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的近义词

2024-09-22

呈现的近义词(精选8篇)

呈现的近义词 篇1

呈现的近义词是什么

词语:呈现

【呈现的近义词】(以下词语任选其一)

永存;吐露;展现;映现;发现;表露;流露;浮现;闪现;显露;大白;表示;表现;涌现;显现;出现;展示;露出;显示;体现;暴露;透露;线路;

附录词语(呈现)的相关知识:

【呈现的意思】

(动词)显出、露出的`意思,侧重指现实的事物较清楚、持续时间较长的显露出来。也说呈露。

【呈现的例句】

天边的晚霞呈现出美丽的色彩。(作谓语)

【呈现的反义词】(以下词语任选其一)

消失;隐藏;消逝;

呈现的近义词 篇2

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 (TheMi ni mal i sm) 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艺术界, 又被称为极简主义、简约主义。它源于抽象表现主义, 是当时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种艺术流派。一批艺术家在绘画、雕塑等纯艺术领域对“极少”进行了探讨和试验。1959年弗兰克·斯特拉 (Fr ank St el l a) 展出他的黑色系列, 标志着极少主义的诞生。随后, 大量的极少主义创作和理论探讨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欧美国家, 特别活跃于美国, 主要反映在绘画、雕塑等领域。

极少主义最显著的特征, 是直接运用原始、简单、抽象的色彩或者形状。在极少主义的艺术中, 作品被还原为物, 以表现其本身的存在;作品将直接与观众面对, 而作者的“痕迹”从作品中完全消失。极少主义为观众提供了自由的状态来感知对象。没有美学的先见, 没有权威的中介, 观众面对的是简洁形式的客观性所反映的事物本质。面对极少主义作用, 我们不能指望从现实中得到充分的解答, 因为极少主义作品除了作品本身之外没有任何东西, 它的含义依赖观众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才会感知。

极少主义艺术并不是一场艺术革命, 而是战前已经兴盛和逐渐发展成长起来的抽象化表现的极端发展。“极少主义艺术中最少或看起来最少的是手段, 而不是作品中的艺术” (佩罗) 。

极少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流派, 已经有了近半个世纪的生命力, 其在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舞蹈和时装等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体现, 在建筑设计等实用艺术领域也不例外。

极少主义与建筑

极少主义同现代建筑在一开始就有着不解之缘, 极少主义在建筑领域的最初反映就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密斯在他的摩天楼构想、范思沃斯住宅中以玻璃的透明性来彰显作为结构的钢, 实现了材料和结构清晰可见的透明和开放观念;卢斯在建筑中拒绝装饰, 甚至提出“装饰就是罪恶”;柯布西耶在他的萨伏依别墅中, 以极简的白色凸显空间和结构逻辑。一定程度上来讲, 现代主义建筑就是消除装饰的过程, 是一次减少的革命。

极少主义在建筑界的兴起却是源于20世纪末。作为一部分建筑师对于现代主义反思后的新选择, 极少主义站到了“后现代”、“解构”的对立面, 重新回归到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卢斯的“装饰就是罪恶”等现代主义建筑观。极少主义, 作为一部分建筑师对于现代主义反思后的新选择, 终于在20世纪末开始兴起。这种建筑思潮的主题是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感知和创造, 即祛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 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映建筑的本质, 具有“单纯形体, 光洁表面, 表皮纯粹, 视觉冲击强烈”等典型特征。典型代表如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和彼得·卒姆托、日本建筑师组合SANAA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 安藤忠雄的很多作品如“光的教堂”、“水御堂”、“冥想之庭”等也透着极少主义的表征。他们善于舍弃繁琐, 用宁静而富有哲理的形象打动人。他们的作品追求建筑的本体, 将建筑简化成光线、空间、体量这样的基本元素, 剔除琐碎, 留下纯净, 给繁乱的建筑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建筑上, 极少主义并不是一种风格, 而是表明一种态度与观念, 是对于当前到处充满表现、象征、意义等表达主观意图的建筑的一种对抗。它不是“少”得什么也没有, 它对于建筑本体所给予的重视很“多”。建筑终究是给人使用的, 它要反映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如果脱离了和人的关系这一主题, 其存在也失去了意义。如果“极少”的状态下就能满足人的物质以及审美精神方面的需求, 多余的建筑装饰和附加的建筑语汇就不一定非要存在。

