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粮食”――新材料(共8篇)
“产业粮食”――新材料 篇1
“产业粮食”――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具体涵盖:新材料本身形成的产业;新材料技术及其装备制造业;传统材料技术提升的产业等。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新材料(或称先进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新材料技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
关于材料及新材料产业,结合我国工业统计标准,“材料产业”主要包括:纺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医用材料及医疗制品业、电工器材及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等。
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新材料主要有传统材料革新和新型材料的推出构成,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产业结合日益紧密,产业结构呈现出横向扩散的特点。按照应用领域来分,一般把新材料归为以下几大类:
1.信息材料
电子信息材料及产品支撑着现代通信、计算机、信息网络、微机械智能系统、工业自动化和家电等现代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材料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最为激烈的材料领域。微电子材料在未来10~15年仍是最基本的信息材料,光电子材料将成为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信息材料。信息材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材料:以硅材料为主体,新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新一代高温半导体材料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也包括高纯化学试剂和特种电子气体;光电子材料:激光材料、红外探测器材料、液晶显示材料、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材料、光纤材料等领域;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磁性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压电晶体管材料、信息传感材料和高性能封装材料等。
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柔性晶体管、光子晶体、SiC、GaN、ZnSe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有机显示材料以及各种纳米电子材料等。
2.能源材料
全球范围内能源消耗在持续增长,80%的能源来自于化石燃料,从长远来看,需要没有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来代替所有化石燃料,未来的清洁能源包括氢能、太阳能、风能、核聚变能等。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能源材料的突破,无论是提高燃烧效率以减少资源消耗,还是开发新能源及利用再生能源都与材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传统能源所需材料:主要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现在集中在要发展超临界蒸汽发电机组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上,这些技术对材料的要求都十分苛刻,如工程陶瓷、新型通道材料等;氢能和燃料电池:氢能生产、储存和利用所需的材料和技术、燃料电池材料等;绿色二次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高性能聚合物电池等新型材料;太阳能电池:多晶硅、非晶硅、薄膜电池等材料;核能材料:新型核电反应堆材料。
新能源材料就材料种类来说主要包括专用薄膜、聚合物电解液、催化剂和电极、先进光电材料、特制光谱塑料和涂层、碳纳米管、金属氢化物浆料、高温超导材料、低成本低能耗民用工程材料,轻质、便宜、高效的绝缘材料,轻质、坚固、复合结构材料,超高温合金、陶瓷和复合材料、抗辐射材料、低活性材料、抗腐蚀及抗压力腐蚀裂解材料、机械和抗等离子腐蚀材料。当前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高能储氢材料、聚合物电池材料、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
3.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是和生命系统结合,用以诊断、治疗或替换肌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它涉及材料、医学、物理、生物化学及现代高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已成为21世纪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现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材料在健康治疗中都已得到应用,主要包括金属和合金、陶瓷、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和生物质材料。高分子生物材料是生物医用材料中最活跃的领域;金属生物材料仍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医用钛及其合金,以及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热点;无机生物材料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国际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模拟人体硬软组织、器官和血液等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而开展的仿生或功能设计与制备,二是赋予材料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或生命活性。就具体材料来说,主要包括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组织工程材料、仿生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生物活性材料、介入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新型人造器官、人造血液等。
4.汽车材料
汽车用材在整个材料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属于技术要求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三高产品,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平。
汽车材料的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轻量化与环保是主要需求发展方向;各种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比例正在发生变化,主要变化趋势是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的用量将有较大的增长,汽车车身结构材料将趋向多材料设计方向。同时汽车材料的回收利用也受到更多的重视,电动汽车、代用燃料汽车专用材料以及汽车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不断加强。
5.纳米材料与技术
纳米材料及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各领域快速发展的主导技术之一,21世纪前20年将是纳米材料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纳电子代替微电子、纳加工代替微加工、纳米材料代替微米材料、纳米生物技术代替微米尺度的生物技术,这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纳米材料与科技的研究开发大部分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如纳米电子与器件、纳米生物等高风险领域,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但纳米材料及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能源产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对相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6.超导材料与技术
超导材料与技术是21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广泛用于能源、医疗、交通、科学研究及国防军工等重大领域。超导材料的应用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性能及其制备技术的发展。
目前,低温超导材料已经达到实用水平,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化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高温超导带材和移动通讯用高温超导滤波子系统将很快进入商业化阶段。
7.稀土材料
稀土材料是利用稀土元素优异的磁、光、电等特性开发出的一系列不可取代的,性能优越的新材料。稀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石油化工、轻工农业、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国防军工等多个领域,是当今世界各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具体包括:
稀土永磁材料:其是发展最快的稀土材料,包括NdFeB、SmCo等,广泛应用于电机、电声、医疗设备、磁悬浮列车及军事工业等高技术领域;贮氢合金:主要用于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稀土发光材料:有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光源用稀土发光材料,高清晰度、数字化彩色电视机和计算机显示器用稀土发光材料,以及特种或极端条件下应用的稀土发光材料等;稀土催化材料:发展重点是替代贵金属,降低催化剂的成本,提高抗中毒性能和稳定性能;稀土在其他新材料中的应用:如精密陶瓷、光学玻璃、稀土刻蚀剂等方面也正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如稀土电子陶瓷、稀土无机颜料等。
8.新型钢铁材料
钢铁材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机械电力、轻工纺织、医疗卫生、建筑建材、家电通讯、国防建设以及高科技产业,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新型钢铁材料发展的重点是高性能钢铁材料。其方向为高性能、长寿命,在质量上已向组织细化和精确控制,提高钢材洁净度和高均匀度方向发展。
9.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
