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2024-08-22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精选12篇)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 孩子上学问题随之成为了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而同时我国教育事业也适时颁发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统领性文件, 为指导教育事业朝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1999年开始我国教育事业就拉开了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序幕, 随着这几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过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但也要清楚的看到按照“教育产业化”发展思路发展起来的高校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 重新审视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 笔者拟就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产业化”概述

要想较好地理解“教育产业化”的概念, 首先应清楚“产业化”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讲产业化就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或实体完全按照产业或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 从量的集合实现规模化经营, 以求质的变化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目标, 甚至能成为国民经济中某一经济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地讲, 所谓产业化就是同一属性的企业或实体依靠规模经营, 大量的生产产品以实现规模效应, 促进企业或实体能够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势头。

“教育产业化”这一概念是从西方国家传播过来舶来品, 特别是世界知名大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创的学校工业园和麻省理工学院开辟的工程与制造工艺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 都是按照“教育产业化”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各国也开始纷纷借鉴这一独特的教育模式, 而我国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 1992年国务院也适时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统领性文件, 在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教育是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能够将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教育产业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1. 教育本质的扭曲。

众所周知, 教育的本质就是用教育的手段培养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人才的社会活动,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商品。而“教育产业化”的观点则认为要把教育事业看作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 以企业盈利为目的来运营来培养学生, 最后再把整个“教育产业化”的教育产品包括学生都要按商品的品质和价格来加以经营出售。2006年著名学者孙绵涛教授就在其出版的《教育管理学》中对当时学校教育机构改革“教育产业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当时许多高校办得既不像学校也不像企业, 成为了“四不像”, 这与当时“教育产业化”思潮的推动有很大关系[1]。特别是“教育产业化”实施后, 许多高校就把学生当成敛财等工具, 而对学生的培养则不是太上心, 这就造成教育的性质开始扭曲, 将学校等同于企业了, 学校开始悄无声息地成为生产学生商品的工厂, 教育事业也从大家公认的公益性事业开始变成了盈利性的企业工厂。

2. 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虽然这几年我国人均GDP迅猛增长, 但总体而言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况且中国农村人口众多, 尤其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和贫困家庭中的学生即使自身学习非常好, 但面对“教育产业化”高额的学费他们也往往望而却步, 这样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一些家庭贫困但自身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不得不放弃上高等院校的机会。事实上, 高等教育的门槛还是很高的, 不是学习一般的学生都能进去的, 但由于高额收费迫使学习好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放弃了进入高校的机会, 使得学习能力一般但家庭富裕可以承担高额收费的学生就可能获得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从这个层面上说无形中就降低了大学生源的质量, 为以后大学教育质量带来了损失, 也无穷后患。

独立学院是教育产业化后在大学教育阶段产生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学费收入高, 盈利色彩非常浓厚, 招进来的学生大多是被称为“官二代”“富二代”的子女, 这些学生往往没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下降也就不难想象了。

3. 教育经济功能的过度夸大。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泼及整个亚洲, 中国也不例外, 经济发展很疲软尤其是中国经济靠外贸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已不再奏效。于是有的经济学者看到中国人受传统观念的熏陶, 向来节衣缩食、勤俭节约, 但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还是很舍得花钱的。而中国教育事业还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 假如能放开政策———高校大规模扩招提高收费促进国民消费以教育产业拉动内需, 那将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好办法。

高校大规模扩招提高收费实际上就等同于把教育用企业经营的方式来运作, 以赚钱为目的运作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在很大程度上片面夸大了教育经济功能的效能。而实际上经济功能只是教育社会功能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 它还有政治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完善个人综合素质发展功能等教育社会功能。因而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今天, 唯利是图单单为追求经济利益把教育产业化, 忽视其他方面的社会功能显然背离了教育原有的轨道和本质属性, 对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无疑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

三、教育产业化应坚持的原则

1. 应该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不仅要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各层次所需要的人才, 而且还要培养国民具有良好的身心发展。因而从这个程度上说教育事业小至每个公民的个人前途, 大至对于一个民族、国家的健康发展, 甚至对于提升本国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都将具有至关重要的重大作用[2]。从上可以看出教育事业涉及到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全民基本利益, 是为国家、为民族无偿或半无偿提供给需要者的, 这就决定了教育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公益性的, 而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再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学生不是商品, 无法用较精确测量的办法计算培养一个不同类别学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因而学生的价值在劳务市场上就不可能获得等价的经济回报。因此, 教育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公益性事业而非盈利性事业。

2. 应该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众所周知, 教育事业不同于其他一般产业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其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它自身独特的自主品格和自身的规律, 排除掉经济、政治文化两个因素的影响外, 人们发觉教育事业还有对经济、文化等具有自主能动的作用。换句话说, 教育事业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人们不应该把教育看成是政治上的上层建筑, 也不能把教育看成是赚钱的工具使其成为了经济的附庸, 特别是在今天经济大潮物欲横流的今天, 更应该保持教育事业的相对独立性防止被“教育产业化”。同时人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事业发展往往滞后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它往往能使成熟的对社会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得以很好的传承, 而同时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育事业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持续不断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不能断然切断教育与经济的密切联系。

从上面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教育产业化”带来了种种危害, 特别是教育经济功能的过度夸大, 使好多寒门子弟失去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那是不是就搞“一刀切”彻底断绝教育与经济密切相连所发挥的应有功能呢?这样显然也是不行了, 国家财政毕竟有限, 往教育事业投入的就更少了[3]。因此, 我国高校在一定能力范围内教育办产业也是可行的, 特别是现在提倡较多的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很快就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可以说这是发挥教育经济功能的一种相对比较好的做法, 很值得提倡推广。世界著名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的学校工业园“硅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一些理论科学研究, 可以在工业园“硅谷”里得到实践和实验, 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彼此推进, 极大地缩短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 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及时有效应用, 促使工业园拥有了世界最前沿的一流的技术和知识, “硅谷”也成为了世界上顶尖技术人才向往和青睐的地方。因此,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反对“教育产业化”并不是主张教育要与一切经济行为断绝往来, 假如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适当地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也是未尝不可的。

四、结语

这几年随着教育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按照“教育产业化”发展思路发展起来的高校已暴露种种弊端。特别是教育质量问题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一直议论的话题, 人们对教育事业的认可度也远没有前几年的认可度高。多种事实已经证明了教育事业以追逐经济利益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是要不得的, 一定要坚持教育的独立性、公益性等本质规律办教育, 教育事业才能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势头, 特别是在泛市场化的今天, 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参考文献

[1]夏茂林, 冯文全.教育产业化批判[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社, 2006, (3) :32-36.

[2]邓刚.大学的产业化趋势与大学的公益性[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3) :10-13.

