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2024-09-03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共8篇)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篇1

一、XX年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战略,围绕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和“宜居城市”目标,做到“三突出、三加快”和“四注重、四推动”:

1、“三突出,三加快”:

突出头门港建设,加快港口服务业形成。发展港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提升港口竞争力,发挥 “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带动我市经济发展。谋划长远、着手眼前,着重围绕“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功能,突出头门港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央企、国企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大力发展物流、大宗商品交易、集装箱运输、储运等港口服务业。

突出“三圈两岸”平台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服务业集聚平台,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提高服务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区域和产业目标定位和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三圈两岸”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瞄准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楼宇经济和金融创新等新型业态。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服务业中的短板,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保障。重点扶持培育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抓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企业做强主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推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

2、“四注重,四推动”:

注重融合发展,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共赢。融合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特征,特别是工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系日趋密切。要围绕我市工农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教育培训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实现一、二、三产的互动发展。

注重统筹发展,推动城乡服务业协调共进。一方面,要突出城镇中心区建设,强化城市服务业综合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商品流通和农村公共服务等三大体系,实现城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一体化发展。

注重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产业加速提升。要努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创造良好的机制环境;要依靠科技支撑,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要注重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鼓励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注重节能减排,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根据行业特点在积极做大服务业产出总量的同时,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逐企落实工作任务,加强对节能降耗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的运行监测和专项督查。此外,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技术革新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二、XX年服务业工作重点

(一)抓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我市要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必须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工作,力求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谋发展、求突破、出亮点。

1、做强金融业。推进政银企合作,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完善东部金融网点和投融资平台建设,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的综合能力;加快融资担保和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经济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运作;发展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做好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完成农联社农村银行改制,争创浙江省金融创新示范市和全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市。

2、做大物流业。以头门港建设为龙头,依托综合交通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建设,突出临海(港口)国际物流园区、港口大宗物资物流园区、港口石油储运、危化品物流园区、临海综合物流园区和江南物流集散中心的规划完善、招商等工作;扶持现有物流业发展,鼓励临海市江南物流中心做大做强;探索发展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专业物流,引导物流业建立供应链服务体系;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进行物流外包,发展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3、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工作。我市主辅分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有24家企业完成了分离,下阶段要继续加强对企业指导服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创造性地推动这项工作开展,实现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经济发展的多赢效果。

(二)抓重点消费性服务业提升

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力举措,是改善民生、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1、提升商贸市场业。健全城乡商贸网络架构,逐步形成以市区为龙头,杜桥、白水洋为两翼,各镇为结点的“一心两翼多结点”商贸业总体布局。推进专业市场建设,依托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优势,发展一批商品集散功能强、产业关联度高、区域辐射面广的大市场,加快建设浙江眼镜城迁建工程、粮油批发市场、浙东生产资料市场等项目;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商贸市场,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鼓励大唐通信、市供销社和浙江眼镜城发展电子商务;努力拓展新型业态领域,发展商贸综合体、仓储式超市、精品店和专营店等,大力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商业。加大对现有空置商业用房的招商、整合,促进市场做大,人气做旺。

2、发展旅游休闲业。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联动,建设浙东南旅游集散中心。发展“农家乐”,加快建设乡村休闲游精品线路,深化 “一镇一品、一月一节”活动;根据我市丰富的海岛资源,着手研究我市海洋旅游业发展;推进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桃渚景区建设、启动永丰动物园建设、完善羊岩山茶文化园建设、策划括苍景区招商和提升江南大峡谷景区品位。扎实推进旅游品牌提升,江南长城景区创省级生态旅游区,羊岩茶文化园等景区上aaa、以及君泰大酒店、双鸽大酒店上四星级、华侨大酒店上五星的准备。

3、稳定房地产业。深入贯彻国家房地产政策,既要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又要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在完善一级市场的同时,规范二手房市场发展,完善物业管理服务,保障百姓安居乐业。推进大柏叶商住开发区块、湖景国际、台医江下渚房地产项目、万邦国际星城和万邦国际名城等重点房地产项目建设。

(三)抓重点公共服务业完善

公共服务业不同于营利性服务业,其服务和商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要健全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功用设施体系,努力实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 “台州第一、省内一流”的目标。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技工培训、职工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扶持职技校机械加工(含数控)、机电、旅游服务管理、建筑、船舶和汽修等优势专业发展,打造“临海技工”品牌;完成1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疗机构管理机制改革,提升市级医院服务能力;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充分利用台州医院的龙头地位,支持台州医院在临海建设集休闲、医疗、保健、疗养于一体的医疗保健综合体。培育发展影视音像业、动漫产业、印刷包装业和休闲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做好台州府城墙、桃渚城加盟“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市图书馆二期改造工程、文化馆新馆和博物馆新馆等项目。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社区服务,重点发展社区商业、卫生、家政、养老托幼、保障救助和物业管理服务。加快市老年乐园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推进百家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

(四)抓重点集聚平台建设

加快“三圈两岸”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功能。靖江商务圈围绕现代化城市建设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目标,启动靖江广场和靖江商务圈路网分流改造工程,积极开展勾山地块和鹰雕东南角地块推介招商工作,把靖江商业街区建设成为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城市商务圈;古城文化圈围绕建设历史文化传承展示区的目标,促使城市建设、古城文化和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商贸、文化、创意经济、休闲、公共服务业等业态;灵湖休闲圈围绕台州最佳居住地和城市核心生态休闲区目标,加快城中村改造,推进建设湖景国际、灵湖曹家肆等重点项目;灵江、大田港充分利用濒水依山的优越自然条件,加快发展城市生态经济。

加快形成港区服务业,带动临港产业集聚。研究头门港区服务业发展,加快修编头门港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出台专项政策。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盯住央企、国企和外企,积极开展项目推荐活动,要在引进超重量级的项目上取得新突破,着重规划建设临海头门煤炭物流园区、头门钢材物流园区、头门粮油制品物流园区、头门液体化工产品物流园区、煤炭专用码头和头门成品油储运工程等重点项目,培育发展特色临港产业体系,促进临港产业集群发展。

推进汽车贸易与服务集聚区建设。落实集聚区相关扶持政策,将其打造成台州北部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配套最齐、信誉最佳的汽车贸易与服务集聚区。要引导二手车主体进入台运汽车城,使之成为我市集中规范的二手车展示与交易中心;培育引进汽车4s店和品牌专营店。

(五)抓重点服务业项目支撑

强化服务业招商工作。发展服务业,最终都要落到具体项目。突出招大引强,将服务业集聚区、物流、旅游、大型专业市场等新型业态和模式作为我市服务业对外招商的重点。强化招商队伍,不断拓展新的招商渠道和信息网络,通过实施“回归工程”以及开展专题招商、以商荐商和产业招商寻求更多战略伙伴合作。做好项目包装推介工作,推出靖江商务区、物流园区、括苍山省级旅游区、松山休闲文化广场和杜桥龙王十八谭景区等一批条件成熟的招商项目。

强化项目建设工作。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协调力度,搭建好融资、土地报批和政策处理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产业效益高的服务业大项目。筹划建设港口大宗商品物流、杜桥松山休闲广场、中国休闲博览城等项目;深化滨海新城社会事业项目、游艇俱乐部、总部经济产业园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加快浙江眼镜城迁建、浙江省临海监狱、市老年乐园、灵湖曹家肆、浙江生产资料综合市场、靖江商业街区、杜桥国际大酒店、市博物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动物园等项目建设步伐。

