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精选12篇)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1
1 河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为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 促进河南省由粮食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跨越, 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 近年来, 河南省高度重视农业、粮食产业的发展, 明确了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这是河南的独家特色, 也是中原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着力点。
1.1 粮食核心区打破行政区划, 为我省粮食产业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已建成的河南粮食核心区在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3大区域, 选择了基础条件较好、现状水平较高、增产潜力较大、集中连片的95个县 (市、区) 作为核心区的主体范围。它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3.5%、基本农田面积的85%, 其中89个县是国家已经认定的粮食生产大县。粮食核心区在地域上打破了行政区划, 形成了区域内各地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为河南省粮食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河南已对粮食核心区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等17个建设项目, 这些措施既促进了粮食核心区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河南农业、农村的发展,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河南粮食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2 重要政策文件保障了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粮食加工业, 立足农业大省实际,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扶持粮食加工业逐步进入了持续发展的轨道。自2001年至2011年3月, 中央和河南省政府分别出台了相关粮食生产和加工的政策和措施。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 要“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以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 提高粮食经济的综合效益”。2007-2010年,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4次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要推进粮食优势产业带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连片种植, 加大对粮食加工转化的扶持力度, 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2008年7月, 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 》指出, “要完善粮食加工体系, 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业, 引导粮食加工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不断推动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2008年10月, 《河南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2008-2015) 》明确提出, “河南省要依托粮食流通资源丰富的基础地位, 发挥粮食加工产业的集聚效应, 构建联接省内产销现代粮食流通网络体系”。2009年8月, 《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出台, 明确了“河南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地位”。2011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要“通过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 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增值收益”。
1.3 形成了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河南不但是我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 也是我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 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和规律来看, 粮食加工产业的重心正向主产区集中。目前, 已涌现出像“中国面粉之都”永城市、“中国食品之都”漯河市、“乳酸之都”郸城县等全国重要的面粉、面制品生产及粮食深加工基地。河南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自2006年来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二位, 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6.6%, 食品产业是后劲。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和速冻食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涌现出了“三全”、“思念”、“博大”、“白象”、“多福多”等农业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成效也非常显著, 生产和加工规模不断扩大, 培育出了天冠、金苑、湖雪、白象、方欣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粮食加工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2009年5月, 河南省双汇、众品、华英等14家企业进入“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名单, 其中河南双汇、众品分列“中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十强企业”、“重点行业年度十强企业”的第一位、第四位。这些有利条件为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1.4 产业化层次不断提高, 产业链逐步拉长
城镇化加速给我省粮食加工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消费升级带动粮食加工产业升级, 提升了粮食加工产业化水平。主食工业化生产作为粮食加工增值的新途径, 发展潜力巨大。“面粉、挂面、方便面、乳酸、面制速冻食品、味精等精深加工产品均居全国首要地位”。其他馒头、鲜湿面条等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方便米饭等米制主食品工业化生产、谷物代餐饮料的工业化生产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国内市场上, 河南生产的速冻食品占有率多达3/5, 方便面占有率达到2/7, 涌现了诸如“三全”、“思念”、“白象”、“莲花”、“金丹”等享誉全国的粮食精深加工驰名商标。
但是, “大而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经营方式及劳动力薄弱是河南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判断。
2 河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粮食产业链条脱节较严重, 产业竞争力不强
粮食作为一个多领域的大产业, 涉及生产、收储、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目前我省粮食产业链存在脱节现象, 导致产业链无法形成合力, 各个环节的有效率大大降低, 从而造成了整个粮食产业链的低效率运营。在发达国家, 粮食产业链的发展水平非常高。而我们才刚刚起步, 通过打造全粮食产业链条, 培育出涵盖良种开发、生产、收储、加工、食品加工、物流销售、循环利用等环节的完整粮食产业集群。通过抓好粮食产销协作产业链、粮食物流产业链、粮食加工产业链和粮食仓储产业链建设, 将粮食产业链扩展到价值链、信息链, 使各产业链环环相扣, 相互调剂补充, 提升产业竞争力。
2.2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河南省粮油加工业多元化、多渠道的新格局业已形成, 从粮食加工企业数和加工总量上, 河南省民营企业683家, 占企业总数的84.4%, 实现工业总产值592亿元, 占总数的72.3%, 2010年8月,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名单”, 河南涉及粮食深加工领域的仅有3家民企入围。其中财鑫集团位列284位、辅仁集团位列321位, 郑州思念位列437位并以粮食深加工业为主导。河南省缺少一批产业化程度高, 产品科技含量高, 具有品牌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半数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精深加工程度低、科技创新能力弱, 尚缺乏统一的、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缺少龙头带动作用。目前河南的粮食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的主要表现是:龙头企业规模小, 辐射带动作用弱;技术设备落后, 科技含量低;龙头企业产品单一, 关联产品发展不快。
2.3 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 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目前务农人员中普遍存在着“三多一少”, 即年老体弱的多, 妇女、小孩多, 文化水平低的多, 有经营头脑的青壮年少, 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农民不懂科学种田, 不会操作配方施肥, 结果造成很多农业实用技术难以得到推广落实。同时, 农民缺乏必要的农业技术知识, 导致用种量偏多, 化肥、农药增施不当, 抬高了粮食生产成本。全省粮食生产中自留种子、多代种子的使用面积仍然偏大, 优良品种纯度不够, 用种量偏多。以郑州市为例:当地农民小麦用种量667m2少则10kg, 多则20kg左右。而科学用种量应为9kg/667m2。化肥、农药增施过量, 生产管理粗放经营, 最终导致土地产出率递减, 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 大大降低了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 农技队伍总体素质偏低, 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由于经费短缺以及管理体制所限, 不少地方存在基层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 在岗不在编”的现象, 得到培训更新知识的机会更少。
2.4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近年来, 河南省粮食加工业还存在着精加工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的问题, 河南省面粉90%以上是技术含量小、利润水平低的通用粉, 专用面粉只占15%,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河南省食品加工产值是农业产值的0.4~0.5倍, 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值高达1.85倍, 甚至更高。以小麦加工为例, 突出存在着低质量、低价格、低成本的“三低”现象。在小麦产业链条上, 面粉厂利润率在4%左右, 企业仅挣个麦麸钱。由于粮食初加工产品多, 长期处于低价位运行, 竞争异常激烈, 不仅企业自身效益不好, 而且在质量和税收上也是难以监管。
通过对河南省粮食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大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 是粮食产业由传统迈向现代、由粗放转向集约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现代粮食产业在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 信息已经涉及到了粮食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 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 使得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
参考文献
[1]闻海燕.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2]刘晓真.建设应用农业体系促进“三化”协调发展[EB/OL].人民网河南频道, http://henan.people.com.cn/news/2010/09/30/506638.html.
[3]杨成洲, 余璇, 何树燕.对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考[J].农业经济, 2009 (3) .
[4]汪俊枝.河南省粮食加工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 2011.
