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传播阻断

2024-12-28

母婴传播阻断(共11篇)

母婴传播阻断 篇1

乙型肝炎这种慢性疾病在我国是高发区, 这种疾病的抗原, 在人群中阳性率很高, 我国有1.2亿人携带这种病毒。这种疾病有明显的家庭集聚现象。这种疾病主要的传播是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宫内的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都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这会导致婴儿在出生之后接种失败[1,2]。我们对2007年3月来自我院的孕妇被动的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产后对婴儿进行接种和使用免疫球蛋白,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起到母婴阻断的作用。现将报道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对2007年3月开始来自我院进行产检和来自妇保检查的大三阳和小三阳的孕妇45例, 对患者都惊醒了HBV-DNA检测, 对患者分成了两组, 阻断组有23例, 其中有5例患者是大三阳, 对照组的患者22例, 患者中有4例大三阳, 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免疫学指标和HBV-DNA水平进行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接种方式

阻断组的孕妇在怀孕28、32、36、40周的之后都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mL, 在孕期一共需要注射4次。对照组的孕妇需要定期的进行产检, 对照组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两组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出生后都要在24h进行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注射的剂量为100IU, 之后注射5μg乙型肝炎疫苗, 半个月之后对婴儿再次的注100IU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在注射后1个月和6个月之后再对婴儿进行注射5u的乙型肝炎疫苗。

1.3 随访和血清学检测

孕妇在28周以前进行产检发现是HBsAg阳性则对该孕妇进行诊断检测, HBV-DNA<4000copies/mL, 为正常。应该在患者7个月和12个月的时候采股静脉血或者颈静脉学进行化验检测, 如果婴儿的血清是HBsAg阳性, 则婴儿是由于宫内感染导致。

1.4 检测方法

使用PCR法对HBV-DNA进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采用联合免疫吸附 (ELISA) 实验法。

2 结果

对对照组和阻断组的婴儿的HBsAg、抗-HBS阳性率进行比较:阻断组婴儿血清的HBsAg的检出率要明细的比对照组的低。阻断组中的婴儿的血清抗-HBS阳性率要明显的比对照组高。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很容易通过胎盘进行传播, 使用免疫球蛋白能够对大、小三阳的患者进行被动免疫, 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了乙型肝炎的病毒宫内感染。能够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在宫内的感染, 在阻断组中的婴儿血清HBsAg检出率要比对照组明显的低。这个结果与李云华等 (1) 报告的产前使用不同的方案对孕妇孕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够降低乙型肝炎的宫内感染是一致的。

胎儿在宫内获得的抗-HBS可能是由于在孕期多次的进行被动免疫, 如果母亲为阳性, 不对其采取措施婴儿会很容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妊娠早期婴儿不会感染, 所以孕期多次在21周之后对母亲进行肌注免疫球蛋白进行病毒的阻断, 这样可以防止宫内的感染。在本组中的阻断组分别在28、32、36、40周的之后对孕妇肌注HBIG200IU, 结果显示婴儿血清中的抗-HBS阳性率:0天33.3%、7个月的46.7%、12个月为70.0%, 都要比对照组明显的要高。宫内的感染率要明显的比未阻断组的要低。

综上所述, 孕妇在产前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关键词: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1]李云华, 高福泉, 杨鲁华, 等.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不同接种方法对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研究[J].临床肝胆杂志, 2002, 18 (1) :59-60.

[2]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15.

母婴传播阻断 篇2

“母亲在患有艾滋病的情况下怀孕,孩子就会携带着艾滋病毒,所以,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母亲身体里让艾滋病毒和新生命隔绝,让他们健康成长。”东川区妇幼保健中心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点亮了40名婴儿的新生命。

为40名婴儿阻断艾滋病毒

2005年至今年6月,东川区妇幼保健中心为40名婴儿成功阻断了艾滋病、为19名婴儿成功阻断了梅毒。

东川区妇幼保健中心主任吴玲介绍,中心共筛查28431名孕产妇,共管理感染孕产妇86人。86名感染孕产妇中,有57人在定点医院安全分娩,23人在定点医院终止妊娠,6人继续妊娠待产。57人分娩的婴儿,其中5名在新生儿期死亡;42名婴儿满12个月或18个月后,HIV抗体检测母婴阻断成功40名,确认HIV母婴传播2名;现在继续随访婴儿10名。

“2006年至今年6月,中心还对29192名结婚者进行检测,确认HIV阳性感染者122人;2011年1月至今年6月,中心对8808名孕产妇进行筛查,确认梅毒感染者30名,其中,分娩25名婴儿阻断成功19名,6名婴儿继续随访,5名梅毒孕产妇待产;2011年1月至今年6月,中心共筛查8808名孕产妇,乙肝感染者孕产妇251人,均纳入管理随访,到定点医院分娩接受母婴阻断措施、管理随访到婴儿满8个月后。”吴玲补充说。

对于这些人群,中心有针对性地安排医生对他们进行跟踪服务,督促感染孕妇按时服药,直到病毒被阻断,给婴儿一个健康的体格。

“天使”护卫新生命

35年里,东川区妇幼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夏芸一直在一线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到乡镇各社区幼儿园开展孕妇学校、儿童家长学习班,向孕产妇和家长讲解孕期保健、产褥期保健、产后保健、科学育儿、母乳喂养等相关知识,深受广大孕产妇和儿童家长的欢迎。

由于夏芸有多年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东川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和实施母婴阻断技术服务就落在她的肩上,从组织全区10个检测站点对孕产妇进行HIV抗体筛查,到确认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的管理、随访、母婴阻断干预措施的落实都由她负责。至今为止,有50多名确认阳性孕产妇在定点医院安全分娩,感染母亲所生婴儿满12个月或18个月进行免费HIV抗体检测39名,其余仍在随访中,无一例失访。

确认HIV阳性孕产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很敏感,心理压力大,怕暴露,怕受到社会歧视,管理起来比正常孕产妇困难很多。2009年,曾有一位妇女孕期初筛呈阳性结果,夏芸与她沟通,但由于孕妇是外籍人士,语言不通,丈夫又在矿山工作,无论怎么和她说都不配合。坐车从孕妇住处到妇幼中心有4个多小时的山路,夏芸带着药物到矿山与当地卫生院的妇幼专干一起多方寻找,才找到这个孕妇。夏芸耐心地与她和她的爱人交谈沟通,消除她的恐惧心理,反复讲解感染艾滋病后她腹中胎儿有传播危险,需要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又与她爱人的姐姐交谈,督促她每天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后来的随访中,夏芸把临产时要服用的3 联药单独包装好,交给她的家人。这位母亲很好地配合,小孩到18个月时,儿童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阻断成功。

母婴传播阻断 篇3

关键词 干预性措施 HBsAg阳性孕妇 母婴传播

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我国有1.25亿,其中40%~50%是母婴传播所致。胎儿期感染不仅易形成慢性携带状态,而且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关键。我们对我院70例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病例作了以下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2002年1月~2005年 12月在我院感染科门诊就诊,并住院分娩的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70例,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HBV-DNA检测,孕24周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正常。所有孕妇均符合2000年修订的慢性HBV感染携带者的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并自愿承担可能发生的有关问题的36例孕妇作为治疗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但愿意接受随访的34例孕妇。

治疗方法:治疗组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各皮下注射1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广州益百公司生产)200U,行剖腹产,新生儿6小时内和30天时分别接受HBIG 100U/次。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当天、1、6个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观察指标:①婴儿:6个月时检测外周血HBV标志物。②HBV标志物检测:采用MEZA微粒子酶免法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雅培公司),用PCR法检测HBV-DNA(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检测灵敏度<103拷贝/ml为阴性。