(六)抓服务业规划编制和服务业节能减排

抓规划编制实施,引领服务业良性发展。科学谋划临海市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厘清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做好与市“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编制《临海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临海东部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临海东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和服务业专项规划的编制与修订,突出规划的科学引领作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突出节能减排工作。节能降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要做大服务业经济总量。服务业行业的重要特点是单位能耗低、排放少、污染轻,能耗下降空间有限,因此要督促企业如实上报经营、财务和人员等指标,着重做大服务业总量,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交通、娱乐场所、商场、宾馆等领域节能工作,进一步挖掘三产节能潜力。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逐企落实工作任务,加强对节能降耗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的运行监测和督查。

(七)抓服务业水平提升

鼓励服务业企业做强做大,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知名企业,加快总部经济的发展步伐。扎实做好浙江南亚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和远洲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加强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做好总部经济区的前期工作,适时启动总部经济区建设;启动服务业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筛选业态新颖、成长空间大的生产性生活性和新兴服务业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做大做强。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地气象事业局也开始高度重视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不断加强建设现代化气象服务事业, 并把气象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实现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稳定有序的发展。随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对我国实现现代化气象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气象事业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1 概述

气象服务事业, 就是气象部门人员为社会各界提供的各类天气预报、气象灾害警报与评估、人工影响天气与气象的因素等多种服务活动形式的统称。按服务对象划分, 气象服务可以分为各级党政机关决策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为公众日常生产生活提供的公众气象服务和针对各行各业需要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前两种服务所需的费用由政府财政支付, 而专业气象服务则是有偿服务, 用户需支付由基本气象服务产品加工生成、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 (见图1) 。

2 影响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因素与发展现状

在近年发展过程中,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从无到有、弱到强以及小到大等发展过程, 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气象科技产业, 其服务内容涵盖了专业化的气象服务、手机气象短信、96121气象信息、防雷技术服务工程以及电话电视预报等不同形式的气象科技服务项目应运而生得到发展壮大, 对气象基础业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而且推动了气象事业的整体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并不断发展为我国气象事业的重要发展内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将遵循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在气象部门得到良好的体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各项改革的目的, 气象行业也不例外,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在起改革过程中更要坚持国家改革的基本方向与原则。另外, 受初期事业化发展模式影响, 气象科技服务具有显著的事业单位特点, 工作人员对客户与市场需求掌握的不够透彻, 产品推销与宣传缺乏力度, 与信息需求者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与联系, 导致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下降, 最终造成气象信息产品难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同时, 气象服务产品发布模式比较简单, 没有充分利用微信, 国突及云服务器等现代化技术手段, 气象产品信息传播不够流畅, 用户无法及时掌握最新天气动态, 从根本上影响到气象科技服务的质量。

3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3.1 缺乏先进的管理运行体制

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 其管理与运行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经济、政治与民生融为一体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在起管理工作中不能照搬照抄传统传统管理模式。其服务工作体制与奖惩制度不健全, 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协调, 反馈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门抵御风险与抗打击能力不高, 管理机制不规范。

3.2 行业地区差异化发展

由于受地域、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约束, 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地区发展不平衡。具体而言, 就是经济发达地区, 其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发展速度快, 覆盖范围广, 而且科技含量高。而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七区, 其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发展速度比较慢, 缺乏先进的技术条件, 而且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3.3 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

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立法还非常薄弱, 除了《气象法》和少量部门规章、地方性条例中对于气象服务作了一些零碎的规定之外, 并未作出较为系统或全面的立法规制因为无法可依, 气象服务纠纷和诉讼多。

3.4 缺乏规范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体制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体制比较落后, 难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运行管理机制没有创新, 发展缺乏动力与活力, 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求。发展中政企不分, 权责不明确, 执法、管理与服务主体模糊, 目标不清楚等问题比较凸显, 不利于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

3.5 气象预报信息准确率不高

气象信息服务, 具体就是指预报未来气象变化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采用人机交互形式, 分析预报相关气象数值, 从而为群众提供更加可靠与准确的气象信息, 预测气象服务。在这其中, 相关工作人员在修订时出现差错, 或是在运用相关软件模拟大气运行规律数值中出现误差, 从而严重影响到气象信息数据的精准性。

3.6 专业技术型人才不足

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队伍中, 在开发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专业人员不足, 对用户需求不够了解, 服务理念意识淡薄。在近些年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过程中, 人员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 但优秀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还不足,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局面。

4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策略

4.1 完善行业管理机制

目前, 各地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发展特点大不相同, 要充分借鉴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逐步完善气象科技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气象服务实体, 创新发展模式, 实现规范化运行。同时将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引上规范化的运行轨道上, 做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严禁预防初夏只收费而不提供任何服务的恶劣现象, 在实现气象科技服务依法管理的基础上, 帮助气象部门树立良好的气象科技服务形象。

4.2 提高服务科技含量

(1) 要做好气象科技服务的现代化建设工作, 建设专业服务平台、气象短信、影视与雷电预警平台等, 并不断将他们完善, 使它们能够满足气象部门现代化发展水平需求; (2) 加大人力与财力投入, 不断研发并推广新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与技术, 实现气象科技服务快速与健康发展局面。另外, 要加强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加工与制作力度, 促进其实现深、广、活、细的发展目标, 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附加值及科技含量, 从而使其整体效益及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4.3 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综合实力

随着天气预报服务平台的不断完善, 预报能力不断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 实现气象现代化也是未来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目前气象信息预报技术与能力已得到显著敢删, 但是其准确性与精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对灾害性与关键性天气状况预报服务能力与水平还无法满足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这就对气象部门预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不断提高其预报准确性。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4.4 树立良好的品牌服务意识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属于服务性行业, 要掌握市场趋势, 不能一垄断行业的标准来对待客户, 要充分重视国外气象公司对我国大陆市场的觊觎;气象行业的发展与巩固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一旦失去市场, 就很难得到市场。不能片面的认为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务目前开展难度大、成本高、利润低而轻易地放弃市场, 气象科技服务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

4.5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 人才培养是其发展的关键。因此, 各地相关部门要深化尊重知识与人才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理念, 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同时加大对现有人才专业培养力度;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型人才, 不断完善相关创新奖惩机制, 为气象部门塑造更多的专业化科技服务人才, 壮大科技服务工作队伍。

4.6 加大科研投入, 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气象科技服务大战需要充足资金做保障, 科研开发基金必不可少。通常, 科研资金筹集途径主要有:一方面气象部门自身对科研经费加大投入, 另一方面加强与外部门合作, 共同申报开发项目、投资与受益, 充分发挥现代化科技手段微信、国突击云数据等对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中的优势。因为只有具备好的专业预报服务产品, 才会会的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 在各个行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全面协调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必须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 探索适合该行业发展的道路。同时作为气象科技服务的工作人员, 更应该不断完善体制, 增强自身的实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 争取打造服务与效益双丰收的气象科技服务。

摘要:气象科技服务的质量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新形势下,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 气象科技服务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阻碍着科技服务的发展。因此为了使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与新形势的发展相适应, 必须不断对其进行科技创新, 提高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科技内涵。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骞少禹.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 2016, 07:131.

