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2024-09-28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通用12篇)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篇1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数字概念的提出, 3S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并逐步深入到各个领域。在森林调查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作为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并显示空间数据及其属性信息的基本手段, 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人类信息的80%与空间位置有关, 因此,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森林调查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对3S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 科学家们和应用部门逐渐认识到单独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技术往往不能满足应用工程的需要。事实上, 许多应用工程或应用项目需要综合地利用这三大技术的特长, 方可形成或提供所需的对地观测、信息处理、分析模拟的能力。

1 3S技术的特点和集成化趋势

遥感是一种高效能的信息采集技术, 集多种传感器、多级分辨率、多谱段和多时相为一体, 并形成以获取信息为主, 可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的综合信息流程, 具有信息获取的瞬时性、信息的丰富性和信息的周期性等特点, 是GIS获取信息和进行数据更新的一种重要手段。遥感和摄影测量没有本质的区别, 可以说遥感技术的历史是摄影测量, 而摄影测量的现代发展是遥感技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遥感获取信息的平台多为卫星, 而摄影测量的平台则为飞机。因而摄影测量获取信息的地域范围相对小一些, 比例尺和分辨率要高一些。摄影测量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之后, 现在巳经进入数字摄影测量阶段, 它所提供的数字化地理信息更是建立区域性的地理信息系统最直接、最简便和主要的数据源。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授时系统。由于GPS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其定位的精确性, 已经给测绘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巳由最初的大地测量, 发展到广泛应用于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和航空摄影测量。

GPS作为一种定位手段, 可应用静态和动态定位方法, 直接获取各类大地模型信息, 解决传感器位置和姿态的快速定位问题, 这样也就解决了遥感信息的定位问题。现在GPS与摄影仪如RC30连接, 在航空摄影瞬间, 测定摄影中心的空间位置和摄影仪姿态, 使摄影测量外业控制工作大大简化, 从而使卫星遥感信息和摄影测量信息直接进入GIS数据库成为可能。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由计算机硬软件、空间数据库、数据输人输出转换和通讯设备等组成的计算机系统, 用来采集、测量、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和信息。GIS是一种进行地理信息管理和空间分析的先进工具, 通过它所具有的多目标数据库、分析软件和应用模块, 可实现信息查询、检索、空间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地图和各类专题图的制作、区域地理的综合研究和评价、环境动态监测, 以及区域开发管理和规划决策等。测绘行业本身是进行地理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 所以GIS是一种理想的基础平台和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以来, GIS的应用范围越来广, 发展越来越快。根据1994年的统计, 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已达到31亿美元, 年增长率在35%以上。

在GIS的建立过程中, 费用最高的是地理信息的获取。采用RS和GPS进行地理数据的采集、更新和定位, GIS的数据源是最合理的集合。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 3S技术的集成实际上是当前测绘技术、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地图制图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专家系统和定位技术及数据通讯技术的结合和综合应用。可见, 将3S技术集成化是当代测绘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 GIS与RS的结合应用

遥感是GIS重要的数据源和数据更新的手段, 反过来, GIS是遥感中数据处理的辅助信息, 用于语义和非语义信息的自动提取。未来要求的是整体的集成。GIS与RS的集成主要用于变化监测和适时更新, 它涉及到计算机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

3 RS与GP S的结合应用

遥感中的目标定位一直依赖于地面控制点, 如果要实时地实现无地面控制的遥感目标定位, 则需要将遥感影像获取瞬间的空间位置和传感器姿态用GPS/INS方法同步记录下来。对于中低精度定位, 不用伪距法, 对于高精度定位, 则要用相位差分法。目前GPS动态相位差分法已用于航空航天摄影测量, 进行无地面空中三角测量, 并被称为GPS摄影测量。GPS摄影虽不是实时的, 但经事后处理可达到米级至厘米级精度, 且已用于生产, 提高了作业效率, 缩短了测量周期一年以上, 节省外业工作量90%左右, 节约成本70%左右。实时相位差分需解决OTF技术。

4 GP S与GIS的结合应用

4.1 GPS与GIS集成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GPS与GIS结合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来, GPS型GIS接收机用于采集地面上的位置数据及详细的属性信息, 尤其在电力、煤气、自来水、通讯、市政、森林、环保、农业等部门已开始建立各自的专业化GIS, 而且越来越感到利用GPS采集GIS数据是最经济、最迅速的手段。GIS型GPS接收机在全球迅猛发展。

4.2 GPS与GIS组合方式的现状与发展

GPS的应用和发展, 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因素, 如价格、体积、定位精度和速度等;另一个重要方面取决于它能否和其他专业技术结合与集成,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与GIS的结合。GPS为用户点提供的时空信息是几何的三维坐标和时间, 若将它和用户点周围基础的GIS或专业的GIS相结合, 将使GPS提供的用户点动态实时的时空信息和用户点周围的地理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将超越二者原有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产生“1+1>2”的效果, 成为具有专业行为意义的动态实时信息系统。

5 GIS在集成系统中的作用

对数字化的数据进行输入、存储、编辑是GIS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具有数据的查询和检索功能。对数据做空间分析和属性分析是GIS在集成系统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 可实现数据的可视化, 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或分析的结果用现实世界中人们普遍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显示给用户, 这也是GIS在集成系统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

摘要: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数字概念的提出, 3S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并逐步深入到各个领域, 在森林调查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作为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并显示空间数据及其属性信息的基本手段, 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

关键词:森林,调查,3S技术,特点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篇2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研究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资源调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深度探讨了土地资源遥感调查的特点及实施步骤,论文首先分析了土地利用调查的意义,而后分析了遥感影像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的状况,进而探讨了遥感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的特点,最后给出了土地资源遥感调查的一般步骤.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万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重庆,40002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0) 分类号:P2 关键词:遥感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利用   信息源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篇3

【关键词】“3S”技术;森林资源;资源规划

1 “3S”技术简介

“3S”技术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信息技术(RS)的简称。“3S”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信息获取和分析处理的综合技术,它与空间、电子、光学、地理学、地图学以及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一切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有关的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在林业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动态掌握森林资源状况、进行林业勘察设计的关键技术。

2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概况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以国有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为满足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的需要所开展的森林资源调查。其成果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经营单位科学经营森林的重要依据。

二类调查的任务是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和分布,结合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和评价森林资源及其经营管理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意见;根据需要对湿地、森林更新、森林健康、土地退化等资源内容进行调查;为搭建数字林业平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3 “3S”技术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

3.1 主要技术方法

用ERDAS IMAGINE软件对SOPT5遥感数据进行处理,用ER MAPPER软件纠正扫描图面资料,并叠加基础地理信息作为主要信息源;用Ar-cView GIS软件建立小班空间图形数据库和小班调查因子属性数据库;通过分层抽样调查,建立多元蓄积回归模型定量估测小班蓄积;利用Visual B计算机语言、Visual Foxpro数据库软件和GIS软件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编辑、查询、显示、演示、更新、统计分析、图表输出等智能化管理[1]。

3.2 工作流程

3.2.1 SOPT5遥感数据处理

遥感数据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计算分析,把影像上的数据信息转化为森林资源林分特征的光谱反映,从而输出高质量的影像,提供准确信息,为人机交互判读解译提供可靠依據。处理过程为选择信息源、波段选择、正射纠正、波段组合、图像增强拉伸变换、彩色合成。

3.2.2 信息提取

以ArcView GIS软件为平台,在处理好的遥感影像上,采用人机交互式目视判读解译方式,在1∶5 000比例尺下,按照小班区划原则进行小班区划,建立小班空间图形数据库,并从影像上提取小班属性因子。

3.2.3 现地调查

主要包括现地核实、现地验证、总体蓄积控制样地调查。现地核实是有针对性地对判读解译有疑问的小班用GPS定位进行现地核实;现地验证是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择部分小班进行现地验证,验证小班数依据地类和树种(组)判读面积按比例进行分配,每个类型不少于10个小班,总数不少于全县总小班数的5%[2];总体蓄积控制样地调查:以调查县为总体进行总体蓄积控制抽样,抽样采用系统抽样进行,总体抽样控制精度根据调查等级“C”级80%确定[3],样地调查采用GPS定位每木检尺调查方法进行。

