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纂工作实质

2024-05-09

档案编纂工作实质(共5篇)

档案编纂工作实质 篇1

档案文献是人们从事和改造世界的依据和条件, 它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各项事业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和凭证作用。后人不仅可以凭籍文献档案记述的内容, 查考历史事实, 研究过去的经验教训, 还可以为以后各项事业服务。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速发展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 档案工作正经历着由档案实体保管为主过渡到档案信息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为主的重要时期, 这对档案信息开发的方式和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文献编纂学科是我国档案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给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与挑战。

一、加强档案编撰工作的理解, 提高对档案文献编纂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 档案文献是为企业现代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通过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把档案信息科学地整理出来, 让其更有条理、更加明朗、更加通俗, 更加便于人们知晓, 更加便于利用者进行对照、分析、思考, 从而帮助利用者在面对复杂的管理工作时, 能迅速地做出正确抉择。档案文献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可靠性、精确性、系统性, 便于阅读理解。其次, 编纂的档案文献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纂而成, 是真实可靠的。科学研究是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必经之路, 很多大型史书, 不进行史料的基本编纂, 就难以完成,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对档案文献的系统收集、整理、加工。所以, 档案文献编纂对推动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经济文化建设有着促进和借鉴作用。目前, 利用档案的动向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原来服务于政务为主改变为服务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编史修志等方面上来, 这就要求加强专题档案的编纂工作, 以便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的系统服务。

二、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提高档案文献编纂研究水平

若使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必须加强对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研究。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及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发展趋势, 要开展档案文献编纂基本理论的研究:1.自身的理论。包括档案文献编纂学自身的理论, 如概念、内容体系、对象、性质等。2.基本理论。档案文献编纂的基本理论包括:档案文献汇编理论, 如性质、功能及发展演变;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理论包括:档案文献编纂的性质、内容、原则、发展规定。3.人才理论。档案文献编纂人才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和专业素质, 档案文献编纂人才队伍建设。4.业务环节。档案文献编纂应该有的业务环节的理论研究。

三、加强档案文献编纂的流程, 提高编纂工作质量和效率

要做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 必须加强档案文献编纂流程, 从档案文献编纂选题到最终汇编成品, 都需要坚持基本原则, 做到从选材到整理编排, 整个流程要使档案文献编纂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 以保证档案文献编纂的质量。1.加强档案文献编纂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档案工作直接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完成, 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编纂成果的数字化, 将文献录入到计算机中, 实现数字化, 通过扫描, 以图像的形式转化为数字化, 将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索引数字化, 对未出版的档案编纂成果可以利用现代化工具, 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选题、加工、校对, 同时建立文本或图像数据库, 加以储存。

四、加强对档案文献编纂人员的培养, 提高档案文献编纂人员的素质

档案编纂人员是从事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主体, 因此编纂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档案编纂工作质量。面对当前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多样化趋势, 应在进一步深化档案文献编纂学理论研究的同时, 尤其要着力培养一批既具深厚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档案文献编纂人员。为此, 必须在“博”、“专”、“学”、“用”几方面多下功夫。其中, “博”是开展档案文献编纂的基础, “专”是提升档案编纂水平的关键, “学”“用”并举是促进档案编纂发展的动力。衡量档案编研人员素质的标准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相称的理论素养、文献编研的基本技能 (熟悉各种工具书, 较强的文字功底) 、与时俱进, 、广学博识。在此基础上, 编研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深入研究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能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此外, 档案文献编纂人员必须关心企业生产、建设、科研的动态, 了解有关方面对科技档案信息的基本需求;必须熟悉本单位科技档案馆 (库) 藏情况, 尤其对新归档项目有较敏锐的判断能力;必须了解本行业基本专业知识, 有阅读和分析专业技术总结、报告、论文的能力;必须有较高的写作水平, 掌握科技档案三次文献编研的基本技巧。

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历史悠久、成果丰硕, 发达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不仅是我国档案学界的优良传统, 也是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 特别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21世纪的到来, 档案工作正经历着由档案实体管理为主向以档案信息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为主的深刻变革。作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要方式之一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必将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 作为开发档案信息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档案文献编纂学也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蓝岚.文化传播与文献编纂[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01