[2]洪杰, 章威, 刘丽琴, 黄春梅.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分析及思考[J].科技与创新, 2016, 04:41.

[3]王炜, 周良, 牛宇宁, 李静.关于新形势下搞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5, 04:198.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篇3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现状;问题;发展思路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专业人才、现代管理理念和高新技术,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代表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服务部门簇群,具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节能环保、空间高度集中、功能区域辐射、产业内部企业呈金字塔分布等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空间分布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向大型城市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先进科技和专业人才,这些生产要素会流向城市,并通过城市集散。大型城市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分的,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很强,人口规模和密度是决定城市服务业比重的重要因素。

一、广东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1.从纵向来看。广东服务业规模不断增长,产业地位日益显要,但尚未成为广东经济的第一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服务业一直呈快速发展势头,发展速度自197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两位数,高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根据2008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广东服务业的增加值已由1978年的43.92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3449.73亿元,增长了305倍,29年问年平均增长14.7%。服务业占广东省GDP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由1978年的23.6%增加到2007年的43.3%。

产业规模的增长带来了产业格局的变化和产业地位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的服务方式、服务技术不断涌现,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种连锁经营组织相继出现,广东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并极大地促进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在拉动内需、满足人们需求方面显示了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产业地位正日益显要。

2.从横向来看。广东省服务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从国内横向比较,广东省服务业的产业规模排在被比较的12省市中的第1位,其增加值比北京、上海高出1倍多。从2007年的增长速度来看,广东服务业的增幅(13.4%)不是最高的,居于江苏(15.9%)、浙江(15.1%)和山东(14.2%)之后,显示该三省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见表1)。

3.从内部结构来看。广东服务业产出过分集中,行业、地区差距明显。从服务业行业结构比较,无论是增加值还是法人单位数,广东服务业中的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过大,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尚小(见表2),说明广东服务业内部发展尚未成熟。服务业中的传统行业一般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这四大行业2007年的增加值占广东服务业总量的51.43%,法人单位数量占总量达到51.72%,占了一半左右,说明服务业内部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行业有待进一步成长。对服务业行业的分析表明,在14个分类行业中,对服务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从服务业区域结构比较,广东省服务业区域差距明显,趋势逐步扩大。作为广东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2007年集中了全省83.8%的服务业产值,还呈逐年上升趋势。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地区增加值之和仅占全省的16.2%。全省21个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中,广州和深圳占到总量的56.08%。若再加上佛山和东莞,四大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75%,表明广东服务业发展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这一方面显示了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广东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巨大的潜力。

4.从技术层面来看。广东是全国信息大省,电子信息网络发展迅速,邮电通信业务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相对先进,广东所有市县已开通了电子信箱并进入了数字数据网,长话自动网和分组交换网、卫星、程控、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处于全国前列。ATM网络、广东公众多媒体信息网已覆盖全省,电子商务等数据工程已投入使用并向宽带化发展,已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干线邮路和贯通28个市县的珠三角快速邮路。

随着广东省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在批发零售业、物流业、金融业以及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渗透和应用,电子政务已经起步并初见成效,CAD/CAM等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相当多的企业普及,电子商务的基础架构正在形成,电子商务认证中心、支付网系统以及相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统正在逐步建设,广东跨银行ATM/POS网络是全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经济效益最好的金融网络之一。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不少传统行业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1.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一是推进连锁经营向多业态、多领域、多区域、多形式发展。二是抓好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广东物流业实现质的飞跃。三是提升改造大型批发市场,探索批发市场的新型交易方式和多种功能。四是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探索电子商务的不同发展模式,完善电子商务的支撑环境。

2.做大做强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从事金融活动的行业。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吸引全球知名金融企业的地区性总部以及保险、证券机构进驻广东。进一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允许风险投资、期货、基金、债券市场经营等跨国大企业的进入,增强中外金融企业的地区性总部在广东的聚集效应。另一方面要支持金融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开展保险、质押、提单抵押、票据贴现等新兴金融业务,全面提升广东的金融服务水平。

3.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等行业。一是要广泛普及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服务业,提升广东商贸、物流、金融、会展、中介等服务业,促进这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依托现有的各地科学城、科技园等信息产业高科技园区,不断扩大生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三是大力推动电子商务、数字通讯、自动控制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服务、企业管理信息化等生产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发展。

4.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主要包括法律、会计、审计、公证、认证、广告、咨询等行业。广东要发展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管理咨询、资质认证、工程设计、设备维修租赁、品牌策划、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投资顾问等专业服务,形成较有影响力的专业服务品牌。

5.提升扩大会展服务业。会展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具有较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广东将会展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战略重点具有一定的优势,广州依托“广交会”,其会展业的发展远远领先于国内,深圳的会展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也在全国位居前列。下一步需要加强对会展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场馆的档次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吸取国际先进办展经验,加快会展业与国际接轨。

6.稳妥推进研发服务业。一方面要加快新科技园和研发中心的建设步伐,整合现有研发力量或吸纳外部力量对重大的科技项目进行集中攻关,加速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另一方面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建立研发实验基地,引导和扶持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孵化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菁,徐建霞.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机电工程技术.2008(37)

[2]李桠楠.浅谈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J].现代商业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篇4

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后勤服务中心”)成立于2004年11月,是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主要承担了市局的车辆管理、食堂管理、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电话通讯、政务接待以及机关基建管理和经费核算等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和市局所赋予的部分行政管理工作(如计生、献血、双拥、公疗、爱卫、绿化、节水节电等)。近年来,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在市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保障为基,服务为本”的工作思路,以发展为要务,以创新为动力,立足本职、规范管理,转变思路、开拓进取,为局机关工作正常运转和干部职工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后勤支撑和物质保障,为重庆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健全服务机制,规范管理日趋完善。

为减少后勤事务的随意性,后勤服务中心把抓好制度建设作为一项管人、管事、管物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是实施“规范化”管理,明确工作程式。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废改立”工作,重点从安保工作、小额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和操作规范,细化采购操作流程,加强各项制度的监督落实。二是实施“制度化”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1-

建设,对局党委赋予的主要职能和工作范围、程序以及服务标准等重新予以明确的同时,建立健全了关于行政管理、党务工作等24项规章制度,初步构建了市局后勤工作的管理框架,使后勤事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三是实施“科学化”管理,完善用人机制。深入开展岗位学习和业务培训等各类专题学习活动,努力推行以岗位管人和流程管事的管理模式;认真组织新进人员的选拔工作,按照政策规定和公开择优的原则,先后完成了中心人员招聘工作,为队伍建设增添了新活力。

二、认真履职尽责,机关事务和政务接待取得“四大成绩”

(一)抓品牌化建设,服务理念不断加强。一是政务接待保障有力。政务接待是重庆文广系统的窗口,代表着重庆文广人的形象。近三年来,后勤服务中心按局党委对政务接待工作提出的“精细、贴心、品质、特色”8字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共接待来宾约3.5万余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人性化、规范化、特色化”的服务,赢得了来渝领导和嘉宾的充分肯定;二是会务保障零失误。会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也是后勤服务中心重要的职责职能之一,随着市局召开的各种会议数量的增多,会议服务工作不再仅限于摆摆牌子,倒倒开水。为此,后勤服务中心按照“精细检查,精准服务,常态保障”的办会原则,以“管理上水平,服务创一流”为工作目标,统一会务人员服装,提升会议服务形象,坚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在会议场所、食宿安排、交通保障、礼品安排等各个服务环节中保持零失误、零差错,受到重庆市市政府的通报表彰,并获得了“2011(重庆)中华红歌会先进单位”和“第十二届亚洲艺

