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纳税筹划案例(共8篇)
公司纳税筹划案例 篇1
公司纳税筹划案例浅析
朱丁丁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企业对合法纳税越来越重视,在规避税务风险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在现有的税收制度下降低税负成本,纳税筹划越来越多地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重视,而纳税筹划本身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税务工作者想要就税收优惠政策及相关税法与公司实际经营业务相结合进行纳税筹划就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深入了解税法相关条文。本文就税收优惠政策结合公司实际业务进行筹划,浅析纳税筹划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挖掘可以筹划的业务。【关键词】纳税筹划;税收优惠;筹划方法
纳税筹划是公司对现有资产、收益的正当维护,属于公司应有的权利,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理性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能,是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表现。会计基础理论表明,税收是构成公司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格和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利润和税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缴纳的税款增加,留存给公司的利润就会减少;缴纳的税款降低,公司留存的利润就会增加。在现行税法体系下,减少税收这种纳税人经济利益的直接流出,是纳税人进行合法纳税筹划的内在动力,其次税法规定本身还存在纳税筹划的空间,主要体现在纳税人定义的可变通性、税率上的差异性和税基调整的弹性余地。
一、纳税筹划概述
(一)纳税筹划的概念
纳税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者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者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作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者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纳税筹划是由英文Tax Planning意译而来的,从英文字面理解也可以称为“税务筹划”、“税收计划”,但是由于我国将税务部门对于税收征收任务的安排叫做“税收计划”,为避免与之混淆,在从国外文献中引进这一术语时,将其翻译为“税收筹划”、“纳税筹划”、“税务筹划”等,以体现税务筹划所具有 的事先安排策划的特点。
(二)纳税筹划的基本特征
1.合法性,即纳税筹划只能在税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也是纳税筹划本质的特点。不违反法律规定是纳税筹划的前提条件,是纳税筹划最基本的要求,纳税筹划不仅不违法,而且符合国家的立法意图。当存在多种合法的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纳税人可以利用对税法的熟知,对实践技术的掌握,做出纳税最优化的选择,最终降低税负成本。
2.税收优惠政策导向性,税收是目前国家政府控制其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政府可以通过颁布各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多征或者减征税收,引导纳税主体采取符合税收优惠政策导向的行为,以实现政府治理社会及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
3.节约税收成本的目的性,即纳税筹划有明确的目的: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纳税筹划应以纳税主体资本总收益的长期稳定增长为目标,而不是个别税种税负的高低。
4.专业性,即在进行税务筹划时,筹划者应当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由于税务筹划是纳税主体对税法的能动运用,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策划活动。它要求企业税务会计精通国家颁布的税收法律、法规,并熟知财政部颁布的财务会计制度,同时要时刻清晰了解如何在现有的纳税环境下,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以及节约企业税收成本的目的。
5.纳税筹划的时效性,政府颁布的税收法规是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的外部环境,它实际上给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的行为提供了空间,纳税人只能适应它,而无法改变他,纳税筹划受到现行税收法规的约束。随着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的税收法律也会不断修正和完善。税收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税收政策同时也会根据其宏观经济政策的需求而调整制定,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都不会一成不变,当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调整变动时,纳税筹划的做法也应及时同步调整。
(三)纳税筹划与避税的区别
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漏洞或者缺陷,通过对经营及财务活动的精心安排,以期达到纳税负担最小的经济行为。例如,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企业其本土所得税税负相较其他国家来比较重,不少企业就通过“避税地”进行避 2 税,把利润通过低价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到“避税地”公司的账户上,以此达到减少美国本土母公司的利润,减少纳税。当然这样损害了美国政府的财政利润,但由于在当时反避税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也只好默认。
避税作为市场经济的特有现象,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各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避税将逐渐演变成一种高智商的经济技巧和经营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税收,就会有避税。随着税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国际协调的加强,避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有的文献甚至将纳税筹划和避税画等号。而在税务筹划实践中,有时也确实难以分清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对两者的态度也有不同。有的在法律上努力将避税纳入打击范围,而对税务筹划又是允许的,本文更倾向于将正常的避税行为与税务筹划放在一起考虑。
二、纳税筹划方法
纳税筹划的方法很多,而且在实践工作中也可以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其中主要包括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会计处理方法筹划法、转让定价筹划法、纳税期的递延法、税法漏洞筹划法等几种方法。
1.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法,指纳税人凭借国家颁布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的方法。税收优惠政策是指税收法规对特定纳税人及征税对象给予照顾和鼓励的特殊规定。国家为了扶持和鼓励某些特定行业、产业、地区、企业和产品的发展,或者对某些在生产经营上有实际困难的纳税人给予照顾,在税法中做出的某些特殊规定,比如,免除纳税人应缴纳的部分或者全部税款,或者按照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等,从而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2.会计处理方法筹划法,就是利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进行筹划的方法。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同样的经济业务在现有会计制度下,因为不同会计人员的理解而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会计处理方法也未违反税法并都得到税法的认可。所以,通过对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筹划同样可以达到获取税收收益的目的。
3.转让定价筹划法,主要是通过在关联企业之间以一种不符合常规的交易方法进行的纳税筹划。它是纳税筹划的方法之一,被广泛地应用在国内以及国际 的纳税筹划实务中。
4.纳税期的递延法,指在现有的合理、合法的税收制度下,使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收而节税的纳税筹划方法。纳税人延期缴纳本期税款并不能降低纳税人缴纳税款的绝对总额,但等同于得到一笔无息贷款,使得纳税人本期的现金流得到增加,并使纳税人在本期有更多的货币资金扩充流动资本,用于资本投资;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即今天多投入的资金可以产生收益,使将来可以获得更多的税后所得,相对节减税收。
5.税法漏洞筹划法,是利用税法文字上的忽略或税收实务中征管方大大小小的漏洞进行筹划的方法,属于避税筹划。纳税人可以利用税法漏洞争取其在不违反收税法律的合理权益。时间的变化常常使相对完善的税法出现漏洞,地点的差异又不可避免地衍生漏洞,人员素质不高同样会导致税法漏洞的出现,税收征管的技术手段落后同样会限制税收制度的完善以及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由于税收制度内部结构的不协调也会造成税法漏洞。这些漏洞正是纳税人增收减支,降低税负可以利用的地方。
三、捷安特公司纳税筹划案例
(一)捷安特中国区简介
秉承“全球品牌,当地运营;各地成功,全球支援”的新世纪经营哲学,生产并行销世界知名自行车品牌——捷安特(GIANT)而享誉全球的台湾巨大集团,于1992年10月设立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2010年8月成立捷安特(昆山)有限公司。捷安特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行销网络遍布全国,自1993年捷安特第一家专卖店——上海衡山店开业以来,迄今已有3000余家经销服务网点,捷安特已经成为中国自行车行业的领导品牌。捷安特带着40余年生产各类型自行车的专业经验,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以及全球营销的成熟理念,结合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在中国大陆,精心耕耘创造自行车文化的新纪元。
(二)江苏捷安特自行车文体基金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案例
江苏捷安特自行车文体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3月28日是由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主要业务范围:接受社会捐赠;资助自行车文化体育活动;开展自行车科学研究;支持其他公益活动。2012年发生下列经营业务:全年取得捷安特中国区各制造厂捐赠收入180万元,支出与公益活动相关的业务成本 8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利息收入1万元;发生管理费用11万元。于2013年5月31日前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且已知应弥补以前亏损50万元。
