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认识

2024-06-07

纳税认识(共4篇)

纳税认识 篇1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企业, 被社会公众高度关注, 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越来越规范, 对房地产税收的管理越来越严格, 房地产企业专项稽查的覆盖面达到百分之百。由于房地产行业税收种类繁多, 税收政策变化频繁, 同时又没有很好的渠道能直接将税收新政传达到房地产企业, 使企业在不了解税收政策的前提下, 出现了不会交税的现象, 到底企业是多交了, 还是少交了, 企业一概不清楚。税收成本的增加, 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 在收入、成本、费用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房地产企业的税后利润与纳税金额互为消长。当房地产企业面临沉重的税收负担时, 房地产企业作为纳税人会将其注意力自觉不自觉地转移到应纳税款上, 致使有些房地产企业铤而走险, 利用一些不合法的手段进行偷税、逃税。而采取偷税、逃税等违法手段来减少应纳税款, 房地产企业则不但要承担税法制裁的风险, 还将影响企业的声誉, 对企业正常的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经过笔者的归纳和总结, 房地产企业在纳税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把纳税筹划当成了财务部门会计处理的工作

有很多房地产企业的决策者认为:“税收就是财务部门的事, 财务部门所作的财务处理就决定企业的应纳税额。出现多交税和被税务机关处罚的情况, 就是财务人员失职”。这种纳税观念存在着误区, 没能了解税收是如何产生的, 也导致很多房地产企业无法解决企业的纳税问题。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企业没有设专门的税务专岗, 更没有专门的税务部门, 通常办税事宜都由部门经理或会计主管兼职。殊不知他们只是把日常报税的事务兼了。而由于国家税收政策的复杂性, 多变性, 房地产行业税收的特殊性, 加上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紧锣密鼓地宏观调控, 他们没法把研究税法的事也兼了。

房地产企业的税收存在两个环节:一是企业产生税收的环节, 共有四个阶段:买地阶段、建房阶段、售房阶段和后期的物业管理阶段, 每个阶段的风险不一样;二是企业交纳税收的环节, 即将企业开发经营产生的税款及时到税务局申报并交纳入库, 通常财务做的是这第二个环节。而交什么税, 交多少税是由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土地转让、开发经营、销售房产等过程中采用的不同方式方法决定的。如:企业在设立过程中, 注册性质的不同, 税收政策、缴税的税种税目税率就不同;企业在开发土地的时间上有推移, 税收的结果也不同, 等等。所以开展这些业务之前的纳税筹划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税务机关在查账时会让企业提供相关的合同?因为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营、销售等过程是通过合同体现出来的, 税务机关要查看房地产企业的业务过程。每一份合同决定每一个业务过程, 业务过程产生税收, 业务部门产生税收, 财务部门交纳税收。房地产企业的这些合同不是由财务部门签订的, 而是由决策人、相关的策划部门、销售部门等签订的, 把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单纯地放到财务部门, 由财务人员进行账面的会计处理, 以为这就是纳税筹划, 这是不可取的。

二、把纳税筹划的实施放在业务产生的事后来进行

房地产企业为什么总在税收方面出现问题?而且常常被税务机关处罚呢?这是因为企业的决策人没有树立一种正确的纳税观念, 等合同签订后, 到财务收款付款报税时才发现税负很重, 总期望事后通过财务人员在财务处理上来解决纳税问题。这是房地产企业暴露的最大缺陷。事实上这个时候相关的税收已经产生了, “生米煮成熟饭”想改也改不了, 剩下就是要按照《税法》老老实实去纳税, 已不存在所谓的纳税筹划了。什么叫纳税筹划?笼统地讲就是指企业各种经济交易事项没有完成, 或者尚未发生的纳税准备工作。它的特点是企业的各种经济事项还没有完成, 完全可以来得及事先加以调整, 事先加以改变, 事先进行重新计划安排, 目的是尽可能地规避税收风险, 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多年与房地产行业打交道, 全国地税系统已形成一个共识:房地产企业的会计账目, 是不可信任的, 房地产所有的合同凭证是唯一稽查的依据!房地产企业的税务稽查, 实际上非常简单, 从收入角度只需到房屋土地管理局抽调某一个项目的所有购房合同, 以及这个合同所对应的所有的契税, 拿契税倒除一下契税税率, 就得出这个项目的交易全额, 从而确定收入总额;再把所有与建筑公司签定的承包合同和相关的管理费用加在一起, 就是这个项目的开发成本和费用, 收减支就是这个项目的利润, 用以计算交纳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所以, 纳税筹划的重点在于事前筹划, 而不是事后筹划。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营过程中决策人要做决策之前可先与办税人员进行商讨, 画税收节点图, 利用房地产业相关税种的优惠政策来出台相关的纳税筹划。

