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评估程序

2024-10-14

纳税评估程序(精选3篇)

纳税评估程序 篇1

纳税评估又称审核评税, 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 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在我国, 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时间并不长, 1998年开始实行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纳税申报审核评税办法》, 首次引入审核评税的管理方式, 标志着我国纳税评估实践的正式开始。2001年, 总局制定印发了《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办法》, 首次提出了纳税评估的概念。2005年3月, 总局出台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试行) 》, 对纳税评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是, 由于诸多因素, 当前纳税评估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认为, 总结国外纳税评估的成熟做法与经验, 可以为完善我国的纳税评估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国外纳税评估的通行做法

纳税评估工作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 而国外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已有比较成熟的做法。目前, 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在税收征管中专门进行纳税评估管理;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则有一套科学严密的审核评税体系, 负责收集、分析、处理纳税人的有关资料。

(一) 新加坡

纳税评估工作是新加坡税务局的核心工作, 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和纳税检查各环节, 是对纳税人进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新加坡税务局进行评税时主要依托两个电子信息库,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情报信息构成的评税情报库, 二是通过纳税申报采集的信息构成的申报信息库。使用的评税方法主要为核对法和财务分析法, 核对法即评税人员通过掌握的各种情报、信息, 通过函调或面谈的形式, 对纳税人申报表中内容进行核对, 是评税工作中的核心方法。财务分析法即评税师根据已掌握的各行业财务指标的标准值即平均值, 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找出偏离标准值的个体, 通过函调和面谈的方式来核定其应纳税额。

新加坡税务局的评税部门主要有: (1) 税务处理部, 其职能是发放评税表, 处理各种邮件、文件和管理档案。 (2) 纳税人服务部, 对个人、纳税人的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 (3) 公司服务部, 对法人的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 (4) 纳税人审计部, 对以往年度评税案件和有异议的评税案件进行复评。 (5) 税务调查部, 对重大涉税案件进行调查。

根据评税工作规程, 新加坡的评税工作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纳税人服务部或公司服务部对当年的纳税人申报情况进行评估, 另一部分是纳税人审计部对以前年度的评税完毕案件或纳税人有异议的案件进行复评。如果在评税中发现重大涉税问题, 必须转入税务调查部进行调查。无论纳税人审计部或税务调查部对纳税人作出什么样的处理结果, 其评税表仍然由纳税人服务部或公司税务部来制作。

(二) 英国

英国各税种的税收征管一般都要经过纳税申报、纳税评估、税款交纳和税务检查等程序, 纳税评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英国不同税种的纳税评估方式有所不同:增值税和资本利得税实行自行评估, 其他税种由税务机关评估。在自行评估过程中, 纳税人有责任及时登记、递交纳税申报表并缴纳税款。如果税务当局认为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的纳税申报中有错误或遗漏, 可以对其签发纳税评估通知单。其他税种的评估过程与自行评估的过程大相径庭, 如对所得税的评估, 税务当局会对纳税人提交的纳税申报表和一些其他文件进行检查, 如果未发现问题, 就以此为依据计算出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和应付税款。如果税务人员发现纳税人有应税所得未被计入或者获得了不应获得的减免, 可以对纳税人签发补缴税单。

(三) 美国

美国纳税评估智能化程度比较高, 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 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 并以此估算其税款。具体由5种常用方法:

1.判别函数系统:此为计算机实现的模型系统,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 选出最可能有不遵从行为的纳税人。

2.纳税人遵从测度程序:即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给出判别函数系统的参数估计值。

3.资料完善程序:通过此程序检查出申报表填写计算错误, 并通知纳税人重新计算后的应纳税额。

4.信息匹配程序:该程序通过和银行、劳工委员会的相关资料与纳税申报表对比, 检查遗漏和不正确的项目。

5.特殊审计程序:运用由计算机和定期改变的手工选择标准而设计的很多特殊审计程序, 比如针对退税额、所申报扣除额、调整后的毛所得等的特殊审计程序, 旨在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四)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 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 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 重点是纳税风险评估, 主要有以下过程:

1. 收集整理纳税人的信息。

信息来源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信息主要是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信息, 以及外部商用数据库。内部数据主要是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 包括纳税人申报资料、历史评估资料、审计资料等。这些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 供评估人员调用。

2. 分析信息。

纳税评估人员将采集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 自动生成评估报告, 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 然后根据个人分析和经验修正, 得出公平、合理、权威的结论。

3. 纳税风险的判定与对策。

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 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策略, 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 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的管理具有强制性, 通常采用纳税审计和移送法办的措施。

二、发达国家与我国纳税评估制度的比较

将国外纳税评估的通行做法与我国纳税评估制度的现状进行具体比较,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纳税评估制度, 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下比较主要集中在纳税评估的定位、纳税评估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纳税评估的手段等方面。

1、纳税评估定位的不同

发达国家一般把纳税评估定位在管理和服务上, 纳税评估是一种非现场的检查, 与现场稽查有一定的区别, 纳税评估机构与稽查机构的界限也比较清晰, 前者侧重税源管理, 后者侧重执法打击。通过纳税评估,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或辅导纳税人纠错, 如纳税人仍置若罔闻, 那么这种不遵从行为也就由无知性不遵从定性为知觉性不遵从, 处理方法也由纳税评估转为税务稽查。这种重过程服务、轻结果处罚的管理理念, 比较符合现代税收管理的要求。我国纳税评估主要定位为税务稽查的前置程序, 是一种打击偷逃税的手段, 在试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后, 虽然也强调把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管理的手段, 但由于在制度、机构、人员等方面未得到有力的保证, 征管部门的人员真正能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寥寥可数, 纳税评估对税源管理的作用非常有限。

2、纳税评估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的差异

如前文所述, 新加坡税务局的评税部门有税务处理部、纳税人服务部、公司服务部、纳税人审计部和税务调查部, 各部门职能界限明确, 各司其职。德国税务审计机构比较完整, 自成体系, 其税务审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联邦财政部和各州的财政局, 联邦财政部下设的税务审计局, 负责大型企业及公司的税务审计;州财政局下设的税务审计局, 负责中小型企业的税务审计。美国将税务机关的重点力量放在税收审计上, 税务审计人员约占税务机关人员的一半以上。我国近年开展的纳税评估工作中, 税务部门一般不设置专门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 主要由税收管理员兼办, 每个税收管理员平均管理纳税人几百户, 常常忙于应付案头工作, 根本无暇开展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能满足税源管理的要求。

3、纳税评估手段的优劣

纳税评估所需的涉税信息量非常大, 如果仅靠手工手段就会事倍功半, 效率低下, 难以完成对所有纳税人的评估, 这就需要计算机手段的广泛应用。另外, 在运用计算机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时, 必须依靠客观准确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估结果客观真实。发达国家税源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 可凭借大量的涉税信息, 运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纳税评估, 再通知或辅导纳税人补税, 评估的效率和可靠性很高。在美国, 大约有90%以上的案件是通过计算机分析筛选出来的。对比之下, 我国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不高, 纳税评估所需的涉税信息不全面。目前我国税务部门的评估数据资料仅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资料、纳税申报表及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这些资料主要由纳税人提供, 缺乏社会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另外,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尚待完善, 如我们江苏省地税局制定了一些评估指标体系, 但由于信息共享性较差, 评估软件功能有限, 主要还靠人工分析, 效率和效果都不够理想。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纳税评估制度的对策建议

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的纳税评估制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笔者认为, 一个科学、高效的纳税评估系统应从组织机构、信息传递、评估手段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

1、完善评估组织体系, 分清权限职责

简明合理的机构设置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各级税务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 设立专门的纳税评估组织机构, 具体负责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范围和评估手段的确立、评估内部工作管理等事项, 保证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即便不设立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 也要从健全职能设置入手, 对纳税评估体系中各个机构的职责分工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2、拓宽评估信息渠道, 实现信息共享

