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业调研报告

2024-06-30

蚕桑业调研报告(通用8篇)

蚕桑业调研报告 篇1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组 2011年10月14日

为全面了解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和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板块”,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2011年10月13日至14日,县委办、县委政研室、县蚕桑办和相关单位组成课题调研组,以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走访等方式深入部分乡镇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蚕茧核心基地县”的战略机遇,严格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技术求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种养质量,不断巩固提升老桑园,稳步拓展新桑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持续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一)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县累计种植桑园面积****亩,涉及****个乡镇****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户农户;累计新建大蚕房****

—1— 座****平方米,改建大蚕房****座****平方米,新建小蚕房****3座****平方米;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场次****人次,发放资料121827份;率先实现生产技术“四个100%”,即100%栽植嫁接苗和地膜覆盖,100%实现黑暗袋收蚁,100%实现小蚕共育,100%使用纸板方格蔟具上蔟;预计全年可完成养蚕****张,实现产茧量****吨,实现农业产业****万元。其中分发展情况为:

2008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产茧量151.5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11190亩、占计划任务的111.9%,累计养蚕2503张、实现产茧量95.46吨、占计划任务的63.01%,蚕茧综合均价达20.31元/公斤,实现农业产值1****万元。

2009年,全县计划新植面****亩,产茧量267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25036亩、占计划任务的100.14%,累计养蚕4504张、实现产茧量158吨、占计划任务的58.18%,蚕茧综合均价达20.82元/公斤、比上年增加0.51元/公斤、同比增长2.51%,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0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量****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亩、占计划任务的125.27%,完成低产桑园改造****亩、占计划任务的105.3%,累计养蚕9127.66张,实现产茧316.8吨、占计划任务的52.8%,蚕茧综合均价达24.06元/公斤、比上年增加3.24元/公斤、同比增长15.56%,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1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

—2— ****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面积****亩、占计划任务的99.26%,完成低产桑园改造4038亩、占计划任务的100.95%,预计可100%完成计划产茧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养蚕12170.66张,收购蚕茧403.13吨,实现农业产值1390.17万元。其中,实现张产茧****公斤,张产值达****元,上茧均价****元/公斤。

(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是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东桑西移”、“浙商入滇”等发展战略背景下,到我县投资开发建设蚕桑基地和丝绸加工业的首家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蚕种繁育、蚕桑生产、蚕茧收烘、茧丝绸加工销售一体化、全县唯一具有鲜茧收购资格的公司。该公司位于****,于2008年7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其前身为2007年11月26日成立的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驻****办事处,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00万元,在册股东2人,其中,自然人股东****,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法人股东为****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办公室、质检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和生产技术部,拥有蚕桑基地5.05万亩,职工70人,建成中心茧站1座,占地面积9330.36㎡,建筑面积7500㎡,建成投产自动烘茧设备1套。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企农“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在鲜茧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劣质低价、不打白条”的收购政策,认真与农户签订《蚕茧生产收购合同》,明确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为每公斤鲜

—3— 上茧23元,有效保障蚕农的实际利益。2010年,鲜上茧实际收购价为26.20元/公斤;2011年,春茧实际收购价为36元/公斤。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按照“重点建设蚕桑核心乡镇、走蚕桑生产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原则,2011年,全县共打造****个蚕桑生产核心乡镇,建设****等蚕桑生产重点村28个,成立****酒药蚕桑专业合作社等蚕桑专业合作社6个,建立蚕桑生产记账户28户。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山区面积97.05%,境内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0.4℃,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大部分桑园都建在坡陡谷深的山地中,生产、灌溉等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高优桑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

二是产业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各乡镇产业较多,产业生产时间、生产要素大体趋同,导致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况现象十分突出。产业规划布局未能较好落实,桑园新植时间与小春种植时间冲突,多数桑园只能向“两荒三边”、山边水尾地块发展,连片种植规划难,种桑不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蚕桑产业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群众普遍难以承受。以2011年为例,农户每新植1亩桑园,当年投入成本大约需700元,而每亩养蚕可产生效益1000元,扣除成本后直接收入仅300元,虽

—4— 然以后的投入成本逐步减少、效益逐年上升,但由于当年的对比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是桑园面积不实。老桑园统计面积与养蚕面积差距较大,养蚕户与种植户不配套,部分地块有效桑株严重不足,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挖桑弃管现象。实际调研中发现,全县统计面积43710.8亩,现存有效面积26800.4亩,仅占61.3%;养蚕面积为22268.7亩,占50.9%;低产桑园10103.4亩,占23.1%;不养蚕及毁桑面积面积16910.4亩,占38.7%。

四是桑园管理不到位。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重视桑树修剪、肥培和病虫害防治,只求产出、不重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褐斑病,还有部分乡镇发生红蜘蛛病,导致桑园桑树长势差、产叶量低、质量差,影响养蚕量的增长。根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施肥不当,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以及修剪不及时、枝条过密等管理措施不到位。

五是科技措施不力。部分蚕农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淡薄,技术落实不到位,养蚕批次较密、消毒意识差、重治不重防、消毒不彻底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蚕的抗病能力较弱、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公司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大多是半路出家,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技术更新缓慢,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是基础建设滞后。由于大蚕房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导致农户投入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地火龙、对流窗

—5— 等必备设施。此外,蚕室条件差,蚕具不配套,导致蚕房面积不足,难以做到规模养殖,产值效益提高速度较慢。

七是小蚕共育户积极性差。由于蚕茧价格上涨,蚕用物资价格上调,小蚕共育技术性要求较高、任务繁重,但小蚕共育费用收取标准不变,而且小蚕共育室补助不能一次性兑付,造成大部分小蚕共育户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小蚕抚育质量参差不齐。

八是企业服务不到位。公司主要开展原料收购、销售和桑苗、蚕种供应等服务,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不足,整体上对蚕桑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调研中还发现,公司在桑蚕生产技术指导和鲜茧收购过程中存在服务态度较差、收购价格不统一、随意上调蚕用物资价格等问题,蚕桑办、乡镇农技站、蚕农对公司意见较大,影响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

九是奖惩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乡镇农技站、村组干部在产业发展中付出较多,但缺乏工作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作用发挥不明显,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实行的风险抵押金制度取消了对乡镇农技站站长、村级领导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2009年以后公司聘请技术辅导员的待遇低、经费得不到保障,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部分乡镇2009年第四季度蚕桑辅导员的考核工资还没有兑现。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各乡镇、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把宣传工作做到位,引导广大蚕农正视困难,立

