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会计

2024-07-30

纳税会计(通用12篇)

纳税会计 篇1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行财税合一的会计制度, 然而随着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 会计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 以及逐渐形成的税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西方财务会计这三大会计体系, 设立税务会计已经成为会计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随后产生了税务会计、纳税会计与税收会计等不同的概念。

1 概念界定

负责税务工作的会计即为税务会计。税收工作主要包括反映纳税人和国家税务机关两个方面的税收活动。如果站在税务机关 (征税人) 的角度来讲, 税务会计叫作“国家税务会计”, 即税收会计;如果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来讲, 税务会计叫作“企业税务会计”, 即纳税会计。所以, 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是税务会计的两个部分, 都属于税务会计的范畴。在国家预算会计当中, 税收会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税务机关监督和反映税款的提退、入库、解缴、征收及核算的专业会计, 表现了国家金库和税务机关二者之间的关系。税法能够直接制约纳税会计是纳税会计的一大特点, 也体现出依法征、纳税的关系。总而言之, 税务会计是运用专门会计方法和理论, 以税法作为准绳, 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税务资金运动或税收进行监督和反映的专业会计, 分为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我们通常把纳税会计叫作税务会计, 其中广义上的税务会计, 包括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而狭义上的税务会计指的就是纳税会计。

2 税务会计同税收会计的联系

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几乎是一起产生的, 税收的存在, 注定了税收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存在, 一个负责核算征收税款, 一个负责计算应纳税款, 是税收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而税法即为这两部分的衔接点, 以税法作为准绳, 税收会计主要是对所有的纳税人能否正确、足额并且及时地缴纳税金进行监督, 而税务会计则是对纳税人自身能否正确、足额并且及时地缴纳税金进行监督。所以他们二者有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

3 税务会计同税收会计的区别

3.1 会计体系的区别

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归存在于不同的两个会计体系当中。税收会计存在于国家预算会计体系内, 在外国也叫作政府会计。

3.2 会计核算难易程度的区别

税务会计是一种核算其经营资金与税收资金相互交叉的运动, 其纳税、计税的会计处理及其方法和程序都较为复杂, 使纳税会计的核算难度大大增加。而税收会计则是以税务会计核算作为基础, 只核算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 并对税款的付出与收入进行会计处理, 其会计核算比较简单。

3.3 会计核算范围的区别

企业内所有应缴纳的税款都包括在税务会计的核算范围以内, 例如所得税、流转税以及关税等。但税收会计则需要区分征税机关和税种。在我国关税是海关对于货物进出国境而征收的一种税, 海关是主要的征集部门, 它需要征收关税以及与进出口货物相关的增值税、消费税。

3.4 会计记账基础的区别

税务部门是税收会计的主体, 税收会计是非营利性的组织, 通常执行改良的权责发生制, 也就是在核算税款解缴、征集时以收付发生制作为记账的基础, 对需要划分的业务, 例如无形资产的摊销、固定资产的折旧等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3.5 会计核算对象的区别

税收资金运动的全过程由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一起构成。税务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包括税后税款缴纳正确性、税款计算的检查, 事中税款核算、申报缴纳、税款的计算、事前纳税的筹划等内容。

3.6 会计职能的区别

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 即监督与核算资金运动。但是他们的具体职能却不相同, 税收会计的目标约束着税收会计的具体职能, 也就是保证税款安全职能和参与税收管理职能, 给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并且保证税款足额、及时地缴入国库中。

3.7 会计目标的区别

一方面纳税人满足了纳税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 寻求有效途径进行经济纳税, 进行税务筹划, 以达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满足了税收机关的需要, 保证足额、及时地缴纳税金。

参考文献

[1]李丹.从涉税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别[J].金卡工程, 2009, (04) .[2]马敏.企业所得税会计两种差异方法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 2009, (08) .[3]敖汀.纳税筹划与企业财务决策[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1) .

纳税会计 篇2

关于对涿州市桦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纳税会计的调查报告

为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了解纳税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加深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联系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于2011年9月21日至2011年10月21日在涿州市桦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对纳税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在该公司的实习中,了解到涿州市桦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位于涿州市东兴南街房产交易城内,成立于2009年9月,主要从事于房地产经纪业务,旗下有一家分公司,拥有员工8名,其中财会负责人1名,会计1名,出纳1名,其主要是调查该公司的纳税情况、所纳税种、纳税方法等。

通过以往的理论学习,我们了解到财务人员是企业效益的创始者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经济效益观念的日益强化和“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提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财会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记帐,算账和报账,而是充分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等方方面面工作,直接或间接为企业效益最大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会人员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具有特殊身份的管理者之一,在创造企业效益中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真正发挥着“内当家”的作用,在对企业效益的创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核算与监督的同时为企业直接或间接的创造效益。

财务人员为企业创造效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人员基础工作。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及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客观的反映经营成果,为公司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即是会计人员劳动价值的体现,也进而成为企业效益间接的创造者。如何做好会计核算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会计核算不做好,谈何进行会计监督与参与管理。以信息化(ERP)为手段,结合财务软件的使用,加强审核与对会计人员的考核监督,来规范我们的核算,提高核算的效益,降低核算的成本,从而间接的为企业创造效益。

(二)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五一节,资金即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保障,也是企业创造效益的最终体现。通过融资和投资,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为企业创造效

益是资金管理的根本。其管理的主要方式体现于融资筹划,和采用有利的支付方式以及资本经营,加上资金的收支一级管理等方面。在此不再做详细介绍。

(三)税收筹划。我国是世界上税赋最重的国家之一,税赋在企业的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进行税收筹划,合法避税,是会计人员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效益的重要方面。(1)充分运用国家财税新政策,如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政策,以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2)积极向财税部门申请实施企业所得税合并纳税,使各分公司盈亏在所得税前合并调节,达到节税的目的;(3)关联企业销售改为委托加工。关联企业内部销售实质上增加了企业的税赋,通过税收筹划,改为委托加工形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税赋。

(四)参与管理。会计人员通过成本会计核算,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加强成本的日常监控,对企业成本的降低起到很大作用;通过对财务数据分析,以及对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的掌握,为企业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通过制订全面预算,明确企业总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分解各部门预算,健全责任制考核体系,调动子公司和分公司积极性,并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在本次实习调查中,我们将公司的会计核算形式、公司涉及的税种及纳税申报方法及内容等作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为:第一,会计核算的形式;第二,公司涉及的税种有哪些;第三,纳税申报的方法及内容有哪些?

根据以上内容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首先,我和单位会计学会了会计核算。

1、会计核算的形式有:一是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二是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三是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该单位使用的是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跟会计学会了如何记账,报账、怎么样登记会计账薄等;了解了房产所涉及的税种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印花税等;纳税申报方法是指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发生纳税义务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后,在其申报期限内,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到指定税务机关或通过邮寄形式,办理纳税申报。具体方法有如下四种。(1)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规定的期限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手续。(2)邮寄申报。纳税人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有困难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采取邮寄申报的方式,将纳税申报表及其有关的纳税资料通过邮局寄送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实际申报日期以寄出地的邮戳日期为准。(3)数据电文元式办理纳税申报。(4)其他方式。

公司每月都需要报税的,一般情况下,按月报税的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季度报税的是企业所得税。按月报税的时间是次月10日以前,按季报税的是季后15日,限期缴纳最后一日,遇到休息日,顺延一日;遇到长假(春节、五一、十一节),按休息日顺延。

报税需要三份文件,首先是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申报表内容包括计税依据、税款计算、纳税人或委托代理人填报。一般纳税人的申报表相对而言要详细些,包括销售额、税款计算、税款缴纳、纳税声明或纳税人申明。然后需要企业本月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报税的相关文件一式三份,一份纳税人留存,一份主管税务部门留存,一份征收部门留存。申报后,会得到国家税务局认证结果通知书,会计人员要将认证相符的专用发票抵扣联与通知书一起装订成册,作为纳税检查的备查资料,通知书一式俩联,第一联税务机关留存,第二联送达企业。

月底是公司出具财务报表的时候。总账会计即主管会计,主要负责公司主要财务报表的出具。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学习了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各种附表,并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计算出本期应纳税所得额并进行纳税申报。通过编制财务报表还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以及销售利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财务报表需一式三份,上交给国税及地税各一份,本公司自己留底一份。

