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经济发展

2024-05-21

森林资源经济发展(共12篇)

森林资源经济发展 篇1

1 引言

师宗县雄壁镇自1986年建镇以来, 就始终围绕“稳粮、重煤、强烟、营林、繁商、状畜、兴果、优菜”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加快了建设小康步伐进程, 加强了经济结构调整, 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使雄壁镇人民早日步入小康生活, 进一步围绕云南省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森林云南建设”, 以党的十八大、党中央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 为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方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 是人类生产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人的命脉在田, 田的命脉在水, 水的命脉在山, 山的命脉在土, 土的命脉在树, 所以保护森林资源雄壁镇势在必行。

2 雄壁镇概况

雄壁镇位于师宗县城西北23km, 滇黔公路纵贯镇所在地, 为师宗西大门。全镇总面积222.33km2, 折合333495亩。最高海拔杨梅山2344.7m, 最低海拔雨柱北兆村1850m, 雄壁镇驻地海拔2080m, 相对高差494.7m, 平均气温13.5℃左右, 活动积温3870℃, 无霜期240d, 年降雨量1700~1820mm, 日照时间1650h, 太阳总辐射115kCal/cm2, 树种主要有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爪、栎类, 主要适宜种植华山松。

全镇14个村民委员会, 67个自然村, 10518户, 47548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638人, 居住以汉族为主, 有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占总人口的6%,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98人, 人均土地7.5亩;耕地32025亩, 其中水田5723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461.3万kg, 人均有粮食337kg, 农村经济总收入6254.16万元, 其中林业收入33.35万元, 占总收入的0.005%。

3 雄壁镇森林资源现状

2008年全镇土地面积22233hm2, 其中林地面积10077hm2, 有林地4885.8hm2, 疏林地的216.8hm2, 灌木林地4746hm2, 未成林林地134.7hm2, 苗圃地11.8hm2, 无主林地18.6hm2, 非林地13360.4hm2, 活立木总蓄积量106230m3, 森林覆盖率44%, 本镇2002~2003年退耕还林516.3hm2, 1990~2008年人工造林846hm2。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 发展森林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必由之路。

4 森林资源的特性和功能

4.1 森林资源的特性

4.1.1 森林资源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森林资源是一个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或森林资源系统, 森林有着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 大约有1000万种之多, 其中初级生产者的主要物种有针叶林、阔叶林等, 森林中有许多种草食或肉食消费者, 在枯枝落叶中还有大量的小型消费者。

4.1.2 森林资源系统功能的多样性

森林资源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 森林资源不仅具有多种多样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 而且有极大的社会功能, 森林的培植者可从中受益, 其周围的居民和部门也会从中受益, 不仅功在当代, 而且造福子孙。

4.1.3 森林资源生产力的可变更性和高效性

可更新性:一切生物都具有不断更新和增殖的能力, 只要不受外力破坏或超量开发, 经营得当, 可供人类永续利用。高效性:森林的光能利用率高达3%, 同时期内, 森林生产的干物质是1年生植物的10倍左右, 而消耗的养分却只有1年生植物的1/10, 即森林的养分报酬率是1年生植物的100倍左右。

4.1.4 森林资源生长更新周期长, 森林资源更新能力具有有限性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 实际上森林生长更新周期一般要大于十年, 人工更新速生树10~20年, 更新落叶松要40~50年, 天然森林的更新要100~200年。森林资源的更新能力是由其繁殖能力、生长能力和更新周期决定的。森林资源更新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采伐量长期超过森林的生长、更新能力, 森林最终将消失。

4.2 森林资源的功能

森林资源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4.2.1 生态功能

防治污染, 减低噪音,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增加降水, 积蓄土壤养分, 防风固沙;改良土壤, 净化空气, 保护动植物及微生物, 保护农田。

4.2.2 经济功能

提供原材料:木材、燃料、药材、果品、皮毛等;土地利用收益:农业、运输、建筑等土地利用。

4.2.3 社会功能

精神文明:森林资源是人们旅游、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的基地, 美化大地。对此我们要切实领会、树立森林资源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坚定不移地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

5 造成雄壁镇森林资源短缺的原因

(1) 雄壁镇的地质属浸蚀切割区, 出露地层为二迭系玄武岩和煤系地层及三迭系紫色砂页岩和石灰岩。由于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 沟谷发育, 水土流失严重。

(2) 该区为师宗县产煤区, 煤林混杂, 森林资源保护难度大, 本镇11个村委会地处煤系地带, 受采煤影响, 地面陷落、滑坡等改变原始地貌, 还有当地群众非法组织私开乱挖取煤之事时时出现, 对森林正常生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十分难于保护好林地资源。

(3) 自1986年建镇以来, 市、县、乡对通过采煤扩大经济收入十分重视, 加之2002~2011年煤炭市场的活跃, 煤价不断上升, 集体、私营、偷釆现象不断发生, 1990~1995年雄壁镇有546对井, 原煤价格最高峰时期达到每吨原煤1080元整, 焦煤1900元左右, 年产值达20亿多, 各种税费突破2亿元大关, 称之为乌金之乡, 每年需用当地棵子1016万kg, 对自然林生长造成很大的损坏。

(4) 自2009年后, 中央、省、市采取关停部分煤矿措施后, 又出现煤矸石砖厂, 雄壁镇已有13个煤矸石砖厂, 这些煤矸石砖厂在原有的矿井上, 从地下开采变成地表开采, 污染环境, 破坏森林、林地更为突出。

(5) 近两年, 师宗县招商引资项目、风电项目落户于雄壁, 征占用永久性林地130多亩, 临时占用林地200多亩, 林地面积减少, 森林功能受到破坏。

(6) 人口增多, 耕地减少, 烤烟价格高, 生荒地种植烤烟防病抗病好, 煤矿关井压产、停产、停业较多, 雄壁镇男性劳动力以往都是以采煤为主, 现已回家, 无事可做, 出现私挖乱采、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加之本镇的地理位置和村庄都是依山而建, 所以建房占用林地现象时常出现。

(7) 由于森林资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的各种社会经济原因破坏, 自1990年至今在雄壁镇境内的雨柱河流、乡同沟河流、瓦鲁河流、大舍河流, 4条河流区内大部分水田都被煤矸石、沙石压垮, 现已变成荒潭, 无法耕种的水田约3000亩, 每年造成2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8) 森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 煤尘、灰尘漫天遍野, 造成雄壁镇肺癌发病率比其他乡镇高出2%左右, 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历史和现实告诫我们, 保护和合理利用宝贵森林资源任务十分紧迫, 一定要深入学习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新思想,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的一时发展,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对此保护雄壁镇的森林资源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6 保护好森林资源的措施

