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网络化

2024-05-21

图书馆网络化(通用12篇)

图书馆网络化 篇1

一、真正实现图书馆为学生和教师服好务

首先必须提高图书馆理员自身的文化修养

首先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掌握图书馆的构成、功能、作用、图书、期刊、报纸的分类及检索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一个图书馆理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要求我们能够熟练地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其次, 要拥有科学文化知识。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住处社会, 随着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要求我们图书馆工作者要了解掌握许多原来不了解不熟悉的广博知识。如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外语等方面的知识。网络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随着internet的发展, 网络悄然进入图书馆, 图书馆局域网纷纷建立, 各类型图书馆都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主页, 将馆藏资源上网, 也不断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资源。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期刊、网上公共目录、参考工具资料、电子论坛、网络数据库、最新期刊目次、电子报刊、政府信息、在线图书馆以及网络指南与搜索引擎等各类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 从中汲取知识, 增长才干。于是, 各图书馆为满足读者学习的需求, 纷纷建立了各种类型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阅览室, 为读者利用网络文献, 学习和掌握知识提供方便。

再次, 对学生素质教育发挥很好作用。大学生, 特别是刚入校的学生, 他们还没有从被动接受教育的思维习惯中转变过来, 对于专业课的学习, 他们把任课教师开出的书目当作指引, 但在课外阅读方面, 其目的、能力、方式等没有固定的模式, 易随波逐流。而图书馆正是要配合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做好对学生的导读工作。同时要各级传授给学生图书馆藏文献资源,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另外, 我馆现在实行了短期外借服务。1、短期外借服务的对象:我校图书馆主要是针对从事科研工作、教学的部分教职工、做毕业设计的毕业班学生或开展某项专题活动的集体 (团总支、学生会等) 开展的。2、短期外借的具体方法:持相关的证件, 将所借图书填写在登记卡, 哪有必要还要留下联系电话 (当有其他读者急需时可随时联系) , 待工作人员输完手续后方可带出室外。3、短期外借图书的数量:多数图书馆规定短期外借服务读者每次外借图书不得超出两册。4、短期外借的期限:短期外借的期限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图书馆闭馆时间借阅, 如期刊管理部门在下班前半小时可允许读者办理外借手续, 并要求读者在翌日上班后半小时内及时归还, 周末和其他节假日的借阅方式依此类推。另一种方式是外借时间定为2至3天, 对个别特殊需要的读者可提供一周的借阅时间, 超期可制定罚款规定。短期外借服务的功效:

1、缓解了因复本量少而在流通库存中借不到书的难题。

图书馆经费紧张是困扰图书馆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购书经费严重的短缺, 许多图书馆不得不将所购图书的副本量一减再减, 新书进馆后, 大部分图书直接进入阅览室, 尤其是报刊, 能够进入流通库中流通的很少。在阅览室中开展短期借阅服务后, 读者在流通库中借不到书的难题, 在阅览室中得到了解决。

2、短期外借服务方便了读者, 提高图书利用率。以往读者来阅览室看书, 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很不方便,

特别是对一些特定环境下的用书 (如开卷考试用书、计算机操作程序等) , 读者的态度无非是量少则复印、抄录或撕页, 量多则偷书或放弃不看。开展短期借阅后, 就大大方便了读者, 节省了阅读时间, 同时改变了阅览座位拥挤的现象, 减少了图书期刊的利用率。

3、同时, 短期外借服务实现了借阅兼顾。

阅览室的主要职能就是方便读者查阅资料, 有人担心在阅览室开展短期借阅的图书在读者手中滞留, 会给读者查阅资料带来不便, 其实不然, 因为一是短期借阅, 借阅的周期短;二是借阅如果是高校的学生, 因为他们都是有组织, 有具体单位、系、班级, 如有需要立刻可以和他们取得联系的, 同时也可向教师阅览室求助的, 如是公共图书馆, 则要求读者留下具体的联系方式, 能够随时联系。

二、让数字化的电大图书馆顺利进入网络化

这是在完成建设校园网、开通互联网和家庭计算机上网的基础上, 以数字化图书馆为前提,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型服务体系。学校图书馆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社会信息服务体系, 成为重要的社会信息源。信息的商品价值, 也将因此而得以充分体现, 并发挥其应有的潜能。

同时, 这一过程并非一所学校可以孤立实现, 而是需要全行业, 全社会的合作运用。

总之, 提高图书馆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障, 也是面向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战略需要, 尽管图书馆员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 而非一蹴而就的工作, 但作为图书馆人, 我们应该立足于现实, 放眼未来, 以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个问题, 以积极态度迎接明天的挑战。

摘要:图书馆为学生和教师服好务, 首先图书馆理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图书馆采取了短期外借服务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好处。另外, 本文介绍了电大图书馆怎样运用这些来实现网络化的过程。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短期外借,网络化

图书馆网络化 篇2

[关键词] :图书馆网络化网站建设管理自动化服务信息化学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是指图书馆馆藏多媒体化、管理自动化、服务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它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学校图书馆各项业务中的广泛应用。其目的是应用现有的技术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优化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提升图书馆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的能力。学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网络化服务”的理念,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以学校图书馆网站建设为突破口,以管理员队伍素质提升为工作重点,不断拓展实体图书馆服务的时间、空间,提升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能力,更加高效地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就这一问题的相关方面作一探微。

一、学校图书馆建设正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1、美化图书室内外环境,突出文化氛围。

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在室内挂有名人画像、名人格言和警语、活动式的古诗框,摆放着干净整齐的书架和万卷的藏书分门别类地放在书柜中。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中小学也有了自己的电子阅览室,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学习兴趣。

2、馆藏资源多样化。进入信息时代,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不仅有传统的纸质图书,更有录音带、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音像资料、多媒体读物、网络资源等,较多的新版图书也配有电子光盘。多元化的馆藏资源形式,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服务信息正逐步走出馆舍,走向师生,走进千家万户。

3、读者需求多元化。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冲击下,师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掌握和检索,传统的分类、编目及借阅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希望获

得的信息更加多元化,获得信息的方式能越来越多样化,无论在家里、教室、办公室,都能利用网络终端,快捷方便地获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4、校园网建设普及化。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所有学校均建有功能完善的校园网。校园网的普及应用,为学校图书馆借助于网络,将馆藏资源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使文献资源、软硬件设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不断向网络化延伸奠定了基础。

