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改变学校

2024-07-04

设计改变学校(共7篇)

设计改变学校 篇1

2012年,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风靡大江南北。这档音乐真人秀节目能震撼全国, 其背后的制作方案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好的设计与创意, 这档节目很难成功。

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难以估量。这种价值不在于知识本身, 而在于它能为人服务, 在于知识的再度创造。设计正是这样的创造。更重要的是, 设计处在知识创造的顶端, 它是集人类的知识、智慧、实践经验于一体, 包含了人们的理想、审美观、价值观等因素的一项创造活动。美国苹果公司的广告语是“改变世界”, 简明准确地反映出苹果公司以产品引导大众生活方式的理念, 反映出其用设计来改变世界的雄心。真正帮助乔布斯成功的品质是“艺术”, 乔布斯的一位朋友说:“他 (乔布斯) 有一个工程师的头脑和一颗艺术家的心灵。”在人们的认识中, 电子产品的设计本应是简洁朴素的时候, 乔布斯却把它变成了“像果冻一样五颜六色”。设计可以改变一个时代,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设计的时代。同样, 设计也可以改变一个学校。我认为, 学校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 它追求的是办学条件, 主要是物质条件与师资条件;二是中级阶段, 追求的是管理制度及教学质量;三是高级阶段, 追求的是精致管理与学校品质。而学校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期。学校发展中提出“设计改变学校”的观念, 导入“学校形象识别系统”, 为学校发展提供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可以让学校走出发展的瓶颈期, 从无休止地追求以分数为导向的“效益”, 到着眼学生长远发展、追寻教育的本质上来;从单纯地“迷恋管理”, 到从审美的高度来打造高品质的学校生活上来。

学校理念设计:铸造师生共同的价值观

学校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价值追求和学校特质, 是学校的核心理念、培养目标、校训、校风、教风等的总和。其中核心理念是学校的精神内核和形成学校文化的“风暴中心”, 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所在和办学行为的逻辑起点, 它决定了学校存在的意义。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可以让师生产生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并以此激发师生蓬勃活力和学习力。

学校的核心理念, 要求定位准确, 富有个性, 表达简洁独到, 易记忆和具有激励意义。四川成都营门口小学提出的学校核心理念是“阳光营地, 智慧之门”。这一理念的设计, 巧妙地借用了校名“营”与“门”, 引出“阳光”与“智慧”两个关键词。而“阳光”与“智慧”恰恰是学生、家长所追求的。让孩子的生活、内心充满阳光, 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慧是符合学生、家庭、社会发展需要的。这样的理念体现出了师生、家长、社会共同的价值观。

核心理念要回答“为什么办学”的问题, 它是学校确立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办学特色的依据, 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核心理念的提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一是着眼学生发展, 主要回答培养怎样的学生问题;二与学校办学特色、校名等有一定的关联, 考虑学校所在的地域或文化特色;三能凝聚人心, 反映全体师生、家长及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校理念设计是学校的基础设计, 它统整着学校其他一切方面的设计。

学校行为设计:为学校发展提供清晰的行为路径

行为, 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是人们适应环境变化的主要手段。社会学理解的“行为”是“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 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那么“学校行为”, 就是从学校理念出发, 在学校的管理制度、师生的言行和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规范化、协调化的特征。“学校行为”设计, 就是对学校管理制度、师生行为及活动等的设计, 主要包括学校发展规划、岗位职责、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工代表大会条例、财务管理制度等。

其中学校课程是最应关注的“学校行为”, 我们称为“课程行为”。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 优秀的学校一定有着鲜明独特的“课程行为”。拉加学校是青海的一所民办学校, 这所学校让西部牧民们的孩子向往、留恋。因为这所学校有最为独特的教学方式———“辩论”。在雄浑的大山之间, 海拔高达3050米的拉加学校的操场上, 每天上下午都有这样壮观的景象:几百个学生, 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地进行辩论。“辩论”, 就是这所学校特有的“课程行为”。

“辩论”课程是拉加的品牌, 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或核心课程。好的课程会反映出浓郁的地域文化, 好的课程也一定是指向学生发展的。课程造就人生, 设计课程就是设计学生的未来。学校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要认真规划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 撰写《学校课程方案书》。

