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附子汤论文

2025-01-25

加味附子汤论文(共7篇)

加味附子汤论文 篇1

缓慢性心律失常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窦性心动过缓等。现在采用西药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进行治疗往往没有很好的疗效,而利用中药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1]。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针对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将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患者各有25例。在对照组患者当中有10例女性,15例男性,年龄在4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2岁;观察组患者中有12例女性,13例男性,年龄在4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3岁。在心电图表现、病程、年龄以及性别等各方面,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排除标准

排除对象:在临床的研究过程中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或者房室传导阻滞等病情恶化情况的患者[2]。

1.3 治疗方法

采用心宝丸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服用方式为口服,1次2粒,1天3次;采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水煎,1天1剂,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成:麻黄、熟附子、细辛、炙甘草、牛膝、川芎、当归、红花以及红参。两组患者均将30天作为1疗程,在1疗程结束之后针对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指标

显效:心率恢复正常,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率增快20%以上,窦房传导阻滞及发作频率出现了50%的降低幅度;无效:心率无变化,房室传导阻滞无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疗效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经过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当中显效7人,有效13人,无效5人,达到了80%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当中显效11人,有效13人,无效1人,达到了96%的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要优,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作为一组症候群,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以及心动过缓,其主要包括包括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窦性心动过缓等。乏力、头晕以及心悸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出现低血压、新功能不全以及晕厥等。在中医学当中没有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进行特定的命名,心律失常在中医学当中属于缓脉证、脉证、晕厥、眩晕、胸痹、怔忡以及心悸等范畴。很多中医学者认为该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为心肾阳虚,其中因虚致实的标证就是痰湿以及血脉瘀阻,在对其进行治疗的时候往往采用加麻黄附子细辛汤[3]。

在本次治疗的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当中的附子中具有大量的川乌碱、塔拉胺、次乌头碱、乌头碱以及棍掌碱等生物碱。这些生物碱可以使窦房结自律性得到增强,具有促进窦房及房室传导加速的功能,并且还可以使心率得以提升。其余药物也具备保护心肌起搏传导系统、消除部分心律失常以及使心功能得以改善的作用[4]。

综上所述,在针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对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采用心宝丸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时照组患者达到了80%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达到了96%的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要优,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向宁,邓光启.心律失常的用药经验[J].中国医药导报,2012,27(3):28.

[2]粱海军,陈永生,雷励,等.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32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45(5):37,47.

[3]封会珍,刘秋英,谷彦红.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3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5(13):85.

[4]陈明,高卫平,程五中.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心律失常近况[J].河南中医,2011,28(9):42.

[5]刘志(译).麻黄的成分、药理和生化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13,3(4):204.

加味附子汤论文 篇2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麻黄附子细辛汤,氯雷他定

过敏性鼻炎作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 多由各种过敏原所导致, 虽诊断较为简便, 西医治疗大多采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疗效甚微且副作用明显[1]。因此, 从中医药中探寻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 是耳鼻喉科医生面临的问题之一。我科收治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予以中药进行治疗, 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选

纳入标准: 年龄18~70岁;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2];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其他严重躯体疾患;意识模糊, 精神疾患严重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3月将在我科门诊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10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中男64例, 女36例;年龄最大62岁, 最小18岁, 平均 (42.5±3.8) 岁;病程0.3~31年;主诉鼻塞81例, 鼻痒72例, 嗅觉减退52例。按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的对照原则, 采用随机数字表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即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组 (观察组) 和氯雷他定治疗组 (对照组) , 每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主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 (药物组成:麻黄、炮附子、细辛、桂枝、白芍) 进行治疗, 随症加减如鼻塞不通严重加白芷;嗅觉减退者加葱白;有明确过敏史者加防风、甘草。1剂/d, 水煎服, 早晚各1次。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如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等。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20070030) 10ml/1次, 1次/d, 口服。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 4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计分的总和, 计算改善百分率进行有效率的计算, 其中改善程度≥51%者为显效, 50%~21%者为有效, <20%者为无效[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 以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 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 对照组有效率为78.00%, 两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注: 与观察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 (4.00%) 一过性口干症状, 停药后症状自行缓解;对照组出现9例 (18.00%) 不良反应症状, 其中头痛5例、嗜睡2例、胃肠道不适2例, 经对症治疗后痊愈。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 多由于风寒之邪凝聚鼻络, 以致阳气失于温煦, 寒踞鼻窍故而喷嚏大作, 泪出流涕,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气所病, 肾为欠, 为嚏”。《医法圆通》中亦言:“从内伤而得者, 由心肺之阳不足, 不能统摄津液, 而清涕出。肾络通于肺, 肾阳衰而阴寒内生, 不能收束津液, 而清涕亦出。”可知, 本病的病机乃肺肾阳气虚, 风寒则乘虚而入, 遂至喷嚏, 流清涕, 其标在鼻, 本在肺, 其根在肾[3]。故治疗当以温补肺肾, 宣通鼻窍为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是以麻黄宣发卫阳, 驱散外邪, 兼以通窍, 加以最补命门之火的附子, 以及善通诸窍的细辛, 以上三味为主药;同时, 加味桂枝在本病中以通达气机, 温煦肺窍为主, 白芍则发挥通利肺气兼开鼻窍的作用, 如此再根据具体症状情况灵活转归加减药味,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诸药合用, 共奏肺肾同补, 宣通鼻窍之功, 则鼻鼽可望向愈。有鉴于此, 我科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选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过敏性鼻炎进行治疗, 并与常用西药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结果证实, 观察组有效率90.00%, 优于对照组的78.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可见,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殷亚琳.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3 (5) :63-64.