主要包括铝、镁、钛等轻金属合金以及粉末冶金材料、高纯金属材料等。
铝合金:包括各种新型高强高韧、高比强高比模、高强耐蚀可焊、耐热耐蚀铝合金材料,如Al-Li合金等;镁合金:包括镁合金和镁-基复合材料、超轻高塑性Mg-Li-X系合金等;钛合金材料:包括新型医用钛合金、高温钛合金、高强钛合金、低成本钛合金等;粉末冶金材料:产品主要包括铁基、铜基汽车零件,难熔金属,硬质合金等;高纯金属及材料:材料的纯度向着更纯化方向发展,其杂质含量达ppb级,产品的规格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
10.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国际上建材的趋势正向环保、节能、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其中玻璃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功能型、实用型、装饰型、安全型和环保型五个方向发展,包括对玻璃原片进行表面改性或精加工处理,节能的低辐射(Low―E)和阳光控制低辐射(Sun-E)膜玻璃等;此外,还包括节能环保的新型房建材料,以及满足工程特殊需要的特种系列水泥等。
11.新型化工材料
化工材料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航空航天、机械、石油工业、农业、建筑业、汽车、家电、电子、生物医用行业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型化工材料主要包括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纳米化工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等;纳米化工材料和特种化工涂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精细化、专用化、功能化成了化工材料工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12.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是在人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意义和世界各国纷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般认为生态环境材料是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同时又被赋予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
这类材料的特点是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而且从材料制造、使用、废弃直到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寿命过程,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主要包括:环境相容材料,如纯天然材料(木材、石材等)、仿生物材料(人工骨、人工器脏等)、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袋、包装容器)、生态建材(无毒装饰材料等);环境降解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等);环境工程材料,如环境修复材料、环境净化材料(分子筛、离子筛材料)、环境替代材料(无磷洗衣粉助剂)等。
生态环境材料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包括再生聚合物(塑料)的设计,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的理论体系,降低材料环境负荷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13.军工新材料
军工材料对国防科技、国防力量的增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武器装备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是决定武器装备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拓展武器装备新功能和降低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取得和保持武器装备竞争优势的原动力。
随着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材料技术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复合化,通过微观、介观和宏观层次的复合大幅度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二是多功能化,通过材料成分、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和精确控制,使单一材料具备多项功能,达到简化武器装备结构设计,实现小型化、高可靠的目的;三是高性能化,材料的综合性能不断优化,为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奠定了物质基础;四是低成本化,低成本技术在材料领域是一项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对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产业粮食”――新材料 篇2
1 八步区的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贺州市八步区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很多, 主要有稻谷、玉米、豆类、红薯等, 其中以稻谷为主。2012年八步区粮食播种面积3.68万hm2, 总产量19.38万t, 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01万hm2, 总产量17.16万t[1], 人均有粮279 kg, 各主要品种种植面积及产量详见表1。
八步区无公害粮食 (水稻) 生产示范基地有12907 hm2 (其中优质稻示范基地7000 hm2) , 木薯高产示范种植基地400 hm2, 获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检验检疫备案证明的面积有882 hm2。带动八步区13万户农民参与粮食生产,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保障粮食安全, 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涌现了一批粮食种植大户, 有的获得了全国种粮标兵或广西自治区种粮大户称号。八步区目前运转得比较好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有100多家, 其中贺州市级以上粮食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在合作社中, 主要业务包含有粮食种植、服务等内容的有40多家, 专门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有3家。粮食加工产品注册有“金茶江”大米、“紫微米”等商标。
2 八步区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种粮效益偏低, 劳动力紧缺
谷贱伤农,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认为够吃就行, 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农业生产请工, 成本高, 经济效益低[2]。一担稻谷 (50 kg) 目前市场价值135~150元, 只相当外出打工1~2 d的收入, 因此部分地方农民粮食“只种够吃”, 其余田地改种蔬菜、水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 这给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带来不小的压力。
同时, 八步区每年有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广东、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赚钱, 农业生产面临着“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的问题。
2.2 土地资源零碎化, 规模化生产有难度
八步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田普遍存在多地块、小面积、分散的现象, 大家各自为战, 随意种植, 甚至有外出打工的农户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种上速生桉, 造成极大浪费, 也给土地连片流转, 规模经营带来较大困难。此外, 该片区农户习惯在自家院子、门前、水泥房顶上晒谷, 一旦规模化种植水稻, 稻谷的晒干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目前田地的租赁期限普遍较短 (一般为1~5年) , 同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种粮大户对是否建设粮食晒干的场地也很纠结:不建没地方晒谷;建了三五年后不知结局会怎样。再者, 出租农户也不愿意在自己的田地里搞硬化建晒场。
2.3 基础设施落后,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
近年来八步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农田灌溉设施较差, 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频发,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种粮大户中粮食烘干设备不普及, 农业加工企业又不收购湿谷, 种粮大户在稻谷收获时遇上长期阴雨天气, 烘干成为大问题, 稻谷收割后因阴雨未能及时干燥, 湿谷堆在一起储存, 会引起稻谷发黄, 而且也易滋生霉菌, 其营养价值和品质都较差。
2.4 粮食加工产业链短, 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粮食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 而且产品多属初级加工, 产业链短, 附加值不高。不少企业运营资金不足, 在技术创新、品种引进等方面积意识不强, 加工的工艺简单, 设备落后。有些企业缺乏市场开拓意识和现代营销理念, 销售网络不健全, 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低。
3 促进八步区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 要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3]。
3.1 建立提高粮食安全生产机制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划定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严格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 提高粮食安全指标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 确保八步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7万hm2以上, 总产量稳定在19万t以上。在抓好“危老”粮库维修中, 加快粮食储备中心建设。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 启动广西自治区粮食应急预案, 所有粮食经营者必须按国家要求承担应急任务, 服从国家的统一安排和调度, 保证应急工作的需要[4]。
