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碱和丙泊酚

2024-06-11

麻黄碱和丙泊酚(共7篇)

麻黄碱和丙泊酚 篇1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的麻醉, 可明显减少丙泊酚的首剂量和总剂量, 意识消失快, 且苏醒时间未延长。但可引起MAP、HR、SPO2明显下降。为此, 我们将芬太尼、小剂量麻黄碱和丙泊酚序贯用于无痛人流术的麻醉, 重点观察患者循环、呼吸的变化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60例ASA I级、主动要求无痛人流术的患者, 孕期为6~8周, 年龄20~40岁, 体重44~65 kg。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30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A组用药:芬太尼丙泊酚;B组用药:芬太尼, 麻黄碱, 丙泊酚。

1.2 麻醉方法全部患者术前禁食8h, 禁饮2h, 无术前用药。

入室后常规测MAP、HR、SP02为基础值, 开放上肢静脉通道。A组开放静脉后予芬太尼1.0μg/kg静注, 会阴部消毒时以2ml/s速度注入丙泊酚1~2mg/kg, 至患者睫毛反射和指令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术中患者四肢活动时追加丙泊酚0.4~0.6mg/kg。B组予芬太尼1.0μg/kg静注, 会阴部消毒时给予麻黄碱0.1~0.2 mg/kg静注, 然后按A组方法用丙泊酚。术中患者均面罩纯氧吸入, 流量3L/min。

观察项目用多参数监护仪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2min、手术结束时记录监测结果 (MAP、HR、SP02) , 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分析判断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观察患者恢复时间 (呼之睁眼、正确对答、自动离院时间) , 以及不良反应。

1.3 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

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3~8min, 麻醉满意。A、B两组注药前MAP、HR、SPO2差异均无显著性。A组注药后2min MAP、HR、SPO2明显较注药前下降 (P<0.05) 。B组注药前后MAP、HR、SPO2无明显变化。B组注药后2min的MAP、HR、SPO2显著高于A组。

3 不良反应

A组的呼吸暂停、人流综合征多于B组 (P<0.05) 。两组清醒恢复时间差异无显著性。外周静脉的刺激性疼痛作用。研究表明单次注射芬太尼后3~4min, 其作用达高峰。1.5 mg/kg丙泊酚在给药后1~3min循环呼吸抑制最强。A组患者在用丙泊酚2min后MAP、HR、SPO2下降最明显。B组患者预防性用小剂量麻黄碱, 正好在芬太尼、丙泊酚作用达高峰时, 及时对抗两者的循环、呼吸抑制作用。

麻黄碱作为一种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既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又能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受体兴奋时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输出量增加, 心率增快:受体兴奋时可显著收缩静脉血管, 因而回心血量增加, 血压升高。麻黄碱对呼吸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作用于呼吸道:受体, 使呼吸道平滑肌松弛, 再有中枢神经兴奋, 循环的亢进等途径的改善作用, 还可能改善了肺血流, 有助于改善氧合。人流术所造成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人工流产综合征, 表现为宫颈和子宫受机械刺激时迷走神经兴奋致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而麻黄碱的兴奋交感神经作用, 正好可预防性抵消迷走神经兴奋作用。但因丙泊酚及芬太尼的呼吸抑制作用, 故不能忽视最基本的麻醉循环呼吸监测。因此诱导时应缓慢给药避免血药浓度瞬间过高, 同时注意调整头位甚至采用托下颌法保证呼吸道通畅。常规监测呼吸、心率及SP02, 备齐急救复苏药品及器械, 都是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宝峰, 主编.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7.

[2]栾学伟, 代志强, 魏福祥, 等.异丙酚、芬太尼联合用于无痛人流手术[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17 (6) :6893.

