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加减

2024-05-09

炙甘草汤加减(精选4篇)

炙甘草汤加减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选取的38例患者均辨证为血瘀气滞型, 服用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 随证加减, 14d统计疗效。结果 显效19例, 占50%;有效16例, 占42.1%;无效3例, 占7.9%, 总有效率92.1%。结论 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关键词:心房颤动,中药疗法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其危害包括死亡、血栓栓塞以及心力衰竭。其中脑梗死是房颤引起的主要栓塞事件, 同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1], 而房颤本身还有促房颤的作用[2], 所以房颤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004~2010年, 笔者运用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房颤动38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 男23例, 女15例;年龄45~69岁, 平均62.5岁;病程最短3 h, 最长2年;伴高血压14例, 糖尿病6例。

1.2 纳入标准

心电图示:快速心房颤动。中医证型为血瘀气滞, 症见:心悸, 心胸憋闷, 舌紫暗, 脉结代[3]。

1.3治疗方法

予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治疗。处方:当归、生地、桔梗、红花、枳壳、牛膝各12g, 赤芍15g, 川芎、桃仁、桂枝、干姜各9g, 柴胡、阿胶、麻仁各6g, 人参10g, 麦冬15g, 炙甘草15g。胸痛甚者加沉香、降香、元胡;气短乏力甚者重用人参加黄芪、山药;心神不宁、烦躁失眠者加茯神、龙骨、合欢皮;心烦易怒、耳鸣者加钩藤、丹皮、栀子;呼吸气短而喘者加蛤蚧、白果;面浮肢肿,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泽泻。水煎服, 每日一剂, 分两次早、晚饭后服用。7d为一疗程, 2个疗程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显效:

心悸症状消失, 24 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有效:心悸症状减轻, 24h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无效:心悸症状减轻, 24 h动态心电图示持续心房颤动。

2 结果

2.1 疗效

本组38例, 显效19例, 占50%;有效16例, 占42.1%;无效3例, 占7.9%, 总有效率92.1%。

2.2典型病例

孙某, 男, 64岁, 患者以心悸不宁3d于2003年5月初诊, 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 血压控制尚可。服用倍他乐克12.5mg无效。刻诊:血压16/10.6kpa (120/80mmHg) , 气短乏力, 心神不宁, 纳呆, 寐差, 舌质暗淡, 苔薄白, 脉促。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一, 心律极不规则;颈静脉搏动a波消失;心电图示快速心房颤动;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前后径38mm, 面积21cm2。辩证属气虚血瘀, 心失所养。遂以上方加黄芪、山药各10g, 龙骨、合欢皮各15g治疗。日1剂, 水煎服, 连服7剂。复诊心悸消失, 乏力亦好转,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效不更方继服7服, 诸证皆除, 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随访6个月未复发。

3 讨论

心房颤动属于中医学心悸的范畴, 有因外感而致, 有因内伤而成。每因邪气亢盛, 或病情罹久, 伤及气阴, 累及于心, 心脉不畅而成。究其病机, 多属虚实夹杂, 故治应益气养心, 活血复脉。《伤寒论》有“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之训;《医林改错》亦有“心跳心慌, 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 用此方百发百中”之活验。考炙甘草汤乃益气养心复脉之方, 血府逐瘀汤为活血通脉之剂, 两方合用, 方中人参、桂枝、干姜、炙甘草可温振心气以复心脉;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凉润心阴以养心血;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牛膝活血化瘀以通心脉;桔梗、柴胡、枳壳升降相合调气机以利血行, 今将两方合用, 使心气复而大主安, 瘀血行则心脉畅, 故用于房颤收效显著。又现代研究证实, 血府逐瘀汤具有改善微循环、调节凝血和抗凝血系统、防止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 本组转复的19例患者, 无一例发生栓塞事件, 可能与此有关。

因病例数偏少, 尚不能完全阐明药物作用, 临床有待进一步观察总结。现已证实节律控制和频率控制的临床结果并无差异[4]。所以,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是现代治疗房颤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郭继鸿.中国心律学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33-435.

[2]Wijffel MC, Kirchhof CJ, Dorland R, 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atrialfibrillation:a study in awake chroiclly instrumented goats.circulation, 1995, 92:1954-1968.

[3]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0-116.

[4]The AFFIRM investigators.A comparison of rate control and rhythm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N Engl J Med, 2002, 347:1825-1833.