学校视觉设计:让学校理念及管理可视化

学校视觉设计, 就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制度规范等抽象的内容转换为具体的符号及形象化的语言, 塑造出独特的组织形象, 让学校理念及精神形象化、立体化, 让学校管理可视化。

学校的视觉设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形象设计、学校管理的可视化、学校形象的策划与推介。

学校形象设计, 就是要用形象化的视觉符号来表达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和行为规范。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 学校的主体雕塑《百年树人》是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设计的, 其整体形象由3根锥形的柱子搭建而成, 这3根巨大的柱子构成的雕塑,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是一个巨大的挺立着的“人”字, 很好地阐述了学校办学理念。视觉设计也包括与师生学习、生活、安全有关的警示标识或提示语的设计, 以保障师生的安全, 方便师生学习与生活。同时这些标识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增加了学校文化氛围。学校形象设计包括校名、校徽、校旗、校歌、师生形象设计、办公用品、学校网页设计等。

要让学校管理可视化。管理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学校是通过“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管理条例来提高效率及达成目标的。管理的可视化, 是管理中“检查”与“改进”的好方法, 我们可以称为“视觉管理”。视觉管理, 就是要让问题无法逃脱。看不出的问题往往是最严重的问题, 我们要善于在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发现问题, 不断追问、寻求问题的实质。

我们在购买家用电器时, 厂商都会在包装箱里放一本产品使用说明书, 人们通过它了解到产品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了解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售后服务方面的信息。学校也应该贯彻“服务至上”的理念。在学生进入校门的第一天, 我校给每个新生发放《新生入学指南》, 要让他知道自己要就读的学校的特点, 知道进入高中学习的主要课程, 在学校应该注意的事项, 知道在学校可能会犯哪些错误, 当出现这些错误后其后果是什么等。我们把这种管理称为“管理前置”, 学校管理提前介入学生行为, 让管理走在问题前面。

学校环境设计:构建蓝天下最美的校园

在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校园的边上是一片果园, 里面种着苹果、梨、李子、杏、桃、樱桃、核桃等果木。孩子们因此而有了各种各样的节日:“果园周”、“丰收节”、“新粮面包节”、“花节”、“云雀节”……孩子们进入学校后的第一堂课就是在果园里完成的, 学校也成了“蓝天下最美的学校”。学校环境设计让学校充满了无穷的趣味。

学校环境设计, 是根据学校办学理念, 综合基础设计要素和学校功能需求, 对学校建筑物、空间环境以及学习与生活设施等做的系统设计。它是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 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内容, 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环境又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环境设计的具体内容有学校各类标识, 教室、会议室、走廊等环境布置, 学校自然景观设计, 校园的文化景点设计等。

学校要重视包括楼梯过道设计、学校橱窗设计、校园各种提示语、校园人文景点等公共艺术的设计。其中提示语是公共设计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好的校园提示语可以不断唤醒学生文明意识, 促进学生文明行动;它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奋发图强;它可以约束学生遵纪守法、规范行为;它可以点燃学生的心中的明灯, 指引他们将人类的文明变成日常行为习惯。如我们可以在楼梯的转角布置上“小心, 转弯了”, 在饭桌上放上“把剩菜带走, 把美德留下……”等提示语。

“设计改变学校”, 是人们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慢慢变成现实的一种路径, 它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学校需要走向设计。

学校,因课改而改变 篇2

关键词:改革,创新,突破,蝶变

课改几年来,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一举成为当地的排头兵。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不加班不加点,轻负优质,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的教育童话变成了现实。

芝山中心小学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带着好奇和疑问,我们走进芝山小学,就“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探究竟。

一、改革,不忍看到三个“苦”

芝山中心小学是建瓯市城区的一所办学悠久的老校,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教师71人,在校学生1514人,其中农民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68.76%。