危害森林资源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 主要取决于自然。人力因素包括乱砍乱伐、毁林开荒、滥征滥占、少征多占等。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森林的破坏, 必须依法保护森林。

6.1 依法护林

(1) 大力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着手解决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中都有明确规定, 让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法律, 做到家喻户晓, 才能让大家自觉遵守法律, 提高大众的生态意识, 清楚森林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关系, 树立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2) 强化执法。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森林执法队伍的建设, 通过培训, 提高执法队伍水平, 使护林业管理综合执法落到实处, 依法办事, 严肃查处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从源头上杜绝损坏森林资源的非法活动。

6.2 加强宏观控制与协调

(1) 要做好长期的发展规划, 在布局上要让老林区休养生息, 培育后备资源, 调整产业结构, 实行以林为主, 多种经营等。

(2) 严格管理好本镇的生态公益林, 组建好“防火、防病虫害、防破坏森林资源”的三防队伍, 落实三防责任, 配备三防器材。

(3) 控制减少一些污染大、征占用森林资源和破坏性大的小微型企业落户雄壁镇。

6.3 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森林生产管理水平

科学引种, 合理配置树种结构, 确定合理的采伐量、轮伐期和采伐形式, 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林农的积极性, 发展各种经济林业。

6.4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森林

(1) 实行林价制度。林价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树种以及不同的外运距离, 确定活立木价格。可作为经济核算、各种承包经营的基础, 也是考核分析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好坏、经营管理质量的依据, 便于消除由于地租差别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2) 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和责权利统一原则, 完善各种长期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林业改革责任制, 引导、调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

7 结语

做好以上几点, 既保护雄壁镇的森林资源, 又提高了雄壁镇的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 保护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切实领会、树立了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坚定不移保护好森林资源,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 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雄壁、实现永续发展,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均, 高志强.农业生态基础[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2]郑凤田, 姜克芬.农村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8.

森林资源经济发展 篇2

2012,我乡在县政府和县林业局关心指导下,在站职工及社会给各界共同努力下,认真宣传贯彻执行《森林法》,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全面完成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各项任务,开展《绿盾》行动`,本着打造生态园区,绿色莲云的宗旨,把恢复生态,构建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奋斗目标,认真履行职责,深入开展各项林业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乡成立了以乡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执行。乡政府与各村签定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了相关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

二、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及保护。

(一)加大宣传,强化措施。

乡政府结合县政府下达的开展“生态整治”专项行动的会议精神,组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到各村开展政策宣传,对非法使用林地、毁林开垦、盗伐林木、滥伐林木、非法收购经营加工和非法运输木材、乱捕滥猎和非法收购倒卖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二)开展“绿盾”专项行动。

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自6月5日至8月10日,在全乡开展保护森林资源“绿盾”专项行动,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进行排查、登记、整治、打非治违,确保我乡林业健康发展。建立、落实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责任制,把“五个禁止”、“五个一律”、“五个责任追究”落实到位。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

今年我乡森防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1)加强预防松材线虫固定样地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准时上报森防材料和报表,实行“零报告”制度。全面完成春、秋两次预防松材线虫病普查工作。2)加大检疫检查力度,严禁违章调运松木制品,阻击松材线虫的人为传播。3)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100%。4)对监测和普查中发现的36死松树及时进行清理,消除松材线虫病隐患。5)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档,规范森防档案管理。

(四)森林防火

1)积极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乡政府成立了有乡领导为指挥长的护林防火应急小分队,明确森林防火责任,建立森林防火预案。村成立了由护林员组成的防火小分队,森林防火紧要期和戒严期、火险等级较高的情况下,佩戴醒目防火标示,携带便携式喊话器上路巡查,及时掌握火情动态,排除火灾隐患。平时乡府工作人员下乡工作时也兼带做好防火宣传和巡逻,特别是重要时段和重要地段专门安排人看守和巡查,避免火情的发生。2)坚持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的森林防火值班制度。3)认真落实森林防火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加强野外火源管理,造林炼山用火严格按用火审批制度执行。

(五)岳武高速

做好岳武高速后期林地征占用审批手续,做好苗木清点工作,却保岳武高速顺利进行。

(六)林权管理及山林权属纠纷调处:认真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细致对待每一起涉林纠纷案件,及时组织林业、司法、农经等部门对发生的林区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并进行沟通,尽力让当事双方从互解互谅的角度达成一致意见,构建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资源培育与发展

1)根据县里2012年林业四大基地建设任务,我乡新造油茶150亩,生态恢复500亩。

2)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乡下发通知,督促退耕户抓好退耕还林林地管理,组织一年一度的秋季自查验收,对抚育质量不高、面积和苗木保存率不足等质量较差的小班,一律缓发补助费并督促及时整改,直至整改合格后发放。

3)我乡目前公益林28266亩,发放公益林资金240261元,继续执行公益林实行禁伐的规定,不安排商品材采伐计划,杉木幼林需要间伐的严格按程序设计报批,有效地保护了公益林的生态安全。

四、依法治林成果显现

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效益探讨 篇3

1 当前,全球主要存在的生态危机

当前,全球主要存在八大生态危机: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干旱缺水普遍、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这些生态危机都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果,都与林业密切相关。

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些全球和区域性的生态治理机制,采取了重建森林、防治荒漠化、保护湿地、拯救物种、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重大行动。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特别强调“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并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和战略任务。

2 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效益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经济生态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13倍。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森林的生态效益每年都要进行准确的核算,如2001年9月日本公布,全国3.77亿亩森林发挥的公益效益达74.99万亿日元,其中水源涵养效益27.12万亿日元,防止土砂流失效益28.26万亿日元,防止土砂崩塌效益8.44万亿日元,保健效益2.25万亿日元,野生动物保护效益3.78万亿日元,大气保全效益5.14万亿日元。

森林的经济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森林在维护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中处于其他任何生态系统都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生态安全是国土安全的前提。

其次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

(1)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5600—8300吨,其中90%的碳自然贮存于森林中,森林每生长1㎡可固化350公斤二氧化碳。

(2)是主要的氧源。森林在其光合作用中能释放出大量的氧气。1h㎡的阔叶林,一天消耗1吨二氧化碳释放0.37吨氧,可供约1000人呼吸。

(3)可减少氧层的耗损。森林可以有效的吸收破坏臭氧层的二氧化氮,每公顷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氮0.3万吨。

(4)可净化空气。每公顷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硫748吨,一氧化氮0.38吨,一氧化碳2.2吨。森林通过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减少了细菌的载体,从面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许多树木的分泌物可以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物。