三、随意夸大纳税筹划的作用

从当前我国纳税筹划的实际情况看, 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筹划过程中都普遍认为, 只要进行纳税筹划就可以减轻纳税负担, 增加自身收益, 而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纳税筹划的风险。其实, 纳税筹划作为一种计划决策方法, 本身也是有风险的。首先, 纳税筹划具有主观性。主观性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纳税筹划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失败的纳税筹划对于纳税人来说就意味着风险。其次, 纳税筹划存在着征纳双方的认定差异。严格意义上的纳税筹划应当是合法的, 符合立法者的意图, 但这种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部门的确认。也就是说, 即使是合法的纳税筹划行为, 结果也可能因税务行政执法偏差而导致纳税筹划方案在实务中根本行不通, 从而使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或者被视为偷税或恶意避税行为而加以查处。纳税筹划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部分, 其作用是有限度的, 纳税筹划往往需要与相关的生产经营决策配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 产生出较大的总体收益和效果。

四、房地产企业公司内部缺乏必要的纳税管理

近年来, 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税负过重, 税收筹划被认为是企业创收的第三条途径, 很多房地产企业也开始重视这一块工作。由财务人员开始学习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 对企业自身的业务开始进行纳税筹划, 但在操作过程中, 大部分没有得到好的效果, 反而造成企业偷税逃税的现象, 受到税务部门的处罚。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方面, 由于纳税筹划人员必须是高智商的复合型人才, 需要具备纳税、会计、财务等专业知识, 并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筹资、经营、投资活动, 财务人员临时抱佛脚, 可能没有掌握筹划方法和技巧。但另一方面, 更重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公司内部缺乏必要的纳税管理, 没有得到其他部门的配合。正如前面所述,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税收问题, 而财务只是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事后的核算与反映, 很多具体业务并不是财务部门能操作的。如: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在销售房屋时, 为了达到销售目的, 制定了不少的促销方式, 有打折销售、买房子送装修等。但在税法上规定, 打折销售是根据打折后的金额做销售, 而买房子送装修是根据购房款加上装修款的合计金额做销售 (送装修为视同销售) , 这就无意中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所以, 纳税筹划并不只是通过单个部门的工作能实现的, 必须得到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配合。

纳税人在整个经营过程中都应该考虑自己的纳税成本, 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来实现纳税筹划, 不仅办税人员要了解税收政策, 按国家税法规定交税, 决策者更应该通过了解税收政策设计好自己的开发和销售过程, 来减轻自身的纳税负担, 规避纳税风险。如果单位内部没有合适的纳税筹划人员, 或者其他客观条件限制, 不能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时, 可以通过聘请税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纳税筹划。

五、最优纳税筹划方案是纳税越少越好

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纳税筹划方法的复杂。但是其基本方法可概括为三种:一是选择企业组织形式的纳税筹划, 如注册有限责任公司还是独资企业等;二是安排企业财务活动的纳税筹划, 如企业筹集资金是向银行贷款还是发行股票或债券等;三是取得税收利益的纳税筹划, 包括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由高纳税义务向低纳税义务转化、纳税期的递延筹划。

纳税筹划的目标是选择低税负和递延纳税, 是获得税收利益, 然而纳税筹划不能只局限于个别税种税负的高低, 应着重考虑整体税负的轻重, 因为纳税人的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税后利润, 这就要求它的整体税负最低。在考虑整体税负的同时还要着眼于生产经营业务的扩展, 即使暂时多缴纳了税款, 但从长远看资本的回收率能增长, 对投资者、纳税人有利, 这样的纳税筹划方案还是可取的, 一个好的纳税筹划方案不一定是纳税最少。

另外, 纳税筹划方案的优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采取加速折旧法, 可以更多、更快地计提折旧额, 从而增加税前扣除额, 使企业得到递延纳税的实惠, 但是, 对正处免税、减税期的企业来说, 采用加速折旧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实惠, 反而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

综上所述, 企业要发展, 必须注重纳税筹划方案的综合性, 使之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将纳税筹划纳入企业的整体投资和经营战略, 对业务过程进行税收管理和规范, 制定必要的税收管理措施和制度, 综合考虑, 全面权衡, 更大程度地控制风险, 减轻税收负担, 做到纳税人整体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邱海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9 (3) .