[2]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修订) [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8, 23 (3) :134.

加味附子汤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6例DNP患者, 男性32例, 女性24例, 年龄段为48~72岁, 平均年龄为 (59.3±4.6) 岁。病程1~16年, 平均病程为 (8.4±2.5)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DPN相应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观察指标的并发症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饮食控制、加强锻炼、诺和灵、盐酸二甲双胍等基础治疗上采用加味附子汤治疗, 其药方包括炮附子、白术各15 g, 芍药、茯苓各12 g, 川芎10 g, 全蝎4 g。该药物加水煎服到400 m L, 每天服用2次, 分早晚服用, 1个疗程为30 d。药物治疗后, 需要对所有患者采取肌电图检查。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空腹血糖 (FPG) 和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MDNS评分, 中医证候及肌电图变化情况。其中MDNS评分标准为:主要根据大脚趾感觉, 其中包括触觉、震动觉、针刺觉等, 以及四肢远端肌力以及腱反射评分。大脚趾感觉与腱反射各项评分表示:0分表示正常, 1分表示大脚趾感觉与腱反射减退, 2分表示大脚趾感觉与腱反射消失。四肢远端肌力评分表示:0分为正常, 1分表示四肢远端肌力轻、中度减退, 2分表示严重减退。3分表示四肢远端肌力不能动。MDNS总评分超过6分表示异常。所有观察指标均在患者入院当天, 治疗30 d后对其观察指标进行记录。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需要根据尼莫地平法计算, 其中疗效指数为治疗前后积分差与治疗前积分的半分比。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 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显著改善, 积分减少在70%~89%。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 积分减少在30%~69%。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 积分减少在30%以内。肌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肌电图恢复正常或者增加NCV超过5 m/s。有效:肌电图增加NCV2~5 m/s。无效:肌电图无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情况:

所有患者中医证候治疗痊愈5例, 显效19例, 有效26例, 无效6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9.3%。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 (16.8±3.6) 分,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为 (7.9±3.4) 分, 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MDNS评分效果:

治疗前患者MDNS评分为 (7.8±2.9) 分, 治疗后患者MDNS评分为 (4.6±2.4) 分, 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变化情况在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方面, 患者治疗前评分为 (35.7±3.7) 分, 治疗后评分为 (38.3±3.9) 分,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 患者治疗前评分为 (37.2±3.1) 分, 治疗后评分为 (37.1±2.8) , 差异不显著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2.4 治疗前后FPG、Hb A1c水平变化比较:

所有患者治疗前FPG、Hb A1c水平分别为 (6.3±0.8) mmol/L、 (5.9±0.7) %, 治疗后分别为 (6.2±0.7) mmol/L、 (5.8±0.6) %, 变化无显著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DPN在中医中属于“消渴痹”范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主要是由消渴病日久失治或者误治引起的。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容易出现经络瘀滞、浊湿内停引起的痹症[2]。在该病的治疗中, 通过加味附子汤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是以《伤寒杂病论》附子汤加川芎与全蝎组成, 《伤寒论》中的附子汤通常用来治疗少阴寒化证的阳虚身痛, 附子汤证的主要病机为肌肤失温、肾阳虚衰、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 正与消渴痹症、脾肾阳虚、湿瘀阻络证病机相近。药方的中川芎、全蝎等具有除湿化瘀、活血通络等功效, 针对阴寒化证引起的阳虚疼痛的痹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 茯苓具有除湿化瘀作用, 白术具有温阳补气、利水功效, 白芍具有通血除痹效果, 炮附子具有通三焦之阴、下焦化气等功效。在西医降糖、降压、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附子汤治疗, 可以起到对症治疗的良好效果[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6例DPN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为89.3%。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差异显著。治疗前后患者MDNS评分对比差异显著。在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方面, 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显著;在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 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异不显著。表明在DPN患者中采用加味附子汤治疗, 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 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 表明加味附子汤对患者的血糖水平影响较小, 表明此方法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DPN患者通过加味附子汤治疗后,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加味附子汤治疗DPN后患者的MDNS评分、肌电图以及中医证候变化等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6例DNP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味附子汤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MDNS评分、中医证候以及肌电图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为89.3%。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MDNS评分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方面, 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 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异不显著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治疗前后FPG、Hb A1c水平变化无显著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PN患者通过加味附子汤治疗后,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加味附子汤,DPN患者,MDNS评分,中医证候,肌电图变化