3.2.4 蓄积回归模型建立

按照树种组(针叶、栎类、软阔、硬阔)、龄组(幼、中、近成过)和郁闭度(疏、中、密)三个主要因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蓄积回归调查样地,用GPS进行样地定位调查,建立单位面积蓄积与遥感因子、地理环境因子、林分判读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定量估测小班蓄积量。并实地调查一定数量的有蓄积小班蓄积量进行回归模型验证。

3.2.5 数据处理

空间图形数据处理利用Arc/info图形编辑功能进行图形编辑,修正错误接线,建立拓扑关系,形成面域,求算面积;属性数据处理在Visual Foxpro数据库软件的支持下,借助Visual B计算机语言对小班属性数据进行逻辑检查、修改,生成小班属性数据库。

3.2.6 蓄积估测

按照建立的蓄积多元回归模型,对有蓄积小班进行蓄积量估测,并通过总体蓄积控制样地进行总蓄积量控制。估测出的小班蓄积量,自动输入小班属性数据库。

3.2.7 系统建立

利用Visual B计算机语言和GIS软件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化和模块化管理小班空间图形数据库和小班属性数据库,实现数据组织处理、信息管理查询、结果汇总统计、成果演示输出打印等。

4 “3S”技术的优势

“3S”技术的二类调查与传统二类调查相比,用时短、效率高、节省经费,并提高了调查精度和成果质量,实现了调查成果的数字化和可视化管理。具体表现为:

(1)简化了操作程序,外业调绘阶段只需勾绘一次即可,不用重复转绘。利用 GIS 量算面积,可一次性获得图斑的最终面积和调查区域的总面积。克服了常规方法繁杂的手工操作,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蓄积量调查时,只需根据小班属性表的内容筛选出有蓄积的地块,根据坐标用 GPS 就可以直接到现地调查,建立调查蓄积量与遥感因子、地理环境因子、林分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估测小班蓄积量。出成果图和统计表可以利用 GIS 软件很轻易地完成,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节省调查费用。

(2)提高了调查精度,减少了引入误差的机会。外业调绘只需勾绘一次即可,避免了多次转绘中误差的引入。用 GPS 对内业区划结果进行验证,直接获得的是地物的绝对坐标,点与点之间各自独立测定,互不影响,而且误差不会积累,使地物界线的位置十分准确,提高了区划精度。采用全数字作业,提高了运算精度。用“3S”技术调查时,构成每个图斑的“角点”都是以坐标值的形式存储其位置,图斑的面积是直接根据各角点的坐标值计算获得的,因而不含任何量算误差。

(3)利用软件可方便、快速、精确、自动地完成成果图件制作,免除了常规方法的繁杂手工劳动,而且便于成果修改与更新,可以在电脑上很方便地进行可视化管理,并以各种需要的形式形成统计表并且打印输出,提高了成果的质量。

5 “3S”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前景展望

“3S”技术的发展,为林业现代化和科技化描绘出一幅宏伟的蓝图,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全新概念的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方法,从 RS 技术中获取多时相的遥感信息,由 GPS 定位和导航,进入GIS 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处理,提供动态的资源数据和丰富的图文数表,最终提出决策实施方案。在技术上可以说是跨时段的、从天空到地表的多维“立体林业”,逐步替代传统的调查、规划、监测和管理手段,使林业行业由单一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迈上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建设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姜英,李潭宝.重点地区沙化土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141-143.

[2]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Z].2003.

[3]周维禄,苏百牛.“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J].甘肃林业,2013(2).

作者简介: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篇4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又称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森林资源普查, 是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009年, 宿城区为快速高效地推进林调工作, 将3S+ISAM技术在二类调查中进行了应用, 以2008年版1∶5 000航空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实地调查时以GPS定位技术进行地面校正, 应用Gis进行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管理;应用Mapinfo软件进行小班勾绘, ISAM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统计, 快速准确地获取林地利用状况、面积、活立木蓄积、土地权属等信息, 以此建立以ArcGis为平台的实用性较强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 对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森林资源,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3S+ISAM技术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

2.1 利用RS进行航空像片判读

(1) 直接判读法。

对于像片上影像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 通过直接 判定地物的性质。

(2) 对比分析法。

将像片上待判的影像与已有的标准航空像片进行比较, 以判定该地物的性质。

(3) 逻辑推理法。

利用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 按照逻辑推理进行判读。

2.2 利用GPS进行小班勾绘。

2.2.1 小班线勾绘

根据森林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 可采用地形图、航摄像片进行小班调绘。小班调绘时须遵循小班划分的原则与条件, 对坡勾绘与现地目测、丈量相结合, 根据调绘对象与地形图 (或航测照片) 所标地物的相互关系, 确定各种界线的准确位置, 逐块绘出林班、小班界线。

(1) 利用地形图勾绘小班。

调查人员在当地熟悉情况的干部群众共同配合下, 携带1∶10 000地形图和GPS, 进行外业调查, 采用对坡或现地勾绘方法, 实地勾绘小班界线。工作时, 应首先进行踏查, 掌握全貌, 给出边界。小班界以虚线表示, 其他均应按《林业地图图式》统一绘制。凡新建的水库、河渠、公路等地物应补绘上图, 地形地物改变形状时应加以修改, 图上地物在实地已不存在时应划去。

(2) 利用航片勾绘小班。

根据近期航片, 到现地核对, 并进行现场现地调绘。

2.2.2 现地校正勾绘

按照小班划分条件、勾绘细致程度的规定及相关基础资料, 根据航空像片的区划对象与地形图所标地物的相互关系, 现地确定各种界线的准确位置, 逐块校正勾绘小班界线。勾绘困难时, 可测设若干GPS点。

2.3 GIS管理系统。

2.3.1 外业

外业工作需要在地图上参照明显地物勾绘小班边界, GIS配套卫星照片上附有道路、河流、村界及整个调查区域的地形, 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踏查, 能迅速在地图和航片上勾绘小班边界、记录土壤、海拔、坡向、林种和树种等各项小班调查因子, 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2.3.2 内业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精确到小班地块, 内业利用GIS绘图工具, 根据外业手绘图面资料, 将小班位置, 闭合边界输入电脑, 输入时把握每个小班的控制点, 力求转绘准确无误。输入完毕, 经核对检查后, 即可得到各小班的准确面积, 非常方面快捷。再通过与系统内关系数据库相联系, 得到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结合的各种专业图纸, 如林种、树种、地类、土壤等电子地图, 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地图上的整饰, 根据不同的不同工作需要加上图头、图例、经纬度、km网格、着色等, 可以得到各种数据清晰、准确无误的图纸和表格。

传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中, 制图是一项技术性强且工作量极大的工作, 在GIS提供的制图工具中, 这项工作变得轻松自如, GIS将地图分为点状图、线状图、面状图、等值线图等四大类, 利用其图形操作模块, 通过图形的组合、叠加、复合、实现地图的拼接、剪裁、缩放等各种功能, 从而制作各种复杂的专业图纸。在二类调查中内业工作中, 通过将小班上图、信息录入、逻辑审核等方式, 实现了小班面积自动求积、小班面积与林权颁证面积平差计算、属性数据录入、自动计算各树种的林龄、龄级、林组以及各类资源蓄积等功能。同时, 可以利用测量与计算, 进行全站仪、GPS、经纬仪、软盘仪等工具, 进行测量结果的计算、平差与导入, 从而实现图形制作的过程, 把技术人员从繁杂的计算和绘图中解脱出来。GIS系统的逻辑查错功能、查询统计功能、报表统计功能、图形管理功能, 都节省了二类调查经费, 提高了调查工作效率, 将二类调查的成果有效地反映出来。

2.4 ISAM运用

ISAM应用到二类调查中, 将外业调查的成果, 按林班、小班的顺序输入, 地类、林种、面积等信息一并录入, 形成数据库, 大量的调查数据输入后, 形成了庞大的资源系统, 可以按照任意属性进行检索, 分类统计, 使调查结果的实用性更强。通过根据不同属性分类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为林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2.5 3S技术与ISAM集成运用

本次调查以1∶5 000航空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充分利用已有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 以实地调查为主, 获取调查区域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动态信息,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GIS) , 构建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片林、带状林面积调查借助遥感航片和地形图, 以地面调查为主, 采用GPS定位技术, 结合航片判读进行小班区划, 内业电脑利用MapInfo软件进行小班勾绘, 转入GIS, 建立空间数据库, 小班信息输入ISAM求算、汇总和管理森林资源数据, 形成调查成果。