统计学方法:两组比较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婴儿感染率为8.3%,对照组为61.7%,经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讨 论

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目的不是一味追求病毒学转阴,而是阻止肝炎的慢性化和纤维化,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肝细胞不发生病变。

HBV母婴传播有三种方式:①宫内感染;②产时传播;③产后传播。

阻断宫内感染:据报道,HBsAg阳性孕妇引产胎儿的宫内感染率,血清学诊断为20.0%,胎肝组织HBV-DNA检测达44.4%,故宫内感染也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孕后期即28周后,母血可经胎盘供给胎儿,从而使胎儿感染HBV。HBIG含有针对HBV共同抗原ɑ的特异性抗体,可通过免疫沉淀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中和循环中的病毒,从而清除HBV。HBIG作被动免疫,以妊娠晚期较合适,是因为:①HBV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②怀孕晚期注射HBIG使胎儿能获得抗体,在新生儿生后、主动免疫产生前起到保护作用;③HBIG增强新生儿生后的主动免疫;④此时胎儿的器官已近发育成熟,用药较为安全。

阻断产时传播:产时传播是因为分娩时外伤(使母血经过胎盘的微细裂口进入胎儿血循环),接触母亲阴道分泌物和吸入羊水等原因,故行剖宫产能避免上述因素。

阻断产后传播:产后传播主要是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乳头破溃而引起,但传染性低,不是主要传播途径,行人工喂养可避免上述因素。产后对新生儿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的被动-主动免疫,可预防HBV感染,达到长期有效的保护。

通过以上干预措施使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感染率降低至8.3%,阻断率达91.7%。因此对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开始进行免疫治疗,行剖宫产,并对其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免疫接种等以上干预措施,是目前阻断母婴传播和预防宫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个人保健计划:①此类人群应有良好的心态,应心情舒畅,应有乐观、豁达的精神,有坚持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害怕肝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加上某些提高免疫功能药物的应用,才有可能使乙肝抗原转阴,乙肝表面抗体转阳。②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度劳累,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特别有利于肝脏的营养供应和肝细胞的修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对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阻止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的形成,都具有积极意义。③营养的供给问题,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分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等依人的胖瘦决定其摄入量。此类人群没有特殊“忌口”,但需禁忌烟酒,以防病情恶化。④定期复查肝功:乙丙庚等型肝炎,易迁延、复发,定期复查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得到妥善处理。⑤关于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病毒的阴转问题:不论何种肝炎,急性期抗原自然阴转率很高,后逐渐形成抗体,使身体获得保护能力。而部分肝炎在感染人体后,抗原(如乙肝)没有转阴,有的处于长期携带状态,有的因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而致肝功能反复波动,有的形成慢性肝炎,甚至出现肝硬化和肝癌。

参考文献

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脏,2005,12:348-357.

母婴传播阻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2004年在我科定期产前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188例。年龄22~34岁, 平均24.5岁。所选病例孕期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及妊高征史, 无肝炎史及相应的症状或体征, 肝功能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188例, 其中, 男108例, 女80例, 无新生儿畸形及胎儿宫内窘迫史。

1.2 方法

将188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 两组孕妇年龄、孕产式、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差异均无显著性。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94例怀孕28周起开始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 每隔1个月注射1次, 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2.2 观察检测方法:

孕妇于孕20~24周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 新生儿断脐后, 1 min内在胎盘距断端2 cm处经酒精消毒后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检测方法:乙肝5项指标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 试剂盒购自厦门泰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为美国DENLEY自动酶标洗板机、BIO2RAD450型酶标仪。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按照说明书。

1.2.3 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脐血HBs Ag阳性 (诊断为宫内感染) 及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并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新生儿脐血HBs Ag阳性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5例, 感染率为5.3%;对照组94例, 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45例, 感染率为47.8%。孕期应用HBIG可降低胎儿HBV感染率, 孕妇HBIG治疗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70例 (74.46%) ;对照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2例 (2.12%) 。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与孕妇应用HBIG预防呈相关性, 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001) 。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性传染病, 母婴垂直传播是一条重要途径, 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据文献报道, HBs Ag阳性及HBs Ag-DNA阳性携带者分娩的婴儿血清HBs Ag-DNA达50%~60%[2]。多年来的研究资料证明, HBV携带者中35%~50%在围生期被感染, 而孕早、中期感染率较低, HBV可以清除, 很少发生宫内感染[3]。HBV经胎盘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滋养细胞层变薄, 乙肝病毒更易通过胎盘屏障[4]。

HBIG是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制剂, 属被动抗体。抗HBs抗体可与HBs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同时激活补体系统, 增强体液免疫, 还可产生抗体, 该抗体也可中和乙肝病毒[5], 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 可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 也可能减少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6]。孕20周后, 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转输Ig 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新生儿体液免疫的主要成分为Ig G, 新生儿体内Ig G主要来源于母亲胎盘的运输, 妊娠后期4~6周胎盘对Ig G的活性转运最明显, 孕晚期胎盘有从母体输送抗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 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

总之, 孕晚期3次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 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 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 (宫内感染) 的发生率, 减少了乙肝传播。

参考文献

[1]董兆文, 王德启.母婴传播疾病诊断技术与防治[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6:46.

[2]陈敏, 朱坤仪, 来华, 等.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 11 (3) :65.

[3]郭永, 马振芝, 王清图, 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子垂直传播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1, (9) :68.

[4]闫永平, 徐德忠, 王文亮, 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7) :392-395.

[5]董得氓.儿科感染性疾病[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1220.

母婴阻断督导方案通知 篇5

豫卫艾防〔2011〕15号

各省辖市卫生局,有关扩权县(市)卫生局,省直管试点县(市)卫生局:

2011年我省按照卫生部安排部署,启动实施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预防艾滋病、乙肝和梅毒母婴传播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为全面掌握全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开展情况,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母婴传播的措施,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省卫生厅定于9月20-28日组织开展全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督导内容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开展情况,包括组织领导、技术培训、专家指导、措施落实和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情况。

二、督导方式

本次督导采取听取汇报和实地察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导组将听取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查阅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档案资料(包括文件、记录、照片、各种报表等);并到现场访问感染者和病人,与各类目标人群进行访谈,了解防治工作落实情况。

三、督导地区

全省18个省辖市。每个省辖市随机抽取1个县(区),省直管试点县(市)、扩权县、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所在县(区)为必查县(区),具体县(区)由督导组确定。

四、其他事项

各省辖市要在9月20日前组织开展一次督导自查,并将督导自查报告报省卫生厅艾防办。省卫生厅督导组督导结束后,要将情况及时反馈当地卫生局,并将督导报告于督导结束后10日内上报省卫生厅艾防办。

联系人:李东方 杜三涛 电话:0371-65897966 传真:0371-65897908 E-mail: hnafb@hncdc.com.cn

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分组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主题词:艾滋病 督导 通知

抄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妇幼保健院 附件: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分组

第一组:督导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含巩义市、兰考县、永城市)

组长:刘心想

成员:杜三涛 徐晓辉

第二组:督导洛阳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含汝州市)

组长:吴玉瑞

成员:陈 卫 崔为国

第三组:督导驻马店市、漯河市、许昌市(含新蔡县)

组长:王 哲

成员:马彦民 崔世红

第四组:督导南阳市、信阳市、周口市(含邓州市、固始县、鹿邑县)

组长:姚梅玲

成员:冯红旗 梁 妍

第五组:督导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含长垣县)

组长:孙定勇

成员:聂玉刚 赵悦舒

第六组: 督导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含滑县)