如同各地城乡结合部学校一样,芝山小学存在班级学生数偏多、师资条件不均衡、生源条件差异大、探索过程被忽视等突出问题,课堂教学困难重重。事实上,在这样一个历史文人辈出的建瓯,在广大家长的思想深处,孩子要想走出去,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也就出现了“一少一多一高”现象———农村生源减少,城市生源增多,家长对教育要求高。虽然“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但成绩不佳、厌学现象仍普遍存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这成了芝山小学领导班子和教师日夜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一串问题,芝山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在借鉴省外洋思、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奔赴我市川石中学、东峰中学等地“取经”。

2010年9月学校按照一、二年级渗透,三、四年级过渡,五、六年级养成的总体要求,开始探索适合校情、师情、学情的“三五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路。

二、创新,“三五六”模式风生水起

如何借鉴川石、东峰“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改的成功经验,推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召集全校骨干力量,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分散回岗实践、课堂观摩研讨、总结改进完善”的形式,研究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聘请教育局课改办、基教股、进修学校专家为课堂“把脉”,最终确立了“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这一模式的创新之处是“三个梯度、五项能力、六个流程”。

1. 三个梯度:导学、导教、导练。在三个梯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了理念与模式的高度统一。

2. 五项能力:课堂教学渗透“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展示汇报能力、发现质疑能力、倾听评价能力”的培养。

3. 六个流程:

课堂教学分“课前裸读,独立自学;比对目标,明确方向;聚焦问题,合作交流;展示汇报,互纠互补;当堂训练、巩固提高;课堂总结,小组评价”六个教学流程。

“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过程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建立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一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使课堂教学改革从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模式,使课堂教学改革有载体、有抓手,为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突破,减负高效齐头并进

芝山小学教学改革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学校在模式突破、减负探索、突出能力、强化德育等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形成适合县域小学课改的独特做法。

1. 模式突破:

“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改初期,芝山小学把“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课改基本模式,要求教师进行“临帖”,逐步适应。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鼓励教师大胆“破帖”,即以自主、合作、探究核心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科、年级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特点,在原有模式上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改革创新,多元尝试,积极探索“一模多法”,从“模式化”到“个性化”,逐步实现化有“模”为无“模”,使课改源于“模式”而高于“模式”。

2. 减负探索:

课前“独立自学”策略。学校在“课前裸读,独立自学”策略上做了探索,分低、中、高三个阶段进行尝试———即“课堂自学—课前导纲自学—课前裸读”。

语文以高年级为例,学生“课前裸读”要求完成9件事:读通文、圈生字、标注音、学分段、读懂意、质疑难、查资料、细感悟、思写法。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提示、查字典、问家长、查电脑等方法,完成自学。数学以高年级为例要求完成5件事:读教材,画重点,想目标,做习题,提问题。学生则从情境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认真研读教材中的“提示语”—智慧老人、淘气、笑笑等一些同学说的话,学习教材中提示的方法,完成自学。

这样的先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展示其潜能和智慧,彰显其个性与灵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

3. 突出能力:

学生“五项能力”培养。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宝库的‘文化钥匙’交给学生”。“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独特之处,就是蕴含着学生能力发展的思想,在本模式的六个主要流程中,前四个环节为学生自学、合作、展示、质疑提供了舞台,而学生间的补充评价、赞赏性评价、建议性评价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学校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制定了“五项能力”培养策略———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发现质疑、倾听评价”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通往高效课堂搭建了便捷桥梁。

4. 强化德育:

小组“互助成长”建设。小组建设是“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作交流的基本单位。与其他实行教改实验学校不同的是,芝山小学的课堂课桌椅排列并不是小组围坐“餐桌式”的,而是采取小组“互助成长”的方式,以4人一小组的形式编组,课堂课桌排列方式仍是传统的“秧田式”,小组讨论时前排学生向后转就形成了一个“活动式”的讨论小组,简单实效。

学校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小组集体的捆绑评价,构建“七色光”伴我成长评价体系,从“课前自学、课堂展示、完成作业、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评比,每周评选优秀小组、自学之星、展示之星、作业之星、纪律之星。小组“互助成长”机制,极大地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热情,使班级内形成浓厚的竞赛氛围,激励了学生团结互助、博采众长、共同成长,同时在学生养成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效。

