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

2024-10-04

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通用12篇)

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 篇1

1 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及类型

1.1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

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 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 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 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 生长发育不良, 甚至整株死亡, 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1.2 林木病害的类型

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 此种病具有传染性。

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 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

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 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 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 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 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 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 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 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 造成林木生长不良, 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 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 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 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 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 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 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 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 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 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 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

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 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 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 一味依赖化学农药, 不仅杀伤大量天敌, 使病虫产生抗药性, 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 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 防治效率低。

2.5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 病虫害一旦发生, “人往灾区跑, 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 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1 营林防治

首先把好育苗关。选择土质肥沃、不粘重的苗圃地, 播种前对种子或连作土壤进行消毒, 减少病源和虫口密度;提倡圃地休闲轮作, 抑制病原物和害虫繁殖;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 减少种蝇、金龟子等害虫的猖獗的机会;在苗圃周围种植某些害虫喜欢取食的植物 (如金龟子对苹果树、透翅蛾对毛白杨等) , 诱集害虫再进行人工捕杀或药济防治。

3.2 造林中要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和选择抗病虫品种

适地适树就是根据树种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选择适宜的造林地, 或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混交林是指两种以上的树种构成的林分。实践证明, 大面积纯林易造成病虫害的猖獗, 而混交林因植被丰富, 天敌种类多, 生态系统稳定, 对病虫的自控能力强, 可以持续发挥森林的控灾效果。

3.3 做好抚育管理工作

一是抓好中耕除草和整地施肥, 减少虫源, 增强树势, 提高树木抗病虫能力。如:结合整地, 铲除杂草, 可清除蚜虫等害虫的栖息地, 减少虫口密度, 降低其危害程度。

二是结合整枝修剪等, 及时清除受病虫危害的枝叶, 同时及时拾净落地病枝、病叶、病果等, 集中烧毁, 预防病虫蔓延扩散。

三是抓好中、幼林抚育间伐和卫生伐, 及时清除枯立木、风倒木、风折木、濒死木及受病虫危害严重的树木, 改善林内通气和卫生状况, 促进林木生长, 防止病虫危害。

3.4 进行封山育林

对林木稀疏、下木较多的成片林地, 应进行封山育林, 保护林下植被, 禁止开荒和采伐放牧, 利用天然更新能力恢复森林, 并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补播等措施, 培育阔叶树种, 逐步改变林分结构, 使其形成复层异龄林, 增加生物多样性, 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建立自控能力强而且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4 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 并辅以有效的治理, 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4.1 昆虫病原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 (简称BT) 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

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 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2 昆虫病原真菌在森林害虫防治中, 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 特

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 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 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 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 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4.3 昆虫病原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CPV) 是我国林业应用

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 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 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4 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

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 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 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4.5 植物源农药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

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 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 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4.6 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 是森林害

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在必要的时候, 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可以采取化学药物等方法, 同时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受林木高度、立地条件等的限制, 因而采取的治理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主要有树干涂药法、毒签插入法、树干注射法、挂吊瓶法和根部埋药法等。

5 结语

随着森林面积的锐减, 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目前林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除了人为的保护之外, 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关键, 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森林病虫害已严重威胁到了森林资源的持续性发展。所以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运用各种科技的技术手段及相应的行政措施严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保证森林资源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路凤.浅谈林业科技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J].大观周刊, 2012年第3期.[1]张路凤.浅谈林业科技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J].大观周刊, 2012年第3期.

[2]王文学.生物防治在森林病虫害控制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 2011年18期.[2]王文学.生物防治在森林病虫害控制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 2011年18期.

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 篇2

森林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木材及林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种生态社会效益,但是森林病虫害促使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制约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要性

一、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人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5、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2、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区周边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区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入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7、稳定森防队伍,确保资金投入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承担着森林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责任。因此,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加强森防队伍的建设,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投入是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坚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努力增加防治投入。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外,还发挥着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森林面临着三种危害,也就是病虫害、火灾以及人为的乱砍滥伐。在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必须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毁坏林木的现象。

近些年,通辽地区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一定发展,在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在整体上仍然呈现出病虫害发生、传播严重的趋势,使得通辽地区的林业病虫害危机也无法根治。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通辽地区以内,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仍以“救灾”为主,忽视对灾害的预防,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十分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首先,在我国绿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通辽地区的人工林面积顺应“潮流”而不断增加,使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以近40%的幅度增长。但是,由于缺乏造林规划的经验,再加上造林工作监督不到位,造成人工造林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从而使林分树种的单一化现象越发严重。而单一结构、单一树种的纯林有使得人工林生态的系统十分脆弱,一旦传入有害生物,病虫害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暴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人工的纯林在调节自我平衡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换句话说,只要受到外界刺激,就可能失去平衡,而当人工林受到破坏,其也会逐渐对其他原始森林的生长产生影响。

其次,由于人们在开展社会活动时没有周全的考虑,使一些社会活动忽视了对生态园林保护,从而把大量原始园林被纳入到开采和使用的范围,无法杜绝的砍伐天然林的现象加剧了林业的病虫害危机,天然林的生态系统也在其长期超负荷采伐的情况下被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林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不仅破坏了林分原始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还影响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从而加剧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是病虫害频繁的原因之一。

