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规划工作思路

2024-09-05

大学发展规划工作思路(共8篇)

大学发展规划工作思路 篇1

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

第一部分:建设思路

一、建设目标

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要力争成为江苏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重大战略问题的主力军;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辐射中心之一;成为江苏省各级政府制定三农政策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成为江苏省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之一;成为江苏高校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的先行区;成为江苏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绩效分类考核改革的试验区。

二、优势和挑战

我校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核心是需求导向,即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需求和区域发展的创新需求;根本是高校科技推广和服务能力提升;重点是科技推广队伍和服务基地建设,难点在于服务保障机制的创新。这就要求我校在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时,首先要着重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优势

我校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建设高校。学校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在ESI最新统计中,学校工程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通过IFT国际认证(中国唯一)。系统位置优势。我校的快速发展正受到国家和江苏省,无锡市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在高教系统和区域系统的位置优势,使得我校学科发展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随着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推进,我校服务“三农”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科综合优势。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能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能够利用突出的社会科学学科优势,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围绕新 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生态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系统咨询,寻求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与对策。

学科交叉优势。我校的比较优势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生工,食品、医学等学科,以及与工科、文科、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资源的创新,能够有效扩展农科教育的边界和内涵,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

服务和辐射优势。我校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人才,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和各个行业领域,具有点多面广的辐射优势。这一优势使得综合性大学在服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能力跨校、跨区域开展“三农”问题研究和服务,服务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2、面临的挑战

发展定位的挑战。我校把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对于学科的发展必然是扶优扶强,而我校不是纯粹的农业院校,涉农专业不多,与其它农林院校想比,优势不明显,暂时还不处于优势地位,其发展也需要有个过程,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人才队伍的挑战。研究型大学是我校的发展目标,基于从“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综合性大学对于教师的评职、晋升考核也多以科研成果为主来评价,这样就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吸引到科研上来,教学次之,社会服务更次之。而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直接面向的是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一线,其工作多是以科技推广和培训以及咨询服务为主,愿意直接从事这样工作的教师不多,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农业实践能力不强,也就形成不了一支高水平的推广队伍。

实现路径的挑战。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一方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有面向基层的稳定的科技服务推广基地。在这两个方面,我校与其他重点农业大学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在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首批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9个是设立在重点农业大学,只有1个是设立在涉农综合性大学。由此可见,涉农综合性大学在重大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方面,特别是农业重大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能力上,仍有很大的差距。

三、我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思路与举措

1.转变发展观念,抢抓发展机遇

转变发展观念。我校应从人口与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增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自觉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发生了新变化,“三农”问题不仅面临着技术的难题,也涉及到管理、理论等方面的创新需要,涉农和农业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创新发展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农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在高等学校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有利于整合涉农学科资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协调发挥,也有利于高等院校推动结构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围绕学科、区域特点,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发展体现在学科专业特色和区域农业特色。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必须结合学科专业优势,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必须着眼于高校所在区域整体资源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特点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服务和促进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立服务基地。

3.建设人才队伍,打造领军人才。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源头活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人才队伍包括科研人员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我校应大力加强农业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军人才培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农业科研前沿创新团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骨干力量,要以面向一线、强化服务为重点,建设一支善于转化应用、推广示范和解决实践难题,骨干力量专职化、兼职人员稳定化的科技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服务推广能力。

4.完善机制保障,推进协同创新。完善流动机制,强化政策导向,积极推进人员分流,使科研为主人员、教学为主人员和服务推广人员各安其类,推进校内农业科技人员与政府、基层之间的交流任职,形成有序竞争流动的良好局面。完善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推广服务相关政策和奖励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从事服务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利益。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现路径,建立稳定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基地,吸引政府和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参与农科人才培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推进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的协同,在从技术推广角度大力加强与农业产业系统协同、互动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系统向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开放,提高农科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推进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建立校内农科实验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互补的实践推广基地体系。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协同,利用高校资源和国际交流合作优势,积极推动国际农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种植、养殖模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二部分:近期工作

一、搭建组织机构

学校应尽快成立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人员名单以及新农村研究院相关聘用人员名单(讨论稿)见附件一。与此同时,随着研究院事业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充实和完善研究院下设的各个部门。建议举行一个简短,庄重,简朴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揭牌仪式。

学校应适时成立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指导委员会或者咨询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成员建议包括国家,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和杰出专家学者组成。这样更有利于统筹各种资源,促进研究院的建设。

二、开展调研活动

调研活动分三个层次。第一、调研可以选取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第二、可以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市,县,乡,比如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各选择一到两个点,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农村,农民,农业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第三,在江南大学范围内,组织各学院的院长,书记和科研院长开会,传达国家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背景和我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意义以及给我校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并让书记,院长回学院传达我们学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建设内容。让老师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提早做好科研准备。并让各相关专业的老师,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申报课题,在学校进行公开答辩。

通过多方调研,就能基本了解我们的技术、理论储备,了解江苏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就能正确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出地推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工作。

三、发动老师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研讨。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启动课题经费,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努力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智库。对推进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科学研判,重点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村镇建设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心。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推动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加快学科集群的形成。

在老师们进行课题申报的基础上面,学校组织人员选拔具有潜力的课题,进行培育,并进一步推荐到政府部门,争取项目经费,学校并做一定量的配套。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可以主办或承办“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汇聚全校乃至全社会智慧来促进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

四、有序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的成熟度,逐步推进五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站建设。分别是,特色发酵食品产业示范站,特色粮油加工产业示范站,特色畜产加工产业示范站,特色棉纺织品产业示范站,特色水产加工产业示范站。每一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站,均建立以岗位科学家牵头的专家团队,具体负责新农村基地和信息化共享平台的统筹与建设,并依托基地平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在五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推出10个农产品加工和安全示范服务基地建设。