(5)有调节温度的功能。森林有繁茂的树冠,可以阻挡太阳辐射能,林内昼夜和冬夏温差小,可减轻霜冻的危害。

三是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四是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森林土壤的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五是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六是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森林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七是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森林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八是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3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资源

在经济方面,森林资源身兼林业再生产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两重身份,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为社会提供木质产品和非木质产品,满足工业生产、建筑建设和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在生态方面,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宰,是国土保安和改善环境的主体,有着别的物质无法替代的作用。森林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缓解地球“温室效益”,防治荒漠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在社会方面,茂密的森林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提高健康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现下比较流行的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热。此外,林业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林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致富的途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森林资源经济发展 篇4

1林业管理与森林资源现状

1.1 森林资源现状

就目前全球来看, 森林资源还占据不错的比例。但是, 中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并不高。虽然全球的人均资源比较高, 但是我国却是一个绿色退化的国家, 全球的人均森林覆盖率是31%, 而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低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 占其1/4, 人均森林储蓄更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森林储蓄面积。我国仍然是一个生态较为脆弱的国家, 绿色较少, 中国的森林资源在国内分布不均, 给中国的林木业发展带来不利和困扰。现阶段, 有不少不法分子无节制地砍伐森林, 无节制的破坏森林, 私下相互收售林木, 部分地区选择砍伐森林, 种植农作物, 这就更快地加剧了森林的退化。

1.2 林业管理现状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 就目前形势看, 中国的森林资源在逐渐退化, 这就更应重视林业管理, 强化林业政策, 落实林业管理方针。我国一直都在重视林业管理, 特别是近1 年来, 我国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林业的政策与方针, 强化林业的管理, 中国的林木业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 我国的林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前景, 管理过程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不利于林业政策的实施。在近期发布的林业政策中, 最主要的就是增加全国森林面积, 调整好全国对森林林木的需求;珍惜森林里面的稀有资源, 绿化荒山等。只有一次次的调整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林木业, 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2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作为地球上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 只有更好地保护才能利于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培养是林木业保持发展的重中之重, 保护好森林资源才能够维持中国一直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没有森林资源作为保障, 就不能很好地发展环境与发展以及两者的相辅相成。森林资源的多少以及森林资源的质量高低都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与利用。保护好森林资源, 直接解决国家对林木的需要与调整;保护好森林资源里面的植物种类, 可以更好地保护植物多样性, 更能间接地体现中国的资源丰富;保护好森林资源, 就更要保护好森林资源的质量, 质量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进林木业的发展。发展森林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体现, 合理安全的发展森林资源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强化林政管理的措施

3.1 重视对森林的砍伐

在林业管理过程中, 更应该重视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和盲目利用。在林业管理加强的情况下, 仍有不法分子没有节制地砍伐森林, 无节制的破坏森林, 私下相互收售林木, 这就触犯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需要林木时, 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收集, 不私下砍伐林木, 更不进行交易, 合理挑选林木, 再把砍伐的任务落实到单位, 落实到个体, 监管不能要认真负责的审查, 防治出现纰漏, 在砍伐过程中不要只砍伐好的林木, 留下一些坏的、畸形的, 要合理砍伐。

3.2 加强对森林木业的监管力度

森林木业的监管更应被重视, 监管力度不够只会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 不利于各项发展。“管护好森林资源是我们的立局之本、发展之要, 丝毫不能放松, 时刻不能懈怠。从全局的工作定位上看, 把资源管护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行安排部署, 成为兴局立局的第一要务。”这是五台山分管资源管理的副局长郭俊平对森林资源管理的责任做出的认识, 只有对森林木业监督强度加大, 才能更好, 合理地保护好森林资源。森林管理当局应该认真负责的对森林进行监管, 认识到自己的任务所在, 责任的重大, 保护好一草一木。

3.3 重视森林与土地的逆转

在中国, 不少地区的人民会选择私自砍伐树木, 破坏森林, 耕种农作物, 这就严重破坏大自然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原则, 不利于综合资源的发展。国家发行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使人们找到纰漏, 破坏资源, 重视农业带来的短期利益而忽视林业所带来的长期利益。这种情况就需要林业局加强管理, 对强行占用森林土地的行为严加管教, 追究其责任, 让其认识到破坏森林的危害性以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3.4 建立对林木业的完善的监管体系

保护好森林资源, 就需要林业管理局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并落实实施。某市的林业局就建立了完善的森林监管体系, 并不断完善, 使其科技化、自动化, 更好地利于人们对森林的监管和排查。 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 不仅使监管人员负起责任, 更让林木业之外的行业认识保护林木的重要性, 更加自觉化, 不浪费森林资源。完善的监管体系大大提高了森林的绿化以及其安全性。

3.5 做好防止自然环境的危害

人类造成的危害可以避免, 但是, 大自然本身造成的危害却难以避免, 只能尽量降低损害程度。最近几年, 因为天气的干燥、炎热, 某市的森林发生火灾, 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伤害, 其中还毁灭了一些稀缺的物种, 严重地危害植物的多样性。酸雨也会大大危害到林木业。只有提前做好预算, 使危害降到最低才能保护好森林资源, 使其减少伤害。

4结语

我国人均森林资源不多, 应保护好森林资源, 强化林政管理,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环境与发展, 这两个相辅相成,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 重视森林资源, 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姚淑娥.通过林业经营和管理制度创新加快“林纸一体化”进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

高安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 篇5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城垦殖场,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做好我市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工作,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高安市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通知如下:

组 长: 潘劲松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 巫晓怡 市委常委

丰 勇 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 陈 刚 市委办主任

杨锦江 市政府办主任

胡平如 市林业局局长

卢 斌 市财政局局长

梁宏波 市发改委主任

贾爱华 市国土局局长

黄少华 市建设局局长 刘爱国 市环保局局长

简金生 市森林公安局政委

肖叶林 华林山镇镇长

熊 晨 伍桥镇镇长 张国正 荷岭镇镇长 秦传光 村前镇镇长 刘光荣 汪家乡乡长 龚满生 田南镇镇长 聂李逵 余 强 肖 辉 黄 建 谌 哲 徐江汇 席联庆 邹海亮 况凤娟 钟 磊 何宝金 金平汤志平何向东 施志翔 熊会青 毛梅英 建山镇镇长 相城镇镇长 杨圩镇镇长 龙潭镇镇长 石脑镇镇长 祥符镇镇长 大城镇镇长 蓝坊镇镇长 黄沙岗镇镇长灰埠镇镇长 太阳镇镇长 新街镇镇长 八景镇镇长 独城镇镇长 筠阳街办主任瑞州街办主任上湖乡乡长