极少主义建筑在北京

20世纪末暨本世纪初, 国际知名的设计公司和国内建筑界开始积极大胆地对“极少主义”进行探索和尝试, 现以北京的一些付诸实践的项目加以简要说明。

水立方: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ARUP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的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也呈现出极少主义的设计理念:外表纯净的体量下, 隐藏了复杂的功能配置。在与阿杜普结构公司合作下, 其建筑表皮在满足结构承载的同时, 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游泳馆晶莹剔透、碧波荡漾的建筑身份和角色, 最终赢得了专家及民众的一致好评而一举中标。这座新颖别致的奥林匹克建筑, 将以冰晶状的亮丽身姿, 装点景观如画的奥林匹克公园。

鸟巢 (国家体育场) :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公司以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设计。鸟巢形体简洁, 由一系列辐射式钢桁架围绕碗坐席区旋转而成, 结构科学简洁, 设计新颖独特。国家体育场的形象完美纯净, 外观即为建筑结构, 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统一。

建外SOHO: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山本理显主持设计, 从规划到单体现到室内设计, 都体现了一以贯之的简约风格, 方形体量在基地内以一定的模数和节奏跳跃复制, 而区内空间不仅没有想像中的单调, 反而更显秩序和层次, 成为建国门外一道亮丽的风景。

望京科技园二期: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胡越设计, 将几个简单的体形通过空间的连接形成独特的建筑形体和简练但不呆板的室外空间, 并和谐地融入到周围的城市肌理之中。建筑的外貌力图反映真实的建造逻辑, 突出表现纯粹的空间体量关系, 重视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 无论在外在内, 都力求呈现材料的原始风貌, 摒弃了传统矫饰的装修手法, 更好地体现了现代办公建筑高效简洁的个性。

中关村金融中心:由KPF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 充分体现了密斯“少就是多”、技术精密主义的简约设计理念, 加上KPF常有的体量分解手法, 使该金融中心简洁有力而又不失优雅地矗立在中关村的中心腹地, 成为中关村名副其实的新地标建筑。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例的分析, 这些带有明显极少主义倾向的建筑设计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它们都追求作品的内容被简化到最低限度时所带来的作品的完整感, 强调建筑设计的整体统一并趋向简洁, 也就是将建筑造型和体量抽象到极端化;它们都坚持以最基本的形式解决复杂的问题, 将简洁、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功能对应到一体, 使设计回归到空间、光线和体量这些基本的要素中, 从而实现了空间的纯净感和视觉的感染力;在它们严谨、简洁的形式下有着复杂的技术构造, 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性。

缤纷的呈现 篇3

劳累了一辈子的爷爷闲不住,除了偶尔蹲在地头抽口烟,他总能找到要干的活。爸爸时常劝爷爷少干点,爷爷似乎从来没听见他儿子的话,专心致志地做着手里的活。一个想说的时候就说几句,一个愿意做活的始终在做,等到爷爷把拣来的破烂儿堆在院子里分门别类地摆成七八个小摊时,我的父亲大人对我爷爷明显地有意见了,态度坚决地想阻止爷爷的行为。爸爸讲了一大堆不需要拣破烂儿的理由,爷爷不吭声,有条不紊地整理着像宝贝一样的垃圾。讲道理时爸爸永远是正确的,他可以自己肯定自己的观点,爷爷从来也没有反对的说法。爷爷有决定结果的法宝: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爷爷是行动派,行动决定结果。不应战的爷爷让头头是道的爸爸无计可施。