3.2 落实惠农政策, 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
首先,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全面及时落实粮食直补和水稻、玉米良种补贴等国家惠农补贴政策, 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等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稳定种粮农户。
其次, 实行粮食种植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粮食种植保险、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争取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规范粮食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 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粮食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八步区2014年开始试行水稻种植政策性保险, 今后要加大保险覆盖面和覆盖率。
最后, 加大粮食产业化组织扶持力度。通过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 倾斜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和合作社。要实行用地、用电、用水和税费优惠政策。此外, 财政要每年拿出一定的支农资金, 作为粮食产业化发展基金, 用于技术改造及基地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建设。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先进技术
首先要加强农田水利和机耕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整合高产示范创建、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 加大投入, 提高统合生产能力;对种粮大户、企业购买粮食烘干设备、粮情检测系统给予补贴, 在稻谷收获遇上长期阴雨天气时, 政府要及时实行稻谷烘干补贴, 并协调农业加工企业对种粮大户的稻谷提供非盈利的烘干服务。
同时, 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融合, 大力推广水稻“三免技术”、水气平衡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粮食产量。
3.4 大力培育壮大新型种粮主体
最有效的办法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传统农民只追求维持生计, 新型职业农民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在农业生产中,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等为主要目标, 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办法、现代经营理念武装自己, 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2], 只有这类新型职业农民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针对劳力短缺问题, 通过组织农户与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对接, 开展各种社会化服务。2012年以来, 八步区创建了水稻集约化育秧示范基地, 针对农村劳力短缺问题, 探索出一套代整田、代育秧、代插秧、代收割、代烘干和统一田间管理的“五代一统”现代农业新型服务模式, 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努力减少土地撂荒。
3.5 引导土地流转, 规模化经营
农民种粮不赚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要尽快完成八步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八步区2014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在里松镇, 计划在3年之内八步区全面完成土地确权工作) ,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 把一些农民不想种或无人种的承包户耕地流转到种田能手、种粮大户手中, 才能不断提高粮食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 提高种粮效益。如信都镇种粮大户沈利成, 通过土地流转, 近几年每年承租水田25 hm2, 他先后筹资购进育秧设备、插秧机、谷物烘干机等粮食生产设备, 水稻从播种、插秧到最后收割实施了全程机械化。在生产过程中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覆盖率100%, 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90%。机械化操作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而且充分发挥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统一而最终获得高产, 机插大田平均每667 m2产量485 kg, 比传统手工栽插大田增产82 kg,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解决多年来因种植规模上不去、种田效益低的问题, 在他的带动下, 当地许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和营销大户纷纷投入粮食生产。
3.6 以粮经两用作物为补充, 缓解稻谷需求压力
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 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和推广间套种等措施来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 达到钱粮双增目的。八步区百姓习惯以稻谷为基本口粮, 近年来一些具有八步区特色的粮经两用作物产品, 如贺街淮山、贺州香芋、木薯、紫薯等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稻谷需求的压力。贺街淮山 (山药) 是药食两用作物, 近年的销路很好, 产品供不应求。八步区每年种植面积在1000 hm2左右, 产量一般为2000 kg/667 m2, 近年来采用多种间套种的高效种植模式 (淮山+苦瓜、淮山+节瓜、淮山+豆角、淮山+花生, 在淮山园地套养青蛙等) , 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差, 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贺州香芋 (别名芋头、槟榔芋) 每年种植面积在1000 hm2左右, 产量一般为2500 kg/667 m2左右。木薯每年的种植面积在2200 hm2左右, 产量约为340 kg/667 m2 (干薯) , 主要用于食用、饲用和工业上开发利用, 可深加工制酒精、柠檬酸、谷氨酸、赖氨酸、木薯蛋白质、葡萄糖、果糖等, 在食品、饮料、医药、纺织 (染布) 、造纸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此外, 还有一定数量的紫薯、莲藕、茨菇、马蹄、粉葛、凉薯等作物, 是八步区民众粮食的有益补充。
3.7 开发粮食加工产品, 延长产业链
开发食品加工产品中, 台湾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其大米及大米衍生出来的农副产品多达十几种[5]。八步区是个多民族聚居之地, 口味喜好各不相同, 食物加工方法千变万化, 大米及大米衍生出来的东西也有很多, 但做成商品的却很少。可以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客家米茶 (以曝米和具有苹果香型的开山白毛茶等原料制成, 具有充饥、保健等作用) 、荷包酢 (用干荷叶包裹的炒米粉肉, 有清热化浊之功效) 等传统居家食物变为商品;此外, 还可以适量生产客家糯米酒, 山棯 (桃金娘) 酒、橘扭子 (万寿果) 酒、酸梅酒等具有活血通络、补虚止血或收敛止泻等功效的养生保健酒系列产品;用豆类、玉米、南瓜、红薯、香芋、淮山等开发符合各阶层人士方便食用的早餐食品, 既营养美味, 满足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 又降低对稻米的依赖程度, 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目前八步区粮食及粮经作物加工产品中, 贺州市金泰粮油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大米、鲜米粉等产品, 贺州市红枫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木薯原淀粉、变性淀粉深加工产品, 八步区丰收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贺州香芋系列 (芋头块、芋头丝、芋头角、芋头条、芋头泥、保鲜芋头、生鲜芋头等) , 紫心薯、黄心薯等产品都畅销广西区内外,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8 加强产品全程监管, 为发展粮食产业保驾护航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要抓好粮食生产源头管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对粮食加工产品实行严格监管, 确保产品的质量、品质和安全, 打牢粮食产业发展基础。
摘要:分析贺州市八步区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按照粮食供给保障要求, 提出新形势下通过建立提高粮食安全生产机制, 落实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培育新型种粮主体、规模经营提效益、以粮经作物缓解稻谷需求压力、依法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加强产品全程监管等方面做强粮食产业, 以期为八步区粮食保障供给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产业,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贺州市八步区统计年鉴—2012》编辑部.贺州市八步区统计年鉴 (2012) [M].贺州市八步区统计局, 2012, 35-62.
[2]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 2012 (13) :3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EB/OL].[2014-01-20].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401/t20140120_3742582.htm.
[4]江西省粮食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638号修改) [EB/OL].[2013-08-06].http://www.jxgrain.gov.cn/zcwj/flfg/201308/t20130806905980.htm.