最后,化学农药使用不科学、不规范。农药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功臣”,可以说是对付林业病虫灾害的首选。另外,防治手段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无法适应,使得施药机械的落后很难使防治效果达到理想,特别是与林业特点相符合的防治药剂和药械十分缺乏,有些地区还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再加上制造工艺和技术性能都比较落后,不仅雾化质量差、雾滴大,防治效率低。

除此之外,大部分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识别病虫灾害的能力较低,有时候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胡乱施药,这种见虫就杀虫、见斑就杀菌的随意用药行为不仅不能“对症下药”,还会耽误最佳防治时期,间接破坏树木原本的免疫能力,给病虫提供了入侵的机会。林木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3.1 要抓好监测,提高预警

病虫害测报网建设应不断完善,根据地区内不同的生态类型、不同植被、病虫发生区域差异以及小气候不同的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划分片区的形式建立并完善测报站,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测报点,使覆盖面能够达到90%以上。测报网的不断拓宽,还可以促进病虫预报工作的网络化,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病虫防治的及时性得到保证。

3.2 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在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地区的应急防治能力。“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病虫害防治所需坚持的,这就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病害系统为基本要求。依据现有的基础,进行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并把开展植保防治提到专业化的深度,尽量减少胡乱用农药的习惯,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农药利用率,还可以使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得到缓解,确保了安全、生态的治理过程。

3.3 合理规划封山育林

林业部门应当以通辽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工作。封山育林工作,并不是单纯拒绝所有的砍伐行为,而应该把经济林与生态林加以区分,并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开放一部分山林用以发展地方经济,并通过封山育林的形式对开发过度的山林进行保护。因此,应以各类的选育措施到位为前提,兼顾林木生长的需要和通辽地区的经济条件来进行封山育林措施,从而增强现有的树种抗病基础。

总之病虫害要以“防治结合”为原则进行安全、环保的治理工作,并通过完善病虫害测报网、提高应急防治能力及合理的封山育林等措施,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探讨 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

1.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林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我国人工林面积的增多,造成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更为困难。如松毛虫、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青杨天牛、黄连木尺蛾等给森林造成重大伤害。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很多害虫在越冬之后仍能大量存活,一旦到了春天就会大规模暴发。由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体制的限制,没有实现市场化运作,森林病虫害防治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在资金投人和技术人员的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森林病虫害防治没有建立有效的体系,只有在发生病虫害之后才被动地采取防治措施。

2.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

2.1综合防治病虫害是经济、安全、有效的农艺手段,其含义是借有机地应用林业技术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检疫制度上的各种方法与技术来达到防治病虫害保护林业的目的。使各种生物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关系,从而从根本上控制和消除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2.2综合防治的原则。

(1)生态学原则综合防治是利用森林内各种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病虫害防治,并遵循生态学的原则。森林内的生物在一个环境中生长、消亡,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综合防治通过在营林造林时对生态结构进行针对性调节,及在病虫害防治时采用生物防治手段,以营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害生存、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进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安全环保的原则综合性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对于单一的机械防治、化学药物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具有可实现其优势互补,取得病虫害防治最大效果的优势,在预防和治理病虫害时可将其对森林安全的危害降到最低。此外,传统的化学药物防治方法,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一定的威胁,在进行城市园林的病虫害防治时,化学防治还会给人们留下安全隐患,导致中毒等。综合防治提倡减少化学药物使用,多运用生物防治,保证了防治工作的环保和安全。

(3)经济性原则森林病虫害防治,对于经济林来说,就是为了减少病虫害对森林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达到经济允许水平。经济允许水平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一个重要指标。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不采取过多的防治措施,以节约防治成本;危害程度超过防治指标,即需要进行及时的防治,以减小经济损失。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可以根据病虫害情况选择不同的防治办法,以降低成本并保证森林的经济效益。

3.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具体方法

3.1防治技术

(1)选择应用合适的营林造林技术营林造林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础,通过造林、营林和采伐等环节,可以有效地调节森林的生态环境。通过选育抗病虫树种、营造混交林和科学的抚育管理等措施,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及扩散。当前我国的营林造林技术相对落后,立地条件和植被条件差,森林内没有形成合理的生物群落,病虫害天敌生物较少,不能实现生态平衡。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应用合适的营林造林技术,做好营林管理,是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基础。

(2)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近年来,我国森林受到了外来有害物种的影响,造成了很大的林业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危害严重,对我国的林业安全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外来物种没有天敌,过度繁殖,会对森林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各部门、海关和森检部门,要协同作战,共同防止外来有害生物进人我国,做好疫情的检验检疫,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及时上报送检,以保证防治的及时有效。

(3)提高植物杭逆性树木的生长势是影响。

病虫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生长势较差的树木或者森林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树木的抗逆性,对生长势较差的树木和森林及时地浇水、施肥和松土,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在秋冬季要做好树木的修剪工作,除去干枯死去的病虫害树枝,既有利于增强树木的生长势,又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越冬繁殖,避免在来年春天出现大规模的蔓延。

(4)加大生物防治力度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害虫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生态关系,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具有作用明显,效果持久的特点。一旦在森林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害虫天敌的种群,就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和生态平衡。综合防治森林病虫害,需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首先,要创造有利于生物防治的环境,如减少使用化学药物,放养害虫天敌生物等。其次,要加强害虫天敌的研究和繁育。有的害虫天敌只需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保护,有的则需要从外界引人。从外界引人害虫天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病虫害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天敌生物不会产生次生灾害。

