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菌

2024-10-25

水稻纹枯病菌(精选12篇)

水稻纹枯病菌 篇1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上分布很广、危害严重的三大病害之一, 纹枯病危害可使谷粒厚度、宽度减小, 成熟度降低, 千粒重下降, 黏度、味度值降低, 从而导致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下降[1,2,3], 重度发病时可以造成减产50%左右。近年来, 随着高产、矮秆、多蘖良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 纹枯病的危害有普遍加重的趋势[4,5]。由于缺乏有效的抗源材料, 目前尚未育成免疫或高抗品种用于生产, 化学防治仍然 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 措施之一[6,7], 而生产中 可用的防 治药剂又 相对单一。进行了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筛选试 验 , 旨在筛选 出高效低 毒杀菌剂 , 为防治水 稻纹枯病 的药剂选 择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供试药剂中生菌素16%可湿性粉剂 ( 深圳诺普信农化有限公司) ;噻呋·戊唑醇27% ( 悬浮剂, 江苏省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 ; 苯甲·醚菌酯40% ( 可湿性粉剂 , 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精甲·咯·嘧菌1 1 % [悬浮种衣剂, 先正达 ( 苏州) 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1.2供试菌种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由长江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提供。

1.2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 速率法[8]将4种供试药剂用无菌水配制成含有效成分为1 0 000 mg/L的母液 , 然后用无菌水稀释成5个不同工作浓度。用移液器分别吸取1 ml药液与9 ml冷却至50℃左右的PDA培养基在 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内混合均匀, 制成混药平板, 以无菌水作空白对照。

将25℃培养7 d的水稻纹枯病菌用灭过菌 的打孔器 打取直径 为5 cm的菌丝块, 分别移至混药平板上, 每处理设置3次重复。置于25℃恒温培养箱培养, 待对照菌落长至平板边缘时, 采用十字 交叉法测 量各处理 菌落直径。参照公式:菌丝生长抑制率 =[1 ( 处理菌落直径 - 菌饼直径) / ( 对照菌落直径 - 菌饼直径) ]×1 00%, 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9]。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 ( y) , 药剂浓度换算成浓度对数 ( x) , 按浓度对数与机率值回归法求得线性回归方程y=a+bx, 并以回归方程计算各供试药 剂对水稻 纹枯病菌 的EC50、EC95值、机率值与浓度对数之间回归的相关系数r值[10,11,1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抑菌效果比较

4种药剂不同浓度抑菌效果 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 27%噻呋·戊唑醇SC 2、1、0.5、0.025和0.01 2 5 mg/L平均抑菌率分别为92.49%、83.80%、78.40%、66.20%和58.22%;各浓度间抑菌效果显著 , 且随着浓度 增高 , 抑菌效果 增强。1 1 %精甲·咯·嘧菌悬 浮种衣剂2、1、0.5、0.025和0.01 2 5 mg/L平均抑菌率分别为94.39% 、86.41 % 、80.1 5% 、70. 01 %和57. 07%; 各浓度间抑 菌效果差异显著, 且随着浓度增高抑菌效果增强。40%苯甲·醚菌酯 可湿性粉 剂0.2、0.1、0.08、0.06和0.03 mg/L平均抑菌率分别为63.22%、57.45%、55.32%、51 .98%和49.54%; 各浓度间抑菌效果差异显著, 且随着浓度增高抑菌效果增强。1 6%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 0、5、2.5、1 .25和0.625 mg/L平均抑菌率 分别为1 00%、86.25%、63.64%、37.06%和27.27%; 各浓度间抑菌效果差异显著 , 且随着浓度增高, 抑菌效果增强。

注:结果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在 0.05 水平存在差异。

2.2 不同药剂抑菌中浓度比较

4 种杀菌剂对水 稻 纹 枯病 菌 的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 2。 由表 2 可以看出, 中 噻 呋·戊唑 醇 、精 甲·咯·嘧 菌 和苯 甲·醚 菌 酯 对 水 稻 纹 枯 病 菌 的 抑菌效果较好, 其 EC50分别为 0.076 1 、0.079 8 和 0.035 3 mg/L, 中生菌素效果次之, 咪鲜胺效果最差, 其 EC50为1 .51 8 7 mg/L。