—6— 足长远,增强信心,逐步消除“重栽植,轻管理”、毁桑改种现象。同时,强化示范带动,重点打造专业村组,建设示范样板,用比较效益和典型引导、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蚕桑产业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增收的认识上来。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遵循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各产业之间存在的矛盾,科学制定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蚕桑生产基地,妥善解决好种桑养蚕与发展粮食、烤烟、茶叶、甘蔗等争地的问题,做到互为补充,各自形成规模。

三是提升改造,补实面积。适当减少新植任务,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力度,每年由县财政安排老桑园提升改造专项资金。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坚持把低产桑园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力度,不断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四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以高优桑园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加大蚕桑基地建设、蚕房建设和小蚕共育费用的扶持和补助力度,力争将大蚕房补助由40元/平方提高到60元/平方,推动蚕房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发展扶持和补助政策,积极推广联村联户种桑养蚕,培养种养大村大户,推动规模化发展。

五是落实科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网络,加强科技人员力量配备,每个蚕桑重点村确保配备1至2名蚕桑科技人员。以县蚕桑站和乡镇农技中心蚕桑科技人员为主,进一步加大桑叶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重点做好桑叶褐斑病、红蜘蛛病的防治工作。切实抓好小蚕共育、大蚕饲育批次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落

—7— 实蚕房消毒防病措施,全面做好蚕前、蚕期消毒防病工作。

六要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健全完善蚕桑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密切企业与政府、蚕桑站和村委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能职责,落实各项服务措施,着力构建“统一指挥、同力推进”的良好格局,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七是强化考核,健全机制。改进考核办法,加大奖惩力度,坚持以规划连片区块为新植任务数对乡镇进行产业任务考核,凡补植和零星栽培均不纳入统计,坚决杜绝以发苗数作为新植任务数完成标准进行考核。坚持把生产一线技术员和辅导员的工资与技术培训的绩效考核挂钩,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适当安排乡镇农技站、村组干部蚕桑工作经费,将乡镇农技站长、重点村支书纳入风险抵押金考核,做到技术联产承包,工作责任到人,强化考核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推进产业发展。

—8—

蚕桑业调研报告 篇2

1 保山市蚕桑产业基本情况

保山古称永昌, 地处云南省西部, 辖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1区4县、72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 幅员面积19 637 km2, 其中耕地面积16.13万hm2, 总人口254万人。同时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有世居少数民族12个, 人口25万人, 占总人口的10%。有华侨、归侨、侨眷60多万人, 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2011年,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319.6亿元, 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61.6亿元, 财政总收入47.4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 439元。

保山属西南季风高原气候和高海拔低纬度地区, 气候温润, 四季如春, 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境内平均海拔1 656 m, 年平均气温15.5℃, 年平均降雨量966.5 mm, 无霜期280 d以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 适合种植多种粮经作物, 是云南省蔗糖、烟草、畜牧、温带水果、咖啡、蚕桑、茶叶主产区。保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要冲, 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驿站和中缅贸易集散地, 种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永昌绸”曾一度蜚声海内外。建国后曾是云南省蚕桑基地面积最大的州市, 高峰期桑园面积达到667余hm2,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经过三次大面积栽桑和挖桑, 到2001年仅存167 hm2。进入新世纪以来, 保山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机遇, 乘势而上, 奋力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目前种桑养蚕已覆盖全市3个县 (区) 、34个乡镇、296个村、1 753个组、21 510户农户。桑园总面积达到0.95万hm2, 2011年全市养蚕发种量达到76 327张, 鲜茧产量达到3 144.7 t, 农民蚕茧总收入达到11 170万元, 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实现历史性跨越。养蚕农户人均养蚕收入达到2 145元, 占人均纯收入的48.32%。建有年制种30万张的蚕种场一家、茧丝绸工业企业两家 (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和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 , 2011年生产白厂丝194吨, 真丝经编绸46 t, 丝绵被4255条, 实现工业产值1.18亿元, 税收775万元, 利润1 053万元。所产蚕茧颜色洁白、茧层较厚、丝质优良, 是缫制白厂丝的理想原料, 被国内外专家誉为蚕桑生产的“天堂”, 成为我国知名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隆阳区、昌宁县被列为云南省蚕桑核心基地县, 施甸县被列为云南省蚕桑重点县。利根丝绸有限公司已成为了云南省缫丝规模最大和丝绸产品品位最高的企业, 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云南省“东桑西移”工程先进企业。茧丝绸产业已成为保山市富民富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2 保山市发展蚕桑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保山市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成功地承接了“东桑西移”工程, 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推动了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

2.1 政府重视, 强势推进

根据当地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质肥沃、宜桑面积大等自然资源优势和已有基础, 保山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将蚕桑定位为全市促农增收的三大主导产业, 强势推进工作落实。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保山市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 成立了由市政协主席挂帅、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市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增设了专门机构蚕业办公室和蚕桑工作站。有关县区和乡镇均成立了相应机构, 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蚕桑产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同时市政府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蚕桑工作, 并与三县区政府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由市委和市政府督查室统一组织督查和考核, 年终严格兑现奖罚。为了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有的县区还建立了风险抵押金制度。比如, 隆阳区要求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种桑养蚕乡镇各交纳风险抵押金5 000元, 县区蚕桑领导小组成员、蚕业办主任、蚕桑站工作人员以及种桑养蚕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分管领导、蚕业办主任每人交纳风险抵押金2 000元。对完成养蚕产茧任务的, 除如数退还风险抵押金外, 并与养蚕产茧数量挂钩给予相应奖励;对没有完成养蚕产茧任务的, 扣除全部风险抵押金上缴财政, 作为区蚕桑产业发展基金。

2.1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保山适宜种植多种特色经济植物, 是云南省烤烟生产大市, 为了促进各个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特别是避免烟桑矛盾和工业污染, 在基地建设规划和布局中, 他们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 严格坚持“宜烟 (草) 则烟, 宜桑则桑, 集中连片, 合理布局”的原则, 突出“万亩乡镇、千亩村、百亩组、十亩以上大户”建设, 巩固提升老桑园, 加快发展新桑园。凡是列入栽桑规划区域的土地, 不得种植其它作物, 对规划区域内不愿栽桑和没有条件栽桑的农户, 由乡村两级组织协调, 按照土地流转政策承包或租赁给有条件的养蚕大户, 因而形成了一批批稳定的优质高产高效蚕桑基地。比如, 隆阳区河图镇青阳村原有桑园面积不到46.67 hm2, 2011年全村养蚕700张, 产鲜茧16 625 kg, 农民蚕茧收入59.85万元。为了把该村打造成千亩蚕桑示范村, 2012年春区、镇、村三级组织共同努力, 按照现代蚕桑示范园建设的要求, 集中连片新建高标准桑园22.4 hm2。