组长:胡孟彩

母婴传播阻断 篇6

近几年我国艾滋病相关检测数据显示,妇女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的比例,由1998年的15.3%上升至2004年的39.0%和2006年的47.8%,尤其是正值生育高峰期的年轻妇女艾滋病患者率增高,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危险性增大,导致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快速增加[1]。而通过母婴传播占全世界婴儿和儿童HIV病毒感染的90%以上,是15岁以下人群感染HIV病毒的主要途径[2]。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提出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中的4个措施其中两项:预防感染的孕产妇艾滋病传播、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关怀和支持[3]。母婴阻断护理干预措施能否得到确切的落实,对阻断效果也至关重要。现对HIV感染产妇母婴阻断的护理支持综述如下:

1护理人员培训

1.1有关调查显示[4],护理人员对AIDS传播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只有24%,相当一部份医护人员缺乏对AIDS知识及母婴传播知识的了解。HIV感染孕妇的健康教育对产科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所以护士在进行相关临床实践之前必须接受系统的培训,并对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发病特点、治疗进展等有全新的了解,这样才能胜任这项艰巨的工作。

1.2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一般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而且HIV也很脆弱,对很多化学消毒剂都很敏感,离开人体后很快死亡[5]。由于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在我国相对滞后,产科的护理人员接触血液、体液和阴道分泌物的机会最多,因此,做好护理人员的标准性预防,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提高对HIV职业暴露的认识。尽可能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6]。199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检测系统报告证实为职业感染HIV的医务人员已有28人,其中12人为实验室工作者,11人为护士,3人为医师,2人为其他卫生工作者。我国目前无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报告,但随着HIV感染者增多,加强职业防护十分必要[7]。尽管有调查[8]表明,被针头刺破而感染HIV几率为0.33%,破损黏膜接触感染的几率为0.09%,但艾滋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愈药物,感染后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标准预防”是减少感染发生的关键。

2母婴传播途径

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在妊娠(主要是孕晚期)、分娩或哺乳过程中,通过胎盘、母产道、母乳喂养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有研究发现,妊娠、分娩至产后2年的各个阶段,艾滋病病毒的母婴传播率并不相同,孕O-14周为1%,孕14~36周为4%.孕36周~分娩为12%。分娩时的传播率为8%~12%,而分娩后婴儿0~6月龄传播率为7%,7-24月龄为3%。总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同母乳喂养的时间长短有直接的关系,非母乳喂养的传播率为20%-25%,母乳喂养6个月增加为25%~30%.母乳喂养18~24个月为30%~35%[9]。Ogundele等[10]研究认为,多种因素可能影响HIV的母婴传播,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病毒株、母亲病毒载量、分娩方式、破膜、喂养方式。

3母婴阻断干预措施

所谓母婴阻断传播就是利用药物和其他方法以避免母体中的HIV直接传染给胎儿、新初生儿(婴儿),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表明,如果没有任何干预措施,母婴HIV的传播几率是25%~40%(有的统计是30%~50%,美国为20%~30%,欧洲为15%,非洲约为50%)。也就是说,最为严重的情况是,如果母亲是HIV阳性,孩子有50%的可能会感染HIV[11]。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孕产期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如对孕产妇进行HIV咨询和检测服务;为有意愿终止妊娠的孕妇实施终止妊娠手术;为继续妊娠的孕产妇提供抗病毒药物治疗;分娩时避免增加HIV感染危险的操作;为HI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提供人工喂养指导和HIV检测服务等,可使HIV母婴传播的几率下降到8%,在欧美地区甚至可以达到2%[12]。终止妊娠是阻断HⅣ经母婴途径传播的重要措施,国内多项研究也表明该措施是各地阻断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13]。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工作,可以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30%~50%降低至2%~3%以下[14,15]。

3.1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妊娠期间HIV阳性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必须同时考虑两个相对独立但是又密切相关的问题:其一是针对HI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另外是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对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必须权衡抗病毒药物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16]。按WHO推荐的尚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以及没有治疗指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PMTCT用药方案服药,并签署服药知情同意书。方法: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齐多夫定(AZT)+维乐命(NVP)联合用药。孕产妇用药:妊娠28周开始口服AZT300mg,每日2次,至临产;分娩过程中每3小时口服AZTmg,至分娩结束;孕产妇临产后服NVP200mg,若24小时后仍未分娩,则于临产后给重复剂量NVP200mg。若选择性剖宫产,在手术前2小时服用NVP200mg[17]。新生儿服用AZT时间的长短受其母亲在孕期服药长短影响。当孕母服用抗病毒药≥1个月者,则新生儿服药1周;若孕母服药<1个月,则新生儿服药4周。服法:AZT 0.4mg/kg,2次/d口服;生后第36天开始服用SMZ CO糖浆(磺胺甲基异恶唑/SMX+甲氧苄嘧啶:/TMP)5 ml,1次/d,直到4个月龄HIV—DNA检测结果报告阴性为止[18]。

3.2安全分娩

剖宫产避免了子宫收缩,胎盘滋养层破裂,游离病毒直接通过破裂的滋养层进入宫腔,减少了胎儿的皮肤、粘膜直接与母体血液或阴道分泌物的直接,阻断了分娩期HI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19]。陈昭云等人调查结果显示实施HIV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剖宫产和自然分娩HIV感染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实施HIV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对阻断HIV的母婴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掩盖了分娩方式对母婴传播的影响。其建议在实施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地区,不主张将HIV抗体阳性作为剖腹产的指征。有研究报道,阳性产妇临产后再进行剖腹产,对预防HIV母婴传播没有明显的作用[20]。雷月梅等人经5年来经临床观察,剖宫产的传播率和阴道分娩传播率并无多大差异,阻断成功主要是抗病毒药物的阻断作用;规范性用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载量,产后人工喂养,是艾滋病母婴阻断的主要方法[21]。要求阴道分娩者,应避免产科损伤性操作,如羊水穿刺、胎儿镜检查、宫内胎儿头皮电极监测、会阴侧切术、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可增加传播机会的操作。如果出现胎膜早破或临产早期出现胎膜破裂,应积极处理,缩短产程。

3.3人工喂养

感染艾滋病病毒妇女生产的婴儿,不论其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是否阳性,都不应由产妇本人哺乳。因为婴儿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可以是通过胎盘进入婴儿血液的母亲的抗体,并不表明婴儿已受到感染,如果吸吮母乳,则有可能受乳汁感染[22]。国内外研究表明产后哺乳可造成垂直传播,AIDS感染的孕产妇哺乳可使新生儿感染危险高达14~20%[23]。有学者认为母亲处于HIV感染初期时通过母乳HIV传播率最高[24]。而混合喂养,由于食物可使婴儿肠道发生过敏和炎性反应,更易于HIV的感染[25]因此,应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对婴儿出生后的喂养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和杜绝混合喂养,无条件人工喂养时保证母乳喂养,并尽可能缩短时间,不超过4个月[26]。

4情感支持

自1981年发现第一例AIDS病人以来,AIDS就是全球公认的最受歧视的疾病[27]。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情况,大多数HⅣ阳性孕妇往往悲观、失望、孤独、害怕,对生活缺乏信心,又要承受社会歧视的压力。有的害怕被丈夫抛弃,特别是丈夫为HIV阴性者。另外,患者普遍担心新生儿的健康,担心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如:胎儿是否因此而畸形、是否会影响智商发育、是否会受到感染等。得知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一般孕产妇都会出现情绪激动甚至行为过激等情感问题,这时出现担心和害怕等问题是一般人正常反应,医护人员应允许其情感发泄并对此有足够理解、同情和尊重,应更加注意使用良好的交谈技巧,热心帮助产妇寻找与伴侣和/或家人共同承担责任的方法,积极帮助从社区中得到相关支持和照顾,与产妇讨论如何养育婴儿等问题,以帮助产妇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面对生活。护士给以病人情感支持,把信息支持作为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帮助其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对HIV感染者进行心理咨询可以减轻他们的抑郁程度[28]。