公司财务部还设有出纳及增值税发票开具处,出纳主要管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编制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账等,开具收款收据以及票据的办理,专用收款收据需到税务局领购,且每次只能购买一本。通过出纳岗位的实习,我还了解到真实的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开具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的办理。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中,必须核对单位的每一项税务信息,包括税号、名称、电话、地址等,在开具过程中,必须真实准确,如发生错误的增值税发票,需向税务局提出申请,开具红字发票等。

通过这次考查发现需要注意的问题:1.会计机构设置不符合规定,经常出现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或会计,再外聘“高手”做兼职定期来做账,甚至有些会计没有从业资格证就上岗就业。2.所有者逃避纳税现象很普遍,通常为了自身利益,竟想着逃避纳税义务从而多获得利润。3.有时想要获得原始凭证却要加价,而不要发票时价格较低,也是逃税的一种做法。4.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账簿登记账目混乱,也有企业设两套账,使会计信息失真。5.企业内部的监督和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领导常会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领导或用利益驱使,使会计工作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了解到理论的应用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而相对的实践必须在学习理论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完成。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学好我们的专业课,学扎实我们的专业知识,还要抓住任何实习机会努力加强实践经验,并把我们所学的和我们所做努力结合在一起。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会计核算探索 篇3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会计核算

一、纳税筹划的含义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就要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具体指的就是企业可以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事先合理的安排和筹划各种经济活动,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的税款,增加企业现金的流动性。

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案

1.在纳税筹划时依据不同的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进行

纳税人为了使自己的资金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通常都采取降低本期所得税的方式,而推迟纳税所得的实现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企业主要是依靠销售商品来获得收入的,所以税收筹划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尽可能的推迟销售商品收入的实现时间。一般来说企业会采取代销、现销和预收货款三种销售方式。不同的方式确认收入的条件都是不同的,所以企业必须对这些条件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控制收入的确认时间,从而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另外,在进行所得税筹划时要对年终发生的业务尤为重视,这段时间的业务很容易根据收入的确认时间来开展筹划工作。

2.在纳税筹划时依据坏账准备的提取进行

(1)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存在差异

根据现在实行的会计制度,计提的坏账准备不仅包括应收账款,还应该包括其他应收款项。此外,企业的预付款项在以下情况下也要转入其他应收款,并且计提坏账准备,即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预付款不符合相应的性质,或者是供货单位出现破产、撤销等状况造成的货物无法收回。如果企业能够证明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无法收回或者收回的可能性低,也要将其转入应收账款,并且计提坏账准备。

(2)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利用计提坏账准备方法和比例之间的差异计提坏账准备

依据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可以自行制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和方法,但是一旦确定就不能够任意改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即销货百分比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等。但是在税法中,只规定了应收账款百分比法一种。所以企业应该尽可能的采取税法中规定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在税前抵扣掉坏账准备金,降低应纳税额。

3.在纳税筹划时利用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的差异进行

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的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企业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者是先进先出法。在新准则中将后进先出法取消了。但是在税法和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可以任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计价方式,这就会对企业成本和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所得税存在差异。

4.在纳税筹划时利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年限的差异进行

在企业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的会计制度中对这个问题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可以在经营过程中选择以下几种折旧方式,即年数总和法、年限平均法以及雙倍余额递减法等等。这些方式会造成折旧额量上的不同,从而会造成企业成本上的差异,影响企业税负的大小。一般来说,企业在盈利时一般都采用最低的折旧年限,这样就可以快速的回收固定资产投资,使成本费用前移。这就使得企业在前期应纳所得税额减少,而后期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

不同的折旧方式会导致企业每年所要缴纳的税收存在差异,所以企业要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如果企业具备采取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条件,应该尽可能的采取这种方式。

5.依据资产摊销法进行纳税筹划

(1)企业如果盈利就应该尽快将成本分摊,可以采取一次摊销法来进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这样才能推迟纳税时间,使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2)如果企业出现亏损,那么就要考虑亏损的税前弥补程度,再来选择适当的摊销方式。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选择五五摊销法或者是分期摊销的方式来进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

(3)如果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就要尽量避免将其摊入到成本中,应该采取将摊销额降到最小,而在正常年度摊销最大的方式。

6.合理预缴

依据税法的规定,企业要分月或者是分季预缴企业所得税。然后在年终进行清算。预缴是保证税款及时、均衡入库的一种手段,但是企业的实际收入和费用列支要到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才能完整准确地计算出来。税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预缴所得税时预缴多少的具体标准,国家税务总局也规定,企业在预缴中少缴的税款不作为偷税处理,因此企业经营者可以在这里进行税收筹划,预缴时在合理范围内少预缴,待年终汇算清缴才补缴少缴的税款,这样企业就可以获取一笔无息借款。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暂行条例》的实施,使企业面临新的税收环境。如何在新环境下进行合适的税收筹划,以达到降低税负,合理避税,已成为当前税收筹划工作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税收筹划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合理合法,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工作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保持相对的灵活性,随时根据税法的变动制定调整筹划方案,保证合理避税和降低税负,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三、结论

纳税筹划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减少企业的税收,有利于企业达到价值最大化。在企业税收契约中承认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某些原则和方法,允许进行某些会计政策选择,以及能够利用会计资料作为计税依据,那么,在税收契约的执行过程中,理性的企业(纳税人)都会具有强烈的意识,即充分利用其与征税方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对涉税会计事项进行税务筹划,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中就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师 萍 郭 杰:科技税收优惠与纳税筹划.2009.

中小企业纳税会计调整 篇4

资产是企业正常运营的物质基础, 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资产在会计上按其流动性大小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纳税调整

《会计准则》规定,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 即对合营企业投资及联营企业投资, 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所谓权益法, 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 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收益, 应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收益,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由于《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确认投资收益的规定不同, 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例1]甲公司在2010年分别拥有A公司、B公司和C公司20%的股份, 均能够对这三家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假设A公司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宣告分配利润100万元;B公司亏损100万元;C公司实现净利润100万元, 宣告分派股票股利50万元。甲公司对这三家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如下:

A公司会计处理为 (分录单位:万元, 下同) :

确认投资收益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对A公司宣告分配利润时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只有当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股利或利润时, 投资企业才能确认收益, 计入所得额。因此, 甲公司在期末纳税调整时, 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当然, 如果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适用的税率相同, 分得的股利或利润属于免税收入, 此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40万元。

B公司会计处理为确认投资损失, 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B公司亏损不能由甲公司承担, 所以在期末纳税调整时, 甲公司应调增所得额20万元。

C公司账务处理为:

确认投资收益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对C公司宣告分派股票股利时, 甲公司不做任何账务处理, 只做备查登记即可。

由于C公司没有宣布分派股利, 所以, 甲公司在期末纳税调整时, 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对于C公司宣布发放的股票股利, 税法规定应按股票市价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因此, 甲公司应调增所得额10万元 (50×20%) 。

(二) 固定资产折旧纳税调整

固定资产的损耗是以计提折旧的形式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或费用并从收入中逐渐收回。固定资产的实物更新和价值补偿是不一致的, 实物更新是一次性的, 而价值补偿是分次性的。在经营活动中, 企业为了尽快收回固定资产的成本, 加快固定资产的实物更新, 降低风险, 确定的折旧年限往往短于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这种不一致必然涉及到期末纳税调整。

[例2]甲公司于2009年6月15日购入一台不需安装的生产设备, 设备的入账价值共计100万元, 当月投入使用, 预计净残值4万元。该设备的税法折旧年限为10年, 而企业确定的折旧年限为8年。此项业务在2010年的会计处理及期末纳税调整为:

企业每月计提折旧时, 做会计分录:

由于每月计提折旧1万元, 该设备在2010年共提折旧12万元, 而根据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 该设备2010年应提折旧额9.6万元[ (100-4) /10], 两者相差2.4万元。这2.4万元属于可递减性时间差异, 期末应当进行纳税调整。

期末做调整会计分录:

由于存在时间性差异2.4万元, 因此甲公司于2010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4万元。

(三) 存货纳税调整

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期末存货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期末存货按成本计价;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 期末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因此, 当企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 企业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并计入当期损益。

[例3]甲公司期末某存货可变现净值为200万元, 而其成本是240万元, 为此企业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0万元, 做会计分录:

由于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减少了当期利润, 因此, 这笔业务会减少应纳税所得额40万元。税法规定只有当存货实际发生损失时才能做计税据实扣除,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不允许扣除。所以, 甲公司应在期末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0万元。如果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在以后年份得以恢复, 甲公司应做会计分录:

同样, 由于资产减值损失计入了利润表, 期末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40万元。

二、收入纳税调整

企业的会计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使用权收入。税法对收入没有作出原则性、总括性的规定, 而是根据不同税种税收政策待遇的差别对企业的应税收入进行了划分。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向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和潜在的投资者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因此, 会计核算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注重收入实质性的实现, 而不仅仅是收入法律上的实现。税法的目的是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课征一定量的税收, 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满足政府实现经济和社会职能的需要。因此, 税款的征收要遵循法律性原则和确保收入的原则。由于会计和税法的目的不同, 二者在确认收入的时间、条件、范围和方式上也会有所差别。正是这种差别, 企业要在期末进行纳税调整。

(一) 销售需安装或检验的商品期末纳税调整

如果一项销售业务涉及安装或检验工作, 且安装或检验工作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没有完成安装或检验工作之前, 会计上暂不确认收入。

[例4]甲公司于2010年12月5日向乙公司销售电梯一部,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00万元, 增值税额为17万元, 电梯成本70万元, 截止到12月31日还未安装完毕。会计核算如下:

2010年12月5日发出电梯时

2011年1月20日安装完毕并检验合格

同时,

税法不考虑销售商品是否需要安装或检验。因此, 按税法规定, 应在2010年确认此项收入, 而不应延迟至2011年。对此项业务, 应调增2010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 (100-70) 。

(二) 委托代销商品期末纳税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 对于采用收取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的, 委托方企业应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例5]甲公司于2010年6月15日发出A商品100件, 委托乙公司代销, 价税合计117万元, 成本70万元, 甲公司按售价的5%支付手续费, 到12月31日仍未收到代销清单。对于此项业务, 甲公司的会计核算如下:

2010年6月15日的会计处理:

由于在2010年没有收到代销清单, 故不确认收入, 也不作任何账务处理。

2011年收到代销清单时, 甲公司作如下账务处理:

同时结转成本:

税法规定与会计不同, 财税[2005]165号对企业在委托代销货物过程中无代销清单的情况下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作了补充规定:一是纳税人以代销方式销售货物, 在收到代销清单前已收到全部或部分货款的, 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全部或部分货款的当天;二是对于发出代销商品超过180天仍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 应视同销售实现, 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发出代销商品满180天的当天。所以, 按税法规定应作如下调整:

2010年12月份, 做会计分录:

据税法规定对此项业务应在2010年12月份确认收入100万元,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8.3万元[100-70-17× (7%+3%) ]。

(三) 售后回购商品期末纳税调整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 售后回购业务通常不确认收入。而税法规定:对售后回购业务应视同销售、购入两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例6]甲公司于2010年6月20日向乙公司销售商品一批, 价款100万元, 增值税额17万元, 实际成本80万元。双方约定于2011年6月底以前由甲公司以112万元回购该商品。对于此项业务, 甲公司在2010年的会计处理是:

发出商品时:

同时,

由于回购价大于原售价, 其差额应视为融资费用, 在回购期内平均摊销, 即每月摊销1万元 (12万元/12) 。7月~12月每月做会计分录:

对于此项业务, 甲公司在2010年末作如下纳税调整:应确认收入100万元;确认成本80万元;2010年分摊的财务费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为此, 该项业务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6万元 (100-80+6) 。

参考文献

纳税会计实训心得3篇 篇5

纳税会计作为财务岗位中新兴的一员,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下面是纳税会计实训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纳税会计实训心得

作为会计人员,在填制各种税务登记表,税种登记表和各种审批表时,要注意填写的位置,不可写错,马虎不得。因为一个小小的数字,就有可能会导致账目的错误。在实训当中,各种不同的税种计算对我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次的实训对我很有用处,它为我以后踏入工

二、基本内容认知会计科目与账户通过实训,使我们了解掌握会计科目和账户,能够区分会计科目和账户,掌握借贷记账方法。通过实训,使我们了解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方法。

填制原始凭证为了熟悉经济业务,掌握填制原始凭证的程序、方法和便于审核原始凭证,需要开设填制原始凭证的单项实训。由于原始凭证非常重要,所以填制原始凭证时要特别小心,在实训中我总结了一些小的要点:

1、按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是填列,不得遗漏。

2、填制在凭证上经济业务要与实际相符,数字要真实可靠。

3、凡填有大写小写金额的凭证,大写小写金额必须相符。

4、填制在凭证中的摘要应简明扼要,字迹要清楚,易于辨认。

5、发生销货退回的,还必须有退货验收证明;审核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明确经济责任并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在实际工作中,外来的和自制的原始凭证,一般都符合有关规定,既能证明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又能做到填制手续完备,用以办理有关业务手续。

在记帐过程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会使帐薄记录发生错误,而作为会计人员应运用正确的更正方法,采用错帐更正方法,一般有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红字更正法三种,而不是填补、挖改。我想这是我们在作帐时注意的一点。在实训中我们必须做的是原始凭证与证帐凭证、各明细帐与总帐核对等。这一部是非常繁琐,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功亏一篑,徒劳无功。作为一名学生,最终能够很好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并且灵活运用,不仅仅只有自己的功劳,还应该感谢不厌其烦为我们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的老师,感谢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热心帮助!我想我还会珍惜在学校的每一次的学习,而这样的实训学习更是值得我去珍惜!累积了很多良好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这次实训,我发现在学习自己中要多看,多观察,多听,少讲,少说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办事方法。除努力学习具有责任心外,要善于经常做学习总结。为免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努力做到更好。坚持学习。不要只学习和会计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因为以后的发展不仅在于内部的运作,还要靠外部的推动。要按经济规律和法律规定办事。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当我们把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里我把“教育”改成“知识”,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也 许会被淘汰,但那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永远是我们掌握最新知识的法 宝。这一次的实践虽然时间短暂,虽然接触到的东西有限,但是 依然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是比书本上更容日掌握和理 解的。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了解税法的基本知识,了解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也能够让我更早的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设定人生目标,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篇二:纳税会计实训心得

会计是个讲究经验的职业,为了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本学期我们得到了了一次纳税申报实训的机会。实训期间努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训期间能够认真完成实训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这个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我发现纳税申报是一门实务与理论结合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我学过这门课,但是当我第一次操作具体业务时,觉得又和书上有些不同,实际工作中的事务是细而杂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牢牢掌握。这次实训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想看看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公司实际操作的实务区别在哪里,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执行一些特殊的帐户如何会计处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这几周里学学问问,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解答,达到了这次实训的目的。

通过这次试训,我对税务机关工作和企业会计工作有了较深刻的熟悉。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的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决定了纳税环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作为纳税人其义务是纳税,税务机关除了依法履行指责之外,应该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舞弊行为,努力创造一个全社会都能体现公平的纳税环境。企业应依法组织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监督功能,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信息基础。两者只有实现有效的协调,国家才有稳定的税收来源,企业才有稳定的发展环境。

实训内容中要求我们做到税负最小化、税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也是纳税筹划的动机。在此动机下,企业务必要尽可能减轻税负,尽可能减少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成本,尽可能推迟纳税以获得时间价值。这就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纳税申报流程,熟知纳税筹划相关程序和理念,最大最多的为企业节税。

通过这次实训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除此之外拥有一颗上进心,进取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作中仅靠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在其他时间多给自己充电,在扎实本专业的基础上也要拓宽学习领域。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向他人请教。实际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何与人打交道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本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不能忽视的。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的我们也要面临正式的实习了,我想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种积累,而这种积累正是日后的财富。在学习上,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发挥它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次实训让我学到了许多许多,无论是专业知识上,还是为人处世上,受益匪浅,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实训机会。

篇三:纳税会计实训心得

一周的“企业纳税实务”实训又要结束了。在这一周的实训里,我们的专业知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周里,我们主要对“①税务登记、领购、开具和保管发票;②增值税纳税申报;③消费税纳税申报;④营业税纳税申报;⑤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⑥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⑦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实务;⑧印花税实务;⑨城镇土地使用税实务;⑩房产税实务和车船税实务”进行深入地学习,使我们既能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税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表等实践操作技能。我觉得“企业纳税实务”中的各项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主要是“税法”+“财务会计”。我想,只要这两门专业课程学好了,扎好基础了,做这个实训必定得心应手。本以为,这两门专业学得还不错,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比如:将自产产品(固定资产)作为公司自用应做的会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到岸价=关税完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只是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税基数,个人将其拥有的一项发明专利让渡给公司应属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该注意:“年终奖/12”(找税率),再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应纳所得税额=年终奖×税率-速算扣除数;填写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时间;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在90日内向税务局进行认证,只有认证后的填值税专用发票才可以抵扣,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1个季度,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的规定仅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人以1个月或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纳税款,于次月1日至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一定会更认真地学习知识。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纳税会计 篇6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法;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是在同时符合四项条件下才能作确认,主要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而应税销售是指按照税收制度(如增值税暂行条例)确认的销售业务。它与会计销售是有区别的。应税销售的确认并不以发生交易为前提,而是考虑货物在进入消费之前能够按照税法规定足额征税。某些经济业务并不构成商品交易,但税收上将其视同销售。