注:结果为平均值±标准误。

3结论与讨论

李 奡乐等[13]研究结果 表明 , 已唑醇对水 稻纹枯病 菌具有较 高的生物活 性 , EC50值为0.250 5 mg/L。张穗等[14]研究结果表 明 , 井冈霉素A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为1 06.9 mg/L。该试验结 果表明 , 噻呋·戊唑醇 、精甲·咯·嘧菌、苯 甲·醚菌酯对 水稻纹枯病 有很好的 抑菌活性 , 其EC50值分别为0.076 1、0.079 8和0.035 3mg/L, 而中生菌 素与咪鲜 胺的抑菌 活性表现一 般 , 因此 , 活性较好 的上述3种杀菌剂 对防治水 稻纹枯病 具有较大的潜 力。考虑到 室内外作用 的不同方式及 环境条件 , 是否能够 大面积推广 防治纹枯 病的杀菌 剂还需进 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为筛选出可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 给其田间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室内生长速率法对4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中噻呋·戊唑醇、精甲·咯·嘧菌和苯甲·醚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效果较好, 其EC50分别为0.076 1、0.079 8和0.035 3 mg/L, 中生菌素效果次之。[结论]在供试的几种药剂中, 中噻呋·戊唑醇、精甲·咯·嘧菌和苯甲·醚菌酯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建议用于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杀菌剂,抑菌作用,毒力测定

水稻纹枯病菌 篇2

分布为害:

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的.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世界各产区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低,秕谷率增加,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50%。

主要症状: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班,以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严重时全穗枯死。病部的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的菌核。

病原:病原为立枯丝菌核,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第二年漂浮在水面的菌核附着于稻株上,在温度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引起发病,然后病部菌丝向稻株上部或邻近稻株蔓延。从水稻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拔节期病情加快发展,到孕穗期前后盛发,乳熟期病情下降。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该病发生;水稻过度密植、过多或过迟追施氮肥,连续深水灌溉,造成通气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加速菌丝的伸长和蔓延,都有利于发病;矮秆多穗型的品种因分蘖多,叶片密集,容易感病。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与菌源基数、品种抗性、气候及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凡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菌核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糯稻病重于籼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在温度适宜条件下,阴雨天气发病重。浇水浇灌、适时晾田的发病轻,长期深水灌田的发病重;氮肥过多、易徒长、抗病性差、发病重。

防治措施: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选用良种,根据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选择 篇3

适期用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适期为始发期(病穴率大于5%)。此时用药效果好、持效期长,明显优于发病盛期用药,随着用药时间推迟,药剂防治纹枯病的效果逐渐下降。

选准药剂。应选用高效、持效期长的药剂,以减少用药次数和提高防治效果。适用药剂有丙环唑、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噻呋酰胺等,以及拿敌稳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苯甲·嘧菌酯、苯甲·丙环唑、烯肟·戊唑醇、井冈·己唑醇等混配剂。从近几年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结果来看,这些药剂的防效稳定在80%~90%,比井冈霉素的防效高出30%,持效期长达20天以上,而井冈霉素持效期仅5~7天。注意交替用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

用足水量。试验表明,在药剂定量的前提下,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在适量用水量的范围内随着用水量的增加而明显递增。常规喷雾每亩用水量为50~60公斤,机动弥雾每亩用水量为30公斤。纹枯病发病均从植株下部向中上部延伸扩展,喷药时应着重喷稻株中下部,特别是水稻中后期要适当加大用水量,使药液能充分接触发病部位,确保防治效果。

(江苏 南保)

水稻纹枯病菌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95%己唑醇(由江苏省常州市丰登农药厂生产);96%菌核净原药(由浙江温州农药厂生产);10%苯醚甲环唑原药(由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95%三唑酮原药(由四川化学研究设计院生产);96%福美双原药(由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产)。供试菌株为水稻纹枯病菌,由湖南农业大学耘园田间采集分离纯化,室内转代20次以上,并保存在4℃冰箱中。

