛活动的类型与级别,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七)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1.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建立学生竞争力模型,开展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形成大学生教养手册,教会学生“会吃饭”、“能竞争”的两个本事。面向全体学 生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专题系列讲座,使学生掌握职业素质提升的方法途径,提升学生基础素质;设计开展了每周一次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主题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推介会、人生观价值观讨论等主题班级活动,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以“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导向,创建富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一次、为期一个多月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对打造富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学术讲座、职业技能竞赛等科技文体艺术十几项精品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效果显著。
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行业特色、企业文化和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与企业和社会的融合能力。学院的各种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丰富自我的舞台,在培养学生特长和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员工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市场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未形成高水平的教科研团队和名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三是学院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现状分析
医药学院始建于1958年,学院办学*年,长期积淀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教育教学模式。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万多各类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并在行业内外成为骨干中坚力量。开展各类培训50万余人次,是中国*业及中国行业著名的技术人才摇篮之一。
(一)宏观政策情况
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规定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10月30日,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指出,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我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与政府办职业教育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策。49号文明确指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指出,“2014年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标准,2015年全部落实到位,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支持集团化办学、区域合作办学”。2015年2月份,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意见》提出全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2016年达到11000元,2017年要达到12000元。尽管该意见还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办学生均拨款资金来源问题,但是学院享受生均拨款待遇指日可待。这表明企业办学 尤其是央企办职业教育将纳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内,政策保障与政策支持切实可靠,生均拨款将在近期得到实现。对学院而言,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生源情况
我省目前公办高职(专科)院校58所,民办院校19所。我省生源从2008年以后开始下降,2012年到达谷底,2013年开始回升,2018年将到达峰顶,2019年略有下降后进入相对平稳期,为办学提供了稳定的生源保证。学院面向全国19个省份招生,其中80%面向我省招生,我省2013年普通高考生源47.8万人,2014年达到51万人,2015年后均在50万人以上,为学院办学提供了生源保证。随着发展,学院将向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申请更多招生计划,争取每年3500—4000人计划。同时学院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保障生源,加强与有色强省、大省的部分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扩大生源来源渠道。
(三)就业情况
学院是我国首批试办高职院校,长期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教学模式,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万多各类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并在行业内外成为骨干中坚力量。随着中国行业及我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的批示精神,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硬件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二)发展战略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更加紧密地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奋斗目标是全力以赴完成学院“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高起点谋划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经过五年至十年的不懈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领军式高职院校。
认真做好集团职教规划,按照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部署,建立适应集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培养一流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流员工队伍,用3—5年的时间,建成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的“****”,全面支撑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如下:一是由学院牵头,整合集团公司各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筹建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构建集团公司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整合集团公司现有培训资源,筹建集团大学,构建公司员工培训体系。
以“关爱学生成长、关心教师发展、关注社会进步”为主旨,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努力营造勤奋好学、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培养师生良好的职业规范、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以“人才强校”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紧紧围绕学校专业群发展,积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 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选树省级、国家级名师,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以专业群发展为重点,根据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与要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整合的步伐,加强专业群核心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品牌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专业教学团队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深化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按照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与要求,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央企办学优势,加快集团职教集团建设步伐,促进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营造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