纳税评估工作是一个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充分获取客观、准确的涉税信息是保证纳税评估准确、高效的基本前提。当前, 我国纳税评估的一个制约“瓶颈”便是涉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信息量不足、信息可靠性较差, 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关键是建立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顺畅机制。具体说来, 一是尽快实现国税、地税网络的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二是逐步实现税务系统内部网络向外部的延伸, 实现与财政、国库、海关、银行、公安、统计、房管等第三方网络的衔接, 提高各部门间涉税信息的共享程度。三是完善纳税人财务会计数据采集工作。

3、优化评估技术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化分析是纳税评估的重要手段。纳税评估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借助于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因为, 纳税评估不仅要占有大量的征管基础资料和涉税信息, 还要针对评估对象的纳税行为进行大量的数据化测算与分析。因此, 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和处理, 要以计算机现代化手段为依托, 智能化分析为手段, 才能有效发挥纳税评估的特有功能。

4、强化评估人员培训, 提供人才保证

纳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税收、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技术甚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评估人员不仅应该具备这些方面的丰富知识和综合能力, 还需掌握各行业的经营情况和特点, 所以说, 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充分发挥评估系统功能的根本。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税收、会计、财务、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评估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等形式, 对评估方法、约谈技巧、报表分析方法等进行交流总结, 使评估人员的业务水平在相互探讨中得到提高, 培养出一支能够胜任纳税评估工作的专家型评估队伍。

纳税评估程序 篇2

行业纳税评估指标

(试行)

第一部分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

一、税负对比分析法

税负即税收负担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率,它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企业实现税收的能力和负担水平。行业内全部企业的应纳税总额与课税对象总额之比,即行业税负。

行业税负反映了行业内企业的总体负担水平。行业中单个企业的税负在一定时期内对行业税负的背离,造成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差异。而税负对比分析法是税务部门对企业税负背离行业税负进行有效监控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对比,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基本上对所有行业均可适用。模型:

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 税负对比分析法属于综合分析法,影响因素较多,涉及税基的多个方面。因此,用该法发现企业税负异常时,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季节性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的影响变化,本期进入销售淡季,造成应税销售收入降低,同时,为销售旺季准备生产,购进货物大幅增加,造成购销失衡等。(2)政策性因素。出口企

业本期出口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突然增加,直接免抵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税负降低。(3)价格因素。受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经营的货物价格本期大幅度下降,增值额减少,税负降低。(4)经营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等特殊情况。

二、工业增加值评估

(一)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

1.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

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 其中: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应纳税额增长率当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基期应纳税额当期工业增加值基期工业增加值100%

基期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2.评估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一般情况下,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为 1,对弹性系数<1的,可根据造纸行业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确定一定区间作为预警值。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二)工业增加值税负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 1.工业增加值税负评估模型

工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

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业增加值

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业增加值

2.评估方法

应用该指标分析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与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的差异,如低于同行业工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三、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投入产出法主要适用于产品相对较为单一的工业企业。由于测算、分析侧重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不同的行业适用的投入产出测算指标和模型不同,以及投入产出表现形式的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定耗的分析;按其侧重面的不同可分为原材料投入产出比、废料的产出及再利用率、单位产品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定额的分析等。

(一)投入产出比模型: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产品数量=当期投入原材料数量×投入产出比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应用中该模型的分析重点是:根据已确定的行业或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及企业评估期原材料的耗用数量,测算出产品生产数量,与企业账面记载产品产量相比对,同时结合产品库存数量及销售单价等信息进行关联测算,并与企业实际申报的应税销售收入对比,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单位产品定耗模型的应用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产品数量=评估期原材料或包装物耗用量÷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或包装物定额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是通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指标,评估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进而评估出纳税人是否存在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单位产品定耗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测算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测算分析结果,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2)注意模型中指标的计量单位,特殊情况下必须进行单位换算,以免出现错误;(3)对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收购等企业可利用该法关联分析收购发票开具的真实性。

四、能耗测算法

能耗测算法主要是根据纳税人评估期内水、电、煤、气、油等能源、动力的生产耗用情况,利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数量,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其中耗电、耗水等数据可从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取得核实,相对较为客观。

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对账务核算不健全、材料耗用情况难以估算,但可从第三方取得客观能耗信息的小规模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同样适用。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能耗量÷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