[2]肖思萌, 陶小幸.税收筹划问题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5) .

[3]刘静.试论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财政与税务, 2000 (11) .

[4]王旸.浅谈企业纳税筹划系统[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11) .

纳税认识 篇2

“十二五”税收规划,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逐步建立“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依托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优化服务,加强评估,集约稽查,依法征收”的税收征管新模式。省局和我局的专业化税费源管理最关键的:强调管评分离,胡局长在全省征管信息化会议上强调:专业化管理,分级分类是基础,管评分离是关键,按事设岗是方向,信息管税是支撑。我局年初专门下文明确各级必须成立专业评估机构。可见,纳税评估是从上到下,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的一样工作。

关于纳税评估的概念:强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纳税评估的核心不是对税收进行评估,而是对纳税人申报税源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评估,纳税评估不是对纳税人缴纳税款的评估,而是对纳税人取得的经营收入和经济效益的评估。

关于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问题。纳税评估可以充分利用《征管法》赋予的法定权利,责成纳税人提供各类财务报表和与纳税有关的资料,对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和纳税情况进行评估、确认。总局宋兰局长“税收管理行为基于税款征收管理权而产生。而税款征收管理权是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法、进行税收征管活动中拥有的国家权力。《征管法》明确赋予了各级税务机关对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权。税务机关所有依法进行的税收管理活动均是基于其税款征收管理权而产生的。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管理活动的一种形式,只要其方式、程序合法,则自然应有法律效力。”

新征管法修订:经纳税评估后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纳税人无异议的,要求其进行更正申报;

(二)纳税人有异议,或者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缴纳税款、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应移交税务检查处理。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自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缴纳税款期限届满之日起,至税务检查前进行更正或补充申报,并缴纳税款的,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并处补缴税款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

关于纳税评估的作用。是一项融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既是管理手段,又是服务举措。总局宋兰副局长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税收征管业务的核心,是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手段。要完善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税务机关受理申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款征收——法律救济各环节密切衔接、相互作用的税收征管基本程序。必须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点。要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手段。

关于纳税评估的形式:日常评估、专项评估和特定评估

可以实施以加强税源监控,提高征管质量为目的的日常评估,实施以规范行业税收管理,降低税收风险为目的的专项评估,实施以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促进收入增长为目的的特定评估。

二、下一阶段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要求

1、存在问题、⑴、基础工作量大。目前的纳税评估工作效率较低、人工计算的工作量很大,占有了评 估人员的大量精力和时间。⑵、信息采集准确性不足。

纳税评估模型中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基础数据采集、评估指标配置、评估对象确定、评 估流程处理和流程处理结束等五个工作环节。

2、采取这种方式的必要性。根据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和皖国税发2010(88)号省局《关于充分发挥注税行业职能强化税源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借助税务师事务所的专业技术力量,配合我们完成阶段性重点工作,也想通过三项评估,锻炼我们的税干,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担当。这也是每个分局都抽人的原因。

3、三项评估对象确定

评估对象确定原则上采取分局自报和市局确认相结合,房地产行业分局可以按照不同层高、地段、年份和建筑结构的标准筛选上报;交通运输业可以按照纳税金额筛选上报;建筑业可以按照营业额筛选上报,注重外来报验企业的关联性。

4、具体工作要求 在上次会议上已经进行了明确,强调一点 这次三项评估由我们科牵头,评估办具体负责,调账、各小组之间的协调、与分局的协调、第三方信息的取得、评估小组人员的考核等由马兢局长负责。

5、市区各分局县局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数据管理。严把数据录入关,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严把数据的审核关,保证数据的完整

性,严把数据的维护关,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它是我们专业化管理、综合治税、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工作的基石。(全局异常数据还有不到7000条)。同时积极准备做好双平台、纳税评估、税源状况监控分析软件,综合治税软件推广应用,各项软件应用的准备工作。省局近期对这些软件进行培训。二是各单位要结合对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和房地产开发业进行的纳税评估工作,探索建立评估模型,制作1—2个评估案例。三是利用这次评估检验专业化管理和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相关制度。

