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筹划空间(精选5篇)
纳税筹划空间 篇1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了减轻税收负担和实现涉税零风险而采取的合法手段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进行筹划安排的总称。在国外, 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几乎“家喻户晓”, 它是以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的身份而存在的。我国的税收筹划虽然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由于入世后纳税人的迫切要求加之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的日益成熟, 开展税收筹划正逢其时。
1 企业纳税筹划的约束与博弈
与诚信纳税的呼声相反, 偷逃税现象愈演愈烈, 涉税金额也越来越大, 企业甚至不惜使用虚假信息等手段偷逃税款。造成这种反差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税收制度在制定时给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空间太小了, 以至于企业不得不采取偷漏税的手法降低纳税成本;其二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尚未达到发现纳税筹划空间以及充分利用纳税筹划空间的水平, 也就是说在治理税收环境中纳税筹划与筹划空间就成为国家与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纳税筹划是以不违背税法为基本前提的, 在遵守税法的条件下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应该说纳税筹划与税收欺诈根本对立, 与诚信纳税相辅相成, 可以说纳税筹划是诚信纳税的体现, 诚信纳税是纳税筹划的保证。纳税人将税款缴纳给政府, 希望政府为其提供充足和高质量的公共品和服务, 可以说, 在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诚信对纳税人和政府都具有约束力, 只有整个社会建立起诚实的信用体系, 纳税筹划才有健康的社会环境。
由于纳税筹划具有合法性, 意味着它的战略选择必须接受一定的空间约束与制约, 而这个空间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 只是不同的国家税收空间范围有差别, 企业利用纳税筹划空间的能力不同。
2 企业纳税筹划期待行业准则
纳税筹划的出现是税收进步的象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也是现代企业必修的功课。但是, 纳税筹划的操作本身并没有具体法律规范, 以致操作者在认识上产生分歧。
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 发展于市场经济初期, 现在仍在不断完善中。税法的立法本意与税法表述之间、税法责任与主管部门权力之间、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之间有程度不同的缝隙和重叠, 而这正是纳税筹划操作者可以进行筹划的地方。例如:假合资企业, 实质是假, 没有外资, 但在税收政策的范围内它却享受到了真的“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如此筹划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纳税筹划既是具体纳税人对自己权益的处理, 也是对社会责任、义务以及同业竞争者竞争手段的选择。由此看来, 纳税筹划也应承担法律正义, 也需要合法性、安全性和善意信誉、平等机会来保障。
纳税筹划需要依托具体的标准判断其是否合法、合理, 需要一个行业标准。例如:某大型企业经过纳税筹划, 实施了资产重组和优化配置, 按照该企业说法, 税负应下降21%, 但是当地税务部门并不认可, 因为有不合理避税嫌疑, 且税收计划和当地财政预算难以落实, 结果实际税负下降了7%, 纳税筹划变成了税收磋商与相互妥协, 双方都不满意。这类情况说明, 纳税筹划自身没有权威操作平台依托, 没有具体判断评价标准, 处于有游戏无具体规则、有比赛无明确裁判状态。
因此, 给公平纳税筹划权利、机会, 减少当事者之间分歧、摩擦,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制定纳税筹划准则或管理细则的方式, 在技术上提供一个纳税筹划的操作平台和明确、清晰的价值判断体系, 使纳税筹划立足于建立多方利益博弈规则, 而不仅仅是征纳双方的税法执行博弈。对那些善意的、防御性的、符合立法本意、正常减轻税收负担的纳税筹划要承认纳税人的权利, 要予以肯定;对于那些实质虚假、故意歪曲税法的“纳税筹划”应持审慎态度。笔者认为, 相关部门应该明确纳税筹划业务的机构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行为准则和行为边界禁区、连带责任和目的等;明确税收法律、相关法律以及各种中介机构与纳税筹划之间的法律关系、责任、义务;明确主管税务机关、上级机关和相关机构管理责任、地位、权限和行为禁区。只有建立客观、公正、合法的纳税筹划评价、评估、参考、参照体系, 税务机关、纳税人和“业内人士”才好有的放矢, 纳税筹划才能有序、合法、健康地发展。
3 纳税筹划发展前景广阔
纳税筹划作为纳税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适应其追求税后收益最大化的思想和动机的产物。因此, 纳税人在直接减轻税收负担的同时, 获得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实现了涉税的零风险, 从而维护了其合法权益, 又使纳税筹划过程产生了积极的连锁效应。纳税人作出的符合国家立法意图的安排, 不仅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引导投资方向, 而且有助于强化纳税人的法律意识, 无疑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软科学”水平。因此, 纳税筹划对企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企业而言纳税筹划得当, 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 增加企业的利润和可有资金,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使自身价值达到最大化, 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对国家而言, 纳税筹划促进企业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 有利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落后地区和幼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总体上扩大了国家税收的税基, 增加了税源;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有专家预测, 纳税筹划将是21世纪最热门的行业之一, 对企业决策者来说, 纳税筹划具有很高的“含金量”。随着社会对纳税筹划的日益认可, 纳税筹划必将得到全面发展。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 基于以下三点:一是随着税务稽查力度的加大, 对偷逃税处罚的加重和执法环境的改善, 纳税人会越来越多地摒弃偷逃税的方式, 进而选择纳税筹划, 获得合法的节税收益;二是随着人们对纳税筹划研究的深入, 会找到或发现越来越多的市场空间和筹划技术纳税筹划专业书籍和专业人士会越来越多, 为纳税筹划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基础;三是社会越来越期望纳税人按法律标准来约束自身的纳税行为。