邹亮庆 上游水库管理局局长 黄国盛 相城垦殖场场长 张文辉 荷岭林场场长 罗东庚 林科所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考核小组,由胡平如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市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规划、管理、指导、考核工作。

拓展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的空间 篇6

实现森林资源的“双增”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进一步拓展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空间?如何守住林地红线?就这些热点话题,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2月2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详细解读。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面临四大挑战

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质量不断提高、人工林快速发展。

“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赵树丛说,然而,我国森林覆盖率还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赵树丛指出,森林资源持续增长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森林面积增速开始放缓。清查结果显示,现有宜林地三分之二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见效也越来越慢。

二是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的压力日益加大。近5年间,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200万亩。局部地区毁林开垦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我国林地生产力低,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

四是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问题也很突出。

2020年我国森林资源水平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赵树丛表示,要持续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的“双增”,则要进一步抓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黄河、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工程等,用大工程带动造林绿化的大发展。

“现在我国的可造林面积、可造林地大多是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大多是质量比较差的林地。”赵树丛说,须加大科技攻关,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要适地适树进行造林绿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造则造、宜封则封,造林要适合当地的生态需求和自然生长规律。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调动全社会造林的积极性时,赵树丛表示,要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对所有的造林主体一视同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改革义务植树工作机制,使更多的人履行植树义务,提高义务植树的增长率。

赵树丛强调,在拓展森林资源发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建立自然生态资源的负债表,推行领导干部绿地生态森林资源的离任审计,加大森林防火的力度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力度等。

“经过不断努力,我们有信心实现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的林业‘双增’目标,到2020年,我国森林资源水平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赵树丛说。

我国林地保护红线:不少于46.8亿亩

“林地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它是林业发展的命根。”赵树丛表示,今后,国家林业局将全面加强林地管理,进一步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守林地生态红线。

赵树丛说,我国现在的森林覆盖率是21.63%,到2020年要达到23%,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6%以上。如果按26%计算,我国的林地保有量不能少于46.8亿亩,这是我国林地保护红线。

关于如何加强林地保护,赵树丛指出,要严格落实林地规划,对林地的监管、建设、登记方面,严格按规划用地,凭借全国林地管理一张图,形成现代的治理和管理的模式。

森林资源经济发展 篇7

森林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只有合理开发和保护森林资源, 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云南省, 其森林资源比较丰富, 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的省份比相对比较落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云南森林资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协调云南区域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改进和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2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1 只有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 从云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 其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并不高, 尽管森林资源比较丰富,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杀鸡取卵”的现象, 再加上林业加工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对木材的需求量也更高, 导致云南森林资源的供给量逐年下滑, 森林资源供需矛盾越发明显,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实现云南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只有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才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部, 其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 云南省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 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更加复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生态需求的增加,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云南森林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和利用, 自然生态面临的危机愈加明显, 每年发生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数量越来越多,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2) 经济需求增加。木材作为一种天然无污染的材料, 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绿色、环保的经济产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林业市场, 这虽然在一方面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森林资源紧缺的现状, 对云南社会的长久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 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2.3 只有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才能满足人类社会消费结构转变的需求

近年来, 我国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 更加注重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云南省作为我国森林资源集中的区域, 承担着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 森林资源具有净化空气、吸收粉尘、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功能, 同时还能释放负氧离子, 兼具杀菌等保健功能, 对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 只有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才能满足人类社会消费结构转变的需求。

3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3.1 坚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

近几年,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 并针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是有些地区并没有将这些规章制度放在眼里, 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采伐林木, 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不仅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还会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差, 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云南地区在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也存在一些不遵守法律法规的现象, 对此,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力求让所有森林资源开发者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3.2 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是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坚持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对于森林资源来说, 眼前发展是一种短暂性的发展, 它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是如果过度重视眼前发展, 必定会影响到森林资源的长远发展, 当然, 如果只重视长远发展, 而不重视眼前发展, 也不可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 森林资源的保护是一项整体性、复杂性的工作,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必须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合理控制资源的开发利用度, 坚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权利的原则。杜绝出现亡羊补牢、舍本逐末的现象。

3.3 坚持森林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原则

长期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坚持“先开发、后治理”的原则, 这虽然在表面上满足了保护森林资源的要求, 但事实上并不是长久之道, 长期以往, 必定会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 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机, 云南省的森林资源储备量正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 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理和保护措施, 必定会对本省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 在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 必须制定合理的计划, 既要保证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必须保证森林资源能很快恢复, 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与森林保护的同步、协调发展。

4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

要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首先必须有完善的林业管理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 利用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来约束公民对森林资源保护的意识。其次, 必须加强管理, 将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避免和减少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 此外, 政府还必须完善与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的投资和税收制度, 优化林农的利益结构, 杜绝短期投资行为的出现。

4.2 实行科学的林业建设政策

科学合理的林业建设政策应当建立在当地林业发展实际状况的基础上, 对于云南地区来说, 林业建设的科学政策应当具备二点: (1) 应限制森林资源的消耗量, 对采伐限额要有明确的限制, 尤其是在天然林木的采伐上; (2) 应当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基础, 将植树造林放在首位, 进一步扩大人工林的面积。

4.3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根据云南森林资源主体功能的不同, 可将其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生态公益林的主要经营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商品林主要是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对于商品林来说, 应当采取集约经营的模式, 这样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生态公益林来说, 则应当采取封山管护、杜绝采伐的管理模式, 以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4.4 以产业体系建设带动生态体系建设, 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建设生态化

首先, 生态建设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体育、生态等新兴产业不断从传统产业中分化出来, 并不断市场化,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生态建设产业化则是这一分化过程的具体结果, 它不仅从第一产业中分化出来, 而且还涵盖了第二、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生产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其他产业转移, 这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决定了林业建设必然要由一家一户走向联合, 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其次,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建设生态化是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之路。如云南省大姚县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境内分布有种子植物136 科, 1148种, 产野生中药材580种, 而且有不少核桃、板栗、花椒等经济林木、野生食用菌、林菜等产品, 已为林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以产业建设带动生态体系建设, 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5 结语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客观必要性, 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消费结构转型的需求。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 应当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优化林业建设政策, 并对林业实行分类经营。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森林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晓丽.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究[J].中华民居, 2014 (6) :133~133.

[2]桂金玉.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09.

[3]王天榀.浅谈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J].魅力中国, 2014 (20) :51~51.