宿城区以乡镇为林班, 小班编号以林班为单位进行编号, 调查人员对航空影像进行判读, 根据航片上的信息, 同时利用GPS定位系统找到林地, 按照实地情况将小班用红线在航片上圈出, 判断小班森林类别、林种、树种组成、龄级龄组等信息, 记录在小班卡片上。转入内业, 利用MapInfo在电子航片上准确勾绘出小班, 按照林班、小班编号导出林地面积, 同时小班其他信息输入电脑, 倒入ISAM进行数据逻辑审核, 出现问题返回校正。数据校正后进行分类统计, 形成调查成果。

2.6 成效分析

本次利用3S+ISAM技术进行调查, 4个月时间共完成小班12 625个, 样方调查记录60 659条, 四旁树样地调查记录592条,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调查记录213条, 调查古树名木47株。内业共绘制完成航片图152张, 电脑输入小班12 625个, 调查结果宿城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9.48%。

3 3S+ISAM技术的推广应用

3.1 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该研究成果功能实用、内容丰富、操作方便、性能稳定, 并且具有很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可以应用到森林资源调查中, 还可以用于生态资源、林地资源、湿地源调查和教学科研等领域;该成果在不同的造林营林、森林资源监测机构和所有林业系统单位均可应用。辅助林地执法检查、森林资源管理及林业发展规划等工作。以此为平台, 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每年监测全区森林覆盖率变化等指标, 为小康指标考核提供支撑。

3.2 推广应用措施

(1) 利用该成果和省市深入合作, 形成联动资源管理体系, 每年及时更新造林、采伐等信息, 建成森林资源管理系统。

(2) 在项目成果基础上, 针对宿城区杨树资源优势特点, 组织人力、物力建立杨树标准化营林措施系统, 指导营林技术, 以更好地为壮大杨树产业服务。同时建立技术推广网络, 增强服务示范功能, 充分利用技术手段, 在造林适生树种研究、林业生态工程模式化建设和经营技术、困难地造林技术、林木定向培育与高校利用技术、生物多样性恢复及保护技术、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寻求突破, 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营造和管理水平, 实现全市林业的全面发展。

(3) 与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数据系统完善、升级和数据控制上进一步优化, 以保持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

(4) 将技术成果整理成书, 给政府和相关部门作为制订经济发展、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R].北京:国家林业局, 2003.

[2]江苏省林业局.江苏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R].南京:江苏省林业局, 2007.

[3]李巧燕.GIS技术在地方林业工作中的应用及设想[J].科技信息, 2009 (31) :769~740.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篇5

摘要:遥感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与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包括利用遥感影像测定旅游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清查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遥感数据进行动态的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制作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基础底图与景点、景区导游图;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最强大数据源,便于开发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空间结构规划、旅游区规划与旅游决策服务等,提高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简单的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技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应用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旅游业历经多年的成长和多样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受瞩目、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世界第一大产业,大众化旅游消费时代全面来临。2009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提出“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们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在国家战略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旅游景区都在加快景区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建设的步伐。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也渐渐应用在其中。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即遥远的感知来判定、测定并分析目标性质的一种技术。遥感技术以其观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动态性强、实时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与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和国际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的提高,被广泛引用于旅游开发中。

一、遥感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旅游规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组织,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产品的原料和形成基础。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旅游资源调查是前提和基本条件。

1.遥感在旅游资源现状调查中的运用

现有旅游资源调查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

工作之一,是进行旅游评价的前期工作,为后续的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前提条件。 旅游资源分布现状调查

根据旅游资源调查深度、规范等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普查、详细调查、一般调查、重点调查等几种类型。在区域范围较大的调查与评估中,还可以借助于遥感技术进行。如在对中国西部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开发中,由于地广人稀、可达性较差,因此资源潜势的调查更加需要依靠遥感技术的支持。应用遥感技术不仅能定性调查各种风景旅游资源,诸如峡谷、孤峰等的分布,而且还可以定量丈量峡谷的长度和宽度,河流的长度和密度,人口分布的状态和密度。在遥感图像上海可以清楚的查看建筑、聚落等平面布局进行研究,具有形象、逼真的效果。 旅游资源破坏现状调查

一些旅游资源(自然风景、人文景点和主题公园)破坏状况,在遥感图像上都能够清晰的显示,为规划、研究提供一种直观、形象的资料,以利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修整。

 潜在旅游资源调查

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而潜在的旅游资源更有着广泛的前景。遥感图像包含着巨大的信息,可以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在不同层次上提取各种信息。在建立起对研究区的典型影像特征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图像的波普特性、根据地物影像之间的色调、形状、尺寸、阴影、纹理组合图形等解译标志,查清潜在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范围,判读推断出潜在旅游资源所在区域的地质、地貌等自然特征,便于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1]。

2.遥感在旅游资源成因和旅游开发条件评价中的运用

旅游资源成因和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是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遥感技术在这些方面可以广泛的应用。一些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均是一定地质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而这种地质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是属于旅游地学研究的范畴。遥感可以为这种研究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在旅游规划中对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环境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一是对某一具体场地上的资源进行要素的评价,并最后得到该场地适合于旅游或游憩开发的价值大小;二是对某一区域内各个场地进行总体评价,从中选择出若干处作为重

点开发的区位,这一过程称为区域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除了根据一般旅游资源的要求和标准评价外,还要结合旅游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来评价。不管何种旅游景区,都必须有方便的交通、无污染的环境、清晰的空气和舒适的居住条件,否则不能吸引众多的游客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景区内各种灾害发育程度。此外,旅游区污染问题也是评价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所有有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因子,诸如交通、地形地貌、植被、污染、灾害等信息都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

3.遥感在编制旅游地图、导游图方面的运用

通过遥感解译不仅可以把旅游资源位置、分布及其环境诸要素调查清楚,并标绘在地形图上,形成一幅旅游地图。有的把旅游资源及环境要素直接标绘在影像图上,成为一幅旅游影像图。而导游图是旅游地图的主体和核心图类,其使用数量最大、影响面最广,是游客不可缺少的旅游工具图。

传统的线划旅游图是以概念化的形式反映地物地貌等,影像旅游图则是以近似于光学摄影的方式形成的一种遥感影像与地图相结合、遥感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图种。其特点具有:形象真实直观、图面清晰易读、色泽自然明快。游客能从图上迅速而准确地判定所在位置、找到所需要景点的方位、名称。

二、遥感技术在旅游开发和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种,是指在一定范围地域上对旅游区建设和发展进行的总体部署,是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与旅游系统合理发展的结构型筹划过程。旅游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一定旅游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2]。从根本上讲,就是处理好规划地区的旅游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当地旅游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遥感技术具有的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廉价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规划方式。遥感影像能反映景区的全貌,使规划人员能从宏观整体的层次了解景区概况,对风景去进行整体规划。能够直接利用遥感影像制作旅游规划地图和直接读取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作图方式和为规划提供便利。

1.利用遥感对旅游区所处宏观环境进行测定

旅游区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然综合体,它的结构和功能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运用地图可以了解其外界的地理环境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图可以反映旅游区及其周围的地物,但是,有些细小的潜在的信息却不能反映出来。而运用遥感影像,则没有经过制图综合,在分辨率允许下,可以反映所有大于或等于其他地面分辨了尺寸的地物,并且根据地物影像之间的色调、形状、阴影、组合图案等,推断出地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影像上间接反映出来的信息。另外,利用遥感技术还通过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等波段,人眼不可见的许多地物也可以反映出来。

2.清查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旅游资源遥感调查是基于地质地貌及地理景观的图像解译原理和方法技术进行区域旅游资源调查、探索、发现、测量及评价。旅游资源的数量比较繁多,质量等级也不等。常规的清查方法则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而且经常会有遗漏。但是采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对旅游区内的资源状况进行统计和查看。

3.制作旅游规划基础地图

进行旅游规划,相关的地图则必不可少。如果直接采用当地地图扫描作为底图,再在底图上覆盖专题要素,会经常是底图要素全部突出显现,不能突出主要的专题要素,要么就是非常模糊,不能很好的定位旅游专题要素。因此,常规的方法就是采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相关要素的数字化制成底图,然后再加上相关的专题要素。利用遥感影像制图具有可读性强、立体视觉性较好,能直观地显示地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内容丰富,又综合了遥感影像和地图的优点。