土地费用:土地出让金 車迁补偿费

前期工程费用:规划 招投标 勘探设计

基础实施建设费用:水、电、气工程费用 管线、道路

建安工程费用:桩基 电梯 消防 土地平整 监理

企业纳税筹划的三个认识误区 篇3

误区之一:随意夸大纳税筹划的作用

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竞争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从企业内部看,企业欲增加利润,使资产增值,固然可以通过调整商品价格、增加销售数量、提高产品质量等途径增加收入,但价格的上涨又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市场的风险,从而迫使企业在尽量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减轻税负上下功夫。若采用偷逃税方式,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其结果不但不能免除纳税义务、减轻税收负担,相反会增加企业的纳税支出,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削弱市场竞争力。若采用合理的纳税筹划方式,结果会完全不同。因为依法纳税是纳税筹划的前提和基础,其纳税筹划的利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只有纳税筹划是所付纳税费用小、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种合法的具体方式。纳税筹划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有限度的,纳税筹划往往需要与相关的生产经营决策配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产生出较大的总体收益和效果。

误区之二:纳税筹划在事后

筹划性是纳税筹划的一个特征,是指纳税筹划必须在事先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纳税筹划可以贯穿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但决不是在事后进行筹划。在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通常滞后于应税行为,如交易行为发生之后才缴纳增值税或消费税,收益实现或分配后才缴纳所得税等等,这时有的企业不是在发生应税行为或纳税义务之前聘请注册税务师进行筹划,而是等到纳税义务已经发生或已被税务机关查出问题时,才想起向注册税务师咨询进行纳税筹划。因不同的纳税人和不同的征税对象,税法规定的待遇不同,这在另一方面向纳税人显示出可选择低税负决策的机会,如果经营活动已经发生,应纳税收已经确定,再想方设法寻找少缴税的途径,这样的“方法”不能认为是纳税筹划。

误区之三:最优纳税筹划方案是纳税越少越好

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纳税筹划方法的复杂。但是其基本方法可概括为:1.选择企业组织形式的纳税筹划,如注册有限责任公司还是独资企业等;2.安排企业财务活动的纳税筹划,如企业筹集资金是向银行贷款还是发行股票或债券等;3.取得税收利益的纳税筹划,包括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由高纳税义务向低纳税义务转化、纳税期的递延筹划。

纳税筹划的目标是选择低税负和递延纳税,是获得税收利益,然而纳税筹划不能只局限于个别税种税负的高低,应着重考虑整体税负的轻重,因为纳税人的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税后利润,这就要求它的整体税负最低。在考虑整体税负的同时还要着眼于生产经营业务的扩展,即使多缴纳税了,但从长远看资本的回收率能增长,对投资者、纳税人有利,这样的纳税筹划方案还是可取的。

一个好的纳税筹划方案不一定是纳税最少,下面的例子也许更能阐明这一观点。

某商场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货时均按规定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为配合企业发展战略,欲在下月内搞一次促销活动,现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凡一次购货额超过130元的,一律七折销售;二是凡一次购货额超过100元的,一律赠送购货额30%的小商品。假定所有商品的购销价格比为6:10,不同商品的购销费用与商品价值之比相同。问:哪种促销方案对商场最有利?见下页表(以销货额为130元为例,单位:元)。

由下表可见,方案一交纳的税费较少且税负率也较低,但其销售利润与销售利润率并不高;方案二虽然交纳的税费较多且税负率也较高,但是其销售利润与销售利润率较高。因此,方案二对商场有利。

纳税认识 篇4

2009年1月,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办法》) , 对《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特别纳税调整”条款进行了解释和细化, 对反避税的操作程序和手段做了明确规定。《办法》的发布和实施, 标志着我国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反避税法律法规体系, 反避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规范、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 为税务机关执法和纳税人遵从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办法》的实施, 使企业的税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税务筹划只能在反避税法律框架范围内运作, 这是必须直面的问题。应该对避税是否合法有正确的认识, 进而理清税务筹划与避税的关系, 搞好税务筹划。

一、税务筹划及相关的几个概念

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税法》给出了税务筹划及相关的节税、避税的概念。

税务筹划, 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 在不违反法律、法规 (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的前提下, 通过对纳税主体 (法人或自然人) 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 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税务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纳税人在法律允许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 所取得的收益应属合法收益。

节税, 是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政策导向性, 采取合法手段减少应纳税款的行为, 一般是指在多种营利的经济活动方式中选择税负最轻或税收优惠最多的而为之, 以达到减少税收的目的。就实质而言, 节税实际上就是税务筹划的另一种委婉表述。通常意义上, 凡是符合税法立法精神的实现税收负担减轻的行为都属于节税。节税是税法允许甚至鼓励的, 是税务筹划的主要内容。