五、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农民培训基地建设

根据需要,打造20个新农村信息化农民培训基地。

六、制定和出台研究院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随着研究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研究制定,修改完善研究院的各项政策,制度。

大学发展规划工作思路 篇2

1. 信息服务工作的现实需求

1.1 现实需求的多样性

因网络信息需求的趋势不断加大, 中医药大学内的读者中不但有网络技术和微机操作上的咨询需求, 还要有搜索能力和信息源的咨询需求。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服务帮助读者掌握必要的技能、了解电子网络技术, 为读者快速利用网络信息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帮助读者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技术能力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要根据不同需求, 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要向求询的读者介绍网上运行的检索功能特点、优化链接等措施。把新的检索技术和手段告诉需求的读者, 让读者熟悉检索策略与技巧。为使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 探索到最佳的查询目标, 这就需要做好信息服务的准备工作, 预先通过对网络信息的过滤、鉴别、评价、提炼和综合, 掌握信息源, 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引导。

1.2 现实需求的直接性

读者往往对所需信息希望直接得到提供, 要求信息服务工作进行快速准确地反应。这需要事先整合出中医药学各学科资源的类目, 使某一学科的信息通过浏览该类目就知道本学科信息到何处去查找, 根据给定的关键词提供迅速获得信息的路径。中医药学的术语关键词选择, 既要防止漏选关键词又要避免泛选关键词。需要在信息服务中, 提示读者注意选词是否合理以及是否符合标引规则、组配规则。同一中医药概念的多种词语表达, 要以中医药规范术语为首选关键词。

1.3 现实需求的特定性

对中医药特殊的专长研究, 需要根据特定需求进行个性化专题信息服务, 需要定向动态地提供信息资源, 应包括学科重要动向、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以及重要的相关文献综述等信息内容。为名医名家的需求提供特定信息服务, 应当是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放在突出位置的工作, 这是为中医药发扬光大不可掉以轻心的信息服务要素。

1.4 现实需求的深入性

很多时候, 读者已不满足于得到“中医药信息在哪里?”而是需要求证“到底是什么?”这要求信息服务除了指导读者获取信息外, 还要提供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次文献直至三次文献。在充分采集、分析读者信息需求的前提下, 进行有价值、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信息挖掘, 及时传递给相应的读者。

1.5 现实需求的全面性

中医药研究课题查新是信息服务的一种方式, 而信息服务则应是贯穿于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服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保证查新质量的先决条件。查新的前提是查全, 这对信息服务的要求是:理解好查新要点, 针对申报课题内容, 去伪存真, 抓住实质, 准确定位, 全面排查信息。决不是不得要领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查全离不开查准, 应当基于查准, 这是查新的基本要求。这种避免产生错误结论的准确, 源于信息服务人员对中医典籍有一个全面的初步通晓, 对典籍研究现状和中医药研究的新进展全面的基本了解。这种全面的了解, 可通过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分工协作解决。

2. 信息服务的发展思路

中医药学信息服务应当紧密围绕中医药的发展相生相伴, 图书馆理所当然地要为中医药的医、教、研发展推波助澜。因此, 信息服务的发展思路也以此为依托展开。

2.1 为医、教、研在线服务导航

中医药学网络信息逐渐成为临床、教学、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但由于专业的侧重, 很难专注于熟悉每个查询系统及相关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和功能, 也缺少大量的空余时间。在线服务的主旨是指明能够对求询目标直接访问的快速通道, 使信息的搜索变得快捷高效。职责所在, 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有责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挖掘、分析、研究和总结网上中医药检索系统及相关数据库的网址、特点、功能和使用方法, 破解读者的难题。要借助人工智能软件, 对中医药学网络信息资源, 按信息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信息的结构特征进行合理组织, 按照方便检索的原则向读者提供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 通过统一的界面向读者提供服务。经过对搜索引擎网址和对中医药数据库的优选, 达到在线服务符合读者需求的实用效果。优选应是信息服务常规工作要构建的一项基础工程。把经过筛选和过滤出来的优质数据库和相关信息源分门别类予以公示告知, 帮助读者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和手段搜集各种信息源对其加工、整理、重新组合, 转化为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需的特定信息;并挖掘出信息知识, 结合中医药大学专业设置、科研课题和方向等提供中医药项目背景分析、科研产生能力评价;来满足中医药医、教、研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

2.2 建立中西医结合信息接轨平台

当前中医临床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医疗模式以及中西医学日益频繁的交流活动, 致使中医临床科研工作涉及的术语远远超出了纯粹意义上的中医药术语的范围, 由此产生了现有术语不能理想地满足临床科研信息需求的情形。情势所系, 信息服务应以中西医结合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构建符合中西医兼容的术语分类框架, 为信息化的中医药发展提供基础的术语支撑, 实现中西医术语的有机结合。为此, 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要建立适应中西医信息接轨的交流平台, 以这个平台为媒介, 探索借鉴, 搭建起符合中西医学术交融的中医药术语宏观的概念性框架;进而依据中医药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重点和应用目的建立操作性框架;为中西医结合信息畅通, 奠定信息服务保障。

2.3 构筑继承和创新理论信息的“治未病”馆际联盟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中医药界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概念, 如潜证、隐证、潜病、临界状态、潜证之态等。临床上保胃气、顾肾气、扶阳气、存真气、病前病后调理等经过反复验证的实践经验极其宝贵, 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揭示。未病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临床诊断如何实现?中药的药理性预适应研究探索等, 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课题的解决需要联合攻关, 图书馆信息服务应当成为借助力量。全国先期设立的十几家“治未病中心”所在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 要促进建立馆际联盟。各馆之间建立链接, 让中医药“治未病”这一传统理论老树开新花, 发挥信息服务应有的作用。