4.利用遥感数据进行虚拟旅游设计和动态的旅游规划

虚拟旅游就是在建立有关对象的模型库和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对话工具来实现的,有仿真的建筑、仿真的景色、仿真的服务。通过遥感技术实现虚拟现实所反映的大量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现状、旅游资源状况、旅游线路,尤其是分辨率比较高的真彩色正射影像,制作成的虚拟旅游

系统,以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可以是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容易修改、操作性强,而且能够反复修改和辅助最终决策方案的实施效果,对整个旅游地的设施布局、线路选择、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环境污染等进行动态监测和优化评估,给旅游者更多的选择空间。

5.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数据源,开发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

在遥感数据分析判读过程中,遥感数据与地图等数据的复合可以提供许多更高精度的旅游信息。遥感及地图数据都是与空间及土地相连结的,把其变成地理信息,并用计算机存储和管理。运用遥感中详实的空间数据和所反映出来的属性数据,结合旅游地的其他属性资料数据,可建成集空间、属性为一体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定量研究旅游问题,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多种数据计算能力,可以利用基本要素产生许多有用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旅游决策依据。从而保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综合、有效地存储、管理旅游地理信息;旅游规划中所涉及到的包括相应的空间数据制作旅游规划的基础图件,以图表、图形等多种方式显示所需的信息,甚至结合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角度的显示旅游地理信息;有效地进行旅游地理信息的查询检索和分析处理;实时的进行数据更新[3]。

综上,虽然遥感技术在旅游规划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应用速度并没有跟上遥感技术的发展速度。遥感技术作为新的科技手段,在旅游规划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所以,将遥感技术应用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旅游规划及旅游信息系统创建等,将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黄娟琴,王珂,夏淑芳等.“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J].国土资源遥感,2004,(3):1-2

[2]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2010,(10):112—115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的调查方法探析 篇6

【关键词】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我国幅员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森林类型复杂,地理环境差异大。实际上,为了科学合理地经营森林,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不同的森林类型,应该有适合于其自身特点的调查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在制定全国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技术规定时要求各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1]。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概述

1.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概念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以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业、事业或行政区划单位(如县)为对象,为制定森林经营计划、规划设计、林业区划和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动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一般称二类调查,主要用于全面详细获取森林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结构等信息,分析评价森林经营成效,制定和调整森林经营策略、规划、设计和经营技术等,是森林经营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必须进行的基础调查。

1.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任务是在调查的区域内,查清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以及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状况,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计划方案,或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检查和评价。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目的:(1)为调查区域制定和修正经营管理计划提供依据。(2)检查、分析、评价森林经营管理的效果。(3)为制定、检查、评价林业政策、方针、法规等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并为其修订提供依据。(4)为区域社会和国家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内容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林业生产条件调查 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林业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过去和现在的森林经理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和评价等方面的调查。

(2)小班调查 小班调查是森林经理调查中外业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各小班地块的林况和地况调查,小班调查方法和步骤的确定,调查簿的编制,资源档案的建立与更新等。

(3)专业调查 专业调查是在二类调查中为完成某一专项任务而进行的调查,主要有:生长量调查、更新调查、土壤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出材量调查、制表调查、立地条件调查等。

(4)多资源调查 世界各国对多资源内容的界定不同。如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进行的多资源调查包括森林中全部资源:林木、草地、野生动物、林副产品、水资源、景观资源、渔业资源等。而我国的多资源调查主要指林区内除林木资源及相关条件调查以外的资源调查,主要包括水资源、景观资源、游憩资源、野生动物、经济植物、放牧资源、农业资源、渔业资源等[2]。

3.森林资源规划设计的调查方法

在大面积的森林资源调查过程中,要对小班内每一株树木和林下植物进行调查,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看都是不现实的或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资源状况,既快又要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是必要的,而且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并且精度也是可靠的。采用系统样地加角规控制检尺相结合的方法。

3.1临时样地

临时样地布设采用机械布点的方法,每500m设置一块样地,面积为600mz,矩形。在天然林中共设置临时样地54块,对样地内胸径5cm以上的树木全部进行每木检尺。

3.2角规样点

角规点数量按常规方法求算。共设置角规点139个,角规点全部采用控制检尺测树。由于热带天然林单位面积包含的树种多,密度大,通视条件极差,为了使角规绕测包含更多的树种,采用中缺口角规,即角规缺口宽度为2cm。

3.3树木测定

胸径测定:围尺测胸径、皮尺测距离,起测胸径为5cm,对超大径级的树木胸径采用皮尺量测周长,再转化为胸径。

树高测定:树高的测定,由于热带天然林中的树木高大,最高者超过35m,完全采用测高杆测定是不可能,而且林分垂直郁闭,通视条件非常差,地势陡峭,使用测高器也十分困难,因此采用实测+目测的方法,采用测高杆实测,以上部分采用目测,二者之和为全高。

4.林业遥感技术发展前景

4.1遥感技术由粗放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航天遥感已在森林资源综合监测、资源调查方面广泛应用。由于RS分辨率大幅度提高,波谱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星载和机载成像雷达的出现,使RS具备多功能、多时相、全天候能力。其中NOAA卫星广泛用于监测全球森林宏观变化,MSS、TM、SPOT用于区域中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以及资源调查。近年来分辨率更高的高光谱RS以及IKONOS可实现对林班、小班乃至单木的更加监测精准。可监测每一棵树木的RS技术当属地面近景数字摄影测量,特别是数码像机配合共线方程自动解算及制图分析测树系统将是森林精确监测的有效高新技术,这种无像控制点的近景数字摄影系统在德国、中国均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将有可能代替多年来沿用的固定样地实测调查技术[3]。

4.2森林资源遥感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建立适合栅格-矢量结构一体化,适合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可实现网络通信的森林监测数据库系统,已是当务之急。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东部森林清查数据库EWDB和西部森林清查数据库WWDB,加拿大也建立森林清查数据库CFRDS。

4.3智能化分类软件研发

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为目标地物的识别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是,以灰度为基础的遥感信息分类与提取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取得的成就有限,在森林资源遥感技术应用中,必须研发以结构信息为主的智能化分类软件,才能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精度和效率。

4.4技术集成及综合应用

以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面近景摄影测量为信息源,配合少量的地面测树仪器,如全站仪、电子经纬仪、GPS电子罗盘、电子测高仪、激光测高仪等,结合样地调查,实现地面、航空、航天多层次数据通讯和信息集成,可以建成内业处理与分析功能强大的业务运行系统,提高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我国林业调查工作中,林相图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主要成果之一,它的时效性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的林相图更新工作中,由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每10年进行一次,所以林相图也是10年更新一次,而且主要依靠手工更新,既费时费力,精度也难达到要求。比较手工制作的二维林相图和计算机制作的二维林相图,手工制作的二维林相图存在线条粗细不均、小班着色不匀、颜色存在花糊、小班套印不准、图面层次不够分明等现象,图面总体上不够美观,而计算机制作的二维林相图则不存在这些现象,所以计算机制作的二维林相图比手工制作的二维林相图更美观。

【参考文献】

[1]吴昌春,张冰.黑龙江省宾县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及经营利用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0(01):89-90.

[2]石艳丽,刘兆军.通沟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和经营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08(01):112-113.