麻黄碱和丙泊酚 篇2

关键词: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麻醉深度,血药浓度

手术中, 对患者实施全麻必须要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手术麻醉维持期大约占手术总时间的80%以上, 如麻醉深度过深或过浅都会对患者手术结果造成影响, 甚至直接决定着手术的成功或失败[1]。血药浓度监测是检验患者麻醉深度的重要途径[2]。本文将借助Narcorend麻醉深度监护仪, 分析丙泊酚 ̄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下麻醉深度和丙泊酚血药浓度的监测特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6月收治的采取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患者, 从中选取术前均未用药、保有完整丙泊酚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的患者临床资料, 并排除患有心血管、神经疾病, 以及体重指数>28kg/m2或<18kg/m2的患者27例, 其中男19例, 女8例;年龄24~47 (平均32) 岁。患者采用性别分组法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两组患者体重、年龄、身高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用药, 进入手术室后戴常规面罩, 做5min吸氧去痰准备。使用酒精棉球擦拭患者前额皮肤油后, 粘贴Narcorend (NT) 电极 (测试电阻<6kΩ, 单通道) 检测患者麻醉NT分级[3]。应用TCI-Ⅲ双通道输液泵 (广西威力方舟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患者靶浓度 (Ce) , 丙泊酚参数选用Trakley参数, 用计算机检测患者的血药浓度变化[4]。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气管进行插管麻醉。在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注通道后, 输注浓度为10ml/kg的乳酸林格液, 通过面罩为患者吸入4%七氟醚+6L/min氧气实施麻醉诱导, 丙泊酚靶控输注, 丙泊酚血浆初始靶浓度设定为1.0μg/ml, 根据手术需要进行调节, 七氟醚呼气末浓度需维持在1.0~3.0MAC。术后先停止气体麻醉, 待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之后, 调节输液泵至清醒浓度。

1.3 麻醉深度评级

本文麻醉深度评级选用NT分级:A级 (清醒状态) ;B级 (浅镇静状态) ;C级 (常规镇静状态) ;D级 (常规麻醉状态) ;E级 (深度麻醉状态) ;F级 (多度麻醉-爆发抑制) 。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Narcorend随时检测患者的麻醉NT分级和对应时间的血药浓度, 并做详细记录, 所有数据均采用表示。

2 结果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麻醉深度和对应时间的血药浓度, 可以发现:男性组和女性组的丙泊酚血药浓度均随着患者麻醉深度的提升而逐渐升高;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 相同的麻醉深度其血药浓度均有略高, 见附表。

3 讨论

丙泊酚麻醉是以起效快、无积蓄、无痛苦, 且患者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为特点的静脉麻醉药物。有学者称, 丙泊酚还可通过降低患者交感神经的血管活性, 起到降压的作用;可以辅助舒张人体平滑肌, 从而达到降低血管内阻力的作用。七氟醚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应用于全身麻醉的新型吸入式麻醉剂, 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七氟醚实施深度麻醉时, 极易引起患者躁动, 从而提高了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发生率。而丙泊酚 ̄七氟醚共同用于患者深度麻醉, 两药物不仅可以发挥各自特点。丙泊酚 ̄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所采用的吸入式麻醉, 在降低患者用药痛苦的同时不仅加快了药物起效速度, 还降低了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症状。

本文研究发现, 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状态下, 患者的麻醉深度和丙泊酚的血药浓度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 丙泊酚的血药浓度越高, 患者的麻醉深度NT分级越高, 且男性患者于女性患者的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存在一定差异, 男性患者丙泊酚 ̄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状态下, 达到同一麻醉深度, 较女性患者而言需要控制更高的丙泊酚血药浓度。这也表明在以后的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需要区分男性和女性, 性别差异在此研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 需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管轰动艳, 嵇富海.七氟醚吸入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间循环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1, 18 (26) :172-173.

[2]唐朝辉, 刘松华, 程智刚, 等.麻醉趋势监测七氟醚麻醉下气管内插管麻醉深度的变化[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7) :1654-1657.

[3]周愚, 李茜, 余海, 等.丙泊酚靶控输注和异氟醚麻醉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360-3621.

麻黄碱和丙泊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胸外科[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I-II级]择期手术患者80例, 男52例, 女28例。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 (52.2±8.6) 岁。病情类型:食管癌48例, 肺癌32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室后安静仰卧5 min, 开放静脉通路, 输注乳酸钠林格液10 m L/kg和6%羟乙基淀粉液适量, 对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护。诱导时两组均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 芬太尼4μg/kg。其中对照组输注丙泊酚2 mg/kg, 试验组 (七氟烷组) 吸入2%~4%七氟烷。术中根据血压、心率及手术进展情况随时调整泵入丙泊酚速度和吸入七氟烷浓度。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 (MMSE) , 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24 h评价认知功能。 (2) 对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进行观察, 包括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以及拔管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

两组在术前、术后24 h MMSE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术后1 h、6 h、12 h丙泊酚组MMSE评分要显著高于七氟烷组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比较