[5]丁丽.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省际比较[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10.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2
一、政策支持有力
我区先后出台《加强粮食行业品牌建设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粮食产销合作的指导意见》、《***粮油商标品牌总体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我区产业经济发展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相关的政策支持,我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稳定向好。
二、产业经济成效
(一)优质粮食工程建设
1、区粮油质量监测站项目
我区投资***万元建设粮油质量监测站,目前项目已经完工通过验收,报省局备案后挂牌成立。项目建成后,质量监测站检验技术、检验手段将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具备国家标准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品质测报和监测能力。能够有效协助与支持省、市级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承担下乡、进企业扦样和原始样品转送。具备检验主要粮食质量指标、主要品质指标和主要安全指标快检筛查的能力。
2、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我区是江苏省第一批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单位,因地制宜地做好规划编制,国有、民营企业,分别在**西北、东南两个交通要地,顺势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目前我区2家产后服务中心全部完工,累计投资***万元。产后服务中心建成后能够有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发展,建立“自主决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利益共同体,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形式,提高烘干机的使用效率。不断完善从田间到仓库“低成本、不落地、规模化、高效率”的清理、干燥、运输、入库一体化连续作业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3、“**好粮油”示范县建设
*年*月份省财政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下达2018年“优质粮食工程”奖补资金的通知》文件精神,对我区中国好粮油项目进行批复。项目投资**万元,省级补助资金**元。截止目前累计投资**万元。占项目总金额的*%。
我*以“**好粮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立足本地小麦产业规模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园粮食交易市场功能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初步改变当前我区小麦产业大而不强、经营粗放等现状,初步形成集生产研发、品质监测、品牌营销、现代物流、网上交易等功能更加完善的一体化现代服务体系,推动我区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我区在“**好粮油”示范县一期工程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统筹谋划,科学编制,近期准备申报“**好粮油”示范县二期工程,拟投资**万元。
4、**省级物流园申报
根据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组织申报2019“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的通知》文件精神,**粮食物流产业园集粮油及食品加工、粮食仓储、中转、电子商务等功能,符合国家、省、市粮食物流产业园规划布局,并积极参与我区“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为构建高效、顺畅、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夯实粮食安全基础,通过实地考察、资料审核、论证分析,充分发挥粮食物流产业园的区域示范引领作用,积极申报**粮食物流产业园为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
(二)优质产品推介和品牌建设
为推动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企业品牌水平,推进粮食区域品牌建设,更高的发挥品牌引领作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我区粮食高质量发展,我区先后组织粮食及农产品企业参加“十五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武汉)优质农产品推介会”、“(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合作恳谈暨农产品品牌发布会”、“2019粮食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巩固和发展粮食产销关系,促进粮食经贸合作,推广粮食加工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其中我区占*家,其中:**500强中第*名,上榜江苏企业中排名第2名,上榜企业第1名;
**实业股份有限公司500强中排名*名;
江苏**有限公司500强中排名*名。
(三)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情况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3
2016年,粮食流通工作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改革创新、主动作为、稳中求进,立足行业实际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坚决打好粮食收购“攻坚战”和安全储粮“持久战”,加快实施“粮安工程”,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统筹推进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具体来说,要围绕“四个突出抓好、四个深入推进”,扎实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突出抓好粮食收购
当前,南方稻谷主产区仓容爆满,东北地区库存居高难下,今年粮食收储矛盾将空前突出。各地和相关央企要高度重视、严阵以待,抓好预案、预警、预控,采取非常规举措,及早做好新粮收购各项准备工作。要加快建仓修仓进度,加大调销腾库力度,多渠道消化不合理库存,充分利用社会仓容,千方百计扩大收储能力。要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抓好地方政策性粮食收储,积极组织开展市场化收购,严厉查处“打白条”、“转圈粮”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二、突出抓好安全储粮和储备管理
当前,全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安全储粮形势异常严峻、压力巨大。确保储粮安全将是一场硬仗,容不得丝毫麻痹和懈怠。各地和有关央企要始终保持实战状态,做到严防死守、常抓不懈。要全面落实“双随机”监管要求,以实施“监管创新年”行动为抓手,认真履行行政监管督导职责,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个收储执行主体、每个承储企业负责人、每个仓廒保管员,切实做到“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要积极采用绿色生态储粮技术,进一步规范千吨囤等简易设施储粮技术。今后新粮收储一律不允许再搭建蓆茓囤,从源头上杜绝“火烧连营”的隐患。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政府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撒手锏”,储备管理是各级粮食部门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责,任何时候都不容放松。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储备管理与企业经营彻底分开,落实责任强化约束,规范运行防范风险,管住管好政府粮食储备,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三、突出抓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要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各地要全面摸清本地粮食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粮食加工业规模能力、技术水平等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研究制定本地粮食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对于高能耗、低水平、粗放式的落后加工产能,要加快淘汰。对于长期亏损、资产负债率高、停产半停产的“僵尸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稳妥处置。对于基础实力强、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较高、增长潜力大的粮食加工转化企业,要积极扶持壮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品牌名牌,形成大型产业集团。要开辟产业发展新路径。充分利用粮食行业的既有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粮食产业,积极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启动“仓顶阳光工程”新能源项目试点,在粮库仓顶铺设光伏电池板发电;积极稳妥发展秸秆饲料、秸秆稻壳板材、稻壳发电等项目,做好既减少秸秆焚烧、又帮助农民增收的“秸秆经济”文章;大力推进“绿色全谷物口粮工程”,催生新消费,培育新需求;加强生物技术在绿色储粮、生态饲料和低脂蛋白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建设,打造“粮油网络经济”。
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全面清理和修订制定粮食加工质量标准、卫生标准,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统计制度,科学设置统计指标,真实反映和及时发布产业情况。稳步推进粮食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奖励、失信惩戒机制。粮食收储销售优惠政策、“粮安工程”建设项目要重点向产业经济发展倾斜。同时各地要积极争取金融、财税、用地等政策支持,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突出抓好粮食安全责任考核
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首次对各地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国家粮食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在3月底前出台2016年考核方案,加强对责任落实情况的日常督查,认真组织开展年度考核工作,并及时通报考核结果。各地的考核工作也要全面推开,特别是尚未出台考核办法的省份,要加快工作进度。各级粮食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责任,搞好沟通协调,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完善考核内容和方式,扎实做好考核工作,将粮食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五、深入推进“粮安工程”建设
全面落实“粮安工程”建设规划,夯实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基础。
要加快粮食仓储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围绕扩大主产区收储能力和满足主销区地方增储需要,继续加大仓储设施建设力度;围绕畅通“八大粮食物流通道”,重点建设改造一批中转仓、内河码头、沿海深水港口、铁路接发设施、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
要加快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广泛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以地方储备粮库为重点推进智能粮库建设,以省级粮食交易平台为重点推进业务集成和信息协同。强化统筹指导,统一技术标准、接口规范和数据平台,实现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应急配送中心建设,提升应急实战能力;进一步加快粮食收购现场快速检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粮食检验监测技术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支持粮食整理和烘干设施建设,并重点向核心产区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和依法治粮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发展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新企业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农村粮站要主动抓住农村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化的历史机遇,以“农民进城安家落户,我为农民种地供粮”的理念,大力发展粮食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完善国家粮食统一竞价交易系统,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平台作用。着力推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简政放权、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着力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加快《粮食法》立法进程,做好国家和地方粮食流通相关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全面贯彻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机制,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认真开展粮食执法检查,加大基层一线粮食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粮食市场秩序,营造规范、统一、公平的市场环境。
七、深入推进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
积极发挥行业院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军作用,加快现代粮食收储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着力研究粮食及副产物高效转化利用新技术,推进真菌毒素和重金属污染粮食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应用。加强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机制。继续实施粮食行业“百千万创新人才”工程,启动实施“青年英才计划”;加速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分批创建“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拔尖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举办第四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选拔“粮食行业全国技术能手”。通过组建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粮食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粮食智库”建设。
八、深入推进行业扶贫和援藏援疆工作
按照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统一部署,发挥粮食部门行业扶贫的职能作用,促进贫困地区优质粮油生产,加强粮源调度,保证口粮供应,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积极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发挥粮食行业优势,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强化组织协调,在粮食收储和市场调控、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尽心尽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地加快发展。继续加大对口支援革命老区工作力度,推动老区同步实现小康。
兴业县粮食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4
1 兴业县粮食产业化特点
1.1 发展模式以加工带动为主, 以私营企业为主
兴业县以粮食加工为产业基础, 向原粮采购或成品粮批发销售2个环节延伸, 形成从粮食收购、储存、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兴业县有一定规模的粮食深加工企业都是民营私营企业, 而且这些私营企业都是独资企业。
1.2 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依靠品牌战略占领市场
在4家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中, 有1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如广西兴业百谷米业有限公司;3家超过4 000万元。依靠品牌占领市场, 如广西兴业百谷米业有限公司目前已获得QS认证、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其生产的“春云直上”、“火丰鼎”品牌大米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产品在玉林乃至广西市场均具较重要地位, 还畅销珠三角地区, 部分产品经深加工通过外贸出口美国。随着产品美誉度的提高, 产销量不断扩大。
1.3 粮食企业带动建设了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全县已经建立较为稳定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20多个, 面积8 000 hm2。一些龙头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和农业部门合作, 建立了自己的优质粮种生产基地, 在引导农民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提高上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如广西兴业百谷米业有限公司,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建立优质稻种植基地逾2 666.67 hm2, 与当地群众签订保价收购的合同, 有效地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省级龙头企业春茂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春茂“金大叔”食品有限公司则大打有机食品牌, 通过与农业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合作, 建立了逾133.33 hm2的有机优质稻生产基地, 生产的有机米市场销售价格16元/kg, 金大叔有机大米畅销、价高, 公司和农户都获得了很好的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和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小, 产业链条短
虽然个别企业已获得了市级龙头企业的称号, 但真正能称得上龙头的企业并不多, 目前全县还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过2亿元的粮食产业化企业, 相当一部分粮食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粮食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 辐射带动力弱。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是对粮食进行初加工和精加工, 产业链条短, 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企业创利税能力差, 发展后劲不足。
2.2 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单一, 科技投入少, 技术水平低
目前兴业县大部分粮食企业仍以生产经营大米传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 对粮食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 经营产品档次不高, 深层次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缺乏, 适应市场专用化、多样化需求产品少。兴业县粮食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其他工业企业相比有明显差距, 虽与投入来源、资金因素有关, 但主要还是企业的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 企业整体素质、综合素质还不高, 产品难上档次, 企业缺乏激烈竞争力。
3 发展对策
3.1 切实抓好规划引导,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一项长期工作, 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1,2]。根据粮食资源和商品流向, 对百谷米业、金大叔食品有限公司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并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粮食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的联合, 整合优质资产, 壮大企业规模, 增强企业实力, 逐步延伸产业链, 最终发展成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2 落实优惠扶持政策, 认真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一是搞好政策服务, 切实制定和落实支持粮食产业化的优惠政策, 在龙头企业的立项、申报、审批以及土地征用、用电、信贷、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搞好资金服务, 调整资金投向,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 特别要集中资金保大项目、大龙头, 使龙头强、龙身壮、龙尾长;三是搞好企业自我服务, 在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 拓宽集体经营服务领域, 建立健全以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主的自我服务体系, 搞好农作物植保、农机、农资、信息、流通等方面的自我服务[3]。
3.3 大力开发精深加工产品, 延长产业链条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帮助粮食企业积极更新加工设备, 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 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4]。要发展名优特新产品, 要在营养口感、形态、包装等方面突出特色, 以特色吸引消费者。使企业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3.4 运用先进管理手段,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粮食龙头企业要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树立科学发展为理念, 自觉导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在企业的人才、生产、安全、营销、质量、资金、分配、成本等管理上下功夫, 真正实现制度化规模化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根据企业的积累情况, 适时扩大企业规模, 研发新的产品, 不断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企业的经济收益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首个多功能集成型现代粮食产业化基地开工建设[J].种业导刊, 2010 (1) :41.