遥感技术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 篇7

所谓遥感技术,就是指从较远的距离感知目标反射亦或自身发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勘测和识别的一种科学技术。根据电磁波波普的长短,可将遥感大致分为3类,即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紫外遥感。

2 遥感技术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

2.1 遥感技术在我国森林资源一类、二类清查中的应用

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主要针对农业用地规划而进行有效地调查研究,其本质要求是熟悉和掌握现有的森林资源数据与信息,进而为科学地管理森林资源奠定良好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与调查中,引用遥感技术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并在其发展过程形成自有的调查方法,尤其在一类、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最为突出。遥感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一类清查,首先要处理数字图像,在其数据图片精准校正之后,结合清查的森林分布特征,加载相关数字图像,采集必要的森林环境信息,设置TM图像(判读样圆像)。但是目前固定样地方法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即受到GPS技术影响和样地中的树木受到人为保护,前者主要是由于固定样地的位置不同而造成数据的偏差,因此,在应用遥感技术的同时还应结合GPS技术将误差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后者也需要应用GPS技术设置临时调查样地,从而避免研究调查中的失误。传统的森林资源二类清查主要是利用航空摄影图片,图片比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不断地调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泛使用TM数字图像处理,利用判读进行森林区域划分和测量。相比较于一类调查,二类调查则较为琐碎复杂,主要表现在其经营强度的不同。此外,林区地形的损坏程度和森林相貌破碎程度的不同对遥感信息源的选择和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2.2 观测森林火灾

遥感技术对观测森林火灾也起到重要作用。调查人员可以利用红外波段对林区内的水热分布所产生的特性和影响,运用最新的图像数据处理系统,提取林区周围的气候条件、植物种类、火源分布等重要信息,从而辨别火灾的等级。除此之外,遥感技术还能调查森林火灾的损失,只要森林发生火灾,地面的波普就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从光谱图像和波段图像上来看,调查人员发现燃烧之后的林区仅仅吸收红光且颜色偏暗,而未被焚烧的正常林地颜色则显示为黑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对光谱图像和波段图像的判读,调查人员就能准确地判断其火灾的具体位置、损毁的植被种类及火灾的强度等。

2.3 观测森林病虫害

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观测森林火灾方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森林病虫的观测与调查。遥感技术用于观测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原理是由于正常树木和虫害树木在温度、光谱辐射率等方面会存在鲜明的差异,通过技术人员加以辨别,删选出虫害林木,从而科学地保护了森林资源。通常情况下,调查人员会采用航空光谱辐射遥感与红外遥感进行研究删选,例如,松树由于遭受严重的病虫害,往往会导致针叶结构内部破坏,针叶颜色变得枯黄等现象,从光谱波长范围中能够看到反射率增加,但光谱吸收却减少。由此可见,红外光谱反射图可以清晰直观地察觉到正常树木与受病虫害树木的差异。

3 结束语

尽管我国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起步缓慢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是遥感技术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已经取得诸多的成就与辉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经常会运用到遥感技术,既有利地完成森林的调查工作,同时又为我国林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科学的保障,从而进一步推动遥感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园,陶萍,梁世祥,等.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03).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篇8

1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基本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北端, 全省林业经营总面积3175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 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43.6%, 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该地区森林树种达100余种, 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之一, 为此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该地区森林用地面积达到2547万公顷, 在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林业用地中占据20.3%, 并且有林面积占据全国天然保护工程天然林的27.%左右,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在全国森林资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天然林是黑龙江省林区资源的主体资源, 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广泛分布, 不仅是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主体, 更是东北林业的天然屏障,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为了相应国家森林资源调查政策的号召, 清楚掌握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分布情况, 下面将为此次调查活动规划和设计提供建设性意见。

2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与设计分析

结合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分布情况, 提出了具体的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路线和调查方法。前期利用遥感技术中的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获取森林类型、地类和森林立地信息, 其中类型区分要以森林发展过程和条件为基础, 按成因的同一性、形态的同一性、生产性能同一性原则确定森林资源类型分类。如果部分地区的森林资源类型是遥感技术不能识别的, 应当利用实地调查方法进行分析, 保证调查结果的精确性。经过前期调查后, 建立基本的调查信息库, 然后通过更新、分类、空间分析等功能得到想要的信息。

基本的调查方法如上, 但是其中涉及的一些技术方法需要进一步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融合等。

2.1 遥感数据处理

首先利用水系、公路、人工渠等具有明显标识的地理标识物对遥感控制点进行校正, 控制点数量一般在30个左右, 如果偏差较大可以直接将该控制点剔除, 然后重新布点, 确保得到的数据准确。通常情况下, 在山区、水系地区这样具有明显标识的地区采校正点较为容易, 而且校正点非常均匀。采校正点过程中如果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可以换个角度从其他角度进行校正, 如果仍然出现偏差可以考虑放弃此控制点。

为了增强遥控技术的图像采集效果, 可以采用多段性灰度拉伸变换, 针对一定灰度范围内的不同目标物进行不同的线性拉伸, 同时也可以压缩其他目标物, 以便到达增强目标物图像效果的目的, 使遥感得到的图像更好地被应用。这些工作后便可以全面加载需要测的信息, 收集需要分析的数据。

2.2 遥感数据融合技术

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优势关键在于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强化目标物的显示特征, 因此, 利用该种技术可以提高检测技术的检测能力, 能够有效弥补数据图像技术的不足。

2.3 建立遥感解释标识

建立遥感解释标识是遥感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 具体步骤如下:

1) 收集与解释标识相关的地形、林业图等重要的信息;

2) 基于森林资源建立遥感解释标识。标识的建立需要技术人员勘察至少3条线路, 然后选择最适合的勘察线路作为最终线路。为了保证数据收集的完整性、精确性, 需要技术人员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性。

2.4 判读信息技术

建立解释标识后, 利用技术确定实地地物与影像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后判读需要的信息。正式判读前, 需要通过抽样的方式分辨一下解释标识的准确性, 并纠正出现错误的解释标识。正式判读的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 将通过色彩、形状等信息表现出来的状态与判读标识联系在一起, 并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输入电脑中, 之后便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2.5 数据库建立与分析

数据格式选择Arc/INFOe00格式, 选择椭球参数, 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 同时数据文件分类应实行多层面管理, 按照点、线、面分为三种单元, 且每一个单元继续分为若干层。然后将各个单元中的数据信息利用技术软件分门别累地放在相应的表格中, 便可以统一进行分析。分析手段主要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扫描、矢量化、叠加、处理等工序, 形成带有属性的地理信息数据, 然后转化成所需要的数据格式, 最终得到想要的数据分析结果。

3 结语

一次次森林资源调查不仅是例行行为,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此, 国家对每一次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十分重视。黑龙江省林业资源作为我国森林资源最多的省份之一, 需要认真对待该项工作。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并不是首次, 单位要想把这一项工作做好却并不容易, 为此本次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过程中需要整理以往调查工作资料, 以便很好地规避以往工作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福荣, 那湧.关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方法的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 2002.

[2]薛有祝.关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及其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J].林业资源管理, 1994.

[3]陈萌, 李幼蓁.森林经营方案必须是滚动式的[J].林业资源管理, 1994.

[4]林杰, 王题瑛, 肖胜, 潘辉, 黄修麟, 廖正花, 连欣俐.国有林场、采育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自动化评价的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 1995.

水文水资源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篇9

与传统的水文水资源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信息量大,全天候监测。遥感技术可获得其它监测技术无法获得的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波段等不可见光波信息,通过成像显示出肉眼无法看见的物体特征,大大丰富的水文工作中的观测信息量。并且实际观测中,植被、气候、冰层等外界因素不会对遥感技术产生影响,真正实现了全天候监测,大大提高水文变化规律监测的质量。不受地域限制。传统水文勘测工作方法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工作业,冰雪、海洋、复杂地形等均会对水文勘察作业产生制约,影响到数据采集的完整性。

2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勘测中的应用

2.1 地表水勘测

在径流形成及地面能力分布中,地表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所包含的水分来源于地下水、地表水及地表能量,而地表特征复杂,因此应用遥感技术可准确、迅速的识别地物,并进行分析,有效辨别水体特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遥感技术在划分地表类型时,估测区范围比较广阔,地貌形态比较复杂,故遥感技术通常根据卫星图像基础将估测区划分为平原区、黄土高原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区等4种类型,以简化地貌类型,并兼顾地貌对地表水流影响的差异性。

2.2 地下水管理

基于非地面的微波传感器在满足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只要被测对象表面纹理粗糙、地形单一、地下水水位较浅,即可通过该技术获得真实数据。遥感技术可针对地表及地质概况建立三维水文调节点,估计区域地下水表层,在分析地下水水流体系的基础上对地下水模型进行概念化扩展。应用概念化地下水模型可以获取模型参数达到上限时如何使用遥感数据,估算出地下水补给、蒸发散失、地下水灌溉用水量等。