5母婴随访

产妇出院时,护士对产妇及其家属宣传国家对艾滋病患者“四免一关怀” 的政策,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传染他人,定期到医院复查,指导用药以及定期对婴儿行访视,定期进行HIV抗体的检测等。由于社会仍然存在对艾滋病的歧视,HIV感染的产妇不愿将感染的情况向外人泄露,防止对其及婴儿带来心理上的伤害,造成部分产妇出院后失访。王临虹等调查显示89.29%的孕产妇希望其所生婴幼儿获得随访服务,但只有58.93%的婴幼儿得到过随访服务,其中51.52%的婴幼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得到首次随访;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感染情况是不愿意接受随访的主要原因;近7%的孕产妇不愿意或不知道要给所生的婴幼儿进行HIV抗体检测[29]。石安萍等人对74例HIV感染妇女及其婴儿随访情况调查中,已结案74例中,母婴失访4例,失访率为5.4%,均为少数民族。失访案例中,1例因母亲遭家庭遗弃而出走,3例拒访,其中1例为外籍妇女[30]。汪华等人在玉溪市红塔区对HIV母婴传播阻断方面采取个性化综合干预措施,30例已经分娩的产妇和30名婴儿无一例失访,10例配偶未感染HIV的家庭无一破裂,13例婴儿排除HIV感染,17例正在随访中[31]。不让1例产妇失访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艾滋病(AIDS)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梁淑英等人调查显示:HIV/AIDS影响者患者个人及其家庭社会活动的多个方面,使其就业率下降,社会交往频度降低,家庭完整性受到破坏,对患者个人及其家庭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32]。家庭成员是HIV感染者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特别是配偶的存在,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正面的影响,护理人员注意发展护患关系,掌握交流技巧,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提高心理、精神支持的有效性,加强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心理支持,使其树立信心,正视目前的困境,健康成长,最终融入到社会中去。

参考资料

[1]马桂林,代涛.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的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5(7):627~628.

[2]李瑶,孙洪丽.孕产妇HIV母婴传播阻断情况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5):6204.

[3]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4]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要传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

[5]徐丽.AIDS护理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6):732.

[6]肖萍,安红梅.32例HIV阳性孕妇母婴阻断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43.

[7]梁华,刘蓉.HIV职业防护措施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58.

[8]郝彦娟,王明芳,徐丽华.产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预防策略.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8B):62-63.

[9]王临虹,王爱玲,方利文,苏穗青,乔亚萍.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350.

[10]OgundeleMO,CoulterJB.HIVtransmissionthroughbreastfeeding:problemsandandprevention[J].AmTropPediatr,2003,23(2):91-106.

[11]林密.阻断艾滋病的母婴感染.百科知识,2005,(01).

[12]王爱玲,乔亚萍,苏穗清,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766.

[13]刘学周.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卫生经济学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21(11):45-47.

[14]JosephM,MrusMD,JoelTsevat,etal.Cost-effectivenessofInterventiongstoReduceVerricalHIVTransmissionfromPregnantWormenWhoHaveNotReceivdePrenatalCare[J].MedicalDecisionMaking,2004,24:30-39.

[15]SadaSoorapanth,StephanieSansom,Cost-eddectivenseeofHIVrescreeningduringlatepregnancetopreventmother-to–childHIVtransmissioninSouthAfricaandotherresource-limitedsettigs[J].JAcquirImmuneDeficSyndr,2006,42(2):213-221.

[16]王临虹,方利文,苏穗青,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4):416.

[17]姜会芝.护理干预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中外健康文摘,2011,8(12):306.

[18]桂秀芝.母婴阻断技术与HIV阳性母亲母婴传播阻断.中国实用医药,2008,3(2):114.

[19]禤庆山,阳豫,刘文兴等.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孕妇围生期管理模式的探讨.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8,4(1):17.

[20]陈昭云,安源.实施预防HIV母婴传播措施效果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6):506.

[21]雷月梅,商玉林,商道峰.艾滋病孕产妇分娩方式对婴儿传播的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7.

[22]敖巧敏,万九菊,韩莉芳等.产科病房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健康教育,2007,4(3):194.

[23]高丽萍,李志忠,李学忠等.奈为拉平阻断艾滋病病毒孕产妇母婴传播.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6,17(6):344.

[24]GoldfarbJ.Breastfeeding:AIDSandotherinfectiousdiseases.ClinPerinatol,1993,20∶225-243.

[25]王哲,李雷,施建春等.河南省艾滋病母婴传播可疑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5):335.

[26]王善风,田宏.预防HIV母婴传播的策略.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3(5):2.

[27]ParkerR,AggletonP.HIVandAIDS-relatedstigmaanddiscrimination:Aconceptualframeworkandimplicationsforaction,SocialScienceandMedicine,2003,57:13-24.

[28]武英,张福杰,金水高.HIV感染者心理咨询前后抑郁状况比较.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03):221.

[29]王临虹,方利文,龚双燕.等感染HIV的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需求与障碍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1):10.

[30]石安萍,李燕,郭光萍,等.感染HIV妇女所生婴儿随访情况分析与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84.

[31]汪华,李征雄,赵玉萍等.HIV母婴传播阻断个性化综合干预措施效果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6):25.

[32]梁淑英,郭金玲,王宇明等.艾滋病对患者个人及其家庭社会影响的调查分析.医学与社会,2007,20(9):3.

作者简介

母婴传播阻断 篇7

1 慢性HBV感染与妊娠结局

按照一般规律, 在没有症状的慢性乙肝病毒 (HBV) 携带者中, 似乎没有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原因, 然而少数研究和报道表明, 在HBV感染的病例中母儿发病率增加。香港学者对253例HBsAg阳性单胎孕妇与相同数量的HBsAg阴性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 结果发现HBsAg阳性者<37孕周先兆早产的发生率高 (P=0.030) , <34孕周早产发生率高 (P=0.033) , 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高 (P=0.012) , 产前出血的发生率也高, 同时新生儿低Apgar评分和脑室出血的发生率也增加。已有证据表明, 过强的系统性炎症反应能导致某些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在子痫前期, 过度的炎症反应是其发病的机制。慢性HBV感染导致的妊娠并发症增加, 可能与慢性的炎症状态有关。乙肝与成人Still′s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和肾小球肾炎、脉管炎的发病相关, 表明HBV感染可能与全身炎症状态相关, 并且在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病因性的作用。慢性HBV感染与炎症前细胞因子如IL-2、IL-6、IL-10、TNF 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水平升高有关, 这些因子在活动性肝炎时升高更明显, HBsAg携带状态与糖尿病、产前出血和早产倾向的关系, 也表明是妊娠期系统性炎症反应增强的表现。

2 HBV感染的母婴传播途径

HBV在血液中浓度最高, 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伤口渗液中较低, HBV感染是自限性或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的风险与年龄相关, 若不采取免疫措施, 成人感染率2%~6%, 5岁以下儿童30%, 婴儿90%。HBV携带者的新生儿若不免疫:母亲HBsAg (+) , 新生儿感染率10%~20%;母亲HBsAg (+) 及HBeAg (+) , 新生儿感染率85%~90%;HBV-DNA高载量 (≥108 copies/ml) 、绒毛毛细血管上皮HBV-DNA (+) , 新生儿几乎全部感染。85%~95%的围生期感染是由于新生儿在分娩时接触血和生殖道分泌物所至, 其他的围生期感染是经胎盘或产后与感染父母的密切接触, 其中经胎盘垂直传播占5%~10%。