丙泊酚组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要显著低于七氟烷组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现, 最早集中在心脏手术后, 麻醉医师发现这类患者的发生率很高, 很多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因何导致POCD发生率高并不很清楚。有研究认为, 手术本身的大小决定了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 即手术的风险以及危险性越大, 意味着手术中的麻醉剂量越高, 那么就越容易出现POCD, 同样一般的小手术本身并不需要进行全身性的大剂量的麻醉, 仅仅是进行局部性麻醉那么对于患者而言, 他们本身的大脑损伤以及危险性就要低[3]。目前许多试验证实, 丙泊酚和七氟烷的麻醉均会对患者的认知障碍产生影响。本案例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但是丙泊酚影响较小, 术后恢复认知较快。结果显示术后1 h、6 h、12 h丙泊酚组MMSE评分要显著高于七氟烷组。丙泊酚组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要显著低于七氟烷组。

综上所述, 未来胸外科患者手术尽可能的通过丙泊酚进行麻醉, 对现有的七氟烷予以替代, 从而更好地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避免对于其认知功能的影响。但是, 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小, 同时观察时间较短, 有待进一步对现有样本量进行扩大, 从而保证研究的准确性。

注:*表示与七氟烷组比较, P<0.05

注:*表示与七氟烷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分析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对胸外科手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胸外科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I-II级择期手术患者80例, 将患者随机分成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各40例。比较两组MMSE评分和塑性质量。结果 两组在术前、术后24 h MMSE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术后1 h、6 h、12 h丙泊酚组MMSE评分要显著高于七氟烷组 (P<0.05) 。丙泊酚组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要显著低于七氟烷组 (P<0.05) 。结论 丙泊酚和七氟烷麻醉均会造成患者短期认知功能下降, 但是丙泊酚影响较小, 术后恢复认知较快, 适合在临床进行推广以及对于七氟烷的替代。

关键词:七氟烷,丙泊酚,术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

参考文献

[1]彭艺, 熊华, 董莉萍, 等.老年患者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变化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D].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50 (9) :21-23.

[2]徐卫平, 谢飞, 朱忠勇.S100β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1, 22 (4) :173-174.

麻黄碱和丙泊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愿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患者80例, ASAⅠ~Ⅲ级, 男49例, 女31例, 年龄60~83岁, 体质量42~77kg,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13例, 有高血压病史者11例, 均口服降压药, 血压达正常范围, 冠心病史2例, 既往有腹腔手术史9例, 均无药物过敏史。随机分为A、B、C、D组各20例。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询问病史, 签麻醉同意书, 入室后均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 面罩给氧, 建立静脉通道。各组均先给予咪唑安定0.03~0.04mg/kg、芬太尼0.8~1μg/kg, 接着A组给予丙泊酚1.5~1.8mg/kg, B、C、D组分别在A组用药基础上给予0.25、0.50、0.75mg/ml剂量麻黄碱的丙泊酚1.5~1.8mg/kg混合液, 直至呼之不应, 睫毛反射消失时, 开始置镜行检查。若检查中出现肢动, 酌情追加丙泊酚, 若出现血压 (BP) 下降, 收缩压<90mm Hg (1mm Hg=0.133kPa) 或低于基础值的20%时, 给予麻黄碱5mg, 或心率 (HR) <60mg次/min时给予阿托品0.2mg, 必要时可重复给予。

1.3 监测

分别于麻醉前、注射丙泊酚后2min、 5min、10min、检查结束时分别记录SBP、DBP、HR、血氧饱和度 (SpO2) 等监测结果, 分析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 以及术中需用麻黄碱、阿托品的次数。检查结束后待患者清醒,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法判定镇痛情况, 调查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生命体征变化

AB组注药后2min、5minSBPDBPHR比注药前明显下降 (P<0.05) , 而10min时有所回升, CD组注药后SBPDBPHR在各时点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AB组与CD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术毕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SpO2在A组给药后2min下降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中与术后情况