术节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抓精细化管理,机关事务管理能力显著提高。一是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有序推进。以“节能攻坚,全民行动”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张贴悬挂标语,发放节能宣传手册,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职工节能意识。积极推进技术设备改造,加大公务车辆燃油定额管理,认真做好能源消耗统计工作,建立健全能耗统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能耗计量原始记录,为市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公车保障服务周到。集中管理全局22辆公务用车,不断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车辆油耗定额管理和定点维修制,做好重大活动车辆安全保障工作,坚持驾驶人员的教育监督,通过交通安全优质文明服务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把车辆安全管理预防事故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三是资产管理严谨细致。严格执行财务报销审批程序,加强机关办公用房专项维修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和登记,严格各项零星维修现场管理、质量监督、审核把关,在局计财处和监察室的密切配合下,顺利完成资产清查、盘点、审计以及机关办公室的调整改造工作,有力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抓日常保障,后勤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进一步健全机关后勤服务保障机制,按照精简、效能、权责一致原则,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增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全局机关后勤事务科学管理和创新发展的持续有效;二是积极推动车队、食堂、接待、门岗四大窗口形象建设,以“服务一线,厉行节约”为准则,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努力做到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态度好、服务好、廉政好,给机关人员提供安全、整洁、高效的工作环境和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三是强化医疗保健服务,着力抓好“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的建设,开辟便捷、顺畅、全面的就诊服务渠道,从门诊就医、入院治疗到医疗费结算等方面为领导为机关提供优质全面服务。目前,已同重庆市西南医院、重庆市新桥医院、重庆市大坪医院等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进行函接并初步建立合作关系,全面加强了局机关干部职工医疗保健的管理。

(四)抓重大项目,后勤发展能力稳步提升。一是以优良资产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规律为杠杆,对现有后勤服务保障机构逐步实行联合,走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完善后勤保障综合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以开源节流,盘活资产等有效手段,实现资产管理模式的根本性突破;二是狠抓经营创收。将运营创收同绩效考核挂钩,争取多种渠道增收节支,通过社会化服务工作使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将盈利回馈给机关。四年以来,后勤服务中心面向市场,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承担承接了“三峡担保团拜会”、“第三届沙坪坝区运动会闭幕式”等市级活动的运营策划,经营创收50余万元,为后勤添置运行费用的补充及干部职工生活待遇的改善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经济支撑。

三、以人为本抓队伍,党群工团取得“四大成效”。

一是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紧贴后勤实际,以“三讲”教育为契机,抓好集中培训、专题讲座、主题教育等传统学习,按照业务对口、促进工作原则,积极组织开展专题研讨、知识竞赛、座谈交流等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观摩、经验授受、专家点评、讨论交流等各种方式,切实提高中心员工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根本,努力提升队伍战斗力。进一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工作,通过回顾党史、重温誓词、撰写箴言、特色主题党日等形式,大力弘扬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精神,激发党员干部干好后勤保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不断优化队伍结构,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原则,研究部署党员发展计划,加强对积极分子、建党对象、发展对象的培训、锻炼与考察,积极稳妥做好基层党支部党员充实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党建工作;四是注重发挥党群组织作用,进一步加强后勤团队建设。扎实做好工青妇组织和老干部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积极开展节日走访、慰问帮困等活动,关心和爱护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切实提高中心聘用人员工资待遇,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努力营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工作同心的团结整体。

服务创新工作思路 篇5

一、认清经济发展形势,确保普查工作“三个到位”

一是机构健全,人员保障到位。街道及时落实,确保领导组织到位,抽调业务精、作风硬、能力强的工作人员141人组建专职普查队伍,确定20名业务骨干担任经济普查指导员,PDA操作人员58人。

二是经费支持,物资保障到位。街道统筹优化工作经费,克服压力,对此次经济普查所需的人、财、物以及办公场所等后勤保障一律大开绿灯,优先保障,做好专项经费的安排,确保普查“两员”补贴、业务培训、宣传等工作经费保障到位,绝不因经费影响这次经济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到位。拉条幅、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发放“致驻区各调查单位的一封信”5000余份,召开动员部署会1次,向企业、商户、群众宣传普查工作重要性,为此次普查工作营造了一个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社会关心的良好普查氛围。

二、注重普查工作质量,把好数量、质量、进度“三关”

一是把好数量关。杨家坪街道严格按照区经普办的要求对辖区内从事二、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以及个体户进行普查,今年1月1日开始全体普查员对 4337家法人产业单位正式普查登记,截至3月16日已完成3265家单位的登记;其中PDA已上传3065家,个体户已完成9441家。

二是把好质量关。进一步加强对填报的数据进行科学评估,着重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数据评估,并完成PDA数据上传审核性错误修改1000余笔,同时积极协调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利用其他部门的资源对已登记的企业进行数据质量审核,如发现填报数据不真实的,立即联系企业进行改正。

三是把好进度关。严格按照全区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时间节点要求,要求各社区必须在3月20日前全部完成PDA数据录入审核上报,扎实有序推进普查登记工作。各项工作尽量往前赶,做到早结束、早收尾、忌拖拉。

三、注重服务细节 “三心”服务构建和谐普查关系

在普查阶段,街道经普办要求普查员做到“三心”,即贴心、耐心、细心,构建和谐普查关系。

一是“贴心”为企业做好服务。在实际走访普查中,要求普查人员多换位思考,尽量做到不打扰企业、个体户的经营,用心去交流和沟通,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扶持现有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耐心做好各种指标解释。此次普查中企业填报的法人基本情况表、个体户登记表的各项指标多且复杂,普查员在与企业指导填表时做到各项指标的解释到位,使企业填写数据时没有过多的顾虑和担心。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篇6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迫切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国际新一轮经济调整,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继续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民经济中优先重点发展。要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重大机遇,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聚集式、高级化发展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综合试点工作,以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为核心,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聚集式、高级化发展方向

1.1 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首先必须提高和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扩大服务外包内需市场是“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为此,一要加快探索并推广在发达地区开展的工业主辅分离改革。鼓励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加强指标考核,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政府从综合、财政、税收等多方面对企业主辅分离提供扶持,对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分离后做大做强等方面进行奖励等多项举措,稳步推进工业主辅分离改革,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重点工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延伸产业链,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形成一大批围绕主业服务社会的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培育生产性服务新主体,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跟踪问效,建立政策落实的反馈评价机制,积极推动已开展的扩大服务内需市场的试点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广。

二要加快推进政府部门、国有垄断企业和在华外国公司外包服务,壮大本土在岸服务外包产业。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对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外包订单中40%多来自国内市场,且主要来自于金融、电信和政府部门。打破金融、电信等国有服务企业行政垄断,放宽行业准入标准,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激发服务外包的驱动力。研究并制定促进政府部门采购生产性服务的专项政策,加大政府对服务产品的采购力度,拓宽采购范围。积极引导在华外国公司向本土服务企业外包服务流程。