四、蝶变,教学改革破茧化蝶

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寻求区域上的突破,其亮点是什么?芝山小学创造了新方法、新路径和新经验。

1. 领导重视。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定位决定地位。学校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纳入学校中长期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向课改工作倾斜,从政策层面推动改革的有效实施。

2. 顶层设计。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学科骨干任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优化顶层设计,实施学科负责,分组指导,分段评比,引领示范,鼓励创新,推动课改科学发展。

3. 营造氛围。

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学校教师全员参与。每个领导都要进行课改专题讲座,宣传课改理念;都要深入课堂观课议课,挖掘课改生力军;都要参加校本研究,协调解决课改难题。创造交流平台,让教师畅谈课改心得,开展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达标课,初学教师上过关课,保证人人晋级,要求人人过关,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

4. 模式推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以“自主互助,展示反馈”的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三五六”高效课堂为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课堂更加突出以生为本,突出教师教学风格与智慧。

5. 塑造名师。

学校鼓励教师先行先试,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狠抓“名师工程”力塑“本土专家”,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懂教育、善管理的教师队伍。开展“五个一”活动————每期读一本教育书籍,每期开放一节教改课,每期写一篇课题论文,每期做一次专题主讲,每月交一篇教学反思。定期挑选在课改某一方面做得好的教师,进行主题式论坛。每学年举办一次“七彩魅力课堂课改教学能手”比赛,鼓励教师争当“首席教师”。

6. 建障立制。

学校制定了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常规管理、教师培训、结对帮扶、教学评价等工作制度,把课改情况与年度业务考核相挂钩,与绩效考评相挂钩,与奖学奖教相挂钩,作为教师评先评优、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沐浴着课改的春风,芝山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正合着素质教育的节拍前行,相信不久的将来,让“学生快乐学习”的高效课堂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

芝小的改革之路,还在继续……

参考文献

[1]洪明,余文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J].中国教育学刊,2011(3).

[2]林铖熙“.三五六”:打出快乐学习的节拍[J].闽北日报,2016(5).

浅谈学校体育评价的改变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评价,改变

新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把体育教学评价作为重要内容, 提倡“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评价, 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总体上说, 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包括: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 重视激励与发展功能;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更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运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多元的综合评价。笔者就此根据个人的认识和理解, 从评价目的、评价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形式四方面对体育教学评价作一些探讨。

一、评价目的的改变:由甄别到促进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 主要注重学生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 却淡化了甄别与选拔功能, 而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的功能。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统计学为基础, 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 即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中等水平, 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秀。即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 而其余的大多数只能获得较低的成绩。这样, 评价过程必然就变为一种甄别过程。所以, 在这一过程中, 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 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 成了上述假设的牺牲品。新课程的评定要求与此不同, 它把评定看作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它关注的是通过评价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

这样, 在体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关注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的过程、方法及其应用, 以及其中的情感态度变化和价值观形成, 从而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充分展示自己体育长处的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 进而增强自信心, 培养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以便发扬长处, 弥补不足, 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二、评价取向的改变:由目标取向到过程取向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以国家颁发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教学测验参考量表》为标准, 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绝对性评价。这种评价是以预定目标为标准, 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评价。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 需要使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 强调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 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 是以学生体育学习结果或教学结果与体育课程预定目标相对照, 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 其基本方法是“量化研究”。为了使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这种评价取向往往将预定的学校体育目标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 评价的结果是被评价的学生体育学习结果或教学结果是否“达标”的数据。目标取向的评价, 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评价者是主体, 被评价者是客体。这种评价取向在学校体育评价中简便易行, 好操作, 一直处于支配地位。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

为了使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 我们需要采用过程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 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 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取向承认评价判断的过程, 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同时, 它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 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 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三、评价标准的改变:由量化评价到量化与质性结合的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绝对性评价。这种绝对性评价过于死板、封闭, 只能让身体素质好和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 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就很难在学习中得到成功。而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评价标准, 在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评定时, 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发源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评价, 以科学所崇尚的客观、量化为标志。量化方式下的标准化测验、常模测验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然而, 量化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 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 而且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这样, 学生在体育方面生动活泼的个性就被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 学生在体育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被简化为可怜的几个数值, 体育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则泯灭于其中。所以, 在体育教学评价时, 教师除应该把学生课堂考核的运动成绩作为一个绝对性的标准外, 还应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进步幅度) 作为一个相对性的标准, 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教师采用这种评价标准, 既可以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成功, 又可以让身体素质较好或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积极的练习也能得到成功, 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去, 实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必须指出的是, 质性评定的出现, 并不是对量化评定的简单否定。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 质性评定是为了更逼真地反映体育教育现象。因此, 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 在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依然使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定。

