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共9篇)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篇1
**平原,沃野千里,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近期,我处深入粮食主产区,与中介组织和粮食加工企业座谈,对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对今后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一、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923万亩减少到2005年的728万亩,减少195万亩,减幅21.1%。全市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363.8万吨减少到2005年的261万吨,减少102.8万吨,减幅28.3%。但近两年来,粮食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国家和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和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
(二)粮食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根据2004年市粮食局进行的粮油企业情况调查,**市有粮油加工企业575户。其中:碾米企业374户,年生产能力62.7万吨;面粉加工企业76户,年生产能力40万吨;食用油加工企业96户,年生产能力25万吨;饲料加工企业29户,年生产能力140万吨。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有:文君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大西南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市奇格速冻食品厂、瑞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花中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嘉里、新希望、互利达、红旗、迎先、美好、龙达、汇能、蜀玉、江丰、沙渠、天红等粮油加工企业。其中瑞玉米业、文君米业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花中花、红旗油脂、青城米业等企业被**市农业委员会认定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瑞玉、花中花、美好面粉、大西南面粉等12家企业获得了省粮食局、省粮食行业协会确定的四川省粮食产业化100家龙头企业。
(三)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全市目前已形成以粮食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农技服务组织等为主的粮食产销中介服务组织,它们上接市场、龙头企业,下联广大农户、生产基地,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链接起来,推动了粮食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在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粮食加工企业实力较弱
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品牌知名度不高。总的来看,我市乃至全省的粮食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形势较严峻。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低三少上(以下以2005年全省数据为例):a、设备利用率低,大米产能400万吨,生产100万吨,面粉产能170万吨,生产60万吨,菜油产能140万,生产21万吨。b、利润低,全省440家主要粮油加工企业,总利润4000万,平均每家不足10万元。c、规模低,收入和产值上亿元去年仅3家。三少指:a、名牌少,仅10家企业进入省级名牌企业。b、外商投资少,全行业仅2家。c、140多家省级农口龙头企业中粮油企业只占10余家。
(二)农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联结松散
据调查,真正从品种选育、栽培、种植、收割、储运、加工、销售建立完整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很少,真正与农户保持高履约率、大规模带动、与农民长期合作的龙头企业也很少,反哺型龙头企业更少。多数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仅处在简单的买卖关系上,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实际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粮食产业链随时可能断裂。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农民出售粮食有了价格的保护,是否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组织,与他们种粮的根本利益几乎没有关系,因而种粮农户对粮食订单不抱有多大利益的冲动和诚信合作的欲望。龙头企业要获得稳定的粮源,必须对种粮农户进行相应的扶持,包括配套的服务、高于市场的收购价格,甚至实行第二次利益分配,以博取种粮农户的长期信任。维持与种粮农户的合作链接,龙头企业要以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代价,且承担着市场风险。
(三)优质粮种植布局分散,生产不规范,优质不优价
虽然近年来我市小麦、稻谷、油菜等农产品大量采用了农业部门推荐的的优质品种,但由于投资相对不足,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和市场的对接,加之农民种粮重产量轻质量,生产粗放,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使用水平不高,造成生产的粮食品种特性各异,粒色粒径不一致,优质粮外观商品性差,加工品质不稳定,往往不符合粮食加工企业对优质粮源的要求。因此我市优质粮种植面积虽不少,但优质专用粮规模效应不突出,难以发挥其优质增效的作用。
(四)粮食产业化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是粮食加工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把注意力放在生产环节,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由于受人才和效
益影响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投资搞优质粮的研究、推广和生产。二是粮食产业化发展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不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足,资金缺乏,处于空壳状态。三是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最后1公里”问题没有解决,信息难以进入农户手中,农民仅凭经验种粮,生产的粮油和市场的要求有差距。
(五)粮食产
业化发展资金不足
几年来,虽然对粮食产业化不断进行政策扶持,仅我局近年来已投入粮食产业化扶持资金210万元,但这些投入毕竟是有限的,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仍然面临资金匮乏的窘境。由于粮食产业是相对弱势产业,投入产出比低下,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同时农发行等信贷部门调整资金供应政策也使贷款难度加大,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三、粮食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扶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江泽民同志指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深刻阐明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改制改组,形成较有规模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大中型粮食企业。鼓励各种不同所有制的粮食企业探索内联外引、重组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尤其是优势龙头企业要增强扩张意识,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二是要突出重点。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要打破过去“撒花椒面”的做法,对重点企业要予以重点倾斜。要先行抓好文君米业、瑞玉米业、花中花等3到5家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全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三是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和经营,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意识,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科技意识,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的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
(二)培育区域特色,加速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加快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要依靠龙头企业建立一批稳定的粮食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区域高效粮食生产格局。以打造优势产业带为重点,着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一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围绕打造产业带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建基地。实践证明由我市文君米业、崇州国储库、瑞玉、花中花等龙头企业建设的基地得到了较好发展,缺乏龙头企业支持的基地相对发展缓慢,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作为扶持龙头企业的一项重要依据。三是要抓好粮食标准化生产。粮油品种的选择要突出优质、高效,发展的方向是无公害,保证粮食安全,认真抓好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力争申报和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三)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粮食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滞后有关。因此要积极协助农民建立跨区域的民间粮油生产、加工、销售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以农技部门为服务主体,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自身经济效益,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开拓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层次服务水平,适应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新需要。二是龙头企业要让利于民。龙头企业在维护自身利益、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要让出一部分利润给农户,帮助和带动农民致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入股、雇工等形式吸纳农民参与龙头企业经营,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让农民尽快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实现由“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到“加工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转变。
(四)用活用足政策,抓住我市粮食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机遇,发展粮食产业
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镇**村进行优质粮食规模化经营改革先行试点,国有粮食参股企业四川文君米业作为业主单位承担了试点任务。该试点项目通过“大春种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的模式租用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具体作法有三条:通过走企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整村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转变农民身份。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春经营总体盈亏平衡,小春已实现较大赢利;试点区农民社保就业、集中居住等状况显著改善,收入明显提高;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成为现实。今年,市委、市政府将粮食规模化经营综合改革试点推广到我市三圈层8个市县。随着我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我市对涉农产业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全市农业产业将进入快速、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因此要鼓励粮食重点龙头企业做到目光长远,抓住良机,积极参与到粮食规模化经营试点等中来,努力克服各种短期的困难,用好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发展壮大。
