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2024-10-10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精选10篇)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篇1

偏头痛病因复杂多变,很容易反复发作,是神经内科中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1],本文就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68例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所收治的10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5例,女35例,年龄范围在40~80岁,平均年龄为(60.2±3.45)岁;病史在1~5年者60例,6~10年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1.2 治疗方法

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每日3次口服谷维素片,每次20 mg;每日口服1次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10mg。而5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基本方:甘草6g,甘草6g,桔梗6g,枳壳10g,当归10g,柴胡6g,牛膝10g,生地12g,红花9g,川芎6g,桃仁12g,赤芍10g。根据患者头痛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用药,如患者厥阴头痛,选用藁本、吴茱萸等;如患者阳明头痛,选用知母、白芷、葛根;如患者太阳头痛,选用川芎、蔓荆子、羌活;如患者少阳头痛,选用黄芩、柴胡。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3]。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50例治疗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43例(86%),有效(症状有所减轻)6例(12%),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1例(2%),总有效率为98%,而50例对照组患者,显效33例(66%),有效5例(10%),无效12例(24%),总有效率为76%,具有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主治瘀血诸证之基本方[4,5,6,7,8],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红四物汤活血养血,四逆散疏肝理气,全方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化瘀药物,再配以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9]。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血中气药,具有祛风止痛、活血通脉、畅达气血之功效,赤芍通利血脉,其性偏凉,可制川芎温燥之性,两药合用,寒温相济,祛瘀活血通脉功效更强[10]。

总之,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配以开胸行气、疏肝解郁的药物,如枳壳、桔梗、柴胡等,根据“气行则血行、气为血帅”的中医理论。达到祛瘀生新、解气分郁结、血分瘀滞,对于偏头痛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北京:1995:1992.

[2]张冀徽.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39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05):29-30.

[3]包晓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3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04):44-45.

[4]王纪岗,任永振.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8(17):36-37.

[5]杨宪煌.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86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07):50.

[6]王锐,王泳初,欧阳丽娜.加减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5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9(01):65.

[7]李合琴.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56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04):77-78.

[8]李绍泽.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03):180-181.

[9]黄照明,蔡忠阳.自拟散偏汤治疗偏头痛102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6(02):224-225.

[10]李韬红.血府逐瘀汤配合按摩手法治疗偏头痛4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03):225.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篇2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围绝经期综合征;活血化瘀

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由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内分泌机能紊乱以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一系列症候群。因此,调治紊乱的脏腑功能,重建相对平衡的机体内环境,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的基本原则。祖国医学称之为“经断前后诸证”,古今医家多以“肾虚”、“天癸竭”为理论指导,调治肾阳或阴阳并治。但临床从肾调治功效低微者不乏其数,笔者依据乙癸同源、久病入络、年老多瘀、妇科以血为主之理论,自2001年来,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26例,同设对照组96例(激素替代疗法)。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治疗组)126例,同设对照组96例,所有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女性患者,年龄43~58岁,平均49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4年。126例患者均按第四版《妇产科学》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且为正常进入更年期,没有妇科手术史,以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潮热汗出为主要症状,其中未绝经者56例(月经紊乱者47例),自然绝经者70例,并排除心脑血管、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器质性疾病及糖尿病变家族史。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血府逐瘀汤为基础,随证加减化裁。组成: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黄12g,川芎10g,赤芍15g,牛膝10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加减:兼肾阴虚者,合用百合地黄汤、黄连阿胶汤;肾阳虚者,合用肾气丸、右归丸;肾阴阳两虚者,合用二仙汤;肾气阴两虚者,合用大补元煎、无比山药丸;肝郁不舒者,合用四逆、逍遥丸;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熟地黄、牡蛎;心烦急躁者,加栀子、淡竹叶、丹参;眩晕头痛者,加桑叶、白菊花;情绪改变、喜怒无常者,加百合、郁金、浮小麦。水煎服,每天1剂,分别于午后及晚间睡前各一次,20d为1个疗程,症状改善后以丸散服用1~6个月,以巩固疗效。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片,首次1~2mg/周,症状控制后改为维持量0.5~1mg/周;长期用药者,应采用雌激素一孕激素序贯疗法,每月加用甲羟孕酮4~8mg/周,连用10~12d。两组患者治疗60d后参加评定。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绝经前后诸证”中有关诊断标准拟定。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好转:自觉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未减轻或恶化。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98例,显效率为77.8%;好转27例,好转率为21.4%;无效1例,无效率为0.7%,总有效率为99.2%。对照组:显效50例,显效率为52.1%;好转39例,好转率为40.6%;无效7例,无效率为7.3%,总有效率为92.7%。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为77.8%和52.1%,总有效率为99.2%和9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期比较时P<0.05)。