[3]彭玉琨.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 (8) :22-24.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2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早在1995山东潍坊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形成了寿光、诸城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模式,随着“农业三化、三变、三带动”战略的大力实施,全市呈现出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下以自己在山东潍坊学习考察的所见所闻,结合乌苏市农业发展实际,谈谈对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粗浅认识。

一、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乌苏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立足本地实际,围绕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已经形成区域种植规模。四棵树镇成立了万亩绿色水稻基地,通过水稻协会,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加工技术、设备的完善,解决过去粗放式管理生产方式,把1.3万亩基地变为商品基地、超市农业,农民不用出镇便可变产品为商品。八十四户乡建立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营格局,依托郊区的地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乌苏引进全疆最大淀粉生产企业—-新疆天玉生物淀粉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建成年产淀粉6万吨,直接消耗玉米9万吨。玉米生产用地达13万亩,每亩玉米农民可增收200元。

2006年,我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6元,比上年增加了318元,种植业效益继续提高,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差距

与全国相比较,乌苏的农业产业化在经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与全国农产品大型企业相比,乌苏农业产业化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

2、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短。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全国玉米开发有100多个品种,乌苏只有几个品种。乌苏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乌苏农户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投资能力弱,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我国发达地区形成了较完备的合作社,合作社依法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主要模式。而乌苏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

(二)制约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在上述差距的背后反映出乌苏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很难取得长足进步。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这是多数龙头企业也是农民向政府呼吁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目前的高税(费)率、低回报,很难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检

验检疫费用高。此外还存在商检部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的问题。”此外,“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产品运输关卡多,收费多,急需建立农产品的绿色通道。运一车电视机和一车蔬菜,价值和利润相差悬殊,但过路费一样,十分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虽然一些地方开通了“绿色通道”,但基本是区域性、季节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整体上利润水平不高,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成本却居高不下,经营环境较差。

2、农民受益无保障。乌苏多数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违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认为,国家对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和资金扶植多数为企业所得,农民得不到这种支持和好处及利益。而且,在以“公司加农户”为模式的运作中,实际上是把农民单方面抛向了市场,多数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信息闭塞,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在产业化经营中没有主动权,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实际上由公司而定,价格差(农产品的低廉与农药、化肥的高价)、不公平竞争等情况让他们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受欺现象难以避免。

3、组织起来障碍多。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许多国家往往采用低税、免税或政府补贴等政策加以扶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水平较低,国家也并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有关人士建议,国家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应同样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既缺少专业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又缺少可代表农民说话的农民协会组织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往往成了企业与农民间的中介,然而政府行为毕竟不是市场行为,这样下去并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真正长远发展。

4、软环境建设力量薄弱。软环境,主要是相对硬件设施而言的包括科技投入、文化教育等,对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种“硬环境”。市场再好、销路再畅、产量再高,如果同时伴随的是高成本、高浪费,最终仍然无法获得效益最大化。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农民来说意义就更非同寻常,农民素质的低下将从根本上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更大进步。技术开发滞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认为,“以数量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农产品品质需由科技来提高”。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如我国保鲜业整体落后,农产品采后价值的损失严重。据统计,腐烂变质使25%的已采蔬菜、水果白白损失。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经历着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从自发性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转变,从以初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向更加紧密发展。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

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1、政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程序、开展诚信教育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履约率。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无论采取哪一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自愿,遵循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在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中,龙头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的发展绝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否则就不具备龙头企业资格。

3、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要着力解决目前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促进发展。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加农户”的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防止行政化倾向,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完善自律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龙头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改进加工工艺、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产品档次。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人文素养;人文关怀

文化是一个语言范畴的词,它指的是一个自然人所具备的人文素养程度。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泱泱大国灿烂文化发展繁荣的国度里,文化是一个灼灼生辉的绚烂名词。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地和摇篮是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文素养的发展和人文关怀的色彩浓度,笔者深入高校近几十年文化教育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对于人文关怀与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的思考。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尺标,古往今来,尊儒尚学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自学思想,人文关怀便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方向,我国历史发展至今,大多时候是很讲究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和道德至上的。然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产业化充斥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等院校的人文素养逐步被文化产业化的浪潮所冲击,不少高等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和人文关怀有所淡化,这值得努力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关注和思考。

一、高等教育产业文化后的教育现状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总学规模达2979万人,高校毕业生每年达600多万人,由此我国成为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教育大国。但是,文化产业化后高校新问题层出不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人文为主的教育方式逐步转变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式进行,高校在校生素质逐渐趋于低下方向转化,大学生质量逐年偏低等现状已见端倪。诸如大学生跳楼自杀、虐待宠物、因为小小事件心里想不通而造成杀害同学事件出现,近些年来大学生这一切反常的表现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后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扩招,本来对于教育来说是件相当不错的事情,但是如果不狠抓高校教学质量,一切以经济化发展的话,就很容易出现大学生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的教育结果,这无异于出现不少大学生滥竽充数的状态。例如,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某一位高材生,历史专业出生,当应聘时连考官问他万历五十年出现的人才和相关事件他都不知所云试想他专业知识又能知道多少?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平时不是泡网吧玩游戏就是在公寓里睡懒觉,考试前一个月猛背相关考试资料,浑浑噩噩几年大学生活除了玩还是玩,当前不少大学生都是如此,这样的大学生无法担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

二、文化产业化的内涵及其表现

所谓“文化”,人们通常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它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等部门的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产业”,就是以创造和销售某种文化观念、文化符号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文化产业化”,用一句通俗简单的话说,就是文化走向市场,把文化当产业一样经营。说白一点,就是用文化来赚钱,然后再用赚来的钱发展文化。

文化产业化主要表现在高校教育的经济化发展,这就催生出教育向经济方向发展,从而弱化了高校人文气质,降低了高校学术氛围,影响了高校的人文关怀等等。

三、文化产业化后的高校人文关怀思考

高校是文化和人文素质的重要发源地,是人与文化两者智慧相互碰撞迸射出智慧火花的摇篮之地。高校文化产业化后会给高校的人文教育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我们在了解相关情况后,不得不对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产生怀疑与忧虑,并值得国家相关部门重视与相关教育人士深深思考。

高校的人文关怀的好坏是高校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试金石,当前不少高校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人文关怀素养相对缺失,这就给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敲了警钟。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给高校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造成影响这一重要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高校等应给予更高重视,使文化产业化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和人文关怀相互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其先进性和优越性,但在以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高等教育环境下大力使文化产业化,从而把纯洁的文化氛围披上经济的外衣,这将会使高校的人文环境淡化,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化发展,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和教育者们应给予重视和思考,还给文化以纯洁美好的发展空间。

參考文献:

[1]周莹,张志勇.发展文化产业化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需要.理论观察,2004(2).

[2]万锦.谈谈文化产业化.抚州师专学报,2003(1).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4

1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历程与动画教育的简单回顾

1952年, 我国的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动画专业, 这为我国动画教育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从北京电影学院走出的动画界的老前辈很多, 他们都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个和尚》 (导演阿达) 、《哪吒闹海》 (导演严定宪) 、《黑猫警长》 (导演戴铁郎) 、《大闹天宫》 (导演林文肖) 等优秀的动画片都是由这些动画前辈创作生产出来的。另外, 目前活跃在动画舞台上的著名中青年导演, 如孙立军、李建平、李捷、胡依红等都是出自北京电影学院这一摇篮。

直至1960年, 我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华山美术学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动画人才, 这一合作办学为我国动画教育的职业化奠定了基础。例如:《宝莲灯》的导演常光希、《西游记》的总导演方润南都是这个班毕业的学生。

中国传媒大学 (原北京广播学院) 于2001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动画学院。该学院以高科技为发展特色, 在艺术与艺术相结合方向的指引下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动画人才, 同时, 还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开设了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2004年12月, 我国国家广电总局分别将三所动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为我国国家动画教育基地, 为我国能培养出更多的动画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社会力量纷纷介入动画教育领域, 据不完全数据资料统计, 我国已经有171所大专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 而各企业或社会力量办学开办的动画设计培训班更是不计其数。