四、评价形式的改变, 由单一化到多样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形式采用单一化的外部评价。单一化的评价表现为内容单一、方向单一。内容单一指仅以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进行测试和打分;方向单一指评价的关系是由上向下的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评价形式, 一改以往的现象, 要求开展内容、方向的多样化评价。

单一化的外部评价是以管理者为主的评价方式。由于新评价要求走出甄别评价局限, 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 它也就不再是过去那种从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一刀切的僵硬面目, 转而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这就是说, 在评价内容上评定必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将其态度、情感、意识、行为纳入评价内容。即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对运动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还包含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发展、运动意识、交往行为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从多方面, 真正地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全面效果。在评价方向上, 评定必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将评价变成自评、互评、组评和教师评的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既要有教师从外部对学生的评定, 又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 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 把三者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 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将评价过程由过去的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在重视多样化评定时, 我们还必须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把学生置于社会环境中, 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 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对问题解决所作的贡献, 也应成为合理的评定内容。

综合体育教学评价的变化, 我们认为, 体育教学评价应该以增强学生体质与培养他们长期终身体育观及优良品质相结合为评价的目标, 采用客观、公正和多样的评价方法, 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 以及掌握和运用运动知识的能力,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发展与构思.体育科学, 1998, (4) .

[2]季浏.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樊临虎.体育教学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设计改变学校 篇4

在《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中, 因为成员来自于大江南北, 不断更新的博文使不同地域的博友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全国各地的学校体育动态: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出台、“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的启动仪式”的通知等等。“圈子”成为了大家心目中最快速、便捷的信息平台, 极大地缩短了体育教师对各种文件、通知的掌握时间, 使广大成员可以及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使他们获得了行动上的一把利剑。同时, 这些共享的信息, 也体现了广大成员之间无私、互助的情怀。

二、学术争鸣, 共同进步

《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是体育教师的心灵家园。在“圈子”中, 大家能够开诚布公地把自己在教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感受、困惑予以发布, 供同行们出谋划策、圈点评说, 或者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极大地促进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字字珠玑, 彼此促进着对方的进步与成长。哪怕是只言片语, 都能起到化解困顿、消除疑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也真正达到了“百家争鸣”的效果。

三、转变观念, 提升水平

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 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体育课存在偏见, 且由于受年终单位评优、职称晋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工作热情, 逐渐养成了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专业知识、理念的更新以及对各种前沿、热点问题的关心程度。因此, 也就很难走进课程改革当中, 更不能准确地把握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依旧停止在“穿新鞋, 走老路”的模式中。

当然, 我也一度迷失了自己。但是, 自从参与到“圈子”中后, 看到如此多的同行洋溢、洒脱的文笔, 以及中肯、适用的教学经验时, 突然间眼前一亮, 并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已经落在了后面。于是, 我在“圈子”中觉醒, 我又拿起尘封已久的书本, 开始学习;我积极浏览“圈子”成员的博文, 细心品味着大家的评论;我积极主动地转变着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工作态度, 努力提升着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四、共享经典, 积极实践

通过浏览学习, 对于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案例、新颖的教学游戏, 我都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中,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现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精品课例;我学习到了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并融会贯通, 逐渐地灌输给学生, 使众多的精品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这符合广大博友的初衷, 也是《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的期待——实现教学相长。

设计改变学校 篇5

教育的本质并不只是教授知识、让学生用大脑记住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学会做人、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这种能力的学生出了校门, 在社会上很容易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掌握知识但不会运用知识的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但由于固有的、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缺陷, 并不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因此, 必须从旧的传统的考试模式中解放出来, 通过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较好地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