2.4 创设名医学术信息采集数据库

要改变中医药学术传承研究中, 缺乏名医间基于同期系统整体记录和有机关联整理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 能更好地体现名医经验的内涵和精髓, 进行验证性研究和机理讨论。所以规范全面地采集名医学术信息是中医药传承的基本元素之一。创设名医学术信息采集数据库是需要提到日程上来的信息服务工作内容。可以利用高度结构化的数据采集系统, 全面收集、记录名医的学术信息、思维轨迹, 保持数据的多维、动态性特征, 形成名医的学术数据库。对经验信息要做到原汁原味地保留,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理和挖掘研究, 提取知识, 凝练和剖析名医个性经验和共性规律。以利于供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对每一位名医经验的系统研究和对多位名医学术的比较研究, 便于进一步明确名医的学术观点、学术特长和学术思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创设名医数据库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发扬, 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意义重要。这理所当然地是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

3. 结语

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实需求和对发展的思索, 可见信息服务工作方兴未艾, 前景是七色的阳光。中医药信息, 从远古的典籍走来, 信息服务一路相伴迈向科学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仲琪.高校图书馆多元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 (3) :82-85.

[2]易斌, 杨志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向[J].现代情报.2007, (9) :51-52, 56

[3]朱强军, 杨光业.专业医学信息机构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7, (11) :43-44

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思路新探索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工作 创新

一、 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常规思路

在当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和考察,这主要指学生们本着自愿的原则,在入学初提交入党申请书,经过一个时期的考察,被确定为积极分子;二是预备党员的接收工作,这主要指团支部先进行团员推优,通过投票表决选出发展对象的候选人,然后再根据党员发展的标准综合考虑候选人的素质,确定发展对象,接着对发展对象及其家属进行政审,做外调,最后开支部会议,并进行谈话问答环节,接收预备党员。三是对预备党员的考察和转正工作,这主要指预备党员在接下来的一年考察期里,自觉遵守党的章程,自觉交纳党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够出现违反学校纪律、考试挂科等其他不良现象出现,提交转正申请和思想汇报后,通过开支部大会决定转正的相关事宜。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工作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对预备党员的接收工作是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合格的结果,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工作则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三个环节都很重要,都对保证党员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相比之下,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工作应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整个工作中必须把握好的“入口关”。其原因是:

1.这项工作是基础,只有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做到位,才能保证我们发展的党员基本是合格的,不培养、教育、考察或不能保证培养、教育、考察质量,合格就无从谈起,更别说发展了。

2.这项工作起点低,面广量大,难度也大。学生提出入党申请,只说明他对党组织有了比较粗浅的认识,要想使他对党组织和党的基础人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使他的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则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工作难度比较大。

3.这项工作内容多,周期相对较长。工作内容包括要采取多种得力措施,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靠拢党组织,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对写了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养教育,如上党课、听报告、参观、学习、讨论、谈心,吸收他们参加接收新党员大会和新党员宣誓仪式等等;党支部要定期分析入党申请人的情况,定期或不清地的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并制定专人培养;对重点培养对象要经常谈话,要求他们写思想汇报;吸收他们参加党的基础知识培训班;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等等。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以后一般至少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成熟了才能考虑发展问题。

因此,把发展对象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上,这既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基础。

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在实践的环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入党问题是党务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之一,吸收高质量的优秀大学生入党,既可以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和创新活力,又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 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 大学生入党标准不明确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要吸收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入党”、“党组织要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等政治性的标准与要求,但对于高校而言,关于入党的标准,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无标准不成体系,没有明确的标准,入党的条件灵活性就比较大,每个学校关于大学生入党的标准则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将学习好作为入党的首要考虑因素,主要考虑他们的学习成绩排名、英语、计算机等级通过情况、奖学金获得情况等等,而这部分学生大多参加学生工作较少,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学习,从何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有的则将学生干部作为主要的发展对象,只要是参加活动多,与辅导员关系好的就走捷径入党,而真正思想觉悟高、政治立场坚定的同学却没有入成党。

(二) 大学生党员质量有待提高

很多学生在成为预备党员之后,自己思想上有所松懈,不仅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反而学习成绩出现下滑趋势,思想道德素质下降,而学生党支部对党员缺乏监督,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大多是专职辅导员兼任,辅导员工作繁杂,只有每年牵涉到党员发展的一系列工作时才会花一小部分的时间关注党员发展,而且他们往往把精力放在发展新党员上,很难做到对已发展党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另外,少数党员的党员意识薄弱,自律性较差,高校的党建部门对这些学生的检查、惩罚制度不到位,导致学生党员质量下降,从根本上违背了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初衷和入党目的。

(三) 大学生党员教育缺乏实效性

大学生党员教育主要通过支部活动进行的,但很多党支部都会出现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活动本身没有教育意义、缺乏创新性的等一系列问题;一些支部的党员教育方式太过陈旧,只通过平常的座谈会、单项灌输的教育模式,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党员很少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少能通过自身的知识来为社会谋福利;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只注重发展党员前的教育,忽视了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党后教育,导致党员素质下降;另外,对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关注不够,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就松懈起来,消极怠慢,不能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nlc202309011909

三、 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创新思路

大学生党员是我国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创新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环节,所以,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有利于为我国的党员队伍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其次,积极吸收优秀大学生入党,可以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和创新活力。再次,党建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龙头工作,做好党建工作,可以促进高校各项事业都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一) 做好入党前的宣传、引导工作,严把“入口关”

明确入党标准,引导入党动机,把握入党条件。各高校应以各省教育厅制定的大学生入党相关细则为核心,制定出适合本校遵守的入党标准,在制定前,可广泛争取师生意见、在线投票合理的入党准则,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坚决杜绝依靠关系争取入党的不良现象,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持入党的神圣性;另外,应认真考察学生的入党动机,因为入党动机直接关系着入党后的现实表现和在党组织中起的作用,除了入党动机,还应该考察入党申请人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素质、学习工作能力、社会表现状况等等。这些考察都非常重要,缺一个都不行,尤其是政治上的表现,学习工作好,群众基础牢,并不一定政治素质就高,政治是根本,是方向、政治上是否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否能在重大的政治斗争和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是否愿意坚持党的宗旨,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在政治上考察过关了,才能肩负起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二) 做好入党中的教育、培养工作,提高“发展关”

