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评估(共8篇)
纳税评估 篇1
纳税评估局(筹)提升纳税评估质效
Xxx纳税评估局(筹)把纳税评估工作,作为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重点,认真组织,精心实践,积极探索纳税评估新举措,充分发挥了纳税评估依评促管,依评增收的作用。
一、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实现纳税评估规范化。建立建全纳税评估实施工作中的疑点确定、税务约谈、调查核实和评估案件移交等制度,统一印发了《纳税评估工作规范》,对评估实施各环节的适用情形、工作方式、业务流程、结果处理、文书制作、工作时限及评估资料的整理归档等具体要求分别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和推动纳税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纳税评估定期报告与通报制度,将纳税评估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列入目标考核,通过组织纳税评估质量检查和抓好各项考核与评选工作,实现评估工作的规范化。
二、人机结合,典型引导,因地制宜开展专项评估和行业评估。通过对税务征管信息系统存储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确定评估疑点,并与税务约谈相结合,根据纳税人提供的有关纳税申报资料、财务报表,通过指标测算、对比分析、摸底调查,对评估对象的各项涉税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税款是否真实。
三、部门联动,通力合作,完善“四位一体”新机制。加强计财、征管、税政、稽查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加强税源管理中的作用。
四、加强交流,辐射带动,充分利用评估成果。注重纳税评估成果的推广应用,着力做好交流与培训工作。精选各单位具有代表性的纳税评估案例及成效较为显著的专项评估工作经验,作为学习的对象,在全局范围内推广交流,从整体上提升了全局纳税评估质量和水平。
纳税评估 篇2
一、国外纳税评估的通行做法
纳税评估工作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 而国外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已有比较成熟的做法。目前, 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在税收征管中专门进行纳税评估管理;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则有一套科学严密的审核评税体系, 负责收集、分析、处理纳税人的有关资料。
(一) 新加坡
纳税评估工作是新加坡税务局的核心工作, 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和纳税检查各环节, 是对纳税人进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新加坡税务局进行评税时主要依托两个电子信息库,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情报信息构成的评税情报库, 二是通过纳税申报采集的信息构成的申报信息库。使用的评税方法主要为核对法和财务分析法, 核对法即评税人员通过掌握的各种情报、信息, 通过函调或面谈的形式, 对纳税人申报表中内容进行核对, 是评税工作中的核心方法。财务分析法即评税师根据已掌握的各行业财务指标的标准值即平均值, 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找出偏离标准值的个体, 通过函调和面谈的方式来核定其应纳税额。
新加坡税务局的评税部门主要有: (1) 税务处理部, 其职能是发放评税表, 处理各种邮件、文件和管理档案。 (2) 纳税人服务部, 对个人、纳税人的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 (3) 公司服务部, 对法人的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 (4) 纳税人审计部, 对以往年度评税案件和有异议的评税案件进行复评。 (5) 税务调查部, 对重大涉税案件进行调查。
根据评税工作规程, 新加坡的评税工作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纳税人服务部或公司服务部对当年的纳税人申报情况进行评估, 另一部分是纳税人审计部对以前年度的评税完毕案件或纳税人有异议的案件进行复评。如果在评税中发现重大涉税问题, 必须转入税务调查部进行调查。无论纳税人审计部或税务调查部对纳税人作出什么样的处理结果, 其评税表仍然由纳税人服务部或公司税务部来制作。
(二) 英国
英国各税种的税收征管一般都要经过纳税申报、纳税评估、税款交纳和税务检查等程序, 纳税评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英国不同税种的纳税评估方式有所不同:增值税和资本利得税实行自行评估, 其他税种由税务机关评估。在自行评估过程中, 纳税人有责任及时登记、递交纳税申报表并缴纳税款。如果税务当局认为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的纳税申报中有错误或遗漏, 可以对其签发纳税评估通知单。其他税种的评估过程与自行评估的过程大相径庭, 如对所得税的评估, 税务当局会对纳税人提交的纳税申报表和一些其他文件进行检查, 如果未发现问题, 就以此为依据计算出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和应付税款。如果税务人员发现纳税人有应税所得未被计入或者获得了不应获得的减免, 可以对纳税人签发补缴税单。
(三) 美国
美国纳税评估智能化程度比较高, 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 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 并以此估算其税款。具体由5种常用方法:
1.判别函数系统:此为计算机实现的模型系统,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 选出最可能有不遵从行为的纳税人。
2.纳税人遵从测度程序:即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给出判别函数系统的参数估计值。
3.资料完善程序:通过此程序检查出申报表填写计算错误, 并通知纳税人重新计算后的应纳税额。
4.信息匹配程序:该程序通过和银行、劳工委员会的相关资料与纳税申报表对比, 检查遗漏和不正确的项目。
5.特殊审计程序:运用由计算机和定期改变的手工选择标准而设计的很多特殊审计程序, 比如针对退税额、所申报扣除额、调整后的毛所得等的特殊审计程序, 旨在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四)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 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 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 重点是纳税风险评估, 主要有以下过程:
1. 收集整理纳税人的信息。
信息来源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信息主要是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信息, 以及外部商用数据库。内部数据主要是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 包括纳税人申报资料、历史评估资料、审计资料等。这些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 供评估人员调用。
2. 分析信息。
纳税评估人员将采集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 自动生成评估报告, 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 然后根据个人分析和经验修正, 得出公平、合理、权威的结论。
3. 纳税风险的判定与对策。
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 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策略, 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 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的管理具有强制性, 通常采用纳税审计和移送法办的措施。
二、发达国家与我国纳税评估制度的比较
将国外纳税评估的通行做法与我国纳税评估制度的现状进行具体比较,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纳税评估制度, 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下比较主要集中在纳税评估的定位、纳税评估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纳税评估的手段等方面。
1、纳税评估定位的不同
发达国家一般把纳税评估定位在管理和服务上, 纳税评估是一种非现场的检查, 与现场稽查有一定的区别, 纳税评估机构与稽查机构的界限也比较清晰, 前者侧重税源管理, 后者侧重执法打击。通过纳税评估,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或辅导纳税人纠错, 如纳税人仍置若罔闻, 那么这种不遵从行为也就由无知性不遵从定性为知觉性不遵从, 处理方法也由纳税评估转为税务稽查。这种重过程服务、轻结果处罚的管理理念, 比较符合现代税收管理的要求。我国纳税评估主要定位为税务稽查的前置程序, 是一种打击偷逃税的手段, 在试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后, 虽然也强调把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管理的手段, 但由于在制度、机构、人员等方面未得到有力的保证, 征管部门的人员真正能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寥寥可数, 纳税评估对税源管理的作用非常有限。
2、纳税评估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的差异
如前文所述, 新加坡税务局的评税部门有税务处理部、纳税人服务部、公司服务部、纳税人审计部和税务调查部, 各部门职能界限明确, 各司其职。德国税务审计机构比较完整, 自成体系, 其税务审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联邦财政部和各州的财政局, 联邦财政部下设的税务审计局, 负责大型企业及公司的税务审计;州财政局下设的税务审计局, 负责中小型企业的税务审计。美国将税务机关的重点力量放在税收审计上, 税务审计人员约占税务机关人员的一半以上。我国近年开展的纳税评估工作中, 税务部门一般不设置专门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 主要由税收管理员兼办, 每个税收管理员平均管理纳税人几百户, 常常忙于应付案头工作, 根本无暇开展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能满足税源管理的要求。
3、纳税评估手段的优劣
纳税评估所需的涉税信息量非常大, 如果仅靠手工手段就会事倍功半, 效率低下, 难以完成对所有纳税人的评估, 这就需要计算机手段的广泛应用。另外, 在运用计算机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时, 必须依靠客观准确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估结果客观真实。发达国家税源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 可凭借大量的涉税信息, 运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纳税评估, 再通知或辅导纳税人补税, 评估的效率和可靠性很高。在美国, 大约有90%以上的案件是通过计算机分析筛选出来的。对比之下, 我国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不高, 纳税评估所需的涉税信息不全面。目前我国税务部门的评估数据资料仅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资料、纳税申报表及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这些资料主要由纳税人提供, 缺乏社会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另外,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尚待完善, 如我们江苏省地税局制定了一些评估指标体系, 但由于信息共享性较差, 评估软件功能有限, 主要还靠人工分析, 效率和效果都不够理想。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纳税评估制度的对策建议
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的纳税评估制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笔者认为, 一个科学、高效的纳税评估系统应从组织机构、信息传递、评估手段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
1、完善评估组织体系, 分清权限职责
简明合理的机构设置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各级税务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 设立专门的纳税评估组织机构, 具体负责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范围和评估手段的确立、评估内部工作管理等事项, 保证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即便不设立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 也要从健全职能设置入手, 对纳税评估体系中各个机构的职责分工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2、拓宽评估信息渠道, 实现信息共享
纳税评估工作是一个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充分获取客观、准确的涉税信息是保证纳税评估准确、高效的基本前提。当前, 我国纳税评估的一个制约“瓶颈”便是涉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信息量不足、信息可靠性较差, 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关键是建立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顺畅机制。具体说来, 一是尽快实现国税、地税网络的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二是逐步实现税务系统内部网络向外部的延伸, 实现与财政、国库、海关、银行、公安、统计、房管等第三方网络的衔接, 提高各部门间涉税信息的共享程度。三是完善纳税人财务会计数据采集工作。
3、优化评估技术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化分析是纳税评估的重要手段。纳税评估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借助于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因为, 纳税评估不仅要占有大量的征管基础资料和涉税信息, 还要针对评估对象的纳税行为进行大量的数据化测算与分析。因此, 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和处理, 要以计算机现代化手段为依托, 智能化分析为手段, 才能有效发挥纳税评估的特有功能。
4、强化评估人员培训, 提供人才保证
纳税评估 篇3
关键词:纳税评估;税收遵从度;提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92-02
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工作的深入发展,纳税评估作为税收征收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在规范纳税人纳税行为、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但目前纳税评估工作在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上,尚有一些实际的问题,限制了征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分析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不高的原因、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现状及问题入手,对如何通过纳税评估工作,提高税收遵从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税收遵从度”的含义及影响税收遵从度的因素
(一)“税收遵从度”的含义
税收遵从度,是指纳税人基于对国家税法价值的认同或自身利益的权衡,而表现出的主动遵守服从税法的程度。较高的税法遵从度,表现为纳税人依法及时准确地缴纳税款。其缴纳的税款,趋近于法定的应缴税款,税收违章违法行为降低到最低限度。通俗地讲,税收遵从就是指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主要包含及时申报、准确申报、按时缴纳三个基本要求。
(二)影响税收遵从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1、政策制度执行标准不一致,纳税人选择纳税不遵从
如果税务机关在具体执行税法落实征管制度时,执行弹性大,缺乏一致性,就会使纳税人选择不去遵从。纳税人若诚心遵从,其实施的结果将使税负的分配不公平,那些主动遵从纳税的诚实纳税人就会“吃亏”。而当诚实纳税人意识到自己经常“吃亏”时,其自觉遵从水平就可能下降。
2、税收制度不够简化,纳税人懈怠纳税遵从
过于复杂的法律条文和过于繁琐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纳税遵从度。纳税人可能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遵从,或者因遵从成本过高而选择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税务人员和专业财务人员,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做出完全客观公正的判断或裁决,出现了“外行看不懂,内行记不住”的现象。于是便产生这样的结果:一些不遵从行为未被发现,而一些原本遵从的行为可能被否决。
3、税法宣传力度不够深入,纳税人不知道纳税遵从
纳税人了解税法,懂得税法,能够确定自己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应如何纳税、纳什么税,是提高纳税遵从度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条件下,纳税人了解学习税法的途径,主要靠税务机关的税法宣传。但目前税务机关的税法宣传,受人员、时间、财力、纳税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存在宣传深度不够,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而且宣传工作如果失当,还会造成纳税人感到征纳之间权利不对等、差距过大,纳税人接受税法宣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对税法宣传产生抵触,造成不知道如何做到纳税遵从。
二、纳税评估工作现状及问题
(一)纳税评估工作方式以“被动评估”为主,缺乏开展工作的主动性
目前,基层评估人员和税收管理员开展的纳税评估工作基本上是“被开展”方式。即上级管理部门根据当年工作重点或税收等工作需要,为基层税务所确定评估对象,或是对管理员平台提示的对纳税人不按期申报纳税,进行迟报催缴工作。而真正根据自己管户的经营及纳税情况进行分析,寻找疑点,从而主动开展的纳税评估非常少。当然这主要也源于数据来源以及应用软件的支持不够。
(二)纳税评估工作质量不高,技术性有待于提高
由于基层税务所日常征管工作量大,事务性工作繁多,导致税收管理员在开展纳税评估时,对评估对象的核实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面,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对纳税人的核实只能就事论事,没办法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长此以往,评估工作就会失去对纳税人的约束力,从而使纳税评估工作的作用弱化,纳税人也逐渐对评估工作产生了“免疫力”,从而降低税收遵从度。
(三)纳税评估工作考核指标的设定不够科学,导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
由于管理部门对基层税务所的评估户数和评估金额都设定了指标,作为考核税务所工作的标准,因此基层税务所在开展评估工作时存在抵触情绪。为了完成工作指标,明显存在凑评估户数和补税金额的情况,从而降低了税务所和管理员工作的主动性和深入性,导致评估工作很难产生效果,从而流于形式。
(四)纳税评估工作与征管、稽查在工作职责划分以及工作衔接上不够明确
1、各部门都不管。如:在开展纳税评估过程中,如遇到纳税人不能提供合理有效的证明涉税问题的资料或是纳税人拒不配合,或是在评估纳税人当期涉税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其以往年度可能存在重大偷漏税问题时,可以选择移交税务稽查部门进行进一步检查。但是稽查部门对接到评估部门移交过去的转稽查的纳税人,并不是全部立案检查,而只是根据自身工作安排,有选择性的对一部分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这就导致上述没有被立案检查的纳税人,成为了“真空地带”,而可能存在的涉税问题也被忽略,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纳税人对税收不遵从抱有侥幸心理。
2、各部门争着管。对于一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经常会被列为各部门的工作重点。往往会出现去年评估查,今年稽查查的情况。如:近几年来由于房地产热,加之该行业在收入、成本核算中的复杂性,因此,连续几年来都被列为评估部门和稽查部门的工作重点。然而,由于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检查期间或是检查范围交叉的情况,因此会造成纳税人重复劳动,从而加大纳税人的纳税成本。
(五)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匮乏,评估指标体系实用性较低
1、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的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许多必要的资料和信息数据不能充分共享,导致内部数据匮乏,信息来源单一,除了申报数据,没有其他可以利用的数据,从而使得纳税评估的前期数据分析只能停留在“以表审表”阶段。
2、税务机关外部信息来源渠道受限制,难以实现与银行、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制约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判断力。
3、评估分析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有待提高。现行纳税评估指标,主要是人工设定预警标准值。而预警标准值,又缺少必要的测算和分析过程。因此产生的预警结果,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出纳税人的涉税问题,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税收管理员造成了额外的工作负担。
三、通过纳税评估工作,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几点探索
(一)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做到规范执法,依法治税
评估人员在开展纳税评估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这首先要求评估人员要熟悉政策条文并能正确应用,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在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问题时,应对纳税人说明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告知其应适用的税收政策,并严格按照税收程序法的要求,对纳税人的涉税疑点进行处理,谨慎使用税收裁量权。做到“少一分不漏,多一分不征”。让纳税人体会到税收执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其权利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长此以往,才能使纳税人自觉对纳税产生遵从性。
(二)简化纳税评估文书,优化纳税评估流程
办税流程越复杂,纳税人承担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等遵从成本就越高,税法遵从度也就相应越低。因此,评估工作在保证不违背程序法和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文书种类尽可能简化,文书设计尽可能简明,让纳税人易于理解和操作。另一方面,还要不断优化纳税评估工作流程,确保内部工作衔接有序,尽量节约纳税人的时间成本。同时,若根据工作需要修改现有文件,一定要秉承谨慎性原则,特别是如果修改了文件内容,一定要修改相应的工作流程,做到实体与程序相匹配、相适应。
(三)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引入税法宣传
在开展纳税评估的过程中,应将税法宣传引入其中,对于经评估发现问题的纳税人,在责成其补缴税款滞纳金的同时,还应将正确的计税方法以及行业税收政策,向纳税人做好宣传和辅导。这样才能使纳税人在知道哪里错了的同时,掌握正确的纳税方法。另一方面,对于专业评估所而言,一般是按行业对纳税人实施纳税评估,在评估工作开战前,现制作出该行业的纳税指南,既可以作为本部门的工作指南,也可以借此向纳税人普及行业纳税常识。理解税法是税收遵从的基础和前提,客观上讲,有一些纳税人纳税不遵从,并不是由于其主观因素,而是其对税法的理解有误所致。所以,纳税评估工作一定要将税法宣传做为工作的一个侧重点。高质效的纳税评估工作,应该肩负两个使命,一是精准地打击“不遵从”,二是指导纳税人正确理解税法,从而自觉做到“遵从”。
(四)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
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健全纳税遵从奖惩机制。将银行、工商、公安、土地、建设等相关部门信息及时导入税收征管系统,对数据进行整合、对比、分析,准确把握企业经营动态及应纳税情况。实行分类服务管理方式,对纳税信誉等级好的纳税人,在管理中应以程序性服务为主,并给与一定的优惠和荣誉,促使其保持较高的纳税遵从度;对纳税信誉等级低下,特别是大额欠税企业进行公告,增强对恶意欠税行为的社会舆论监督,敦促企业提高税法遵从度。
参考文献:
[1] 阮静.从税收文化看税收遵从度的提升[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7).
