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

2024-10-14

麻黄附子细辛汤(共7篇)

麻黄附子细辛汤 篇1

1 方剂介绍

组成: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炮细辛二两。主治:风寒少阴表证。功用:温经解表助阳。方解:麻黄发汗解表, 散太阳之寒, 宣肺平喘;附子大辛大热, 温少阴之寒, 祛寒回阳;细辛温肺化饮, 发散风寒, 既助麻黄以解外寒, 又助附子以解里寒。

2 病例分析

2.1 痰饮咳喘病例

赵某, 男, 42岁, 有5年咳喘史, 季节更替、天气转寒时易发作, 每当感冒时病症加剧。近几日患者出现畏寒肢冷、发热头痛、气逆等症状, 且咳白色泡沫稀薄痰, 不爱出汗, 面色白光白, 神色倦怠且嗜睡, 时常感觉腰背酸痛, 舌象质淡、苔薄白, 脉沉而无力。辨证:外感风寒、心肾阳虚、痰饮壅盛。处方:麻黄、附子、厚朴、杏仁各10g, 细辛3g, 甘草6g。水煎服, 每日3次。服药后患者逐渐发汗, 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咯痰减少, 精神状态好转, 再使用小剂量麻黄附子细辛汤巩固疗效。

分析:该患者主要是由于肾阳虚亏导致痰饮咳喘, 又因近日感受外邪而复发。淡白舌、薄白苔且脉沉无力都显示患者阳气虚衰, 属于表里同病的太阳少阴两感证。应治以散寒解表、温肾助阳、温肺化饮, 而麻黄附子细辛汤既能散太阳之表寒, 又能温少阴之里寒, 再加之厚朴行气平喘, 杏仁温肺止咳, 诸药合用同治心、肺、肾, 在外祛风散寒, 在内温里助阳, 使得机体能够解表化饮, 止咳平喘宁心, 回阳散寒。

2.2 肺癌病例

李某, 男, 67岁, 2011年3月18日初诊。主诉:咳嗽、胸闷、胸痛反复发作长达2年, 近3个月逐渐加重。现病史:咳喘气促, 胸闷, 胸痛, 咯稀质痰, 痰中带血, 下肢水肿, 畏寒肢冷, 夜间尿频, 舌红苔少且干燥无津, 脉弦细。既往病史:2012年1月曾出现无明显诱因咳嗽、胸闷、胸痛情况, 在其他医院进行相应治疗后好转, 但于2012年10月再次出现咳嗽、胸闷、胸痛情况, 咯出的痰中带有血丝, 同时还伴有发热症状, 体温为38.6℃。在其他医院行纤维支气管镜检, 结果显示为右肺腺癌, 遂进行手术指征评估, 结果显示全身无手术指征, 遂给予其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化疗, 2次化疗后, 患者咳嗽、胸痛等症状没有出现好转迹象, 且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以及纳差、失眠等副作用十分明显。2012年12月出现午后发热症状, 持续9天未能缓解, 最高体温为37.8℃, 于是来我院就诊。

诊断:西医肺癌, 中医肺岩 (支气管肺癌) 。辨证:阴寒内盛, 痰浊壅肺, 肾阳虚衰。处方:制附子9g、麻黄6g、细辛3g、桂枝6g、杏仁9g、生姜12g、仙鹤草18g、炙甘草9g、大枣3枚。水煎服, 每日两次。

分析:罹患肺癌的患者以老年群体居多, 老年人大多阳气虚衰, 再加上接受放疗、化疗等相关治疗后, 基本已气血两虚。该病例阴寒内盛, 而寒性凝滞、收引, 故胸痛、胸闷;寒邪伤阳, 中寒则脘腹疼痛、呕吐;阳气虚弱至极, 尤其是午后阴寒渐盛, 最终阳不制阴, 虚阳浮越于外, 出现真寒假热的现象, 故午后发热;寒邪袭肺, 肺失宣发、肃降, 则水液输布失常, 出现咳喘、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肺失通调水道之功, 则津液聚而成为痰饮水湿;肾阳亏虚, 津液不能上承, 因此舌红苔少无津而夜尿频数。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剂中, 制附子有温肾散寒的功效, 麻黄、桂枝能温阳化气、顺接阴阳, 而细辛能发散风寒、温肺化饮、祛风止痛, 杏仁温肺止咳平喘, 仙鹤草能止血、补虚, 生姜、炙甘草以及大枣则能调和脾胃。诸药合用能温经回阳, 退热镇痛。