4 典型案例

王某,女,49岁,教师,2002年10月20日就诊。患者3年前出现月经紊乱,经量时多时少,色暗有块,近4个月来常伴有心悸失眠、 烦躁易怒、潮热汗出、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医生曾以六味、二仙、尼尔雌醇、谷维素类投之不效。观其面色晦暗、色斑沉着,舌质有瘀点,脉细而涩,诊为血瘀肾虚,治以行气活血,养心补肾,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当归10g,熟地黄12g,醋柴胡10g,炒枳壳12g,桔梗8g,怀牛膝15g,丹参20g,郁金15g,淫羊藿12g,山茱萸12g。每天1剂,连服15剂,诸证大减,后以此方加减,改为丸散调治2个月有余,随访3年未见复发。

5 体 会

血府逐瘀汤本原是清王清仁为“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而设的经验方,桃仁、红花、赤芍行血逐瘀,当归、川芎活血行滞,柴胡、枳元调气疏肝,该方具有“祛瘀不伤血,解郁不耗气”的特点,为中医理血之经典之剂。肾虚是绝经前后诸证直接原因,肝失调和瘀血阻络是发病的关键因素。《医宗金鉴》“妇病难治”篇明确指出:“谚云妇病不易治,盖以幽居情郁疑”;观《金匮要略》[2],仲景在“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十九方中(含针刺),从血瘀论治竟达七方之多,“刺期门”“抵挡汤”“温经汤”“旋覆花”“红蓝花酒”等,久用不衰。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人衰老的本质在于血瘀,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各个主要脏器血液形态变化,亦即气血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导致血瘀征象,因而神经、内分泌、合成代谢功能及主要脏器机能均受影响,呈现出一系列病理改变。活血化瘀能疏通脏腑气血,使气机升降有度,血脉畅通,血脉畅通则百病无生焉!

现代药理亦证明,桃仁、赤芍、牛膝、红花可抑制神经中枢而有镇静镇痛及扩张微血管作用,其中牛膝、红花可直接作用于生殖系统,当归对于生殖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血府逐瘀汤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障碍,发挥抗缺氧、镇痛、抗炎及降血脂作用,从而延缓卵巢功能衰竭,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减少激素用量及副作用。从治疗组与对照组2个月显效率(77.8%与52.1%)明显差异来看,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见效快、疗效好,同时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对防治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等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因此,临床上凡见头痛、胸痛、胁肋胀痛、皮肤粗糙、面色黧黑、色斑沉着、巩膜混浊、舌质紫暗、脉弦或涩、结、代等瘀血见证,或化验室检查血流变异常,微循环障碍,不论辨病或辨证治疗,活血祛瘀均是围绝经期综合征行之有效方法,配合理气、补益、清热、化痰,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总结。同时,在本病治疗过程中,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少酒戒烟、注意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心理调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亦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陈杰文.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980.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篇3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府逐瘀汤

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我国1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为30%~40%, 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为15%~20%,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首位病因。近年来, 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本病, 取得较满意疗效, 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观察病例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糖尿病诊断标准, 即尿蛋白排泄率 (VAER) >20 μg/min。其中VAER在20~200 μg/min为早期DN, VAER>200 μg/min为临床期DN[1]。并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病者。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60例, 均为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门诊诊治及住院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平均年龄 (58.75±8.69) 岁;其中早期DN16例, 临床期DN24例。伴有高血压者17例, 高胆固醇血症10例, 肾功能不全4例。对照组20例, 男12例, 女8例;平均年龄 (57.67±9.03) ;其中早期DN8例, 临床期DN12例;伴有高血压者10例, 高胆固醇血症者6例, 肾功能不全者2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均给予饮食控制及降糖治疗;口服糖适平或胰岛素皮下注射;予以非洛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在17.3/10.7 KPa以下;给予舒降之控制胆固醇 (<4.5 mmol/L) , 疗程为2~5月。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处方:桃仁15 g, 红花12 g, 当归、川芳、赤芍各10 g, 柴胡、枳壳各10 g, 牛膝10 g, 黄芪20 g, 随症加减。1剂/d, 水煎, 早晚分服。