AB组用麻黄碱和阿托品的次数明显多于CD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CD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小剂量咪达唑仑加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因具有安全, 镇静、镇痛效果好, 舒适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无痛肠镜检查, 笔者发现对于青壮年及体质较好者能保持较平稳的血流动力, 而老年患者易致低血压及心动过缓。芬太尼可使心率减慢, 与丙泊酚合用有明显的中枢性迷走兴奋作用, 增加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和导致血压下降[1]。这不仅与丙泊酚和芬太尼有关, 还与肠镜检查前患者禁食、肠道准备等因素有关。丙泊酚虽具有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苏醒快, 几乎无蓄积作用等优点, 在检查中可起到镇静、顺行性遗忘和抗焦虑的作用, 但其镇痛作用差, 在大剂量应用时具有心肌抑制和外周血管扩张作用, 可引起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 特别是对高龄和体弱者影响更明显[2]。尤其是术前应用阿片类和β受体阻滞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更为严重[3], 与芬太尼合用虽可适当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但进一步加重心动边缓。为了使接受无痛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有较稳定的血流动力, 笔者采用小剂量麻黄碱与丙泊酚伍用, 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这可能是由于麻黄碱激动β1受体, 心肌收缩力增强, HR加快;激动血管床的αβ2受体, 皮肤黏膜血管收缩, 平均动脉压 (MAP) 升高[4], 抵消了丙泊酚和芬太尼对循环的抑制作用, 使整个检查过程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 保持循环的稳定, 使检查过程更安全。从A组可观察到血压波动较大, 用麻黄碱5次, 阿托品3次, 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 若间断用麻黄碱, BP反跳幅度大。笔者在BCD组的丙泊酚里加入小剂量麻黄碱, 各组视丙泊酚用量增加而麻黄碱剂量相对增多, 力求使血压平稳, B组相对A组, 用麻黄碱与阿托品次数减少, 但与CD组比较也有较明显差异。CD组无1例用麻黄碱或阿托品, 血压也相对稳定。

注:与用药前比较, *P<0.05;与CD组比较, #P<0.05

本研究中有3例在静脉滴注丙泊酚1~2min后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 表现为呼吸明显减弱, 潮气量下降, 甚至一过性的呼吸暂停, SpO2下降达85%, 经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后改善。这不仅与注药速度和剂量有关,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 尤其是老年人心肺功能减弱, 并发症较多,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要严密监测, 准备好抢救药品及呼吸机等急救设备, 以确保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丙泊酚伍用10~15mg麻黄碱对老年人无痛肠镜检查能保持较好的心血管稳定性, 使检查更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丙泊酚伍小剂量麻黄碱用于老年人无痛肠镜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 80例ASAⅠ~Ⅲ级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A、B、C、D组各20例。A组单纯用丙泊酚;B、C、D组采用丙泊酚与麻黄碱配成不同浓度混合液, 麻黄碱浓度分别为0.25、0.5、0.75mg/ml。入室后, 经静脉依次予咪唑安定0.03~0.04mg/kg、芬太尼0.8~1μg/kg及配制的丙泊酚1.5~1.8mg/kg。诱导后连续监测SBP、DBP、HR、SpO2, 观察术中用麻黄碱、阿托品、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A、B组SBP、DBP、HR在用药2、5min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 。C、D组在用药2min后SBP、DBP、HR与术前比较略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4组在10min及术毕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中麻黄碱、阿托品使用次数C、D组少于A、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丙泊酚伍用小剂量麻黄碱用于老年人无痛肠镜对血流动力学有稳定作用, 提高了安全性。

关键词:麻黄碱,丙泊酚,无痛肠镜, 老年,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许莹, 褚国强, 薛向宁, 等.不同丙泊酚复合用药方法对人流手术应激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4) :251.

[2]张庆, 刘祥, 胡远, 等.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7, 3 (4) :275-278.

[3]刘存明, 张国楼.异丙酚加小剂量芬太尼麻醉在门诊短小手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8, 14 (2) :94.