(五)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粮食企业发展后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粮食龙头企业要加大对企业主管、经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班,以强化企业经营者崭新的经营理念,提高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粮食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开发中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优先引进和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组织力量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面向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精品名牌,依靠科技力量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后劲。要健全技术推广、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粮食市场网络建设,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不惜重金聘用、吸引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粮食产业创业,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为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粮食产业化加快发展
一是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推行粮食产业化的重要意义,转变思想观念,将粮食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高度重视。二是成立机构。成立以政府领导挂帅,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粮食产业化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搞好统一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协调、规划粮食产业化工作。三是加大投资。逐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稳步扩大金融信贷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企业、农户等社会资金,形成多种渠道、多途径、多元化的融资投资机制,为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对在粮食产业化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中介组织以及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奖励,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篇2
宝鸡市辖3个市辖区,9个县,总面积1.82万km2。耕地总面积41万hm2,人均耕地面积953.3 m2,户均耕地3 466.7 m2,常年粮食种植面积35.33万hm2,粮食平均单产4 725 kg/hm2,粮食总产170万t左右。全市种粮大户总计194户。承包土地1 180.53 hm2。承包3.33~6.60 hm2的大户有141户,共承包土地627.20 hm2;承包6.67~19.93 hm2的大户有48户,承包土地394.67 hm2;承包20.0~66.6 hm2的有5户,承包土地158.67 hm2。租地成本750~1 200元/hm2不等。截至2012年,全市注册各种粮食专业合作社达到45家,社员达到5 605户,入社面积5 333.33 hm2左右。合作社通过提供统一的农资供应、病虫防治等服务,使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总体来看,宝鸡市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粮食面积在全市粮食总种植面积中占的比例太小,远远低于经济发达的南方省市。
2 种粮大户及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效益分析
从生产效益看,塬区种粮大户效益一般情况下高于种粮小户效益。小面积(0.33 hm2以内)粮食生产、农村留守人员力不从心、农田抛荒以及只种植一季粮食等现象普遍存在。通过调查岐山县、扶风川塬区农户发现:一般种植一季小麦纯收入在1 500~2 250元/hm2,种植小麦、玉米两季纯收入在3 450~4 200元/hm2。种粮大户之所以有较高效益是因为粮食生产的很多环节是采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小麦收种玉米播种采用机械方式);而山区粮食生产大多以传统耕作为主,通过调查陇县2个镇5个种粮大户,每季劳动力成本为6 000~7 500元/hm2,种粮效益如果算上劳动力价值,85%的山区粮食生产大户收入都是负数。
宝鸡市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大都采用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加上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都采用企业化运行模式,到2012年底,该市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均实现赢利。凤翔县嘉农合作社,流转土地240 hm2,经过2年的粮食种植,其种粮效益可观。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赢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烈的粮食生产意识,因为土地租金、人员工资等都需要靠粮食收入来支出,所以在复种指数、茬口安排、肥料投入上都能科学谋划、统筹考虑。二是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好的粮食生产技术。他们逐步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到粮食生产领域,不断改进传统的耕种方式,着力提升粮食产出水平。三是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好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这些科学的决策和合理的投入,使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种植粮食作物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3 制约宝鸡市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3.1 国家扶持力度虽然逐年加大,但政策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通过调查120个农户发现,多数人都认为国家粮食生产补贴近年来逐年提高,截至2012年底,岐山县凤鸣镇农民享受国家各项惠农补贴为1 065元/hm2,但是由于粮食生产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当前补贴标准显得偏低;另外,按照平均补贴方式虽然能体现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鼓励性和补贴实施的公平性,但补贴政策实施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甚至出现一些农户“只拿补贴不种粮”的现象,通过现行补贴政策很难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2 生产资料涨幅大,生产性投入高,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效益低
调查发现,虽然粮食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市场粮价相应走高,但是,种粮效益仍然偏低,而且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种粮效益不断降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生产资料特别是化肥价格涨幅较大,致使粮食生产成本显著增加,从而导致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种粮效益低下。
3.3 土地流转难
宝鸡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相当多的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生活没保障,工作没着落,因此,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很难从农户流转到土地。土地是农民生活最基础的保障,农户耕地面积小,即使不种,宁可让地闲着,也不肯让土地流转。
3.4 劳动用工涨幅较大,致使大部分农户外出务工
近年来,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劳动用工涨幅大,而且劳动报酬明显提高,从而使农村大部分富余强壮劳力流向二、三产业。由于种粮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挫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经济作物主产区转移,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下降的趋势,出现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的“三化”现象,即“兼营农业”、“口粮农业”现象。
综上所述,种粮效益低、生产资料涨幅大、劳动用工涨幅较大等是制约宝鸡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
4 宝鸡市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4.1 健全政策体系,提高保障效应
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对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投入力度。一是提高补贴标准。补贴标准的高低直接关系政策效应的发挥。应根据物价指数和种粮效益,建立动态粮食补贴机制,保护广大种粮农民的种植效益和积极性。二是创新补贴机制。逐步建立以粮食生产者为补贴对象、以粮食面积为考核标准、以商品数量和质量为依据的补贴机制。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生产主体,在普惠性补贴的基础上,按照每调出0.5 kg商品粮再直补0.1元或增加20%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形式提高补贴力度,鼓励多产粮多售粮。三是加强政策保障。在粮食主产县区,全覆盖推行政策性保险范围,适当提高保险赔付标准,最大可能降低群众灾害损失。
4.2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扩大粮食生产规模
一是推进土地流转。对于因缺少劳动力等因素而不愿种粮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动员其将土地向种粮大户手中流转。成立农村土地银行和土地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二是培育市场主体,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三是配套完善机制。根据规模化生产需要,按照生产面积配套建设用地,并在农机具、加工设备等机械配套上给予扶持,以此来加大土地合理有序流转速度,实现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
4.3 加速科技转化,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一是完善服务体系。要切实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充实县镇农技推广队伍,推行农技组织指导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农户、大户带动小户的多元化服务模式。二是推广生产模式。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生产模式,扩大订单生产面积,提高全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水平。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现代种业发展,选育和推广一批新优品种,推进品种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李会玲, 吴继祥, 张三定, 等.岐山县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7) :313-314.