2.3 观察项目

1临床疗效。2治疗前后VAER, 24 h尿蛋白定量, 空腹血糖 (FB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尿素氮 (BUN) 、肌酐 (CV) 等的变化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标准确定[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VAER或24 h尿蛋白定量恢复正常或下降50%以上, FBG、HbA1C、BUN、CV等改善在30%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改善, VAER、24 h尿蛋白定量、FBG、HbA1C、BUN、CV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但下降<30%。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3.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0例 (50%) , 有效16例 (40%) , 无效4例 (10%) , 对照组显效5例 (25%) , 有效10例 (50%) , 无效5例 (25%) , 2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2) P<0.01;与治疗前比较。3) P<0.05

4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长期糖脂代谢紊乱造成多元醇通路激活, 蛋白糖基化产物积聚, 蛋白激酶C激活, 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害[3]所致。DN病位在肾之脉络, 糖尿病初期阴伤为主, 久病则入脉络, 血行不畅, 临床多表现为血瘀之症。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化瘀通络之效, 桃仁、红花、当归、川芳、赤芍、生地具有活血化瘀养血之功效, 可改善肾血流动力学紊乱及高凝状态, 减少致病性细胞因子分泌。柴胡、枳壳、甘草可行气和血、舒肝, 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黄芪益气行血。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可改善DN患者的代谢紊乱, 抑制蛋白激酶C的激活,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减轻系膜细胞的增生, 降低系膜基质, 阻止或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出现。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DN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94.

[2]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21.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篇4

关键词 痛经/中医药疗法 膈下逐瘀汤/治疗应用 外治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运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2例,均为未婚女性,否认性生活史。其中年龄16~24岁;病程3个月~8年;腹痛为主20例,腹胀为主22例;小腹发凉,受热减轻9例,伴乳房胀痛22例;经前2~3天即痛29例,经行第1~3天痛13例;全部病例均于经净时腹痛消失。主要表现为经前2~3天或经行1~3天腹痛,或腹憋胀或痛引腰骶,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或血中有块,块下痛暂减;或兼乳房胀痛,或兼小腹发凉,受热后减轻;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所有病例均经彩超或肛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1]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以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处方如下:当归10~30g,川芎6~12g,桃仁、红花各10~15g,枳壳12~15g,元胡、五灵脂各15g,赤芍、丹皮、乌药、香附各12g,甘草6g。随症加减:小腹发凉、受热减轻者,加吴茱萸、小茴香;腰痛明显者,加牛膝、杜仲;血块多者,加三七粉;恶心呕吐加砂仁(后下)、半夏;全身怕冷、脉沉细者,去丹皮,加巴戟天、仙灵脾;经行头痛加白芷、蔓荆子;肝郁化热而见经期延长、口苦、舌红苔黄者加山栀、夏枯草、益母草;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茯苓、陈皮;前后二阴坠胀不适者加柴胡、升麻。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饭前温服。于每次月经前1周开始服药,同时当天药渣装入布袋中趁热外敷下腹部,5天1疗程。连服3个月经周期。

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②好转: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③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结 果

42例患者中,临床治愈38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其中服药3个疗程12例,2个疗程25例,1个疗程5例。