1.2 试验方法

以室内生长速率法[2,3]测定其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毒力大小。将供试5种杀菌剂均用无菌水配制成所需浓度,吸取1 mL药液加入到9 mL灭菌培养基中(温度冷却至约50℃),充分摇匀后倒入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中,制成不同杀菌剂浓度梯度的培养基平板[4,5]。以未添加杀菌剂的PDA平板作对照(CK),每个浓度设置4次重复,取出经过15 d培养的供试菌株菌落,挑取直径约5 mm的菌饼1块,接种于培养皿中,每皿接种1块。接后置入25℃的人工培养箱中,培养5 d后,取出以十字交叉法测菌落直径。对各浓度的4个重复取平均值,按校正抑菌率进行处理,则抑制率转化为几率值,浓度转化为对数值,使用Excel 2003和DP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求出回归方程Y=a+bx,相关系数r以及EC50。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5种杀菌剂中,己唑醇的EC50值仅为0.250 5 mg/L,表明其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效果最好。苯醚甲环唑的EC50值为0.766 2 mg/L,抑制能力也较好,但其毒力回归方程中b值过低,说明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抑制效果却很慢,因此出现EC50值较大[6,7]。因此,当纹枯病菌大发生时,苯醚甲环唑对其的防治效果有限,建议水稻生产中采用己唑醇防治纹枯病。EC50值为1.00~2.00 mg/L的菌核净和三唑酮防治效果无明显差别。福美双的EC50值高达5.392 5 mg/L,是己唑醇的20多倍,表明其抑菌效果较差。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福美双抑菌能力最低,己唑醇最高。福美双作为保护类杀菌剂[8],无内吸性,但试验中其抑菌活性与己唑醇相差20多倍,则可能由于两者作用靶标不同;己唑醇可通过内吸传导,能阻止病菌中麦角甾醇的形成,使其不能合成细胞膜而死亡。己唑醇对担子菌、子囊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尤其是黑星病、白粉病、炭疽病、锈病、稻曲病、褐斑病、纹枯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9]。在防治时应注意合理用药,降低抗药性的产生,一般每季水稻最多使用3次就能取得较好防效。己唑醇于水稻破口期、齐穗期使用可增加产量,其悬浮剂用量为150~195 g/hm2时可有效预防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粒黑粉病,用量为225~300 g/hm2时可用于上述病害的后期治疗[10]。己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可减少农药种类、使用次数、成本及环境潜在的危害,建议进行大面积推广[11]。

摘要:通过5种常见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250 5 mg/L;福美双的抑菌效果最弱,EC50值为5.392 5 mg/L。

关键词:杀菌剂,水稻纹枯病,室内毒力测定

参考文献

[1]李熙英,吕龙石,权成武.水稻纹枯病化学防治初报[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98(4):294-295.

[2]王真,贺飞英,朱福兴.防治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药剂筛选[J].长江大学学报:农学卷,2010(2):5-6.

[3]孟德超,纪明山.辽宁地区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J].河南农业科学,2009(4):79-81.

[4]贾辉,吕和平,沈慧敏,等.不同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6):99-101.

[5]胡秀荣,鹿连明,蒲占湑,等.7种杀菌剂对柑橘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0(11):272-275.

[6]杨共强,宋玉立,何文兰,等.12.5%欧博悬浮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09(7):88-89.

[7]王永江,欧晓明,裴辉,等.新型杀虫剂溴虫腈的室内毒力测定[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6(3):20-23.

[8]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9]张仙平.水稻后期用己唑醇防病又增产[J].农药市场信息,2009(18):40.

[10]李涛,路雪君,廖晓兰,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10(9):91-93.

水稻纹枯病菌 篇5

24%噻呋酰胺等药剂防治水稻后期纹枯病试验

水稻纹枯病是近年来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其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不容忽视,特别是近两年来气候适宜,丹阳市水稻纹枯病都达中等以上发生水平.为此,丹阳市植保站进行了井岗・咪鲜胺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试验,先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作 者:蒋锁琴 张爱琴 许晓辉  作者单位:丹阳市植保站 刊 名:农业装备技术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QUIPMENT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5(2) 分类号:S4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篇6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现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介绍如下,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二、病原

病原菌及发病特点: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逐渐形成病斑并长出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

三、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特点

1.大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严重

进入21世纪以来,水稻纹枯病连续偏重发生到大发生,其中2000-2004年5年中有1年大发生,4年为偏重发生,2005-2009年则连续5年均为大发生,且2009年发生危害程度最为严重,部分粳稻田块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

2.发病期推迟,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发病盛期为7月25-30日,较常年推迟10 d左右。但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3.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从田间调查看,纹枯病严重危害的均为粳稻品种。

四、纹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受菌源、气候、水稻抗病性和田间栽培管理几方面因素影响,在菌源充足,气候适宜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水稻不同生育期抗病能力不一致,种植制度和田间管理水平对纹枯病流行有一定影响,在水稻纹枯病流行高峰前进行药剂防治,是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关健时期。

1.菌源

病源菌以菌核遗留在田间残留病株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源,田间菌核量的多少受上季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上季发生重,田间残留量大,一般每亩有菌核60万粒,最高田块有190万粒。田块菌核残留量在菌核量越大,初次侵染源越多,初次侵染的株发病率高。

2.气候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害。温湿度综合因素影响纹枯病的发生。稻株间温度在23℃以上,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湿度高低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发生越重。多雨寡照的天气对病源菌扩展有利,田间小气候对病情扩展有一定影响,高温高湿有利于病情扩展。