[2]金旋.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11) :43-44.
[3]张道新, 彭舂瑞, 邓国强, 等.推进江西粮食产业化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8) :152-155.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篇3
一、加大资金投入,是搞好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有力保障
农牧业产业化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的大产业,没有充够的运作资金作保障,是难以发展起来的,为此,赤峰市广泛开辟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国家补、银行贷、企业投、群众筹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2002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2亿多元,用于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全市用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信贷资金达亿多元,草原兴发、塞飞亚集团,健元鹿业集团等实力较强的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投入资金达近8亿元。同时,赤峰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调整树种结构,扩大桑蚕、山萄萄等高效经济林栽植面积,有效地缓解了农牧业产业在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紧扣重点项目工程,实行专项推进
抓住重点项目,实行专项推进是行之有效的良好工作办法,去年以来,赤峰市紧紧围绕“6421”工程,对涉及面较广,市场前景看好,对农牧民致富和全市经济发展能起到极大拉动作用的品种如肉牛、肉羊、肉鸡、肉兔、肉鸭、桑蚕、无公害蔬菜、烟叶、林草、优质杂粮杂豆十个重点产业、采取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敬业精神,实行专项推进。同时采取了如建立责任制,落实到人;改变工作方法;对先进、重大贡献进行奖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赤峰人民投身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大业的洪流中。
三、开拓联动发展,整体配套新思路
农牧业产业化涉及面广,不仅涉及到种养业、而且关联到加工业、延伸到流通领域,必须进行整体配套措施联动发展。对此,赤峰市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的农牧业产业化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认真剖析赤峰市农牧业优势和劣势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实施“6421”工程,即花大力气抓好肉禽、肉兔、肉牛、肉羊、生猪、无公害蔬菜、毛绒、玉米深加工、林草三大主导产业,烟叶、桑蚕、甜菜、优质杂粮杂豆回厂优势产业及20个龙头企业和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创建了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专项规划,市旗县各级政府从各地实际出发,本着扬长避短原则,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并制定了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规划,为推进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立足本地,扩大对外开放联合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牢固树立开放意识,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引进联合上。一方面,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引进资金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02年,赤峰市林西县与北京锦绣大地公司达成协议,引进资金2000万元,建设肉牛育肥场屠宰厂,现已到位资金500万元;红山区从北京引进资金建立起奥特曼塔獭兔公司;松山区从日本引进资金建起了尹斯乐肉牛公司、阿鲁科尔沁旗与韩国客商达成了建立红干椒加工厂协议,从辽宁引进3500万元收购了以加工麻黄草为主的天山制藥厂。另一方面,以土地资源为依托,为外地企业或公司建立基地。去年一年,赤峰市订单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蔬菜基地,安国的药材基地、山东的红干椒基地、笤帚苗基地和马铃薯基地。
五、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
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末,赤峰市从事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农牧户已达20.3万户,占全市农牧户总数的22.6%,这在全区各盟市中也属于名列前茅。全市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各类龙头企业达到42户;种养业小区达到800多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达到1300多个,经纪人队伍发展到3.5万人。2002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以上,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利收入达320.6元,占农牧民收入的17.2%,新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32.7%。可以肯定地说,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使当地农牧民开始受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赤峰市经济增长的亮点和热点,以及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通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极为有效地促进了赤峰市社会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同时加快了该市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对发展会议经济的调研思考 篇4
业兴百业兴”的“鱼礁效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给举办城市带来更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
根据国际会议专业协会的预测,随着机场、港口、公路交通的不断完善和会议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型的会议将向中小旅游城市转移,中小城市必将成为全球会议经济的新热点。
面临这样的趋势,**作为一座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应当有所作为。
一、**发展会议经济的条件和可能
(一)先天条件优越
其一,**本身就是因“会”而城。综观历史,城市的兴起各具由头,或因工而城、或因商而城、或因港而城、或因枢纽而城,甚而因宗教而城、因搏彩而城,可谓五花八门。**因何而城?**因“会”而城。**始于春秋时期,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处于中国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的崛起,离不开“**会议”。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革命在这里找到了希望,新中国从这里奠定了基础,**也因此闻名遐迩,成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会议”给**留下了一个典型的文化象征遗产,那就是:一个会议与一支队伍的转折—发展—成功。将**称为“会议之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而言并不为过。怎样把历史的、文化的“会议之都”打造成为经济意义上的“会议之都”,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信心,只要善加利用这个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会议经济的吸引力、向心力是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文化营销手段构建起来的。
其二,**气候宜人,风景秀美,旅游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5.1℃,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且紫外线强度较低,森林覆盖率高达40%以上。是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主城区环境秀美,“城中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有名扬中外的“**会议会址”、被称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和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囤等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极具吸引力。周边县(市)有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有被誉为“神州又一奇观”的赤水十丈洞瀑布群等。仁、赤、习原生态自然景观旅游和星罗棋布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初具规模。得天独厚的长征文化、蜚声中外的国酒文化与原始神秘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为会议附带休闲活动的延伸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其三,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历来是**、川南商品集散地,历史文化深厚,经济实力较强,是中国西部新兴工业城市,拥有国酒茅台、**海绵钛、贵州钢绳等一批优势产业、明星企业和名牌产业,在国际上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正在建设和拟建设的竹浆林纸一体化、煤电一体化重化工、氧化铝等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也将在全国占具重要的席位。
(二)后天条件基础良好
其一,交通区位优越。**地处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咽喉,具有一定的区域枢纽地位。**铁路贯穿南北,杭瑞高速、兰海高速在境内十字交叉,北上**、南下**的城际快铁即将开工建设。2007年12月,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段)开工建设,贵广快速铁路项目建议书已获国家正式批准。这两条快速路的建成,将把**到**的铁路车程和公路车程分别从现在的20余个小时缩短到5个小时以内和9个小时左右。**机场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快构建。