首先应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支部书记的政治辅导作用,将纵向教育与横向教育相結合,即将以支部为基础的支部书记和以年级

为基础的班级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主体相结合,应通过三者的共同作用时刻将党员的相关思想灌输给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或通过谈话制度、或通过党日活动、或通过政治理论考试形式、或通过党的实践教育活动等一系列形式,建立起推进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其次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队伍见者,建立健全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教育效果。再次,严格按照我国对党员的要求与任务,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积极吸纳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参加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工作,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扎实的专业素质,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献才献策。

(三)做好入党后的监督、管理工作,引进“考评关”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明确党员管理的评价目标、评价程序和评价内容,每学期都固定在学期末对每位党员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可以从思想政治表现、日常行为规范、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群众路线践行情况、个人学风五大方面,各占20%,从而对学生党员进行量化考评,然后对考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作出惩罚或奖励机制。二是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无故不参加党支部活动和院校政治活动或缺席超过三分之一的,不交纳党费、或无故推迟交纳党费三次以上的,考试作弊或弄虚作假者,参加非法组织、非法团体、非法集会、宣传反动言论的,打架、斗殴、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的,等等,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是实行群众评议制度,高校每年举行两次群众评议,或通过调查问卷,或通过群众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生活、模范作用等方面作出调查,根据结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并依据评出的等级分别作出惩罚和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刚.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08).

[2]杨树培.创新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考评机制[J].党建研究,2010(03).

[3]陈英军.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

[4]曹文军.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1).

[5]吴荷平等.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06).

[6]朱勤文等.当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大学发展规划工作思路 篇4

老师好,我是********。我的工作思路及计划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自我简述,第二大部分则是具体的工作计划。

一:个人介绍

1.我担任土木学院的¥¥¥¥¥和¥¥¥¥¥,拥有流利的口才,处事的自信,缜密的管理才能,思考具有全面性和规划性。

2.学习成绩优异,大一学年成绩是班级第二;大二学年成绩仍然优异(成绩单没计算出来,但平均学分绩比大一要高很多)。我认为“有一个优秀的成绩,大学才是是成功的,因为无论是就业,考研,出国优异的成绩都必不可少”。二:工作计划

1.了解班级:

以宿舍为单位了解班级情况,落实班级联系方式,及时开展老师下达的工作。如果出现了任何问题可以及时的解决。

2.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和其他特殊情况的新生。做到和每一个同学都有至 少一次单独的聊天机会,了解每一个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疑惑。

3.介绍大学:

根据自身的经历为新生们详细的介绍大学生活,告诉他们自己的经验。鼓励 他们参加学生工作,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参加比赛,锻炼学生的胆识和自信心的养成。对他们强调学生工作和学习的平衡问题。

4.土外专业特色:

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对国内大学本科,北美香港的研究生以及澳洲格里菲斯的 各方各面都有了很多的了解。我尽自己所能为学生答解,让他们知道土外专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出国课程学习和雅思的学习的特点。

5.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据我观察很多大学生缺少的是交流时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条理性,以至于有 时候说一大堆话却让别人感到不知所云。所以我会用自己两年口语方面的能力,教他们能够在交流中,不仅条理清晰,还能够表达出内容。

6.英语学习:

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自身经历告诉他们如何更好的学习英语,抓住 学校开展的大量英语课程这个巨大的机会

7.规划:

我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赛并取得优秀成绩和收获丰富经验。所以我会帮 助每一位学生进行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8.班级凝聚力:

多次组织班级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时常开展班会,让大家互相了解。在此同时,加强班级的学习风气。组织班级积极参加系内,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观察每一个人的特长。

9.检查工作:

坚持落实晚自习制度,认真的做好学生的学习常规纪律检查和寝室卫生检查工作,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有一个轻松干净的生活环境。

大学发展规划工作思路 篇5

国家开放大学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路

广州电大东方分校 张泰安

学习支持服务是电大和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随着国家开放大学教育进程的逐步推进,开放教育系统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模式加快进展,探索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和学生工作机制尤为重要。本人从事电大学生管理工作十多年,试图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开放大学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拙见,旨在抛砖引玉,求教同行。

一、开放教育下学生管理现状

开放教育的实施对象是成人,成人教育根本的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更大范围地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那些因为家庭贫困或其他原因失去教育机会的人,他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再次踏入校门继续上学。但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忙于工作和生活,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导致学生管理十分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对象复杂 管理难度大

随着高校招生计划的扩大,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迅速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受教育者的求学情况、知识基础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开放教育生源情况

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都是高中毕业未考取本专科院校而落榜的在职职工,文化课基础相对比高等院校的学生差。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社会的不同岗位,从事不同的职业。他们思想比较成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充满朝气,求知欲强,渴望通过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高考落榜生,虽然入学前是高中、中专、技校毕业学生,但学习基础不好,知识结构比较薄弱。

2、工学矛盾尖锐

开放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在职人员,大部分是外来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工作压力大,工作不稳定,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但是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学习的条件。学生辛苦的工作了一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而有的专业的学生则更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工作量往往是定额考核的,学习时间很难得以保证:首先,在8小时内他们努力工作,体力的透支较大,无暇顾及课堂内的知识,课外消化。其次,他们的工作时间变动较大,当生产任务紧时,必须加班;有的本来的工作时间就是三班倒的,他们连正常的课内学习时间都无法保证。再次,由于工作的需要,单位安排其去外地分公司,很难有时间来学校参加学习,甚至连考试都没有时间参加。有的还背负着经济和工作以及家庭的压力来到学校,如果导学教师不能很好的接待他们,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导致他们休学或退学。