2.3 倾斜扶持, 加大投入

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保山市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扶持发展蚕桑生产。同时, 按照项目围绕产业建, 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扶持原则, 整合农业、水利、扶贫、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 集中打造蚕桑核心乡镇、示范园区和重点村, 不断推进蚕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据介绍, 2011年全市投入的蚕桑产业开发资金达到4 512.48万元, 建成了昌宁县三甲、施甸县永福、隆阳区长岭岗等一批以蚕桑产业为支撑的新农村。各县区还结合当地实际, 制定出台政策, 扶持蚕桑产业发展。比如隆阳区, 对农户新植桑的, 每新植667 hm2密植桑园 (1 000株) , 经验收合格后, 补助440元 (桑苗款400元, 地膜2.5 kg补助40元) ;重点村养蚕户按照设计标准修建大蚕房的, 每平米补助100元;农户每交售1 kg鲜茧, 补助蚕桑专用化肥1 kg。同时在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费、奖励经费、示范基地、新区示范村建设等方面分别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2012年区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 110万元支持蚕桑产业发展,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 2012年春该区一次性植桑733 hm2。

2.4 突出科技, 提质增效

为了改变传统种养方式, 促进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 保山市十分重视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 他们先后引进试验桑树新优品种14个、桑蚕新优品种10个, 筛选出了适宜当地的桑树主推品种2个, 家蚕主推品种2个。同时引进推广了蚁蚕袋收法、小蚕堆养、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三回育以及方格蔟上蔟等以省力化为核心的养蚕技术, 既降低了劳动强度, 节省了养蚕劳动力, 又大幅度提升了养蚕单产和蚕茧质量, 从而有效提高了蚕桑产业比较效益, 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对幼龄桑园普遍实行桑菜 (辣椒) 间作,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桑园前期经济效益。通过集成推广桑蚕新优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加强科技培训,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蚕桑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目前667 hm2中等桑园产值达到3 500元以上, 高产桑园达到5 000元以上, 达到江浙等蚕桑发达地区水平。

2.5 培植龙头, 带动发展

1956年保山曾建有一座缫丝厂, 后来由于受市场、技术、资金等因素影响, 效益不景气, 退出市场。为了培育龙头, 发展壮大蚕桑产业, 他们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等利好机遇, 于2001年引进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浙江海安丝绸集团投资入驻, 借助海安集团的资金、技术、市场和企业先进理念, 组建了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 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通过东西互动, 优势互补, 从而推进了蚕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桑园面积由2001年的167 hm2增长到2011年的9 540 hm2, 养蚕由2001年的1 900张增长到2011年的76 327张, 蚕茧产量由2001年的60 t增长到2011年的3 144.7 t, 农民蚕茧收入突破1亿元。目前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总资产达到3.2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5 600万元, 拥有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的缫丝厂1座和年产300万米真丝经编绸的织造厂1座, 年生产白厂丝能力达到670 t, 累计上缴税金3 777万元。企业以工哺农, 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资金达到2 700万元。

2.6 创新机制, 增强动力

逐步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利益分配机制, 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即政府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政策、项目扶持, 协调落实建设用地、贷款等;农户为企业生产原料茧, 并通过出卖原料茧增加收入;企业除依法纳税外, 将一部分利润又用于扶持蚕桑基地建设和蚕茧价格补贴, 形成互惠互利的格局。二是鲜茧收购价格机制, 政府与企业共同出台不同时期的收购价格, 同时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 防止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三是蚕茧价格直补机制, 在蚕茧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 由当地丝绸公司按照农户实际交茧数量进行直补, 避免茧贱伤农, 挖桑毁桑。比如,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茧丝价格大幅度下滑, 鲜茧市场价跌至8~10元/kg, 但利根公司仍然保持18~20元/kg保护价收购, 贴本近千万元, 从而稳定了鲜茧收购市场, 保持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四是政府奖惩考核机制, 在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的同时, 政府每年拿出数十万元作为奖励资金, 对完成考核任务的, 如数退还抵押金并予以奖励;没有完成考核任务的, 扣除风险抵押金, 上交财政作为蚕桑产业发展基金。同时将考核任务纳入市、县、乡镇蚕桑站技术人员评定职称和村蚕桑辅导员聘任的依据, 对没有完成任务的技术人员不得晋升职称, 辅导员予以解聘。五是管理服务机制, 强化监督管理, 规范市场秩序, 严厉打击欺行霸市、抬级抬价、压级压价收购蚕茧以及违规生产经营蚕种等扰乱市场的行为, 确保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3 两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比

近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 陇南市蚕桑产业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 对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助农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尤其是康北地区和徽成盆地部分乡镇, 蚕桑生产初具规模, 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门路。与保山市蚕桑产业的发展相比, 陇南的蚕桑产业还存在不少差距,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速度缓慢, 规模总量较小。保山市从2001年开始恢复发展蚕桑生产, 利用10年时间, 建成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绸的支柱产业体系, 桑园面积猛增到9 540 hm2, 养蚕发种量猛增到76 327张, 蚕茧总产量猛增到3 144.7 t, 农民蚕茧收入达到1.17亿元, 丝绸工业产值1.18亿元, 茧丝绸产值突破双亿元大关。我市2001年有桑园面积1 587 hm2, 年养蚕发种量7 000张, 比保山当时的基础要好。但目前我市桑园面积只有4 293 hm2, 不到保山的一半, 年养蚕发种量6 500张, 不到保山的10%, 农民蚕茧总收入不到1 000万元。由于养蚕规模小, 原料茧不足, 市内两家缫丝厂常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二是扶持力度不大, 投入缺乏保障。栽桑养蚕具有一次性投资、企业和农户多年受益的特点, 但栽桑养蚕是一项系统工程, 前期投资需求量较大, 对于我市这样一个贫困地区来说, 依靠群众自发投资发展生产的难度很大。近几年, 市上每年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1 000万元, 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但由于产业多, 总量少, 用于扶持蚕桑产业的资金很少。同时, 扶持蚕桑项目渠道比较狭窄, 且通过市县业务单位自身争取, 难度更大。近年来县级财政对蚕桑产业的投入几乎处于空白。