以建成**新校区为突破口,按照我省高职院校设学标准,多方筹措资金,建设集职业教育、培训、科研孵化、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新校区并投入使用,提升学院硬件办学条件,为实现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发展目标
发展总体目标:至2020年,学校办学规模协调发展,新校区全面投用,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和谐校园并具活力;专业布局与集团公司、行业和我省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彰显优势特色,重点特色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专业带头人队伍适应建设发展需要;教育与培训全 面发展,就业水平始终保持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学院成为一所从教者敬业乐业,就学者易学乐学,社会企业满意,在行业企业和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型高职院校。
发展具体目标:
1.专业布局结构与行业企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
对接行业、集团公司及我省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以省级特色专业、院系重点建设专业和一般专业构成的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招生专业总数达到40个以上。以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形成10个左右专业群,若干优势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成为行业企业和区域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
2.生源类型结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面向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度扩大全日制教育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2016年,学历教育在校生9000人,培训收入2000万元;2017年,学历教育在校生1000人,培训收入2500万元;2018年,学历教育在校生12000人,培训收入3000万元;)到“十三五”末,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以上,各类成人教育在校注册人数3000人,年培训20000人次,收入3000万元以上,形成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选择部分专业,推进“3+2”本科、高职自主招生、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的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和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新生录取率达100%,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3.师资队伍结构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
满足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同行业具有较大 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全校教职工总数控制在500名以内,专任教师达到350名以上,其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比50%,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5%,“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数超过1/3。教师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横向合作项目数量、到款额有较快增长,各级各类课题和技术服务年平均到款额300万元,省、市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立项保持在年均2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有所突破,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培养省级名师3-5名,国家级名师1-2名。
4.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
满足“工学一体”实践教学需要,确保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至“十三五”末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每个专业群建有15个以上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融企业实习管理、培训与技术服务、师生实践锻炼等于一体的校内外工作站。
5.资金支持结构与学校发展重点相适应
根据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学校经费在确保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向重点建设项目与基础薄弱方向倾斜。“十三五”期间,重点落实生均培养经费,多方(多种形式)筹措新校区建设资金,集中财力建成新校区并投入使用,同时保证人员经费和教学建设、日常教学、运行经费等足额到位。进一步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发展定位
立足行业企业,服务山东半岛高端装备制造业,辐射我省和全国行业企业,把学院建成一所开放性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专业布局合理、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师资队伍数量足、结构 优、教学模式融工学研为一体、社会认可度高、综合实力强,成为我省同类院校中的领军式高职院校。
(五)发展措施
1.全面推进教学和管理改革(1)推进专业优化聚集
以专业服务产业为原则,构筑学院专业结构体系,发展涵盖集团主要产业链的冶金化工、机械、电气、汽车、建筑安装、计算机、财经、商贸、建专业群,以现有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下一步重点发展财经、商贸、电气、机械制造、化工、建筑等相关专业,打造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群,攻坚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群。近五年内在现有2*个招生专业的基础上,依据与区域、行业及集团公司的需求相结合,经过充分论证,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在10左右专业群的基础上,开拓招生专业,使招生专业总数40个以上,每个专业群4各专业左右,重点建设专业带动一般专业,以适应招生人数****人的需求。构筑成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支撑学院各专业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及行业、集团公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开展课程改革
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及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展开精品课建设。形成专业团队、教研室、系部和学院四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在现有15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用三个三分之一思路来改造我们的课程,即三分之一理论,三分之一讲座、三分之一企业实践。使我们的课程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在省内及国内 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省级精品课程达到50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
(3)探索招生改革
把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到招生工作中,充分研究市场需求,培育招生市场,打造生源数量稳定、分布合理的招生基地。充分研究社会(学生、家长)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宣传品位与层次,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强化各类生源渠道建设,建立起以“我省为主,辐射重点外省”的招生网络。完善招生目标责任制,落实由团队招生逐步过渡为专业团队招生的招生工作机制,按照“优化结构、保证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年招生量稳定在3000-4000人。研究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政策,探索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
(4)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本着全员考核、目标管理、价值驱动、自主管理原则,制定下发《2015年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岗位难度、教学质量以及价值贡献度,改革学院教学运行激励标准,推行积分式动态管理;教师的教学运行、企业顶岗锻炼、教学建设和科研工作三项重点工作的行为指标考核与员工基础管理工作融合作为月度基础管理考核,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工作行为。制定《职业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完善职业培训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代理制度、项目总承包与分包制度、可行性报告与备案制度、项目独立核算制度。加强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划小核算单元,实行项目利润提成考核办法。