马建新等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BsAg (+) 者胎盘组织HBsAg和HBcAb。在158例足月胎盘组织的蜕膜、滋养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血管内皮细胞中, HBV感染率依次为:66.46%, 58.23%, 27.22%和12.66%。HBV感染率由母体侧向胎儿侧逐渐减少, 并且HBsAg和HBcAg主要位于细胞浆内。Ye等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别检测卵巢HBsAg、抗HBcAg抗体和HBV-DNA。HBsAg出现在卵子、颗粒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中, 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HBcAg出现在卵巢颗粒细胞、间质细胞和卵巢间质血管的内皮细胞中, 并且出现在卵子的不同时期, 在胞浆、胞膜、胞核中均发现;HBV-DNA出现在不同时期的卵细胞、颗粒细胞、间质细胞的胞浆、胞膜、胞核中。在同一卵巢组织, HBV-DNA在某些卵子中呈阳性, 而在另一些卵子中呈弱阳性或阴性, HBV-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同时也可以发现在细胞质中。他们认为HBV可能通过在卵子中复制而垂直传播, 这可能是HBV垂直传播的重要机制。

3 宫内HBV感染的危险因素

3.1 母体的血清学状态

母亲HBeAg (+) 、高HBsAg 滴度、HBV-DNA高拷贝数和绒毛组织的内皮细胞中有HBV-DNA是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但HBV宫内传播的主要风险还是母体的病毒载量, 母体HBV-DNA比HBeAg是一项更强的持续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 实际上, 垂直传播更易在病毒血症水平很高的HBeAg阳性母亲中见到。Wiseman等对悉尼西南区健康服务产前门诊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婴儿进行HBV围生期传播的研究发现, HBV的围生期传播限于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的母亲。他们对所有的婴儿均行常规HBIG和HBV疫苗免疫注射, 随访至出生9个月。在313例HBsAg阳性孕妇中, 213 例 (68%) 是HBV-DNA阳性、92 例 (29%) 是HBeAg阳性。除去失访和婴儿未满9月龄者, HBV-DNA阳性母亲的138例婴儿, 9月龄时检测HBV感染情况 (HBsAg, HBsAb, HBcAb) , 确定 4例婴儿感染 (HBsAg阳性) , 这4例婴儿感染的母亲HBV-DNA水平非常高 (>108 copies/ml) , 而且是HBeAg阳性, 4例婴儿中的3例是野生型HBV病毒株, 母儿一致。第4例母儿均S基因HBV D144E变异, 是与疫苗和 (或) HBIG免疫逃逸相关变异株。对于HBV-DNA阳性的母亲, 传播率是3% (4/138) ;对于HBeAg阳性的母亲, 传播率是7% (4/61) ;对于HBV-DNA>108 copies/ml的母亲, 传播率是9% (4/47 ) 。在91例HBV-DNA<108 copies/ml的母亲中没有婴儿感染。他们认为, HBV的围生期传播限于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的母亲。Burk等报道, 在HBeAg阴性的母亲中HBV-DNA高水平与低水平者发生新生儿感染的风险是OR 19.2 (95%CI 2.3~176.6) , 因此持续暴露高病毒载量的HBV-DNA是新生儿感染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然而, 新生儿HBV感染也不仅依赖于宿主的免疫状态和母体的病毒血症水平, 而且也与病毒的异质性有关。HBV种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血清型、基因型及变异株, 即使在单个感染个体内, 也可能包含异质性的HBV群体 (准种) 。HBV混合种群的传播明显与早期病毒免疫消除有关, 野生型HBV单独传播与引发的慢性疾病相关。母体HBV特定的等位基因突变和母体病毒血症水平是垂直突破感染 (breakthrough infection) 的潜在预测因素。

3.2 分娩方式

因携带有HBV的母亲的血液、阴道分泌物中有较高HBV-DNA检出率, 因此分娩方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受到大家关注。通常自然分娩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吞入有传染性的母亲分泌物和血液, 自然分娩时母亲血液渗透到婴儿的量较剖宫产时明显增多。尽管剖宫产缩短了婴儿接触母亲传染性物质的时间, 但有关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结果并不一致。Lee等对一组儿童 (其母亲为HBeAg阳性) 使用主被动联合免疫 (HBIG用量50 U) 时, 虽观察到剖宫产降低出生时婴儿HBV-DNA阳性率及6月龄内HBV感染率, 但未观察常用于评价免疫阻断效果的12月龄HBsAg阳性率和慢性HBV感染率。Chen等的观察发现不同分娩方式间免疫失败率并无差别。

3.3 侵入性产前诊断的安全性

慢性乙肝孕妇羊水穿刺的母婴传播风险低, 但文献中的病例数较少。查到的4篇关于HBsAg阳性孕妇羊水穿刺的母婴传播, 共115例, 这些新生儿出生时全部接受了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治疗, 有3例 (2.6%) 婴儿被HBeAg阳性母亲感染, 这一免疫失败率与没有羊水穿刺妇女的发生率相一致。这些发现提示, 通过羊水穿刺的胎儿感染风险很低。文献中关于评价绒毛取样 (CVS) 风险的数据不足。关于评价前壁胎盘、HBeAg (+) 和高病毒载量孕妇羊水穿刺风险的数据不足, 在这些HBeAg阳性的母亲中讨论选用非侵入性筛查的方法可能是明智的。当胎盘位于前壁行羊水穿刺时, 羊水受母血污染的风险增加, 可能会增加母婴传播的风险。Giorlandino等对20例孕妇在首次羊水穿刺因培养失败而于2周后再次行羊水穿刺时进行了测定, 比较前次羊水穿刺经胎盘进针者和不经胎盘进针者羊水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 发现前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后者。

4 HBV宫内感染诊断

HBV宫内感染是指HBV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发现HBV可以明确发生了宫内感染, 但在临床上难以实施。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能确切反映宫内感染的检测方法、检测时间及临床诊断标准, 导致大家对宫内感染率的报道不一。朱启镕提出HBV宫内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为:新生儿出生时, 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检测到HBV复制标志物存在, 持续阳性至少3个月以上, 且采用了主被动联合免疫, 但近期无免疫效果。其他的诊断标准有: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 (或HBeAg阳性) , 并持续至1月龄者为HBV宫内感染;1年内HBsAg持续阳性, HBsAb阴性判为宫内感染免疫失败;1年内HBsAg转阴, HBsAb阳性为宫内感染免疫成功;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阴性 (或HBeAg阴性) 至1月龄时HBsAg阴性并持续阴性, 1年内HBsAb阳性为无宫内感染免疫成功;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阴性 (或HBeAg阴性) , 1年内HBsAb持续阴性者为对疫苗无反应。以往相当一部分有关的研究是以脐血样本的检测作为诊断标准, 而脐血样本存在母血污染的可能, 假阳性的出现更不可避免。