例1:患者,女,21岁。2008年9月20日初诊。自诉13岁初潮,周期4~5/30天,量中。末次月经2008年8月23日。1年前与男友发生矛盾而分手后即出现经行腹痛,经前2~3天始小腹胀痛,伴乳房作胀,经量较前减少,行而不畅,有小血块,血块排出后痛暂减,经净腹痛消失。有时疼痛剧烈,曾2次急诊就医,未系统诊治。本次月经将至,已感到小腹胀痛,乳房发胀,胁肋不舒,遂提前就诊。查:舌质淡暗,脉弦滑。诊断为原发性痛经,证属气滞血瘀,治宜理气化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20g,川芎10g,红花、枳壳、元胡、五灵脂、蒲黄、川牛膝各15g,丹皮、赤芍、乌药、香附、泽兰各12g,炙甘草6g。5剂,同时当天药渣外敷下腹部1次,于经后复诊时述此次行经腹痛明显减轻。2008年10月、11月行经前分别再服5剂,药渣装入布袋中外敷下腹部,疼痛完全消失,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释放的前列腺素(PG)有关,且内膜中PG浓度越高,痛经也越严重。前列腺素可诱发子宫平滑肌收缩,以致子宫缺血,导致厌氧代谢物积贮,刺激疼痛神经元而发生痛经[2]。祖国医学认为主要病机是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因而立方以理气化瘀止痛为大法。且据现代研究,活血通经方药可以显著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盆腔循环功能、血液动力学、甲皱微循环等[3],因而将血瘀作为中医认识该病的关键及重点,又因气血的密切关系,故以理气化瘀止痛为大法。全方立意切合病机,临证中加减灵活,且又通过脐疗法利用药渣外敷[4],起到了药物和温热对经穴持久的良性刺激作用,和药物本身被吸收后的直接治疗作用等双重作用,故临床疗效肯定。再者根据痛经的每个月定时而发的特有证候,而于经前1周月信蓄发待致之时,择时用药,疏通于气血瘀结之始,缓急于疼痛欲彰之萌,斯能达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王净净,龙俊杰,主编.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36-237.

2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80.

3 刘敏如,谭万信,主编.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7-335.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40例患者中, 男28例, 女12例;年龄49~72岁, 中位年龄55岁;病程1~20年。所有病均符合1980年WHO通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和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修订的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伴有陈旧性梗死12例, 伴有高血压18例;血液流变学异常28例, 血脂异常24例。

1.2 治疗方法

40例患者均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组方:丹参、葛根30g, 当归、红花、牛膝, 川芎、赤芍、生地、桔梗12g, 桃仁、柴胡、枳壳6g, 甘草5g, 水蛭粉2g (冲服) , 水煎服, 每天1剂, 4周为1个疗程, 连服1~4个疗程。随证加减, 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 疼痛重者加三七粉, 胸闷重者加瓜蒌。

1.3 疗效判定

参照1979年中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志标准》。

1.4 结果

症状疗效:显效28例, 有效7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7.5%。心电图疗效:显效21例, 有效7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0.0%。

2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55岁。因阵发性胸闷胸痛1周, 于2006年6月3日入院, 既往冠心病史8年, 本次发病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诱发胸闷胸痛发作, 每天发作1~2次, 每次发作持续3~5min, 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0.3mg可缓解。查体:BP 146/90mm Hg (1mm Hg=0.133kPa) , 神志清, 精神可。心音低, 心率81次/min, 各瓣膜听诊区无病理性杂音, 舌质紫暗有瘀斑, 脉沉细弱。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流变学:血高切、低切粘度及纤维蛋白均升高;血脂:胆固醇7.6mmol/L, 三酰甘油2.0mmol/L;心电图:窦性心律, ST Ⅱ、Ⅲ、aVF均下移1.5mV, T波倒置, 双肢导联对称。西医诊断: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 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胸痛, 证属气滞血瘀型。治疗: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处方:丹参、葛根30g, 当归、红花、牛膝, 川芎、赤芍、生地、桔梗12g, 桃仁、柴胡、枳壳6g, 甘草5g, 水蛭粉2g (冲服) , 水煎服, 每天1剂。服药1周后, 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减少, 服药4周后症状消失, 舌脉正常, 复查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正常。心电图ST Ⅱ、Ⅲ、aVF等电位线, T Ⅱ、Ⅲ直立, T aVF低平, 巩固服药4周, 随访半年, 未再复发, 心电图无明显改变。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痛、心痛范畴, 瘀血阻于胸中, 血瘀气滞, 瘀阻不通, 不通则痛, 是其基本病机。方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养血,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牛膝、葛根、水蛭粉活血化瘀;并以当归配生地, 养阴血去瘀而不伤新血;配柴胡疏肝解郁, 开达清阳;伍枳壳、桔梗开胸行气, 气行血行, 加强活血之力, 且桔梗能载诸袪瘀药上入胸中, 助祛瘀药以化胸中淤血;牛膝又引胸中淤血下行。诸药合用, 共起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 血府逐瘀汤能改善血流变, 抗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黏稠度, 加速红细胞电泳;能增加缺血器官血流量, 改变微循环, 能扩张血管,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加快血流速度, 能明显降低胆固醇, 对三酰甘油影响较小[2]。方药中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 同时增加心肌收缩力, 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又能改善血流变, 使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指标调至正常水平。葛根能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冠状动脉循环, 缓解心绞痛, 改变心电图缺血反应;同时能够降压和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诸药合用, 可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供血, 降低心肌耗氧量。总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疗效显著、稳定的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双伟, 冼绍祥, 杨忠奇, 等.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心肌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5 (1) :22.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篇6