邻居家的张爷爷和我爷爷一样佝偻着腰,七十多岁的时候还干庄稼活,冬天也不闲着,天天出来在路上拣牛粪,扔进自己家的菜地里等到春天种地用。张爷爷有五个儿子,一大堆孙子,日子过得好好的,他们都愿意让张爷爷好好享福,大冷天的不让他出去拣粪。张爷爷有自己的道理:“闲着龊闲着,出去溜达溜达晒晒日头多好。”晚辈们说:“想晒日头你就空手溜达,不要拣粪了。”张爷爷说:“不拣粪那不是白溜达了?”儿孙们劝不住张爷爷,又生—计,将张爷爷拣粪用的铲子和粪筐藏起来了。不能拣粪了,张爷爷也不愿意干溜达,窝在屋子呈不出来。那年的冬天还没过去,张爷爷就去世了。听说张家的儿孙们很后悔,他们认为如果让老爷子边溜达边拣粪,凭他那身子骨,至少还能多活十年八年的。

一代不如一代,有这种说法,挺普遍的,似乎理直气壮;一代更比一代强,当然也有足够的证据。我不喜欢争论是非曲直,我喜欢生活本身呈现的缤纷,到了陌生的城市通常我不会直奔什么著名的景点和什么具有标志意义的地方;我喜欢先逛菜市场,买几个喜欢的或者根本不熟悉的青菜,拎着青菜像个真正的当地人一样在居民区转悠,随便瞧瞧人家在院子里打扑克摸麻将,感觉自己根本不是初来乍到的外乡人。那次是在广州,我随心所欲进了—个住宅区,瞧见在篮球场那么大的地方围了好多人,听说是两个高手在下象棋,有的人观棋不语好君子,—些人七嘴八舌真投入。下棋的两个高手坐在石凳上姿态各异,却都凝神静气不眨眼地盯着棋局,成了雕像。对象棋我外行,看不出什么瞬息万变的可能,不清楚局面内的刀光剑影。我看见了许多人,—部分人站在那并不看热闹,他们在聊天,有的人议论棋局,有的人拉家常。

人群中有年轻人,有四十岁左右的,有六十岁上下的,可以简单分成三个年龄段,他们的手中都有饮品:六十岁左右的人一律喝自制的保健饮品,四十来岁的人基本喝塑料瓶矿泉水,年轻人差不多一致地握着可乐之类的饮料。我不喜欢理论性的概括,也不喜欢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我喜欢那里的人和那样的生活状态。

(编辑:轩轼)

高效的商务呈现与谈话技巧 篇4

长期开课

适合对象:

企业所有管理人员、销售人员

课程收益

助推事业:使你在决策者面前自信满满、循循善诱地成功完成报告、成功说服 增长业务:有说服力的行为、内容、风格,影响别人,成交订单、想法 建立自信:技巧、练习、指南、检查表,你将胸有成竹,热情洋溢 独特的你.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 为成果奠定基础 第1章 最重要的元素

1.认识你的听众:了解决策者 2.关于听众的10个关键问题 3.如何收集听众信息 第2章 如何说服决策者 1.决策者到底想知道什么 2.说服的4p理论

3.决策者对演讲者的最大抱怨

4.有效影响力:高效会谈的3C理论 5.亚里士多德的3个说服模型 第3章 建立自信 1.直觉决定选择 2.直觉三因素

3.建立连接,而不是追求完美

第二单元 设计有说服力的内容 第4章 设计演讲内容

1.组织具有较强说服力逻辑和结构的演讲内容 2.如何设计有效的开场,主体和结尾 3.重述重点

第5章 设计吸引并让听众参与的内容 1.适应听众的3种学习方式

2.20个吸引听众和让听众参与的方法 3.引入幽默的技巧 4.讲故事的艺术

第6章 设计并演示高效的幻灯片 1.你就是自己最好的视觉辅助工具

2.在使用或不使用幻灯片的情况下生存和发展

3.如何运用幻灯片提高演讲效果 4.幻灯片的最佳实践

第三单元

塑造自信、灵活的演讲风格 第7章 为出色表现做准备

1.控制紧张和焦虑:从怯场到STAGE MIGHT 2.帮助提升演讲的彩排技巧

3.10个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 第8章 使用有效的肢体语言 1.有效的眼神交流 2.有效的面部表情