3、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够

二十年前人们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和掌握新知识的成就感较强。而现在不少人认为没有文凭无法找到称心的工作,或者为了调换轻松的工作、为增加收入而需要混张文凭,学习新知识则放在了次要位臵,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则非常欠缺。不少学员在职多年,以前所学的只是已经淡忘,进入电大学习后吃力,跟不上,加之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态度及方法等方面的偏差,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大。

(二)管理队伍不稳定 缺乏连续性

开放教育学生的直接管理队伍主要由学校学生管理领导层、学校专兼职导学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自我管理群体(学生干部组织)。学生管理领导层起到决策、指挥、指导、监督作用;导学教师是学生管理的直接执行层;学生干部组织只起到配合、促进作用。开放大学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现状如下:

1、学生管理领导层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学校总部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处,人员配备比较整齐,工作思路及管理水平比较高。基层分校虽然也设立了学工处,但大都是兼职管理人员,其主要工作任务是应付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专业能力不高,很少有开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一些规模较小的教学点单位甚至不设学生工作处,更谈不上如何实施科学的学生服务与管理。

2、导学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1)对导学教师工作认识不够,队伍缺乏稳定性

导学教师的工作具有一些技术性和专业性。但是,由于大家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学生管理的层面上,认为只要学生不投诉,任务就算完成。所以,导学教师队伍就成为分流其他岗位安排不了的富余人员的接收站。出现了一位导学教师管理几个专业十几个班的情况。加上现有的保障体系不健全,导学教师无论是其工资待遇还是职称、社会地位上都远低于其同龄的专职教师。导致导学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队伍建设缺乏稳定性。

(2)导学教师数量少,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

首先,数量不足。学校在生源规模不断扩大之后,由于受到很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无法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按照1:200 的比例来配备导学教师。加之导学教师一般是按照专业来安排的,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多少不一,如果严格按照专业来安排,势必会造成导学教师管理的学生人数相差悬殊,造成新的不平衡。所以,有的导学教师只管理三到五个专业,有的导学教师甚至管理十个以上专业。加上各专业课程规则复杂,导学教师很难熟悉并掌握。但总的来看,导学教师的数量还是偏少。其次,学历偏低。受到学校客观因素的限制,导学教师除了学校的在职老师之外还聘请了很多兼职老师。这些兼职老师年龄跨度比较大,而且大多学历不高,对开放教育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主的多媒体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掌握的不多,给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导学教师事务繁多,影响导学工作的开展

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业余学习,导学教师与他们的联系往往只能依靠QQ群或者电话,有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都要大费周章才能通知到所有学生。加之,从教材的征订到作业册的发放,从考试费用的收取到结余费用的返还,从考试的报名到考场的查找……太多的事情都牵扯了导学教师的精力,真正能用在专业导学上的时间很少,严重地影响了导学工作的开展。

3、导学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1)不管不问,只要学生交了学费,能够按期参加期末考试,就不去管理,更谈不上服务的意识。导学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一定用的是业余时间,若导学教师不能抽出时间进到班里,那么这个班主任就形同虚设,班级工作就难以开展。

(2)姑息迁就,有些导学教师花了大量的业余时间跟班,和同学在一起交流,和同学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关系,但是学生如果违反了校纪校规,就有可能会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对他进行本职的教育和批评。这种情况姑息迁就、听之任之就会造成该生一错再错,进而会形成更多不好的习惯。

4、学生干部组织管理的随意性

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在校学习时间是两年,学校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发现并培养出优秀学生干部队伍,但是很快又成为毕业学生,虽然学校也想方设法改选新的学生干部队伍,但学生管理的连续性不够,随意性较大。

二、解决开放教育学生管理问题的思路

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本人从事电大学生管理工作多年,以电大良好的服务与管理方式,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三为服务思想,倡导“服务为先、管导结合”的管理方式,创建优良的校风,使学生能在开放教育的几年中受到教育并学有所成。为此,学校高层领导应把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日事议程,全面开创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学生管理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开放教育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社会的不同岗位,从事不同的职业。他们思想比较成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充满朝气,求知欲强,渴望通过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永恒话题,同时对学生管理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对学生管理领导干部的培训

学校高层领导应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挑选一批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具有一定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学校学生管理领导工作,经常性组织并开展对各分校、教学点学生管理领导干部的专业培训,邀请较高水平的专家讲座,全面提升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

2、加强校与校之间学生管理交流

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开展校与校之间学生管理工作的交流,请学生管理工作突出的管理人士讲解、传授管理经验,并通过讨论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以校本部为载体开辟全校性学生管理工作专项窗口,广泛讨论发表管理体会,创建全校性学生管理专刊,组织系统内投稿,把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导学教师队伍

开放教育导学教师是指在开放教育条件下按照开放教育办学要求,为学员提供全面、系统、完整、科学的学习支持服务和管理的助学辅导人员,加强学院导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刻不容缓。

1、完善制度建设,利于导学老师开展工作

学校应建立导学教师引进、培训、考核、交流的一整套制度。一是要完善引进程序,严把入口关,力争把有能力、责任心强的导学老师引进来。二是要建立严格的导学老师培训、考核制度。导学老师应对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主的多媒体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有较深的掌握。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技术获取教学资源,并能配合辅导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组织和指导学员开展网上答疑、BBS 讨论、双向视频等网上教学活动,利用QQ 群、E-MAIL 等与学员进行日常沟通。三是要完善导学老师的流动计划。打破以往导学老师队伍建设的封闭体系,激活用人机制,拓宽导学老师出口,加强导学老师的交流和提拔,解决导学老师的后顾之忧。