2.3 径流量监测

虽然利用遥感技术无法直接估算出河川的径流,但是遥感技术可以研究土壤、植被、地质、地貌及相关水系,从而估算出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等径流量的相关要素,在收集径流量相关要素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计算模型,即可推算出相应的径流量预测结果。早期的径流量预算方法主要是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水文模型、卫星云图分析地表土壤、植被、土地可利用区域等,再利用雷达预测降水量,综合上述因素估算出径流量。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以多种覆盖类型蒸发的新型计算方法,径流量的预测、预报均可根据该方法计算出的数据为依据,提高径流量监测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2.4 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主要通过监测水资源及污染物的光谱信号变化实现对水资源环境的监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国在这方面的实例不胜枚数,应用遥感技术实现出海河、大连海、珠江、苏南大运河、于桥水库等大型水体的监测,除水质监测外,还进行了油污染、溶解性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等内容的研究。其中,分析叶绿数及富营养化2项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准确评估出水质污染及富营养化的程度,首先根据遥感资料将水体中叶绿素的浓度估算出来,再分析叶绿素浓度与水体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模式,即可将溶解性有机物污染区域划分出来。此外,遥感技术还可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工作。富营养化研究主要利用单波段及多波段的因子进行组合,分析水体中主要成分,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3 结语

总之,随着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研究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研究方法受限制的现状。遥感技术的应用,为水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在实际工作中,研究人员应该把常规的观测和遥感技术进行相互结合,融合各自的优点,以提高水文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摘要:水文水资源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降水、蒸发散发、水质、径流等水资源勘察及保护等领域均要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水文信息采集质量,以提高水利单位应急监测能力,完善多方式、多维度的水文监测体系。文章主要探讨水文水资源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问题。

现代测绘技术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篇10

1 遥感技术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 其蕴涵的信息量丰富、全天候、信息获取周期短和多光谱特性, 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重点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 为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其次,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以现势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和地形图为基础调查资料, 在与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对比, 并经实地调绘和补充调查, 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更新。第三, 遥感技术在农村产权调查、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在农村产权调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数据,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提高了成果精度, 在大多数省份的农村产权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采用遥感数据辅助调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2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我国GPS技术研究起步于80年代, GPS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高精度、快速度、提供3维坐标、全天候作业、操作简便以及全球连续覆盖等特点, 已成为获取现势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 也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空间定位数据的采集。

随着GPS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基于掌上电脑 (PDA) 和GPS的硬件集成系统在土地野外调查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利用PDA可满足野外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存贮及连续工作的要求, 通过注入PDA的土地变更调查软件可实现土地利用图件的实时更新;同时, 将GPS卡与数码摄像头 (DC) 集成到PDA上, 利用GPS实现变更图斑的测量, 解决变更区域大、形状不规则, 周边没有明显地物或控制点情况下需要布设导线控制点进行补测的问题;利用DC对野外实景进行拍摄, 可替代野外人工绘制草图的工作。

3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地理信息技术 (GIS技术) 是在传统的地球科学与现代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已发展成为以GIS, GPS与遥感 (RS) 3项技术 (简称3S技术) 为核心的, 以相关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知识为支撑的, 以空间位置信息服务为特征的大型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目前其自身的技术体系逐渐成熟, 正迅速向结构网络化、软件组件化及应用大众化方向发展, 并将形成市场容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产业。

我国GIS技术研究工作起步于70年代初期, 80年代进入应用试验阶段, 期间主要是借鉴国外GIS应用经验, 采用国外的GIS软件90年代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也开始结合国内GIS需求, 从引进、消化、吸收起步, 着手开发GIS软件, 目前国产GIS软件占据国内市场已达到近30%。由于土地调查监测评价数据的空间性, 在信息化过程中, 需要进行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管理和输出, 必须借助GIS技术才能够实现。

随着GIS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八十年代末, 九十年代初基于不同GIS平台的各种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相继启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对土地利用空间和属性数据描述、分析和表达输出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已经成为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倍加关注的基础工作。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在今后几年中将朝着数据标准化、程序规范化、更新制度化、平台网络化、系统集成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4 数据处理与提取技术

随着RS和GIS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中的广泛应用, 基于遥感的土地调查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提取技术也日趋完善。首先在计算机识别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中发展了“基于土地利用图斑单元的变化自动检测方法”, 该方法是将土地利用图与遥感影像图相叠加, 在土地利用图斑边界及其类别信息引导下, 以完整图斑单元或像素为单位, 按类别分层计算影像上待检测处的影像特征值, 按照设定的判别规则, 从知识库中选取土地利用数据上图斑类型对应的遥感信息特征值进行比较判断, 即可自动检测出变化的区域。其次, 通过多年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和实践, 总结提出或发展了一系列可行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如差异主成份法、多波段主成份变换法、主成份差异法、分类后比较法、异常光谱检测法等。

5 采用航空摄影进行测量

使用航空摄影资料可以非常便捷地依据影像对地类、地形以及权属界线进行外业调查和标绘, 从而能明确而直观的使外业权属双方进行指界、判断不同地类之间的界线。

收集整理原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图幅接合表;收集整理原有的土地权属、行政界线图;收集整理原有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争议原由书等确界档案资料;明确各个镇、村、村民小组的行政代码;调查本县内河流、道路的等级划分;收集整理涉及更新调查的城镇初始和日常地籍已调查的成果资料;收集近期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的批准文件及其附图;整理航摄资料及航摄基础数据。

地形调绘可将航片放大后在其上进行, 放大比例尺通常在1∶4000以上较合适。能通过航测内业明确判读的可以不在调绘片上调绘整饰, 当在像片上同时表示地形调绘和地类调绘有冲突时, 以地类为主表示;地类调绘又能同时放映地形调绘内容的, 地形调绘则不表示。对于新增的地物, 首先要外业量取其周围相关的地物间距, 同时在放大的调绘片上绘制示意图。与权属界线相关的地形地物, 不论大小均予以调绘, 便于内业结合地形地物编辑权属界线。

获取土地变化调查矢量线划图, 应根据各个项目的具体要求, 分别采用矢量化航空正射影像图件的调绘图形 (扫描矢量化法) 和航空摄影测量立测法 (简称立测法) 两种作法。

现代测绘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 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高精度、快速度、提供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操作简便以及全球连续覆盖等特点, 已成为获取现势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 并逐步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永祥.测绘发展及社会定位[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4.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篇11

【关键词】遥感、 GPS;GIS;森林资源调查;掌上电脑

掌上电脑的开发成功提高了二类资源调查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掌上电脑软件的开发把遥感 (RS)、GIS)、和 GPS融为一体,实现了从外业高精度采集数据、内业自动成图的无纸化和一体化。为森林资源调查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1.遥感图像的校正和配准

根据遥感影像的大小和PDA以像素为单位的屏幕大小、整行整列切割影像,在128 M 的存储卡上存储,满足PDA上遥感影像的快速显示和漫游。遥感图像的校正和配准在野外同时进行,配准图像至少需要3个地面控制点,但控制点数越多,配准精度就越高。在配准图像后,接收GPS 卫星信号,就能实时确定调查员的当前位置,并在遥感图像或扫描地形图上显示出来。若精度不够,可以增加控制点。当采用非 WGS 84坐标配准遥感图像时,可根据3个控制点自动解算 WGS84 坐标和配准遥感图像坐标的相互参数,并将 GPS定位坐标转换为配准遥感坐标,实时显示在遥感图像上,以便进行调查。

2.二类资源调查

二类调查根据不同资源调查规范,制定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属性数据库;在遥感图像或扫描地形图上进行小班边界勾绘,填写相应小班调查卡片,实现小班边界图形数据和小班卡片调查属性数据相匹配,以便快速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2.1小班调查卡片填写

小班调查卡片填写可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因子的实时填写、修改、删除等操作。

2.2勾绘小班用于勾绘当前调查小班的边界

当打开一个新的工程时,此命令按钮将加载已勾绘的小班调查数据,并将小班边界显示在当前屏幕上。

2.3捕获公共边

当相邻小班具有公共边时,单独勾绘小班,公共边边界点输入很难完全重合。公共边捕获工具可在小班勾绘时,通过捕获已有边界点选择公共边。

2.4撤消前点

当操作笔点击地图窗口,勾绘边界出现错误输入或不准确输入时,可以点击撤消前点工具图标,取消小班勾绘中最近一次输入的边界点,供用户重新进行输入和修改。

2.5小班地理定位

小班地理定位工具是将以前勾绘的小班空间位置快速显示到当前地图窗口上。当点击小班地理定位工具图标,对话框列出已勾绘小班以空间信息组合为关键字的列表,选中其中的任意记录子项,点击地理定位按钮,可将被选中小班的位置显示在当前屏幕上。小班核对用于核查已填写的小班属性信息,并可进行编辑、修改操作。