3.自然手势:看得见的标点符号 4.用有力的姿势表现领导力和权威 5.吸引听众的身体动作

第9章 通过穿着和仪表展现专业形象 1.女性得体的商务着装 2.女性得体的打扮 3.男性得体的商务着装 4.男性得体的修饰

第10章 发出权威的声音 1.用你的嗓音影响决策者

2.悦耳动听的说话声的6个品质 3.避免不当的说话习惯 第11章 凭借有领导力的语言 1.多说“你”和“你的”的妙用 2.行为动词和因果短语 3.应避免的言辞

第12章 诚信且有技巧地回答提问 1.处理和回答问题的专业技巧

2.与难相处的决策者打交道和处理棘手问题 3.处理反对意见的技巧

第四单元 抓住一切机会说服决策者 第13章 规划和开展有效对话 1.什么是有效对话

2.开展有效对话:四步流程 3.发起有效对话

第14章 有效使用电子邮件

1.有效的眼神交流电子邮件的最佳时间 2.网络礼仪指导

第15章 高效主持现场和电话会议 1.高效且富有成果的开会技巧 2.如何高效引导会议

3.电话会议和沟通的最佳实践 第16章 举办成功的网络研讨会

1.计划、准备和排练 2.有效的演讲和引导 3.网络研讨会的后续追踪 第17章 领导团队做呈现 n 与他人合作的呈现指南

讲师简介:曹茜 资历背景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认证国家级培训师 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福田汽车人力资源主管 曾任中航工业培训经理 北京职工教育协会培训师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4中国培训 “我是好讲师”北京赛区第一名 曹茜授课经验

政府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新闻出版社、中国科学院机关团委、中国共青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水利设计研究院、怀柔财务局、国家邮电局、北京军区、二炮、军委 事业单位: 中国移动、北京银行、北京印钞公司、中牧股份、中国电网新源电力检修分公司、国网国家供电公司、华能集团北京热电厂、城建集团安全司、中国烟草、北京市优质农产品产销服务站、中国电影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种子管理站 其他 清华女子学堂、清华营销班、海航酒店集团、大圆银泰、马瑞利汽车零部件公司、时代光华管理学院、山东济宁人才市场、信利集团、合众人寿、天津工业大学等 曹茜授课风格

1.训练方法独树一帜:将瑜伽、心理学等精髓引入公众表达,发挥了跨学科的优越性,创“公众表达紧张消除操”,该成果在2013年初在光明网和健康报刊登发表过,影响深远。

2.围绕主线专项拓展:老师掌握与本主题技术非常全面,多年来研发改进此课程,身体力行传授并践行着公众表达,每每获得不俗成绩。在公众表达普适性授课地基础上,有更加针对性地专项专业训练内容。

3.剖析讲解细腻:细腻地讲授每项技巧,学员听地懂且易于找到操作地途径,做到了课堂气氛热烈,课后回味强烈。课纲类型: 公开课/企业内训

呈现的近义词 篇5

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我们山区小学,经济和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学校教学条件、学生家庭状况均比较薄弱,教材中许多呈现形式无法落实;同时,教材的编者只能以普遍资源为切入点,而各个地方的独特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山区教师仍摆脱不了教材“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过分依赖于教材的呈现方式,课堂中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通过静态的教学素材直接呈现和传递给学生,教学素材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师生双边活动都比较吃力,教师觉得教学负担重,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兴趣,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从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

为此,结合目前学校教育状况,我们思考: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师如何驾驭教学素材?怎样呈现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样呈现素材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怎样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呈现素材?怎样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等等,我们力争通过实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找到静态教学素材与动态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寻求一种高效的、丰富多彩的素材呈现方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理论依据