一位税收专家对纳税筹划这一日渐显山露水的行业报以厚望, “《税收征管法》关于税务代理的有关规定, 实际上已经给了纳税筹划发展的空间, 台子已经搭好, 剩下的就是纳税人与筹划人士如何唱好这台戏了。更具规模、更系统、更深层次的筹划, 还有待于纳税人与筹划人士的共同努力。”
摘要:由于企业纳税筹划具有合法性, 意味着它的战略选择必须接受一定的空间约束与制约, 企业纳税筹划的空间既包括政府主动给予的纳税空间, 又包括企业权利与义务的体现。同时基于目前我国企业纳税筹划的操作本身并没有具体法律规范, 以致操作者在认识上产生分歧, 企业纳税筹划期待行业准则来加以规范。
关键词:纳税筹划,博弈,纳什均衡,行业准则
参考文献
[1]尹音频, 刘科.税收筹划[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方卫平.税收筹划[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尹宗成.对企业税收筹划的研究, 乡镇经济[J].2003 (1) .
纳税筹划空间 篇2
目前, 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经济状况都比较低迷, 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有效地增加企业收益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纳税筹划成为企业获取收益的第三条途径”的观点亦在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共识, 纳税筹划也日益被企业所重视, 并得到广泛应用。增值税作为流转税, 在我国零售企业缴纳的全部税款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以2010年度为例, 零售企业的增值税占全部税负总额的平均比重高达68.70%, 但是, 我国零售企业增值税的纳税筹划空间到底有多大, 企业间纳税筹划的水平到底相差多远, 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
纳税筹划空间就是指在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 存在哪些可以不缴税、少缴税或递延缴税的领域。纳税筹划的目的就是要以有效纳税筹划理论为指导思想, 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增值税主要涉及企业的购销环节, 由于从企业外部是无法获取其增值税纳税筹划信息的, 所以, 本文仅针对增值税的纳税筹划空间大小进行探讨, 并以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 对2006~2010年五年的相关企业税负率指标和增值税税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地比较和分析。期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指明重点和方向, 同时, 也将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监管, 以便于企业增值税的纳税筹划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2 我国零售业的经营特点
零售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是高竞争性的行业。近几年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该产业具有鲜明的经营特色:没有生产环节, 规模企业优势明显, 连锁经营成为趋势, 受到国外企业较大冲击。
(1) 零售企业不存在生产环节, 经营方式较简单。与房地产、化工、金融等行业相比, 零售企业不存在生产环节。销售的产品全部来自与企业签订了供销协议的供货商, 例如食品或电子产品的生产商, 较大规模的商品批发商等。除此之外, 与中间商不同的是, 零售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 不再有下游厂商, 只是简单的购销过程。这也导致企业在产品价格控制上余地不足。
(2) 部分大企业正在形成规模优势, 但与国外著名企业相比差距明显。我国零售业业态大致可分为8种: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现在我国上市的零售业企业数量达到70家左右, 但其中只有一部分企业形成了规模优势。这种不平衡也体现在区域分布上。这些渐渐形成规模优势的企业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东部地区, 相反地, 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较缓慢。本文将在之后分析地区分布不同对企业纳税方面的影响。
(3) 零售业的竞争激烈, 且已具有整合制造业的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驻中国, 这给本就竞争激烈的零售业增加了挑战性。在保证自身经营状况稳步提升的基础上, 如何与竞争对手形成良性竞争增加市场份额已成为每个企业都在研究的课题。由近几年的发展可以观察到一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了生产的能力, 可以做到自产自销, 这对企业长久发展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也成为了零售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经营方向。
3 我国零售业增值税的纳税筹划空间
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考查我国零售企业增值税的纳税筹划空间, 同时, 根据数据的可取得性, 本文以增值税率指标为分析的突破口。观测期为2006~2010年五年。研究样本为2006年及以前年度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零售业上市企业42家, 其中, 国有企业25家, 非国有企业17家。为保证分析数据的有效性, 剔除了在此期间被ST或*ST的企业。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巨灵数据库、巨潮资讯、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
按照我国相关税法的规定, 如果企业从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就应该缴纳增值税, 零售业就属于从事产品批发和零售的行业, 需要缴纳增值税, 并且在其所缴纳的全部税负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由于企业不对外单独披露增值税信息, 故我们利用公司对外披露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项目, 采用倒推增值税的方法以便于计算得出企业的增值税额。对企业而言, 通常增值税率越低越好。增值税率越高, 说明企业增值税的纳税筹划空间越大。