(5)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增加生物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作为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在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适当地使用,可以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蔓延。但其存在很多副作用,需在综合防治中谨慎使用,避免滥用而造成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可起到消灭害虫、保护天敌生物的作用,还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畜的威胁,且具有一定的防治持久性。如在防治国槐尺镬时,每年喷洒2次Bt乳剂,就可控制尺镬危害。此外,还可使用生物农药灭幼脉、花保、烟渗碱等。

3.2加强管理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当前某些单位的领导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防治制度不完善、资金匾乏和人才短缺。要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明确各防治单位的责任,实行责任制管理;其次,建立和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对于常见的突发性病虫灾害应有制度化的操作规范;最后,要严格控制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对防治不力的单位要进行处罚。

(2)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以保证防治工作的及时有效。应建立一个全国、省、市的预报体系,及时了解重点区域和整体范围内的森林病虫害情况,为宏观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完善普查制度的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病虫害数据的收集、数据库的建立保存和预测,使监测能力能够满足防治工作的需要。

(3)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防治队伍对各地区的森林资源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制度,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人,保证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此外,要促进森林生产市场化运作,利用市场功能多渠道引人资金,与国家防治相辅相成。市场化运作还可以促进人才流动,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金投人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小结

目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提高认识,完善制度,运用现代化的监测和防治技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吕金才.浅谈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

[2]和达.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浅议[J].山西林业,2011(03).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篇4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林林保护,遗传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 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 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 DNA (基因) 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 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 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 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 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 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 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 (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 ”、“森林保健 (Forest Health Protection) ”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Man·agement, IPM) 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 (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 EPM) 发展, 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 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 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 (或允许) 的低密度, 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 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 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 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 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 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 (或允许) 的低密度, 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 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 创造抗性树种, 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 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 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 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 (基因) 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 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 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 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 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 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 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 在未来, 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 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 物种之间协同进化, 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 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 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 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 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 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 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 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 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 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 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 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 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 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 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 寄主一般体现为寡 (或单) 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 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 (或单) 基因, 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 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 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 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 (逆境) 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 因此, 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 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 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 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 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 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 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 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 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 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 影响树木的生长, 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 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 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 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 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 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林区森林病虫防治工作论文 篇5

由于气候原因,今年我县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较往年严重。我们在及时监测并发布预警信息的同时,注重和各乡镇以及相关部门的合作与联系。5月份我们在野外调查时发现县城以及部分乡镇街道法国梧桐悬铃木方翅网蝽有成灾的可能,我们及时发布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监测预警信息》,和《建议及早进行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治的函》一并送达县园林局。县园林局高度重视,派出一名副局长和县森防站实地查看,由于园林局没有专业设备和技术,最后并协商由县园林局筹备防治资金,委托森防站应急专业队进行了防治,达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我县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委托森防站对全县公益林病虫害情况进行监测和防治,我们及时发现城郊乡陈大庄村、黄棚村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较高,在5月初对部分区域用敌敌畏烟剂进行了防治,部分区域用白僵菌粉炮进行了预防,有效控制了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由于连续三年的高温干旱天气,黄二星舟蛾在我县突然爆发,7月下旬在黄岗红叶景区发生面积达到了3000亩,其中中度以上发生面积达亩,成灾面积300亩。县森防站及时发现,对相关的黄岗镇政府、回龙乡政府、国营毛集林场下发了《关于黄二星舟蛾限期除治通知书》,并由林业局主管森防工作的副局长主持,召集三个部门及时召开协调会,最后由三个部门协调筹资,由县森防站派三个技术员现场指导监督,由黄岗镇组织专业队,连续9天用白僵菌粉炮进行防治,并对周边林分进行了预防,很快控制住了黄二星舟蛾的蔓延,保护了景区的生态安全和景观效果。

2完善队伍,及时防治

结合我县常见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明确全年防治工作任务、重点,有针对性的完善、组建社会化防治队伍,做到一旦发现有病虫灾害,能够及时地进行有效防治,真正做到有虫不成灾,林农得实惠的目的。针对我县除了县森防站森防服务队和马尾松毛虫专业队,其他组织普遍存在技术力量弱、组织松散、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等问题,重点完善了淮源镇三王庙村板栗病虫害防治协会,指导成立吴城镇王湾村茶叶协会合作防治队、埠江镇红桃协会合作防治队,协助协会、专业队购置防治器械、药剂,适时指导协会、专业队开展社会化防治,协调解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各专业队、协会的社会化防治面积均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推进林木病虫害社会化防治作为服务“三农”、满足林农需求的大事来抓,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3存在问题及打算

由于监测预警比较及时,各种防治手段齐上,我县今年虽然病虫害发生较往年稍微严重,但是并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在防治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首先是防治经费不足,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比较困难。下一步将增加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投入,努力争取把林业有害生物社会防治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努力把各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组织和完善好,保障森防队伍建设。其次是群众防治意识不强。由于林业效益低下,群众不愿意对防治工作投入资金,而且山区地形复杂,树木高大,群众没有专业技术和器械,群众自己防治也很困难,市场上也很难买到专业的林业用药和器械。一家一户的经营规模,也很难组织大规模的防治。下一步将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视度和关注度,打造一批有活力的经营性防治队伍。

4结语

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 篇6

关键词:林业 病虫害 防治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環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策略 篇7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治策略

近年来, 我国各地林区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 危害也非常严重。一方面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有扩散蔓延的趋势, 对我国森林资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与程度居高不下, 呈总体上升趋势。