[2]陈德亮.推进生产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8 (2) :26-29.
[3]夏春平, 雷海章.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 1998, 19 (2) :10-13.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5
江苏省粮食局
“十一五”是江苏粮食工作实现战略转变、从改革走向发展的五年,是江苏国有粮食企业走出困境、焕发生机的五年,更是江苏粮食流通产业夯实基础、发展壮大的五年。全省粮食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改革发展和粮政管理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服务“两个率先”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粮食安全保供能力显著增强
省、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粮食安全的措施扎实有效。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粮食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认真落实地方储备粮及成品粮油储备,新增食用油地方储备、成品粮油应急储备,采取政府委托、部门监管、企业运作的管理方式,确保储得实、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全省基本建立了包括原粮储备、食用油储备、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的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进一步加强与省外产销区间的合作,先后组织参加了福建产销洽谈会、长三角地区购销座谈会、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在黑龙江八省洽谈会上,每年我省企业签定(协议)合同20亿斤以上,促进北粮南下,参与省内销区购销平衡,有力地保障了江苏粮食供应安全。完善地方粮食应急预案,建立了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标准,调整充实全省127个价格预警监测点,遍布13个市45个县(市),落实应急加工企业××家,应急供应企业××家。全省成品粮油日应急加工能力××亿斤,日供应能力××亿斤,应急保供效能不断提升。完善粮食统计与价格监测体系,健全多层面的社会粮食统计网络。认真组织开展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在全省采取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7530家农户、5000家城镇居民户和4616个加工、转化、经营企业进行了调查。开展对378家农户主要粮食品种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查。加强粮油市场监测,分析预测粮油市场价格、供求形势,编制上报《市场油脂快讯》、《江苏省粮油价格情况周报》,及时提供有关分析材料,为政府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平抑市场价格提供准确的参考
依据。全面加强军粮供应工作,军供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军供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军工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军供保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二、服务“三农”水平显著提高
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托市收购等政策,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引导社会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满足农民售粮要求。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创新购销方式,完善服务措施,方便群众售粮,促进农民增收。适时组织粮食销售,通过市场拍卖、即购即销、代购代销、轮换销售等多种方式,有序安排市场供应。“十一五”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335亿斤、销售1645亿斤,分别比“十五”时期增加586亿斤、900亿斤,粮食购销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累计收购托市和临时存储粮油495亿斤,带动农民增收77亿元。积极引导农民调优粮食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订单粮食,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79万亩,订单收购累计269亿斤。密切产销衔接,进一步加强产销区间的沟通协作,使产区农民生产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广“一次收购、分次结算”、“粮食银行”等惠农惠民措施,最大限度让利于粮农、施惠于居民。推广科学储粮,向农户赠送丰产仓。鼓励支持粮食合作组织建设,探索建立粮食(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积极推广粮食银行、网上粮店等新型流通业态,着力打造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三、产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
“十一五”全省粮食行业工作重心实现从改革到发展的战略转变,积极实施“全省粮油精深加工三年拓展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五个一工程”,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初具雏形。省局先后出台《2006-2015年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关于优化全省粮食仓储设施的指导意见》、《江苏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09-2020年)》等文件,全省粮食行业按照“两纵两横、四大通道”的粮食物流规划,加快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近40亿元,初步建成粮食物流项目12个,有效仓容达1860万吨,比“十五”期末增长65%;企业平均仓容量从“十五”末的1万吨增加到1.45万吨。依托水运优势发展粮食物流,按照四散化要求建设改造粮油仓储物流设施,规模粮油仓储企业四散化率目前已经达到76%。全省基本形成以物流中心为龙头、中心库为重点、骨干收储库为支撑、基层收纳库为补充的仓储体系。2010年投入5755万元在主产区新建烘干中心42个。积极推广科学储粮,全省95%仓房实现
散装储粮,输送设备、清理设备、汽车衡等设备,较“十五”末分别增加48%、41%、318%,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环流熏蒸系统较“十五”期末分别提高了55%、78%、66%。粮食批发市场发展良好,年成交量40万吨以上的达到8家。鼓励和支持各类主体同台竞争,“十一五”期间,益海嘉里、中粮集团、天津龙威、中储粮、重粮集团、五得利面粉等国内外粮油巨商加大在江苏投资力度,大大提升粮油产业集中度。央企、外企、地方国企、民企、个体经纪人多元主体共存,互为补充合作共赢的格局逐步形成。粮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省粮油工业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132家,2010年全省粮油工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65亿元和125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至2010年底,全省国企典型已有4家销售额和利税达标,5家销售额达标;引进8个战略伙伴14个项目,总投资近64亿;13个产业园区已有12个完成粮食物流主要工程;研发机构已建成9家;全省已有11个粮油类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射阳大米、淮安大米、阜宁大米、建湖大米、东海大米、横河大米等被国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启动粮油仓储创先争优三年计划,全省12家企业获得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称号。
四、市场监管力度显著加大
积极推进依法管粮,先后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江苏省粮食质量分级监管实施意见》、《江苏省粮食行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办法(试行)》、《江苏省粮食行业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考标准(试行)》、《江苏省粮食行政执法责任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奠定了具体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各级监督检查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省粮食局单独设立了监督检查处,13个省辖市和96%的县(市)设立监督检查工作机构,22个市县建立了行政执法支队(大队),通过国家和省级的专项培训,全省已有1000人取得《粮食监督检查证》,落实监督检查经费,配备了必要的检查器材,有12个县(市)配备了专用执法车辆,监督检查体系初步建立。完成粮食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工作,16个市县粮油监测机构纳入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网络,居全国第二位。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政府组织、粮食牵头、部门联动”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考评机制以及“三位一体”的粮食库存监督检查方法等。“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依法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活动15098次,查处2870起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确立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
地位,树立起良好的执法形象。2009年,全省粮食行业全员参与,全力以赴,圆满完成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进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清仓查库工作受到国家表彰。“放心粮油”工程深入推进,放心消费深入人心,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我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50家,示范粮店10家,居全国第一位。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供应沪、粤粮食的质量安全把关工作。
五、行业自身形象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粮食行政管理初步实现了由计划为主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单一管理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由系统内指导向全行业服务转变,由单纯抓好粮食购销向发展粮食流通产业转变。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通过人员分流、资产重组、资源整合,一批地方国有企业率先得到了快速发展,引领国有粮食企业先后实现以省、市、县为单位整体盈利。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弘扬“以农为本、安全至上、诚信服务、和谐发展”的新风尚,为农服务、促农增收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粮食行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联系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省粮食行业协会顺利完成了换届工作。建立行风监督员队伍,开展粮食物流中心等重点工程专项检查,反腐倡廉法制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第一、第二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均获得团体第二名、单项第一等多个奖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大力推进行风建设,全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18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国家表彰,84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省里表彰。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6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落实年动员大会精神,延边州粮食局加快构建购销储运加协调发展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
2015年,延边州粮食工作将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以国家实施粮安工程为契机,着力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仓储支撑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强化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建设水平,加快构建购销储运加协调发展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为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延边州将进一步强化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规范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好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认真贯彻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做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工作,最大程度满足农民卖粮需要。认真完成“粮安工程”建设任务,继续跟进中央储备粮珲春直属库退城进郊异地新建项目可研、铁路设计等项工作,同时做好对已上报的吉林艾利特有机米业有限公司等6个仓储设施平房仓建设项目的后期接续基础准备工作;对已经落实的“危仓老库”改造和新建平房仓项目资金加强监管,保证建设工期。稳步推进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州县(市)两级应急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资金到位和承储安全;继续落实《延边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和强化“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收储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延边大米”品牌建设工作,认真履行粮食监督检查职能,进一步加强粮油检测工作,切实保障军粮供应工作。endprint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7