麻黄碱和丙泊酚 篇5

关键词:七氟烷,丙泊酚,支撑喉镜术,瑞芬太尼,静脉靶控输注

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切除术的特点为手术时间短、手术刺激强度大, 因此给麻醉带来一定难度。手术过程中不仅要求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 以稳定由于喉部受到的强烈刺激而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而且术毕又需要患者迅速苏醒[1]。所以寻求安全、疗效好的麻醉药对支撑喉镜术便显得十分有必要。为此笔者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择期行支撑喉镜术的1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对七氟烷和丙泊酚二者复合瑞芬太尼的方法的比较, 探讨七氟烷在支撑喉镜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择期行支撑喉镜术的147例患者, ASAⅠ级64例, ASAⅡ级83例, 其中男性79例, 女性68例, 年龄24~57岁, 平均年龄 (42.1±7.3) 岁, 体质量44~70kg, 平均体质量 (60.8±3.4) kg。无嗜酒及滥用药物史者, 无肝、肾、肺等疾病者, 无听觉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史者, 术前评估无气管内插管困难。诊断为声带息肉或喉肿物, 术式为支撑喉镜下单侧或双侧息肉或肿物切除或活检术。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其中七氟烷组72例, 男性34例, 女性38例, 年龄25~54岁, 平均年龄 (41.9±8.8) 岁, 平均体质量 (61.3±4.8) kg;丙泊酚组75例, 男性45例, 女性30例, 年龄24~58岁, 平均年龄 (44.1±6.5) 岁, 平均体质量 (64.2±6.1) kg。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标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 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 连续监测SpO2、MAP、HR。麻醉诱导: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μg/kg。两组均在麻醉诱导前3min口含1%的丁卡因胶浆5mL[2], 当咽喉部有麻木感时, 丙泊酚组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2.0mg/kg, 七氟烷组吸入2%~4%七氟烷, 使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1MAC。麻醉维持:两组均靶控输注瑞芬太尼, 静脉滴注琥珀胆碱维持肌松, 均复合吸入65%氧化亚氮。随手术进程调整麻醉深度。手术麻醉结束后停止麻醉药的输注。

1.3 监测指标

记录麻醉诱导前 (T0) 、诱导后 (T1) 、插管后即刻 (T2) 、置入支撑喉镜时 (T3) 、支撑喉镜取出时 (T4) 及拔管时 (T5) 的HR、MAP、SpO2。观察术后疼痛、躁动、呛咳和不适发生的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组间比较, *代表P<0.05, **代表P<0.01;与T0比较, #代表P<0.05, ##代表P<0.01

注:*代表P<0.05, **代表P<0.01

注:*代表P<0.05, **代表P<0.01

2 结果

2.1 麻醉手术期间, 各时间点收缩压 (SBP) 、MAP及HR的变化情况

与丙泊酚组比较, 七氟烷组在T2、T3、T5的SBP及MAP变化显著 (P<0.05) , 各个点HR变化不明显。与T0比较, 七氟烷组在T1、T2、T3、T5点的MAP及T1点的HR均变化明显 (P<0.05或P<0.01) ;丙泊酚组在T1点的的MAP及HR变化显著 (P<0.01) , 具体见表1。

2.2 其他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两组在术后恢复质量 (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 的比较, 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5或P<0.01) , 具体见表2。

2.3 麻醉过程中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七氟烷组术中出现1例高血压, 4例躁动, 2例疼痛, 1例呛咳, 2例嗜睡, 3例不适;丙泊酚组术中有4例出现高血压, 17例躁动, 13例疼痛, 6例呛咳, 5例嗜睡, 14例不适。二者在高血压、躁动、疼痛、呛咳及不适者比例上的比较,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具体见表3。

3 讨论

声带息肉摘除术由于手术部位在气管处, 气管内植物神经丰富, 咽喉部和气管内有丰富的压力、化学和温度感受器, 感觉神经丰富, 因此对各种刺激非常敏感, 支撑喉镜术时间虽短, 但对喉部的操作刺激可能引起许多反射, 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3], 也易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 所以不仅要求麻醉诱导迅速、足够的麻醉深度, 以消除各种不良反射, 还要保证麻醉平稳, 不影响术毕苏醒, 可迅速恢复气道保护性反射[4], 使患者苏醒, 以免血液和口咽部分泌物误吸[5]。

瑞芬太尼为新合成的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 其结构中含有酯键, 容易被血浆和组织中酯酶代谢降解, 而具有起效快、消除快、持续输注半衰期短, 长时间输注无蓄积, 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是目前支撑喉镜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6], 临床上已有应用瑞芬太尼静脉靶控输注用于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 并认为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7]。七氟烷为挥发性吸入麻醉剂, 在临床上可快速加深或减浅麻醉, 丙泊酚能使血药浓度迅速下降, 持续输注后消除半衰期也很短。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诱导后均出现了心率下降。插管后及术毕, 七氟烷组的心率仍低于丙泊酚组, 说明术中应用七氟烷对心率的稳定强于丙泊酚。两组在术后恢复质量 (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 的比较, 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5或P<0.01) , 且应用七氟烷麻醉的患者苏醒更快, 能够更早拔管, 提示七氟烷在支撑喉镜术上较丙泊酚有一定优势, 可以使患者较快的苏醒和恢复, 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合。在不良反应的监测中, 七氟烷组术中出现1例高血压, 4例躁动, 2例疼痛, 1例呛咳, 2例嗜睡, 3例不适;丙泊酚组术中有4例出现高血压, 17例躁动, 13例疼痛, 6例呛咳, 5例嗜睡, 14例不适。二者在高血压、躁动、疼痛、呛咳及不适者比例上的比较,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综上所述, 七氟烷和丙泊酚用于支撑喉镜手术均可取得较理想的麻醉效果, 但应用七氟烷麻醉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苏醒更快, 且不良反应少, 是临床支撑喉镜术中麻醉较理想的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李丽, 杨文婧, 李天佐.七氟烷与丙泊酚在支撑喉镜术麻醉中应用的比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0 (5) :696-698.