三是基地零星分散, 质量效益不高。集中连片的密植桑园数量少, 分散零星的地埂桑占有一定比例, 蚕桑重点村、重点户不明显, 规模效益不突出, 还没有真正摆脱“铺天盖地栽桑, 千家万户养蚕”的状况。同时, 受前两年灾后重建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日值普遍升高, 养蚕比较效益下降, 农村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由于作务桑园缺劳力, 致使荒芜桑园面积增多, 加之桑园科技管理水平低, 投产桑园单位面积效益不高, 单位面积桑园产值在1 200元左右徘徊, 影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四是龙头企业弱小, 带动作用不强。目前康县、成县、徽县三个主产县各建有1个茧丝绸有限公司, 但是起步都比较晚, 普遍存在着经济实力差、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开发层次低、主打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同时企业与基地、农户连接的不够紧密, 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 致使蚕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

4 保山市发展蚕桑产业对我们的启示

4.1 必须统一思想认识, 强化抓落实的责任

保山经验告诉我们, 在欠发达地区要培植一个支柱产业, 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的认识程度和抓落实的力度。只有把握大势, 科学定位, 靠实责任, 狠抓落实, 才能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保山把蚕桑定位为全市三大主导产业, 建立了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形成市、县 (区) 、乡 (镇) 、村四级联动抓落实的格局, 所以抓住了机遇, 取得了“东桑西移”、“浙桑入滇”的成功, 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目的。而我们在发展蚕桑产业上, 一般要求较多, 实际行动很少, 特别是一些县乡领导, 对如何富民兴陇缺乏思考, 对发展蚕桑产业信心不足, 缺乏举措。在抓落实方面“跟着感觉走”, 排上重要领导位置的就抓一抓, 没有排上重要位置的很少问也很少抓。为此, 我们必须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意见的精神上来, 把行动引导到富民兴陇的工作实践中来, 把力量凝聚到抓工作落实上来, 建立起从市到县、到乡 (镇) 、到村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 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抓领导直接抓的机制, 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我市蚕桑产业持续发展, 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4.2 必须突出发展强村大户, 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

保山市在蚕桑基地建设过程中, 坚持以规划为先导, 突出蚕桑核心乡镇、示范园区、重点村建设, 着力打造万亩乡镇、千亩村、百亩组, 顺应了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因而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形成了一大批稳定的优质高产高效蚕桑基地。目前, 我市蚕桑产业面临布局零星分散、农户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基地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就一个村而言, 什么产业都有, 什么产品数量都不多, 没有真正形成气候、形成规模的产业。学习保山经验就是要围绕做大做强目标, 结合我市实际, 突出发展强村大户, 提升我市蚕桑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要加大现有桑园流转力度, 采取租赁、承包、互换等形式, 引导现有桑园向有养蚕条件和经验的农户集中, 培植一批种桑养蚕大户, 发挥现有桑园效益。另一方面, 要按照“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相对集中”的原则, 坚持“一乡一业, 一片一产, 一村一品”的要求, 着力培植一批基地规模333 hm2 (5 000亩) 以上的蚕桑核心乡镇、集中连片33 hm2 (500亩) 以上的重点村和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通过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 改造提升老基地, 加快发展新基地, 不断发展壮大种桑养蚕规模, 力争通过3~5年努力, 把我市建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4.3 必须完善政策措施, 加大投资扶持力度

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资金投入是保障。保山市之所以在10年时间内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各级政府都制定出台了扶持发展蚕桑产业的配套政策措施, 而且投资扶持力度很大。不论是市级财政还是县级财政, 不论在农民种养环节还是在企业收购加工环节, 都设立财政专项进行扶持, 同时还整合涉农涉企项目资金, 集中投入优质蚕茧基地和丝绸加工基地建设。近几年每年投资都在数千万元。我市与保山同属我国西部传统栽桑养蚕地区, 发展蚕桑产业的区位优势较好, 要做实、做优、做亮蚕桑产业, 在“东桑西移”、“南蚕北迁”过程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实现产业富民的目标, 市、县各级政府就必须尽快制定出台扶持发展蚕桑产业的配套政策措施, 确保投资扶持得到保障。只要投资扶持有了保障, 基地建设的步伐才能加快, 培育壮大蚕桑产业才有希望。

4.4 必须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蚕业, 加快种养方式转变

保山市紧盯蚕业科技发展趋势, 加大引进试验力度, 将目前国内蚕桑新优品种和成熟先进的种养技术加以集成, 配套推广应用, 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栽桑养蚕方式, 提升了产业的素质和效益。近年来, 我市在引进推广蚕桑新优品种和省力化养蚕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但是从总体上看, 对科技推广重视程度还不够, 良种良法不配套, 科技在增产增收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部分桑园管理水平低, 产量和质量不高, 农村养蚕条件差, 蚕病多发频发, 蚕茧单产低, 加之养蚕规模小、数量少, 效益较差。为此, 我们必须狠下决心解决桑园管理和养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结合我市实际, 创新种养模式, 大力推广“3+1” (每户农户栽桑3-5亩, 配建1个100平米的养蚕塑料大棚) 养蚕模式, 积极推进桑-菜、桑-菌、桑-药间作, 提高蚕桑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要完善以省力化、简易化为核心的栽桑养蚕技术标准体系, 加大标准化生产力度, 提高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要加强办点示范, 创建一批蚕桑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要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服务网络, 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强化科技特派员工作, 提升科技服务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市蚕桑生产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4.5 必须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推动产业化发展进程

只有办好龙头企业, 才能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保山市敞开山门, 招商引资, 培育建成了云南省缫丝规模最大、生丝品位最高的利根丝绸有限公司, 带动了保山市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保山经验证明,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开发的“助推器”, 没有龙头带动的产业就没有生命力。目前我市虽有几家茧丝绸公司, 但存在小而全、弱而散以及链条不完整的问题。对此, 我们必须在进一步扩张优质蚕茧基地规模的同时, 下决心对市内几家茧丝绸公司进行管理和改造, 采取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形式, 组建茧丝绸集团 (有限) 公司, 并要围绕加强技术改造、扩大产能、提高产量和质量, 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促其做大做强。在此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走出去请商和以商招商等办法, 兴办茧丝绸深度加工企业, 借助外力发展我市茧丝绸产业, 大幅度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4.6 必须创新工作机制, 为产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机制不活, 动力不足。学习保山经验, 就必须创新工作机制。一要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五个一”的产业开发机制, 加强对蚕桑产业的协调领导。二要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 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三要实行蚕茧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 当蚕茧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 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协商进行直补。四要建立和完善蚕桑产业考核评价机制。将蚕桑产业主要指标纳入县、乡两级政府和市、县相关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严格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相关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评先奖优、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五要市、县两级分别设立蚕桑产业奖励基金, 对完成任务好、工作出色、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每年奖励一次, 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摘要:为了做大做强陇南市蚕桑产业, 对云南省保山市快速崛起的蚕桑产业进行了考察。总结了保山市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宝贵经验, 找出了陇南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政策与制度、政企联动、轻简技术、规模化生产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宁洱蚕桑产业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宁洱县;蚕桑产业;现状;目标;对策;措施