就我省而言, 虽然连续多年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工程,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却没有及时跟进, 导致因防治工作不力给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觑。面对当前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性, 提高认识,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 进一步提升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水平, 则显得尤为重要。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特性

不论是森林病害还是虫害, 基本上都具有主动传播或者是依靠自然动力传播以及自身强大的繁殖能力, 即使绝大部分个体被消灭, 但只要有少量剩余个体, 就能通过其强大的繁殖力, 短时间内仅经过几代又能快速传播与蔓延开来。

1.2 林木结构

单一树种的人工林也是引发森林病虫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林业生产发展有林面积的不断扩大, 尤其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快速增长, 单一树种、单一结构为一些适应性强的病虫害提供了便利的生存条件, 从而引发大面积病虫害的爆发。

1.3 乱砍滥伐

长期以来,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 造成了天然林超负荷采伐, 导致天然林的数量急剧下降, 使得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及固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而诱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1.4 人为活动

随着国内、国际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使得危险性病虫害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在国内, 不乏一些重大病虫害疫区远距离迅速扩大的例子。在国外, 如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起初都是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我国的。

1.5 不合理用药

长期、大量、不合理地一味使用化学农药, 不仅杀灭了大量的天敌, 而且还使病虫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一旦病虫害爆发, 不但没有遏制住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而且还使得森林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1.6 认识与重视不到位

以往我们都是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上围绕着救灾而展开, 预防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结果是病虫害一旦发生, 临时“救火”, 只充当“消防员”的角色。有钱往“治”上投, 没钱往“防”上用。

2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2.1 认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侦查虫害发生发展的动态, 找出其规律, 并将所得数据再结合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发育状况, 对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并提供给各有关单位。预测预报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应以当地省、市、县林业部门及各乡镇为测报单位, 林场、苗圃、重点村屯都要设测报点, 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 群测群防。只有这样, 侧边工作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2.2 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病虫害入侵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对种籽、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等加强管理, 要采取十分严格的检疫措施, 确保营造健康林, 努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对已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 应划为疫区实行封锁, 从根本上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侵入。

2.3 做好林地的清理工作

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林地的清理工作。对所在范围内的枯死木、风折木、树根及所有树枝杈桠彻底清除干净, 一并处理, 或实施药物无害化处理, 或集中进行定点集中焚烧, 不留死角和后患。

2.4 切实落实林业措施

科学合理的林业措施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措施。要在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要从育苗抓起, 一定要选择抗病虫的苗木。造林更要适地适树, 合力搭配树种, 营造混交林, 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生态系统, 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造林后还要加强抚育管理, 增强树势以提高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5 保护害虫天敌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保护天敌的重要性, 因为它不仅能防治虫害, 同时也起着生态平衡的作用。我们知道, 森林中生存着许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和益鸟等。它们的存在对控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加强这些有益生物的保护措施。

2.6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能有效保护天敌, 既消灭了害虫, 又对人畜危害小, 对环境的危害能降到最小程度。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说, 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2.7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一般情况下只是应急使用, 而且要实施靶标防治。在使用上尽可能的选择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 少用或尽量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用药品种应经常变换或混合配方, 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用药方法最好采用涂抹树茎、根施或注射等方式。

森林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分析 篇8

森林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我国是世界上受森林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年均发生面积1.7亿亩, 年致死树木4 000多万株。年成灾面积占乔木林受灾总面积的50.69%,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1100亿元。而四川省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高达1 100万亩以上, 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森林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工作。

2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指对森林、林木、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以及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森林植物的病害、虫害、鼠害的预防和除治。在生产实践中, 一是要积极促进林木生长, 增强抵抗病虫害危害的能力;二是要注意清除病虫来源或抑制其繁殖和活动, 阻止其传播和蔓延, 采取必要的防治方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具体可分为营林措施、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其中植物检疫是预防性措施, 营林措施是基础, 生物防治是方向, 化学防治是关键, 物理、人工防治是辅助措施, 而化学防治是关键, 也是生产中常用的防治方法。

3 化学防治的概念

化学防治就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适用范围广、收效快、方法简便、使用时受季节和地域的影响较小, 使用方法灵活多样, 在一定条件下, 能快速消灭害虫, 压低虫口密度。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广泛应用, 是森林病虫害防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缺点, 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易产生药害, 会有农药残留污染环境, 多次使用同一产品会使虫害产生抗药性, 也有可能造成病虫害的再次爆发、杀伤天敌等。因此, 在化学防治技术中, 合理使用农药非常重要。

4 化学防治中农药的合理使用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及产品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害虫、螨类、病菌、线虫、杂草、鼠类等的化学药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根据不同用途一般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线虫剂和杀鼠剂7种类型。

4.1 正确选用农药

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 选择不同性能的农药。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不同的病理学、生物学特性, 应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 选用合适的药剂、浓度、用量进行防治, 才能得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如对楠竹食叶害虫———竹螟的防治, 要对竹螟危害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了解后再选用正确的农药开展防治。在竹螟幼虫幼龄期, 可用90%敌百虫, 或50%敌敌畏1000倍液, 也可使用50%马拉硫磷乳剂500~800倍液喷杀。每隔7~10d喷1次, 连续2~3次, 对幼虫防治可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4.2 抓住合适的时机施药