“产业粮食”――新材料 篇3
一、我国粮食问题现状
2013年9月21日,中国商务部网站公布的一份最新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报告显示,中国粮食供给形势好转,下半年粮食供求关系将继续缓和。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超过1亿公顷,比上年扩大1.0%。
近年来,中国粮食的进口量逐年递增,去年全年的粮食进口量为2220万吨,今年1-7月进口1580万吨,而去年的1-7月份1381万吨,进口量增加了199万吨。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共输入各类农产品总值143.5亿美元,较前年同期上升62.5%;而同期出口各类农产品总值为106.2亿美元,增长11%。换言之,今年上半年内地农产品贸易出现37.3亿美元赤字,成为一个农产品净输入国。在进出口方面,2004年国家大幅减少玉米出口配额的发放,上半年仅出口163万吨,同比减少75.6%。上半年累计进口小麦273万吨,同比增加857%;同时,进口小麦的签单量继续增加,到6月底签单量已达700万吨。在所有关于中国粮食进口量的预测中,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的话最骇人听闻:他预测1990-2030中国的谷物总需求量达4.79亿-6.41亿吨,而谷物产量将减至2.72亿吨,谷物缺口达2.07亿-3.69亿吨(在他后来的研究中,3.69亿吨又被调减为2.15亿吨),相当于目前世界粮食总出口量的1-2倍。
报告分析指出,夏粮的增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进口的大增,将大大提高粮食的供给能力,下半年粮食供求关系将继续缓和。中国的粮食问题是目前国内外许多人士关心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口总量已经达13亿,现有耕地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人均耕地大约只有0.1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水资源仅是世界的四分之一。中国以相对较少且质量并不高的农业资源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被称为世界农业奇迹。
然而,随着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滑,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农产品价格的全线上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海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粮食净进口增加,是一个中国是否要依赖国际粮食市场的战略问题。一些泰国农民说,他们的水稻在收获前就已经全部被中国人买走。越南则把大米价格破记录地上涨20%归咎于涉及中国的粮食走私。还有人认为,中国因素还推动了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事实究竟如何?
判断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否主要有两大因素:粮食产量与消费需求;国家粮食储备。
中国的情况到底如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在减少,由1998年的1.13亿公顷降至1亿公顷以下,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下降,总产量由1998年的5.1亿吨下降到2003年的4.3亿吨。同时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331公斤。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养活不了13亿人口。
二、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
1.培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行业精神
粮食监测预警系统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一直走过来的老系统,从统购统销到合同订购再到市场放开,从破解“三老”难题,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再到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粮食系统经历了改革的阵痛,粮食人尝到了发展的艰辛,但粮食系统始终在发展,粮食人始终在奋斗,粮食事业始终在进步,靠的就是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当前粮食系统要发展,还要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2.践行尽心服务、无私奉献的行业宗旨
粮食部门要发展和繁荣行业文化,必须要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业宗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认真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引导多种所有制粮食企业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流通市场监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示范站(库)活动,做好粮食收购,全心全意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粮食加工企业要多生产安全、健康、营养的放心粮油,做好市场供应,为消费者服务。粮食科研和教育部门要钻研粮食软科学和教学业务,为粮食理论发展和培育合格的粮食人才服务。
3.树立求实创新、勇于进取的行业形象
要建设优秀的行业文化,必须要使整个行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首先,干部职工要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为,敢于另辟蹊径,只要有利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招子都可以出,措施都可以拿,路子都可以走。当前特别是要在服务农民增收上寻求创新,在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上寻求创新,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寻求创新,要及时总结粮食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把先进的经验运用到粮食工作的实践当中,推动我们的工作落实,使整个行业充满求实创新的朝气,充满勇于进取的锐气,只有这样,才能使行业文化建设有血有肉、富有内涵,不落入“空洞”的理论中去。
4.健全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行业制度
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言行,形成统一、向上的价值趋向。粮食监测预警系统要发展,不抓制度建设不行,粮食监测预警要繁荣,不抓制度建设更不行。要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健全各项制度,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行为规范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等。
nlc202309040817
三、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合理布局策略
1.提高粮食产业化组织水平,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全国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粮食产业化模式,引导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推进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到2015年,确保粮食订单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2.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构建粮食产业链条
重点扶持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和龙头组织带动,将粮食的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粮食比较效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3.发展粮油食品工业
发展粮油食品工业,提升粮食转化增值能力,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到2015年,打造20个以上原粮及米、面、油等一批驰名中外的豫粮名牌产品,提高我国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
4.推进粮食产业园区建设
带动形成粮食产业集聚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和粮油食品企业退城进郊,向园区转移和集中,促进产业的集聚和融合。
5.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确立全国粮食物流通道枢纽地位。以郑州为中心,建设20个物流中心,在93个主产县建设粮食物流节点,原粮流通能力300亿斤;打造我国通往华南、华北、华东、西南4个跨国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物流散化量占总粮食流通量的比重提升至70%,粮食物流成本占总流通成本的比重降至15%以内。
6.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在我国现有仓容的基础上,改造仓容200亿斤,新建增加仓容200亿斤,到2020年,全国仓储能力达到800亿斤以上;城镇连锁经营店和农村服务网点达到2万个。
7.加强粮油质量监管
强化原粮卫生检测,建立粮油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粮油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8.抓好基地建设扩大粮食订单
突破传统的先约后购模式,采取“企业连基地”、“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土地合作入股”等模式,按照市场好销、品质优良的要求,重点推介一批优良品种,提供种子、肥料和种植技术服务,推广二次结算、延期结算和反哺订单等方式,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优质粮油订单面积2200万亩,争取达到2500万亩,订单收购量60亿斤,力争达到72亿斤,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订单不少于20万亩,带动农户不少于5万户。
9.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通过财政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争取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争取农发行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提供技改和固定资产贷款。从2005年起,全省用3年时间,通过争取财政和金融部门的支持,培育4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6个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2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安徽全省重点扶持米、面、油各10个大型龙头企业。
10.推进粮油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运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粮食产业,促进粮油加工产业链延伸和粮油资源转化增值,重点开发膨化、方便食品,综合利用副产品,开发米糠油、谷壳等下游产品,为粮食向食品的转化找出路,为粮食转化增值找出路,为农民增收找出路。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要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
11.大力发展城市连锁经营和农村服务社
省辖市的工作重点是城市连锁经营,每个市2005年至少发展15个以上连锁店。县一级的重点是发展农村服务社,主产县要全部行动起来,争取发展1000个农村服务社。从2005年起,三年内达到主产县60%以上的村有服务社,省辖市连锁店基本普及。
12.完善粮食检验检测体系
重点抓好20个市级或区域性检测站建设,加强对粮食储存、生产、收购、销售等环节进行质量监测,保证粮油食品安全。同时,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省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完善价格信息监测体系,加强粮食监测预警预报,完善价格和信息采集点,形成信息搜集、反馈和发布网络。