1 蚕桑产业发展状况

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自1991年7月开始试验、示范、推广种桑养蚕,至今22年。1992年发展桑园面积200.6亩,2004年种植桑园面积达8559亩,发种4109张,产鲜茧154.6吨,属历史最高。

“十五”期末,全县种植有效桑园面积4194.7亩,分布在7个乡(镇),21个村委会,2372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5%。累计发种11,580张,产鲜茧404.9吨,实现产值1215.9万元。

“十一五”期间,由于大力开发烟产业及其他生物产业种植,烟、粮、桑、经等产业争地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挖桑弃养现象突出,到2012年末,全县有效桑园面积2040亩,分布在6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分别在勐先乡和平、先胜、雅鹿、宣德、谦乐、安宁6个村;德安乡恩永、石中、永顺3个村;普义乡普治村;磨黑镇庆明村;黎明乡团山村;梅子乡民乐村。种桑农户418户,养蚕农户408户,养殖蚕张1535张,鲜茧产量54.03吨,鲜茧产值182.63万元。重点扶持培育重点户131户,其中:种植桑园3~8亩、养殖蚕种4~12张有123户;种植8亩以上、养殖蚕种10张以上有8户。年收入1万~2万元有41户,3~4万元有8户,4万元以上有1户,年最高户收入4.23万元,亩产值最高达0.472万元。每张蚕种扣除生产成本纯利润510元左右。

2 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问题

2.1.1干部认识问题

部分干部对产业整体思路理解不深刻,对生产过程了解不全面,对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甚至置之不理。导致信心不足,决心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布局不合理,停滞不前甚至后退,没有一个乡(镇)作出过蚕桑产业规划,由于利益和任务驱动个别乡(镇)动员桑区挖桑种烟。出现极少有宣传种桑养蚕的,即便有也是履行职责而已,不抓落实。

2.1.2群众认识问题

据对5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6个村民小组167户走访了解调查调研。群众有四种认识,一是22%农户种桑养蚕多年,已掌握技术,有收益,不愿挖桑改行,坚持巩固发展;二是31%农户认为只要蚕茧价格随行上升,种桑养桑稍加扶持,加以扶管,决不放弃;三是27%农户有“等、靠、要”思想,只要政府能出台落实像种烟那样的扶持政策措施,能投资修路、挡坝,有资金扶持,可以种桑养蚕;四是20%群众对蚕桑产业全过程不了解,也不想了解,绝对不种桑养蚕。

2.2 产业问题

经过22年种桑养蚕生产发展,蚕桑产业存在较多问题,但集中起来受五个方面的因素牵制。

2.2.1受传统产业的牵制

受水稻、玉米、小麦及其他经济作物等相对稳定收成影响,对种桑养蚕发展前景,比较效益了解不多。

2.2.2受劳动力投入的牵制

多数边远山区老弱病残者留守家中,中青年外出打工或外出做其他产业,城镇坝区壮劳力忙于建筑业,发展短平快产业,加之蚕桑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农村缺劳力。

2.2.3受烤烟产业的牵制

众所周知,烤烟受国家政策的双控,有政府做支撑,财政资金做保障,投入资金多,激励机制活,财税贡献大,扶持措施强,种烟劲头足。反之,蚕桑投入资金少,扶持措施少,没有活机制,激励办法极少,以致种桑养蚕没劲头,得过且过、抵制思想较严重。

桑园高产、效益高的地方基本属于烟田整合范围,种烟喷药后影响蚕生长发育,甚至中毒,导致烟、桑相互争地、争环境矛盾加剧,挖桑弃养现象十分突出。农户种1亩烤烟,产值在2500~3200元之间,种1亩桑,产值在2410~2800元之间,烟、桑平均亩产值效益接近,但扶持措施相差大。

2.2.4受发展挫折的牵制

蚕桑种了挖,挖了种,反复折腾,部分桑农丧失信心,出现丢荒现象,部门、企业投入扶持不足,加之4年连续干旱,没有多余资金修沟挡坝,给种桑养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2.2.5受龙头企业投入的牵制

公司出现“只要马儿跑,不给马吃草”、“只要蚕生茧,不管蚕死活”,佳浩公司一统普洱市蚕桑产业,投入资金、技术、人力少之又少,基本见不到总公司人员下基层进农户指导服务,科技人员也从未有走出去培训学习的机会,导致农户及基层推广人员丧失信心,看不到種桑养蚕的前程。

2.3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桑田规划达不到科学水平,受生产规模限制,连片种桑面积小、地块分散,不利于集中建设桑园道路,修建配套水利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建设蚕房难以回收成本,出现“等、靠、要”扶持资金建设蚕房,无扶持资金不建房,出现专用标准蚕房,小蚕共育室、蚕种催青室、大棚养蚕房建设满足不了养蚕需要;导致技术指导,生产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生产要素未能有效流通和科学配置,种桑养蚕效益难显现。

2.4技术问题

2.4.1规模小,资金缺乏

蚕桑生产规模不大,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比较困难,县财政安排不出蚕桑技术推广专项资金,新技术推广难,难以做到技、物有机结合,新技术到位率低,综合防疫不力,没有有效控制蚕桑疫病、病毒病、脓病等重大疫病危害。桑园预防、养蚕技术,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不到位,难以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2.4.2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不到位

从调研情况看,种桑养蚕技术普及不够理想,多数桑农对种桑养蚕技术掌握程度欠缺,普遍存在桑园管理滞后,桑叶质量低下,桑叶利用不足,蚕苗喂养粗放,蚕茧等级不高一系列问题,极大制约了蚕桑产业发展。

nlc202309020445

2.4.3技术力量配备不足

目前龙头企业只有5名蚕桑技术辅导员,县蚕桑办9名干部职工中有5名半路出家事业编制人员,年龄超过48岁,没有系统学习过种桑养蚕技术,没有外出学习机会,这些人员只能算技术熟练工,除承担技术指导外,肩负发放蚕种、收购蚕茧、发动宣传种桑工作,难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其余4名为公务人员。