关键词:心房颤动,中药疗法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其危害包括死亡、血栓栓塞以及心力衰竭。其中脑梗死是房颤引起的主要栓塞事件, 同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1], 而房颤本身还有促房颤的作用[2], 所以房颤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004~2010年, 笔者运用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房颤动38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 男23例, 女15例;年龄45~69岁, 平均62.5岁;病程最短3 h, 最长2年;伴高血压14例, 糖尿病6例。

1.2 纳入标准

心电图示:快速心房颤动。中医证型为血瘀气滞, 症见:心悸, 心胸憋闷, 舌紫暗, 脉结代[3]。

1.3治疗方法

予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治疗。处方:当归、生地、桔梗、红花、枳壳、牛膝各12g, 赤芍15g, 川芎、桃仁、桂枝、干姜各9g, 柴胡、阿胶、麻仁各6g, 人参10g, 麦冬15g, 炙甘草15g。胸痛甚者加沉香、降香、元胡;气短乏力甚者重用人参加黄芪、山药;心神不宁、烦躁失眠者加茯神、龙骨、合欢皮;心烦易怒、耳鸣者加钩藤、丹皮、栀子;呼吸气短而喘者加蛤蚧、白果;面浮肢肿,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泽泻。水煎服, 每日一剂, 分两次早、晚饭后服用。7d为一疗程, 2个疗程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显效:

心悸症状消失, 24 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有效:心悸症状减轻, 24h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无效:心悸症状减轻, 24 h动态心电图示持续心房颤动。

2 结果

2.1 疗效

本组38例, 显效19例, 占50%;有效16例, 占42.1%;无效3例, 占7.9%, 总有效率92.1%。

2.2典型病例

孙某, 男, 64岁, 患者以心悸不宁3d于2003年5月初诊, 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 血压控制尚可。服用倍他乐克12.5mg无效。刻诊:血压16/10.6kpa (120/80mmHg) , 气短乏力, 心神不宁, 纳呆, 寐差, 舌质暗淡, 苔薄白, 脉促。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一, 心律极不规则;颈静脉搏动a波消失;心电图示快速心房颤动;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前后径38mm, 面积21cm2。辩证属气虚血瘀, 心失所养。遂以上方加黄芪、山药各10g, 龙骨、合欢皮各15g治疗。日1剂, 水煎服, 连服7剂。复诊心悸消失, 乏力亦好转,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效不更方继服7服, 诸证皆除, 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随访6个月未复发。

3 讨论

心房颤动属于中医学心悸的范畴, 有因外感而致, 有因内伤而成。每因邪气亢盛, 或病情罹久, 伤及气阴, 累及于心, 心脉不畅而成。究其病机, 多属虚实夹杂, 故治应益气养心, 活血复脉。《伤寒论》有“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之训;《医林改错》亦有“心跳心慌, 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 用此方百发百中”之活验。考炙甘草汤乃益气养心复脉之方, 血府逐瘀汤为活血通脉之剂, 两方合用, 方中人参、桂枝、干姜、炙甘草可温振心气以复心脉;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凉润心阴以养心血;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牛膝活血化瘀以通心脉;桔梗、柴胡、枳壳升降相合调气机以利血行, 今将两方合用, 使心气复而大主安, 瘀血行则心脉畅, 故用于房颤收效显著。又现代研究证实, 血府逐瘀汤具有改善微循环、调节凝血和抗凝血系统、防止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 本组转复的19例患者, 无一例发生栓塞事件, 可能与此有关。

因病例数偏少, 尚不能完全阐明药物作用, 临床有待进一步观察总结。现已证实节律控制和频率控制的临床结果并无差异[4]。所以,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是现代治疗房颤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郭继鸿.中国心律学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33-435.