3 结语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良方。少阴主里, 应无表证, 且疾病起于寒邪入侵, 应表现为寒象, 而太阳主表, 脉应不沉, 然而少阴最初受寒邪侵袭最终却有发热, 且脉象反沉, 说明兼有少阴里证和太阳表证。因此使用麻黄开腠理, 细辛散浮热, 再加上附子以固元阳, 能使寒邪驱散而阳不亡。该方剂的药效可表可里、可温可散, 既能温经散寒, 又可以助阳解表, 最终使得机体表透而寒邪得散、里温而阳气不脱。因此, 肾阳不足而又同时外感风邪而表现出真虚假实之证的患者都可以使用加减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 而该方对由肺、肾阳虚所致的表现为寒性咳、喘、痰的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极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畔.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体会[J].湖北中医杂志, 2001, 23 (4) :34.

[2]黄燕.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近况[J].浙江中医杂志, 2007, 52 (7) :426-428.

[3]刘爱真.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运用[J].中医研究, 2010, 23 (1) :58-59.

[4]李磊, 朱益敏, 袁园.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探讨[J].河北中医, 2012, 34 (12) :1818-1915.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 篇2

关键词:病窦,中医辨证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病窦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为基本类型。初期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伴各种心律失常, 严重的可发生心、脑、肾等供血不足症状, 甚至发生阿-斯氏综合征和猝死。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无病窦的病名。根据该病症状、体征, 病窦可归属于迟脉、心悸、怔忡、胸痹、头晕等范畴, 若发作阿斯综合征则属于厥证范畴。病窦的病因较为复杂。六淫侵袭、饮食不节、七情内伤、房室过度、先天不足等均可致病。致病总由损伤阳气、阳虚为本, 阳虚而寒凝、血瘀、气滞或痰湿阻滞, 寒凝、血瘀、气滞、痰湿作为病理产物, 又进一步促进病窦的发展。

2 中医辨证及治疗理念

病窦中医辨证多属心肾阳虚、寒滞经脉。其症状可见:面色白或萎黄, 胸闷心悸, 头晕乏力, 四肢欠温, 舌淡紫, 苔白腻, 脉沉迟或结代。治疗以温阳补虚为根本, 又有温通心阳、温运脾阳、温补肾阳之分, 对兼证尚有活血化瘀、化痰祛湿、行气导滞、养阴生津诸法配合。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 治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由麻黄、细辛、附子3味药组成, 方中麻黄发表散寒, 附子温经助阳, 细辛气味辛温雄烈, 佐麻黄外解太阳之表, 佐附子以内散少阴之寒, 3药组方合用, 于温经中解表, 于解表中温阳。本方虽为少阴、太阳两感而设, 但因其主温经通阳散寒, 还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且多有良效。

笔者在临床上善用加减黄芪、党参、川芎、丹参、细辛、水蛭、补骨脂、仙灵脾等。据药理[4]:附子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 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 双向调节心肌活动, 抗休克、抗心律失常, 还具有激动β受体效应, 可增快心率, 加速房室传导;党参可改善微循环, 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 改善心肌代谢;黄芪可扩张冠脉, 增加冠脉血流量, 保护心肌, 改善心肌代谢, 降低心肌耗氧量, 抗心肌缺血, 增强心肌收缩力, 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黄芪多糖抗心律失常;水蛭可抗凝, 扩张冠脉, 抗心肌缺血, 改善心肌缺血缺氧;丹参有钙阻滞作用, 扩张脑血管, 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血流, 抗心肌缺血, 抗心律失常, 双向调节心肌活动;川芎改善微循环, 增加心、脑、肾血流量, 扩张冠脉, 增加冠脉血流量, 抗心肌缺血, 抗休克, 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补骨脂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强心, 增加冠脉血流量;仙灵脾扩张冠状动脉, 抗心肌缺血, 保护心肌, 抗心律失常, 包括抗室颤;细辛改善微循环, 增加冠脉血流量, 抗心肌缺血。