2.4.4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宁洱县种桑养蚕农户较少,对种桑养蚕农户的培训和上门指导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依靠原有的方法、原有的人员,培训指导服务工作难以及时有效地全面覆盖全县种桑养蚕农户,迫切需要改进方法,普及种桑养蚕常识,不断更新技术知识。

2.5蚕种订购发放有疑问

养蚕农户多数反映,龙头企业提供的共育蚕种,死亡率较高,出现质量问题,脓病病蚕率最高达6.3%,给桑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发放蚕种随意性大,实际领取到的蚕种数量少于订购数量,出现有时订购一张蚕种,实际只有0.8张左右;单位蚕种数量较少,蚕种数量计算困难,单张蚕种数较以往有所减少。

3 发展宁洱蚕桑产业对策与思考

根据市、县“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宁洱蚕桑产业发展以现状和主要问题,特提出三种对策与思考,供参考。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创造效益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高对蚕桑产业认识,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不折不扣抓蚕桑产业发展,建立宁洱蚕茧生产基地县。

3.1.1明确目标,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发展

各级政府拿出资金、人力、物力,以开展蚕桑产业“1、2、2、4、8”工程建设为目标。即:建立1万亩基础桑园,养殖蚕种2万张,实现产值2000万元以上,达40kg,鲜茧产量800吨。在勐先、德安、普义、梅子、黎明、磨黑6个乡(镇),选择和平、先胜、雅鹿、宣德、谦乐、安宁、恩永、石中、永顺、普治、庆明、团山、民乐等13个村民委员会进行重点发展,从2013年起,选择优势区域,高起点、高标准每年新建高产优质桑园1600亩以上,力争到2017年建成新桑园1万亩,年养殖蚕种20,000张以上,达40kg,鲜茧产量800吨,实现鲜茧产值2000万元以上。推动此项工作一是要科学统筹,系统规划,制定中、长期规划,对种植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相关配套措施等进行统筹安排,明确目标和方向,要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二是实事求是,有序推进。

3.1.2为完成目标任务,重点实施十项工程

(1)强村大户工程建设。以培养蚕桑示范大户为切入点,以建蚕桑专业强村为突破口,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采取面上扩大、点上扩张,培养大户、整村推进和综合配套等措施,全面提高亩桑产叶量、亩桑产茧量和优质茧比例,增加蚕农收入。到2017年,培养桑园面积6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20kg以上、年鲜茧产量720kg以上的蚕桑示范大户50户;建设桑园面积100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00kg以上,年鲜茧产量1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组12个;建设桑园面积500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00kg以上,年鲜茧产量5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村1~3个,培养一大批强村大户典型。

(2)新桑园建设。加强对现有2040亩桑园改造和管理。从2013年起,选择优势区域、高起点、高标准每年新建高产优质桑园1600亩以上,力争到2017年建成新桑园1万亩,确保新桑园每亩产叶量达到1500kg,产茧100kg以上。

(3)中低产桑园改造。从2013年起,每年改造400亩,通过良桑嫁接改造,老树更新复壮、缺塘补株、改土、改水等措施,使现有2040亩中低产桑园达到亩桑产叶量1500kg、产茧100kg以上。

(4)小蚕共育室建设。按每30亩桑园配套建设一个100m2的小蚕共育室。到2017年,计划建立200个。

(5)大蚕房建设。按照1亩桑园配套建设10m2大蚕房,确保养蚕设施配套、产量高、质量优。积极探索和改进大棚养蚕。

(6)清毒设施建设。按每户3畝桑配套修建一个消毒池和购置一台消毒机具,确保消毒到户,全面彻底。

(7)蚕种催青室建设。围绕桑园分布情况,按每建设1万亩,扶持配套一个100m2的蚕种催青室,到2017年新建1个蚕种催青室。

(8)桑水工程建设。在山区和干旱地区,大力开展以集雨为主的小水池、小水窑、小引水渠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

(9)推广桑园间作套种。因地制宜,适时适度科学,推广桑园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10)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一要稳定和完善县、乡镇)、村组(蚕桑辅导员)三级蚕桑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对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和宣传引导,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维护鲜茧收购市场秩序;二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重点解决优良桑、蚕品种选育推广、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控、标准化省力化科学养蚕、桑园间作套种复合经营、蚕桑副产物开发利用、丝绸精深加工、新型蚕药和蚕机具的研发利用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三要加大蚕桑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对桑农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提高桑农的科技文化素质,使每户桑农至少有一人能熟练掌握种桑养蚕的技术操作规程。

3.1.3 实现以上目标应采取五条措施

(1)加强示范带动。建立一批蚕桑示范基地、蚕桑专业村、养蚕专业大户,使农民看有基地、学有样板。

(2)搞活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在蚕桑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蚕桑产业化体系的核心,是蚕农进入市场的载体,龙头企业大力挖潜增效,降低成本,盘活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效益。进一步开拓蚕桑茧丝及副产品市场,搞精深加工发展路子,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稳步推动蚕桑生产的发展。

(3)健全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县一级、健全乡一级、延伸村(组)一级”的要求,建立健全蚕桑专家和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蚕桑推广服务体系,采取聘用制、工资专户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

(4)促进科技推广。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第一线技术力量,加强蚕桑技术培训,实行品种优良化,桑园管理科学化,养蚕技术规范化、消毒防病制度化,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推广大棚养蚕、省力化养蚕等技术;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生产场所限制等矛盾,提高经济效益。

(5)强化领导作用。加强领导是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加强领导机构力量,实行县乡领导,单位挂点扶持蚕桑基地制度,把蚕桑产业的发展列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对养蚕建房用地,苗木供应等给予适当扶持,改进宣传栏、宣传单、墙报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优惠政策,开导农民发展蚕桑产业生产。加强蚕种统一供应管理和蚕茧市场管理,维护蚕桑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3.2稳步发展蚕桑产业

在现有机构不撤,人员不变,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以“巩固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整村推进”为基本思路,稳步发展蚕桑产业。