四、结束语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发展我国粮食产业,打造粮食产业大国”为发展定位,按照“产业经营、链条发展、园区集聚、物流加工一体、招商引资拉动”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原则,突出主要粮食品种特色,合理划分区域和结构布局,建设粮食现代产业园区,打造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推进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粮食产业园区为基础,大型骨干粮食企业为支撑,粮食上下游产业配套,涵盖种植业、加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产业集聚区,加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粮食资源大国向粮食经济强国的跨越。
确保粮食可持续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粮食生产系统、贸易供给系统、社会需求系统、社会保障系统、人口经济系统和环境生态系统等六大系统的协调统一。此外,还应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开拓“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低污染,高品质”的农业粮食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走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减轻和防止水源、土壤及海岸的污染,使之可持续利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华蒙粮油有限公司)
粮食增产及产业工程视察汇报 篇4
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部门做出了积极努力
市县两级政府和项目乡镇政府高度重视省级粮食增产工程和市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多年来在组织领导上、政策扶持上、资金配套上、人员保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部门不断加强指导和技术保障,认真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资金管理、督促检查、测产验收等环节都进行了精心安排。今年在全市开展技术培训320期,培训农民4.3万人次,抽调493名农业技术人员长期下乡驻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不断加强“合同管理、标牌管理、档案管理”等科学管理方式,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全市粮食工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抓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主体应当是农户,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是导向上引导,政策上扶持,技术上指导,资金上补贴,不断刺激和提高农户采用科学现代的种植方式,逐步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好粮食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使两项工程取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预期效果。但是由于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种植程序复杂,相比传统种植费时费力,比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的经济效益较低、见效较慢,加上化肥等生产物资价格较高,导致种植成本偏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农民没有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两项工程的实施主要是政府的行政推动,靠现有的经济补贴对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刺激不够,例如全市现有的各级粮食工程项目资金(含国家粮种补贴和省市配套资金)共计1069.7万元,平均到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上,农户得到的补贴每亩仅有15.09元,农户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没有相应的配套工作经费,工程整体实施和推进难度较大。因此,抓好抓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补贴标准,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2012年,各级财政用于全市粮食生产工程的补贴合计15.09元,但是各种农资及劳动力成本逐年大幅增加,粮食价格却较为平稳,增产不增收或增收幅度不大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够高涨,建议各相关职能部门大力配合,整合涉农资金,加大粮食生产投入,特别是大幅度提高农户种植的补贴标准,让农户种植有效益,种地有盼头,切实提高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二是抓好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应建设好粮食工程示范基地,确保示范项目成功,充分显现示范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示范基地的作用,在全市逐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种植方式,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打基础。
三是建立农技人员工作激励机制。配套相应的项目工作经费,并采用灵活方式,从政策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农业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农技人员长期下乡驻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为实施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供技术保障。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篇5
一、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923万亩减少到2005年的728万亩,减少195万亩,减幅21.1%。全市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363.8万吨减少到2005年的261万吨,减少102.8万吨,减幅28.3%。但近两年来,粮食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国家和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和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
(二)粮食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根据2004年市粮食局进行的粮油企业情况调查,**市有粮油加工企业575户。其中:碾米企业374户,年生产能力62.7万吨;面粉加工企业76户,年生产能力40万吨;食用油加工企业96户,年生产能力25万吨;饲料加工企业29户,年生产能力140万吨。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有:文君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大西南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市奇格速冻食品厂、瑞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花中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嘉里、新希望、互利达、红旗、迎先、美好、龙达、汇能、蜀玉、江丰、沙渠、天红等粮油加工企业。其中瑞玉米业、文君米业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花中花、红旗油脂、青城米业等企业被**市农业委员会认定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瑞玉、花中花、美好面粉、大西南面粉等12家企业获得了省粮食局、省粮食行业协会确定的四川省粮食产业化100家龙头企业。
(三)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全市目前已形成以粮食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农技服务组织等为主的粮食产销中介服务组织,它们上接市场、龙头企业,下联广大农户、生产基地,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链接起来,推动了粮食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在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粮食加工企业实力较弱
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品牌知名度不高。总的来看,我市乃至全省的粮食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形势较严峻。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低三少上(以下以2005年全省数据为例):a、设备利用率低,大米产能400万吨,生产100万吨,面粉产能170万吨,生产60万吨,菜油产能140万,生产21万吨。b、利润低,全省440家主要粮油加工企业,总利润4000万,平均每家不足10万元。c、规模低,收入和产值上亿元去年仅3家。三少指:a、名牌少,仅10家企业进入省级名牌企业。b、外商投资少,全行业仅2家。c、140多家省级农口龙头企业中粮油企业只占10余家。
(二)农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联结松散
据调查,真正从品种选育、栽培、种植、收割、储运、加工、销售建立完整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很少,真正与农户保持高履约率、大规模带动、与农民长期合作的龙头企业也很少,反哺型龙头企业更少。多数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仅处在简单的买卖关系上,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实际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粮食产业链随时可能断裂。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农民出售粮食有了价格的保护,是否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组织,与他们种粮的根本利益几乎没有关系,因而种粮农户对粮食订单不抱有多大利益的冲动和诚信合作的欲望。龙头企业要获得稳定的粮源,必须对种粮农户进行相应的扶持,包括配套的服务、高于市场的收购价格,甚至实行第二次利益分配,以博取种粮农户的长期信任。维持与种粮农户的合作链接,龙头企业要以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代价,且承担着市场风险。
(三)优质粮种植布局分散,生产不规范,优质不优价
虽然近年来我市小麦、稻谷、油菜等农产品大量采用了农业部门推荐的的优质品种,但由于投资相对不足,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和市场的对接,加之农民种粮重产量轻质量,生产粗放,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使用水平不高,造成生产的粮食品种特性各异,粒色粒径不一致,优质粮外观商品性差,加工品质不稳定,往往不符合粮食加工企业对优质粮源的要求。因此我市优质粮种植面积虽不少,但优质专用粮规模效应不突出,难以发挥其优质增效的作用。
(四)粮食产业化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是粮食加工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把注意力放在生产环节,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由于受人才和效
益影响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投资搞优质粮的研究、推广和生产。二是粮食产业化发展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不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足,资金缺乏,处于空壳状态。三是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最后1公里”问题没有解决,信息难以进入农户手中,农民仅凭经验种粮,生产的粮油和市场的要求有差距。
(五)粮食产
业化发展资金不足