5 HBV围生期传播的阻断

5.1 妊娠晚期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大部分的HBV围生期感染是由于新生儿在分娩时接触血和生殖道分泌物, 其他的围生期感染是经胎盘或产后与感染父母的密切接触所致。出生后对新生儿施行乙肝疫苗联合 HBIG免疫对这部分感染可以有效阻断, 但对已发生的经胎盘垂直传播的感染预防效果不佳。我国学者朱启镕认为, 孕20周后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 胎儿发生被动免疫, HBIG也可以暂时降低孕妇的病毒载量, 而且无症状HBV携带孕妇产前使用HBIG与否并未增加HBV株S区的变异, 他首次报道, 给 HBsAg阳性孕妇于妊娠最后3个月每月注射1次HBIG, 可以明显降低HBV的母婴传播率, 此后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其安全性得到肯定, 但是其有效性却不断受到质疑。质疑的几个问题分别是:国内HBIG宫内阻断有效的研究对于孕妇的HBV血清学状态和病毒载量检查不全面;宫内感染的诊断方法和时间不统一;孕晚期这样小剂量的HBIG对孕妇肝脏在大量复制HBV时的中和作用不大;可能产生免疫逃逸株, 使现行的乙肝疫苗无法发挥预防作用;此方法只在我国使用, 未曾得到国外同行的肯定, 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没有用免疫球蛋白预防母婴传播的经验;WHO、美国CDC及我国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肝炎防治指南》中均未建议采用此法来预防母婴传播;国内发表的大量文献都不是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质量低;众多文献众口一词地认定该方法可能与发表偏倚有关;临床设计研究不合理等。针对上述问题, 李婷等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 为了避免中文文献出现的偏倚, 他们最终纳入组的所有文献为在英文期刊上的论文, 但均为国内作者, 共5篇随机对照研究, 文献数量较少。5篇文献的Meta分析显示, 孕晚期注射 HBIG可以有效保护胎儿, 预防宫内感染的发生, 可以在临床上继续应用。他们也认为, 虽然获得了肯定的结果, 但纳入分析的文献在随机方法、盲法、分配隐藏等方面存在缺陷, 造成证据质量不高。因此, 目前迫切需要开展设计合理的多中心、大样本、充分随机的临床研究, 进一步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

5.2 围生期母亲应用拉米夫定

为了阻断经胎盘的垂直传播, 国内外有些学者观察了在妊娠晚期用拉米夫定治疗HBsAg阳性高病毒血症的孕妇, 以减少孕妇病毒血症, 可减少出生后主被动免疫失败的风险, 在孕妇和新生儿中没有观察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在HIV感染的孕妇中, 已观察到拉米夫定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抗病毒活性。上海传染病医院Xu等发表的一篇高HBV病毒血症母亲, 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是否能减少HBV母婴传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英文文献, 从妊娠32周到产后4周, 母亲被随机分为拉米夫定100 mg组或安慰剂组。新生儿出生时接受重组HBV疫苗用或不用HBIG。在拉米夫定组中, 56例新生儿接受疫苗+HBIG和26例新生儿仅接受疫苗;安慰剂组的59例新生儿接受疫苗+HBIG, 结果显示新生儿拉米夫定+疫苗+ HBIG组与安慰剂+疫苗+ HBIG组新生儿比较, HBsAg阳性率 (18% vs 39%;P= 0.014) 和HBV-DNA检出率 (20% vs 46%; P=0.003) 显著降低, 表明拉米夫定对阻断HBV高病毒血症母亲的母婴传播有一定疗效。但是它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还存在争议, 尚不能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由于该药物对胚胎发育危害很大, 拉米夫定在早期妊娠使用应谨慎。

6 HBV母亲的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阻断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1-11月深圳市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的儿童919例。所有婴幼儿出生时均建议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乙肝疫苗接种3针后1~6个月内进行随访分析。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制定统一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人口流动性、幼儿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幼儿母亲职业、家庭经济条件、HBIG接种情况和接种剂量等。通过电话随访,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完成调查问卷。

1.2.2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对确定的调查对象,电话通知去附近的社康站或是指定医院抽血,对每名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2管各5m L,要求在2h内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标本进行乙肝血清学五项检测,所有操作均按使用说明书严格进行。

1.2.3统计方法

调查和检验数据用Excel2003进行汇总和卡方检验。

2结果

2.1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效果

全市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919例,其中13例儿童HBs Ag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41%;HBs Ab阴性31例,占总数的3.38%。

2.2儿童乙肝联合免疫疫苗接种效果

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及时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后,HBs Ag携带率为1.05%;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未能及时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HBs Ag携带率为3.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6,P<0.05)。已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儿童产生HBs Ab能力与未接种的儿童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P>0.05)。见表1。

2.3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对儿童乙肝感染的影响分析

919例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其中35例接种剂量不详,35例中无儿童携带HBs Ag;接种5μg的有434例,其中有5例携带HBs Ag;接种10μg的有394例,其中有7例携带HB-s Ag;接种20μg的有56例,其中有1例携带HBs Ag。接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的HBs Ag携带率(χ2=0.597,P>0.05)和产生HBs Ab能力(χ2=0.349,P>0.05)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强阳性携带者为3.5亿人,其中三分之一在中国[3],因此乙肝被称为是中国的“国难病”。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年,中国在防治乙型肝炎上投入了大量医疗卫生资源,并取得了显著效果[1],中国已由“高流行区”降为“中等流行区”。但是由于感染基数大,新增感染者绝对数量多,加之感染的途径复杂化,各地区诊断和治疗水平不一,乙型肝炎的防治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在乙肝的各种感染途径里,又以母婴传播危害最大。乙肝的母婴传播有感染年龄低、治疗周期长、对患者身体影响大和慢性乙肝转变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到国民素质和加重了公共卫生资源的负担。研究显示,相对于其他乙肝的母婴阻断措施,新生儿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方法即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注射,无论是在安全上、伦理上和效果上,还是在经济上均有巨大的优势,是目前阻断HBV母婴传播、降低儿童乙肝发病率的主流手段[4、5]。深圳市在全市建立了完整的监测和接种网络,对全市所有新生儿实施疫苗的免费接种和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免费联合免疫接种,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1年数据表明,全市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共919例,通过联合免疫接种后,仅有13例HBs Ag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41%,HBs Ab携带率为95.21%,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降低HBs Ag携带率效果显著,这可能是免疫球蛋白中和了体内的微量病毒,更有利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和抗体的产生。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对降低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HBs Ag携带率效果不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接种高剂量的乙肝疫苗对乙肝的母婴阻断毫无意义,因为乙肝的母婴阻断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婴儿的健康状况、生长发育、母血和婴儿体内病毒含量以及病毒变异等因素相关。因此对于接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效果的结论,临床上同样争议较大,并无一致性意见[6,7,8],有待大样本量的核酸检测和血清学的进一步研究。另外一组数据值得重视,联合免疫接种后30例儿童没有产生HBs Ab,或是产生了除HBs Ab外其他类型抗体诸如HBe Ab、HBc Ab等。根据乙肝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在HBV暴露率较高的地区,人群隐匿性HBV感染概率较高(可达到7%~19%,相对HBV暴露率较低的区域,隐匿性感染概率相差10倍)。深圳市属于乙肝高暴露区域,以此感染概率预估,这部分儿童感染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概率非常高。但是此次调查由于预算限制,没能对此类样本进行核酸定量分析,导致这一部分数据缺失。

2011年世界肝炎日中国肝炎峰会上,中国对2005年公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重新修订,肯定了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作用。另一个修改的亮点是:无论成人、青少年儿童还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都“可以不”筛查两对半,无需知道“前身”是否曾感染病毒,旨在全面提高中国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认为:乙肝疫苗是世界上目前最成熟最安全的疫苗之一,乙肝疫苗接种就是预防和阻断乙肝传播最有效的手段,国家应该大力推行全面覆盖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已经对乙肝疫苗的接种全部免费,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传播。不足的是只有少数经济发达、财政充裕的地区如深圳等对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的乙肝联合免疫实施全部免费,其他地区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等因素,对联合免疫接种持抵抗和犹豫态度,造成了母婴阻断的失败,导致疾病的传播,进而影响儿童健康。因此各地区对母婴阻断的重视程度和配套经费的稳定和持续,将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先进的检测方法如核酸分析的采用和普及将对乙肝母婴阻断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母婴传播阻断 篇9