3 证治案例

3.1 温肾化气, 振奋心阳

急性心肌梗死后, 部分心肌缺血坏死, 窦房结、房室结及部分传导系统受累, 常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 亦称急性病窦综合征, 可伴有急性心功能不全。临床上多见脉沉细或细缓而结代, 伴四肢厥冷, 甚至晕厥, 胸闷气短不能平卧, 小便短少, 双下肢浮肿等心肾俱寒、阳虚水泛证。临床可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化气、振奋心阳。再注《伤寒论》云:“水气由手少阳三焦并注寒水之脏, 即为少阴始病, 水气下注, 故脉沉…水脏之寒不与表气相接, 故于麻黄附子汤中, 用气辛味烈之细辛, 温水脏而散其寒, 使水气与表热相和而作汗。”

病案1:杨某, 女, 65岁。因急性下壁心梗而入院1周。经治疗胸痛好转, 但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和急性心衰。症见:胸闷气短, 心悸心慌, 动则喘促, 面色白, 四肢厥逆,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小便短少, 双下肢浮肿, 口唇及舌淡紫, 舌边有瘀斑, 舌下络脉瘀曲紫暗, 苔白腻, 脉沉迟而结代。心率46-52次/分, 律不齐。心电图:急性下壁心梗, 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辨证为心肾俱寒、阳虚水泛。治宜温肾化气、振奋心阳、泻肺行水。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6g, 细辛5g, 熟附子9g, 黄芪25g, 红参15g, 丹参15g, 川芎10g, 葶苈子10g, 仙灵脾6g, 桑白皮15g, 木通15g, 泽泻10g, 补骨脂6g。日1剂, 水煎服, 另强心、利尿剂继续使用。3剂后小便清长, 自觉胸闷气短、心悸心慌缓解。继服上方7剂后, 胸闷气短、心悸心慌明显缓解, 四肢回温, 双下肢不肿, 心率70次/min, 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3.2 温经通络, 散寒止痛

病窦常伴发于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 心肌供血不足, 不仅可以诱发心绞痛, 而且可以导致缺损。中医辨证为心阳不振、寒凝血滞。症见脉沉迟或沉细而弦缓, 伴胸闷胸痛, 心悸气短, 遇寒或受凉加剧。《素问》云: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 脉寒则缩蜷, 缩蜷则脉絀急, 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通络、散寒止痛。钱天来曰:“麻黄…以解在表之寒, 以附子温少阴之里, 以补命门之真阳, 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 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 温散兼施…损于阳气矣, 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

病案2:黄某, 男, 67岁。患者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3-4年, 1周前因遇寒而诱发胸痛。症见面色白, 冷汗自出, 手足不温, 胸闷胸痛, 心悸气短, 遇寒加剧, 得温稍舒, 渴喜热饮, 神疲乏力, 夜尿频, 舌淡紫, 边有齿痕, 舌下脉络瘀曲紫暗, 脉沉迟而结代。心率46次/分, 律不齐。心电图:V1-V4呈缺血性改变。辨证属胸阳不振, 寒滞经脉, 血瘀脉络。治宜温经通络、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6g, 细辛5g, 熟附子9g, 黄芪25g, 党参15g, 丹参15g, 川芎10g, 水蛭6g, 仙灵脾5g。日1剂, 水煎服。服上方15剂后症状缓解, 心率66次/min。