1.2 围绕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推进国际化进程

对外开放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要改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的状况,就要通过服务贸易、引进外资、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转移、走出去,接受高端的中间

服务,近距离地学习先进服务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地提升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并在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体系上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公司、商务服务机构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鼓励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或并购海外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型公司,获取知识产权与研发能力,提高全球化运营水平。在物流、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离岸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国际品牌。

把离岸服务外包作为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来大力发展。一要改善政策、法制和商业运作环境,支持服务外包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创建一批知名服务品牌。二要强化人力资源产业链建设,着力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支持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大学、企业、政府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三要创建“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的公共支撑平台,以统一的国家品牌形象开拓国际市场,对内促进产业联合,整合示范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合力,面向外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要坚持上述国际化战略,必须注意两个认识问题。一是正确理解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走出去”,走出去是为开拓有竞争力的发达国家服务市场和已经国际化的国内服务市场,而不是过多强调走出去开拓非洲和南美洲等落后的服务市场。二是正确理解“与国际规则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借鉴国际经验”,在内地设立外资独资服务机构,要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有序推进;借鉴发达国家服务业经验,可能现阶段最需要借鉴的是他们在营商环境建设,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及其管理模式方面的经验。

1.3 以形成有效聚集、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推进聚集式发展

近些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带聚集,向中心城市聚集,向制造业产业集群聚集,产业形态不断创新,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服务业聚集区和服务业功能区。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与形成有效聚集、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手段,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引导中心城市建设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在服务本地产业的同时,强化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引导各城市间适度竞争形成错位发展,其扶植政策向优化商业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向演变,优化全国服务资源配置,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真正繁荣。充分依托生产性服务聚集发展的优势,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引导地方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依托工业支柱产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依托产业,面向产业、服务产业,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为形成有效聚集,在重视劳动力、资本以及企业家等生产要素供给的同时,更要重视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瞄准和聚集产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采用规范服务标准,政府采购等间接调控手段,科学引导区域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1.4 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推进高级化进程

我国服务业已经走过了数量式发展的阶段,正处于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的新阶段。具体看就是拓展服务领域和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素质,通过服务创新带动规模扩张,在结构升级中加快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促进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高效发展。

为此,一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根本,推进生产服务业技术创新、组织流程创新以及服务模式创新。鼓励通过应用信息网络、物联网技术,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体系,创造新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应用信息网络、电子商务技术,改造提升批发、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业态,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培育品牌服务、打造品牌龙头企业、开展品牌活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化发展。

二要实行分类指导,推进创新。对于产品易于标准化、资本密集型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批发、交通等生产性服务业,要鼓励多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产业效率;对于服务个性化、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研发、设计、技术咨询、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多注重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提升产业素质。根据阶段性要求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联动发展是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从总体看,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处于简单互动阶段,工业结构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和带动作用还很有限,与工业关联最多的仍然是批发贸易和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二者协同发展存在两难困境,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推动二者建立联动机制和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

要鼓励工业企业整合和重组服务流程,推动工业上下游服务环节的外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与相关服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扶植龙头企业,创建聚集区内文化氛围和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二者协同发展。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培育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调整阻碍二者联动发展的既有政策,强化二者协同定位的空间聚集效应,努力形成二者相互提供需求、创新供给,互相提供动力,实现二者共同升级和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着力提升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要扩大存量,即已经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部分,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嵌入到生产链条上的服务活动和服务环节,这些潜在部分将转化为未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价值链上关键服务环节缺失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工业结构调整升级,解决方案在工业之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具体说就是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着力提升、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其中主要是研发创新和品牌渠道两大关键环节。

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推进以知识、技术、信息等服务要素在工业链条上的有效应用,鼓励家电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中规模企业运用服务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一部分优秀企业从以生产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支持企业从低端的现实优势入手,逐步向中间产品、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等中端环节延伸,提高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水平,强化生产环节与技术研发的相关性,并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延展,从而推动价值链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从产业链研发创新环节着手,大力发展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服务,重视中试服务、工艺设计、装备服务以及新产品营销和知识产权运作等服务业态,鼓励企业加强对核心元件的理解和开发能力,在对产业链上的核心元件等关键环节进行突破的基础上,向复杂产品的自主开发突破。除大力发展专门化的研发服务机构外,要更加注重鼓励工业本土大中型企业内部建立研发设计机构、工程实验室并增加研发投入,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间资本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壮大研发产业规模。

从品牌渠道建设环节入手,加强自主品牌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政策协调,加大对企业品牌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品牌的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侵犯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制造企业在境外设立市场营销机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培育自主国际性品牌。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积极促进广告业发展,充分发挥广告业在自主品牌宣传塑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加工企业与国际著名品牌合资合作,参与设计,参与研发,积极推行品牌国际化,持之以恒地实施品牌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形成有效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除自身体制机制性问题外,外部大的体制制度环境也不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

4.1 着力改革和突破现行束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

从服务业自身看,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4个分开原则,废除各种行政性的市场准入壁垒,消除服务业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限制。推进铁路、电力、电信、民航、港口等垄断性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步伐。放宽金融、保险业分支机构、经营业务和经营区域的限制。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要探索采用公开招标、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从服务业外部大环境看,现行的机构设置和制度环境更适合于附加值低、盈利低的制造业发展,不适合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发展。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机制,加强编制,改变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政府机构设置,建议国家层面成立隶属于发改委的服务业发展局,省、市成立专门的服务业发展处或生产性服务业处,加强对服务业的统筹协调和引导。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基于工业经济背景下工业的成本结构来设计的,起到了鼓励低附加值企业发展的作用。改革现行抑制服务业外包需求发育的财税政策,重点完善物流、商务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业的营业税、所得税政策。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全新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和问责制度,把服务业工作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4.2 加强信用体系和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工业使用外部生产性服务种类少,外包程度低,外包结构以低端生产性服务为主,合作的紧密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交易不规范,社会信用文化缺失,交易成本高。服务市场公平竞争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远未建立。

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价格监管、规范竞争行为和市场秩序等手段,推动市场信用平台建设。倡导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建立健全信用记录与失信惩戒机制,改善产业发展的信用环境。通过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来引导和监督服务企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要建立健全相关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市场准入标准、技术服务标准和信用评价制度,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鼓励龙头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先行制定服务标准,引导行业协会在制定标准规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完善并稳步推进典型示范、试点带动工作,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

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篇7

一、江苏现代服务业现状

目前, 江苏服务业利用外资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期。2004~2006年3年间, 全省服务业利用外资额已超过2002年以前历年服务业累计利用外资的总量。2007年以来, 江苏服务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到当年9月, 全省投资总额3, 000万美元以上的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累计达213个。然而根据调查, 江苏服务业利用外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太高, 与江苏制造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总量相比仍相对较小, 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尚不到1/3, 低于全国42%的平均水平, 与江苏开放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如南京、苏州等城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档次,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监测数据表明, “十五”期间, 江苏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 增加值年均增长12.7%。2005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九五”末期上升了5.1个百分点, 江苏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逐步改变为以第二产业、服务业为主共同带动的新格局。