一、估计价款收回可能性不大的商品销售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应考虑价款收回的可能性。估计价款不能收回的,不应确认收入;已经收回部分价款的,只将收回的部分确认为收入。如企业发出商品时,如果发现购买方资金周转发生暂时困难,估计销售收入目前收回的可能性不大,企业可出于谨慎的考虑,在发出商品时,可不作为收入,已经发出的商品应当通过“发出商品”科目进行核算。借记“发出商品”,贷记“库存商品”,在购货方承诺近期付款时,确认为收入。

但是,按照税法规定,企业销售商品,只要商品发出、发票账单开出、办妥托收手续,即作为收入实现和纳税义务发生。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一律作为收入处理。

二、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

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是指购买方依照有关协议有权退货的销售方式。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在这种销售方式下,如果企业能够按照以往的经验对退货的可能性做出合理估计的,应在发出商品时,估计不会发生退货的部分确认收入,估计可能发生退货的部分,不确认收入;如果企业不能合理地确定退货的可能性,则在售出商品的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

但是,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发出商品并向购买方开具了发票,就意味着商品所有权已经转移,就应确认收入实现,并按规定计算纳税。待实际发生销货退回时,再冲减收入。

三、无偿留归企业的加工余料

税法规定,纳税人对外进行来料加工装配业务节省的材料,如按合同规定留归企业所有的,也应作为收入处理。对于纳税人来说,加工余料无偿留归自己,意味着在取得加工费收入的同时,又取得一笔价外费用,只不过是该笔价外费用是以实物形式体现的。所以,企业应将其并入销售额计算纳税。

【例1】某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接受B公司委托为其加工1批商品,现已加工完毕并交付B公司。按协议规定,应收取加工费10000元(不含增值税),增值税额1700元。加工后剩余材料价值2340元,无偿留归该企业。

应税销售额:10000+2340÷(1+17%)=12000(元)

销项税额:12000×17%=2040元

借:银行存款 11700

原材料234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040

四、具有融资性质的售后回购

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回购交易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融入资金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回购价格与原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应在售后回购期间内按期计提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按照合同约定购回该项商品等时,应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发生售后回购业务,应视为销售和购进商品两项业务进行税务处理。

【例2】某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融资需要于2007年7月1日将生产的一批商品销售给A公司,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500万元,商品销售成本420万元;该企业于7月1日收到了货款。双方协议规定,该企业将该批商品销售给A公司一年内,以550万元的价格购回。2008年6月30日,该企业购回了该批商品,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550万元、增值税额93.5万元,该款项已于当日支付。

(一)会计处理

1、2007年7月销售商品,应向A公司开具发票,发票上列明的销售额500万元,增值税额85万元。

企业根据商品出库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编制会计凭证:

借:银行存款 5850000

贷:其他应付款 5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00

2、商品回购价格大于其销售价格,两者之差50万元(550万元-500万元)。假定企业每半年计入当期损益,则在2007年12月应计提利息费用25万元(50万元/2)。

借:财务费用250000

贷:其他应付款250000

3、2008年6月,应计提利息费用25万元(50万元/2),其会计处理同2。

4、2008年6月30日回购,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银行付款单和商品入库单编制会计凭证:

借:其他应付款 5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专用发票注明的税额) 935000

贷:银行存款 6435000

至于库存商品420万元,需要在明细账上作转账记载。

(二)税务处理及差异分析

在税务处理上,上述业务不能看作是融资业务,应看作是销售商品和购进商品两项业务。在销售商品时,要确认销售额和销项税额;在回购商品时,要确认购进成本和进项税额。

1、2007年度的税务处理:(1)2007年7月销售商品,应确认收入500万元,销项税额85万元;应结转销售成本420万元。(2)企业按商品回购价格大于销售价格的差额50万元,计提的利息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此项业务,2007年度应调增所得额25万元(50万元/2)。

2、2008年度的税务处理:(1)2008年6月,企业按商品回购价格大于销售价格的差额计提的利息费用25万元,不得在税前扣除。此项业务,应调增所得额25万元。(2)2008年6月30日回购商品,按税法规定,应确认的库存商品入账价值为550万元,进项税额93.50万元。

但是,对于回购商品,按税法确认的库存商品入账价值与按会计制度确认的库存商品入账价值的差额130万元(550–420),应在该商品实现销售时,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五、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销售商品,有时会采取分期收款方式。如果延期收取价款(通常为3年以上)具有融资性质,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确定其公允价值。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摊销金额,冲减财务费用。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按照实际利率法摊销与直线法摊销结果相差不大的,也可以采取直线法摊销。

在会计处理上,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折现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期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例3】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采取分期收款方式向A公司销售1套大型设备。合同约定的销售价格为2000萬元,分5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收取。该套设备实际成本156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该套设备的销售价格为1600万元。该企业发出商品时,开具发票,金额为2340万元;其中增值税340万元,已于发出商品当天收取。

(一)会计处理

本例,会计上确认的销售收入应为1600万元。

1、企业发出商品时,根据商品出库单、银行进账单和发票等编制会计凭证:

借:长期应收款20000000

银行存款 34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6000000

未确认融资收益4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00

结转商品销售成本156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15600000

贷:库存商品15600000

2、5年间,每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时,编制会计凭证:

借:银行存款 4000000

贷:长期应收款 4000000

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摊销金额,作为利息收入。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二)税务处理及差异分析

在税务处理上,上述业务应视为正常的销售业务。

1、发出商品时应确认的商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合同价款和发票金额均为2000万元。在计算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时,均以2000万元为计税销售额。

2、5年间,每年增加的利息收入,不再确认为计税收入。

参考文献:

1、高允斌.会计与税法差异比较及纳税调整[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高金平.新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税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预计负债的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 篇7

一、会计处理

(一) 预计负债的种类和账务处理

由于预计负债是尚未发生的不确定事项, 对其发生的概率以及金额的大小需要财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职业判断, 为此, 准则要求应按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计量确认, 与此同时, 还对不同原因形成的预计负债的账务处理作了具体的规定。

对于企业因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未决仲裁而承担的相关义务等可能 (大于50%) 给企业带来损失时, 准则从谨慎性原则出发, 规定企业必须合理地确认该部分损失, 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借记“营业外支出”, 贷记“预计负债 (预计担保损失、未决诉讼损失和其他应付款等) ”。

企业销售商品时附有产品质量保证的, 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规定, 应合理确认因履行产品质量保证而产生的预计负债, 并计入当期损益, 按确认的金额借记“销售费用”, 贷记“预计负债 (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 ”。企业因重组而承担了重组义务, 当发生与该重组义务相关的直接费用支出符合预计负债金额的三个确认条件时, 应将该支出确认为预计负债, 按准则规定该费用包括重组的人员遣散费和将不使用厂房的租赁遣散费等, 不包括重组过程中发生的资产和股权等损失, 其账务处理为借记“营业外支出”等, 贷记“预计负债”。

针对某些特定行业的固定资产和石油天然气等开采企业需承担矿区废弃处置义务, 其弃置费用较高的实际, 准则规定,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和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规定确认的相关弃置费用, 在计入相应资产的同时, 应将其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 即在借记“固定资产”、“油气资产”的同时, 贷记“预计负债 (预计弃置费用) ”。

投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 投资企业需承担超过其投资额以外的额外损失的, 当被投资单位出现亏损且资不抵债时, 投资企业应在该项长期投资减记至零的情况下, 按投资合同或协议规定, 仍然需要承担的损失金额部分, 投资企业在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的同时, 将其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 借记“投资收益”, 贷记“预计负债”。

当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 无论企业执行与否都将承担一定的损失, 此时企业在确认当期损益的同时, 应确认为预计负债, 借记“营业外支出”, 贷记“预计负债”。