目前教材存在:①“结论预置”,压缩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②“方法暗示”,淡化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③“远离生活”,截断了学生的创造源泉;④“抽象枯燥”,扑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处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为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呈现方式”的课题研究,力争使学生达到:乐于学习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处理、呈现教学素材,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

三、研究计划 2004、2――2004、7对山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2004年9月申报市级数学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 2004、9――2004、12对课题内容进行初步探索,主要是丰富课题理论素养,形成积极的研究氛围; 2005、1――2005、7对课题内容开展初步实验,在课题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研讨; 2005、8――2006、7对课题内容展开深入实验,矫正失误、总结经验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模式; 2006、8――2007、1总结课题研究得失,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学生达到乐于学习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处理、呈现教学素材,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

四、研究过程

1、建章立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课题组与每位组员签订了课题研究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端正科研态度,学校提供科研所需的时间及设备条件);学校设立教师教科研津贴(每月40元),制定了教师教科研工作月考核细则,并与年终评优评先相结合(一票否决制);面对挑战和机遇,大家热情高涨,从校长到教师共同学习、研究与反思,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2、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内涵。

作为课题研究的教师,唯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才有改革可言。全体成员深感学习的紧迫性,平时以个人自学为主,大家利用网络、杂志、培训、听课等多种途径,学习、领悟“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了解课改的实质和方向,在丰富自身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理论笔记(每人均每学期10000字以上),每月底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每周四安排集中学习时间(1.5小时),采用教学沙龙、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多种形式相结合,抛弃专家或领导的“一言堂”,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大家结合自已的教学实际,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讨论,从而形成共识。

网络已成为联接全球的纽带,课题组成员经常通过Inter网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交流,同时把我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向外界扩散,寻求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帮助,获取更多的课题研究资料,更快、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在为期两周的课件制作培训后,课题组成员已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并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素材直观化、动态化…… 一年多来,我们开展了“比较与悟”、“预习与生成”的教学沙龙;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备课新思维》和《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等理论性文章;订阅了《江苏教育》《中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等十多种报刊。现在大家学习的意识非常强,一有空,不是在网上与全国各地的数学专家和老师交流,就是在阅览室中静静地吸收书中的“营养”,来充实和“武装”自己,外出学习归来,大家喜欢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3、教和研合二为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学期初,课题组成认真分析所教的教材在呈现方面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呈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结合市教研室和学校工作安排,进行课题组内讨论、交流,确定学期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的整体计划,使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例如,倪海锁老师的《圆的认识》结合生活呈现素材获市数学评优课二等奖;韩小英老师上的片级示范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以活动方式呈现素材;邓云老师上的镇级公开课《逻辑推理》以童话故事呈现素材。每学期结合课题研究至少开展一次系列性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备课的基础上说设计意图――课堂中实践――组内评析、讨论――每人从中选一节课为例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教学案例,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二者相得益彰。

4、踏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研讨。

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我们将更多的视角投向了现实生活,努力挖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的现实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设计。例如:“减法的简便计算”,从学生日常买学习用品的经验(小明用10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和一把小刀,钢笔每支6元,小刀每把1元,猜一猜小明是怎样付钱的?)着手设计、呈现教学素材,学生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学习非常积极、主动。

②利用多种媒体直观地呈现教学素材。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教学中结合地方特点和条件,我们制作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制作学具,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规律、公式。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们先是利用学生现场表演,学生关键词“同时、两地、相向”有较好的理解,但是对第二解法“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不能理解;为解决这一难点,第二次教学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形象地演示,学生感悟出其中的奥妙“相遇时间是几就有几个速度和”。