一、旧的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按考试模式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考试课的考试主要是以学期期末的闭卷笔试形式为主, 考查课的考试有时则会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这种考试方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 轻视了对学生综合分析创新能力的考查, 过分强调期末考试成绩, 没有或很少兼顾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 以致于使学生养成平时松松垮垮、考前紧张突击、考中抄袭作弊、考后抛在脑后的不良作风。

(二) 考试内容机械、呆板, 题型不科学

考试以期末考试为主, 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 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题型也以客观题为主, 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答题型多, 综合分析、思考、操作类型等主观题少。

(三) 考试重结果、轻过程

旧的考试模式一考定终生, 重结果、轻过程, 对学生的成绩的考查往往具有片面性, 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学生课上并没有认真听讲, 反而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而平时表现挺好的学生, 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四) 无法评价学生的真实专业水平

因为专业课程的特性, 采用旧的考试模式无法将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考题中充分体现出来, 并且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特点, 可能会导致平时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成绩反而不如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 旧的考试模式往往不能评价职校生真实的专业水平。

(五)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旧的考试模式的考试过程, 不能考查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查阅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尤其对于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职校生而言, 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实践分析

(一) 考试内容要符合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 他们学习的侧重点在于精通一门技术, 这并不意味知识并不重要。对于本科而言, 职校学生的在校时间短,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不如本科生。但职校学生往往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 这是他们的优点, 在考试的时候则要重点突出这一点。如在笔者教授的《普通地质学》这门课程的考试中, 除了通常的基本知识考核内容外, 笔者加大了技能部分考核的比例, 如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或图片, 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看到的内容属于何种地质现象、受到了哪些因素影响、经历了怎样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而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会背理论, 真正碰到实际问题就不知该如何来进行分析解释了。这样的考试对教师要求比较高, 需要教师在平时授课时, 不只是讲授书本的理论知识, 而是要在课前收集大量实际资料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通过实例教会学生如何对这些实际看到的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因为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 是经常看到的, 所以还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真正理解了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后, 有一种“哦, 原来如此, 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那么深奥, 我也可以像专家那样解释这些现象”的喜悦感。如在讲到《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这一章时, 笔者就结合我国著名的桂林山水、石林地貌、重庆奉节天坑等来讲解, 学生不仅很快了解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天坑形成的原因, 而且也很快地掌握了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及其特点, 同时也复习了前面所讲的风化作用和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二) 加大平时考核力度, 实行全过程性考核

以往考试, 学生的总评成绩一般都是平时占10%, 期末占90%, 或平时10%, 期中占20%, 期末70%, 而平时的实操、实习分数体现很少, 通常并于平时成绩中。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出勤率、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实, 可将学生总评成绩分成三块:一是平时成绩 (占35%) , 包括课堂参与情况即上课发言情况 (5%) 、作业 (10%) 、纪律 (10%) 、出勤率 (10%) 等;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提高作业率、出勤率和课堂纪律。经过试验对比, 这几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二是学期中的实习测试成绩 (占35%) , 可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进行若干次, 实习测试成绩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实际操作考核成绩为主。三是期末综合考试 (占30%) 。

考核方法的改变, 不仅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改变班级的学习风气, 在全班形成一种争超赶先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之下, 班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调动。平时不努力、不认真听课、应付考试的学生人数大量减少。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 改革成绩评价方法

改革旧的成绩评价方法, 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具体表现。对职校而言, 现如今的教学应改变就有的知识考核方法, 侧重于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对知识的考核远远不如对能力的考核重要。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往往就可以轻松通过对知识的考核, 而简单的记忆则应付不了对能力的考核。对职校学生而言,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更容易转化成生产力。

三、进一步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由于各自特点不同, 教师可根据本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岗位需求, 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如论文形式、开卷考试形式、实地考察形式、操作实践性考试、口试以及闭卷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

例如, 在《矿物岩石学》的考核中, 根据岗位需求, 笔者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依靠肉眼鉴定常见矿物、岩石并能正确地进行描述, 避免让学生背诵大量枯燥的名词、概念等, 实现与今后实际工作的紧密对接。

考试形式多样, 但每门课程采用哪种方式来进行成绩考核, 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必须与相关的教务部门进行沟通、协商, 考核方法一旦确定之后, 将方法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向学生具体说明, 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也使想要获得高分的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一定的调动。

四、实践效果评价

事实证明, 在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以后,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往让教师头疼的出勤率、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等有了明显的改善,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均可以较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度, 同时增进了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了实践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要:通过对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程考试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并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提出了对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一些建议, 以期能改进职校生学习的现状以及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程,考试模式,存在问题,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郑广华.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新尝试[J].河南教育:高教版, 2007 (9) .

