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精选10篇)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 篇1
1 通过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确保合作社规范运作
蚕桑专业合作社认真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坚持合作制原则, 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临事会、经营班子的法人治理结构, 实行民主管理, 科学决策。社员代表大会是专业合作社最高权力机构, 由社员代表民主选举产生领导机构。代表大会一般三年一届, 每年定期召开一次。社员代表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 理事会聘请总经理为首的经营班子, 社员代表大会决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等重大经营决策。
2 通过建立有效的技术推广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
合作社在复兴桑园战术是要使用科学技术, 把科学技术放在第一的位置, 抓紧对技术的学习, 全力推行最新有用的生产技术新生产模式, 使用一切办法提升蚕茧的品质、丰富产量以及综合利益。第一, 在县乡村中成立二级指导站, 聘用专门的技术指导老师以及农村中的技术老师, 在重点生产的村中成立科技宣传栏, 保证生产蚕茧的地方全部都有指导员帮助。第二, 建立了指导站, 就要利用好,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培训, 按时开展培训课程, 利用传播媒介电视、广播、专栏、报纸, 以及登门辅导的方式进行技术指导, 聘任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开设培训课程, 教授技术方法, 进行演示辅导, 同时把讲授的技术内容印下来装订成小册子, 免费送给蚕农们学习, 真正的提升蚕农种植桑树养殖蚕茧的技术。第三, 普及新形式、新模式, 推广小蚕一起养育、大棚养蚕的模式的技术, 综合发展桑蚕的互相协作, 让桑蚕标准化生产能够有超越性的前进。
3 通过建立良好的产销服务体系, 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
产前:分析行情、搜集信息, 以市场为导向, 组织、引导蚕农发展生产;为蚕农代购桑苗, 统一做好蚕种的订购、催青和发放等服务性工作。
生产中:搞好生产中所需要的物料资金以及技术辅导等作业。第一, 为生产社员供应生产所需本钱, 主动的向各个级别的政府申请补贴费用。第二, 搞好对生产所需物料的供应。例如蚕药、蚕具等物料, 合作社要联系好生产厂家, 统一的进货、分配、价格, 根据进货价格为社员们供应蚕药、蚕具等, 节省养殖蚕农民的生产支出。第三, 在养殖蚕的时候, 技术指导老师要登门对其进行辅导, 对蚕农遇到的生产问题及时的给于解决方案。
产后:一是加大服务设施投资, 增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二是方便投售, 在生产集中地设立收购点, 合理定价, 按质论价, 随到随收, 保证蚕茧全部收购。三是拓展销路, 确保销售渠道的畅通。
4 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体系, 增加蚕农的收入
蚕桑合作社在运营的过程中推动了蚕桑生产行业的前进以及社员们的利润, 开阔了自己的营运道路, 提升了效益, 完成了一起获利的目的。合作社使用多种手段, 支持生产, 促进了社员的收入。第一, 加强对社员生产蚕桑的力度。合作社能够从各个方面想尽一切办法获得专项支持资本, 补贴、支持、奖励蚕农。第二, 在收购蚕桑的时候, 确保社会的利润最大化。在国际市场动荡不安的情况下, 执行保价购入, 让蚕农没有销售的困扰。第三, 获利后分配给蚕农, 以回扣的方式分配给蚕农, 坚持按照农民开办、农民行、农民获益的规则, 确保蚕农收入可观。
在蚕桑重点村培植重点组、重点户, 创建蚕业合作社, 以茧站加蚕农的模式, 建立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联合体, 探索和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 拟创建的模式为:
(1) 宣传发动
在我镇生产桑蚕中建设合作社, 是一种新生机构, 为了能够让广大农民百姓接受合作社, 我镇政府组办相关管理者、负责人、主要生产村的主任支书以及养殖蚕的大户一起到省外养蚕先进基地观摩其生产方式以及成功经历, 回来之后使用媒介以及座谈会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 让广大干部群众都了解到合作社一种经营方式, 能够摆脱步履维艰的现状, 发展前进, 安定稳固的前进, 能够再次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2) 新建合作社的工作
合作社的成立是在每户家庭生产销售为前提, 产业化为指导方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主要经营的就是蚕桑方面, 在一个范围内组成一个生产产业, 依赖最强企业的带领, 进行大范围的生产运营, 合作社是变化万千的市场, 是把家家户户连接起来的纽带。对养殖蚕桑进行产业化的发展结果出现合作社, 经过合作社的构造模式提升蚕茧品质, 加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降低蚕农面对的风险, 避免出现因为蚕丝市场的动荡对蚕农消极的影响。
(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蚕桑生产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蚕农是否掌握管桑养蚕科学技术是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关键, 蚕业合作社要定期给社员进行技术培训, 传授规范化的管桑养蚕技术, 并发放技术资料, 还要定期走村串户, 深入桑园、蚕室, 做好面对面技术指导, 有效地使蚕农管桑养蚕水平有所提高。
(4) 加大力度, 推广实用新技术
蚕桑生产行业是传统副业中的骨干行业, 以往的经营中以粗放模式生产, 限制其前进, 要想使蚕桑经营再次获得更高的发展, 就要根据现代化的模式攻克农业生产的三大问题。第一, 选用的种类一定要最优秀的, 要种植质量好、生产量高的桑树种类, 选择品质优、易成活、生产量高、抗递减能力强的蚕品种。第二, 要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 培养省力的养殖蚕茧方式, 大力普及大棚养蚕方式, 全面降低劳动力的使用数量, 增加工作效率, 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5) 利用产调机遇, 培植养蚕大户
蚕桑的产业化离不开蚕桑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所以我镇要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积极宣传蚕桑生产的新机遇, 引导农民发展蚕桑。镇政府要出台鼓励政策, 凡栽植一定规模桑园的蚕农免费提供桑苗, 养蚕达规模的农户免费提供蚕种, 并以规模户为示范户, 以示范户带动全镇的蚕桑生产。
(6) 严格考核机制, 实行二次分配
要根据合作社的标准要求审核要进入合作社的农户是否符合, 从管制桑园、一起养育蚕种、采摘桑蕊以及蔬菜、养育大蚕方式等全方位开展审核, 以审核的结论作为分配任务的根据, 也要对入社的管制人员开展考核, 主要对工作者的服务管理理念、素质进行考核, 工资的多少和审核的结果直接相关。当合作社通过收购蚕农的蚕进行销售产生的利润, 对蚕农再次进行分配, 当合作社卖出商品之后, 蚕农要对销售发票进行核对, 按照蚕农的提供蚕的品质和日常对其审核的结论进行分配, 举办分配大会, 现场把返利返到各户手中, 能够提升蚕农养蚕的积极主动性。
(7) 创建蚕业合作社产生的效果
在我镇成立的合作社, 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 是促进桑蚕生产经营的一种新制度, 合作社的成立能够更好的解决蚕农的生产销售问题, 能够进行集中收购, 收购的规模大数量多, 集体进行销售, 降低了蚕农的生产风险, 加强了在国际以及国内的竞争力。同时避免了潮茧、毛脚茧、人情茧的出现, 这样, 不仅能够保证蚕茧的资源, 又能够确保蚕茧的品质, 使收购按照一个顺利的程序进行, 把蚕农和合作社紧紧地联系起来, 促进了蚕农生产的主动积极性, 不仅提升了蚕茧的品质, 还增加了蚕农的收益, 推动蚕桑行业的前进。
摘要:进入二十世纪末期, 桑园的种植越来越少, 接近灭绝, 按照党召开的十五大会议中提出的支持农业进行产业化发展, 开展制造、加工包装、销售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发展的制度, 促进农业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前进, 我们应该根据现代化市场前进的要求, 开展蚕桑农业。
关键词:蚕桑,产业化经营,重要性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 篇2
调研组 2011年10月14日
为全面了解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和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板块”,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2011年10月13日至14日,县委办、县委政研室、县蚕桑办和相关单位组成课题调研组,以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走访等方式深入部分乡镇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蚕茧核心基地县”的战略机遇,严格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技术求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种养质量,不断巩固提升老桑园,稳步拓展新桑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持续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一)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县累计种植桑园面积****亩,涉及****个乡镇****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户农户;累计新建大蚕房****