要取得企业的增值税率信息, 可以采用如下倒退方法:
增值税率=增值税额/营业收入×100%
其中, 增值税额=流转税总额-营业税-消费税
流转税总额= (城市维护建设税额+教育费附加) /10%
我国零售业2006~2010年的增值税率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企业增值税的纳税筹划空间:
(1) 除了2010年的平均增值税率6.95%高于小规模纳税人3%的征收率外, 在2006~2009年间, 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增值税率分别是2.39%、2.32%、2.75%和2.53%, 均低于3%。行业中位数与均值基本一致, 但是, 也低于小规模纳税人3%的征收率, 标准差也很低。考察期中, 企业增值税率的最小值甚至分别只有0.56%、0.44%、0.19%、-0.01%和1.06%。说明从总体而言, 我国零售业在2006~2010年间是进行了较为有效的纳税筹划的, 这是值得肯定的。可能的原因有四个:一是从2009年开始, 我国增值税转型, 企业购入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2009年和2010年的增值税率。而2010年平均增值税率6.95%远高于前4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营业收入提高导致增值额大幅提高所致, 表现也算正常。二是表1中计算增值税率的税基是企业的全部营业收入, 主要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和提供安装维修劳务2项收入, 而企业实际需要缴纳增值税的税基是不包括安装维修劳务这一收入来源的, 如果企业的某些分支机构的安装维修劳务收入较多, 就会造成表1中的企业增值税率低于企业实际增值税率的情况。由于零售企业年报中并未详细披露出与增值税有关的各项收入, 故无法做出详细的比值分析, 但是, 这并不影响增值税纳税筹划空间的分析。三是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中对营业收入和应纳税额的界定范围不同, 在合法的前提下, 部分企业会采取推迟纳税的方法以降低税负, 这种做法从纳税筹划的角度看也是值得肯定的。四是如果企业增值税的降低是由于企业的经营出现了问题引发的, 譬如, 销售滑坡, 与增值税有关的采购成本上升, 则企业就需要加大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力度, 增强产品的竞争实力,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 争取主动, 必要的话, 甚至可以通过参股的方式控制供应商。
注:2006年增值税率高于行业均值的企业有22家, 占总数的52.38%;2007年高于均值的企业有21家, 占总数的50.00%;2008年高于均值的企业有10家, 占总数的23.81%;2009年高于均值的企业有21家, 占总数的50.00%;2010年高于均值的企业有14家, 占总数的33.33%。
(2) 在2006~2010年间, 我国零售业有3个年度的增值税率高于行业均值的企业占一半以上。并且, 2008年和2010年企业增值税率的最大值分别高达为25.87%和30.01%, 远高于17%的增值税最高税率, 由于各期应缴的增值税等于当期的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 所以, 在正常情况下, 企业各期应缴增值税的实际税率应低于17%。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可能企业存在较大的增值税纳税筹划空间, 那么, 企业就有必要加大增值税筹划的力度。通常, 零售业增值税的主要筹划视角包括有效利用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分立、纳税人身份筹划、购销业务筹划、经营行为筹划以及出口退税筹划以及增值税优惠政策筹划, 等等。二是由于分析用数据均来自企业对外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 在编制合并报表过程中, 企业需要对母、子企业之间以及子企业与子企业等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做抵销处理。这样处理的结果是销售收入因相互抵销而降低了, 但是, 当期应缴的增值税却不能抵销。从纳税筹划角度讲, 说明在企业关联方交易的安排方面可能存在纳税筹划的空间, 企业有必要认真考虑自身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
(3) 在整个考察期中, 国有零售业企业的增值税率基本与非国有零售业企业不分伯仲, 甚至在2010年度, 国有零售业企业的增值税率 (6.13%) 比非国有零售业企业 (8.19%) 要低两个百分点。说明国有零售业企业的增值税筹划水平已经明显高于非国有零售业企业, 非国有零售业企业的增值税筹划空间更大, 应该引起重视并加大纳税筹划的力度。
(4) 从零售企业披露的税负信息看, 没有任何一家享受到了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我国零售企业可以享受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相对很少, 但是, 只要用心, 还是可以发现筹划空间的。概括起来, 零售企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是否存在利用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的空间:合理安排所销售商品的品种结构, 在考虑盈利的前提下, 适度配置可以免征或减征增值税的商品;及时关注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植地区的相关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等等。
总之, 我国大部分零售企业都存在较大的增值税筹划空间, 在目前企业资金流紧张的环境下, 企业有必要重视纳税筹划工作, 并将其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 根据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 深入分析存在哪些可以进行纳税筹划的领域。通过进行合法地、有效地、战略性地、动态地纳税筹划, 及时把握相关税法的变化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改变, 随时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纳税筹划方案, 以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通常而言, 提高收入和降低成本费用是企业获取收益的两条重要途径。虽然企业的税负也是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传统意义上的成本费用是不包含企业税负的。