[2] 许评.有限理性下的税收遵从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纳税评估风险防范 篇4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确定对象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0901、29190902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资料稽核 其他信息来源 确定对象★
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
三、风险描述
人为干预评估对象确定过程,随意增加或减少评估对象,应评估未评估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评估选案程序规范。
2、评估选案依据明确。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
2、纳税评估对象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要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
3、对已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应分税种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并下达给具体纳税评估工作单位或部门。
(国税发〔2005〕43号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岗位分工控制:科学设置评估选案岗,不参与评估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等工作环节,即确定评估对象的人员不直接参与评估具体工作过程。
2、层级权限控制:将评估对象确定的权限及评估延期、中止或终止评估的权限集中至县级单位以上,避免对象确定的任意性。选案依据和审批手续清晰完整。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八、考核测评
1、评估选案岗是否根据上级工作要求或本地区税源管理的需要,定期通过评估软件进行数据稽核,建立待评估对象信息
2、是否存在人为干预评估对象确定过程,随意增加或减少评估对象的情况;评估对象确定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3、基层分局(市区税源管理科)是否定期向评估选案岗报送评估对象建议且由评估选案岗对报送的评估建议对象的理由进行审核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分析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1101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采集信息
2、自动分析
3、人工分析★
4、记录分析结果
5、措施选择★
三、风险描述
1、未进行数据分析,直接进入实地核查程序
2、应发现疑点未发现
3、措施选择不当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常规评估分析方法应用准确。
2、分析结论和疑点取舍有依据。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对分析中产生的疑点进行处理。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评估人员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CTAIS2.0、税员源监控决策等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逐一进行审核分析,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并将审核分析的详细情况列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3、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审核分析时,要包括以下重点内容: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
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情况有无较大差异;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核分析的其他内容。
4、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对评估对象评估分析后,应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的,直接转评估处理环节;
(二)发现评估对象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三)明显存在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及减免税条件事项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四)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小于评估分析判断的应纳税额,且差异额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应直接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五)其他情形的,应转入约谈说明环节处理。
国税发〔2005〕43号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人员分离控制:将从事纳税评估的人员锁定为专业化管理员,并集中至专业化管理股,评估人员不从事税收基础类管理,即评估人员不从事日常管户。
2、工作流程控制:评估分析工作流程在评估辅助工作软件中为必经流程。计算机自动产生的疑点的剔除,机内存有记录。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八、考核测评
1、是否按照人员分离控制的要求由专业管理员实施纳税评估
2、评估分析人员是否在软件自动分析产生的疑点基础上开展比对分析。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对分析中产生的疑点进行处理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约谈说明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2、29191103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发出约谈建议
2、自查补报取代约谈或约谈说明
3、自查复核★
4、结果处理★
三、风险描述
.1、应约谈未约谈,直接进入实地核查程序。
2、对未在约定时间与税务机关进行约谈的纳税人,不按规定转入实地核查。
3、未对纳税人自查材料进行复核。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及时送达约谈建议,将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告知纳税人。
2、对纳税人自查材料进行复核,自查项目清晰。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与评估对象进行约谈。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
2、评估部门可采取信函、电话两种方式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采用信函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统一采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采用电话联系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及时做好电话记录,内容包括接电人姓名、电话号码、通话内容和时间等。约谈对象应为纳税人的代表人或其授权的财务负责人.为保证约谈说明的效果,主管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可将要求说明的主要问题一并告知纳税人,但不得涉及发现疑点的具体评估方法。
3、约谈说明可以采用当面说明、电话说明、书面说明、电子邮件说明等多种形式。当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二名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当采用电话说明形式的,可由一名评估人员负责交流,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如约谈后纳税人愿意自查补税的,应将此意见作为约谈说明内容,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上进行记录。对通过当面说明或电话说明等形式仍不能说明问题的,可要求纳税人提供书面说明材料。
4、纳税人因某种合理原因不能按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说明情况,需要延期的,可在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到期前1日向税务机关的联系人说明情况,重新约定说明时间。重新约定的说明时间到期后,纳税人未能履约的,视同纳税人拒绝约谈。为减少约谈工作量,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如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补报代替约谈说明的,应在约定的约谈日到期的前1天提出,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纳税评估部门反馈自查补税资料(包括自查补税的项目内容、纳税申报表、完税凭证的复印件)。
5、在完成与纳税人的约谈说明后,评估人员应就疑点问题的评估结果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及时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在实施约谈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应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一)纳税人拒绝主管国税机关约谈建议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约谈承诺的。
(二)纳税人在约谈说明中拒不解释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未能说明清楚的。
(三)约谈后同意自查补税,或者选择以自查补税代替约谈说明,但未在约定的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无正当理由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情形
国税发〔2005〕43号第十九条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相互监督控制:与纳税评估的对象进行约谈时,必须同时有两名以上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在约谈记录上同时签字。
2、工作流程控制:约谈建议须通过系统制作生成,约谈记录也须输入系统,减少人为调节因素的影响。
3、外部反馈控制:约谈结束后,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在约谈记录上签字。
4、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有关自查事项延伸核实。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实地调查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4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提出申请——审批备案——核销联系单
2、下户调查——工作记录★
3、结果处理★
三、风险描述
1、未按规定办理实地调查审批手续,直接下户核查。
2、实地核查结果没有及时准确的披露。
3、实地调查项目与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没有关系,或者擅自扩大调查范围
和延长调查时间。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实地调查过程符合管理员的“下户行为规范”。
2、实地调查记录能清晰反映工作过程。
3、实地调查项目与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相关。
4、实地调查发现的纳税人的违规行为及时披露并按规定程序与标准进行处理。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评估人员根据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日常检查的要求,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及纳税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需要处理处罚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行。
2、评估人员对评估对象的有关问题进行实地核查时,可根据需要会同责任区管理员参与核查,责任区管理员应积极配合评估人员开展核查工作。
3、实地核查完成后,评估人员应将核查的有关情况及处理建议书面记载,与相关证据材料一道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4、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评估人员不得强行核查,应以书面形式说明未能实施实地核查的原因,直接将该纳税人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国税发〔2005〕43号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工作流程控制:评估过程确需实地调查核实事项,事前制定计划,确定调查核实项目,通过评估软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调查结束后有关调查结果的报告录入系统,统一转交评估处理环节。
2、外部反馈控制:实地调查结束后将有纳税人签字的《税务人员下户管理
服务联系单》带回核销。
3、相互监督控制:调查工作须两人以人参加,工作报告由参加实地调查人员共同签字。
4、集体审议控制:实地核查情况与结论形成记录调查人员签字后提交分局集体审议,相关手续和材料备案。
5、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实地调查事项进行延伸核实。
6、事后监督控制:定期对实地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接受外部监督。
八、考核测评
1、是否通过纳税评估辅助工作软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调查过程中需要延期或增加调查项目,是否向审批人办理备案手续。
2、是否存在违规实施实地调查的情况。
3、实地调查工作记录,是否由实地调查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后提交分局集体审议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处理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5、29191106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
2、提出进一步加强征管工作建议
三、风险描述
1、评估处理结束后仍有未排除的疑点。
2、对省局规程列明的应移送稽查的情况,未作移送稽查处理,以补代罚。
3、未按规定制作管理建议书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对所有的纳税评估对象都应作出评定处理结论
2、除移送稽查处理的情况,评估处理结束时有关分析疑点得到解释或者排除。
3、对省局规程列明的应移送稽查的情况,移送稽查处理。
4、按规定出具管理建议书。
六、过错行为:
1、为按照规定对评估结果处理
2、纳税疑点未排除为移送
3、未按规定移送稽查 工作标准
一、评估工作内容、过程、证据、依据和结论等记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
二、纳税评估人员发现所管纳税人经纳税评估发现申报不实或税收定额不合理的行为,应向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提出管理建议。
三、评估处理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由评估分析环节的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未发现违法行为,审定后归档”的建议。
(二)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已按期进行约谈说明,而且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点问题已说明清楚,并同意自查补税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由纳税人自查后补税”的意见和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估计应补交的税额。
(三)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并已按期自查补税,而且自查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纳税人自查后已补税”的意见和纳税人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实际补交的税额。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意见。
1、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
2、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