炙甘草汤加减 篇2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3年4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12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160例, 年龄52~81岁, 平均60.2岁。病程5~14年, 平均7.74年;对照组152例, 年龄51~82岁, 平均60.6岁。病程5~15年, 平均7.76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基础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按照《实用内科学》命名及诊断标准, 并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肾功能不全、心脏手术史、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1]。

治疗方法: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观察组给予中药 (炙甘草30g, 人参12g, 丹参20g, 桂枝9g, 熟附子9g, 黄芪30g, 麦冬12g, 五味子25g, 炒白术15g, 茯苓12g, 水蛭2g。随证加减:气滞血瘀加川芎12g、柴胡30g, 失眠加枣仁30g、夜交藤24g, 心悸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胸痛、胸闷加瓜蒌30g、薤白15g;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加竹茹、半夏各6g、陈皮10g、石菖蒲25g, 便秘加柏子仁、火麻仁各15g。水煎服, 1剂/日) , 同时口服盐酸胺碘酮片0.2g, 3次/日, 1周后逐渐减量至0.2g, 1次/日。对照组予口服盐酸胺碘酮片0.2g, 3次/日, 1周后逐渐减量至0.2g, 1次/日。维持治疗1个月进行疗效统计。停药6个月后进行早搏复发评定。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5年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心血管疾病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判定标准制定[2]。

统计学处理:分类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160例, 显效128例, 有效28例, 无效4例, 恶化0, 总有效率97.5%, 复发率10.2%。对照组152例, 显效76例, 有效48例, 无效24例, 恶化4例, 总有效率81.6%, 复发率32.9%。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中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亦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 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 其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痰瘀阻脉、心脉不畅, 治疗宜温阳益气、祛瘀通脉为原则。方中黄芪补气, 人参、炙甘草、麦冬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 水蛭、桂枝活血化瘀、祛除痰瘀、通络复脉, 五味子收敛心气防止耗散, 熟附子具有温阳气强心脏之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补心、祛瘀通络复脉之功。

胺碘酮属于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中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原为血管扩张药, 治疗心绞痛[3]。近年来, 它被广泛应用于抗心力衰竭, 普遍认为其高效、长效。有严重心功能受损的患者, 胺碘酮在相同的情况下, 与其他药物相比疗效较好[4]。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 规定心功能不全合并各种心律失常, 胺碘酮应作为首选药物[5]。

通过临床观察证明, 炙甘草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66-1369.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78.

[3] 陈新谦, 金有福,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5.

[4] 房汉云.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4) :358-359.

炙甘草汤加减 篇3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炙甘草汤,地高辛

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主要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 心肌收缩功能减退, 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 常伴有心律失常, 病死率高[1]。笔者近几年应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5例, 获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均为2002年1月—2007年6月我院老年病科住院患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WHO/ISFC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 男21例, 女14例, 年龄30岁~61岁, 平均41岁;按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 心功能Ⅱ级19例, 心功能Ⅲ级14例, 心功能Ⅳ级2例。对照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8岁~63岁, 平均42岁;心功能Ⅱ级17例, 心功能Ⅲ级11例, 心功能Ⅳ级2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基础血压、心功能及左室心肌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根据病情给予地高辛、呋塞米、双氢克尿噻、螺内酯 (安体舒通) 、依那普利、硝酸异山梨酯 (消心痛) 、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等治疗。

1.2.2 治疗组 西医治疗和对照组相同, 同时给予炙甘草汤加味。基本方:生晒参10 g, 桂枝9 g, 麦冬12 g, 生地9 g, 阿胶9 g, 火麻仁12 g, 木香6 g, 远志12 g, 五味子9 g, 生姜3片, 大枣5枚。气喘明显者加葶苈子10 g;下肢肿甚者加冬瓜皮20 g;失眠者加琥珀10 g。每日1剂, 水煎, 分2次口服, 治疗1个月后, 所用方剂共研为细末, 装入胶囊, 每粒0.5 g, 每次4粒, 每日3次, 口服。西药根据病情长期服用, 中药应用12个月后统计疗效。

1.3 检查与随访 受试期内, 每周随访1次;1个月后记录随访情况:包括症状、体征、血压、心率、体重、心功能等级、伴随用药及其剂量、不良事件、心电图;并在初诊、随访6个月~12个月时检查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肝肾功能。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NYHA进行心功能分级, 记录治疗前后分级变化;按临床症状体征记录分法, 对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根据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症状积分值下降>2/3;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 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或症状积分值下降2/3~1/3;无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 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症状积分值下降<1/3。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 t 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两组治疗后心悸、胸闷、失眠、乏力、水肿、纳呆、头晕等的发生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比较 (见表2)