其二,具备一定的会议硬件设施和会议服务经验。现在拥有**会展中心、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每年均举办一些大型会议、活动和体育赛事,有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丰富经验。
二、**发展会议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调研思考 篇5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改革创新中有序推进
随着农业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变革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市较早地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了十大主导产业和四大产业带。目前全市已有万亩以上农产品种植基地93个,面积206.52万亩;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241个,总面积33.59万亩;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比例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专业场(户)稳步增加。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求将全面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市政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通知》和《**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确定到2010年,全市建设100个以上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2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使全市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现代化设施及现代农业科技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到目前,全市已分三批启动实施了63个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到2008年底已有30个项目通过验收,已有19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我市已建的63个农业产业基地,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其中粮食生产基地3个,蔬菜瓜果13个,林特水果24个,畜禽养殖13个,水产养殖10个。63个农业产业基地总投资43487万元,平均投资规模69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0195万元,占总投资的23.4%,平均补助161.8万元。从2007年开始,调整了“南三县”补助政策,按“倒三七”配套,市财政共补助“南三县”农业产业基地资金5510万元,占总补助资金的54%,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南三县”的倾斜、扶持。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成效
——核心区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核心区是产业基地中的基础层次。通过核心区的供种、供苗、技术示范和组织协调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带动周边农户做好促销等服务。95%的基地实行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大大增强了**市农业整体竞争力,基地产品品牌拥有率达到100%,一部分产品还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19个科技园区累计与科技院所合作开发项目141项,自主开发科技项目243项,引进科技人才124名,引进各类新品种2029个。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增强。全力开展了农田、林地的路、沟、渠、桥梁及电力配套设施等建设。种植业基地平均拥有大棚1734亩,其中钢管大棚254亩;平均拥有喷滴灌节水设施1833.7亩;平均拥有农业机械量达38.4台,平均总动力为617.9马力。现代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为提高农业产业基地的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必要条件。
——体制机制得到了创新和完善。各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种植产业基地的平均规模为1.82万亩,基地核心区土地流转率达到76.6%。各地还创新多种形式的运作模式,公司+基地+农产是农业产业基地最主要的经营模式,占比为63.6%;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占比为15.1%;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和其他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9.1%、3.0%和9.2%。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壮大,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对产业发展的促进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生态农业建设得到了有效促进。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田间肥药使用档案、按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组织生产、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清洁”农业生产,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优质放心的绿色农产品,还显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不少基地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循环农业。**县“浙江东海岸” 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独创“三级循环”模式,园区亩收入平均超过5000元,被誉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行者”。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篇6
调研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2007-12-12 19:18:0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2)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内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质就是要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营造这个良好环境的过程中,政府作为营造主体,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正确界定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
方向和基本作用,即回答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可以说,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政府职能的前提和依据。在目前开放和转型条件下,我国政府应具有哪些主要职能,取决于在开放和转型条件下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主要问题,这是正确界定职能的前提。
(一)政府的基本职能
1、转型期秩序稀缺的一般规律,决定了供给秩序应成为政府重要的综合性职能要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首先打破传统的“伦理经济”观念,树立新的“法理经济”观念。这样就必然引起人们反抗市场的逻辑,市场的发展就需要一个“合法化”的过程。同时,向市场经济转轨不仅要求改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而且涉及资源和权力的再分配。它可能为某些人提供发展机会,而剥夺了另一些人的传统特权,也可能造成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与现存的所有权、地位和权力不相配。这样就会引起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
而有混乱必缺少秩序。所以,在社会转型期,秩序的稀缺是一个一般规律。在我国,目前秩序的稀缺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正当竞争严重,信用的缺乏等等,都是秩序稀缺的不同表现。在建立和维护秩序方面,政府应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本身的强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秩序的服务方面,能够实现规模效益,成为建立并维护与秩序有关的产权制度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和提供相应司法服务的最合适主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受到有效的监督。为了实现秩序的优化,政府在秩序建设中必须倡导一种法治精神,遵循法治精神管理市场,与秩序相关的政策措施的贯彻和实施必须被纳入法制轨道,政府调控和规制市场的权力应当受到合理制约,相关管理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监督,并承担法律责任。
2、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应成
为各级政府的核心经济职能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并完善一套综合性的社会创新机制。就是指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以推动社会创新活动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协调社会的创新活动。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低,政府可在为企业创新构筑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项目、采购、财政金融、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创新活动的方向与效率。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下,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更是必要的。二是大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下、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
