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志编纂(共6篇)
乡镇志编纂 篇1
编纂《江苏省志.乡镇工业志》的几点体会
徐元明
一部优秀的专业志,需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江苏乡镇工业在全国是很具特色的,写好江苏省乡镇工业志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为后人研究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留存珍贵的资料,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98年7月我接手《江苏省志.乡镇工业志》的编纂工作,前后经历了组织发动、搜集资料、撰写志稿、审改总纂四个阶段。1999年9月告成,2000年12月在进一步修改的基础上正式出版。《江苏省志.乡镇工业志》出版后,获得各方面的好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被称为“一部再现江苏农民伟大创造的志书”(南京农业大学顾焕章教授),“一部具有江苏特色的专业好志书”(翁 展),在2001年11月江苏省第三次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唯一一个特等奖。
作为该志的主编,回顾《江苏省志.乡镇工业志》编纂过程,感到一部优秀志书的问世,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一、坚持正确鲜明观点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修好志书的思想基础。
我们在修编《江苏省志.乡镇工业志》的过程中,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比较客观地记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乡镇工业的发展轨迹,对其历史和现状都作了翔实、准确的反映,既写成绩经验,又写曲折问题,反映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专记“重大决策与争论”在尊重历史事实、用事实说话的前提下,把握尺度,以事系人,既真实生动,且不违志体,可读性强。志稿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乡镇工业的发展,势不可挡,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了一条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的崭新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二、组织好修志队伍,实行撰写人员、实际部门、修志专家的紧密结合。志书的撰写人员是写好志书的基础。1998年7月,省乡镇企业管理局与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签订了联合修志协议书。并由省乡镇企业管理局与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组成新一届编委会,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我们很快组织起以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为主的15人编写队伍。省社会科学院在科研任务安排上为编志工作让路。
实际部门的支持是修志的必要条件。本志书编纂工作是在中共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党组的领导下进行的。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在编纂经费、档案资料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各处室积极参与,热情为编纂人员提供线索和资料。省乡镇企业管理局还派一名同志全程参与编写组活动,主动与各部门、各地有关单位保持联系,为编纂人员提供多方面服务。
专业人员的指导是修志的重要条件。《江苏省志.乡镇工业志》能被各方肯定,与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专业人员的及时指导分不开。在《江苏省志.乡镇工业志》编写的各个阶段,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吕武进、屠武周两位专家都给予具体的指导。
三、深入调查,详细占有资料,是志书修编工作的基础。
为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料,我们查阅了历年的乡镇企业会议、文件和统计资料,江苏乡镇企业杂志;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史料、著作,如:无锡、常州、扬州、南通、盐城、丹阳、江都、海门等市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乡镇工业志(打印稿),江苏乡镇企业年鉴;莫远人著《江苏乡镇工业发展史》,董欣宾、郑旗合著《无锡县社队工业年谱》,王正俊著《锡山市乡镇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和先行出版的省、市、县志。先后查阅图书资料1620册,查阅档案1846卷,复印资料3045份,整理摘抄资料451万字。正因为.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我们才把江苏乡镇企业的地方特色、时代特征、专业特性作了全面客观的反映,对资政、.存史、教化都有重大价值。