3、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未向税务机关说明正当理由的,以及自查补税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差距较大且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
4、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行为;
5、在一个内,发现评估对象在以前纳税评估时已被发现并得以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
四、纳税评估部门在评估处理中,如发现税收征管中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应将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建议填写《管理建议书》,并提交管理部门。
国税发〔2005〕43号第二十二条 税收管理员制度(国税发[2005]40号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 本年变动 防控措施
1、工作流程控制:通过系统查询各环节工作记录,用以分析判断疑点是否全部排除;评估处理结束后,相关处理意见转至评估复核岗位进行审核。和稽查等相关部门的资料交接清单及时备案。
2、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评估案值较大的案件及时复核是否按规定移送稽查处理。
八、考核测评
1、对明确的需要向稽查局移送的情形,是否按管查互动的要求及时向稽查部门移送
2、评估情况处理是否均纳入系统监控,是否存在违规机外处理的情况。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复核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1107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复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
2、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
三、风险描述
未按岗位设置实际履行复核职责并反馈复核意见。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按独立控制原则,认真履行复核职责。工作标准
一、评估复核是指对评估处理环节已提出处理意见的评估资料进行审查复核的过程。评估复核岗位的人员不得兼职同一评估对象的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和评估处理工作。
二、纳税评估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纳税评估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规程要求,评估所涉文书资料是否齐全并按规定制作;
(二)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的问题是否都进行了分析、说明,有无遗漏;
(三)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不恰当之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复核内容。
三、复核人员对规定的复核内容必须认真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提出复核意见。
(一)对评估工作程序不符合要求,或者工作程序虽符合规程要求,但评估资料不全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正。
(二)发现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疑点问题未分析、说明不清楚的,以及分析、说明时将疑点问题遗漏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充分析、说明材料。
(三)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有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注自己的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对拟办意见中包含“自查补税”意见的,如未说明应补税的项目内容,退回评估处理环节补充。
(五)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无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同意拟办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复核岗位人员还应完成下列工作:
(一)根据纳税评估工作情况登记《纳税评估处理情况登记表》,并向上级机关反馈。
(二)对纳税评估后需转交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纳税人,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经分局领导审定后,向稽查局办理移交手续。
(三)对已完结的纳税评估户的评估资料整理归档。其中,自查补税纳税人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纳税人自查补税的纳税申报表(复印件)和税收缴款凭证(复印件);移送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纳税户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稽查局接收的有关资料。
(四)向相关管理部门发出《管理建议书》。
(五)完成纳税评估中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
(六)上级机关要求报送的各项资料。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防控措施
1、岗位分工控制:科学设置评估复核岗,不参与评估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等工作环节,即从事评估复核的人员不直接参与评估具体工作过程。
2、工作流程控制:评估复核结束后,复核记录随同其他评估资料转交评估审
批岗。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审定
二、工作步骤
1、审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
2、签署审定意见
三、风险描述
未按规定履行集体审议制度。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按集体审议原则,认真履行审定职责。
六、工作标准
审定人员应按照《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江苏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苏国税发【2004】227号审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情况复杂的,应当集体审议。
七、防控措施
1、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2、集体审议控制:对评估案值较大的评估对象提交分局集体审议。法律责任
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
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纳税评估案例 篇5
近年来,在青岛胶南市茶叶制品生产业发展迅猛,但与之相反的是该行业纳税情况一直低迷,胶南市国税局根据税收数据分类统计分析,该行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纳税疑点问题:一是一般纳税人税负率偏低,2005年行业增值税税负率仅为3.25%。从收购鲜茶叶(初级农产品,税率13%)到精制茶(税率17%)税率差为4%,并且精制茶附加值颇高,因此,行业税负率应远高于4%,但实际行业税负率却与此背离。
二是实行查账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申报明显偏低。2005年行业查账征收小规模纳税人,全年户均实现增值税税额仅为60元,相当于全年户均申报销售收入仅为1000元。
三是个体工商户核定销售额明显偏低。统计显示,该行业月核定税额在500元以下的业户占到总户数的82.05%,甚至个别个体业户月核定税额仅为18元。
行业指标分析
为破解上述疑点问题,评估人员详细了解了制成茶的基本工艺流程、相关技术指标,并深入精制茶加工业纳税人茶地和制茶加工车间进行了现场调查。
经调查了解,精制茶加工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一般为:采摘鲜茶-筛分-风选-拣剔-碎块-杀青(干燥)-匀堆-制成茶-分级-销售。如果是外购茶叶,流程可简化为:鲜茶-杀青(干燥)-匀堆-制成茶-分级-销售。
根据上述生产经营流程和行业纳税人共同认可的指标参数,评估人员形成了掌控“鲜茶叶基本亩产量”、“鲜茶投入产出率”、“各品级茶叶产成分配比例”和“单位能耗茶叶杀青量”等四个“关键率”指标,以产控税评估精制茶加工行业疑点问题的方法。
1.鲜茶叶基本亩产量:根据茶叶种植指导站提供的数据,并经实地调查测算和纳税人认可,正常情况下,胶南市鲜茶叶亩产量一般在50公斤~55公斤,春、夏、秋茶占亩产量的比重分别为70%、15%、15%。
评估指标:根据鲜茶叶基本亩产量,可以精确计算出精制茶加工业纳税人自有茶园的纳税当期鲜茶的产量,即:
纳税当期鲜茶叶产量=∑(茶叶种植可采亩数×鲜茶叶年基本亩产量×各季节鲜茶亩产量配比)
如果纳税人当期鲜茶产量明显低于计算值,应怀疑存在纳税异常问题。
2.鲜茶投入产出率和各品级茶叶产成分配比例。各季节鲜茶叶经筛分、风选、拣剔、碎块、杀青(干燥)和匀堆等工序,最后形成制成茶,正常情况下,春茶、夏茶、秋茶的投入产出率分别为0.5公斤制成茶/2.1公斤鲜茶叶、0.5公斤制成茶/2.5公斤鲜茶叶、0.5公斤制成茶/2.5公斤鲜茶叶。
根据茶叶种植指导站提供的统计数据,由于各季度鲜茶品质的差异,其品级茶叶产生分配比例也有所不同,即春季,一般分特级、一级和二级茶,其产成分配比例分别为20%、47%、33%,如只分一、二级茶,则产生分配比例为60%和40%;夏季,由于夏茶品质差,只能产成二级茶;秋季,一般分一、二级两个品级,其产成分配比例约各占50%.评估指标:根据上述两个“关键率”,结合纳税当期鲜茶叶投入量和各品级茶叶当期平均销售价格,可较为精确地计算出纳税人当期正常茶叶销售收入,即:
纳税当期茶叶销售收入=∑(当期鲜茶叶投入量×各季节鲜茶投入产出率×各季节品级茶叶产生分配比例×各品级茶叶当期平均销售价格)
如果纳税人当期申报或核定销售收入明显偏离正常销售收入,应怀疑存在隐匿销售收入等问题。
3.单位能耗茶叶杀青量。胶南市鲜茶叶杀青(干燥)一般采取直接烘烤和蒸气烘烤两种工艺手段,其中,直接烘烤,主要采用燃煤和液化气两种燃料直接加热烘烤杀青,燃煤、液化气直接烘烤单位能耗茶叶杀青量分别为1250公斤鲜叶/吨煤和6公斤鲜叶/公斤液化气;采用蒸气烘烤,便于控制温度,但能耗也较大,其单位能耗茶叶杀青量约为625公斤鲜叶/吨煤。
评估指标:根据该“关键率”,结合实证掌握的纳税人当期能耗量,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纳税当期鲜茶叶总投入量,即:
纳税当期鲜茶叶总投入量=当期能耗量×单位能耗茶叶杀青量。
如果纳税人当期账面记载的鲜茶叶投入量明显小于理论计算当期鲜茶叶,应怀疑纳税人存在通过隐瞒鲜茶叶实际投入量,人为减少销售收入,少缴税款的问题。
典型案例
(一)利用投入产出率,精算企业核定税额。
胶南市某茶厂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2005年该厂核定销售额为2.4万元,月核定增值税税额为120元,不足起征点。2006年在对该厂进行纳税评估中,通过调查并实地查看企业账簿、自有茶园和生产经营场所,评估人员获取了企业相关主要数据:
茶叶产出量:企业同期茶园可采面积为15亩,主要生产季度为春、秋两季。茶园每亩年产鲜茶叶为55公斤,其中春、秋两季分别亩产35公斤、20公斤,春茶每2.1公斤可生产成品茶0.5公斤,秋茶每2.5公斤可生产成品茶0.5公斤。春茶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等3个品级,品级产成分配比例为20%、47%、33%;秋茶分为一、二两个品级茶,产成分配比例各占50%。上述数据与评估人员掌控的“关键率”基本一致,因此,经计算,2006年该企业春、秋两季各品级茶叶产量分别为:
春季:特级茶=15×35÷2.1×0.5×20%=25公斤;
一级茶=15×35÷2.1×0.5×47%=58.75公斤;
二级茶=15×35÷2.1×0.5×33%=41.25公斤;
秋季:一级茶=15×20÷2.5×0.5×50%=30公斤;
二级茶=15×20÷2.5×0.5×50%=30公斤。
茶叶销售收入:根据市场调查,2006年胶南市春茶特级、一级和二级成品茶的价格分别为每公斤2400元、400元和120元;秋茶一、二级成品茶的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00元和60元,因此,根据茶叶产出量,可计算出2006年企业茶叶销售收入应为:
2006年企业销售收入=春茶各品级成茶收入+秋茶各品级成茶收入=(25×2400+58.75×400+41.25×120)+(30×100+30×60)=9.325万元。
根据税法相关规定,结合企业销售收入,可分别计算出企业本销售额(不含税)、应纳增值税额和月度应纳税额,即:
企业销售额=9.325÷(1+6%)=8.8万元;
企业应纳增值税额=8.8×6%=5280元;企业月度应纳增值税额=5280÷12=440元。
将计算数据与企业2005纳税情况进行比较发现,2006年企业销售额与上核定销售额2.4万元相差达6.4万元,月核定增值税税额相差达320元。据此,评估人员对该户纳税人进行了约谈。在严密的逻辑和准确的测算面前,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承认以前核定税额低了,并同意调高核定销售额,由过去的月核定税额120元调增至420元。
(二)运用单位能耗杀青量,巧破隐匿鲜茶投入。
某茶叶研究所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5年申报销售收入79.8万元,缴纳增值税税款4.8万元,增值税税负率6.02%。2006年1月~9月申报销售收入49.8万元,缴纳增值税2.89万元,增值税税负率为5.8%,税负率比上年下降了0.22%。为此,评估人员对该企业2006年1月~9月纳税情况进行了评估。
评估中,评估人员了解到该企业鲜茶叶全部从外地购入,同时,企业账面记载当期外购鲜茶叶9000公斤。于是,评估人员根据“鲜茶投入产出率”和“各品级茶叶产成分配比例”等“关键率”指标,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缴纳税款进行了测算,结果,测算与企业申报数据基本一致。
在该行业经营红火的势头下,企业税负率出现下滑,说明企业纳税确实存在疑点,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评估人员重新调整了分析思路,将问题的突破点选在了企业生产能耗上。于是,评估人员调取了企业相关账簿,经查当期企业账面记载:耗煤量为17.68吨。根据企业采用蒸气烘烤工艺进行杀青,评估人员运用蒸气烘烤“单位能耗杀青量”指标,计算出企业当期实际应当外购鲜茶叶数量,即当期实际应当外购鲜茶叶数量=17.68×625公斤/吨煤=11050公斤。
计算得出的外购鲜茶叶与企业账面记载的数量相比短缺达2150公斤。在此基础上,评估人员又根据“鲜茶投入产出率”和“各品级茶叶产成分配比例”,对企业销售收入进行了重新计算,结果发现企业少申报销售收入达21.3万元。在精确掌握企业外购茶叶数量和销售收入的情况后,评估人员约谈了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充分有力的事实面前,该法定代表人承认当年和2005年存在部分外购鲜茶叶未入账,并积极主动补缴增值税税款及滞纳金5.3万元。
评估成效
2006年,通过有效掌控“关键率”指标,以产控税开展精制茶加工行业评估,胶南市国税局共评估一般纳税人3户,自查入库增值税税款85.3万元,一般纳税人税负率原来的3.25%升至5.6%,提高幅度达2.35个百分点,对4户原采取查账征收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进行了税额核定,对5户采取核定征收的小规模企业和63户个体户进行了税额调整,调增核定税额21.4万元。
xx省茶叶加工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方法
湖南省国税局:《横向纵向对比,发现企业纳税疑点》
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娄底市某贸易公司系2004年8月成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注册资本3100万元,现有职工68人,是一家主要从事生铁、钢材、水泥批发的企业,在娄底市批发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代表性。2006年该公司增值税税负率偏低,因此,娄底市国税局将该公司确定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对象。
疑点采集
评估人员调阅了2005、2006企业所得税报表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分析比较了近两年的税收和财务指标,查阅企业发票开具情况和税款抵扣情况。通过初步分析,发现以下疑点。
疑点1.企业2006销售收入313034862.5元,2005年应税销售收入167349819.15元,2006年与2005年相比销售收入增加145685043.35元,销售收入变动率为87%,大大超过±30%的预警值范围。是否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疑点2.企业2006年增值税应纳税额1763393.45元,税负0.56%,比2006年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的1.2%低0.64个百分点,税负差异幅度(与同行业比)为-53%,与企业2005年增值税税负率1.05%相比,2006年增值税税负率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税负率差异幅度(与上年比)为-46%。上述数值明显超出预警值±30%的范围。是否存在少计销售收入,多列进项抵扣行为?
疑点3.企业2005年运费抵扣税额272230.98元,占其总进项税额27727821.59元的比例为0.98%;而2006年运费抵扣税额782975.18元,占其总进项税额50921797.78元的比例却达到1.54%,比上年增长57%。是否存在多列运费抵扣的问题?