1 HBV父婴传播的研究及阻断现状

1.1关于HBV父婴传播的研究

1.1.1 HBV父婴传播的提出、发展、分子水平的证实长期以来人们将垂直传播等同于母婴传播, 而忽视了父亲HBV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以至父婴传播被母婴传播与家庭内传播所掩盖。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父婴传播的研究。Blumberg[2]根据家系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推测HBV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 可能整合入宿主生殖细胞的基因中然后在子代中传播。Berry等发现HBV可通过人工授精传播[3], 并且P-FT中父子之间HBV基因同源性极高[4];主要是由于HBV能够非特意性地整合进入精子同源染色体并传播给子代[5]。Tajiri H等[6]也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现了乙肝父婴传播的证据。从近年的这些研究不难看出HBV的父婴传播已由开始的对其可能性的提出, 发展到现在的从分子水平证实了HBV父婴传播的存在。

1.1.2 HBV父婴传播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证实有学者在对230例慢性HBV感染的父亲和母亲HBV标志物 (HBV M) 为阴性的新生儿进行HBV M测定, 结果显示HBV感染的男性其子代有较高的HBV感染率, 提示HBV可通过父婴途径传播给子代[7]。在检测两组父母一方分别为HBV M阳性而配偶分别为阴性的新生儿的血清HBsAg和HBV DNA时, 发现两组新生儿血清HBV DNA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而且父亲是"大三阳" (HBV M中HBsAg、HBeAg、anti-HBc定性均为阳性) 的较父亲不是"大三阳"的血清HBsAg和HBV DNA的检出率高, 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HBV可以通过HBV M阳性的父亲垂直传播给子代, 且父亲是"大三阳"更易发生父婴垂直传播[8]。可见父婴传播已是第二重要的HBV垂直传播途径[9]。

1.2关于HBV父婴传播的阻断

一项有9例男方为"大三阳"且HBV DNA阳性而其配偶HBV M阴性的夫妇进行HBV阻断的研究中, 自孕28周开始, 每月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200IU, 结果显示9例新生儿出生时采脐血无1例检测出HBsAg或HBV DNA阳性[10]。对配偶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在孕前或孕期接种乙肝疫苗 (HBVac) , 对孕妇也为HBV携带者或孕妇在孕末期前检验血中尚未达到高滴定度HBsAb者, 在孕末期肌注较大剂量HBIG可基本阻断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11]。如果新生儿出生时再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 可显著降低新生儿HBV阳性率[12]。国内外对HBV父婴传播的研究较HBV母婴传播少, 关于HBV父婴传播阻断的研究则更少, 这些较少研究的样本量也普遍较少, 对新生儿出生后的观察时间也较短, 其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2 HBV母婴传播的研究及阻断现状

2.1关于HBV母婴传播的研究

2.1.1 HBV宫内感染HBV的母婴传播过去一直被认为主要发生在产时和产后, 而近年发现宫内感染也是HBV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其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1%-36.7%。HBV可通过感染胎盘屏障在胎儿肝脏内定位和复制, 这也可能是今后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重要因素[13]。有文献报道分娩时当孕妇HBV DNA载量>106拷贝/ml时, 新生儿HBV感染率为34.7%, HBV DNA检测不到时, 新生儿HBV感染率为0.46%[14]。HBV甚至可以在母亲HBsAg阴性而仅有anti-HBc阳性的情况下发生母婴垂直传播[15]。

2.1.2 HBV产时和产后传播经固相放射免疫法对HBV感染的母婴进行配对研究发现新生儿胃内容物HBsAg检测阳性率为95%、母乳为70%、脐血为50%, 羊水为33%, 用PCR检测HBV DNA阳性率脐血为42.9%、母乳为37.5%、母亲唾液为10.7%[16]。因此众多学者认为婴儿分娩过程及其出生后与母亲的密切接触是新生儿感染HBV的重要方式。有学者认为剖宫产能减少母婴宫内传播的几率, 但病例对照研究表明, 分娩方式与HBV母婴传播无关, 慢性HBV携带孕妇不应作为剖宫产的指标[17]。

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的天然食品, 然而HBV感染产妇是否能进行母乳喂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近年有文献报道HBV感染母亲乳汁中可检出HBsAg和HBV DNA等感染性标志物[16], 增加了人们对母乳喂养可能传播HBV的忧虑。Zhu QR等[18]通过对照研究发现血清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进行正规的主被动联合免疫, 母乳喂养未增加HB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HBVac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2.2关于HBV母婴传播的阻断

2.2.1主动、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应用HBVac对新生儿进行主动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已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国内学者研究提出, 对HBV M阳性孕妇分娩前3个月每4周肌注HBIG 200-400IU直至临产, 新生儿出生再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 可明显减少HBV的宫内传播, 且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并能提高新生儿对HBVac的免疫应答率[19];且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双阳性 (HBeAg阳性、HBV DNA阳性) 孕妇[20]。刑玉兰[21]报告出生后6小时内和1月龄时各接种1针HBIG (剂量≥100IU) , 2、3、6月龄接种HBVac各10μg保护率可达97.13%, 故她认为这种"0、1-2、3、6方案"为"最佳免疫方案"。

2.2.2关于抗病毒药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目前少有关于孕期应用干扰素抗病毒阻断HBV母婴传播率的报道。拉米夫定能快速降低血清HBV DNA,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孕晚期给予拉米夫定对胎儿是安全的, 并且认为拉米夫定联合主动和被动免疫能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22]。使用拉米夫定的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的新生儿, 12个月12.5%HBsAg和HBV DNA阳性, 而未用拉米夫定组28%被感染,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

3结论

母婴传播阻断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我们自2004年3月开始对产前来我院妇产科门诊及妇保检查的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或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孕妇50例,同时进行HBV-DNA的检测,随机分为两组,阻断组30例(其中大三阳7例),对照组20例(其中大三阳5例);两组产妇平均年龄、分娩方式、免疫学指标、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接种方式

阻断组孕妇分别于孕28周、32周、36周、40周臀大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即上生甘迪)200 IU/mL,孕期共注射4次,对照组孕妇孕期定期作产前检查,不用HBIG。两组孕妇所生的婴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肌注HBIG 100 IU/mL(生产厂家同上)1次,乙肝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重组疫苗)5 μg,半个月时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然后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肌注乙肝疫苗5 μg。

1.3 随访和血清学检测

孕妇在孕28周前孕期检查发现HBsAg阳性者,进一步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M)和HBV-DNA的检测,HBV-DNA≤4 000 copies/mL为正常范围;两组婴儿出生时断脐时采脐静脉血,7个月及12个月采股或颈静脉血,血样均送本院化验室检测,婴儿血清HBsAg阳性判为宫内感染。

1.4 检测方法 HBV-DNA检测采用PCR法。

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乙型肝炎病毒M采用联合免疫吸附(ELISA)实验法,ELISA诊断盒由北京华大生产。

2 结果

阻断组与对照组婴儿HBsAg、抗-HBS阳性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阻断组婴儿血清HBsAg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阻断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经行乘列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为大三阳和小三阳且HBV-DNA>4 000 copies/mL的新生儿HBsAg携带情况见表2。

3 讨论

本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易实现的为胎盘传播,对大三阳和小三阳孕妇进行HBIG被动免疫,能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率,阻断组婴儿血清HBsAg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李云华等[1]报告产前用不同方案孕期注射HBIG可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率的结果一致。

胎儿宫内获得抗-HBS可能为孕期多次被动免疫的结果,资料显示,母亲HBsAg阳性,若不采取免疫干预措施,则婴儿约半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在妊娠早期(21周前)胎儿无1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孕妇血中IGg抗-HBS可于妊娠21周后经胎盘滋养细胞主动转运至胎儿[2],所以我们认为孕期多次于21周后给予HBIG被动免疫措施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本研究阻断组在孕28周、32周、36周、40周分4次给予孕妇肌注HBIG 200 IU,结果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0天33.3 %、7个月46.7 %、12个月70.0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未阻断组。