四、要有一个好的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否科学,章节目设置是否合理,资料归属是否得当,正文层次是否分明、排列是否有序,直接关系到志书的质量。本志书章节的编排,志首有序言,“概述”。《概述》以概括的语言,纵述历史,横陈现状,述议结合,完整地勾勒出江苏乡镇工业兴衰起伏的轮廓,反映出了乡镇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以及中共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各个时期对发展乡镇工业作出的重大决策及其影响,乡镇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而且“概述”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为一体,彰明因果,揭示规律,展望未来。正文13章:经济形式、经济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供销、外贸外资外经、企业改革、企业管理、分配、科技、教育、环境与治理、明星企业与企业家、管理机构,容纳了乡镇工业的全部内容。由于乡镇工业是我国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许多内容在正文章节中难以记述清楚,因此,本志志尾特地设了三篇专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江苏省乡镇工业的视察指导》、《重大决策与争论》、《非工业企业》)加以弥补,既不破坏专业志的科学结构,又包容了影响乡镇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附录有:大事年表;重要文献辑存;编纂始末。体例按省志要求采用“横排竖写”,分章、节、目三个层次,每章开头有无题小序,简洁概述本章内容,起导读作用。表达方式以文字为主,辅以表图,志首设彩页图片,反映乡镇工业各个不同发展时期的珍贵史实。
五、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为保证志书的质量,我们严格要求,十易篇目,八改志稿。在初步完成资料搜集、加工、整理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从试写出的初稿中,选出部分章节请有关修志专家在体例、文字规范等方面进行讲评。完成初稿后,分章请编委会成员、省乡镇企业管理局业务处室以及熟悉乡镇工业的同志审阅,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各撰稿人员反复修改补充。又经正副主编、全体编写人员会同省志办有关人员对各章志稿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集体审改,帮助撰稿人员进一步明确章、节、目及所要记述的内容,需要补充的材料。此后,撰写人员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补充资料的工作。再由正副主编分工负责,对80万字的成稿分别进行修改审查,最后由主编总纂统稿定稿,形成56万字(不包括文献辑存)的送审稿。在通过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评审会后,撰写人员在认真整理分析各方面对志稿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修改、终审和统定稿。
此外,文笔要严谨生动,文风需朴实,行文要流畅,要有驾驭资料能力,志书的著述性、可读性要强,避免一般专业志读起来枯燥无味的毛病,也是一部优秀书必备的要素。
乡镇志编纂 篇2
一、《刑法志》是我国古代法制史的滥觞
班固在《汉书》中首创“刑法”一门, 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刑法的起源及嬗变、法律的运作及纠核等情况, 对历史上重大的狱刑案例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和评析, 从而保存了我国古代有关法律方面的珍贵史料, 为后人提供了一部略具雏形的中国刑法史。
1. 揭示中国古代刑法的起源和兵刑不分的特点。
按照儒家“大刑用甲兵”的观点, 《刑法志》首先论述了我国刑法的起源和周秦兵制的渊源。中国古代刑罚起源于兵, 兵刑不分, 古人经常兵刑并提, 把出兵打仗看成是一种最严重的刑罚, 班固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加以发展。他在《刑法志》中论述说:“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 因天讨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 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 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2]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古代刑罚的产生和战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接着, 班固对黄帝涿鹿之战以来的重大战争作了论述。