(5)推行院系两级管理改革
管理体制由直线职能制向院系两级管理的根本转变、管理机制由 过程管理向目标总控的根本转变、薪酬激励由按劳分配向按价值、按贡献分配的根本转变三大工作目标,制定完善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多措并举加大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外出学习培训。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其它形式的外出学习培训和国内访学项目。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进一步修订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扎实参加企业培训及企业顶岗。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3.推进社会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1)扩大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配合各专业群的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继续扩大校企合作单位的数量与质量,建立一批生产技术先进、与学院专业融合度高的知名企业做为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
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引进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场地,变“模拟任务”教学为“真实任务”教学,形成校内实践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达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一。
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调整育人的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劳模、高级工程师、技师及能工巧匠做为客座导师到学院开门收徒,并建立专家、技师工作站,作为先进操作法的传承和创新基地。
4.整合职教资源,推进集团职教集团运作
(1)整合职教资源,以集团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年7月,央企举办的首家紧密型、行业性职教集团在学院揭牌。集团定位于“服务集团、辐射行业”,支撑行业持续发展,圆职教强企梦。学院将依托集团公司,整合目前成员企业的中技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规范化运行集团各项事务,基本建成紧密型、规范化职教集团,构建面向公司的专业服务产业的职业教育体系,传授企业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解决跨区域系统办学体制机制、与地方职业教育规划不衔接及经费问题,实现跨区域办学、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等,形成需求与培养相衔接,培养与使用相统一的工作体系,建成覆盖行业、特色鲜明、培养成效突出,能够支撑行业人力资源需要的职教集团,成为我国行业职教集团的示范样板。
(2)整合集团公司培训资源,构建员工培训体系
整合集团公司培训资源,筹建集团大学,承担集团公司领导力发展和员工知识、素养、技能提升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工作;构建集团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员工培训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和知识管理。将全体员工按管理、技术、操作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培训,将培训覆盖集团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
(3)依托集团大学成立管理技术服务中心
管理技术服务中心要吸收各成员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专家 和技术拔尖人才以及国内外的一流专家和高端研发人员等参与,把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公司先进操作技法和管理经验的总结、传承、推广应用基地和先进技术的研发基地。
5.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加大培训项目开发力度。根据山铝公司《2015年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及周边各单位培训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针对培训任务,分别成立培训项目组,相关责任教师要深入基层调研,编制培训方案,研发培训课程,使培训项目有计划地向前推进。通过培训项目研发,极大地提高教职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2)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加大横向项目的参与开发力度。制定《教学科研岗职称评聘管理办法》及《教学科研岗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鼓励并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横向项目的研发与实践,以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6.深入开展学生成长成才培养(1)健全学生教育体系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定位与思路,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安全教育,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任职资格准入制,按不低于师生1: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专任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为每个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2)完善学生服务体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满意的校园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机制,从学生心理、生活、学习、成长、发展诸方面关心爱护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学生关爱工作机制等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建立稳定、和谐、优良的校园环境。
(3)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为重点,以诱发学生兴趣和自信为切入点,建立并不断改进“能力素质提升模型”;通过“能力素质提升模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满意”的毕业生。
(4)推进学生卓越计划
以培养学生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直到成功的顽强毅力和把小事做到极至的优良品格为目标,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把学生培养成为竞争力强、成才率高的卓越人才。
7.启动实施新校区建设工程,为再造一个新学院奠定基础(1)通过新校区建设解决学院发展硬件设施不足问题。学院现有办学条件是在原来的职工大学、党校、技校及职业中专办学的基础上简单叠加而成,因而布局不够合理,不符合高校建设标准,缺乏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学院品牌、提升知名度的空间。随着后续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考虑学院的长远发展,提出搬迁青岛的设想。
(2)学院先后考察了青岛城阳区、胶州、即墨等地,对新校的占地、规模、硬件设施、建设工期等进行了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项目 建议方案,等待定稿后提交领导审阅,尽快形成项目建议书提报立项。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把好入口关,进一步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管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维护学校稳定、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学习型学院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统揽全局的能力。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选拔、竞争择优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安全稳定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其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校发展内在动力
(1)以“定位准确、职责清晰、管控有力、营运高效”为目标,深化学院管理架构改革,精兵简政,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关口前移,逐步实现培训业务与后勤保障市场化运作。
(2)加快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根本转变。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机制,明确院系权利和责任,充分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激发院系办学活力。