摘要:在我国零售企业缴纳的全部税款中, 增值税所占的比重最大。而我国零售企业增值税具体的纳税筹划空间到底有多大, 企业之间纳税筹划的效果差距到底有多远, 目前尚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有效证据。本文以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比较和分析2006~2010年5年的相关企业税负率指标和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情况发现, 不同企业在增值税的纳税筹划空间上差异明显, 并且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增值税筹划空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纳税筹划,零售业,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大明.论纳税筹划的税收理论依据[J].财政研究, 2003 (5) .
[2]David, Chong Yen.Taxation planning opportunitiesavailable to partners&cost-sharing participants[N].Company Taxation, 2007.
新增值税筹划空间变化分析 篇3
一、新增筹划空间
(一) 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
新增值税中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与原标准相比, 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是销售额标准下降, 新法将原法中规定的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标准分别从100万元和180万元降为50万元和80万元;二是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新增值税法则规定, 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 (自然人) 继续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而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的变化, 给增值税筹划带来了以下空间:
一是企业更容易成为一般纳税人。由于我国现行税收征管制度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竞争环境的差异。因此, 降低一般纳税人的准入门槛, 对缓解增值税管理对市场竞争公平性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企业使用简易法计税获得的税后收益更大时, 由于一般纳税人的准入门槛降低而成为一般纳税人, 必须使用扣税法, 这样, 新税法的实施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 企业在选择纳税人类型时, 应特别注意税法的这一规定。
二是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或者按一般纳税人纳税。新税法的这一规定, 实际上是给以上纳税人在增值税计税方法和增值税管理方式方面提供了选择的空间。符合以上条件的纳税人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 从节税和获取最大的税后利益出发, 选择合适的纳税方式。
(二) 免税项目选择纳税
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 可以放弃免税, 依照条例的规定缴纳增值税。放弃免税后, 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这是新增的条款, 它为纳税人对销售或者提供适用免税规定的货物或劳务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根据增值税的征收原理及其规定, 免税是指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劳务不用计缴销项税额, 但用于这些免税货物或者劳务的外购货物所支付的增值税, 不得抵扣销项税额。同时, 根据我国现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规定, 一般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或者提供免税劳务, 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见, 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或提供免税劳务, 不一定是合算的。新增值税增加了这一规定, 对维护纳税人的税收利益提供了保障。企业在利用这一制度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享受免税或者纳税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在选择时, 要测算免税和纳税所产生的税负差, 通常当应税项目适用较低税率而外购的货物适用较高税率时, 采用纳税方式可能更加有利。根据我国现行增值税规定, 采用免税, 纳税人在销售该应税货物或劳务时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而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这无疑对纳税人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影响。
二是要充分评估免税与纳税在近三年 (36个月内) 各自的利弊, 特别是非税收益所产生的对税收利益的影响。新税法明确规定, 纳税人一旦选择纳税方式, 将在36个月内不能再提出免税的申请。因此, 评估选择的利弊必须把期限延伸至三年, 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今后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 以企业税后利润为衡量标准, 对免税项目是否采用纳税方式作出选择。
(三)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新税法对销售结算方式不同而发生的纳税义务时间的解释作了相应的调整:
一是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原来的“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的基础上, 增加了“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 为货物发出的当天。”这一新规定, 暗示了企业在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时, 一定要签订合同, 并在合同上约定收款日期, 否则,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物发出的当天。此外, 企业在签订销售合同时, 一定要按照《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履行相关的纳税义务。