最后说:“凡兵, 所以存亡继绝, 救乱除害也。”[2]对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作了明确界定, 即正义的战争是消灭非正义战争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工具。既然如此, 战争作为一种“大刑”是不可随便动用的, “用之有本末, 行之有逆顺”[2], 一定要谨慎而为。从这一原则出发, 班固认为像齐桓公那样“外攘夷狄, 内尊天子, 以安诸夏”[2]是最值得称赞的;而像秦始皇那样穷兵黩武, 引起民怨沸腾, 最终自取灭亡, 则是最应该受到谴责的。可以说, 班固对战争性质和作用的理解, 至今仍有其合理的内核[3]230。《刑法志》对历代兵制的概况也作了总结, 初步理出了先秦及西汉兵制演变的主线。紧接着《刑法志》第一次纵向论述中国古代刑法的流变:周代设立五刑;春秋郑子产铸刑书;战国实行连坐法, 夷三族;秦始皇“专任刑罚”, 造成囚徒塞路, 监狱遍地。其中, 重点指出了周代五刑的残酷和秦朝法律的苛滥。
班固创造性地把“兵”的内容写入《刑法志》, 其中关于战争和兵制的论述, 内容将近全文的四分之一。不仅以详细的史料揭示了中国刑法起源于兵以及兵刑不分的特点, 同时体现出“通古今”的特色, 对后来史家修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详述汉代的立法和司法状况。
在初步理出我国古代刑法演变的线索之后, 《刑法志》对汉代的立法和司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汉初“三章法”的实施到《九章律》的出台, 从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到景帝时的进一步深化, 从武帝时的刑法滥苛到宣帝时的平理刑狱, 《刑法志》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同时, 班固对汉代法律运作的实情也作了认真考察, 特别强调了汉初夷三族之令废而复兴的过程, 从而指出当时法令的制定和废除与司法实践并不一致。《刑法志》还对汉朝司法制度中的五听、八议、三宥、三赦之法作了论述。对于武帝时期刑法滥苛、滑吏弄法以致冤狱塞路的情况, 《刑法志》将其作为法制混乱的典型时期而详加评述。接着, 班固以开阔的视野, 对昭、宣、元、成、哀、平六世之间的治狱状况作纵向考查, 指出执法不公和狱刑繁多是其间最严重的问题, 这种情况到东汉初期都未能改变。在《刑法志》的末篇, 班固强烈呼吁, 统治者应该正视现实, 制定简约而便民的法令。
3. 评述历史上的重大法律事件。
班固撰写《刑法志》, 突破“断代”局限, 纵论中国古代刑法的演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关于历史上的重大法律事件, 《刑法志》也作了形象的记载, 这些事例在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从而成为本篇的亮点。
比如, 汉文帝时期, 齐太仓令淳于公获罪将被处刑, 他的小女儿绨萦到长安向文帝上书:“妾父为吏, 齐中皆称其廉平, 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 刑者不可复属, 虽后欲改过自新, 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 以赎父刑罪, 使得自新。”[2]文帝怜其孝心, 深感肉刑之惨烈, 遂下诏废除了肉刑。从此, 便拉开了文帝改革刑制的序幕。这则事例, 既反映了西汉初期社会秩序的安定, 也反映了统治者省刑慎刑的思想。在中国政治史和法律史上被传为佳话, 体现出《刑法志》作为一部法律史的生动和独到之处。
二、《刑法志》的编撰体例影响久远
《刑法志》保存了西汉以前各朝法律发展的史料, 它不仅是今人研究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文献, 其编纂体例更为后世所承袭, 成为历代“正史”中重要的志目。《汉书》以下, 包括《清史稿》在内的二十六史中, 大多都设有《刑法志》, 如《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等。从《新唐书》开始, 又多设有《兵志》。个别断代史未设《刑法志》, 但后来史家对缺佚的内容大多都作了补充, 如《晋书·刑法志》对东汉、曹魏, 《隋书》对梁、陈、齐、周等朝代的史书都有所补充。每一部断代的《刑法志》都是后人对前朝法律状况较全面、较系统的总结, 每一部《刑法志》都因各朝代刑律和法制的特性而被赋予新的内容, 每一部《刑法志》都能映衬出各代统治法术的减否与得失。各史的《刑法志》, 承前启后, 共同组成了一部大型的中国古代法制史, 它使我们对于汉以后近两千年的法制沿革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唐朝以前, 中国制定的大型成文法典基本上都已亡佚, 赖各史的《刑法志》得以知其要略, 这不能不归于《汉书·刑法志》的首发之功。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司马迁研究新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2.