[2]Wijffel MC, Kirchhof CJ, Dorland R, 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atrialfibrillation:a study in awake chroiclly instrumented goats.circulation, 1995, 92:1954-1968.

[3]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0-116.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篇7

1 临床资料

52例患者中35~42岁35例, 42~48岁22例;经前出现失眠的20例, 周身疼痛的18例, 乳房胀痛14例, 52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不稳;病程半年以下8例, 0.5~1年的35例, 1年以上的9例。

2 治疗方法

采用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桃仁20g、红花15g、当归15g、生地15g、川芎10g、赤芍10g、牛膝15g、桔梗10g、柴胡10g、枳壳10g、甘草10g。加减:肝郁气滞、乳房胀甚者, 重用柴胡、枳壳加芍药;血虚头痛加人参、白术、白芍;浮肿者去当归、生地, 加茯苓、桂枝;脾虚泄泻者去生地、枳壳加茯苓、白术、山药。每于月经前10d开始服用, 每日1剂, 分2次服用, 至月经第2日止, 连服3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显效:服药期间各种症状全部消失, 停药后随访半年内未复发;有效:服药期间各种症状均有明显缓解, 停药随访半年内有轻微症状;无效:服药期间各种症状缓解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

52例患者均经过3个月的治疗, 显效35例 (26.9%) , 有效14例 (26.9%) , 无效3例 (5.8%) , 总有效率94.2%。

4 病案举例

李某, 女, 39岁, 公务员, 2008年8月25日初诊。自诉每于月经前10d左右出现头晕、头痛, 失眠、口干、心慌、心情烦躁, 同时伴有肩背痛, 病情逐渐加重, 已有8个月。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 未用加减, 1剂诸症减轻, 连服5d, 症状全除, 又连服2个月, 经随访半年, 未复发。

5 讨论

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在在中年女性中有相当高的发病率, 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 现代医学的观点主要偏重于雌、孕激素比例失衡。因雌、孕激素同人体的其他激素一起参与机体的生理功能并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中年女性由于生活节奏过快, 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 导致月经前期内分泌系统功能发生紊乱, 体内雌、孕激素含量失衡, 其比值发生改变。从而在月经前期出现一系列精神、情绪及其他系统的代谢紊乱。现代医学尚无一种统一的、特异的治疗方法, 主要是针对症状给以相应的对症用药处理, 如利尿剂安体舒通、镇静剂利眠宁、阿普唑伦, 严重者给以孕酮等激素类药物, 以期改善症状。临床运用虽然有效, 但容易产生耐药性, 且远期效果不显著, 服药一般都需在2年以上, 多数药物的具有毒副作用, 长期服用会对妇女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我国古代医家对月经病早有论述, 薛立斋的《女科撮药》中说:“夫经水, 阴血也, 属冲任二脉主, 上为乳汁, 下为月水”;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女子, 阴类也, 以血为主”, 这说明伴随月经周期产生一系列症状与血分的盛衰有密切关系。而我在治疗本病过程中, 发现中年女性发生此病, 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但患者于发病初期多不予重视, 待来诊之时, 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观其舌脉, 又皆有气滞血瘀之像。故而, 月经病当从血分论治, 而此病的治疗又当以活血养血为主, 我用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治疗此病, 寓补血于活血当中, 活血不伤正, 加以行气开郁之药, 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另外, 情绪不稳和精神紧张的较重的患者, 应当注意调节生活方式, 加强锻炼、劳逸结合, 防止精神刺激, 以期达到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中年妇女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的疗效和必要性。方法 针对52例患者于月经前10d, 给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连用3个月。结果 总有效率为94.2%, 疗效显著。结论 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年妇女经前期紧张综合症, 疗效确切, 且用药周期短, 复发率低。

关键词:经前期紧张综合症,血府逐瘀汤

参考文献

[1]周晓卿.顽固性失眠针药结合辨治8法[J].中医杂志, 2004, 45 (4) :309.

[2]王阿娜.血府逐瘀汤治疗高粘滞血症6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4, 18 (3) :236.