面对前景诱人的动漫市场, 各路诸候纷纷杀人动漫产业, 申建动漫基地, 开设动漫公司, 特别是国家十部委联合发文推进动漫产业和电视台黄金时段禁播境外动画片的政策出台后, 动漫企业越过高山, 跨过平原, 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各种动漫节、展览也像雨后春笋一样, 不断涌现, 动漫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如今年年底即将由云南文化产业部在昆明举办的“云南省首届动漫节”, 就本着推动云南省动画与漫画产业的发展与交流的宗旨, 积极招揽各路“武林高手”集聚昆明, 将把云南省的动画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 也激活了动画教育培训市场, 根据2006年的最新统计, 全国有31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 (在云南有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大学等多间院校) , 这还不包括各企业的职业内训和社会上各类动画培训班。国家人事部也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培养动漫人才, 据统计, 从2006年至2010年, 我国人事部已经确立了10个重点动画专业, 培训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级动画人才的人数已经超过70万人次。

2 当前动画教育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动画专业概念的基本认识

有的大专院校认为多媒体、CG (Computer Graphics的缩写) 就是动画教学的内容。由于不清楚CG的真正含义而误将电脑软件中船舰的视觉效果认为是动画制作。例如特技、仿真、动画等。殊不知动画创作的核心是“讲故事”, 而CG仅仅是动画创作中可以选择的一种工具而已。可见, 以三维技术代替动画技术的教学, 根本是对动画的概念就不清楚。

2.2 师资不足和质量不高

随着我国动画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事动画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与质量都不能满足动画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动画教师是由动画公司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走出来的技术人员, 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匮乏, 教学经验也不足;还有的教师是由美术、计算机、广告等专业人士在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就走向讲台的, 不仅缺乏理论知识, 更缺乏实践操作技能。

2.3 教学条件较差

有的大专院校, 由于资金的局限, 或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 在设置动画专业时连最起码的硬件设备都不齐全就仓促开设, 动画的完整流程更是无法得到实现与保证。

2.4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专业规划人员自身不懂动画专业或不懂动画教育, 造成专业设置上变成了美术专业基础课外加三维动画软件培训班, 或者是动画制作公司的作业流程。

面对动画教育背后的近万个家庭的期待, 作为动画专业教师, 必须重新思考动画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细节。指明他们的就业方向, 并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为他们的就业和发展铺平道路。这是动画专业教师必须严肃面对的一个社会责任。

3 我国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的出路

发展动画产业, 要充分认识到动画教育片面追求艺术性、不考虑市场需求的弊端。所以既要放眼世界, 还要坚持走自己民族本土文化的道路, 扬长弊短,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另外, 动画专业人才的缺乏, 是制约我国动画发展的关键要素。

人才需求将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索出路:

(1) 调整知识结构。从单纯的艺术教育转为应用教育, 增加交叉行业的知识。如增加网页设计、网络知识、手机游戏等学科。

(2) 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 培养通用型人才。

(3) 根据动画媒体的发展方向, 培养新媒体动画人才。动画媒体经历了电影、电视时代, 现正向互联网、移动媒体方向发展。如网络电视、手机动画、手机游戏、移动增值业务等。

(4) 加强原创能力的培养, 动画的核心就是创作。原创本身就是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

(5) 加强动漫产业的企业管理 (包括制作管理) 、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

(6) 产学研相结合。生产、教学、科研一条龙, 有利于早出人才, 快出人才, 扩大就业。

4 结语

总而言之, 无论是动画产业还是动画教育, 目前已经有了良好的生存土壤。国家推出各种有利于动画产业发展的政策, 企业对动画片制作的大力支持与赞助, 高校对动画教育教学上的改革逐步地提高与完善, 使得动画正向着健康的轨道迈进。而作为中国动画的从业人员, 肩负着振兴民族动画、大力发展动画教育和产业的重任。笔者相信, 在动画教育的推动下, 中国的动画产业将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中国动画产业年报[M].海洋出版社, 2006.

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5

昆寨乡乡长李忠海

山区地理条件复杂,资源十分丰富,其农业产品结构的选择项目多,很容易出现“轮流坐庄”和“百花园”现象,加之没有骨干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跳出低层次的往复循环的圈子。因此,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首先解决三个基础性问题:第一,选准发展的主导产品。第二,实施规模开发战略。第三,运用新模式,企业牵头,群众参与,共同发展方式。

1、必须选准发展的主导产品

主导产业是指能支撑区域经济和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源头和基础。主导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商品形态,也可以是无形的商品形态。但无论其外在形态如何,必须具有与宏观产业政策和大市场变化趋势相适应,与自然条件及自然规律相适应,与当地主体资源及综合开发相适应,与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变动趋势相适应和与周边地区产业开发牵动相适应等特点。总之,主导产品必须是最具有开发前途的产品,是最有生命力的产品,是一种或数种具体形态,但随其纵深开发,必然演变成丰富内涵的系列。因此,必须选准既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又能支撑和带动山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品。所以,选择和培植主导产品可以说是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端。

2、必须实施规模开发战略

主导产品地位的确立,基础是规模。也就是说,主导产品质和量两个方面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然占有绝对大的份额。要实现主导产品规模化,必须首先实现生产开发规模化。通常情况下,规模生产的关键难点在于布局、质量和投入。主导产品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和显著特点。选择那些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建立各具特色的规模商品基地,并培育形成一条龙的体系,是山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模式。从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公司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在实际运行中有两种形式:(1)加工企业+基地+农户;(2)流通企业+基地+农户。

2、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

3、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基地+农户)。

4、主导产业拉动型(主导产业+农户)。

5、群体联动型(企业集团+农户)。

6、科技促进型(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其中,公司带动型和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最切合我们的实际,是我们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最典型、最普遍的形式,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昆寨乡,由纳雍绿宇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领头建立的大寨村药材、苗圃基地,其运作方式就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流转土地500亩,种植中药材及苗圃。如今,公司带动农民种植药材、苗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为该村50余人提供了劳动就业的机会。今后,我们拟将该种植模式大力推广,以惠及更多农民,让他们能尽快增收创富。

一、运行机制市场化是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

农业生产结构选择的客观依据主要是自然资源(包括地理条件)和市

场结构及变化。当自然资源不变和一定时,市场及变化便上升为核心、关键。所以,当一种农业结构以市场为取向确立后,其运行机制必须充分市场化,如果非市场化运行,必将失败。山区对此尤为敏感。因此,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主要应致力于以下四个方面。

1、致力于市场观念更新,消除思想障碍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山区农业,导致山区农民的思想往往落后、僵化、保守。因此,要推进山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必须充分使用教育、宣传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撞开山门,砸碎锁链,把山区农民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强其现代意识、市场意识,全面提高山区农民的素质,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每一件具体工作真正变成山区农民的自觉行为。没有山区农民强烈的市场观念,就没有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也就没有山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2、致力于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市场机制

在大规模实施生产开发的同时,必须以同样的力量去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发,如果只注重生产规模发展,不重视市场建设或者等到规模生产发展起来后,再去开发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定要失败。在市场开发方面,其一必须注重山内外市场体系建设,尽可能多地占有山外市场,鼓励企业、农民全方位地到全国各地闯市场。同时,注重在规模化的产区中,建立配套的规模适宜的市场,使之充分体现集散、纽带和桥梁作用,从而把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真正融为一体,消除地域空间所形成的客观障碍。其二必须注重市场机制的培育,尤其是各种管理机制、投资机制、利益机制、价格机制等,要逐步探索到位,使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期就能顺利走上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3、致力于品牌攻坚,注重集约生产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直接表现为商品。因此,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必须尽一切努力将其所选定的主导产品培育成名品、精品,以增强其竞争力,并成为一方农业的缩影。真正的名品、精品并不完全取决于广告、宣传媒体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产品质量和与此相关的科学技术含量。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切实组织好质量攻关,培育出颇具特色的名品、精品,集约经营,从而带动山区农业快速发展,增强该地区整体竞争实力。