③以游戏、故事动态地呈现教学素材。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做游戏,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将课堂教学素材融合到故事与游戏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学生就要学。例如:“圆的认识”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圆是平面上一种曲线图形”,我们结合生活中的摸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摸圆片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和感悟;再如:“分数乘以分数”中,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算理,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游戏:先折出一张纸的三分之二,涂上颜色;再折出三分之二的四分之三,并涂上另一种颜色,很自然地理解“涂双色部分是三分之二的四分之三”,又是一张纸的四乘以三分之三乘以二。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很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④运用对比的方式呈现教学素材。俗话说:“有比较才有所思”,学生在比较中产生冲突,就会去争辩、去思考,就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就会产生求知欲望。我们从“知识的求异”与”知识的求同”入手,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比较,在比较中体验与感悟。例如:“等可能性”教学时,打破教材编排次序,将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内容相融合,进行对比性教学(预测中对比、过程体验中对比、结果分析中对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素材。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更需要课外的拓展和延伸,我们组织学生订阅“小学生数学报”187份,在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出版“数学小报”;

三、四年级每月写一篇“数学日记”,五、六年级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开展班级数学擂台赛,进行野外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五、研究成果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9月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偿试、去体验,他们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如今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2004年秋学期,五年级学生王智威、黄新同学被金城中心教改班录取,六年级薛亮同学的数学日记“不妙到过来思考”在《小学数学》杂志上发表;2005年春学期,六年级金雨生同学在市华怀赛复赛中获三等奖,四年级徐长素、王清和五年级王春艳同学编写的“数学小报”分获金坛市贰、叁等奖。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一年时间内,从校长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课后反思——每节课后能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反思课堂操作;个案分析——及时收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个案,并进行理性分析,积累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论文总结——每学期教师要撰写课题研究小结和论文。

在反思中逐步提高:有贰篇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壹篇论文获在市级评比获壹等奖、陆篇论文获市级贰等奖;有壹人在市级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获贰等奖,贰人获镇级壹等奖,贰次承担市级公开课。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课题研究虽已初见成效,还需大家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进行深入实验;

2、加大理论学习和校本培训的力度,特别是实验人员将实践上升至理论层面的理论素养;

3、及时、规范地积累、整理研究材料,特别是研究过程的图文资料;

4、多途径地增强学生设计数学情境作业的能力和兴趣;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 篇6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茶叶的消费和生产,还是在饮茶技艺的水平、特色等各个方面,发着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特别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大小城市的茶馆、茶楼),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明清时已经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应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不得不提一提元代,虽然元代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汉蒙饮食文化交流,还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这些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是其一。

一、明代

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其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历史上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向皇室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从此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这种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由于横贯各文化领域溯流的影响,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即时冲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种原因,逐渐走上了繁荣之路。宜兴紫砂茶具的制作,相传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当时宜兴东南有座金沙寺,寺中有位被尊为金沙僧的和尚,平生嗜茶,他选取当地产的紫砂细砂,用手捏成圆坯,安上盖、柄、嘴,经窑中焙烧,制成了中国最早的紫砂壶。此后,有个叫龚(供)春的家僮跟随主人到金沙寺侍卖,他巧仿老僧,学会了制壶技艺,所制壶被后人称为“供春壶”,视为珍品,有“供春之壶,胜如白玉”之说。供春也被称为紫砂壶真正意义上的鼻祖,第一位制壶大师。到明万历年间,出现了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家”,后又出现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壶中妙手”。当时有许多篇名文人都在宜兴定制紫砂壶,还题刻诗画在壶上,他们的文化品味精和艺术鉴赏也直接左右着制壶匠们,如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著名文学家赵宦光等,都在宜兴定制且题刻过。

明代人崇尚紫砂壶几近狂热的程度.“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周容《宜瓷壶记》),“一壶重不数两,价值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可见明人对紫砂壶的喜爱之深。