3.栽培条件

长期灌深水的稻田,水稻纹枯病发生重,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湿润管理病情发生较轻。直播稻田密度大,通风透光能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氮肥施用量大,磷、钾肥不足,稻株抗病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4.品种和生育期

不同水稻品种,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纹枯病发生程度有所不同,矮杆阔叶型比高杆窄叶型品种较感病,叶色深绿型比叶色淡黄型感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与病害发生有一定关系,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随后在田间水平扩展,株与株之间相互传播,水稻进入孕、抽穗期对纹枯的抗性減弱,病害迅速加重,从稻株下部逐渐向上部叶片垂直扩展。

五、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1.做好打捞菌核工作

稻田灌水后,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能减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减轻水稻纹枯病前期发病率。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畚箕等工具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2.搞好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秧苗抗病能力。偏迟、偏重施用氮肥、长期灌深水都易造成秧苗茎叶柔软嫩绿,郁闭严重易降低抗病能力,加重水稻纹枯病发生。因此,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

3.做好毒土预防

采用稻脚青毒预防,能抑制纹菌病菌丝的生长和萌发,而且药效稳定,残效期长,施用后能被稻根吸收,也能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水稻纹枯病作用。要求在水稻插后15-20天以内施完,备用20%稻脚青2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据对比调查,用稻脚青撒毒土的秧苗田病蔸率为10%左右,未撒毒土的田块,病蔸率在50%以上。但使用稻脚青时,一定要在孕穗期以前,禁止在孕穗期或生育后期使用,因为稻脚青有杀雄功能,在孕穗期使用,轻者出现空穗秕谷,重者不能抽穗。尤其是在高温缺氮和缺钾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4.进行药剂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因此,在早稻分蘖盛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当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田间病蔸率在30%左右时就应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岗霉素粉剂每亩1千克或井岗霉素水剂0.2千克兑水50千克,并根据发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喷2-3次。晚稻生育期短,水稻纹枯病从始发到爆发相距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因此,双晚宜用药两次,一般在拔节孕穗期用药一次,隔7天后再用药一次。鉴于纹枯病都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 篇7

防治方法:

1. 种子清选。严格进行选种防止菌核和病残体混杂在种子中间。

2. 严防接触传染。

严禁病株残体进入新稻田或与苗床接触, 坚决不用有病稻田土壤进行育苗。

3. 严防灌溉水传染。禁止有病稻田水灌溉无病稻田。

4. 严防机械传染。

机械作业时应先从无病稻田开始, 然后进入有病稻田。最好无病稻田专用机械。

5. 打捞菌核。

水整地后, 菌核混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田角及时打捞出晾干后烧掉。

6. 合理施肥、科学灌溉。

氮磷钾配合施用, 按照水稻叶龄进程合理施肥、科学灌溉。

7. 药剂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篇8

一、水稻纹枯病的症状

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 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 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 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色或灰白色, 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 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 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 呈不规则状云纹魔, 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 边缘褪黄, 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 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 后期呈黄褐色, 易折断。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 后变灰褐色, 常不能抽穗, 抽穗的秕谷较多, 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 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 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 形成菌核, 菌核深褐色, 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二、水稻纹枯病的病原

稻纹枯病病菌为一种真菌, 无性态为Rhizocto—n iasolani Kiihn称立枯丝核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初为五色, 老熟时浅褐色, 较粗, 有分枝, 分枝处缢缩, 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 每个细胞有细胞核3~23个, 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 初为白色, 后变为暗褐色, 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 表面粗糙, 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 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 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 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构成, 约占菌核半径的1/2左右, 除细胞壁外, 无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及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 即萌发孔, 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 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 顶生2~4个小梗, 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