2.3 两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见表3)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 对照组总有效率60.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4。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和遗传、免疫、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起病缓慢, 一般有气急、水肿、端坐呼吸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甚或猝死时始被诊断[1]。随着超声技术的普及, 其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欧美资料显示, 心肌病年发病率为3/10万~6/10万, 其中扩张型心肌病占40%~60%, 猝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几乎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不可避免的转归[2]。目前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仍是棘手的问题, 西医常规以洋地黄类、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为主, 长期服用可延缓病情进展。因此, 深入研究治疗方法, 提高临床疗效, 势在必行。

扩张型心肌病属中医“喘证”“水肿”“心悸”等范畴, 临床应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5例, 并与单纯西医治疗对比分析, 随访12个月, 发现坚持长期服药, 两组临床症状、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等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 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炙甘草汤系医圣张仲景的名方, 出自《伤寒论》, 主治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为滋阴补血、通阳复脉之剂, 治疗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故有阴阳并调, 气血双补之效。古代诸多医家对其都有经典论述。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炙甘草配伍生晒参、大枣益心气, 补脾气, 以滋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 充血脉;桂枝、生姜辛温走散, 温心阳, 通血脉。加味方中针对个体情况, 用葶苈子以泻肺平喘;冬瓜皮以利水消肿;琥珀、远志养心、镇心安神。张希等[3]研究发现炙甘草汤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患者血中脑钠肽水平, 可能有抗心肌重构的作用。郭春雨等[4]发现炙甘草汤能较好的改善心肌供血及窦房传导功能, 增强心肌收缩力, 调节心律, 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中人参大补元气, 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 有促进肾上腺、性腺功能, 增强免疫能力, 抗疲劳、抗休克, 还具有强心和扩张冠状动脉等广泛作用。

应用中药炙甘草汤加味联合西药洋地黄类、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能提高临床疗效, 延缓心肌重塑,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因观察时间偏短, 对降低病死率、减少再住院率是否有意义, 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33-335.

[2]郭林妮, 宿燕岗, 苏恩本.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23 (6) :408-412.

[3]张希, 胡松.生脉饮合炙甘草汤治疗慢性心衰气阴两虚证48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 2007, 23 (6) :11-12.

炙甘草汤加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0年1月至2 01 2年1 0月收治的100例习惯性便秘患者, 男40例, 女60例;年龄20~78岁, 其中20~25岁15例 (15.0%) , 26~45岁32例 (32.0%) , 45岁以上53例 (53.0%, 20例伴高血压病史) ;病程:6个月至15年。所有患者均排除胃肠道和全身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1.2 方法

处方1:生白芍24~45g, 甘草12~15g, 适用于燥热、气滞及血虚型便秘者 (粪干成块, 堆集肛门口, 不能自行排出) ;处方2:单用生白芍24~45g, 适用于兼血压偏高者;处方3:生白芍24~45g, 阿胶18~30g (烊化) , 适用于兼阴虚者。用法:以上三方均系成人量, 用水600ml, 煮取300ml, 去滓, 分温再服。每日1剂或每周1剂, 以便畅为度。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服药后大便立即通畅, 续服1周停药后大便每天1次;显效:服药后1~7天大便通畅, 续服4周停药后大便每天1次;有效:服药后7~14天大便通畅, 续服8周停药后大便每天1次;无效:服药后2周或以上大便排出仍困难。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 痊愈53例 (53.0%) , 显效27例 (27.0%) , 有效14例 (14.0%) , 无效6例 (6.0%) 。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痊愈者1年后随访40例 (75.5%) 均未见复发。不同处方应用效果见表1。

3 讨论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共记载应用芍药的64个处方, 脾约麻仁丸方中应用芍药似较突出。《本经疏证》曰:“脾约麻仁丸, 则似用芍药为下药者, 盖因阴结而地道不行, 得此即可通降故也”。《神农本草经读》记载:“芍药, 气平下降, 味苦下泄而走血, 为攻下之品, 非补养之物也。……气滞之病, 其主之者, 以苦平而泄其气也;血滞之病, 其主之者, 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复读《本经疏证》之“芍药能入脾开结”及“芍药合甘草以破肠胃之结”, 根据上述中医理论的基础及芍药、甘草的功能试治便秘。

上一篇:价值贡献度下一篇:城市化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