二、学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图书馆网站建成率不高。

从2011年实现校校通以来,农村小学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学校图书馆仍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上。没有拥有网站这一网络化建设的平台,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校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新时代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中的地位,学校图书馆缺乏专业化、懂技术的管理者,这些都阻碍了学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进程。

问题二图书馆服务能力没有适时提高。

图书管理工作者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室藏,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优质服务,为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阅读需求,而尽到了我们最大的努力。首先,图书管理工作者必须吸收人类社会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增强图书管理工作的生机和活力,采用当代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实现图书保管利用的高效化,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图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其次,图书管理工作也具有自身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图书管理工作者在借鉴国外图书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应着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图书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实践。

这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管理员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较熟练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但是队伍结构仍不够合理,要建设或者维护图书馆网站(网页)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虽然,每年省、市、县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但培训效果不理想,管理人员的频繁更换,使较多的管理员没能经过系统的培训,这给他们的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这部分管理员有时连完成常规的计算机编目、流通工作都有困难,根本谈不上要创新工作。

三、学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发展,学校在发展,师生的观念也在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教育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图书馆的作用已日益突出。学校图书馆如何借助现有的网络基础,推进网络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适应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进程,为学校推进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和优质到位的服务,是所有农村小学图书馆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完善功能,建好学校图书馆网站。

学校图书馆网站是一个开放的虚拟图书馆,它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网络化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学校图书馆网站建设已经列入了中小学图书馆等级认定和各级考核评估,它的重要意义正在被逐步重视。依托图书馆网站,我们能够拓展实体图书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为读者提供更加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整合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优势,建好学校图书馆网站,将中小学图书馆网站连结起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我们正在积极尝试。

图书馆网站建设关键还是要精心设计网站栏目,增强服务的针对性,设计要时时处处体现图书馆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图书馆网站(网页)可以设立图书馆简介、入馆须知、新书推荐、读书天地、书目查询、流通服务、阅读指导、留言板、数字图书馆等栏目,以此来拓展和延伸实体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如:书刊资料的信息功能、图书服务功能、网上阅读功能、教育指导功能、与读者互动功能等。努力把图书馆网站建设成为学校图书馆网上资源的门户,相关信息发布和查询的中心,与读者互动交流的平台等,这样,师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图书馆网站,享受图书馆这一虚拟馆舍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从而推进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2、实现网络化管理 服务师生

(1)为教学和教研服务,是农村中小学图书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客观上要求农村中小学图书室能更好地把最新的教学教研理论、成果传递到教师手中,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广泛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能更好地发挥中小学图书室室的信息中心和桥梁作用,使中小学图书室室真正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2)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价格的降低,软件功能的日趋完善,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对农村中小学图书室计算机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3、稳定队伍,提升管理员专业素养。

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最理想的要同时具有图书室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分类、编目、标引等图书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而目前中小学图书室室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老化、业务素质低下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有许多农村中小学图书室没有专职图书管理人员,更谈不上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图书室业务人员。这些兼职管理员一不懂专业,二没有时间,三没有兴趣,四无责任心。可想而知,在他们管理下的图书室会是什么模样,更谈不上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了。图书管理员是一个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显而易见,缺乏图书管理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又一重要因素书室工作人员均应经过图书室基础知识培训和考核,实现持证上岗。

如何让高校图书馆实现网络化探析 篇3

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并不断完善其功能。

图书馆网站是一个开放的虚拟图书馆,它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网络化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已经列入了院校的等级认定和各级考核评估,它的重要意义正在被逐步重视。。

图书馆网站建设要精心设计网站栏目,增强服务的针对性,网站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图书馆服务理念,在栏目的设置上主要包括图书馆简介、入馆须知、新书推荐、读书天地、书目查询、流通服务、阅读指导、留言板、数字图书馆等栏目,以此来拓展和延伸实体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如:书刊资料的信息功能、图书服务功能、网上阅读功能、教育指导功能、与读者互动功能等。努力把图书馆网站建设成为学校图书馆网上资源的门户,相关信息发布和查询的中心,与读者互动交流的平台等,这样,师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图书馆网站,享受图书馆这一虚拟馆舍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从而推进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图书馆要始终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大力气。网络时代,院校图书馆不再是单纯的借借还还的藏书室,图书管理员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管理者,图书馆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借助现有的网络条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值得我们每一个图书馆人思考。

一是要充分利用图书管理软件,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不仅方便了编目、流通等常规工作流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软件的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可以使管理者掌握图书流通、读者需求喜好等第一手信息,为图书采购,读者服务、优化馆藏结构等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使用软件,也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采编工作,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将MARC数据导入每一台编目计算机,方便编目工作,也可以运用Z39.5或者采取集中式联机编目,形成编目信息数据库,实行共享,或者将学校编目数据库导出,上传、提交形成一个MARC数据库资源共享。另外,计算机管理软件的使用和校园网络的建成,也为院校图书馆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访问学校图书馆服务器,实行编目、流通等信息共享。

二是组织人员对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形成特色共享资源。要结合高校图书馆的性质、任务以及读者的需求,对图书馆现有的文献结构、资源结构、读者需求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融合,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文献资源,建成一批特色资料库、数据库。如我院图书馆已建成清华同方经济管理、理工、农业、电子与信息、文史哲、教育社科共6个专辑的CNKI系列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报纸全文数据库及自建专业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成,极大提升了我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促进了我院教育教学和教学科研工作向深入发展。

三是力求服务多元化,全面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制约院校图书馆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服务能力是图书馆建设的最核心内容,它是图书馆优质和谐发展的生命线。图书管理员要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既保证服务的高效性,又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根据读者的需求主动提供各项服务,与读者建立一种互动和谐的良好氛围。不仅如此,图书馆要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还可以改变现在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只外借不阅览的传统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借阅一体化,或者布置图书走廊、班级图书角、图书借阅吧等,真正从方便读者、服务读者出发开展各项工作。