同时, 江苏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在旅游、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 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不断涌现, 蓬勃发展。服务业还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2000年以来, 江苏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上升近1个百分点, 年均增加就业超过50万人。据了解,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70%左右, 生产性服务业已占到服务业的70%左右。而江苏的服务业目前只占GDP的35%, 生产性服务业只占服务业的30%左右, 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一段差距。而在国内, 江苏与广东、上海等省市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服务业,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服务业面临传统体制环境的约束, 部分行业“制度性垄断”效应显著, 导致创新不足, 效率与服务质量水平低。例如, 在电信、铁路、民航、教育、卫生公共事业等行业, 市场准入门槛高, 存在着部门或行业垄断, 非国有企业难以介入, 投资比例较低, 从而使这些服务领域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在金融、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众多领域也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 而且过于强调其作为国家调节经济和社会活动工具的职能。对科学研究、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后勤服务、市政服务等部门, 则过于注重其社会公益和单位福利的一面, 长期以来处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盈利性机构与非盈利性机构不分的状态。

(二) 江苏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尽管江苏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但总体而言, 相当多的服务行业并没有对外资实行积极有效的开放。一方面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使得服务业难以像制造业那样吸引到更多的外资。同时, 制造业中加工贸易的规模过大, 服务业发展的“挤出”效应明显, 也抑制了服务业对外资的需求;另一方面服务业中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传统的商业服务业, 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 如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利用外资则严重不足, 尤其是高科技服务业, 引进外资就更为欠缺。由于不能很好地引进外资及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难以像制造业一样迅速发展和提升。

(三) 服务业面临自身发展环境不足的约束。目前, 江苏服务业中实现收入最多、占比较大的项目主要是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 传统服务业, 如交通通信业、商贸餐饮业仍然占服务业增量的一半以上。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 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

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由于未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江苏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存在巨大矛盾, 一方面一些人才供大于求, 而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咨询、信息、国际旅游、会计、广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在国际服务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 江苏服务业高素质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却存在严重约束。

(四) 服务业发展的内部结构不平衡、不合理。一是服务业的内部行业结构不平衡、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传统服务业偏多, 现代服务业偏少;生产型服务业分工不细, 生活型服务业不健全, 服务业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的功能均远不到位, 影响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和生活的进一步改善提高;二是服务业的地区分布结构不平衡、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苏南服务业发展稍快, 苏中苏北服务业发展滞后。例如, 2004年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苏北地区为3, 320元, 仅为苏南的20.9%和苏中的60.9%, 差距相当明显。服务业发展明显呈现出从南到北阶梯分布的特点, 且南北阶差也越来越大, 反映出各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地区发展差距拉大, 不利于提升江苏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三、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 江苏作为沿海发达省份, 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要赢得发展主动, 主要取决于如何将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是加强江苏竞争力重要的一环。

第一, 根据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寻求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突破。鉴于第三产业门类广、层次多、内容庞杂, 既有基础设施, 又有流通部门和各种服务行业, 既有传统产业, 又有现代产业, 因此区域服务业发展应该注意选取有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服务行业, 以尽快形成本地特色。

立足省情, 真正找到江苏服务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不可盲目与上海、浙江等地类比。根据江苏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 江苏服务业的行业发展政策重点应当是: (1) 以工业化为龙头, 加快带动服务业提速, 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补联动, 大力发展物流、仓储、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信息、咨询、培训、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广告等产业, 尤其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对江苏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两个率先的实现意义重大; (2) 稳步发展和加速改造分配性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比如, 依托发达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 (苏州、南京、徐州三个都市圈) ,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3) 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城市公用和教育事业等在内的基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4) 继续鼓励发展服务业中旅游业、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以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 提升现代服务业,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 实行分类指导, 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对于质量和水平发展高的行业, 发展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对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加以改造和提升;对知识密集、在市场发挥中介作用的会计、律师、咨询等新兴服务业, 加以规范, 实现有序发展;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 逐步放宽市场准入, 并实行有效监管;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发展潜力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领域, 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发展机制;对已经形成一定发展水平的服务业, 必须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 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 注意保持区域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 经济发展不平衡, 服务业发展要结合资源禀赋优势, 各有侧重。苏南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最高, 要充分考虑发展金融、保险、教育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各种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的配套发展, 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的大格局, 努力拓展国际服务贸易, 使服务贸易与国际接轨, 使服务业中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同时, 要充分利用该地区城市的聚集与辐射效应, 实现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地区的辐射, 有效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苏中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 因此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保持最终消费型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之外, 还要大力促进中间型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餐饮业等行业, 在促进服务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也应该适当向农村倾斜。

苏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因此服务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性服务行业, 有效地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此外, 可以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比如, 苏北旅游资源丰富, 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可以通过不断的拓展新景点、新路线, 积极倡导旅游新概念, 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

依靠这种发展思路, 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突破, 以点成线, 以线成面, 最终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四, 在稳步推进、努力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大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 小城镇建设是服务业发展的龙身。现代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当前, 城市服务业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 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对于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把推进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制造业的优势, 发展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业, 依靠创新拓展服务业发展的领域和业态, 开辟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城市确定不同的环境容量, 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 如鼓励发展、一般限制或严格控制等, 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办法。在城市化过程中, 应充分认识到江苏城市宏观布局是非均衡的。应当正视这种差异, 防止错位追求, 企图把所有城市都建成“苏州”或“无锡”。并力求在宏观战略上换位思考, 把南北差异当成特色, 使不同城市的发展根据其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特点, 形成各具特色、不同风格、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布局, 使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协调, 进一步推动具有江苏特色的城市化健康发展。

第五,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使服务业的发展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加快制定行业性法规, 如商法、金融服务法规、电信服务法规、交通运输法规、知识产权法规等, 注重参照国际条约和国外立法经验, 加强对GATT、GATS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 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法律法规;二是理顺各种法律法规与服务行业内部之间的关系, 使得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健全, 相互协调, 共同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疏而不漏的有机整体;三是尽快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 制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并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认真制定和实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协调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四是尽快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给予服务业与制造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在项目建设、企业运营、信息等关键领域, 政策甚至更应向现代服务业领域倾斜, 并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统计制度和监测、预测以及信息发布制度。

摘要:目前, 江苏服务业的自身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与江苏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要求还很不相称。加快推进江苏服务业发展, 已经成为构筑江苏经济竞争优势、致力实现率先发展的紧迫而重要的战略性目标。

关键词:江苏,现代服务业,对策

参考文献

[1]洪银兴, 黄繁华.发展服务业的机遇和对策[R].江苏服务业发展高层论坛, 2004.

[2]李尚峰.关于提升江苏服务业竞争力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08.14.