设计改变学校 篇6

关键词:健美操,女生,身体形态

健美操是融体操、音乐、舞蹈于一体, 以增进健康, 塑造美的形态, 陶冶美的情操为目的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因其健美、韵律感强, 把健和美融为一体, 再加上音乐的伴奏,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而且它简单易学, 对场地、环境等条件要求不高, 因此, 受到广大中职院校师生的欢迎, 平且被正式列入新编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

中职院校的健美操以组合、短套路学习为主,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又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欲望;中职健美操是学习和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做操能力、编操及自练能力等以及正确的审美观。

青少年通过健美操的练习, 能增进健康, 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自信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丰富课堂内容, 激发运动兴趣;普及健美操运动, 培养后备人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多种功能。通过健美操的练习, 能改善中职学校女生的身体曲线, 也就是形体美, 所谓的形体美是指人体外形的匀称、和谐、健美、形体主要是指全身各部位的比例是否均匀和谐;体态主要是指整个身体及各主要部位的姿态是否端庄优美。形体美基本上是有身高、体重、和人体各部分的长度、围度及比例所决定, 并受肤色、姿态、动作、风度及着装和化妆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要适度。人体如果过分肥胖或过分细瘦, 不仅形象不雅, 而且容易引起许多疾病。

而健美操的独到之处, 是他可以对身体比例的均衡产生积极的影响, 特别是能增加胸背肌肉体积, 消除腰腹部沉积的多余脂肪, 使体态变得丰满、线条优美、秀丽动人。此外, 通过经常性正确的形体动作训练能矫正不正确的身体姿态, 培养正确端庄的体态, 使锻炼者的形体和举止风度都会发生良好的变化。

长期坚持健美操锻炼, 可使儿童、少年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 促进促进生长发育;使青年人动作优美、体态矫健、保持青春活力;使中年人延缓身体的衰老, 保持良好体态;使老年人骨骼结实、肌肉富有弹性, 维持良好形体;使畸形不良身体得以矫正。

1 健美操队女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健美操深受女生的喜爱。为研究健美操锻炼对女生的身体形态具有改善的作用, 对2008年至2009年初健美操的非体育专业的女生进行了实验测评。

1.1 研究对象

安徽省医药技工学校初选健美操课的08级女生20人, 年龄15~18岁, 身高1.60m~1.65m。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对比法

于2008年2月对初选健美操的20名女生经行了十项指标体重、胸围、腰围、髋围、大腿围、安静心率、立定跳远和800m跑的测试, 教学三个月后, 即2008年5月对该项目又进行测试。

1.2.2 问卷调查法

对练习健美操的女生提出问题。

1.2.3 数理统计法

两次测试数据均通过体育统计法进行对比处理。

1.2.4 文献资料法

收集了有关体育统计方法和健美操锻炼价值等方面的材料。

1.3 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

健美操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姿态训练, 有氧健身操和跑跳操, 大众健美操及健美操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相结合。