疑点4.企业2005年应税销售收入为167349819.15元,应纳所得税额为346781.08元,2005年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0.207%;2006年应税销售收入为313034862.50元,应纳所得税额为375641.84元,2006年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0.12%。
2006年与2005年相比,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下降0.087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贡献变动率为43%。是否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疑点5.企业2005年营业费用3959776元,占销售收入167349819.2元的比例为2.37%;2006年营业费用12951268.63元,占销售收入313034862.5元的比例为4.14%,该比例变动率高达74.68%。是否存在多列费用,少缴企业得税的行为? 疑点6.企业2006年初存货金额2104370.6元,2006年末存货金额8984071.07元,年末比初存增加6879700.47元。该公司是批发企业,但没有大型仓库,年末存货金额变动异常。是否存在存货不实,发出商品不计或少计收入问题? 约谈举证及实地调查
针对以上疑点问题,评估人员对该公司展开了约谈。在约谈过程中,被约谈人仅就疑点1作出了合理解释并提供了相应证据,于是疑点1被排除。而由于企业方面无法对其他疑点给出合理解释,评估人员依照程序对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根据企业主动提供的账簿资料,评估人员对公司的增值税税率,按货物品种分类进行了测算。经测算,企业2006实现销售收入313034862.50元,应纳税额1763393.45元,增值税税负率为0.56%。其中,销售生铁收入256143123.95元,应纳税额2312659.86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0.9%;销售钢材收入48806518.55元,应纳税额-634969.74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1.3%;销售其他货物收入8085220元,应纳税额85703.33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1.06%。
评估人员通过上述指标测算分析,得出如下判断:与企业2005年增值税税负率1.05%相比,其2006年增值税税负存在异常,特别是钢材项目销售的税负率为-1.3%,很可能存在少计钢材销售收入或发出商品未及时计收入的现象。评估人员决定对其存货进行实地盘点。
评估人员通过对企业钢材仓库的入库单、发货单进行统计,并对钢材仓库进行盘点,发现钢材账实不符,账面比实际库存多2048吨,钢材账实不符的原因是: 企业发出钢材2048吨给某房地产公司,因未及时与对方结算,故暂未作账务处理。评估人员对实地调查发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记录,确定了钢材存货不实,发出商品未及时计销售收入的问题,并取得相关的材料。通过对企业进行税法宣传,告知企业发出商品并取得索取销货款的凭据后,应及时做销售收入。企业了解了相关政策之后,认可了上述问题,愿意主动自查申报补税。
经查阅账簿资料和运费抵扣凭证,评估人员发现企业部分运费的单价过高,每吨货物1公里的运费单价高达2元,而据调查正常的单价是0.7元左右。针对这一疑点,评估人员要求企业自查申报。但企业认为其运费已实际发生,取得的运输发票也是真实的,并且通过了税务机关认证,因而没有进行自查申报。评估人员经查阅费用账簿资料后发现,企业经营费用变动率异常,形成原因是该公司2006“经营费用-代理费”科目列支750000元,并于当期所得税前列支。经核实企业2005发生的代理费,因无法取得发票,企业采购人员在某地税局取得代理费发票报销。该笔代理费不符合所得税税前列支的条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50000元。但该企业认为费用已实际发生,不愿意自查申报补税。评估处理 经评估分析、约谈和实地调查,该公司对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的问题主动进行自查申报。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税务机关同意该公司进行自查申报。
自查后,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了《纳税评估自查报告》,主动申报2048吨钢材的销售收入5848949.35元,补缴增值税994321.39元.鉴于企业仅对发出商品未及时计收入而少缴的增值税进行了自查申报,对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少缴的企业所得税、运输费用多抵增值税进项税金、代理费用所得税税前列支不符合政策等问题未进行自查申报,评估人员认为不能消除该企业的疑点。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评估人员将该公司移送至稽查部门进行查处。稽查局对该企业进行了稽查,稽查查处结果如下:
1.对企业部分运费中包含的不属于抵扣范围的装卸费、押运费等费用,造成多抵扣的进项税额,予以追缴,补征增值税264621.84元;
2.对企业存在的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处理少缴的企业所得税、代理费用所得税税前列支不符合政策等问题进行查处,补征企业所得税275620.49元; 3.对上述查补税款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4.对上述查补税款按税法有关规定,处以0.5倍罚款计270121.17元。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
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评估与辅导并重———在约谈中解决企业问题》
企业基本情况
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成立于2001年1月,注册资金800万元,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及销售业务,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税率为33%。分析选案
2007年5月16日,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利用郑州市地税局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辖区内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进行了综合查询分析,在对某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2006财务报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报表及其他税务资料进行审核分析后,发现如下异常情况: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异常:本年为-5.5%,上年为6.8%,近3年平均为5.7%,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5.8%。
(2)主营业务成本率异常:本年为83.6%,上年为72.5%,近3年平均为7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72.8%。
(3)主营业务费用率异常:本年为13.6%,上年为12.5%,近3年平均为1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11.8%。
(4)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年为-8.5%,上年为6.6%,近3年平均为5.7%,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6.2%。
(5)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异常:两者之比为0.65(-5.5%/-8.5%)。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而该比值小于1,且二者均为负数。
(6)企业所得税弹性异常:本年企业所得税变动率为-7.7%,营业收入变动率-5.3%,企业所得税弹性系数为1.45(-7.7%/-5.3%)。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而该比值大于1,且二者都为负数,表明税收缺乏弹性。
(7)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异常:本年为8.6%,上年为12.5%,近3年平均为1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12.8%。
针对上述异常情况,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税政法规科估计该公司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决定将其列为重点评估对象,提交税源管理科实施纳税评估。税务约谈与实地调查
基于以上分析,评估人员作好约谈准备,报请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核准后,向该公司发出纳税评估约谈通知书,告知企业应提供的有关资料。评估人员到达公司后,首先与有关人员座谈,了解到其生产经营等在2006没有明显变化。在对其2006纳税申报资料、财务报表结合会计账、凭证进行系统审核后发现在税收上存在如下问题:(1)收入有关资料显示:①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账上存在红字冲销362800元,调出记账凭证,看其所附发票,系公司为促销而开展商业折扣,另开红字发票冲销收入。②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上记载有12笔对外服务收入,合计126915元,调出记账凭证,看其所附原始凭证均为收据,经查其对该收入只进行所得税申报而未进行营业税申报,其税务登记的经营范围中也没有其他服务项目。
(2)成本有关资料显示:①内设职工食堂采购支出均计入生产成本,全年累计金额265742元,所附原始凭证均为白条。②用先进先出法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全年累计结转8659473元,而其向地税局备案的存货计价方法是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经计算应结转7968364元。③其他业务支出明细账上记载有8笔培训支出,合计34580元,而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上没有对应的培训收入,经查均挂在其他应付款明细账上,合计68745元。(3)期间费用有关资料显示:①管理费用中,业务招待费列支8356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64200元;计提坏账准备金180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计提12000元。②销售费用中,广告费列支3265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256800元;业务宣传费列支746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64200元。③财务费用中,向职工集资2000000元,一年期,用于流动资金周转,年利息支出160000元,而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5.58%。
(4)营业外支出有关资料显示:①卫生费20000元,经查凭证所附收据,系所在街道办事处摊派的卫生费。②赠送支出90000元,经查凭证系对客户购买量大而赠送的产品,此为成本价,按同期同类平均不含税价计算为120000元。
针对以上问题,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在约谈时解释为:有的问题是因为不知道相关的税法规定,有的问题是因为对有关税法规定理解有误等。通过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企业认可了评估人员的如下意见:(1)另开红字发票冲销收入问题:按国税函发〔1997〕472号文件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故应补提增值税61676元,补提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6167.6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56632.4元(362800-6167.6)。
(2)对外服务收入问题:要补提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6980.33元(126915×5.5%);同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980.33元;还要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中增加其他服务项目,以便向税务机关领购服务业发票。
(3)食堂采购支出问题:食堂采购支出不应计入生产成本,考虑到公司在产品、产成品年末余额较小,故全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65742元;同时建议其采购凭证到当地国税局代开发票。
(4)销售成本结转问题:按规定,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其改变成本计价方法,多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91109元(8659473-7968364)。
(5)培训收入问题:少计培训收入68745元,要补提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3780.98元(68745×5.5%);同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4964.02元(68745-3780.98)。(6)期间费用问题:业务招待费超支19360元,坏账准备多提6000元,广告费超支69700元,业务宣传费超支10400元,财务费用超支48400元。合计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3860元。(7)营业外支出问题:卫生费属非广告赞助支出,不得列支,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000元;赠送产品应视同销售,补缴增值税20400元(120000×17%),补缴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2040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7960元(120000-90000-2040)。
经过实地核查,对该公司审核分析出的问题终于水落石出,通过评估人员耐心细致的解释,得到了企业的理解和配合,对其问题全部予以签字认可。同时在该环节一次性取得相关证据和准确的数据,为下一步评估调整作好准备。评估结果
根据上述情况,该公司共补缴企业所得税519184.74元,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18968.91元,缴纳滞纳金1120.22元,并按评估人员建议进行账务调整。此后,评估小组将该公司的增值税问题函告当地国税局。评估建议
1.反映问题:由于所得税具体税收政策繁多复杂,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差异较大,企业往往易出现纳税错漏。2.建议措施:(1)评估人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税务管理软件,通过案头审核税务资料来确定评估对象,而不是盲目地选择评估对象。(2)在评估过程中要针对案头审核的疑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评估工作,而不是对评估对象的纳税情况进行泛泛地评估。(3)评估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纳税评估,还要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辅导,如辅导纳税人变更税务登记、领购发票、调整账务等,以避免纳税人再犯同类错误。(4)要注意部门配合,评估结果要通报同级国(地)税局,以避免重复劳动,保证国家税收。山东省邹平县国税局、江苏省南京市国税局
江苏省南京市国税局:
《透过往来款项看外资房地产企业亏损原因》
行业基本情况
近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江苏省南京市的房地产开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楼市持续繁荣的情况下,一些房地产企业长期亏损,2005年,南京市地税局下辖14家外资房地产企业亏损面达42.85%。评估数据采集与案头分析
评估人员以2005汇算清缴为切入点,收集企业申报表及其附表、财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企业所得税事项备案等资料。结合日常房地产行业管理信息对上述资料进行准确性、逻辑性分析,重点对往来款项、收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进行分析,查找造成亏损的原因和评估疑点指标。
评估人员确定了应付款项变动率、销售收入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税金及附加变动率等重点评估指标,并发现应付款项变动率是变化最多、最大的指标。评估人员采取的方法是选择几家房产企业进行剖析,相关异常指标列示如下:
(1)F公司疑点。2005其他应付款大幅增加,变动率为1159%。根据日常管理了解的信息,该款项主要是用于筹集主楼的建造成本,并且该公司辅楼与裙楼建造在前,主楼建造在后,两者建在同一个地块上,公共部分成本合理是否分摊是评估关注点。(2)Y公司疑点。2005年往来款项大,且长期挂账,其应付款项变动率与销售成本变动率配比差异达14倍;2004年~2005年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变动率为-70%,与销售收入变动率的44%呈反向波动。同时,会计报表附注披露:Y公司与香港C公司联合开发雁鸣山庄,2005年9月已销售完毕,到2005年底尚未结算,Y公司未就此项目所得申报纳税。
(3)J公司疑点。其他应付款6.2亿元,数额巨大,且2005年较2004年增长幅度达65%,引人关注。财务费用2423万元,与经营收入611万元不配比。J公司无在建项目,对其大额资金往来项目需要进一步评估。
(4)H公司疑点。2005年末应付款项较高,为3435万元,与当年703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不配比,且变动率为-66%,应重点关注。评估约谈举证和实地调查
根据案头分析疑点,评估人员对几家房产公司的往来款项异常指标开展约谈和实地核查。发现共性涉税风险点后,在同类企业中进行拓展联评。通过往来款项异常指标评估,发现几家房地产企业存在四类涉税问题:
(一)F公司———多结转销售成本问题。针对F公司疑点(两期开发,成本有可能未在主楼、副楼、裙楼间合理分摊),评估人员设计了成本计算及记录循环内部控制问卷和纳税事项专题问卷。通过问卷形式,评估人员对其会计制度和税收风险进行了测试与评价。评估人员发现:该公司裙楼(含地下二层)和辅楼已销售完毕,所有开发成本均已结转当期销售成本。开发商起初并无建造主楼的计划,后来由于南京楼市前景看好,董事会决定在裙楼之上、27层的辅楼旁边增建51层的主楼,2005年刚开工,未进入销售期。
评估人员发现企业的增建行为引发了多结转销售成本的税收风险。通过政策辅导,企业财务人员认识到,由于辅楼、裙楼开发销售在前,主楼建造在后,原有开发成本均已计入辅楼和裙楼的销售成本中。但其中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等是主楼、辅楼、裙楼三者共有的,应按销售面积以及可售单位工程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分摊。应企业要求,评估人员在实地核查阶段辅导财务人员依法对前后期建造成本的划分和各楼层可售面积进行了核实。核查发现,已结转的销售成本中,应在主楼、辅楼、裙楼地上、裙楼负一层、负二层之间分摊的开发成本合计30996万元,主楼可售面积为68652平方米,按可售面积比例计算分摊后,辅楼和裙楼销售成本应调减7255万元,列入主楼开发成本。企业应调增2005应纳税所得额7255万元,自查补缴外资企业所得税2394万元。
(二)Y公司——减收增支问题。针对Y公司异常的应付款项变动率,评估人员经约谈发现:该公司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预提土地增值税1367.83万元,实际缴纳土地增值税为297.89万元,应予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69.93万元。“其他应付款”中挂账1391.98万元,是1994年~1995年计提需支付给外方的服务费,但未支付,且企业不能提供外方要求支付的相关合理证明,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391.98万元。
案头分析发现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收入不配比,且会计报表附注中记载有雁鸣山庄楼盘,但对该楼盘的纳税状况却未有披露。约谈发现:Y公司与香港C公司1997年联合开发雁鸣山庄,Y公司负责提供土地(215.2亩),香港C公司提供开发资金(2474.8万元),2005年9月全部销售完毕。约谈中还了解到,一是香港C公司没有房地产开发资质,楼盘销售使用的是Y公司的发票,并由Y公司缴纳营业税,但销售收入属于香港C公司,这正是造成营业税金背离收入大幅波动的原因。二是香港C公司曾支付Y公司109万元用于代缴所得税,但根据Y公司实际能够提供的税票,只有43.6万元。在实地核查中评估人员发现,香港C公司该项目的账册与凭证资料缺失不全,评估人员要求该公司委托境内的中介机构对其开发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做到账表相符、账证相符。在中介审计的基础上,确认该项目的应纳税所得额为605万元。