三是为茶著书立说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中国是最早为茶著书立说的国家,明代达到又一个兴盛期,而且形成鲜明特色。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权于1440年前后编写《茶谱》一书,对饮茶之人、饮茶之环境、饮茶之方法、饮茶之礼仪等作了详细的介绍。陆树声在《茶寮记》中,提倡于小园之中,设立茶室,有茶灶、茶护,窗明几净,颇有远俗雅意,强调的是自然和谐美。张源《茶录》中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阐明了茶道真谛。明代茶书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整理、阐述和开发,创造性和突出贡献在于全面展示明代茶业、茶政空前发展和中国茶文化继往开来的崭新局面,其成果一直影响至今。明代在茶文化艺术方而的成就也较大,除了茶片、茶画外,还产生众多的茶歌、茶戏,有几首反映茶农疾苦、讥讽时政的茶诗,历史价值颇高,如高启的《采茶词》等。

二、清代

清代沿承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现念,其茶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形成了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清朝满族祖先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肉食为主,进人北京成为统治者后,养尊处优,需要消化功效大的茶叶饮料。于是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等,深受帝王、后妃、吃皇粮的贵族们喜爱,有的用于泡饮,有的用于熬煮奶茶。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一生与茶结缘,品茶鉴水有许多独到之处,也是历代帝王中写作茶诗最多的一个,晚年退位后,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茶。民间大众饮茶方法的讲究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摄泡”。当时,人们泡茶时,茶壶、茶怀要用开水洗涤,并用干净布擦干,茶杯中的茶渣必须先倒掉,然后再斟。闽粤地区民间,嗜饮功夫茶者甚众,故精于此“茶道”之人亦多。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市场上有六大茶类出售,人们已不再单饮一种茶类,而是根据各地风俗习惯选用不同茶类,如江浙一带人,大都饮绿茶,北方人喜欢喝花茶或绿茶。不同地区、民族的茶习俗也因此形成。

二是茶叶外销的历史高峰形成。清朝初期,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量从我国运销茶叶,使我国茶叶向海外的输出猛增。茶叶的输出常伴以茶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英国在16世纪从中国输入茶叶后,茶饮逐渐普及,并形成了特有饮茶风俗,讲究冲泡技艺和礼节,其中有很多中国茶礼的痕迹。早期俄罗斯文艺作品中有众多的茶宴茶礼的场景描写,这也是我国茶文化在早期俄罗斯民众生话中的反映。

三是茶文化开始成为小说描写对象。诗文、歌舞、戏曲等文艺形式中描绘“茶”的内容很多。在众多小说话本中,茶文化的内容也得到充分展现。“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言及茶的多达260多处,咏茶诗词(联句)有10多首,它所载形形色色的饮茶方式、丰富多彩的名茶品种、珍奇的古玩茶具讲究非凡的沏茶用水是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记述和描绘最全面的。它集明后期至清代200多年间各类饮茶文化之大成,形象地再现当时上至皇室官宦、文人学士,下至平民百姓的饮茶风俗。

清末至新中国建立前的100多年,资本主义入侵,战争频繁,社会**,传统的中国茶文化日渐衰微,饮茶之道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逐渐趋于简化,但这并非是中国茶文化的完结。从总趋势看,中国的茶文化是在向下层延伸,这更丰富了它的内容,也更增强了它的生命力。在清末民初的社会中,城市乡镇的茶馆茶肆处处林立,大碗茶摊比比皆是,盛暑季节道路上的的茶亭及善人乐施的大茶缸处处可见。“客来敬茶”己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制作工艺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六大类茶。

最后,对于茶叶营养与保健这一门选修课,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关于茶的知识和文化,也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一定认识,而对于这门课程的选修也感觉没什么问题,有一点就是老师您让我们品尝各种茶的时候场面有点混乱,一堆学生拥挤在上面,导致有的同学没能品尝到,这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听取一下,谢谢。

[参考文献] [1] 《茶的起源及传播》中华美食网 [2] 《论茶文化》

STEM教育模式的多元呈现 篇7

近年来, 一类新的高水平国际青少年竞赛活动悄然来到中国, 它包括了国际语言学奥赛、iGEM合成生物学竞赛、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Botball和RoboRAVE国际机器人大赛、美国杜克大学高中数学竞赛, 以及国际青少年微电影大赛等。