[2]张玉光.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表面麻醉在喉镜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 2009, 14 (1) :72-73.

[3]杭燕南, 庄心良, 蒋豪.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628-629.

[4]傅爱丽.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在支撑喉镜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7, 9 (4) :554-555.

[5]赵加银.表面麻醉支撑下声带息肉摘除4例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13 (2) :128.

[6]王必铭, 王益兵, 许新友.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手术的观察[J].江西医药, 2005, 40 (10) :656-658.

麻黄碱和丙泊酚 篇6

关键词:依托咪酯,丙泊酚,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但其腹腔充气时对循环的干扰较大, 而且随着气腹压力的增高对循环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较差, 不能耐受血压的大幅波动。如何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成为临床关心的问题。依托咪酯具有对循环干扰较小的特点, 目前可用于麻醉诱导及短时间的麻醉维持[1]。本文将持续静脉泵注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8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 ASAⅠ~Ⅱ级, 年龄60~85岁, 男女不限, 随机分为E组和P组, 各30例。排除标准: (1) 患肝肾疾病; (2) 患内分泌疾病; (3) 术前使用甾体类药物; (4) 长期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5) 手术时间>3h的患者。

1.2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术前禁食12h, 禁饮8h, 均无术前用药。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 (B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开放外周静脉, 预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300ml后以6ml/ (kg·h) 维持。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 芬太尼3~5g/kg, 维库溴胺0.1~0.2mg/kg, E组给予依托咪酯0.3mg/kg, P组给予丙泊酚1~2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 肌松满意后行气管内插管, 并进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给予瑞芬太尼5~15g/ (kg·h) 持续泵注, E组给予依托咪酯0.6~1.2mg/ (kg·h) 持续泵注, P组给予丙泊酚6~10mg/ (kg·h) 持续泵注。手术进行中每30min追加维库溴胺0.05mg/kg维持肌松。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泵注依托咪酯或丙泊酚, 同时两组分别静注芬太尼0.05mg, 瑞芬太尼泵注持续至手术结束。手术结束后清理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 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楚、呛咳反射及吞咽反射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

1.3 监测指标分别于麻醉前 (T0) 、麻醉诱导后 (T1) 、气管插管后即刻 (T2) 、气管插管后2min (T3) 、腹腔充气时 (T4) 、切除胆囊时 (T5) 、术毕 (T6) 记录MAP、HR;分别于T0、T6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糖 (Glu) 、血肌酐 (Cor) 、尿素氮 (BUN)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并记录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及手术、麻醉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血压、心率比较T1~T5时P组MAP明显低于T0时 (P<0.05) , 与E组相比下降幅度较大 (P<0.05) ;T1时两组HR低于T0时 (P<0.05) 。见表1。

指标组别T1T2T3T4T5T6T0

注:与同组T0时比较, *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 aP<0.05;1mmHg=0.133kPa。

2.3 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见表2。

2.4 两组Glu、Cor、BUN比较T0、T6时两组Glu、Cor、BUN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见表3。

2.5 两组并发症比较P组术中有6例发生低血压, 需要使用升压药物, 较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肌颤、注射痛、恶心呕吐、躁动等发生情况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4。

注:与P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易于保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是依托咪酯的突出优点[2], 正因为此, 目前依托咪酯被广泛用于老年患者及危重患者的麻醉诱导。但是关于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患者麻醉维持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较差, 不能耐受血压的大幅波动。目前临床麻醉常用药物瑞芬太尼具有阿片受体类药物的典型不良反应, 如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在一定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加强[3]。而且丙泊酚能剂量依赖地直接扩张血管, 包括动、静脉,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其扩张血管机制与非选择性钙通道阻滞作用有关。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合用时, 对心血管的抑制有协同作用。李军祥等[4]研究发现, 在麻醉诱导和维持中, 依托咪酯组患者出现低血压的情况明显少于丙泊酚组, 在丙泊酚组, 有5例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进行循环支持, 而依托咪酯组无1例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本文发现, 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麻醉维持时, 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 术中平均动脉压水平较丙泊酚组高, 并且提高依托咪酯浓度血压并没有相应下降。