几年来,虽然对粮食产业化不断进行政策扶持,仅我局近年来已投入粮食产业化扶持资金210万元,但这些投入毕竟是有限的,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仍然面临资金匮乏的窘境。由于粮食产业是相对弱势产业,投入产出比低下,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同时农发行等信贷部门调整资金供应政策也使贷款难度加大,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三、粮食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扶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江泽民同志指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深刻阐明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改制改组,形成较有规模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大中型粮食企业。鼓励各种不同所有制的粮食企业探索内联外引、重组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尤其是优势龙头企业要增强扩张意识,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二是要突出重点。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要打破过去“撒花椒面”的做法,对重点企业要予以重点倾斜。要先行抓好文君米业、瑞玉米业、花中花等3到5家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全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三是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和经营,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意识,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科技意识,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的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
(二)培育区域特色,加速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加快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要依靠龙头企业建立一批稳定的粮食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区域高效粮食生产格局。以打造优势产业带为重点,着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一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围绕打造产业带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建基地。实践证明由我市文君米业、崇州国储库、瑞玉、花中花等龙头企业建设的基地得到了较好发展,缺乏龙头企业支持的基地相对发展缓慢,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作为扶持龙头企业的一项重要依据。三是要抓好粮食标准化生产。粮油品种的选择要突出优质、高效,发展的方向是无公害,保证粮食安全,认真抓好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力争申报和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三)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粮食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滞后有关。因此要积极协助农民建立跨区域的民间粮油生产、加工、销售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以农技部门为服务主体,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自身经济效益,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开拓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层次服务水平,适应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新需要。二是龙头企业要让利于民。龙头企业在维护自身利益、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要让出一部分利润给农户,帮助和带动农民致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入股、雇工等形式吸纳农民参与龙头企业经营,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让农民尽快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实现由“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到“加工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转变。
(四)用活用足政策,抓住我市粮食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机遇,发展粮食产业
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镇**村进行优质粮食规模化经营改革先行试点,国有粮食参股企业四川文君米业作为业主单位承担了试点任务。该试点项目通过“大春种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的模式租用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具体作法有三条:通过走企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整村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转变农民身份。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春经营总体盈亏平衡,小春已实现较大赢利;试点区农民社保就业、集中居住等状况显著改善,收入明显提高;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成为现实。今年,市委、市政府将粮食规模化经营综合改革试点推广到我市三圈层8个市县。随着我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我市对涉农产业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全市农业产业将进入快速、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因此要鼓励粮食重点龙头企业做到目光长远,抓住良机,积极参与到粮食规模化经营试点等中来,努力克服各种短期的困难,用好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发展壮大。
(五)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粮食企业发展后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粮食龙头企业要加大对企业主管、经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班,以强化企业经营者崭新的经营理念,提高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粮食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开发中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优先引进和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组织力量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面向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精品名牌,依靠科技力量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后劲。要健全技术推广、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粮食市场网络建设,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不惜重金聘用、吸引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粮食产业创业,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为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粮食产业化加快发展
关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调研对策 篇6
为密切的粮食部门,在实施粮食产业化进程中,参与和服务的最优化形式,在笔者看来,就是积极推进粮食的产业化经营。
一、我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现状
2004年以来,粮食局在粮食市场化改革中,以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实施以强带弱战略,对粮食购销企业的布局进行调整,采取法人代表制的形式对原粮食购销方式进行了整合,使购销企业由原来的8户合并为1户(沐川县粮油购销公司),改制后的粮油购销公司,积极发挥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较好地推动了粮食产业化发展。但是在粮食产业化推进过程中,粮食科技的应用和开发水平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促进粮食稳定增长方面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粮食的深加工、转化水平和能力与兄弟区县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完整的粮食产业链条,这不仅不利于我县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制约着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规模种植尚未形成 一是在粮食产业化经营问题上缺乏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协调机构和运作机制,缺乏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二是土地合理流转制度不完善,耕地较为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几乎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种粮大户十分缺乏。三是种子市场放开后,虽然种子品种日益丰富,但也给粮农选种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往往因为价格的差异,在选种时五花八门,插花现象较为突出,粮食生产没有达到“一村一品”规模种植的效果,这也影响到粮食的分类收购、加工和销售,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订单履约率偏低,企业和粮农双方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订单双方法律意识缺乏,商业道德意识淡薄。企业和粮农之间的诚信意识较低。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和订单收购合同存在缺陷,主要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为目标,订单双方更多体现为一种买卖关系,缺少经济互动协作。在粮价高时,粮农将粮食以高价出售给其他的经营业主,这样就造成了订单企业的利益往往被市场其他收购主体所获取,而不是按订单履约。同时,个别粮食企业也因市场价格质量等为借口,没有认真履行订单收购承诺,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订单双方参与粮食产业经营的积极性。三是农民违约的责任追究很难实施。同样是单个的订单农户,较小的订购数量打消了粮农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念头。
3、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制约因素多,经营效益增长缓慢
一是省市县近几年出台了一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以粮食为主要原料加工的企业。政府在政策、资金、税收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扶持力度上还不够。二是粮食生产属于弱势产业,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价格与价值背离,农民种植粮食只有微利,有的甚至出现亏损,回报率偏低,效益增长缓慢。
近年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上相继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产业化的政策,在税收及金融信贷政策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支持。但从粮食产业以更高的效益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方面来看,还有很多需亟待完善之处。如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扶持方面,政策所应有激励性还不健全等。目前,我县粮食生产的一体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除此之外,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粮食市场放开和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诸多市场信息难以收集。因此,还存在着粮食供求形势逆转并冲击粮食产业化进程的隐患。