参考文献

[1]刘华珍, 徐子亮.加味附子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1) :51-52.

[2]龚又明, 王建兵.加味附子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糖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5) :11-12.

加味附子汤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42例, 年龄26~58岁;病程8个月~11年。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2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 (ACOG) 2004年推荐的慢性盆腔疼痛定义:患者述盆腔、前腹壁 (脐周或脐下) 、腰骶部或臀部非周期性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 不论相关检查结果是否有阳性发现, 均纳入慢性盆腔疼痛[1]。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扶他林25mg, 3次/d, 口服。治疗组: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处方:薏苡仁30g, 附子10g, 败酱草30g, 紫苏10g, 生白芍9g, 当归10g, 桂枝10g, 小茴香10g, 王不留行10g, 甘草5g。用法:1剂/d, 分2次水煎服, 取药汁约200ml/次, 饭前服。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均治疗6周做疗效比较。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趋于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5.2% (20/21) ;对照组57.1% (12/21)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慢性盆腔疼痛是指慢性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疼痛综合征, 据统计, 14.7%的育龄女性患有盆腔疼痛。慢性盆腔疼痛发病原因复杂, 包括妇科原因和非妇科原因, 主要有盆腔粘连、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腺症、盆腔术后、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和后屈子宫及其他相关疾病引发的盆腔疼痛等。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获得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规范化的治疗指南, 治疗较为棘手[3]。中医认为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可因素体虚弱, 寒、湿、瘀之邪蕴于子宫、胞络, 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而致。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 主治“腹皮急, 按之濡, 腹内有痈脓”[4]。本方药用薏苡仁、败酱草利湿散结, 用小剂量辛热之附子助阳行血, 破散癥瘕, 使湿滞去, 阳气通。依据久病入络, 导致瘀血内结、气机不通的病机, 配伍当归芍药散, 生白芍9g, 当归10g, 桂枝10g, 小茴香10g, 王不留行10g, 甘草5g等活血通络, 缓急止痛;甘草益气而和中, 配合成方, 共奏温化寒湿, 通经活络, 调节气血, 平衡阴阳之功, 本方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 疗效显著, 能很快减轻疼痛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晓薇, 欧璐.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4) :195-197.

[2] 张震宇.慢性盆腔疼痛的妇科病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4) :194-195.

[3] 陈娟, 朱兰.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治策略[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4) :200-202.

附子汤对次声损伤的防护作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使用雄性BALB/c小鼠60只, 体重约30g。于实验前3天领取, 饲养于动物室中, 自由进食饮水, 保证环境安静, 温度保持22℃左右, 湿度保持40%左右。依据实验要求分为次声高剂量用药组, 次声中剂量用药组, 次声低剂量用药组, 次声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 每组平均15只小鼠。