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等,并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政策和规划的落实,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要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我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在现实层面上,仍表现为潜在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加快我国人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把人才真正确立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用人机制,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机制、淘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倡终生教育等。
3、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社会风险会变大,所以,稳定职能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在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高失业率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企业困境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地区差距拉大产生的社会风险、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风险。
针对各种类型的社会风险,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竞争的调控。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保险基金的收缴和管理,壮大保障规模和能力;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还要注重提高政府处置社会风险的能力,尽量减少风险给社会所带来的损失。
4、转型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应把预防腐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职能腐败现象的产生与泛滥往往与社会转型有关。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与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目前,中国正属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篇7
一、南华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的优势和条件
(一)优越的交通区位
南华是省内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县市之一,国道320线、省道217线(南永二级公路)和广大铁路、楚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距省会昆明197公里、州府楚雄37公里,西距大理175公里,北距四川攀枝花市225公里,是川、黔、滇东通往滇西、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咽喉要塞,地处昆(明)—楚(雄)—大(理)—丽(江)旅游黄金线及环楚旅游线上,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交通十分便利,古有“九府通衢”的美誉,为南华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南华县境内旅游资源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温泉资源、水文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根据分布情况,目前已有一定基础可作深度开发的主要有:“咪依噜风情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大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板桥水库风景区、一街黑泥温泉、鹦鹉山森林公园、南泉寺、宝珠寺等。另外,南华县还有雨露力戈龙潭、沙桥古镇、老厂河水库、天申堂天子庙、马街法空大洞、兔街溶洞群等旅游资源可作开发。南华县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963米,森林覆盖率达63.7%,野生菌资源丰富,已知有野生食用菌2纲9目26科290多种,占全国野生食用菌种类930多种的31.2%,资源年蕴藏储量1万多吨,经济价值较高的世界四大名菌“松茸、块菌、牛干菌、鸡油菌”均有分布。核桃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干果产量达6000多吨。近年来,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核桃之乡”,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野生菌之乡”称号,并被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授予“野生菌王国”称号,通过不断发展,“野生菌王国”“中国核桃之乡”“生态美食城”三大品牌逐步形成。
(三)浓郁的彝族风情
南华县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9%。“咪依噜风情谷”、天申堂—五街沿线和江迤三乡镇等地,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有遮天蔽日的森林、风光旖旎的田畴幽箐,有百鸟飞渡的奇观,又有引人入胜的奇峰险洞。生活在那些地方的彝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彝族歌舞、服饰、刺绣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茂密的森林与恬静的彝寨相辅,古树、溪流、梯田、土掌房、姑娘房、木垛房相互映衬,幽美清新的环境与热情奇特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候鸟、人与山林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体验价值。
(四)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1、旅游规划稳步推进。根据发展实际,编制完成《南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区总体规划》、《南华县毛板桥旅游区总体规划》等。
2、旅游品牌得到凸现。
凭借自主举办的“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把南华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野生菌资源、核桃资源、生态美食等推向旅游市场,充分展示旅游特色,向省内外旅游市场推出“品尝野生菌、欢聚咪依噜、畅饮澜沧江”精品旅游线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咪依噜风情谷景区”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3、住宿接待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华鑫、圆宝、嘉元酒店评定为三星级酒店,按四星级标准建设的南华大酒店,推动南华宾馆酒店服务业上了新的规模和档次。目前,全县共有住宿服务业经营企业(个体户)113家,共有床位2243个。
4、生态美食品牌效应突现。
不断放大“中国野生菌美食县”、“野生菌王国”、“中国核桃之乡”的品牌效应,大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美食品牌培育相结合,紧紧依托野生菌、核桃、洋芋、萝卜及其它无公害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生态美食业,目前全县共有餐饮服务企业(个体户)558家,其中:旅游特色餐饮名店4家、铜盘级旅游团队餐饮服务企业2家,彝家双珍、鲜鹅炖山珍、鸡丝虎掌菌等45道特色菜被省餐饮美食协会评定为特色名菜。
5、旅游商品日益丰富。
积极支持野生菌、核桃精深加工,松茸茶、块菌酒、核桃乳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地方特色突出、包装简约适用的旅游商品陆续投放市场,受到了旅游者的亲睐。
6、旅游行业管理不断规范。
深入宣传《旅游法》、培训服务技能,组织常态化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的检查整治,着力提升行业管理规范化水平。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通往大部分山区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公路等基础设施简陋,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制约着旅游服务业发展。同时,由于投入不足,鹦鹉山森林公园、毛板桥水库风景区、一街黑泥温泉、大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主要旅游景区和周边一些旅游景点没有作深度开发,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景观的数量和丰度不够,需要继续形成合力,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旅游区开发建设。
(二)特色彰显不充分,消费吸引力弱
南华虽然森林资源、温泉资源、水文资源、民族文化等生态休闲养生资源丰富,但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投入紧缺等原因,除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咪依噜风情谷景区”展现了一定的乡村、民族特色以外,大多数旅游景区特色彰显不充分,过往游客印象不深,消费吸引力不强。
(三)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还需加强
多年来,由于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环境保护意识较低,森林的砍伐,古建筑、古迹失修,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甚至使许多景观濒于绝境。由于现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农具、耕作方式已是凤毛麟角。因此,对旅游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和保留比较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一些原生态的民俗产品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和建议
(一)因地制宜,抓好规划
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南华自然生态、健康养生、民族文化等资源特色,立足周边市场,合理布局和定位,修订完善更加符合南华实际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包括各主要旅游景区的发展建设规划、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突出自然生态、健康养生、民族文化等特点,引导游客领略南华独特的山水景观、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满足城乡游客对跨地区自然、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同时,达到放松身心、强身健体的目的,不断扩展旅游的范围,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丰富并延伸旅游的生命周期。