[3]顾焕章, 罗时龙.江苏服务业发展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06.2.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篇8

关键词:咨询业;咨询服务机构;对策

咨询业是第三产业中以提供咨询服务为营业方向的行业总称,是一种智力型和知识型行业。咨询与调查业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科技领域,包括经济、商业、管理、法律、审计、税务、会计等多个方面。本文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商务服务业下的咨询与调查业包括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市场调查、社会经济咨询及其他专业咨询①四个大类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咨询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从企业的市场分析,到战略决策,从一般的小企业,到大型企业,以及政府都越来越需要专业的机构来辅助决策。咨询业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企业带来生机,为宏观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咨询与调查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领域,北京有促进其发展的资源优势,加快咨询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去,还能够避免因外资机构过多地参与战略资源的审计工作造成的经济安全问题。北京的咨询业发展较晚,为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咨询业发展水平,应根据北京的优势和目前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一、北京咨询业发展阶段及现状特点

北京市咨询与调查业的发展是我国咨询与调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我国咨询业的发展一

样,呈现起步晚、发展快、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

(一)北京咨询业发展的阶段分析

萌芽阶段:1979~1984年,外商开始在我国投资建厂,有市场经济意识的人开始收集各种信息,系统整理后提供给外商。这个阶段国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对咨询的需求较少,所以咨询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起步阶段:1984~1992年,北京的咨询与调查业有了初期的发展,客户主要是外企,国内的需求份额相对较小。

发展阶段:1992~2001年,涌现出了各类市场调查与咨询机构,汇集了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而且经验丰富的人才,北大纵横、北京中数长城等公司脱颖而出,相继出现了零点、新华信等民营机构。

新的历史阶段:2001年至今,北京咨询业逐步从低端的单一数据采集业务发展到提供中高端的研究甚至营销咨询服务,北京市咨询业的并购重组逐步进行,咨询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咨询与调查业为高智力密集型产业。北京的咨询与调查业成长迅速,在推进市场经济建设、促进决策科学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07年北京市咨询与调查业的经营单位共有23308家,以8.9%的年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近5万,营业收入202.4亿元,实现利润超过19亿元[3]。

(二)总体发展特点

重点行业优势突出。社会经济咨询、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这两个行业在北京市咨询与调查业中的优势突出。2007年社会经济咨询机构数占总的咨询业机构数的38.1%,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占到7.2%;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前15名中,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这两大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企业在该领域旺盛的市场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代企业管理缺乏的瓶颈,产生了对企业管理决策、战略咨询等方面大量的需求;国内一些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也迫切需要借助“外脑”解决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

私营机构成为行业发展主体。北京市咨询机构中私营机构经营方式灵活,能很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则,因此发展比较迅速,成为北京咨询业发展的主体。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07年北京市内资咨询与调查业机构中,私营单位有16726家,占所有咨询业机构数的71.8%[4],其他所有制结构的比重相对较低(见图1)。

咨询机构整合步伐加快。随着北京国际开放程度的加深,许多国际咨询机构纷纷进入北京,这在推动北京咨询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本土咨询机构带来严重挑战。面对麦肯锡、安达信等国际资讯机构的竞争,本土咨询机构开始打破传统的合伙制经营模式,加快整合步伐,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北京市一些咨询机构初显整合趋势,比如三家较大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立信长江、北京中天华正和广东羊城在2006进行合并,合并后的事务所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外资事务所竞争的能力。

二、北京咨询业重点行业分析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行业分析

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业务以审计为主,审计收入占总收入的95%;事务所龙头作用明显,2008年北京地区百大会计事务所,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13家事务所总收入占百家事务所收入的71.2%;外资机构占据主导,在近几年的全市事务所综合评定中前四位都是外资所,外资所收入水平也较高,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从2002年的15.4%上升到2007年的31.6%,本土所前10名的的业务收入合计24.63亿,不足排行第一的普华永道中天一家的业务收入。

社会经济咨询。北京市社会经济咨询整体增长较快,到2007年底各类社会经济咨询机构已达到8868家,聚集了埃森哲、罗兰·贝格等著名跨国咨询机构,也涌现出北大纵横、新华信、长城战略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咨询机构;网络咨询成为重要发展趋势,目前网络咨询已有30%的市场占有率,78%的市场研究公司已经开始网络咨询项目。

市场调查。北京的市场调查行业涉及金融、通讯、IT等多个行业,专业化趋势明显;本土市场调查公司发展较快,带动了该行业的发展,涌现出美兰德、零点等一批本土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在国内企业走出去中提供了较多服务。

(二)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土咨询机构技术手段落后,专业化经验不足。在获取信息的方法及对信息的处理加工上,本土咨询机构的技术工具都相对落后,尤其在市场调查领域表现明显。大多数公司还停留在上门了解、表格登记、抽样分析、电话询问、表格统计等传统方法上,统计分析方法也比较传统。而国外咨询机构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分析软件,早在1927年,柯乐利调查公司就利用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在44个城市完成了三万个电话样本的访问。此外,本土咨询机构不具备完备的知识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咨询机构的服务水平。

外资咨询机构垄断高端审计业务。目前,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的高端会计审计业务。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统计,2002~2006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的业务收入由16.94亿元增长至63.54亿元,增速达到275.15%,占中国百强事务所业务总收入的53.81%。国家四大银行以及部分央企的会计审计业务主要由国际四大会计师咨询所来承担,这些大型银行、企业关系着我国经济命脉,完全由外资机构来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国家经济信息安全问题。

准入门槛较低,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北京市咨询调查行业准入门槛低,企业注册制度不健全。许多小的调查公司根本就不履行注册手续,导致行业规范难以落实。小规模咨询机构实力较弱,只能在低端市场展开无序竞争,比如当中行、工行、建行每年将数亿元的审计费用投向“四大”的时候,近6000家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为每笔数万元甚至数千元的业务而展开激烈竞争。

三、北京市本土与外资咨询机构对比分析

近年来,北京市咨询与调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一些著名外资咨询公司纷纷抢滩北京市场。本土公司熟悉国情,相互之间交流方便、咨询费用低等几方面的优势,使得本土公司在中小企业和政府行政业务领域竞争中具有优势。外资公司国际化程度高,服务水平好,总体实力强于本土公司,在高层次领域的业务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本土咨询机构的优势

本土化优势明显。本土机构熟悉国情,更能准确把握国内的企业和市场的运行规律,了解企业领导人员的思维方式,提供的方案更符合要求,具有可实施性。语言沟通无障碍,相互之间交流方便,而且本土公司具有广泛的人脉和社会关系,信息渠道多,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而国外一些机构虽然有完善的数据库和高素质专家,但他们的工作方式不一定适用中国市场,对中国企业管理层的需求把握不准确,提供的方案可能会因为与企业领导的意愿不符而被搁浅。比如麦肯锡公司在1998年为实达公司提供的咨询方案本身非常好,却未得到成功的实施,原因就是麦肯锡公司忽略了企业变革的心理因素,没有正确理解企业政治和权利的因素,得不到领导层的有效支持。

咨询费用较低。本土咨询机构的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在咨询费用上很难提出较高的价格。另外,本土机构支付给咨询人员的费用比较少,运营成本低。研究显示,同一个审计项目,四大会计事务所的收费高出国内所2~5倍很正常,比如北京国内所的主任、副主任会计师每小时收费300元,而安永为2750元。同一个项目外资咨询机构的要价可能是本土咨询机构几倍甚至十几倍,对正在发展中且需要咨询服务的中小企业来说负担太重,他们会选择“咨询性价比”更高的本土公司。

政府采购向本土咨询机构倾斜。绝大部分行业,政府都支持本土机构的发展。在咨询调查行业,本土机构在政府行政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涉及到能源、财政等战略领域,考虑到国家安全问题,政府采购更倾向于本土机构。

(二)与外资机构的比较劣势

专业化水平不足。目前北京大部分本土咨询公司的经营范围比较广泛,没有与自身特色相对应的专业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不但发展快,而且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比如麦肯锡在金融保险和电信行业的管理咨询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盖洛普专门从事金融保险行业的市场调查分析,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被公认为战略管理咨询领域的先驱。专业化是咨询业的发展趋势,是适应社会化分工和服务市场细分的需要,所以咨询机构的发展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选择专业领域,做精做细,逐步提高专业咨询技能。