一、主食产业化是粮食企业的发展方向
主食是任何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都必须要加以食用的粮食成品, 其中不仅包含了面条、杂粮、馒头、米饭等一类的主要粮食产物, 同样也包含了以小麦粉、大米等原料所制造而成的食物。主食产业化, 实际上就是对田间粮食原料到餐桌上的真个产业链形成, 并且以粮食生产工业化、基地化、营销化来作为一个基本特色, 其中有着中国膳食发展的明显特色。
近几年来, 我国的主食产业开始进入到了工业化起步、大规模扩张、产业化发展等几个阶段, 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原料规模化、主食多样化、产供销结合化、品牌化、主体多元化等多个方面的特色格局。虽然说我国当前的主食产业化呈现出了较为良好的蓬勃态势, 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 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部分装备技术落后、食品安全、产业化普及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还必须要加以解决和完善。
二、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
主食产业化, 是对农田到餐桌这一理念的重要产业化措施。农田到餐桌, 实际上就是一条完整的食品产业链, 而在粮食工作中, 目前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到餐桌之上的最后环节管控, 而我国针对主食产业化进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一最后的管控环节。针对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进行完善, 强化发展支持力度, 对整个运作流程进行规范、监管、约束, 最大限度的保证质量体系的保障性。极大的增强相关部门、企业对于食品产业化这一发展措施的使命感、责任感, 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发展氛围。
在我国逐渐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针对主食进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首先要对城乡居民自身的消费方式升级进行适应, 确保民众食品需求的转变有所保障, 使得粮油主食产品的安全工作成为民生工程的一个关键;其次, 针对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粮食行业提振、粮油加工行业转型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进行推动;再次, 强化粮油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附加值等, 使得企业以及农民的具体收益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最后, 对粮食产业本身的发展进行转变, 提高粮食供应所具有的保障性, 使得粮食产业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等几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得以促进。
三、加快推进主食产业结构调整
1. 加快开发主食新产品, 推进产业升级
大力对主食加工业进行发展, 确保粮食本身的新、特、优等几个方面的比重能够得以丰富, 以此来使得以往传统的米面、杂粮主食的发展能够更加大众化、便利化、工业化, 促使主食产品的即食化得以提升, 并且为品质提供保障;增强主食产品的营养化、专用化、多元化、系列化等几个方面的主食原料开发, 并且提高专用米、全麦粉、营养强化粉等多个方面的高质量原材料比重, 主导适度加工模式, 倡导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针对各类馒头、面食、饺子等几个方面的主食品进行发展, 提升营养性和产品档次;积极对米粥、米粉、方便米饭等米制类主食进行发展, 并且对生产水平进行规模化的发展;积极对于各种不同风味、规格的主食品进行开发, 针对生产工艺等进行节能降耗开发、研究。
2. 创新流通方式, 完善主食供应体系
对粮食行业的资源进行整合, 鼓励主食产业的企业能够和粮油供应点、军粮供应点、粮油店等结构进行结合, 充分的对于当前现有的供应网点进行利用, 强化相应的网店经营业务, 使得供应点布点所需要消耗的成本能以降低, 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将目前已有的各个大型主食品加工站、小麦加工站、稻谷加工站、粮油仓储站、军粮供应企业来作为核心的主体, 对各个方面的资源优势进行利用, 实现各个企业的充分联合, 并且降低成本的出现。鼓励现有主食加工优势企业, 建设新型物流配送网络, 优化网点布局。
3.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改造, 提高装备水平
鼓励和支持拥有一定基础的自主品牌企业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力度, 支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和新产品的产业化, 优化生产流程, 适当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加快提升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小企业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技术水平, 开发“专、精、特、新”产品。在速冻主食品领域,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加快推广高效节能新工艺新设备。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食装备研发, 加快推进馒头、鲜湿面条、方便米饭、杂粮主食、速冻主食等加工装备自主化, 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装备数字化, 提高自动化水平, 依托骨干企业, 扶持建设一批主食加工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主食产业化推进任重而道远, 务必要严格的按照各个方面的规划需求来进一步加深, 确保将民生改善以及民生保障作为粮食经济发展体系转变的一个重要依据, 只有坚定不移的以正确的目标前行, 才能够使得我国的主食产业化得以迅速的发展, 追上甚至领先于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刘充辉.看重面制品市场, 双汇开卖馒头包子[N].中国食品报, 2010-12-09 (2) .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8
主食是城乡居民生活必需食用的主要粮食制成品, 既包括米饭、馒头、面条、杂粮等主食制品, 也包括大米、小麦粉等主食原料。主食产业化, 则是在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过程中形成的, 以粮食生产基地化、主食加工工业化、营销供应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 具有中国膳食特色的新型主食产业发展方式。
近年来我国主食产业经历了工业化起步、规模化扩张、产业化发展提速等阶段, 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化、原料产品规模化、主食产品多样化、产供销一体化、工艺科技化、品牌特色化的发展新格局。当前主食产业化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主食产业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也存在着产业化程度偏低、装备和技术落后、主食品安全有待加强、市场占有率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推进主食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适应城乡居民消费方式升级, 保障军需民食新需求, 保障粮油主食品安全的重要“民生工程”;二是推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粮油加工业转型升级、振兴粮食行业的重要举措;三是提升粮油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有效手段;四是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 增强口粮供应保障能力, 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粮油深加工和主食产业化, 是维系城乡、联结“三农”的桥梁与纽带。加快推进主食产业化, 大力发展粮油深加工, 是发挥河南省资源优势, 促进粮食转化增值,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实现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增产目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而且对扩大内需, 保障粮油食品安全, 拓宽城乡就业渠道、推进小城镇建设等都具有最为直接的带动作用;对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 确保民食和应急成品粮供应, 对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
主食产业化是“从农田到餐桌”的一项重要的产业化。“从农田到餐桌”是粮食产业链条, 粮食工作就缺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的主食产业化就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健全部门间协作配合, 合力推动, 加大支持力度, 规范运作, 严格监管, 确保质量。增强广大企业推进主食产业化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形成协力推进、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氛围。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推进主食产业化, 一是适应城乡居民消费方式升级, 保障军需民食新需求, 保障粮油主食品安全的重要“民生工程”。二是推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粮油加工业转型升级、振兴粮食行业的重要举措。三是提升粮油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有效手段。四是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 增强口粮供应保障能力, 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粮油加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面临保障中原经济区粮食安全的新形势, 切实增强做好粮油加工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推进粮油加工业结构调整, 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粮油食品消费新期待。
河南省通过做大做强做优主食龙头加工企业, 发展以主食为重点的粮油深加工, 积极推进主食产业集群和粮油加工园区建设等措施, 推进主食产业化的发展。河南省粮食产业化的主要目标是:2015年全省工厂化主食加工能力、实际产量和工业总产值达到1780万吨、1210万吨和1550亿元, 均比2011年翻一番左右;2020年争取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
三、加快推进主食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开发主食新产品, 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主食加工业, 丰富花色品种, 提高优、新、特产品的比重, 促进传统米面和杂粮主食的工业化、方便化、大众化, 提高即食性, 保证品质;加快系列化、多元化、营养化、专用化的主食原料产品开发, 提高米制食品专用米、面制食品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等的比重, 大力倡导适度加工, 提倡科学健康消费;大力发展各种馒头、面条 (挂面、鲜湿面条) 、饺子等面制主食品, 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发展方便米饭、米粉 (米线) 、米粥等米制主食品, 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积极开发多种规格和风味的速冻、即食米面及杂粮主食制品, 扩大规模, 改进工艺, 提高节能降耗水平。
创新流通方式, 完善主食供应体系。整合粮食行业资源, 鼓励主食产业化企业与“放心粮油店”、军粮供应站、粮油应急供应点等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供应网点, 增加网点经营业务, 减少布点成本, 互惠互利。以现有大型主食加工、小麦加工、稻谷加工、粮油仓储企业和军粮供应企业为主体, 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土地、厂房、人才、技术和销售网络等资源优势, 实现企业强强联合或低成本扩张。鼓励现有主食加工优势企业, 建设新型物流配送网络, 优化网点布局。探索新型商业模式, 创新主食流通方式, 鼓励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营店、配送中心、放心粮店、放心主食专卖店、厂店对接、校企对接和电子商务, 积极开展直营直供。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改造, 提高装备水平。鼓励和支持拥有一定基础的自主品牌企业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力度, 支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和新产品的产业化, 优化生产流程, 适当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加快提升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小企业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技术水平, 开发“专、精、特、新”产品。在速冻主食品领域,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加快推广高效节能新工艺新设备。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食装备研发, 加快推进馒头、鲜湿面条、方便米饭、杂粮主食、速冻主食等加工装备自主化, 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装备数字化, 提高自动化水平, 依托骨干企业, 扶持建设一批主食加工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健全主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确保消费安全。完善主食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制修订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食产品标准、卫生标准、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标准, 严格粮油食品质量标准实施, 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主食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 满足企业对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等质量安全指标快速检验的需要, 构建制度完善、风险可控、监管有效的主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粮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系统和信息化网络建设, 建立健全粮油食品安全数据库和预警体系, 预防和控制粮油食品安全风险。支持建立主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及召回退市制度, 全面提高主食加工和流通安全保障水平。支持河南省开展以示范基地和粮油质检机构为核心的产业化主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监管工作, 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丰富主食文化内涵。引导主食加工企业由做产品向做品牌并举转变, 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 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扩散效应和聚合效应, 推进品牌整合, 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践行“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的理念, 丰富和发展主食文化的科学内涵, 将品牌培育与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提高品牌附加值。