[2]班固.汉书.刑法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古代衢州府志编纂概况 篇3
关键词:明清之际;衢州;地方志
中图分类号:G255.1;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1-0023-02
衢州,禹贡,扬州之域;春秋,越姑蔑地;战国,属楚;秦,属会稽郡;汉为会稽郡太末县地;三国吴,分属东阳郡;历季晋至隋皆因之;唐初属婺州;武德四年始,于信安县至衢州;垂拱二年,复置;天宝初曰信安郡;乾元初,复曰衢州属江南东道;五代属吴越国;宋曰衢州信安郡初属两浙路;后属浙江东路,元至元十三年改衢州路属江浙行省;明初改龙游府;明年曰衢州府,属浙江布政使司;清朝因之。[1]
衢州是闽浙赣皖四省的交通要地,“三衢踞东浙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扼瓯闽之咽喉,连宣歙之声势,东南有事,在所必争”[2]。历来人文荟萃,经济发展,清朝时衢州府下辖五县,西安县,龙游县,江山县,常山县,开化县,地处金衢盆地,是浙江省的经济腹地之一。现西安县已废,置柯城区和衢江区。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从太末县析出置新安县,这便是衢州最早的建置。唐武德四年(621年),建衢州。这一地方各类志书编纂较多,记录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推演,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古代衢州志书编写概况
在古代,浙江属于地方志大省,方志编纂时间早,数量多,质量也较优。清代地方志学家洪亮吉在《澄城县志》序中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明清之际,浙江纂修的地方志现存的有三百三十种,八千零十二卷,即能说明浙江修志历史的悠久。单单是衢州自宋朝以来修府、县志就有六十余次,其中府志编修十余次,宋代编修府志四次,明代六次,清代两次。[3]现在府志只存四部,即弘治《衢州府志》、嘉靖《衢州府志》、天启《衢州府志》、康熙《衢州府志》。
明代是我国方志发展的一个兴盛期,在体例和编纂原则上的进步,既有政府推动,又有私家方志论著的推进,修志蔚然成风,镇志、海防志、水利志等专志也应运而生。浙江省纂修各类志书共六百三十七种,明朝提倡“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明朝自洪武年间至弘治年间多次下令纂修志书,弘治十一年(1498年),又下修志诏令,且再次颁布修志《凡例》。有明一代,浙江方志编纂品类齐全,志书分布广泛,府志是修志工作的中心,明代浙江共修府志六十五种,现存仅有二十九种。明代衢州有二十七种方志,现存三种。弘治《衢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编修的。它是衢州地区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沈杰修,吾冔等纂,吾冔(1431-1504)字景端,号默斋,以乡举入太学,这部志书修于弘治十六年。弘治《衢州府志》完全遵照《大明一统志》义类,设十五卷。卷一志图、沿革、郡邑名、分野、形胜、风俗、疆域、城池,卷二山川,卷三户口、土产、贡赋,卷四公宇、学校、坛壝、书院,卷九、卷十、卷十一人物,卷十二烈女、仙释,卷十三诗,卷十四、卷十五文。这部府志程朱理学思想浓重,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是非标准。无论是记载风俗、学校还是人物,都明显显露儒家的道德是非标准。
嘉靖《衢志》杨准等修,赵镗等纂,这部志书修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五册。古人修志重人文、轻经济,而嘉靖《衢州府志》一反惯例,特别重视经济类的记载,全书十六卷,食货纪就占了两卷,详记户口、物产、贡赋三方面情况,对于物产记述尤为详细。嘉靖志还专设灾异一卷,共记51条灾异,这是《衢州府志》所未有的。在编纂体例上也有所创新,“各卷前有序者,序其由也。后有断者,示劝戒意也”。
天启《衢志》林应翔修,叶秉敬等纂。叶秉敬(1562-1627)字敬君,号寅阳,西安县(已废置,析入今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人,秉性好学,幼通经史,学问渊博,著述宏富,往年致仕归里,应知府林应翔邀请,主纂天启《衢州府志》。本志天启三年刊刻。志书十六卷,卷一舆地,卷二、三、四职官,卷五兵戎,卷六礼典,卷七建置,卷八国计,卷九、十、十一人物,卷十二、十三、十四艺文,卷十五翼教,卷十六政事。叶秉敬曾云: “郡志者何?一郡之史也”,他的基本观点是,地方志就是地方史,这在府志的篇章设置可见其志史思想。但是这部志书有明显的弊病,多复述旧事,记载新事少。
康熙《衢州府志》杨廷望等纂修。康熙四十六年(1707)开始编修,四十八年完成,五十年刊本,十二册。原本已经已佚,现今的通行本是光绪八年(1882)重刊本。杨廷望字竸如,江苏人,康熙四十六年出任衢州知府。本志是杨廷望在任期内修纂完成的。全书四十卷,卷一分野,卷二疆理,卷三山川,卷四城池,卷五廨宇,卷六学宫、社學、贡院、书院……卷四十列女,共计六十余门类。康熙《衢州府志》尽管残缺严重,但是它却较之之前的府志,内容更加完善,篇幅最大,所辑存的史料最全面、丰富,本志主体部分是属于辑录体。纂者在客观辑录的基础上,常常以按语的形式标明自己的见识,当然这是有违地方志编纂的,“述而不作,叙而不论”。这部志书,在山川这一门类中,一山体的脉络记载,叙述有条不紊,让人读后便知道山川分布的大势,这种叙述方法摈弃了之前浙江地方志中山川门类里喜欢穿插诗词赋。康熙《衢州府志》也存在一些不足:一、志首未设凡例。志首设置凡例,始于宋朝,盛行于明清,此前其他衢州府志也已经采取志首设凡例,而康熙《衢州府志》没有沿用。
二、这部志书的重刊本,将序言的作者篡改,把金玉衡序篡改为马遴撰
明代浙江纂修地方志进入了兴盛时代,明朝初的百年之间,浙江所纂修的志书的数量不多,且因为战火等原因,明初的志书存留的少之又少,现存的明代浙江方志大部分为明朝中后期所编纂。明代的志书历来被认为质量不高,纪事不实。但是明朝的志书在其他方面还是取得了成就。志书种类齐全,体例完备,编写门类严格,这些优点都可以在明代现存的三部《衢州府志》中窥探一斑。
nlc202309051059
到了清代,地方志编纂进入了鼎盛时期,浙江的方志也接连出现浩博的佳作,不论在体例还是内容上都已成熟。清代地方志编纂频繁,质量也较高。这一时期,衢州存留了康熙《衢州府志》、康熙《西安县志》、康熙《江山县志》、康熙《开化县志》、康熙《龙游县志》等多部县志。康熙时期是清代浙江编修志书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志书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吞剥旧方志的现象已经减少,重新收集资料、编排内容,体例渐趋合理化、多样化,加上清代考据学派的影响,当时的已然在浙江形成采集广博、内容详实、辩证清晰的修志风气。
当然古代衢州的地方志不仅只限于以上四种府志,除了此之外,还保留了二十二中县志和多种山川志,如明代编纂的《烂柯山志》两卷,为后人研究衢州地区的历史发展保存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对于灾异、战争的研究,方志中保存的史料详实。