[3]施璐霞.血府逐瘀汤在妇科疾病中应用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2) .

[4]杜伟静, 赵京燕, 张英云, 等.经行乳房胀痛的中医认识[J].黑龙江中医药, 2009 (2) .

[5]刘建红, 管继平.血府逐瘀胶囊的临床应用[J].西北药学杂志, 2008 (1) .

[6]唐春荣, 张雷, 李大剑.经行乳房胀痛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 2007 (12)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收治78例冠心病患者,均为慢性心力衰竭符合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以NYHA分级,其中28例Ⅱ级心功能、39例Ⅲ级心功能、11例Ⅳ级心功能。研究组患者病程1~12年,平均病程(3.8±2.5)年;男25例,女14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2.3±11.4)岁。对照组患者病程1~13年,平均病程(4.1±2.6)年;男22例,女17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63.6±10.2)岁。所有患者均已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及利尿剂等常规药物综合治疗,适量给予吸氧、降压及抗感染等对症处理。研究组患者予以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10 g制附子(先煎),10 g白芍,20 g茯苓,30 g黄芪,10 g生姜,15 g白术,12 g桃仁,15 g当归,10 g红花,10 g枳壳,10 g柴胡,12 g桔梗,15 g牛膝,10 g炙甘草,15 g川芎。对水肿明显患者加15 g汉防己、12 g炒柏子仁,心绞痛患者加10 g薤白、15 g瓜蒌,兼阴虚者加10 g五味子、15 g麦冬。水煎取400 ml药汁,1剂/d,分早晚2次服用,15 d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自制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患者明显好转,心功能提高2级,基本恢复发作前水平;有效:患者体征及症状好转,心功能提高1级;无效:患者体征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评估两组患者BNP水平,评分越高,患者BNP水平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BNP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BN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

3 讨论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冠心病后期阶段,以口唇紫绀、气喘、心悸、胸痛及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在中医学领域中隶属“水肿”、“喘证”、“心悸”及“胸痹”范畴,患者病位在心,病机特点本虚标实,涉及其他四脏,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早在《内经》中就已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描述,患者心阳虚、心气虚、心脉瘀阻,运血无力,产生心痛、心悸、胸痹,无法运化水湿,出现水肿。心脉瘀阻作为主要病理病机,需要患者活血利水、益气温阳,《伤寒论》中真武汤具有对应功效,血府逐瘀汤可治血行不畅、胸中血瘀,可利用其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医学研究不断深入,中医学领域中药剂应用更为科学合理,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可应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实现纠正心力衰竭目的。慢性心力衰竭久治难愈关键问题在于患者无法温煦推动血脉,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血流瘀滞;无以蒸腾水液而肾阳虚则水湿内停;以瘀血痹阻心脉,而口唇绀紫、胸痛、心悸;水湿泛滥肌肤则水肿、气喘、胸闷。“血不利则为水”,“淤血则痰水雍”,瘀血与水湿恶性循环,相互作用。在临床中应用真武汤及血府逐瘀汤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真武汤温阳利水,其中茯苓淡渗利水,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燥湿,生姜宣散水气,芍药散恶血、去水气。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桔梗载药上行、开肺气,枳壳宽胸理气、升降相因,牛膝引血下行、通利血脉。

本文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74.36%,显示真武汤及血府逐瘀汤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对患者生命安全起到积极作用,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中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切中病本,利水消肿效果显著。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BNP水平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性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验证在临床中行以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以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法治疗效果显著,活血化瘀、补气温阳,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优化微循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彭玲,王建军,李志宏.真武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396-1398.

[2]侯新蕊,陈典璇.真武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579-581.

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篇9

中医没有心力衰竭一词,上述症候应属于中医“水肿”、“喘症”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心,与肺、脾、肾密切相关。因久病及肾,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虛,土不制水,饮溢肌肤而成水肿;水饮(编者注:水饮为中医术语,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水和饮的区别是稀而清者为水,稀而黏者为饮)凌肺,肺气不降,失其宣降功能,使水肿加重。治疗上不仅要温肾助阳以治肾阳虚衰之本,更要化气行水,这样才能截断津液积聚,扭转病情。