要找准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机, 在诊断和调查的基础上, 了解病虫发生发展的动态, 抓住病虫薄弱环节, 开展化学防治, 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如食叶害虫樟蚕, 它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 对于成虫期的樟蚕, 可以采用物理防治, 用灯光诱杀;蛹期可采摘集中处理;只有针对1~3龄幼虫群集性的特点, 在4~5月幼虫期开展化学防治才能收效明显。

4.3 改换或交替使用农药

长期使用一种或同一类农药防治一种害虫或病害, 容易使害虫或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我国早在1963年就已发现棉花红蜘蛛对内吸磷产生抗药性。一种害虫或病原菌抵抗一种药剂, 往往对同一类型的其他药剂也有抗药性。但不同类型的药剂由于对害虫或病菌的毒杀作用不同, 害虫和病菌就不表现抗药性。轮换使用几种不同类型的农药, 是防止害虫和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措施。

4.4 混合使用农药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对病虫害具有不同毒理作用的农药混合使用, 可以同时兼治几种病虫, 这是扩大防治范围, 提高药效, 减缓有害生物对药剂的抗药性, 弥补某些农药的不足, 抓住防治有利时机, 节省资源的有效措施。如敌敌畏和三氯杀螨矾混合使用, 可发挥杀伤力大、见效快的特点, 又能发挥药效时间长的优点, 对防治红蜘蛛效果显著。但有些农药是不能混合使用的, 酸性和碱性农药不能混合使用, 生物制剂不能和杀菌剂混合使用。只有经试验找出作用机理不同, 混用后不降效, 甚至能增效的药剂混合使用, 才是科学、合理的措施。

4.5 安全用药

农药具有使用简便、经济、效果高、适用于机械化等优点, 是森林资源保护中重要的防治手段之一。施用化学农药, 防治病、虫、草、鼠害, 是夺取农林业丰收的重要措施。用药不当会造成人、畜中毒, 对林果产生药害。会严重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平衡。比如, 高毒农药和高残农药不准用于蔬菜、茶叶、果树、中药材等作物, 也不准用于防治卫生害虫, 同时也不能用于人口聚居的城市园林病虫的喷防。因此, 安全用药十分重要。从农药供应、运输、保管和使用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在防治作业中正确使用农药, 同时了解农药毒性以及中毒症状和急救治疗方法, 使农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发挥积极的防治作用, 是采取化学防治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安全有保障, 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

4.6 保护天敌, 减少用药

森林害虫天敌很多, 有赤眼蜂、肿腿蜂、灰喜鹊、大山雀、瓢虫、啄木鸟等等, 当天敌数量较大时, 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害虫的作用, 应注意化学农药种类、剂型的选择, 合理轮用、混用,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采用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选择适宜防治时机, 尽量避免在天敌大量出现期施药;控制用药次数或改进施药方法, 避免大量杀伤天敌, 加大天敌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

5 施药方法

在使用农药防治森林病虫害时, 需要根据药剂、林木与病虫害特点选择施药方法, 以充分发挥药效,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方法有喷粉法、喷雾法、拌种法、种苗浸渍法、土壤处理法、烟雾法、注射法、毒环法等等。下面主要介绍两种施药方法。

5.1 超低容量喷雾

超低容量喷雾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技术, 其施药液量不超过5L/hm2。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雾化装置器将少量的油剂农药分散成细小的雾滴, 使其均匀覆盖在林木表面上, 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所用农药剂型为乳油、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水剂和悬浮剂等。具有喷洒的药液浓度高, 雾滴直径小特点, 功效高、省药、不用水、效果好、费用低等优点。一是工作效率高, 人行喷雾速度每秒钟可达0.5~1m。二是用药少, 由于雾粒小, 飘移覆盖面积大, 可比常量喷雾节省用药量10%~30%。三是效果好, 超低容量喷雾是将少量油剂农药分散成细小的雾滴, 均匀地覆盖在林木表面达到防治目的, 所以效果非常好。四是浓度高, 药效长。药剂有效成分可达80%以上, 因此残效期相应延长, 防治适期也可以适当延长。五是不用水 (或用水很少) , 干旱地区, 以及山高陡峭林区更为适合, 减少了缺水和运水带来的不便, 节省人力物力带来的费用, 大大节约了防治成本。

5.2 喷烟

喷烟也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喷烟机是施放烟剂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新型高效能机械。喷烟雾滴很细, 达直径1~50μm, 能持久地悬浮在空中, 弥漫和渗透到作业区的每一角落, 适用于大面积森林、果园病虫害防治。作业时, 要结合当时的气象条件和地形, 确定喷烟作业的前进方向和路线。日落后到次晨黎明前是喷烟的有利时间。因为此时地面层气温和近树冠气层大致相似, 当烟云上升到一定高度, 不再继续上升, 停留在“温度逆增层”, 有利于岩雾的熏杀作用。树高10m以下的矮林适宜傍晚喷烟, 树高10m以上的高林适宜早晨喷烟。阴天, 若风速在1m/s以下 (无风或一级风时) 可全天进行喷烟作业, 夏天阵雨过后可抓紧喷烟, 有雾或露水的早晨也喷烟。喷烟应在害虫幼龄时期、活动盛期或病虫发生初期进行。如松毛虫防治要在幼虫3~4龄前, 病害防治要掌握在病菌侵入寄主前或孢子扩散期进行, 这样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 结语

化学防治虽有着污染环境、杀伤天敌以及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等难以克服的缺点, 通过正确、科学、规范、合理使用防治药剂以及提高施药技术, 能充分发挥化学防治适用范围广、简便、易行、高效等等优点, 因此, 化学防治仍然是森林病虫害防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摘要:指出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 正确、合理、科学采用化学防治技术, 具有适用范围广、收效快、简便、使用灵活多样等优点,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广泛应用, 是林业病虫害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苗建才.最新农药使用技术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四川林木病虫害防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5.