参考文献:
[1]许鸿磐 《方舆考证稿》,影印本.
[2]杨廷望 康熙《衢州府志·光绪重刊·序》,影印本.
[3]洪焕春 《浙江方志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作者简介:
许晨(1990—)男,汉族,浙江衢州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志整理。
后记
暑去寒来,时光荏苒,我的毕业论文即将定稿,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也将结束。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本科生慢慢地变成熟,这三年我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从老师和同学的们的身上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一路走来,要感谢的太多。硕士论文的撰写,使我意识到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去学习。在我的导师以及朋友的帮助下,我的论文完成了,在此,我要感谢你们。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侯建国博士。2012年9月份我认识了我的导师,他是一位工作认真,学术严谨的老师,导师不仅关心我的学习,还不时的关心我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在学习上导师不断给予我帮助,他的渊博学识令我佩服;在生活中导师以谦虚、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影响着我,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论文的写作期间,导师从开题到查资料再到整理分析资料以及论文定稿都付出了很大心血。师恩如海,感谢我的恩师。
感谢教育学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论文的指导。感谢薛彦华老师、史晓燕老师、江雪梅老师、耿文侠老师以及张爱华老师在课堂上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是我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我的科研思維,使我圆满完成我的研究生学业。衷心感谢你们的悉心教导。
感谢教育厅王壮伟老师对我的帮助,为我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感谢师姐刘叶娜像亲姐姐一样待我,给予我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她的工作态度和处事风格深深影响着我,感谢她在我论文写作中的帮助。感谢我的宿舍的好朋友,艾营、闫妍、李玮静,在我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感谢朋友张斌以及未曾谋面的杂志主编,感谢你们对我论文的帮助。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及关心帮助过我的所有师姐、师兄和同学,我会永远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奋力前行。
关于人大志编纂准备工作汇报 篇4
准备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县人大常委会领导:
2011年8月9日,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82次主任会议研究, 决定自2012年初全面启动《来凤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49~2016年)》(简称《人大志》)的编纂工作,现将准备工作等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期准备工作
1、全面通读了《来凤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49~2006年)》草本。从8月份开始,我已经通读了由王登高、李德志编写的约28万字的《来凤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49~2006年)》草本,目的在于:了解情况,熟悉材料,把握结构,弄清需补充的资料和需考证的问题等,以确定下步编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拟定了《来凤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49~2016年)》编纂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指导思想、领导机构、工作专班、工作安排、经费预算等内容,比较全面介绍了《来凤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49~2016年)》编纂工作流程、完成时间和质量要求等。
3、起草了《来凤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49~2016年)》编修篇目和编修凡例以及行文通则。编修篇目既是今后编写志书的目录,也是资料搜集的提纲;编修凡例是志书全书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行文通则是志书撰稿人必须遵循的撰稿原则和要求。这几个业务文件讨论通过后,可以让所有参加编纂工作的人员,明确编纂工作的原则、流程和要求,确保编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向主要领导汇报请示了前期准备工作情况。12月初,将《人大志》编修有关准备工作向莫主任作了汇报,通过汇报请示,—1—
进一步明确了做好编纂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质量要求,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和力争出精品的信心。
二、下步工作打算
1、起草印发有关文件。以县人大常委会和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成立《来凤县人民代表大会志》编纂委员会和编辑部的通知以及关于《来凤县人民代表大会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请求审定业务文件。审定编修篇目和编修凡例以及行文通则等业务文件,有利于编纂工作有所遵循并尽快进入实质性操作。
3、召开编纂工作会议。召开一次编纂工作会议,与会人员为县人大各工委室负责人和编辑部全体人员,以及各乡镇人大专职副主席和一名工作人员,请县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全面安排部署《人大志》编修工作,让全体编纂工作人员明确编修《人大志》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质量要求。