静脉全麻药除了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对应激反应的调控及肾功能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判断指标。本文观察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Glu、Cor、BUN的变化, 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种静脉全麻药对术中应激反应的抑制程度及肾功能的影响是一致的。

术后恶心呕吐是静脉麻醉药的常见不良反应, 特别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其发生比例更高。CO2人工气腹对腹腔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的兴奋及气腹对胃肠的机械性压迫是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 (PONV) 的最主要因素。St Pierre M等[5]的研究发现, 使用依托咪酯诱导并不增加患者早期PONV的发生率, 但是使用依托咪酯维持是否增加PONV的发生率, 缺乏类似的研究。在本文中, 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PONV, 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依托咪酯具有独到的心血管稳定性, 在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和短时间麻醉维持方面具有显著的优点。但对于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患者, 长时间持续使用依托咪酯仍需谨慎。

参考文献

[1]刘骥, 李金宝, 邓小明.靶控输注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维持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5) :389-391.

[2]杨宁, 左明章, 王国林, 等.国产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诱导的多中心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 (5) :418-420.

[3]朱昭琼, 李晓霞, 邓硕曾, 等.瑞芬太尼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7) :488-490.

[4]李军祥, 宋华勇, 刘娟, 等.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持续输注维持的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 2009, 24 (10) :2543-2545.

麻黄碱和丙泊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2012 年11 月~2013 年8 月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60 例, 其中男41 例, 女19 例, 年龄26~53 岁, 体重48~72 kg, 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 排除既往有肝、肾、血液系统及其他可引起纤溶及凝血功能改变和术后无法进行随访者。 所有入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接受常规治疗, 本研究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评分) 为9~13 分, 其中硬膜下血肿31 例, 硬膜外血肿19 例 (术中打开硬膜检查有无积血) , 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10 例,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20 例。 均在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术前GCS评分、颅脑损伤分型和类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并记录其基础值。诱导用药:依次给予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丙泊酚2 mg/kg行快速全麻诱导气管插管, 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20 例, 给予不同的药物复合麻醉维持。 A组 (对照组) , 围术期未特殊处理;B组:围术期氯胺酮/丙泊酚1:1 混合0.5 mg/ (kg·h) 微泵持续颈内静脉输注;C组: 围术期氯胺酮/丙泊酚1:1 混合1 mg/ (kg·h) 微泵持续颈内静脉输注。 术中三组患者均吸入1.5~2.0 vol%七氟烷并根据手术时间追加芬太尼及维库溴铵以维持肌松和麻醉深度。 手术结束时停药, 自主呼吸完全恢复后带气管导管送重症监护病房 (ICU) , 吸氧并进行常规监测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三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和术毕12、24、48 h不同时间点取各组取对侧颈内静脉血5 m L,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S-100β 蛋白和NSE浓度, 并记录不同时间点各组患者神经反射变化和意识恢复情况。 术后6 个月随访按简短精神状态检查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量表指标对患者的计算、 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及空间感知等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 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和直线性相关分析。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A组比较, B、C组随时间延长S-100β 蛋白和NSE浓度显著降低,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0.01) , 其作用效应有剂量依赖性, B组S-100β 蛋白浓度术毕24 h为 (2.26±0.52) μg/L, 术毕48 h为 (1.25±0.35) μg/L;C组S-100β 蛋白浓度术毕24 h为 (1.12±0.25) μg/L, 术毕48 h为 (0.69±0.11) μg/L。B组NSE蛋白浓度术毕24 h为 (7.26±1.12) μg/L, 术毕48 h为 (5.36 ±0.58) μg/L;C组NSE蛋白浓度术毕24 h为 (6.02±0.65) μg/L, 术毕48 h为 (4.78±0.81) μg/L。 具体结果见表2、3。 与A组比较, B组和C组患者神经反射和意识恢复快, 脑神经并发症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意识恢复时间B组[ (26.5±6.9) h]和C组[ (27.3±4.7) h]短于A组[ (36.9±5.5) h], 术后48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组[ (12.8±1.9) h]和C组[ (12.3±0.9) h]低于A组[ (19.4±1.8) h], 见表4。6 个月后随访进行MMSE评分, A组MMSE评分[ (17.1±3.2) 分]低于B组[ (23.7±4.5) 分]和C组[ (25.5±4.7) 分] (P < 0.05) , 但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手术结束24 h患者血清S100β 蛋白和NSE浓度越高对应其6 个月后随访MMSE评分就越低, 血清S100β 蛋白与MMSE评分呈明显负相关 (r = -0.618, P < 0.05) 。