[2] .程土.论档案文献编纂的文化选择[J].兰台世界, 2010.14

档案编纂工作实质 篇2

一、我国先秦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成果

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3500多年以前,我国商代就已经开始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甲骨档案材料,其归档管理和保管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流程和经验。甲骨档案是以兽骨和龟甲为材料而形成的一种档案材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系统性的官府文书,在甲骨档案中系统记载了当时统治者的日常政务活动和占卜祭祀活动。甲骨档案一般都是被专门收集保管在国家宗庙之中,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基本形成。后来,根据史料记载考证,除了有甲骨档案以外,商朝时期还出现了简册档案,随后出现的西周金文档案则是我国在甲骨档案以后又一个具有珍贵意义的历史档案,当时还形成了包括《周礼》、谱牒、政典、誓、诰等丰富的档案材料。

在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就整理编纂了“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种典籍,其中他所编著的《尚书》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以及夏商周等朝代最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年代最为久远的较有完整意义的档案文献汇编;《春秋》相传是由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写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着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以鲁史为主,按照年、月、日体例编写而成,从而开创了我国私人利用档案修史的先河,最终将史书传阅于世人。

先秦时期,除了私人利用档案进行修史以外,当时的一些史官也经常根据档案进行修史。例如,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记载,《国语》和《左传》相传就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档案材料编写而成,因为当时鲁国是典籍保存最为丰富的国家,从而为左丘明修史创造了良好条件。一些史官在编写天象书籍的时候,经常也会利用他们所积累的天文资料,例如在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石申著有《天文》八卷,齐国史官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后人将其合编为《甘石星经》;战国医学家依托黄帝之名,根据医药档案汇编而写成《黄帝内经》十八卷;秦国《吕氏春秋》中的《审时》、《辩士》、《任地》、《上农》也是根据古人所写的农业档案汇编完成的;管理百工之官根据长期工作经验完成了技术档案汇编,写成《考工记》;《论语》始编于春秋末期,基本结束于战国,作为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圣典,主要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和弟子以及世人的谈话记录整理而成,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从事教学和政治活动中的珍贵历史记录,也是我国教学档案的专题汇编材料,直到今天,该书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例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

二、我国先秦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特点分析

1. 利用档案修史,将档案文献编纂和修史相互结合起来。

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明,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四千多年前,伴随文字的出现,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就开始出现。先秦时期一些统治者意识到档案文献在教化、存史、资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往往利用档案文献来维护其权力,十分重视档案文献的文化功能。但是,档案文献的这种功能并不是由档案文献的原件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对其进行进一步编纂加工。因此,在利用档案文献修史的漫长过程中,档案文献编纂成为档案管理领域一个专门部分,并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正如清朝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所言:“六经之文,皆周公之旧典,以其出于官守,而皆为宪章,故述而无所作。”他认为“六经”是孔子对“宪王之陈迹”加以整理而成的“比次之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汇集或者说史书,而孔子所从事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书撰写工作,而是史料编纂工作。

2. 先秦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核心是施政资治。

在我国先秦时期,由于经济、文化和政治还存在明显的限制,档案文献编纂只是作为少数统治阶级施政资治的辅助性工作,始终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性的工作。在我国先秦时期,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始终是和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负责人员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官员,往往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例如,我国先秦时期的档案文献编纂人员通常被称为“巫”、“史”,他们既负责档案文献的编纂工作,也负责档案的记录和保管工作。例如,在我国殷商时期,负责甲骨档案保存的巫通常是主持祭祀和占卜,是当时国家政治决定的记录人,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经常在一起,容易操控国家政治权力,他们不仅是神权的体现者,也是当时王命的起草者,具有左右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能力;随后西周时期,主管档案文献编纂的官员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一员,掌握着文书起草、策命诸侯官员、保管档案文献、记载史实、掌管祭祀和天文历法,地位十分显赫。但是春秋后期,虽然时代的变化对于档案文献编纂人员的工作带来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文武官员分类设置,史官也逐渐从身兼数职向专门编纂文献和档案保管方向转变,但他们仍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3. 档案文献编纂和图籍、文书整理结合在一起。