[3]李清河.林业管理与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技术标准实务全书[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4.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及营林技术 篇9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营林技术,混交林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指在森林生态环境中, 由树木和病虫的关系出发, 在生物群落中栽植培育防虫效果好的林木, 并培育有利林木生长的植物, 通过生物系统之间的作用, 以及与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统一起来, 在防止环境污染的同时, 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的泛滥, 既实现环保又保证森林健康[1]。营林技术是指在森林整体规划栽培时要采取并运用的技术, 综合考虑森林中各种林木的栽培、病虫害的发生条件和林木抚育技术等, 使生态环境中各种有利于林木生长的条件充分实现, 从而达到防虫和促进林木健康生长的目的。

1 营林技术的提高可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

1.1 选择抗虫树种以提高林木免疫力

森林中处于同一层而种类不同的树木, 免疫力是不尽相同的, 甚至在同种类的树木间, 个体免疫力也会有差异。通过引种、杂交能够使本身不具备抗病虫的树种获得抗虫性。

1.2 隔离带的设置能有效阻隔虫害

森林中害虫的扩散和迁徙能力是很强的, 单一食性的害虫在幼虫期间并不能迁移, 通过设置隔离带使其食物减少, 从而使幼虫进行迁徙, 如油松毛虫等, 能够有效防止幼虫的危害。

1.3 定期清洁森林卫生, 松土除草

定期清洁林内卫生, 做到及时松土除草, 从而从根源上降低林木的发病率。卫生的清洁能够为林木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及时松土除草能对害虫的进一步发育繁殖起到阻止作用。松土还能使土壤养分均匀, 使林木生长更加健康, 提高树木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1.4 加强土壤肥力, 改善林木条件

林木在遭受病原物的危害侵入时, 会产生应激抵抗, 当林木抵抗能力特别强时, 病原物的侵害便会停止。适当的施肥能够在预防病虫害方面起到显著效果, 还不会污染环境。通过对林木根系土壤的生态环境进行改造, 使根系的发育充分, 持续利用根部的养分和水分增强林木的抵御功能, 从而起到增强和保健树木的作用, 达到有效且持续抑制病虫害的目的[2]。

1.5 适当砍伐和修剪

适当的砍伐和修剪, 可以减轻病虫害。尤其对有病害的枝桠和枯枝剪伐, 不但能减轻病虫害, 还能提高林木的速丰生产效率。在修剪枝桠时, 要做到伤口面积最小化, 切口不裂也不偏, 不能削树皮, 切口要平滑。

2 营造混交林可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

混交林的营造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都是有益的。尤其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和森林火灾的预防方面。混交林能够开发不能被有效利用起来的地面, 在林木生长健康良好的同时, 提升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若病虫害在森林中传播还能够起到阻遏作用[3,4]。

2.1 混交林树种的选择

喜阳树种与喜阴树种、无根瘤菌与根瘤菌树种混交栽培, 可以改善土壤肥力, 树势生长繁盛, 自然抵御病虫能力会随之增强。落叶松与阔叶松混交栽培, 能够缓解落叶松的落叶病。在树种混交栽培时, 树种彼此之间也有可能感染发生病虫害, 因此要谨慎选择。

2.2 合理的混交模式搭配比

虽然混交林对于森林生态有很多优点, 但是营林技术的运用和实施还存在许多困难。有些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因为病虫害的原因已经发生改种, 因此有些混交模式中, 害虫仍然能够依附改种的树种而存活, 因此要改进混交模式的搭配比技术。造林设计中, 将不同树种不同行株进行混交, 将林网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综合考虑病虫害对林木的影响来调整搭配比。

3 结语

森林病虫害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 因此生态营林技术是根本有效的防治途径。病虫害生态控制, 是指对各类树种和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栽培, 森林系统中多样性的提高能加快生态系统自行的演替过程, 从而逐渐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病虫害的功能。允许人为措施对森林环境的改善, 减少森林病虫害, 并将其控制在一定允许范围内。要转变营林技术和观念, 使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与林业生产相互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和营林技术的有效实施[5]。

参考文献

[1]郭光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制度实施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5.

[2]卢小志.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及对策[C]//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 (年会) 论文集 (上册) [C].北京: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东北林业大学, 2010:4.

[3]吴长利, 王洋, 刘乃生, 等.赴美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考察报告[J].中国森林病虫, 2001 (1) :44-46.

[4]王志勇.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J].林业勘查设计, 2007 (4) :72-74.