2.6保存小班文件

实时保存小班调查文件。在对小班进行勾绘、编辑过程中,应实时对小班调查文件进行保存,以免数据丢失。以天为调查工作时间单位,将调查文件拷贝备份到PDA存储卡或通过PDA同步软件备份到PC机上,对PDA中的调查记录文件进行备份,以免数据丢失。

2.7小班编辑

该工具实现由小班调查工具栏到小班编辑工具栏的切换操作。小班编辑工具栏包括返回主菜单、小班边界结点移动、添加、删除、公共边界点重合、开始小班边界实测、结束小班边界实测、文件保存功能模块的操作。小班边界点移动和和小班边界实测。

2.8二类调查数据输出

二类调查根据小班类型差异,分为面状、线状、点状小班调查,对应资源调查台式机接口程序,将调查数据成果分别输出成面状小班Shape文件、线状小班Shape文件和点状小班Shape文件,同时可将小班调查的属性信息、角规测树信息等属性记录输出成Access、Foxpro、DBF、Excel的通用数据格式;对转出的Shape数据文件,在通用GIS数据平台上经过检查、修改或编辑操作后,可再转换成PDA的调查数据成果。

3.数据采集

3.1空间数据采集

本工艺采用软件的原则是:效率优先、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出图美观。空间数据采集绘制基本图,通过扫描仪进入计算机或野外GPS数据直接传入计算机成图。基本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的关键,一旦扫描进入计算机矢量化后,再修改就非常困难,所以基本图成图的要求和传统的基本图成图要求相似,主要强调了空间信息的准确性,对空间特征的描述性信息要求较高。要求界线清晰是基本图最起码的要求,场界、林班界、小班界清楚;起始点、终止点必须明确,不能产生异议;邻接的地区必须标注清楚。作为林班界、小班界的单线河流、道路的要求:在计算机中对基本图矢量化时,图像都转化为灰度图像,单线河、道路与小班线相似,易混淆,必须标出。

3.2线条要均匀

保持基本图上的线条均匀流畅很重要,它影响扫描图像的大小;最主要的是影响矢量化的效率和成果图美观。扫描时,线条不均匀,必须加大分辨率,使颜色最浅的线条体现出来,这样就使图像占的硬盘空间加大。矢量化时,线条不均匀,不能设置最有效的阈值,自动跟踪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3.3控制点注记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图通常是按照实际的地球坐标存储的,地图上地理特征的坐标与真正的地理位置相对应,这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真正意义所在。在基本图扫描进入计算机之前,必须标记好控制点,用以图像配准和矢量文件坐标变换。布设控制点的原则是:布设在公里网交叉处,分布均匀覆盖整个图幅,至少布设四个,在实践中布设九个控制点基本满足要求。控制点以十字表示,并注上地理坐标。做好必要的注记:虽然对地理特征的描述性信息要求不高,但是必要的注记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基本图应该注记林班、小班、河流名、居民点名、河流流向、道路等。

3.4属性数据采集,属性数据库建立

每个小班卡片为数据库中的一个记录,经输入、检查、修改,建成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库。在数据库中每项调查因子为实现属性库与图形库的联结及对应于图形库中的关键字,在小班数据库中增加了一个数据项ID;文件以乡(镇)或林场名称命名。

4.加强培训

4.1提高各级林业工作者对森林资源管理的管理工作的重视

加强岗前培训,县级绿化主管部门应安排专人负责图表卡及计算机数据录入等工作,认真学习省级相关技术规定,保证人员都能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技术标准和工作方法。

4.2学习先进技术手段,保证基础材料的可靠性

每道工序全部实行电脑程式化管理。工作人员配备GPS手持机和专用掌上电脑,要求工作人员在每个小班和标准地中心用GPS与掌上电脑连接进行即时定位,掌上电脑会自动记录定位时间和坐标值,杜绝不到位现象的发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4.3普及县级业务人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属性数据应用软件,学习录入标准及方法

随着软件的开发,我省造林绿化管理在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加速了我省造林绿化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的转移,使我省的林业信息技术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5.小结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篇12

1 调查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 介于北纬24°23′~25°05′、东经116°25′~117°05′。东连南靖县, 东南与平和县交界, 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 西北与上杭县相连, 东北与新罗区毗邻。全境东西最宽距离68 km, 南北最长距离80 km, 总面积2 223 km2。是闽粤交界的边区, 厦门、汕头经济特区腹地, 龙梅汕经济区结合部。

1.2 区域环境

永定县是福建省著名的老区、烟区、侨区、土楼区和林区。永定县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 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现有林地16.2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645.3万m3, 森林覆盖率达73%。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度20℃, 极端最高温度39.2℃;极端最低温度-4.8℃, 最热月平均温度27.9℃, 最冷月平均温度11.2℃, 无霜期222 d。年均降雨量2 019 mm, 平均相对湿度80%, 年日照时数达2 021.5 h。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水、热、光资源丰富, 为动植物的生长栖息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环境条件。永定县境内交通便利, 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贯穿全县, 实现了乡乡、村村通公路, 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永定县属农业县, 年人均收入较低, 属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 具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 为永定发展旅游业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1.3 植被状况

根据福建省植被区划, 永定县在植被区划上为中亚热带照叶林带地区, 组成地带性植被有壳斗科、樟树、山茶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木兰科等亚热带成分树种, 常混生一些暖性的和湿性的针叶树种, 如杉木、马尾松以及落叶阔叶树等组成优势群落, 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 常为针叶林所替代[2]。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主要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樟树、观光木、细柄阿丁枫、苏铁、红勾栲、台湾含笑、金毛狗、闽楠、榉树、巴戟天、厚朴、半枫荷、红豆树、油杉、福建青冈等。名木古树主要有樟树、榕树、柳杉、杉木、油杉、银杏、南方红豆杉、观光木、细柄阿丁枫、苏铁、红勾栲、台湾含笑、酸枣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有山地植物162科1 027种, 药材140多种, 栽培果树28种。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 调查内容

按照国绿委和国家林业局文件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列为古树名木: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树龄在百年以上;树种珍贵、国内外稀有;树形奇特、国内外罕见;国家规定的重点保护树种。成片生长的古树群应按古树群调查方法调查[3]。树龄超过百年的经济林树种如柿子等一般不列入古树名木范围;深山区零星分布的松类、柏类一般也不列入古树名木范围。调查项目包括树种、树木维量 (树高、胸径、冠幅) 、生长势、保护措施、生长环境、树种来源、主要用途特征等[4]。

2.2 调查方法

以县 (市、区) 为单位, 逐村、逐单位、逐株进行现场调查实测、填卡。

2.2.1 每木调查。

各调查人员严格按照“古树名木核查建档办法”规定, 对辖区内已上报的散生古树名木进行实地踏查核实, 认真核对填写《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对因灾害等原因经依法审批采伐、移植或盗伐等情况造成树木灭失的, 要附材料说明进行销档;对保护完好, 档案正确, 但保护牌丢失的, 按原档案重新制作保护牌;对原档案、保护牌错误的, 收回旧牌重新换发新牌;对新增的古树名木进行挂牌建档。

2.2.2 古树群调查。

各调查人员严格按照“古树名木核查建档办法”规定, 对辖区内已上报的古树群进行实地踏查核实, 如实填写《古树群调查表》, 并设立标牌。

2.2.3 树种鉴定。

非疑难树种, 由调查人员确定, 调查人员无把握定名的疑难树种, 也要填写《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 并采集标本, 由县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标本鉴定;县专业技术人员无法确定的, 送省定专家鉴定。

2.2.4 树龄确定。

树龄确定分3种情况, 凡是有文献、史料及传说有据的可视作“真实年龄”;有传说, 无据可依的作“传说年龄”;“估测年龄”估测前要认真走访, 并根据有关参照数据类推估计。

3 调查结果

3.1 古树名木资源的地域分布情况

永定县古树名木主要分布于村旁、宅旁、水旁和寺庙及文物古迹中, 分别占总株数的43.72%、14.75%、12.30%和9.56%, 其次是商业用地 (6.83%) 、单位庭院 (5.46%) 、路旁 (4.92%) 、公园及公共娱乐场所 (2.46%) 。可见分布于村旁中的古树名木数量最多, 品种相对较为多样性, 树种以榕树、樟树居多, 分别占16.94%和9.84% (表1) , 这与永定客家人对榕树、樟树的喜爱有关, 长期以来被广为种植, 并很好地保留下来。