森林资源经济发展 篇8

一、内蒙古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 转变资源观念要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看待资源, 从生产生活领域不同价值视角确定资源形式, 把资源观念视为一种综合性观念。树立综合资源观念就要以新的资源视角审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 以新的资源价值、资源经营理念看待资源, 全面评估内蒙古传统资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依托资源发展经济的新聚集点、着力点和结合点, 即更加关注发展特色经济, 以新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式凸显内蒙古资源优势, 实现新型资源经济发展模式, 切实把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首先, 内蒙古丰富而富有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软环境资源等, 为其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客观基础。

其次, 强调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为克服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再次, 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的资源意识存在局限性, 集中表现在狭隘的传统资源意识和资源经营观念。其二, 资源统筹、产业结构和布局问题。内蒙古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及资源产品粗加工, 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 集约化程度较低, 经济增长整体科技含量及贡献率不高, 市场持续核心竞争力不足。其三, 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内蒙古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缺乏优势, 资源利用科技含量或附加值较低, 经济运行产业链条形不成良性循环,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其四, 资源循环利用及资源效益问题。内蒙古经济总体产业规模不够大、技术含量不够高, 产业链比较短, 资源消耗大, 单位资源效益不佳, 长期来看制约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其五, 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保护问题。内蒙古因地质、地理气候等因素, 大部分地区生态植被状况比较差, 生态环境脆弱。然而,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不可避免造成相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可见, 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内蒙古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困境, 实现资源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最后, 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由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基础决定的。

1.资源型产业经济内在蕴含着不可持续的因素。内蒙古经济基本上依靠资源型产业驱动, 而资源型产业对经济增长一方面表现出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会对外来资金、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产业要素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从而削弱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动力。

2.资源型经济仍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之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 这三个因素决定经济的总体有机构成, 决定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而内蒙古产业经济这三方面都比较弱。因此, 突出地域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发展则不失为可行之策。

内蒙古经济是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乃至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要关注培育内蒙古经济竞争力, 就要客观面对内蒙古资源型经济现代化素质较低的现实。随着资源型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经济呈现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功能格局僵化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趋势。事实说明, 促进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走出传统资源型经济面临的困境, 内蒙古经济发展就要另辟蹊径, 即以特色求发展是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优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内蒙古资源基本状况及内蒙古特色产业优势

(一) 内蒙古矿产资源与矿产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矿产资源, 成为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 尤其是煤炭化工类、有色金属类、建筑材料类资源和稀土资源等构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拉动及贡献比例看, 矿产资源产业在内蒙古产业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布局政策的调整, 内蒙古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 但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环境压力的现实问题。因此, 转变内蒙古传统矿产产业经济发展路径,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资源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 走节约、集约化资源产业经营的路子, 是内蒙古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从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看, 能源类矿产及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类、稀土及稀有金属类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内蒙古应该依托能源、冶金资源、材料资源和化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冶金产业、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稀土产业、能源产业等, 积极培育内蒙古特色资源型产业优势。

(二) 内蒙古新能源与特色能源产业优势

随着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开发新能源工艺技术水平日益成熟, 变革传统能源生产结构已经成为能源发展大趋势。事实上,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太阳能、风能逐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化, 相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虽然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 国家也把内蒙古确定为西部能源基地, 但传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着眼于内蒙古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是调整内蒙古能源经济结构和转变能源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之一。

(三) 内蒙古农业资源与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虽然耕地面积大, 但总体来看,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 平均土地单产比较低, 农业生产布局不平衡。但内蒙古土地广袤, 各地土壤条件、光照、雨水等农作物生长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 形成了内蒙古鲜明的农业资源地域特色, 并由此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造就了地方经济富有竞争力的潜在区域经济支柱。客观上讲, 内蒙古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核心环节上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极其有限, 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农业产业经济功能布局及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还需作出更大努力, 即从区域性农业经济到区域性农业产业经济还需要一个过程。总之, 内蒙古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潜力巨大, 未来要以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统筹农业产业化发展, 着力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规划, 以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四) 内蒙古渔业资源与渔业特色产业优势

地理气候条件、水域、水质及渔业物种是决定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由于地域广袤, 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且多数地方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自然水域面积与其整个土地面积相比比较小, 渔业可利用面积不足其水域面积的3/4, 而且水域分散、总体水质较差。这就决定了内蒙古渔业发展按照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在规模和产量上都不可能有很大作为。但另一方面, 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 各地地形地貌植被环境及地理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由此也形成各地的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不同, 渔业条件差异性较大, 各地渔业的地方区域特色比较明显, 而且内蒙古各类适合渔业水域污染情况较少。因此, 总体来看, 内蒙古具有发展绿色、特色渔业优势。充分利用内蒙古地理气候的差异性, 着力培育特色、绿色渔业品牌, 发展特色生态渔业产业是内蒙古渔业转变发展方式和渔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五) 内蒙古畜牧业资源与畜牧业特色产业优势

从内蒙古草原植被和地域面积条件看, 生态和地理气候环境的多样性、差异性形成内蒙古畜牧业不同地域种群和品质的多样性。从事实来看, 虽然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但区域多样性、差异性是其畜牧业资源优势的核心。所以, 长远来看, 发展区域生态特色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才是内蒙古畜牧业优势的根本所在。从目前来看, 内蒙古牧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畜牧产业特色资源功能区域不明显,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全区总体畜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比较低。因此, 内蒙古畜牧业如何通过特色功能区域建设、特色产业化经营推进区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 以实现整体畜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挥整体优势, 是内蒙古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 内蒙古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 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 而且森林树木种类繁多。但内蒙古发展森林产业必须面对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 总结过去森林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 转变森林资源观念, 尊重和顺应森林生态发展规律,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森林经济相结合方针, 关注和研究森林经济的特点, 变革森林经济发展路径。核心要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经营森林, 培育品牌森林产业产品, 增加森林资源利用附加值, 提升森林生态资源效益, 发展森林生态产业经济。

(七) 内蒙古生态物种资源与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优势

内蒙古广袤的地域及各地迥异的气候地理环境, 造就其植被物种及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形成丰富的生态物种资源。内蒙古的生态物种资源在我国的生物资源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为内蒙古发展地方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奠定了基础条件。目前, 内蒙古利用特色物种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经济范例不在少数。因此, 内蒙古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及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潜力巨大,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物种资源势必成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八) 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优势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内蒙古地域几乎横跨中国北部东西, 从西到东丰富的自然景观、民族历史文化及名胜古迹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同时,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劳作和交流融合使民族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 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经济的精神宝库, 它成为内蒙古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厚基础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经济的潜在增长点。