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篇10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综合防治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 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 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 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 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1.2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 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 快速回升。

1.3 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被害面积可能随之扩大。

1.4 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 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 (病) 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 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 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 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 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 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 避免相互矛盾, 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 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 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 在整个森林生产, 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 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 调节生态环境, 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3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3.1 搞好森林的种植规划

合理配置植物品种, 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 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 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 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 加强养护管理, 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 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 并结合秋冬季修剪, 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 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 通风透光增强树势, 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卫, 为害的环境条件。

3.3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 实施靶标防治, 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 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 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 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 根施和注射等方法, 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4 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 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 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 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 造成农药浪费, 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 造成人畜中毒, 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 (特别是喷雾) 技术, 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 要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 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 遵循预防为主, 标本兼治的原则, 严把检疫关, 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 以营林措施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 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 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 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3.5 生物防治

3.5.1 直接保护天敌

在自然界, 害虫的天敌可能由于气候恶劣、食物不足。栖息场所不良或一些防治措施不当等因素, 引起天敌种群密度下降。近几年, 根据林情, 虫情, 水源, 鸟类生活习性和自然环境等条件, 采取在林分内悬挂鸟巢, 招引益鸟, 为鸟类创造繁殖和居住条件.增加单位面积林分内的鸟类数量, 从而控制人工林内的害虫数量。这项措施是近年来生物防治纯松林虫害的有效方法。对直接保护天敌, 增加天敌种群数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3.5.2 营造林技术

根据森林害虫发生的特点来看, 天然林几乎不发生严重的危害, 混交林又比纯林发生害虫的次数少而且危害程度轻, 这主要是天然林和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复杂, 昆虫种类和数量多, 天敌的食物丰富, 其中绝大多数昆虫对林木危害性不大, 甚至无危害, 而这些众多的昆虫可以作为天敌的食物和补充寄主, 也有助于益鸟和脊椎动物的栖息和繁育, 混交林对增加天敌的数量远比人工纯林好, 对控制害虫的大发生有利。因此要提倡营造混交林, 注意树种的选择和适应性, 通过营造林技术增加天敌的数量, 增强天敌的控制作用。

3.5.3 人工释放天敌昆虫

当某些林分内的害虫即将发生, 而林内天敌的数量又非常少, 不能充分控制其害虫的危害时, 就要考虑通过人工的方法在室内大量繁殖天敌, 在害虫发生初期释放到林间, 增强对害虫的控制因素, 起到调节害虫数量, 防止害虫猖獗危害的目的。通过释放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放蜂的同时保护了自然界其他多种天敌昆虫, 维护了生态平衡, 自然控制了害虫各虫期的种群数量。

3.5.4 昆虫性激素

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 篇1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类型;诊断;预测预报;防治技术

森林树木生长周期长,少则几十年才能成材,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林木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森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使得病虫害迅速回升。森林病虫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即使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数代繁殖之后又能迅速传播。此外,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日益频繁,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随之扩大。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和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病虫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长期适应使得其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

2 森林害虫类型与诊断

2.1 根部害虫

根部害虫有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蟒槽和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以及直翅目的蛾类等,此类害虫栖居于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以及幼芽,或蛀入幼树根内取食,其发生与土壤的类型以及水肥管理、圃地的前作、林木和灌木的种类等有关。

2.2 干部害虫

干部害虫主要有鞘翅目的小蠢、天牛、吉丁虫、象甲,有鳞翅目的木蠢蛾、透翅峨和膜翅目的树蜂等。除成虫期裸露生活外,这些害虫的卵、幼虫、蛹等均在树皮下、树干裂缝中或木质部内隐蔽生活。

2.3 枝梢害虫

一是钻蛀害虫,即蛀食林木枝梢的昆虫。有鳞翅目的螟蛾类、卷蛾类和鞘翅目的象甲类、天牛等。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或使主干扭曲、顶梢丛生,从而降低木材的利用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枯死。二是刺吸害虫。如同翅目的蚜虫、粉虱、木虱、叶蝉等,其若虫和成虫均以刺吸树木汁液为生,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或形成瘦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枯死。

2.4 叶部害虫

叶部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鳞翅目的枯叶蛾、毒蛾、尺蛾、舟蛾、袋蛾、刺蛾、潜叶蛾、卷蛾、斑蛾,有鞘翅目的叶甲,有膜翅目中的叶蜂,还有直翅目中的竹蝗等,其中枯叶蛾科的松毛虫历来是鲁中地区松林的重要害虫。大多数食叶害虫裸露生活,生殖力强,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暴发性或周期性,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蠢、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2.5 果实种子害虫

果实种子害虫有鳞翅目的螟蛾、卷蛾、麦蛾,举肢蛾,有鞘翅目的象虫,还有膜翅目的小蜂、叶蜂和双翅目的花蝇、瘦蚊等。这些害虫大多在寄主花期或幼果期产卵,随果实的生长而逐渐发育,取食果轴、种鳞和果仁等不同部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發生严重地区常导致种子连年失收。

3 森林病害类型与诊断

3.1 病害类型

森林病害的种类很多,由寄生性生物所致的病害具有传染性,称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非生物因素所致的病害无传染性,称非侵染性病害。引起林木病害的生物主要有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所致病害种类最多,约占森林病害的80%以上,森林的许多毁灭性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细菌对森林的危害远比真菌轻,已知的严重细菌性林木病害有细菌性溃疡病、青枯病等少数几种;病毒主要侵害阔叶树种,引起花叶病和枯斑,但很少危害裸子植物。

3.2 病害诊断

对于森林中的常见害虫,森林病虫害专家根据国内外资料和实践观察编写了大量的害虫检索表,如主要蛀干害虫幼虫类别检索表,从而为森林病害的诊断提供了帮助。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温度、湿度、光照、林木的生育阶段、天敌种类以及人类活动等。一般来说,根据症状可以确定植物是否生病,并且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是病害的症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寄生病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或者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都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相反,不同的寄生病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状。因此,仅根据症状做出诊断并不完全可靠,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的原因和鉴定病原物,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4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4.1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将观察材料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发育状况结合起来,从而正确推断出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市、县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在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4.2 以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和生态总体入手,首先从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和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而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其次,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因此,要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4.3 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这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已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和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学防治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总之,在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4]张星饶.森林病理学研究的生态数学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5]崔彦海,杨彦龙,刘国新等.森林病虫防治策略与方法[J].吉林农业,2010(7):150,161.