—1— 座****平方米,改建大蚕房****座****平方米,新建小蚕房****3座****平方米;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场次****人次,发放资料121827份;率先实现生产技术“四个100%”,即100%栽植嫁接苗和地膜覆盖,100%实现黑暗袋收蚁,100%实现小蚕共育,100%使用纸板方格蔟具上蔟;预计全年可完成养蚕****张,实现产茧量****吨,实现农业产业****万元。其中分发展情况为:
2008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产茧量151.5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11190亩、占计划任务的111.9%,累计养蚕2503张、实现产茧量95.46吨、占计划任务的63.01%,蚕茧综合均价达20.31元/公斤,实现农业产值1****万元。
2009年,全县计划新植面****亩,产茧量267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25036亩、占计划任务的100.14%,累计养蚕4504张、实现产茧量158吨、占计划任务的58.18%,蚕茧综合均价达20.82元/公斤、比上年增加0.51元/公斤、同比增长2.51%,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0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量****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亩、占计划任务的125.27%,完成低产桑园改造****亩、占计划任务的105.3%,累计养蚕9127.66张,实现产茧316.8吨、占计划任务的52.8%,蚕茧综合均价达24.06元/公斤、比上年增加3.24元/公斤、同比增长15.56%,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1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
—2— ****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面积****亩、占计划任务的99.26%,完成低产桑园改造4038亩、占计划任务的100.95%,预计可100%完成计划产茧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养蚕12170.66张,收购蚕茧403.13吨,实现农业产值1390.17万元。其中,实现张产茧****公斤,张产值达****元,上茧均价****元/公斤。
(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是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东桑西移”、“浙商入滇”等发展战略背景下,到我县投资开发建设蚕桑基地和丝绸加工业的首家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蚕种繁育、蚕桑生产、蚕茧收烘、茧丝绸加工销售一体化、全县唯一具有鲜茧收购资格的公司。该公司位于****,于2008年7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其前身为2007年11月26日成立的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驻****办事处,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00万元,在册股东2人,其中,自然人股东****,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法人股东为****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办公室、质检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和生产技术部,拥有蚕桑基地5.05万亩,职工70人,建成中心茧站1座,占地面积9330.36㎡,建筑面积7500㎡,建成投产自动烘茧设备1套。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企农“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在鲜茧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劣质低价、不打白条”的收购政策,认真与农户签订《蚕茧生产收购合同》,明确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为每公斤鲜
—3— 上茧23元,有效保障蚕农的实际利益。2010年,鲜上茧实际收购价为26.20元/公斤;2011年,春茧实际收购价为36元/公斤。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按照“重点建设蚕桑核心乡镇、走蚕桑生产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原则,2011年,全县共打造****个蚕桑生产核心乡镇,建设****等蚕桑生产重点村28个,成立****酒药蚕桑专业合作社等蚕桑专业合作社6个,建立蚕桑生产记账户28户。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山区面积97.05%,境内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0.4℃,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大部分桑园都建在坡陡谷深的山地中,生产、灌溉等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高优桑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
二是产业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各乡镇产业较多,产业生产时间、生产要素大体趋同,导致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况现象十分突出。产业规划布局未能较好落实,桑园新植时间与小春种植时间冲突,多数桑园只能向“两荒三边”、山边水尾地块发展,连片种植规划难,种桑不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蚕桑产业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群众普遍难以承受。以2011年为例,农户每新植1亩桑园,当年投入成本大约需700元,而每亩养蚕可产生效益1000元,扣除成本后直接收入仅300元,虽
—4— 然以后的投入成本逐步减少、效益逐年上升,但由于当年的对比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是桑园面积不实。老桑园统计面积与养蚕面积差距较大,养蚕户与种植户不配套,部分地块有效桑株严重不足,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挖桑弃管现象。实际调研中发现,全县统计面积43710.8亩,现存有效面积26800.4亩,仅占61.3%;养蚕面积为22268.7亩,占50.9%;低产桑园10103.4亩,占23.1%;不养蚕及毁桑面积面积16910.4亩,占38.7%。
四是桑园管理不到位。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重视桑树修剪、肥培和病虫害防治,只求产出、不重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褐斑病,还有部分乡镇发生红蜘蛛病,导致桑园桑树长势差、产叶量低、质量差,影响养蚕量的增长。根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施肥不当,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以及修剪不及时、枝条过密等管理措施不到位。
五是科技措施不力。部分蚕农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淡薄,技术落实不到位,养蚕批次较密、消毒意识差、重治不重防、消毒不彻底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蚕的抗病能力较弱、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公司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大多是半路出家,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技术更新缓慢,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是基础建设滞后。由于大蚕房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导致农户投入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地火龙、对流窗
—5— 等必备设施。此外,蚕室条件差,蚕具不配套,导致蚕房面积不足,难以做到规模养殖,产值效益提高速度较慢。
七是小蚕共育户积极性差。由于蚕茧价格上涨,蚕用物资价格上调,小蚕共育技术性要求较高、任务繁重,但小蚕共育费用收取标准不变,而且小蚕共育室补助不能一次性兑付,造成大部分小蚕共育户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小蚕抚育质量参差不齐。
八是企业服务不到位。公司主要开展原料收购、销售和桑苗、蚕种供应等服务,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不足,整体上对蚕桑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调研中还发现,公司在桑蚕生产技术指导和鲜茧收购过程中存在服务态度较差、收购价格不统一、随意上调蚕用物资价格等问题,蚕桑办、乡镇农技站、蚕农对公司意见较大,影响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