二是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原来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的基础上, 增加了“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 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这一规定, 对于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利好, 因为相对原税法的规定, 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提前了。由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既可以是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也可以是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 因此, 从税收筹划角度看, 把按书面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比按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有更大的筹划空间。
三是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原来的“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的基础上, 增加了“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 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这一规定的修改, 进一步弥补了原税法在这方面的漏洞, 使原税法中存在的一些筹划空间归于消灭。
(四) 进项税额抵扣
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核心是允许企业新购入的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企业在税收筹划时, 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是要准确理解新税法对允许企业新购入的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含义。税法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是指《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所规定的固定资产, 即: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而且该固定资产是自2009年1月1日后购买的;除专门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的机器设备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外, 包括混用的机器设备在内的其他机器设备进项税额均可抵扣;纳税人外购和自制的不动产在建工程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纳税人自用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游艇、汽车和摩托车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 这里的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
二是要严格执行现行销项税额抵扣制度。现行销项税额抵扣制度规定, 购进或者自制固定资产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的公路、内河税控运输发票, 应自开票之日起90日内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 并根据“认证相符”的固定资产增值税专用发票、固定资产公路、内河税控运输发票以及铁路、海洋、管道、航空等非税控运输发票在本期申报抵扣;对购进不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机动车所取得的通过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税控系统开具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 凡属抵扣范围的, 也应自开票之日起90日内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 并根据“认证相符”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在本期申报抵扣。违反以上规定, 企业发生的属于抵扣范围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因此, 从税收筹划的角度出发, 企业取得增值税抵扣凭证后, 应尽快进行防伪认证, 并在认证通过后的当月申报抵扣, 以免因超过法定认证时间而丧失获取增值税退税的资格。
二、已消失筹划空间
(一) 兼营销售筹划空间变化
原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应税劳务的, 应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 其非应税劳务应与货物或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纳税人兼营的非应税劳务是否应当一并征收增值税, 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征收机关确定。”。这一规定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兼营的属于营业税的应税项目, 在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方面存在选择的空间”。在实际的税收筹划操作中, 纳税人一般通过对税负的评估, 如果认为缴纳增值税有利, 就采用兼营收入不分别核算的方式, 如果认为缴纳营业税有利, 就采用分别核算的做法。
但新的增值税制度对原来的这一规定进行了修改。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 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这样, 原来存在的筹划空间也就消失了。
(二) 纳税人销售旧货筹划空间变化
原增值税制度规定, 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 售价超过原值的, 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售价未超过原值的, 免征增值税。旧机动车经营单位销售旧机动车、摩托车、游艇, 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财税[2002]29号) 。根据这一规定, 纳税人在销售以上旧货时, 往往比较关注销售收入是否超过原值。但新增值税制度对这一规定进行了修订。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的规定, 纳税人销售旧货, 按照简易办法依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而所称的旧货, 是指进入二次流通的具有部分使用价值的货物 (含旧汽车、旧摩托车和旧游艇) , 但不包括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可见, 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的筹划空间已经消失了。