不断提升管理员业务素养。

一个图书馆能不能真正提升服务功能,关键在人,核心是看有没有图书馆方面的专业人才,这是一个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现在处于网络时代,图书馆不管是采编、流通这些常规工作流程,还是图书馆网站建设以及网站的维护、信息更新,不管是图书馆网上特色资源的收集整合,还是读者服务工作,图书管理员都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需要,我院图书馆已基本建成一支稳定的现代化专业队伍,我们每年都会选派人员到一些重点院校图书馆,进行实习培训,同时我们也定期请专家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不断提高我院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这些都对我们整个图书馆工作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加强图书管理员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相对稳定、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将是我院图书馆建设的长期任务,任重而道远……

总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的新的元素,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时不我待,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馆员的自身素质,重视人才建设,转换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好网络发展平台,不断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持续深入健康发展。

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 篇4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图书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图书资源的浏览和信息的共享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 为图书馆的运营构建了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环境, 极大方便了社会大众的阅读学习活动。

1 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工作表现出的问题

1.1 未从全局层面统筹考虑网络化建设工作

一方面, 表现在未形成全面、正确的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工作。受过去传统观念的影响, 更多的是关注馆藏文献的数量, 片面追求全面的覆盖和庞大的数量, 不仅造成了文献重复的现象, 而且还明显降低了馆藏水平。而对于文献利用而言, 重视收藏工作却忽略了文献的使用。尽管存在诸多的问题, 部分图书馆还是不愿意通过网络化建设工作来解决问题和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1.2 资金投入不足

要想完成网络化建设工作, 就必须在项目建设前期投入充足和必要的资金。现阶段, 我国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工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 已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第一, 购置文献的费用投入较少;第二, 投入到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工作中的经费相对较少, 对包括协调机构、联机网络、联合编目、构建数目数据库等工作都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尽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从总体层面上来说,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 我国还无法在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工作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就发展前景而言, 图书馆网络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也是图书馆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1.3 业务、技术和人才工作欠缺规范性

显然, 推进网络化建设工作, 需要拥有高能力水平的员工作为支撑和保障。所以, 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必须是知识、学历、年龄、多学科、多层次的差异化结合。图书馆员工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技术水平, 成为推动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主力。现阶段, 图书馆在计算机人才的储备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工作, 才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的能力与水平。只有这样, 才可以确保图书馆网络建设工作得以推进和落实。现阶段, 我国图书馆在推进网络化建设工作之中, 会安装和使用大量的软件, 需要进行数据库建设工作,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重复、错误的行为大量出现。员工还在采取过去传统的方法来开展日常工作, 导致无法构建和完善图书馆目录, 筑录和文献分类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制约了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工作。

1.4 管理体制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图书馆还在沿用过去的运行机制以及组织管理机制, 与网络化建设工作产生了大量的矛盾。在推进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工作之前, 通常都是通过凭借经验的手工操作来完成日常工作的。显然, 该方式来管理网络化的图书馆势必会导致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一定要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来开展日常工作。为了满足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要求, 必须重点应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不仅能够起到宣传教育的功能, 而且还可以达到示范的效用。为了避免对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工作产生影响, 就必须用现代技术来取代、优化和改善已有的手工操作方式, 因此, 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管理, 主要包括管理方法、管理原理和管理观念, 涉及了设备、财务、人员、机构、计划、决策等相关方面。多方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势必会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头领导问题的出现, 削弱了管理方式达到的效果。

2 推进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2.1 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

必须牢固树立以网络化建设工作推动图书馆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正确观念。进入新世纪后, 我国信息化发展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 社会大众更为迫切地需要更为及时、全面的阅读服务, 因此, 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工作是推进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的机遇, 但同时也是挑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观念, 才可以采取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措施来全面推进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工作。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大众的思维和行为。为适应时代发展, 必须与时俱进, 首先从思想层面摈弃原先所形成的本位主义和保守主义, 树立起基于网络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社会大众提供便捷阅读服务的正确观念。必须以效益优先的理念来开展日常工作, 要避免大量采购与经费并存同时存在的现象, 从而消除文献重复采购所导致的降低文献利用效率的问题。要全面增强对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互联网是当前提供优质、高效阅读服务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通过互联网, 图书馆馆藏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向有阅读需求的社会大众进行延伸, 提高馆藏资源的可利用度。在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图书馆管理人员就会积极开展工作。网络化建设工作是维护图书馆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基础和保障。

2.2 加大资金投入

在网络化建设过程中, 数据库开发、网络建设和优化、资源保障系统等方面的工作都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完成网络化建设工作之后, 图书馆会获得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图书馆应尽量获得国家专项资金和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 只有这样才能从多渠道为网络化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2.3 推动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和高质量化

首先, 提高布局的合理性, 全面协调采购工作。图书馆应基于自身的建设目标, 来针对性地开展馆藏文献资源的收藏工作, 打造具有特色化的馆藏数据库。针对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进行分析, 对于那些利用率低、不受大众关注的资源, 应降低采购量, 如此一来, 就可以将资金用在真正需要的文献资料之上, 从而大幅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其次, 推进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有阅读需求的社会大众, 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检索联合目录, 从而获得原始馆藏文献资料的收藏地点, 进而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取到所需的资料。最后, 推进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显然, 数目数据库是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数据库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以及书目信息, 为社会大众的阅读活动提供便利。需要注意的是, 基于统一标准的数据库, 是实现网络化建设的重要要求, 有利于日后的运营和维护工作。

3 结语

总体来说,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前, 推进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工作是国家和社会大众对于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也是大势所趋。对于广大图书馆而言, 必须全面、科学地分析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 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梳理好内部服务流程, 并借助网络化建设工作, 来提供更为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金秀奇.浅谈图书馆网络化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 .

[2]胡斌.高校图书馆网络化状况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 .

[3]李春芳.图书馆网络化的现实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11) .