强化组织领导。推进主食产业化是政府引导的民生工程,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主食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 大力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 切实加强对主食产业化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把主食产业化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总体和专项规划。建立健全部门间沟通协商的工作机制, 强化协作配合, 落实责任分工, 形成工作合力。结合“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程”、“主食厨房工程”、“早餐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军粮供应主食平台建设工程”等项目的实施, 相关部门形成强有力的协作机制, 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确保主食产业化的顺利推进。
加强行业指导。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落实行业规划和指导意见, 统筹主食产业化推进, 科学布局, 以规划引导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建设, 认真总结和借鉴各地主食产业化的典型经验, 结合本地区实际, 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粮油学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企业行为, 服务会员和农户。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 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主食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促进主食产业化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柏梁.粮食经济政策研究[M].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6, (06) .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9
一、立足产粮大省实际,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
从2004年至2008年,我省粮食产量由627亿斤增加到845亿斤,粮豆商品量由406亿斤增加到635亿斤。为适应新增粮食生产能力需求,解决我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粮食流通总体能力不强和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等问题,2006年我们就确定了以搞活粮食综合流通能力为核心的推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我们规划,从2006年开始,由开好头、起好步,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下一步是全面优化粮食流通产业结构、提升粮食综合能力、推动粮食流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几年来,我们立足黑龙江省实际,通过创机制、培主体、强作用、推改革、壮龙头、建市场,把搞活粮食流通、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到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上来。创机制,一是创建了农民余粮购销服务机制。通过建立、落实全省粮食部门上下协调统一、规范、细致、实用并进村、入户到企业的信息引导、技术支持、储粮设施、质量检测、政策协调落实等各项服务措施,促进农民余粮实现了适时适价顺畅销售,增加了农民卖粮收入。据初步测算,仅粮价提高因素,2005~2007年度全省农民出售粮豆收入, 分别比上年度增加15.7亿元、22.9亿元和56.33亿元,实现了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二是创建了粮食产销合作机制。从2000年开始,我省努力推进与主销区的粮食产销合作,每年通过产销合作向省外销售粮食200多亿斤。合作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产销合作省份达到12个。吸引销区在我省建立了一批粮食生产、储存、收购、加工等基地。销区省市委托我省储存的地方储备粮数量已增加到19万吨。与京、津、沪、苏、浙、闽、滇等七省市粮食局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前四届交易会粮食交易量共506亿斤、实际履约率都在60%以上。第五届交易会达成粮食购销合同及意向性协议433项、交易量177.7亿斤。培主体,就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粮食市场主体。目前,全省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粮食经营者达到5869户,其中多元市场主体5153户,占87.8%,粮食收购量已达到社会粮食收购量40%左右,活跃了粮食购销市场,拓宽了农民余粮销售渠道。强作用,就是组织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2005年至2008年11月份,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收购、销售量分别占全社会收购、销售总量的60%和67%左右,较好地发挥了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推改革,就是积极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目前, 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基本完成产权改革。2008年11月末,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亏损159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23647万元,减亏幅度93.7%。壮龙头,就是培育壮大了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截至2008年11月末,全省粮食行业完成培育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117户,完成销售额392亿元。建市场,就是建设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区域性、有特色的粮食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和零售市场(超市)为基础的三级粮食市场体系。农垦北大荒商贸集团率先建立全省首家“粮食银行”,开设网上电子交易平台、期货贸易、现货交易三种方式进行粮食销售,预计年粮食物流总量将超过100亿斤,可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以上。
二、适应新增生产能力要求,规划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新格局
为配合实施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和构建新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工程规划》,核心是全面提升粮食综合流通能力,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一)确定一个目标。
规划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把粮食综合流通能力提升到新水平,构筑起与我省产粮大省粮食资源状况和在全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相适应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做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让农民余粮销售更顺畅、各类企业粮食经营更活跃,居民粮食消费更安全;粮食经济增长方式得到切实转变,粮食资源整体效益明确提高,粮食产业市场竞争力、抗御风险的能力有效提升;国有粮食企业产权改革、资源优化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经济在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带动力、控制力明显提升;政府粮食宏观调控更有力,粮食安全更有保障;政府粮食流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二)构建五个体系。
加快构建以农民余粮购销服务体系为基础,以产业结构体系为支撑,以产业组织体系为牵动,以产业安全调控体系为保障,以粮食市场信息、粮食质量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综合服务体系为配套的千亿斤粮食现代流通产业框架体系。
(三)规划实施五项重点工程。
一是实施“12415”重点粮食龙头企业牵动工程。即组建1户年销售额3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集团;培育两户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集团;培育4户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培育15户年销售额20亿元左右的中型龙头企业。二是实施粮食物流工程。建设由22条区域性次级通道和130个重点物流节点、10个左右大型粮食物流运转中心构成的东、中、西三条粮食物流主干通道,形成覆盖全省粮食主产区、连接全国重点主销区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粮食流出能力达到508亿斤以上。三是实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工程。规划到2012年,累计新增加仓容110亿斤,改造仓容50亿斤,新增烘干能力180亿斤。四是粮食市场建设工程。建设粮食信息公用数据库和市场信息、交易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龙头市场服务功能,改造提升农垦和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等重点区域性骨干批发市场,规范提升大中城市成品粮油市场。五是实施农民粮食产后减损工程。推广普及科学实用方法、技术和设施、设备,到2012年农户粮食损失降低两个百分点,玉米、水稻两个品种可减少粮食损失量达到15.8亿斤以上。
(四)提升五种能力。
一是提升粮食流通总体能力。全省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年粮食收购、销售量(含转化)达到750亿斤以上。二是提升粮食安全贡献能力。年均为国家和省外销区提供商品粮源达到500亿斤以上。三是提升粮食龙头企业牵动能力。重点培育22户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以上,年粮食销售达到480亿斤以上,粮食精深加工业比重由15%提高到50%左右。四是提升粮食收储、运输能力。粮食收储有效仓容由324亿斤增加到434亿斤,粮食干燥能力由379亿斤增加到559亿斤,年均粮食铁路发运能力达到500亿斤以上。五是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地方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更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粮食安全调控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10
1.1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湖北已初步形成了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2000万亩优质稻, 长江和汉水流域1500万亩优质油菜, 以武汉等大中城市郊区为主的300万亩蔬菜等种植业板块, 形成产粮大县46个, 产棉大县20个, 产油大县20个。2010年, 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315.8万吨, 油料总产311.8万吨, 油菜籽面积、总产15年连续排在全国第一。此外, 湖北省不断培育、推广粮油优质品种, 且引进了大量的新品种。粮油优质品种的发展, 为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粮食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级粮油企业一共辐射带动农户近650万户, 全省60%以上的农户受其辐射影响。据统计, 2010年全省粮食总收购量达到224亿斤。其中粮食订单收购量占总收购量的60%, 油料订单收购量占收购总量的70%以上。一批“公司+基地+农户”、“公司+超市”、“公司+科研”等多种模式联合联营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开始涌现, 不仅建立了优质稻种植基地, 而且健全了市场营销网络, 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1.3 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实力大大提升
2010年底, 全省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为1125.3亿元, 利润总额为346亿元, 销售收入4514.9亿元。国家级粮油加工龙头企业9家, 省级粮油加工龙头企业达到60家。湖北省粮油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很快, 涌现出诸如“国宝桥米”等有相当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粮油品牌。目前, 被评为中国名牌2个, 46个湖北名牌, 3个中国驰名商标, 获得全国全省“放心粮油”称号的有128个。