参考文献
保税区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空间 篇4
关键词:保税区,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空间
我国自1990年5月, 国务院批准上海外高桥为第一个保税区之后, 又相继在东部沿海城市建立起了天津港、大连、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宁波、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总共15个保税区。这15个保税区是由海关总署主要负责, 最初保税区功能定位是仓储、转口和加工, 但是实际功能却是以物流为主。经过二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保税区已经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完善的发展, 但是我国大部分保税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没有对保税区的功能、特殊政策加以好好利用。
一、保税区企业的概念及内涵
1、保税区企业的概念
保税区 (Bonded Area) 是经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海关总署实施监管的特殊经济区域, 同时也是我国目前拥有最大开放度和自由度的经济区域。保税区最初将其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以及转口贸易这三大功能。根据相关政策的规定, 海关对保税区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 对于进入保税区的境外货物, 实行的是保税管理;对于进入保税区的境内其他地区的货物, 将其等同于出境;与此同时, 外经贸、外汇管理等部门对保税区实行比非保税区相对优惠的政策。我国的保税区是在经济特区以及各种经济开发区之后发展起来开放度最大的特殊经济区域,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现在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我国的保税区与美国的对外贸易区 (Foreign Trade Zone) 、欧洲的自由区 (Free Zone) 以及智利、土耳其和巴拿马的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Zone) 具有相似的功能, 只是名称不同。
保税区内企业也可简称区内企业, 是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 具有在保税区内、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以及境外开展进出口贸易的经营权的企业。保税区企业应当向保税区海关办理注册手续, 因为向海关注册登记是开展进出口业务企业取得报关资格的法定条件。保税区企业经保税区海关注册登记后, 便可以获得自理报关资格。
2、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企业税收政策的区别
保税区企业与非保税区企业在海关管理、外汇管理、税收、出口加工以及仓储等方面的政策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此我们只讨论其在税收方面的区别。
保税区企业从非保税区或者境外引进到保税区里供保税区内使用的机器设备、建筑物资、办公用品、管理设备, 以及为加工出口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燃料、包装材料、储存的转口货物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除汽车以外) , 而非保税区企业进口建筑物资、生产设备、零部件、办公用品等一般都要交纳进口税并且需要交验进口许可证;保税区企业在区内交易和产品出口都是免征增值税, 而非保税区企业所有交易都需要交纳增值税;保税区企业货物从国内非保税区运往保税区即可办理出口退税手续, 而非保税区企业货物实际离境时才可以办理退税手续。
二、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法
税收筹划是指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条件之下, 企业通过对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 以达到尽可能的取得节税的税收收益的目的。狭义层面的税收筹划仅仅是指节税, 中义层面的税收筹划包括节税和避税, 而广义上的税收筹划甚至包括了逃税。在此我们讨论的税收筹划范畴只是包括了节税和避税, 并不包括逃税。税收筹划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是新鲜的事物, 虽然我国在近几年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税收筹划空间问题, 但是在认识上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税收筹划方法有很多的, 对于非保税区中小企业与保税区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法是有区别的。
1、非保税区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方法
(1) 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持有的以备出售的在产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在生产过程或者是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方法, 每一种方法对企业的利润、成本以及所得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管理要求、市场环境以及存货性质选择, 例如在物价持续下跌时采用先进先出法, 可以降低成本, 在物价持续上升则应该选择加权平均法。
(2) 企业的费用管理。中小企业的费用开支是很杂乱的, 而对于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的缺陷使得其失去了很多免税机会。首先应该杜绝以白条入账的现象, 应以正规发票为依据入账;其次企业的费用支出也应该以正规的发票为依据, 这样会增加税前扣除的部分;最后费用的支出应该及时入账, 若迟后入账可能会导致无法税前扣除。