九是奖惩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乡镇农技站、村组干部在产业发展中付出较多,但缺乏工作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作用发挥不明显,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实行的风险抵押金制度取消了对乡镇农技站站长、村级领导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2009年以后公司聘请技术辅导员的待遇低、经费得不到保障,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部分乡镇2009年第四季度蚕桑辅导员的考核工资还没有兑现。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各乡镇、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把宣传工作做到位,引导广大蚕农正视困难,立
—6— 足长远,增强信心,逐步消除“重栽植,轻管理”、毁桑改种现象。同时,强化示范带动,重点打造专业村组,建设示范样板,用比较效益和典型引导、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蚕桑产业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增收的认识上来。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遵循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各产业之间存在的矛盾,科学制定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蚕桑生产基地,妥善解决好种桑养蚕与发展粮食、烤烟、茶叶、甘蔗等争地的问题,做到互为补充,各自形成规模。
三是提升改造,补实面积。适当减少新植任务,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力度,每年由县财政安排老桑园提升改造专项资金。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坚持把低产桑园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力度,不断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四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以高优桑园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加大蚕桑基地建设、蚕房建设和小蚕共育费用的扶持和补助力度,力争将大蚕房补助由40元/平方提高到60元/平方,推动蚕房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发展扶持和补助政策,积极推广联村联户种桑养蚕,培养种养大村大户,推动规模化发展。
五是落实科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网络,加强科技人员力量配备,每个蚕桑重点村确保配备1至2名蚕桑科技人员。以县蚕桑站和乡镇农技中心蚕桑科技人员为主,进一步加大桑叶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重点做好桑叶褐斑病、红蜘蛛病的防治工作。切实抓好小蚕共育、大蚕饲育批次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落
—7— 实蚕房消毒防病措施,全面做好蚕前、蚕期消毒防病工作。
六要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健全完善蚕桑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密切企业与政府、蚕桑站和村委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能职责,落实各项服务措施,着力构建“统一指挥、同力推进”的良好格局,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七是强化考核,健全机制。改进考核办法,加大奖惩力度,坚持以规划连片区块为新植任务数对乡镇进行产业任务考核,凡补植和零星栽培均不纳入统计,坚决杜绝以发苗数作为新植任务数完成标准进行考核。坚持把生产一线技术员和辅导员的工资与技术培训的绩效考核挂钩,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适当安排乡镇农技站、村组干部蚕桑工作经费,将乡镇农技站长、重点村支书纳入风险抵押金考核,做到技术联产承包,工作责任到人,强化考核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推进产业发展。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 篇3
关键词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永仁县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48
1 永仁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
永仁县地处东经101°14′~101°49′,北纬25°51′~26°30′,属于内陆高原区,最高海拔为2 884.7 m,最低海拔926 m;全年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干燥,夏秋多雨,干湿分明雨量偏少,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5 ℃,无霜期267 d、平均降雨量868.4 mm,
适合发展蚕桑。2001年以来,永仁县把蚕桑发展作为继烤烟之后的一项重点产业培育。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省州部门的支持下,通过龙头企业赛丽茧丝绸公司的大力扶持,产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至2016年末,全县累计发展蚕桑基地32 709 hm2,分布于全县7个乡镇46个村委会459个村民小组、6 025户农户。2016年,养蚕8 973.5张,产鲜茧373 t,产值1501万元。其中,养蚕收入万元以上农户516户,养蚕收入最高的农户
96 066.28元。2009年11月,永仁县被列为云南蚕桑产业发展(2010-2020年)省级20个重点蚕茧基地县之一。
在加快蚕桑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蚕桑龙头企业永仁县赛丽茧丝绸有限公司于2007年5月开始筹建缫丝厂,2008年10月自动缫丝生产线投产,2016年,企业生产生丝89.44 t,实现企业产值3 420.18万元。目前,县内已拥有自动缫丝生产线2 400绪,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发展争地矛盾突出
全县有总耕地面积 13.56万亩hm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1.4万hm2,烤烟种植面积4.57万hm2,板栗3万hm2、油橄榄2万hm2、芒果3.5万hm2、金丝小枣1万hm2等,特别是烟桑矛盾尤为突出。2016年,植烤烟依然成为农民增收无可取代的主导产业,而蚕桑是后起之秀,虽然在价格上已超越烤烟收购价,但由于市场不稳定,农民对蚕茧价格下跌无法接受,出现挖桑栽烟,即在原本栽桑区域栽烟。一是在烤烟中耕管理环节中大量使用农药对周边桑园的桑叶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导致小蚕食用污染桑叶死亡,产量降低。二是在7-9月烤烟烘烤过程,烤烟香气四处飘逸,香气中含有一定量的尼古丁,导致小蚕中毒死亡再次减产,蚕农利益受损。
2.2 标准化蚕房不足
主要表现在小蚕共育室和标准化大蚕房少。如永定镇的小蚕共育只有乍石村委会的麦拉山小组有7个小蚕共育室对全镇的农户供小蚕,全镇共有193户农户饲养四季蚕种2 088.6张。小蚕共育需要精心饲养,一方面是蚕农领小蚕路途遥远不方便,另一方面是小蚕过度集中,消毒稍微出点差错会给蚕农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标准化大蚕房也少,在麦拉山小组46户养蚕农户只有20户有标准化蚕房,其他农户主要出现的家畜蚕共用、无对流窗、蚕房内没有专业的控温设施和补湿设备,在大蚕饲养中难以做到灵活降温或升温,特别在饲养晚秋蚕中,采用炭火增温导致大蚕脓蚕病爆发或僵蚕太多使得蚕茧产量下降,蚕农收入受损,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
2.3 桑园种植模式单一
永仁县的蚕桑产业虽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一直都是桑叶+蚕+蚕茧的模式。在桑园内没有探索出适合永仁县的桑园立体间套种方式,形成的农产品少,在桑园管理中自然就粗放,田间杂草过多,抢食桑树肥料,增加农民投入。永仁县的雨季一般在5月底-6月初,可以采用以桑为主,套种为辅种植模式探索。在春茧结束后套种喜欢阴凉中草药的方式,或者套种红薯、花生、魔芋等作物,从而提高桑园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2.4 劳动力成本高,部分桑园闲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下行,2011、2012、2013、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一年度回落1.0%、0.5%、1.5%、0.5%;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2.1%、0.4%、1.3%、0.4%。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在2015年2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农民工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蓄水池”,随之而来的用工难现象越来越明显,我国已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中国劳动力成本廉价的时代基本已结束。永仁县全县现有人口约10万,其中劳动力也只有5万,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5万人,已成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目前在永仁县劳动力价格普通工人一天收入80~130元、技术工250~400元。蚕桑收入单一,生产周期又长及农用物资一路上涨,栽桑养蚕产值不高已经显现,导致农民不愿意种植桑或管理桑园,部分桑园闲置成为永仁县蚕桑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3 对策