由于该楼盘应纳税所得额是应作为Y公司所得征税,还是作为香港C公司的所得征税尚有争议,评估人员在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后,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实际利润归属者香港C公司作为纳税人,认定应缴纳外国企业所得税199.7万元,扣除Y公司已代扣代缴的43.6万元后,企业自查补缴税款156.1万元。
(三)J公司——关联企业融通资金减少利润问题。
针对J公司无在建项目而存在巨额往来款项和财务费用的疑点进行约谈。
该公司2005年财务费用2423万元,为同期收入的4倍,是造成企业2005年亏损的主要原因。约谈发现,J公司有9家子公司,为了便于资金控管,由J公司一家负责向银行贷款,再分配给集团内部子公司使用。同时,J公司也是一个内部资金拆借的平台,子公司将富余资金上交J公司,再由J公司在集团内统一调配使用。表现在其他应收款科目-内部应收科目中,2005年借方发生额高达110220万元,贷方发生额高达137678万元,年末贷方余额为27458万元,所有关联企业间融通资金往来均未支付或收取利息。根据评估初步测算,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仅2005关联融资就造成企业亏损增加2400万元。但是,由于集团调配资金数额巨大,笔数繁多,多数融资行为无书面协议,取证时间较长,因此评估人员将该情况移交反避税调查,将作进一步处理。
(四)H公司往来款项异常指标——未付款项长期挂账问题。
针对H公司较高应付款项且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不配比的疑点,评估人员约谈后发现:1995年起收取的业主住房维修基金仍然挂账102.63万元一直未予支付,且企业不能提供相应资料,证明需要付款。对此,调增企业应纳税所得额102.63万元,补税33.86万元。评估结果
通过评估,揭示了往来款项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影响。往来款项是造成房地产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润的调节器、亏损的蓄水池。此次评估共发现5户企业存在涉税问题,共计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732万元,弥补亏损2489万元后,合计补缴外资企业所得税2521万元,代扣代缴外国企业所得税156万元,加收滞纳金19万元;3户长期亏损企业的可弥补亏损额由7089万元下降为4568万元,下降了36%。评估后,外资房地产行业亏损面,由评估前的42.85%降低为35.71%。
山东省邹平县国税局:
《用证据来印证约谈结果的可信度》
.企业基本情况
山东省邹平县某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注册资本1500万元,现有职工214人。经营范围是纺纱、纺织浆料,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原材料为皮棉、淀粉。信息采集
根据本单位税收管理员预警系统的提示,该单位2006年1月份申报异常,当月实现增值税103088元,实现销售收入10187823.2元,增值税税负为1.01%,低于全市同行业正常峰值范围(2%~3.5%),决定将其列为评估对象,同时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估人员通过CTAIS“一户式”查询模块,采集到企业当月有关涉税信息,为便于对比分析,发现疑点,同时采集到2005年同期、2004全年、2005全年相关指标进行配比分析。
疑点分析
(一)对企业2006年1月份申报数据与去年同期指标进行如下配比分析:1.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3.5%/-3.48%=1.006,由于二者均为负数且配比分析指标接近1,反映无问题。
2.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应税销售额变动率=-0.17%/-3.5%=0.0485,配比分析指标小于1;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比值应接近1,在比值小于1且二者均为负数的情况下,反映可能存在本企业将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用于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不计销售收入或未作进项税额转出等问题。
(二)评估人员又根据采集的全年累积指标进行了如下配比分析。1.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23.7%/13.7%=1.73;远大于正常比值1,说明企业可能存在实现销售收入不计提销项税金或扩大抵扣范围多抵进项的问题。2.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应税销售额变动率=24.99%/23.7%=1.05,比值接近1且二者均为正数,反映无问题。
3.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分析。
销售毛利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100%=(1.8%-2.8%)/2.8%=-35.7%,由于该单位为生产企业,变动幅度低于-20%,说明企业可能存在销售货物时只结转销售成本而不计或少计销售额、销售价格偏低、用于本企业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指标得出的疑点,结合企业产品情况,评估人员认为该单位少计销售收入从而少计销项税额的可能性较小。鉴于企业本期销售成本过大和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过大的情况,评估人员将疑点定在扩大销售成本和进项抵扣的范围上。于是评估人员又从户管档案和CTAIS系统中采集到企业进项税款抵扣的如下相关信息: 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该单位的进项税金的构成部分中变动幅度最大的是7%的进项,特别是2005年12月当月的114018.93元是去年同期的6.75倍。这说明该单位可能存在利用运输发票多抵进项的情况。约谈举证
针对以上分析发现的疑点,评估人员拟定了详细的约谈提纲,发出了《税务事项通知书》,对企业实施约谈。
针对税负较低问题,法定代表人王某解释,其产品纺织浆料主要销售给当地一家大型纺织企业,近几年由于销售市场吃紧,该家大型纺织企业也实行竞价,为抓牢市场,不得不超低价供货。另外,原材料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销售毛利率下降,税负较低。
针对销售成本比收入增长过快的问题,特别是2005年12月份的销售成本高于销售收入的问题,该法定代表人解释,由于纺织浆料产品形状的特殊性和管理及存储上的不严密,造成产成品从入库到出库过程中的自然损耗过大。这一原因导致该产品为微利产品,如果稍有不慎出现产品不合格的情况,导致产品价格上不去,就会形成成本大于收入的情况。而当月的特殊情况就是由于有一批次品不得不低价卖出造成的数据异常。财务人员随即对这批产品的数量和金额及账务处理情况进行了说明。该单位于2005年12月处理纺织浆料产成品343.26吨,结转销售成本926802元。对12月份的运费抵扣大幅度变化的情况,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及财务人员解释为由于年底集中结账造成。
这近乎完美的约谈结果并未打消评估人员的疑虑,评估人员决定让该单位对有关疑点问题的解释处理情况进行书面举证。将次品处理的收入及结算、运费单据的合法性及支付凭证作为举证资料的重点核实内容。
经过对该单位有关举证资料进行核实发现:该单位所说的超低价处理次品纺织浆料的业务不真实,因为该单位的账务处理上只有结转销售成本的记录,却无对应的收入及收款业务。也就是说,该单位该项业务只计了成本而未计销售。而其提供的有关运费的举证资料中,评估人员发现其索取的运费发票大部分为当地地税部门的代开运费发票。承运人为几个固定的个人姓名。而且货物的起运地与该单位的主要原材料采购地不一致;而其提供的支付凭证的附件中的摘要栏出现“付某某砖款”和“付某某砂石款”等字样。针对这越来越多的问题,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已很难自圆其说,终于承认所说的次品业务实际上是一次意外的废品损失。原因是该单位在建造办公楼的过程中,受规划的限制占用了纺织浆料的保管仓库。企业认为该产品是属于桶装,便暂时进行了露天存放的处理。但却由于一场意外的暴雨导致了产品的被浸而失效报废。考虑到非正常损失的产成品所负担的进项税款需要转出的问题,该单位就把实际已报废的产品作为次品进行了账务处理,以达到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目的。
而其运费的问题更体现了企业“一石二鸟”的目的。原来该单位新建办公楼所需的砖、砂、石料等材料均是由附近村的个人提供,这些人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故不能提供销售发票,于是就出现了以运输发票结算货款的情况。这样企业既能抵扣7%的进项税款,还能达到虚增成本的目的;而送货人也可顺利地结算货款。在评估人员就此对企业方面进行了政策解读后,王某及其财务人员表示一定要进行认真的自查。
随后,评估人员就《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及报批需要的资料向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协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财产损失的报批工作。企业也同时对相关的涉税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并调整和完善了相关的账务处理。自查结果
经过企业自查,确认了非正常损失和在建工程所用材料未作进项税额转出及扩大销售成本的事实。企业更正了申报表,并将应补缴增值税295636.34元和应补企业所得税708644.97元于限期内补缴入库,以上税款和滞纳金均已按期全部入库。北京市地税局
北京市地税局:
《外围证据———掌握企业收入的一把钥匙》 ——北京某装饰有限责任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企业基本情况
北京某装饰有限公司责任公司是1997年成立的私营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万元,二级装饰装修资质,2003年12月在册设计师149人。评估数据采集
(一)内部数据采集
首先从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取了该公司2003年的申报纳税数据。2003年该公司共申报营业税计税收入3887万元,缴纳营业税194.35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0.5万元,缴纳个人所得税1.2万元,该公司2003年未缴纳过印花税。
(二)外部数据采集
1.选择10个市场调取该公司签订的合同资料。
评估人员从全市规模较大的30家家具、建材市场中选择了10家,由相关区县地各局评估部门组织力量,从这10个市场抽取了该公司2003年与客户签订家装合同金额数据,2003年合同总金额为5655万元。
2.从相关行业协会调取该公司上报资料。
评估人员从北京市家装协会取得的该公司报送的2003年收入资料显示,2003年该公司取得收入1.4亿元。
将数据进行“一户式”整合分析
将该公司2003年的申报纳税数据、在10个主要市场的签订合同数据以及向行业协会上报的数据进行“一户式”整合分析,发现该公司存在下列明显的涉税疑点和问题:
(一)该公司有未如实申报营业收入的嫌疑。1.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与其在市场的签章金额存在巨大差异。市场是家装企业取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地,约占到其全部收入的50%左右。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应为其全部应税收入,这一数字理应大于税务机关在10个市场采集到的企业签章金额。但数据比对发现,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只约等于在10个市场签章金额的69%。2.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与向行业协会上报的收入存在巨大差异。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只占其向行业协会申报收入的28%。
(二)该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明显偏低,存在隐瞒利润的嫌疑。近年来,北京市家装企业的纯利润率不低于7%,而从企业提供资料推算显示其纯利润率不到1%,这与其龙头企业的身份明显不符。
(三)该公司存在未全额代扣代缴设计师及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嫌疑。
(四)签订的装修合同未按规定缴纳印花税。税务约谈及自查结果
经约谈举证及税收政策宣传辅导,该公司在事实面前承认了自身的涉税问题,共补缴2003年~2004年两个税费485.15万元。其中,该公司2003年~2004年实际取得收入15137.12万元,少申报收入5254.87万元,两年共计补缴营业税262.74万元、城建税18.39万元、教育费附加7.88万元。该公司2003未如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按照建筑安装业纯益率6%,补缴企业所得税104.05万元。该公司对设计师发放的个人收入未按规定全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2003年~2004年共计补缴个人所得税90.52万元。该公司2003年~2004年按建筑、安装工程承包金额万分之三税率,两年共计补缴印花税1.57万元。分析及建议
当前家装行业普遍存在如下共性涉税问题:
1.申报营业收入不实。大多数家装企业仅就开具发票金额申报收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未开具发票部分没有向地税机关申报收入。
2.未按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家装企业采用“工程大包”的经营模式,将收入的70%拨给包工队作为工程款,包工队多数未办理税务登记,没有合法发票,只能用各种手段取得建筑材料发票或其他发票,甚至白条等抵作工程款,造成成本核算混乱。3.未全额代扣代缴设计师及管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4.签订的装修合同未按规定贴花。
造成家装企业出现上述涉税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税务机关难以全面掌握其真实收入。针对目前家装行业的征管现状,评估人员建议:
加大以票控税力度,增强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群众索要发票意识。税务机关一是要加强针对该行业的税收政策宣传,增强企业依法纳税意识;二是为在该行业加大以票控税的力度,建议对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修订,增加“税务机关监制的合法发票是家装工程保修及争议解决的重要凭证”条款,以增强群众索要发票意识;三是为鼓励群众索要发票,将建筑安装业发票列入有奖发票范围。
扩大委托代征范围,实行属地征收。委托家具建材市场代征税款,管住较大规模家装企业的税源。考虑只有实力较强的家装企业才能进行市场,而这些家装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收入主要来源于市场,合同须由市场认证备案的特点,建议可由市场管理部门根据合同代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这样就掌握了家装企业的主要收入。由市场主管税务所监督其代征税款,管住小规模家装企业、个体户、家装游击队零散税源。主要针对个体户、家装游击队及家装企业不开具发票的装修行为,委托物业管理公司代征税款,加强对居民小区,特别是新建小区的税源管理。根据市建委建小区的税源管理。根据市建委物业处的相关规定,施工队动工前需在物业公司交纳押金领取施工证,完工后需经物业公司验收,可考虑由物业公司根据合同代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正规家装企业完工后可凭合同和开具的发票免于重复征收。建立情报交换机制,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核定征收权。建议在市局和区县局之间建立家装企业在各市场签订合同数据定期汇总交换机制,及时反馈给家装企业注册地主管税务机关,力求从源头堵塞税收漏洞。对企业申报收入明显低于已掌握的其市场签订合同金额,又不能提供相关证据说明理由的,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及其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可依据掌握其合同金额核定其应纳税额,实行核定征收。对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家装游击队应一律实行核定征收,如能提供合同按综合征收率核定征收,如无合同或合同金额明显偏低的,可和市建委及家装协会共同制定家装指导价格,按指导价格核定营业收放。
对家装业全面实行按纯益率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建议对家装企业全面实行按照建筑安装业5%~7%纯益率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家装企业成本混乱的情况是其行业经营特点决定的,如果采取前几项措施,可基本掌握其营业收入,为实行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了有利条件。联合建委、家装协会和市场管理部门,共同加强对家装企业的管理。税务机关要和建委、家装协会以及市场管理部门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机制,在家装企业评优和资质年检时将诚信纳税作为重要参考标准。辽宁省国税局
辽宁省国税局:
《找出4S店经营中的利润蓄水池》 税人基本情况
辽宁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M品牌汽车4S店,即专营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供应(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案头分析及评估方法
(一)评估企业税负分析法
1.评估企业实际税负与预警税负对比分析该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517万元,其中整车销售收入36141万元,汽车维修收入3376万元,实现增值税90万元,税负0.22%,明显低于全国汽车销售平均税负预警下限值(0.47%)。2.评估企业修正税负与参考税负对比分析
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增值税税负受企业库存增减和整车购进是否均衡影响较大,应对实际税负进行修正,消除库存增减和整车购进均衡性对税负的影响。
汽车销售服务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参考税负应为1%~1.5%。参考税负模型计算方法: 参考税负=4%×17%×90%+35%×17%×10%=1.2%(计算说明:假设整车销售毛利率4%,维修及配件销售毛利率35%,整车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参数)。
修正后的增值税税负=[评估期应纳增值税税额-评估期期末增值税留抵税额+评估期期初增值税留抵税额+同期整车库存金额增量×(1+整车销售平均毛利率)×17%]/[同期销售额+同期整车库存金额增量×(1+整车销售平均毛利率)]×100%;经测算该企业2005年修正税负为0.16%,远低于参考税负1.2%。
(二)评估企业销售收入结构构成分析经调查了解到,成熟期(开业3年以上)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于维修收入,企业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也相对稳定,一般为10%以上,高档车的这一比例更高,并随着经营期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企业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评估期维修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额×100% 该企业的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3376万元/39517万元×100%=8.54%。该企业经营的品牌是高档汽车,另一参考企业的同一比例是10%,可以进一步怀疑该企业纳税异常,有隐瞒维修收入的可能。
(三)评估企业毛利率分析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收入一般由整车销售收入和维修收入(企业大多将精品销售列在维修收入中)。将整车与维修(含配件与精品销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分离,分别计算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是对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纳税评估的关键。1.整车销售毛利率分析整车销售的毛利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专用发票注明的折扣;完成厂商销售计划的奖励与返利,数额由合同约定,有明点与暗点两种形式,明点由专用发票注明,暗点一般的冲抵购车款,隐蔽性较大。
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率=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评估期整车销售额;
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评估期整车销售额-(评估期期初整车库存余额+评估期期间整车购进金额-评估期期末整车库存余额);