三、水稻纹枯病发生的规律

一般从水稻的分蘖期开始发病, 先危害叶鞘再侵害叶片。初发病时, 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 像开水烫了一样, 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 中部淡褐色或灰白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病斑基本相似。天气潮湿时, 肉眼可见病斑上长出象蛛丝状的菌丝体, 以后菌丝体集结成紫褐色籽粒状的菌核, 易脱落, 纹枯病属真菌病害, 是一种喜欢高温高湿的病害。在气温22度以上, 相对湿度在97%以上开始发病, 但以25~31度、湿度饱和时发病最重。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生, 孕穗前后为发病高峰, 乳熟后病情下降。在菌核残留多的老病田, 以及偏施氮肥、秧苗生长过密、通风透光差、长期深水等情况下发病重, 特别是在水稻封行到灌浆期, 如遇高温、连续阴雨, 病害将严重发生。受害稻株因部位不同, 损失差异很大, 病害在稻株上扩展部位越高, 造成的损失越大, 禾本科, 属须根系, 不定根发达, 穗为圆锥花序, 白花授粉。一年生栽培谷物, 高30~100厘米。叶二列互生, 线状披针形, 叶舌膜质, 2裂。圆锥花序疏松;小穗长圆形, 两侧压扁, 含3朵小花, 颖极退化, 仅留痕迹, 顶端小花两性, 外稃舟形, 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流行年份, 一般减产10~20%, 严重发生减产可达40~50%。水稻生长期叶片受害严重时成片枯死, 有时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稻株萎缩、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穗, 抽穗期穗颈受害严重, 则造成大量白穗或瘪粒。

四、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

1. 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

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 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 是衡量品种抗病性的指标, 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2. 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3. 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 追肥早施, 不可偏施

氮肥, 增施磷、钾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使水稻前期不披叶, 中期不徒长, 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 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4. 药剂防治根据病情发展情况, 及时施药, 控制病害扩展, 过迟或过早施药, 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 需要用药防治。前期 (分蘖末期) 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 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 (孕穗期至抽穗期) 施药, 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 保护稻株上部功能叶不受侵染。常用药剂是井冈霉素, 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40克, 或5%可湿性粉剂150~200克, 或30%苯丙丙环唑乳油15~25毫升或2.5%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水剂 (纹曲宁) 250毫升, 对水50~60升喷雾。

5. 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纹枯病是一个很有前途, 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 先后发现了一些对稻纹枯苗有拮抗作用的真菌和细菌。拮抗真菌有青霉属、镰孢属及木霉属的一些种;拮抗细菌有假单胞菌屑和芽孢菌属的一些种等。

总结: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9

1 发病的症状

水稻纹枯病属真菌性病害, 从水稻苗期至抽穗期都可发病, 以分蘖期至抽穗期发病严重, 尤以抽穗前后危害最盛, 主要为害叶鞘、基部叶、茎和穗。发病初期, 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 并逐渐扩大成椭圆形, 边缘褐色, 中央变灰绿色, 后呈灰白色, 湿度大时病斑呈水渍状, 边缘为暗绿色, 中央黄绿色扩展迅速, 多个病斑可互相融合成云纹状大斑。发病重的叶鞘常因组织严重破坏而使叶片发黄枯死, 病菌由下部叶鞘向稻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 严重时向茎内蔓延, 使茎基部严重受害, 造成软腐而倒伏或从茎秆下部向穗颈部蔓延, 使孕穗不能抽穗, 或虽能抽穗但结实不饱满, 秕谷率增加, 千粒重降低, 甚至植株整株枯死。一般发病越早, 为害越大;发病部位越高, 蔓延到叶片为害越大, 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2 发病规律

水稻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病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入田内, 成为翌年和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春耕灌水耕耙时, 越冬菌核飘浮水面, 插秧后菌核随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旁, 当温度在23~25℃、湿度达80%左右时菌核萌发菌丝, 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伸入叶鞘缝隙, 从叶稍内侧表皮孔侵入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 3~5天就出现病斑。病菌侵入后, 在植株组织内不断扩展, 并向外长出气生菌丝, 于病组织附近的叶鞘、叶片、稻株间继续蔓延扩展进行再侵染。水稻分蘖期至孕穗初期, 如条件适宜, 此病可在株间或丛间水平扩展, 病部由下部叶鞘向上部叶稍蔓延扩展。病部菌丝形成的新菌核脱落在水面, 由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3 发病条件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受菌核基数、气象因子、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3.1 菌核基数

水稻纹枯病发生与上年发病轻重有关。上年发病轻的稻田、打涝菌核彻底的稻田或新开垦的稻田发病轻;反之, 历年重病稻田、上年重病稻田、越冬菌核残留量多的稻田、病菌稻草未加处理作肥料施用的稻田发病较重。

3.2 气象因子

降雨量、温度、日照等气象因子是影响年度间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日均温度达22℃、遇雨日较多时开始零星发病;当气温在23~32℃并伴有较多雨日时病情扩展, 当气温在28~32℃和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最有利于纹枯病蔓延危害, 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3.3 栽培管理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田间水肥管理密切相关。如氮肥施用过多、过迟, 引起稻株疯长, 透光性差;长期灌深水, 湿度大, 土壤通气不良, 影响根系发育, 降低水稻抗性;品种植株矮小、叶片宽大、栽插过密等造成田间湿度大、光照差, 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3.4 品种抗性