(二)增加投入,加快建设
加大对县域旅游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强对景区的开发建设,在景点、酒店、餐饮、购物等经营性设施和供水、用电、游路、通信、医疗、环保等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吸引内资、外资、民资共同投入,形成社会化办旅游的格局,提高旅游条件和品位。
(三)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1、把县城建设成为集美食休闲、消遗娱乐、康体健身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中心。突出“生态美食、生态休闲”两个重点,不断扩大“野生菌美食县”、“生态美食城”品牌影响力,把车子塘至沙桥一线打造成“生态美食长廊”,把南华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滇中生态美食城”;依托野生菌王国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沿龙川江县城段打造集野生菌文化体验、高原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展销、亲水休闲为一体的“滇西游客服务区”。凭借优越的交通优势、现有的基础设施、环境条件,把县城周边的鹦鹉山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建设成为功能较为齐全的休闲旅游窗口。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咪依噜风情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改造,发挥好“咪依噜风情谷”示范、引路的龙头带动作用,把沙桥、天申堂、五街及“天五”公路沿线建设成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的集农业生态园、小康示范、自然风光、农家风情的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带。
3、加快毛板桥健康生态旅游疗养区的开发建设,与现有的休闲山庄、南泉寺、沙桥古镇等有机融合,开发一个集优美的山水风光、浓郁的佛教文化为一体,具有休闲、娱乐、健身、度假、商务、会务接待等功能的旅游区。
4、充分利用山地温泉、民俗风情,将一街黑泥温泉开发为县内旅游环线上别具一格的温泉休闲养生度假区。
5、抓住哀牢山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建设机遇,推进公园观景台、空中索道、旅游小镇基础设施等建设,将大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森林旅游、候鸟观光、文化体验、避暑度假、登山、探险、露营、休闲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渡假旅游胜地。
(四)培养人才,提高服务
重点培养和引进旅游经营、项目策划、形象推广等方面的旅游企业管理和行业管理人才,导游人才,培养民间艺术表演、民俗文化传承和工艺制作等方面人才。加强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部分优秀人才可送到高校深造,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旅游人才的劳动待遇,稳定从业队伍。
(五)加强资源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综合开发利用县域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要防止盲目开发,要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应加强生态教育,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古民居、古建筑和革命历史文物抢救性保护,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六)加快发展产业,促进旅游产业化
根据生态休闲养生游的特点,开发一批品牌化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
1、亲水休闲养生项目。包括垂钓和水上游乐园、天然浴场等。
2、山地休闲健身项目。按满足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打造有个性的休闲运动养生区块项目。
3、森林浴养生项目。打造无污染的森林氧吧养生旅游项目。
4、科普教育休闲养生项目。打造集观光、科普、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养生旅游项目。
5、主题公园健身游乐项目。进一步完善各类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发挥其强身健体功能和游乐功能。
6、安居养生养老项目。开发建设养老社区,植入相关保健娱乐设施,满足较高层次的养生养老需求。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篇8
关键词:粮食;企业;思想政治
一、引言
粮食企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多粮食企业在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上出现了很多与现代社会不相符合的问题,一些粮食企业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但是现在改革开放进行三十多年了,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完善,以一种计划经济的企业管理模式很难实现现代市场条件。因此,粮食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不断转变管理理念,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思路,作为国有企业的粮食企业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有力的武器。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与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有所出入
粮食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一部分,具有着国有企业最为显著的特征,不仅要进行有效地经营,实现经济利益,同时作为国家的企业,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一些问题,这就是一种社会义务问题。因此,粮食企业的这种双重效益要求有时是很难把握和控制的。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一步成熟,很多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实现现代社会的需要,市场在不断的调节企业的发展和走向。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国有企业的特色,专设一些部门和人员负责企业政治思想的教育工作,政治思想教育不断强调的是企业要服从大局,不断兼顾社会效益的这个方面。这两种模式的融合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
2.一些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流于形式
一些领导干部对政治思想工作不是很重视,作为国有企业,党政是一肩挑的,既是行政主管,也是党在企业中的最高领导,他们一旦在思想上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这个工作就很难执行,企业还是一个人治的小社会,一切的工作需要有领导的支持,领导不感兴趣,这样的工作就很难开展,这种政治思想工作流于形式的实例在一些粮食企业中普遍存在。
3.一些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没有创新意识
时代在变化,粮食企业职工的思想也在变化,只有不断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现状,企业的发展才能具有活力,很多企业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缺乏工作的创新意识,企业职工每年接受着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企业职工的学习热情不能被有效调动,一些企业的专职的政工人员的自身素养也不是很高,开展相应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缺少手段和方法,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管理模式的需要。
三、几点思考
作为粮食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一代中央领导层已经明确指出,现代社会的一切难题都可以利用改革的方式进行有效化解,但是改革是有疼痛的,粮食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也需要不断调整,来不断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
1.工作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在粮食企业中,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专职干部也要会企业经营的方式方法,因为只有不断掌握这种管理模式的政工干部才能不断掌握企业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信息,随时适应这种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这些政工干部也能及时发现,给予正确的解释。这就需要有政工干部不斷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适应现代粮食企业的需要。
2.不断配合粮食企业的中心工作
很多时候需要政工干部进行精准的定位,在企业的管理中,不断找准政治思想工作的位置,不仅不能疏于管理教育,但也不能过分的争先抢位,这就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只有不断把握政治思想工作在整体的企业发展中的位置,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需要发展,需要有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统一,一旦出现两者之间的不和谐的因素,整个企业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是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还是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主,一些企业的党政干部也在不断博弈,这是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只有政治思想工作不断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政治思想工作在粮食企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开展企业管理的补位工作,同时这种政治思想工作在工作模式的创造方面具有不断提粗新的方式方法,从而转变现代粮食企业中沉闷乏味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也只有这样思政工作才能进一步反作用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花.对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以广西长洲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全国商情,2014,19(08):112-113.