3.3 放弃发展蚕桑产业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烟、经、粮、桑、生物药业”等产业之间相互争地、争劳力问题日渐凸显,整个大环境造成蚕桑产业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各级投入力度不大,制定不出活机制,拿不出扶持措施和办法,可以大胆决定放弃,把该挖的桑园挖掉改种,把现有人员撤并,该退的退,该回原单位的调回原单位工作,其余人员,归并县农科局或重新恢复蚕桑站,随行就市,尽力发展。

蚕桑业工作总结汇报 篇4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结合实际,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乡农业工作站工作人员到村、组进行蚕桑养殖专业知识培训,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地”的原则(即:以点代面,各分管联系领导有样榜地,党员、代表、组干部有示范地,形成各村党员代表带动代表组干部、干部带群众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我乡蚕桑产业发展和技术指导。并要求各村、各部门利用会议、标语、录像等宣传资料,加大宣传力度,蚕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年共召开蚕桑专题工作会议10次,参会人员达2140人次以上,粘贴标语20张,横幅1幅,播放影片45场次,观看人员达8500人次。

三、深入基层,落实任务

我乡为完成县下达给的工作任务,乡人民政府要求各组成员必须亲自学习挖种植沟、桑树种植技术和管理,学习蚕桑养殖技术等,保障了我乡蚕桑发展的技术指导。并在大力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示范的基础上,于20xx年10月进村入户,落实地块,于10月21日发动全乡干部职工,随联系领导进村入户指导开挖种植沟,并于12月种植完成县下达给我乡的500亩任务。

成立蚕桑协会申请 篇5

产业协会的申请

凤庆县科学技术协会:

成立凤庆县三岔河镇秀衣庄村蚕桑产业协会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遵守现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结合秀衣庄村蚕桑产业发展的实际和大部分桑农的意志,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对秀衣庄村蚕桑产业发展和生产经营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或对桑园种植、科学养蚕、蚕茧销售)服务,依法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一、蚕桑产业协会宗旨

(一)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

(二)蚕桑产业协会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为农民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实行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四)依法开展生产经营,在经营和其他活动中承担民事责任,并接受当地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二、蚕桑产业协会任务

(一)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发、引进、试验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

(二)组织开展蚕桑产业发展和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指导、咨询、培训和交流等活动,向会员编发生产技术和经营信息等资料;

(三)组织采购、供应会员所需要的生产原料和农用物资;

(四)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申请注册商标,设立销售窗口;

(五)组织收购,运销产品;

(六)开展会员需要的运输、储藏、加工、包装等服务;

(七)开展会员需要的法律、保险、担保等服务。

三、蚕桑产业协会资金来源

(一)会员会费;

(二)政府扶持资金;

(三)银行贷款;

(四)协会从销售服务结余中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

(五)其他合法资金。

四、会员分布

本协会会员分布于三岔河镇秀衣庄村行政区域内各村民小组及自然村。

五、协会地址

联系电话:*** *** 邮政编码:675905。

目前,本协会筹备组已完成各项筹备工作,并于2011年8月5日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推选了各机构成员,现申请成立,请予审查。

特此申请。

秀衣庄村蚕桑产业协会筹备组

总负责人签名:

蚕桑生产检查汇报材料 篇6

尊敬各位领导: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乡蚕桑产业的支持和关心,在2011年里,我乡根据《巧家县人民政府关于抓好2011年蚕桑生产的通知》(巧政发[2011]5号)文件要求,紧紧围攻县人民政府打造省级蚕桑核心基地县建设,坚持“增投入、抓管理、扩规模、提效益、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发展壮大本地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在就我乡2011年的蚕桑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蚕桑产业基本情况

包谷垴乡地处牛栏江畔,位于巧家东大门,距县城146公里,距昭通78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29.54平方公里,辖8个村181个村小组5806户23193人,境内最高海拔2804m,最低海拔950m,相对高差1854m,以老牛尖山良子为中轴,形成了一匹粱子两面山的地形地貌,年平均气温23℃,最高气温40.7℃,年降水量800毫米,有着气候立体,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和土地、劳动力优势,全乡分高二半山、低二半山和江边河谷地带三种类型;主产苞谷、洋芋、少量稻谷,经济作物有烤烟、核桃、花生、蚕桑,特别是近年来栽种的蚕桑,经过几年的培育,已经在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蚕桑产业发展目标

2011年,县下达我乡新栽桑面积1050亩(其中:县列中心样板1000亩,乡级领导中心样板50亩)。通过年初实地规划,2011年7月和9月到县蚕桑育苗基地共调苗1085440株,已完成新坪村新栽桑好田好地连片样板桑600亩,周家坪村补植补造450亩,大小蚕房集中建设10间,改造中低产桑园300亩。2011年我乡的养蚕产茧已达600张,产茧23430公斤,售茧收入772715.62元。

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在发展农户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扶持政策,以提高蚕农的积极性,一是桑树育苗扶持,将桑苗运到农户手中,省去了蚕农往返购买桑苗的大量时间。二是采用以将代补补助费,桑树专用肥,桑树病虫害防治补助等,给桑农还来了很大的实惠。三是蚕房、小蚕共育室建设补助,新建蚕房给予一定补助。四是免费向桑农进行科技培训,提高桑农种、养殖的技术。五是每年年终向养蚕大户,示范户给以一定奖励,进一步提高蚕农养蚕积极性。

四、做好后勤,指导农民养好蚕

(一)做好技术指导,让农民养好蚕

为了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引进了方格簇,使蚕茧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卖的价格也好了,老百姓一看,养蚕这事情真能赚钱,能搞。几年来,通过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养 蚕大户和养蚕能人,特别是今年,养一张蚕好的能卖到1500到1600元,差一点的也是1300到1400元。经过几年的摸索,群众都尝到了甜头,“养蚕”现在也成为我村的一项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农民养蚕积极性热情高涨,发展前景乐观。

(二)政府引导措施配套,能人大户示范带头。

乡产业办和乡茧站技术员多次组织村干部和养蚕大户养蚕能人对其它的养蚕户进行技术培训,到其它村进行参观学习,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当地的养蚕大户,虚心向他们请教养蚕技术。并从县长江丝绸公司聘请养蚕技术员到我村开展栽桑养蚕技术培训,积极培养能人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大家科学养蚕、提高经济效益。还多方争取蚕具、蚕药发给蚕农,对积极修建标准化蚕室、发展小蚕共育的给予高标准的奖励,这些措施更加激发了老百姓养蚕的信心和热情。每年积极向上级争取蚕桑栽种补贴向农民发放,对养蚕大户和共育能手进行表彰。