3.1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蚕桑产业
有龙头企业,蚕茧销售才有保障。永仁县赛利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发展使得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得到永仁县县委、政府的认可企业。
3.2 加大对蚕农的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该县财政对方格簇化蛹茧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全部由财政部门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广大蚕农手中。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引导鼓励蚕农独立建设标准化大蚕房,拿出专项资金有序对农户建设标准化蚕房按平方兑补助。三是扩大对生产鲜茧产量的生产物资的扶持。
3.3 依靠科技,提升效益
以科技扶持产业发展为先导,针对种桑养蚕产业中的瓶颈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开展卓有成效的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和桑品种引进嫁接改良,打破单一种植模式,开发果桑与养蚕相结合,立体间套种相结合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 桑园综合开发利用
桑园综合开发利用是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桑园产出效益发展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产业争地矛盾更加激烈,如果还不能找到帮助蚕农提高桑园收入的新经济增长点,仍一味以提高蚕茧收购价格来满足蚕农利益终归有穷时。因此,要利用桑园绿色环保型的特點进一步探索桑园生态养殖、桑园种植模式,深度挖掘幼嫩桑叶药用价值的开发,果桑和休闲采摘观光相结合。
3.5 诚信经营
在处处讲求竞争,事事讲求效率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诚信也许并不能为企业和蚕农赢得一些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但可以使产业走得更长远。2016年,蚕茧价格上涨,有部分蚕茧收购商争抢收购蚕茧,导致企业只有投入无回报,如果事情态任其扩大严重伤害企业,最终会回报到蚕农时,企业生存的根本就丢失了。因此要加强蚕农诚信引导教育,也要督促企业诚信,让诚信在永仁县蚕桑产业发展道路上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所有拥有它的企业保驾护航。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 篇4
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动蚕桑产业优化升级
依托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 加大政府扶持和部门技术指导, 积极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全市蚕桑专业合作社、蚕业家庭农场达到20余个, 培育年养蚕规模在20张以上的大户500余户。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带动示范作用, 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支撑, 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市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集中成片流转土地8000余亩,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培肥, 建成便于机械化耕作和间套种植的“6215”规格标准化桑园。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先后建成了万亩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区5个。
2 创新经营机制, 增强蚕桑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建立基层技术服务体系, 以公司为龙头, 以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 以小蚕共育户为基础, 编织了一张覆盖乡镇、村社的蚕业技术服务网, 将技物配套服务延伸到养蚕农户。二是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 由桑园、养蚕设施条件达标, 养蚕技术好的大户按技术标准养“商品小蚕”统一供给蚕农饲养。三是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供种、统防统治, 养蚕农户按照公司制定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栽桑养蚕。四是合理分配利益, 公司按照市场价格收购鲜茧, 加工成干茧或生丝, 从销售的利润中提取一定资金扶持基地建设, 给蚕农返利。涪城区天虹公司集中成片流转土地7000余亩建成桑园直接参与蚕茧生产, 根据农户实际劳动力等状况培育适度规模经营户, 形成新型的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保障机制, 稳定产业基础, 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赢。
3 强化科技支撑, 提升蚕桑产品质量
加大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创新推广投入力度, 加快蚕桑产业设施装备更新换代。全市丝绸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轻简化、省力化蚕桑新设备, 获得发明专利8项。通过推广适合工厂化、规模养蚕的“钢架养蚕大棚”、“蚕体消毒喷粉机”、“移动蚕盒车”、“空中滑轨式多层可变蚕台”等新设施设备, 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全市养蚕单产、蚕茧质量、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涪城区推广的“秋华×平30”雄蚕新品种生产的高品位雄蚕丝作为2014年APEC峰会领导人服装原料, 吸引了世人目光, 并成为爱马仕等知名服装品牌的指定原料。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社分级负责、服务到户的蚕业技术服务体系, 开展蚕桑技术培训, 提高蚕农饲养技术水平。
4 加大扶持力度, 优化蚕桑产业布局
按照全市蚕桑产业的发展规划, 加大蚕桑产业项目资金争取力度, 促进产业向涪城、游仙、三台等优势区域发展。三年来, 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蚕桑产业获得国家、省、市、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 建成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基地5万亩, 带动了龙头企业、蚕桑业主、养蚕农户投资发展, 推动了全市现代蚕桑产业上档升级、提质增效。加大对蚕桑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项目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全市先后已有包括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游仙区茧丝绸有限公司、三台银泰丝绸有限公司等在内的蚕桑龙头企业12家。
5 提升产值效益, 助推农民增收
以优质蚕茧生产为主导, 深入推进蚕桑产品多元开发。涪城区生产的“桑之玉”桑枝食用菌、桑果干、桑果酱, “七彩之虹”蚕丝被、丝绸围巾、丝绸饰品等深受消费者欢迎。游仙区桑园鸡 (兔) , 桑粮、桑菜、桑草、桑药间作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江油市生产的“桑道”桑椹酒荣获12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产品金奖和“2022年冬奥会指定庆功用酒”。涪城区、游仙区成功开发“桑蚕鲜活蛹虫草”投放市场。全市生产桑枝食用菌2060t, 发展果桑5395亩, 桑园复合经营面积1.4万亩, 蚕桑综合产值达到3.42亿元。把握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机遇, 促进蚕桑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今年3月18日 (农历二月初十) “先蚕节”, 绵阳市人民政府在嫘祖故里盐亭县举办了华夏母亲嫘祖公祭, 吸引了3600余名海内外华人华侨代表参与, 展现了一场精彩的蚕丝文化盛宴。涪城区建成的“千鹤桑田·天虹园”, 开展养蚕制丝亲子体验、教学实习、蜀绣绣娘与蚕农技术培训等活动。今年桑果成熟期间, 游仙区玉河镇、三台县三元镇、梓潼县文昌镇、涪城区杨家镇、石洞乡等先后举办了果桑采摘节, 丰富了市民生活, 增加了蚕农收入。
6 今后工作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 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九资河镇巩固发展蚕桑产业情况向大家作个简要汇报,敬请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认清形势上认识,优化服务促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继续把蚕桑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围绕建设蚕茧产业强乡目标,坚