在我国先秦时期,档案文献编纂经常是和图籍、文书整理工作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当时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又一个重要特征。孔子在编纂“六经”的时候,就是对上古时期的档案文献典籍进行了一次系统编纂和整理,在整理过程中,他不“载诸空言”,“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因此是对我国上古时期的档案所进行的一次系统整理,成为我国文书档案学和图书档案学的共同历史财产。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既是对当时王室的文字记载,也是皇家王室的档案,体现出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出现,而且因为其具有了图示记载知识、信息传播和查阅参考等工能,因此也是图书典籍。《尚书》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档案史料汇编,是我国追述古代事迹的历史文献,甚至保存了一些先秦时期的公文,是以经过系统整理后的图书面貌所出现的,具有极高的档案文献价值和性质,所以我国先秦时期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和图籍、文书整理工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我国先秦时期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指导思想

1. 道德本位价值观。

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显著代表,道德本位价值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贯穿始终。孔子所强调的“君子义以为上”,其中的“上”指价值观念,“义”就指道德原则,也就是说道德是最有价值的。道德本位价值观的主要特点就是重义轻利,道义的价值远远高于任何物质利益。道德本位价值观对我国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先秦知识阶段,往往是把精神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放在物质生活之上,从而创造了一种重伦理、重历史、重人文的学术风气,其所强调的史料社会教化功能也往往得到后人的尊崇。

2. 忠君至上的价值观。

忠君至上的价值观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历史基础。在我国商朝以前,其王位继承基本上是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模式而进行的,在后来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并因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官僚体系。西周时期,在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中总结了经验,特别是商朝统治者一般都比较相信天命思想,迷信上帝鬼神,首先确立了周王是上帝和天的儿子,是天下共主,所以要称之为天子,天子为大宗,与天子同姓的诸侯为小宗,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后来孔子和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周公的天命论思想,主张在整个社会中要推行周公岁倡导的“父父、子子”的宗法礼制和“君君、臣臣”的社会秩序,君臣父子都要按其等级进行行事,而不能僭越,孟子在其天命论思想中甚至还保留了西周时期的神权统治思想,认为政权是天授的。在当时忠君思想影响下,我国形成了“君主必书”制度,为我国先秦时期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原始材料。

3. 崇拜祖先的价值观。

在我国先秦时期,对祖宗崇拜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圣王和往古的思想,它是在对先人崇拜的基础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基础上所产生的。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在这个宗族内部,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主从、长幼、嫡庶、辈分等级秩序,长辈在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居于统治地位,家中无论大小事都要向其告知和请示,而家庭所有财产也都在家长的名下,他们拥有对家族财产处理和分配的权力。因此,祖先崇拜的价值观就产生了,并在其产生以后,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十分久远的影响。在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对忠义的大力宣传,便是对祖先崇拜的一种体现,并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深入人心,为我国先秦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物质资料基础,使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客观发展提供条件,促进了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全面发展。

摘要:先秦的档案文献编纂人员在档案、文献、书籍的编纂和整理过程中, 提出许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编纂方法和原则, 积累了成熟的经验, 形成了系统的工作指导思想, 取得了丰富的编纂成果。

关键词:先秦,档案文献编纂,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潘玉民.论档案编纂学的建立与发展[J].档案学, 2001 (5) .

[2]赵喜红.论档案文献编纂在文化方面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 2009 (1) .

[3]唐建设《.诗经》与孔子的档案编辑思想[J].档案学研究, 2006 (1) .