4、致力于配套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农业比较效益低,是弱质产业,要想使山区农业尽快步入正常市场轨道,必须强化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在政策、投入和社会各种服务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二、管理体制企业化是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农业,尤其是山区农业,一直是粗放经营,不重管理、不计成本、不讲科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逐步由以计划为主导转向以市场为主导。十几年改革的实践已证明,山区农业实行企业化管理正是连接市场和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来看,实行企业化管理体制应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培育龙头企业;第二层次,构建集团公司,第三,成立农村业合作社。

1、培育龙头企业

在主导产品规模化的基础上,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辐射千家万户网络状的经济实体,每一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一层次主体核心是龙头公司,龙头公司要按经济区域组建,其经营以效益为中心,以服务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范围突出主导产品,发展混合经营。龙头公司可以是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公司,也可以和其他公司、大规模基地连体,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必须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建章立制,进行管理,克服计划体制下“农场”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充分发挥其嵌入大市场扎入生产环节的桥梁作用。

2、构建集团公司

以主导产品为主线,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形成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微观效益,又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益的企业集团,宏观上形成行业化、系列化、一体化,把企业化管理上升到整体和综合目标的层次,从而最大限度地转化资源优势,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目前,山区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迫切需要一大批管理人才。因此,选准走产业化经营道路的山区农业必须在规模开发的同时,特别注重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育。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6

[关键词]产品设计;设计产业;教育脱节

一、产品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的现状

(一)产品设计教育的现状

现在,一些院校的产品设计课程仅仅是虚构一个题目,整个设计过程基本就是闭门造车,对市场调查、用户研究等环节的工作纯属虚构,学生毫无积极性可言,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市场营销课程则呈现理论化、豆芽课化倾向,仅在课堂上灌输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而不能将其与产品设计实践有机结合,很难收到应有效果。

(二)设计产业的现状

国内设计产业独立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时间很短,至今不到30年时间。1984年成立的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是全国最早的设计行业协会;同年组建的深圳市装饰协会,也是中国第一个室内设计行业组织。1987年,全国首家中外合资设计企业──嘉美设计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创办。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设计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主要有深圳、上海和北京三个城市。

(三)产品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的脱节

当前的设计教育与产业化出现了明显的脱节,例如绿色设计作品显得过于理想化,而缺少对消费需求和商业规律的基本认识,甚至因为过分追求绿色而牺牲了设计的其他重要因素。

诚然,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具有从全人类全社会利益的角度树立起可持续性设计的伦理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要站在社会和人类的角度寻找有价值的绿色创意。而对消费者而言,吸引他们的往往并非产品的环保价值,而是其他诸如低廉的价格、精美的造型、有趣的体验等因素,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高环保价值的产品不一定能赢得消费者青睐,不一定能创造利润。而对于企业来说,其天然的职责就是赚取利润,虽然道德对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当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环境效益的绿色设计创意无法为其带来利润时,他们一样会选择放弃。

二、产品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脱节的原因

(一)设计教育对市场的人才需求的认识滞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已经是越来越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我国开始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不可避免的要以企业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高等教育对市场的反应滞后,培养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设计教育不是一般的美术教育,但我国当代高校的设计教育,仍是一种美术型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旧有形态的“工艺美术”教育,而不是现代型的设计教育,更不是一种未来型的设计教育。用美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设计教育是目前中国设计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上讲,设计的教育体系不能完全地封闭于高校内部。目前,我们的一些高校的设计教育,没有企业的介入,无视社会的需求,或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以至于企业对我们的学生不认可,对学生的评价是:设计能力不强,实战经验又没有。这就造成现在的尴尬局面:社会需求量很大,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又很多,但是双方都在“望眼欲穿”

(二)企业对设计人才培养过渡的认识不足

薪酬的增加不能作为跳槽的唯一标准,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否有利于员工的发展,企业的培训机制是否能够满足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企业的晋升机制是否能购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要求,这些都是在挑选新的工作时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陈越权在《企业对人才需求》分析中谈到:企业与人才两方面的矛盾所表现出的现象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有什么用;企业招聘毕业生后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培训,企业用人成本升高;大学生就业压力居高不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总是希望使用有工作经验的人,而绝大多数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为了就业,大学生毕业往往无法择业,就业后往往还要进行二次择业,自己浪费了时间,企业浪费了人力资源;由于无法择业,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企业的人员稳定度下降;由于毕业生对工作的不满情绪,往往还会孳生对整个社会的不满,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当下产品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一)建立设计产业化课程体系

设计产业化课程体系中,可以包括这些课程:市场营销、设计与专利、产品开发设计、可持续性设计等,几门课程环环相扣,共同构成完整的设计产业化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可持续性产品设计可以视为是产品开发设计的一种特殊类型,因此,可以将相关内容融入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之中,单独设置课程为佳,教学进度上可以安排在该课程体系的最后,因为本课程的综合性最强,之前需要进行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的一般知识和方法储备,并做好申请专利的准备。

此外,可持续性设计课程内容中,还应包括有关产品环保价值的科学评价的内容。因为在现今的教材中还缺少这些内容,这些内容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对可持续性设计的误解。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只要采用绿色材料就算是绿色设计,这实际是个很大误会,如果某个采用绿色材料的零部件的生产工艺会产生环境污染,或者耗能很高,其环保价值就可能是负数,反而对环境有害。对产品环保价值进行科学评价,能有效防止那些看似环保实则有害于环境的伪绿色设计。

(二)以设计项目为依托加强相关知识教学

可持续性产品设计似乎就是一种设计伦理观的建立,或者仅仅是原始创意问题,只是一个产品设计项目的局部问题。在教学中针对这方面问题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可以强化学生的绿色设计意识。然而,这样纸上谈兵的训练效果十分有限,还须加强产品开发设计的相关理论、市场营销知识与方法等与设计产业化紧密相关的知识和素质教育。而且,要想取得显著成效,最好将这样的训练置于完整的产品设计开发项目之中,让学生将整个项目当作一个真题来完成,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综合考虑环保问题、产品开发的意义、技术论证、市场定位、用户研究、产品定位、材料与工艺选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策略、专利申请等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终获得可行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有足够利润的解决方案,最终达成设计者的绿色设计诉求与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的内在一致,促成一个绿色设计创意的最终成功。

nlc202309051755

(三)与相关企业联合展开实践教学

教育机构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设计实践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是公认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就企业的相关实际项目展开合作,也可以将院校的好点子带进企业进行深入研究。院校与企业各有优势,优质资源可以互补。院校的优势资源就是大量学生所提出的大量设计创意,可为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创意源泉,企业的优势资源在于具有各种软硬件条件供院校进行项目的产业背景即产业特点研究、消费需求特征研究、技术论证与可行性研究、技术设计、材料与工艺研究、样机制作、市场营销研究等工作。优势互补,合作价值大。对于院校而言,这样的合作能让我们完成从绿色设计创意提出直到样机制作甚至营销方案的确定等全流程的工作,能在较短时间内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并有机会检验自己的成果,真实而刺激,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无可替代,激励效果无限。当然,如果设计成果得到市场认可,自身也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这种激励作用能达到极大值,甚至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总之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着紧密的关系,设计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探讨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链接至关重要。工业设计自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其发展的历程可谓十分艰难,对于工业设计方面的研究主要在高等院校和学术圈内进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危机而引发的这一轮全面产业升级与转型使得企业对工业设计发展和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高等院校每年众多的设计毕业生与企业在这方面适合性人才需求的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之间缺少的不仅仅是沟通,更是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链接,企业也要加强与高校设计教育的合作,为设计学生提供是实训基地,或派经验的设计师到学校与学生沟通互动交流,企业的目的是招到优秀的设计人才,学校借助企业的力量,补充设计实践方面不足的问题。将企业的需求与设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合格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启玉,蒋晓. 浅析工业设计的研究领域[J].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4.