浅谈图书馆网站网络采访工作 篇5

浅谈图书馆网站网络采访工作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网站网络采访工作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图书馆网站在网络采访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作 者:于亚军  作者单位:肇源县图书馆,黑龙江,肇源,166500 刊 名: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253 关键词:图书馆   网站   网络采访   网络化  

图书馆网络化 篇6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化;体系化

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形成一个网络数据库,在不同的地区获取登陆权限,都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信息,以此来达到信息资源的快速流通和共享。同时,图书馆也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信息资源,包括其他地区、省份甚至是国外的信息,极大的丰富图书馆资源的信息典藏量。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图书馆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更加通常,促进了图书馆服务产业化进程,也拓宽了图书馆与其他行业的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一、图书馆网络化、体系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满足文献资源更新的需求

科技的快速發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文献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文献资源的更新速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图书馆中包含的文献信息资源包含上百万种,而且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如果仅仅依靠人工管理,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有效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图书馆信息化、体系化建设,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的效率。

(二)网络化与体系化建设是衡量图书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网络建设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大部分图书馆都加快了网络化建设进程,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网络化程度不一,在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机制建设方面也参差不齐,所以科学的网络化与体系化建设就成为了衡量图书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化与体系化建设的有效性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效率,有利于实现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内的文献资源共享。

(三)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益的必然途径

现代书刊价格不断上涨,传统管理方式下需要投入大量的采购经费进行书刊的购置,而且大量的书刊文献资源需要的空间也不断加大,传统图书馆以“大而全”为优势的管理手段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压力,成本不断增加,书刊文献资源的重复浪费和品种缺漏的现象逐渐凸显,导致图书馆管理效率不断下滑。通过网络化建设可以节约采购经费,而且可以实现图书馆之间的有效沟通,避免单个图书馆孤军作战的现象,也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积极开展网络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进行网络化建设也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种类越来越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馆藏资源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共享的需求,因此必须要通过网络建设,将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向现代网络化管理转变,实现载体的多样化发展。同时,社会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图书馆也需要进行电子文献馆藏资源的管理,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分享。

(二)构建馆藏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的构建是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基础,也是保证网络化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图书馆中包含多种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文献信息资源,如果不能将这些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与管理,就无法发挥馆藏资源的作用,读者无法按照自己所需查询到相应的信息,因此,需要将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进行分类,建立书目数据库,只有科学的数据库才能保证其他后续工作的开展。

(三)协调管理机制的构建

当前,我国图书馆管理机制是分散、单一的,而在社会和市场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在图书馆之间建立起协调管理机制,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协调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在图书馆之间建立起利益分配、资金调动等问题,只有通过协调管理机制的作用,才能消除以往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真正实现资源功共享,加快我国图书馆事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四)图书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

在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将以往的文献资源管理转变为信息资源管理,所以对信息资源的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图书馆需要将现有的大量文献资源转变为信息资源组织形式,将现有的书目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建立检索标准,为读者搜索和使用信息提供标准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对虚拟馆藏资源进行必要的管理与建设,在搜索相应文献资源信息的同时,也需要从网络上获取更多信息资源,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建立图书馆网上信息资源库,以此加快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进程。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虚拟信息资源的配置时,要从图书馆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公示根据相关的文件和斜体,将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丰上传至网络,实现信息双向共享。

三、完善图书馆体系化建设

在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体系化建设,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加强对网络化图书馆运行的有效管理。从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其业务范围,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其次,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综合水平的提升。在网络化环境下,对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积极适应网络化建设的需要,还应当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满足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需求,只有高素质的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才能保证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最后,应当加快图书馆网络化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速度,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可以将相关的文件、政策以及法规等内容用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规定,以此来消除图书馆体系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也可以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确保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结语

图书馆网络化、体系化建设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图书馆的开放程度也将不断提高,而这对于未来图书馆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的功能也将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图书馆信息化、体系化建设方面也需要不断的强化,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欣,王程.数字图书馆社会网络化之路[J].图书情报工作,2011,(10).

[2]冯锐.图书馆网络化进程与虚拟学习环境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4,(05).

[3]李昕.试论图书馆网络化建设与资源共享[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5,(12).

[4]杨超,汪凌勇.网络化科学传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J].图书馆学研究,2010,(05).

浅谈图书馆网络化建设 篇7

1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阶段

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局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还处于第一阶段,即微机局域网阶段,但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连入因特网,进入网络建设的第三阶段。

2 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

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应包括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料、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狭义是指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料。对于网络化图书馆,由于信息技术设备在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广义地理解其信息资源较为科学。

2.1 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一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从载体形式上看,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看,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在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从文献资料的分布看,不仅有本地馆藏文献信息资料,而且有异地信息资料;从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来看,电子文献的利用率呈上升趋势。

2.2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特点

二者有以下几个特点: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具有相互性。对于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自有馆藏既是本馆的现实馆藏,又是其它馆的虚拟馆藏。本馆对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和支配的权利;对虚拟馆藏有共享权,一般没有更新、修改和支配权。从地理位置上讲,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或外地馆藏。

3 网络化图书馆现实馆藏的组织管理

信息组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资源,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便于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信息。

3.1 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的基础。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自建;二是购买标准书目数据套录;三是套录和自建相结合,有标准书目的购买套录,没有标准书目的自建。

3.2 电子出版物的组织管理方法

电子出版物是指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器(如CD-ROM、磁盘)上,并通过计算机或远程通信进行阅读的出版物。但到目前,有关电子文献的计量、编目和存放管理等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和科学的标准。

3.2.1 电子文献的计量标准问题

电子文献按载体分,有磁、光、电介质。按文献类型分,有电子图书、期刊、报纸、数据库和软件读物等。根据电子文献的特点和工作经验,统计工作有以下三种办法:1)以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计量标准进行统计。2)以载体的独立性为计量标准进行统计管理。3)抛开电子文献的载体形式和具体内容,以bit(信息比特)为计量单位进行统计。如馆藏电子文献有xM或xG字节等。我个人认为第三种办法更科学和准确。

3.2.2 电子文献的分类编目

一本图书分多张磁盘或光盘存放时,可以按照丛书的办法分编;若一张磁盘或光盘中有多个文献时,可以按多册书进行分编,但每张卡片上要有相互参见项。

3.2.3 电子文献的存放管理

电子文献的存放保管,最好是放置在远离磁场、干燥阴凉、密闭防尘性能较好的柜里。而且摆放时应立着,不能多层平放。

4 因特网上信息(虚拟馆藏)的组织管理

未来网络化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不能忽视网络信息资源的查询、组织管理和利用。

4.1 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种类和特点

信息资源是因特网最重要的资源。从信息内容看,几乎无所不包。从信息容量看,小到一句话的电子邮件和大到一个电子图书馆。从时效性看,可以分为四大类:1)电子报纸;2)动态信息;3)全文期刊;4)书目数据库。

4.2 因特网信息查询工具

为了有效地查询和利用网上信息,人们研制了许多查询工具。具体的查询效果,可能还与你的代理服务器的功能和你登录的服务器、时间,网络的带宽以及你的工作站性能有关。

4.3 指引库的建设

所谓指引库,从物理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但对其访问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把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用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形象地说,因特网是信息的海洋,指引库是航海图。这种方式工作量大,但检索效果较好。

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不断分析、加以科学地研究,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信息资源建设质量,从而提高和完善我们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质量。

摘要:目前我国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际社会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因特网技术的普及,我国图书馆界提高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认识,逐渐加大了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实现图书馆网络化,是今后图书馆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化,数字化,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牛文胜.国际互联网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2]索传军.论中国高校网络图书馆的构建[J].计算机世界,1997(47).