注:与A组比较, *P < 0.01;与B组比较, #P < 0.01

注:与A组比较, *P < 0.01;与B组比较, #P < 0.05;NSE:神经元性烯醇化酶

注:与A组比较, △P < 0.05;MMSE:简短精神状态检查

3 讨论

脑损伤患者均继发性引起脑缺氧缺血而导致脑损害进一步加重, 开颅手术可降低颅内压、清除颅内血肿及坏死脑组织, 但颅脑手术本身对于患者脑组织也是一个损伤应激过程[5]。 因此脑功能保护是神经外科麻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氯胺酮和丙泊酚的围术期脑保护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SE是存在于神经元的糖酵解途径关键酶, 神经元损伤时被释放至脑脊液和血液中, 脑脊液和血液中NSE的变化主要反映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对其影响甚微[6]。 S-100β 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和雪旺细胞中, 正常成人血清中检测不到S-100β 蛋白的存在, 当脑细胞损伤时 (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及体外循环等) , S-100β 蛋白被释放至脑脊液和血液中, 导致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β 蛋白浓度升高, 超过0.5 μg/L时即有病理意义, 它主要反映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程度[7]。 S-100β 蛋白是脑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也可用来评价各种脑保护措施的效果[8,9,10]。本研究通过检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S-100β 蛋白和NSE含量变化及患者术后6 个月MMSE评分来评价氯胺酮和丙泊酚持续颈内静脉输注对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脑保护效应。

脑损伤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复杂, 主要涉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细胞胞内钙离子超载、氧自由基大量产生、蛋白激酶和磷酸化酶改变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引起的一系列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功能和结构改变, 参与细胞不可逆性损伤过程[11]。 谷氨酸是这些级联反应的重要启动因子之一, 在谷氨酸诱导的多途径级联反应中, NMDA受体过度被激活起着重要的作用[12]。 临床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氯氨酮与丙泊酚均是NMDA受体直接或间接非竞争性拮抗剂, 研究发现氯胺酮和丙泊酚均具有抑制兴奋性氨基酸产生和释放的保护作用, 降低大鼠脑内天冬氨酸、谷氨酸及甘氨酸三种兴奋性氨基酸含量, 抑制钙离子内流, 影响Na+-K+-ATPase活性, 促进线粒体能量代谢恢复, 从而减轻神经细胞急性水肿坏死[13,14]。 临床研究表明, 在脑外伤手术中丙泊酚和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不升高ICP, 同时对脑代谢有明显抑制作用[15]。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能量代谢障碍、氨基酸释放等一系列生化级联反应在缺血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即开始, 氧自由基在再灌注后爆发形成。 氯胺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机制是与NMDA受体通道复合物的苯环已哌啶调节位点 (PCP) 结合而阻断NMDA受体反应, 减少NMDA受体介导的Ca2 +内流从而抑制了细胞内Ca2+超载, 并抑制缺血ATP快速耗竭, 维持线粒体膜的稳定, 显著减轻NMDA受体过度激活所致的氧自由基损伤[11,16]。 丙泊酚脑保护作用机制是与GBAAA受体的BD识别位点结合, 激动GABAA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流抑制Glu受体激活, 使突触后膜超极化, 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 并间接抑制NMDA受体的激活, 从而减轻脑缺血缺氧性损伤[12,17], 其脑保护作用包括:1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2显著降低脑葡萄糖代谢和氧代谢率;3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和释放;4降低颅内压。 本研究基于氯胺酮和丙泊酚各自的药理特性, 将二者联合应用于颅脑手术, 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发挥更强的脑保护效应, 本研究结果发现, 围术期氯胺酮和丙泊酚持续颈内静脉输注能显著降低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β 蛋白和NSE浓度, 其作用效应有剂量依赖性, 且患者神经反射和意识恢复快, 脑神经并发症较对照组低。 表明氯胺酮和丙泊酚联合微泵持续颈内静脉输入对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有显著的脑保护效应。

上一篇:机械工业技术下一篇:小儿室间隔缺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