(三)全乡总动员,做好栽桑养蚕宣传工作

每年的栽桑季节,我乡都组织干部职工配合乡茧站做好我乡的栽桑养蚕的宣传工作,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农民群众了解到养蚕是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走村入户向农民进行讲解,组织村民进行农村远程教育的收看,来增加农民对栽桑养蚕的支持力度。

(四)多批次、多发种,农民多增收。

我村一直以来习惯的一年三批次养蚕(春蚕、伏蚕、秋蚕),目前部分群众己经发展到四批次,以后还要继续摸索,使得我村农民能在这一主导产业上得到更多实惠,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养蚕事业。

五、成立工作组,认真做好蚕茧收购的监管。

我乡成立了以乡产业办及乡茧站为主,村两委为辅的蚕桑收购小组,负责蚕前、蚕中、蚕后的服务工作,并成立了收购执法监管领导小组,以监管蚕茧收购的多个环节,让农民在销售时少吃亏。同时,每年年终都要奖励养蚕大户,树立标兵,以点带面,激励养蚕事业大发展。

六、存在的困难

一是今年夏伏旱十分严重,新栽桑苗枯死严重;

二是地块规划难以落实,我乡种植适应区都规划为核桃花椒种植,群众对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桑园区严重缺水,只能靠天养蚕; 四是外出务工人员多,缺乏劳动力;

五是群众的思想意识不高,还不会算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

七、下步工作打算

蚕桑业调研报告 篇7

2012年8月28日,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率领峨眉电影集团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深入南部县升钟库区调研新一轮“挂包帮”对口定点帮扶工作,他强调: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片区特色优势资源,成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调研组一行首先参观了位于库区于保城乡现代化小蚕共育工厂和标准化养蚕工厂,在升钟水库库区临江坪村,李昌平一行和库区群众举行“坝坝会”,认真了解库区扶贫开发带给群众生活的切实变化,现场听取群众对生产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库区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川北民居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五篇文章,相关部门要针对南部县发展实际研究做好特色乡村旅游、蚕桑产业和现代林业等三个专项规划。定点帮扶部门要加强指导,引导不同类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育支柱,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在渠道上再拓宽,要深入研究“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在当地的现实路径和支持政策。

省委农工委副主任杨新元,省委农工委机关党委书记沈亮,峨眉电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何世平,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朱勇参加调研。南充市市委书记刘宏建、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刘彬,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杨建华,市政府副市长邹平以及南部县县委政府领导班子陪同调研。

蚕桑业调研报告 篇8

“社会即学校”理念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创设立体多元的教育环境,使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培养情感,完善人格,这是我们组织开展“蚕宝宝与蚕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事实上,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首先,幼儿园中养育的蚕宝宝就是家长带来的。蚕宝宝养起来了,可在城市,蚕宝宝的主要食物——桑叶成了大问题。马上有家长从单位采来桑叶,还有些家长特意带着孩子开车去农村采,给幼儿园送来了“及时雨”。蚕宝宝快上山,家长拿来了稻草,用纸板把鞋盒隔成了一间间小房间,带到幼儿园,供蚕宝宝上山用。籍由养蚕宝宝这个活动,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进行,并从幼儿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一起完成给蚕宝宝采食物、帮蚕宝宝布置新家、为蚕宝宝拍照、替蚕宝宝记日记等实践活动;共同认识了蚕宝宝的生命过程,共同欣赏了蚕宝宝的生命之美,共同体会了养蚕中的收获与失落,欢喜与忧伤;培养了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良好品行,构建起了理解、协作、互助、共赢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在“教学做合一”中成长

在幼儿园“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桑文化的魅力”的活动中,小朋友们在做中学,在做中乐,活动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进行中,孩子们亲历养蚕过程,与蚕宝宝朝夕相处,跟随家长一起为蚕宝宝采桑叶,为蚕宝宝清理粪便,观察蚕宝宝的各种生活习性,眠一次蜕一次皮,肤色由黄变白,吐丝结茧,变化成蚕蛹,直到最后羽化成蛾,产下新的蚕卵的整个生命过程。通过多种感官地参与活动,倾听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摸摸蚕宝宝凉凉的皮肤,闻闻蚕沙的味道,进而模仿蚕宝宝的爬行,表演蚕宝宝的成长经历,用蚕茧进行艺术创作,亲手实验当个印染工人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各种情感得到培养和深化,活动中许多问题需要幼儿自己解决,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幼儿自己克服,活动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磨炼意志、形成优良个性的动态生成过程。

“生活即教育”实施过程

在“蚕宝宝与蚕桑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园注重把教学活动生活化。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幼儿园让有条件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桑叶,其他小朋友则在幼儿园学习分辨嫩叶和老葉,了解根据桑叶的成熟程度,喂养不同时期的蚕宝宝;采摘、品尝桑果,用桑果进行染纸游戏,了解古代颜料的由来。请教养蚕人,了解养蚕知识和蚕桑文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蚕丝制品,了解蚕丝的经济价值。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了绘画、泥塑、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幼儿有机会走出教室,融入生活,亲近自然,步入社会,获得了关于蚕宝宝的丰富知识。

例如,蚕沙,也就是蚕宝宝的大便,刚开始,有的小朋友一看见就说臭、脏,不愿意给蚕宝宝清理。于是我们就发动家长带孩子一起上网找资料,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了,原来蚕的一身都是宝,蚕沙是一种中药,我们这儿还把蚕沙晒干了做枕芯,能清凉明目呢,有一位家长还带来了蚕沙枕头给小朋友直观感受。作为丝绸之乡,蚕丝制品种类繁多,有真丝围巾、各种款式的丝绸衣服、帽子等,最具吴江特色的蚕丝被,家家户户都有。那蚕丝被是如何制作的呢?幼儿园请来了有经验的家长和幼儿一起做实验,从蚕茧中抽出丝,由幼儿来绕丝;示范烧茧、剥茧,了解丝棉斗的制作;参观丝棉加工坊,观看如何把棉斗拉成被子,并尝试学拉棉斗,当幼儿感受到十几个小朋友也拉不好一个棉斗,而阿姨只要两个人,就把一个个书包大小的棉斗又快又好地拉成了被子大小,对阿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为幼儿的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开辟巨大的空间,使他们丰富了生活,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彰显了个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社会情感得到丰富。

结束语

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园不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而且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在了幼小的心灵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上一篇: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主持词下一篇:文部省奖学金名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