不同的品种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也有不同, 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易感病, 粳稻比籼稻易感病, 糯稻最易感病, 常规稻比杂交稻易感病, 在当地种植多年的老品种比当年引进的新品种易感病, 早熟品种比迟熟品种发病重。

4 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纹枯病要以农业防治为主, 以药剂防治为辅进行综合防治。

4.1 消灭菌源, 尽可降低菌源基数

一是在秧田或本田灌水翻耕耙平时, 打捞田中漂浮的“浪渣”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以消除或减少田间菌源。二是稻草用作栏肥时要经过堆沤处理, 堆沤时要加入适量的生石灰, 待充分发热腐熟后方可使用。三是铲除田边四周杂草, 清除杂草带菌病源。

4.2 选用抗病品种, 确保高产稳产

坚持选用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新品种, 淘汰已在当地种植多年、抗性降低的老品种。据近几年在当时田间调查, 抗性较强的品种有金优38、金优725、Ⅱ优系列、冈优系列等品种, 老品种如金优77、金优桂99感病重。新品种也要不断更新, 才能确保稳产高产。

4.3 科学栽培管理, 提高抗病效率

4.3.1 培育壮秧。推广温室、地膜两段育秧以及旱育秧, 使秧苗根系发达, 植株健壮, 增强抗病能力。

4.3.2 合理密植.

推广株行距为16.7 cm×13.3 cm和规格为26.7 cm+ (13.3×13.3) cm宽行窄株东西向栽插等规范化栽培技术,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降低田间湿度, 控制病菌扩展。

4.3.3 配方施肥。

推行氮、磷、钾配方施肥, 按亩施碳酸氢铵23 kg、过磷酸钙15 kg、农家肥料1 000 kg作底肥施入本田, 返青后看苗看田追肥, 达到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收获时秆青粒黄的科学管理要求。

4.3.4 实行浅水灌溉。

合理排灌, 彻底改变长期漫灌的作法。做到深水活蔸, 浅水分蘖, 够苗晒田促根, 薄水养胎, 湿润长穗, 以水调温、调肥、调气, 促控结合, 确保水稻健壮生长。

4.4 适时药剂防治, 确保丰产增收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10

一、危害症状

纹枯病以菌核越冬。水稻栽插后, 菌核发芽长出菌丝, 侵害叶鞘, 再危害叶片。以分蘖到抽穗这段时间危害最重, 拔节后至抽穗前是发病高峰。病斑从稻株的下部向上部扩展蔓延, 叶鞘受害先在病菌侵入的地方产生像开水烫过的暗绿色小斑点, 然后扩大成椭圆形, 潮湿时病斑边缘淡褐色, 中间灰绿色;干燥时病斑边缘暗褐色, 中间灰白色。病斑多时常会形成云纹状的大斑, 如在打苞时发病, 稻株往往抽不出穗子, 造成“胎里死”, 或者危害穗颈造成白穗。一般当稻田里的温度达到21℃以上时, 就可能发病, 以26~31℃为发病最适宜的温度, 当温度在20℃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病菌一定要有足够的水分才能生长发育, 稻田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 此病较易发展, 湿度100%时发病最盛。在氮肥施用过多、封行偏早以及茎粗叶茂、长势旺盛的杂交早稻田里, 最易发生纹枯病。防治该病宜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最重要的是抓好科学管水, 合理施肥, 因田、因天、因苗制宜进行药剂防治。

二、防治措施

1. 科学管水

纹枯病发生和稻丛间的湿度关系较大。用干干湿湿的湿润灌溉结合晒田, 比水层灌溉发病率大大减轻, 成穗率高。采取湿润灌溉的早稻田发病株率为14.7%, 30cm左右水层灌溉的田块发病株率达44.7%。晒田时稻丛间相对湿度比不晒田可下降4%~5%, 有些田块下降20%左右, 即降至75%以下;而不晒田的相对湿度变动在92%~96%之间。因此, 晒田的田块纹枯病发病丛率为12%, 不晒田的达42%, 一般来说, 晒田比不晒田的病情减轻20%~30%。晒田方法是在分蘖末期先轻晒1~2天, 再在圆秆枝节期晒至“田边丝麻裂, 田中不陷脚, 田面翻白根, 叶尖刺手掌”的程度为宜。