整车毛利率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除极个别车型高于厂商零售指导价加价销售外,一般均为降价销售,毛利率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值,但综合毛利率一般不会低于2%。按上述方法计算该公司2005年汽车整车销售毛利率是3.3%,与同品牌的其他企业利润率基本相当。
2.维修销售毛利率分析经调查,维修服务获利是汽车获利的主要部分。维修及配件销售的毛利一般由两部分构成:配件加价,一般为15%~20%左右;人工费(工时),一般为15%~25%左右。维修及配件销售毛利率为35%左右。如果维修销售毛利率低于35%,可以推论有隐瞒维修销售收入的可能。
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率=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评估期维修销售额; 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评估期维修销售额-评估期维修配件实耗成本;
评估期维修配件实耗成本=评估期期初配件库存余额+评估期期间配件购进金额-评估期期末配件库存余额; 根据企业填报的数据,该公司2005年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3376万元。2004年底维修备件账面库存为658万元,2005年账面维修购进2649万元,年底账面库存为593万元。
当年汽车维修及精品实耗成本=上年底维修备件库存+当年维修购进-当年底库存=658+2649-593=2714万元。
维修利润率=(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维修及精品实耗成本)/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3376-2714)/3376=19.6%。从经营相同品牌的汽车4S店的情况看,维修利润率为35%~40%。可见企业维修利润率明显偏低。
3.配件及精品加价率分析在工时既定的条件下,配件及精品的加价=维修及精品收入-配件及精品材料实耗-维修工时费用;
配件及精品加价率=配件及精品的加价/配件及精品材料实耗;
据该公司管理软件上调取的维修的工时费用为1079万元,假定此项数据准确,可以计算该公司2005年配件加价为:汽车维修及精品收入3376万元-实耗材料2714万元-维修工时费用1079万元=-417万元。配件利润率为-15.36%。
从典型企业调查情况看,配件加价率应为15%~20%。该公司配件加价率呈负值显然不合常理,可推论其有瞒报维修销售收入或精品赠送未计收入的可能。应纳税款评估从
上述情况分析,该公司维修利润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标准,可以推论有存在瞒报维修销售收入问题的可能。可以按下述方法推算,对应纳税款进行评估。
(一)假定该企业账面配件精品实耗成本是真实的,根据维修收入与配件实耗成本的关系:维修收入=配件实耗成本/(1-维修利润率),按维修利润率平均标准下限35%计算: 推算2005年维修收入=2714/(1-35%)=4175万元;
推算2005年少缴增值税=(4175-3376)×17%=135万元。
(二)假定该企业软件记载的工时费是真实的,根据维修收入与工时费的关系:维修收入=工时费/工时费占收入的比例,按工时费占收入的比例上限25%计算: 推算2005年维修收入=1079/25%=4316万元;
推算2005年少缴增值税=(4316-3376)×17%=159.8万元。从不同的角度推算结论基本相近。约谈
根据约谈预案,评估小组采取灵活的方式分别对售车顾问、维修人员、前台收银人员、配件保管人员进行了先期约谈。在掌握了该公司大量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人员对该公司销售经理、财务总监和财务人员进行了约谈。
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税务约谈人员提出的疑点进行了解释。对于税负偏低问题解释为该品牌轿车特别是进口轿车降价幅度较大,影响了税负。对于维修收入比例偏小、维修毛利低问题解释为同城有3家同品牌店,竞争激烈,建店较晚,所以维修量小、利润低。但同时承认确有精品赠送、免费维修、公司内部车辆维修等视同销售行为,因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够没有计入销售收入申报纳税。那位负责人当场表示将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自查。企业自查及评估结果
该企业在约谈后对公司的用友财务软件系统与一汽配件专用的R3系统进行了交叉查询和分析,查得2005年R3系统结转维修收入与财务确认相差597万元,涉及增值税101.49万元。造成差额存在的原因是:1.公司存在搞活动对外赠送有工时无成本(免费添加机油等);2.公司内部车辆修理业务的人工费等在R3系统确认而在财务没有体现;3.公司为广告客户免费车辆维修保养;4.整车销售进行精品赠送(车辆贴防晒膜、更换真皮座椅等);5.老客户维修换积分再修理。由于对以上项目相关政策把握不当,造成工时核算不准,同时没能开发票确认收入。
该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了自查表。将未申报的维修收入进行了申报,补缴入库增值税、滞纳金合计104万元,该公司评估后的增值税税负为0.48%,较评估前提高1.18倍,超过了预警线。湖南省地税局:《评估不匹配数据,发现企业账外收入》
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醴陵市某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注册资金700万元,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箱板纸,牛皮纸,是纸箱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2006年,该企业账面销售收入16244160元,利润642000元,申报企业所得税211860元。评估数据采集
某纸业有限公司企业所在的醴陵市是一座工业化城市,以盛产鞭炮烟花和陶瓷闻名全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由于两种产品装箱运输时对纸箱的需求量很大,纸箱行业带动了造纸企业的发展。2006年,该市造纸企业26家,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企业所得税平均税负为2.14%,而该企业只有1.30%。由于该企业在同行业中发展较早,质量比较过硬,按理来说利润水平应该偏高。针对税负异常这一疑点,醴陵市地税局决定将它列为评估对象。为了便于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评估人员采集了该企业2006的主要经济指标为:生产成品纸5757吨,耗用废纸7518吨,耗用电力3574000千瓦时,耗用煤4200吨,生产工人工资748000元。
该企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31吨,耗用电621千瓦时,耗用煤0.73吨,生产工人工资130元。而同行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22吨,耗用电580千瓦时,耗用煤0.68吨,生产工人工资120元。
评估人员根据醴陵市地税局编制的《重点行业主导产品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通过各项指标测算得出该行业主要原材料及燃料,生产工人工资与产品产量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可以推算企业的实际生产数量。评估小组根据全市重点行业主导产品(小类)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造纸行业中废纸与箱板纸的投入产出比例为1.22∶1,该企业2006耗用废纸7518吨,运用数字方法,测算出该企业生产数量评估算公式如下:
评估期产品生产数量=当期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量原材料耗用量=7518÷1.22=6162吨。案头分析
通过对相关指标测算,评估人员进行了如下案头分析:
1.企业所得税税负仅为1.30%,远远低于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发现该企业2006年应生产成品6162吨,而企业账面上产成品的数量为5757吨,比评估小组测算的数少405吨。实施约谈
通过以上案头分析,评估小组认为该企业疑点较多,有必要让企业对上述疑点进行举证。4月19日评估小组及时向该企业发出纳税约谈举证通知书,要求财务人员4月21日前到税务机关约谈,评估人员将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做好详细记录,对列举的疑点归类进行约谈的准备。4月20日,该企业财务人员刘某携带相关举证资料到管理分局接受约谈,约谈围绕疑点逐一展开。企业财务人员对评估人员提出的几个问题在约谈时解释为:1.2006企业出现利润偏低,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电力、生产工人工资偏高现象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职工责任心不强,发生严重的浪费所致。
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认为成品纸少了405吨,是因为企业与同行业相比耗用过大造成的。
评估人员认为财务人员对疑点一、二的解释,企业利润偏低是因为管理不善,职工浪费过大的解释不尽合理。因为该企业不是新办企业,内部管理趋于完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么大的浪费现象,有必要调查落实。实地调查
评估人员认为通过约谈,企业的解释不够完善和合理,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和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燃料等偏高的原因还需要到企业生产场所了解情况。对业务往来单位应进一步调查。于是确定了调查思路:一是对企业购进的材料,耗用煤炭,购进电力的发票进行仔细审核,对生产工人工资发放表向职工抽样调查核实;二是针对产成品或销售入账的情况对产品出库单,库存产品按日进行具体核实。根据调查确定的思路,评估小组于4月25日到企业实地核实。1.在实地核实过程中,评估人员对每一笔原材料发票从购进到入库再到出库,对每个月耗用的电费,耗用的煤炭都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在职职工及职工工资的发放情况随机调查基本没有发现问题。
2.评估人员根据原材料——废纸投入产出1.22∶1的比例,根据生产工人每生产1吨纸发放工资120元的比例推算,可以产出成品纸6162吨,比企业账面5757吨相差405吨。评估人员找到原材料保管员,确定领用原材料吨位数量属实。评估人员在工资核算员处发现,每月出产的成品纸数量比账面产成品数量大,随即找到仓库保管员查看入库出库记录。评估人员发现,入库记录与工资核算员核算的记录一致,但与财务上的产成品数量不符,出库记录也与财务上的销售数量不符。对此,财务人员无法解释。
3.由于涉及调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评估人员向市局稽查局发出协查申请,经稽查局检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涉及销售方向该单位汇入销售款的具体情况,发现该单位2006与3家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个体户发生过业务往来,销售箱板纸410吨,取得销售收入1061100元(含税)。面对评估人员获取的资料,企业方面承认:由于部分客户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没有将该部分收入入账。评估处理结果
由于该企业的行为已构成偷税,评估小组根据相关规定,将评估材料移送稽查局。稽查局根据评估材料,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查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15417.70元,并调增以前损益891505.3元,补缴企业所得税294196.75元。另外,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其偷税行为实施了行政处罚。企业按期足额补缴了税款和罚款,企业所得税税负也达到了3.12%,超过了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
重庆市地税局的
重庆市地税局:《数字图像实时监控,矿业评估科学便捷》 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醴陵市某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注册资金700万元,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箱板纸,牛皮纸,是纸箱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2006年,该企业账面销售收入16244160元,利润642000元,申报企业所得税211860元。评估数据采集
某纸业有限公司企业所在的醴陵市是一座工业化城市,以盛产鞭炮烟花和陶瓷闻名全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由于两种产品装箱运输时对纸箱的需求量很大,纸箱行业带动了造纸企业的发展。2006年,该市造纸企业26家,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企业所得税平均税负为2.14%,而该企业只有1.30%。由于该企业在同行业中发展较早,质量比较过硬,按理来说利润水平应该偏高。针对税负异常这一疑点,醴陵市地税局决定将它列为评估对象。
为了便于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评估人员采集了该企业2006的主要经济指标为:生产成品纸5757吨,耗用废纸7518吨,耗用电力3574000千瓦时,耗用煤4200吨,生产工人工资748000元。
该企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31吨,耗用电621千瓦时,耗用煤0.73吨,生产工人工资130元。而同行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22吨,耗用电580千瓦时,耗用煤0.68吨,生产工人工资120元。
评估人员根据醴陵市地税局编制的《重点行业主导产品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通过各项指标测算得出该行业主要原材料及燃料,生产工人工资与产品产量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可以推算企业的实际生产数量。评估小组根据全市重点行业主导产品(小类)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造纸行业中废纸与箱板纸的投入产出比例为1.22∶1,该企业2006耗用废纸7518吨,运用数字方法,测算出该企业生产数量评估算公式如下: 评估期产品生产数量=当期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量原材料耗用量=7518÷1.22=6162吨。
案头分析
通过对相关指标测算,评估人员进行了如下案头分析:
1.企业所得税税负仅为1.30%,远远低于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
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发现该企业2006年应生产成品6162吨,而企业账面上产成品的数量为5757吨,比评估小组测算的数少405吨。实施约谈
通过以上案头分析,评估小组认为该企业疑点较多,有必要让企业对上述疑点进行举证。4月19日评估小组及时向该企业发出纳税约谈举证通知书,要求财务人员4月21日前到税务机关约谈,评估人员将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做好详细记录,对列举的疑点归类进行约谈的准备。4月20日,该企业财务人员刘某携带相关举证资料到管理分局接受约谈,约谈围绕疑点逐一展开。企业财务人员对评估人员提出的几个问题在约谈时解释为:1.2006企业出现利润偏低,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电力、生产工人工资偏高现象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职工责任心不强,发生严重的浪费所致。
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认为成品纸少了405吨,是因为企业与同行业相比耗用过大造成的。
评估人员认为财务人员对疑点一、二的解释,企业利润偏低是因为管理不善,职工浪费过大的解释不尽合理。因为该企业不是新办企业,内部管理趋于完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么大的浪费现象,有必要调查落实。实地调查
评估人员认为通过约谈,企业的解释不够完善和合理,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和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燃料等偏高的原因还需要到企业生产场所了解情况。对业务往来单位应进一步调查。于是确定了调查思路:一是对企业购进的材料,耗用煤炭,购进电力的发票进行仔细审核,对生产工人工资发放表向职工抽样调查核实;二是针对产成品或销售入账的情况对产品出库单,库存产品按日进行具体核实。根据调查确定的思路,评估小组于4月25日到企业实地核实。
1.在实地核实过程中,评估人员对每一笔原材料发票从购进到入库再到出库,对每个月耗用的电费,耗用的煤炭都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在职职工及职工工资的发放情况随机调查基本没有发现问题。
2.评估人员根据原材料——废纸投入产出1.22∶1的比例,根据生产工人每生产1吨纸发放工资120元的比例推算,可以产出成品纸6162吨,比企业账面5757吨相差405吨。评估人员找到原材料保管员,确定领用原材料吨位数量属实。评估人员在工资核算员处发现,每月出产的成品纸数量比账面产成品数量大,随即找到仓库保管员查看入库出库记录。评估人员发现,入库记录与工资核算员核算的记录一致,但与财务上的产成品数量不符,出库记录也与财务上的销售数量不符。对此,财务人员无法解释。
3.由于涉及调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评估人员向市局稽查局发出协查申请,经稽查局检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涉及销售方向该单位汇入销售款的具体情况,发现该单位2006与3家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个体户发生过业务往来,销售箱板纸410吨,取得销售收入1061100元(含税)。
面对评估人员获取的资料,企业方面承认:由于部分客户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没有将该部分收入入账。评估处理结果 由于该企业的行为已构成偷税,评估小组根据相关规定,将评估材料移送稽查局。稽查局根据评估材料,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查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15417.70元,并调增以前损益891505.3元,补缴企业所得税294196.75元。另外,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其偷税行为实施了行政处罚。企业按期足额补缴了税款和罚款,企业所得税税负也达到了3.12%,超过了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 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青岛市国家税务局的
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
《梳理疑点,在评估中还原企业真实经营情况》
行业基本情况
医疗体制改革及相关医药购销政策放开后,青岛市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医药零售行业迅速发展,个体、私营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少连锁药店也渐成规模。但与之不匹配的是该行业申报销售收入、税负率明显偏低,统计显示,2005年,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全行业申报销售收入4.75亿元,仅占统计部门公布的行业零售收入的65.8%,行业实现增值税0.11亿元,税负率仅为1.52%。数据采集与对比分析
医药零售行业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销售收入夹杂其间,如何准确掌握纳税人真实的销售收入情况是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所面临的第一道难题。通过详细分析该行业的经营特点和实地查证,评估人员初步认定该行业的销售收入主要由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三项收入构成,而在这三项收入中,现金收入在现行体制下,一时难以查清,但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信息却分别能由相关职能部门从源头上掌握,如果能够准确获得这两项收入信息,将为核实该行业销售收入的真实面目,提供关键性“钥匙”。
为获得上述两项收入的准确信息,青岛国税局积极发挥市综合治税管理平台的力量,争取市财源建设办公室的支持,从医保部门提取了2005年青岛市医保系统内注册的药店户数和医疗保险卡结算信息;通过与人民银行联系协调,获得了52家药店近亿元的银行卡刷卡收入信息,这些都为摸清该市医药零售行业销售收入情况奠定了基础。