4、全面启动编纂工作。2012年1月,按照《来凤县人民代表大会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编纂工作。
三、请求解决问题
1、聘请撰稿人员。鉴于《来凤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49~2006年)》草本是由王登高、李德志编写的,加上他们熟悉有关情况和资料、清楚修志工作要求,且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因此,建议由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出面,聘请他们参加《人大志(1949~2011年)》编修工作。工作时间为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工作时间内,请为他们解决一定的工作补助。
2、落实工作经费。请求预算2012年修志工作经费35900元,其中,支付撰稿人员28800元(每人每月1200元),赴建始县考察差旅费800元,赴省州查阅档案差旅费4800元,打印资料—2—
复印费和初稿打印费1500元。
3、共同搜集资料。修志工作是捧土成墙、众手成书的系统工程。搜集资料工作,是修志工作的基础。资料工作是否扎实,关系着修志工作的成败和志书质量的高低。因此,请县人大常委会要求各工委室和编辑部以及各乡镇人大参加修志工作的人员,按照职责、分工和要求,广搜博采,积极配合,认真扎实地做好资料搜集工作。
各位领导,盛世修志,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江泽民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业。”胡锦涛也指出:“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做好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工作。”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决定启动《人大志(1949~2016年)》的编纂工作,其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的具体举措。我们相信,有县人大常委会的正确领导,有县人大各工委室和各乡镇人大的支持配合,只要编辑部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认真工作,我们有信心把《人大志(1949~2016年)》编纂成体例科学、结构合理、文字简明、详略得当、图文并茂的具有存史资政价值的精品志书。
《来凤人大志》编辑部
2011年12月13日
乡镇志编纂 篇5
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德阳市旌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明英
同志们:
今天,区政府在这里召开《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工作会,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此,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工作的重大意义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灾后重建任务最重的一次地震,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临危不乱,攻艰克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创造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书写了旌阳发展史上的新篇章,这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加快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动力。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战略全局上作出的英明决策,编纂好《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全面、客观、系统地 1
记录大地震灾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过程,对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加强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全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决心,加快灾区恢复重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工作涉及全区各乡镇,区级各部门,区属事业单位,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因此,区《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要统筹规划,狠抓组织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各承编单位要组成以单位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组建相应的工作班子,全力以赴做好本地本部门的承编、参编工作,形成领导有力、机构落实、保障到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的工作格局。按照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篇目的工作分工,各组织供稿单位一是要组织好本单位的供稿;二是要承担起组织、协调各参编单位的工作和统稿责任。《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做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调研、培训、审核验收、总纂、组织出版等工作,把好政治、保密关。
三、加强督办,抓好落实
我们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关键在落实,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区委办、区政府办要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及市地方志办公室《关于对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德阳抗震救灾志〉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德委查[2009]7号)的安排,按照各阶段工作任务的要求,切实开展督促检查,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逗硬执行,确保我区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区委办、区政府办要按照(德委查[2009]7号)文件的要求将我区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分别在2009年12月30日和2011年3月30日前报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督办,并抄报市志办。