对该基金会2012年发生经营业务未作纳税筹划可知,2012年汇算清缴应缴纳企业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180-80+1-11-50=40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40×0.25=10万元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四章第二十六条第(四)项规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收入为免税收入,另《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四条对《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做出具体说明。
根据上述两个文件及《江苏省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办法(试行)》(苏财规〔2010〕14号)(目前执行苏财税〔2014〕44号文,苏财规〔2010〕14号已经废止)的要求使江苏捷安特自行车文体基金会满足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的条件,为江苏捷安特自行车文体基金会争取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使其取得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则其取得的捐赠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依据以上文件江苏捷安特自行车文体基金会已申请且于2014年取得非营利组织资格(苏财税〔2014〕5号),优惠有效期所属纳税2012-2016年,由此取得的捐赠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可得:
应纳税所得额=0-80+1-11-50=-140万元 应纳税额=0元
由此,向昆山国家税务局申请退还2013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所缴纳的2012的企业所得税10万元。
该案例是典型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筹划的方法,即利用该基金会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去迎合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筹划的方法。
(三)捷安特(昆山)有限公司房产税纳税筹划案例
捷安特(昆山)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自行车的生产制造及销售,2011年在昆山购置商品房8套免费用于台籍干部住宿,购置总价款1000万元,现行《房产税暂 5 行条例》即房产税采用的是比例税率。房产税计税依据分为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两种形式,故房产税税率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计征的,税率1.2%;另一种是按照房产出租的租金收入计征的,税率12%。纳税筹划前,依照《房产税暂行条例》结合昆山市地方税务局规定按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征得:
应纳税额=1000×(1-30%)×1.2%=8.4万元
已知该公司购置商品房免费用于台籍干部住宿,根据财税〔2000〕12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住房租赁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第一条:对按政府规定价格出租的公有住房和廉租住房,包括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向职工出租的单位自有住房;房管部门向居民出租的公有住房;落实私房政策中带户发还产权并以政府规定租金标准向居民出租的私有住房等,暂免征收房产税、营业税。由此可知如果以租赁的形式将购置的商品房以0元的价格出租给台籍干部使用其租赁价格低于按照政府规定价格出租的企业自有住房,即可享受暂免征收房产税。由此向昆山地方税务局申请减免2012及2013房产税合计16.8万元。
2014年8月31号昆山地方税务局在对捷安特(昆山)有限公司进行税务稽查时依据2013年11月27日发布的财税〔2013〕94号文《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向职工出租的单位自有住房房产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对现就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向职工出租的单位自有住房的房产税和营业税政策进一步明确,即《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住房租赁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0〕125号)第一条规定,暂免征收房产税、营业税的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向职工出租的单位自有住房,是指按照公有住房管理或纳入县级以上政府廉租住房管理的单位自有住房。由于捷安特(昆山)有限公司购置的免费用于台籍干部住宿的商品房不属于未按照公有住房管理且未纳入县级以上政府廉租住房管理的单位自有住房,因其文件是2013年11月27号颁布的,所以要求捷安特(昆山)有限公司补缴所属期2013年12月份房产税0.7万元,同时加收滞纳金0.08万元,自2013年12月起再也不符合政策规定亦无法申请后续的房产税减免。
在此筹划房产税案例中采用了税法漏洞筹划法,利用公司零租金价格低于政府规定价格的漏洞来申请房产税减免,但是随着税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 6 亦无法通过该漏洞申请房产税的减免。
四、捷安特公司纳税筹划案例经验借鉴
由上述两个纳税筹划案例可知,企业想要对经营业务进行纳税筹划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纳税筹划方案的合法性原则
在对企业经营业务进行纳税筹划时要求筹划者充分学习税法等相关法规政策、熟知税法知识,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税收法律的内涵,时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务必使税务筹划方案不违法。在对企业涉税业务进行筹划时要坚持合法性,即企业纳税筹划必须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引导方向,使得企业在享受有关税收优惠的同时,也顺应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同时在筹划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划清企业纳税筹划与漏税、偷税等其他减税行为之间的界限,坚持合法筹划,防止违法节税、减税。
(二)保持纳税筹划方案适度灵活
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不断重新评估和审查企业纳税筹划方案,适时调整筹划内容。评估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采取措施及时回避、转嫁或分散风险,针对纳税筹划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建立企业纳税筹划防范及预警机制。在纳税筹划前要对筹划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综合考虑各种涉税因素后慎重选择需要实施的纳税筹划方案。在纳税筹划事中、事后建立相应的公司纳税筹划风险评估机制。在纳税筹划实施过程中对纳税筹划方案进行全程化监控,密切关注与纳税筹划方案相关的税收政策环境的变化,针对出现新的情况及时变化或调整筹划方案。
(三)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搞好税企关系
加强与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联系,搞好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充分了解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具体要求和征管特点,进行纳税筹划。同时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及时从税务机关获取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信息。由于税收法规的规定往往具有一定的弹性,加之各地税务机关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务干部和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对其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很难准确把握。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纳税筹划者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具体方法和特点,经常与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税企联 系,使企业纳税筹划方案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或者使企业纳税筹划方案得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从而降低和避免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取得应有收益。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一定规模后,纳税人将开始重视纳税筹划工作,纳税筹划要求企业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规划纳税义务,这就要求纳税人必须充分学习税法、掌握税法知识,继而依法纳税。因此,纳税筹划客观上有助于纳税人主动纳税、诚信纳税,提高纳税意识。纳税筹划只有通过对税法的深入研究,合法操作,方能降低企业税负成本,把税收风险降到最低,真正发挥纳税筹划的作用,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及资料: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 2.郭淑荣,《纳税筹划》,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3.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2007年3月16日
4.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2007年12月6日
5.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江苏省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苏财规〔2010〕14号,2010年5月31日
6.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办法(试行)》, 苏财税〔2014〕44号,2014年12月29日
7.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发布第四批获得免税资格的省属非营利组织名单的通知》,苏财税〔2014〕5号,2014年2月11日
8.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向职工出租的单位自有住房房产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3〕94号,2013年11月27日