今年暑期, 笔者有幸见证了同属于上述顶级赛事行列的国际语言学奥赛、IJSO (国际初中科学奥林匹克竞赛) 的集训、未来城市设计大赛的极限学习, 以及国际机器人大赛的外围赛。深感, 赛事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 赛事参与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新概念学习的小规模实验, 而参赛学生 (也包括他们的老师、教练) 更是通过活动的全程参与, 体悟到经历“赛学”模式所带来的震撼——这才是STEM教育推进的战略意义所在, 体现出STEM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导向。

以自然科学领域唯一面向16岁以下初中学生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 也是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大家庭中12个成员中一员的IJSO中国特训选拔营集训为例, 与其他专门学科的奥赛不同, 这项赛事不强调难度, 而是更加强调多学科的融合, 要求学生能够把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初级知识灵活运用。来自中国化学学会和北师大教授们的悉心辅导重点, 不在于学科知识的本身, 而更注重学习方法的优化、注重学科知识间的贯通、注重知识活用和实验技能提升等不常见于我们传统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学相长的氛围以及团队攻关的协作, 都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们眼睛一亮, 体验到山外青山的高手过招之外, 最深的反思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对未来教育、尤其是K12阶段的教育生态优化的期待。

由中国儿童中心综合培训部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 (ITCCC) 协同主办的另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师培训活动在中国儿童中心展开, 40多名来自北京、上海的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和校外科技辅导员参加了这次采用了一种名为“极限学习”的方式进行的培训。极限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一对多”授课的教育模式, 采用多人团队协同工作、群体学习的方式挑战学习者的能力极限。这种学习模式同样不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而是以贴近生活的任务导向模式, 将学习内容与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联系起来, 令学习者的能力与素质得到真正的锻炼。

在这次活动的故事背景中, 未来政府计划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设计建造现代化城市, 学员们则要随机组成多家虚拟科技公司, 应对各种挑战, 以赢得政府招标的标的。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 学员们需要应用开源技术和互联网所提供的近乎无限的资源, 掌握大量的工程科技, 提交各种文档资料并完成多项高科技产品的雏形。为了增加学员们的沉浸感, 构建一个接近于真实社会的学习环境, 主办者还设立了“银行”、“商场”、“专利局”、“法院”等机构和一套严密的规则体系。从科技报告写作、智能系统和机器人设计、产品演示报告到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专利申请、法律纠纷, 每个任务团队都需要通过良好的分工合作在各个方面迎接挑战。就在这样一种紧张而富有压力的环境中, 学员们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谈起三天学习的感受, 活动学员刘老师说:“很累, 但是收获和锻炼非常大。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次活动将对我未来的课堂组织产生质的影响。”

独立影像的亚洲呈现 篇8

影展包括竞赛单元(纪录片、剧情片、实验影像)、纪录片展映单元、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同名项目“走进伊朗”单元、印度尼西亚特别放映单元,以及四个主题论坛。主题论坛“《电影作者》的工作”、“跨亚洲独立影像”探讨如何主动改善的电影生存、传播环境,以及在社会变革和数码科技社交传媒普及的大背景下,亚洲尤其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地的非主流影像实践及其美学和政治涵义,希望通过跨亚洲或亚洲间的比较视角来打破习以为常的东西比较模式预设框架,同时也为理解和扶植华语地区的民间影像生态提供参照维度。

“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未来电影:当代亚洲的活动影像艺术”则以栗宪庭电影基金出版计划首度推出的三个个案研究成果:分别来自台湾、内地和印度的《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杨福东:似水留影》和《Raqs媒体小组:动力沉思》为例,试图由此应对当下电影、电影学日益跨领域的实践与前沿理论的现状,并考察和延伸至更为广泛的当代活动影像艺术的动态发展和展映现状。

影展期间,天津、成都、深圳、北京等国内共九个放映点联合放映,形成一种独立影像,遍地开花的可观现象。(S.Station)

上一篇:爱护铁路人人有责下一篇:名著《三国演义》个人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