(3)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方面。《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企业充分发挥节税效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企业应对其好好加以利用。譬如说, 《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 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发生的研究费用可以扣除50%, 安置残疾人员以及安置国家鼓励的其他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扣除100%。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是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保税区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方法
保税区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法应该建立在非保税区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方法之上, 由于保税区中小企业具有其特殊性, 使得其具有了非保税区中小企业所没有的一些权利。保税区内有自己的法规, 其中包含了《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等, 保税区对区内企业有很多的优惠政策, 这是保税区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最主要方面。
三、保税区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空间
保税区的政策对于区内的中小企业是应该加以好好利用的机会, 在进出口、仓储等方面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保税区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
1、企业利用保税区政策减少资金的使用
在保税区内实行的是保税制度, 保税制度是指海关监督机构允许对某些进口货物在进入保税区后确定其是销往国内市场或者是出口前暂不对其征缴关税和其他国内税。也就是说对于进口货物可以暂时不缴纳进口关税和其他国内税, 其可以在保税区内在指定的场所进行仓储、中转、加工或生产等, 然而如果货物的最终去向是销往国内市场那么需要补缴以前缓交的税款。保税制度在减少企业资金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当企业进口货物的时候, 可以获得如下优惠:缓税、缓证、缓配额等, 由此可以使企业规避非关税贸易壁垒产生的成本。当进口货物存放于保税区的时候, 关税及其他一些国内税 (所得税、消费税等) 可以暂免, 而且通常情况下不需要交纳保证金, 因此减少了企业资金的使用。
(2) 当保税区内的货物需要转口或者是出口时, 企业是不需要交纳税费的, 不仅可以减少企业资金的使用, 而且可以免去出口退税等一系列相关手续。当企业存于保税区的货物需要销往国内市场时, 虽然原则上需要补缴关税及其他国内税, 但是只有当货物实际运出时才补缴, 这样子使纳税时间推迟了一段时间, 从资金时间价值角度分析, 其减少了资金的使用。
(3) 企业从境外购入的货物在区内进行非工业性加工后其运往国内市场销售的, 可以根据海关估价政策来减少税费。例如, 可以通过重新分类或者包装使货物改变其原有分类, 而使其可以采用较低关税税率, 以此来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 从而减少企业资金使用。
(4) 企业将国内货物运到保税区后, 由于货物进入保税区便可视为出口。一般情况下应可以立即办理结汇, 企业可以提前得到销售收入, 于此同时还可以获取出口退税, 这样便达到了减少资金使用的目的。
2、保税区企业的所得税政策优惠
保税区对区内企业的所得税政策的优惠是企业不可小觑的一部分, 因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给企业带来的是直接减少了资金的流出, 增加了企业的留存收益。我国的十五个保税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政策, 略有区别, 以天津保税区对加工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为例。例如, 按照规定, 保税区内外商投资的生产性企业, 企业所得税为15%。但是对于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企业, 从获利的年度开始, 前两年免征企业的所得税, 后三年征收一半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创立的产品出口企业, 在依照税法有关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到期后, 只要是本年出口产品的产值达到本年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的, 就可以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创立的先进技术企业, 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到期后, 企业仍然是先进技术企业的, 可以延长三年的时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在保税区从事加工出口业务的, 国家会以财政补贴的方式使其享受到与外商投资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从以上部分政策中可以看出, 不管是外商投资还是内资企业在保税区内都会在所得税方面获得很不菲的收益, 所以企业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系列的所得税政策。
3、低风险环境给保税区中小企业更广阔的税收筹划空间
保税区给企业建立起了一道保护屏, 使区内企业处于较低的风险环境下,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保税区的法规已经越来越完善, 对保税区内的企业的合法权益可以给与充分的保护。中小企业已经日益成为了我国的国民经济的主力军, 但是其的生存力还有待加强, 面对非经济因素冲击时显得还是很弱小。保税区内的市场环境通常都是根据国际惯例形成的, 与外界有一定的隔离性, 中小企业在此可以减少外界的非经济因素的冲击, 降低了企业投资和经营的风险。并且在保税区内中小企业获得政府担保贷款的可能性很大, 这也使得一直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低风险环境给与中小企业的是潜在的财务收益和更广阔税收筹划空间。
四、结束语
以上我们描述的关于保税区中小企业进行合理税收筹划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并不代表了所有, 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开阔保税区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空间, 有待企业慢慢去发掘。保税区的政策法规给企业带来很多的优惠, 如果企业无法有效加以利用, 对于企业的竞争力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莎:税收筹划“空间”探讨[J].财经科学, 2002 (S2) .
[2]贺飞跃:关于税收筹划新理念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 (3) .