图书馆网络化发展及其影响 篇8

1 现代图书馆生存的网络环境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 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所谓网络环境, 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在网络环境中, 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 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贮, 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联接, 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上任一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2 网络对图书馆藏书的影响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目前方兴未艾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将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信息资源的保障方式、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等许多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2.1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

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 而且使信息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 是经过图书馆收集、整序、贮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现在, 人们从网上存取的信息, 虽然不同于馆藏资源具有“所有权”的属性, 但它如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网络资源极为丰富, 存取便捷, 因而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

2.2 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

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传统方式, 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献。文献入藏后, 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 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电子信息, 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本体, 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信息的获得, 则有购入、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交换和免费等多种方式。这些新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需要新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2.3 对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分工协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为当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转化为电子文献并能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时, 其他图书馆相同的藏书再加工、上网, 就成为多余的。网络环境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图书馆能相互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网上信息资源的全面、充足和系统, 减少冗余和浪费, 客观上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摒弃自给自足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 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 根据网络的要求和用户需要去收集、加工文献资料, 使各图书馆上网的信息资源各具特色, 避免雷同, 从而建立起功能较强的信息资源社会保障模式。

2.4 对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的影响。

购书经费短缺是多年来困扰图书馆的难题。除了书刊价格上涨客观因素外, 就图书馆自身而言, 主要是缺乏馆际协调。在藏书发展中, 各馆不仅要入藏本馆读者常用的文献, 以满足最大量、最经常的信息需求, 而且要入藏那些较少使用的资料, 以满足读者偶然的特殊的需要。网络环境为解决这道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网络环境中, 各图书馆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 从而使图书馆有了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由于有了网络资源作为后盾, 各图书馆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最常用的、有特色的文献, 而其他信息需求则依靠网络资源去满足。所以,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网络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 彻底摧毁了传统图书馆模式, 也给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厉冲击, 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代阅的文献需求为主, 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

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 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 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这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 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

多样型服务。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 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 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 把服务推向市场, 开展信息的深加工, 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

产业型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 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 出现以经营型为主的服务机构。

4 网络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 信息时代的到来, 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网络环境下出现了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些积极因素。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 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 (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 , 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 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 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 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 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 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 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在网络环境下要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首先, 要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规范各方面的行为, 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其次, 要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 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再次, 要普及使用新技术, 如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 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 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 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雪琴.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读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秦金聚.图书馆服务伦理的发展和建设[D].郑州大学, 2007.

[3]姜利华.信息时代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 2008.

图书馆如何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 篇9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特点

面对新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变化, 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载体已经发生新的变化,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将呈现新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化更加明显, 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将呈现丰富化的管理, 信息资源服务能力大大提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化特点表现如下。

1. 图书馆物理边界扩大, 信息资源传递到整个网络空间。

图书馆实现了信息资源的跨馆储存、传递, 在当前图书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发展背景下, 信息资源传递突破了物理边界的储存载体, 图书馆信息资源实现了整合和系统化。通过网络查询可以有效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 另外通过图书馆网络技术的支撑, 还可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浏览、信息资源传递、文献预约和馆际互借, 以及网络服务等功能。

2. 读者阅读方式发生变化。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 实现了读者和网络工具的对话, 促进实现了人机交流方式的变化, 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众多转变。只要进入图书信息资源登陆平台, 凭借账号和密码进入以后, 只要打开互联网络, 就可以随意浏览在线信息资源。使用者和网络技术之间交互性增强, 读者和机器的对话增强, 在信息资源化的空间里, 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更加人性化, 读者的阅读效率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 相比较传统信息资源检索方式, 其检索功能更加便捷化和人性化。

3. 藏书资源由实物转向了虚拟化。

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 使图书馆文献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实物载体一种, 还包含了信息资源向虚拟资源的转化, 图书馆藏书种类和数量的物理载体边界发生扩展, 信息资源有效纳入了网络传递环境中, 虚拟的信息资源丰富了信息范围。

4. 读者群体范围的扩展。

信息资源网络化环境下, 图书获取不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图书馆信息资源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利用, 实现开放式信息传递, 读者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增加, 获取途径扩展, 读者群体范围必将扩大。

5. 网络图书采购和联合编目的实现。

信息资源网络化背景下, 不仅仅改变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 而且对文献资源的采购、流通等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网络图书采购系统的利用, 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网络化采集, 信息资源网络化实现了, 文献信息资源出版、发行、购置、资源编目管理、资源传递和资源服务的全过程连接, 更对传统图书管理工作方式产生了强大的挑战。

6. 网络信息为支撑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以技术支撑的全球信息化背景下, 图书馆网络资源实现了与馆藏纸质资源的整合, 使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向多类型和多载体方向转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 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得到延伸, 特色信息服务功能得到深化;网络技术支撑下, 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了跨馆整合, 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网络化背景下, 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文献服务需求, 而更加转向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查询、文献传递、咨询服务等一体化服务模式。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策略

1. 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定位。

在现代科技信息环境下, 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 关键在于其定位的确立。该定位要求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 创新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的观念定位。改变传统图书馆封闭和静态信息资源存储和收藏现状,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变革图书馆成为现代开放式、动态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提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信息化水平, 使读者轻松和便捷地获取图书网络信息资源;改变图书馆传统藏书楼的观念, 积极开发图书信息资源, 加大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力度, 采用现在图书馆管理技术, 探索图书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机制, 使其满足网络信息获取和传递需要。第二, 信息资源网络化馆员素质建设定位。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必须匹配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馆员, 这就要求加强对资源网络化环境下馆员的素质的定位。首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加强对馆员网络文献资源管理的培训, 培育出一批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的馆员人才,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文献网络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馆员传统的图书信息管理办法和管理模式, 提升现代管理能力。有效激发馆员网络文献管理潜能, 增强工作绩效, 提升网络信息资源服务能力。