持发展与改造并重的原则,大力巩固发展蚕桑生产。全镇蚕桑生产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建基地1000亩,改造老基地3000亩,育苗500亩,全镇春季发种3000张,实现蚕茧收入100万元。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宣传发动,着力在“引”字上做文章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行情,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广大蚕农对发展蚕桑生产存在兴趣不浓、信心不足、认识不高的问题,存在怕养不好、怕价不高、怕担风险的“三怕”心理。针对上述问题,镇党委、镇政府及时召开党政成员联席会,通过集中讨论,充分酝酿,大家一致认为:发展蚕桑生产这一支柱产业仍然是我镇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最现实、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径,要始终如一的抓紧、抓好、抓牢蚕桑生产。我们首先在干部身上统一思想,消除杂念,形成共识,接着,我们又相继召开了村干部大会、村代表会、部分群众会。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既要认识到当前的不利因素,更要清楚地看到当前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因素:一是我镇具有植桑养蚕良好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产业规模优势;二是我镇广大群众有较好的种桑养蚕技术;三是蚕桑市场尽管近年来不算景气,但价格始终保持在单价7元左右,群众养蚕还是有利可图;四是县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蚕桑生产工作,积极为蚕农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和解决实际难题;五是搞好蚕桑生产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头戏,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特别是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打消了群众顾虑,使全镇广大蚕农放下思想包袱,自觉地增强了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和决心,自觉地把思想真正统一到镇党委、镇政府的决策上来,统一到发展蚕桑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思想的高度统一,为我镇今年搞好蚕桑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突出重点,着力在“实”字上做文章
巩固和促进蚕桑生产,关键在于落实。为此,我们在发展蚕桑生产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贪大、只求实”的原则,不一味地追求规模,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巩固发展好现有的蚕桑基地,使全镇今年蚕桑生产不流于形式,做到了在巩固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一是狠抓现有基地改造建设。始终坚持“建一块,成一块,受益一块”的原则,对老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管理,注重提高现有的桑树品种优良率。开年以来,我们把七娘山、马岔河、九资河、麒麟畈、汪家畈、罗家畈等村作为改造重点,促使每村改造老基地200亩以上,使全镇优质湖桑面积达到90以上。通过大力改造原有老基地,继续巩固了我镇发展蚕桑生产的资源基础。二是狠抓典型大户示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年以来,我们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身边典型,通过现身说法,培养和调动了全镇蚕农的积极性,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千家万户之路。全镇涌现出了胡孟金、徐金莲、周春台等一批养蚕大户。在年初召开的蚕桑生产动员会上,我们对这些养蚕大户给予了一定奖励,并组织部分蚕农到养蚕大户家参观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蚕农植桑养蚕的积极性。一大批养蚕大户、大组、大村脱颖而出,象汪家畈、罗家畈、七娘山等村产茧过3万斤。九资河村四组、麒麟畈村四组、罗家畈村二组等25个组产茧过300斤,养蚕6张以上的大户全镇近400户。三是狠抓科技效益推动。上半年,我们继续推广和普及种桑养蚕新技术,镇村两级专门配备种养技术专业干部50名,长年抓推广,通过督导、培训等措施,仅今年上半年全镇共培训蚕农500人次,使科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达到一户一张“明白图”,一户一个种养“明白人”。四是狠抓协会组织。自去年以来,由镇政府牵头,网络全镇养蚕大户、技术能人,组建了蚕桑生产协会,制订了协会章程,为全镇蚕农提供技术服务,交流养蚕经验,提供市场信息等。目前全镇15个专业养蚕村,村村成立了蚕桑协会,有力地推动了蚕桑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服务,着力在“优”字上做文章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 篇6
鉴于此, 探索适度户营规模经营的基本模式、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我们结合蚕桑大户的调查统计资料, 分析了近年来四川养蚕农户的基本情况, 对蚕桑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浅析。
1 四川养蚕农户户营规模基本特点
1.1 户营规模整体水平较低
从近5年的统计数据看 (表1) , 全省桑园面积和养蚕数量基本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养蚕农户数量减少, 户均桑园面积和户均养蚕量逐渐增加, 户营规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以2012年为例, 全省桑园面积12万hm2, 养蚕数量204万张, 养蚕农户87万户, 户均桑园面积0.138hm2, 户均养蚕量2.34张, 可见, 全省户营规模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1.2 667m2桑效益不高
从全国主要蚕茧生产省 (市、区) 蚕桑生产水平来看 (表2) , 四川的张种产量和张种产值略低于其他省份, 667m2桑产量和667m2桑产值远低于江苏、浙江和广西, 平均单产和效益较低, 全省667m2桑效益不高。
1.3 户营规模存在区域性差异
优势区域凉山州、宜宾市、眉山市等地户均年养蚕规模在5张以上, 零星分散地区户均年养蚕量1~2张。根据2013年统计的550户蚕桑大户资料, 各地养蚕大户的发展情况差异较大, 成都、广安、南充等地年养蚕10多张就是当地的大户, 宜宾、眉山、资阳、绵阳、自贡等地则是20~30张算大户, 规模较大的大户如宁南县可以达到年养蚕50~60张, 高的甚至上100张。
2 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宁南、会理、米易、德昌、盐边、乐至、南部、青神、阆中等基地县23户养蚕农户进行随机调查, 对其桑园和养蚕规模、家庭务农人口和年龄、蚕桑投入和产出、家庭用工和雇工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桑园面积0.07~0.33hm2 (含0.33hm2) 以下的有4户, 0.33~0.67hm2 (含0.67hm2) 的5户, 0.67~1.33hm2 (含1.33hm2) 的8户, 1.33hm2以上的6户, 详见附表3、4、5。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2.1 养蚕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桑园和养蚕规模的大小与蚕桑收入及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桑园和养蚕规模的扩大, 户均蚕桑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逐渐增加, 由桑园面积0.33hm2以下户均蚕桑收入15687元, 增加到桑园面积1.33hm2以上户均蚕桑收入156186元, 户均蚕桑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由47%增加到79%。桑园面积较小的农户, 蚕桑生产为副业, 家庭收入以粮食及外出务工收入为主;随着桑园面积和养蚕规模增加, 蚕桑收入比重占家庭收入比重增加, 到桑园面积0.67~1.33hm2的规模时, 除个别农户外出务工以外, 蚕桑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80%以上。表现为0.33hm2以下农户蚕农为副业, 0.67~1.33hm2农户蚕桑为主业, 1.33hm2以上农户蚕桑为专业。
2.2 从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 667m2桑投入随着规模的扩大逐渐降低, 因为规模效应, 由每667m2投入3867元下降到1482元。667m2桑收入水平随着规模增加略有下降趋势, 说明规模比较小的时候, 精细化耕作667m2桑收入较高达3713元, 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特别是1.33hm2以上, 操作相对粗放, 667m2桑收入降低到3144元。667m2桑纯收入随着规模的扩大逐渐增加, 但增加的幅度减小, 即边际效益减少, 在0.67~1.33hm2和1.33hm2以上的两个规模之间, 667m2桑纯收入的增加量大大减少。
2.3 从667m2桑用工量分析