1.4 粮油精深加工水平稳步提升
全省粮油企业加工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粮油产品科技含量逐渐提升。例如福娃集团有4家食品公司, 9家精米厂, 开发生产精制大米、有机大米、营养米以及营养粥、糙米系列产品, 饼干等多种系列食品。全省精制米、精制油、精制面的生产比例分别达到96%、54%和83%。同时, 开发了粮油高附加值产品如稻壳发电、米糠油, 用碎米生产蛋白粉, 从饼粕提取植酸等。这些技术的推广, 使粮油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
2 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带动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在全国的粮食加工企业排名中, 湖北省粮食企业的平均产值只排到了16位, 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6家。湖北省农产品加工值只是农业总产值的1.2倍, 低于全国1.75倍的平均水平, 与沿海省份广东、浙江等省的2~3倍差距更大。另外品牌知名度不高, 规模小, 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外向型农业发展缓慢, 例如2010年的出口额不到广东省的十分之一, 只有10.8亿美元。粮食大省、加工弱省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2 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大多数企业与农户间没有形成稳固的“企业化利益”和“股份式合作”联接方式。大多数企业与农户间只是一般的合同购销关系, 这样联接起来的利益分配体系易受市场价格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农户和企业间形成不了利益共同体, 企业就无法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难以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农户也难以保证自己稳定的收入, 容易受到市场的冲击, 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就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2.3 农业土地细碎, 生产经营分散化
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虽然有一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但所占比例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般是按照家庭人口、土壤肥力、居住距离远近分配给农民土地。由于一家一户把土地分割开来, 造成了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局面, 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农村经济面临着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的困境, 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加大土地合理有效的调整, 加快土地的流转速度, 适度扩大有专业技能农户的经营规模。
2.4 粮食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粮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经营机制和功能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与粮食产业化在新时期面临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缺乏统一的粮食产业化标准, 企业与农民的标准化意识薄弱, 粮食质量检验的设备和手段落后。二是粮食原料基地建设比较落后。目前还没有形成大面积区域化、专业化的粮食作物带。三是物流体系相对薄弱。湖北流通企业普遍规模小、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各市州为了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重复建设粮食物流项目, 导致粮食物流项目布局不合理。
3 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3.1 粮食经营企业+农户
粮食经营企业是粮食产品流通的主体, 它们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因为其经营活动的特殊性, 它们对粮食市场需求的信息和反馈特别敏感, 而多数农户往往缺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 因而粮食经营企业和农户的合作能够有效快捷地传递给农户市场信息, 以帮助农户快速调整生产活动, 从而减少供求不平衡、避免重复生产、增加农户收入。此类模式便于发展订单农业, 而与农户的衔接也很容易实现。
3.2 粮食加工企业+农户
进行粮食精深加工, 可以有效地扩展粮食产业链, 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粮食加工企业和农户通过合同或契约相连, 粮食加工企业直接从农户那里收购粮食, 减少了其中的流通环节, 一方面降低了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成本, 生产效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 使粮食种植者更多地分享到粮食产品的利润, 增加农民收入。
3.3 合作组织+农户
主要是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等中介组织, 其本上会员是农民。通过这些中介组织把企业和农户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参与竞争, 从事专业化生产, 从而提高种粮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又能有效避免粮油龙头企业直接面对成千上万农户时的管理难题, 促进企业和农户的沟通, 提高管理效率。
3.4 公司+基地+农户
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形成生产基地, 使优质粮食产品专业化和规模化。对农户来说, 他们的优质产品在进入市场时, 其竞争力大大增强;对各粮油龙头企业来说, 他们的粮食原料依托为数众多的稳定的农户, 其来源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企业也可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从而增加企业的效益,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此类模式是湖北省今后进一步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模式,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效果。
4 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政府支持
4.1 统筹布局, 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政府应根据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发展趋势、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和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 根据湖北省基础条件与经济发展现状, 合理引导种植结构的调整, 优化食品加工工业的配置, 应当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在发挥主要粮食产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引进新的科学技术, 发展食品精深加工, 提高粮食附加值, 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
4.2 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促进规模化经营
湖北农业人多地少, 粮食生产普遍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较高。应因地制宜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 通过多种模式, 如转包, 转让, 租赁, 入股和其他手段, 以加快土地流转速度, 保持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粮食生产经营效率。
4.3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
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粮食生产和销售的成本;完善粮食市场交易准则, 加强监督和管理,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为粮食流通提供服务。形成区域食品工业协会, 协调食品生产、流通、储备、加工等各方利益, 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 为企业和农民服务。粮食行业是一个开放的多层次链的操作系统, 政府必须协调所有主要的工业管理部门的利益, 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4.4 财政金融支持
建立政府指导, 企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按照“谁开发, 谁投资, 谁收益”的原则,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食品加工项目。对粮油精深加工的重点龙头企业, 对环保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公司等,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 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政府通过贴现担保等措施, 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通过签订信贷合同, 以贴息贷款和资本贷款的方式投资于农业。同时,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 增加各级金融组织面向粮油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扩大农业发展银行对龙头粮食企业的资金贷款范围。
5 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的措施
5.1 加快建设粮油基地, 稳固粮食购销关系
本着“龙头带动, 发展特色, 区域开发建基地”的指导思想, 重点建设优质粮油基地。荆州、襄樊、孝感、黄冈、荆门等粮食主产区, 应大力推行订单农业, 发展稳固的粮食购销关系。要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签订的合同, 或者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制度保护农民的利益, 如龙头企业可以自划资金承担一定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 也可以与农民共同设立风险基金。其次, 由于龙头企业和农户在资产和利益方面相互联系, 龙头企业可以允许农民凭借粮食产品生产作为资本入股, 成为龙头企业的股东。
5.2 积极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的省外和境外资本参与湖北省食品工业的发展, 凭借外部的资本资源发展湖北的粮食产业。其次, 推进粮食加工企业资产重组。鼓励和支持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 进一步整合资源, 建设粮食加工企业集团,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和促进粮食收储环节和粮食销售环节一体化。应该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积极扶持发展前景良好的规模粮食购销企业, 努力实现收购、存储、加工营销一体化操作。
5.3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优化粮食品质结构
鼓励企业设立技术研究中心, 根据现有的品牌, 加上高科技手段的应用, 重点发展有一定区域特色、市场反应好、技术含量高、粮食精深加工的粮食产品。其次,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国际新设备, 新技术和新工艺, 改造原有的生产加工设备, 增强企业的加工能力, 尤其是深加工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要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格局, 加强合作,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除了食品领域外, 关注其他领域的科技发展和产品应用, 如应用生物工程, 精细化工, 制药和医疗保健, 能源开发等方面, 提高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增值率。
5.4 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不同粮食主体参与粮食的收购和管理等经营活动。完善粮食批发市场。建立以省级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区域市场骨干力量, 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和运作模式共存, 覆盖各层级各区域的粮食市场网络。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可以利用“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粮食产量优势, 加快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 辐射周边地区的粮食物流网络, 并形成便捷的物流通道。完善农户和粮食企业与市场的对接。在粮食资源的配置中, 要尽量利用市场功能调节粮食市场, 使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现粮食大流通带动粮食产业大发展。
摘要:粮食产业化发展是提高粮食产业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在分析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四种模式, 重点探讨了加快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粮油基地, 稳固粮食购销关系;积极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优化粮食品质结构;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关键词:粮食产业化,粮食企业,粮食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学鹏, 卢平.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2]高明秀.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田宪玺.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的思考[J].齐鲁粮食, 2011 (5) .