1.2 方法

次声高、中、低剂量用药组小鼠在次声仓中使用8Hz、130dB的次声暴露2h, 次声暴露结束1h之后, 按照高、中、低不同剂量用药组分别给予30m L/kg、20m L/kg、10m L/kg给药。次声对照组小鼠在次声仓中使用8Hz、130d B的次声暴露2h, 次声暴露结束1h之后, 按照10ml/kg给予生理盐水。将正常对照组小鼠放入次声仓中2h, 但没有次声暴露, 结束1h之后, 按照10m L/kg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用BALB/c小鼠均使用灌胃法给药, 实验15d内每天1次给药。小鼠在实验结束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 使用冰生理盐水清洗之后, 用生理盐水制作为浓度10%的脑组织匀浆, 使用化学比色法测量大脑GSH-PX活性;使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量大脑SOD活性;使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量大脑MDA含量[2]。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使用进行表示, 使用t检验计算资料, 当P<0.05时为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各组GSH-PX活性、SOD活性和MDA含量的比较结果见表1。次声对照组的GSH-PX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 (P<0.05) ;次声高、中、低剂量药物组GSH-PX活性与正常对照组和次声对照组相比有了明显提高 (P<0.05) , 次声高剂量药物组与次声中、低剂量药物组间也有显著差异 (P<0.05) ;次声对照组的SOD活性比正常对照组有所提高,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 次声高、中、低剂量药物组的SOD活性与正常对照组和次声对照组相比有了显著提高 (P<0.05) , 并且次声高、中剂量药物组与次声低剂量药物组相比也具有显著差异 (P<0.05) ;次声对照组MDA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 (P<0.05) , 次声高、中、低剂量药物组MDA的含量与次声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 (P<0.05) , 但是次声高、中、低药物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附子汤具有舒经活络, 活血补气、清热解毒的功效, 对次声的损伤有较好程度的防护作用。GSH-PX及SOD体内十分重要的抗氧化酶[3]。本次实验中BALB/c小鼠在经过次声暴露后大脑MDA的含量显著提高, 而GSH-PX和SOD活性出现了代偿性增加的情况, 此种情况是机体为了增强抗氧化能力的代偿反应。而使用了附子汤后BALB/c小鼠的GSH-PX与SOD的活力明显提高, 并且大脑MDA的含量显著减少, 这种情况是因为附子汤提高了体内GSH-PX以及SOD的活力, 提升了体内消除自由基的能力。

综上所述, 附子汤能够提升GSH-PX和SOD的活性, 减少大脑MDA的含量, 从而可以降低次声暴露之后小鼠大脑的损害, 起到防护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永霞, 李玲, 陈景藻.次声对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及海马和颞叶皮层5-HT, 5-HTR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 13 (1) :17-19.

[2]Xu XH, Wang LB, Yang SW, et al.Relationsh ip betw een ab ility oflearn ing-m em ory and l ipofuscin conten t of brain inm ice of differen t age[J].Chin J Geriatr, 2006, 17 (1) :80-82.

加味附子汤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至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且均不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2岁,平均(71.2±8.3)岁;病程1~10年,平均(4.2±2.9)年。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60~84岁,平均(72.0±7.8)岁;病程1~9年,平均(4.5±3.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其委托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本研究表示支持。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祛痰、吸氧、激素等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应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小剂量福莫特罗干粉吸入治疗。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方:细辛1 g,附子2 g,麻黄、五味子、甘草、川芎各4 g,法半夏、陈皮、茯苓、款冬花各6 g。开水冲服,1次/d。福莫特罗干粉剂4.5μg/吸,1吸/次,2次/d。对照组采用小剂量福莫特罗干粉吸入治疗,剂量同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咳嗽、喘息、胸闷等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7 d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变平均治疗效果。显效:喘憋缓解、肺部啰音、咳嗽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喘憋缓解、肺部啰音、咳嗽等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改善;无效:喘憋缓解、肺部啰音、咳嗽等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咳嗽、喘息、胸闷缓解时间

观察组患者咳嗽、喘息、胸闷缓解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福莫特罗[2]是高效的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特点。β2受体激活后可使ICS受体转移到细胞核,从而减轻呼吸道水肿,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平滑肌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的临床症状。祖国医学认为,老年哮喘患者发病不同阶段可有寒饮蕴肺、饮热夹杂、痰热郁肺见证。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肺虚则表不固,外邪乘虚而入,从而引起咳喘。因此,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治疗中要注重扶正气。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助阳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本组研究中,患者应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小剂量福莫特罗干粉吸入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相对于仅应用福莫特罗干粉吸入的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小剂量福莫特罗干粉吸入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颖.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4):2803-2805.

加味附子汤论文 篇7

组成: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炮细辛二两。主治:风寒少阴表证。功用:温经解表助阳。方解:麻黄发汗解表, 散太阳之寒, 宣肺平喘;附子大辛大热, 温少阴之寒, 祛寒回阳;细辛温肺化饮, 发散风寒, 既助麻黄以解外寒, 又助附子以解里寒。

2 病例分析

2.1 痰饮咳喘病例

赵某, 男, 42岁, 有5年咳喘史, 季节更替、天气转寒时易发作, 每当感冒时病症加剧。近几日患者出现畏寒肢冷、发热头痛、气逆等症状, 且咳白色泡沫稀薄痰, 不爱出汗, 面色白光白, 神色倦怠且嗜睡, 时常感觉腰背酸痛, 舌象质淡、苔薄白, 脉沉而无力。辨证:外感风寒、心肾阳虚、痰饮壅盛。处方:麻黄、附子、厚朴、杏仁各10g, 细辛3g, 甘草6g。水煎服, 每日3次。服药后患者逐渐发汗, 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咯痰减少, 精神状态好转, 再使用小剂量麻黄附子细辛汤巩固疗效。