(3)推进学院收入分配改革,实现按绩分配、按效分配、按价值化分配。逐步探索符合学院特点的基薪+绩效的薪酬分配制度。封存当前的岗位技能工资,建立基于工龄、职称或岗位、学历的三维基薪制 度,并动态晋级;建立基于课时工作量、企业顶岗锻炼、教科研成果、培训或课题项目利润、基础管理和现场治理为核心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探索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团队建设和质量、效益考核提成机制,实现内外部培训收益梯次激励.3.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
深入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文件精神,不断修订完善学院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加强管理力量,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议事制度,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规范各项办事制度,大力推进院务公开。完善各类监督制度,顺畅师生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完善职代会、教代会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保障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利。
学院
十三五机场规划 篇6
论坛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夏兴华说道,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要达到9.1亿人次,货物运输量要达到140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0.4%和8%;运输机场新增68个、改扩建138个;进一步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巩固和培育成都、深圳、昆明、武汉、郑州、沈阳、乌鲁木齐、杭州等区域枢纽,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地区机场群的布局建设,进一步完善通用机场网络,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机场网络体系;航空服务范围将覆盖我国93.2%的地级市、89%的县、92%的人口规模;中国机场通往国际和地区的国际航线将大幅增长,航空运输规模持续扩大。
夏兴华表示,为了认真落实“十三五”中国民用机场发展规划,本届机场大会以“面向未来,引领机场发展新常态”为主题,深入探讨民用机场在新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分析机场建设如何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重点展望未来10年机场发展趋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特意邀请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并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阐述了对我国未来机场发展的思考。
任虹表示要在推进双向开放的大环境以及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个大框架下看待和思考机场的发展。下一步,相关部门要重点思考如何优化机场的结构,考虑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发展,以及一市两场、一市多场、一区多场的发展,做好机场迁移的工作,加强现有机场的保护,机场扩容优先选择改扩建方案。
本届为期三天,邀请来自国内外近200家机场公司、航空公司、机场建设及设计单位、机场设施设备制造商与服务商等企业参会,规模超500人。大会采用“主论坛-分论坛-主论坛”的组织模式,邀请业界代表就国内外机场产业政策解读和趋势展望做主旨发言。
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7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发展理念,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一、五大理念确定“十三五”发展基调
1.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十三五提出, 坚持创新发展, 将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从制度、理论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推进创新。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空间等多个方面对我国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在新动力方面, 创业与创新可以说是孪生兄弟, 现如今, 创业与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 “互联网+”更是推进创业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在拓展空间方面, 要形成以沿海为主的经济带, 壮大重点经济区。除此之外, 应该深刻认识到, 创新要从全局出发, 发展经济带能够有效地实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转变。在产业新体系方面, 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加强建设网络强国是创新发展提出的两个目标。在构建发展方面, 要深化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发展要求政府做到“两个不”, 即“不越位、不缺位”。在刺激市场活力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为创新提供政策上面的保障。
2.协调是发展的基调
十三五强调, 要坚持协调发展, 重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 提升国家软实力。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 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中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讲, 就是要推动城乡的协调发展、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使得各个发展能够成为一个整体。推动城乡发展, 能够有效地改善民生, 加强对物质以及精神的协调, 能够协调我国的软实力以及硬实力。很长时间以来, 我们关注的大多是GDP等硬实力, 却忽略了我国的软实力, 这使得我国的国民素质教育等方面成为了短板。这就需要我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并重。与此同时, 还要推动经济与国防的结合, 实现军民在多领域的融合。
3.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十三五提出, 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在十三五当中, 第一次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当前, 环境的承载能力基本已经达到了上限, 因此要实现绿色发展, 必须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特别是要用政府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健全用水权利、碳排放等分配制度, 对这些制度的完善, 能够有效地调控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除此之外, 要督促政府履行职责, 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将提高环境质量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 转变只关注能耗降低的片面环保观。实行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的制度, 这样管理, 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的个别不作为, 落实政府责任, 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4.开放是发展的大势
十三五强调要坚持开放发展, 顺应世界经济趋势, 发展更高层次的经济。通过开放发展, 使我国与世界的步伐接轨。根据十三五的要求, 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已经是世界出口贸易总占据量的第一位, 十三五需要进一步加强开放力度, 打造海内外联动的新格局。完善战略布局, 转变以往的开放方式, 使我国从商品输出大国变成资本输出大国, 真正地做到走出去。形成开放新体制, 能够有效地使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做到更高的开放。
5.共享是发展的目标
十三五提出, 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 也是落脚点, 体现了“十三五”发展目标的核心价值。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经成功迈入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 共享发展却相对滞后, 还存在不少短板, 同人民期待的美好生活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今后, 我们要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注重机会公平, 保障基本民生, 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理论的一次重要创新,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同时也是同人民群众期盼相呼应的, 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相契合的。