(九) 内蒙古区域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

其一, 内蒙古具有对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结合的区位优势和产品物流资源优势。首先, 内蒙古横跨祖国东西, 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内跨三北依托京津,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其内联条件和区位口岸条件优越。其次, 内蒙古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而且近年来又依托铁路、公路建立起来各种专业物流园区。这就形成其打造国家级边贸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 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其二, 区域软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具有民族自治的政策、法规等政治优势;同时, 内蒙古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功能性战略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具有享受国家经济和生态双重政策优势。

三、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着力推进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是加快内蒙古构建现代多元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发展战略。

如何落实这一战略,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转变传统资源观念, 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 即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以有利于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促进资源转化、资源综合效益增加和发展力提升为指导思想, 以培育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特色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特色产业集群为纽带、特色企业为龙头, 规划落实内蒙古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

(二) 努力实现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整体部署, 切实培育发展区域经济功能区、特色经济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特色龙头企业

首先, 突出地区经济功能特色, 以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 优化内蒙古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功能区是区域经济协作, 实现地区乃至自治区经济资源优化的组织形式。目前,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仍呈现区域互补协作发展不足的状况, 整体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因此, 立足优化资源配置,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整合效益, 从区域经济基础条件谋划区域发展, 着力以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功能,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同时, 区域经济应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 推动资源富集区和经济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区域经济功能区间分工合理, 区域协作有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打造经济功能区域不是各自为战, 而是要整合内蒙古经济资源, 核心是建立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协调机制, 形成区域经济资源合理流动格局。区域协作需要政府及政府之间积极协调, 但绝不能搞“大一统”, 区域协作要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树立互惠互利联合发展的双赢思想, 加快割除区域协作体制障碍。

其次, 发展特色经济园区, 以特色经济园区为平台, 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区域资源特色需要产业化经济园区作为转化平台。特色经济园区是实现产业规模化、产业集约化组织形式, 是区域功能区的重要支撑和打造特色区域经济功能的基础。内蒙古经济基本表现为传统资源型产业经济特征。但资源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延伸性, 可以延伸为相当长的产业链, 形成产业规模, 成为培育带动经济园区发展的基础。打造产业经济园区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差异进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 在重大项目上鼓励跨地区合作共建园区, 避免地区产业重构和过度竞争现象;加强自主创新, 形成依靠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加强园区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 形成集群集聚竞争力, 发挥产业集群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强化关联产业横向联结, 培育产业联合社会化服务体系, 有效推动产业集群成长壮大;通过引进国内外资本和技术有效推动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等等。

再次, 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突破单产业的边界, 形成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竞争力效应。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必须从资源利用持续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经济要素整合效益及对环境影响等进行多方面考察, 坚持收缩集中、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循环合理, 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思想进行经济园区产业集群规划设计, 解决企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及单位资源效益提升问题。内蒙古应抓住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区域的机遇, 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以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 巩固提升能源、钢铁建材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 大力推进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和装备制造业发展,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围绕促进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构筑大型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最后, 培育特色品牌龙头企业, 发展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特色经济发展。企业是产业园区的基本要素, 特定产业由同类企业构成, 园区发展能力与产业构成密切相关, 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园区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领头羊”。内蒙古工业发展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冶金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目标, 合理统筹调整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加快产业升级, 优化生产要素空间结构配置。但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产业布局都要以提升经济发展力和竞争力为出发点。因此, 实施品牌战略, 通过培育发展品牌龙头企业, 形成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产业园区发展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应有之义。

(三) 立足特色文明发展,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森林资源经济发展 篇9

关键词:人才,资源,核心,标志,动力,竞争

资源问题,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 始终是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自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人类社会战略资源的重点发生了重大转变, 人才资源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思想, 首次将人才强国思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此, 充分认识人才资源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对我们当前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资源作为核心资源是当代人类社会变革的主要标志

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离不开三种资源:一是自然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二是已经获得的科学技术成果;三是能够开发、利用和创造前两种资源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即人才资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人类发展生产力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 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人类开始进入以科学技术为主体、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革, 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空前广泛的应用, 不仅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飞跃, 而且引起了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世界各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本和物资资源, 而是拥有较高文化和技术素质的人才资源;经济的发展也不再是主要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而主要依赖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资源。正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所说的那样, 在信息社会中, “空间、能源和耕地并不能决定人类的前途, 人类的前途将由人类的才智的进化来决定。”这也就是说, 信息社会的到来, 使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重点, 由自然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转向人才资源。与人才资源相比, 物质资本、土地、机器等传统资源要素的有效性正在相对减弱, 人才资源已经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加快经济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 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资源。

二、人才资源作为核心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战后,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提高国民素质, 开发人才资源, 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二战中的战败国日本和西德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 英、法等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西欧国家很快恢复元气并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菲律宾、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都不在于其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丰饶, 而主要是他们极其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并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日本作为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 在经济实力上能够仅次于世界经济强国之首的美国, 其奥秘就在于它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国家之一, 并拥有更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 拥有雄厚的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 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美国为70%, 日本为65%, 中国不足30%。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表明, 人才富足且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就快, 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就高, 社会生产力就能够迅速发展, 即使是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 也能够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相反, 如果人才资源匮乏且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那么, 无论你的自然资源多么丰富, 生产力的发展也不会很快, 而且还要时时处处受到经济强国的控制。

三、人才资源作为核心资源是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

当代世界各国的竞争, 是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强弱的关键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科技人才。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 一个人力资源素质差、人才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国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 开发人才资源, 拥有充足的人才, 也就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二战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 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产业和产品结构的深刻变化, 使人才短缺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对策, 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和战略措施来抓。许多国家把人才资本的积累和结构的优化, 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努力解决人均人才资本存量少或人才资本积累速度慢的问题, 以期增强国家经济的竞争实力和企业生产的发展动力, 摆脱经济停滞的窘境,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不仅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 积极培养年轻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而且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科技环境, 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吸引和争夺外国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主要策略有五个方面:

一是通过立法吸引外国人才。如, 美国的新移民法明确规定, “具有专长者可以优先移民”, 只要是著名学者、高级人才和有某种专长的科技人才, 可以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 一律允许优先入境, 并且每年留出近3万个移民名额用于引进外国高级人才。日本也在新的出入国境管理修正案中规定, 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外国科技人才和劳工在日本就业提供机会, 并严禁本国企业雇用一般性的外国劳动力。

二是乘人之危抢夺人才。二战结束后, 美军采取了强制性手段, 从德国带走了数千名科学家。前苏联解体之后, 美国和日本捷足先登, 从独联体挖走了9万名专家, 仅高级核专家美国就挖走了2000名。