避税, 是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漏洞、特例或者其他不足之处, 采取非违法的手段减少应纳税款的行为。这是纳税人使用一种表面上遵守税收法律法规, 但实质上与立法意图相悖的非违法形式来达到自已的目的。被称之为“合法的逃税”。避税具有非违法性、非倡导性的特点, 是不倡导的, 会招致政府的反避税措施。

二、避税的性质

关于避税行为的性质有合法、违法和脱法三种观点。笔者认同避税行为合法, 因为税法要求国民只应根据税法的明确要求负担法定的税收义务, 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国民不承担纳税义务。当税法存在法律漏洞或税收立法存在欠缺与不足时, 则应由立法机关通过合法程序来解决, 在法律未经修改之前, 由国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法律不承认“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 它只根据法规规定怎样和不怎样来判断事件的合法与不合法。法律允许的就是允许的, 法律不允许的就是不允许的。法律非明文禁止的, 就是允许的, 就是合法的, 故而不存在脱法的解释。

当税法存在漏洞、模糊之处或存在不足与欠缺, 导致是否征税不能确定时不应征税。避税是合法的, 但避税也有自已的界限, 即就是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所明示的禁止性规定的, 避税被限定在合理商业目的与独立交易原则之内, 超出这个度, 性质发生变化, 构成违法, 依法进行处罚, 补交税款及加收利息。税务机关依据《办法》对企业的转让定价、预约定价安排、成本分摊协议、受控外国企业、资本弱化以及一般反避税等进行特别纳税调整事项。属于法律明文规定的禁止行为, 应为违法事项, 不属于避税范畴。

认同避税行为合法, 并不意味着否认其社会危害性。避税毕竟不仅损害国家财政收入, 也可能使税法的宏观调控职能弱化。但在现有法律上又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 政府所能做到的, 往往是根据所显示出来的税法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现有税法依法定程序进行修改和完善, 通过立法空白的弥补、税收政策和法律的不断完善, 执法力度的加大来尽可能地规制避税这个灰色地带。也就是说, 当法律把某种行为规定在法律之以内后, 这种行为脱离了避税的范畴, 使其从合法行为变成了违法行为。如果企业实施的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所得额的安排, 不属于避税, 它是违法的。现行税法已予以规制的一系列“避税”行为, 不能称其为避税, 而是违法行为。避税尽管在形式上可以说是对税法的挑战, 但实际上是对经济利益追求的体现, 应予认可。

三、税务筹划与避税的关系

税务筹划与避税是个相关联而又比较模糊的概念, 正确界定税务筹划与避税的关系, 有利于正确理解避税问题。

纳税人在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之前, 都需按要求制定一套财务核算制度和会计处理方法, 这在会计理论上叫会计假设。按照税法的规定, 纳税人还要将财务制度和会计处理方法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在会计假设中, 必然包含关于税收的财务处理方法, 这个办法通常称为纳税方案。它是纳税人会计假设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纳税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 而且能够给纳税人带来比较丰富的利润, 因此, 制定纳税方案就成为了一项专业化的劳动, 称之为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从事具体纳税活动的前提, 是一个关于纳税的前期准备和事先安排, 而避税则是在税务筹划基础上的实施过程和结果。所以,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计划与执行的关系。税务筹划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根据其执行结果, 可分为偷税筹划 (违法的筹划) 和避税筹划 (非违法的筹划) , 避税筹划又可分为合理避税筹划 (节税筹划) 和不合理避税筹划。

有人把税务筹划定义为合法合理的行为, 把避税定义为合法不合理的行为, 这是值得商榷的。国家提倡纳税人开展税务筹划, 主要是希望纳税人学习研究税收政策, 准确把握国家税收政策, 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 公平税收负担, 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不能认为违法的税务筹划就不是税务筹划。税务筹划是一件工具, 不是一个行为动机, 它的对与错、是与非, 决定于支配、使用它的主体。

四、税务筹划风险管理

税务筹划是一种经济行为, 常常会在税收法律法规的边缘上进行操作, 技术性、政策性很强, 筹划适当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但如果筹划失当, 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如果无视这些风险, 盲目地进行税务筹划, 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因此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必须充分考虑其风险性。