1. 五大发展理论深刻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在长期的国家发展过程中, 党和国家正确认识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形成了“四个全面”、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其中“共享发展”揭示了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开放发展”揭示了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 “绿色发展”揭示了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 “协调发展”揭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创新发展”揭示了激发新的发展动力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 十八大后, 我们党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多次转变发展理念, 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理念,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等。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与自觉把握, 都引领着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的转变, 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引方向。
2. 五大发展理念鲜明地体现了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引领性
新常态下,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动力转换、结构优化于速度变化的三大新特征, 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的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转向做优增量、调整存量并举, 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结构更优、效益更好、质量更高的发展新道路。从国内外实际环境出发, 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事物;从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转变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扩大我国的发展利益;从利用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推动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转变为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利用国际市场拓张增加出口转变为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从利用世界经济增长带动自身发展转变为依靠内生动力推动发展。以上这些, 就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历史背景。
3. 五大发展理念突出体现了应对发展新矛盾新挑战的现实针对性
我国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消除贫困任务艰巨, 人口老龄化加快, 收入差距较大,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加重, 资源约束趋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强, 发展方式粗放, 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 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法治建设有待加强;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等。我们发展在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以上种种挑战, 容易出现各方面的发展风险。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化解, 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新形势下为化解问题, 应对风险而提出的。只有用五大发展引领发展行动, 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与水平, 才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更加有效地应用与化解各种挑战和风险。
4.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紧迫性
小康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而且还要求覆盖的区域要全面, 覆盖的人口也要全面。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看, 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还存在着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但分配不公的问题日益突出, 制度设计尚不完善, 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收入差距加大, 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动员全党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全力补齐这几大短板, 这将有利于提高发展整体效能, 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力做好十三五规划
1.坚持以理念为引领
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展的成败, 具有引领性、纲领性与战略性的意义。要推动社会各项事务的发展务必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发展引领, 既做好五年长远规划, 又要落实年度目标的要求, 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深入思考发展着力点、发展方向与发展思路等重大问题, 坚持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与战略思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做大做强地区优势产业。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匮乏、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的严峻形势, 要学会正确运用政府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 破除有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 释放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活力。
2.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要格外注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深化政府自身改革, 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推动体制改革。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创新能力, 激活创新活力, 需要重点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大力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 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第三, 在有条件的省区市系统地推进全面创新的改革试验;第四,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第五, 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3. 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核心目标
城镇化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黄金结合点,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必然需要建立新型的城镇化, 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就在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一方面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中央基建投资安排挂钩, 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与加快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挂钩,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 从而鼓励城镇政府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方面要扩宽渠道, 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4.三大措施推动绿色发展
开展水权、碳排放权的交易, 确定水耗、地耗、能耗标准, 采取市场化的管理手段;从总量和强度两方面控制能源消耗, 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 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形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 鼓励煤炭清洁利用, 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 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杨存成.创新务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协会工作——杨存成秘书长在五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安装, 2011 (02) .