[ 2 ]何晓佑.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 新经济时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特征与相应对策研究[ J]. 艺术百家,2008.

[3]罗仕鉴,朱上上. 工业设计中基于本体的产品族设计DNA[ 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

[4]周玲. 工业设计的内涵: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J]. 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课题编号:武昌工学院 校级重点资助项目2014KYZ16.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7

继续工程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与国家工业竞争力密切相联而备受关注。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开展高质量的继续工程教育将对工程人才知识及技能更新、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联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对工业化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

1 工业化进程中继续工程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继续工程教育可及时更新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为工业化进程提供大量与时俱进的人才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来到中国市场,部分企业还在中国设立了研究中心,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发展步伐,同时也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教育提出了新需求,尤其是继续工程教育如何满足大量合格工程师的培养需求。目前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总量远远不够,据《国际统计年鉴2005/2006》有关数据统计,2000年我国每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只有545人,而罗马尼亚为913人,俄罗斯为3481人,2003年我国这一数据增加到663人,但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725人的水平。

和普通高等工程教育不同,继续工程教育促进工科学生通过适当的职业生涯,接受恰当的继续教育,从而完成从“毛坯”到“产品”的转变,最终从工科学生“成型”为工程师。“成型”后,在面对新的工程技术出现时,能够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要求。

1.2 继续工程教育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创新是形成企业“战略资产”的惟一途径,是一个企业得以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企业的所有创新活动首先锻造出企业的战略资产,战略资产的增加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产业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过去两年中,全国各地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自主创新运动。但目前我国企业中大部分在职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慢、科技创新能力低,加上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风险承担能力有限,导致了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比较薄弱。

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了通过对企业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外,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着重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工程人才的创新意识。如清华紫光集团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进行培养。除了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

1.3 继续工程教育可以将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增强企业界与大学科研机构的互动

企业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同合作设立继续教育组织,已成为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模式。国外有很多大学和企业合作设立的继续教育组织机构,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出资建立了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大学及科研机构通过与工业企业界的合作,随时掌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应用情况,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了“研以致用”,并为今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及内容的改进作出规划。

岳鲁锋等在研究中指出:高校作为现代化人才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对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动态和信息了解地比较全面,与企业的学术交流能使高校和企业保持对某行业学术前沿的共同关注,这将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校企双方通过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可以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如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师资进行新产品开发或技术革新,高校可以利用企业技术环境解决大学生的实习问题或就业问题等。总之,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与企业之间某些方面脱节的矛盾。

2 工业化进程中继续工程教育的几点思考

20世纪60年代,继续工程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欧美等国经济的振兴,提高了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目前,我国也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如正在实施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计划从2005到2010年的6年内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现代管理、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等5个领域重点培养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未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继续工程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尚需更多的研究。

2.1 重视保护受训者的利益

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加里·贝克尔在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各种形式时,重点考察在职培训。他将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指出“一般培训在提供这种培训之外的许多企业都是有用的”;而完全特殊培训可以定义为把受培训者用于其他企业时对生产率没有影响的培训。贝克尔认为只有在企业不付出任何费用时,它才愿意提供一般培训,因为“提供这种培训的企业就得不到任何收益”;在特殊培训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支付培训费用,因为没有一个理智的雇员会对他没有好处的培训支付费用”。因此,要形成比较系统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明确工程人才在工作期间参加继续工程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企业对参加继续工程教育的职工的责任及补偿办法,使企业及工程技术人才都有参加继续工程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其他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的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如江苏省为营造激励优秀工程师脱颖而出,竞相汇聚的良好环境,积极培养和鼓励创新业绩突出的工程技术人才,于2007年5月正式启动“长江工程师计划”,将依托工程技术系列各个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建立“江苏省长江工程师奖评审委员会”,每两年评选表彰5名以内“长江工程师奖”和50~100名“长江工程师新人奖”获奖人员。每两年召开一次江苏省工程师大会,颁布“长江工程师奖”、“长江工程师新人奖”。

2.2 充分发挥企业及行业协会在继续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发达工业国家的企业和各类协会都非常重视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如美国,企业是继续工程教育活动最大的承担者,约占整个继续工程教育的50%;德国企业内部举办的继续工程教育约占全国继续工程教育的70%-80%;法国的各种协会、学会、联合会、工商会及其他专业团体都很重视继续教育,创办继续教育机构,积极参与继续工程教育。如法国工程师教育研究委员会,通过与高等工程学院和企业(公司)的联系,组织全国工程师的培训教育。这样的培训机构有1万多个,遍及全国,形成了继续教育网络。英国行业协会承担了英国大约1/3的培训任务。

但我国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开展继续教育的能力和资源,只有少数国有大型企业开展了针对提升职工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大规模继续工程教育。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及各类协会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鼓励员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并为其提供一定的便利,充分发挥企业及行业协会在继续工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3 通过互联网开展继续工程教育

2004年5月,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第九届世界大会在日本东京隆重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继续工程教育在空中和网上的应用”,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高级助理院长、职业开发中心主任安迪·帝坡罗(Andy Di Paolo)在《选择与挑战:继续工程教育从传统的课程学习向网上学习的演变》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网上学习的优势。思科公司CEO约翰·钱伯斯说:“我认为,互联网将深刻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这一点我深信不疑。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课程进度,并使全球不同发展差别的地区的人都享有同等的教育,世界银行已把思科网络学院列入了促进就业和发展的示范项目。”“我们应该把互联网的力量更有效地应用到教育上,包括艺术、音乐及语言领域的教育,而不限于技术教育。对于个人,把握互联网,抓住教育,谁掌握了这两点,谁就抓住了未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通过互联网开展继续工程教育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观念、讲授观念等。

2.4 确保继续工程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质量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必将对继续工程教育的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在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指出“大工程下的工程教育要求我们以多维的视野、角度和创新的思想来进行课程改革”。因此他提出了“课程目标的转向:工程的而不是学科的;课程内容的转向: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课程秩序的转向:多维的而不是单向的”等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课程模式的新启示,帮助我们拓宽和创新继续工程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选择路径。而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教育的质量,因此要保证继续工程教育的质量,必须要吸引到更多的高水平且有工程经历教师参加到继续工程教育中。一些高校开展的针对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乏工程经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岳鲁锋,梁水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强继续工程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

[2]步建东.美国的继续工程教育及借鉴意义[J].教育评论,2002,(6).