三是花费重金收买人才。美、日、法、德等国, 都采取高薪聘请和提高科研经费等办法收买人才, 截至1992年底, 仅英国航空界就有数千名设计师和高级工程师被美国用重金买走。

四是提供优厚条件吸引外国优秀人才。美国凭借众多一流的科研设备和实验室, 招揽了大批海外人才, 同时还通过为外籍学者提供优厚方便的就学、进修和科研条件, 大量聘用国外人才。据联合国开发总署统计, 近10年中, 美国接受的50万名专门技术人才中, 有37.5名万来自发展中国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科研项目有60%是美国完成的, 有75%的科研成果是最先在美国应用的。这是美国经济、科技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是通过委以重任留住外国优秀人才。美国引进的一流人才中, 华人所占的比重最大。美国名牌大学的系主任三分之一是华人, 电脑研究中心19名部主任中有12名是华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公派出国留学的25万人中, 有17万人滞留国外, 其中以滞留美国和日本居多。为对付发达国家对人才争夺的挑战,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采取了一些诸如增大科研经费, 改善科研条件, 提高工资待遇, 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和晋升机会等相应措施, 限制人才外流和面向海外招揽人才。尽管这样, 世界人才流动仍然呈现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 由较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由苏东国家流向西方国家, 由发达国家流向少数最发达国家这样一种趋势。

森林资源经济发展 篇10

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问题,对策,东马场林场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状况是衡量林业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标志。人为经营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只有建立管理体系, 才能保证林场职工生活需要, 并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 东马场林场的森林资源的现状

东马场林场地处六盘山主脉一带北麓,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土石质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林区内道路交通极为不便利。

1.1 气候

东马场林场的主要气候特征为光热资源丰富、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风大沙多等。林区由于受地貌类型差异的影响, 不同的地方日照、气温、光热、蒸发量都有所不同, 一般为自南向北递增, 而降水量为自南向北递减。林区全年的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生理辐射量分别为2 527 h、135 kcal/cm2、76 kcal/cm2。年平均温度为6.8℃, 年有效积温为2 263℃, 无霜期103~148 d, 干燥度1.63。平均降雨量471.2 mm, 其中6—9月降雨量326.5 mm。

1.2 土壤

林区的土壤在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上分别为黑垆土向灰钙土过渡、黑垆土地带内。海拔在2 700 m以上的地区为山地草甸土, 海拔在2 700 m以下的地区为山地灰褐土。一般山低湿地段为草甸黑垆土, 平坦阶地为淡黑垆土, 冲击扇缘部分为淡黑黄土, 上部和丘陵则为湘黄土。

1.3 植被

林区植被由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六盘山主脉一带的植被以森林草原和落叶阔叶林为主, 逐渐自南向北变化为森林草原、灌丛草原和干旱草原。由于该地区的植被长期被破坏, 森林的退化程度严重。林区内的森林以人工林为主, 为全区森林总面积的70%[1]。

2 林业机构和人员

东马场林场是林业局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有工作人员20人, 其中在职人员20人, 有专业技术人员20人, 其中林业工程师3人, 助理工程师10人, 技术人员7人。

3 森林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病虫害防治

一是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不及时, 使得农户无法及时做好防治工作。二是防治技术和手段落后。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未能得到有效推广, 广大农户依旧在防治时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 使得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 造成恶性循环。三是各个林业部门之间未能协调好关系, 使得生产环节不能连贯, 防治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 部分地区的产地检疫落后。五是防治经费投入不够, 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 病虫害防治效果差[1,2,3,4]。

3.2 森林防火

东马场防火基础设施较差, 防控林火的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 主要表现在森林防火设备极其落后, 防火道路、野外巡护、交通车辆、监测设备、防火通讯、扑火装备等不完善、数量少, 防火器材短缺, 扑火机具配备较早且老化, 而且性能差, 防火检测手段比较落后, 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等, 远远不能满足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

3.3 人工造林

人工造林林种、树种结构单一,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纯林多、混交林少;龄组结构不够合理, 中幼林多、成熟林少;群落结构简单, 树种组成不合理, 单层林多、复层林少;而且残次林多、优质林分少, 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低, 可采伐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生态功能等级偏低, 导致其生长不理想、整体林分质量较差。

4 对策

4.1 强化森林保护力度

一是加大对森林保护的宣传力度, 普及有关森林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提高人们对森林保护的认识。二是依法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将林区分成多个小块由专门的护林员负责, 层层签订责任书, 将各项工作认真落实。三是提高护林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森林保护的质量, 切实做好东马场林场的森林保护工作。

4.2 加强低产林改造, 提高林分质量

低产用材林应根据经营方向、目标和立地条件确定调整的树种或品种。可采取抽针补阔的方式, 将纯林改造培育为混交林。按照树种调整方式实施综合改造, 调整强度一般应达到40%以上, 同时必须进行1次带状垦抚或除草抚育。根据林分情况, 对低效纯林、经营不当林及病虫危害林、目的树种分布均匀的天然次生林等, 通过抚育间伐调整林分组成、密度或结构, 扩大单株营养面积和生长空间, 促进林木生长。实施间伐时, 必须坚持“间密留稀, 留优去劣, 彻底清除受害木或病源木, 确保目的树种合理密度”的原则, 采伐强度一般伐除总株数的25%~60%, 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8。此外, 还需要进行1次带状垦抚或除草抚育。及时防治染病的林分, 若感染严重, 则需要及时移除, 并加强防治[5,6]。

4.3 加强苗生产, 多元化经营方式并重

由于林场长期栽种方式单一, 对外部突变的抵抗能力较弱, 使得林场的经济收入较低, 无法满足林场的发展需要。因此, 应充分利用林场的资源, 加强苗木生产, 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 转变经营理念, 促进东马场林场向多元化发展[7,8,9]。

4.4 营造防风固沙林

森林可以防风固沙, 降低风速, 改变风向。一条防护林带的迎风面、背风面的防风范围分别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25倍, 在防风范围内, 可降低风速20%~50%。森林固沙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乔木、灌木、草的根系的固着作用来实现的[1]。

参考文献

[1]韩天芳.固原市原州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2]陈亚非.论述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8) :227.

[3]桑成达, 李生彪, 白雪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197-198.

[4]潘宏阳, 朱新飞, 张春美, 等.西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及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 2001, 20 (6) :36-38.

[5]董国全, 牟善梅.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0) :125.

[6]高兆蔚.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现状动态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福建水土保持, 2001 (3) :1-6.

[7]徐正春, 王权典, 景彦勤.广东森林资源流转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4) :41-45.