2. 合理施肥

(1) 施肥要防止稻苗“一路青”在发病稻田观察, 纹枯病从分蘖盛期开始发生, 并随稻苗分蘖增加和田间温度的提高, 逐渐从茎部叶鞘向叶片蔓延, 直到上部茎秆、穗梗、谷粒。夏季高温多雨, 一旦染上此病, 发展更快。尤以追肥不合理, 施肥量少次多, 封行过早, 无效蘖多, “一路青”的禾苗发病严重。凡掌握了“攻头, 控中, 保尾”的合理施肥方法, 以及不偏施、重施氮素化肥的稻苗则生长稳健, 并有节奏的叶色变化 (叶色黑黄相间变化) , 不见纹枯病或较少发生。

(2) 增施钾素肥料稻苗撒施草木灰或氯化钾化肥, 表现稻根粗壮, 茎秆坚硬, 中期叶色浓绿不过度。后期蜡色金黄, 抗病力增强, 能减轻甚至避免发生纹枯病, 效果显著。施用方法:分蘖初盛期, 结合耘田除草, 在露水未干时亩施新鲜草木灰50~60kg或氯化钾9~12kg。杂交早稻和优质稻田地宜重施钾肥。

3. 适时开展药剂防治

排水不良的低位田、早栽早发早封行的田及杂交早稻田都要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要掌握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 一般在分蘖期蔸发病率达到25%、孕穗期达到35%时, 是用药的防治适期。施药后15天左右如果雨水多、田间病害仍在发展时, 应再用药防治1次。通过农技部门的长期观察, 防治纹枯病的重点是保护好功能叶, 在水稻生长中后期 (孕穗至抽穗期) 用药, 主要是抑制纹枯病菌核的形成和控制其垂直扩展, 保护稻株上部功能叶不受侵害。功能叶是指水稻抽穗至成熟期间为籽粒灌浆成熟提供光合产物的剑叶、倒2叶和倒3叶。功能叶的生命周期越长, 受光姿态越好, 对物质生产贡献就越大。在灌浆结实期间, 功能叶对籽粒正常的灌浆结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约80%的水稻产量来自功能叶。纹枯病发生重, 病斑向功能叶上扩展, 会影响水稻灌浆充实, 造成严重减产。一般早稻在6月中下旬、晚稻在9月上旬到下旬初, 上部3张功能叶已抽出, 田间郁闭, 再加上稻田晒田复水后湿度大, 有利于纹枯病的水平和垂直扩展, 导致上部功能叶出现病斑, 必须抓紧做好防治工作。井冈霉素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 使用30多年来防效一直较稳定。但由于长期使用, 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已有所上升, 部分地区可能已出现抗性很强的病菌, 但从生产上的总体情况看, 抗性并不强, 因此不要盲目增加井冈霉素的用量, 一般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250~300ml, 或者亩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60~75g, 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效。井冈霉素对纹枯病的控制时间短, 持效期一般只有7天左右, 在大发生年份或者发病重的田块, 需要多次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菌 篇11

关键词:井冈·氟环唑;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73-02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滨海县水稻病虫防控工作的主要对象,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好坏,事关能否夺得水稻丰产丰收。24%井冈·氟环唑SC(有效成分:井冈霉素+氟环唑)为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复合型杀菌剂,为了解该产品在滨海地区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笔者特进行了本次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为24%井冈·氟环唑SC,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25g/L氟环唑SC,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10%井冈霉素AS,浙江省桐芦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

1.2 处理与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1)24%井冈·氟环唑SC20g/667m2;(2)24%井冈·氟环唑SC25g/667m2;(3)125g/L氟环唑SC45g/667m2;(4)10%井冈霉素AS100mL/667m2;(5)空白对照。小区面积80m2(10m×8m),随机排列,3次重复,用药区均用药2次,时间为8月15日和8月22日,分别处于水稻发病始盛期和发病高峰期。按每667m2对水50kg手动均匀喷雾,空白对照喷清水,其它水肥管理与病虫防治同周围大田一致。

1.3 试验田概况 试验设在滨海县正红镇上旧村的部级水稻高产创建区域内,土质为粘心壤质轻盐土,有机质含量28.57g/kg,pH8.1。前茬为小麦茬,水稻于2014年5月28日播种,6月23日移栽(机插),长势较均衡。

1.4 试验期气象条件 第1次施药日期为8月15日,当日天气多云,最高气温29.0℃,最低气温21.0℃,东南风3~4级。第2次施药为8月22日,为纹枯病发病高峰期,当日天气多云,最高气温27.0℃,最低气温20.0℃,东风3~4级。试验期间(8月15日至9月5日),平均气温23.5℃,最高气温30.8℃,最低气温18℃,雨日数9d,降水量41.9mm。