分析:该患者主要是由于肾阳虚亏导致痰饮咳喘, 又因近日感受外邪而复发。淡白舌、薄白苔且脉沉无力都显示患者阳气虚衰, 属于表里同病的太阳少阴两感证。应治以散寒解表、温肾助阳、温肺化饮, 而麻黄附子细辛汤既能散太阳之表寒, 又能温少阴之里寒, 再加之厚朴行气平喘, 杏仁温肺止咳, 诸药合用同治心、肺、肾, 在外祛风散寒, 在内温里助阳, 使得机体能够解表化饮, 止咳平喘宁心, 回阳散寒。

2.2 肺癌病例

李某, 男, 67岁, 2011年3月18日初诊。主诉:咳嗽、胸闷、胸痛反复发作长达2年, 近3个月逐渐加重。现病史:咳喘气促, 胸闷, 胸痛, 咯稀质痰, 痰中带血, 下肢水肿, 畏寒肢冷, 夜间尿频, 舌红苔少且干燥无津, 脉弦细。既往病史:2012年1月曾出现无明显诱因咳嗽、胸闷、胸痛情况, 在其他医院进行相应治疗后好转, 但于2012年10月再次出现咳嗽、胸闷、胸痛情况, 咯出的痰中带有血丝, 同时还伴有发热症状, 体温为38.6℃。在其他医院行纤维支气管镜检, 结果显示为右肺腺癌, 遂进行手术指征评估, 结果显示全身无手术指征, 遂给予其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化疗, 2次化疗后, 患者咳嗽、胸痛等症状没有出现好转迹象, 且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以及纳差、失眠等副作用十分明显。2012年12月出现午后发热症状, 持续9天未能缓解, 最高体温为37.8℃, 于是来我院就诊。

诊断:西医肺癌, 中医肺岩 (支气管肺癌) 。辨证:阴寒内盛, 痰浊壅肺, 肾阳虚衰。处方:制附子9g、麻黄6g、细辛3g、桂枝6g、杏仁9g、生姜12g、仙鹤草18g、炙甘草9g、大枣3枚。水煎服, 每日两次。

分析:罹患肺癌的患者以老年群体居多, 老年人大多阳气虚衰, 再加上接受放疗、化疗等相关治疗后, 基本已气血两虚。该病例阴寒内盛, 而寒性凝滞、收引, 故胸痛、胸闷;寒邪伤阳, 中寒则脘腹疼痛、呕吐;阳气虚弱至极, 尤其是午后阴寒渐盛, 最终阳不制阴, 虚阳浮越于外, 出现真寒假热的现象, 故午后发热;寒邪袭肺, 肺失宣发、肃降, 则水液输布失常, 出现咳喘、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肺失通调水道之功, 则津液聚而成为痰饮水湿;肾阳亏虚, 津液不能上承, 因此舌红苔少无津而夜尿频数。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剂中, 制附子有温肾散寒的功效, 麻黄、桂枝能温阳化气、顺接阴阳, 而细辛能发散风寒、温肺化饮、祛风止痛, 杏仁温肺止咳平喘, 仙鹤草能止血、补虚, 生姜、炙甘草以及大枣则能调和脾胃。诸药合用能温经回阳, 退热镇痛。

3 结语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良方。少阴主里, 应无表证, 且疾病起于寒邪入侵, 应表现为寒象, 而太阳主表, 脉应不沉, 然而少阴最初受寒邪侵袭最终却有发热, 且脉象反沉, 说明兼有少阴里证和太阳表证。因此使用麻黄开腠理, 细辛散浮热, 再加上附子以固元阳, 能使寒邪驱散而阳不亡。该方剂的药效可表可里、可温可散, 既能温经散寒, 又可以助阳解表, 最终使得机体表透而寒邪得散、里温而阳气不脱。因此, 肾阳不足而又同时外感风邪而表现出真虚假实之证的患者都可以使用加减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 而该方对由肺、肾阳虚所致的表现为寒性咳、喘、痰的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极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畔.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体会[J].湖北中医杂志, 2001, 23 (4) :34.

[2]黄燕.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近况[J].浙江中医杂志, 2007, 52 (7) :426-428.

[3]刘爱真.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运用[J].中医研究, 2010, 23 (1) :58-59.

上一篇:电阻抗特性下一篇:物理课堂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