在充分掌握上述收入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人员经与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所记载的纳税人征管信息逐项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截至2005年底,青岛市办理税务登记的药店共有1576户,其中独立核算药店719户,非独立核算药店857户,有44户医药零售企业未在国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已经办理登记的独立核算的纳税人中有120户申报应税收入明显低于医疗保险卡结算收入,差额高达5300万元,个别纳税人申报收入甚至相差高达43.6倍。据此,评估人员认定:该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医药零售企业存在隐匿应税销售收入,偷逃税款的嫌疑。实证调查
为进一步深入剖析该行业隐匿应税销售收入问题,准确把握税收征管中的疏漏和探究各项销售收入配比规律,为约谈自查和个案评估提供切实有力的依据和导向,青岛市国税局将医疗保险卡收入与实际申报应税收入比对差额较大的45户纳税人直接移交稽查部门进行实证调查。
在实证调查中,稽查部门不仅实现查补税款445万元,还通过实证调查总结和发现了该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销售收入构成的基本比例:
一是多数连锁经营的医药零售单位并不掌握分支机构实际经营规模和业绩情况,总机构只对本部收入进行申报,分支机构成为税收征管的盲点; 二是通过对45户企业收入分类汇总统计发现,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等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一般在7∶2∶1左右,从而可据此概率推算出医药零售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即:
全年销售收入(含税)=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全年银行卡收入+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现金收入与医疗保险卡收入比例)。约谈自查
利用以上实证调查所发现和掌握的问题和规律,评估人员对全市所有医药零售企业进行了逐一筛选,共筛选出医疗保险卡收入与申报应税收入差额明显偏小或分析可能存在一般性问题的纳税人1072户。同时,该市各区(市)国税局分别按区域对筛选出来的纳税人进行了集体约谈和自查。
集体约谈过程中,一方面,评估人员通过讲解行业整体税收分析情况和以案说明行业税收问题症结,辅导和鼓励纳税人自查自纠;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在自查中详细填报自查表。自查表中除详细设定纳税人从业人员、资金状况、经营面积、实际所在街道、联营连锁经营等基本情况外,还专门设计了“应税收入”栏目,将申报应税收入分列为:医保卡收入、现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三项,实行分类申报,既促使纳税人据实填报,又便于税收管理员下一步审核和判断。
通过集体约谈和纳税人自查,不仅使1072户纳税人主动补缴税款449.2万元,而且通过纳税人举证、认同和自查表分类统计,验证了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和银行卡收入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的正确性。个案评估
纳税人自查结束后,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自查结果,对纳税人自查表中相关数据进行了录入,依据数据信息分别对相类似纳税人,纳税人报送的人员、资金、区域、连锁经营等信息和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三项收入申报信息等进行了横向对比、相关性和比例关系分析,进一步筛选出自查后仍有纳税异常现象的纳税人352户,并对其进行了个案再评估。
评估中,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采取了蹲点调查、获取原始数据和突击抽查发票等具体手段实施评估。如在对“北京某堂青岛药店有限责任公司”评估中,评估人员不间断连续3天蹲点记录了该企业现金收入。通过记录汇总发现企业在销售冬虫夏草、燕窝、西洋参等高档保健品时,医疗保险卡进项金额大、比例高,占其全部收入达79%。在掌握上述实际情况后,评估人员依据纳税人医疗保险卡信息、分支机构规模、药品进货周期、库存状况等情况,对纳税人前期应纳税额进行了再次计算核定,并进一步约谈了纳税人。经约谈,纳税人承认未真实申报部分收入,主动补缴税款32万元。
通过对352户疑点纳税人进行个案再评估,共评估补缴税款111万元。评估成效
在成功评估补缴税款1005.2万元的同时,青岛市国税局认识到纳税评估补税只是第一步,如何防范问题发生,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才是评估工作的真正目的。为此,青岛市国税局在总结该行业评估中发现的征管漏洞和行业经营规律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旨在实现对医药零售行业的长效管理。
一是在税务登记环节,针对纳税人不登记、不设账簿,逃避纳税义务的问题,实行“三比对一巡查”制度。“三比对”即将行业纳税人国地税登记信息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工商登记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医保卡结算用户相比对,以准确掌握纳税人依法登记情况。“一巡查”是指对评估中发现的不设账簿的纳税人,按照相关规定降为C类纳税人,由税收管理员按月或按季实施定期现场核查。二是积极推行税控收款机,实施以票控税。在行业内提倡使用税控收款机、银行POS机和医疗保险卡收款机,对已经使用的纳税人,保证其发票用量;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的,严格限制用票量,并按最低票面版本提供发票;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且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实行监管代开发票管理。
三是对医药零售行业实行分项收入申报。要求在正常的税种申报的同时,终了分别对现金、医疗保险卡和其他收入进行分项填报,凡是当期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进行实地蹲点查实。
四是加强对非独立核算企业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的税收管理。规定: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本市内所有分支机构纳税人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进行备案监督,分支机构没有设置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不全的,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总机构进行核定其应纳税款。
通过实施上述管理措施和办法,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的税收征管秩序有了明显改善。统计显示,2006年全市医药零售行业申报应纳税额达4818.7万元,同比增长54%,行业税负率也由过去的1.52%提高到现在的2.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青岛市国家税务局: 《拓展信息触角 增强评估实效 》
行业基本情况
医疗体制改革及相关医药购销政策放开后,青岛市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医药零售行业迅速发展,个体、私营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少连锁药店也渐成规模。但与之不匹配的是该行业申报销售收入、税负率明显偏低,统计显示,2005年,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全行业申报销售收入4.75亿元,仅占统计部门公布的行业零售收入的65.8%,行业实现增值税0.11亿元,税负率仅为1.52%。数据采集与对比分析
医药零售行业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销售收入夹杂其间,如何准确掌握纳税人真实的销售收入情况是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所面临的第一道难题。通过详细分析该行业的经营特点和实地查证,评估人员初步认定该行业的销售收入主要由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三项收入构成,而在这三项收入中,现金收入在现行体制下,一时难以查清,但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信息却分别能由相关职能部门从源头上掌握,如果能够准确获得这两项收入信息,将为核实该行业销售收入的真实面目,提供关键性“钥匙”。
为获得上述两项收入的准确信息,青岛国税局积极发挥市综合治税管理平台的力量,争取市财源建设办公室的支持,从医保部门提取了2005年青岛市医保系统内注册的药店户数和医疗保险卡结算信息;通过与人民银行联系协调,获得了52家药店近亿元的银行卡刷卡收入信息,这些都为摸清该市医药零售行业销售收入情况奠定了基础。
在充分掌握上述收入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人员经与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所记载的纳税人征管信息逐项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截至2005年底,青岛市办理税务登记的药店共有1576户,其中独立核算药店719户,非独立核算药店857户,有44户医药零售企业未在国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已经办理登记的独立核算的纳税人中有120户申报应税收入明显低于医疗保险卡结算收入,差额高达5300万元,个别纳税人申报收入甚至相差高达43.6倍。据此,评估人员认定:该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医药零售企业存在隐匿应税销售收入,偷逃税款的嫌疑。实证调查
为进一步深入剖析该行业隐匿应税销售收入问题,准确把握税收征管中的疏漏和探究各项销售收入配比规律,为约谈自查和个案评估提供切实有力的依据和导向,青岛市国税局将医疗保险卡收入与实际申报应税收入比对差额较大的45户纳税人直接移交稽查部门进行实证调查。
在实证调查中,稽查部门不仅实现查补税款445万元,还通过实证调查总结和发现了该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销售收入构成的基本比例:
一是多数连锁经营的医药零售单位并不掌握分支机构实际经营规模和业绩情况,总机构只对本部收入进行申报,分支机构成为税收征管的盲点;
二是通过对45户企业收入分类汇总统计发现,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等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一般在7∶2∶1左右,从而可据此概率推算出医药零售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即:
全年销售收入(含税)=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全年银行卡收入+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现金收入与医疗保险卡收入比例)。约谈自查
利用以上实证调查所发现和掌握的问题和规律,评估人员对全市所有医药零售企业进行了逐一筛选,共筛选出医疗保险卡收入与申报应税收入差额明显偏小或分析可能存在一般性问题的纳税人1072户。同时,该市各区(市)国税局分别按区域对筛选出来的纳税人进行了集体约谈和自查。
集体约谈过程中,一方面,评估人员通过讲解行业整体税收分析情况和以案说明行业税收问题症结,辅导和鼓励纳税人自查自纠;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在自查中详细填报自查表。自查表中除详细设定纳税人从业人员、资金状况、经营面积、实际所在街道、联营连锁经营等基本情况外,还专门设计了“应税收入”栏目,将申报应税收入分列为:医保卡收入、现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三项,实行分类申报,既促使纳税人据实填报,又便于税收管理员下一步审核和判断。
通过集体约谈和纳税人自查,不仅使1072户纳税人主动补缴税款449.2万元,而且通过纳税人举证、认同和自查表分类统计,验证了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和银行卡收入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的正确性。个案评估
纳税人自查结束后,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自查结果,对纳税人自查表中相关数据进行了录入,依据数据信息分别对相类似纳税人,纳税人报送的人员、资金、区域、连锁经营等信息和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三项收入申报信息等进行了横向对比、相关性和比例关系分析,进一步筛选出自查后仍有纳税异常现象的纳税人352户,并对其进行了个案再评估。
评估中,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采取了蹲点调查、获取原始数据和突击抽查发票等具体手段实施评估。如在对“北京某堂青岛药店有限责任公司”评估中,评估人员不间断连续3天蹲点记录了该企业现金收入。通过记录汇总发现企业在销售冬虫夏草、燕窝、西洋参等高档保健品时,医疗保险卡进项金额大、比例高,占其全部收入达79%。在掌握上述实际情况后,评估人员依据纳税人医疗保险卡信息、分支机构规模、药品进货周期、库存状况等情况,对纳税人前期应纳税额进行了再次计算核定,并进一步约谈了纳税人。经约谈,纳税人承认未真实申报部分收入,主动补缴税款32万元。
通过对352户疑点纳税人进行个案再评估,共评估补缴税款111万元。评估成效 在成功评估补缴税款1005.2万元的同时,青岛市国税局认识到纳税评估补税只是第一步,如何防范问题发生,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才是评估工作的真正目的。为此,青岛市国税局在总结该行业评估中发现的征管漏洞和行业经营规律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旨在实现对医药零售行业的长效管理。
一是在税务登记环节,针对纳税人不登记、不设账簿,逃避纳税义务的问题,实行“三比对一巡查”制度。“三比对”即将行业纳税人国地税登记信息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工商登记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医保卡结算用户相比对,以准确掌握纳税人依法登记情况。“一巡查”是指对评估中发现的不设账簿的纳税人,按照相关规定降为C类纳税人,由税收管理员按月或按季实施定期现场核查。
二是积极推行税控收款机,实施以票控税。在行业内提倡使用税控收款机、银行POS机和医疗保险卡收款机,对已经使用的纳税人,保证其发票用量;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的,严格限制用票量,并按最低票面版本提供发票;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且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实行监管代开发票管理。
三是对医药零售行业实行分项收入申报。要求在正常的税种申报的同时,终了分别对现金、医疗保险卡和其他收入进行分项填报,凡是当期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进行实地蹲点查实。
四是加强对非独立核算企业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的税收管理。规定: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本市内所有分支机构纳税人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进行备案监督,分支机构没有设置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不全的,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总机构进行核定其应纳税款。
通过实施上述管理措施和办法,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的税收征管秩序有了明显改善。统计显示,2006年全市医药零售行业申报应纳税额达4818.7万元,同比增长54%,行业税负率也由过去的1.52%提高到现在的2.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纳税评估习题 篇6
一、由于纳税评估行为的复杂性,评税人员应分别不同情况对评税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具体有哪些情况?评税人员应如何处理? 答案:由于纳税评估行为的复杂性,应分别不同情况作出以下处理:
1、对于经评定属于未有违法、违章问题的,直接制作《纳税评估结论》。
2、经评定属于违法、违章问题的,应当分别按照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处理:
(1)纳税人自查有问题的
对纳税人自查有问题的,经评税人员审核后,认为事实清楚,数据准确的,提出依法处理的意见,经过分管局长审批后,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纳税人。(2)纳税人自查无问题的
① 纳税人自查无问题,经评税人员审核认为举证理由充分,证据确凿的,制作《纳税评估结论》。
② 纳税人自查无问题,经评估人员审核认为举证理由不成立,证据不确凿的,转稽查部门查处。(3)纳税人不自查的
评税人员经评税认定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数据准确的,应提出依法处理的意见,经过分管局长审批后,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问题复杂难以查清的,转稽查部门查处。
二、在纳税评估中,评税对象的来源主要有哪些途径? 答案:一是来自于高平台软件的《零、负申报清册》;
二是根据高平台软件确定的某一时段分行业平均税负率,经评税人员实际经验判断调整后成为税负警戒值,凡低于该警戒值的同行业企业;
三是特定评税对象,上级交办、部门转办、专题项目、重点税源户等; 四是财务核算不健全的加油站。
三、请根据甲公司12月份毛益率和销售额变动率指标情况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本期 上年同期
甲某公司毛益率 8% 10% 同行业平均毛益率 14% 10% 甲公司销售额变动率 22% * 答案:该公司月份的毛益率8%低于同行业平均毛益率l4%,说明甲公司的毛益率水平不正常;销售额比去年增长了22%,毛益率却比去年下降了2%,通过配比分析,则进一步表明该公司的毛益率指标不可信,有存在瞒报收入、帐外收入的情况及其他申报收入不实或成本不实等嫌疑。
四、在纳税评估中如何对商业企业应纳增值税进行分析? 答案:通过下面两个数据的比较进行分析。A=应纳增值税
B=〔商品销售利润+(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期初存货-期末存货)〕*适用税率。A是企业实际的应纳税额,B是应纳税额的理论数。商业企业某一时期的应纳增值税税额与同一时期的商品销售利润、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期初存货、期末存货有内在联系。即A应约等于B。若A与B偏差较大,则考虑分析有无未付款先抵扣进项税额、有无虚列进项、有无销售未入帐、应付账款的变化情况。
五、在纳税评估中如何对工业企业进项税额进行分析? 答案:通过下面两个数据的比较进行分析。A=本期进项税额。
B=(17%-参照税负)*销售收入1+(13%-参照税负)*销售收入2+(期末存货-期初存货)*适用税率。
A是企业实际的进项税额,B是进项税额的理论数。A应约等于B。A与B偏差较大,则考虑剔除存货的结构变化,考虑分析有无材料未入库而抵扣,库存材料是否真实,有无非生产性运输费用支出或虚列运输费用,有无隐瞒销售收入等。
六、在纳税评估中如何对商业企业进项税额进行分析? 答案:通过下面两个数据的比较进行分析。A=本期进项税额
B=〔(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应付账款-期末应付账款)〕*适用税率+本期运费*7% A是企业实际的进项税额,B是进项税额的理论数。商业企业某一时期的进项税额与同一时期的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应付账款、期末应付账款、运费有内在联系。A应约等于B。若A与B偏差较大,则考虑分析有无虚列进项、提前抵扣,考虑分析存货变化与应付帐款之间的联动变化情况。
七、请指出下表中各项目的数额与什么数据相等,否则属于异常。第1行“(一)防伪税控专用发票”项目中的“税额”数应等于当期金税工程报税系统所采集的销项税额数,不等于的属于异常。
第11行“(六)期初未抵扣防伪税控专用发票”项目的“税额”数,应当等于上期《明细表》第16行“(九)期末未抵扣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不等于的属于异常。
第12行“(七)本期全部认证通过防伪税控发票”项目中的“税额”数应等于当期金税工程认证系统所采集的认证通过的进项税额数,不等于的属于异常。
《明细表》第(六)至(九)项的逻辑关系应符合下列公式,不符合的属于异常。
第13行“(八)当期申报抵扣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第11行“(六)期初未抵扣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第12行“(七)当期全部认证通过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一第16行“(九)期末未抵扣防伪税控发票” 项目的“税额”数。
八、如何按步骤展开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纳税申报审核评税?