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住房租赁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0〕125号,2000年12月7日
10.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国发〔1986〕90号,1986年9月15日
公司纳税筹划案例 篇2
一、政建公司税收筹划的基本情况
从青岛政府建设投资的政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政府建公司) 的基本情况来看, 它是一个民营建筑业企业, 成立于2015年10月20日。注册资本1900万元, 主要经营建筑业开发和管理, 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二、政建公司营改增的税收筹划分析
(一) “营改增”后税收变化
我国税收制度中仍然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 为了健全我国的赋税制度, 2011年颁布了“营改增”的《试点方案》。根据该方案, 从2012元旦起, 上海市一些现代化服务业和运输业开始试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在我国拉开了营改增试点的序幕。2012年7月, 经国务院批准, 扩大了个别现代服务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的试点范围, 具体是分批从上海到北京等8个省 (直辖市) 进行扩大, 其中山东省属于扩大试点地区范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推行, 是国家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措施的重要体现。青岛政建公司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抓紧谙熟“营改增”相关政策, 把“营改增”税收的法律法规与新规定相结合, 对企业经营业务的内容进行合理性安排, 使公司总税负下降, 从而获取利益。“营改增”后的企业流通税, 其涉税影响已超出单个企业的范围, 完整的一个抵扣链条在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产生, 并影响着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为税收筹划提供了较大空间。
(二) “营改增”后的税收筹划
1. 建设合同的涉税审核。
合同能够很好地反射出一种交易结构, 首先, 合同后的贸易结构是税收负担由交易结构决定, 结算方式, 交易标的物交易方式和数量也是由其决定的, 同时, 税基、纳税义务、科目、税种、纳税地点、发生的时间、税率等等也受到其影响。最终选取的人才会受到合同税问题的影响, 加强税务事项在合同评审, 可以有利于合同税问题, 不必要的开支也能够生下来, 大大规避了一定程度上税务风险。
2. 合理选择纳税人身份。
本次营改增政策的推行, 使得建筑企业从以营业税为主转变为以增值税为主的纳税企业, 在使用发票的抵扣环节, 有可能出现个人或小规模纳税人开出的普通发票, 导致无法在增值税税前抵扣。因此, 企业在选择上下游供应商或销售商时, 应该充分考虑抵扣链条的延续性, 如无法通过抵扣链条来转嫁税负, 则应该在产品定价方面考虑, 通过降低购买价格和提高销售价格来间接转嫁税负, 弥补企业损失。
3. 董事费分次发放的筹划方式。
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若干征收问题, 我国税务总局发文作出明确规定, 劳务报酬的个人所得包括因出任董事的收入所得, 个人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般而言, 董事费的收入支付多是大数额的、一次性的, 若根据劳务报酬项目进行征收, 将适用较高的税率, 这样, 董事费的个人所得税负担较大。如果可以将其作为工资薪金平时支付给担任董事职务的个人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但由于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还规定, 对非任职的董事取得的董事费收入, 应按劳务报酬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因此此种方法不可行。另外, 税法还规定按次征收劳务报酬的所得税, 收入所得如果是一次性, 则应当按照一次, 进行征税;收入所得如果是同一事项的多次、连续获取, 则应当将一个月内的所得作为一次, 再进行征税。因而, 可将董事费分次分月支付, 比如按季度分4次支付。
三、政建公司案例给予的启示
通过分析以上的案例, 政建公司税收节约了两千四百万元之多, 减少合同的结算金额约一百多万元, 总开支节省两千五百多万元, 税收筹划和税务管理的经济效应显而易见。政建公司高度重视税基, 税收筹划和税务风险管理联合贯穿于企业的管理, 对于整个企业的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共同推动的作用。第一要懂税, 对新的税制政策能够正确理解, 实现改革成本最小化、自身利润最大化, 对采购工作、进化渠道进行合理安排,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合法、合理地进行税收筹划。此外, 在设计筹划方案时, 要深入研究, 建立具备完整性、连续性、实现自我优化的税收筹划体系, 并规避税收筹划的风险点及采取相应防范控制措施, 使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涉税风险与税收负担, 获取最大的税后利润与企业价值。
摘要:作为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来源的税务风险管理和税收筹划, 在建筑业所面临的各种多变又复杂的税收政策和宏观调控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建筑业企业迫切需要加强税务风险的管理和税收筹划。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 对于建筑业企业, 在经过“营改增”后, 开展合理避税, 一来可加快这些企业的发展进程, 二来也可增强政府对行业动态的把握, 使我国税制更加完善。随着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调查, 本文在学习了相关的国内外税收筹划理论后, 结合当前企业的税收政策, 选择以青岛政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税收筹划和税务风险管理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税收筹划,税务风险管理,营改增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2013年全国建筑业开发和销售情况[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1/t20140120_502096.html, 2014-01-20/2014-1-26.
[2]中国政府网.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DB/OL], http://www.gov.cn/gzdt/2013-12/25/content_2554028.htm, 2013-12-25/2014-1-26.
[3]John Doyle.Corporate Tax-Planning Effectiveness:The Role of Incentive[J].National Tax Journal, 1999 (3) .78-82.
[4]盖地.税收筹划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10-13.
[5]盖地.税收筹划理论研究—多角度透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23-27.
《征税和纳税》教学案例 篇3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高一经济常识第九课《征税和纳税》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案例描述
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调整了教学思路,坚持“以学生定内容,以内容定学法,学法定教法”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营造一个开放的氛围,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同学8人为一组,围绕“税收与依法纳税”进行讨论,列出学习提纲,撰写各自的主题活动策划书。让学生们在确立小组研究主题后去图书馆、上网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制成多媒体演示文稿,编排小品,设计宣传画等形式。第二个课时,各小组实施各自的主题活动,交流学习成果,在活动中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明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以下是五个小组的活动策划书及教师点评。
1.第一小组的活动策划书
主题:“智慧大比拼”之税收基础知识篇。
内容:收集关于税收的20道问题。
形式:“智慧大比拼”的抢答方式。
资料来源:教材、有关资料、网络等。
具体分工:计时、计分和主持。
教师点评:本组采用“智慧大比拼”的形式,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学习,编写成如“税率的种类”“个人所得税如何征收”等题目,让学生共享资源,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2.第二小组的活动策划书
主题:《中奖之后》
形式:小品
内容:假如你买彩票,中了大奖,如何规划这笔奖金的使用,以及涉及的纳税问题。
资料来源:电视、教材、网络、杂志。
具体分工:小品的创意者、表演者、主持、评论者。
教师点评:本组的表现,超乎我的想象,活动中迸发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创意新颖,集娱乐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很多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自然融入小品。
3.第三小组的活动策划书
主题:我国税收的使用及现状
形式:制作多媒体图片资料“烟台市近几年市政建设成果”
内容:认识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树立“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光荣义务”的意识。
资料来源:网络、图书杂志和报刊。
教师点评:本组同学的课件虽然稚嫩,但有许多理性的思考,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思想,把教材基础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
4.第四小组的活动策划书
主题: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形式:针对某影视明星逃税案,课堂模拟法庭审理。
内容:宣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纳税光荣、漏税可耻”的观念。
资料来源:教材、资料、网络。
教师点评:在活动中学生了解我国税收的现状,讨论偷税、漏税现象发生的原因,提出许多可行的对策。本组的同学生动地扮演了很多角色,以案说法,旁征博引,唇枪舌战,据理力争,现场气氛活跃,锻炼了同学们的雄辩口才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增强了同学依法纳税的意识。
5.第五小组的活动策划书
主题:增强纳税人意识。
形式:借助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街头宣传标语等形式,设计宣传画。
内容:公民要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行使纳税人的权利,成为国家税收制度的自觉拥护者。
资料来源:教材、网络。