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适用税率(征收率)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此法就是根据生产耗用的电力、水、煤、气等能量耗用定额指标,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企业纳税疑点和线索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常的企业非生产性(办公照明、空调使用等)用电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记。但对差异额较大的,应分析是否存在隐瞒产量,少计销售收入的可能,是否存在将电转售其他企业或用于非应税项目等情况,少计其他业务收入或多抵进项情况;对需要由电费推算用电量的,应考虑扣除企业缴纳的基本电费。(2)应加强同当地电业管理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联系,核实企业用电、水量等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纳税人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电力、自来水发票复印件;或利用金税工程中供电系统的抄税信息核实。(3)在实际分析中,应选取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客观实在性、企业不易人为改变、不易隐瞒、便于收集、纳税评估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对能耗指标的分析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指标的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或增设辅助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系数,多个指标并用,便于发现问题和疑点。

五、工时(工资)耗用法

工时耗用法是指在单位产品耗用生产时间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按照纳税人在一定时期耗用工时总量,分析、测算该时期内的产品产量及销售数量或销售额,并与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工资耗用是生产耗用工时反映在货币上的金额表现。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

由于工时在纳税人的账面不反映,不易于收集。工时往往反映在工资上。这部分工资仅仅指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部分,可以在会计核算健全的纳税人账簿、凭证中直接反映。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或某一主要生产环节工时总量(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生产耗用的工时或者工资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或者关键生产环节工时(工资)标准应相对稳定,相关数据应易于收集和计算;(2)参考当地同行业或规模、效益相近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便于税企双方工时(工资)标准的共同认可;(3)生产工时总量(工资总额)的所属期要与生产产品的所属期配比。

六、设备生产能力法

设备生产能力法是指主要生产设备在原料、动力和人员等正常运转下产出的能力。可分为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能力指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引进的设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验、认可的标准性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是指设备在实际运转时的生产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有一定出入。随着各个行业国标、强制性国标及行业管理标准的出台和完善,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越来越接近设计生产能力。

设备生产能力法就是按照纳税人投入生产的单位设备生产能力,测算、分析纳税人的实际生产量,进而核实应税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是否存在涉税问题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如造纸业、水泥制造业、微粉、发电等行业。该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评估期正常工作日或工作时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通过设备生产能力、生产耗用的时间测算产品的生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涉税疑点和线索。

纳税服务和纳税评估工作通知 篇3

XXXXX税务局

关于加强2012纳税服务和纳税评估工作的通知 各县XX税务局:

为进一步加强我州纳税服务和纳税评估工作,各县要切实抓好纳税服务、纳税评估、税收征管核心业务建设,促税收管理进步、促税收环境优化、促纳税遵从提高,现将纳税服务和纳税评估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一、纳税服务工作:

(一)抓好纳税服务规划和制度落实。认真贯彻落实《XX系统2010-2012年纳税(费)服务规划》和《XX系统“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实施规划》,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导向,推进纳税服务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和服务型XX机关。认真执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和州局制定的《办税服务厅服务承诺(试行)》、《办税服务厅考核监督(试行)》、《办税服务厅应急预案(试行)》等制度。

(二)继续推进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优化纳税服务。一是依据办税服务工作量合理调整窗口职能和数量,全面推行全职能窗口;二是切实抓好“一站式”服务,继续推行全

程服务、提醒服务、预约服务、限时办理等多种服务方式,积极推进服务创新,减轻纳税人负担。充分考虑自身面积、税(费)规模、办税模式等因素,合理划分办税服务厅功能区域,规范服务窗口设置,规范配齐办税服务厅设备。办税服务厅要合理标明窗口标识和功能区标识。

(三)建立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信息采集机制。以“面对面”方式做好纳税人基本信息采集。及时登记掌握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纳税人的基本信息,按照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证号、纳税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法定代表人手机号码、财务主管姓名、财务主管手机号码、办税人姓名、办税人手机号码、征收方式、主要税种、是否达到起征点、行业类型、申报方式、主管税务分局、税收管理员姓名、税收管理员手机号、是否接受手机短信服务共等信息进行详细采集。用并EXCEL制作电子档案上报州局。