[8]叶绍明, 张丽君.广西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2000, 25 (1) :37-40.

森林资源经济发展 篇11

学会秘书长沈镭介绍了2011-2012资源科学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重点作了资源科学学科进展综合报告。夏军教授、董锁成研究员、王介勇博士、薛静静博士、吕晓岚博士、黄耀欢博士、张彩霞博士、董德坤博士分别针对水资源学、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学、能源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资源信息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情况作了报告,这些报告重点展示了近几年来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前沿性成果,展望学科发展前景,提出学科发展战略。

石玉林院士指出,资源的全球化,要求我们的资源学科研究必须在国际上占有地位,要召开自然资源学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要加强资源工程化方面的研究。与会专家就资源学科发展以及各个专题的研究报告展开了深入研讨。

学会理事长刘纪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自主创新,中国科协从2002年开始组织编制年度《学科发展蓝皮书》。自2006年起,中国科协将《学科发展蓝皮书》编制工作进一步拓展为学科发展进展研究及发布活动,资源科学被纳入2006年度全国首批30个学科发展研究之一。开展资源学科发展研究,是推动资源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刘纪远理事长要求在撰写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科定位,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资源科学提出的要求,加强新形势、新需求方面的内容;要在广泛阅读有关资源学科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凝练资源学科近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方法以及热点问题等;要拓展视野。一方面要关注国际上在资源科学领域内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要关注国内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学会要逐步建立文献库。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开远市森林资源特点及发展建议 篇12

关键词:森林资源特点,发展建议,开远市

1 引言

开远市位于东经103°4′~103°43′, 北纬23°30′~23°59′之间, 全市国土面积1950000hm2, 林业用地面积98991.9hm2, 占国土总面积50.8%, 森林覆盖率为32.4%, 林木绿化率为38.5%。近年来, 随着一系列重点生态项目工程在开远市相继实施, 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 开远市林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林政资源管理困难、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产业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为此, 科学分析开远市现有的森林资源特点, 为开远的林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对于加快开远的林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森林资源特点及存在问题

(1) 集体林地面积最大, 经营管理较差。在开远市现有的98991.9hm2林业用地中, 集体林有91031.7hm2, 占92.0%, 因村级政权组织薄弱, 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出现了村民和外来迁徙户竞相在集体林地上毁林开荒的现象。根据2005年二类调查统计, 2005年开远市林业用地面积比1984年减少了11262.4hm2, 年均减少563.3hm2, 林地管理正面临着较大压力。

(2) 现有的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少, 灌木林面积较大。在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占36.4%, 灌木林地占39.2%, 人均林业用地面积0.37hm2, 人均有林地蓄积量6m2, 远远低于世界森林面积0.6hm2, 人均有林地蓄积量67.2m2的水平。

(3) 商品林基地规模小, 产业发展投资渠道单一。近些年来, 开远市依托项目,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其中:发展桉树速生丰产林6806hm2, 核桃4828.9hm2, 蜜桃1419.5hm2, 杨梅168.5hm2。但商品林基地规模较小, 经营粗放, 产业化水平较低。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 加之林权抵押手续繁琐, 造林融资困难, 农民自身经济收入不高, 林农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意识不高, 信心不足。因此, 开远市的林业一直以来靠政府投资造林, 自身造血功能较差, 没能形成全社会大办林业的有利局面。

(4) 乔木林中, 纯林多, 混交林少, 树种单一, 林分质量差。乔木林中, 纯林27785.5hm2, 占乔木林面积的78.1%, 混交林面积5594.2hm2, 占乔木林面积的21.9%。从树种上来看, 云南松所占比重最大, 面积18367.7hm2, 占乔木林面积的55.0%, 其次是天然栎类, 面积9906.5hm2, 占乔木林面积的29.7%, 林分质量较差。这种纯林多、混交林少, 群落结构简单, 树种结构单一的林种组成结构, 影响了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对策与建议

3.1 切实加强保护林地资源, 坚决制止毁林开荒

要彻底制止毁林开荒的违法行为。首先, 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运行机制创新, 明晰森林、林木产权和林地使用权, 让每个林木、林地的所有者真实地感觉利益的存在, 从而调动广大群众护林积极性, 使少数毁林开荒违法者慑于广大群众的力量, 不敢以身试法, 避免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第二, 必须坚持依法治林, 加大执法力度, 及时查处毁林开荒案件, 严惩毁林开荒者;第三, 依托项目, 积极引导山区集体发展林业产业经济, 逐步实行退耕还林, 解决农、林争地矛盾;第四, 加大林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努力提高山区农民的法制意识。

3.2 科学规划, 做好造林项目工程规划工作

首先,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与布局要具有全局性、长远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 开远市的面山绿化已基本完成,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今后应优先安排在贫困山区实施, 天然林保护工程应优先安排在生态区位较为重要的南盘江流域实施, 低产林分改造应优先安排在劣质林分中实施;第二,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 要正确处理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关系, 既要讲经济效益, 又要讲生态效益, 在项目经费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增加乔木树种和阔叶林造林面积, 减少灌木树种的造林面积, 适当增加造林树种, 避免造林树种单一, 以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第三, 在实施各项目工程时, 应加强对各造林项目工程进行有机结合, 在造林绿化中集中连片, 规模发展, 实现造林一个山头, 巩固一个山头成果。

3.3 依托项目, 加快山区脱贫致富步伐

林业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山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第一, 要依托项目, 加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治理治理工程和其他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力度, 通过退耕还林的钱粮补助, 解决部份农民的粮食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第二, 要从当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 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和林业优势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 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 把山区经济建设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治理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和用材林, 以短养长, 长短结合, 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第四, 生态建设要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可采用现代农林复合经营技术, 林粮复合经营 (如花椒-藠头) , 林草复合经营 (如桃、李、紫花苜蓿) , 既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和效益, 又改善和保护了生态环境。

3.4 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搞好商品林基地建设

建设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就是要把林业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 要依托项目工程, 重点搞好商品林基地建设, 包括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林业花卉基地建设及中低产林改造工程, 通过高强度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基地化布局, 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果木、花卉等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步伐;第二, 积极招商引资, 多渠道筹集林业建设资金, 大力发展木桨造纸原料林, 扶持建立林产品加工企业,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提高林产品综合利用率;第三, 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进步为手段, 加快发展苗木产业、花卉等新兴产业;第四, 要从本地的自然气候和立地条件出发, 适地适树, 合理布局, 优先发展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 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步伐, 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林业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开远市林业局.开远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R].开远:开远市林业局, 2005.

上一篇:快速作文下一篇:普通综合类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