1.4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 教学前后八项指标数均有显著变化, 胸围和髋围平均增高了1.10 (cm) 和0.90 (cm) ;体重、腰围、大腿围和安静心率分别平均降低了1.14 (kg) 、1.30 (cm) 、0.95 (cm) 、1.85 (次/分) 。此外,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 教学后的标准方差均小于教学前, 说明经过健美操的学习, 学生的身体变得更加匀称。因为健美操是动态和静态结合的健美锻炼, 练习方式多样, 练习部位广泛。其中柔韧和基本姿态的练习, 有利于挺胸, 收腹和立腰。各种扩胸动作的练习, 使胸背肌肉得到有效的锻炼, 有利于增大胸围;提臀动作的练习, 使臀部肌肉发达, 有利于增大臀围;频率较快、跳跃动作较多、运动负荷较大练习, 要消耗练习者体内大量的脂肪。健美操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在160次/分左右, 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血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每次题进行半小时的健美操锻炼, 一个月可减少1.5kg的脂肪, 一年就可以减少18kg。因此健美操锻炼有利于女子健身减肥, 保持健美的形态, 实现了她们追求曲线美和姿态美的最终愿望。

通过健美操的练习充分改善了中职女生的形体, 使她们身材匀称, 比例和谐。塑造了中职生“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那种身体苗条而不干瘪, 丰满而不臃肿, 四肢匀称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总之, 坚持健美操锻炼, 可以使人们身体匀称、和谐、健美地发展;可以使人动作优美、体态端庄, 从而塑造健美形体, 将理想形体的追求转化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邵淑合, 谭作军.健美操锻炼对高校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

[2]黄萍.关于健美操队女中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6) .

设计改变学校 篇7

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掌上学堂”包含学习中心、考试中心、调查问卷、单词查询等选项,学生学习了相应的章节后会显示学习进度。Words and Expressions和Reading and Writing可以分别进行单词和句子的朗读,红色的生词有相应注释;Listening and Speaking可以观看课文视频;Grammar Training可以进行相关语法训练,考试列表界面会显示考试分数。学生可以利用每天洗漱、吃饭、乘车、排队等候等碎片时间来学习。首先,职校学生喜欢新事物,有趣的动画吸引了注意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进度表不断提醒学生坚持学习,互相比较,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第二,每天设定闹钟提醒,要求学生反复听单词、句子和课文的朗读,重复的刺激配合课余休闲时间的英文歌曲、电影、电视剧等,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强化学习气氛;第三,引进声音测评软件,学生按要求完成跟读、朗读、对话、陈述等任务,同时将自己的话语录制进去,声音测评软件会给出相应的成绩等地,也可以联机和周围的同学进行PK,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尤其给平时羞于开口的同学创造了零负担的良好训练机会;最后,考试中心还引入PETS二级考试选择和改错题,系统归纳词汇、语法知识重点,并辅以强化训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经近年PETS二级考试成绩对比显示,使用“掌上学堂”的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整个系统操作简单、使用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掌控,抛却了传统课堂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格局,实现了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打造高效课堂

“掌上学堂”给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机会,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课堂效率。比如在上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第二册Unit 6 Watch for Fun听说部分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将听说部分生词归类,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习题,根据后台统计正确率快速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课堂重点评讲错误率高的题目;其次课前跟读对话句型,由声音分析软件找到大概问题进行改正,课堂上学生基本可以复述句型,补充对话等巩固强化环节能节省很多时间。教师利用这部分时间给学生扩充更多课外知识,如电影历史、电影明星、电影赏析等,也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表演课前准备的经典电影片段、影评报告、定题辩论等,既丰富了课堂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达到语言、技能、情感态度三维目标。课后作业分层而设,基础差一些的同学根据模板(即本课句型)写影评,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自主撰写。写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随时交流,尤其可以和那些需要特别关照的学生交流。网络平台减少了当面交流的压力,便于发现学生问题,更好地掌握并指导学习。

三、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终身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移动学习就为这个学习方向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学习者随时随地自主的学习,只要一直坚持下去,从最初的“闹钟提醒”式学习就能慢慢演变成习惯性学习,而学习带来的效果会激励学习更有信心学习新的课程,并把好的学习习惯带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完全可以带动专业课的学习,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又强调了强化的作用。移动学习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刺激),再由学习者提出解决方案(反应),并由系统反馈强化这一过程。将来,移动学习会不断积累经验,扬弃优缺点,更好地为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服务,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摘要:在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移动学习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获得大家青睐。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外语教学中,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现以我校与软件公司联合研发的“掌上学堂”智能网络学习平台为例,谈谈移动学习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改变。

上一篇:临床护理带教的体会下一篇:章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