并加强与国税联系,推进国XX资源共享提升办税服务效能。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召开国XX联席会议,按季对合作情况进行工作通报,抄送州局。

(四)探索专业化管理模式下有本地区特色的纳税服务模式,推进纳税服务的专业化管理。及时征集、分析纳税人的需求。通过在办税服务厅设立意见箱、定期召开纳税人座谈会全方位征集纳税人的需求,畅通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分析纳税人的涉税需求,帮助纳税人解决在涉税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召开

纳税人联席座谈会,通过交谈的方式收集纳税服务需求,全年不少于1次。

(五)保障系统运行稳定。运用和维护好目前所有的各项管理程序,为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建立定期对机房和系统开展自查的制度,消除风险隐患,切实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六)开展个性化宣传辅导。进一步健全各项纳税服务制度,建立纳税服务工作规范,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的纳税人、企业管理层、财务主管、办税人员等不同群体开展纳税服务,将服务贯穿于税收工作各环节,为纳税人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七)简化办税流程,提升纳税服务效能。完善“一窗多能”建设,推行办税服务标准化作业;认真落实“两个一律”,实行涉税事项统一受理,涉税文书内部统一流转,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擅自增加审批流转环节,不得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资料。

(八)继续做好执法督察工作。强化税收执法督察,以降低税收执法风险为目标,以可能导致渎职的违规违法行为为重点,开展税收执法重点督察,定期自查自检,按时报送税收执法督察工作总结。做好本辖区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发布、备案及清理工作。为提高税收执法督察报表的数据质量,全面准确反映税务系统执法督察工作成果,各县局今年3月起安装使用《全国税收执法督察系统》软件填报执法督

察情况报表。并形成电子文档报州局汇总上报。

(九)规范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落实《XX系统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及《XX系统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基准(试行)》,制定细化量化措施,指导和约束县局各部门及执法人员合法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

(十)认真做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认真落实《XX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和《XXXXX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建立“六五”普法学习档案;年内举办2次法律知识讲座;做好“12.4”法制宣传日宣传工作。

(十一)切实做好税务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各地区对发生的复议应诉案件及时报州局备案。按时上报复议、应诉案件统计表。

二、纳税评估工作:

(一)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工作。按建立和推行分类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组织开展重点税源、重点税种及企业纳税情况的评估工作。重点税源和重大事项日常纳税评估和简易纳税评估工作主要由县级XX机关所属税源管理科、税务分局及税收管理员实施。各县局在3月25日前将《纳税评估计划工作表》上报州局纳税服务科。各县纳税评估户数不少于2户。对实行定期定额(定率)征收税款的纳税人以及未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其生产经营情况,利用相关评估指标定期进行分析,以判断

定额(定率)的合理性是否已经达到起征点并恢复征税。年内案例分析不少于二篇。

(二)、建立健全本地区纳税人基本经济信息和涉税信息的采集。负责本地区相关涉税经济信息数据采集、数据评价,案头分析,建立可利用率高的第一手原始档案资料,电子档案数据资料的整理录入工作要扎实。对减免税户的管理要做到“免征不免管”,要一如既往的做好基本信息采集管理。以备横向、纵向评估比对提供可信度强的第一手资料信息。

(三)、拓宽渠道积极开展税法宣传。以第21个税收宣传月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税收〃发展〃民生”税法宣传月主题,在认真总结往年税收宣传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灾后重建,外来施工援建单位及经营户多的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为切入点,以青海税报为载体,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紧扣主题,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组织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各县局根据本部门的工作实际,以工作动态、经验交流、调查研究等为重点积极向州局组织稿件。

(四)、抓好评估规程和制度落实。认真贯彻落州局下发的《纳税评估操作规程(试行)》、《纳税评估报告制度(试行)》、《纳税评估案件审理移送制度(试行)》、《XXXXX税务局关于征集二0一二年税收新闻稿件的通知》。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上报州局后移交税务稽查

上一篇:白细胞抗原下一篇:外包信息