[4]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档案编纂工作实质 篇3

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是按照一定的题目, 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挑选、审核、加工、整序和评价, 以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用户提供档案信息的工作。它是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供档案利用的一种方式, 是较高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而网络环境下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是计算机网络发展与档案编研工作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编者经过对档案信息的加工, 通过网络以电子文献的形式提供给利用者的工作, 是档案工作中的新生事物。

一、档案文献编纂手段日趋现代化

1. 材料收集便利。

传统档案编纂坚持全面撒网、宁多毋漏的原则, 通过一张张翻阅检索卡片进行材料收集。这种方式既费时又费力, 而最后得到的有效信息也是很有限的。而网络环境下, 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利用世界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的资料, 不必亲临到现场一一查找。同时, 网络检索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的迅速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或者在检索框内直接输入检索词即可查找与题目有关的文献资料, 迅速、准确地了解到相关的情况, 实现大编研概念下资源利用的整体效果, 为档案编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档案文献加工效率高。

传统文献编纂的劳动强度较大, 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即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对于一次编纂工作来说, 往往只能是一个层次上的加工。而网络编纂可从网上直接获取所需材料, 再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内的底本进行校勘, 由于电脑上校点可以边读边点, 边校边注, 字号可大可小, 行距、字距可宽可窄, 横竖版面自由选择, 大大减轻了编纂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网络编纂可将档案文献信息建立数据库, 对信息多次利用、多次编辑, 甚至是一次编纂, 多次利用, 产生多个成果, 突破传统加工方式束缚, 在进行网络编纂的同时更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

3. 编纂成果传播方式快捷。

传统编纂成果传播的方式往往是以书籍、报刊的形式印刷出版, 这样就要依靠出版发行部门的协助, 不但增加了中间繁琐的业务环节, 加重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还拖延了编纂成果与用户交流的时间。网络编纂以其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解决了上述问题。利用网络可以迅速将编纂成果上传于网络, 供用户直接查找, 下载利用。用户还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对查找结果进行加工处理, 还可以通过网络与文献编纂者互动, 由传统的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接受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信息。因此, 网络编纂成果传播方式更为快捷。

4. 编研群体扩大化。

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用户反馈信息调查是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反馈调查的重要方式。反馈调查贯穿整个编纂工作的全过程, 与用户构成良性互动模式。档案编研者可以将自己的编研工作计划与编研成果发布在网上, 而后在政府信息网站或档案馆网中列出调查问卷, 由浏览者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具体要求。一般进入这类网站的大都是有档案文献利用需求的, 而且由于这种问卷不具有强制性, 不会因为用户由于碍于调查人员在场而不得不填写甚至填写不真实的信息。由于调查对象具有针对性, 这样收集到的信息就有真实性、可靠性的特点, 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编研者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档案需求信息, 并据此决定档案编研工作的进度与安排。这样, 利用者参与档案编研活动的始终, 真正做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使档案编研工作真正做到全方位的为社会服务。

二、档案文献编纂成果公布形式更加多样化

1. 电子出版物形式。

电子出版物是以光盘为载体, 运用媒体技术采编, 通过镭射刻录制作, 凭借电脑进行阅读的电子视听读物。针对不同内容的档案和不同的读者群可采用三种类型:第一, 电子书籍, 以脱机的光盘、软盘为载体的档案文献出版物, 大都属多篇文献汇编, 也有的是单行的长篇文献。第二, 电子期刊, 这是以脱机载体为重点的定期的连续出版物, 每一期可容纳若干个社会公众所关心的问题, 以及时满足不同方面的读者获得新颖的小专题档案文献的需要。第三, 电子报纸, 将带有普遍教育意义、重要纪念意义或能紧密配合现实工作需要的单篇或一组档案文献, 通过网络进行公布。

2. 电子档案文献库。

电子档案文献库是指存储有大量档案原文和信息的网络数据库, 以最少的时间、经费和精力获得最满意的资料。它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 档案全文数据库, 以自由文本方式储存档案文献的原文, 并根据档案全文的自然状况直接设置检索点, 以方便检索;第二, 信息库, 类似于组织档案全宗, 即集中储存有关某一事件或人物或机构的各种研究成果, 包括论文和专著、索引;第三, 经验库, 主要储存前人及今人对研究方法的总结。