答案:审核评税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即:评析、核实、认定、处理。
1、评析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报送的各种纳税资料和日常掌握的纳税人情况,对纳税人申报内容及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比较,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初步确定纳税人申报或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中存在的问题或疑点。
2、核实 主管税务机关对评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应逐一进行核实。需要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核实的,可要求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做出解释、说明,也可要求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提供书面说明材料或佐证材料。
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的口头解释和说明应有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签字的书面记录。
3、认定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核实情况,对评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逐一进行认定,并填制《审核评税结论》。
4、处理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评定结果,对存在问题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由分局长签发税务处理通知书。对审核评税中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实地核查的,应转交稽查部门,并填制《审核评税问题移送单》。
九、为实现对商贸企业的增值税纳税评估,税务机关应设置哪些岗位?各岗位有哪些职责?
答案:增值税纳税纳税评估的工作,应由各级税务机关负责流转税管理的部门负责。基层征收管理部门应按规定设立相应岗位,专门负责纳税评估工作。
1、县级以上(含县级)国税局流转税管理部门负责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各级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任务、目标和考核制度,并对下级纳税评估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
2、纳税评估资料受理岗位及职责
负责接收纳入纳税评估范围的商贸企业报送的纳税评估资料,并审核其资料的完整性。
3、纳税评估资料传递岗位及职责
负责收集整理并向纳税评估岗位传递全部纳税评估资料。
4、纳税评估岗位及职责
(1)按照《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办法》的规定,对纳税评估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2)对评估指标有一项异常的商贸企业,及时移交稽查部门进行检查。
(3)对评估指标异常的企业,在稽查部门稽查期间,核定商贸企业专用发票的限额和用量,并通知发票发售部门按照核定结果销售专用发票。
(4)对稽查部门反馈的稽查节果进行综合分折广并与稽查部门定期实施复评复查。
(5)汇总、整理评估资料及档案,总结评估情况及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形成评估工作报告。
十、税务机关应找哪些纳税评估的后续管理工作? 答案:
1、跟踪监控
纳税评估部门在评税项目结束后,要将已评估过的对象纳入监控范围,建立纳税评估跟踪监控制度,监控期一般为3个月,有重大问题的,延长至6个月,每月监控该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发现有异常变化的,应作为当期的纳税评估对象进行评税。
2、纳税评估的内部管理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各级税务机关,应该定期向本地区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科报送《纳税评估工作统计报表》。
评估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结案后,应该按期对纳税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制作《纳税评估综合报告》报送市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科。稽核股负责人应该定期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汇总,经分局长审批后,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反馈有关部门。
3、资料的整理归档
评税资料应在评税结束后及时整理,在审核无误的情况下,存入纳税人档案。
4、成果分析
对完善纳税评估体系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纳税服务评估体系,服务型税务
“服务型税务”被确定为征管战略后, 全国税务部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 优化纳税服务,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 我国的纳税服务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为了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逐步解决服务中存在的偏差, 纳税服务评估是检验纳税服务质量的最好的工具和方法。纳税服务评估体系是税务机关依据一定的纳税服务标准, 对纳税服务的各项工作进行评定和估价而形成的一套全面、科学、规范的体系。当前, 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多重价值标准、多维角度和多元评估主体的纳税服务综合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在新形势下, “如何正确认识纳税服务评估?纳税服务评估应如何实施?如何建立纳税服务评估体系?”都是税务机关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全面深化税收征管改革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一、建立纳税服务评估体系的基础
(一) 提出纳税服务评估的背景
1、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价值取向。
20世纪70年代开始, 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以市场导向、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其本质就是公共绩效管理, 它区别于传统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顾客满意成为衡量公共绩效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政府管理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的发展取向, 贯穿了公共责任与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措施对我国的政府管理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为顺应时代潮流,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我国大力推行政府绩效评估, 努力提高政府效能、服务质量、改善公共责任机制。因此, 税务部门作为政府的执法部门, 为了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一系列服务标准, 积极对纳税服务工作进行评估, 并把评估结果作为税务人员奖惩和改善纳税服务工作的主要依据, 顺应了国际公共行政改革的发展潮流。
2、中国税收征管新战略的现实需要。
纳税服务近年来已是世界各国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新战略、大趋势。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管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 以完成税收任务为目标, 强调征纳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从征税的角度考虑的多, 从纳税人的角度考虑的少。2002年7月, 国家税务总局勾画出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内的税收征管发展新战略, 其中, 纳税服务成为税收征管新战略中的首要环节, 中国税收征管工作实现从“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二) 探寻纳税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缺乏纳税服务评估理念的确认。
虽然“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已被广大税务人员所接受, 但仅停留在表层。在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纳税人满意度等方面与国外的纳税服务相比, 无论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税务人员对纳税服务绩效评估的目的、评估方法、评估主体、评估指标、组织实施没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仅仅认为是上级部门增加了一个考核手段罢了, 对纳税服务绩效评估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真正参与到绩效评估中。
2、评估主体缺乏多元化。
评估小组多由局长、副局长、部门的负责人、各处科室抽调的群众代表组成, 评估角度单一, 评估主体缺乏多元化。而评估小组成员是从各部门抽调的, 没有进行系统严格的评估方面的培训, 缺乏绩效评估的知识, 加之个体素质的差异、对评估工作态度的差异, 缺乏一套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的标准, 定性评估的成分较大, 无法真正体现纳税人满意的特征。
3、缺乏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
我国的税务部门由于没有一套国家统一制定的有关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可以遵循, 没有系统的绩效评估理论作指导, 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 评估仍处于“原始的手工艺水平”。当前, 税务部门作为一个执法机构, 必须依法治税, 而完整的税收法律体系还远未建立, 而纳税服务涉及税收信息、税收程序、纳税权益和税收救济的各个环节, 给纳税服务评估设置了严重的障碍。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评估过程中, 分局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绩效考核激励不健全。分局的考核结果仅仅与物质奖励挂钩, 没有与干部的任用、交流、培训挂钩, 由于优秀者的比例较小, 奖金分配并没有真正拉开档次, 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存在, 体现不出“按劳分配”、“能者多劳多得”的原则, 没有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二是纪律惩戒激励力度不够。对干部监督制度执行时松时紧, 管理的力度相对较弱, 监控缺乏有效的措施, 组织掌握情况少, 教育督促也不力。当前, 纳税服务已成为中国现代税收征管发展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施效果如何、实现的程度如何, 必须要依赖一定的工具来检验, 根本途径就是构建纳税服务评估体系。
二、纳税服务评估体系的构建
建立纳税服务评估体系的目的是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 通过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评估, 逐步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 提高税收征管效能。为实现这一目标, 建立纳税服务评估体系要把社会评价、纳税人参与度、服务满意度作为建立服务标准的主要内容;要把利用评估结果、改善税收管理纳入服务标准。
(一) 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评估主体多元结构是保证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性的一个基本原则, 多元评估者是控制评估者误差的重要手段。由于绩效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全面性, 多样化随机误差趋于零, 评估结果可接受性强。因此, 纳税服务评估也应一改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评估模式, 充分考虑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从不同视角进行评估, 并非全员评估, 从而实现评估的公平性、公正性、可行性。
1、税务机关监察部门。
监察部门可以作为纳税服务评估的日常管理机构, 不仅直接负责纳税服务的评估工作, 而且还可以是总体评估方案的制定者, 各个评估主体、评估客体间关系的协调者, 还要负责评估信息的统计整理和加权换算工作, 其工作人员可以是评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部门制度建设方面规定要有岗位责任制度、承诺公开制度等指标要素;政风建设方面要求体现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民主和诚实守信等要素内容。
2、直管领导。
直管领导作为独立的评估主体, 具有熟悉税收业务、熟悉部属, 了解税务部门整体的运作规程和业务流程情况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3、纳税人。
税务机关的行政相对人是纳税人, 让其作为评估主体, 体现了税务机关绩效管理的核心准则, 体现了纳税人满意的服务取向, 这也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通过这样一种“使用者介入”机制, 将事实与价值取向结合起来, 可以增加纳税服务评估模式的社会相关性。“一旦在过程中有广泛的公民参与, 并且他们发现这一活动是有用的并对他们有利, 这一过程本身就具有生命力。”
4、税务人员。
基层税务人员工作在征管第一线, 主要从事日常征管、纳税服务的职责, 直接面对纳税人, 直接感受到评估带来的巨大压力。税务人员作为评估主体, 可以有效地把税务人员与整个评估过程结合起来,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 有利于纳税服务评估的顺利实施。
(二) 完善评估方法。
绩效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评判评估方法好坏的标准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精确衡量一个人的行为的测试工具, 它们其实是学术界在绩效测评研究中所关注的数量化精确性目的的手段体现”。
1、积极采用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较为先进、新颖的战略管理与绩效评价工具。通过确定战略目标和顾客、财务、内部业务、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 逐级进行一系列的指标分解, 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使组织战略目标实现与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明确了解自己在实现总体战略目标中的作用, 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围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为组织进行绩效管理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现将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战略目标按照平衡计分卡的三个层面进行分解, 并对每一层面目标达成的因素进行考察:在财务层面:可用“纳税人满意度”和“征税成本率”等指标表示。在顾客层面:平衡计分卡在客户方面的内容应该真实地反映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纳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 税务机关在纳税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 可用“投诉率”、“举报率”、“纳税人满意度”等指标表示。在内部业务层面:重点在纳税人满意度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结果上, 即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这一目标的实现, 需要税务机关不断完善其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而这个流程则是由税务人员来制定的, 税务人员素质与内部创新能力决定了管理流程的好坏。
2、实现评估方法的多样化。
绩效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 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的主要有:图表评分法、书面报告法、关键事件法、多人比较法、目标管理法、自我评估法, 等等。每种评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劣之分, 因此在对纳税服务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要充分了解各种评估方法的特点, 根据每种评估标准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实现评估方法的有机结合, 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有效。
(三) 加强纳税服务评估环境建设
1、建立健全纳税服务评估法律体系。
立法保障是开展纳税服务绩效评估的前提和基础。首先, 要从立法上确立绩效评估的地位;其次, 从法律上树立绩效评估的权威性;最后, 颁布绩效评估工作的制度和规范。对公共管理过程的评估项目、评估形式、评估注意事项等问题, 做出详细规定, 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 有规可循, 把绩效管理纳入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税务部门是一个行政执法机构, 除了具有政府部门的一般职能特征外, 还必须严格按照税法执行税收政策, 依法征税, 为国家聚财。因而, 在纳税服务绩效评估过程中, 除了必须按照公共部门评估的立法进行评估外, 还必须完善税收的相关法律。一是通过制定《税收基本法》、制定完善包括规范分税制在内的其他税种的税收法律、制定《税收复议和诉讼法》和《税务违法处罚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提升我国主体税种级次、提高立法技术等途径健全完善税法体系, 使税收可预见性增强, 税务机关及纳税人的行为得到制约和规范, 从而促进依法征纳税;二是在立法环节多吸取民众意见, 注重权利本位取向和规范政府行为取向, 使之成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善法”;三是减少税收政策, 使法律成为规范税收实践的主要方式, 由“政策之治”迈向“法律之治”;四是有针对性地完善税收管理措施, 加强税收管理的理性。
2、加快信息化建设。
纳税服务评估活动的过程, 就是服务绩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过程。绩效信息的准确、及时、客观、公正是绩效评估的基础保证。当前, 我国税务部门在信息化发展方面还很滞后, 信息化程度低, 而且全国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绩效评估主要还处于手工操作状态。因此, 税务机关在实现由“监督打击型”模式向“管理服务型”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应当把模式转换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式把服务与顾客至上的理念表现出来, 主要包括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来管理税收事务和传递纳税服务, 保证了绩效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 避免了手工操作的人为因素。
3、完善激励机制。
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是税务部门引导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的过程。我们必须改革和完善税务部门的激励机制。一是在物质激励方面, 拉开分配档次, 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克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 真正建立起以业绩论“英雄”、以绩效论功“行赏”的收入分配机制, 突出和充分发挥收入分配对绩效的激励作用;二是在精神激励方面, 通过实行思想情感激励、组织舆论激励、学习培训激励, 激发税务人员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和上进心, 从而达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的目的, 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把税务干部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干部的任用、奖惩、交流、培训真正挂起钩来, 规范职务晋升激励,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凯瑟琳·纽科默, 爱德华·詹宁斯.迎接业绩导向型政府的挑战.中山大学出版社.
纳税评估 篇8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从而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房地产企业向国家上交的所得税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加强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稅评估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税收法律不够规范,纳税评估依据不足
税收法律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房地产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不足。目前我国在纳税评估上还存在很多法律盲区,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纳税评估的法律法规,但对于房地产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纳税评估的一些环节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二是对相关规定执行的力度不够,并没有按照预售收入计算企业的所得税,导致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大量流失。三是对房地产企业成本扣除标准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随意性较大,致使偷税漏税、延迟纳税的情况时有发生。
2.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纳税评估工作的效率低下
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专业性较强,相应的对纳税评估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不仅要求评估人员具有专业的纳税评估知识,还要求具备相关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等。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纳税评估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根本无法满足相关的要求,导致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较差。
3.缺乏健全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无法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
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因此,具有健全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纳税评估工作中,并没有形成统一而健全的纳税评估体系,导致纳税评估工作的可信度较低。
4.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纳税评估的流程不够通畅
在实际的纳税评估工作中,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非常低,致使整个纳税评估的流程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务部门内部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各个岗位的职责不够明确。二是国税和地税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协作机制。三是税务部门和其它的职能部门联系不够密切,进而导致纳税评估的流程不畅。
二、优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的有关法律,使纳税评估工作有法可依
首先,相关部门要根据纳税评估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的有关法律,填补法律空白,使纳税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其次,全面推行预售收入预征所得税制度,禁止出现不申报预收款纳税的现象。最后,制定严格的房地产企业成本扣除的标准,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产权进行明确。
2.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素质,建立高素质的纳税评估团队
首先,税务部门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税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专业技能。其次,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考核,形成良好的竞争上岗的机制,促使评估人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税务部门可以在评估人员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评估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评估人员共同进步,进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纳税评估团队。
3.建立完善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更加规范
首先,要做好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为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根据纳税评估的总体思路,设计出合理的评估指标。在设计评估指标时要对企业做好三个方面的评估:一是对建筑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的评估。二是做好对建筑企业各类要素的评估。三是在前两者评估的基础上,深入发现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4.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规范纳税评估的流程
首先,增强有关部门内部的协调配合的能力。这主要是指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各个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她要求各个部门公开各自收集的资料,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其次,积极推行一体化的管理,加强国地税之间的联系。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出地税部门在房地产所得税征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从而提高所得税征管的水平。最后,加强与其它职能部门的沟通和交流。这主要是指税收部门应该主动的与财政、房管等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
三、结语
总之,做好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非常重要,税收部门应该积极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对纳税评估工作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增加我国的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任广慧.纳税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以A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为例[J].经济视野,2014(6):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