随着规模的扩大, 家庭总用工和雇工数量逐渐增加, 由养蚕5张以下的年用工240个, 张种平均用工48个, 增加到年养蚕120张年用工1277个, 张种平均用工10个, 因为随着养蚕数量增加, 生产操作相对专业, 劳动工效提高, 张种用工减少, 667m2桑用工量上也是逐渐减少的 (见表5) 。根据当前农村农业生产实际状况, 大量雇请用工将越来越困难, 因此, 按照适度规模原则, 大蚕期每季每天外请用工4~6人相对容易, 对应户均季养蚕量10张左右, 更符合全省蚕桑生产实际。
2.4 从劳动力数量和年龄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 目前我省农村家庭劳动力一般以2夫妻的情况居多;从表7可以看出, 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比例占70%。
2.5 从使用轻简化技术和省力化机具的情况分析
随着桑园规模逐渐扩大, 农户使用大蚕棚省力化蚕台、自动上蔟切桑机、机动喷雾器、补湿器、喷粉器和拖拉机等机具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因此要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必须配套采用轻简化技术和省力化机具。
3 思考与建议
3.1 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基本设计
3.1.1 户营规模设计。
每户蚕农2个劳动力, 通过返租倒包、租赁、托管等土地流转方式集中桑园面积0.67~1.33hm2, 以1hm2为中心, 根据桑园立地条件、桑叶采运距离、蚕房设施和桑叶产量等实际条件调整桑园数量;年养蚕4季, 季养蚕10张, 年养蚕35~40张以上 (春、夏、秋季各养10张, 晚秋养5~10张) , 年养蚕收入6~8万元。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滚动养蚕, 全年养蚕6~8次, 季养蚕8~10张, 年养蚕50张以上, 年养蚕收入8~10万元。)
3.1.2 组织形式。
以农户为基本单位, 桑园管理以自身劳动力为主, 在施肥、除草、治虫、采叶期适当请临工, 多使用轻简化技术和省力化机具。采用自育小蚕或领取共育的小蚕, 3龄饷食后将蚕儿移至大蚕棚蚕台上省力化饲养。
3.1.3 主副业兼顾。
在发展蚕桑生产主业的同时, 充分利用桑园土地资源和冬闲劳动力资源, 因地制宜开展桑园复合种植, 以土豆、青豆、早玉米、蔬菜、中药材、沙参等作物为主, 开展桑-粮、桑-经、桑-菜、桑园立体种殖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桑枝开展桑枝食用菌生产;非养蚕季节适当短期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3.2 扶持措施
我们要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 引导农户采用轻简化技术和机具, 鼓励素质高、能力强、积极性高的蚕农发展壮大户营规模。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培育有一定投资能力, 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 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3.2.1 推进桑园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抓住部分零星分散区域和养蚕量小的农户逐渐退出的机会,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互惠”的原则, 采取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 切实搞好土地流转, 向优势区域、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集中, 为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奠定基础。
3.2.2 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引导集中规模经营。
按照奖励和补助相结合、产业和基础配套的原则, 积极整合退耕还林、农林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 重点向养蚕大户倾斜, 做到项目随着产业走、基地围绕大户建、技术围绕大户服务、设施围绕大户添。
3.2.3 落实养蚕关键技术推广轻简化技术。
认真抓好“高标准桑园”、“小蚕专业化繁育”、“统一消毒防病”、“优良蔟具”等关键技术落实, 进一步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大力普及蚕台育、自动上蔟、切桑机、电动桑剪、微耕机等省力技术和工具, 切实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效率。
3.2.4 提倡桑园立体复合种植和桑资源多元化开发。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 篇7
1) 蚕桑生产稳中略升
近年来, 我国蚕桑产业的经营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据统计2011年我国桑园面积达到了82.4l万hm2, 比2010年增加1.18%;蚕茧产量达到了63.74万吨, 比2010年增加3.92%; 蚕茧总产值达到218.66亿元, 比2010年增加14.97%;柞蚕总产量达到7.50万吨, 比2010年增加5.00%;柞蚕总产值达到24.60亿元, 比2010年增加28.10%。在蚕茧价格方面, 2011年的格局为先涨再跌后小幅回升, 全年均价达到了3 431元/千克, 比2010年上涨10.63%。
2) 蚕种供求基本平衡
近年来, 我国蚕桑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 导致春季蚕茧价格上涨, 进而增加了全国春季蚕种生产量及发种量, 而秋季蚕种生产量和销售量又在春季蚕茧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依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统计, 2011年全国发种量和生产蚕种分别有1659.60万张 (盒) 和1537.27万张 (盒) , 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5.70%和6.12%。蚕种供求基本平衡, 蚕种价格大致等于2010年价格, 但是由于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因此蚕种厂很难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效益。
3) 生丝价格剧烈波动之后趋于平稳
生丝产量随着蚕茧供给量的增加而增加, 依据中国丝绸协会统计, 2011年我国生丝产量达到了12万吨, 比2010年增加0.5万吨。在通货膨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等因素的影响下, 2010年以来我国茧丝价格逐渐升高, 到2011年5月已经达到了每吨45万元的价格, 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但是之后, 在国家对通货膨胀进行严控的政策下, 生丝价格急剧下降, 而在国家实施生丝收储之后, 生丝价格又趋于稳定, 直到现在一直在每吨30万元左右徘徊。生丝价格的剧烈波动体现在蚕茧收购价格方面, 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蚕业的稳定发展。
4) 丝绸出口持续缓慢增长
国际丝绸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严重萎缩, 就我国丝绸商品而言, 2009年出口额急剧下降, 2010年出口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 出口量减少, 出口价格上升,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国内经济逐渐恢复, 市场需求逐渐回升。 2011年出口继续保持缓慢增长, 2011年前10个月份, 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量和出口额仍然保持逐步增长的态势, 但是厂丝、坯绸等原料性商品出1∶3量减少, 出口价格上升, 服装等制成品出口量急剧增加, 出口价格大幅跌落。
5) 蚕桑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强
应该在当前市场多元需求的指导下, 对蚕丝产业各环节的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应用, 对其药食、新材料、文化生态等用途进行积极的拓展, 进一步加强开发和综合利用蚕桑资源的力度, 促进蚕桑产业发展能力的显著增强。现阶段, 蚕丝被、家纺、桑葚酒、食用蚕蛹、桑植地板等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2、蚕桑产业的多极化应用
蚕桑资源主要包括蚕的食料植物桑树、家蚕本身、蚕丝和生产过程的各环节产生的大量非丝产物4类, 其中桑树中的桑叶能够饲养蚕, 同时我们也可以直接加工利用各种桑树产物, 还可以大力开发家蚕的泌丝以外的机能, 从而促进高科技蚕桑业的形成;现阶段蚕桑生产的目标产品是蚕丝。蚕桑资源的多极化应用就是在桑、蚕、丝3个生产层次, 有所侧重地分级应用或进行所有层次的统筹应用蚕桑资源的各种产物。任一层次都可以成为经营的重点, 既可以将一个终端产品生产出来, 也可以综合经营将多个终端产品生产出来。将各种蚕桑资源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是这一思想的核心。通过分析和总结, 蚕桑资源的多极化应用的主要途径包括桑级途径、蚕级途径、丝级途径、 桑蚕两级综合利用途径、桑蚕丝全层次综合利用途径等5个方面, 在对蚕业资源利用的途径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特点、各种产品的生产开发难易程度及市场状况、人文环境等。
综上所述, 蚕桑产业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和经营特点, 其多极化应用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利于促进蚕桑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显著提升和蚕业经济区域特色的形成,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社会资源, 为有效实现蚕桑业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 篇8