3. 影视声像作品。

根据社会需要, 依据档案文献, 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档案文献编纂创作。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联合故宫博物院、北京金水滴文化有限公司和湖南广电集团合作拍摄的25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清宫秘档》, 首次系统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一千余万件清代档案, 沿循清王朝260余年的历史轨迹, 真实地再现了人们关注的历史人物、宫廷内幕和皇家隐私。通过该片, 观众不仅可以目睹大内秘档的真容, 还可以了解许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形式有别于传统的编纂方式, 不仅重视编也作适当创作, 也不同于纯文学创作, 是在保持内容真实性的同时, 把零散的、孤立的人和事串联起来, 给予枯燥的史实以更加亮丽的色彩。它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档案文献编纂的功能, 笔者认为将其应视为对传统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重要补充。

三、档案文献编纂利用方式更加便捷

1. 有利于完善档案信息网站建设。

档案信息网站是档案馆 (室) 在互联的公共信息网络上建立的站点, 它以主页方式提供相关信息和相关服务, 构成公共信息网络的一个节点。一个综合性的档案信息网站, 是该地区档案工作、尤其是档案馆工作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性的展示,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档案工作的全貌。因此, 今后档案部门应以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工作, 发挥网站宣传服务功能, 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为网站建设的根本宗旨。

2. 有利于增强馆际网站联系。

传统环境下的各个档案馆实体囿于环境的因素, 彼此之间除了一些业务上的往来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 这大大限制了馆际之间档案文献信息的共享与开发工作。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网络环境中, 通过加强馆际间的网络建设, 实现彼此间的联网工作, 进而实现彼此间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 由于馆际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档案文献编纂成果形成后, 用户在单个的档案馆网站中浏览时, 也可以通过这些链接, 针对某个档案文献编纂专题进行更广泛的了解。这种方式不仅满足利用者的信息需求, 也可以实现档案编纂成果的最大化共享。

3. 有利于进行档案汇编在线展览。

日益增多的网民数量使得档案汇编在线阅览室的建立以及网上档案及汇编展厅的设立成为可能, 使得原本设置在固定地点的档案汇编展览被搬到网上的虚拟空间。这一新的方式无疑满足了网络环境下人们的利用心理, 激发了人们利用档案资源的热情, 给档案信息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新鲜的感受, 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网上档案及汇编展厅的建立, 将珍贵档案及汇编上网展览, 加强了档案汇编的宣传力度, 发挥了档案的文化作用, 扩大了社会影响, 有利于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认识, 也有利于档案信息的传播和继承, 拉近了档案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档案编纂工作实质 篇4

一、基本内涵

信息伦理, 即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生产、组织、传播与利用中的伦理要求与伦理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关系。档案文献编纂是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要求, 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审核、加工、整序、评介, 以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用户提供档案文献信息的工作。由以上两个定义可知, 档案文献编纂是主体“编纂者”通过一系列的“编纂过程”, 作用于客体“档案信息”, 并创造出成果的著作行为与过程, 更是编纂主体对档案信息的选择、搜集、加工、整理、开发和整合的信息生产和创造过程。因此, 档案文献编纂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行为必须遵守信息伦理, 在信息伦理道德规范内进行。

二、涉及内容

1.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个人拥有隐私之权利及防止侵犯别人隐私之义务。在编纂过程中, 编纂主体利用与公开档案信息时, 就应注意尊重和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根据1991年9月国家档案局、国家保密局制定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 凡是“涉及公民隐私的, 对社会开放会损害公民声誉和权益的档案”、“应当控制使用”。因此, 在查找与选用档案材料过程时, 凡涉及到个人隐私的内容信息, 都应征得个人同意方可利用, 若开放后会有损公民声誉和权益的档案则更应控制利用。特别是在信息网络环境下, 个人隐私信息一旦公开, 十分容易被获取, 因而, 保护个人隐私理应成为编纂工作中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要求, 并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2.知情权。