1.5 调查分析

1.5.1 防效调查 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2次药后7d、14d各进行一次药效调查。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为害症状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穴,计25穴,记载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株率、病株率防效以及病指、病指防效。

1.5.2 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1.5.3 计算方法 按下列公式计算病指及防效: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率×相对级值)/(调查总株数×9)×100;

[防效(%)=(1-ck0病情指数×PT1病情指数ck1病情指数×PTo病情指数)×100]

注:ck0喷药前不施药病情指数,ck1喷药后不施药对照区病情指数,PTo喷药前处理区病情指数,PT1喷药后处理区病情指数。

1.5.4 安全性观察 药后1d、3d、7d、14d,观察试验药剂对水稻的生长调查,记录有无药害及药害类药害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由表1可知:第2次药后7d,24%井冈·氟环唑SC20g/667m2、25g/667m2处理防治效果相近,分别为76.32%和77.60%,均高于对照药剂125g/L氟环唑SC45g/667m2和10%井冈霉素AS100mL/667m2处理;第2次药后14d,24%井冈·氟环唑SC25g/667m2处理防治效果为82.70%,略高于24%井冈·氟环唑SC20g/667m2处理的78.15%,明显高于125g/L氟环唑SC45g/667m2和10%井冈霉素AS100mL/667m2(下转87页)(上接73页)处理防治效果。

表1 不同处理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防效

[处理\& 药前 \& 第2次药后7d \& 第2次药后14d \&病株率(%)\&病指\&病株率(%)\&病指\&防效(%)\&病株率(%)\&病指\&防效(%)\&24%井冈·

氟环唑20g\&3.66\&0.33\&8.40\&0.94\&76.32\&18.84\&2.74\&78.64\&24%井冈·

氟环唑25g\&3.40\&0.35\&9.02\&0.96\&77.60\&18.59\&2.33\&82.70\&125g/L

氟环唑45g\&3.34\&0.30\&9.74\&1.16\&68.19\&35.56\&3.55\&69.07\&10%井冈

霉素100mL\&3.40\&0.31\&11.20\&1.38\&62.77\&47.38\&5.82\&50.21\&清水对照\&3.30\&0.30\&29.84\&7.48\& \&79.68\&15.69\& \&]

2.2 安全性分析 药后1d、3d、7d、14d,观察各药剂处理区均未发现药害症状,表明在所示范的药量范围内各药剂处理对水稻均表现安全。

3 结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24%井冈·氟环唑SC防治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4%井冈·氟环唑SC20mL/667m2处理第2次药后7d防治效果达76.32%,是第2次药后14d防治效果达78.64%,明显高于125g/L氟环唑SC45g/667m2和10%井冈霉素AS100mL/667m2处理防治效果。建议生产上应用24%井冈·氟环唑SC以20mL/667m2为佳,对于大发生年份,推荐施药剂量为25mL/667m2。另外,24%井冈·氟环唑SC对水稻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所试验的药量范围内,对水稻生长安全,无不良影响。

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试验报告 篇12

一、供试材料

20%井冈霉素、水稻品种吉粳806。

二、试验设计

采取大区对比方法, 不设重复, 每个区0.5亩。试验处理。

A:靶地前施入20%井冈霉素100克/亩。

B:靶地前施入20%井冈霉素100克/亩;6月20日施入20%井冈霉素100克/亩。

C:靶地前施入20%井冈霉素100克/亩;6月20日、7月6日施入20%井冈霉素100克/亩。

D:靶地前施入20%井冈霉素100克/亩;6月20日、7月6日、7月21日施入20%井冈霉素100克/亩。

E:不施药作对照。

三、试验操作

6月3日机械插秧, 插秧形式9×4寸。

施肥:底肥水稻专用肥 (15-15-15) 40千克/亩, 返青后追分蘖肥尿素15千克/亩。

灌溉:采取浅、湿、干间歇灌溉, 后水不见前水, 10月15日断水。

病虫害防治:6月14日用杀虫双撒滴剂防治二化螟;8月15日用瘟曲绝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四、试验调查

每个小区调查5点, 每点相连5穴, 合计25穴。

1.6月20日施药

2.7月6日施药

处理A的病情指数为0.2%, 防治效果为79.4%;B、C、D的病情指数为0, 防治效果为100%。

处理A的病情指数为0.92%, 防治效果为70.2%。

3.7月21日施药

3.7月21日施药

处理A的病情指数为0.33%, 防治效果为97.7%。

处理A的病情指数为0.8, 防治效果为85.7%。

五、施药结论

上一篇:创业产业区下一篇:工艺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