[4]丁红波, 袁雪莉, 周红军, 等.关于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河南农业, 2011 (5) :57.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11
连续八年的粮食产量增收,并没有让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放心下来。在2011年底,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25公斤,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尽管短期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但是韩长赋仍强调,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要端在自己手里”。
2011年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联合下发《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加强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构建完善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攻坚时期。
但是形势显然相当严峻,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大豆已经沦陷,对外依存度超过80%,而跨国粮商还在加紧对中国水稻和玉米控制权的布局。有专家预计2020年中国玉米缺口将达2000万吨。
“外资使用产业链战术,短短几年把中国大豆打败了。产业链战术是个微笑曲线,两端是种子和下游产品,把这两头一占领我们就完了。”中国民企国际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亚洲知识管理协会院士陆德对《小康》表示。
陆德介绍,在种子方面,我们现在进口的粮食种子是70%,蔬菜花卉类种子是92%。在下游产业,中国14家榨油龙头企业中,外资参股控股了12家。
“粮食的定价权在别人手里,进口也由他们来进,这两条一卡死,中国很危险。”陆德担忧地说,“泱泱五千年农业大国,再这么下去什么都失守了。”
击破一个环节,控制整个产业
控制大豆是外资图谋中国粮食市场的开始。
大豆是生产食用油的主要原材料,跨国粮商首先从产业链下游控制了榨油企业,拿下了中国食用油市场,反过来还控制了中国大豆的定价权。
“外资榨油企业只收购转基因大豆,不收国产大豆,收购价比较高,逼迫农民只能种转基因大豆,种子要从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占据中国市场后,定价权就在他们手中了。”陆德介绍,中国的种业、农民、加工企业散、小、差,外资运用产业链战术,打开其中一个环节,整个产业就全都被拿下了。
大豆原产于中国,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出去的。中国大豆产量一度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大豆产量之和还要多,而目前,中国国产大豆已经被国外价格低廉的转基因大豆挤压的毫无立足之地,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
有数据显示,四大跨国粮商(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已经控制了中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食用油供应,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跨国粮商参股控股了64家。
美国ADM与新加坡丰益国际共同控制的益海嘉里,在国内食用油市场已经占有60%至70%的份额,金龙鱼、胡姬花、鲤鱼等食用油品牌同属益海嘉里所有。
相比之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遭人冷落,以此為原料的本土榨油企业生存艰难。陆德告诉《小康》记者,他在东北的调研结果表明,东北非转基因大豆库满却无人收购,东北中小型榨油厂多数已经破产。
外资在大豆农业领域得手之后,反过来开始操控食用油定价权。比如,2007年,在跨国粮商的操控下,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为此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却未见效果。2010年初,金龙鱼等主要品牌食用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涨价潮,售价几乎上涨了10%左右。
产业链战术屡试不爽,三大主粮面临威胁
大豆失守只是外资操控中国粮食市场的一个缩影,水稻和玉米正在遭遇与大豆同样的经历。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原省长洪虎向《小康》记者介绍,对于粮食安全而言主要是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同时还有作为食用植物油原料的豆类。在这些领域,外资那只“看不见的手”几乎无处不在。
中国大豆沦陷已是既定事实,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也慢慢落入外资布好的局。早在7年前,外资就开始在东北布局水稻全产业链,从种子、种植、仓储,直到加工,无一遗漏。
2005年,丰益国际就与黑龙江佳木斯市政府签订了兴建益海粮油综合加工项目,益海(佳木斯)粮油公司负责丰益国际东北业务开展,涉足水稻、大豆、玉米等系列深加工。益海粮油在佳木斯市的水稻生产基地,生产“香满园”、“金元宝”、“香宴”、“鲤鱼”、“金龙鱼”5个品牌,30多种规格的大米品牌产品。
与此同时,益海粮油也没有放过对中国种业的市场布局。目前,益海种业已经在河北、安徽、新疆、吉林、北京、黑龙江成立了6个省级公司。
“外资现在在攻什么呢?在攻玉米,还是产业链战术。”陆德说。
据了解,外资企业已在中国审定了玉米品种84个,尽管外资玉米品种所占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但在近几年里,一些外资玉米品种在中国的推广速度却很快。截止去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在广西推广种植了1000多万亩玉米,相当于玉米大省黑龙江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
2010年3月份开始,中国市场玉米价格开始逐渐上扬,官方为控制玉米价格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中粮集团14年来首次大规模进口转基因玉米,业内人士担忧,中国的玉米产业可能遭到外资控制。
玉米是养殖行业中的主要原料,一旦其被外资控制,中国的养殖业就要受制于外资,猪、鸡、鸭肉类价格可能也要看外资的脸色。
大肆收购国有粮库,地方政府推波助澜
对于外资的图谋,中国并不是没有察觉。2009年初,海关总署就曾发出预警,称“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在加强。”并点名指出“丰益国际斥巨资进驻东北,这是当前我国在粮食生产和出口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遗憾的是,外资在中国粮食主产区大肆收购国有粮库,布局全产业链战术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 益海粮油以极低的门槛收购了黑龙江富锦九粮库和黑龙江省绥化第四粮库,用于水稻加工和稻壳发电,以及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粮食精深加工。
不仅在东北,此前益海集团已经在全国各地与地方粮库合作,河北省南皮县、山东省的武城县、嘉祥县、庆云县以及河北的孟村县等地的县粮食局直属国有粮库都和益海集团有合作。
除了益海集团,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都通过类似途径,渗透到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广大领域,进一步控制中国粮食市场。
“粮食系统改制后, 粮库生存一直比较困难,地方粮库多年来资金紧张,无粮存储,与他们合作,能够利用他们的资金为粮库带来收入。”某县粮食局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在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跨国粮商对县级粮库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对跨国粮商非常欢迎,还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出台相关优惠引资政策。”陆德认为,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和引资力度,只顾眼前,缺乏警惕性,助推了外资粮食企业在中国的产业链战术布局,他们之所以能够发展迅速,与此不无关系。
为此,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担忧地指出,跨国资本在中国粮食市场的布局远没有结束,一旦跨国资本控制大米和玉米等其他粮食,国人将为此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12
北大荒集团位于黑龙江省境内, 东经123°32′~34°33′, 北纬43°56′~50°21′之间。土地总面积553.63万公顷, 其中山地11.7%、丘陵29%、漫岗24.6%、平原16.5%、沼泽18.2%,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0.9℃~4.0℃, 有效积温2 100℃~2 500℃。年降水点量265亿立方米, 年平均降水量450~600毫米, 相对湿度66%~74%, 全年日照时数2400~2 900小时, 年无霜期100~140天[1]。耕地面积280.1万公顷, 水面面积26.1万公顷, 林地面积91.7公顷, 草原面积26.1万公顷, 北大荒集团暨全垦区由9个农场管理局, 113个国有农场, 若干个北大荒集团直属大型骨干企业组成, 总人口168万[2]。 (1公顷=10 000平方米)
北大荒集团、开发建设65周年, 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艰苦奋斗, 已经累计生产粮食5 000亿斤以上, 2012年粮食总产432.6亿斤以上。目前北大荒集团粮食生产、粮食的处理、加工、物流、市场一体化粮食产业的格局 (如图1) 已粗具能力和规模。
1.1 粮食生产的现状
2012年粮食总产432.6亿斤以上, 粮食商品量407亿斤, 商品率94.08%, 粮食总产和商品率分别占黑龙江省全省的34.6%和40.7%。
1.2 粮食流通领域的现状
1.2.1 粮食流通领域基础施现状
北大荒集团粮食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主要以下3个方面; (1) 各农场的粮食处理中心及相关粮食收贮、处理、烘干设施; (2) 各涉粮的粮食加工及贸易企业的相关粮食基础设施; (3) 北大荒粮食集团所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相关粮食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北大荒集团, 先后新增水泥地坪428万平方米, 可流转粮食500万吨以上;新增粮食仓储能力182万吨, 比“十五”末新增加51%;新建粮食烘干设施50座, 增加粮食年烘干能力250万吨[3], 在一定强度上缓解了区域范围内的粮食收储矛盾, 减少粮食产后处理和保管过程中的损失, 增强了行业的产业竞争能力。
1.2.2 粮食加工业的现状
北大荒集团区域内其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660家, 资产总额132.9亿元, 加工能力1 890万吨, “十一五”期间, 粮油加工能力年增长9%;平均增加值35.7%, 随着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 现已形成水稻, 大豆和麦类的产业带及加工集聚区。其中:以建三江、红兴隆、牡丹江、宝泉岭管理局及齐齐哈尔、绥化管理局部分农场形成的水稻产业加工带;以九三、北安、齐齐哈尔、绥化、宝泉岭、红兴隆管理局所属农场形成的大豆产业加工带;以九三、北安、齐齐哈尔、绥化、宝泉岭、红兴隆管理局所属农场形成的麦类产业加工带。
1.2.3 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现状
北大荒集团的粮食进入市场主要是以两个通道进入的, 一个通道是以原粮的方式, 另一个通道是以成品粮的方式 (如图2) 。
(1) 原粮市场的体系建设现状。北大荒集团十几年来与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粮食主销区的粮食购销企业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每年签订的粮食购销合同在150亿斤以上。北大荒粮食集团所属的粮食购销企业, 承担着在区域范围内国家和地方储备的任务, 每年经营的粮食在50亿斤左右。
(2) 成品粮市场的体系建设现状, 北大荒集团的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在各主销区市场建立了市场营销网络[4]。在东北、华东、华北、西北、西南、两广已建成三级代理分销网络, 设立零售网点2万多处, 其中具代表性的:北大荒商贸集团已在全国建立北大荒绿色食品连琐店150余家, 预计发展到1 500家;北大荒米业的商品已进入全国7 500多家大型连琐超市和8 000多家社区粮油店。北大荒集团的骨干粮食加工及贸易企业都建立了网站, 提供产品销售的方式及信息。
2 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存在的问题
粮食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粮食生产过程中产量、品质、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
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战略基地, 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客观上要保持并适度增长一定规模的产量;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组织的创新, 客观上要求品质上向优质化不断提升;而在产业低端的粮食生产者, 是以经济人假设为主体,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2.2 粮食基础设施建设
北大荒集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 已完成由单一的粮食生产组织向市场经济组织的转变, 这一转变之后, 呈现出粮食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主要体现在: (1) 粮食的仓容能力严重不足; (2) 粮食的烘干能力严重不足; (3) 粮食的运输渠道特别是铁路运输、运力、运价矛盾凸现。
2.3 在粮食的加工产业中
(1) 在管理方面: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产业层次还处在低端水平、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及经营单位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2) 在人力资源方面, 企业家及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还处在一个低端水平, 人才队伍的建设、使用、激励及退出需要一个适合的机制及通道。 (3) 粮食及粮食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还处于相对初级水平, 建设及优化的探索阶段, 市场营销模块在企业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和认识程度还没有处在一个合理的位置, 市场营销的人才、策略和手段都有待于发展。