教师点评:学生设计的宣传画非常新颖独特,富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在此活动中,明确了中学生与纳税息息相关,自觉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的税收,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我深深地为同学们积极的参与、独特的体验、大胆的表扬和质疑而高兴,学生的精彩表现让我觉得这堂课是成功的。
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新课程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知识目标方面,通过预习、讨论探究问题,学生们主动识记和理解了税收和依法纳税等基础知识;能力目标方面,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和具体事例相结合,举一反三,增强了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为关键的是,达到了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学们既了解了我国税收的若干知识,又明确了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增强了纳税人意识,提高了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2.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语言中、行为中,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正确的思想,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这种探究式教学不但能达到教学目标,也能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通过讨论问题,在掌握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强的满足感。
3.由于上课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以很大地热情投入其中,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增强了对政治学科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笑声中陶冶了情操,同学在掌声中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等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活动中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投入程度。
4.由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始终以小组形式完成,而整个学习任务的最终完成又是全班各小组合作下完成的。因此,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也初步认识了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所起的作用和集体融合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从而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公司纳税筹划案例 篇4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论文题目: Z纺织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学院名称:
指导老师:
2016年6月20日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Z纺织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一、案例介绍
1、基本情况(确定评估对象)
Z纺织有限公司属于中型纺织企业,是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出口退税。2004年至2006年4月,Z纺织有限公司累计向国税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税1054万元,2006年6月16日被**市**区国税局列为重点评估对象。
该公司从2004年6月开始发生出口业务,按照出口退税审核软件统计,该企业出口情况是:2004年6月-12月出口销售3110万元人民币(以下均为人民币),出口数量284万米:其中6月2058万元、7-10月销售为0、11月436万元、12月616万元;2005年合计出口销售5242万元,出口数量477万米:其中1月1289万元、2月800万元、3月1958万元、4月1031万元、5月43.9万元、6月-8月为0、9月130万元、10-12月销售0;2006年1-4月出口销售5367万元,出口数量480万米:1月出口1527万元、2月599万元、3月2638万元;4月604万元。2004年6月-2006年4月共出口销售数量1241万米,出口销售收入13720万元,并据此办理出口退税1045万元。
从申报情况和日常管理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该公司存在重大疑点。(1)该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品名与出口报关的产品名称不一致。该公司出口的部分产品不是自产。
(2)该企业几年来的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异常。(见下表,单位:元)
该企业的出口增长几乎是每年翻一番,而从企业人力资源投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显然不符合纺织工业生产的基本常理。
(3)从企业的账面看,车间每月生产多少成品就销售多少,有时两千万销售收入,有时几百万,有时为0,显示企业月度销售极其不均衡,与该公司的每月耗电量不吻合。
(4)资金流向分析。资金往来看,该公司与其关联公司存在着大量的相互拆借和相互买卖的现象,且其出口商也是公司的股东。同时在资金运用中大量采用银行承兑汇票,资金的运作令人可疑。
鉴于以上情况,经**区国税局领导批准,将该企业确立为评估对象。
2、案头分析
由于纺织行业的设备使用时其功率是基本恒定的,而且在技术条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评估小组决定以生产设备的功率指标和效率指标为核心,测算该公司的实际产量。于是评估小组根据管理人员掌握的企业2006年1-3月详细的生产日报表,结合企业每月电费耗用情况,对该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测算,经测算,该公司2003年12月至2006
1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年5月的实际生产量约为277万至306万米税务机关发现以下重大疑点:(1)该公司申报的自营出口销售额与公司实际生产能力严重不符,存在虚报自产产品产量的可能。根据评估人员的测算该公司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的实际生产量约为277万至306万米,而企业以自产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出口产品数量为1241万米,两者相差甚巨。
(2)该公司存在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的可能。截至2006年5月,该公司账面体现公司有剑杆织机332台,价值1376万元,高速织机储纬器346台,价值1091万元,上述两类固定资产企业年计提折旧226.32万元,从上述的产量推算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以企业的实际产能看,企业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设备,如果企业账面数字属实的话,将造成大量的资产闲置。
(3)存在虚开加工费发票的可能。2005年1月27日,该公司开具12份增值税专用发票,共计金额934772.05,税额158911.22。上述发票注明的劳务是针织布加工费。由于该公司没有生产针织布的相关设备,不可能为他人加工针织布,因此上述的发票明显涉嫌虚开。
3、约谈举证
**区国税局向企业发出了《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指出异常涉税指标,并列出要核实情况的明细清单,要求企业对评估初步确认的问题进行自查,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异常点一: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企业出口销售的数量严重不符。
对于上述的问题,该公司法人称:区局评估人员所采用的生产日报表,系该公司部分新产品的生产记录而非全部的生产记录,因此,区局根据耗电量测算产量的方法不全面。并且,该公司的出口产品大部分是自产,仅有小部分特定品种委托加工,同时提供了两份加工合同和部分加工企业名单。
异常点二:企业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
对于上述问题企业负责人解释为部分设备尚未到位,但发票已经开具为理由,因此先在账上反映,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不熟悉情况,将该部分未到位的设备也计提折旧。
异常点三: 存在虚开加工费发票的可能。
对于上述问题,企业负责人解释为可能是开票时,开票人员填写失误造成的。
4、实地调查
为了确实了解和掌握该公司的实际生产能力,检查人员采取了以下措施进一步展开调查:
(1)通过调查、了解其同类型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确定该公司的实际生产能力。区局通过兄弟单位了解到,某纺织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使用的纺织设备的型号和该公司一致。为此,派人到A公司实地了解这种类型设备的生产能力,作为确定该公司实际生产能力的参照依据。由于A公司系原国有企业厦门纺织厂改制而成,其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生产组织管理
2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完善、严密,因此其提供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指标意义。
根据A公司提供的相关数据,测算出该公司的最高可能的产量为:2004年1285338.24米;2005年2175742.31米;2006年1至5月554143.48米,合计4015224.04米。
上述的测算结果印证了区局评估人员采用的生产日报表是该公司完整的生产记录,而非部分记录,也就是说评估人员用该公司2006年1-3月的实际产量测算2003年12月至2006年4月的产量的方法是合理的。
(2)根据该公司法人代表提供的资料,到**市实地调查委托加工的说法是否属实。通过实地调查区局评估人员发现,该公司所提供L织造有限公司在当地的税务机关没有找到相应的登记记录。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到**市的纺织企业使用的机器绝大部分是喷水织机或更高级的喷气织机(该机型用于织高档服装面料而非化纤布),喷水织机使用的原料是涤纶长丝而非涤棉纱或涤纶短纤。由于该公司仅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1月有涤纶长丝的采购记录和进项发票,且合计数量104.6吨,金额为1269543.6元(含税),这个数量的涤纶丝大概可以加工69-70万米的化纤布(按150克/ 计算),加工费大约为49万元(0.7元/米),这和该企业的实际出口额差距太大,这说明委托加工的说法难以成立,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公司外购产品用于出口的可能性更大。
5、评估处理
(1)以外购产品出口申报“免、抵、退、税”的处理。
①由于该公司出口的化纤梭织布、涤棉布、棉布非自产产品,且不符合国税函〔2002〕1170号文第四条规定的委托加工视同自产货物,因此不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应视同内销处理。