3.3 通阳祛寒, 增脉复律

病窦好发于素体阳虚, 心气不足的老年人。中医辨证为心肾阳虚、气虚血瘀。《兰室秘藏》云:“三阴三阳经不流行, 而足寒气逆为寒厥, 其脉沉细,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对心肾阳虚、寒滞经脉, 脉沉迟, 心率40次/分左右, 但无严重晕厥、黑矇等心源性脑缺血的患者,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益气活血之品, 以通阳祛寒、增脉复律。

病案3:李某, 男, 61岁。患者因头晕心悸, 心率缓慢10余年, 经食道心房调搏等测试, 诊断为病窦。近日常感胸闷气短, 心慌, 头晕乏力, 面色萎黄, 手足欠温, 喜暖畏寒, 食欲不振, 夜寐多梦, 二便调, 舌淡红, 边有瘀斑, 苔白腻, 脉沉细而缓。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实验阳性。中医辨证为心阳不振、气虚血瘀。治宜通阳祛寒、益气活血、增脉复律。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6g, 细辛3g, 熟附子6g, 丹参15g, 川芎10g, 黄芪20g, 补骨脂6g, 神曲12g, 山楂15g。日1剂, 水煎服。服上方20余剂后症状缓解, 心率65次/min。随访半年未复发。

4 讨论

综上所述,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 心有推动血液循脉运行的作用。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心阳之推动作用, 肾为全身阳气之根, 故临床常表现为心肾阳虚的证候。本证病位在心, 病本在肾, 属虚寒证。临床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病窦综合征, 疗效显著,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推测其机理可能有:增加冠脉血流量, 改善心肌缺血缺氧, 改善心肌代谢, 保护心肌, 抗心律失常, 改善微循环, 增加心、脑、肾血流灌注, 抗休克;另可能还有其他作用:如对心肌细胞离子转运的作用, 抗氧自由基, 抗脂等。治疗病窦既要谨守病机, 又需灵机活法。病窦之根本病机为阳气虚弱, 有时久用阿托品或辛燥温热中药会有津亏阴虚表现, 此时, 宜滋阴救液, 其后仍需回归温阳补气。

参考文献

[1]尚振铎.丹附灸草汤治疗病窦30例[J].辽宁中医杂志, 1990, (2) :29.

[2]杨宁, 胡勤辉, 刘明元.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经验[J].江西中医药, 2001, (5) :7-8.

[3]成光胜, 王林静.自拟病窦汤治疗病窦综合征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1997, (3) :29.

[4]朱社教.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42例[J].陕西中医, 1996, (17) :99.

[5]郑虎占, 董泽宏, 佘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索引[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50.

[6]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3:45-50.

[7]陈国伟, 顾菊康, 陈灏珠.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37-639.

麻黄附子细辛汤 篇3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麻黄附子细辛汤,氯雷他定

过敏性鼻炎作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 多由各种过敏原所导致, 虽诊断较为简便, 西医治疗大多采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疗效甚微且副作用明显[1]。因此, 从中医药中探寻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 是耳鼻喉科医生面临的问题之一。我科收治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予以中药进行治疗, 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选