知识管理能力欠缺。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咨询公司已经成立了几十年,这些公司建立了完备的数据信息库。如全球最大的商业信息咨询公司邓白氏信息咨询公司,它的在线数据库拥有全球200多个国家的700多万个公司的商业资料,强大的数据库支持奠定了它的行业地位。国内的机构不具备这样的知识信息库,没有大量的案例分析作支撑,想高质量地完成咨询工作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项业务,国外的咨询机构仅需要几天的时间,国内咨询机构由于缺乏案例的积累,可能得需要几个月。现有的数据库有Oracle、Sybase、Access、Foxpro等,咨询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规模和具体状况建立自己的数据库,通过网络协作共享资源库、用户库、咨询顾问库等。

人才竞争处于劣势。外资机构发展时间长,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和经验,支付给咨询人员薪金高,本土机构比较好的咨询人员三年后年薪在10~20万人民币,而麦肯锡的咨询师一般在50万人民币。此外,外资机构解决引进人才的户口问题,本土咨询机构甚至不能解决工作居住证。本土机构精心培养的咨询人员却往往被外资机构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材重金聘走,导致本土机构的人才流失严重。

四、促进北京本土咨询服务机构发展的对策

国外的咨询机构一般都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较为完善,为咨询机构的发展和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5]。政府不直接干预各类企业的运行,而主要通过法律、税收、财政等间接手段进行调控[6]。纵观国际咨询业的发展趋势与北京咨询业的发展现状,本土咨询机构应注重自身的发展,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行业数据库的建立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

(一)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守则,规范市场秩序

咨询调查业要想壮大和发展,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据不完全调查,咨询与调查业个别企业存在诚信缺失问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有人打着咨询的旗号招摇撞骗,给整个咨询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制定行业道德守则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必要的。对于违反行业道德守则和法律法规的个人、企业,可以经行业协会讨论后,对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国内一些机构寻求咨询公司更多看中咨询费的高低,而不是服务质量,这就导致一方面国内咨询机构的费用远低于国外咨询机构,另一方面国内咨询机构为了抢占市场,竞相压价,市场秩序混乱。因此需要建立咨询与调查业的行业规范,建立相对标准的咨询费用确定,整顿市场秩序,使咨询与调查业市场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二)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

我国咨询公司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咨询公司相比,除了在人员素质水平、综合服务水平等方面落后,在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有效利用率上也远远不如国际咨询公司。我国缺少信息资源库,缺乏系统的企业案例库和最新的数据资源,严重影响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进而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另外,由于部门之间统计口径混乱,信息资源的质量不是很高,降低了参考价值,导致咨询失误。

提高咨询服务的质量,需要大量占有资源,并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据统计,70%左右的信息资源集中在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实体,但真正能流通利用起来的不足10%。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不能被有效整合利用,或者不能被深加工利用。北京市要想把咨询调查业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品牌,需要加强对有效信息的整合和深加工,提高咨询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资金,靠单个企业难以完成,只能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由多家企业联合建立。

(三)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做好协会重点工作

咨询与调查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是其发展的原动力。良好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社会环境,提高咨询顾问的职业水准和服务质量。北京市已经建立了咨询调查业行业协会,如北京科技咨询协会,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等,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和良好形象。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协会的支持力度,明确协会的地位,赋予协会更多的职能,政府和协会共同促进调查业的健康发展。

北京市咨询与调查业一些协会成立了也有十余年,但对行业标准实施的监管和咨询人员资格的认证方面还有待提高。目前的重点工作是在政府的协助下,建立统一完善的咨询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认证体系,比如可以采取资格审查制与国家注册登记制相结合的办法,实施过程由行业协会监管。此外,咨询业缺少统一规范的统计口径及考核标准,真实反映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必须建立一个标准的统计指标体系,这也是行业协会来说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四)重视人才建设,提高咨询人员综合服务水平

咨询与调查业作为一个高智力密集型服务行业,人才是其发展的基石,所以加强人才培养与甄选对于处在激烈竞争中的本土咨询业是当务之急。咨询与调查业人才的培养要有目标、有计划、多途径、多层次地进行,要求政府、协会、高校和咨询公司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1.政府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要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制定户籍、工作居住证制度、安家补助费、子女入学等相关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优秀人才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共建人才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2.在咨询人才体系培养中,协会要承担重要责任。北京市咨询机构规模小,无法独立完成咨询人员的培养,只能由协会承担责任。协会对人才的培养可采取多种方法:建立培训基地、举办讲座、讨论会,邀请专家做经验交流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提高咨询人员水平。

3.从学校教育来讲,可以结合学科目录调整,在有关高校开办咨询专业,从基础知识和技能上进行系统教育,培养专业人员,增加人才来源和储备。

4.咨询公司在引进人才时要严格标准。引进的人才不但需要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要具备比较丰富的经验,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结合,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咨询成果。

(五)政府重视,加大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力度

咨询调查业的发展,不仅与服务水平和市场环境有关,而且直接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咨询调查业发展比较好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政府都在财政、市场开发、人才培养以及信息支持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比如日本成立专门的协会来选拔人才;美国政府内部各部门都设有咨询机构;德国对中介机构提供60%~70%的无偿资助;英国成立了专门的咨询社,向咨询机构提供市场信息。我国政府虽然对咨询业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政府可以考虑将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移植到咨询与调查业,促进北京市咨询与调查业的发展。

1.资金支持。包括财政方面的直接、间接补贴,税收方面的减免税种、信贷方面降低利息等。尤其在税收方面,据了解,咨询业是部分工资计入成本,企业要为不计入成本的那部分工资缴纳企业所得税,税负加重。咨询业属于高知识投入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软件业相似,政府可考虑参照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政策扶植咨询行业发展。

2.信息、市场的支持。借鉴英国等咨询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成立一个咨询信息机构,为咨询公司收集信息。政府采购上要更多的倾向国内咨询机构,给他们足够的市场,既能引导国内咨询公司的发展壮大,又可以避免因国外咨询机构参与国内战略、金融等领域而引起的国家安全问题。

3.规范制度的制定与监管。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市场准入标准,协助行业协会规范市场秩序和行业职业道德。通过舆论和媒体的作用,提高公众对咨询与调查业的认识,强化社会各类机构、人员的咨询意识,以此来引导咨询与调查业的发展。

注释:

①指除社会经济咨询以外的其他专业技术咨询活动,包括:工业生产活动咨询,交通运输咨询,医疗、医药咨询,邮政、通信咨询,市政建设及规划咨询,其他未列明的专业咨询。不包括:工程技术咨询,计算机咨询,软件咨询,科技咨询。

参考文献:

[1]孙旭.中国咨询业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7..

[2]咨询—北京的实践[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北京统计年鉴2007[M].北京:北京统计出版社,2007.

[4]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北京咨询业发展报告2006,2007.

[5]叶南平.国内外咨询业发展模式与动态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02(2).

[6]陈志祥.美国信息咨询业的行业管理及其启示[J].计划与市场2003(6).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一篇:法学概论任务五下一篇:一个外企面试官的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