3 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发展的优势
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的发展, 在之前65年实现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分散到规模的历史性基础性的积淀。在今后及将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中, 仍将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其粮食产业的发展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3.1 资源优势、区域优势
北大荒集团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 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耕地面积4 000余万亩, 林地、草原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优良, 以“国家及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工程为标志, 在全国示范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1亩≈666.7平方米)
3.2 组织优势、体制优势
北大荒集团现行的区域管理, 内部政企分开的体制, 具有组织化程度高、应急动员能力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综合体, 这是保障和促进北大荒发展的特色的组织优势。此外, “北大荒精神”[5]是激励北大荒人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3.3 产业优势
2012年北大荒集团提供商品粮407亿斤, 现代化农业体系国际一流, 全国领先, 围绕粮食的加工产业集群正在蓬勃发展, 稻米加工业产值可达300亿元以上;黄豆油脂加工业产值300亿元以上;粮食贸易交易额400亿元以上;目前具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6]“北大荒”品牌价值, 位居2012年中国500强最价值品牌排行榜第38位[7], 成为亚洲第一农垦品牌。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加以分析,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其组织自身的特殊条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要素禀赋, 地区生产要素特殊性决定了产业结构与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同。 (2) 需求结构导向, 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推动力。旺盛的消费需求为地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 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地区间经济联系越紧密, 产业结构效应就越能发挥作用。区际间商品的贸易和生产需求越活跃。 (4) 生产的地区集中度, 不同产业间生产的地区集中度不同就决定了不同的地区的产业结构[8]及产业优势。
从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4个因素对照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的现实状况看,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即从历史的发展和在全国粮食产业中的地位, 地位的优势和产业的优势越发突出和明显。
4 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
北大荒集团年粮食总量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的1/3, 商品量占黑龙江省的近1/2。粮食调出量占全国3个粮食净调出省份 (吉林、河南、黑龙江) 调出总量的1/4左右。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的优化及发展对全国的粮食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4.1 紧紧把握“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方向, 坚定不移地走“北大荒之路”, [9]确保“三大安全”
积极推进和深化“现代的大农业”的水平, 构建世界级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集团, 使之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科技, 最有效的农业管理, 最发达的机械装备的现代化产业组织。同时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业产业生态环境最好的垦区, 要承担和确保3大国家非传统安全的职责: (1) 粮食安全, 即继续向市场提供大规模的商品粮, 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战略基地; (2) 食品安全, 建立全垦区质量安全体系, 出口基地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色安全食品产业基地; (3) 生态安全, 保护绿色生态空间, 森林、草场、湿地、水面面积, 保护水源、维护绿色生态平衡。
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 三者的关系必需在系统论的观点下来考量。首先要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 同时要考虑到北大荒集团这一经济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成长, 还要特别兼顾到本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努力做到三者之间的互相促进,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4.2 围绕“现代粮食产业”这一主导产业, 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 推进产业升级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环境协调政策, 就是决策集团采取有效手段协调主导产业与产业环境之间关系, 创造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 (2) 产业扶植和保护政策, 主要是通过适当适度的财政金融政策和贸易政策来实行。 (3) 优先发展上游基础产业政策, 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前置性安排, 以避免基础设施的制约。 (4) 技术引导政策。
根据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的实际情况, 有以下几点考虑: (1) 根据北大荒集团粮食的战略地位, 实施一定的价格体系支持政策。基本目的是保护粮食生产成本, 稳定生产者收入。基本方式是决策集团鼓励区域间的产销对接合作并给予支持;同时纳入国家和省级储备的规模要数量前置;在适当的时机, 北大荒集团建立面向第三方, 由财政和金融支撑的市场储备系统。 (2) 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 同时将补贴延伸到加工环节。目前的补贴主要在生产环节, 下一步要科学设计补贴的科目和类别。在粮食的加工环节, 对大型的产业化骨干企业要加大补贴与沟通的力度, 使之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3) 调整现行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主要是改进进口农产品许可证发放办法。进口管理政策要信息公开, 确保措施目的的公正性和一致性。最重要的是调整扭曲的粮食出口政策, 取消粮食出口配额制度和代理制度, 赋予北大荒集团粮食自营进出口权, 并减免相关税费。如果能够取得粮食自营进出口权, 将极大地增强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产业竞争力。
4.3 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 面向市场立足资源, 强力提升北大荒集团粮食加工产业
一个成熟的产业运作一定是市场与资源的良好互动, 而产业的组织管理又在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一定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组织[10]。现阶段北大荒粮食产业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 进一步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 并以市场的方式在组织内部, 组织外部整合生产要素, 以市场为中心配置要素资源。 (2) 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在产业组织中的主体作用。必须以市场为主导方向, 立足资源禀赋、要素禀赋, 发挥比较优势, 锤炼卓越的管理能力。努力构建产业高端的核心竞争力。 (3) 加大科技投入, 增强创新能力, 进一步延展和深化产业链形式的发展。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与国际上和国内一些省份粮食、食品加工高端产业组织相比较, 还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是我们还在产业中处在相对低端的位置, 这与我们所具有的要素资源优势和产业的后发优势极不适应, 客观上要求我们要积极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以产业高端为前进目标, 以产业链聚合为发展形式, 努力构建产业发展的价值链。 (4) 努力增强产业的循环经济的能力, 争取产业与生态互补共赢的良好局面。到2015年, 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可达到3 000万亩, 有机 (出口) 农产品基地达到300万亩[11]。北大荒的生态环境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资源禀赋。而现阶段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目前主要是3个方向: (1) 努力发展替代能源减少石化能源、电能源的所占比例; (2) 积极倡导包装物、包装副产品的回收体系; (3) 积极推动研发加工副产品的利用和二次开发的方案, 选定成熟的研发产品尽快形成产业化。
4.4 努力造就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 具备现代管理知识, 驾驭现代管理组织的人才队伍
根据北大荒粮食产业的实际, 主要包括3个层次: (1) 战略人力资源层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使组织的战略有效的执行”[12]。这一层次主要是对一个产业、一个组织抑或一个企业的高层, 考虑的是战略的问题, 解决的是发展的方向, 首先要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 还要有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 更要有激励人才的制度措施。就目前一个阶段, 战略层次的人才作用的发挥, 是提升产业发展的一个急迫的, 也是一个有效的路径。 (2) 策略人力资源层次, 与之对应的是中层管理人员, 考虑的战略的执行问题, 更多强调的是执行的艺术和方法。要求的是要有对事业的热爱, 对制度的忠诚和个人能力的匹配。策略人才层次的建设对北大荒粮食产业的巩固, 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层人力资源层次, 这一层次的人力资源状况对产业的发展也同样重要。主要考虑的是量化指标的处理与实现, 实现的途径是社会人力资源的统筹与提升, 重点是做好职业、专业教育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黑龙江农垦调查队.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农场经济管理, 2011 (3) .
[3]黑龙江垦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小组.黑龙江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4]黑龙江农垦总局宣传部.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新闻发布会 (北京) [N].北大荒日报, 2011-03-21.
[5]韩乃寅, 逄金明.北大荒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6]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EB/OL], http://www.zlsb.com/daohang/, 2012-11-09.
[7]World Brand Lab.2012《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EB/OL], http://www.world brand.lab.com/, 2012-11-11.
[8]赵玉林.农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9]胡鞍钢.北大荒之路 (1947-2047) :从落伍者到领先者[J].国情报告, 2010 (26) .
[10]加里·阿姗斯特朗,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吕一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9.
[11]李阳, 张涛, 孙晓冬.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二十年发展历程及成就与展望[J].农场经济管理, 2010 (5) .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推荐阅读:
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08-13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06-06
粮食产业化12-18
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09-29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12-28
“产业粮食”――新材料07-01
国内粮食产业链的问题12-10
关于推进襄汾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12-11
粮食系产业园调研报告09-08
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