纳入标准: 年龄18~70岁;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2];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其他严重躯体疾患;意识模糊, 精神疾患严重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3月将在我科门诊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10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中男64例, 女36例;年龄最大62岁, 最小18岁, 平均 (42.5±3.8) 岁;病程0.3~31年;主诉鼻塞81例, 鼻痒72例, 嗅觉减退52例。按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的对照原则, 采用随机数字表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即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组 (观察组) 和氯雷他定治疗组 (对照组) , 每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主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 (药物组成:麻黄、炮附子、细辛、桂枝、白芍) 进行治疗, 随症加减如鼻塞不通严重加白芷;嗅觉减退者加葱白;有明确过敏史者加防风、甘草。1剂/d, 水煎服, 早晚各1次。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如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等。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20070030) 10ml/1次, 1次/d, 口服。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 4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计分的总和, 计算改善百分率进行有效率的计算, 其中改善程度≥51%者为显效, 50%~21%者为有效, <20%者为无效[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 以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 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 对照组有效率为78.00%, 两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注: 与观察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 (4.00%) 一过性口干症状, 停药后症状自行缓解;对照组出现9例 (18.00%) 不良反应症状, 其中头痛5例、嗜睡2例、胃肠道不适2例, 经对症治疗后痊愈。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 多由于风寒之邪凝聚鼻络, 以致阳气失于温煦, 寒踞鼻窍故而喷嚏大作, 泪出流涕,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气所病, 肾为欠, 为嚏”。《医法圆通》中亦言:“从内伤而得者, 由心肺之阳不足, 不能统摄津液, 而清涕出。肾络通于肺, 肾阳衰而阴寒内生, 不能收束津液, 而清涕亦出。”可知, 本病的病机乃肺肾阳气虚, 风寒则乘虚而入, 遂至喷嚏, 流清涕, 其标在鼻, 本在肺, 其根在肾[3]。故治疗当以温补肺肾, 宣通鼻窍为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是以麻黄宣发卫阳, 驱散外邪, 兼以通窍, 加以最补命门之火的附子, 以及善通诸窍的细辛, 以上三味为主药;同时, 加味桂枝在本病中以通达气机, 温煦肺窍为主, 白芍则发挥通利肺气兼开鼻窍的作用, 如此再根据具体症状情况灵活转归加减药味,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诸药合用, 共奏肺肾同补, 宣通鼻窍之功, 则鼻鼽可望向愈。有鉴于此, 我科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选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过敏性鼻炎进行治疗, 并与常用西药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结果证实, 观察组有效率90.00%, 优于对照组的78.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可见,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殷亚琳.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3 (5) :63-64.

[2]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修订) [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8, 23 (3) :134.

麻黄附子细辛汤 篇4

关键词:川芎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偏头痛

偏头痛是青春期常见多发疾病,亦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疾病,其与地域、年龄、季节、天气等有关,65%为女性,搏动性偏侧头痛为其主要临床症状,且常伴有呕吐、恶心、羞明等症状,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并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加重其家庭经济负担。本研究选取63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通过对比,以探讨川芎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63例偏头痛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偏头痛,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男10例,女21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5.78±9.22)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9.58±6.88)年。观察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6.68±8.19)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10.21±4.4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10 mg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549)治疗,2次/d,疗程15 d。观察组采用《伤寒论》[1]川芎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9 g,桂枝30 g,葛根60~90 g,白芍30 g,附子(先煎3 h)30 g,细辛9 g,川芎30 g,炙甘草30 g,生山芋60~90 g,生姜50 g,大枣9枚。头痛时间较久者加土元6 g,地龙10 g;严重头痛者加蔓荆子10 g,川芎20 g;若有恶心呕吐症状则加旋复花10 g,半夏6 g;若有易怒烦躁症状出现则加石决明20 g,夏枯草10 g;对月经紊乱者则加益母草10 g,红花10 g;若发作后出现无力疲乏症状则加黄芪15 g,太子参15 g。加400 ml水煎至200 ml,温服,1剂/d,2次/d,疗程15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对比。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5 d后,偏头痛症状无明显好转,停药后症状复发,为无效;治疗15 d后偏头痛症状有所好转,但停药后复发,为好转;治疗15 d后未出现发作性疼痛,停药后复发,为显著好转;治疗15 d后未出现发作性头痛且停药1个月未再次复发,为治愈。总有效率=(治愈+显著好转+好转)/总例数×100%。②采用VAS评分法[2]对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症状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感,10分为疼痛难忍。③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的6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头痛症状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症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偏头痛是由遗传、环境、饮食、精神、代谢与内分泌等因素所致,约50%偏头痛患者会出现恶心等症状,且常引发困倦、怠倦、厌食、乏力、多尿、头皮压痛、烦躁易怒等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加重其经济负担,有调查发现[3]美国因偏头痛造成的经济负担为10~17亿美元。《张氏医通》[4]曰:“头痛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症因脉治》[5]记载:“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风冷所致”阴气过剩、寒邪外感、阻络淤血、痰浊脾虚为致偏头痛之源。