纳税筹划空间 篇5
一、课程资源建设的任务——解构岗位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工作任务
课程资源建设, 首先要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使课程资源建设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对于某一门课程来说, 就是要结合能力培养要求重新解构工作过程任务, 重构学习过程任务。
工作过程要素分为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两种。具体到《纳税实务》这门课程, 主观要素包括税种的基本要素、税收制度、办税程序等;客观要素包括会计账务处理、会计凭证的管理、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和报送等。解构工作过程, 就是对某项工作按照某一种逻辑路线把每项工作任务分解为完成这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象、条件和环境。根据这一定义, 将《纳税实务》课程按照税种设置项目教学的前提下, 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了分解和转化:
《纳税实务》课程设置为9个教学项目, 根据上述工作过程的结构, 重构了18个学习任务, 具体如下:
1、9个教学项目
纳税工作流程认知、增值税办税、消费税办税、营业税办税、城建税办税、关税办税、小税种办税、企业所得税办税和个人所得税办税。
2、18个学习任务
熟悉企业纳税工作、熟悉纳税工作流程、增值税基本要素认知、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增值税纳税申报、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消费税纳税申报、营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营业税纳税申报、城建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关税完税价格的确定、四个小税种应纳税额的确定、企业所得税基本要素认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个人所得税基本要素认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和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
二、课程资源库的构建——课程资源要素的组建
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后, 就是课程资源库的具体构建了。在上述工作过程解构后, 把具体的知识点、能力点等, 做成一个个课程要素资源, 同时相应增加案例、习题库等课程辅助资源, 把这些课程要素资源以文本、图标的形式上传到教学空间, 就成了课程资源库。具体到《纳税实务》课程, 空间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如下:
1、课程研究开发资源
具体包括课程团队介绍和课程课改相关论文。
2、课程基本文件资源
具体包括课程标准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3、教学实施资源
这是整个空间课程资源中最主要的部分, 具体包括每个学期的的授课计划、按学院统一格式要求制定的授课教案、按照“六步教学法”设计的引导文和任务单、播放流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的视频资源、用于课堂教学的动画、图片、文字等素材资源和学习指南、习题库、案例库、资格证考试真题等自主学习资源。
4、教学交互平台资源
包括在空间进行作业布置、批改和通过空间与学生进行群组交流等资源。
三、空间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重构学习任务
课程资源库建立起来后, 就是该如何组织教学了, 也就是教学资源整合问题。教学资源整合就是对教学资源按照课程进展需要进行整理, 也就是说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 以及如何用、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的问题。
1、空间课程资源的配置
《纳税实务》课程资源根据用途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课程研究开发资源。包括课程团队和课程改革相关论文等。
二是课程基本文件。包括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设计。
三是教学实施资源。包括具体的教学实施文件和学生学习提供指南的资料, 如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PPT、教学任务单、教学案例库、课程考核体系、习题库、考证真题库、在线测试题等。
四是教学互动平台。包括作业布置与批改、课程交流等。
2、空间课程资源的运用
具体的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的运用, 其二是课程教学之外的运用, 最后是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的应用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在教学准备环节, 有教学指导文件, 如教材与参考教材、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任务单、课程网站和多媒体教室等。在计划决策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这里有教学任务单、实践教学设计方案、各种纳税申报表、课件、案例库等。在教学的实施环节, 主要是要给学生明确做什么、学什么。这里有任务单、纳税申报表、案例资料等。在任务单中明确了任务的要求以及任务的实施说明和任务实施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在检查和评价环节, 学生要完成对税额计算的检查、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检查, 同时完成对整个工作任务的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这里设计了自测题, 检查单、考核表等。
此外, 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 还用于进行课程开发、知识更新等方面。首先, 因为教师的教学对象不同, 有的是专业不同, 学生的类型也不同, 通过已建的课程资源, 把它拿出来进行重新的组合, 开发出适合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类型的课程。其次是用来知识更新, 学生要不断接受教师的新知识, 因此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 通过资源平台, 加强学校间、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与研发, 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这样才能教出更好的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通过课程资源库, 实现自主学习。学生课下也可以进入网站, 充分运用习题库、运用多媒体课件等, 反复学习。这样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技能, 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学, 在课后只要有网络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同时也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以及就业提供相关帮助。在课程资源库里面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信息, 模拟题及历年真题等供学生练习。
最后, 空间资源库的建立, 实现了资源共享, 有利于完善该课程的建设。教学资源除了运用在课程教学中外, 还用于进行课程开发、知识更新。空间课程资源让想学习这门课的学生和教这门课的老师都能分享资源, 使得老师能够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洪宇.解构工作, 重构学习, 构建互联网空间资源课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