同志们,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希望大家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同心协力、扎实工作,按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汶川特大地震旌阳抗震救灾志》的编纂任务。
乡镇、村志编写调研报告 篇6
潭
县
史
志
办
关于开展乡镇、村志编修工作
调
研
报
告
一、编修乡镇、村志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同时强调要继承创新,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遗产和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涵盖面广,品类繁多。地方志记载的是某一地方发生的人和事,是本土文化最直接、最真实记载。地方志汇聚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传,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方志文化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保存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地方志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此,编修好各级地方志书,在发展繁荣地方文化中具有根基的作用,也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中:在要求各地2020年全面完成县级以上规划志书编纂出版任务,实现县级以上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全覆盖的前提下,也将编纂出版乡镇志列入十三五规划中进行安排部署。中指组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启动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工作的通知》。乡镇、村志的编纂工作不仅纳入国家规划,而且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
在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编纂乡镇、村志,是保留乡土文化记忆,继承传统文化精神,挖掘历史智慧的最佳路径。乡镇、村作为我国最基础的政权机构,承载着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乡镇、村志在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促进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编纂乡镇、村志还有助于保护抢救、传承保存,开发利用宝贵的乡镇、村文化,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编纂好乡镇、村志也是为编纂县志积累资料,是县志的延伸和补充,对今后编修第三轮县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真实、客观的记录乡镇、村的经济社会现状,历史和发展轨迹,在有条件的乡镇、村编纂乡镇、村志,留下乡情和历史记忆,推动基层文化发展,服务促进乡镇、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我们地方志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责任。我们对于编修乡镇、村志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明确的,也是非常深刻的。
二、我县有必要、有条件编修志书的乡镇、村
临潭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古迹遍布全县。现在全县有11镇5乡,144个行政村。总人口15.96万人,常住人口14.1万人。综合全县各镇、村的实际情况,目前有必要、有条件编修乡镇志的有新城镇和冶力关镇,编修村志的有古战镇的古战村、新城镇的哈尕滩村。
1.新城镇,古称洪和城,洮州城,位于临潭县中部。自秦汉以来就是古洮州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2006年撤乡建镇。2009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四批中国文化历史名镇。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在朱德、徐向前等率领长征途径新城,在这里建立了甘南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召开了著名的洮州会议,否定了张国焘西渡计划,坚持了继续北上的方针。现在的苏维埃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境内的文物古迹还有明代洮州卫城、李家坟古墓葬群、鸣鹤城、隍庙、雷祖庙等。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有传统的端午节迎龙神赛会,扁都哈尕滩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燃放烟花等活动。历史名人有清末著名诗人陈钟秀,赵维仁、寇相爰等。境内的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47年,是甘南州建校最早的中学。2018年底,全镇辖20个村,2个社区,89个村民小组,25018人。有县级完全中学一所,中心小学2个,县级医院一所,乡镇卫生院2所,有工商所、派出所、交警队、国税分局,邮政分局等机关站所18个。