2、加强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建设

要想解决导学教师流动性较强、流失率较高的问题,必须加强导学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更新观念,尤其是更新领导的观念。只有学校领导对导学教师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层面,全面提高导学教师的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才能带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位教师对导学教师给予相应的尊重和支持,也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全面提高导学老师的综合素质。导学教师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也会认识到自身不足。如果学校能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给他们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不管是对学校还是对导学老师本人来说都是双赢的。另外,还可以加强导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导学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确保导学教师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开放教育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挑选和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建立班级的领导核心。

1、召开好新生主题班会,建立班级QQ群

对待新入学的学生,首先要抓好入学教育,根据学校统一要求,结合专业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预先设计主题,通过新生主题班会形式,让新生自我介绍,相互交流认识,既能增进相互了解、增加友谊,又能充分展示自我,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同时根据各专业班级人数情况建立班级QQ群,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起到很好作用。

2、成立班委会,开展班级联谊活动。

班委会是班级民主推荐产生的,是由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他们源于学生,了解学生情况,在班级学生管理中起到积极作用,好的学生干部不仅自己会给其他同学做出榜样,也会分担导学教师的工作重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又运用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导学教师在选择班干部的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个别小问题而否定他们的优点,广泛听取同学和任课老师的意见,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民主或择优选拔。选出优秀的学生干部,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减少个人干涉,使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

3、组织成立学校党支部、学生会、团组织

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应该着重在学生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思维方式、学习风气、服务观念、自我约束、群体形象、团结协作等方面狠下工夫,统一思想,创造条件,使学生干部队伍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应健全团支部、学生会组织,主动让学生组织成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民主推荐、个人竞选产生学生干部队伍。结合开放教育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通过学生干部开展广泛的思想交流。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和培养学习自信心,一方面肯定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努力,使他们充分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另一方面,循序渐进一对一式辅导,将他们在现在的环境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然后反馈经验。在交流沟通过程中,要注意交流态度,避免出现僵局,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学生,成人学生的自尊心相对来说更强,并且也更容易受到伤害,老师的教育手段要不断改进,积极与学生磨合,减少代沟的出现。在沟通的同时,鼓励他们学习之后要在自己原有的领域有所创新和进步,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用说教的方式,毕竟这些学生都是成年人,而且多数已经有了家室或者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而强硬的教育态度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不会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甚至会放弃继续学习。对个别问题学生要单独关注,因材施教,明察暗访,找出学生学习欠缺的根源和影响因素,和周围同学同事努力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条件的学校要健全党支部,开展经常性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对思想动机纯、表现突出、政治觉悟高、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重点培养,按照组织发展原则鼓励学生入党,努力营造学校政治氛围。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以参加远程教育学习为主,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孤独感,他们渴望交流,希望像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感受来自众多同学的支持与友谊。学校应主动提供学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和寻求帮助的平台,能够促进学生之间交流沟通,传承成长经验,解答学生疑惑,碰撞智慧思想,传递情感关怀,培养同学友谊,消除学习孤独感,增强学生对开放大学的身份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管理、学习和发展。经常性开展校区、班级之间各种比赛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根据不同学生原来从事行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交流,主动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举办专题讲座、辩论会、征文、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技能大赛、创业设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不仅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有益,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内容涵盖了诸如礼、乐、射、御、书、数等诸方面的活动可以达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可以让学生返回人性本始之善,振奋正气。并用各种比赛的形式加强同行的良性竞争,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有些参加开放教育教育的学生由于曾经高考的失利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这种难得的机会往往会使他们精神兴奋,学习热情高涨,甚至会带动周围的人共同参与进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学教师应合理引导,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其学生既有针对性还能自我检测和反馈。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校外实习活动,开放教育的学生一方面对社会工作比较熟悉,另一方面学习之后也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

四、结束语

创新工作思路加快医院发展 篇6

医生,是一个崇高的执业,救死扶伤,迎来送往。

医生,也是一个危险的执业,怎么个危险法,不用说,不懂得的人,说了也不会懂。反正谁用谁知道。

一群医生、护士,还有带领着我们的老大,这就是医院。医院的发展,可以说是我门每个人所盼望的,但是,环顾我们的四周,会发现,“狼来了”!

一、多个医院、医疗机构竞相争艳,…职工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医院,这些狼个个都有实力,有比我们先进的设备,有比我们跟成熟的团队,也有比我们更有利的环境。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内科大楼正在建设,还有更多的民营、个体医疗机构,如果把这个医疗市场比作是一个美味的话,想分一杯羹的“狼”确实太多。

二、医保,这匹狼他一般不和你抢食,其实他更像一个管家。

三、患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并且不乏一部分专门搞事的医闹。医务人员的一个失误,可能就会给医院带来非常尴尬、严重的局面。

狼来了,怎么办? 与狼共舞。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花哨的招式都是徒劳。①以人为本,人的重要性,事情是人做的,没有人,谁来做事。举个例子,一个科室3个医生,每个医生轮流值班,每个医生管10个病人,其实值班的就只有一个人,相当于一个人管

30个病人,如果有几个危重病人的话,还有点吃力。所以30个病人,基本上是极量。医生就不想再收住院病人。如果5个医生,每个医生管10个病人,每天2个医生白班,相当于3个人上班,管50个病人,相对轻松,医生有继续收住院病人的精力。②团队的重要性,一人智短,众人智长, 发挥每个人的潜力。③统一思想。其实就是洗脑,一个人,只有把他的前途命运,与他的工作单位的发展结合,他才能够发挥100%的努力,创造性的工作。④提升团队中每一个个体的实力。其实就等于提升团队的实力。

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虽然医院众多,但是各个医院特别是科室的定位确不尽相同。并且病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人民医院设备齐全,条件好,但

我院在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飞速发展,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工作环境,也给了我们很多的锻炼机会,但是由于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制约了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