1 蚕桑产业强村大户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底, 旬阳县已建成有标准化桑园200 hm2、年养蚕2000张、产茧65 t、产值120万元以上的蚕桑基地乡镇14个;年养蚕4000张、产茧130 t、产值240万元以上的蚕桑产业大乡 (镇) 5个 (其中麻坪镇桑园面积420 hm2, 年养蚕4450张, 产茧140 t, 产值254万元, 成为全县乃至全市蚕桑强镇) 。全县现有桑园53 hm2以上, 年养蚕500张以上, 产茧15 t以上, 产值30万元以上的蚕桑大村21个;全年养蚕1000张以上, 产茧30 t、产值60万元以上的蚕桑专业村3个, 其中麻坪镇李家河村现有桑园103 hm2, 蚕室745间, 推广方格蔟11万片, 省力化蚕具500套, 年养蚕2058张, 生产蚕茧82.61 t, 产值181.74万元, 人均蚕桑收入1121元, 蚕桑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27%, 并且该村有年养蚕10张以上、产值过万元的养蚕户39户, 特别是李家河村二组全年养蚕509张, 产值高达35万元。全县新发展年养蚕10张、产茧350 kg以上的蚕桑大户123户, 培养年养蚕5张以上的养蚕大户1181户, 大户年养蚕7395张, 产茧240.2 t, 产值468.4万元。
2 蚕桑产业集约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旬阳县蚕桑产业集约化经营方面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整片桑园规模小, 零星分散, 管理粗放。全县1/5公顷以上连片桑园只有2193 hm2, 在全县桑园总面积中所占比重小, 不利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部分蚕农思想认识不到位, 把蚕桑当副业, 桑园疏于管理, 没有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优势。二是养蚕大村、大户底子薄、总数偏少。年养蚕500张以上的蚕桑大村只占全县蚕桑生产村的8.7%, 养蚕5张以上户仅占全县养蚕户的4.5%, 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三是养蚕基础设施落后。现有的蚕室、蚕具和劳力不能满足蚕桑大发展所需, 人蚕共室、蚕畜共处现象普遍。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 养蚕劳力普遍不足, 蚕室、蚕具和桑叶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四是科技人员不足, 网络不健全。目前, 县、镇两级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5人, 且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专业知识老化, 技术推广难度大, 技术服务跟不上, 全县兴桑养蚕水平低, 单产难以提高, 效益不明显。五是蚕桑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蚕农经济基础薄弱, 资金欠缺, 栽桑建园桑苗靠无偿供给, 蚕室、蚕具建设等待扶持, 由于县、镇两级财政紧张, 蚕茧特产税取消后每年用于扶持蚕桑生产资金较少, 不能更好地提供产业发展资金支持。
3 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蚕桑服务体系, 不断壮大蚕桑技术队伍
健全蚕桑服务体系, 重点是健全镇一级蚕桑技术服务体系。每镇应在编制许可的条件下, 确定2~3名专职蚕桑技术人员, 经集中培训学习后, 择优录用上岗, 实行目标责任考核, 镇蚕桑技术员主要负责辖区内技术指导工作。逐步建立县有蚕桑技术推广站, 镇有蚕桑技术服务站, 村有蚕桑辅导员, 组有蚕桑科技示范户的四级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对蚕桑技术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 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不断更新蚕桑技术知识, 提高技术人员整体素质, 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蚕桑技术队伍。要深入开展农民养蚕技术培训, 提高蚕农科技素质和掌握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联合院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 逐步实现社会服务体系网络化, 服务内容综合化, 服务手段现代化, 服务技术先进化的要求。
3.2 加大生产投入, 强化蚕桑生产扶持
建议各级政府每年要按财政增收的比例, 逐年加大蚕桑生产扶持力度, 将扶持资金列入年度预算, 用于示范抓点和奖励。建议从收烘经营企业和缫丝企业的经营总额中各提取2%的资金, 建立蚕桑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 用于支持生产各环节和蚕茧下跌时的价格补贴, 防止大起大落, 降低市场风险, 促进蚕桑可持续发展。要借鉴烟草生产配套扶持和畜牧业投入的成功经验, 对蚕桑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扶持。同时, 想方设法拓宽筹资渠道, 争取项目资金, 把扶贫开发、小流域治理、林业工程建设、小额信贷等项目资金引入蚕桑产业建设, 吸取各方投资注入蚕桑, 放水养鱼, 促进蚕桑产业发展。
3.3 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建议将蚕桑产业列入经济建设单项考核, 制定出公正合理、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对于在蚕桑产业建设年度工作成绩突出, 位次靠前的单位及有功人员实行论功行赏, 拿出资金予以奖励。对于抓蚕桑生产工作不力, 考核位次靠后, 任务欠帐大的, 予以责任追究。
3.4 加快蚕桑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鉴于我县蚕桑专业合作组织对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建议要进一步加大蚕桑合作社的组建和规范化运行指导工作, 积极吸纳更多的蚕农入社。蚕桑专业合作社要继续做好二次返利工作并提高返利额度, 激发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热情。要启动蚕农户籍式管理, 促进生产、销售有机结合, 形成与广大蚕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机制。
3.5 努力拓展产业链条
建议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综合利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调动主产区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开发蚕桑新产品的积极性, 利用现代高科技进一步挖掘蚕桑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板材、造纸、饲料等领域的用途, 使之成为蚕桑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通过招商引资, 积极引进加工企业, 推进蚕桑生产向初、深加工转型, 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提高蚕桑产业化程度, 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3.6 以强村大户为支撑, 建设优质高效桑园
要采取管理与管护并举, 新建与改建结合的方式, 在巩固现有桑园的基础上, 着力建设优质高效桑园。坚持按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 重点在浅山丘陵、河沟川道区域, 突出双河、麻坪河、张河等流域, 海拔在200~800 m之间的区域, 建设蚕桑专业村、专业组, 着力发展年养蚕10张以上, 产值过万元的专业户。在具体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 尽力克服 (烤) 烟 (蚕) 桑矛盾。
3.7 加强养蚕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蚕桑生产实际和规范化标准要求, 配足配齐蚕室、蚕具。蚕室建设应以新建和改建相结合, 应达到“有加温设施、有通风对流窗、有配套消毒池、有六面光墙面”的“四有”标准, 变兼用为专用。蚕具应添置省力化蚕台、小蚕温育箱、方格蔟等新型蚕蔟具, 改变过去因陋就简及蚕畜混用局面, 充分满足蚕桑标准化生产所需。
3.8 整合生产要素, 加快桑叶和蚕室资源流转
针对我县部分农民“三不养”的传统观念和外出务工人员骤增, 出现大量桑叶和蚕室蚕具闲置浪费问题, 引导农户树立资源就是商品的意识, 按照“自愿协商、有偿使用”的原则, 有意识地将桑叶及蚕室向大户流转, 使生产要素在流转中优化组合, 在流转中发挥效益。
3.9 狠抓科技推广, 突出技术创新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省工、低耗、优质、高效是整个蚕业的发展方向, 要打破传统和落后的生产方式, 以蚕桑生产“三项技术”为突破口, 坚持依靠科技走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在养蚕技术方面, 重点普及省力化养蚕和小蚕共育技术, 减少养蚕劳动强度, 节约养蚕物资消耗;在上蔟技术上, 应大力推广使用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 提高蚕茧质量, 创立旬阳蚕茧优质品牌;在桑园管理技术方面, 主要推广多倍体良桑品种陕桑305改良老劣桑, 引进密植桑园规范化管理技术, 建成一批丰产高效桑园[1]。
参考文献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 篇9