二、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策略
1、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培育和发展好粮食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这根链条中,龙头企业是火车头,是实现粮食综合效益的重要载体。有了龙头企业,才能带动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建设,才能使粮食初级产品大幅增值,才能真正推动粮食产业的大发展。在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的实践中,政府和粮食部门要重视和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以粮食购销或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粮食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为主的优势产业。要结合粮食企业的改革重组,在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引“活”龙头企业。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给予相应的扶持,激“活”龙
头企业。当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要努力创新经营机制,炼好内功,开发精品,打造品牌,开拓经营,充分发挥企业一头连接农产,一头连接市场的优势,在粮食加工的深度和精度上做好文章,舞“活”龙头,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真正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2、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创建农村
新经济组织。推进粮食的产业化经营,要与这个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夯实产业化经营基础,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完善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的形式,努力扩大订单覆盖率,提高订单履约率,保证农民生产的粮食卖得出去,企业需要的粮食收得上来,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二是要积极推广利用“公司+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形式和“二次结算”等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倡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劳动力等要素入股的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和灵活的营销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三是要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村粮油购销员队伍,利用他们身处农村的有利条件,发挥粮油购销经纪人的作用,为农民售粮提供便利。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村粮食购销网点联合经营,实现粮食生产、加工与流通的良性互动。
3、引导和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
要改变种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必须要以优良品种为突破口,通过龙头企业的优质优价收购和精深加工,扩大优质品种市场占有率,提高粮食综合效益。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宣传和引导种粮农民转变陈旧生产观念,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使增产增收的效果惠及更多的种粮农民。要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以“优”字当家,尽快实现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让种粮农民得到实惠
4、实施示范基地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民最讲究的是眼见为实。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推广种植优质稻品种,必须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非常重要。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要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种植品种的“优”,二是种植面积 “上规模”。有规模才会有更好的效益。如通过优质稻的推广和基地的规模示范,引导和带动农民连片种植优质品种,进而推动土地逐步向种粮能手的合理流转,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5、建立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体系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7
从产业链管理理论出发, 可将粮食产业链分成粮食生产链、供应链和需求链来分析。
1.1 粮食生产链分析
粮食生产的目标要从保障供给转向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充分重视粮食相对过剩问题, 并不意味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而可以忽视和放松农业和粮食生产, 应该按照社会的有效需求来组织粮食生产。传统体制下, 对粮食及农产品需求量的核算采用人均需要乘以人口总和的计算方法, 这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而在当前情况下显然已不适宜了。因为市场经济对粮食提出的需求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这种有效需求, 是受一定消费水平决定的、有支付能力的、体现一定货币额的购买需求, 而不是人的生理意义上的需求。采用以往对粮食生产和供求平衡的预测方法, 很容易出现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目前粮食的深加工能力和粮食转化率都较低。粮食转化主要局限在饲料及少量食品制造业上, 产品科技含量低, 缺乏市场拓展能力, 规模小, 布局不合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加快粮食转化加工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 粮食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粮食生产不能脱离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粮食的深加工水平, 粮食深加工的发展须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从粮食生产过程来看, 现代设施条件的改善, 进一步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粮食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总体而言, 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1.2 粮食供应链分析
粮食的均衡供求问题, 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 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粮食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由此大大改善了粮食供求状况, 在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粮食的同时, 进口粮食在粮食市场上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于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承诺的粮食进口配额数量不小, 约占全国商品粮的30%, 而进口粮食价格则低于国内10%到30%。国外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资源将随关税的降低、市场的开放和进口配额的扩大而自由流入或流出国内市场。1998年以来, 我国开始实行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粮食企业自身的改革, 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并使一部分当年收购的粮食能够顺价销售出去。各级粮食部门坚决落实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 然而由于市场管理的难度较大, 隐型粮食交易市场依然存在, 粮源垄断仍有困难。由于社会上粮源充足和低价粮的大量存在, 顺价销售的难度相当大, 成为粮改中最突出的矛盾, 直接影响到整个粮改目标的实现。粮食卖不出去, 库存大量增加, 不仅加剧了粮食收储仓容紧张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造成了企业费用支出加大, 潜亏问题突出, 财政补贴增加, 国家负担加重。上述问题的存在, 归根到底是由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所引起的。粮食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剧了粮食供求总量矛盾, 加大了粮食流通企业的困难, 而且不利于粮食生产的长远发展, 不利于保护粮食生产者的根本利益。
1.2.1 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形成。
近年来, 随着粮食产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粮食流通市场体系上, 已形成了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龙头, 以区域性市场为骨干, 以产地性市场为基础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随着粮食产品的价格、经营和市场的逐步开放,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 以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两翼的粮食流通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据统计, 目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 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已有200多家, 已成为粮食流通的主导力量。
1.2.2 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流通的环节越少, 时间越短, 就越有利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
而就目前粮食流通过程来看, 各地的运输条件、储存、装卸、包装等技术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粮食市场放开后, 由于粮食产业链主体寻求实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途径的多样性, 目前粮食流通渠道呈多元化特点。
1.2.3 粮食零售市场中, 超市买粮呈现巨大潜力。
由于大中城市居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决定了靠近居民点的农贸市场、简易菜场存在的必要性。同时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收入的提高, 粮食消费行为已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超市在市民的心目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超市粮食销售量占粮食上市量的10%, 预计今后几年还将大幅上升。
1.3 粮食需求链分析