(株)

3.2 古树名木的种类组成和树种来源

3.2.1 古树名木的种类组成。

此次调查的366株古树名木包含37属24科46种。古树名木的优势种不是特别突出, 主要树种榕树、樟树、枫香分别占总株数的16.94%、9.84%、9.83% (表2) 。由此可见永定县古树名木的种类多样性极高。

3.2.2 古树名木的树种来源。

从树种来源看, 永定县46种古树名木中, 多为当地种。由此结果可见, 永定县古树名木以当地树种为主, 主要原因是其适应本地生长环境的能力较强, 而且许多乡土树种具有较长的寿命易被保护下来成为古树。此外, 榕树、樟树、枫香数量占总调查株数的36.61%, 究其原因, 主要是当地群众把这些树种看做保佑一方平安的“风水树”, 在寺庙、村旁、风水林中广为种植, 许多人认为高树龄的榕树是有“灵性”的, 一般很少人轻易去损伤或砍伐此树种。

3.3 古树名木树龄结构状况

在所调查的366株古树名木中, 树龄100~200年的有232株, 树龄200~300年的有82株, 占调查总数的22.40%, 300~500年有44株, 占调查总数的12.02%, 树龄500~700年的有7株, 占调查总数的1.91%, 700~1 000年的0株, 占调查总数的0.00%, 1000年以上的仅有1株, 占调查总数的0.27%, 具体情况见表3。

(株)

按保护级别统计, 一级保护的有52株 (树龄300年以上) , 二级保护的有314株 (树龄100~300年) ,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4.2%、85.8%, 二级保护的树木是一级保护树木的6倍多, 大部分古树树龄在100~500年, 占调查总数的97.81%。由此可看出, 永定县古树的树龄偏低, 大多在500年以下, 高树龄的古树偏少, 千年以上的古树仅1株, 生长于峰市镇信美寨龙窝, 树龄已达1 001年。

3.4 永定县古树名木生长情况

永定县古树名木维量指标状况:高度一般分布在11~25m, 占81.2%, 10 m以下的占8.4%, 25 m以上的占10.4%。胸径主要分布于0.5~2.0 m, 占92.2%。其中榕树胸径都在0.5m以上。冠幅平均直径主要分布于11~25 m, 占64.1%, 榕树的冠幅大部分在15 m以上, 与其他树种相比较, 无论从高度、胸径、冠幅来看, 榕树都明显比其他树种大 (高) , 榕树所具有的树冠大, 遮荫效果好, 绿量高, 适应多种环境条件能力强、抗性强、生长速度快、寿命长等良好生理特性及环境效应, 使其成为永定以至南方许多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 而且能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因而被较好地保存下来。生长势情况:生长旺盛和一般的分别占总株数的75.4%和16.4%;较差28株, 占7.7%;濒死2株, 占0.5% (表4) 。

3.5 古树名木主要用途特征状况

永定古树名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 占总种数的56.5%, 占总株数的63.1%, 落叶树种占种数的26.1%, 占总株数的24.6%。而有良好遮荫作用及可观赏优美树形是城市古树名木的主要用途特征, 在46个树种中, 它们分别占总种数的56.5%、10.9%, 而分别占总株数的63.1%、18.0%。具可食用果实的有6种, 占总种数的13.0%, 但仅占总株树的11.5% (表5) 。

3.6 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6.1 古树名木逐渐衰弱, 抗性减弱。

树龄较大的古树名木, 生理机能逐步衰退, 大多数树干较高, 抗病虫害侵染力低, 活力逐年下降, 树木根系生长势弱, 地上部分得不到充足的养分, 抗风雨侵蚀能力弱。

3.6.2 古树名木周边人为活动频繁, 改变了土壤选择和生物学特性。

许多古树名木在村庄周边, 人为活动频繁, 树木周围被践踏导致土壤板结, 紧实度高, 适应性差, 机械阻力增加, 不利于树木根系的伸展。新农村建设、项目开发等有些新建的建筑物比较靠近古树名木, 还有一些会受到水污染的危害等不利于古树名木的生长。

3.6.3 古树名木受病虫害侵蚀, 影响树木的生长。

古树名木都在100年以上, 生长势较弱, 病虫害比较容易侵入, 常见的主要害虫有介壳虫、蚜虫、天牛、蛀心虫白蚁、大袋蛾、金龟子等, 病害有立枯病、白粉病、腐霉病等, 这类病虫害侵蚀古树名木, 将影响树木的生长, 甚至导致树木的死亡。

3.6.4 古树名木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恶劣的天气, 如雷电造成灼伤或焚毁、台风导致树干折断、冰雹、地震、暴雨等都可能对树木造成影响。

3.6.5 空气污染, 加速了古树名木的衰老进程。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化工、印染等企业向大气中释放的有毒气体和烟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更有甚者向古树名木倾倒工业有毒有害的废料, 加速了古树名木的衰老进程, 不利于其保护。

4 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技术途径

在日常监测和专业技术人员会诊的基础上, 对调查发现的人为破坏严重、枝叶稀少、长势衰弱, 甚至濒临死亡的古树名木, 由管理单位组织有资质专业单位采取修建围栏、堵洞、支撑、病腐防治等措施科学复壮救护, 延长其生命周期。

4.1 隔离保护, 改善立地条件

一是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古树名木, 一般应在树木周边加防护栏, 不要让人员靠近树木, 防止土壤板结。二是针对古树名木的地下部分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其生长势。对树冠投影范围内进行50 cm以上的中耕松土, 如不能中耕松土的, 可以采取打孔的方式, 一般孔深度达到50 cm以上, 孔径在2 cm以上为好。如果条件许可最好挖去4 cm深的土层, 回填通透性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4.2 浇水与排水

冬季要浇防冻水, 春天要浇返青水, 夏季要注意抗旱和排涝, 做到浇则浇透的原则, 叶面要采取喷雾的的方式, 以减少叶面的蒸腾作用, 同时也不要有积水, 以防烂根。

4.3 施肥

穴施:在根系集中分布区, 用刚钎打4~8个孔, 每孔内施入速效肥, 并可加入适量缓效性肥料。环施:可在古树名木投影区2 m以外, 挖宽30 cm, 深30~50 cm的环状沟, 施氮、磷、钾比例为3∶1∶2的缓释复合肥, 每年共施2次, 其中一次在春季, 另一次在秋季。

4.4 树洞修补

根据树洞的大小和树洞的位置来修补。对于洞口朝上的修补时要做好朝下的檐口, 以防雨水流入洞中, 加重树木的腐烂。具体可以先用铁刷将树洞里的杂质清干净, 再用木材防腐剂对树洞进行防腐处理。

4.5 病腐防治

一是预防病虫害侵蚀;二是加强恶劣天气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三是减少空气污染。

4.6 增强保护意识, 加大执法力度

永定县古树名木分布广泛, 品种众多,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保护与爱护的意识, 让广大群众对古树名木具有知情权、监督权和保护权;二是逐树挂牌公示, 逐树签定责任书, 建立日常保护管理机制;三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 因地制宜制定当地的有关古树名木保护的规章制度, 加大执法力度, 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5]。

5 结论与建议

(1) 在古树名木的生长期限内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以延长其生命。对于生长势衰弱的要加以保护和复壮, 改善立地条件, 加强日常保护和病虫害的防治。

(2)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要经常性, 要注意地上与地下的保护同步, 采取综合的措施使其复壮, 给古树名木提供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环境, 全社会重视和保护古树名木。

(3) 建立古树名木定期调查、科学研究、考核奖惩制度, 从严查处违法采伐、毁坏、移植古树名木行为, 使全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6,7]。

参考文献

[1]卢春英.闽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O05, 30 (4) :59-62.

[2]田利颖, 陈素花, 赵丽.古树名木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 2010 (1) :100-105.

[3]黄碧丽.泉州市城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分析 (泉州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综合复壮措施研究) [J].武夷科学, 2001, 17 (1) :19-23.

[4]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5]郁书君.黄山观赏植物资源调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1, 13 (3) :21-28.

[6]福建省.福建省福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EB/OL]. (2000-10-18) [2013-04-01].http://www.flssw.com/fagui/info/25199271.

上一篇:经销集团下一篇:并联逆变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