②该公司不具备针织布的生产加工能力,其出口的针织布中,2004年11月出口的94821米(收入为1285181.16元人民币)、2006年1月、2月出口的97300米(收入为1566530.00元人民币)有提供相应的加工合同,可视同自产货物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办理退税,其余的同样不符合国税函〔2002〕1170号文第四条规定的委托加工视同自产货物,因此不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应视同内销处理。
③该公司开具的934772.05元针织布加工费发票应暂时视为虚开,不计入销售收入另案处理。
根据上述三点意见,该公司2006年4月应补增值税5,797,635.62元,已办理退税的1054万元另案处理。
(2)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的处理。责令企业冲回2004、2005、2006年多提的折旧额,并相应调整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3)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部分。移交稽查部门做进一步的核实和处理。
3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二、案例解析
1.纳税评估方法、指标
(1)纳税评估方法
本案例中采用纳税评估方法有两种: ①比较分析法。即评估人员将纳税人实际申报的数据资料或税务部门收集的其他涉税资料与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差异,并对差异的合理性或合法性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方法。
本案中,在确定评估对象环节,税务机关主要采用了经验标准,参照以往对纺织行业的普遍了解,然后比较分析Z纺织公司数据资料,发现了几个重大异常点,即与行业发展常理不符合的地方。比如通过对企业近几年的出口销售额与人工成本增长情况的比较,发现这两种数据的增长速度配比不符合纺织工业生产的基本常理。
②控制评估法。即通过采集的有关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物流信息,采用以耗测产、以产定销等方法,测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或应纳税额,以分析纳税人是否真实申报的方法。
本案中,在案头分析环节,税务机关则是把握住了纺织业生产设备的功率和效率基本恒定这个核心,通过企业每月电费耗用情况,测算该公司的实际产量。由此发现企业申报的产量远高于实际可能的产量。从推算出的产能进一步推算出企业并不需要其提供的数据上那些数量的固定资产,于是发现了企业可能虚增固定资产的疑点。通过观察该公司没有生产针织布的相关设备,不可能加工针织布,推测出企业这项生产业务为虚假业务,相关发票也就涉嫌虚开。
③比较分析法和控制评估法的结合。在本案中,实地调查环节中,为应对约谈举证环节Z公司给出的解释,税务机关选择了同行业中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的A公司在同等条件下来重新测算实际产量,然后再与Z公司比较,从而判断Z公司给出的解释不合理,税务机关的数据来源是完整的,并且测算方法也是正确的。
(2)纳税评估指标
本案中主要采用了收入类分析指标、成本类分析指标,以及两种指标的配比关系分析。
在本案中,确定评估对象环节中,通过分析2004年-2006年Z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直接人工支出为主),发现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高于50%,而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增长率却低于10%。正常情况下,两者应该同步增长,比值接近于1,可是经过税务机关分析发现,Z企业提供的数据资料中这两个指标的比值大于1,且相差较大,考虑到Z企业是自营出口企业,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税务机关推测企业可能存在虚报出口销售额,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
4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3)纳税评估方法、指标运用心得
纳税评估方法方面,从本案得到的经验是,比较分析法和控制评估法宜结合使用,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控制评估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推算结果,比较分析法则可以发现差异,两者结合,在评估调查中得出的结论也更具有说服力。
指标运用方面,由于本案只使用了通用指标中的其中两个指标及其配比,应该说还是不够全面,而且运用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并没有精确地测算相关科目,只是取了两个科目中最主要的部分进行比较。只是本案例中被评估人的异常点十分明显,所以粗略比较也没有问题,但实际上还是应该更精确地计算,并且选用多类型指标来比较分析。
2.纳税人存在问题
在本案中,被评估对象主要涉及的违法行为有三点:
(1)将外购产品用于出口,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退税,违反税法规定,骗取出口退税。
(2)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3)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并且纳税人在纳税人在税务机关已经基本掌握事实的情况下,拒不配合,不交代真相,给评估双方带来困扰,阻碍评估顺利进行。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从约谈举证环节企业给出的解释来看,被评估对象显然存在很强的侥幸心理。
企业是基本清楚外购产品用于出口是不可以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退税的,可是企业依然在纳税申报上适用此办法,在被税务机关发现自产能力与申报出口数额不符合之后,企业又企图狡辩称税务机关的数据来源不完整以及部分产品委托加工。但都被税务机关轻易拆穿。抱着侥幸心理,可能是因为对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甚至是税务处罚的不甚了解,一旦被查出这些违法行为,就会面临税务处罚,得不偿失。
而在虚增资产和虚开发票的问题上,企业解释为工作失误,但即便是失误,违法事实也并不会改变。所以,被评估对象也存在对税法认识的欠缺或者说是误解以及对税务操作的不熟悉。可能是相关涉税人员的对税务知识掌握不到位,正确处理涉税事务的能力欠缺。这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当然,纳税人对税法和征税行为的不甚了解也与税务机关的工作有关系,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缺乏沟通,税法宣传和教育可能并不到位,提供的税务相关的咨询也可能不足。
总之,这些问题是纳税人的侥幸心理、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税务机关的工作不到位共同造成的。
3.纺织业纳税风险
(1)材料采购和领用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 这个环节存在风险主要是虚开发票,虚列成本。
5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①收购价格不实。尤其纺织业会需要购入大量农产品,而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市场波动性大,使得税务机关难以及时和准确地掌握有关价格变动情况,企业在开具发票时,往往人为多开收购款项。一方面多列进项,少缴增值税。另一方面少计利润,少缴所得税。
②收购数量不实。企业往往通过虚增收购数量来虚增进项税额,从而达到偷骗税的目的。
③混淆抵扣范围。有的收购企业将一些无法取得发票的费用及支出,如运杂费、包装费、装卸费、仓储费等并入收购价格,虚增收购金额;或将本应取得而未取得发票的购进货物或劳务金额改开农产品收购专用发票入账,多计进项税额。④应税与非应税项目划分不清,多抵扣增值税。在纺织企业,煤或蒸汽等辅助材料的使用量大、金额高,而这些材料用于生产的同时,也用于食堂、浴室等福利类项目,企业一般不明确划分,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辅助材料进项税额不转出。(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全面铺开之前存在)
(2)产品生产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
①一部分半成品直接销售,不计收入。比如在纺纱过程中,精疏环节形成的精疏棉可用于直接销售,一些企业往往销售后不入账,将其成本直接计入生产成本。②销售废料、边角料不计收入。比如在气流纺环节形成的下脚料可以直接用于一些菌菇类作物的培植,企业销售后不入账。
(3)产品收发存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形成积压的次品布或次品纱,企业将其部分成本转嫁到已销产成品成本中,从而减少利润。
(4)销售及收款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①以产品抵加工费不开发票。纺织企业的委托加工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委托加工企业与受托加工企业之间存在以产品抵加工费互不开发票、不计销售的问题。②账外经营,偷逃税款。大量规模较小的棉纺织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销售不开发票,购销基本都以现金交易,取得的收入纳入小金库或以公司所有者私人的名义挂“其他应付款”往来账。
(5)风险识别 ①税收能力估算法。应用各种数据和方法估算一定的经济量、经济结构和既定的税收制度决定的潜在的、最大的税收能力,与实现的税收收入数据比较,查找某地区或某行业增值税税收征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变动趋势,即通过纳税能力估算(也称为税收流失估算或征收率估算)识别风险。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法、增加值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法等。增值税收入能力估算中多适用这投入产出法和增加值法。
②关键指标判别法。即应用与税收密切相关的经济统计指标或企业经营财务指标(比如税负、弹性、收入、抵免、投入产出率、能耗率、利润率及发票领购使用等)的异常变动发现税收风险的方法。
当然,与增值税相关的指标较多(比如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投入产出率、消
6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耗率等),指标的异常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可以按照同行业内各企业之间比较,可以根据时间轴纵向比较,也可以按照不同地区横向比较。
(6)风险控制
①纳税人应该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将税务风险的防范于控制纳入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通过统筹、规划与管理,依法纳税,而非仅仅是追求税收利益最大化。另外,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进行规范。要根据企业具体业务进行税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核,对于增值税,要尤其注意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抵扣凭据的审核,避免因税收违法造成税务风险。②企业应当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帮助涉税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掌握最新税务知识,提高规避税务风险的能力,为降低和防范纳税风险奠定良好基础。
③综合收集涉税风险信息,提高涉税风险的防范能力要注重对各部门信息的整合,加强财务部门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参与力度,以便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识别涉税问题,预防涉税风险。