2. 促进信息资源网络结构向多类型、多载体方向转变, 实现资源一体化服务。

第一, 开拓信息资源网络增值服务。网络化背景下, 文献资源的特点在于信息的庞大性、无边界性和优劣混杂性。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中, 图书馆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 发挥其优良信息资源筛选功能, 对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评估、考核和比较, 进行刷选、价值信息的萃取和浓缩, 为读者用户最大可能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增强图书馆信息网络增值功能。第二, 开发虚拟咨询平台。信息资源网络化背景下, 信息资源也实现了虚拟信息的转化, 在庞大的信息资源系统中, 建立一个虚拟信息咨询平台, 使读者通过网络联机技术, 有效获取网络在线帮助, 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咨询引导, 完善了信息资源网络一体化服务体系。第三, 拓展多媒体阅览室服务功能。网络化背景下, 多媒体阅读室是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媒体阅览室服务功能, 有利于加强对读者获取信息资源流获取的引导, 有利于增强信息检索服务, 促进信息网络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第四, 现代远程教育文献信息开发, 为我国远程教育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信息资源网络化背景下, 使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地点和时间的限制。随着网络化发展步伐, 我国远程教育技术得到广泛开拓,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发展, 为我国远程教育提供了技术和资源保障。

3. 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 加强虚拟馆藏建设。

加强虚拟馆藏建设, 首先要以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通讯网络技术为支撑, 实现本馆信息资源及外部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虚拟馆藏建设是现代化网络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建设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信息收集和信息组织工作, 收集各个科学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组织机构、实验中心或实验室、电子资源、学术期刊、论坛资源, 以及专家和学者的统一资源定位器;加强信息组织工作, 在图书馆主页利用主题树和数据库等两种方法, 构建专业索引、学科索引、相关站点索引等栏目, 为信息资源网络化查询提供便捷的引导。

4. 多途径集成资源和服务整合。

第一, 加强资源整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中, 必须加强资源整合。读者进行一次资源统一检索后, 查找二次文献。通过资源调度系统, 实现对一次文献或其他相关二次文献的直接连接。第二, 加强服务整合。加强网络服务整合, 网络登录时进行统一认证, 首页认证之后, 后期平台的登录不需要进行二次认证, 便可以实现不同服务类型的查阅。例如当前的馆际互借、图书预约等功能。第三, 加强资源和服务的整合。读者进行统一检索之后, 查询所需二次文献, 如果平台不可以提供全文链接功能, 通过资源和服务整合, 读者可以直接进入馆际互借系统, 提交信息文献索取需求, 通过整合服务功能, 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第四, 加强传统服务与数字化服务整合。例如“同类型资源归并”, 即整合了印刷型资源和网络资源;再例如把书刊目录检索和数字资源统一检索都放到首页的检索区, 两者专业分工, 各具特色, 读者既可以检索印刷型书刊目录, 也可以检索数字资源的具体内容。通用门户整合各个特色门户:例如, 以往学位论文、数据库导航、电子期刊导航、多媒体资源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库使用的学科导航体系不同, 造成数据整理的困难和读者的困惑, 主门户重新设计了学科体系后, 所有的特色门户都将采用同一体系, 方便了读者使用和数据整理。图书馆作为科学研究的中心, 以及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 在当前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中, 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也呈现网络化共享趋势, 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 构建现代科技支撑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 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这就要求, 首先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数字化发展定位;促进信息资源网络结构向多类型、多载体方向转变, 实现资源一体化服务;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 加强虚拟馆藏建设;实现多途径集成资源和服务整合。

摘要:藏书资源由实物转向了虚拟化;读者群体范围的扩展;促进了网络图书采购和联合编目的实现;形成了网络信息为支撑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 构建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资源网络化,计算机技术,虚拟化,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2]马文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索[J].图书馆杂志, 2003 (5) .

[3]李秀芝.图书馆如何适应信息的网络资源化[J].理论观察, 2007 (2) .

[4]肖珑, 张春红, 廖三三.数字图书馆门户的构建与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7.

[5]潘秀玲.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 2006 (10) .

[6]邱均平, 沙勇忠, 刘焕成.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情报资料工作, 2001 (5) .

[7]何瑞杰.图书馆发展走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8) .

谈图书馆如何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 篇10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的特点

1. 图书馆物理边界扩大。

在当前图书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发展背景下, 信息资源传递突破了物理边界的储存载体,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跨馆储存、传递, 图书馆信息资源实现了整合和系统化。通过网络查询可以有效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 另外通过图书馆网络技术的支撑, 还可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浏览、信息资源传递、文献预约和馆际互借以及网络服务等功能。

2. 读者阅读方式发生变化。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 实现了读者和网络工具的对话, 促进实现了人机交流方式的变化, 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众多转变。只要进入图书信息资源登陆平台, 凭借账号和密码进入以后, 只要打开互联网络, 就可以随意浏览在线信息资源。使用者和网络技术之间交互性增强, 读者和机器的对话增强, 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更加人性化, 读者的阅读效率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

3. 藏书资源由实物转向了虚拟化。

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 使图书馆文献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实物载体一种, 还包含了信息资源向虚拟资源的转化, 信息资源有效纳入了网络传递环境中, 虚拟的信息资源丰富了信息范围。

4. 读者群体范围得到扩展。

信息资源网络化环境下, 图书获取不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图书馆信息资源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利用, 实现开放式信息传递, 读者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增加, 获取途径扩展, 读者群体范围必将扩大。

5. 实现了网络图书采购和联合编目。

信息资源网络化背景下, 不仅仅改变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 而且对文献资源的采购、流通等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网络图书采购系统的利用, 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网络化采集, 文献信息资源出版、发行、购置、资源编目管理、资源传递和资源服务也实现了全过程连接。

6. 构建了网络信息为支撑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 使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得到延伸, 特色信息服务功能得到深化;网络技术支撑下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了跨馆整合, 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网络化背景下, 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文献服务需求, 而更加转向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查询、文献传递、咨询服务等一体化服务模式。