2.冶力关镇是临潭县新兴的旅游小镇,位于临潭县北部,距县城105公里,距省城兰州160公里,省道S311线和合冶二级公路从镇区经过。全镇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41个村民小组,共有2242户10439人(其中农业人口9070人)。全镇总面积17.6万亩,平均海拔在2219米至3926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5.1℃至6.7℃之间,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是国家级文明乡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辖区有闻名遐迩的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冶力关黄捻子国家森林公园、冶力关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名胜风景区以及冶木峡、天池冶海、中国第一卧佛、中国第一阴阳石、亲昵沟等著名景点。
“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著名旅游品牌更是享誉国内外。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拔河之乡”“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入选张纪中版新《西游记》、中央电视台大型历史剧《英雄时代》外景拍摄基地。景区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选为人一生要去的世界五十个地方之一。2015年冶力关镇关街村被省旅游局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16年池沟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7年荣获全省民族团结示范乡镇。2018年冶力关镇池沟村旅游扶贫模式入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18》,成为世界17个旅游减贫典型案例之一,并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3.古战村是古战镇最大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全县最大的一个自然村。改革开放以来,是临潭县发展最快的一个村,村容村貌一年一个小变化,三年一个大变化。境内有吐谷浑时期筑造和居住过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牛头城,还有杨四将军在牛头城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在这里世代流传。改革开放以来,帐篷匠、鞍子匠、银匠、开剜匠等各种能工巧匠在全村不断涌现,还有修路、建筑等各行业工程队奋战在全县、全州的各个工地上。这些能工巧匠和各行业工程队带领全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使全村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走在了全县乃至全州经济发展的前列。2018年,州上提出阿子滩、古战大景区建设以来,县上开始对牛头城遗址进行大规模维修保护,并鼓励群众发展农家乐,建造文化广场、文化大舞台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古战村还有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元宵节文艺演出,十六的古战庵打施食等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附近地区及外地的大批游客,也使古战村名扬州内外。古战村不仅经济发达,民俗活动丰富,而且文化教育也走在了全县乃至全州的前列。现在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也是全县第一,一直在95%以上。全村工作人员之多也是全县第一。目前有地级以上干部三人,博士以上学者、教授多名。
4.哈尕滩村是新城镇的一个行政村,约有200多户人家,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燃放烟花大型民俗活动,使这个村名扬州内外,被民俗专家、学者称为——民俗文化的故乡。
三、编修乡镇、村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编修各乡镇、村志虽然对繁荣地方文化,存史资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实施编写的话,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编写经费短缺。
编写乡镇、村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编写一部乡镇、村志,编写经费、评审费和印刷出费三项,总计最少50万元,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可能要县财政一次性解决,是有一定难度。二是修志专业人员紧缺。
各乡镇、村目前都没有专业的编写人员,而且县志办专业编修人员也紧缺。三是文字、数据、图片资料搜集难度大。
由于前几年乡镇、村没有专门的档案室,且文秘人员流动性大,对档案保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乡镇修建办公楼、办公地址的搬迁,致使文书档案遗失较多,还有乡镇、村干部、群众对编修乡镇、村志书的意义认识不够,提供资料的自觉性不高,这都使得编修志书在搜集资料上增加了难度。四、设想与建议
1.乡镇、村志书的编写,在篇目的制定上大致可以参照县志编目,采取小编体,设置细一些。尽量将乡镇、村的地质、地貌、气候、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物等记述详细,尽量多的保存资料。在编写过程中要突出乡镇、村的特点。
2.乡镇村志的编修要广泛搜集资料,要做到点面结合,要体现行业和事物的完整性,不能仅凭工作、总结,领导讲话就下笔,尤其要对本乡镇、村的重大事情和人物记述清楚、详细。
3.编修前要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参与。对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乡镇、村志书编修意义和作用进行广泛宣传。使当地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到编修工作中,为编修志书提供资料献计献策。
4.建议上级业务部门举办乡镇、村志编修人员业务培训班,请志书编修专家对编修人员授课培训,学习地方志编纂理论和乡镇志编写常识,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
5.建议上级业务部门将各县的乡镇、村志的编写专文下发各县人民政府协调,将所需经费安、按计划列入到财政预算,并在人员等方面给与倾斜。
【乡镇志编纂】推荐阅读:
编纂乡镇企业志的体会06-18
张北年鉴乡镇编纂提纲07-18
地名志编纂范文10-05
院志编纂和院史展览馆筹建工作方案05-22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汶川特大地震甘肃抗震救灾志编纂委08-01
辞书编纂05-17
文献编纂06-14
编纂特点07-01
编纂方志08-31
志书编纂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