知情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而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公民利用档案, 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作为档案部门主动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编纂工作, 更是要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各类的档案信息需求, 发挥档案价值。然而, 在编纂中如何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知情与隐私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编纂者不仅要调节利用公开档案资源与保护封闭期的档案机密之间的平衡, 还要协调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间的冲突;不仅要为满足公民的信息知情权利而利用与公开档案信息, 还要为了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而保护个人隐私档案不受侵犯。

3.信息准确性。

指的是人们享有拥有准确信息的权利及信息提供者提供准确信息的义务。档案编纂工作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信息选择活动——编纂者根据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以确定选题, 并在选题范围内大量查找档案信息, 同时开展审核、加工、整序等一系列的筛选工作, 以提供高质量的编纂成果。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并传播档案信息, 为政治决策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 编纂者需要通过编纂过程去伪存真, 控制档案信息的质量, 保证其准确、可靠。

4.信息资源存取权。

是指人们享有获取所应该获取的信息的权利, 包括对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及信息本身的获取。

三、约束途径

作为档案编纂活动中主体行为因素而存在的编纂者, 在信息伦理行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解决档案文献编纂活动中的信息伦理问题, 就需要规范编纂主体的信息行为。

1. 道德上的自律与约束。

道德层面的规范是靠行为者自身的自觉信念来维持的, 是其自身的一种自我约束与调整。首先, 应加强编纂者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档案工作者, 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任务, 就是要使档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内容内化为档案工作者的内心情感和信念, 并付诸于档案管理实践。在编纂活动中, 编纂者应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的职业态度, 认真履行其基本工作并勇于承担对社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努力践行为社会与用户的利益而服务的理想与目标。其次, 要注重档案信息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主动的服务意识, 认真的服务态度, 尤其是要提高编纂主体的档案信息伦理意识, 尊重与保护档案成果的知识产权与公民的隐私权。

2. 法律上的他律与规范。

道德层面的约束是行为者内在观念起作用, 是“自律”的表现。而法律层面的制度规范则是外在约束, 是一种可遵循的“他律”。特别是对于侵犯信息产品的知识产权、侵犯公民隐私权等信息失范现象, 更迫切需要采取法律措施来加以解决。虽然在我国仍未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 但是《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中早有涉及个人隐私的相关内容, 而且《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规定了拥有个人信息的企业与团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团体在未经个人同意的前提下, 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 但犯罪与税收记录以及媒体调查除外。即将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不仅将有效打击信息领域内的各类信息失范行为, 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之间的矛盾, 而且将为规范信息伦理行为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沙勇忠.信息伦理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7

档案编纂工作实质 篇5

培训的内容主要围绕解读《汇编》有关文件精神与要求、加强抗战历史学习及如何提高《汇编》编纂质量等方面展开, 突出了知识性与实用性,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对开展《汇编》编纂工作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馆局长李明华出席会议, 并作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精彩讲座。他主要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责任担当4个方面阐述了档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强调指出, 《汇编》编纂工作是中国档案事业的大事,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必须高度重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马振犊从抗战的源起讲起, 到后来的七七事变与全面抗战的爆发, 中国抗战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给与会代表上了一堂生动的抗战历史课。

国家档案局石勇副处长作了题为《精心编辑确保质量———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规则解读与说明》, 对《汇编》编纂规则的制定情况进行全面解读与说明;国家档案局李莉娜处长从绘制工作流程的目的和工作流程的分类两大方面详细介绍了《汇编》的工作流程。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孙秋浦处长详细解读了民国时期各种公文文体, 国家档案局钟素兰处长从革命历史档案的概念、选材时应注意的问题和64种常用文件类型3个方面作了解读, 使与会人员对民国和革命历史档案基础知识与编纂要点有了深入了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辽宁、山东、重庆等省市档案局 (馆) 等4个试点单位的代表从《汇编》清查摸底工作、《汇编》编纂项目进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与会代表还对《汇编》编纂规则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最后, 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副馆局长王绍忠作了总结讲话。他希望参加培训的代表除了学透《汇编》编纂规则以外, 还要把会议精神做好宣传和贯彻。他强调《汇编》工作是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上下一心, 通力合作, 做好这项工作。

上一篇:广播栏目下一篇:散货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