④聘请税务顾问,提高税务筹划能力由于税收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时效性,企业办税人员往往不能处理所有的涉税事项。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主 动地寻求诸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专业支持,聘请税务顾问和税务代理,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规避税务风险。⑤税务机关应该严格征管制度,尤其要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其他凭证的管理,并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主动提供相关的税务法规的咨询,宣传税法,以保证企业依法诚信纳税,维护合法权益,防范税务风险。
⑥国家要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减轻企业投资负担,降低进入市场的资金门槛,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税收成本,为企业创造稳定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税收与企业效益的良性互动,消除企业违法获取税收利益的动机。
4.纳税评估建议
(1)本案中纳税评估工作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①分析选案时,要注意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区别。纳税评估重在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数据与申报数据的案头分析,发现疑点;通过对纳税人的约谈举证,排除疑点和发现问题。
应当综合计统、税政、责任区管理、行业内部资讯四方面的信息进行多元化选案。
选案时最好选用多类型指标来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尤其是在纳税异常点不易被发现的领域。
②评估分析环节中,应抓住核心指标,推出涉税风险点。比如本案中抓住纺织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产品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从而准确推算企业的实际产能,然后一举突破企业的各种防线,找出企业隐藏的涉税风险点。③约谈及调查环节中。鉴于一般有违法行为的被评估企业都会存在一定的侥幸心
7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理,必要时,借助外部证据,为纳税评估提供客观的证据。当然,面对企业给出的解释,税务机关应当切实调查,得出准确结论。纳税评估与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密切关联。比如本案中,税务机关借助典型企业调查,为落实企业的相关问题提供准确可靠的参照指标,给纳税评估最终结果的认定创造有利的条件。使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在严密推理和翔实、客观的数据面前无从辩驳,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在发现重大非法事实之后应果断移交稽查部门。
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某一个税种缴纳情况存在异常,应当拓展调查,以求全面地发现企业所有的涉税问题。
④评定结案后,应该将个案推广到整个行业,以提高纳税评估效率。
(2)针对本案对纳税评估优化提出的建议
①发挥各类综合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此次纳税评估我们可以看出,要对企业、行业的资本结构、单位电耗、各项单位能耗、投入产出率、同行业比较、生产工艺流程、财务核算过程等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出口退税动态的掌握,将为做好纳税评估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②抓住核心指标是做好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手段。本评估案例充分说明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抓住关键因素,“诊断”要准确,并注重对相关指标可靠性和科学性的分析,使数值分析更细致更严谨,为纳税评估发现疑点,找准问题,核实疑点创造条件。
③实现纳税评估的两个转变。实现从单一税种的评估向“两税”甚至“多税”并评的转变;实现由单一企业的评估向整个行业评估的转变,避免孤立评估的弊端。(3)进一步优化纳税评估工作的建议
①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纳税评估是处于纳税申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税收管理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对纳税人异常申报的问题、非主观故意、或未构成偷逃税性质的问题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纳税人纠正问题,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而对于经过纳税评估发现有重大疑点的、构成偷逃税行为的,应及时移交稽查部门。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则可以确保稽查部门集中力量查办大案,提高重点查处案件的准确性。
②最大限度的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信息采集质量。完善的纳税评估工作必须有法律和规章制度作保障,要对纳税评估的范围、内容、时机、依据、操作方法等有明确的规定。我国税收信息化虽然己进入电子化管理阶段,但大多还局限于税务系统内部的连接,仍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而实现税务机关的信息化以及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都需要有法律的保障。税务机关应进一步完善信息纵向联系,在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的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加强配合,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获取银行、海关、财政等其他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涉税信息,形成定期联网交换信息的工作机制。
③强化纳税评估的指标体系建设。通过调查分析,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在纳税评估中力求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首先要细化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不同营运方式分门别类地进行调查,分别设计出
8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相应的纳税评估专用指标体系,力求降低指标体系的误差水平;其次要扩大评估范围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最后应不断加强调研、分析,随着情况变化,不断调整指标及异常指标标准,及时地更新指标体系。
④提高纳税评估人员业务素质,完善纳税评估监督考核制度。一是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技能、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以及与纳税人的约谈技巧等进行系统培训。二是要加强评估工作考核,并且落实评估责任追究制度。
公司纳税筹划案例 篇5
纳税评估案例
一、企业基本情况
海原县水利工程公司(纳税识别号: ***)生产经营地址:海原县西安乡,成立于2003年6月14日,注册资金602万元,法定代表人:李强,主营:中型水利水电及辅助生产设施的建筑安装和基础工程施工。2009年度营业务收入51360087.62元,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1999145.69元,弥补以前年度亏损1999145.69元,应纳企业所得税0元。2010年度营业务收入44673845.37元,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1467633.43元,弥补以前年度亏损788367.05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69816.60元。
二、指标分析
该企业纳税评估期为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通过案头分析发现企业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成本费用列支项目异常,该企业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51360087.62元,营业成本47098316.93元,期间费用687362.66元,财务费用-3030.5,主营业务成本率91.70%,成本费用率为26.86%,成本费用率1.01%。通过预警值分析该企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支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该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4673845.37元,营业成本
40903097.02元,管理费用1029844.84元,财务费用-4661.14元。主营业务成本率91.70%,成本费用率为1.03,通过预警值分析该企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支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准备实施约谈。
三、约谈和实地调查
(一)约谈
评估人员向企业负责人和会计询问了经营和财务核算情况并要求其对主营成本偏高做出合理的解释。企业财务人员解释说,该企业为海原县水务局下设企业,只负责工程发包和材料供应,对工程的实施过程没全程监控。由于项目招标由县水务局负责,要发生相关费用,上级部门给水利工程公司分配了部分差费等在本单位列支。
(二)实地查验
根据约谈掌握的情况,评估人员针对这一异常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并调取企业的帐簿、凭证进行取证,发现如下问题:
1、企业2009年度未按规定取得正式发票3151554.69元在税前列支。列支非本单位费用情况补缴企业所得税: 135516.09元
2、该企业2010年度列支非本单位的费用259635.73 元
四、评估结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所得税有关规定对1、2009年度未按规定取得发票情况小计:3151554.69元要求取得正式发票入帐后在税前列支。列支非本单位费用情况补缴企业所得税: 135516.09*25%=33879.02元2、2010年度列支非本单位的费用情况补缴企业所得税: 259635.73 *25%=64908.93元
五、评估建议
1、对企业纳税评估出的相关问题,应及时做调帐处理,防止影响后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和入库。
2、对企业的申报情况及时审核,作到心中有数。
3、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营业税的纳税筹划案例 篇6