[3]加里·S·贝克尔.梁小民译.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王学锋,辛宏.思科总裁在京否认购并斯坦福大学[N].北京晚报,2000-06-16.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8

高校中从事基层教育和管理的人员, 指的是高校之中二级学院这一个基层教学单位中的从事教学和管理的人员, 主要指的是高校中二级学院中的教务员以及政治辅导员两个队伍。这些工作人员处在教育和教学管理的一线位置, 可以与学生进行广泛的接触, 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 对学生的事物进行处理, 直接为学生的成长进行服务, 管理人员职业化水平对管理的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高校基层教育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 教学和管理队伍不够完善。我国的很多高校中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 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专业以及学历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但是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和学历的要求非常低, 基层教学的管理队伍中学历的结构参差不齐, 编制的成分也非常的复杂, 能力上的差异非常明显;与此同时, 基层教育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不能对岗位知识以及现代化教育进行培训, 一般情况下都是非常机械的对上级命令进行执行。

(二) 从事教学业务兼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兼职教学的业务管理人员主要指的是高校中二级学院的系主任或者各个专业的主管, 在高校中一般情况下主要由一个教师来担任数职。因为在教学中有着非常严格的考核要求, 科研工作以及教学工作非常的繁忙, 在兼职管理岗位以及教学业务上的精力非常的有限, 很少能够把精力放在对教学管理政策以及技巧的研究上, 很多工作不能按照绩效的定量以及考核, 很多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管理的质量也不是很好。

(三) 学生的管理工作趋向行政化, 定位存在偏差。高校对学生进行基层管理工作的人员既是管理人员, 也是服务人员。学生的管理工作非常复杂, 当今基层学生的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完成学生的党建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共青团建设以及班团体建设等工作, 还要对学生的评奖评优、助学贷款以及勤工俭学等工作进行指导, 致使教师很少把精力放在履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之上。

二、促进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的措施

高校从事基层教育和管理的人员不仅要对日常教学进行管理, 还要对学生进行管理, 在业务之上受学校以及基层二级学院双方的指导, 要想实现职业化, 需要对学校以及二级学院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改善和创新, 使管理模式更加的优化, 建设处比较适合现代大学发展的基层管理体制。

(一) 加强对基层教育和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度。不管是教育行政的主管部门或者是高校内部的管理机构, 都应当充分地认识到, 管理人员以及教育教学工作者所从事的都是社会职业吗, 必须遵循职业内部应当遵守的规则, 建立和完善是和职业发展的新制度。其次, 要对从事基层教育和管理的人员的职业意识进行培养。很多高校的一线工作的特征造成了这个群体日益忙于政务, 身心非常的倦怠, 自我感觉非常差, 忽视了对自身进行职业规划以及学习的提高。学校可以通过职业规划以及培训建立健全职业化制度, 培养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意识。

(二)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使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的发展道路更加明朗。长时间以来, 高校的很多基层教育与管理发展的道路非常模糊。近年来, 国家的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开展了很多岗位设置以及聘用的工作。高校是一种事业单位, 各个人员的岗位的性质以及归属日趋规范, 但是基层教育与管理人员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还不够明确, 影响了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表明, 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对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意识建设、素养、规范以及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各个高校要结合国家的政策, 理顺职业化建设的机制, 出台一些法律法规, 对基层教育的教学以及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途径要明确。

(三) 建立和健全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标准化体系。既然能够把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从事的职业看作是社会中的一个职业, 必须要有标准化的职业要求, 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标准, 让教育和管理的队伍更加的科学化。

(四) 强化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高校以及二级学院中从事基层教育管理的人员要结合职业化的标准对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方面的技能进行培训, 使培训的制度更加完善。

(五) 实现“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的互动。把“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结合起来, 建立互动的平台, 互动平台的主要思路是充分地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渗入到班级之中, 能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 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使教师能够完成教学方面的活动和任务。

结语

综合来看, 我国高等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为了使高校中的基层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要不断地建立和健全基层教育管理制度, 让高校的基层管理建设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婷, 方蕙.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研究述评——基于最近20年文献的分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4:93-96.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9

一、目前我国高职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想要做好高职声乐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做好职业化教育, 就要准确找到声乐教学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教学内容单一。据调查研究表明, 现如今的高职声乐教学内容只是在单一的沿袭本科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枯燥, 教学内容传统。此外, 教学情况无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缺乏创新性。

第二, 教学设置不科学。教学设置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目前的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在课程和科目设置上都不够完善, 忽视了学科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紧密性, 教学脱离实际, 无法满足社会用人标准, 缺乏职业化眼光。

第三, 教学设备过于落后。与普通教学科学相比, 声乐教学对教学设备具有更高的要求, 它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学场所, 还要配备与声乐有关的教学乐器、可以进行对照的大镜子等等。只有最先进的音乐设备, 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能力。

二、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好高职声乐的职业化教学

在上述内容中,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高职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就一定要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开展职业化教学,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 制定与职业化教学相关的声乐教育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内容, 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的教学策略。高职声乐教学一定要根据专业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在具体教学方案制定之前必须要充分调研市场, 明确各单位对声乐毕业生专业能力的需求, 结合教学时间、学习能力等编制科学的教学手段, 并在计划制定中融入职业化需要,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实现职业化教学目标。

(二)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职业化要求相契合

“职业化教育”是市场经济运行下势必要推行的教学形式, 它符合社会的用人新标准。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毕业生的就业率, 各学校一定要完善教学内容, 选择科学的教学模式, 并将它们与职业化要求相契合。具体而言, 教学内容在传统学习形式的基础上, 还要不断创新, 增加不同声乐的唱法。在教学模式上也要积极创新, 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将现代化设施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倡导职业化教学。

(三) 教与学都要跟随职业化教学趋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职业化教学的实现势必要以这两方面主体为核心,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对此, 高职声乐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调研市场现状,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制定职业规划, 在教学中融入职业取向。学生也要明确职业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结合社会实际提升学习效率, 找到高效学习的新方法,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教与学都更具针对性。

(四) 强化实践教学

声乐教学职业化教育的实现不仅要以职业化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定为基础, 还要坚持完善实践教育, 建立实训基地, 重视社会实践。高职院校声乐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学习, 让他们多接触社会, 调整学习心态, 与用人单位多加联系, 关注社会需求, 并进行自我完善, 找到最有效的对策提升自我, 提高职业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竞争异常激烈,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困扰毕业生的主要困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 其受到的关注度自然较高。在文娱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声乐教学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定要坚持职业化的教学倾向。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职业化要求相契合, 加强实践教学, 完善教学的主客体, 并找到以往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实际改进教学, 有效做到职业化教育,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全面推行, 教育教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 其受到的关注度自然较高。面对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和企业规模化经营的新形势, 市场就业对岗位专业化的要求愈加明显。高职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提高其职业化倾向, 坚持就业指导方针, 完善教学计划, 就成为了大势所趋。以往的高职声乐教育过于形式化, 教学内容片面, 课程设置缺乏步骤和计划, 无法培养专业人才。针对这样的现象, 本文要结合我国高职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 简单阐述一下如何做好声乐教育, 实现职业化教学, 并逐步提升教育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职院校,声乐教育,职业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馨.市场经济下高职声乐教育职业化的探索[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02:170+174.

[2]胡世荣.当前高职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参花 (文化视界) , 2013, 03:95.