一是充分认识我国目前的法制环境对实施税务筹划方案的影响。目前立法机关把大量的税收法规授权行政机关制定, 根据“谁立法谁有权解释”的立法原则, 行政机关对其制定的大量条例、规章拥有解释权。行政机关 (目前代表我国征税的主体有海关、国税、地税) 实质上拥有立法和执法的双重权力。在立法解释实际处于虚置的状态下, 当行政机关在实践中有迫切需要时, 即进行各式各样的行政解释, 使其取得了“准立法机关”这样一种与立法机关相当的税法解释权。立法机关向行政机关存在让渡税法的立法权, 造成行政解释垄断以及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几乎滞空的状况, 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张, 可能引发一般反避税条款的滥用。

二是准确解读税法、关注税法变动、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协作是避免操作风险的重要保证, 成功的税务筹划不完全是企业行为, 也需要得到税务机关和征管人员的认可。税务机关拥有自由裁量权, 会使税务筹划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结构当中。况且对企业税务筹划方案认定的裁判员也可能出现偏差。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 纳税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法提供的灵活性, 有效规避和防范税务筹划方案操作风险。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税收信息, 保证税务筹划方案正确顺利实施, 降低风险及征纳双方的认定差异风险。纳税人应关注和了解当地税收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及方法, 使企业的涉税处理和税务筹划符合所在地税务部门具体的征管要求。

三是提高对举证责任的认识, 做好相关资料整理和规范。税务筹划方案一般能够注意做到防止被适用特别反避税条款, 但是却很难做到防止被适用一般反避税条款。企业所得税法把税务筹划圈定在“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之内, 并且在税务机关反避税调查中, 纳税人承担举证责任,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履行好举证义务是保护自身权利的最好方法。企业所提供的证明“合理商业目的”的资料越具体、越充分, 就越能维护自身权益, 税务筹划的风险也就越小。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资料准备工作: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申报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情况;要准备好企业经营概况、组织结构、集团内部的股权关系、近年来财务状况等基本资料;要尽可能收集非受控交易中的可比数据;要准备好相关资料, 包括企业关联交易定价所依据的信息、考虑的因素和据此选择的方法等。

四是税务筹划应与时俱进, 把握好政策的时效性和地域性。国家的税收政策随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许多税务筹划出版物的成功案例, 因时过境迁, 用现在政策来看变成了失败的。每一个成功的税务筹划案例都只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政策环境下才能取得效果。税务筹划是因地因时制宜的经济行为, 应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相配合, 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 借鉴时应特别注意, 注重政策的时效性、地域性, 不能奢求“以不变应万变”。

五是税务筹划应该因企制宜, 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筹划方案看起来数学逻辑推理严密, 论证完整, 结论可靠, 但实际操作起来存在很大风险。税务筹划不仅仅是涉税事项, 而应该是一个系统方案, 应放到整个企业价值链中去考量, 对外综合考虑相关政府、银行、客户、供应商等的反应, 对内考虑董事会、总经理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 这些都决定方案是否可操作的关键。对企业的整个流程及运营不了解, 忽视企业周围利益群体的反应, 孤立筹划、理论筹划、文字筹划, 并不会实现节税, 更谈不上企业增值。

摘要:《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反避税体系更趋完善, 反避税管理工作步入依法规范、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使人们对税务筹划与避税再度关注, 引发了对避税性质的再讨论。讨论避税行为的合法性, 澄清税务筹划与避税的模糊认识, 并进一步阐述税务筹划在新形势下的风险管理, 对税务筹划实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税务筹划,避税,方法,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少英, 谢徽.避税行为非法性质疑.现代财经, 2006 (10) .

[2]龙英锋.论避税行为的无效性及非法性.税务与经济, 2004 (6) .

[3]刘蓉.避税与反避税的三维视角.税务筹划理论与实践——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经济科学出版社.

[4]蒋晓慧, 杨春娇.基于法律视角下的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税务筹划理论与实践——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经济科学出版社.

[5]高亚军, 李永佩.企业并购中的税务筹划分析.税务筹划理论与实践——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经济科学出版社.

[6]刘源, 王攀.企业合并中的所得税筹划变化与案例解析.税务筹划理论与实践——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经济科学出版社.

[7]李大明.中国税务筹划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理论与人才培养的视角.税务筹划理论与实践——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经济科学出版社.

[8]安仲文, 吴春璇, 唐苓.纳税筹划实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9]陈守中.公司财务决策中的税务筹划,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0]陈国庆.企业税务筹划, 企业管理出版社.

上一篇:iOS下一篇:实现英语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