甲企业采用预收款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因此,第一笔收入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第一次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即2013年7月12日;第二笔收入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2013年10月18日。根据税法规定,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营业收入款凭据的当天,因此第三笔收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2013年11月21日。
纳税筹划前的税负分析:
7月应纳营业税:40×5%=2万元
10月应纳营业税:20×5%=1万元
11月应纳营业税:(100-40-20)×5%=2万元
2013年11月甲乙双方结算后,尽管甲企业尚有20万元的款项未收到,但由于此项收入已经结清,取得了索取营业收入的凭证。因此,计税时并未将此20万元从甲方营业额中扣除。甲方不得不在尚未收到价款时,就先行缴纳2万元的营业税,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甲企业不应在尚未收到全部价款是就与乙企业进行结算。如等到2013年12月21日进行结算。
经过纳税筹划后,只有在乙企业2013年12月21日进行结算并支付20万元款项后,甲企业才发生纳税义务。即甲企业2013年11月发生的纳税负担是:
7月应纳营业税:40×5%=2万元
10月应纳营业税:20×5%=1万元
公司纳税筹划案例 篇7
工薪阶层以工资、薪金作为基本收入来源, 而缴纳个人所得税又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何在工资发放中, 合法的进行纳税筹划, 以达到少缴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是每个单位会计人员值得研究的课题。
首先, 明确工资、薪金的含义: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大多数人都是属于此类纳税主体——工薪阶层。
其次, 明确相关扣除项目:1.独生子女费。2.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3.托儿费补助费。4.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其中误餐补助是指按照财政部规定, 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 不能返回单位就餐, 根据实际误餐顿数, 按照规定标准领取的误餐费。5.按照国家规定, 单位为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上述项目可以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第三, 明确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如下 (7级税率, 2011年6月30日通过, 9月1日起实施) :
工资扣缴个人所得税一般是按月实际发放计算扣除, 特别规定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等特定行业可按月预缴, 年度终了30日内, 按全年所得平均到12个月计算实际纳税, 多退少补。
二、实际案例分析
(一) 补发补扣造成的多缴税。
例1:张三由于工作调动, 6月份由一家国营单位调入另外一家国营单位, 由于原单位未立即办理人事档案手续, 造成调入单位不能及时发放调入后工作期间的工资及津、补贴, 也就不能及时扣除三险一金。而在11月份办完所有手续后, 调入单位及时发放了调入工作后的工资和费用, 同时也对三险一金作了补扣。看似合理的工资发放, 而实际却造成张三多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案例分析]:张三是6月份调入并开始工作的, 应该从6月份计发工资并开始扣除三险一金, 同时扣除个人所得税, 而实际办完手续是在11月份, 在11月份开始补发工资和扣除税款。
11月份情况如下:11月份补发6-11月工资:1 079×6=6 474 (元) ;11月份补发6-11月奖金、津贴等:6×553=3 318 (元) 。合计:6 474+3 318=9 792 (元) , 未扣除三险一金。应纳税所得额=9 792-3 500=6 292 (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第三档) =6 292×20%-555=703.4 (元) 。
12月份情况如下:12月份工资1 079元;12月份奖金、津贴等3 360元。合计:1 079+3 360=4 439 (元) 。补扣6-12月公积金:528×7=3 696 (元) 。补扣6-12月三险费用132.2×7=925.4 (元) 。应纳税所得额=4 439-3 696-925.4-3 500=-3 682.4 (元) , 为负数不纳税。
如果按月及时发放工资, 正常实际缴税为:6-11月实际每月收入合计=1 079+3 318÷6=1 632 (元) , 即使不扣除三险一金, 也达不到纳税标准, 不用缴税。12月按正常处理, 应纳税所得额=4 439-132.2-528-3 500=278.8 (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第一档) =278.8×3%=8.36 (元) 。
这种补发补扣的工资发放方法, 实际造成张三多缴个人所得税695.04元 (703.4-8.36) 。
(二) 集中发放造成的多缴税。
例2:李四月均收入为6 000元左右, 由工资、津贴、奖金构成。由于5、6月份统计人员请病假, 无法计算奖金具体金额, 只按月发放基本工资、津贴4 000元, 等实际计算完成时多退少补。这种方法对个人来说看似合理。5、6月份在实际扣除三险一金1 200元后, 只剩2 800元, 未达到扣税标准, 故不应该缴税。7月份, 统计人员上班后, 补发了5月份奖金2 200元、6月份奖金2 300元, 同时发放7月份奖金2 100元, 加上8月, 份基本工资、津贴4 000元, 共计10 600元。
[案例分析]:7月份应纳税所得额=10 600-1 200-3 500=5 900 (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第三档) =5 900×20%-555=625 (元) 。即5、6、7三个月实际纳税625元。
如果每月正常发放: (1) 5月份应纳税所得额=4 000+2 200-1 200-3 500=1 500 (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第一档) =1 500×3%=45 (元) 。 (2) 6月份应纳税所得额=4 000+2 300-1 200-3 500=1 600 (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第二档) =1 600×10%-105=55 (元) 。 (3) 7月份应纳税所得额=4 000+2 100-1 200-3 500=1 400 (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第一档) =1 400×3%=42 (元) 。
即5、6、7三个月正常情况只需纳税=45+55+42=142 (元) , 由于奖金集中发放造成多缴税483元 (625-142) 。
三、差异分析
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 发放失衡即发放不及时或过于集中。
两个案例共同点都有发放不及时, 或集中发放集中扣除的问题, 这是造成多纳税的关键。因为在某个月不发或少发, 直接造成本月“政策浪费”, 免税的三险一金作废, 或者扣除的3 500元也不“达标”。特别是在两项共同作用下差异更大, 如案例一。
(二) 政策利用不充分。
新税率计算方式明显放宽第一档税距, 由500元提高至1 500元, 同时也降低税率, 由5%变成3%, 这是为了照顾大多数低收入阶层。第二档税距跨度很大, 超过1 500元至4 500元, 能涵盖一大部分中高收入阶层, 且税率扩大3倍多, 由3%提高到10%。第三档超过4 500元至9 000元, 跨距也很大, 把大多数工薪阶层中的中高收入者涵盖进来的同时扩大税率2倍, 由10%提高到20%。这样集中发放, 使低收入者在集中发放月“被高收入化”, 造成多缴税。从下表可以看出个税调整的受益对象。
四、意见及建议
(一) 进行工资、奖金发放筹划。
每个单位会计部门作为本单位的管理部门, 同时也是服务部门, 要站在为本单位职工服务的角度, 为员工着想。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对工资、奖金进行筹划, 可以合理避税, 即按时发放工资、奖金, 尽量平均发放, 本年结算及时调整。测算出每位职工的最低发放标准线, 即“3 500元+本单位的三险一金” (每位职工不同, 故需每位职工单独计算) 。三险一金在一个年度内基本不变, 这样可以确定每位职工的本年最低发放“红线”, 以免低于“红线”而“浪费政策”。进一步规划第二条线“安全线”, 即“3 500元+三险一金+1 500元”, 对于超过“红线”的职工, 每个月尽量平均发放使之处于“安全线”以内。再进一步规划第三条线“顶线”, 是大多数工薪阶层的顶级水平, “3 500元+三险一金+4 500元”, 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条线。对于剩余工薪阶层的高收入者也就“无险”可守, 也不必做划线处理了。
(二) 纳税及时调整或与税务部门良好沟通。
对于案例一纳税调整是应该的, 也是合法的。对于案例二如果企业无法作出平均发放规划而造成多纳税, 应与税务部门及时沟通本单位的特殊情况:1.在年底或半年时, 进行一次清算, 即全年发放工资除以12或半年工资除以6, 再次计算该交的税, 进行多退少补。年底发放全年的一次性奖金税法就是如此处理。2.每月按一个固定数预缴, 年底清算。大多数单位都要年底统计当年职工薪酬情况, 可以将清算放在年底进行, 也是合理的。目前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就是如此操作。
(三) 充分利用免税项目。
1. 误餐补助。
许多单位由于有分支机构、驻外地办事处、外地分公司, 或者异地搬迁、食堂社会化、有些学校教师在不同校区工作和居住等等, 都造成员工只能在外就餐, 在目前物价较高的实际情况下, 给予员工误餐补助是合理的。税法并未给出相关具体金额标准, 相关部门的标准也已经多年未修改, 因此可以制定本单位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
2. 交通补助。
由于住房货币化市场化, 员工的流动性也较过去显著增强, 单位与住房之间的距离差异较大, 虽然有单位有通勤车, 但不是每位员工都能享受。统一一刀切的模式带有明显的不公平性, 如何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交通补助也是要考虑的。
3. 差旅津贴及补助。
在交通、住宿、饮食价格急剧上涨的情况下, 相关部门并未及时修改相应的补助、报销标准, 这些都是免税项目, 都是合法的。由于相关标准的陈旧, 使得一部分非实权部门的个人出差处于倒贴单位费用情况。比如探亲报销, 规定对父母的探望只能四年报销一次, 在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空巢老人数量巨大, 一方面媒体或有关领导都在呼吁关注老年人, 而政策又不配套。报销标准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 只能超过800公里才能报销卧铺, 还有职务职称限制, 可见把老人也分了“等级”, 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而目前人口的流动性较以前不知提高多少倍, 双城生活或者三城生活比比皆是, 政策制定者应对此多加考虑。
4. 副食品补贴。
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这似乎只针对公务员, 其实不然。执行了多年的副食品补贴, 从很多单位的工资项目中消失了。同样是比如学校等事业单位, 不同的地方标准也不同。制定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弥补物价上涨对职工的生活影响, 随着物价变化, 调整物价补贴也是合情合理的。S
摘要:个人所得税的缴纳, 直接关系到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 而纳税又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进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降低纳税金额是合法的, 也是合理的。笔者从企业中选择了两个实际发生的经典案例分析了人为原因造成的多纳税, 以及如何避免这种失误, 同时为企业和个人进行纳税筹划提供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资发放,案例,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1.