[2]周栋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为“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N].人民公安报, 2015-10-31 (001) .
[3]吴明亮.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精心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N].南京日报, 2015-08-20 (A01) .
[4]万俊.关于“本质”理论认识的过程及其重大意义——兼论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5) .
[5]季健霞, 高媛媛.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认识的发展和深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2 (03) .
山东“十三五”规划亮点 篇8
按照《纲要》描绘的蓝图,未来五年我省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明确要求,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王忠林说:“紧紧围绕‘走在前列’这一目标定位,《纲要》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等设置了27个主要指标,在重点任务中还细化了69项指标,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做到了每项工作既有工作要求,又有具体指标,不仅让大家知道要干什么,而且知道干到什么程度。”
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逐梦前行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
2020年跨入“9万亿俱乐部”
王忠林指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集中体现为“两个翻番”,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第一个翻番看,我省“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9.4%,超过9%的预期增速,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纲要》确定“十三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据此测算,我省将提前1年实现翻番,到2020年超过9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万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1.5万美元,步入高收入地区行列。从第二个翻番看,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达到7.5%以上,超过生产总值增幅,提前1年实现翻番;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要超过城镇,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加快区域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全省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5%和55%以上,实现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共享城市文明发展成果。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围绕打造幸福山东,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养,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以上;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家庭医生,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特别是规划还设置了三个约束性目标,一个是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比“十二五”末提高1.5年;一个是要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第三个是完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180万套。这三个约束性目标的设置真正体现了共建共享和民生兜底的要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执政为民的情怀。
截至2015年底,我省仍有省定标准贫困人口300万左右,主要集中在山区、滩区和库区,实现全面小康,这个短板必须补齐。《纲要》用了较大篇幅,强调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2018年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不让一个人掉队。
此外,针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诚信缺失、安全生产等热点焦点问题,纲要作出了建设信用山东、平安山东、食安山东、法治山东的系统部署,千方百计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切实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双中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主要特征。《纲要》把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中心,同时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王忠林指出,重点要做到“三个强化”:
一要强化创新驱动。《纲要》把创新放在战略任务之首,强调要树立全面创新理念,大力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引擎,特别要以近期获批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大契机,在“四个一批”上下功夫: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壮大一批产业技术联盟。
二要强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进展,到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切实拉长我省服务业“短板”,推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预计今年全年三产占比有望超过二产,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根本转变。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占比要达到55%。
三要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主线,也是山东实现“双中高”的必然选择和主攻方向。要通过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
综合交通体系: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
王忠林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举措,更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立体化水平,着力打造“五大体系”:综合交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现代水利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其中,百姓普遍关心的综合交通体系中,目前全省已有7个市通达高速铁路,96%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为进一步适应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需要,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建设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到2020年,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也就是“两网两通”工程。“两网两通”建成后,全省将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济南、青岛至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济南与省内各地级市2小时通达,省内各地级市之间3小时通达的“1、2、3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全省高速公路通达所有县(市、区),各县(市、区)30分钟内可进入高速公路网。
同时,还将加快机场布局建设,开通更多地洲际直航航线,力争国内外航线达到340条以上,比“十二五”末增加40条左右;加快现代化港口群建设,力争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比“十二五”末增加1.6亿吨。
空气质量改善50%,文化成为支柱产业
倡导生态文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让人们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15年降低35%,全省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50%。另外,规划还提出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林木绿化等一系列指标,而且全部为约束性目标,有利于强化规划刚性,避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
充分发挥好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我们将以此为重要载体,打造道德文化高地和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