[3]周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10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进程中, 出台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力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199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 全国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城镇和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 逐步创造条件开展。意见中还指出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但是, 在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没有规定统一的执行机构和明确的职责范围, 而且这些不是强制性的规范, 缺乏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 缺乏可操作性。这导致了在不少中小学, 虽然配备了心理辅导老师, 设有心理咨询室, 但这些却都被当成了摆设, 成为学校宣传、评优的工具。

2. 教师专业背景多样, 专业化水平和程度不够

目前, 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水平不一, 专业多样, 专业化水平不高。正规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所占人数较少, 使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只占到了一小部分。而且这些本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实践技能。占到多数比例的兼职人员, 基本上都不是科班出身, 多是学校从教务处教师、校医、政治课老师和班主任等人员中抽调出来, 经过短期培训甚至未经培训, 就被补充到了心理教师队伍中。这些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加之受教育者自身观念的影响, 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们无法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很难保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3.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科研能力欠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其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都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值得从业教师认真、系统地讨论和研究, 因此, 对于心理教师而言,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尤为重要。需要心理教师提高研究意识, 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近些年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 完整系统的追踪研究和高层次的理论探索并不多见, 科研能力的欠缺使心理教师在其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上很难取得大幅提高, 成为阻碍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定位模糊

在很多中小学, 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 配备了心理老师, 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 原本就不多的课时经常被其他学科, 尤其是“主科”教师占用。在工资待遇、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 也无法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 在一些学校心理教师甚至被划为教辅人员, 使一些心理教师感觉自己只是学校教育舞台上的“配角”, 甚至是旁观者, 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对心理教育工作的认同。此外, 有的心理教师不清楚自己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缺乏明确的专业角色意识。这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枯竭现象。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1. 树立专业化发展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 不是单纯的课程教育, 它是以提高人的自尊、自助能力, 促进心理和谐为首要目标的, 其对象也不是少数学生, 而应是面向全体。它必须尊重服务对象, 必须配合学生的需要, 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也不是教导式关系, 不是灌输, 而应是一种引导式关系, 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并自我成长, 以达到“助人自助、全员心育”, 这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所以, 中小学心理教师应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

2. 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我国已建立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制度, 很多在学校心理教育岗位上的从教者, 也通过参加社会培训, 拿到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但因国家心理咨询师面向社会人群, 缺少学校教育的个性, 而且其工作要求和工作重点也都有别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经常会打折扣。为了能改变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的局面, 必须要结合实际, 制定出适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标准。目前浙江、上海等地已推出了心理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但认证条件还多以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为准, 对任职教师的学历、专业背景及职业道德等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要求, 所以需要尽快完善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统一的资格认证制度, 在其任职资格、认证的组织机构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达不到资格要求就不应担任专职教师。

3. 形成教研制度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 很多地区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 引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学校的工作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教研, 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作为地方教育部门应建立、完善市、区两级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和心理教师联系的组织网络, 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优秀课例、案例的评选活动等。在学校内可成立心理教研组, 平行于其他学科教研组的岗位、职责和待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鼓励教师申报课题, 结合青少年在成长中的重大问题, 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 建立督导与评价制度

督导制是对心理教师从业全过程的督导, 可起着监督反馈、指导落实的重要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机构, 督导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根据教育部要求, 监督学校设置专门辅导人员, 抓好中小学心理辅导师资的培养与和培训工作, 督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并将其列入评价学校工作的内容, 使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快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对于心理教师的评价, 可采取工作实绩、课程进修等多方结合的方式。工作实绩指心理教师在校实际工作量, 包括心理课、团体和个体的心理辅导、讲座等。课程进修指参加教育系统内以及教育系统指定的机构所举办的专业培训。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 使其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他们的工作状况能被了解。应保证心理教师与“主科”教师能享受同等的待遇, 在评职、晋级、评优等活动中能有一席之地, 以保护心理教师的积极性。此外, 学校还应多了解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工作的应对能力, 及早发现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亚健康状态, 便于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或接受辅导。

5. 开展师资培养和培训活动

首先, 要培养合格的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需要一般的教育技能外, 还需要掌握特殊的专业技能, 不是看些书籍, 听些讲座就能有效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由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承担, 或取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并通过心理辅导任职资格证书考试的专业人员担任。其次, 要对在职心理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列入师资培训计划, 加强心理教师长期的有计划的专业在职训练与进修, 对培训课程进行研究,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目前, 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发展较快, 从中央到地方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条例强调其重要性,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缓慢, 仍然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系统的多方支持, 加大对其投入, 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同时也需要心理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工作中的专业心理障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 (1) .

[2]林崇德.积极而健康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1) .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11

设计师,在社会大众的眼里,主要负责让事物变美,是任何一个产品开发、推广的最后一个步骤。产品的美观度、包装设计的新颖性、周边环境的美化等,使得设计师这个行业难免少了些含金量。但是,多数创新都来自缜密的研究与精彩的创意。设计思考家依赖精准的观察力,洞悉如何运用空间以及占据这些空间的物件和服务,在别人只看到复杂混乱的地方发现模式,从看似无关的碎片中整合出新想法,将问题转化为机会。设计思考概念的出现可谓是为设计师正身的一剂强心针。它告知大众,设计师才是整个产品、服务等开发的核心人物,从产品开发调研的起初,直到最终形成品牌的推广与发展,设计师需要从头至尾贯穿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掌握足够的话语权,用设计师的思考和调研方式去实现产品、服务等设计的革新与创新。设计思考不仅改变你我的生活,更可以改造组织,激发创新。设计师是美工的时代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设计思考的价值不仅局限在创意产业,或负责产品设计的工作者。事实上,用设计思考来解决需要多方考量的抽象问题时,往往能发挥出强大的功效。例如,风靡全球的Airb&b;对传统酒店运营模式的突破,顾客到Prada旗舰店购物体验的全新尝试,或为公益广告演绎出感动人心的陈述。设计思考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解决各种各样的议题,从如何在发展中国家运送干净的饮用水,到如何提升机场安保和创新幼儿园的教学模式等。

基于设计思考系统方法应用范围的广泛性,笔者尝试将其应用到同属创意产业的时装设计领域,意在使用其“以人为本,结合科技与商业可行性”三者合一的理念价值,探究其在高校时装设计教育中的实用性及其可行的普教价值。

Alber Elbaz,Lavin品牌创意总监在美国领取国际时尚集团的奖项时讲道:“我们这些设计师是怀着对高级定制的梦想入行的,我们的事业始于我们的直觉与情感,我们开始设计时想的是,女人想要的是什么?需要的又是什么?我们做点什么能让女人的生活更美好轻松?我们怎么才能让女人们更美丽?这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而现在,设计师成为创意总监,所以创作什么呢,我们成为形象制作者,确保一切在照片上看起来很美,确保满屏都是尖叫的宝贝们。够喧嚣才行,够喧嚣才酷。这种变化不仅仅出现在时装领域。而我喜欢轻声的交谈低语,我想要更深刻和长久。”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设计师对当下时尚产业现状的质疑,看到的是产业内运营模式的一种变革,或是畸形。

最近Zara的老板创下一个历史记录,短暂地击败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相信这不仅仅是富豪排名榜的变化,而是整个服装消费模式的变化。高街品牌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它们不断推出廉价低质的新衣,鼓动消费者习惯只穿一季的服装,让消费者的衣橱爆炸。在每周店内上新品的高街品牌的冲击之下,设计师主导的品牌们也被要求不断上新货。设计师们被设定成创意机器人——按时按点推出那些能让大众喧闹起来、尖叫起来的作品。

服装产业成为急速而颠簸的战车,设计师们被绑在战车上急速前行。品牌要做大,流程要加快,设计师的位置变得越来越尴尬,他们的创意被迫切需要,而他们的创意空间被不断剥削。整个时装产业在这欲速则不达的蜕变进程中,需要放慢脚步,需要一个理性的思路去引领,一个良性的模式去运营。