散寒温阳、化瘀活血、化湿健脾为其治疗之根本,本研究以《伤寒论》中川芎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偏头痛患者行川芎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其方中生麻黄具有通经络、开腠理、散风寒、利水湿之功效;附子可通阳气、止疼痛、祛风寒、通阳逐寒、暖脾土之功效;桂枝可化痰饮、温经脉、通阳暖脾之功效;细辛具有宣脉络、祛风寒、温经络、涤痰浊之功效;白芍具有止疼痛、养经脉、和营卫、疏脾土之作用;葛根具有升阳止泻、止渴生津之作用;川芎具有行气活血、止痛祛风之功效;炙甘草具有滋阴益气、复脉通阳之功效。诸药合用从而达到化湿健脾、温阳伤寒、化瘀活血的目的,通过散风寒疏通经络、消除淤血,进而改善患者偏头痛症状,且麻黄中含有大量麻黄碱,可持久且温和收缩血管,附子中的乌头碱可起到一定镇痛效果,且诸药联合使用可增强药效,快速改善患者偏头痛症状。本研究中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川芎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偏头痛,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偏头痛患者行川芎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新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偏头痛32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13,35(2):225-226.

[2]武彦杰.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6):714-715.

[3]邹春盛,刘慧英.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5):365-366.

[4]张荣归,王淑珍,李冬莲.加减通窍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偏头痛5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62-163.

麻黄附子细辛汤 篇5

关键词:中风,下肢水肿,四肢洗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中医认为中风是由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以突然昏迷、偏瘫、半身麻木、不省人事等为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1]。据调查[2],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约200万,死亡约150万,且中风恢复期的患者因活动受限、血流不畅,易出现患肢水肿,影响患者康复进程。本研究对中风后患侧下肢水肿患者采用四肢洗方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中风后患侧下肢水肿患者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50~73岁,平均(60.73±10.16) 岁;病程30~55 d,平均(43.16±6.33) d;左侧偏瘫58例,右侧偏瘫38例。将上述96例中风后患侧下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偏瘫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给药方法

对照组口服胰激肽原酶片,240 U/次,3次/d;中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四肢洗方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四肢洗方组成:独活12 g、白芷12 g、 伸筋草12 g、 红花10 g、桂枝12 g、扦扦活12 g;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0 g、炮附子10 g、细辛10 g,冷水2 L浸泡30 min,大火煮沸,持续20 min,倒入木桶,晾至40~42℃,浸脚20 min,2次/d。两组患者均10 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水肿症状评分:按压凹陷、皮肤湿冷、对肢体功能的影响、肢体胀痛的轻重程度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记录治疗前后两组肢体水肿症状变化情况[3]。临床疗效[4]:痊愈,患者水肿完全消退,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患者水肿明显消退,积分减少60%~90%;有效,患者水肿消退不明显,积分减少30%~60%; 无效,患者水肿无变化,积分减少<3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水肿症状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水肿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 0.05),且中药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说明中药治疗组可有效治疗中风后患侧下肢水肿,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 VS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的患者尚能活动,但走路偏瘫步态,重则卧床不起,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对偏瘫患者给予细心呵护的过程中,偏瘫一侧下肢水肿为其常见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患者静脉回流障碍和营养代谢障碍,使血液不能很快的返回心脏,而瘀滞于静脉中的血液量增多,静脉管腔内的压力也随着增大,液体被挤到血管壁外,滞留于组织间隙中,于是出现了水肿。若水肿在组织中滞留时间较长,其中的蛋白质成分会沉积下来,变成纤维组织,引起关节强硬和挛缩,故对肢体肿胀应积极治疗,以促进患者康复。