[2]王汉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塑造员工优秀品质——谈谈企业如何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J].广西烟草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12(05):125-126.
[3]陈贤.站在高处 想在深处 落在实处——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企业与文化,2010 (01):044-048.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篇9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特别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以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通过调研分析,获得了一定的启示与思考。
一、当前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不断创新农机化发展方式,大力培育社会服务组织,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省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331家,拥有社员9160人,农机具1.48万台(套),资产总额达到27686万元,全年作业服务面积达207.95万亩,农机服务总收入达15328.4万元,服务农户数达101427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投入创建呈现多元。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幅增加后,农村成立农机合作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投资上,国家主要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合作社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等项目,社员以现金入股、土地入股、机械入股等形式自筹资金,企业、经销商、个体等参与投入,还有闽台合作组成。在社员组成上,主要有农民、个体等,吸纳了不同行业的社会人员参与。在组建者中,有农机大户、设施种养大户、维修业户,还有村干部、企业负责人等不同层别人员,他们带动发起组建了合作社。至此,全省已逐步形成以国家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是管理运行逐渐规范。农机合作社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全部经工商注册登记,有章程和较全的管理制度。大力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省级示范”、“市级示范”合作社的运行规范和评价标准。现有29家农机合作社获得了“全国示范”“省级示范”称号,227家农机合作社列入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目前,福建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已从数量增长阶段进入了量质并重提升阶段。
三是经营服务规模发展。随着合作社的加快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1年,全省331家合作社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达33.67万亩,作业服务面积达207.95万亩,其中,作业服务面积1000亩以上的近300家,1万亩以上的有40多家。经营业务不断扩大,从单一做机耕、机收发展到育秧、机插、机收及产后烘干、加工“一条龙”服务,再发展到农机维修服务、水果蔬菜设施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其他特色产业领域渗透。建阳市利民农机合作社现已服务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还建立示范基地,承担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等,服务面积由原来2009年的0.9万亩增加到2011年底的3.2万亩,增长2.55倍。
四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机具1.48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17台、联合收获机械954台、插秧机1459台,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亿元,平均每个合作社拥有农机具45台套。全省已建成农
机装备300万元以上级别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50家以上。全省有一部分农机合作社拥有标准化的机库、维修间、储油库等基础设施,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从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四个特点看,合作社的起步较实,发展较快,成效较好,有三个方面的有益启示:一是政策扶持是关键所在。省委、省政府重视并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省政府出台﹝2012﹞25号文件,明确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和示范推广项目;农机购置补贴优先向农机合作社倾斜,给予累加补贴,并优先购买;农机化示范推广项目,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组织实施。各级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推进合作社建设加快发展,不断激发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引导服务是主要途径。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机化主管部门把合作社建设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领导常年抓,广泛宣传典型,形成良好创建氛围。加强具体指导,指定专人挂钩帮建,协助合作社创办,解决选址建设、运作管理、经营服务等问题,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搞好示范推广,把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运用到合作社,转化到社员身上,通过项目带动和技术服务,促进合作社提升示范推广能力。三是社会支持是重要基础。合作社在抓建设谋发展过程中,得到社会多方参与支持,政府组织阳光工程培训,个人投资入社,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农机企业组织装备与技术推广。金融税务等部门积极开展农机作业、维修服务项目等税费免征业务,支持合作社贷款业务,为合作社的建设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
二、当前农机合作社建设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
农机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自身在逐渐壮大,效益在逐渐提升,环境在逐渐优化,总体形势是好的。但还有许多矛盾问题,有的甚至是“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偏小、偏低、偏散、偏少”的“四偏”现象,若不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农机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合作社整体偏小与做大做强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虽然有部分合作社实力规模大,但普遍还是比较小,全省331家农机合作社,从业人数8454人,常年聘用人数1716人,机手及修理工4890人,人数较少。尤溪县有83家合作社,从业人数450人,社均6人,除5家规模在26人以上,其他大部分合作社不足8户,只能在家门口做点小事。从资产看,尤溪县83家中农业机械原值1600万元,社均资产只有30多万元,农业机械原值大于100万元的只有3家,大部分合作社还是小机具为主,不足以形成大面积机械化作业。
二是社员整体素质偏低与新型职业农民要求有较大差距。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入社社员为农户,多为初中以下文化,如建阳市富民合作社,理事长是初中文化,67名从业社员中,有48人是小学文化,他们中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现代经营理念较弱,他们大多长期生活在农村,较少涉及到企业生产、加工、营销等一条龙服务,较少涉足作为一个独立体参与市场经营和管理的环境。农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全省331个合作社中,技术人员341人,社均1人,部分合作社没有技术员,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更少,有关技术推广和先进适用的机具大多依靠农机管理站或企业的技术指导服务。
三是合作社经营管理偏散与规范化建设要求有较大差距。合作社具备基本条件和机构,但管理运作等方面需要改进。管理比较松散,责权利不够明确,有的合作社章程、制度等比较齐全,但平时运作不够规范,制度落实不够经常;有的在实际执行运作过程中变形走样。机构作用发挥不够,监事会的监事职能作用不大;统一组织调度不够,有的出现单打独斗的现象;个别合作社只是为了获取购机补贴的累加而成立的。这些说明,合作社在形成股份合作、管理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上有待提高和加强。
四是政策扶持仍偏少与形成良好发展环境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合作社享有的扶持政策中,除少数示范社享受过机库棚建设、设施农业建设等财政项目资金扶持外,其他大部分合作社享受的是农机购置补贴、人员培训和运营税费优惠等少数扶持政策。合作社的机库棚建设扶持、金融信贷、促进耕地流转、集中育秧、跨区服务等方面,还没出台一以贯之、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这些,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更多政策扶持,靠弱小的合作社是难以实现的。