农产品是满足最基本需求的产品, 农产品在总量上满足需求以后, 价格的大幅上涨已是不可能, 正像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实践已经证明的那样。所以, 农业增收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对农产品总需求的增长上。要想使农产品价格上升, 就要创造出一个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而这种局面, 又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从总体来看, 我国大中城市粮食供应量普遍大于需求量。粮食作为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一, 需求弹性小。20世纪末期至今, 城市居民的人均食品消费已进入稳定的阶段, 农民人均食品消费增长也呈放慢趋势, 人均粮食、蔬菜消费也呈下降趋势。因此可以说, 对食品需求总量的增长, 将主要依靠人口的增长。从人口对粮食需求来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 大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将导致对粮食总量的需求增长。而农业发展的稳定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长期过剩会引发粮食危机, 并且导致整个农业危机, 其表现与供给不足所引发的粮食危机有所不同, 但给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所带来的损害是一样的。由此看来, 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以满足粮食需求, 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 粮食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链的发展强调相关的行为主体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行为主体缺乏整链运作的意识, 各链条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 阻碍了粮食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目前粮食产业链中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环节脱离、信息断流, 具体表现为:
2.1 粮食育种者与生产者之间:
一方面育种者育成的优良种子不能有效地推广, 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者抱怨无品质优良的种子以提高粮食产量和收益。
2.2 粮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一方面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缺乏了解, 对市场更无预测能力, 另一方面消费者抱怨市场上缺少粮食新品种, 上市的粮食品质欠佳。
2.3 粮食生产者与市场之间:
构成批发市场主体的买卖双方数量众多且多不固定。市场虽发布当日供需状况及价格信息, 但还不能迅速反馈给粮食生产者;在零售市场中, 多数粮食市场管理意识差, 难以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生产者。
3 粮食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产业链中的信息流, 加强信息流通功能是提高粮食
流通效率的关键。针对目前粮食产业链环节脱离、信息断流的实际情况, 今后应加大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扶持, 建立健全粮食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对粮食产销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在现有的各地农业网、粮食流通网的基础上, 充实内容, 加强粮食产销分析、预测, 建立信息反馈网络, 使粮食信息不仅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还为基层的粮食生产者服务, 真正充分发挥联结粮食生产者与市场的纽带作用。
3.2 保障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做好结构调整工作, 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的结构性调整的指导和服务。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大多农产品将受到冲击, 因此, 结构调整更显得重要。然而各地又都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只有结合当地实际, “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弊相衡取其轻”, 才真正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因此, 要充分利用优势, 发展优势产品。现在农民虽然意识到只有种优质粮才能卖好价钱, 但具体怎么做, 心里仍没底。结构调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从政府制定目标到成为农民的种植行为需要走一段比较长的路程, 需要时间、技术和费用。从一些省市的经验看, 一些地区经过多年良种引进、试种、推广和普及才完成这一转变。就粮食而言, 由于我国粮食自给率比较高, 粮食安全暂时还不会受到威胁。粮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方面的特殊重要性, 也决定了我国不会将自己的粮食安全建立在没有可靠供给的基础上, 不会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低价的粮食而放弃自身的粮食生产。
3.3 加强培育各类市场经营主体, 针对目前粮食产业化中存在的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应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要按国际通用原则建立农产品市场秩序, 既能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 又能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相适应。二是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市场可以有效地把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营运诸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 化解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完善区域平衡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粮食生产。使生产者能够预先知道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 也使销区有稳定的粮源。应推广产销区签订中长期粮食购销合同的形式, 以促进产销衔接协调, 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满足市场需求, 保证粮食供求平衡。引导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交易成本;大力培育粮食产销经纪人, 及时将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农户, 发挥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同时积极扶持培育各类专业协会, 通过协会来规范带动区域化粮食生产, 提高粮食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4 加强完善粮食流通体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粮食产业所受到的影响是双重的, 既有机会, 也有挑战。有利的一面在于:有助于加快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我国创造比较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的多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利的一面则主要表现在:对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的生产有一定的冲击。当前, 我国应当进一步提升现有的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 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粮食批发拍卖市场为龙头的粮食市场体系;提高粮食销售的集约化程度;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流通服务模式;规范“订单”农业发展, 发挥现代连锁超市在粮食流通中的枢纽作用;积极推广各种类型的粮食产销对接方式, 逐步减少流通环节, 提高粮食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摘要:中国的粮食问题, 不仅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 同时又是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长期潜心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粮食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着重分析了粮食产业链的管理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通过有效的产业链管理才能解决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才能找到出路, 在此基础上,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粮食产业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粮食供应,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善浪.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2]姜道宏.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升粮食批发市场〔EB/OL〕.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5 (3) .
[3]平海.入世对粮食流通业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4 (11) :54~56.
今日新蔡主体材料—粮食生产 篇8
一是抓好惠农强农政策落实。2013年,继续对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进行良种补贴,落实小麦补贴面积8.5亿平方米、玉米补贴面积6.7亿平方米、水稻补贴面积2114万平方米、棉花补贴面积893万平方米、花生补贴面积1.6亿平方米,各类补贴资金共计2591.96万元。
二是抓好高标准粮田建设。按照我县高标准粮田建设实施意见及“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扎实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2013年,在黄楼、砖店、余店、栎城等乡镇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22.5万亩,总投资2.25亿元。
三是抓好技术服务。农业部门围绕现代农业、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高产创建等工作重心,精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结合“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补助项目,进村入户,突出技术服务,强化培训指导,着力解决了生产经营技术难题。年初以来,县农业部门接受群众电话、现场咨询7.2万人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60场次,受训人员2.3万人次,发表电视专题技术讲座13期次,田间指导9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2万份。
四是抓好粮食高产创建。2013年,我县实施粮棉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2个,其中小麦万亩示范片4个,玉米示范片4个。县农业部门按照省里下达的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数量、面积要求,按时完成万亩高产示范田创建工作。小麦示范片667平方米产658.76千克,比全县小麦平均667平方米产502.9千克667平方米增产155.86千克,增幅30.9%;玉米示范片平均单产614.2千克,比全县玉米平均亩产432千克667平方米增产182.2千克,增幅42.2%;大豆示范片平均单产192千克,比全县平均亩产143千克667平方米增产49千克,增幅34.3%,为全县粮食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源头治理”的方针,通过电视讲座、流动字幕、专题培训、会议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农资经销户、农资生产企业知法用法水平;对全县330家农药经营户、329家种子经销户进行地毯式排查,先后四次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假劣农资与不法生产经营行为,重点保证农民用种、用药、用肥安全,共查处假药伪劣种子共27起计3.1万千克,维护了广大消费者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作者单位:新蔡县农业局 )
【“产业粮食”――新材料】推荐阅读:
粮食产业化12-18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12-28
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08-13
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09-29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11-09
国内粮食产业链的问题12-10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06-06
粮食系产业园调研报告09-08
关于推进襄汾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12-11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