[6]吴小芹.大气污染对森林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4(3):36-42.

[7]杨培峰,刘云计.浅谈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J].内蒙古林业,2004(12):34.

作者简介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篇12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分析

1.1 森林病虫害危害严重

当前病虫害的发生呈多品种、大面积爆发态势, 由过去单一虫类演变成现在的多种类、全方位、大面积爆发, 而且在防治过程中由于药物的不断升级使用, 导致一些病虫害发生变异, 抗药性增加, 有越治越重的趋势, 病虫害的大面积、全方位、多种类爆发, 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影响林业的正常发展。

1.2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森林病虫害在我国大面积爆发, 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造成食物链失调, 而且严重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影响极大。林业病虫害防治中一些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森林病虫害高发的基本原因

2.1 森林病虫害高发的客观原因

近年来全球气候正面临逐步变暖和干燥的过程, 这使得森林病虫害能够顺利度过冬季, 加之夏秋两季温度持续升高, 给森林病虫害一个良好的繁衍与生存环境, 森林病虫害得以迅猛繁殖, 加大了森林病虫害的烈度和频率。此外, 传统森林病虫害的消杀以农药为主, 多年的使用使森林病虫害具备较强的抗药性。同时农药的光谱性又客观地作用在森林病虫害天敌之上, 导致森林内部生态链条断裂, 森林病虫害失去天敌的生物抑制, 最终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爆发。

2.2 森林病虫害高发的主观因素

一方面,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全局、认知、组织上的不足, 导致森林病虫害防治观念落后, 森林病虫害预防手段欠缺, 难以从宏观上做到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调控, 进而产生各类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体系上的问题, 缺乏预防监测体系、森林病虫害防治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资源等, 导致森林病虫害呈现高发的态势。

3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

从森林病虫害的产生机理和爆发原因分析, 传统、单一、重复、低效的防治工作已经走入恶性循环, 只有通过综合、系统的防治体系与措施, 针对森林病虫害的规律和特点, 才能有效应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和爆发的实际, 进而做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预防和彻底控制。

3.1 建立森林病虫害的预防监测体系

预防为主是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的第一要务, 目的是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将森林病虫害控制在刚刚产生的阶段, 因此, 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建立起高质量、高效率的森林病虫害预防监测体系。要在林区建立起检疫工作网络, 把好林木调运、引进和移植关口, 避免外来森林病虫害对林区产生影响。同时在林产品外出的过程中要做好系统性的检疫, 在获得许可证之后才能进行运输和调配。要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体系和预防体系, 要结合森林病虫害的萌发期、蛰伏期、爆发期的规律, 在森林中建立森林病虫害的预防站和网络, 全面掌握森林病虫害情况, 科学制定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消杀措施, 做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3.2 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组织体系

林企要以林业工人和林业工作为框架, 建立起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组织结构和组织体系, 要不断、系统地展开森林病虫害防治技能的培训, 使全员能够提升预防森林病虫害的认知, 同时提升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做到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组织体系、技术能力的有效保障。同时, 要在林企内部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责任体系, 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分工, 落实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责任, 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林企的积极性, 使林企工作能够向森林病虫害防治主动倾斜, 提升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的质量。

3.3 合理分配森林病虫害防治资源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要以人力、资金、设备、药剂作为基础, 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基础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分配。第一, 要做好人员的科学调配, 要敢于向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投入人力资源, 通过强化预报、协调、养护等实际工作, 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得到扩大, 进而提升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实际质量和效果。第二, 要做好资金的合理配置, 夯实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经济基础, 避免因资金不足造成的缺憾和纰漏, 进而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形成网络和体系, 达到综合预防和全面控制的目标。第三, 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的科学调动, 不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着不同的设备需求, 要综合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爆发区域, 做到设备的有效应用和科学调动, 进一步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效果。第四, 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药剂的合理使用, 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针对性强的药剂, 同时控制药剂的质量和技术指标, 在有效防控森林病虫害的前提下, 做到对森林和生态的有效维护。

3.4 推进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当前处理和解决森林病虫害的发展方向与潮流, 其实质是在传统人工、机械和农药的基础上, 利用生态、生物、生化等手段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防治。在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中要以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爆发区域、构成种类作为出发点, 以林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制定出科学、系统、综合的方案, 有效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控工作。

4 结语

森林病虫害的出现、蔓延有其独特而必然的规律, 只要我们斩断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链条, 封锁森林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就能够有效抑制、消灭森林病虫害。当然, 要结合区域生态网络、气候特点、树种构成, 做好客观而全面地分析, 在结合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通过森林病虫害工作的加强, 推进林业可持续、跨越式、科学化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乌日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 (11) :105-108.

[2]吴艳梅.子长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 2015, (20) :332-333.

上一篇:密封试验压力下一篇:有限合伙的责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