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的策略

1. 合理确定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定位。

改变传统图书馆封闭和静态信息资源存储和收藏现状,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变革图书馆成为现代开放式、动态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提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信息化水平, 使读者轻松和便捷地获取图书网络信息资源;改变图书馆传统藏书楼的观念, 积极开发图书信息资源, 加大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力度, 采用现代图书馆管理技术, 探索图书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机制, 使其满足网络信息获取和传递需要。

2. 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虚拟馆藏建设。

加强虚拟馆藏建设, 首先要以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通讯网络技术为支撑, 实现本馆信息资源及外部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虚拟馆藏建设是现代化网络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建设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信息收集和信息组织工作, 收集各个科学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组织机构、实验中心或实验室、电子资源、学术期刊、论坛资源以及专家和学者的统一资源定位器;加强信息组织工作, 在图书馆主页利用主题树和数据库等两种方法, 构建专业索引、学科索引、相关站点索引等栏目, 为信息资源网络化查询提供便捷的引导。

3. 采取多途径集成资源和服务整合。

第一, 加强资源整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中, 必须加强资源整合。读者进行一次资源统一检索后, 查找二次文献。通过资源调度系统, 实现对一次文献或其他相关二次文献的直接连接。第二, 加强服务整合。加强网络服务整合, 网络登录时进行统一认证, 首页认证之后, 后期平台的登录不需要进行二次认证, 便可以实现不同服务类型的查阅。

4. 实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体化服务。

第一, 开拓信息资源网络增值服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中, 图书馆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 发挥其优良信息资源筛选功能, 对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评估、考核和比较, 进行刷选、价值信息的萃取和浓缩, 为读者用户最大可能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第二, 开发虚拟咨询平台。信息资源网络化背景下, 信息资源也实现了虚拟信息的转化, 在庞大的信息资源系统中, 建立一个虚拟信息咨询平台, 使读者通过网络联机技术, 有效获取网络在线帮助, 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咨询引导, 完善信息资源网络一体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文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索[J].图书馆杂志, 2003.5

图书馆网络安全探析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安全概念 特点 成因 隐患 措施

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和尖锐,成为关系到现阶段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问题及核心因素。如何保障图书馆网络安全运行日益成为备受同仁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此问题展开探析。

一、网络安全的概念

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概念,指网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篡改和泄露,网络系统可以正常可靠运行、网络服务持续不断,这包括了实体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行安全等几方面。

二、图书馆网络的特点

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存储的场所,其网络具有信息资源的密集性、多样性、开放性、共享性等优势,它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数据容量大

2.访问频率高

3.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三、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

图书馆网络安全主要包括馆藏数据安全、文献管理集成系统运行安全和运行环境的安全。

1.硬件方面

硬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各部件配置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有保证;二是元器件是否有不兼容、接触不良、磨损、老化等现象。

2.软件方面

图书馆许多软件都是从软件公司购买的,很多都不是正版软件,为了系统的安全性,建议购买正版软件。

3.人员方面

网络系统对于大多数图书馆来说,普遍存在一个从认识、学习到掌握、熟练的过程,在此期间,各种人为的操作失误都会出现,涉及系统组成的各个部分,如系统规划、软硬件选购、技术水平、规章制度、人员管制等,这都将形成许多危害系统安全的薄弱环节。

4.网络方面

传统的数据网络主要通过电缆和光缆来传送信息,存在诸如电磁泄露、信号泄露、监听干扰、假冒通信和信息假冒等问题。

四、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隐患

1.黑客问题

黑客是指利用不正当的手段窃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口令和密码,从而进入计算机网络的人。黑客攻击早在主机/终端时代就已出现,主要手段有:窃取口令、强力闯入、窃取额外特权、植入“特洛伊木马”、植入非法命令过程或程序“蠕虫”、清理磁盘等。现代黑客从以系统攻击为主转为网络攻击为主。

2.病毒问题

图书馆网已普遍接入到互联网,为病毒的侵入开了方便之门。一旦服务器和工作站被病毒感染,就会迅速扩散至整个图书馆网络。可能造成系统损坏、数据丢失。应用程序无法使用,甚至导致网络瘫痪,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五、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我们应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运行环境等网络的各个环节上,针对图书馆网络系统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从人员、技术及环境上着手,实行较为完善的、有层次的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举措。

1.人员管理方面的安全措施

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制定设置密码的原则,尽可能使用本馆信箱,设置登录权限,成立网络安全管理委员会等。

2.建立培训制度

为了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各类操作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或不定期对网络各类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

3.加强用户网络安全教育

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学生,图书馆网络受攻击也主要来自于学生。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及责任感也是解决图书馆网络安全问题最简单有效的途径。

4.制定网络系统的应急预案

为了将由意外事故引起的网络系统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图书馆应制定应急预案,以防意外事故使网络系统遭受灾难性破坏,该应急预案应包括紧急行动方案及软、硬件系统恢复方案等。

六、技术防范措施

1.构筑多层防护体系

2.加密

3.硬件、软件的选购

要选择好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在硬件配置中要注意高起点。主机的性能对整个系统的优劣影响很大,所以应选择产品质量好、性能稳定、可靠性高、售后服务好的品牌产品,以确保开发出的系统能正常运行。

4.备份

坚持不懈的备份,是保护系统与数据安全的基本要求。

总之,图书馆网络安全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全面、协调地应用多种防范技术。加强制度建设和人员管理,才能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同时,网络安全防范又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工作。网络管理是需要学习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在原有安全系统的基础上调整安全策略,添加相应的网络安全产品,给网络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安全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常抓不懈。没有安全,一切工作和努力都会付之东流。只要网络安全威胁存在,网络安全研究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止。

参考文献:

1.邓华玉.論图书馆的信息保密及安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李晓前.图书馆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J];安防科技.2003年11期

3.郭亚臣.对图书馆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4年01期

网络化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化,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图书馆工作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以收藏、借阅文献为主的单一性服务向全方位提供知识信息的综合性服务转变,图书馆原有藏与用的矛盾被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能力与读者知识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取代,图书馆要素由过去的书籍、馆员、读者为主向由知识信息、用户、知识信息人员、知识信息设施的新组成转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支撑和保障的图书馆正在转型为网络化的图书馆,它的运行模式与新时代条件下的社会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正在形成新的契合关系,其中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与个性化服务的扩展,成为网络图书馆服务展现深层次价值的一个新的立足点和增长点。