综上,面对产业现状,由内而外,从设计师的需求出发,理解设计师的诉求,对于品牌产品的整体文化的传承和质量的保证必然产生影响。设计的流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其生态规律的运作过程,若一味地拔苗助长,其到头来只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无奈结局。故此,一个产业的良性运作,可持续的生态发展前景,亦是上升到社会责任层面的。所以,要将设计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运用到时尚设计企业的运营模式改革中,追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设计管理的角度节省设计师的创意成本时间,解放设计师的创意空间。这样,设计师的产品,企业的品牌推广和运营理念向可持续的生态发展延伸,对于整个产业的良性运作将起到极大的助益作用。而产业发展的现状对于高校时装设计教育而言,对人才的培养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篇12

1. 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

(1) 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背景。

德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信奉自由、求实严谨的文化传统, 加上自然资源不足这一基本国情, 崇尚依靠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来发展经济, 这是德国重视职业教育的起点。在其工业化初始阶段, 职业教育地位并不高,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法取得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同等升入大学的资格。但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劳动分工的深化, 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广泛职业技能基础的专业工人。为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要求, 19世纪后期, 凯兴斯泰纳主张改革传统的国民学校为劳作学校, 在保留普通教学的同时开设劳作科目, 强调对学生进行劳作训练。劳作学校的特色在于它针对不同的职业种类进行教学, 强调学生需要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获取知识, 并培养学生在特定工种上的动手能力。凯兴斯泰纳认为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可解决大量男性青年的就业问题, 并得以维护政权的稳定。他的建议得到政府的采纳, 由此开始积极影响着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使职业教育日益成为德国教育的重点。

(2)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初级技术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3个层次, 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二元制和全日制, 其中“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最具特色和实效。所谓双元制, 是指学生同时接受两种教育培训, 其一元是指在学校接受的理论教育, 另一元是指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 而受训者也因此同时具有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其中, 又以企业的技能培训为核心。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 通过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学徒岗位, 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办理登记入学手续。双元制职业教育设计最早源于二战后德国复兴工业的需求, 并为德国战后经济的崛起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工人保障。“双元制”作为一个高度协调和高效运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通过将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校教育计划紧密结合, 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并举。由于政府规定了每个企业都需要根据自身规模接受一定数量的学徒工, 使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实践环节得到保证, 学生能在企业接受技能训练并真正了解企业需求。实际上, 德国的企业非常愿意提供学徒岗位, 他们仅需支付较低的学徒工资便获得逐步熟练的技术工人。不过, 如遇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不能满足需求时, 学生则只能接受全日制职业教育而非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根基可追溯到中世纪时期手工业行会的学徒制, 而其成功还有2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一是立法保障。20世纪60年代开始, 《联邦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 将双元制职业教育纳入法律规范的体系, 规定凡18岁以下的青年没有升入普通高校的, 均须接受职业教育。其二是政府统筹管理之下的多方参与。德国的联邦政府负责对职业进行分类并设计相应的培训计划, 各州政府根据实际补充完善, 行业协会负责具体实施职业教育并进行日常管理。因此, 在政府协调下各方具体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 较好地将社会需求、职业岗位设置与教育培训结合起来。

2. 发展贵州职业教育的基础

(1) 职业教育观念转变。

尽管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但深层次地影响职业教育水平的却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观念。德国的职业教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人们认为成为产业工人是荣耀的事, 所以90%的德国青年选择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门技术而进入就业市场。而我国传统观念认为, 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进入职业学校, 考不上公务员和研究生的才选择去企业。这样的职业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 无法获得贵州省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贵州要发展职业教育, 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教育的观念:尊重技术工作和技术人才。具体操作中, 需尽快确立并传播正确观念, 并通过宣传舆论造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政府学校的招生就业指导等贯彻新的观念, 以营造出尊重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的文化氛围, 引导优秀的学生积极投入贵州的工业化建设。

(2) 职业教育相关制度的建设。

要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必须学习德国, 将职业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在普通高等教育法规之外, 在地方政府可以操作的范围内, 专门出台具体的法规和制度以指导职业教育院校设立与发展、明确职业教育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 以及职业教育过程的管理细则等。2013年9月,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 (下称《意见》) , 明确规定了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和教学管理中的学分制;鼓励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对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 提高其学生“专升本”的比例。为了确保《意见》的落实, 还应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制度, 对试行“学徒制”、学生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及校企合作等问题给予制度保证。同时, 随着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快,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数量增长较快, 难免会带来一些问题。为了保证贵州职业教育更健康地发展, 非常需要进行与教育资源分配相关的制度创新。

3. 贵州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

(1) 制定职业教育规划。

职业体系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确保职业教育体系的长期健康发展, 非常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设计, 必须以实现贵州工业发展任务为目标。应依据贵州及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基于能源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轻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工人的需求, 分析现有职业教育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在此基础上比较供求缺口, 并针对缺口情况制定未来5年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具体规划内容应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量、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培养、学生培养方式等。规划制定要根据产业发展特点, 首先考虑优先发展对产业工人的需求。建议由省教育厅组织相关部门专家, 会同行业协会、主要职业教育院校负责人参与规划的制定, 并负责规划的定期更新和完善。

(2) 科学设置职业院校专业。

自2012年起, 贵州省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加快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发展, 尤其是鼓励民间力量兴办职业院校。可以预期, 职业院校数量的较快增加, 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但目前贵州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校际之间重叠度较大、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不完全匹配等问题。根据贵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贵州要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工业和战略性新兴工业, 然而, 目前贵州职业院校缺乏与这些产业相关的专业。比如, 要充分利用贵州的优势资源并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贵州的磷化工产业必须走深加工、精细加工的道路, 但如果无法培育出满足磷化工产业链延长所需的相关技术人才, 必将极大地阻碍该产业的发展。此外,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发展贵州双元职业教育, 也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对职业的需求相匹配。因此, 科学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是贵州成功试行“学徒制”的重要前提。

(3) 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首先, 师资队伍质量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需要加大投资, 无论是培训还是引进, 力度都应进一步加大。鉴于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欠缺, 可从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2个渠道获得师资, 并在获得后经一定的“发酵”投入使用。从高等教育机构引进的师资, 理论水平较高, 但实践能力不强, 所以需要将师资输送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 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企业引进的专业人士, 动手能力强, 但理论水平可能不足, 所以需要派往相关高校培训, 才能在职业学校上岗。教育质量的提高是长期工程, 应考虑建立高校和企业间的长期密切联系的通道, 以专门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双师”队伍。

其次, 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在以职业分析作为专业设置的基础上, 辅以明确的职业技能作为教育目标, 围绕具体的职业活动进行课程开发, 以获取职业资格为基本考核方式。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让职业教育的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大力推进贵州目前正在试行的“学徒制”, 进一步完善学徒制的机制设计, 在企业中创造出足够的“学徒”岗位, 供学生技能训练, 以有效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技能较弱的问题。对此, 可以考虑设计相关的制度, 明确规定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每年必须提供的学徒岗位。

摘要:贵州要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后发赶超, 必须大力培育产业工人队伍。文章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 指出贵州要发展职业教育, 应该从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并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出发, 同时做好职业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重点工作。

关键词:产业工人,双元制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规划,专业设置

参考文献

[1]张燕.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发展[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2]江红英.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3]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 2005 (1) .

上一篇:特大地震下一篇:猜数字游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