公司纳税筹划案例 篇8
[关键词]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竞争性案例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52-02
一、案例教学是税收筹划课程的内在要求
税收筹划是一门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新兴现代边缘学科,非常适合通过案例启发式教学。与其他财税专业课程相比较,税收筹划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是税收筹划课程的内在要求。
(一)案例是链接课堂教学与筹划实务的重要媒介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行或委托代理人,通过对涉税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策划,就多种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实现纳税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筹划源于纳税人的节税需求,是纳税人在既定的税制背景下,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及未来发展战略,所做出的理性选择,最终要通过具体的账务处理和税收征缴活动予以实现,内容偏重于实务层面。课堂教学以讲授基本概念和筹划原理为主,引入案例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纷繁的涉税法规与具体的税务实践相联系,起到“以例释理”或“以例证理”的作用,实现理论向实务的自然过渡。
(二)案例是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载体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内容高度综合,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储备,也要求学生具有中国税制、国际税收、财务会计、经济法等课程的先修基础。通过案例设计,可以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跳出微观税负计算的固定思维,从法理、企业税务风险控制、财务管理等不同视角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揭示影响筹划方案有效性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战略观念。
(三)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
与传统“填鸭式”单纯输入的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纳税人的业务背景和筹划动机,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将学生引入特定情景,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
二、传统案例教学面临的主要困惑
(一)教学主体双方的素质均有待提高
从教的角度看,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还需掌握税法、会计、财务和管理等知识,并熟悉实务操作。事实上,教师大多为科班出身,习惯于在经验层面进行教学,容易先入为主,误导或束缚学生思维。从学的角度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完备的基础学科知识。由于现阶段本科生不能参加CPA、CTA考试,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动机不足,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缺少开放式案例库的制度保障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真实案源。虽然社会上各种“筹划宝典”泛滥,案例铺天盖地,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案例经过人为调整或“精心设计”,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无法保证。事实上,税务专业服务机构出于替客户保密或行业保护的目的,极少向社会公开真实案例,税务部门披露的则大多是“偷逃骗”税案或反避税案例,严格来说这不属于筹划范畴。
2.按不同税种分类设计筹划案例易形成误导。教学案例通常按不同税种架构,这样会人为割裂影响筹划有效性的各类因素,易使学生就税种论税负,生搬硬套,形成结论错判。
3.税制变迁给案例建设带来困难。教师往往疲于应对税制的频繁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税收管理实践,难以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典型案例。
(三)案例教学方法单一,规范和激励不足
税收筹划方案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和严格的条件约束下才能生效。淡化案例背景、条件模糊的简单“举例”容易断章取义,先入为主,与纳税人真实需求相脱离。案例学习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教师往往倾向于知识点的单向传输,缺少学生自主式、团队竞争性学习环节的设计和外部激励,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开放式案例教学设计与改革实践
(一)设置开放的案例教学目标
应建立逐层递进的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
1.基础目标。在初期,将引导式和说明式案例引入日常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税收筹划的概念框架和基本思路。
2.中级目标。在中期,引导学生自觉完成案例作业,积极参与讨论式案例的课堂研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勇于表达自我见解的能力。
3.高级目标。在后期,尝试将综合式教学案例与学生团队竞争性案例学习环节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有效税收筹划方案设计,并全面分析可能风险的专业能力和自信。
(二)开发、维护开放式教学案例集
案例库是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性教学资源。在案例建设及维护过程中,笔者主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交叉分类的原则。按照时间、税种、业务类型、纳税人所处行业、国内税和国际税等标准对全部教学案例进行交叉分类,并通过编码设计将案例基本信息分类储存。二是保持开放的原则。为适应税制和国际税收环境的动态变化,案例选取既要体现普适性的税收筹划基本原理,还要保持开放,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修正。三是服务于教学的原则。案例所涉知识点应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案例学习的进度要和教学节奏保持一致。
为与各教学阶段相适应,全部案例可大致归为以下四类。
1.“引导式”案例主要在课程初始阶段应用。通过选取一些源于实际的鲜活素材,以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表达方式阐释基本概念,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初学者建立对税收筹划的正确认识。
2.“说明式”案例主要应用于基本原理和前沿理论的学习阶段。教师借助于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形象阐释基本税收筹划思路和“有效税收筹划框架”,引导学生建立起对筹划方案有效性评价的判断标准。
3.“讨论式”案例将贯穿课程的主要章节。这类案例通常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能够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有讨论和辩论的空间。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避应免讲授细节,而是通过作业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案例所蕴含的矛盾和细节,应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4.“综合研讨案例”通常在课程收尾环节以学生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设计,以综合检验学生对全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探索竞争性案例教学的实施路径
基于逐层递进的案例教学目标,税收筹划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1.面授和问答。这一环节主要学习基础原理。教师是“教”与“问”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都在课堂内完成,以引导式和说明式案例为主要手段。
2.课后作业。安排3-4次书面作业,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状态,并对其中共性的错误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讲解。
3.即时案例讨论。这一环节在课程中期进行,以学生分组为前提。案例由教师提供,事先下发各小组进行准备,并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活动由教师主持并述评,这一过程中也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
4.综合案例设计与展示。该环节在课程最后阶段进行。教师预先提供备选的案例“菜单”,由各组学生自行搜集、组织素材,并根据格式要求撰写案例、设计个性化PPT,最后在课堂上分组展示。每位同学可依据给定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各组表现进行交叉评价,教师担任主持并进行点评。
5.激励考核体系。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由四部分组成:考勤、作业、期末闭卷考试和竞争性案例学习。其中,案例学习环节的成绩占比不低于40%,具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师对各组表现的评分;二是同学间的交叉评分。
综上所述,笔者对税收筹划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还面临多重挑战。此外,教学改革的最大挑战源于教师自身。在开放式案例教学中,教师被迫走下讲台,扮演起导演、编剧、主持、听众、裁判、评委等多元角色,这需要教师更多准备、更深参与和更多互动。这些不仅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工作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对教师持续学习能力和组织应对能力的考验。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莉芳.《财务分析》课程开放式案例教学法[J].财会月刊,2014(5).
[2] 马文辉.开放式案例库的运用及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4(4).
[3] 薛刚.《税收筹划》课程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D].税收筹划理论与实践——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
[4] 龚虹波.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组合[J].宁波大学学报,2009(2).
[5] 阮家福.《税收筹划》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开发研究[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2).
【公司纳税筹划案例】推荐阅读:
某石油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11-12
建筑劳务公司如何纳税08-02
纳税筹划案例07-09
企业纳税筹划案例分析08-13
纳税策划案例分析05-22
纳税筹划纳税论文08-29
纳税服务培训纳税06-20
纳税筹划成本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