一、网络化图书馆的内涵与特征

(一)定义与内涵

网络化图书馆,简单地说就是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和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图书馆正从传统的手工管理和服务模式走向管理与服务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图书馆电子型、数字化的馆藏资源不断增多,网络化图书馆形成的条件渐趋成熟。网络化图书馆一方面指,单体图书馆的管理、运行与服务已被网络技术所覆盖;另一方面是指,单体图书馆作为网络信息系统的一个节点,通过网络技术与其他图书馆形成了联合协作关系。

(二)特征与表现

网络化图书馆在构成图书馆服务的各个要素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从服务资源来看,传统馆藏仍是不可缺少的的资源,同时数字化、电子型馆藏比重日益上升,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成为馆藏资源的两大类别,馆藏大小不再以实体馆藏为标准,而是扩展到能够获取的资源总量及为用户提供检索传递等服务的能力。从服务方式来看,读者不仅可以到图书馆享受全方位的面对面服务,而且足不出户就可以访问各个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网上自由检索、自主阅读下载和参考咨询服务。从服务对象来看,服务范围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周边的地理范围,而是没有地域限制、没有远近之别,服务空间可以延伸到无限远的地方。从服务主体来看,图书馆员的任务、职责、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图书馆员成为公众的向导、教师、专家,能够有效指导公众提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二、网络时代公众信息需求特点

与图书馆的网络化相伴随,社会公众的需求也表现出网络化条件下的新特征。概括起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多样化、多层次增强。信息社会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公众因职业、专业、学历等的不同,产生多种多样的信息需求。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使文献信息的类型、载体、内容空前丰富多样,为公众发展多样化需求提供了便利。二是个性化、专指化增强。越是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公众获取信息的自由度越大,其满足个性化需要的愿望越强烈,一般化、浅层次的信息和服务越来越不能吸引人们的兴趣。三是综合化、系统性增强。信息社会更要求公众具备博约兼备、通专一体的知识结构,他们不再只是需要掌握一个点的信息,更多需要获取某一方面的全部信息;不仅需要了解某一行业的信息,更多需要获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信息,并且要求支付更低的时间、精力成本。四是实效性和准确性增强。信息时代不缺乏信息,而是缺乏获取真实的、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公众面对繁多的无效信息、垃圾信息、低值信息,越来越需要排除这些不良信息干扰,直达科学真知的彼岸。五是新颖性、快速性增强。知识信息更新的加快,市场经济社会节奏的加快,迫使人们加快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步伐。信息存储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激发了公众快速获取新颖信息的需求。据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报纸是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图书阅读率首次止住连续下滑趋势,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六是条理性、系统性增强。网上信息的无序、冗余、分散状态使公众产生了获取条理性、集成性信息的强烈要求。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为满足公众这种需求提供了技术条件,图书馆则借此构造了适应公众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

三、构建网络化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机制

所谓个性化服务就是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营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环境,开展定向化的咨询服务。网络化时代公众信息需求多种多样,但实际上都贯穿了个性化需求的特点,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在宏观层面要顺应这种普遍趋势,在微观层面必然要面对每一个个性化的个体读者和个体或用户,他们的需求既有普遍性更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他们需求的实现与满足程度是图书馆深层次价值的展现。面向公众构建个性化的服务机制是网络化图书馆的一项必然选择。

(一)加强个性化培训

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必须以公众信息素质、信息技能的提高为基础。特别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用户,要在对用户情况进及用户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用户教育和培训,传授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逐步改变用户获取、利用信息的传统习惯。培训方法可以因人因地制宜,包括当面培训、书面培训、办班培训、参观培训、媒介培训等。特别要积极开展网上实时帮助培训,根据不同读者或用户的信息需求内容,帮助他们熟悉了解最合适的数据库系统,学会下载安装专用阅读软件,分析选择选择最佳检索词、最佳检索表达式,久而久之提高公众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开发个性化资源

图书馆要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加大文献信息资源的搜集、开发、整合力度,建设专题阅览室、开发特色数据库、举办主题活动、开展定题服务等是聚合资源的有效手段。要在把握现代公众信息需求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加大个性化信息需求的采集力度,按照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收集储备一批重点资源建设课题,制定分步建设规划。这要求图书馆员注意研究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文献研究的角度了解各领域发展热点、态势和科研进展情况,主动搜集有关文献并积累相关知识。要加强与读者和用户的交流,使他们的深层次信息需求得以充分表达,全面获取他们的需求信息。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要盘活本馆信息资源,还要通过检索各种数据库和共享其他馆的资源,为个性化资源建设提供雄厚的资源基础。

(三)完善个性化功能

一是界面设置的个性化。主要包括个性化网页定制、栏目布局和内容模块选择。读者可以定制网页的颜色、字体等,可以定制所选栏目的布局方式和排列顺序,可以定制各种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二是信息环境的个性化。图书馆通过建立一套工具和机制,为读者提供一种个性化的信息环境,读者通过账号登录个性化页面后,提交描述信息需求的文件,图书馆就会帮助读者创建满足其需求的个人馆藏,并为之定期更新、补充新的资源。三是信息快报的个性化。这是图书馆按用户提供的检索条件将资源库中最新信息及时通知读者的一种服务。

(四)丰富个性化载体

就是为读者定制个性化服务提供多种途径和载体,使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自己设定信息的来源方式、表现形式,选取特定的服务功能。这些载体包括简便快捷的电子邮件服务、点对点传递信息的即时呼叫服务、定制动态页面服务、人工与代理服务器相结合的信息推送服务等。

(五)加强个性化评价

图书馆要加强个性化服务效果的信息搜集与反馈工作,建立即时收集读者反馈信息的自动化系统,广泛征求读者关于个性化服务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组织专家定期对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其规律性和普遍性,作为评价服务效果、改进服务方式的重要依据。在做好效果性信息搜集分析的同时,要加强预测性、前瞻性分析工作,对读者的访问习惯、栏目偏好等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及时对服务方式、服务内容进行调整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洪.未来图书馆的存在形态[J].图书情报工作, 2000.

[2]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上一篇:中美文化透视下一篇:职业技术校园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