文献报道,大三阳和小三阳母亲的婴儿免疫失败率高,可达50 %~55 %[1]。本研究发现与报道的结果接近,同时小三阳且HBV-DNA滴度高于正常者新生儿感染机率也较高。目前认为主要是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使表面抗体产生较慢或滴度较低,而孕妇在产前多次注射HBIG能提高体液免疫反应,干预孕妇体内HBsAg滴度,降低宫内感染[3]。因此,建议大三阳或小三阳且HBV-DNA滴度高于正常的育龄期妇女应选择适宜受孕机会,必要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使HBV-DNA滴度阴转后再怀孕。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方式除经宫内胎盘传播外,分娩时经软产道接触母血及羊水传播,产后接触母亲唾液或母乳传播,故在新生儿初生24 h内及半个月各肌注HBIG 100 IU起到中和并逐渐消除分娩时经软产道接触母血及羊水和哺乳时母乳传播给新生儿的乙型肝炎病毒,使婴儿得到保护,吴俭等[4]报道大三阳、小三阳且HBV-DNA阳性的母乳HBV-DNA阳性率达40 %。故建议大三阳、小三阳且HBV-DNA阳性的母亲尽量避免母乳喂养。乙肝疫苗作为一种抗原,其阻断乙肝传播的免疫效果已被肯定,0、1、6月龄时肌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5 μg,其意义在于刺激机体细胞的免疫应答,使机体自动免疫,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以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

HBsAg阳性的孕妇,孕期多次HBIG免疫能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而减少乙型肝炎病毒在宫内感染。婴儿生后给予注射小剂量乙肝疫苗和HBIG可能起到聚合HBsAg的作用增强其免疫性,本研究随访婴儿到12个月时,抗-HBS阳性率由出生时的33.3 %提高到7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我们采用产妇孕期被动免疫及婴儿主被动联合免疫的方法,婴儿乙型肝炎免疫阻断率达90 %。段文斌等[5]报道,婴儿乙肝阻断率达93 %;岳亚飞等[6]报道阻断率达96.7 %;但大部分研究报道乙肝阻断率达90 %左右,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符。

总之,产前给予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产后给予婴儿同时进行乙肝疫苗主动免疫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对于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李云华,高福泉,杨鲁华,等.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不同接种方法对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研究[J].临床肝胆杂志,2002,18(1):59-60.

[2]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15.

[3]吕晴,朱启熔,段恕诚,等.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婴儿免疫的特异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10):26-27.

[4]吴俭,曾义岚,胡蓉,等.乙肝病毒携带者围产期垂直传播防治策略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2000,21(11):947-948.

[5]段文斌,王伯良,周小平,等.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宫内感染的疗效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191-193.

母婴传播阻断 篇11

1 临床资料

1.1 艾滋病母婴传播情况

通过对该县艾滋病母婴传播情况的分析不难看出,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县城与农村之间的传播速率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加上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一些人至今没有认识到艾滋病母音传播的危害。在这些人群中, 多以农村地区为主。在影响中国艾滋病控制进程的同时, 也对婴儿今后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前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且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也在尝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2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方法

首先, 在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管理模式的研究中, 结合当前中国艾滋病患者多集中在农村地区, 在研究中应将重点放在部分农村地区, 并以县为单位, 成立相应的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小组, 由县级部门领导充当组长, 并在县卫生局的配合下, 将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作为防艾局的专项工作之一。同时在新闻媒体、红十字会、妇联、计划生育等多个部门的配合下, 积极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模式, 在为艾滋病母婴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还能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使其积极参与到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活动中来[2]。与此同时, 在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进行研究时, 还应结合现有的社会资源, 对艾滋病孕妇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确保其住院分娩中能够得到优质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使其感受到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艾滋病母婴传播小组的日常工作, 保证传播阻断模式的顺利运行。

其次, 在探索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方法的过程中, 还应结合着国外的阻断模式, 本着“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学习态度, 从中国当前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实际状况出发, 将其运用到中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中来, 在提高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效率的同时, 还能有效的提高艾滋病的控制质量。

最后, 在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时, 单靠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多方的参与, 形成系统的合作整体, 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 在提高整体阻断效果的同时, 还能提高艾滋病母体对艾滋病的认识, 积极参与到整个模式中来, 在达到阻断效果的同时, 还能取得好的控制效果。例如:在开展时, 卫生部门应竭尽全力为母体提供分娩、体检、治疗等医疗条件;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 保证艾滋病母婴的基本权利;妇幼保健部门应加强艾滋病宣传, 提高艾滋病母体对艾滋病的认识等等。

1.3 该县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及运转机制经验

在县委领导及各个单位的帮助支持下, 该县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中,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实际实施中, 结合该县实际情况, 具体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 在该模式及运转机制的运行制定中, 中国相关领导从一开始就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健全了组织机构, 确保机构组织的完整性与时效性;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艾滋病防治责任目标考核管理, 资金设专账管理, 及时下拨, 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 针对农村地区的艾滋病母体, 由专业的妇幼部门为其提供上门服务, 在保障母体基本权利的同时, 积极对其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使其感受到政府部门的关爱, 并积极配合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 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 在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时, 必须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 县、乡两级医疗、保健机构均为接受生殖健康服务的对象主动提供免费HIV抗体检测及为HIV阳性孕产妇提供母婴阻断服务, 县级妇幼保健院资料归档完整、规范、有序, 制定了PMTCT监督指导计划, 按要求开展逐级监督指导, 监督指导痕迹资料管理完善, 县级妇幼保健院PMTCT物资下发及时, 管理规范, 县、乡级医疗保健机构PMTCT核心知识掌握全面。

再次, 协调乡级医疗与民政, 保证结婚登记人群检测覆盖率。在进行这一项工作时, 相关登记人员必须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对艾滋病母婴进行准确登记, 确保登记的准确率与覆盖率。此外, 作为一项交流工作, 登记人员在开展工作时, 应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 避免因语言不和伤害孕妇的自尊心, 在影响登记效果的同时, 还会影响自身的服务质量。

最后, 加强孕产妇艾滋病的预防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开展中, “授之以鱼不如用授之以渔”, 即通过强化孕产妇艾滋病的认识来提高母婴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在这一工作中, 工作人员可以凭借农村的宣传栏, 或印制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手册, 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开展相应的专家讲座来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的认识, 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在配合县政府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同时, 还能取得好的宣传效果。

2 结果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该县在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时, 在多个部门的配合下,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不断的完善, 该县结婚登记人群检测覆盖率超过95%,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高达88%,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 在政府部门的领导及支持下, 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下, 艾滋病母婴的必要经费得到了保障, 确保了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正规化及规范化, 并不断深入、科学的完善了运转机制, 将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的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实现了农村卫生与妇幼卫生的相结合。

3 结论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开展, 在预防艾滋病发展的同时, 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开展中, 受艾滋病传播速度的影响,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开展, 受到中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在开展的过程中, 给予相应的配合, 确保艾滋病母婴传播阻碍模式的顺利进行。而在运行机制的建立中, 通过多个部门的配合, 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责任制, 确保工作经费及治疗药物的供给[3]。与此同时, 在推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过程中, 还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对艾滋病的认识, 以便在开展工作时, 能积极的配合参与, 其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黄春, 何尔逵, 陈禹.多部门协作多形式干预是搞好母婴阻断工作的关键——宣威市艾滋病母婴阻断的实践与体会[J].卫生软科学, 2009 (1) :110.

[2]李燕, 郭光萍, 石安萍, 等.云南省农村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及运转机制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7) :2339.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下一篇:仿真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