上述各预计负债项目实际发生并真实履行相关义务时, 应将实际承担义务金额与已确认的预计负债比较, 当预计金额小于实际支付金额时, 应先冲减已确认的预计负债, 不足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预计负债 (相关科目) ”、差额部分记入“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当预计金额大于实际支付金额时, 差额部分冲减相关费用, 借记“预计负债 (相关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等科目。

(二) 预计负债的计量和确认

准则规定, 预计负债要根据企业履行的现时义务的最佳估计数来确认, 也就是说, 具体金额的大小主要依靠财务及相关专业人员依据实际情况来作出主观判断, 因此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人为因素, 如若操作不当很可能成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工具, 那么究竟怎么来确定最佳估计数呢, 实务中有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平均值确认法。当预计负债的发生金额存在着上下限的金额范围, 且上下限金额发生的概率相同, 则最佳估计数应按该范围上、下限金额的平均数确定。

例1:甲企业向乙企业销售一批产品, 由于产品质量问题给乙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为此, 乙企业将甲企业诉至法院, 要求赔偿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因此, 造成的信誉和客户等间接损失200万元。甲企业通过咨询和了解法院一般对直接经济损失的赔偿请求予以支持, 对合理间接损失也会部分支持, 因此甲企业确认预计负债400万元[ (500+300) /2]。

2、对不存在一个金额范围, 或虽存在一个连续范围, 但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同, 此时若为单一项目, 则最佳估计数按最可能发生的金额确认;若为多个项目则最佳估计数按各个项目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及概率计算即加权平均数确定, 分别举例如下:

例2:甲企业向销售一批价值4 000万元的产品, 企业为该产品提供两年的免费正常质量问题维修, 按以往的维修纪录该类产品的维修费为销售收入的3%, 具体为第一年约1%, 第二年为2%。则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为120万元 (不考虑时间价值) 。仍按上例, 若维修期改为一年, 发生较小的质量问题维修费用为销售收入1%, 发生概率为20%, 发生较大的质量问题维修费用为销售收入2%, 发生概率为3%, 则预计负债金额为4 000× (1%×20%+2%×3%) =10.4万元。

3、若预计负债的发生金额存在二个及以上的确定金额, 企业有权从中选择对自己较为有利的一个, 而且不会因此而承担其他不利的后果, 则按最为有利的金额确定。

例3:甲企业2014年10月与乙企业签订了一项销售合同, 约定于2015年7月以300万元的价格向乙企业销售大型设备一台, 并约定任何一方违约需按合同价款的10%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至当年底, 甲企业尚未开始生产该设备。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 甲企业预计该设备的生产成本将升至350万元。假若不考虑其他因素, 此时甲企业若准备不执行上述合同, 则在当年年报中应按30万元确认预计负债。

(三) 预计负债的后续计量和列报

新准则还规定了对预计负债的后续计量, 即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测试, 当有确凿证据表明目前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 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调整后预计负债增加的, 借记有关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调整后减少的则作相反的分录, 无论调增还是调减, 涉及损益的都应进入调整当期的损益。按现行规定, 预计负债在报表中应在长期负债中单独反映, 有多个项目时总括反映即可;在确认负债的同时, 应确认一项支出或费用, 该项支出或费用在利润表中不用单独反映, 与其他相应费用或支出合并反映即可。同时在附注中对预计负债的种类、性质、金额以及可能对本企业的影响等作详细说明。我们认为由于预计负债实际责任履行的时间, 从短期到长期都存在, 因此, 当金额较大时将影响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短期偿债指标, 从而将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因此建议将预计负债按其实际发生的可能时间, 分别列入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更能正确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如将一年内履行的未决诉讼、质量保证责任、亏损合同等列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而将矿区弃置费用等期限较长的项目仍列为长期负债。

二、所得税处理

由于预计负债是根据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大小程度来确定的, 其计量的入账金额只是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最佳估计数, 也就是说, 其经济利益是否真正流出企业及流出的多少、时间等, 还需由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确定。而税法对费用的税前扣除原则为真实发生据实扣除。因此, 对企业因确认预计负债而增加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的金额, 按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 这样一来, 按照会计规定计入当期损益的预计负债而确认的损益, 与按税法规定的确认的损失二者之间就产生了差异, 现行税法规定, 当税法规定与财务会计核算不一致的, 应按税法规定予以调整。因此, 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申报时, 需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该差异作纳税调整。

对因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因重组义务而与重组相关的直接费用, 销售商品时, 附有产品质量保证而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而计提的预计负债, 应作为申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项目处理, 并计算缴纳所得税;上述损失 (不含对外提供担保) 实际发生时, 由于会计上已按制度提前确认了损失, 因此若实际支付金额等于已确认金额, 则不再确认发生当期的损益。企业在申报所得税时, 应将实际支付的金额作为发生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减项目处理。因对外提供担保而实际发生的损失是否允许在发生当期的税前扣除, 需要看其是否与企业自身业务的相关程度来决定, 税法规定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 必须与企业取得的收入直接相关, 因此, 企业发生的不收取被担保方担保费用的对外担保损失不允许税前扣除;即使收取了担保费, 由于对外担保而承担的连带责任一般还可以向被担保企业追偿, 在被担保企业没有破产、停产、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为坏账之前, 也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对企业重组业务有关的直接费用支出的预计负债所得税税前扣除, 要与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相区别, 前者只包括与重组义务相关的人员和设备租赁遣散等直接费用, 后者重点关注重组过程中的资产、股权所得或损失的所得税处理。对因承担固定资产和石油天然气矿区弃置义务而确认的预计负债, 由于在确认固定资产和油气资产的入账价值时将其计入了相关资产的价值, 因此, 并未涉及确认当期的损益, 自然也就不存在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问题。但若在以后存续期间, 企业按上述入账价值对相关资产计提折旧 (摊销) , 则在进行纳税申报时, 需将对该部分资产计提的折旧作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项目处理, 并计算缴纳所得税。实际处置时, 按实际发生的金额与企业确认的预计负债的金额相等部分, 作为发生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减项目处理。上述项目 (对外担保除外) 实际发生额与确认预计负债不一致时, 当实际发生额小于计提金额时, 由于差额部分已在计提当年, 作为应纳税调增项目并计算缴纳了所得税, 因此, 实际发生当期应将差额部分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减项目处理;大于部分由于已进入了当期损益, 因此不作调整。根据投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 投资企业承担的超过其投资额的额外损失部分, 不仅在其计提当期应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项目并计算缴纳所税, 而且在实际发生时也不能在税前扣除。

对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 调增的其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与预计负债确认时的纳税调整相同;调减的则要根据原计提的预计负债是否已作纳税调整来确定, 已计算缴纳了所得税的, 作为调减项目处理;未调整的则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浅谈会计差错更正及其纳税调整 篇8

(一) 会计确认不当形成的会计差错

根据会计确认标准对会计计量产生的影响, 可以将会计确认标准分为基本确认和补充确认两大类。与基本确认标准不符的会计差错有:与权责发生制确认时间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提前或推迟确认收人或不确认实现的收入, 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及时调整等人为舞弊、欺诈行为;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账户分类不当、资产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划分的差错等。与补充确认标准不符的会计差错有:与真实性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本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 但该企业按商品销售收人的方法确认收入;与合法性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 企业将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 予以资本化。

(二) 会计计量环节形成的会计差错

主要包括:与实物数量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对发出材料的计量不准确, 导致期末存货出现盘盈或盘亏现象, 使会计报表发生错报;与计量属性和计时单位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接受捐赠或盘盈的固定资产, 是以历史成本计价还是以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价等。

(三) 会计记录造成的会计差错

主要包括:操作性错误, 即财务人员操作不当出现的错误, 如按错计算器键、算盘误计、眼误或笔误等;技术性错误, 即财务人员由于对财务工作的不熟练而造成的会计差错, 如凭证填写不准确, 小数点错记, 红笔运用不当等;习惯性错误, 如将“6”错认为“0”等;条件性错误, 即由于客观条件不好, 如复写纸质量低劣而造成的复写下联字迹不清, 或纸质较差发生的字迹变形而造成的错认。

(四) 其他原因造成的会计差错

主要有:对于经济业务中不确定因素的会计估计差错;由于管理薄弱、基础工作差, 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范围不明, 而使财务人员犯的错误;由于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会计差错等。