1.护士工作量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科室病患日渐增多,但科室收入还没有大幅度提高,因此护士配置一直不够,护士长也不敢更不能过多的要人,护士值班日大多会工作20小时以上,甚至有部分科室高达到连续24小时。就这样的工作量严重的超出了她们的工作负荷,这也是医院很严重的安全隐患。

2.护士配置不够,护士长用于管理的精力有限。

由于人员配备不充足,几乎每个科室的护士长都会参与治疗工作,这无疑是在护理管理上的一种纰漏,护士长的工作应该着重于管理,可是现目前几乎所有科室的护士长既是护士又是护士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抽身管理”。

3.由于护士配置严重不足,导致优质护理止步不前

大学发展规划工作思路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职院校大学生所面临就业压力更多。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缓和就业压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有助于改变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局面。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 如果不能改善这种局面, 将影响学风建设, 导致高职教育质量下降。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提升学习情绪, 改善学习学习行为, 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2. 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高职院校发展职业生涯规划顺应就业市场为学生赢取相对就业竞争优势的时代要求, 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引导与鼓励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之路。通过职业规划教育,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人文教育以及职业培训融合,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修养、职业技能与知识以及职业文化与职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 只是以一定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和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开设时间比较短, 大概四学时, 开设方式比较简单, 并没有从根本上思考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定位。

2. 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 但也是碎片式的, 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时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以及大三时的就业指导, 大二阶段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没有贯穿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个学习阶段, 难以体现其全程性的职业规划教育, 教学形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 多以讲授方式为主, 偶尔邀请专家作一、二次讲座或报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整体渗透力度不够, 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

3. 尚未成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非专业, 不少职业规划的教育工作由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辅导员担任, 辅导员涉及事项繁多, 缺乏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和方法不熟练, 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太重视,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入不投, 难以提升辅导员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的积极性, 难以形成专业化师资队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思路

1. 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定位精准化。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应该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结合高职院校学制安排, 实施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比较准确地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职业定位。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下,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学起就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专业定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学习观、就业观和职业观, 确立大学各个阶段成长、成才的目标和任务, 并能稳固专业思想, 提高专业知识学习兴趣, 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有更好的起点和追求, 追踪职业发展变化, 动态了解社会对各专业的需求变化, 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变化,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2. 构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本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突出从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职业辅导、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管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3. 成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做好职业的准备, 有方向、有目标和有实施路径, 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因此, 实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 并且已经接受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 高职院校需要成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提升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四、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 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需要转变发展思路, 创新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形成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前所未有, 已然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话题,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高职院校需要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路, 提升职业规划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主要研究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思路, 以期为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兰先芳.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4) :89-90.

大学发展规划工作思路 篇8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87-03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青年,离不开有知识 、有文化 、有修养的当代大学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生于1990年至1993年,他们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对事物的看法与上一代人有所不同。罗珍通过对“90后”大学生一年多的接触了解以及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1],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方式进行研究发现:这一代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信、务实、进取心强,但是他们也具有很自我、集体观念淡薄、抗挫折能力弱、依赖网络等不足。同时,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扩招导致的大學生数量剧增使他们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压力和挑战。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要,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时期思想教育必须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自身特点以及现实需要出发,不断改进思想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大学时期是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未来充满好奇,他们不断地思考、选择和探索,迅速走向成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也都时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根据笔者的观察,部分“90后”大学生存在如下问题。

(一)关注自身利益较多,对民生社稷关注少,政治观念淡化

价值观的塑造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有很大关系。“90后”大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思想更活跃和自由,价值观也显得多元化。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90后”大学生希望在大学通过参加各种社团、社会实践或者企业实习等各种形式锻炼自己,为毕业后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做好充分准备。然而,“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当他们面对人生价值的目标与现实利益冲突时,极易倾向于现实利益。比如,一些学生要求入党和争当干部,只是想着可以给找工作增加砝码,在就业问题上“90后”大学生更关注待遇而非发展前景,甚至在择偶标准上也出现类似“宁愿在宝马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总之,这一代的多数学生都是先盘算着自己能否得利,然后才决定是否做事[2]。同时,“90后”大学生对时事关注较少,甚至一些人对很多国家政策抱着消极的态度,缺乏必要的社会认同感。这可能是由于“90后”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暂时被社会边缘化,意见被认同的很少,有些人因此干脆排斥国家的政策,更多关心自身。再者,由于互联网上信息泛滥,造成他们往往偏重速食的、娱乐的资讯,对需要深入思考的社会问题和政治议题,通常不太感兴趣。

(二)高分低能,缺少实践,自主生活能力差,对未来缺乏规划

很多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很多的呵护,加上我国一贯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在高考之前只知道好好学习,考高分,去名校,没有切实地想过自己以后到底想从事什么行业,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结果,学生入学成绩不错,考试也能够获得高分,但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少,办事能力不足。到了大学,一旦面临独立生活,部分学生表现得手足无措,他们不会理财,不懂得打点生活,不知道除了学习之外的时间该如何正确地安排。有的学生在月初就把父母给的生活费用光,到了月末只能靠吃方便面以及借钱来维持生活。有的学生觉得无事可做,就玩网络游戏、看小说,浪费青春时光。同时,刚入校的新生涉世尚浅,未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自己的人生缺少规划,因而大部分处于盲目学习的状态,缺少自主性。

(三)自信张扬,集体观念淡薄,耐挫力差,心理脆弱

“9O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鼓励,让他们无比自信,有着无限的优越感。他们不再因循守旧,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喜欢张扬和自我表现。然而,走出保护伞步入大学后,他们多数人仍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别人沟通和听取他人意见,缺乏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同时,父母的宠爱导致这些“90后”大学生缺少失败的磨炼和挫折的洗礼,面对挫折时心理脆弱,任性并且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可以说,这是中国特殊的家庭结构导致的。