本人在临床上曾用过很多方法治疗此病,其中用真武汤加减治疗收到一定效果。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一书,由附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组成,有温阳利水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治疗肾阳虚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肢体浮肿、心下悸、头眩等症。附子为此方中君药,大辛大热,温壮肾中阳气,祛寒邪,使肾阳虚衰得复,气化得行;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脾利水,导水下行;茯苓淡能利窍,为除湿之要药,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与白术同为臣药;生姜温散水气,宣肺温胃,助附子行散溢于肌表之湿为佐药;芍药和里,与附子同用,能入阴破结,敛阴和阳。

真武汤是一剂温肾散寒、健脾利水的良方。因心衰一般水肿较重,本人根椐其证候,加泽泻、猪苓,增加利水行水之法;加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3味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女性, 全部来自我院妇科门诊。未婚44例, 已婚21例;年龄13~27岁, 平均 (20.54±2.17) 岁;病史3个月~11年不等, 其中病程≤1年15例, 1~3年20例, 3~7年15例, 7年以上15例。均排除妇科器质性疾病, 均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

1.2 诊疗标准

按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 小腹冷痛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 常伴有面色苍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呕吐等症, 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 舌质暗淡, 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 或有受寒病史。

2 治疗方法

以少腹逐瘀汤合桂枝汤加减为基本方:小茴香15g, 川芎12g, 五灵脂12g, 蒲黄12g, 赤芍20g, 元胡10g, 肉桂10g, 干姜12g, 制没药15g, 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2g、大枣12g、灸甘草10g。加减:血瘀甚加桃仁、红花;寒凝甚加艾叶、吴茱萸;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熟地、阿胶;肝肾亏虚加巴戟。于经前7天开始服药, 每日1剂, 水煎取汁400ml分两次温服。连服至月经来潮即停药。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同时注意经期保健, 调情志, 养心神, 注意保暖, 忌服冷饮。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疼痛消失, 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 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3.2 治疗结果

65例中治愈46例, 好转13例, 无效6例, 治愈率为70.77%, 总有效率90.77%。

4 典型病例

黄某, 女, 21岁, 未婚, 2008年1月11日初诊。患者15岁月经初潮, 月经周期28~35天, 自初潮至今每次月经来潮第1天即腹痛难忍, 偶有恶心呕吐, 常持续3~5天, 常自服用止痛片止痛。近2个月来每于经行时腹痛剧烈, 冷汗淋漓, 面色苍白, 经量少, 色黯块多, 腹部发寒。刻诊:月经将至, 畏寒, 四肢欠温, 舌质黯淡, 边有瘀点, 苔薄白, 脉沉紧。证属寒凝血瘀。拟温经活血, 祛瘀止痛之法。投以少腹逐瘀汤合桂枝汤加艾叶10g, 吴茱萸2g, 7剂, 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服, 每日1剂。服药当天下午疼痛即开始缓解, 后数天腹痛仍作但可忍受。此后患者坚持在经前一周左右开始服药, 连服3个月经周期, 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停药后半年电话随访, 经期腹痛未作。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与月经期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或子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子宫供血不足, 厌氧代谢物积贮刺激疼痛神经元及精神、神经因素有关, 继发性痛经多与盆腔器质性疾病有关。祖国医学认为妇女经期或经期前后, 血海由满盈而泄溢, 气血变化急骤, 这时致病因素如情志所伤, 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可乘机侵入, 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 使气血运行不畅, 胞宫经血流通受阻, 以致不通则痛, 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 不荣则痛[2]。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 呈持续性, 畏寒便溏, 四肢怯冷, 得热则舒, 且痛势减轻, 经血量少而不畅, 色淡, 脉沉紧, 舌苔白、舌质暗淡或有紫斑瘀点。寒邪伤及下焦, 客于胞宫, 血被寒凝, 运行受阻, 不通则痛。治以温通血脉, 散寒除湿。笔者选用少腹逐瘀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 养血调经;炒灵脂甘温走肝, 直行厥阴之滞而推陈出新;蒲黄配五灵脂通利血脉, 活血化瘀而止痛;元胡、制没药加强化瘀止痛之效;桂枝、肉桂、小茴香、干姜温营血, 助气化, 散寒邪, 利血脉, 止疼痛。诸药合用, 经脉通, 气血畅, 从而达到“通则不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62.

上一篇:彩色多普勒技术下一篇:高职园林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