二、会计差错的归纳与更正

(一) 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

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 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 都应当立即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当年度的会计报表尚未编制, 无论会计差错是否重大, 均可直接调整当期有关出错科目。如2006年12月发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10000元, 发现时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并调整相关项目:

(二) 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

其更正方法也是直接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该类会计差错尽管与以前年度相关, 但根据重要性原则, 可直接调整发现当年的相关科目, 而不必调整发现当年的期初数, 所以处理方法同 (一) 。

(三) 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

涉及损益的, 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调整发现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 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或上年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 则调整发现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因是以前年度的重大差错, 涉及损益的与本期利润无关, 不涉及损益的也只影响本期期初数, 这样处理可及时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 符合重要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同时也不妨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例1]某公司2006年9月发现2005年一项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未结转到管理用固定资产, 金额为600万元, 2005年应提折旧100万元, 2006年应提折旧75万元 (公司所得税率为33%, 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5%提取法定公益金) 。经分析, 上述事项属重大会计差错, 其中2006年未计提折旧75万元为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两年的差错要求作出调整, 其账务处理如下:

(四) 日后期间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

该类差错无论是重大还是非重大差错, 都应当视同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 更正方法同 (一) 。

(五) 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

报告年度是指当年的上一年, 由于上一年会计报表尚未报出, 故称上一年为报告年度。由于该会计差错发生于报告年度, 无论是重大还是非重大差错, 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六) 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其处理方法同 (五) 。因为根据重要性原则, 可以将属于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这样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七) 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

对于该类会计差错, 由于不是发生在报告年度, 故不能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处理, 而是将差错的累积影响数调整发现年度的年初留存收益以及调整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其处理方法同 (三) 。

三、会计差错更正的纳税调整

(一) 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甲公司于2008年7月1日发现, 当年3月漏记了管理人员工资5000元。调整分录为:

由于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 本年发生的与本年有关的会计差错更正并不影响本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 甲公司申报2008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二) 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甲公司于2008年7月1日发现, 2007年从承租单位收到当年的房屋租金1000元, 贷记“预收账款”科目, 年底未作调整。此差错属于非重大会计差错, 应调整2008年的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税法规定, 因已过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期, 上述租金收入应计入2008年, 甲公司申报2008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三) 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

甲公司于2008年7月1日发现, 2007年漏计了一项固定资产折旧20万元, 所得税申报中也没有包括这笔费用。甲公司采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 税率为33%。假定甲公司漏提折旧属于重大会计差错, 则应调整2007年的收益和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税法规定, 甲公司2007年漏计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允许转移到2008年补扣。因此, 甲公司申报2008年企业所得税时不得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会计上讲, 漏计的折旧本是一项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但由于税法规定其不得补扣, 从而变成了永久性差异。因此, 会计上不需要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或“递延税款”科目, 而是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四) 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甲公司于2008年3月10日发现, 2007年漏计了一项租金收入20万元, 将其挂在了“预收账款”科目, 所得税申报中也没有包括这笔收入。假定甲公司采用递延法核算企业所得税, 税率为33%, 至2008年3月10日未完成2007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2007年的会计报表也未对外报出。由于甲公司发现2007年漏结转的租金收入时会计报表尚未对外报出, 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应调整2007年的收益和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调整应缴的企业所得税66000元 (200000×33%) :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134000元转入利润分配:

税法规定, 甲公司在2007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涉及的应纳所得税调整, 应作为2007年度的纳税调整, 甲公司申报2007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纳税筹划 篇9

会计政策选择, 是指企业在既定的选择范围内, 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地比较分析, 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

税务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 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策划, 选择纳税支出最小和资本收益最大的综合方案, 从而获得最大税收收益。

税收筹划是财会和税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 纳税筹划日益成为纳税人理财或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筹划, 受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非常明显。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过程, 也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 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下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会形成税负不同的纳税方案。企业如何在法律制度的约束前提下最大限度谋取企业利益, 从纳税筹划的角度选择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 是每个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途径很多, 如缩小税基、采用低税率、延期纳税以及享有税收优惠等。其中与会计政策选择相关的税收筹划主要是缩小税基额和延期纳税, 从而缩小应纳税所得, 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 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

二、税务筹划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一) 收入方面

我国现行税法对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规定与产品销售收入实际流入的时间是有出入的。法定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脱节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许多经营上的麻烦。在我国, 税制和财务制度两者对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销售实现时间是不一致的。而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实际流入的时间往往会因为多种原因滞后于纳税义务时间。这样不仅会造成企业资金紧缺, 而且丧失延迟纳税的税收屏蔽。所以, 对产品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筹划是必要的。从收入收益确认的时间来看, 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在销售前确认的收入, 一种是在销售时确认的收入, 还有一种是在销售后确认的收入。以下便从这三方面来进行探讨:

(1) 在销售前确认的收入。主要指长期合同收入。这类收入的特点是整个产品尚未完成, 收入按其生产的进度来确认。对这类收入的筹划, 我们着重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从金额来进行。长期合同收入由于其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其真实价格往往难以准确确定, 我们便可利用这一特点, 尽可能低估其总价格, 从而使产品尚未完工期间确认的收入更小。二是从时间来进行。在时间方面, 我们出发点是延长收入确认的期间, 因为这样, 在总价格确定的情况下, 便可使从前期确认的收入更小, 从而赢得资金使用时间方面的效益。

(2) 在销售时确认的收入。一般来讲, 如果销售方的产品所有权已转移给购货方, 且获得了收取货款的权利, 销售便已实现, 即要承担纳税义务。对于应在销售时确认的收入, 我们筹划的重点是, 如何推迟收入的真正实现, 从而延迟纳税义务。比如, 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如果是商业企业, 且货款结算是采用售后付款方式, 我们便可使用委托代销的核算方法。所谓委托代销是指, 委托方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 受托方根据合同要求将商品出售后, 开具销货清单交给委托方, 委托方即确认销售的实现。如果不采用委托代销的方法, 那么在产品已经发出, 且获取了收取货款权利时, 不论是否收到款项, 均应确认收入, 并履行纳税义务。改为委托代销的办法, 便可以推迟收入的实现, 延迟纳税的义务。因为, 按税法的规定, 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 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代销清单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日。这样比起按销售成立时确认收入, 将赢得更多的资金使用时间。又如, 在销售过程中, 如果货款无法在销售时全部收到, 且收回的时间可能较长, 我们便可采取分期收款的方法进行核算, 因为分期收款核算法, 可按合同约定的时间确认收入,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当期增值税的销项金额, 而且可以减少当期的应税所得额。

(3) 在销售后确认的收入。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指销售后确认的收入不仅仅指销售产品方面的收入, 还包括投资实现的收益。销售收入实现时间是和结算方式密切相关的, 现销方式和赊销方式就意味着产品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不同。对产品销售收入来讲, 售后确认的收入主要指赊销和分期收款收入, 对售后确认的收入, 我们筹划的重点是选择有利的方法, 推迟收入确认的时间。

(二) 费用方面

纳税筹划的费用会计政策选择。从费用与收入配比的形式来看, 可将费用分为三类:一是直接配比的费用, 二是间接配比的费用, 三是期间配比的费用。以下笔者分别从这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1) 直接配比的费用。主要包括诸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各类存货等。这类费用的特点是, 可直接形成各类存货, 且同类存货的实际成本, 由于形成的时间不同而不同, 在收入实现时, 这类费用可以与其直接配比。我们对直接配比费用的策划, 重点是如何对其进行计价。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了许多不同的方法, 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单独计价法等。税收法规也允许企业对这些计价方法进行选择, 只不过对于有些方法, 要报主管税务机关核批, 并且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计价方法。一般来讲, 当物价呈上涨趋势时, 宜采用后进先出法, 因为采用此法, 期末存货更低, 销货成本相应增高, 可将净利递延至次年, 从而起到延缓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作用。当物价呈下降趋势时, 则可采用先进先出法, 因为采用此法, 期末存货最接近成本, 而销货成本则较高, 同样可将净利递延至次年, 从而延缓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2) 间接配比的费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及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这类费用与收入虽无直接联系但凭借某些基础可与当期收入相联系。一般来讲, 对这类费用的筹划, 关键在于确定费用计提和摊销的方法。其原则是, 计提和摊销的时间尽可能短, 计提和摊销的金额尽可能在前期大。因为这样使得在前期, 可与收入配比的费用更大, 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冲减更多, 从而使所得税在前期缴纳得更少。当然, 对于摊销的年限和计提的方法, 国家税法均有相应的规定, 并不可以随意选择, 但是, 这些规定仍存在一定的弹性, 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完全可以做出更有利的选择。