三、对加强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分析看,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一批示范社发展很快,但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是,小部分跑得快,大部分走得慢的态势。我们应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上加以思考把握,确实厘清“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根本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在加强“四个力”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提升发展的后发力。应着眼长远,把农机专才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加大培养力度。一是打造教育培训工程。以现行合作社中的理事长、专业技术人员、农机手等为主要培养对象,同时,选择有长期从事农业意愿、有提高素质积极性、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的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进行预选培养,为未来农机“掌门人”做好人才储备。抓好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专项培训、学历教育,理事长的教育培训要体现理论性、层次性和实用性,专业技术人员要突出农机生产新技术、新方法等相关内容,农机手主要是从事行业和岗位的实用技能培训。要采取院校课程式培训,组织送教下乡、半农半读、产教结合的实用性培训,“企社共建”培训,提高合作社的运行质量。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重实践、有弹性的教育培训模式,培养一批善管理的合作社发展带头人,一批会经营的合作社理财专人,一批懂技术的合作社技术能人,全面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二是加强农机精神激励。在农村、农机系统广泛开展评比竞赛与表彰活动,定期开展全省示范社评比表彰活动,在购机补贴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组织开展优秀理事长、优秀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优秀农机手等“三优”评选活动,增加社会认同,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对种粮贡献大、社会声望高的理事长积极推选评为“劳动模范”或推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享受政府补助待遇等,有为党工作的,条件成熟,可积极发展为共产党员,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增强“农机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农机人”的精神高地和价值追求,积极引导社会从不愿种地到种地光荣、种地快乐的巨大转变。三是完善责任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机部门教育培训责任制,将农机教育培训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指标,把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农机部门的综合考核,并明确职责分工和奖惩措施,切实推动各地落实培
训资金,分解培训任务,配置培训设施,加强培训管理,保证培训效果。应有明确的经费投入标准和依据,按照需要培训持证数,明确财政的承担比例,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期稳定发展。
(二)把经营发展作为关键环节,提升发展的竞争力。农机合作社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经营规模与效益的提升,要以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一是装备结构由小农机向大农机转变。要改变一些合作社装备种类偏少、结构单一的落后状况,依靠科技进步,依靠补贴和财政项目扶持,调整优化装备结构,引进先进适用、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从集中育秧、机耕、机插、机收到产后加工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向其它领域拓展,实现大农机的优化配置。以全国示范社莆田华龙农机合作社为例,农机总动力为1250千瓦,拥有大型拖拉机18台,乘坐式插秧机22台,烘干机2台、配套农机具60台套及水泵、植保机械90台,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并向其它领域拓展。二是经营方式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当合作社由数量增长阶段到质量提升阶段后,合作社将会出现调整优化,有的要做大做强,有的会做专做精,有的则被淘汰。要组织引导和扶持合作社从生产环节向产后品种加工、品牌营销延伸,从生产与加工向休闲与服务延伸,做好“一社一品”。结合当地实际和市场情况,引导合作社从单一的粮食生产拓展到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等主产品种的种植加工机械化上来,鼓励农机合作社与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变为由农业向林业、养殖业等产业拓展的综合体,真正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服务效益由小收入向大收入转变。在政府引导下,加快土地托管、土地流转,推进合作社形成大规模作业服务。扩大服务业务范围,从农机作业服务、农机维修服务向大田作物种植、水果蔬菜设施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化肥等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拓展;积极推动合作社开展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等多种服务形式,通过合理配置机具,增加作业量,科学组织调度,推动服务方式市场化;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农机企业建立对口联系制度,建立科技推广与品种示范基地,把先进技术、优质品种应用于基地试验,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打造合作社自己的优质品牌,实现经营效益上的飞跃。
(三)把规范管理作为有效保障,提升发展的执行力。规范化建设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落实规章制度是关键。一是建立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财务、机械管理、配件贮备、油料供应和维修管理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建立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合作社凡是重大决策及较大的资金支出,都必须召开理事会讨论通过;建立财务审批制度,制定《财会报销制度》,报销条据由经手人、监事人及理事长签名后方能入帐报销;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重点完善产权联结、内部积累、利益分配、风险调节、自我服务等机制,形成以产权为基础,以利益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规范内部管理。针对当前一些合作社管理松散、制度不落实的问题,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运行与监督同行。对合作社实行省市县三级建档管理,聘任一批合作社辅导员,建立挂钩联系点,指导帮扶合作社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严格按章程规定,规范运作,民主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详细、实用的内部管理办法,既保证集体的权力得到尊重,又保证社员的利益不被侵害。三是加强示范引导。从基础设施、运行机制、财务制度、服务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明确农机示范合作社的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点在新技术推广、创建平安农机、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把示范点建成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先行点、农机化发展机制的创新点、农机化生产管理的样板点,引导带动周围合作社的发展。积极推行规范服务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部《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推动实行“六个统一”服务。同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打造自己的服务文化。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推荐阅读:
粮食系产业园调研报告09-08
关于推进襄汾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12-11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10-13
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01-04
国内粮食产业链的问题12-10
粮食产业化12-18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12-28
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08-13
“产业粮食”――新材料07-01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