会议指出, 上世纪90年代末, 原绵阳涪城区丝绸公司与许多国营蚕茧公司一样, 生产经营十分困难, 质量差、茧难收、效益低, 员工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2002年, 绵阳涪城区进行茧丝绸体制改革, 成立了民营的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 从此, 涪城区蚕桑产业步入了市场化发展轨道。尽管这一时期涪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国际茧丝市场剧烈波动, 周边蚕桑产区不断萎缩, 但涪城区的蚕桑产业始终保持了健康持续的发展态势, 天虹公司成为我省最具实力的蚕桑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 成为当地带动“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 被全省公认为是创新机制、应对新变化、再创丝绸新辉煌的典范。
会议认为, 涪城区蚕桑产业能够走出一条成功道路, 关键在于天虹公司强化市场主体意识、不等、不靠, 注重培育自身带动蚕农发展生产的能力;始终坚持“以质取胜、利益共享”的经营理念;构建了“以公司为核心、以茧站为纽带、以共育户为基础”, 集生产收购服务一体、重心下沉的服务体系, 显著提高了生产组织化、标准化水平;建立了“重点突出、补贴引导”的投入机制, 着力夯实产业基础;不断完善“单产计酬、仪评收茧”等以量化考核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 把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品牌增效等关键技术和措施真正落到了实处, 探索出一套适应蚕桑产业发展规律的“公司+共育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涪城模式具有广泛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大力推广涪城模式, 对于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竞争能力, 巩固我省蚕桑丝绸大省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 篇10
1 推进市场化改革, 培育生产经营主体
蚕桑丝绸是我省的传统特色产业。但是, 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 长期依赖“行政命令”推动产业发展, 这不仅养成了丝绸企业的惰性, 还容易违背农民意愿, “好心办坏事”。上世纪90年代末, 涪城区蚕桑产业陷入了生产滑坡、质量下降、农民毁桑弃养的严重困境, 原国营涪城丝绸公司每年亏损200万元以上, 成为了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财政包袱。2001年, 涪城区响应国家茧丝绸体制改革号召, 改国营公司为民营股份公司, 成立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公司, 下同) , 让企业直面市场, 成为经营主体, 让农民自主择业, 成为生产主体。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公司不得不担心随时被蚕农和市场抛弃, 不得不考虑兼顾企业和农民利益, 不得不思考搞好生产抓好发展。尽管改制后这十多年来涪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国际茧丝市场大幅波动, 但涪城区的蚕桑产业始终保持了健康持续的发展态势。2005年, 公司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从改制即2001年前对农民茧款支付不到500万元, 到2012年增加到5000万元。公司从成立11年以来, 除2008年因金融危机亏损几十万元以外, 其余年份年年盈利。失去了权力的干预, 换来了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
2 创新服务体系, 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计划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 蚕桑科技服务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基层蚕桑员解散、乡镇农技员削减、县级推广部门撤并, 总之, 以公益性服务为主要特色的传统服务体系严重削弱。面对新的形势, 涪城区逐步建立完善了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由龙头企业承担技术推广、技术指导、物资供应职责, 公司管理层每人负责联系2~3个基地乡镇业务指导;二是转变公司茧站只收购不服务的传统职能, 规定茧站职工每人具体负责3~5个村约300~500户蚕农的技术指导, 蚕农有技术需求必须在12小时内上门服务;三是培育200多个小蚕共育户, 将技术要求较高的小蚕期全部集中在懂技术、负责任的共育户饲养, 大蚕期发至30~50户蚕农饲养, 变向蚕农卖种为发蚕。发蚕前, 由共育户统一组织逐户消毒。发蚕后, 由共育户对口负责养蚕指导。涪城区由此建立了“以公司为主导、茧站为纽带、共育户为抓手”、重心下沉、服务落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同时依据覆盖区域的收购产量和质量量化考核到人, 绩效挂钩, 这不仅调动了服务积极性、提高了服务质量、解决了“最后一公里”技术需求问题, 还赢得了蚕农的信任, 对稳定蚕茧收购秩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以标准化生产为途径, 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为了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天虹公司在实施裁剪富裕人员、身兼多职等成本控制措施的同时, 树立“诚信经营、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 从蚕茧生产、收烘、储藏每个细节制定技术标准, 实行“仪评收茧、优茧优价”政策, 茧级达50多级, 价格相差20多元, 实实在在用价格引导蚕农重视提高蚕茧质量。不断探索完善量化考核方法, 引导职工和蚕农将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例如, 公司每年制定《共育管理及生产扶持考核办法》, 逐项设立量化考核指标, 对照《小蚕共育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监督管理, 包括温度、湿度、蚕簸标准、采叶标准、消毒标准等九项指标都有量化考核。对共育户共育数量实行红榜公示, 公示养蚕农户名单、数量、订种收据和监督电话。经过量化考核, 只要按照标准化生产, 蚕农和职工就能得到实惠。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促进了蚕茧质量不断提升和长期稳定, 如今, 天虹公司打造的“七彩之虹”精品蚕茧品牌享誉全国, 成为国际著名奢侈品牌“爱玛士”丝绸产品的生产原料。为公司盈利、蚕农增收创造了巨大空间, 平时农民蚕茧销售价格始终高出周边5元以上。
4 坚持投入引导, 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公司不断加大对生产和发展的投入, 2012年投入近400万元。由于巧用补贴的“钓鱼政策”, 也引导了蚕农参与产业投入。公司以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为目标, 重点投入关键环节:
4.1 投入建规模化基地
公司投桑苗, 农民出土地、出劳务, 集中在石洞、玉皇等7个乡镇规划建设2万亩高标准桑园, 基地缩小在80km周长范围内, 改变了零星分散的产业布局。
4.2 投入建标准化设施
对共育室新建、改建、设施设备配套进行扶持。对蚕农新建蚕台、添置优良蔟具等养蚕用具, 经过验收合格即可享受天虹公司补贴。
4.3 投入推广小蚕共育、统防统消等关键技术
2012年公司向农民出售共育蚕每张价格90元, 而实际需要蚕种款60元 (15克蚁量) 、蚕药20元、共育费90元, 共170元, 相当于每张蚕向农民补贴80元。目前, 全区实现了养蚕设施建设标准化、省力化, 全区大蚕蚕台育、回转架纸板方格蔟技术推广面达到100%。
5 几点启示
涪城区地处绵阳市郊, 交通便利, 经济相对发达, 同样面临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蚕桑比较效益下降等问题, 但涪城区能够在逆境中稳定发展产业, 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5.1 四川蚕桑产业仍具有竞争优势
目前, 我省蚕桑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涪城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为蚕桑产业发展走出了路子, 做出了样子, 说明蚕桑产业在我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只有找到制约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找准产业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树立发展信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经营机制, 产业发展才能有所突破。
5.2 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没有农民的组织化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 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 龙头企业“垄断经营”, 龙头企业就难以成长。涪城区放手让天虹公司成为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转变行政命令和大包大揽的发展方式, 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还带动了一方农民持续增收, 带动了当地“三农”发展, 农民实现了生产与收益的统一。龙头企业的作用不可低估, 龙头企业的培育应高度重视, 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
5.3 集中连片建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