胰激肽原酶是从动物胰腺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 能使激肽原降解成激肽,从而其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调节血压的作用,故可用于中风后患侧下肢水肿的治疗, 但单纯采用胰激肽原酶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传统中医认为中风后偏瘫、肢体水肿多由痰湿淤血停于肌肤经络及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研究发现[5],中药熏洗对治疗中风偏瘫后患侧下肢水肿有着独特的优势。为此,作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四肢洗方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熏洗对中风后患侧下肢水肿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四肢洗方中独活和白芷消肿止痛、伸筋草舒筋活络、红花活血化瘀、桂枝温经通络;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搜在皮之风, 附子温在里之阳,细辛通经。两方合用共奏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之功。加之采用中药熏洗疗法具有热疗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功效,其可通过蒸汽热刺激局部温度感受器,减缓纤维神经的传导速度,从而缓解肌肉痉挛,同时还可改善血液循环[6,7]。故可将四肢洗方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熏洗用于中风后患侧下肢水肿的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56例, 年龄25岁~83岁, 平均年龄 (57.83±3.05) 岁;初发19例, 二次入院47例, 病程最短9 d, 最长149 d;轻度高血压18例, 中度高血压20例, 重度高血压18例。对照组55例, 年龄24岁~82岁, 平均年龄 (57.94±3.06) 岁;初发17例, 二次入院38例, 病程最短8 d, 最长156 d;轻度高血压14例, 中度高血压24例, 重度高血压17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2月出版的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制定[1]。

1.3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

(1) 符合轻度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2) 符合中度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 符合重度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排除标准

(1) 服用药物 (如甘草和生胃酮、某些非固醇类抗风湿药、某些激素类避孕药等) 致血压升高; (2) 器质性疾病 (如肾脏疾患:肾肿瘤、肾炎、肾衰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柯兴综合征、嗜铬细胞瘤) 引起的高血压病; (3)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2 方法

2.1 治疗及观察方法

观察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2 g、附子9 g、细辛6 g、当归10 g、葛根12 g。每日1剂, 水煎2次, 取汁200 ml, 早晚2次分服。服用3 d为1疗程。每天测血压, 观察收缩压、舒张压、症状。对照组口服复方降压片2片, 每日3次。每天测血压, 观察收缩压、舒张压、症状。

2.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老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症状评定标准[2]。

2.2.1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a) 舒张压下降1.3 k Pa (10 mm Hg) 以上, 并达到正常范围;b) 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 但已下降2.7 k Pa (20mm Hg) 或以上。需具备其中1项。 (2) 有效:a) 舒张压下降不及1.3 k Pa (10mm Hg) , 但已达到正常范围;b) 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3~2.5 k Pa (10~19mm Hg) , 但未达到正常范围;c) 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4 k Pa (30mm Hg) 以上, 需具备其中1项。 (3) 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2.2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烦躁、腰酸腿软等。 (1) 显效:上述症状消失; (2) 有效:上述症状减轻: (3) 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

2.3 统计学方法

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对高血压症状的临床疗效, 显效率观察组为64.28%, 对照组47.27%, 有特别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

注:χ2=8.7, P<0.01。

3.2 对血压的影响,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28%, 对照组67.27%, 有特别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2。

例 (%)

注:χ2=12.6, P<0.01。

4 讨论

妊娠高血压是妇科临床常见而又严重影响母婴安全的疾病, 由于妊高征的病因至今未明, 故至今仍是根据其好发因素以及病理生理变化特点采取解痉、降压、利尿及适时终止妊娠等原则治疗。

中医无妊娠高血压病名, 但“眩晕”、“头痛”等病证的描述与其一般临床症状相近。原发性高血压以头痛、欲寐、脉微细就诊者亦不少见, 其证候特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相符。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功能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伤寒, 始得之, 脉虽沉而反发热者, 并治寒气厥逆, 头痛, 脉沉细者。今加当归、葛根, 诸药相配有散寒解表, 温通血脉, 缓急止痛之效[3]。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左旋麻黄碱 (L-Ephedrine, C10H15ON) 有降压、扩张血管作用;细辛挥发油能使麻醉动物血压降低;葛根素能减弱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高血压大的升压或降压反应, 能扩张动脉降低血压;葛根总黄酮还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 使血压明显下降, 心率减慢, 并有镇静作用;蓬菜藤碱有降压、减慢心率、扩张血管、抑制平滑肌运动及解痉等作用;当归嗪对抗肾上腺素和氯化钾引起家兔离体动脉收缩的作用, 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 降低动脉压及冠脉阻力, 增进微循环;乌头碱、新乌头碱及次乌头碱等有强心、镇痛、抗炎作用。