(3) 期间配比的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这类费用一般与当期的收入无联系。对这类费用的筹划, 我们重点在于根据盈利状况控制费用确认的时间和计量的金额。一般的原则仍然是, 使费用确认的时间尽可能提前, 前期的费用确认额尽可能大。例如, 对坏账准备金的计提,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 可采取两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一种是直接法, 即在企业发生坏账时直接计入成本、费用;一种是备抵法, 即企业平时可按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 企业实际发生坏账时, 冲减坏账准备金, 而不是直接计入成本、费用。备抵法在企业尚未发生坏账时, 便可按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 计入成本在税前进行扣除, 发生了坏账时, 如准备金不足冲减, 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比例内, 企业可以进行补提。从时间方面来看, 备抵法提前作为费用在税前进行了抵扣;从金额方面来看, 备抵法作为费用在前期合计抵扣所得税的数额更大。所以, 企业尽可能选择备抵法进行坏账处理, 以产生更多的税前抵扣效益。

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税务筹划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方法选择、债券折价溢价的摊销方法的选择、低值易耗品及包装物摊销方法选择等等, 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理性的纳税人应充分利用这一空间进行税务筹划, 以节约税收成本。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周铁军.会计政策选择在税收筹划中的运用[J].财会审计, 2007.7

纳税会计 篇10

一、试点纳税人接受非试点纳税人联运业务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

1. 一般纳税人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

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财税[2011]111号文件的附件2)中的相关政策,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差额征收营业税的,允许其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财会[2012]13号文件规定,一般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试点期间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关规定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其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的,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专栏,用于记录该企业因按规定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企业接受应税服务时,按规定允许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与上述增值税额的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对于期末一次性进行账务处理的企业,期末,按规定当期允许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

案例1:上海吉祥运输公司是首批“营改增”试点企业,税改后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该公司主要提供货物运输服务,适用于交通运输业11%的增值税税率。2012年10月,吉祥运输公司全部收入合计额为400万元,其中,取得国内货物运输收入370万元,支付给非试点联运公司运费100万元并取得货物运输业营业税发票;销售货物取得收入30万元(适用于17%的增值税税率)。假设不考虑其他进项税额抵扣,请对吉祥运输公司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解析:上海吉祥运输公司全部收入合计额为400万元,其中,货物运输收入370万元属于“营改增”应税服务,适用于11%的增值税税率,而销售货物取得收入30万元,适用于17%的增值税税率。根据财会[2012]13号文件的规定,吉祥运输公司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如下:不考虑支付给非试点联运公司的运费,则该运输公司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70÷(1+11%)×11%+30÷(1+17%)×17%=41.03(万元)。借:银行存款400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358.97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1.03万元。

吉祥运输公司支付给非试点联运公司运费100万元,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则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100÷(1+11%)×11%=9.91(万元)。借:主营业务成本90.09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9.91万元;贷:银行存款100万元。

2. 小规模纳税人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

财会[2012]13号文件规定,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试点期间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关规定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其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的,按规定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应直接冲减“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企业接受应税服务时,按规定允许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与上述增值税额的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对于期末一次性进行账务处理的企业,期末,按规定当期允许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

案例2:承案例1,假设上海吉祥运输公司税改后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适用于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请对吉祥运输公司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解析:由于上海吉祥运输公司属于“营改增”试点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因此,无论其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还是销售应税货物,均适用于3%的征收率计缴增值税。另外,实际业务核算中,试点小规模纳税人只需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对于按规定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不再单独设置科目。根据财会[2012]13号文件的规定,吉祥运输公司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如下:不考虑支付给非试点联运公司的运费,则该运输公司应交增值税=(370+30)÷(1+3%)×3%=11.65(万元)。借:银行存款400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388.35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11.65万元。

吉祥运输公司支付给非试点联运公司运费100万元,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则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100÷(1+3%)×3%=2.91(万元)。借:主营业务成本97.09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2.91万元;贷:银行存款100万元。

二、试点纳税人接受试点纳税人联运业务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

1. 一般纳税人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

根据财税[2011]111号文件[附件2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试点纳税人接受试点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提供的交通运输业服务,按照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税合计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试点纳税人从试点地区取得的2012年1月1日(含)以后开具的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除外),不得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

案例3:上海顺风货物运输公司是“营改增”试点中的一般纳税人,适用于交通运输业11%的增值税税率。2012年9月,该公司承接了一项跨省货物运输业务,合同含税金额为222万元,支付试点联运公司(小规模纳税人)运费60万元,并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假设不考虑其他进项税额抵扣,请对上海顺风货物运输公司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解析:顺风货物运输公司支付给试点联运公司运费60万元,按照财税[2011]111号文件的规定,允许按照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该运输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该公司承接的跨省货物运输业务收入为222万元,则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2÷(1+11%)×11%=22(万元)。借:银行存款222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万元。该运输公司可抵扣进项税额=60×7%=4.2(万元)。借:主营业务成本55.8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2万元;贷:银行存款60万元。

假设试点联运公司为一般纳税人,顺风货物运输公司支付试点联运公司的运费60万元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运输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该运输公司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2÷(1+11%)×11%=22(万元)。借:银行存款222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万元。该运输公司可抵扣进项税额=60÷(1+11%)×11%=5.95(万元)。借:主营业务成本54.05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95万元;贷:银行存款60万元。

2. 小规模纳税人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

根据财税[2011]111号文件[附件2第一条第(三)项]的规定,试点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提供交通运输业服务和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营业税政策规定差额征收营业税的,其支付给试点纳税人的价款,也允许从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中扣除。

案例4:上海东盛运输公司税改后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适用于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2012年11月,取得国内货物运输收入309万元,支付给试点联运公司(小规模纳税人)运费103万元并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请对东盛运输公司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解析:上海东盛运输公司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如下:不考虑支付给试点联运公司的运费,则该运输公司应交增值税=309÷(1+3%)×3%=9(万元)。借:银行存款309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300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9万元。

东盛运输公司支付给试点联运公司的运费103万元,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则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103÷(1+3%)×3%=3(万元)。借:主营业务成本100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3万元;贷:银行存款103万元。

三、结论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得知,试点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从事联运业务,无论联运合作方是否是试点企业,其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基本一致,即不需要核算增值税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只需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而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从事联运业务,如果联运合作方是非试点企业,其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专栏,用于记录该企业因按规定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如果联运合作方也是试点企业,则需要区分联运合作方的增值税纳税人类型,不同纳税人类型在会计核算与会计处理上略有差异。

摘要:本文以财税部门有关“营改增”试点的最新规定为依据, 就目前试点企业差额纳税的会计处理结合案例进行解析, 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营改增,差额纳税,会计处理,案例解析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财税[2011]111号, 2011-11-16

纳税会计 篇11

摘 要 新《会计准则》对成本费用的确认、收入实现的确认、资产的计价等规定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各期的成本费用、收入都会产生影 响,进而影响应交所得税的数额,而且这种选择大部分在税法上都予以认可,这就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因此,从税务筹划的角度选择合理 的会计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纳税筹划 所得税 合理避税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公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已于2007年1月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这是自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所做的最全面的一次修訂,这次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国际上通行的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立足我国国情编制的,它涵盖了我国的所有企业,以后,我国的企业将不分行业、不分内外资企业,统一执行这一准则。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施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反倾销问题,有利于金融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问题,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形象。

税务筹划又称纳税筹划,一般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 对投资、筹资、经营、理财等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和筹划,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纳税支出。我国是法治国家,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性履行纳税义务。而纳税必然 减少纳税人的净利润,为了在合理、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达到节税,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纳税人必须进行税务筹划,进行税务筹划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1.新准则下企业筹资活动中纳税筹划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对资本市场监管的逐步完善,企业会越来越利用节税效 果好的筹资渠道,比如在商业信用完善下,企业会更多地利用企业之间的赊销款来达到资金融通的目的。可见,我国企业将逐步改变仅向银行借款和在证券市场发行 股票的筹资方式,更多地会考虑税收、资本结构、筹资成本以及企业自身经营情况等因素来做出科学的筹资方案决策。因此,研究筹资活动的纳税筹划对我国企业的 财务管理活动以及生产经营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综合考虑纳税筹划方案对企业整体利益的影响。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除了要考虑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及税收收益外,必须合理安排好 企业的资本结构,防止出现过度负债的财务风险。在纳税筹划的同时,还要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在纳税筹划收益和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之间进行全面综合的衡量,使企业获得最佳税收收益的同时,财务风险也较小,即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筹划时应综合考虑、全面权衡,防止纳税筹划方案顾此失彼而造成企业整体利益的下降,不能为筹划而筹划。