(四)善于利用网络,但过分沉迷网络

网络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乐趣,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快捷、透明、平等和自由的特点,正符合“90后”大学生张扬个性、追逐时尚、注重效率的特点。网络中的信息不仅丰富而且更新及时,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是把双刃剑,正与反、美与丑都在同时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随着笔记本电脑的普及,上网成为现代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生每天一早起来就要登录QQ、上人人网,还有的人每天宅在宿舍里不愿出来活动,很多时间都浪费在逛淘宝、看八卦新闻和电影上,有的学生上课用手机上网看小说,更有甚者逃课到网吧去玩游戏。“90后”大学生真正利用网络来学习外来文化经典的很少,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造成他们流于肤浅、不愿深入的一些思想特征。因此,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最大难题不是价值匮乏,而是学会如何从庞杂的“价值堆”中淘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价值[3]。这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且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思路的几点建议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稳定、健康,其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呈现积极、进取、务实的良好态势。同时,由于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及大学生生活环境复杂性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我们既要肯定大学生主流思想健康的一面,充分信任他们,又要看矛盾的一面,引导他们健康成长[4]。步入21世纪,无论是教育的环境、任务及教育的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思想教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不断在继承中改进,在基础上创新,才能开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形成部分重功利、重金钱、讲条件、对物质对利益过分追求的现象[5],这种社会现象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此,学校应强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观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编入教材,走进课堂。同时,思教工作者应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容上要具有时代感,注意观念上的创新,联系实际开展素质教育,不断充实“两课”内容。首先,要加强基础价值观的教育,如帮助学生正视社会现实,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次,要帮助他们树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助人为乐、艰苦奋斗等道德风尚,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6];再次,培养“90后”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今后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合理地看待并冷静地找出解决方法。同时,结合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等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特色,更易于“90后”大学生接受。在形式上,针对“90后”大学生喜爱网络的特点,要利用网络技术开拓思想教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建设校园网站,开辟思想教育网上平台,通过网络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将思想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单纯的教师说教向学生主动索取转变,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的讲话中对当代青年提出三点希望之一是“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实践性问题,构建学生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 由于“90后”大学生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纯粹说理性的说教,他们追求平等、个性张扬,喜欢表现自我、喜欢自主展示思想,希望理论结合实际,通过亲身实践来接受知识。因此,教师不能像以往直接给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和传授专业知识,如旅游学院可以用模拟讲解的方式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的引导游客游玩。此外,实践出真知,除了课堂上的说教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通过社团组织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鼓励学生去实践。可以联系一些共建基地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实践机会,如担任某景点的义务导游、某纪念馆或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等。课程实践可以让他们了解本行业的状况,打工、实习以及一些其他方式的实践能够让他们了解社会中的一些规则。实践有利于他们正视自己的专业、思考自己的未来,也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此外,要引導学生尽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给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避免在面临就业压力时由于迷茫、被动以及不知所措造成的误入歧途。同时,“90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知道理财的重要性,学会生存上的独立。在低年级时通过开班会让大家交流独立生活的感受,说说住在宿舍比起在家有什么好的地方和不适应的地方,以便大家互相学习和帮助;高年级后,就业的压力凸显,可以与就业成功的学长进行交流,学习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逐步适应独立自主的生活,包括合理使用生活费和安排利用好课余时间,并规划好大学生活,以积极的心态提升素质,培养能力,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加强集体主义意识,开展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自信张扬的“90后”大学生初入大学个个锋芒毕

露、唯我独尊,部分学生不太适应集体生活,宿舍矛盾时有发生。针对这一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看他人的优点,学会倾听,乐于沟通和表达。加强班级建设和宿舍建设,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并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和团队游戏等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创造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让大家从自己的小环境中走出来,从而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班主任及辅导员可以改变学生干部的聘任制度,让大家轮流担任,既能锻炼每一个人的能力,也能让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不过,增强集体观念并不代表扼杀他们的个性,“90后”大学生的想法是独立的、创新的、自由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达到使学生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其保持个性、彰显本色的目标。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90后”大学生从小到大的生活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社会上经常以“小皇帝”、“小公主”来称呼他们,更有甚者形容“90后”为“垮掉的一代”。我们暂且不评价这些称呼的对错,但是应该注意到目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缺失的现状。近年来,大学生轻生的恶性事件屡见报道,引人惋惜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高校应通过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缓解学生受挫后出现的无助和对现实产生失望的消极心理等各种心理障碍,及时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拓宽思想教育渠道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越来越成为引导舆论导向的重要平台,网络的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90后”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但是,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因此,如何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有效传播正确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当代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2000年,刘梅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一文中最早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7]。同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帮助其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减少浏览“速食”资讯;引导学生多利用网络了解时事政治,了解名师名家的观点,学习课外知识。对沉迷网络交友和网络游戏的学生,要帮助其正视现实并回归现实,鼓励其在课余时间以运动或者到图书馆阅读的方式代替网络放松自己。

发达的互联网已经融入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QQ、飞信、人人网等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网络在“90后”大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也是目前大学生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网络中,师生地位平等,有利于二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树立“唯有参与才能引导”的意识,积极利用这些软件和网站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寓教育于沟通,寓沟通于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形式上可以通过发表视频、微博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班会、网络社交群、在线心理咨询等,拓宽教育渠道。总之,要利用网络贴近学生,把网络作为把握学生思想动向的雷达,积极引导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向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希望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深感使命的艰巨。大学既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要转弯,也是树立目标、指明方向的良好契机。思想教育的方式、途径、内容应该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逐步进行改革和创新。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尝试和努力,必将推动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登上一个新台阶。

參考文献:

[1]罗珍.浅论“9O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四个结合[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朱斐斐.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文教资料,2011,(1).

[3]魏民.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中州大学学报,2006.(3).

[4]陈至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N].中国教育报,2002-09-11.

[5]魏成芳.“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1).

[6]税尚军.正视问题,突出重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上一篇:导游业务规范下一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同步作文:我不想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