参考文献

[1] WHO国际高血压联盟.全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 1999, 7 (2) :97~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2~34

麻黄附子细辛汤 篇7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3 月—2014 年4 月到本院诊治的Ⅱ 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 例,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30 例: 男21 例,女9 例; 平均年龄( 69. 2 ± 6. 3) 岁; 平均病程( 2. 3 ± 1. 1) 年。对照组30 例: 男22 例,女8 例; 平均年龄( 68. 1 ± 6. 9) 岁; 平均病程( 2. 1 ± 1. 7) 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参照2008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指南》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 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脱疽诊断疗效标准》。

1. 3 纳入标准1) 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 2)Fontaine分期为Ⅱ 期[1],主要表现为下肢间歇性跛行; 3) 中医分型为寒凝阻络证; 4) 患者知情同意。

1. 4 排除标准1) 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2) 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 3) 精神障碍者; 4) Fontaine分期非Ⅱ期者;5) 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2 方法

2. 1 治疗方法

2.1.1对照组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日1次,3个月;口服立普妥片20 mg,每日1次,3个月。加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知识宣传教育;心理疏导;足部常规护理。

2.1.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麻黄附子细心辛汤加味”汤剂口服,中药组方:麻黄5 g、炮附片5 g、细辛5 g、甘草5 g、鸡血藤10 g。先将中药加水500 m L浸泡15分钟,武火煎30分钟左右,取汁约150 m L;同理再煎,取汁150m L,两汁混匀,早晚分服,每天1剂,4周为1疗程。3疗程后评价疗效。

2. 2 观察指标

1) 跛行距离: 患者在医生监护下,在门诊的走廊内行走,速度均匀,由医生记录开始行走至发生患肢疼痛被迫停止行走的距离,以米为单位; 行走距离超过1000 米者,或主诉间歇性跛行症状已消失者,均以1000 米为限计量; 2) 踝肱指数( ABI) :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 疗程后观察。按2002 年心血管病和介入放射治疗协会的相关标准[2],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ABI。

2. 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5. 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体会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祖国医学“脱疽”等范畴。《灵枢·痛疽篇》曰: “发于足指( 趾) 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其主要病因病机多由于饮食不节,久病耗损或者年老体虚,致使脏腑功能衰退; 先出现脾肾阳虚,继之肺气虚而终致心阳虚,心阳不足,无力通达下肢末端; 或因卫阳不固,寒邪湿毒内侵,寒湿之邪滞于血脉; 或因正气不足,荣卫之气与寒湿之邪相互搏结,稽留于脉中,气机不畅,瘀血堵塞脉络,脉络不通,筋脉失养,终成“脱疽”。麻黄附子细辛汤原出自《伤寒论》中,主少阴病,是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有效方剂。方中附子为辛热之品,温阳散寒、化瘀通络,细辛、麻黄性温辛散,为温经散寒、宣通气血之要药,与附子相配,可增强附子温补阳气、散寒通脉之效; 鸡血藤为藤类之品,可舒筋活络、行血补血,《本草纲目拾遗》曰: “鸡血藤,大补气血…能通七窍,走五脏,宣筋络”; 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效果,使血压增高,心搏增加,使四肢末端血循加快; 附子有显著强心作用,使心肌功能改善,并有显著扩张外周血管作用; 细辛有强心、扩张外周血管、抗炎、镇痛等作用; 鸡血藤有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本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两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提示,麻黄附子细心辛汤加味,治疗中医辨证为寒凝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能改善下肢血运,减轻间歇性跛行症状,延长跛行距离,延缓病情进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贝政平,何继永,杨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S].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7.

上一篇: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下一篇:网球选修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