3.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长期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 益法,主要取决于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实际控制权的大小。一般来说,如果被投资企业先盈利后亏损则选用成本法,而先亏 损后盈利,则选用权益法。这是因为如果被投资企业经营发生了亏损,对投资企业来说,若采用了成本法核算,则无法冲减企业利润;而采用权益法核算,会因投资 企业发生的亏损而减少本企业利润,从而递延了所得税。尽管两种方法纳税数额相同,但纳税时间的不同可以为企业获得货币时间价值。权益法下的递延利润的作法犹如从政府那里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4.费用列支的选择。对费用列支,税务筹划的指 导思想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少应交所得税和合法递延纳税时间来获得税收利益。通常作法是:已发生的费用及时核销入账。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费用、损失,采用预提方式及时入账。尽可能地缩短成本费用的摊销期,以增大前几年的费用,递延纳税时 间,达到节税的目的。

5.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企业销售货物有不同的结算方式。我国税法规定,直接收款销售以收到货款或取得索款凭证,并将提货单交 给买方的当天为收入确认时间;采用托收承付或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好托收手续当天确认收入时间;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销货方式均以合同 约定的收款日期为企业收入确认时间;而订货销售和分期预收方式,以交付货物时确认收入时间。这样,通过销售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时间来加以筹划,可以合理归属所得年度,达到获得延缓纳税的税收利益。

6.所得额的抵免政策。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的投资额,其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以后结转抵扣。因此,企业的应选择符合国家税收优惠的投资项目。纳税人只有在熟知我国新所得税法的前提下,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税收筹划的方法,遵循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原则,才能真正取得税收筹划的成功,做到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隋玉明,王雪玲.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

[2]隋玉明,王雪玲.我国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12

关键词:纳税会计,实践,案例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 社会上普遍流行一句话:唯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可见税务在美国的重要性。经济越发达, 国家职能越健全, 越重视税务, 中国亦是如此。随着我国税收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税务部门征管能力的加强, 处理好税务问题、做好相关账务成为每一个企业的迫切需要, 同时社会上既懂财务, 又熟知税法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对于高校而言, 大部分刚走出校门的会计实习生、毕业生, 并不能熟练的处理税务有关的账务, 影响了用人单位对这些学生们的评价, 这既源于学生自身对纳税会计这门课程不够重视, 也源于纳税会计教学方法的不够完善, 因而更需要对纳税会计这门课程进行积极的改革。

(一) 纳税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对纳税会计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学习积极性不高。

纳税会计是以税法为准绳, 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连续、系统、全面、及时地反映和监督纳税人有关税务活动中可以货币表现的资金运动, 并依法缴纳国家税款的一门专业会计。纳税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 既涉及到财务会计又涉及到税法, 把两者结合起来。纳税会计的边缘性使学生常常忽视它, 选课时不选这门课, 上课时也不认真, 他们或者认为这与以前学的重复了, 或者认为学好财务会计和税法就自然学好了纳税会计, 这些想法严重影响了他们对纳税会计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授课形式单一,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纳税会计讲授过程中, 普通存在以书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按部就班地按照书本知识点不停地讲授, 一直的知识灌输, 极容易导致学生们听觉和注意力的疲劳, 上课开小差就不可避免了。同时大部分教师的板书或者多媒体课件只有文字和数字, 很是单调。

3. 纳税会计课程的课时少, 没有时间充分讲解。

大部分院校对纳税会计这门课程一周只安排了两个课时, 正常的情况下, 讲纳税会计时需要先复习一下相关的税法知识, 再讲授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两课时只能把主体税种, 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大致讲完, 其他税种很难有时间兼顾, 更别谈让学生多练习、多实践、多讨论了。

4.实践教学缺乏。

大部分纳税会计的教学, 从书本到书本, 从理论到理论, 完全忽视了纳税会计的实用性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高的特点。一部分学生学完纳税会计之后, 不知道专用发票有几联, 每一联具体是什么作用, 也不知道纳税申报表是什么样子, 更不能说出应纳税所得额跟会计利润有什么区别。这些虽然不是书本教学的重点,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十分有用的。应该重视理论教学, 更应该在本科生教育这个阶段, 注重以实践为指导, 以就业为导向, 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当然, 这对授课老师的要求也会高些, 老师不仅要理论功底好, 也要实践经验丰富, 所以授课老师要在提升理论水平的同时多实践,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5.学生学完课程后, 并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学生学完每一个税种后, 单个的税种是有所了解了, 但把几个税种结合起来分析运用, 他们就有点茫然。比如在讲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时都有涉及房产的买卖, 但给出一个关于房地产企业的综合案例, 让学生计算税款, 并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时, 他们就不能全面地说出应该计算哪些税了。学生把知识局限于分散的每一个章节, 并不能将它们有机串联起来、融会贯通, 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所学不够深入, 另一部分原因不得不归咎于按章按节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

(二)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的建议

1.对学生阐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这项工作比较适合在开学第一堂课时就进行, 需要向学生指出学好了财务会计和税法就没必要学纳税会计是一种误解。财务会计和税法并不同于纳税会计, 它们只是学好纳税会计的基础, 并不是全部。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中, 只涉及了最常见的少量的税务处理, 比如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款如何作账、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又是如何作账等, 并不够全面和深入;税法这门课程, 对税法法律法规讲解得很详细, 却丝毫未涉及到会计分录, 学好了税法, 只能说学生会计算税款了, 却不知如何对应地作账, 因而需要纳税会计这门课, 向学生教授如何运用税法计算出税款, 再按照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作好相关账务, 将税务信息在财务中有所反映。

2.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1) 综合利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以图片、声音、文字、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使知识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增加了学生的感观效应, 不断地给予他们语言和音像的冲击, 达到了既生动活泼、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可以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纳税申请表等进行实物扫描, 以图片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可以以动漫的方式设计出几个人物或场景进行演示等, 这些都能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2) 增加教学互动。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 使教学更加富有启发性, 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方式之一就是适当提一些问题, 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让他们相互讨论, 有些问题就会在他们的互助讨论中变得清晰。方式之二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角色的扮演, 比如销售货物时, 让他们分别扮演销货方、购货方的会计人员以及税务局人员, 然后各方进行业务处理, 等等, 既是让课堂变得轻松的一种调味剂, 又让他们形象地学到了知识。 (3) 采用案例教学。要求在案例的选择上下功夫, 案例要精, 既要有专题案例, 比如以某汽车制造厂商业务为例, 专讲消费税业务处理;又要有所扩展, 形成综合案例, 以免学生眼光只局限于某种税, 扩展到该汽车制造厂商的增值税会计处理、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会计处理、或者还可以加入一些小税种如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注册会计师的税法真题中以及注册税务师的真题中, 有很多很好的案例, 可以引用, 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提前为这两个重要考试打好基础。

3. 建立校内手工作账实验室和电子实验室。

建立手工作账实验室, 提供有关的业务原始凭证,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这些业务原始凭证计算税款, 填制记账凭证并登记入账, 最后填列纳税申报表。同时也可以引进优秀的纳税会计实验软件, 加强训练效果, 以达到让他们熟练掌握整个纳税申报流程的目的。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纳税人开业、变更、歇业及经营期间纳税事项变更登记的训练, 这样的纳税实务培训才更加完整。

4.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课堂和实验室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局限, 需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渠道, 建立多种实习基地, 主要是与各类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税务机构等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将他们发展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让学生亲临现场, 完全真实地操作, 感受税务活动的全过程, 了解税款的征收和缴纳,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其一毕业就能较快地胜任实际工作要求。

5. 改变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平时表现占30%的比重, 考试占70%的比重, 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会让学生重书本、轻实践, 重考试、轻平时, 有相当一批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 也不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期末的时候临时突击复习, 也可以通过考试。为了推动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开展, 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本领, 需要相应改变教学考核的方式:将考试比重下调到55%, 平时表现提高到45% (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等表现、实验室表现和校外实践表现各占15%) , 这样才能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有一个良好的激励。

参考文献

[1]周晓乔.浅谈《税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10) .

上一篇:电化学分析下一篇:劳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